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共8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篇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部分老师,享有这样的待遇,那么这个大学即便不是世界一流,也离世界一流不远了。如果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也得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同行们已经做过了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哪个学校能够把这个大“缺”补得差不多了,不用声明也就是世界一流了。
大策要搞好。大策就是学校的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学校的管理工作有许许多多方面,但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招到好老师,二是把好老师用好。我国的招聘入门关并不严,进来之后也没有办法退出,结果就是参差不齐。所以,当务之急是严把入门关;把好老师用好,就是让老师们心情愉快地、富有成效地工作。这需要充分尊重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提供一个与其贡献相称的比较合理的收入水平,等等。没有哪个大师的重大成果,是靠严酷死板量化的考核制度压出来的。
大件很重要。大件是个统称,包括所有教学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有大件,没大师,大件就是个摆设;有大师,没大件,大师也会成摆设。大师和大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尤其是对自然技术类学科来说,没有适当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定的实验场所,即便招来了大师,那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即便是社会人文学科,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包括良好的办公条件,畅通的网络服务,完备的图书文献和数据资料等。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但也有不少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尽管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教学科研设施条件的严重短缺。
平心而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已经相当快了。近年来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实际上代表着的是一种社会期盼。那些在建设世界一流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大学,不要因外部的急躁批评声或浮夸欢呼声而丢失了理性。世界一流的路仍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篇2
日前, 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 到2020年, 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 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引入竞争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之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就推出了“985工程”“211工程”, 以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 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我国部分重点大学和学科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建设成绩,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已跻身前50强,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 清华大学工程类专业已超过麻省理工学院,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排第一。但是, 正如国务院在下发的《方案》中所提到的, 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 创新实施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采取的是计划手段, 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高校。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的推进, 我国列入这两个工程的高校, 获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投入, 而且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这些高校也“高人一等”。经过重点投入, 总体而言,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缺资源 (长期以来, 学校一直抱怨缺钱、缺人才) 的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突出, 以资源为导向的一流大学工程, 只会加剧功利化和行政化, 当前最缺的其实是基本的办学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才能让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应着力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计划思路, 从过去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部分高校重点支持转向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 鼓励大学在竞争中形成特色、办出一流。不得不承认, 虽然“985工程”“211工程”对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是它给中国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于高等教育, 大学被分为三六九等, 破坏了平等竞争;于基础教育, 名校情结严重, 高考焦虑没有随招生录取率的提高有所缓减, 反而加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就必须认真对待社会关于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呼声,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从全世界范围看, 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计划打造的, 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各类行政计划、工程, 本质是对大学进行行政治理。《方案》提出, 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更加突出绩效导向, 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高校, 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高校, 适当减少支持力度。其用意就在于打破拨款“终身制”, 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希望此项政策能切实落地, 以此激发高校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是学校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近年, 我国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大学, 频频爆出教育丑闻和学术丑闻,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高校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而造成的。学校办学由行政主导, 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 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没有管理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权力, 大学的办学被行政和利益因素纠缠和干扰。2015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抢高分考生而“开撕”的消息, 令网友大跌眼镜, 两校更是斯文扫地。
对于我国大学办学存在的问题, 国家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已有深刻认知, 进而提出了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设想, 要求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学校内部完善现代治理。但推进这些改革, 缓慢而艰难。这次的《方案》再次提出, 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因此, 如何落实改革, 将关系到总体建设方案的成败。以笔者之见,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之所以遭遇阻力, 根源在于缺乏让政府和学校行政必须放权的改革机制。为此, 建立这样的改革机制, 是我国的当务之急。换句话说,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关键在于启动教育改革, 建立让行政必须放权改革的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教育改革纳入立法程序, 由人大立法推进, 而不能由行政说了算, 让改革做到“于法有据”;二是大学内部治理应建立师生参与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机制, 落实师生在办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像《方案》提到的, 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 加大对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力度, 这不能只有学校行政决策, 而必须广泛听取教师意见。这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 打好这样的基础, 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就将“水到渠成”。
这次发布的《方案》提出,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 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这是一个重要转变, 即要由以前由行政部门主导的对高校的评价, 调整为专业机构评价, 落实管办评分离。但要注意的是, 如果第三方评价不从专业角度建立专业评价指标, 仍采用以往的课题指标、论文指标和成果指标体系, 高校的办学导向不会变。如果是这种评价结果, 还会影响到国家对高校的拨款, 那么, 这次《方案》提到的“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难以实现。本来, 高校最核心的功能是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 但由于追求科研目标, 人才培养在高校中变得次要, 如果这种状况不变, 纵使我国高校因发表的论文篇数在全球领先而成为世界第一, 又能怎么样呢?毕竟, 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是一流人才培养。在进行第三方评价时, 要按照《方案》提出的“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 调整对高校的评价体系, 要从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 从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质量, 从重视科研转变到科研与人才培养并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需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人们自然要问什么是世界一流?这次《方案》提到, 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 汇聚优质资源, 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 加快走向世界一流”。《方案》对“一流”进行了概念化的界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对于这两个“一流”, 我国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 一流成果较容易界定, 而一流人才却相对较难;而对一流成果的界定, 理工科又比人文社会科学容易, 因为理工科可以用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来评定, 而人文社会科学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机会较少。
大家所见到的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现状”与“成就”, 似乎也折射出这种困惑。总体看来, 我国高校的理工类学科建设, 因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多而快速提高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 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中, 已列世界第一。而再看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就没有理工类学科那么出彩。
把不同办学定位的学校、学科专业纳入一个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本就不合理, 这也是世界大学排行榜每次放榜都遭遇争议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 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另外, 仅以发表国际论文多少来评价学科的办学实力, 也会误导学校办学——这只是论文中的大学, 而不是能培养一流人才、真正产生社会影响的大学。这次总体《方案》提出, 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这很有必要。
首先, 应该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而不能只关注学术研究的成果, 我国所有大学都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就是开展科学研究, 也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如此, 将解决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问题, 很多高校在论文上表现优秀, 可在人才培养上却令人不满。对于人才培养, 美国高校衡量学校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新生选拔率、教育资源率、毕业率、校友捐赠率多项, 而由于我国没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 很多指标都没有, 但我们可根据现实的办学环境设定评价内容, 包括生源素质指标、国际留学生比例、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捐赠等。
其次, 重视受教育者、国际社会对学校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的评价。大学是社会的灯塔, 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应该起到引领作用。这是大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当一所大学的教授们争相发表论文, 而不能用自己的教育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学生, 也不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时, 即便发表的论文堆积如山, 这样的“一流”是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的。10多年来, 我国大学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 已经位列世界前列, 可是大学教授的形象非但没有提升, 反而有所下降, 这是值得深思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篇3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新任务,体现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需要。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上的旗帜,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抓住了大学精神建设,就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对待大学精神,一要传承,二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不断地对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精神体系形成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流大学有崇高精神追求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引领方有灵魂。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是质量内涵一流、教风学风一流、精神文化一流。当前,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进入了重质量、重内涵、重文化引领的新阶段,随着我们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科研成果等外延方面不断逼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人才、制度、文化、质量、效益等内涵方面的建设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研究,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珍惜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弘扬高尚进取的大学精神。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的大学一定会在文化建设上,书写无愧于历史和先贤的新辉煌;一定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开辟中国气派、中国底蕴、中国格调的文化新风;一定能以文化建设上的鲜明成效,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民族心愿筑就圆梦的坦途!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篇4
一、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北京大学师德师风状况
优良的师德师风传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在北京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师德师风传统,构成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精神资源。这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视野开阔,不断创新;求真务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等。这是北京大学师德师风的主流,也是北京大学所以成为国内知名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思想状况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师德师风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1.思想政治倾向上有问题。个别教师在课堂、论坛、书籍和报刊中发表了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程、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等方面做出了错误的评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也影响了北京大学正常的学术自由的氛围。
2.淡薄思想政治倾向。在一些教师看来,只要把业务搞上去就行了,因而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了解,对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不关注。
3.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把教学、科研搞上去,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需要耐得住寂寞。由于受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心态浮躁,不求甚解,教学不认真,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还出现了剽窃等弄虚作假现象。
4.精力外流。现代教育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鼓励教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但我们要反对的是个别教师以单纯的挣钱为目的,从事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进而使得本职工作投入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下降。
5.文人相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教师的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当代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参与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精神风格。而这种精神风格正是北京大学个别教师所缺乏的,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北京大学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近年来,我们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基本要求来看,我们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全国高校中也可能具备一定普遍性。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一些人看来,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应当花大力气搞上去,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东西,没有硬指标,做多了反而会冲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应当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科研工作不可能孤立进行,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学习不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又怎能完成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反对的是离开学校中心工作,空喊政治口号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做法,但我们必须充分意修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调动北京大学广大彭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又是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二是机制不到位。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一个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这几年来,尽管我校也在积极探索一条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机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表现为:了解教师思想信息渠道的不迅捷和畅通,学校尚未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教师思想信息收集系统;管理权限不太明确,学校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校两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工会、教务部、科研部。人事部等都负有一部分教师管理的工作的权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职权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师管理工作职权不明确,决策不统一等问题;在教师评估体系方面,尚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机制,将师德师风的一票否决权作为刚性的指标贯彻下去。
三是方法不到位。北京大学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着较强的分析能力。如何针对教师的特点,开展教师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活动,在这方面,我们的办法还不多。面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自身特点,面对教师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方面都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手段呆板等问题。
二、重在建设,探求切合实际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和方法
1.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掌握学校关于教师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则。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举办青年教师骨干培训班,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事政治,并先后组织青年教师去海军基地、延安等地参观考察,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注意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言传身教,从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我们已先后召开了六次教书育人
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篇5
5年投5亿建双一流
,贵州省曾下发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20至安排5亿多元,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实施意见将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等重大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优化整合资源等10个方面实施。
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将分为2个周期,一期为年至20,二期为至2025年。其中,一期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标准投入建设扶持资金。
8个学科入围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掐尖”掐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篇6
2009年12月04日 11:00中国青年报
近来出尽风头的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有了结果,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的名单开始公示。按照北大官方的说法,被推荐的这90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是普遍公认的优秀学生‛。再细看每个学生的推荐理由,都足以让天下父母捶胸顿足,怎么才能生养出这么出类拔萃的孩子啊?人家不光学习成绩好,还都有特长,而且性格阳光,热心公益。
鉴于此,我们首先要祝贺北大此次提前‚掐尖‛活动圆满成功。虽然北大招办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打出了‚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的旗号,但其根本目的还是抢生源,《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说,这‚是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制胜奇招’‛。北大招办自己也表示,此举就是要让‚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招揽偏才、怪才不过是公众的一厢情愿。
其实,北大‚掐尖‛本也无可厚非,哪所大学不想‚揽尽天下英才‛?只不过,北大在绞尽脑汁‚掐尖‛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把这些全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孩子招入门下之后该如何培养,才能打造出温家宝总理和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
要知道,自从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得到了国家资金和政策倾斜的北大、清华,在‚掐尖‛的战场上早就铸就了‚霸主‛地位,不光学校、尖子生和家长一心痴恋北大、清华,很多省份还为这两所超级名校‚掐尖‛提供方便,让两校‚零批次‛录取,在其他高校录取之前,先来挑选一番。其他高校只能望其项背,以至于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都忍不住抱怨:‚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3个基本任务,那么,‚掐尖‛掐了十多年,招揽了全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并得到了国家重金投入的北大、清华,又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呢?在科研上又取得了多少成就,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朝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又迈进了多少?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这10年来,我还没听说过这两大名校有哪些闻名于世、响当当的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上,虽然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一直高奏凯歌,可这是得益于名校的光环还是自身的能力使然?如果说人才培养是成功的话,那为何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北大的教育教学,北大的学生最有发言权。笔者常常听到北大的学生抱怨学校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并且自嘲是‚自学成才‛,是一帮优秀聪明的同龄人在碰撞交流中相互学习。学生的说法或许有片面之处,但至少反映出,这些被北大掐来的‚尖子‛对于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教育是不满的。
看来,把‚尖子‛掐来之后,该如何浇水施肥,倒是值得北大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单靠‚掐尖‛,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如今北大能拥有‚武林霸主‛的地位,一是靠国家的大力扶持,二是靠门下一群有过人天赋的弟子,自身倒不见得有多么高深的武功。但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让众弟子也难成大器。北大如果不认同这种说法,不妨招一批成绩中等的学生,把他们培养出来,把自己的能力证明给纳税人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篇7
一、从“谋求形似”到“争取神似”、“形神兼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如果把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国重点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的现实目标, 那么不难理解, 我们必然要走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直至“形神兼备”的发展过程[1] 。所谓“形似”, 是指形式上如同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模样”, 如“综合性”, 但内容上还没有达到要求, 如缺少大师人才。所谓“神似”, 是指在精神追求上基本达到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或水平, 如善于承担人类使命, 挑战人类未知领域。相对而言, “形似”比较容易, 如很快就能建成一座类似哈佛教学楼的建筑物, 而“神似”则比较困难或难度很大, 如拒绝权贵干扰学术独立。当然, 理想的境界是“形神兼备”, 即我们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 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及精神境界上都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和标准。不过, 即使到此阶段, 我们也要反思一下, 这种“形神兼备”究竟是别人的翻版?抑或自己的创造?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切忌把是否与西方现有一流大学一模一样作为追求的高度, 而应有中国的独立思考、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 同时, 她在未来还应是别人羡慕或模仿的榜样, 就像西方一流大学今天影响我们一样。
诚然, 随着“211”特别是“985”工程的稳步实施, 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而且未来建设的步伐还在不断加速。但是, 目前, 我国重点大学似乎还没有走出“形似”阶段或者说没有真正进入“神似”阶段, 而“形神兼备”就更遥远了。具体说, 不少重点高校虽然树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仍将处于盖大楼、扩实验室、搞基本建设的“形似”阶段, 少数重点高校, 虽然大楼竣工了, 设备增加了, 条件变好了, “形似”有了进展, 但因贷款太多, 摊子太大, 负担过重, 却无力做“神似”的工作。因此,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 我们务必减少“形似”, 增加“神似”, 这是我国有朝一日实现“形神兼备”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关键。
二、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建设”、“制度建设”
从物质到精神到制度, 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建设、制度建设, 这是国内外任何大学建设必须包含的内容及经历的实践过程。物质是基础, 精神是动力, 制度是保证。“三大建设”可以重点推动, 也可以综合推动, 但它们缺一不可。如果说, 世界一流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代表性产物, 那么, 她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完美体现者”。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 (Eric Assby) 曾说过, 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当然, 其中也包括校园环境。其实,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何尝不需要优美的育人环境?但是, 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及配套制度, 尤其是拥有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性的呵护、对人类的关心和爱护的境界追求。实际上, 凡是访问过欧美等国著名大学或翻阅过留学欧美的人员的见闻、感想、纪实, 谁都可以亲眼看到或想象得到一流大学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恰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金伯顿所言:“有许多无形的东西使得一所大学变得卓越并保持卓越。”[2]
我国不少重点大学在“三大建设”上与国外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说, 我们过分强调物质 (金钱) 及其建设, 忽视大学精神建设包括大学制度建设, 不少大学表面上侧重于“两手抓”, 一手抓基本建设, 一手抓制度建设, 但鲜有力量抓精神建设, 即使是制度建设, 关键点也没有找准, 反映在管理上就是思考和落实“如何管住人”而不是“如何服务人”。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近日历数“大学教育八宗罪”, 可以说国内重点大学“都有份”:“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3] 。众所周知, 近年来影响甚大的“钱学森之问”以及有关西南联大和蔡元培校长的各类文章不断增多, 其实质就是向国家、社会和大学呼唤有改革气魄的教育家。中肯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少重点大学在国家投资上不低于多数国外大学, 但在精神和管理上逊于国外, 而后者是大学的灵魂。问题究竟出在哪?在我看来, 不是物质, 而是制度, 特别是精神。因为任何大学, 物质建设总是不断推进, 制度建设也要日益完善, 而精神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师生需要的人性化服务, 不仅一刻不能缺失, 而且要“日进, 日进, 日日进”。大学要让所有的物质、制度服务于“人”。一旦大家都这样做了, 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就不远了。
三、从“羡慕尝试”到“模式仿效”、“创新模式”
回顾大学发展史, 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怎么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不仅中国人不是先知, 其实国外人早先也不知道。“从历史来看, 德国和美国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连‘一流大学’的概念都没有, 更谈不上靠什么一流大学理论来指导其建设了。”[1] 但是, 由于“大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 其精神气质就是一种‘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 的”[5] , 因此, 中世纪以来, 各国大学都是采取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设方式, 各自走出了从“羡慕尝试”到“模式仿效”再到“模式创新”的建设道路。就国家来看, 英国曾羡慕学习法国, 德国曾羡慕学习英国, 美国曾羡慕学习德国, 中国曾羡慕学习欧美。就大学来看, 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曾学习借鉴法国的巴黎大学, 美国的哈佛大学曾学习借鉴英国大学, 耶鲁大学曾学习借鉴哈佛大学, 而北京大学是由蔡元培校长学习借鉴德国模式而来。同时历史上, 意大利、英国大学都不是纯粹地模仿法国大学, 而是进行了模式改造, 英国学者纽曼阐述的大学思想就是对法国大学理念的超越;德国教育家洪堡对英国大学也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形成了独特的柏林大学模式;19世纪, 美国大学学习、借鉴德国大学, 也是经过模式创新才实现的。这既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生动表现, 也是大学辩证发展的历史结果。
这表明, 大学建设始终渗透着人类的精神, 不断推动创新发展的。因此, 对待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 我们一定要站在全球视野和人类文明视域中来考察, 并且要在模式上进行创新发展。回顾历史, 中国大学在学习国外大学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挫折, 但是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今天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善于走过学习模仿阶段, 敢于、勇于、善于研究、发现、构建自己的建设模式, 大胆超越现有的“西方模式”, 着力打造有富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可以说, 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为了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源与动力;“面向世界”, 是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自然本性;“面向未来”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境界。
四、从“学术依附”到“学术独立”、“学术繁荣”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指出:“一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可说是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6]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本质上就是为了取得国家的学术独立和学术繁荣,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然而, 各种复杂性因素决定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说,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学术依附”到“学术独立”再到“学术繁荣”的历程。何谓“学术依附”, 简言之, 就是学术上依靠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台条件发展, 难以独立开展行动。其关键原因和突出表现有二:一是世界各类学术中心及各种国际权威期刊全部处于西方发达国家, 导致发展中国家学术资源严重不足, 甚至完全依靠发达国家来评价和支持, 同时, 国际留学生大多流向并聚集在主要工业发达国家, 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二是受到殖民历史和发达国家教育输入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也难以获得学术自立, 国内不少重点高校使用国外大学教材就是重要案例。但是, 21世纪, 中华民族若要实现伟大复兴, 则必须实现学术独立和学术繁荣。对此, 我国重点大学无疑承担着重大责任——要通过各种努力尽快摆脱对发达国家的学术依附地位。一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精神动力,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抓紧建设“全球学术中心”。二是创建和发展中国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逐步把它们建成全球权威性学术期刊, 从而摆脱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评价的依附地位。三是用好国家重点投资,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平台, 吸引人才包括国际留学生到中国学术中心学习、访问和从事科学研究, 为中国发展作出贡献。四是抓紧利用“孔子学院”等渠道和各类学术媒介宣传和普及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使汉语逐渐转变为全球主要学术语言。
如果一个国家想维持甚至提升国际影响力, 它就必须发展独立而强大的国家学术能力以及保持“学术繁荣”, 而“学术依附”只能使一个国家站在国际影响力的边缘。毫无疑问, 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着重大而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前不久,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 指出:“一国的历史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会以何种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历史上每一个曾经称霸的国家或者大陆都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其实力。比如欧洲的典型方式就是海上扩张加殖民帝国, 而美国则是空中优势和全球经济霸权。中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后, 很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在文化等方面完全改写世界秩序。”[7] 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 对中国大学富有启发性意义。如果未来的中国诚如马丁·雅克所言, 那么, 通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必将会迎来期待已久的学术独立和学术繁荣的美好前景。
五、从“国内一流”到“亚洲一流”、“世界一流”
我国重点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 每个重点高校只能遵循从“国内一流”到“亚洲一流”、“世界一流”的发展路径。不过, 这里我们确实要弄清什么是“世界一流”?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的解读十分精辟、透彻, 他指出:“世界一流只是简称, 表明进入了全世界最有名大学的行列。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如今都在主要的英语国家或者少数在大型工业化国家。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 都是研究型大学, 毫无例外。但并非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也不应该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他继续说:“这些定义和概念的使用在全世界都相当混乱。政策制定者提到世界一流大学时, 实际上可能是指研究型大学。学校领导也可能把本校当作世界一流来‘推销’, 即使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地位。国家旗舰大学有时也会把自己描绘成地区或国际的一流大学。因此, 为了实现目标而仔细定义一下这些术语非常有用。”[8]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国重点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好自己的大学定位, 并实现科学发展。目前, 从“985”高校来看, 可以被视为中国“旗舰大学”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显然是肩负着最早实现中国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任务, 而其他重点高校, 可能需要认真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应当说, 这是我国“985”重点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战略步骤。
诚然, 对中国任何重点大学来说, 要从“国内一流”达到“亚洲一流”、“世界一流”,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 国内一些高校 (如北大和清华) 在国内一流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不是“亚洲一流”, 还需要国际论证。事实上, 对于国内一流大学, 无论是争取“亚洲一流”, 还是争取“世界一流”, 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而深入的努力才能实现。21世纪上半叶, 对于“985”高校来说, 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 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精心谋划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 以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学生共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发展道路和具体步骤上, 要努力从“谋求形似”到“争取神似”直至“形神兼备”;要同时推进“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要尽快从“羡慕尝试”走过“模式仿效”达到“模式创新”;要争取从“学术依附”走向“学术独立”, 并进入“学术繁荣”阶段。如此, 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将早日到来。
摘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不仅是人为努力和实践的过程, 而且也是客观辩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 从“谋求形似”到“争取神似”、“形神兼备”;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建设”、“制度建设”;从“羡慕尝试”到“模式仿效”、“创新模式”;从“学术依附”到“学术独立”、“学术繁荣”;从“国内一流”到“亚洲一流”、“世界一流”。应该说, 这是我国“985”重点大学实现世界一流梦想的必然建设道路。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4]叶赋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辩证思考[J].江苏高教, 2010, (1) :10.
[2][美]金伯顿.兴奋, 叛逆, 人文价值观[A].[美]威廉墨菲.芝加哥大学的理念[C].彭阳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43.
[3]章必功历数大学教育八宗罪自认成不了蔡元培[EB/OA].南风窗, 2010-03-08.http://news.sohu.com/20100308/n270670021.shtml.
[5]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5.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3.
[7][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 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18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篇8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9707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许多国家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而各个大学自身也在为落实这一战略而付出扎实的努力。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些号召和要求,无疑反映了国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如何,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这些都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将综合运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2005至2012年的5次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系统分析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准确把握中国大学和学科的世界定位,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科研能力健康快速发展。
一、RCCSE世界大学评价结果概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 BestUniversities, 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 排 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 》的 “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UR)” [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 “CHE 大学排名”(CHE University Ranking, 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Centro de Ciencias Humanasy Sociales, CCHS -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的“世界大学 网 络 计 量 排 名 (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 WRWU)” [5]等。
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 ESI 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发布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发布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
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两岸三地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二)国家(地区)排名变化情况
在2005-2012年这7年内的5次评价中,均设置了“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主要是对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对这5次评价中中国两岸三地的总体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表示上升,“→”表示无变化,“↓”表示下降,表3、表5亦同),发现中国大陆一直处于排名上升的状态,从22位一路跃升至第6位;中国香港地区在这期间排名有上升、有下降,但总体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21名左右,这可能与其学校数量有关,在7年内,该地区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仅增加1所,对排名的影响也就不是很大;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类似,排名变化与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变化正相关,排名由26位上升至13位。总体可见,中国在世界水平的科研竞争力发展中整体成效卓著。endprint
摘要: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9707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许多国家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而各个大学自身也在为落实这一战略而付出扎实的努力。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些号召和要求,无疑反映了国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如何,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这些都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将综合运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2005至2012年的5次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系统分析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准确把握中国大学和学科的世界定位,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科研能力健康快速发展。
一、RCCSE世界大学评价结果概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 BestUniversities, 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 排 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 》的 “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UR)” [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 “CHE 大学排名”(CHE University Ranking, 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Centro de Ciencias Humanasy Sociales, CCHS -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的“世界大学 网 络 计 量 排 名 (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 WRWU)” [5]等。
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 ESI 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发布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发布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
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两岸三地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二)国家(地区)排名变化情况
在2005-2012年这7年内的5次评价中,均设置了“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主要是对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对这5次评价中中国两岸三地的总体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表示上升,“→”表示无变化,“↓”表示下降,表3、表5亦同),发现中国大陆一直处于排名上升的状态,从22位一路跃升至第6位;中国香港地区在这期间排名有上升、有下降,但总体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21名左右,这可能与其学校数量有关,在7年内,该地区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仅增加1所,对排名的影响也就不是很大;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类似,排名变化与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变化正相关,排名由26位上升至13位。总体可见,中国在世界水平的科研竞争力发展中整体成效卓著。endprint
摘要: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9707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许多国家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而各个大学自身也在为落实这一战略而付出扎实的努力。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些号召和要求,无疑反映了国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如何,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这些都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将综合运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2005至2012年的5次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系统分析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相关部门准确把握中国大学和学科的世界定位,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科研能力健康快速发展。
一、RCCSE世界大学评价结果概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 BestUniversities, 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 排 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 》的 “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WUR)” [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 “CHE 大学排名”(CHE University Ranking, 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Centro de Ciencias Humanasy Sociales, CCHS -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的“世界大学 网 络 计 量 排 名 (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 WRWU)” [5]等。
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 ESI 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发布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发布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
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两岸三地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二)国家(地区)排名变化情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推荐阅读: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01-0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07-28
世界一流大学09-13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06-05
掐尖”掐不成世界一流大学06-01
“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06-12
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09-05
世界一流12-08
泰晤士报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200强名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