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整数教案第一课时(共9篇)
小数乘整数教案第一课时 篇1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页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上一节课解决了“买风筝一共用多少钱”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化成以角或分做单位的整数乘法来进行计算。老师这里有一道算式:出示0.72×5
师:现在0.72不再表示钱数,没有了具体的单位,你还能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设计意图]设疑,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列出竖式。
2、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内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时演示
(1)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乘积又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将思考过程板演化。(通过交流和板演,在引导学生描述转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① 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所以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4、指出积末尾的0一般的处理方法。
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做课后练习:做一做第1题
并思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6、总结升华
想一想,在做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最后又干什么?”在学生依次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时,帮助学生理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交流比较,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把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已初步感知并逐步体验转化迁移这一数学学习的方法。
7、师:都知道了要在计算的最后点上小数点,那点小数点有什么窍门吗?
(让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师:你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位来验证一下。
出示题目:先在计算结果中点上小数点,然后用计算器检验是否正确。4.7 6 0.2 8 1 0 3 × 1 2 ×3 5 ×0.2 5 9 5 2 1 4 0 5 1 5 4 7 6 8 4 2 0 6 5 7 1 2 9 8 0 2 5 7 5 师:经过验证,有什么结论要告诉大家? 师:现在你知道怎么计算小数乘整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探索算法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设疑:点小数点有什么窍门吗?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经历学生独立的验证后。点小数点的方法牢牢记在了每个学生心中。
三、巩固算法,发展思维。1.列竖式计算。
3.7×5= 416×1.3= 35×0.24=
2.直接写出得数。
6×0.9= 1.8×2= 9×0.01= 0.11×4= 7×0.6= 0.12×3=
0.2×5= 8×0.05= 0.7+0.7+0.7+0.7= 3.根据148×23=3404 完成下列算式.14.8×23= 148×0.023=
()×()=34.04 [设计意图]学会笔算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第3题根据整数相乘结果写出哪两个数相乘得34.04,多种答案的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小结,总结升华。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计算时,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总结概括,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五、作业
可别忘了回家当一次小管家哦!下次,去买东西,可要自己算一算哦!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通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课堂检测A
1、竖式计算
0.35×5 2.5×14 0.08×7
2、下面的积是几位小数,请填在括号里 ① 2.1×4=()② 30.11×2.3=()③ 0.25×0.01=()
3、解决问题
小红平均每天约喝0.5千克水,那么15天大约能喝多少千克水?
4、发散思维
()×()=0.72
课堂检测B
1、竖式计算
0.35×8 3.9×45 50×4.6
2、下面的积是几位小数,请填在括号里 0.563×7()52.6×90()2.8×23()
3、解决问题
老师星期天买了3千克苹果,平均每千克1.8元,一共要花多少元?
4、发散思维
0.36=()×()
《小数乘整数》教案(定稿) 篇2
1、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2、通过转化、对比的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3、培养转化的思想方法和探究新知的本领。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买东西吗?会算价钱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我们来替他们算一算所买物品需要多少钱,行吗?
多媒体出示:
1、口答 :
(1)一个风筝3.5元,小红买两个这样的风筝,一共需要多少钱?
(2)橡皮每块0.8元,小刚买3块这样的橡皮需要多少钱?
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说说答案。
师:这两道题和我们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师:小数乘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板书:小数乘整数
二、新授
探究一:推导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原理。
1、7.2×3=?
师: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师引导学生复述:先将7.2扩大10倍得到72,72×3=216,再将216缩小10倍(缩1小到它的)得到21.6 102、师: 0.72×3=?又该怎样转换呢?
指名回答。出示答案。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3、0.072×3=?
探究二: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
如果用竖式计算,该怎样列式呢?
1、尝试练习
竖式计算:7.2×3=?
(学生可能的答案:
2、学生尝试竖式计算:0.72×5=?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给出完整板书。重点:让学生结合板书讲清算理,)
(整体板书:2 5 1 ×)3.6 3 6 0 0.7 2 5 × 扩大到它的100倍(集体纠错,教师板演。)7.2 2 1.6
师:关于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不计算你能判断出积是几位小数吗?你是怎么判断的?(随机出示几道题让学生判断如:1.2×12,0.023×34,76×2.04)
归纳: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先把小数扩大到它的n倍,使它成为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n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可以去掉。
三、学生分层练习
四、小结:
小数乘整数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3.教学用具
ppt、题卡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一)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1.课件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2.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例1的主题图),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3.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3=(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2.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2 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一)感知算理
1.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计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用加法进行计算;改写为复名数进行计算;化“元”为“角”进行计算等。
(二)重点分析、研讨化“元”为“角”算法的算理
1.组织全班学生对上述多种不同解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和充分肯定。2.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师:上述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2)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
(3)教师边小结边适时板书(或PPT课件动态呈现)如下竖式计算过程:(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
(三)巩固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演板。
(2)重点评价“把4.6元看作46角”进行计算的方法。
2.第2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关注下面两种方法)。7=44.8元,再与40元进行比较,做出判断。方法一:先算出具体的钱数6.4元× 6.4元×7=44.8(元)44.8元>40元
答:买7个燕子风筝,40元不够。
方法二:直接通过估算解决,一个燕子风筝的价格是6.4元,超过了6元,买7个就超过了42元,所以40元不够。6.4元>6元,6×7=42(元)42元>40元
答:买7个燕子风筝,40元不够。(3)拓展:50元够吗? 3 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一)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5.学生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适时板演(或PP课件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因数0.72转化成整数?乘得的积应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
(二)将乘得的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乘得的积“3.60”,提问:3.60是最简小数吗?(不是!)提醒学生,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三)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3.5×3、0.72×5的计算过程。
2.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又做什么?”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若积的末尾有“0”,末尾的“0”可以去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一)专项练习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第3页“做一做”第1题)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末尾的0不能去掉。
2.确定积的小数点。(第3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①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板书
小数乘整数
意义: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
1、卖风筝每个3.5元,买3个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 3.5+3.5+3.5=10.5(元)3=10.5(元)用乘法计算: 3.5×把3.5元看作35角
小数乘整数教案第一课时 篇4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
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
P.9 13题。
小数乘整数 篇5
威海市环翠塔山小学 邵淑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探索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提高推理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勤俭的意识。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探究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周日,小朋约小航一起去踢球,瞧,小航走时是怎样做的?生活中,你也是这样做的吗? 生谈自我做法。
师:节约水电,低碳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航家8月份的水电使用情况,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学生发现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有数学思维的同学这个时候一定已经想到了什么问题了?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8月份的水费多少钱?
(2)8月份的电费多少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要解决“小航家8月份的水费多少钱”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板书3.2×4,追问:仔细看看这道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依托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
二、合作探索
1.教学“一位小数乘整数”
(1)你能算出3.2×4等于多少吗?静静地想一想,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把你的算法写在学习卡上,并分享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合作探究算理,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展示算法,感悟算理。
师:老师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一起看看。主要展示以下几种做法:
做法一:3.2+3.2+3.2+3.2=12.8,因为3.2×4就是4个3.2相加。做法二:3.2元=32角,32×4=128角,128角=12.8元 做法三:3.2×10=32,32×4=128,128÷10=12.8 做法四:3×4=12,0.2×4=0.8,12+0.8=12.8。做法五:列竖式计算
„„
(3)质疑提惑。
师:观察这几种算法,思考两个问题:这几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对这几种做法,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思考,并在组内交流想法。(4)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师:现在我们来召开算法评论会,谁第一个来交流? 交流要点:
预设学生会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3.2+3.2+3.2+3.2=12.8,求4个3.2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法。引导学生评价:把小数乘法转化为咱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这叫学以致用!算法二:3.2元=32角,32×4=128角,128角=12.8元
师评价:借助己学过的单位换算,将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既简单又清晰。算法三:3.2×10=32,32×4=128,128÷10=12.8 把3.2扩大到原来10倍,变成32,用32乘4得128,然后再把128缩小到原来的10倍,得到乘积是12.8。
师评价:竟然把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能够活学活用,真是高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一会儿要乘10,一会儿又要除以10? 算法四:3×4=12,0.2×4=0.8,12+0.8=12.8 引导学生追问:0.2×4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等于0.8? 算法五:列竖式计算。
追问:在计算的时候先算的是哪两个数的乘积?乘积中为什么只有一位小数?这种算法与之前的哪种算法思路是一样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与算法二和算法三进行对比分析:都是先把3.2扩大10倍变成32,然后再把结果缩小到原来的1/10。
(5)优化梳理,掌握算法。
师:上面几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辩论分析,认识到竖式计算比其它几种算法更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6)图形直观,深化理解。
课件演示竖式算理过程,加深算法算理的理解。
解说:
(老师用1个方块表示3.2,那么3.2×4就是4个方块。将3.2扩大10倍就是32,4个32就是32×4=128。问题:积怎么变化?)
师:你认为竖式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再次整理竖式算法的计算过程,教师板演竖式。板书:
师: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学习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7)随机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重点追问计算过程。
(8)想一想:一位小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总结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再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的,就得到最后的得数。10
2.教学“两位小数乘整数,积末尾有零”的小数乘法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课件出示小航家电的使用情况:
师:小航家8月份仅用了4吨水,水费是12.8元。那小航家8月份的电费又是多少呢?快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解决。(2)交流分享
展台反馈学生的计算结果。
课件回顾演示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当积末尾有0时,是先去掉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去掉0?
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性质后进行总结:当积末尾有0时,应先给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积末尾的0。
(3)想一想:两位小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两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两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转化成整数,再1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的。
1003.猜想验证,归纳方法(1)课件出示两道算式:
(2)思考:比较上面两道乘法竖式3.2×4,0.55×64,你发现因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是相同的。(3)试猜1.457×6的积有几位小数?
(4)计算验证,得出结论: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5)想一想: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总结方法: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前面一系列的铺垫之下,通过直观认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这几个过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火眼金睛辨对错(教材第4页第5题)。
2.对比练习:智慧计算我最强(教材第4页第4题)
3.综合练习:解决问题我能行。
4.发展练习:
5.课后作业:
课后调查自己家的电、水、天然气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保留整数值),并计算出每项各花了多少钱?结合算出的数据,为家人提一条使用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把学生的兴趣引领到计算方法的训练上来,有助于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形成。同时,练习和教材情境串连成串儿,不仅可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节俭生活的意识。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小数乘整数教学实录 篇6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一、复习导入:
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谁能快速的计算出这三道题目?
28×9= 280×9=
2800×9=
仔细观察这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比观察,你会更容易发现变化规律。
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对,这是有规律可循!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
二、提出问题
在世界的东方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勤劳的祖先创造过五千年的文明。而今,我们智慧的同胞们仍在不断的续写传奇。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工程的最前端。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放录像]
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结果是多少? 我们先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预设: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2.精确计算
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独立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计算58.6×6?(1)小组合作
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
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的渴望。同时,期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2)交流算法:
哪些小组愿意把组内的发现跟全班同学交流?有请代表。第一种:连加
(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请评价下我们小组的做法?
小结:评价的小组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提出表扬!交流的小组想到了运用乘法的意义,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来解决,确实动脑思考了!其实啊,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设计意图:设计小组间的互相评价意在促使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互动促使课堂生成和深入。】
第二种:先×10,后÷10
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对于这种方法,谁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如果生提不出来,师:老师有问题要问,为什么要先乘以10,最后算出结果以后为什么还要再除以10?)
(如果提出问题)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老师追问:对于这种方法,你有问题要问吗?
(预设:因为把58.6扩大了10倍,用586×6=3516,积也扩大了10倍,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必须缩小1/10,所以最后要除以10)
小结:这个方法真是巧妙,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我们熟悉的整数乘法,问题很容易解决了。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真厉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增加生生的互动。】
第三种:58×6+06.×6
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谁来猜猜他们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把58.6拆成58和0.6的和,同样解决了问题。其实这就是咱们前面学过的一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那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6×6=36,0.6×6=3.6。)小结:这里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看来把小数变成整数来计算能解决大问题。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迁移,此处也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体现算法多样性。】 第四种:竖式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小结: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设计意图:感受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方式,体会不同思维间的关联和区别。】(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3)算法优化
(把这四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一下这四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来!咱俩一起合作!就用这种方法把大家的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提问: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小数点点在哪?
现在你明白了积里面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吗?谁来把这个思路完整的说一遍?
是啊,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实现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从而促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4)总结思想
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结: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2)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过渡:刚才我们做的是一位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一位小数乘两位整数。(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结: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3)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如何列式并解决呢?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孩子的叙述提问:0.62转化成了多少?扩大了多少倍变成62?计算出结果以后小数点又是怎么移动的?)
如果是二位小数乘整数,积会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乘整数呢?四位小呢?
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它的积就有几位。
师生共同小结计算方法: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计算两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两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五、实际应用:
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数学小故事)(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小结: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设计意图:数学小故事意在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的价值。】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7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市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你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让学生以买菜为例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生观察有哪些信息?学要解决哪些问题,(每千克西红柿1.7元,买6千克需要多少元?)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乘法能直接列出算式,但是怎样计算呢?我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他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果:
生1:1.7×6就是6个1.7的和,所以用
1.7+1.7+1.7+1.7+1.7+1.7=10.2(元)
生2:这样太麻烦了,这是6千克你这样算,那如果是20千克、100千克也这样吗?我认为可以把1.7元化成17角,用17×6=102(角),再把102角化成10.2元。听了学生这样的回答我当时心情非常高兴。然后我就及时给学生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紧接着我以第二种方法让学生用以前学习的“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来计算这个题。我在黑板上写出竖式,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做整数,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这样积也扩大多少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学生掌握了之后我让学生在联系2个题,这样加深知识的巩固,有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通过学习,学生很快就能说来,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之后,我就和学生一起总结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我让学生解决单元主题图上提出的问题,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完这节课,我布置了一定的作业,很多同学都做得不错,但也有问题存在。有些同学由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老师强调让小数点对齐,现在学习小数乘法,如: 1.5×14,有的同学就会把1.5中的1和14中的4对齐,而把十位上的1写在最前边,导致出现算错的情况,还有些同学不能及时点上小数点,虽然他知道要缩小相同的倍数,但是在竖式中没点小数点而是直接在横式上写答案,这是最关键的。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
◆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应用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体验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单位转化来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在第2页,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为铺垫,也有了较好的数感,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学生要抽象的用两次转化的思想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所以不要求他们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计算方法。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学会简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获得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验
◆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
◆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
教具准备
课件、练习纸
◆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预计1-2分钟)
1.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元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预计23-25分钟)
(一)探究算理
1.估算范围
(1)估一估:3.5×3大约是多少?
(2)算一算: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3.5
3.5×3≈3×3=9
比9多
估算2:
3.5
3.5×3≈4×3=12
比12少
估得3.5×3的积的范围大致在9和12之间
2.感知算理
(1)算一算:要想知道3.5×3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2)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方法一:
3个3.5就表示3个3.5的和,这就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运算
方法二:
把小数拆分成整数
把3.5变成3元5角,先3元乘3,再5角乘3,最后把它加起来
方法三:
利用竖式的计算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即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
引导:第三种方法中把小数转化成整数,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小结:3.5转化成35,也就是小数点向又移动了一位,即扩大到原来的10倍,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到原来的,所以结果就是10.5
3.明确算理
(1)想一想:现在老师手上只有一根4.6米长的线,老师放风筝需要5段这样长的线,你知道老师需要线的长度是多少米吗?先自己独立思考,如果无从下手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要准备题,,如果还是有困难,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
(2)算一算: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板演展评
引导:你是怎么想的呢?
(3)说一说: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4.6
×
×
3.0
0
方法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预设:
缩小到原来的引导:横式上的积为什么是23呢?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二)概括算法
(1)观察:观察上面竖式,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2)想一想:小数乘整数应怎么计算?
(3)说一说:请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计算方法。
小结:
1.看:把小数乘整数看做整数乘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2.数:数因数有几位小数
3.点: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若积的末尾有“0”,最后的“0”可去掉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预计13-15分钟)
(一)基本技能练习
1.计算
0
.7
.5
×
×
×
×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用竖式计算
12.4×7
12.04×5
12.25×8
10.25×8
3.森林医生1.6
×
8.0
处方
1.7
×
8.5
处方
(二)计算方法应用
(1)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宽扩大到原来的1.6倍,则菜地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米?
12米
2米
(2)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的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三)思维发展练习
有一个算式()×()=2.4,在()中可以填上一个小数和一个整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预计3-4分钟)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转化的思想
板书:
小数乘整数
.6
×
×
.0
0
最后的0可以去掉
看
数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通过填表复习有关整数乘法。
问题:12×7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会填下面的表格吗,(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让一位同学在黑板前完成表格)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问题: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______(或_____)10倍、100倍、1000倍„„积也_______(或______)10倍、100倍、1000倍„„
2.课题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
二、新授课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1)出示例1:一个沙燕风筝3.5元,买3个沙燕风筝要用多少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结论:用加法计算:3.5+3.5+3.5;用乘法计算:3.5×3;
(2)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是多少,也可以理解为3个35角是多少)
(3)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
(2)学生试算,老师让学生代表板演。
(3)算完后,各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4)教师示范:
(5)让学生回顾对于3.5×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3.5扩大10倍变成35,被乘数3.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105再缩小10倍。
三、知识巩固延伸:
(1)买5个价钱是4.6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呢?
(2)算一下0.72×5,选择代表板演,指出:算式仍然可以化成整数来计算,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3)14个9.76是多少?
问: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我们可不可以按照刚才总结的规律完成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如果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商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根据实际需要和要求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求出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明确取商的近似值时,计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①1.54×0.2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②0.38×6.72(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揭示课题:跟小数乘法一样,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除得的商也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值。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题场景:爸爸给王鹏新买了一桶羽毛球。
(1)根据场景图以及文字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回答王鹏和爸爸的问题吗?
(2)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教师引导:在计算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除不尽)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这里教师可以板演计算过程。
(3)明确:实际计算钱数时,有时只算到“分”,让学生想一想:这时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使学生明确,算到“分”,就是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算到“角”,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
(4)指导解答:这道题应该保留两位小数,但计算时要算出三位小数(如:1.616),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后,就是1.62。
19.4÷12≈1.62(元)
答:一个羽毛球大约1.62元。
(5)比较求积或商近似数的异同点。
师问:求积或商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分清: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的积以后再取近似值(如复习题);而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
(6)“做一做”:按“四舍五入法”算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
让学生计算除法,并分别取保留一位、两位和三位小数的不同的近似值。
①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指3名学生将第l题保留一位小数、第2题保留两位小数、第3题保留三位小数的竖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②以学生板书的3道竖式为例讲解: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说明求出的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数上加1。
③教师板演强化过程步骤:计算1.55÷3.8(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步骤:开始算到第()位小数写出
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按上步要求计算出商
思考:商要计
看商的末一位是不是满5
判断写出商的值。
学生自己计算,按照框图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再说一说思考和计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4.8÷2.3(保留一位小数)1.55÷130(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时,可让学生讲自己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师:有些应用题取近似值时,要想一项实际情况。下面两题的答案应取多少才合适?(保留整数)
⑴ 每套童装用布 2.2米,50米可以做多少套?
50÷2.2=22.727272„„(舍去小数部分)
⑵ 每个油桶最多装油 4.5千克,要装 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油桶?
60÷4.5=13.3333„„(向整数部分进1)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好吗?(出示长方形纸箱)这是什么呢?(小药箱)
1.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1)师:你能区分小药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再告诉大家。(指一人上来摸一摸、说一说)
学生指正面的时候教师说: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长方体对着我们的面叫正面。他指了几个侧面?教师边指边说:这个侧面在——左面,我们叫它——左侧面。这个侧面在——右面,我们可以叫它——右侧面。
现在老师考考你,我随便指一个面,你能说出它是小药箱的什么面吗?(教师指学生抢答)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下面我们再看:正面是有什么字?上面是什么图案?侧面又有什么字呢?(学生可以站起来看或者侧者身体看)
师:我们现在不动,你能看见药箱的几个面?(学生说说)
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位置(教师示范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你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注意:选好位置后要不动的,一次最多能看见几个面?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自己选择位置看一看。(学生活动)
提问:你一次最多能看见长方体的几个面?有比三个面更多的吗?
(如果有说四个面的,那就请他上来演示给学生看,你是站在什么位置看见了四个面的)
谁上来告诉同学们你是站在哪个位置看见了长方体的三个面的?有和他不同的位置看的吗?(原来站在这四个角上就能看见长方体的三个面)
3、观察物体,不同位置看物体,得到不同的结果。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每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二、总结并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对物体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
(1)正面、侧面和上面。
(2)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下面的图形分别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
出示上面看到的图形:
问:如果给出中间这个图形,你能判断你看到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吗?(不能)那么,其它面的图形可以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出示练习题目
师:下面我们再看一道题目。(出示练习题目的3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书上,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问:如果给出你其中一个图形,你能确定这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吗?(不能)
明确: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小结: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你知道了什么:
(1)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案示例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
2.知道利用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出其中任意一个未知量,能运用字母所表示的关系式求值。
3.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格式及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式求出其中一个未知量。
【教学过程】
1.通过例1引入
师出示例题1图示:同学们,请看一看,下面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填出的值吗?、(1)学生观察图形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讨论后作出答案。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字排列规律,共同完成填空。(第一排的规律是:左右两数的和等于中间的数;或中间的数减去左边的数就是右边的数。第二排的规律是:左右两数的积等于中间的数;或中间的数除以左边的数就是右边的数。)
(3)学生独立完成a、x的求解过程。
(4)(出示例题1中的(2)(3))
师:这三道题都是用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指出: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把这个图形看作一个数,字母n也可以看作一个数,根据运算法则,可以得到它们分别代表4和3。而在下面这个数字排列中,m代表偶数8。
师:同学们,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呢?
2.例题2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运算定律,大家一起想一想,都有哪些呢?(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把相关定律名称写出)那么,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学,再按要求写出其他运算定律,完成下表。)
师:我们一起看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同样一条运算定律,我们用文字语言叙述起来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容易说清楚,如过用字母表示,则非常简单清楚。这里的a、b、c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已经学过的任何数。
强调:书写时,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3.例题3
师:我们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它来简单描述运算定律,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表示一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你还记得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吗?请你用字母表示,行吗?
(1)首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说出这几个图形的面积求解方法。
(2)师:通常我们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用b表示长方形的宽。(学生先自己尝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教师讲解有关的书写习惯。)
(3)强调a的含义,它与 2a的区别。即
a表示两个a相乘,是a × a
2a表示两个a相加,是a + a
(4)求解例3第(2)题,出示题目,由教师板演示范正方形面积的代入计算过程:先写出公式,再代入计算,写答句。指出:计算得数的单位名称只要写在答句里就行了。学生自己完成正方形周长的代入计算。
(5)“做一做”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例题4
(1)师:如果我告诉你们,我××同学大15岁,请算一算,××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随着学生回答,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感到厌烦。引导学生说出22“因为××同学在不断地长大,××同学的岁数每增加一岁,老师的岁数也增加一岁”。指出虽然××同学 和老师的岁数都在变化,但老师比××同学大15岁没有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不能用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岁数呢?
用字母a表示××同学的岁数,那么老师的岁数就是a+15,师:a+15既表明了老师的岁数,又表明了“老师比××同学大15岁”这个数量关系,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同学的岁数a,就能用这个数量关系算出老师的岁数。
师:当陈敏19岁考入大学,老师几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a=19时,a+15=19+15=34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它有什么优点?
(2)教学例4第(2)题。出示: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读题,引导学生按下面的过程自己推算,并填写下表。
师:这里的x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6x的?
师:那么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交流,得出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
6x=6×15=90(kg)
强调: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因此a、x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师总结: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数量,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略)
解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 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300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 8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
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
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 一般等式
20+x=100 20+80=100
3x=234 3×78=234
x-8=5 13-8=5
x÷6=7 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 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这是一幅街区图,下面是学校的大门内外,这是街道,这是住宅区。看,小精灵提出了什么问题?(教师介绍场景图,要学生观察图像并回答问题。小精灵提出:“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
2.重点出示校园门前的花坛图形
问:你知道左边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吗?那右边花坛呢?这两个花坛有什么不同?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右边花坛,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问题:图中的三位同学在讨论什么?你能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80页。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纸上每个小格是 1m,不满一格的都按照半格计算,然后把表格填写完整。
2(2)指名学生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
(3)投影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是多少格?它的面积是多少?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课堂小结,完成练习内容。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并回答前面学过的内容。(数表格的方法,割补法,直接测量底和高进行计算等等)
师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2厘米,高是 1.5厘米,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3)思考并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课:公式推导与理解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你会求吗?图中的几位同学它们在讨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讨论,拿出学具分小组讨论)
分析:如果我们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2)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出示场景二)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或者钝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拼图)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5.提问并思考,强化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 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三角形面积=底×高÷2
6.教学字母公式。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三、应用
1.教学例题:
红领巾分底是 100cm,高 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四、总结
【小数乘整数教案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09-04
小数乘整数论文08-10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案——第一课时05-18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08-16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10-18
数学五上《小数乘整数》课堂教学设计07-30
五年级数学教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01-02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10-25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