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共7篇)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篇1
在我国, 建设部颁发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明确规定,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形态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统筹起来, 进行高层次的整体性保护, 才能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真性。
一、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环境的保护
(一) 整体保护外围空间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在选址、布局与建设中, 大都善于审察地理形势, 利用自然环境, 依山就势, 因地制宜, 建造了古朴秀丽、亲切自然、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城镇。历史文化名城与其周围的环境是同时存在的, 城镇所依存的环境也就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去了原有的环境, 就会影响对其历史信息的正确理解。因此,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就要保护好其整体的历史环境及风貌, 同时, 从对单体、分散的文物古迹保护转向对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也是符合保护文化遗产国际性宪章精神的。
喜洲古镇是大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然形态顺山随水进行布局, 整体空间呈现出同心圆式的结构, 外围是苍山和洱海, 中部为霞移溪、万花溪、阳溪等生态绿带的绿色田园空间, 各自然村落与绿色田野如翡翠的托盘, 托着喜洲古镇这颗耀眼的明珠, 形成景观结构的整体性, 这就是喜洲古镇的自然形态与秩序, 而且自然山水围合也成为喜洲古镇的天然防护屏障。喜洲古镇的保护首先要从大区域出发, 保护苍山、洱海、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农田、水网及周边的自然村落, 保护传统的“山-水-田-镇”的空间形态。
(二) 全面保护古城内部空间格局
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格局通常包括其城市平面、空间轮廓、轴线以及相关的道路骨架、河网水系、山川等自然环境, 是历史文化名城组成要素和风貌特色在宏观整体上的反映, 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环境保护的核心。
云南省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 其价值不在于某幢建筑, 而在于整体价值, 在于完美地将山与水、水与居住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的城市风貌格局, 任何对名城、名镇组成部分的破坏和随意改变, 都会使整体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而导致对历史城镇的破坏;同时, 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建筑物、构筑物已保存不多, 但其城市格局保存尚完好, 对于这一类历史文化名城来说, 保护空间格局更是继承和延续古城风貌的关键所在。
祥云县城历史文化街区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见的汉城格局, 存留有许多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祥云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出现了许多运用现代装饰材料进行改良的传统建筑, 不计其数的大体量、色彩鲜艳的多层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不断涌现, 许多有价值的老式建筑在逐渐被更新......现在的祥云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仅保留下了原有的格局, 许多历史的风貌已经不复存在。因此, 祥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保存较为完整的“四街、八巷、一颗印章”的历史文化街区格局, 即通过保持现有的道路格局和骨架, 不再增设新的道路;恢复街巷原有传统名称, 并且统一设置古色古香的路名标志;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 保护和延续历经几百年历史的古街巷的历史风貌, 突出祥云县城历史文化街区十字型的主街道, 一颗印形式的历史格局。
(三) 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很多古城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衰败消亡了, 而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能保留下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一直作为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 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被新区所包围, 周围环境的改变使其丧失了原来的历史氛围, 因此, 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 注重新区与古城的协调发展, 保护古城外部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 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 使古城不被新区发展所包围。
丽江古城选址在玉龙雪山南麓肥沃的丽江坝区, 城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古城北靠象山、金虹山, 西靠狮子山, 不仅使城市植根于富足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有可靠的物质保证, 而且赋予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空间轮廓线。同时秋冬季节西北寒风被高山所阻, 使城镇免受严寒侵袭;春季东风徐来, 花木早苏;夏季南风通畅, 城区热气尽除, 达到了挡风避寒、纳凉驱热的理想效果。根据“丽江城市总体规划”, 丽江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古城的布局特点。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区位于古城西北面, 古城东南面为保留农田, 这样布局的好处在于利用狮子山的遮挡, 避免了新区建筑物对古城视觉环境的影响, 而东南面开阔的视野, 使古城与自然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从而完整地保护了古城传统的空间形态与格局。
二、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构成要素的保护
(一) 线型物质要素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的线型物质要素包括街巷、水系、视廊通道等, 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空间环境的精华所在, 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
丽江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心, 并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新义街、光义街为主街道向外放射。主街上交织着无数条小巷, 主街傍河, 小巷临渠, 街巷结合水系, 充分利用自然, 不求平直, 随弯就曲, 自由灵活。大研古城产生于没有机动车的时代, 因此街巷的尺度亲切宜人, 富有生活气息, 宽度一般为3—5米, 小则1—2米, 街巷和水系相互交织, 使得街道空间有收有放, 富于变化。街巷两旁建筑高度一般为一层或两层 (3—6米) , 个别地段又有三层点缀, 使得街巷的景观轮廊线十分丰富。街巷保护的重点就是要维护这种特有的空间线型及尺度, 路面仍以质朴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五花石铺砌;沿街建筑的保护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 不得随意拆除或重建, 以保持原有的、丰富的景观轮廊线, 保持主要道路节点的空间尺度、外围环境。
水系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古城居民利用丽江坝区溪泉涌流、水流发达的优越条件, 特别是象山、狮子山的象鼻水和狮乳泉, 择水而居。黑龙潭水经玉河由北而来, 在城北双石桥处一分为三, 即西河、中河、东河穿城而过, 三河又散成无数小溪, 穿巷走户, 入墙过屋, 流遍全城, 河流宽处约有5—6米, 架桥沟通两岸, 窄处不足1米, 跳跃可越, 城中居民大部分临水而居, 俯身汲水。三河穿城的自流水系是丽江古城城市格局的重要特征, 它使城中不少街巷都临水傍河, 呈现出“城依水存, 水随城在, 家家流水, 户户垂杨”的特有格局。保护水系是保护古城的重点, 规划严格规定不得改变现状河、沟、渠、井系统, 现有水系严禁覆盖、改道、堵截、缩小过水断面、占用或围入私人院内, 尽快建设排污管道, 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废土, 在河道的一定地段 (如桥下等) 设置网状遮挡物, 挡住随水而上的浮游杂物, 定期疏清河道, 整治驳岸、护坡, 拆除遮挡和覆盖主河道的建筑, 河道两侧空地植柳树, 以改善沿河道绿化, 增强景观质量, 恢复挡水清洗路面的传统习惯及“三眼井”的用水方式。
(二) 点状物质要素的保护
点状物质要素包括传统民居院落、古桥、寨门、牌坊、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及文物古迹等。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云南历史城镇中的传统民居大多融合了多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 古朴素雅, 造型优美, 组合灵活, 特别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和厦子 (檐廊) 的多功能利用, 注重入口和山墙的多功能处理。在平面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历史城镇的民居建筑是构成历史城镇肌理的主要元素, 是当地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对于传统民居院落的保护, 应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家, 依据民居院落在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上的高低及民族、地方特色的浓郁程度, 对民居进行了实地考察, 确定重点保护民居, 由当地人民政府挂牌。对于以上民居院落, 在修复时, 应原址原样修复, 不得改变原来的结构、层次、布局、座落、高度、材料、装饰、铺地、朝向。当地人民政府应大力支持民办旅游经营服务, 对于私房, 当地人民政府应与房主签订民居保护责任书, 明确政府与房主双方的责、权、利和义务, 房屋需修复重建时, 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并优先安排其用于旅游经营、服务, 给予政策优惠, 使房主通过保护好民居建筑获得收益。没有列入重点保护的民居, 在修复建设时也要做到“修旧如旧、原貌恢复”, 保持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和真实性。对于在民居保护方面做得好的房主, 政府也应优先安排其用于旅游经营、服务, 给予政策优惠, 使房主增加收入,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各具特色的古桥、寨门、牌坊是历史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要素的存在, 不仅有功能的需要, 也给历史城镇增添了古朴典雅的诗情画意, 是保护历史城镇传统风貌格局的又一个重点, 应严格保护, 严禁人为破坏, 同时要定期维护修缮, 防止因年久失修而损坏。
云南传统的民居院落都非常重视庭院绿化, 因此整个古镇树木茂盛, 绿化覆盖率较高。在喜洲村前的古树俗称大青树, 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 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 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 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每当秋天到来, 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鹭鸶栖息榕树已被州人民政府定为自然保护点。可见, 古树名木是古镇活着的文物, 保护好有其深远意义。规划采取以下保护措施:拆除影响大青树正常生长的搭建物, 通过除虫、施肥、浇水、修剪, 采用传统和新的科研成果, 保护现有古树;在养护技术上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使得大青树的长势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古镇范围内的古树名木, 建立档案和标志, 划定保护范围, 加强养护管理。
历史城镇的文物古迹众多, 但很多已成为单位用房或住宅, 内部设施和周边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 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区, 要依据《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 首先应拆除违章建设, 整理和恢复原有院落, 维修历史建筑, 保护的重点应是文物古迹自身及周围环境, 同时考虑文物的安全需要, 对不合理占用文物建筑的单位应将其坚决迁出, 文物建筑修缮整理后应对外开放。
位于沙溪寺登街的兴教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建于不同时期的大殿、二殿、观音楼和寺院大门。建筑始建于1410年, 1960年对部分建筑重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寺区的围墙及第一个庭院南侧侧殿的有些部分已被破坏或改变, 而且二殿的外围已被侵占, 使其丧失了原有的轴线关系。另外,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两个殿中的雕像和陈设品都被破坏。近年来, 在修复中使用了许多不相称的建筑材料, 且大殿中许多有价值的壁画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教寺的保护首先是恢复原有院落, 维修历史建筑,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1.恢复传统的中轴线特色和寺庙建筑与院落的序列, 不触及和损坏周围那些有历史价值的村落结构, 对存在的建筑实体做尽可能少的更改;2.恢复1960年前庭院的原始比例和大小;3.恢复大殿外侧被侵占的回廊;4.修复寺院入口和两个正殿里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的塑像以及寺院的其他特征;5.更换混凝土、水泥和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 改用传统材料;6.恢复大殿的壁画。
三、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
世袭云南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 拥有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特色鲜明的音乐传统, 能够证实这一民族曾经有过难忘的悠久历史。但由于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局限, 生存于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发展机遇有限, 贫穷落后制约了本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势必也会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果抽去了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自然的山川便会失去诸多与人相关的内涵。为此, 保护存在于人们观念中无形的山, 与保护存在于自然中有形的山是同样重要的。换言之, 保护自然, 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保护文化, 则是保护人们对外在环境的认识以及人与环境打交道的方式。
民俗文化是指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传承的习俗、宗教活动、艺术活动及其他社会观念的精神和物质的产物。包括: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以及所创造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 历史久远沿用至今的著名场所、建筑、设施和自然环境;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 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民间文学、曲艺 (器乐) 、舞蹈、绘画、壁刻、崖画、工艺品、古建筑、古遗址、宗教场所、民居建筑、服饰、器皿、船筏等生产、生活用具;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原始文献, 如图谱、乐谱、舞蹈、小说、歌谣、氏族谱等;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民族团结、国家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且被人民群众推崇公认的杰出历史人物及其纪念建筑、故居;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群众按惯例举行的活动内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掌握传统技艺及技艺精湛的人;掌握和保存大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实证材料的人或世家等;不危害他人利益, 不影响民族团结, 确保社会安定的、民族传统的、具有宗教内容的文化艺术传承活动。
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古镇真正走向永续发展的内涵和动力, 是维系社会居民精神归属的根基, 是古镇文化活生生的表现, 必须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延续生长。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方面, 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避免抄袭发达地区的经验, 而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少数民族在既定生态环境中积累的文化条件和他们的民间知识, 使之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科技与文化, 创造天 (文化观念) 、地 (自然环境) 、人 (社会体系) 相和谐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 要改变旧观念, 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 以文化促经济, 以保护促发展, 从而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方法是随着人类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的。经过不断地实践, 证明了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成为了被各国普遍接受的保护观念。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对名城外部空间环境、内部物质构成要素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方法和实践, 从整体上保护了名城的风貌特征和文化特征, 充分体现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和多彩的文化, 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摘要:结合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 提出名城的保护应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形态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统筹起来, 采取高层次的整体性保护, 才能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真性。
参考文献
[1].王瑞姝.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 篇2
历史悠久人文汇璀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为世人瞩目。不但早在一百二十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而且还是最早的天府之国。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史称“天汉”的古老土地数度辉煌,众多历史名人也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史迹,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在汉中养精蓄锐,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举雄才、出奇兵,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建立了汉王朝。汉朝、汉族、汉字、汉文化等由此始称至今。西汉走向世界第一人张骞,从汉中奔向长安,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死后归葬故里。汉初三杰张良功成身退于汉中紫柏山,韩信被封坛拜将于汉江之滨,萧何也在汉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故事。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人蔡伦也在汉中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
三国时期,汉中这块战略要地也曾演绎了无数英雄故事。魏蜀相争,汉中既是曹操进攻刘备、灭蜀并吴的军事目标,又是刘备北伐曹魏的军事基地。两大政治势力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碰撞,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老将黄忠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的激烈场景,有了曹操在汉中褒谷口杀杨修、马岱虎头桥斩魏延的历史悲剧。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一代名将诸葛亮在汉中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为辅佐刘备灭曹复汉,他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下,后由皇帝下诏修建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刘备、张鲁、班超、张飞、魏延等历史名人相继在汉中称王封侯,曹操、李白,杜甫,陆游等伟大诗人还在此留下了壮丽诗篇。
同时,汉中又是栈道之乡,褒斜道、子午道、荔枝道,傥骆道、米仓道,陈仓道和金牛道等连接秦蜀的千年古栈道大都经过汉中,也留下了千古传奇故事。汉中胜迹历历,史册煌煌。2006年,汉中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2007年7月,汉中又被世界名牌协会、中美贸促会等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鱼米之乡秀色江南
汉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陕西的鱼米之乡,是中华聚宝盆,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是修养生息和休闲度假之福地。水是汉中最具灵性的资源,正是因为有了汉江水,才有了汉中的来源,才有汉中的生生不息。而汉中盆地江、河、湖、塘星罗棋布,造就了汉中如诗如画般的美景,胜过了江南水乡的气质和韵味。
游历汉中,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令人流连忘返。市内的黎坪、天台、五龙洞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生物种类繁多,到处鸟语花香;多处溶洞幽深神秘,洞内熔岩千奇百怪,形态万千;石门、红寺湖、南湖等水利风景区及多处河流、峡谷等水域景观或壮阔广博,或烟波飘渺,或山水交融,或恬静神秘,或气势宏大,或险峻震慑,宛如天然的国画长卷。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关注;紫柏山风景名胜区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间罕见;西北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城固十万亩桔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还有汉中百万亩油菜,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
古韵民风魅力汉中
近年来,汉中把旅游业予以重点扶持开发,把“旅游活市”作为重点战略,立志把汉中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西部地区旅游枢纽城市。陆续包装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新产品,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使汉中旅游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通过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成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星级饭店和A级旅游区。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整合与包装力度,推出了汉中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50余条。
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汉中相继推出了茶园,桔园观光游,秦岭人与自然科考游、书法游、三国遗迹游、天汉访古游、野生动物观赏游、避暑休闲游等精品线路。举办了武侯墓清明文化旅游节、陕南民歌节、张良庙旅游节、紫柏山登山节、茶叶节、荷花节、啤酒节、美食文化节和川陕旅游协作年会暨川陕旅游产品推介周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全市现有旅行社28家,高中档宾馆,饭店近50家,其中星级饭店30多家;有基本成熟的景区点50多个,其中国家级景区(点)21个,AAA级以上旅游区5家;能为旅游服务的各种营业性车辆达1000多辆,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2006年,汉中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21多万人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关注的新经济旅游城市。
汉中主要景区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自然保护区与科研、朱鹮保护与观赏、游览、会务、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自1981年5月在洋县境内重新发现野生朱鹮以来,就受到有关组织的极大关注,国家和省等有关部门与日本政府及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保护朱鹮项目。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集自然保护区与秦岭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观光、科考修学、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秦岭南坡山岳型综合性自然风景旅游区。尤其以四大国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已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珍稀动植物丰富,有珍稀植物2039种,脊椎动物248种,大熊猫80余只。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证。被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理事会批准为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在中国近2000个自然保护区中,属由中央部门直管的三个保护区之一,荣膺中国“首届梁希科普奖”。
古汉台
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为汉王刘邦的行宫遗址,有着“汉基”的象征。关内有望江楼、桂荫堂、东西华厅、清晖阁以及镜吾池等,馆藏文物达12000多件,开辟有褒斜古栈道、石门十三品、汉中汉代史迹、宋代文物、馆藏古书画、汉中革命史迹和宗教造像艺术等陈列室。望江楼是汉中古城标志性建筑。
南湖
水面宽阔,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汉中近郊的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景区内集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为一体。
张良庙
西北四大古建筑群之一。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自然天成。有照壁、牌楼、进履桥、大山门、三清殿院、拜厅及其两侧的方丈院和斋堂院、南北花园,竹园以及后山的第三洞天、草亭、授书楼等。
武侯墓
是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的墓地,位于陕西省勉县城定军山下,距汉中市39公里。墓区占地360余亩,武侯祠
午子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篇3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7.杭州13.开封19.遵义
2.承德8.绍兴14.江陵20.昆明
3.大同9.泉州15.长沙21.大理
4.南京10.景德镇16.广州22.拉萨
5.苏州11.曲阜17.桂林23.西安
6.扬州12.洛阳18.成都24.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上海11.常熟21.安阳31.日喀则
2.天津市12.徐州22.南阳32.韩城
3.沈阳13.淮安23.商丘33.榆林
4.武汉14.宁波24.襄樊34.武威
5.南昌15.歙县25.潮州35.张掖
6.重庆16.寿县26.阆中36.敦煌
7.保定17.亳州27.宜宾37.银川
8.平遥18.福州28.自贡38.喀什
9.呼和浩特 19.漳州29.镇远
10.镇江20.济南30.丽江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11.长汀21.岳阳31.建水
2.邯郸12.赣州22.肇庆32.巍山
3.新绛13.青岛23.佛山33.江孜
4.代县14.聊城24.梅州34.咸阳
5.祁县15.邹城25.海康35.汉中
6.哈尔滨16.临淄26.柳州36.天水
7.吉林17.郑州27.琼山37.同仁
8.集安18.浚县28.乐山
9.衢州19.随州29.都江堰
温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中指出,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六城联创”总体工作部署,温州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随后,温州市先后出台了《温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温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制度》等多项措施,并陆续推进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文物古迹保护、东瓯历史文化挖掘等十大工程和九大项目。
据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42处,市级名录以上的非遗项目691项。
接下来,温州市人民政府将根据批复精神,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重视保护城市格局,注重城区环境整治和历史建筑修缮,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国函〔〕75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申报温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你省及温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重视保护城市格局,注重城区环境整治和历史建筑修缮,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三、你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要加强对温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务院
4月22日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篇5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故宫、福陵和昭陵以及其他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参与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管理工作。
房产、建设、公安、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市容、园林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并有权劝阻、检举和控告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第十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保护范围,保护原则,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保持传统风貌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控制指标,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同建筑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保证保护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其他应当纳入专项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报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在上报审批前,应当经所在地的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区、县(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批准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三章 保护内容
第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十四条 本市历史城区是指至建国初期形成的城区。主要包括明清时期形成的盛京城、民国时期形成的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等。
盛京城保护范围是清时期沈阳城外城(八关)以内的区域,位于惠工街、联合路、东边城街、南关路、青年大街以内。
满铁附属地保护范围是满铁附属地发展的核心区,东至和平大街,西至长大铁路,南至南五马路,北至北七马路。
商埠地保护范围是北至哈尔滨路、东至北京街和青年大街、南至南运河、西至和平大街和北七马路。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西顺城街、北顺城路、东顺城街、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
慈恩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南至富教巷和般若寺巷、北至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西至大南街。
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西至长大铁路、东至和平大街、中山路沿线南北各一个街区以及沈阳站、中山广场周边地区。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东至肇工街、南至南十一西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西路。
第十六条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能够反映沈阳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 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人文景观,未纳入保护规划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会同市文物、房产等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勘查。符合保护条件的,依法实施规划控制。
第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
(二)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
(三)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
(四)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第十九条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对不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行政部门不得立项,规划行政部门不得批准规划,建设行政部门不得批准开工。
第二十条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经批准建成的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改造、迁建或者拆除。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违法建设的并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规划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拆除或者责令改造。
第二十一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批时,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有关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影响的评估。未经评估,或者未通过评估的,不得进行审批。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符合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院落、街巷胡同的布局、格局和风貌要求;
(二)按照沈阳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园林景观要求,采取科学的绿化方式,配植绿化植物;
(三)在非建设地带,不得进行除绿化、道路及市政管线铺设之外的建设活动;
(四)按照有关保护要求和技术规范,配置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
第二十三条 历史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
依法拆除的国有历史建筑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二十四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和修缮标准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所有权人和管理人、使用人对维护、修缮义务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对于所有权人和管理人、使用人确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历史建筑,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十五条 在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前,应当经文物行政部门会同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文物行政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重要历史遗址等设置保护标志或者纪念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和纪念标志。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著名村镇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符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条件的,应当依法申报。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体现沈阳工业历史文化内涵的遗产应当予以保护。
市和铁西、大东等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记录和研究,通过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做好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二十九条 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地名应当予以保留;确需更改或者取消的,地名行政部门应当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地的故事传说、地方戏曲、传统工艺、民间手艺、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开设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举办各类展示和演艺活动;支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调整保护规划的;
(二)擅自批准拆除、改建、扩建、迁移历史建筑的;
(三)未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审批建设项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维护和修缮历史建筑,造成历史风貌破坏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违反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或者地方民族特色破坏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市规划行政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各类保护标志和纪念标志的,由市规划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开发与保护 篇6
1 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研究动态
当代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主要有三种模式。
1.1 法国式
以建筑师维奥勒·勒·杜克为代表的整体修复、风格修复。这种保护强调建筑的完整性,要求修复的完整,即使是从未出现的理想状态也要在历史建筑、环境中表现出来,而不是维持、维修或者翻新,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皮埃尔封堡垒和卡尔卡松城墙。
1.2 英国式
以英国文学家拉斯金和莫里斯为代表人物,强调的是建筑废墟浪漫,与维奥勒的主张相背,要求以保护代替修复,维护其真实性,其修复的部分也要与原有结构、装饰有显著的不同,以示区分。
1.3 意大利式
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末叶的波依多,20世纪30年代开始影响其他地域。其主要的主张有:
1)文物有多方面的价值,在建筑修复、环境修复时不仅要有艺术的统一,风格的统一,更应将其作为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见证;2)着眼于其历史信息的传承,尊重其历史痕迹,其中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痕迹,应保护其真实性;3)对于其破损部分应修理而不是修复,其加固部分应与原有部分显著不同,保持历史的可续性,其添加部分也可以去掉,与原有部分分离;4)在建筑保护的同时也应注意与周边环境的统一,不至于形成过于强烈的对比效果;5)在保护、改造的同时应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应对原有资料有充分的掌握。
2国内研究动态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历史环境的保护是从80年代的平遥古城保护开始的,其“完整保护古城,开辟新城区,新旧分开,合理发展”的规划方案,在规划中提出了划定保护地段、确定保护单位的具体做法,也第一次在我国提出“古城保护规划”这个课题。
为了提供历史文化名城维护的资金,部分旅游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进行活化,发挥其商业用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上海新天地(石库门)、香港尖沙咀(原水警码头总部)、香港石硖尾村美荷楼(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改造项目即为其中之典范。香港模式作为中西结合的特例,既拥有不同时代的建筑街区,内在也糅合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香港旧建筑复兴项目的公众参与深度也与目前国内规划相距甚远,其设计思想值得深思。以美荷楼青年旅馆项目为例,其改造目标如下:透过保存建筑物的特色元素,带出美荷楼的价值;活化再利用并保存建筑物,把它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定期举办观赏团;推动长者参与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兼顾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水埗社区带来社会及经济利益。这类规划目标代表了典型的香港旧建筑改造思想,不单从经济角度、保护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进行保护,也从社会学、文化地标等概念促进历史文化区域的活化和复兴。
3 韩城市旧城保护概念规划
陕西省韩城市于1986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名城(见图1),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韩城市已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旅游名市的总体定位。在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旅游规划就必须走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精品景区、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旅游市场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文化遗产传承,以此为特点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
3.1 韩城旧城概念规划中的商业专题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韩城开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的历史文化建筑时有听闻,由于随意拆除而使名城风貌彻底变样的规划方案也层出不穷,归根到底是规划管理部门的长官意志和经济开发的过于急切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有高商业开发价值的名城应谨慎开发,开发过程“慢比快好,少比多好”。欧洲旧城因为保护原貌而显得风韵犹存,目的在于将本国文化、对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保护下来。相比而言,国内目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则显得过于轻率。韩城旧城的概念规划中提出以点、线、面三个层面结合商业进行古建开发活化,自下而上、缓慢细致的对韩城古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见图2)。
3.2 韩城概念规划商业开发思路
点:韩城拥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通过功能置换,以独特性的历史文化建筑烘托出古城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利用商业开发获得的资金活化韩城古城。
线:韩城内特色街巷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利用古街巷组织步行街,串联特色旅游景点,以人文特色策划多类型的古街道旅游路线,将韩城旧城风貌展现在游人面前。
面:三庙是韩城最重要的国家级保护建筑区,以三庙为基础建设古建商业开发区是韩城旧城开发的重要手段,保护区内建筑严禁随意拆迁,保护其历史原貌。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旅游业、商业是最强有力的经济发动机,由之而衍生的旅游地产、农家乐等旅游商品则进一步提升了旧城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但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的不明确、保护不力而造成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损毁、建筑风貌迥异、原居民迁出而造成文化缺失的破坏性开发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临界点显得尤为重要。韩城概念规划结构则是联系点线面开发的准则,对韩城旧城区内商业开发重新定位。
由于旧城保护区域的限制以及满足原居民生活购物、环境改善等需求,必须对城市肌理重新梳理并将城市中心重新定位,减弱街区活化过程新中心开发与旧城保护的冲突,同时满足旧城居民出行产生的新需求。以此权衡,局部道路的梳理和商业地下空间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韩城旧城历史文化区域保护以及适量商业活化思想指引下,最终的规划结构体现为“一轴两环,一核两带,多片区”。
重新规划后的新商业区集中在一核两带内,商业区内将停车设施、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地下空间化。两带道路拓宽后临街商铺、宅院作商业化盈利,使韩城古城的保护费用获得可靠的来源。“一核”作为古城内新的商业中心同时承载着城市广场和城市新地标的作用。“两带”拓宽后的道路为古城内的机动车交通提供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道路,同时也将对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旧城原商业街金城大街作为历史文化古迹严格保护,以此为载体复兴原韩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城墙遗址(外绿环)上的建设进行清理、更新,作为遗址公园和外环商业带,满足韩城古城的环境改造需要,体现遗迹的历史片断。行政中心、旅游地产、新的大型商业区则在旧城以外片区重新选点设置,避免大拆大建过程中对旧城风貌的影响。规划后韩城古城夜景见图3。
4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区开发只是名城规划的一个专题,但其对历史地段环境、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协调都是不可或缺的。规划中商业专题不能与普通新城商业区规划等同视之,相反,负责规划的设计师更应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艺术修养、深思熟虑,使用协调、对话、延续的设计手法,在可持续性区域开发以及保护第一等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商业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最终使新规划的商业带或商业中心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与建筑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光彩。
摘要:阐述了当代国内外历史名城保护的模式和国内研究动态,以陕西韩城市旧城保护概念规划为例,分析了规划中的商业专题及开发思路,以期使历史文化地段内的商业开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化信息,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光彩。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开发,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踪录——阮仪山作品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构建 篇7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构建
The i mag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of central plains
□郭新生,王冠雅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构建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轮廓线、城市主体物缺乏规划,街道分区、建筑形象缺乏科学安排,灯饰、雕塑、路牌广告缺少合理设置等问题。应充分挖掘中原地方特色,把握好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局部形象设计和细节形象设计,以营造出人性化、生态化的美丽城市群。
城市形象;中原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方特色
城市是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的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1]城市形象是城市以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建筑景观,商业、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政府治理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以使社会公众形成对该城市某种认知的形象总和。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给予人们的整体印象,是凝聚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性符号;城市形象是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改善的集中反映,是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2]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性,并试图重新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面对新一轮的城市大发展及城市间的竞争,2006年 6月,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规划策略,明确指出中原地区要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安阳等地域性城市为节点,构成密切联系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群。[3]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建设已初见成效,但随即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拟从中原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入手,来深入探讨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思路。
一、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现有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 28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个。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曾是历史上某王朝的首都,或者曾是某一地方诸侯的都城,或者是商埠市肆的繁华之地,或者是近现代革命的根据地,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河南的历史文化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以郑州市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群建设工作逐步展开。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亟待解决。下面分别从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局部形象、细节形象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问题
城市的整体形象是一个城市宏观上的形象,它主要包括城市的道路规划、绿地规划、城市轮廓线以及城市主体物等。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的优劣关系着城市的宏观面貌,因此,要用系统观点来思考整座城市的布局和规划。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本应以平坦地域规划为主,整体应给人稳重、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感觉,但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缺少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把握和对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等问题。
(1)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道路而进行,道路的构建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由于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多是古都,城市道路布局多沿袭传统古都的方形放射式格局。虽然这种道路格局使之“四通八达”,给人以大气、庄重的印象,但缺少主次变化,显得呆板、单调而无层次感,从而使城市面貌缺乏特色。
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行压力加大,宽敞的道路、立交桥、停车场等大量出现,相应的公共用地被侵占,一些传统建筑被迫拆建,城市整体形象中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割裂。
(2)城市绿地规划问题
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高品质形象的体现。绿地可以作为建筑与建筑、道路与道路、广场与道路的分隔线与连接点。今天,由于城市建设的无序发展,绿地、树木等被大规模的现代建筑所取代。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绿地较少、街道与广场的节点缺少绿色规划、街道的绿化带与街道比例不合适等现象,而且绿地设置缺少系统性,分布较散乱,整体感较差,缺乏生态城市的取向。
(3)城市轮廓线规划问题
随着城市形象构建的逐步完善,城市建筑的轮廓线也成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轮廓线也叫城市全景线,是一个城市的外部轮廓。如上海外滩的轮廓线,以黄浦江为地接线,以东方明珠塔为首要建筑,其他建筑的排列错落有致,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目前,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建设关注较多的是局部设计,忽略了整体规划。虽然河南地处中原,没有上海、香港等城市自然的水资源来体现城市建筑的全景线,但是全景线依然是存在的——它应该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建筑轮廓线的景色。然而,在中原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很少考虑这一问题。单看一些个体建筑还好,但将诸多建筑集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新旧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高低建筑会相互抵触,给人以建筑混搭的感觉。
(4)城市主体物规划问题
城市主体物如同一个城市的符号,是城市特色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它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城市的标志等。如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伦敦的塔桥、大本钟等,都是具有其城市特色、能代表一个城市精神的主体建筑物。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主体物应该是蕴含一定历史文化意味的标志性建筑,如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开封的铁塔、龙亭等。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代表性的主体物很多,但缺乏基本规划,结果是古代的、现代的大型建筑统统成了城市的主体物,反而失去了城市主体物的象征性,起不到“主体”作用。
(5)城标设计问题
构建城市形象,城市标志必不可少,它是整个城市物质和精神的总体展现,可提升整座城市的凝聚力。如杭州的城标以“杭、舟、建筑”等元素构成,充分体现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风貌。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尚缺乏城标设计,十分需要以历史文化或地理环境为基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整个城市形象的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优秀城标设计。
2.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局部形象问题
(1)城市街道分区问题
北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宋朝时东京城 (今开封市)的街道布局和商业的繁华。其中,街道、桥梁、商业铺面等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审美性。如今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却为了跟上时代的节奏而片面追求宽阔、通达,忽略了古城街道应有的特色。作为古城,古城区与商业区、住宅区等应作分区构建。例如开封的主轴街道中山路北端的御街完全是宋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很有韵味,但是新街口以南的中山路两旁又完全以现代建筑为主,中间没有节点的衔接,给人以唐突的感觉,缺少古城街道的延续性。
(2)建筑形象规划问题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部分。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建筑近年来大量涌现,但是老建筑多外观破旧、设计单调,与新建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新建筑设计也缺少与古建筑的融合,与古建筑形成了强烈反差。如开封市“二期水系工程”周边的现代建筑与水系工程的古建筑风格就很不协调。
俗话说“远观颜色,近看花”,颜色是首先映入人的眼帘的建筑元素。一个城市的建筑色彩是整个城市外观的主要体现,也是城市精神面貌的体现。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色彩缺乏合理规划,在现有的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色彩中,古城区多以红、黄、绿等颜色为主,城市内的新建筑多以白色和米灰色为主,几栋新建筑之间有时会夹杂一栋复古的老建筑,色彩极不协调,缺少复合色和自然色的过渡。
3.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细节形象问题
一是灯饰规划。在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构建中,很多具有现代元素的路灯被安置在路旁,没有考虑到与建筑格调的呼应,很难与建筑融为一体。各城市的灯饰组成类型大多相似,缺乏个性。
二是城市雕塑。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精华体现,如上海浦东景观雕塑《日晷》,将上海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做了生动诠释。雕塑也可以作为城市的主体物来展现,以突出城市的特色。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雕塑较少且缺少互动性。
三是路牌广告的设置。广告是城市对内发布消息、对外宣传形象的窗口。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的广告牌安置比较混乱,其设计及安置缺少规划。
二、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构建之对策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首先应体现出历史文化韵味,以保持传统特色。针对上述问题,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的构建
一要合理规划道路。道路规划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布局。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规划要以平坦的地域道路规划为主。针对目前道路多为发射状或棋盘状的笔直线路的现状,在城建道路改造中可以考虑围绕建筑设计一些蜿蜒街道,以增加整座城市的韵律感。街道的设施也应有大、中、小的划分,使之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在道路建设中没必要都建成机动车行驶的大道来彰显城市的大气,低碳生活导向的道路建设要多增加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等,也可以像杭州那样增加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道等。针对地面资源有限、公共用地被占用这一问题,应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多建立交桥、地下停车场等,以缓解地面的公共用地。但应注意的是,构建新的交通方式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古城文化特色,使传统与现代协调发展。
二要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在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构建中,城市的绿地规划应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把绿地作为城市的节点,采用块式、条式、镶嵌式设计使绿地分布在城市各处,注重绿地与道路、河流、建筑的连接,绿色公园、广场等的建设。总之,应努力将其建造成自然山水城市,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三要注意构建城市建筑的轮廓线。改建中的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新老建筑交错混杂,其间缺少明显的轮廓线。故在轮廓线的构建中,应考虑城市建筑与空间之间的虚实关系、最高建筑与最低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到疏密结合,使建筑轮廓有虚有实、有高有低。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轮廓线多以古建筑群为主,古建筑周边不宜有太高的建筑。如开封市包公湖上的建筑水平线,高低变化不多,但很有韵味。
四要有城市主体物及城标。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主体物应蕴含城市的文化底蕴。选定一个主体物后,应该大力宣传,使人们对之有全面了解,依此设计城市的市徽、吉祥物,以凝练城市精华,加深城市印象。
2.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局部形象的构建
局部形象构建是在整体形象设定后的进一步建设,它包括街道、建筑等,是整体形象规划的细致体现。
一是城市街道分区的规划。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街道规划应尽量延续古城的建筑格局,使酒帘、幌子等鳞次栉比,以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如开封应恢复宋代繁华时的街道风貌,使城市街道以城墙为边缘、以中山路为中轴线发散开来。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街道也可以进行分区建设,如分为行政区、文化区、经济区、商业区、休闲区、居住区等,各区要有各区的特色。街道规划应考虑变化,避免行人产生视觉疲劳。街道建筑之间应该配以绿地、公园等节点,但要分清与建筑之间的主次关系。
二是建筑形象的规划。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建筑应该避免过高、过大,尽量不影响古城视觉效果,其外观建筑材料也应尽量采用自然材质,使之与环境相融合。为凸显文化名城特色,城市建筑的颜色应多向古建筑的色彩靠近。如开封市旅游区的色彩延续了宋代宫廷建筑红、黄、绿、灰等大气的色彩,突显了帝王时期的大气和繁华;其商业区的色彩就应多采用大气的灰色,并配以旅游区颜色元素,使整个城市的色彩和谐统一。
3.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细节形象的构建
城市的细节形象设计要突出人性化特点。路灯的设计应该突出艺术性和适用性,灯饰要避免与其他城市雷同并与该城市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以展现地方特色。夜间灯饰的照射效果也应该突出周边景致的特点,渲染出城市夜晚的文化氛围。
城市雕塑可以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等进行设计,加深人们对该城市的印象。在规划中,应多考虑互动性的城市雕塑,不仅要满足视觉需求,还要满足心理需求,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还要规范路牌广告。在规划中,应考虑将其外形、大小、材质、颜色等作统一规划和部署,把广告牌作为城市形象的细节部分加以规范设计,把建筑物作为背景,使广告牌能像公共设施那样合理地镶嵌在建筑背景中。广告牌的外观形式也应该含有古建筑的元素,这样才不会在视觉上显得过于跳跃。
三、结语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在形象建设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城市的整体面貌已有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局部规划,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起到了促进文化交流、振兴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凝聚力的作用。
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构建应当充分挖掘中原地方特色,使之转换为视觉符号并表现出来,在充分把握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局部形象设计和细节形象设计的基础上,把构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战略一步步地落实完善,以营造中原大地上人性化、生态化的美丽城市群。
[1] [英 ]约翰 ·里德.城市 [M].郝笑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冯志成,赵光洲.中国城市形象研究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
[3] 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Z].2006.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
[1] 郭新生,田珂.城市地下空间标识环境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
[相关主题文献 ]
[1] 成朝晖.杭州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 [J].包装世界,2009(1):76.
[2] 李勇,徐建刚,王振波.城市形象研究进展及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20.
[本文创新点 ]结合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构建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建设的对策建议。
TU984.2
A
1009-3729(2011)02-0051-04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0-900)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推荐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风貌05-09
历史文化名城广州05-19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08-17
丽江历史文化名城10-2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0-2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05-28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泰安10-19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08-27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单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