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

2024-10-06

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精选8篇)

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1

在肇庆-佛山两地科协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你们好!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刻,肇庆-佛山两地科协举办了本次科协交流盛会。首先,我代表肇庆市人民政府对佛山市科协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2009肇庆-佛山两地科协交流活动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肇庆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区的七星岩,湖山一体、波光岩影,兼有阳朔之山、桂林之水,美不胜收,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鼎湖山山高林密,峰峦竞秀,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鸟语花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和生物圈”生态定位研究站。以星湖风景区为中心,沿西江、绥江、溯江而上,盘龙峡、“天下第一石”、千层峰、广宁竹海大观、燕岩等景点次递展开,构成了千里旅游走廊的绚丽画卷。

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古迹林立。有宋城墙、七星岩摩岩石刻等数十处国家级、省级

1文物保护单位,包拯、利玛窦、孙中山、叶挺等古今、中外名人的足迹交相辉映,撰写了肇庆文风流远的璀璨诗篇。

肇庆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农林资源和水力资源,而且拥有黄金、玉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被誉为广东的“黄金之乡”、“中国砚都”。

天有厚赠,人当勉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越演越烈的国际经济危机,我市抢抓机遇,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求进,大力推进“五大发展战略”,发展“四大经济”,积极实施“五大民生工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预计GDP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增幅走在全省前列。

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协工作,不断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去年投入了几千万建起了肇庆市科技中心,加强了科协的硬件建设,为科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科普经费逐年增长,为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肇庆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优势,认真履行职责,开拓新思路,打造新品牌,努力推动“三个服务,一个加强”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比较

好的成绩,多项工作走在全省科协系统的前列。如去年开展的“科普惠农——百会扶百村”活动开创了全省学会工作先河,工作得到了省科协和肇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举办的“肇庆科协论坛”社会反应积极,各学会踊跃申办,为肇庆市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赞赏。佛山市科协学会工作很多方面值得肇庆学习,特别是学会服务企业,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值得肇庆借鉴。

当前,《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已经正式签署,广佛肇经济圈迈入崭新时代,为肇庆与佛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了新的篇章。两地很多方面正不断加强对接与合作,相互发展。今天,大家相聚在肇庆,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是贯彻落实《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行动,对于促进两地科协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交流基础,这一次两地科协交流活动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功,必将对肇庆、佛山两地在学术、文化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预祝这次两地科协交流的盛会、友谊的盛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朋友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今年2月24日,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去年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的汇报, 审议了《2010年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审定了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研究部署了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 徐守盛省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刘伟平副书记主持会议, 泽巴足副省长出席了会议。我们这次会议, 就是以现场交流会的形式, 进一步领会和贯彻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深入交流各试点市、县去年试点工作的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安排和落实2010年试点的各项工作。省领导小组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会前, 伟平书记、泽巴省长分别听取了会议的筹备情况, 亲自审定会议方案, 对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按照会议的安排, 昨天上午, 大家观摩了武山县新农村建设9个现场,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新一轮新农村建设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的领导同志交流了各自去年试点工作的做法、体会和今年的打算, 参加会议的8个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就支持各试点市县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去年围绕试点所做的工作做了会议发言, 首批试点的肃州区、临洮县等8个县区也向会议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 大家的发言与交流, 重点突出, 思路清晰, 贯彻了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达到了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参与支持、合力推进, 落实责任、互促共进的目的。

下面, 我就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徐省长、刘伟平副书记的讲话精神, 对全力做好今年试点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继续保持新一轮试点起步之年好的工作势头, 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试点工作的起步之年,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 在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帮助支持下, 各试点市县统筹谋划, 探索推进, 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去年试点工作的督查、总结和这次会议交流看,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传统观念明显转变。各试点市县干部群众把实施试点的压力和重任, 转变为率先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转变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 探索创新的热情和进取精神得到极大的激发, 普遍有了机遇感、责任感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认识逐步深化, 信心和决心逐步增强, 积极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各具特色新农村建设之路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二是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全力培育提升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成为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总的趋势是, 主导产业鲜明的市县, 重点都放在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上, 延伸产业链, 发展后续产业, 提高经济效益;主导产业薄弱的市、县, 则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突出重点、优先培育, 加速形成产业规模和发展格局。特别是试点市县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 成为试点健康推进的重要体现, 兰州市和11个试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金昌、嘉峪关两市虽然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数, 但增长量远高于全省平均值, 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省委新农办对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收入统计, 试点前的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03元, 高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423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347元, 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 显现出试点持续促进增收的效果。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显著变化。试点市县普遍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在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危旧房改造和卫生厕所改造等方面, 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着力加强, 努力改善, 有力的促进了试点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通过实施“三清三改”, 开展绿化、美化和村庄整治, 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改善全面加强。与去年省上为民办的12件实事相结合, 各试点市、县不仅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下工夫改善, 还在教育、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上努力探索创新, 全方位改善民生, 使群众得实惠, 成为新一轮试点的又一个成效。与此同时, 农村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等都得到了明显加强。五是制度建设重点突破,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省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省上的要求, 把各类涉农试点向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中,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财政省级直管试点、“一事一议”财政直补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旅游产业示范试点、农村改水改厕示范等试点工作和牛羊产业大县、旱作农业项目县、中药材产业扶持县、梯田建设重点县等单项重点工作向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 其中省财政直管县试点覆盖全部11个试点县。各试点市县发挥新农村试点的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 推动了农村改革, 在全省起到了创新带头的作用。

试点工作在起步之年取得的初步成效, 是试点市、县在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 在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配合下, 按照“探索路子、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 调动群众积极性, 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结果, 也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的结果。试点市、县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在看到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试点工作在启动之年也反映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村制度建设创新的研究和推进还不够深入, 抓项目建设和推进制度创新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二是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工作进展不一, 资金管理和规范使用有待加强;三是有些试点市县还没有找准符合实际的工作切入点, 方法和措施还有待改进;四是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 整体效果有待提升, 部分试点县的工作力度不大。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克服, 认真改进。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明确今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201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是对徐省长在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及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 是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年度细化。在提交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前, 省委新农办广泛征求了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 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后, 按照刘书记的意见, 又征求了11个试点县县委书记的意见。对大家的意见省委新农办进行了充分的吸收, 经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审定, 已经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落实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就是具体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是今年试点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要提高认识, 准确领会。《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为指导,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按照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总体要求, 确定了今年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与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相衔接, 又突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既有定性的要求, 又有定量的指标, 所有的要求和指标都与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和去年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上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的讲话精神和部署要求相一致。可以说, 《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是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 大家一定要明确认识, 准确领会, 把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贯穿到对今年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要明确任务, 把握重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共提出了试点工作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 稳步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工作, 《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八项工作重点。城乡一体化试点除兰州、金昌、嘉峪关重点开展外, 11个试点县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县城和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城镇也要积极探索, 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共同推进。二是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新机制, 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 同等对待, 同步推进, 是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新一轮11个试点县中有6个县就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省上给这6个县安排的试点专项补助资金, 也是从扶贫资金中统筹的。《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的工作重点, 要求试点市县特别是6个扶贫重点县和瓜州县, 要围绕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相衔接的新机制, 着力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三是围绕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深入推进试点。主要有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切实抓好农民增收、切实抓好年度重点建设任务、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完善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重点。这七个方面的重点既是试点长期的工作任务, 也是今年的重点任务, 基本上涵盖了试点的全部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单一推进的做法, 以加强试点的整体效果。四是认真做好试点中期检查评估, 深入总结试点工作成效。试点中期检查评估是新一轮试点的创新, 也是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步骤, 更是今年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根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 对中期检查评估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提出了明确的组织程序和工作进度。开展中期检查评估既是对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也是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深入推进的重要环节, 各试点市县要对照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和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 提前做好中期检查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良好的成绩迎接中期检查评估。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着眼于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全社会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从强化服务督导、强化政策扶持和强化督促检查三个方面, 对各级、各部门指导、服务和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重点对召开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省内观摩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三要明确目标, 确保实现。今年是新一轮试点工作的第二年, 到年底试点期限过半。《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本着试点时间和任务双过半的要求, 依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目标要求,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确定了今年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是衡量试点成效的重要标准, 更是关系长远发展、关系民生和群众最为盼望的重要方面, 是要确保实现的。一是确保实现农民增收12%以上的预期目标。把农民增收始终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 试点市、县一定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从省委新农办对试点市、县去年农民收入分析,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的是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稳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同时, 要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就业技能, 形成以培训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的具体体现。二是确保完成乡镇、小城镇和行政村建设规划指标。徐省长在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 “农村乡镇、村庄规划是一项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 要超前思维, 科学规划。首当其冲的是要把建设规划搞出来”。按照徐省长的要求, 新一轮试点2012年期满前, 要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据此,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 (州) 所在地的区 (市) 以及有条件的县 (区、市) ,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 其他县 (市、区)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在征求意见时, 部分县在反馈意见中都提出此项指标要求过高, 完成任务经费有困难, 建议降低指标。对此, 省委新农办向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 最终决定, 此项指标不做调整。目前, 有的试点县已完成或今年将完成规划任务, 如瓜州县去年已经完成全部村庄建设规划, 正宁县今年将全部完成, 武山县已经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集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提出降低指标的理由主要是规划成本的问题, 为降低规划成本, 可采取多种途径解决。比如, 一是将需完成规划的乡、镇、村集中向一家规划单位招标, 通过数量优势降低规划成本。二是由所在市 (州) 规划单位和省属专业规划机构以帮扶形式适当收取费用完成规划。第三种途径是由县建设局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参与部分规划工作, 从而降低规划费用。总之, 省建设厅和各市州、县 (区、市) 要积极行动起来, 只有今年的工作往前赶了, 明后两年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对完成全部任务也就有时间保证了。三是努力完成各项重点建设任务。试点市、县在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 要努力完成试点确定的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这些方面的目标值在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中是很明确的, 为了便于进度上的把握和考核年度工作情况,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年度指标值。对这些指标, 有些试点县认为指标值过高, 完成有难度。对这些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 决定根据投资力度适当调低今年指标, 确定为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5%以上, 安全饮水 (清洁窖水) 使用率达到55%以上, 农户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配套洗浴、卫生厕所 (独立室内) 比例达到35%以上。这些指标的确定完全是依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 如果现在不加紧工作, 试点期满时可能很难完成任务。省委一号文件和省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 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以及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市、县倾斜, 这方面的工作请试点市、县尽快主动和省直有关部门联系协调, 同时也请省直有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试点市、县率先发展, 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四是完成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年度任务。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试点的主要任务, 目的就是要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省上对试点县在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寄予了很大期望, 按徐省长的话讲就是花钱买机制, 省上明确要求要把相关涉农试点向试点县集中, 目的也是希望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试点赋予的政策。前段时间刘书记安排省委农办开展的一系列农业农村工作的调研和试点, 全部都安排在试点县进行, 足以说明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县的重视和期望。为便于掌握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作成效,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对此提出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指标, 即试点市、县要结合本地特点, 抓住主要矛盾, 必须在2个~3个单项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考核标准就是, 做到理论研究上要有深化, 具体办法上要有创新, 实际工作中要有成效。五是完成其他的量化指标。如在农民和基层干部培训方面, 确定了农村劳动力适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培训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有组织的输转比例明显提高;80%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70%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要经省、市、县党校轮训的具体指标。在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以及金融服务方面, 提出了40%以上的村有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和日用消费品的连锁服务网点, 试点市、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邮政所网点空白乡镇, 试点市、县分别新建2家和1家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等指标。这些内容都是试点工作必不可少的, 指标也是要确保完成的。

四要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确定这一系列年度目标和任务, 并且做到量化考核, 目的就是要靠实、具体、能抓到手, 避免泛泛的讲, 流于形式。为了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 省委新农办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进行了分解, 已经以省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分解的任务既落实到试点市、县, 也落实到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委新农办, 无论涉及到谁的任务要求, 都要按照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明确责任, 相互协作, 狠抓落实。各试点市、县要对照《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准确领会, 深刻把握, 理清思路, 加强领导, 抓好落实。试点工作能否深入有效推进, 主要领导责任重大, 这次请试点市分管领导和试点县主要领导来参加会议, 目的也在此。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确定的有关年度指标能否完成, 与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 刘书记在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要求,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的职能, 分别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拿出具体落实措施和办法, 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明确工作要求、时限和责任人, 并报省委新农办, 同时要将扶持政策等及时通报给试点市、县, 以便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这次请来参加会议的9个成员单位, 都与完成相关任务紧密联系, 如规划指标的完成, 省建设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通村道路硬化省交通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安全饮水省水利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还有农户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卫生厕所, 省农牧厅和省卫生厅要分别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则要配合省委新农办审定项目计划, 尽快下拨试点补助资金, 省委农办要牵头抓好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考核工作。总之, 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 从指导、扶持、服务试点市、县搞好试点的大局出发, 发挥各自职能作用, 尽最大努力支持试点工作。大家在前面的交流发言中都谈了很好的设想打算和办法措施, 希望进一步完善后按刘书记的要求报省委新农办, 并及时通报给试点市县。按照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的要求, 省委新农办要尽快拿出督促落实的具体措施, 并制定科学的检查考核办法, 完善推动落实的有效举措, 以省委新农办文件下发, 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要分阶段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 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要在抓好试点的同时, 注意总结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 把试点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到面上去, 大力推进面上工作, 形成抓点带面的有效工作机制。前段时间, 省委新农办已将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中评出的3个先进县、20个先进村的典型经验视频资料在甘肃新农村网上设专栏播出, 请各地各部门组织学习借鉴。在这里, 希望首批试点的县区和100个村仍然一如既往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继续当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先锋队, 省上会继续关注和支持你们的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 确保今年试点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对“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试点的初期阶段, 创新工作方法, 完善工作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凝聚各方面力量, 既是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保证, 也是确保完成全部试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要找准工作切入点, 找到推进试点的方式方法。各地情况不同, 推进试点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点上从哪里推进, 面上从何切入, 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实践。徐省长去年在给3个试点市主要领导致信中要求, “要找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充分说明了找准工作着力点的重要性。武山县近年来立足县情实际, 尊重群众意愿, 把村庄道路硬化作为改善基础条件、改变生活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发展产业的结合点, 大力推进村庄巷道硬化和田间机耕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抓手, 完善了思路,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 深得群众欢迎。还有如泾川、正宁等县,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有效推进了试点。在武山县召开这次现场交流会议, 借鉴武山等县找准切入点, 选好突破口的做法, 就是重要的意图之一。希望各试点市县深入探索研究, 通过学习交流, 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 创新工作方法。

二要合理配置资源, 构筑试点建设的基本框架。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 有限的资源配置也极不合理,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重视和合理配置资源, 就会继续造成资源浪费, 发挥后发优势就缺乏基础。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这一点, 各试点市县一定要从发展思路和布局上着重谋划, 奠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三要突出重点环节,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规划和资金整合是推进试点的两个重要环节。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对规划工作已经做了明确的要求, 各试点市、县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完善好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规划要与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衔接起来, 统筹考虑。资金整合已经喊了好多年了, 但有些地方成效不大, 原因就是没有和规划衔接起来, 行政因素多, 部门利益多, 没有制度保障, 所以, 执行规划要坚持制度性和法规性, 要把规划和资金整合结合起来, 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努力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新机制, 切实把整合资金落到实处。在这里, 我想就试点专项补助资金的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再强调一下。试点专项补助资金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体现, 是在省上财政极不宽裕的情况下, 给试点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 各市、县一定要专款专用, 规范使用, 发挥效益。但据了解, 有的县存在着资金下拨迟、项目实施滞后, 或不能依照年度项目计划执行, 甚至挪作它用, 这些问题一定要坚决克服和杜绝。各试点市、县一定要按照《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 根据省上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和年度项目计划, 严格资金管理, 规范资金使用, 确保使用效益。今年上半年, 省委新农办将会同有关单位对试点专项补助资金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发现违纪违规行为, 坚决予以纠正, 凡明知故犯和屡纠不改者, 停止专项资金的安排并追究试点市县领导小组组长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这次会后, 省委新农办要立即组织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对今年的试点项目计划进行审定, 并尽快下拨今年的专项补助资金, 各试点市、县要结合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尽快修订完善和上报今年的项目计划, 以便早日实施, 早见成效。

四要创新工作机制, 形成推进试点的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突破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性障碍, 通过探索创新, 努力寻求深入推进试点、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渠道不乱、分工负责, 整体推进、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努力形成省市领导、部门配合、县乡主抓、实施在村、群众参与的建设格局,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同志们, 今年试点工作的重点与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完成年度目标, 任务很重, 困难不少, 最后希望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试点市、县锐意进取, 落实责任, 真抓实干, 共同努力, 圆满完成今年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3

一、充分肯定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许多历史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突出亮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是检验现代农业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10年来,我们不仅扭转了粮食产量连年下滑徘徊的态势、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连续5年超过5000亿千克,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5000亿千克新台阶。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9倍,土地产出率提高了2.1倍。这些是在10年来农业劳动力减少1亿多人、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跨越。

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航天育种、克隆技术和种养技术等很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加强,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三是农业物质装备达到新水平。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中型灌区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0%,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4.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有了明显改变。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呈现新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20亿平方米,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7.8%,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比例大幅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万多家、覆盖全国91%的村和17%的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万家、辐射带动6000多万农户。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上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较快增加;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大幅增加。2002年至2011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5000元、6000元大关。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多年期盼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关税大幅调减、国际竞争压力骤然加大;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持续加深,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判定我国农业所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的内涵,要求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提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谋划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要求越来越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水利是重要命脉,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推动。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政策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专项政策支持,组织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扶持棉花、油料、生猪、奶牛、蔬菜等产品产销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减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土地使用税,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出台了促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举措,加大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支持,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出台了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鼓励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措施。加大对地方重农抓粮的政策支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优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条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草原纳入家庭承包经营范围;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健全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国债、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保障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调整国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配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减轻生产经营负担的基础上,对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实行补贴,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应用。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和进出口吞吐调节制度,实行农资多渠道经营。建立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改善;探索建立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激励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融,为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又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抗灾救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颁布实施了一批农业法律法规。实行整体谋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既坚持想长远、谋大事,以中央名义发出了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专门文件,作出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又在年度“三农”工作中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确保了农业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实行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搭建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又加强面上的工作指导,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和要素集聚,开创性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行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各级农口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综合部门的重农强农作用,及时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督促检查,又注重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这些创新,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形成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慰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建单位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4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这次会议,是在公司完成本年度市政工程建设任务的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刚才,公司的各位领导和相关同志代表公司分别通报了在建工程半年质量、安全检查的有关情况,重点剖析点评了半年来发现的典型性案例,施工、监理单位也汇报了有关整改情况,交流经验,探讨措施,会议效果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最后,我结合会议主题,再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抢抓工期,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半年来,各参建单位均能够以大局为重,克服实际困难,全力支持配合,各项工程都取得了明显进展,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建设状况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基本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各参建单位为此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和努力,在此我代表公司,再次向各参建单位取得成绩表示祝贺,对大家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强化意识,严格管理,努力开创工程质量新局面。“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各参建单位要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任务是公司和各参建单位的共同目标。

各参建单位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在工期紧

议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抢工期、抓质量,保安全、促管理,全面掀起工程项目建设的攻坚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参建单位代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工作、生活愉快。

校长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 篇5

天儒中学

一年来,在县委教育工委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紧紧围绕“着力常规管理,深化素质教育,打造品牌学校”这一总体发展目标,在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上突出有效管理,突出全程管理;在狠抓学生学业能力上突出均衡发展,突出全面发展;在狠抓教学质量上突出整体推进,突出合力育人。现将我校一年来从教学管理工作层面上开展的三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重常规落实,重过程管理,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教学管理重在过程管理。而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关键在于所制定的常规管理条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起到有效监督,是否能切合实际落实到位。我校在五项教学常规实施过程中,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实行宏观督导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校每天安排的三位行政值日老师(一人负责一个年段)从晨检开始到晚自修结束,始终坚持不间断巡视校园,巡查课堂,排查问题,及时处置,确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行课堂教师任课及学生出勤情况实时登记汇报制度,杜绝教师随意调课,学生无故缺席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对师生每天出勤情况了如指掌。

2、坚持教学功夫做在课前,着力在课内,弥补在课后。我校以各年段集备组为单位,每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集备教研活动务实高效。各备课组在做到六个一致(即:一致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和教学检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一周内课程内容的知识架构,重难点突破,考点把握和单元测试的命卷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备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课堂教学上的随意性,有力促进了我校教师“个备——集备——个备”的三级备课习惯的养成。同时,在县教育局出台的教学五项常规指导性要求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上更是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确保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我校非常重视课内教学的延伸——课后辅导。通常利用晚自修时间,对学习困难的、有障碍的,也包括学有余力和因故缺课的同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解答释疑,堵漏补差,指导方法,扩展提高。

3、检查诊断与整改提高相统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期中、期末两次大检查。具体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召开经验交流会、质量分析会和问卷调

查,总结成功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以上三个环节的落实,保证了我校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重学业成绩提升,重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学校关注针对不同层次和潜力的学生,在目标、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生更优,中等生变优,后进生大进步;关注各学科均衡发展;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和更为全面发展。具体措施表现在:

1、三个抓手,齐头并进。抓优秀生,采取“响鼓重锤”。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锁定最具潜力的学生,分科进行培优造优,适当运用心理暗示,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给这些学生先行一步、面宽一点,并做到广种博收;抓临界生,采取“推拉并举”。给他们压力,给他们奋斗目标,针对他们的薄弱学科搞好补差、抓好辅导,逐步缩小与尖子生的成绩差距,着力扩大丰收面。抓后进生,采取“百炼成钢”。我校也存在着一批成绩较低的所谓“差生”,他们是提高平均分的最大“潜力股”。对“差生”的管理,重在心理调整,让他们养成习惯,提高兴趣,增强自信。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坚持“小步子,密台阶,勤反馈,多鼓励”的原则,重在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目标。

2、全力推进三个均衡发展,即语数英学科均衡发展,语数英与理化学科均衡发展,分数学科与等级学科均衡发展。我校在狠抓语数英学科均衡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理化学科的均衡发展。不仅积极引导学生思想上对理化学科的重视,学校在实验仪器及药品添置上也舍得投入,每年更新及补充的实验仪器设备均在10万元以上,理化学科分组实验100%完成。此外,等级学科均衡发展也没有被忽视,在教学量化评估中,优秀率达80%以上、及格率达95%以上成为等级学科教师教学工作的硬性指标。

3、积极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我校开设了篮球、乒乓球、书画、音乐、文社、科技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各类平台的构建和展示,有力提升了我校综合办学质量,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重整体推进,重合力育人,增强教学管理的高效性。

抓好教学工作,要在面上铺开,重整体推进。体现在办学理念上,那就是要合力育人,全面育人。因此,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好学校的三风建设,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教学有效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在:

一是全力推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它是创设良好的校风的突破口,是提升教学有效管理的基石。我校从学生的仪容仪表抓起,常抓不懈,抓出了威风,抓出了实效;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抓起,抓出了好习惯,抓出了好形象;从学生“两操一锻炼”常规抓起,抓出了气势,抓出了实效。如今我们的校园,学生长发不留,奇装异服不见(统一穿校服),师生见面问好,广播操整齐划一,课间秩序井然,彰显出了学校文明、温馨、和谐、舒心的育人氛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一种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和舒服感,是一种能让学生行为习惯能自觉养成、学习自觉上进的求学氛围,是一种能陶冶人、能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工作环境。为此,我们抓了人文文化建设,即人心的管理。教学是“良心”工作,师生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其教与学的效果,而良好的沟通渠道的建立,是抓好人心管理的关键。我校出台的教育教学管理“金点子”奖,每年颁奖一次,就是希望能及时倾听到教师的呼声,让教师的正常诉求得以表达,让更好的建议和意见得以采纳,让教师真正享受主人翁的待遇。学校领导始终不遗余力与教师们保持密的沟通渠道,在工作、生活上多关心他们,想老师所想,真心诚意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内心上把他们当作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些细微的做法,虽微不足道,但融洽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家都带着感恩之心、愉悦之情投入工作,何愁工作没有劲头,何愁成绩不能提高?同时,我们还抓了制度文化建设。一年来,我校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增减,修订了《教职工考勤管理规定》、《星级文明班级评估细则》、《班主任考评条例》、《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教学五项工作评比条例》等评价考评制度,编印了新的《管理手册》,让制度文化深入人心。此外,我们还抓走廊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学校走廊鲜见名人名言,但一幅幅装裱精致的师生字画却随处可见。学校将走廊墙面作为师生书画作品的展示平台,并定期更换作品,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的是艺术氛围的熏陶和自己作品被欣赏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是对学生艺术潜能的一种激励和肯定,有力促进了学校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

在教师练字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6

郭健

安排这次交流会,我们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不能总是低头干活,不抬头看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做一件事情,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停下来,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走偏,方法对不对路。免得南辕北辙,走冤枉路。这次交流会就是要大家休整、思考、交流、互相学习。

2、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我们当初通知的要求就是:要总结自己练字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活动的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任务下达后,很多老师都说没什么可写,自己有什么成功经验?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写吗?真的没有从中体会到什么吗?不是的,只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整理,一定有话要说。从老师们交上来的材料来看,大家都是下了功夫的,也确实总结也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老师们今后写字水平的提高和活动的开展都大有好处。

3、通过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和体会、经验和教训,通过交流,大家可以了解别的老师是怎样做的,别人的长处是什么,有

什么好的做法。大家都有一颗上进的心,通过这次交流会,相信大家会取长补短,更加端正练字的态度,取得更大的进步。

媒体交流会上的讲话 篇7

过去几个月来,在全国无线电管理系统的精心部署下,无线电台站核查活动已基本结束。此次核查基本准确地掌握了无线电台站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完善了无线电台站数据库,提高了台站数据库中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监测中心在科学论证、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这为全国的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开创性地提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模式,为推动无线电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作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应该值得鼓励和表扬。2013年我们将在台站核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检测和监管力度,并作为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来抓,确保“三管理,三服务,一重点”的工作落到实处。

为此,就这项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是台站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应予以加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无线电管理主要有以下三项核心工作,即所谓的“三管理”:第一是对频谱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第二是对无线电台站的管理,第三是对空中电波秩序的管理。“三管理”中的台站管理是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树立无线电管理机关权威性的重要内容。而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则是台站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作为频率资源的载体和发送电波的源头,无线电发射设备的质量和在用情况直接影响着电磁环境的好坏,设备管理是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和防范电波干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电波秩序来讲,有效的设备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宣贯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标准规范,推动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

多年来,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主要通过型号核准制度和在用设备检测两种手段进行。当前全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型号核准制度体系和检验测试能力,但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管虽然在全国已经出台过一些文件,各省市也进行了相关的工作,但并没有形成统一合力,缺乏系统的规范和指导。我们要以《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系列规范的出台为契机,加强对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管,并以此为抓手,将台站核查和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台站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近期,刘利华副部长强调,建立完善的无线电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使无线电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当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技术设施建设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授予了“国家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中心”的国家质检中心称号,支撑全国无线电管理实力不断增强,所形成的标准体系是我国甚至世界开创性的,希望大家不仅宣传贯彻这些标准,更应该提出建设性意见,力争把这些标准升级成为国家级、甚至成为ITU标准,争取2013年底基本建成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框架,从源头上显著增强频谱资源管控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与促进无线电应用发展的关系

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是无线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无线电管理业务的基础,准确把握其在用状况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引自欧盟RTTE指令关于无线设备的强制性CE制度描述)。从多年来对基站抽查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各大运营商非常重视其设备的使用情况,做了大量工作防止网络内和系统间干扰。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基站设备,我的意见是从支持发展,方便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根据各大运营商内部管理规范的实际,建议各单位酌情考虑对基站管理模式创新,适当减少基站的抽检数量,加大对运营商的抽查和监管,我想这样就可以满足我们管理的新要求。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三高”的台站设备上,特别是大功率的雷达和广播电视设备上,集中发现一些突出的干扰源,并限期有关部门进行有效地整改,起到净化空中电波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不断制定和完善无线电管理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进一步梳理业务办理流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四、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构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无线电监测和检测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当前,无线电应用向数字化、智能化、高频段、宽带化方向发展,无线电台站趋于密集并呈现出微功率化趋势。面对新的监管需要,必须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继续加大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和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检测、干扰查处等技术手段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无线电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力度,加快制定无线电频谱各业务、各频段的使用规划和卫星轨道资源使用中长期计划,积极探索频谱资源精细化、市场化管理方式,研究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的有关政策、机制和技术发展路线。

三是加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技术精湛,在国内外行业内有较高声誉的专家,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应充分发挥相关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借助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力量,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最后,再谈四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是台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工作。

二是要高度重视此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宣贯《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并请监测中心做好系统的组织和培训工作。继续加强标准规范研究,确保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技术有所提高和创新,结合我国自主产权的设备和技术,考虑研制一些专用便携车载式设备和仪表。

三是要以“积极稳妥”的原则处理好设备监管与无线电应用发展的关系,重点考察并备案大功率台站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四是要进一步做好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研究。

中印交流史上的一缕风雅 篇8

1924年4月12日上午10时,一艘轮船沿黄浦江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轮船上红帽银须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出现在欢迎者的视线内时,岸上响起了一阵激动的欢呼声,中印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就此拉开了序幕。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著名人士,发表演讲,全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徐志摩是真心诚意地崇拜泰戈尔。在泰戈尔来华前,他频繁地与泰戈尔通信,安排来华的具体细节。在泰戈尔访华过程中,他与泰戈尔形影不离,陪诗哲一同觐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亲自参演泰戈尔名剧《齐德拉》,以庆祝泰翁64岁的生日;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后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

然而,令泰戈尔始料不及的是,迎接他的不但有春雷般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也有尖利刺人的荆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捍卫者和左翼文化人士,包括陈独秀、茅盾、瞿秋白、吴稚晖、沈泽民、林语堂等,要“激颜厉色送他走”;而以梁启超、徐志摩、胡适等为代表的另一批文化界人士,千方百计为他辩护,热烈地歌颂他、宣扬他、欢迎他。

泰戈尔受到激烈批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批评者对他的误解有关,也与赞美、欢迎者大有干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徐志摩。

无论是精神上、思想上还是在性情上,徐志摩与泰戈尔都是心心相印的。泰戈尔是徐志摩一生最为崇拜的偶像,也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然而,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崇拜,徐志摩没能向中国人民客观地介绍泰戈尔,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把泰戈尔敬若神仙。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进行诗意的神化和过分的颂扬。当时,泰戈尔正在积极为世界和平运动奔走,主张建立一个全人类相亲相爱的理想王国。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的世界观是矛盾而又复杂的,他支持正义,反对战争,但他所传播的“爱”的福音和哲理显然是中国的现实革命斗争所不能接受的。中国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人民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国民革命。而泰戈尔这时在中国到处宣传以爱对抗暴力,大谈博爱主义,这让那些革命者看来就是在消磨人们的革命意志。

泰戈尔也从一开始就对徐志摩产生了好感,觉得“这是一位诗友”,“是一个性情活泼的人”。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共同执著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泰戈尔访华形影相随的日子里,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且经常互相交换诗和画。徐志摩称泰戈尔为“老戈爹”,泰戈尔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这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是个贴切的名字。

徐志摩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嘉兴海宁硖石镇。逝去的岁月给这6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留下了沧桑,但诗人的浪漫气质却穿透沧桑,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情思和馨香。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硖石镇保宁坊的一户富商人家。徐志摩自小过着优裕的公子生活。1910年春,徐志摩离开家乡,进入杭州府中学学习,跟郁达夫是同班同学。1915年夏,他在杭州一中毕业后即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秋回家乡与当时政界、金融界赫赫有名的张氏的千金张幼仪结婚。然而徐志摩并不爱张幼仪。时值“五四”爱国运动正在孕育之时,徐志摩于1918年从上海搭乘客轮留学去了。在美、英等国家,他广交名流,受到那“奇异的风”的吹拂。

徐志摩初试啼声,在英国剑桥开始了他的写诗生涯。徐志摩气质浪漫,但并非花花公子。来到英国后,他的情绪由热烈转向淡泊,生活由紧张转向闲暇,性格越来越趋向于清高和超脱,徐志摩敏于交际,善于言谈,他在英国剑桥这个文化沙龙里周旋自如。

1922年10月15日徐志摩回到祖国。他的文学活动贯穿新月社的始终,被称为“新月的灵魂”。对于新月社的名称,曾有不同的说法,但陈西滢与梁实秋都说“新月”二字套用自泰戈尔的一部诗集《新月集》。

新月社最初是想通过搞戏剧“露崚角”,但直到1924年泰戈尔来华才演出短剧《齐德拉》。容貌出众的林徽因在剧中饰公主,风流儒雅的徐志摩扮演爱神。

泰戈尔在北京天坛草坪上登台演说时,由林徽因搀扶着,“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当时报纸上刊登有这三人合影的照片,一时传为美谈。

于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问世了。26岁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爱上了风华绝代的林徽因,但结果是林徽因成了徐志摩恩师梁启超的儿媳妇。就在徐志摩极其沮丧的时候,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陆小曼走进了他的生活。徐志摩把小洋楼亲昵地称为“香巢”,每日都要为陆小曼买一束鲜花。他故居后面有一口水井,徐志摩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陆小曼说:“眉!这一潭清冽的泉水,你不来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陆小曼来了,1926年10月3日,他们在北海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之后,便双双翩然南下。

泰戈尔在访华期间,由徐志摩陪同,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等各界名流。泰戈尔访华后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印中两国文化交流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有印度情调的房间,可泰戈尔却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An Unforgettable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y Fei Siming

Year 2011 is the 15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a Bengali poet, novelist, musician, painter and playwright who reshaped Bengali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great man was the first non-European in history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13.

On April 12, 1924 Tagore arrived in Shanghai, starting his first visit to China at the invitation of Dr. Sun Yat-sen. Accompanied by Xu Zhimo (1897-1931), a celebrated early 20th-century Chinese poet, Tagore made this visit that marked the biggest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modern history.

Tagore’s first stop in China was Shanghai. Traveling northward through Nanjing and Jinan, he ended his visit in Beijing. Xu Zhimo was with him all the way, interpreting his thought to Chinese people vividly and expertly. Xu adored Tagore wholeheartedly. Through busy correspondence before Tagore’s visit in China, Xu made detailed arrangements for the Bengali poet’s visit. During the sage’s days in China, the two scholars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They even granted an audience with Pu Yi,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who has been dethroned as the result of 1911 Revolution. After his visit to China, Tagore visited Japan. On his way home the poet stopped over Hong Kong. Xu accompanied Tagore to Japan and then all the way to Hong Kong before waving farewell.

Tagore liked this Zhejiang poet at first sight. He regarded Xu as a poetic companion, a lively buddy. Sharing the same devotion to poetry and art, seeking for the same kind of mental freedom, Tagore opened his mind to this romantic fellow. They soon became good friends despite great difference in age, being in each other's confidence. They exchanged poetry and paintings frequently, spending hours in a pleasant conversation. They even gave nicknames to each other with good wish.

However, Tagore did not bargain for so much difficulty in China. Besides praise and applause, there were also thorns on the way.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two streams of thought in Chinese society. The defenders of the achievement of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ncluding Chen Duxiu, Guo Moruo, Mao Dun and other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gave him cold shoulder, calling for his leave. While more conservative Chinese cultural celebrities, represented by Liang Qichao, Xu Zhimo and Hu Shi, defended him, praising and advocating his work passionately.

The reason why Tagore was criticized was manifold. It was both due to some critics’ misconception and some Chinese scholars’ over-glorification of Tagore’s attainments.

Tagore and Xu shared each other’s interest. They were very much alike both in mind and temperament. Xu regarded the Bengali poet as an idol, a bosom friend. Perhaps it was Xu’s excessive adoration made him fail to introduce Tagore to Chinese people objectively. With a strong personal emotion, Xu deified him, eulogizing the great man inappropriately.

Tagore was canvassing for the world peace in many countries at that time, advocating a Utopia without war. He stood up for justice, opposing conflict. Such kind of philosophy of love was undesirable in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ongoing revolutionary endeavors in those days. The most urgent mission for Chinese at that time was to comba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them wa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national revolution at hand. Tagore’s propaganda for love, peac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hilanthropy was great, but man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thought it would wear down people’s determination to fight.

During Tagore’s days in China, he visited Liang Qichao, Mei Lanfang, Shen Junru and other Chinese cultural and art celebrities in the accompaniment of Xu Zhimo.

After Tagore finished his visit in China and returned to his country, he put his speeches made in China into a book. On the title page of the book was printed a sentence, “To my Chinese friend. Under the care of him, I was able to make acquaintance with the great Chinese people”.

Tagore mad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as the purpose of his visit to China. His inscription on the book was a way to show his appreciation of Xu Zhimo’s great help.

上一篇:建三江事业单位招聘下一篇:会议组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