高校教育智库

2024-10-07

高校教育智库(通用8篇)

高校教育智库 篇1

一、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之多维困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建设与发展智库已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竞争、解决国内矛盾的必然举措。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纷纷投身于教育智库的建设中,但在现实运作中,由于独立自主性不足、研究能力有限以及智库逻辑缺乏等问题,限制了其育人资政功能的发挥。

(一)角色身份尴尬,独立自主不足

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明确将“独立性”作为顶级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1],因为“独立性”不仅能够保证智库研究的客观、中立,还可以赋予其自主选题、自由研究的空间,是智库发挥其政策影响力的前提。但事实上,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并不具备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们大多隶属于大学而存在,不具备法人地位。这一身份将限制其自身的发展。一方面,长期从事既定的课题研究,会极大限制高校教育智库的研究视野。如果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身份,就很难与校外一些机构签订合同,自主决定研究工作的开展,其创新性自然无法凸显,高校教育智库的资政价值也将大大削弱。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智库往往身兼数职,其智库职能容易被边缘化。很多高校教育智库直接建基于现有的教育研究院所或与科研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合为一体。这使高校教育智库不仅要进行资政服务,还要承担原有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智库研究易遭忽视,最终致使高校教育智库名存实亡。

(二)组织各自为战,研究能力有限

我国高校教育智库虽然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在结构上却仍然处于一种小而分散的发展态势。高校教育智库内部、各高校教育智库之间及高校教育智库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缺乏必要的沟通合作。这不仅阻碍了教育政策研究合力的形成,也限制了高校教育智库潜力的发挥。

首先,从高校教育智库内部来看,研究人员仍习惯埋头于各自的研究领域,从事自己擅长的研究主题,难以满足智库研究的需求。“单打独斗”的研究方式对于重大教育问题显然难以胜任。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支持,采取“兵团作战”的研究方式,以集结各方专家的智慧。但高校教育智库不仅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机制,甚至同一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也鲜有合作。这就使高校教育智库只能承担一些相对简单的研究工作,对于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则显得力有不逮,大大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壮大。

其次,各高校教育智库间的竞争多于合作,虽然可以激发高校教育智库的研究动力,但当前教育问题复杂多样,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单一研究机构一般难以担此大任。而且,由于缺乏整体布局,面对热点问题时,高校智库很可能一拥而上,导致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不利于研究的纵深发展。

再次,高校虽然已经形成了国际交流的传统和渠道,但并没有充分用于智库建设,限制了高校教育智库的视野。同时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尚缺乏与其他国家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

(三)智库逻辑欠缺,实际影响乏力

我国高校教育智库每年有大量研究成果产出,但对决策产生意义的则为数不多。之所以会“物未尽其用”,主要应归咎于其智库逻辑的缺乏。一是高校教育智库的政策敏感性不足,研究缺乏现实导向。一方面,高校研究所秉持的学科逻辑与智库逻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科逻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强调学科知识的生产;智库逻辑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强调资政服务,过于强大的学科逻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为国家决策服务的意识(周光礼、莫甲凤,2014)。另一方面,从人员构成上来看,我国从事高校教育智库研究的一般都是该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对政策问题的敏感度以及对政策现实运作的体悟[2],其研究或者滞后于政策需要,或者缺乏可行性。二是政策影响途径不畅,成果转化率低。我国高校教育智库主要通过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等发布自己的成果,但其受众实际上非常有限,也就造成了高校教育智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另外,高校习惯采用严谨的学术概念、缜密的分析框架、详细的分析说明来阐释自己的见解,而资政服务所需的是鲜明的问题呈现、简易的日常概念、有力的原因分析以及合理的未来预测。这种表达上的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教育智库的影响,造成了其实际影响的乏力。

二、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策略

(一)独立建制:确保高校教育智库自主发展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智库若想实现其服务、纠正、引领决策的作用,保证其思想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必须首先保障其组织上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其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资政研究中。国外的高校教育智库虽然也隶属于大学,但更多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运作,无论是在人员配备,还是在资金运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也就能更为自由地开展研究,充分发挥智库的创新性。而我国高校教育智库与本校的相关院系或者科研管理部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现象还十分常见。这就极大限制了智库资政能力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高校教育智库的这种依附身份。

首先,可以为高校教育智库设置专职研究人员,以保证资政研究的常态化。目前在高校教育智库中从事研究的一般是该校的常任教师。他们往往还要承担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分配难免捉襟见肘,再加上智库研究尚缺乏系统的考评,在难以兼顾之时,教师极易放弃资政工作。为此,可以设置专职研究人员,并进行周期性轮换,以加强人员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而在人员配置方面,还可以借鉴胡佛研究所的做法,在常驻研究人员之外,再招募多类型的访问研究人员,以及以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媒体联系、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等人士为主体的辅助人员(陈英霞、刘昊,2014)。

其次,为高校教育智库提供专项研究资金,赋予其自主支配资金的权力。智库获得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委托课题的资助。这便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教育智库的研究范围,使其难以大展拳脚。为此,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可以为高校教育智库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高校可依据自己的优势及关注点,选定适合的教育政策研究主题;而政府和高校则可依据项目的最终审核情况,决定下一阶段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智库还可尝试成立自己的基金会,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自给自足[3]。

(二)多方合作:增强高校教育智库资政实力

对于重大的战略性教育课题,某一个专家或智库是难以担此重任的,必须加强多方合作,形成研究合力,进而提高资政水平。

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学科协同和工作小组建设。高校教育智库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领域内,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协同,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领域学科的协同。为此,可以为相关学科设置上文提到的访问研究人员,或者根据项目所需,构建临时工作小组,集中攻克重大政策难题。

其次,要加强高校教育智库之间的合作,并构建校际资源平台。各高校都有自己相对擅长的研究领域,如果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必将较好地提升资政水平。美国的教育政策研究联盟就是跨校合作性研究机构的典范。该机构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七所美国知名大学组成,主要致力于问责制、教育管理、增强知识与能力、改善教与学、学校财政与资源分配以及教师质量和报酬等(黄忠敬,2009)。另外,高校还可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更新各大高校的数据资源和研究成果。这既可以为其他高校教育智库提供研究基础,也可以避免各高校间的重复建设。

再次,要重视高校教育智库与其他机构,尤其是相关决策、行政部门的合作。智库与政治密切相关,而这又是长期处于“象牙塔”中的高校学者所陌生的,因此,高校教育智库必须要加强与教育决策、行政机关的合作。例如,“高校邀请相关决策部门参与制定和实行本校智库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共同围绕决策需要开展政策研究,并联合组建政策研究团队,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矛盾,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报送机制,并及时呈报已有的研究成果。”(陈斌,2014)此外,高校教育智库还可以寻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

最后,在整合国内资源的同时,还要着眼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教育。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育智库的建设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与世界知名智库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还可以直接聘任来自各国的员工,以便及时了解世界教育动态,获取国际研究成果,并向各国传播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先进教育理念,并对一些国际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范式转变:提升高校教育智库的“素养”

要想增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的影响力,就必须提升其“智库素养”。“智库素养”主要由智库能力和智库伦理组成。在智库能力方面,我国高校教育智库急需增强政策研究的敏感度,以及成果宣传的广泛度。一是高校教育智库必须树立明确的智库意识,将决策研究和资政服务作为自己的“主业”,突出自己与高校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的使命差异。二是为增强高校教育智库的政策敏感性,除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一定的人员流动之外,还可以决策跟踪机制,及时发现政策问题。三是在研究成果的推广上,高校教育智库应该注意掌握智库写作技巧,确保研究报告的简洁有力,平实易懂,更多使用政治语言和大众语言。另外,还要着力打造有效的宣传平台,除了疏通高校原有的传播渠道外,还要积极寻求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化传播手段,建设好自己的网站,像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就创立了专属电台和电视台,为专家学者举行发布会,进而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搭建了平台,及时、有效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值得借鉴之处。

在智库伦理方面,高校教育智库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坚持求真立场,并自觉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正如吴康宁教授指出的那样,“智库自身的文化品质,即智库是否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敬畏于教育的自身规律,是否真正听命于近乎赏识的良知。”[4]一个真正配得上“智库”之名的机构,应聚焦于决策服务的质量,而不会为利益诱惑迷惑双眼。即便是在当前高校教育智库研究主要受政府委托的情况下,其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政策的阐释者和论证者,更要做政策的评价者和预测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虽然强调要突出高校教育智库的“智库”特征,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高校”属性,而是要将二者统合起来,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研究优势,又要发挥其智库职能。一方面可以将高校擅长的基础研究与智库需要的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现实性的应用研究为导向,将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政策研究,并在政策研究中深化学术研究,同时发挥高校在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方面的研究优势,弥补官方和民间教育智库的关注精力不足、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智库的特有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高校教育智库人才培养与资政服务的关系,担负起高校的人才储备职能,为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输送人才,进而提升相关部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在建设过程中,高校教育智库也要时刻谨记其所在高校才是其立足的根本,以及不断为其输送营养的源头,一是要建基于高校的研究优势,打造自己的智库品牌;二是要通过自身的资政研究,促进高校的质量提升,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智库才能获得良性的长久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在独立自主性、研究力量及实际影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极大限制了其资政作用的发挥。为此,可从实现独立建制、加强多方合作、提升智库特征三方面入手,以优化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的政策研究与服务。

关键词:高校教育智库,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History of Brookings[EB/OL].http://www.brookings.edu/about,2015-1-25.

[2]房宁.以专业化研究影响和改变社会:现代智库的运作与评价[J].中国发展观察,2012,(8):16-17.

[3]朱虹.探索高水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4,(1):5-12.

[4]吴康宁.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2014,(6):16-19.

高校教育智库 篇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4〕1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任务,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的战略需求,聚焦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增强吉林省高校在国家或区域发展中的贡献度。

二、建设目标和定位

新型智库依托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及对国情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研究机构、中心和基地的功能作用,以人才建设为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职责,为政府提供专业客观、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高校新型智库是对人文社科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相辅相成。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自2015年开始启动,结合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完善总体布局,提升人文社科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首批计划遴选10个左右高校智库进行支持。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

(一)建成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吉林风格的高校新型智库,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决策的建言者、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引导者,成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库和创新源。

(二)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国际化进程,打造省属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支撑党委政府决策的咨政平台和决策咨询制度。

完善咨询研究成果传播推广机制,着力构建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发布和应用转化机制,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可信任可依赖的咨政服务平台。

(四)建成高端应用型人才集聚的高地。

通过建立以服务国家或区域发展为导向、以实质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活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集聚,打造高校一流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申报和遴选

(一)申报条件

现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可申报智库。鼓励高校牵头,协同相关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共同联合组建智库,广泛聚集各类智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升智库建设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二)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高校按照申请条件组织申报,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填写《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申报书》报送省教育厅。

2.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依据专家建议,比照学校申报智库的建设任务和预期绩效,择优支持。

四、建设任务

(一)学校要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实体化管理体制,负责智库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参与智库研究的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

(二)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

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挂职或各类研究机构全职从事咨询研究工作。加强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专家“驻库”研究。

(三)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鼓励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

(四)通过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高端论坛,帮助研究人员培养问题敏感性,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

(五)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

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话语权”。

(六)建立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投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公益方式投入。

(七)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

建立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智库咨询工作,保证高校智库咨询工作发展的可持续。

(八)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加强与国外相关智库的实质性合作,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加快智库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九)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依托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五、建设周期和经费

立项支持的智库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经费由多方投入,主要争取省财政予以建设经费支持,同时由智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智库依托高校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

六、考核评估验收

高校新型智库实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建设。主要考核评估指标围绕成果发表水平、咨询报告采纳件数、成果转化率及队伍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对实际决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特别突出质量和绩效导向,切实激励学者潜心于决策研究。

高校教育智库 篇3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的著名学者詹姆斯·麦克甘 (Jam es G M c G ann) 教授带领团队从2006年起, 每年都会就智库研究现状出版年度全球智库报告, 结合最新《2014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看中国智库发展, 中国智库在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且智库发展数量已经相对稳定。近两年出炉的全球智库百强名单中, 中国有6家智库上榜。但是, 在看到中国智库发展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需要看到不足, 与智库数量第一的美国相比, 中国429家智库的数量要远远落后于美国1830家, 且在智库质量上也与其相差甚多。而其中高校智库对智库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结合国外的高校智库发展经验, 对中国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优势和影响做一探讨。

一、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一) 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国外高校智库多设立在大学, 以“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命名,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发展中心和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等, 但多数高校智库有着自己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以及资金来源, 这让它们在依托高校平台之上提高了独立性与自主性。

国外高校智库的建立已经有一段历史, 相对发展较为成熟, 所以从国外高校智库中可以总结归纳出高校智库几个特点:首先, 高校智库专业性强。每个高校智库都会有自身擅长研究的领域, 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相对知名的智库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品牌, 在研究专长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知名的胡佛研究所, 侧重于研究前苏联和独联体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 而美国哈佛大学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则是侧重国际安全与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其次, 在运作模式上虽然设立在大学, 但自身有独立的运作管理系统, 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 为智库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而国外这些智库正是基于科研的独立性、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才管理的灵活性, 使得他们在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方面更为中立, 良好的口碑和雄厚的实力也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更为顺畅, 从而发挥其影响力。

(二) 国内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我国智库的发展虽不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成熟, 但是我国的智库正处于上升期, 我国智库建设已经为国家所重视。针对高校智库建设方面, 也有国家各级各部门出台的相应政策和相关精神的大力支持, 例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0~202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特色新型高效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等, 都强调了高校应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和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等优势,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贡献。

虽然目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情况来看前景很乐观, 在《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高校智库总体评价为“方兴未艾”, 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政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研究成果转化不充分, 不能够很好地影响决策政策和公众舆论。另外就是我们的高校智库缺乏专门针对智库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 这一点不仅仅是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 同样也是中国智库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智库的优势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 他们对智库的分类共分为七类:自治独立智库、半独立智库、政府智库、半政府智库、高校智库、政党智库以及公司智库, 而在中国国内的智库大致被分为四类:党政军智库、地方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即使国内外智库类型划分不同, 其中高校智库都是重要的一部分, 正是高校智库具备了许多优势, 成为其目前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 人才相对集中

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研究人员、近半数的两院院士, 多数高校拥有相当规模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队伍, 其智库建设的人才支撑是其他机构或部门难以比拟的。人力资源的集中可以提高科研的数量与质量, 形成优秀的专业智库团队, 利于智库长期良性发展。

(二) 学科门类齐全, 基础研究力量雄厚

智库多面对的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对学科要求较高, 不是依靠单一学科就可以完成其工作的, 智库根据其研究专长往往会要求机构内有相关的几门学科共同合作, 而大学则是一个很有利的平台, 高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 那么智库面临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问题则不再困难, 反而学科交叉能够成为高校智库的一大优势。加之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科研, 本身就从事长期的基础性的研究为高校智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扎实的学术支撑和研究能力也是其他类型智库所需要的。

(三) 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目前处于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办学经验的交流等, 高校的对外学术交流较为频繁, 这促进了高校智库的国际交流日趋常态化。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例, 不仅有该智库相关学者去往国外进行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也会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智库或团体来访, 形成了频繁的国际交流, 这对智库的发展是有正面积极作用的, 通过学习与交流, 可以掌握研究领域的一手材料, 也可以学习到国外智库的相关学术或管理经验等。通过这些非官方的访问、国际会议或智库学者互访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 也拓展了我国高校智库的国际视野。高校智库在此方面的优势要明显大于民间智库等。

三、高校智库在中国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重要影响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 重大会议和领导人讲话中都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精神。其中的“特色”就可以理解为反映中国国情和中国智库的实际情况。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这四种类型已经体现出了各自的不同特色, 在发挥各自不同特点的基础之上, 鉴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智库发展还需要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功能, 使得中国智库能够更好地在理论创新、决策建议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为社会、为党和政府提供服务, 发挥影响。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型”则更多地侧重于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以体现决策咨询的导向性与前瞻性等。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 高校智库高度契合了“特色”和“新型”的要求, 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首先, 高校智库的优势明显, 可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前文中已经就高校智库的具体优势做一阐述, 这些显著的优势则是高校智库的“特色”所在, 发挥人才相对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能力强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部分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学可以发挥自身的学术特色, 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形成互补的态势, 最终凝聚合力, 共同打造有中国特色、也有各自特色的智库。

其次, 国外智库发展经验表明高校智库在智库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智库正向“新型”智库迈进。根据2014年的数据, 美国1830家智库中, 高校智库占比达75%, 在全球智库排名前50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外高校智库群体发展基本成熟, 且在智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我国的高校智库与国外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但是所依赖的优势和有竞争力的资源是相同的。吸取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之外, 我们的高校智库还需要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 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别于党政军智库在研究相关政策方面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也不同于民间智库会困扰于人力与资金, 高校智库在从事研究方面可以有更坚实的基础、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相对中立的观点, 这些都将更有利于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再次, 借助高校智库探索智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更有助于中国智库整体发展。高校充沛的人力资源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无论是一线科研岗位上的学者、专家还是在校的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都可以说是智库人才资源库。智库之间的互相访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都是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手段。让人才在高校学者、智库研究员和决策咨询者之间达成角色的灵活转变, 则是高校智库人才培养为整个中国智库行业做出的贡献。

最后, 高校智库与高校之间相互影响, 实现共赢。一所高校智库的成功发展会对专业涉及的领域产生影响, 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 甚至希望可以达到对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高校智库所在的学校发展也有着正面积极的效果。高校智库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人才上、资源上甚至资金上的帮助, 而相应地学校通过高校智库则会收获其带来的品牌效应、实用型人才培养与深造和良好的社会舆论, 从而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智库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中国开始逐步重视智库的建设。其中高校智库是智库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智库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它人才相对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能力雄厚以及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依凭这些优势, 高校智库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高校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优势,影响

参考文献

[1]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市民社会项目组.2014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R].2015.

[2]上海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R].2015.

[3]杨静, 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4]杜静元.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管理观察, 2015.

[5]郭瑶.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经济与管理, 2015.

[6]俞海洛.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四种关系论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4.

高校教育智库 篇4

1 什么是智库, 什么是高校智库?

“智库” (think tank) 又称“思想库”, 主要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 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 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智库在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在我国, 智库一般可以分为政府性质的、公司性质的、社团性质的和大学性质的这四种类型的智库[2]。“高校智库”属于大学性质的智库, 它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 这类智库是由大学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协作下创建的。经费主要来自校方的拨款和一些机构赞助或私人捐助, 研究人员多为校内各学科的学者或者从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聘用的研究员, 服务群体和研究课题相当广泛。

2 高校图书馆可成为高校智库重要成员的原因分析

2.1 国家对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视

我国的智库发展较晚, 但近几年,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极速发展, 我国的智库建设和智库研究也成为热点, “智库”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报刊媒体上, 中国正进入一个智库高速发展的历史时代, 国家对高校智库建设尤其重视, 寄予厚望, 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

2010年3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纲要》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 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2011年11月, 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0-2020年) 》强调:高校要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部署[3]。2014年2月, 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该《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发挥人才关键作用, 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4]。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把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

2.2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智库信息来源基础

高校图书馆历来重视馆藏资源建设, 覆盖多个学科领域, 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特别是近十年来, 电子资源的不断发展壮大, 高校图书馆也加大了电子资源的购置, 馆藏资源呈几何数字增长, 极大的丰富了各学科资源及资源形式, 这也为高校提供智库服务提供了较好的信息资源获取基础。馆际互借业务的成熟, 各图书馆不仅拥有自身丰富的馆藏, 还可通过加入馆际互借组织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

2.3 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人员及专项部门可为智库服务

随着高校进员学历、素质的提高,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的高校图书馆拥有了数量可观的各专业硕士、乃至博士, 这些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能力从事智库工作。除此之外, 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参考咨询部或者学科服务部或者信息服务部等专门开展专题检索、情报追踪、科技查新、课题跟踪等服务的部门, 这些部门的工作性质和智库服务有较多相通之处, 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可开展智库服务的良好条件。

2.4 高校图书馆可汇聚学校各科专业人才为智库服务

高校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开展服务工作, 特别是参考咨询等部门在长期的服务中和各院系专业人才联系较多, 对各学科专家较为熟悉, 高校图书馆可以牵头组织各专业突出人才构成高校智库成员, 科学安排专业人才进行智库服务, 做到“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智力潜能。

2.5 高校图书馆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支持智库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学校拨款来建设的, 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充足, 可支撑智库资源、设备更新及维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薪酬也由国家财政拨款支付, 这些都有利于智库服务的持续开展。

2.6 智库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方向

随着智库热的兴起, 各行各业也都引入了智库理念, 很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已经将智库服务纳入了图书馆服务内容, 这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有句话叫“与其被动改变, 不如主动调整”, 各高校图书馆最好把握先机, 主动拥抱智库。

3 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智库重要成员的路径构建

3.1 展示高校图书馆具备智库服务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在完成政府或学校交办的脑力任务时, 务必高度重视、调配合适的人员参与, 交出让政府或学校满意的成果, 让政府或学校看到图书馆具备智库服务的能力。此外, 高校图书馆还可密切关注实事或者学校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 通过调研、检索、分析, 主动为政府、学校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甚至决策资料, 让政府、学校看到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的敏锐性和智库服务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其他部门提供检索数据、调研分析等相关脑力成果时也应让学校决策者知晓, 不能失去展示高校图书馆具备智库服务的能力的任何机会。

3.2 展示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影响力

展示高校图书馆智库影响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关注高校图书馆智库的影响对象:政府及学校高层, 另一个是高校读者。对于政府及学校决策者, 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政府或学校开展的各类课题、研究项目, 发挥出图书馆独到、重要的意见来显示出图书馆的智库影响力。建议图书馆最好定期、主动地举办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等活动, 组织政府或者学校高层人员参加, 这样既为他们提供了研讨、进修机会, 还营销了图书馆智库, 为影响政府和学校高层提供了重要渠道。而对于高校读者, 高校图书馆智库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宣传, 定期走访各院系, 了解院系需求, 适时出版发行各种简报、调研报告, 并主动将这些成果推送到读者手里。还可举办面向读者的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 邀请高校各层次读者参加, 将图书馆智库的影响面尽可能的推到学校各个角落。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还可扩大服务对象, 如通过一定程度的服务社会大众 (企业、团体、个人) , 让他们得到图书馆智库服务并取得理想效果, 让他们通过媒体或者网络来宣传图书馆智库服务, 又从一个方面展示出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的影响力。

3.3 设计合理的智库服务流程

设计出合理智库服务流程可以让学校更充分的知晓高校图书馆为智库服务的细致、规范, 使学校放心把智库任务交由图书馆办理。

笔者认为合理的智库服务流程是:第一步, 客户提出需求——和智库任务委托者接触、详细了解智库服务内容, 客户具体需求;第二步, 接收委托——在了解了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智库工作人员可提出自己建设性想法, 完善客户需求并和客户签署服务协议, 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第三步, 分析委托, 任务分工——召集智库工作人员, 制定委托任务分工, 明确服务中用到的方法、数据、公式、进度等细节问题;第四步, 合作完成委托——各智库工作人员得到明确分工后按要求、按时间完成任务, 最后汇总、讨论, 合作完成委托;第五步, 项目完成——将智库结果 (可以是分析报告、也可是统计数据、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智力汇总) 交付客户, 项目完成。

3.4 健立、健全高校图书馆法律法规, 为智库服务保驾护抗

智库服务内容一般是政治、民生敏感问题或者科技前沿问题, 这些内容很注重保密性, 一旦泄露, 智库服务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给客户带来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重大损失, 这就要求该校图书馆在参与智库服务时要健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客户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旦被侵犯, 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智库工作者和客户利益。

3.5 获得决策者对图书馆智库服务的认可

在展示了高校图书馆具备智库服务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智库服务流程并健立、健全高校图书馆法律法规后, 最后的一步就是获得决策者对图书馆智库服务的认可, 同意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智库重要成员。在历经了前面几个过程后, 获得决策者对图书馆智库服务的认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3.6 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智库重要成员

决策者正式明确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智库重要成员, 参与高校智库服务。

4 高校图书馆成为智库重要成员可促进图书馆发展

高校图书馆成为智库重要成员后可将智库服务理念、方法引入图书馆多个服务部门, 尤其是信息服务部门, 可以为它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图书馆发展。

5 结语

当今世界, 智库建设风起云涌。高校图书馆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 应抓住智库大发展的机遇, 利用开展智库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努力成为高校智库重要成员, 并将智库理念引入图书馆服务, 全面开展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让读者感受到高校图书馆之重要性, 越来越离不开图书馆, 越来越依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安方, 王晓娟, 张屹峰, 等.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2]贺月华.我国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24) :193-194.

[3]顾岩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 :76-79.

[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5-1-20) .http://www.gov.cn/xin 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_2.htm.

[5]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 (2014-8-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qnd Ty GTsoh5sotco17r ADjg5HU69di IVla K7s H0bf DKN5G5xj9Rtn Rf1V3Wt HUCXG4WE_VLQc Wmk UMBYhp Rq K.

高校教育智库 篇5

一、瞄准重点、站稳立场、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4]1号) 明确要求高校智库开展研究要聚焦国家急需, 力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及外交与国际问题等八大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这就指明高校智库开展研究所瞄准的重点是立足国内问题研究为主, 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的研究。

就国内而言, 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开展务实研究, 为政府决策部门适时提供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对策、途径和思路,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判大势、资政启民、服务社会、助力发展改革的作用。

就国际而言, 重在适时跟进对国际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研究, 客观、公正、理性地向世界阐明我国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进而提升我国外交形象和话语权。

站稳立场是正确解决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独立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开展研究离不开独立性, 但是这种独立绝不是刻意和国家或政府的立场观点对着干, 唱对台戏, 靠单纯的标新立异或情绪化的批评态度来刻意展示自身的独立性。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国家和政府的决策需要, 光做决策后的弥补性论证研究。

正确的做法应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于实事求是,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研究, 以对国家、社会、公民乃至全民族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研究, 积极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智,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 这才是真正站稳立场, 也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职能所在, 更是筹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初衷。

二、发挥优势、用好平台、多出高质量思想产品

当前,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 决策依据的信息量要求极大, 涵盖方方面面的学科专业知识, 不是单个学科或者某个学者的知识能力所能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跨界合作研究才能解决, 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来开展论证研究, 以此满足党政企业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专业设置齐全, 且吸纳了各方面高端的学科专业人才, 恰好可以克服单个学者和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缺陷, 能提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和资源, 开展学科专业跨界合作研究, 推动协同创新, 确保多出高质量的创新思想成果。

中国很多大学在国内、国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它们一直都处在中国教育的顶端, 长期占据着国内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它们是可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的一个平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果利用好这个平台, 就会畅通自身为党政企业部门服务的渠道, 使这一平台成为自身与其加强合作的重要载体, 提升自身研究成果被党政和企业部门作为决策依据的概率, 也促使自身通过这种间接影响决策走向的方式, 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终使自身成为党政企事业部门“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影子内阁”。

同时, 高校还为高校智库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知名智库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的频繁交流, 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智库届的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打造职业化智库团队

中国高校智库多年来一直受高校自身职能的制约和影响, 重视理论论证研究, 轻视成果的应用转化, 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和各类部门缺乏交流。一是和党政企业等社会实践职能部门联系不紧密, 缺乏深度交流, 导致高校智库对实践职能部门的实践需求不了解, 所以, 提供的思想产品与实践部门的要求不匹配, 促使党政企业部门有时候对高校智库提供的理论论证依据缺乏必要的信任, 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二是高校智库同行内部缺乏交流。高校智库虽分布全国各地, 但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 各自研究论证领域也都有侧重点, 彼此之间因竞争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往往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缺乏交流, 资源和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不能做到互通有无, 缺乏必要的协作和整合, 研究论证成果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高校与国外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不充分, 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 自身研究工作较为封闭, 严重制约了国内外高校智库人才的往来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多加强与党政企业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更要注重与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横向联系。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加强与党政企业单位及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合作, 不仅能促进自身理论论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能提升自身研究论证成果被具体实践部门作为决策理论依据的概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开展理论研究不纯粹是为了理论创新和搭建新的理论体系, 而是为了给实践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难题。

具体而言,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为理论研究的主体和党政企业部门作为实践的主体, 二者虽分工不同, 需求也不同, 但却有较强的互补性, 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助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双向同步深入开展。另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只有通过与国外智库的合作, 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在具体问题上赢得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这种合作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需要。因为“建立全球一流智库, 拓展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打造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 坚持进行开放性研究, 积极主动谋求与国际知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智库研究团队, 是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 中国高校智库专业研究论证工作重合度高, 研究团队存在较多机械组合现象, 专业细分不够, 智库人员管理较为封闭, 流动不充分, 缺少必要同质优化整合过程。因此,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以专业整合为切入点, 不断提升高校智库包容性为突破口, 强调研究团队专业分工, 促进高校智库人员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在系统内外的适时流动, 形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正常流动的旋转门机制, 通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 逐渐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创新管理、健全机制、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 独立自主地开展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 这是政治底线, 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不可动摇。但在此前提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通过创新人事、财务及科研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人事上要大胆放权。人才是高校智库的核心和灵魂, 没有人智库发展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进出都不容易, 人事管理缺乏活力, 容易形成惰性, 导致研究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直接制约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财务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要继续加大支持高校智库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要积极鼓励高校智库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引导和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生存理念,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市场服务争取社会资金智库研究工作的支持;科研上要逐渐摆脱为政府决策作阐述性解释工作的被动地位, 要针对实践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多做些前瞻性的专题调研和立项论证,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 掌握一定的科研立项自主权。

健全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运行的保障制度, 主要涉及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结项机制, 研究成果交流、发布和评价的机制和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等。首先, 立项要宽领域, 结项要严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在站稳国家立场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立足国内, 放眼国际, 围绕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 开展广泛的前瞻性立项研究;结项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要打破单一的结项评估机制, 结项评估除了注重对理论研究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行测评外, 更要结合实践部门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成效来决定是否能结项。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智库研究论证成果的交流、发布和评价机制。为激励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积极参与各类智库之间的竞争,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数字系统平台, 一方面供各类智库相互交流、发布和评价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类的研究报告)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打破原来由圈内少数几个人来评定研究报告并给出具体等级的科研评价体制, 改由各类智库专家广泛参与评定等级。最后, 使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参与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决策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并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机制, 使高校智库建设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 篇6

一、从“智囊团”到高校智库

我国高校智库整体发展迟缓, 品牌效应低, 与我国的制度环境以及高效自身发展历程相关。一直以来, 官方智库被视为政府决策层的“内脑”, 与政府人员联系紧密, 有充足的经费和宽裕的制度, 发挥着中国主体智库的功能。高校智库的创建落后于官方智库40多年。

在中国, 过去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 而是富有人文色彩的“智囊”, 亦称谋士、军师。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 始于春秋时的刺客到战国时蔚为大观。是当社会剧烈动荡, 新兴的权利阶层无法凭借旧的机构框架为几服务, 于是新创制度, 广揽人才, 以备不时之需, 此阶段的门客便有了早起智库的缩影。民国时期, 教育社团兴起是当时民间教育智库的代表, 它独立于政府之外, 是一只重要的教育改革。

我国高校智库最早出现在国内的知名顶尖大学。1986年, 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2000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又正式成立, 胡鞍钢担任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始终将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作为工作重心, 着眼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全面及时和高质量的科学决策参考。该中心的成立, 为之后高校智库的建立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在此之后建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成立的长江三角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等。据统计, 中国约有高校智库700个。

二、国内高校智库主要存在的问题

总结我国学者的观点, 发现了我国高校智库在以往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 注重理论, 缺乏实践

中国约有700个高校智库, 但这些高校智库都是以教学为主、以实践为辅, 注重理论上的研究而缺乏具体的实践过程。徐晓虎、陈圻等人认为, 我国高校智库缺乏面向政府和地方的应用服务能力。

智库在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性研究和政策性建议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智库对政策的研究必须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研究的内容必须是有用的, 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陈斌教授指出, 现阶段, 高校一般进行的是理性的规范式研究, 在着眼于理论性的同时, 忽略了智库研究的实践性。尽管高校的研究成果为数较多, 但理论型的研究要远远多于实践应用型研究。即使有小部分的应用型研究, 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很好的与政府部门的需求相对接, 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成果很少,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高校智库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方面, 也偏重学术性研究而轻视实际应用研究。对科研成果数量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职称晋升时也主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研究课题的数量。在公共政策研究上,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符合智库发展的考评机制, 研究者研究的积极性大幅降低, 研究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最终制约了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

(二) 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基于“学者”使命的视角, 郭华桥认为, 我国高校智库目前缺乏领军人物, 即使有一两位领军人物, 能通过他们的“金字招牌”承揽各种项目、招标课题, 但是一旦这样的领军人物离开高校智库这个科研团队, 研究内容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研究机构也难以继续维系他的生存发展, 迅速垮掉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拥有的人才大多都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学术背景, 年龄段也不尽相同。而且, 近年来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学术背景的留学人员归国进入高校, 导致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分散、没有既定的合力, 单兵作战的状态比较常见。此外, 频繁更换的智库辅助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人员的效率。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的观点是, 要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 充分发挥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在智库人才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做到师生互动互补, 营造出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将智库领军人物拥有的经验、长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骨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术新秀的才干和冲劲之间相结合, 互相补充, 相互激发, 实现整个团队知识贡献最大化。

(三) 影响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体系中, 高校内部的科研院所虽具有一定的智库职能, 也在不断向发达国家看齐, 但我国高校智库以专业型智库为主, 影响力不够。根据朱宏亮、蒋艳等学者的观点, 我国高校智库具有分布不均, 在国家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中话语权不足, 不及政府智库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秦惠民、解水青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在数量、综合影响力排名、专业影响力排名在我国智库中占有一定席位, 但其发挥的作用仍无法与官方智库相比较。并且我国的高校智库现在高度集中于几家国内顶尖高校当中, 其余高校同样是重要的社会组织, 但他们的力量仍没有展现出来。政府决策对官方智库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校智库, 官方智库仍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导。高校作为社会的“轴心组织”, 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与其地位极不相称。高校智库应该把成为政府决策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引导者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智库在研究中与实际问题相脱节、在国家亟需上不聚焦,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与高校智库的定位不匹配。在成果产出方面, 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建议的仅有6万余份, 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者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少之又少。

(四) 协同创新发展不足

协同创新是基于管理学中协同理论提出的, 协同理论认为, 虽然社会是一个千差万别的系统, 但在整个系统中, 存在着的各个小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企业与高校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 高校与研究机构间关系的协调, 高校间相互竞争的关系。总之, 就是要在国家意志的引导安排下, 努力发挥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各自的能力与优势, 整合互补性资源, 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 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 打造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协同性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行业内高校与行业间高校协同不足、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协同不足、各方面条件发达地区的高校与落后发展较慢地区的高校协同不足等问题。高校智库想要解决协同不足问题, 谋求协同创新发展, 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杜宝贵等学者从高校协同建设角度阐述, 指出我国目前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国内高校间、国内与国外高校间、政府及高校之间协同建设不足等问题, 并提出高校要加强顶层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治理, 同时要加大与国外先进智库的交流力度, 力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向着打造中国一流高校智库品牌的目标不断努力。杨静、陈赟畅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 从制度协同、机构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3个方面破解现实困境, 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自身优势, 完善智库功能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高校智库的展望

我国高校智库未来工作的重点应在于与地方政府合力构建高校智库。本文在总结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注重协同发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需要科学的决策在解决现存的问题基础上, 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而高效智库当仁不让。智库在未来社会中协同发展的必然性有很多学者都已经有了认识, 例如:杜宝贵, 隋立民, 任立云中提到, 必须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才能完善智库的发展;李洪修, 张晓娟则认为, 在大学繁杂齐全的学科基础下, 交叉各学科知识, 建立的大学智库, 则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全面而有高效的智库系统。高校智库的路径是协同多样的。由高校牵头, 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支持, 有同类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 加上行业或企业的通力合作, 智库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王珩, 刘鸿武王珩的《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中也有这方面的印证。高校智库的协同区域较为广泛。协同创新有高校内部与外部之分。其中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主要是学校间的学科、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等的协同创新, 知识的互通交流是关键因素。外部是与科研院所、企业、国外高校及组织等协同创新。目前, 中国高校智库形成全面协同创新发展的局面, 但是仍有不足, 仍需不断发展。

(二) 加强人才管理

高校智库本身具有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 高校智库应努力争取获得决策分析类的研究生培养权利, 聘请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领导、专家, 充分实现中国的“旋转门”机制。虽然国内外在智库绩效考核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 国际上的智库评价标准片面不一, 但是我们仍然进行对智库建立更多更完备的配套运作体系, 使智库的活动环境更加透明、开放以及高效。

(三) 建立自主品牌

大学智库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要意识到在这个信息时代, 品牌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竞争力的前提下, 保证独立性与效率, 大学智库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多渠道的宣传, 树立自己的智库品牌形象, 增加对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 借助社会舆论导向, 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目标, 更好地构建整个智库的运作模式。

摘要: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路径, 更好的发挥高校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高校教育智库 篇7

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部分,其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地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智库,如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南开大学的滨海开发研究院等,形成了一股“智库热”。高校智库数量虽多,质量与国外知名高校智库如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相比差距却很大。针对我国高校智库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著名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寻找解决之道,以求促进我国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

一、智库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智库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詹姆斯·A·史密斯(James Allen Smith)认为“智库是用来泛指从事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并经常提出政策方案的非营利性的私立研究机构”;詹姆士·G·麦甘(James G.Mc Gann)指出智库是“对国外内事务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分析、提出建议并协助决策者和公共作出明智的公共政策决策的组织”;边晓利则把智库描绘成“以对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为核心,以影响公共政策和选择为目标,多领域、跨学科地为国家决策者在处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并为之培养、储备和输送人才”;我国政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并在《意见》中明确定义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含义,即“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本研究中对智库的定义采用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说法。

对于我国智库的分类,本研究采用《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的观点,即将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其中高校智库就是本研究所介绍的,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校智库作为智库的一部分,其研究对象和服务主体与智库的相同,即“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同时高校智库也是非营利性的。

二、我国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

2016年1月27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项目(TTCSP)发布《全球智库报告2015》显示,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中国拥有435家,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9家中国智库入围“全球顶级智库前175位”,而在入选的9家中国智库中,高校智库就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两家。同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5年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中,依据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及智库成长与营销能力等六个维度,对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进行了排名,排名前15位的智库中,高校智库占据5位,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显然,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智库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1.思想观念存在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智库”的理解上;二是对“独立性”的认识。按照本研究中对“高校智库”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出关键词“研究对象”“服务主体”“非营利性”。很多高校为了“赶时髦”,在短短的时间内强迫自己往“智库”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研究纯理论、数学、考古学方面的院校投入智库建设之中,出现泛化的趋势,纯理论、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是学术研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这与智库的研究对象——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相关性较远;此外,“高校智库”是非营利性的,不能以“智库”的名头来骗取高额的研究利润。高校智库研究独立性至关重要,但此独立性并非与国家战略和公共政策相对,也并非与政府脱离关系,相反,要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在战略和政策范围内,保持学术研究、研究人员、研究资金等的独立性,不受相关利益主体,如政府、企业等的干涉,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2.研究方向不明。高校信息资源、学科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985”“211”等重点高校,有些高校在建设智库时,往往存在着想包揽全局的倾向,既想对此热点、此难点进行攻克,又想对彼热点、彼难点进行探索,完全忘记根据自己院校的重点学科、特色资源来把握特定的研究主题,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方向不清晰。急功近利是不切实际的,高校智库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在“专”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广”的扩展。此外,有些高校智库只顾埋头苦干,缺少与政府、民众间的互动,对国家战略、民生问题了解不是很透彻,致使研究方向偏离政策轨道,研究成果与政府需求不相匹配。

3.协同创新意识不强。此部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校各部门学科之间。高校拥有学科优势,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魅力所在,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各不相同,如果把各个学科的优势集中起来,对于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我国众多高校,学科部门之间彼此封闭,大都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少交流沟通,更不用谈协同创新。二是高校智库之间。“985”“211”高校所建设的智库质量较高,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等,如果采用“强强联手”、“以强辅弱”的方针,对于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可目前各高校智库间几乎缺少互动,信息共享渠道不通,重复性研究较多,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高校智库与政府、企业之间。政府掌握着国家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详细信息,企业掌握着更多关于技术信息,加强与政府、企业间的联系,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我国许多高校智库都不擅于联系政府、企业,其一担心它们会影响自身的研究;其二是彼此交流渠道不畅;其三是彼此间缺乏信任。四是国内外高校智库之间。由于我国高校智库起步较晚,与国外著名高校智库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动态研究所等国际一流智库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能够直接参与国外高校智库研究项目,参加重大国际战略会议,则可以掌握各国最新的研究动态与更先进的研究技术。历史证明,“闭门造车”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损失惨重,中国高校智库要想发展,必须着眼于全世界,拥有国际视角。

三、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经验

1.保持独立性。有“全球第一智库”之称的布鲁金斯学会,其一直坚守的核心价值里就有“独立性”,独立性对高校智库的建设至关重要,它是高校智库发挥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其能够大施拳脚的前提条件。国外许多高校智库的建设都是保持在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财务独立性。如美国著名高校智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它的资金收入主要来自于支持者的资助,如马丁·安德森、斯坦福大学日常机构建设拨款、基金会的捐助如琼帕金斯基金会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收入,避免了政府和投资巨头对研究的干涉。

2.研究领域重点化。高校都有其特色学科,如果能以各自的重点学科为基础,将之与社会公共政策和国际战略问题相结合,则是值得肯定的。研究国际安全与外交、环境与资源问题、科技政策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可持续繁荣等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国际环境问题的魏德海国际事务中心,这三个高校智库是哈佛大学所设立的,它们研究的领域都是根据哈佛大学优势学科来确定的。被斯坦福大学定位为“线性加速器中心”的胡佛研究所凭借国内经济政策、国际事务、环境研究领域的研究而著称,而这三个研究领域恰与斯坦福大学的重点学科经济学与商科、环境与生态学相呼应,体现了胡佛研究所善于融合大学多学科优势来提升研究质量的战略思维,正如胡佛研究所主任约翰.雷西亚(John Raisian)所说:“胡佛的公共政策取向和斯坦福强大的学术支撑是一种强大的融合,二者之间具有巨大的协同效应与互补性。”

3.科研协同性强。美国高校智库不仅汇聚了全校的优势研究力量,同时还借助校外的智力资源,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或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作为专业智库的客座研究员,推动国际合作,实现优势组合,形成校内外协同攻关。此外,美国高校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则是其进行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推动力,“旋转门”即前一届政府下野人员需要另谋出路,高校则邀请这些人员来智库任职或挂职,或者高校智库人员到政府部门任职,以此促进政府官员与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之间的流动性,共同促进本国智库的发展。除美国高校智库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SPRC),在研究涉及多方利益的宏观或长期战略问题时,一方面会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商讨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会联合各产业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以对社会政策需求进行解答,同时,SPRC负责组织各协同伙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并提出研究计划以供商讨,同时确保政府政策层面的相关诉求。英国兰彻斯特大学大创新中心的成员背景多元化,不但有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知名学者,还有英国政府成员、欧盟成员等,他们之间彼此分工、紧密协作,共同促进大创新中心的发展。

四、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

1.多方筹集资金,保持相对独立性。由于我国高校智库资金以政府拨款为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公共政策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就变成宣传政府决策,缺少从国际视角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的态度,因此,我国高校智库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一定的渠道多方筹资,以保证财政上的独立性,不受相关机构的干涉,对国际重大战略问题、民生问题等进行独立思考,想政府之未想,突显出高校智库研究的前瞻性和远见性。独立性并不代表与政府脱离关系,相反要密切联系政府,了解当前时事热点,以满足研究成果与政府需求的一致性。

2.结合重点学科,打造专业智库。我国高校智库由于起步较晚,质量与国际智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不太适合研究过多的领域,每个高校智库应该根据高校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来进行总体的定位,以某一研究领域来进行智库建设,如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一样,以此来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校智库。

3.加强协作创新,建立“旋转门”机制。学习国外经验,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企业、学者间的联系,促进各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借鉴美国著名的“旋转门”机制,打造中国式“旋转门”,智库可以定期安排研究人员去政府挂职,政府也可以选派一些官员去智库锻炼,对于退休的官员,高校智库可以邀约其来任职,由于高校智库以研究公共政策和战略问题为对象,而政府官员无疑是最熟悉政策的人员,他们有较高的政策敏感度,本身还拥有一定的关系网,这对于高校智库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

五、小结

高校教育智库 篇8

一、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

2016年1月27—28日,《全球智库报告2015》在联合国总部、世界银行等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该报告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TTCSP项目连续第九年为全球打造的最具权威性的全球智库研究发展报告。该报告通过评选智库提名、同行专家推荐入选、专家审阅与排名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智库调查。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拥有智库435家,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智库175强榜单中,9家中国智库上榜,其中高校智库包括排名64位的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排名150位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两家;在亚洲大国智库(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60强中,18家中国智库上榜,其中高校智库仍然只有上述两家;在全球最佳民营智库排名50强中,6家中国智库上榜,其中高校智库仅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一家;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榜单中,4家中国智库上榜,其中高校智库仅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一家;在中国顶级35所智库榜单中,其中高校智库分别有清华大学卡耐基中国中心、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8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智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大不足,智库数量仍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且智库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尤其是高校智库的建设。高校智库建设在我国智库建设中已然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但影响力还不够,尤其是在全球智库建设中更是影响甚微。因此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加强高校智库建设也将对我国智库提升在全球智库中的地位大有裨益。

二、高校智库知识服务的特征

知识服务是通过对信息的挖掘与深加工,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并提炼出所需的知识来提供知识服务。高校智库的知识服务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图书馆是知识服务主要场所。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是校园的书目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和网络资源中心,承担高校智库知识服务的主要职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已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走向了知识服务[1]186。有的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读者需求调查和跟踪反馈系统,针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倾向为读者推送知识服务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增值和面向读者的知识服务创新。可以说高校智库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图书馆。

2. 强调知识创新和知识分享。

创新能力是智库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智库是收集知识、生产知识、提供知识服务的机构,若只能够整合知识资料则与一般图书馆无异。每一位智库学者都应该为智库增添新鲜营养,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复制前人的观点。高校智库内人才资源和学术资源充足;各学科的交流、交叉、融合有利于推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推广,有利于在重要理论问题的传统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产生创新性的思想[2]107。

高校智库中囊括了机构内师生的所有学术成果与理论研究。各学者可以借助这一机构学习借鉴其他成员的优秀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知识的共享,达到1+1>2的效果。

三、高校智库提供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智库内知识生产较为封闭。

高校智库内知识生产的封闭性致使其无法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服务。其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高校智库内人员流动较为封闭[3]46。许多高校教师是毕业后直接留在高校任教,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社会经验,“纸上谈兵”却很难提出真正有效的决策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2)学者学科领域的封闭性。许多学者对有关自己专业方面学识渊博但对相差甚远的研究领域却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事实上,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3)高校智库之间的封闭性。目前我国的高校智库数量占总智库数量的1/3,但许多高校智库只关注某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各智库之间各自为战,联系甚少,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重复研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 高校智库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包括:经费保障机制、人员聘用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在经费机制上,由于许多高校智库是依附于学校的二级单位,智库与实验室或者科研院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智库成员主要来自不同院系,人员分散,智库的经费与科研项目的成果直接挂钩,一旦智库研究项目资金遭遇短缺,智库项目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就会下降,使高校智库建设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4]31。在人员聘用机制上,高校智库内的成员主要为在校师生,多数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更缺乏实践经验。在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大部分高校智库并没有专门针对智库人才的激励考核机制,而是沿用高校的科研考核体系,而高校的科研考核体系普遍以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为重,这种科研考核体系的单一性令大多数学者过分追求学术价值,使得高校智库存在着高质量成果少,部分研究存在针对性实践性不强、过于学术化的问题。

3. 高校智库意识不足,知识服务能力弱。

高校智库内的成员多为高校任教的老师以及在校学生。高校老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四重任务和角色,加之职级晋升的压力只能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严重缺乏在政策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忽略了能给公众带来实际效用的知识服务。在校学生更是迫于毕业压力,疲于应对各种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而无暇顾及公众的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了高校智库的知识研究缺乏长期的调查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偏理论而轻实践,研究报告在实际中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5]88。缺乏智库意识和知识服务意识,导致高校智库提供知识服务能力不足。

四、新型高校智库提供知识服务的途径

1. 推动新型高校智库协同创新,为智库成员创造条件。

2013年10月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3”在合肥举行。会上,由中国首批九所“985”大学(C9)校长或校长代表,与美国大学联盟(AA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合肥宣言》[6]。《合肥宣言》的签署将推动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大学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化,为各高校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思想、开拓了研究领域。将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这种理念融入高校智库建设中,不仅能够打破知识生产的封闭性,提升智库内的研究质量,也能够扩大智库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高校智库发展的国际化。

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不仅局限于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可以是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甚至是高校与国际智库之间的协同创新[7]91。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通过吸收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升本智库学者的自身素质,通过协同理念探索高校智库建设路径,通过制度协同加强高校智库的协同攻关能力,通过机构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整合资源、扩大智库影响力,是解决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智库的协同建设将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整合,避免智库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8]93。高校智库之间的协同合作将反作用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智库协同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将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高校智库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9]47。

2. 完善高校智库体制机制,增强智库活力。

在经费保障机制上,应尽可能地让高校智库成为高校内一个独立的组织,有固定的研究人员、专门的负责人与经费支持,保持相对独立性。对于中国国情而言,一个组织的发展离开政府的支持都将变得事倍功半。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校智库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以购买知识服务的方式支付相应的资金。除此之外,我国高校智库应向美国高校智库借鉴经验,争取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赞助以及捐赠(包括个人募捐),或是经营和出售一些知识服务产品来扩大经费来源。

在人才聘用机制上,应广泛吸纳各种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到组织中来,借鉴美国胡佛研究所的经验,根据每一位学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领域区分常驻研究人员、访问研究人员与辅助研究人员,让每一位学者都能够人尽其才,避免资源的浪费。

在评价与激励机制上,高校智库要打破高校固有模式。除了科研考核外,组织应将职级晋升与职务晋升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智库学者想要晋升职级可进入政府部门学习实践,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政府官员为了晋升职务可以选择加入智库进行科学研究,为智库研究注入更为活跃的实践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旋转门”。这种机制的形成,使得智库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政府为智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官员的加入使智库发展得到了权力保障;智库的知识成果也能更方便快捷地进入政府部门,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权力”[10]95。

3. 应用开放获取理念扩大交流,丰富智库成果传播渠道。

开放获取是指为实现学术信息共享,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共同发起的运动,通过互联网免费的特征推动科学技术的研究[11]113。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信息资源。

高校智库“开放获取”不仅仅是在学术层面上的文献出版交流,学术论文的发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理念实现智库内知识成果显性化,高校智库利用开放获取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使社会各界受益于智库,打破高校智库知识资源的封闭性。通俗地说就是,高校智库的科学研究应走出本校,不仅为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更要面向大众。“开放获取”的理念更利于智库成果迅速地与政府、企业、大众进行广泛的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智库成果的目标和思想精髓所在,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

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因素很多,培育品牌智库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当务之急应是破除制约智库发展的瓶颈,为智库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高校智库信息、人才和思想的交流,动员各界人士积极传播智库思想,在全社会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网络,提升高校智库的社会认可度,促使更多学者自觉投身于智库建设。高校智库的建设要不仅能够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智库,其根本目标是要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智库发展成一个本质上是服务于公共事业的机构组织,使公众走出对智库“高大上”的误区。

摘要:在积极倡导智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智库凭借其科研、人才的优势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契机。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以及特点,在高校智库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协同创新、开放获取的思想,将对高校智库实现从知识科研机构向知识服务机构的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下一篇:供用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