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2024-09-11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共9篇)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1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一、引进对象

符合公司专业发展方向,提高公司科技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作为公司重点技术项目的负责人、研究团队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技术带头人等。

二、引进标准

1、领军型人才引进标准

根据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引进人才基本标准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相关领域核心技术,或承担过与公司所需技术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或技术创新能力;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3、具有一流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4、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

5、熟悉电网企业基本业务,能够带动和促进本专业领域发展

6、具有开阔的战略视野、较强的前瞻和预见能力,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相应学科和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

7、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组织队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推动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2、技术骨干引进标准

一般应在海外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2.在国际同类企业担任中级及以上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3.在电力技术及相关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 4.承担过与公司业务领域相关的重大项目;

5.在公司相关业务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科研成果或掌握关键技术;

6.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与公司业务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7.曾在国际知名或同类企业担任中层及以上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8.公司急需的其他人才。

三、引进渠道

1、依托海外人脉关系引才

在公司范围内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依托企业中海外人脉资源,建立“海外人才名录”,发挥公司广大职工的自身优势,架起与海外留学组织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增进相互情感交流,建立长期、稳固联系,并通过师生关系、同乡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组织海外人士开展荐才引才活动。

2、搭建创新平台引才

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把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作为承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

3、利用国际猎头公司引才

西方国家的猎头公司是适应世界人才流动应运而生的产物。一些专业的猎头公司掌握大量的人才资源,有规范的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西方发

达国家,90%以上的大企业是利用猎头公司来择取高级人才的,企业中70%以上的高级人才是通过猎头公司来调整工作的。猎头公司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既挖走我国内人才,又可向同内输送人才,只要我们掌握得好,可以为我所用。我们要解放思想,敢于利用国际猎头公司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中介渠道。

4、优化政策环境引才

帮助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保健和住房等实际问题,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5、以高端国际会议为平台,直接引才

公司可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通过国际会议公司一方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全面展示公司强大的综合实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观咨询,另一方面,加大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进展,为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打下基础。

6、以海外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跟踪锁定核心技术人才

公司在有条件和实力的情况下设立海外研究中心,以此建立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外为公司服务提供平台。海外研究中心能够发挥跟踪了解对手动态、吸收行业前沿技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通过研究中心,还可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密切的联系渠道,了解和掌握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动态信息,增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引进程序

1、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2、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3、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4、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5、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1)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领军型人才,由公司引才工作小组与拟引进人选签署意向性工作协议,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报上级人才引进机构,按规定程序办理。

(2)对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骨干人才,由公司引才工作小组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报公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引进的由用人单位组织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3)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领军型人才,由公司统一组织申报。对国家“千人计划”以外、符合当地引进海外人才标准的,用人单位可向地方申请相关政策支持。

(4)符合条件的海外优秀人均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公司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公司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协商有关单位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四、培育

1、入职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入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公司领导及有关部室领导集中授课、与有关领导直接访谈和交流研讨。通过教育培训,海外人才能够迅速了解法定职责、熟悉机关办公方式、办公程序、办公流程、行为守则等。

2、研修培训

结合每位引进人才的培训需求,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项业务培训,参加国际研讨会,定期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使海归人才熟悉工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尽快进入角色。

3、项目制培育

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重吸收引进人才参与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标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并在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科研仪器设备、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支持。用项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研发热情,并在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及加强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

4、组建科研团队

由海外高层次人才自行组建科研团队,自行选择科研方向,并全权负责科研

项目的进展及科研费用的支配,提高其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5、契约式管理

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订契约合同,在合同中规定要达到的工作结果,及形成成果的时间,但并不注重科研的过程,即不限定人才工作的方式、地点,消除规章制度对人才的限制。

6、职业生涯规划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担任公司中级以上领导职务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根据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也可聘请引进人才担任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技术负责人等,参与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或根据需要为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五、评价

1、考核组织

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评估组织由公司领导、技术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

2、考核方法

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实行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即在聘期内每年年底的常规性考核。对引进人才的常规性考核纳入职工考核体系,按照考核程序,结合合同中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对引进人才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进度、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形成意见,考核结果报人才工作办公室备案。聘期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期终考核。

3、考核指标

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按照公司科技领军人才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技术骨干按照技术专家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4、考核结果的应用

作为续聘或解聘、奖励、职位晋升、培育等的依据

六、激励

1、物质激励

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同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费补贴等因素,协商确定引进人才的薪酬福利标准。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费补贴可参照下列标准执行:

(1)住房问题,可提供一套120平米左右、便于生活和工作的住房,或给予相应水平的租房补贴。对购买住房的,可按150平米的面积标准,参照当地政府公布的市场平均房价,提供总房款50%的贷款,根据工作年限可相应减免贷款,工作满10年以上的可免除还款。

(2)配偶一同回国(来华)并愿意在国内就业的,尽可能安排配偶的工作;暂无法安排或不愿工作的,按2倍于当地人均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

(3)协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并参照当地国际学校的学费标准给予子女教育补贴。对不参加国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可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标准为引进人才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对搬家的,报销搬迁费。对未搬家的,每年报销2次往返探亲机票;用人单位每引进一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公司按单位人均工资的3-5倍增加工资总额计划;属于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公司协助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特定生活待遇。

(4)对不参加国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可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标准为引进人才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对搬家的,报销搬迁费。对未搬家的,每年报销2次往返探亲机票。

(5)属于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公司协助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特定生活待遇。

(6)薪酬由双方协商确定,并保证不低于引进人才在国外的收入水平(7)为每位引进人才提供2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组建团队,并自主使用研究经费

2、事业激励

(1)职位晋升

充分利用公司重大科研项目,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并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人才的能力水平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并优先聘任到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对符合条件的正高级科技人员予以长期聘任,为引进人才打造

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

(2)帮助参评政府奖励

根据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可推荐其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各类政府奖励评选。

(3)帮助组建科研团队

所有的引进人才必须充当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或作为学术骨干加入团队。引进领军人才同时,将现有同研究方向的,尚未形成技术优势的青年技术人员通过引导的方式纳入团队中,采取建设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创新团队。

引进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根据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其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在规定范围内,有权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包括用于人力成本投入;有权对项目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提出调整意见;有权选用团队成员。

(4)知识产权

引进人才在公司工作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确定其权益归属,引进人才有保守公司商业机密,遵守竟业限制等法律规定的义务

3、精神激励

(1)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2)对科技创新工作由突出贡献的颁发荣誉证书(3)提供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观交流的机会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2

1 确定与临床工作零距离对接的培养目标

针灸推拿作为一门临床学科, 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决定了实训教学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 要以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针灸推拿专科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接受过针灸推拿临床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运用相关知识诊疗常见病的能力。因此, 应紧贴专业特点,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以动手实践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针灸推拿技能水平, 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建立对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确定课程体系基本构架, 包括主干课、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每门课程的比重与序列。其中公共课 (包括选修课) 约占15%, 中医类课程占45%, 西医类课程占40%;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62%。整个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又有利于专业发展, 更有利于与临床实际需要接轨。

3 建立适宜的课程教学进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重构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 综合岗位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 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 按工作过程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即学习领域。

3.1 调整公共课

针对专科层次的针灸推拿专业, 可以考虑将“公共六课”中的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删除。因为根据目前计算机的智能化水平和普及程度, 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已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 只需设置足够的电子阅览室, 有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指导即可。专科层次针灸推拿专业是以培养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常见病诊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 英语在该专业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态势。

3.2 整合医学专业课程

3.2.1 整合中医类课程

目前的课程体系学科划分过细, 内容重叠多。笔者建议将中医类课程整合为如下8门:中医基础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 中药方剂学, 经络腧穴学, 针灸推拿技术, 中医内科 (包括内、妇、儿科) , 中医外科 (包括外科、骨伤科、皮肤科) , 常见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中医经典选读。

3.2.2 整合西医类课程

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对现代医学体系也应有完整的了解, 对常见病也应有现代医学必要的认识与理解, 可将西医类课程整合为如下7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人体机能学 (包括生理学、病理学) , 医用化学 (包括生物化学) , 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 药理学概述, 诊断学基础, 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包括内、外、妇、儿科常见病) 。

3.2.3 设置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完成学业, 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4 配套措施

4.1 制定课程标准

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连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桥梁, 课程标准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课程标准时, 将医院具体岗位工作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 把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职业能力, 而不是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工作过程的顺序;教学内容应围绕工作过程来叙写, 尤其是第四学期的临床课程教学内容应按疾病的诊治过程来叙写, 与临床工作流程零距离对接。尽可能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

4.2 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注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注重技能培养,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一是实战式教学。在实验、实训室中进行针推实战教学。二是实景式教学。将课堂搬到病房进行现场授课、见习、操练。三是模拟病人仿真实训。课堂与实训室、实验室、医院一体化, 实施“教、学、做、练、用”合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考核方式, 调整考核侧重点, 注重技能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的比例, 降低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比例;毕业考试采取针灸推拿技能综合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接本培养方案改革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 17 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早日实现提升自身学历层次的目标,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学历途径现状

以往高职院校学生想提升自身学历,往往通过自学考试、专转本或专升本等方式进行,但自学考试是以考试作为评价教育的唯一手段,往往以较低的考试合格率而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求学者都中途而废,无法完成学业。专升本需要参加成人高考,很多毕业生很难通过入学考试,且会因工作原因,也不得不放弃求学机会。专转本也是需要通过入学考试,且录取率相当低,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够转入到本科院校进行学习。鉴于以上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想尽早提升自身学历层次问题就比较困难

省级考委和省级教育厅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能有便捷有效的通道,在普通高校中实施了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工作,简称“专接本”。 “专接本”工作虽然是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但开展时间比较短,江苏省从2008 年才开始进行“专接本”的尝试,所以学校往往在管理上都不规范,没有规章可循,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但这种教育模式最大优点是高职在校学生接读本科的入学门槛低,整个学习过程有主考学校和接读本科的专科学校共同负责完成,学生在专科毕业一年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获得本科文凭,具备学位申请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学士学位,且其含金量相对较高,社会的认同度高,这种方式得到广大高职学生的青睐。

2高职院校如何保彰学生顺利专接本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高职院校为了能使广大学生能顺利专接本,并按期获得本科文凭,这是高职院校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能满足高职学生早入获得本科学历和文凭,笔者结合自身这几年的专接本工作经历,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将提高学生学历层次目标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仅限于专科层次,学校整个发展规划、制度和措施都和其相配套,目前无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专接本工作往往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专接本工作的发展,专接本效果往往还不显著。当然对一个学校发展来说,如果一个高职院校在自己的学校也能使学生获得本科文凭,这样这个学校的影响力就大,就容易招生、否则就会大大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规划,应顺应时势的需要,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考虑,应该将如何使在校学生早日获得本科学历和文凭的措施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

22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保障和考核机制,促进专接本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保障专科学校专接本工作能够持续、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制度,这样才能促使专接本健康发展。因为在高职院校中,专科教育工作是本职工作,如果不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保障制度,很容易造成专接本工作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学生学历层次提升的效果。学校制定了一套保障制度和考核制度,这样专接本工作有了保障,才有利于专接本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有了考核制度和措施,才可能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3优化专科教学计划,把部分“专接本”课程纳入专科教学计划,真正体现“专接本”优势

根据“专接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将专接本部分课程有机纳入专科教学计划中,使我们能保证部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根据专接本课程中的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以及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在专科教学计划中也应考虑这些因素。目前从我们专接本具体教学任务来看,很多专接本课程在专科阶段,我们都有所学习,只是其难度较本科的要求低点,因此,我们在制定专科教学计划,应有所侧重,在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应该更贴近本科的教学目标。另外部分沟通课程如果在专科学校中已经学过并考核合格,可以直接认定其学习成绩。所以一个比较好的专科教学计划,对保证专接本的考试通过率是很大帮助,同时也减少了部分课程学习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其它课程的学习。所以优化专科教学计划是保证专接本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

24加强过程控制,保证专接本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专接本班日常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专接本具体工作,不仅仅学校重视,关键还是将具体工

作落实到实处。在整个专接本教学中,专科院校是实施本科教育的主体,所以一套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实践、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团队是核心主体。在教学组织实施时,首先把好专接本教师选聘关,优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水平高、责任心大的教师组成,保证专接本教学质量。同时也应适时派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到本科院校进行进修,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其次,做好专接本各课程集体备课工作。通过集中备课,充分吸收主考学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自学考试教学辅导经验,帮助专科学校教师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另外,专接本教学虽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制度,但毕竟接本工作还不是专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平时也应实施过程的监控。这些都是专接本工作的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接本工作的质量。

2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专本衔接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学校办学规模与层次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所高职院校有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会提高。所以从学生一进入到高职院校中来时,学校就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专接本宣传和动员,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专接本,正确理解“专接本”的教育教学形式,充分理解专接本工作的主导思想、特点及其优越性,应鼓励更多学生通过专接本尽早实现自身学历提升的愿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上和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参加专接本学习因能力不强、害怕就业故而逃避现实或者是因“专转本”没有成功之下才退而求其次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等等。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学历层次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针对专接本这种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或意见。另外,在“专接本”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促进“专接本”工作的有效方法,如单独编班制、目标接轨制、课程统筹制、学分制等方法,这对专接本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莹,刘进华高职教育的“专接本”工作的实践与研究科技视界[J],201209

[2]祁金祥高职院校“专接本”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211

课题来源: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学历提升需求调查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GZYLX2011035)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4

为继续推进重点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2008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关于“实施‘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项目资助计划,资助创新项目200个,培养高层次人才2000名”的目标任务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项目资助”的工作要求,现制定“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工作实施方案。

一、项目资助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五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工作以落实省政府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有关工作要求为指导,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项目资助为依托,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抓住人才的培养、引进两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快推进六大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快江苏“六大人才高峰”的形成。

(一)培养、引进行业拔尖人才,确保择优资助。项目资助工作主要立足于选拔、培养和引进行业急需的各类拔尖人才,加强行业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通过项目资助工作,对在同行业具有领先水平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引进。落实原人事部、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国人部发[2007]26号),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合作、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江苏行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对行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择优进行资助。

(二)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资助。在注重引进行业发展急需解决课题任务的拔尖创新人才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项目资助工作要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各地的具体情况,发挥“江苏省人才开发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按照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在苏北地区、沿海开发地区和人才特区工作的行业拔尖人才申报的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对拔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工作基础好的行业,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资助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额度。

(三)发挥群体优势,实行分类资助。项目资助工作要优先考虑选拔、培养和引进年轻的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行业急需的各类复合型人才。对在同行业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承担的项目,给予A类资助,对其中的杰出人才给予大额度资助;对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高层次人才群体优势明显,人才梯队建设基础好的项目,视项目质量和人才培养前景等情况,分别给予B、C、D等相应类别的资助;对于其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人才项目,由各市、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分别纳入本地、本行业的“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培养对象,并给予适当资助。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人

1.申报者应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工作勤奋,实绩突出;所在单位有人才群体优势,并形成梯队。

2.申报者中项目负责人的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个别高水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3.高技能人才申报项目,申报者应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在本技能领域技术领先,有参与省以上重点科研项目的经历,并在该领域取得突出业绩和贡献。

(二)申报项目

1.申报资助的项目一般应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可优先申报,优先推荐。

2.申报资助的项目应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基础性、理论性研究项目原则上不列入本次项目资助范围。

3.申报项目一般应为首次申报项目。同一项目已获得国家、省有关部门立项资助的,一般不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对已被列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的,原则上不再列入本次范围。

4.具备实施该项目的人才、仪器设备、实验室、研发基地和其他基本条件。

5.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三)申报单位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综合性医院等规划较大的单位,同一单位申报相同的学科(一级学科)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个。

四、材料报送

资助项目申报需在9月25日前提供下列材料:

(一)《“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申报表》(一式4份),各院系同时向人事处报送汇总电子版一份(有关表格在人事处网站下载);

(二)申报人(含参与项目建设的人才群体)作为本单位重点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申报人从事重点项目研究、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五)人才学术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包括个人学历、职称、培训、奖励、聘书等有关证书;

(六)其他有关的证明材料。

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评析 篇5

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评析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是推动地方高校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首先明确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分析地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作 者:王海南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地方高校 高层次人才 引进现状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6

一、总体目标及思路

为吸引和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培养、造就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学科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提高我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根据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和“攀登计划”实施意见,特制定并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在未来 年,通过校外引进、校内选拔,遴选聘任5名左右高层次领军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河南省“千人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及25名左右后备人选(省特聘教授、中原学则)和8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黄河学者和校特聘教授),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扶植,使他们所带领的学科、团队或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国内外学术前沿,发展成为国家级、省部级学科或团队。

学校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后备人选,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实行岗位聘任制度,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根据岗位职责与目标实施合同管理。

二、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

高层次人才岗位设立以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与创新学术团队培育、重大研究项目攻关以及学校急需发展学科的建设相结合,设立三个层次高层次人才岗位。第一层次岗位面向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河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设立;第二层次岗位面向省特聘教授、中原学者选设立;第三层次岗位面向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设立。具体设岗方案由“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第一、二层次岗位职责与任务: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

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3、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或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4、负责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层次岗位职责与任务: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正确把握本学术方向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术方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3.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本学术方向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成果。

4.负责组建并带领一支创新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三、选聘条件

1.“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应聘者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学风;事业心强,有改革创新精神;心胸开阔,作风民主。

(2)一般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安心在我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国外应聘者一般应在本学科前沿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领先的研究成果,国内应聘者必须具有教授或相应职称。(3)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以及从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学术队伍的工作素质;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团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2.“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第二层次应聘者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居国内外前列。

(2)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3.“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第三层次应聘者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术领域取得国内同行公认的成果,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

(2)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术方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带领本学术方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的能力。

4.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分学科制定具体的招聘条件,报学校审批后公布。

四、选聘程序

1.学校向海内外公布“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情况,组织公开招聘,常年受理申请。

2.应聘者填写反映个人学术业绩与成果的《“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申请书》,并提供相应材料的证明材料。

3.学校组织同行专家通讯评审。4.根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学校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选,提出选聘意见。

5.评审结果在校内公示7个工作日,经批准后发文公布。

6.学校与受聘人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工作任务;校长向“紫金学者”特聘教授颁发聘书。“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聘期3年,期满考核合格可以续聘。

五、支持办法

学校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开展工作。

1.“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除享受正常的工资、住房、保险、福利待遇外,还享受“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津贴,具体额度分10万元、8万元和6万元三档。校外及海外受聘者,除享受以上待遇外,其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按照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执行。

2.学校为“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提供20~50万元团队建设经费,重点支持引进形成以“紫金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领域知名专家的学术交流。

3.学校根据“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及本人意愿,建立以“紫金学者”特聘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机构,从机制上保证“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开展工作。

4.学校在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时优先满足“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的需求。

六、管理措施

1.为有效地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校有关部门利用校内专家和各种社会资源,收集信息,建立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后备人选库;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联络员制度,重点联系拟引进高层次人才。

2.“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对受聘者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明确规定聘期内,学校、学院(系)和“紫金学者”特聘教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方面达到的目标任务。

3.聘期内,学校对“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定期跟踪,及时了解学术进展情况,同时给予关注;聘期结束时,学校对“卓越计划”“紫金学者”特聘教授按合同规定的任期目标进行考核。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7

首先, 人才的引进能够很好的促进高校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向前发展。高层次人才在信息、技能和思想方面都处于科学建设的前沿, 这将会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知识血液, 对于学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 多元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可以很好的促进学识的交流和融汇, 这对于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前卫的思想和方法, 其科研开展都具备一定的亮点和创新性, 与国际教学研究活动相接轨,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 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引进一个好的学科领军人物, 这对于学校品牌建设、学科研究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 引进高层次人才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的成长培养。

二、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

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老师大都是高校毕业生, 他们受到教育是学术型大学的教育模式, 一般学历都较低, 理论知识相对较弱, 所以对高职教育基本处于茫然的状态。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缺少有实际经验师资队伍, 缺少在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方面有较强理论基础的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 据地方人才引进政策, 必须要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能够入职, 并且招考内容主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这样便把技能型的人才隔绝在了高校门外。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下, 虽然招聘到了教师, 但大多是学术型研究生, 这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紧缺问题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 职称评聘制度不协调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制度一直处于不协调的状况中, 主要原因便在于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一直采取与本科学校一样的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高职院校教师所具备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入职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四技服务、专利开发、企业工作经历等, 这与职称评定制度要求的能力不相符, 因此在政策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学院需求与地方政策的差异

目前, 高职院校需求与地方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为主导的政校行企联合办学还处于萌芽阶段, 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 高职院校当前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大都是靠校内教师人脉而来的, 虽然能解决一时所需, 但从长远角度上看却不可行。要想高职院校能够拥有一批稳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 就需要一个稳定和可持续性的政策来给予支持, 但这正是当前所匮乏的。

4. 缺少资金上的支持

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上仍有很大空间需要进步, 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专业教师在企业中去实践锻炼, 以此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此外, 学校也要时常聘请校外高层次人才来进行实践教学的讲解。这两种措施都可以很好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不足这一问题, 但是在可行性上却有些难度, 一是本校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下企业进行实践提升, 二聘请外来教师会大大增加高职院校办学负担。

三、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

1.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高校对于人才的定义不要太过于局限, 引进制度要切实符合当前高校所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 它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因此在教师方面也势必要求具备技能型专业知识。所以, 高职院校对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 要摒弃以前的做法, 要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 对于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要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解决专业高层次人才入校后待遇的问题, 要保证其不低于企业同级待遇, 从而保障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

2. 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

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要与本科教师职称评定区分开来, 其评定的内容要单独平列, 同时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支持, 如通过高职院校考核合格后, 不需要在转评高校教师系列便可在学校任职并享受相关待遇。

3. 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

相关部门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制度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在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上的要求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标准, 为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开绿灯。此外可以允许高职院校自主聘用一些符合学校自身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从而适应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

4. 完善人才成长和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管理还处于传统封闭式的情形中, 这对于人才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 高职院校急需改革人才管理方式, 要改传统为创新, 改封闭为开放的人才管理形式。例如可以设置一些企业特聘岗位, 颁发相关职称评定和薪资政策, 在资金上对企业专家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问题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探寻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 这是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 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西伦.浅谈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引进交流机制的改进[J].商情, 2014, (21) :102-102.

[2]何旭曙.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探索和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6) :182-183.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篇8

据初步统计,我国2009年共引进外国和港澳台专家48万人次,选派近5万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向100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中国政府“友谊奖”;批准设立36家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总数达172家;新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阴市场,全国地方市场达到25家;开辟海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合作渠道14家,累计413家。

把握“高端”“紧缺”取向,引进外国专家工作取得新突破。引智部门积极配合“干人计划”,支持用人单位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干村引智示范项目、“一村一品”引智项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成效凸显。

严格监督管理,出国(境)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高校领导海外培训等重点培训项目有序推进,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境外培训机构重新予以认定,培训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引智机制不断创新,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新进展,各地引智工作取得新成效。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家外国专家局完善分类指导实施机制,稳步推进局省(部级、大项目)合作机制,与广东、河南、新疆等15个省区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8个西部省区市签订境外培训专项合作协议。推动构建区域引智协作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外国专家信息和优秀引智交流共享机制,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过去一年,引智工作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lO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引智工作的“质量和创新年”。引智工作将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引进四类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一是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团队,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在尖端科技领域和前沿科研领域引进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和优秀团队来华工作或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是继续做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项目等重点项目,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

四是引进数控机床、深海装备、大型飞机等先进制造业急需的国外人才。为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服务,支持物流配送、营销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新的一年,引智工作将更加注重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更加注重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前瞻性研究,全力做好“十二五”引智事业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引智环境,强化优质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引智事业的新发展。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篇9

中组发[2008]2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外专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

在中央组织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三条 “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第四条 实施“千人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突出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重在使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成熟一个、引进一个。

(四)统筹实施。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协调有力、办事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的相应工作条件和特殊生活待遇。

第二章 工作体制

第六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 “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七条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国资委、人民银行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引进创业人才的工作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第八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特殊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十条 引进的人才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一)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二)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第十三条 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第十四条 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第十六条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第四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创新工作机制、参加院士评选、参加政府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第十八条 有关职能部门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凝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第二十条 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中科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外专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十一条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计划。专项办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组织国情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海外人才的相关信息,促进各方面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第二十二条 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列入中央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年终,专项办评价引才工作效果,总结引才工作,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第二十四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协议,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审核,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和《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对各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及各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专项办负责解释。

附件一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集聚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重点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能源、农业、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条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国家确定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负责本专项人才引进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用人单位提出的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推荐;

(二)提出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等安排建议;

(三)协调用人单位落实引进人才的配套条件。

第六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二)在海外承担过与重大专项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第八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报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

第九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对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研究提出拟引进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工作和经费安排,在10个工作日内形成推荐意见报科技部。

第十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以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可行性和预期贡献为重点,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一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二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安排引进人才领衔重要科研项目(课题),在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之后45个工作日内完成必要的立项程序。根据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可聘请引进人才担任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或总体组成员,参与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特殊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四条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对引进人才在科研条件、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等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二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重点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三条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国家重点学科的人才引进工作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教育部、科技部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才目录、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本领域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二)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向教育部、科技部申报。

第八条 教育部会同中科院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重点学科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牵头组织单位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对引进人才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匹配专项支持经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可聘任引进人才担任重点学科首席教授或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聘任其担任学校、院(系、所)、实验室等领导职务。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的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并为其团队成员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会同中科院等单位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三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人才。

第三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中央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由国资委牵头组织实施,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人才引进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国资委、人民银行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国资委组织专家对企业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织专家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事业平台、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二)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签署意向性工作协议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报国资委、人民银行。

第八条 牵头组织单位分别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研究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抓紧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特殊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安排其担任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在研发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企业可根据需要为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其他类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引进能够突破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难题的高层次研发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牵头组织实施。

附件四

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工业园),引进和支持500名左右高层次创业人才(以下简称“创业人才”)。

第三条 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遴选重点创业人才及其创业项目,协调落实对其前期创业的资金支持,提供有关创业服务,配合专项办评选优秀创业人才。

第五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实施本地区的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对重点创业人才进行初选,协调落实相应配套支持。

第六条 各园区是引进和支持人才创业的主体,具体实施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推荐重点创业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和重点扶持。

第三章 引进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重点引进人才一般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

(二)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3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经营管理能力;

(三)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

第八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培育新兴产业需要,制定实施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重点创业人才,经组织专家评估后,将人才引进申报书同时报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第九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人选及其团队的创业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预期产业规模和效益等进行综合评审,提出重点创业人才建议名单,在20个工作日内形成综合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各园区和相关部门根据专项办批复,在20个工作日内协助重点引进人才完成回国(来华)创业的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经过1-3年的培育和观察后,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推荐,中组部会同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予以表彰。

第四章 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

第十二条 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对重点创业人才给予以下配套支持:

(一)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

(二)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

(三)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四)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须另行批准),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上一篇:春节祝福语顺口溜下一篇:冶炼厂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