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

2024-12-11

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精选7篇)

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 篇1

【旧城市改造】 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

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

摘要: 街景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街景整治对街景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和规划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街道 街景 整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同时城市中的一些地区已不在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生活环境 不良的地区不但影响居民的生活,也损害了城市形象,以至于导致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些地区对人的吸引力减弱。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 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报有很大的希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城市在街道上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暖昧的时尚生活。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 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也承受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街景。街景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反映,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 容,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街景整治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目前,街景整治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下就是 街景整治结合规划工作谈几点体会:

1、街景综合整治中的规划构思

1.1整体定位:按总体规划要求分析该街道在市区交通中的地位、作用、街道两侧用地以及单位发展要求等,确定街道功能定位。

1.2确定整治规划内容及深度:规划从街道交通和平面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三个层面设计。

1.3强调公众参与:两侧建筑及单位是街道构成内容的基本元素,调动公众执行规划的积极性,以保证成果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的顺利实施。

1.4规划范围的“双重”性:规划范围是街道长度及两侧进深的范围。分析论证时必须扩大沿街进深,保证每个单位用地和规划空间的完整。

2、主要规划内容

2.1街道交通及平面整治规划

用地功能调整。根据现状条件确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对策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地块采用多种改造整治方式,优化土地功能结构,确定科学的容量指标和土地使用强度,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建筑性质调整。

道路规划:主要包括路面交通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统计、预测;停车场需求分析(公共、单位、临时);公交线路规划;公交站点设置等。

绿化设计:行道树、花坛、垂直绿化、小花园建设、草皮种植。

配套设施布置。

2.2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规划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整治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蓬、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更新: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的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设计。重建内容要有完整的申报文件。

2.3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

市政设施:包括电力、电信、通讯杆线、街灯、路灯、装饰灯、环卫设施等的改建和增加。

交通设施: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单位内部停车场,新增公交线路,设候车亭,铺设盲道等。广告牌匾及灯箱:根据广告性质,决定设置位置、尺寸、材质、色彩等。

统一设计各类围墙。

商业店面设计。根据店面性质、建筑形式及街道色调设计橱窗、门匾。

城市小品:主要包括路灯、垃圾分类收集箱、邮筒、公用电话亭、街牌、信息标识牌等。

公共空间设计。主要包括绿化、广场等

2.4整修标准

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具体制定,结合我市情况建议以下标准。

店名招牌、灯箱、广告牌:制定本地市《店名招牌管理办法》,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

①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原有防盗窗凡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一律拆除;

②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一、二层重新设置的防盗窗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设计,防盗窗安装时不得超过窗台外沿,如住户不需要装可以不装;

③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三层及其以上,原则上不安装防盗窗,如住户坚持要装,必须将防盗窗装于窗内侧;

④如原有防盗窗规格符合整治要求,但颜色不一致的,必须与整治后颜色统一;

花架、晒衣架、遮阳(雨)蓬:临街建筑物正面一律不允许设置;左、右两侧面允许设置,但必须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位置;

空调架:按街景要求适当调整位置并对支架油漆,同时统一安装排水管道排放冷凝水。

钢(木)窗调换:以白色塑钢窗为主,对白色铝合金窗原则上不予更换;

沿街市政、绿化、环卫设施:根据市容标准,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拆迁后的墙面必须进行修补和局部粉刷;

整治范围内临街违章建筑和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必须拆除。

2.5完成规划内容同时要考虑规划创新和特色

2.5.1 “母题”设计构思:准确把握每条街道的功能、等级、定性、定位,从街道的人文、自然背景条件出

发,确定其蕴含的风貌特色,以确定特色营造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题”的多次重复、再现、提示、强化视觉效果。争取每条道路整治出来都要有自己的特点。

2.5.2夜景设计:以建筑轮廓灯、街道照明灯、草地灯、商业建筑灯光等为主,其它建筑照明为辅,对有条件的商业店面鼓励霓虹光的使用。对照明形式、色彩、位置、数量等进行设计,并按平时与节假日分强度控制。

3、规划成果

3.1文本:主要包括规划构思;规划主要内容;主要道路街景整修标准;规划创新与特色。

3.2图纸:主要包括现状图;规划范围图;街道平面整治规划(包括用地调整;建筑分级;绿化设置;停车场等规划内容);沿街建筑立面现状图;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规划效果图;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图(包括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城市小品等专项规划)。

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 篇2

关键词:旧城改造,合理规划,探讨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不断的更新, 关于拆除事件问题受到了新闻界的激烈讨论和争议, 对于旧城改造而引起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的事态比较严峻, 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之快, 使旧建筑在城市中迅速地消失;由于地产商缺少自律, 不重视社会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也说明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监管与指导不到位, 规划专业、建筑专业、文保专业等在学术与技术方面缺少支撑力, 对于出现这些复杂的社会情况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矛盾体系和冲突困境中, 怎样保持一种秉承学术理性的精神立场, 专业积极的态度, 对于旧城建筑景观面临的逐渐减少且迅速消失, 建筑和规划界同仁应对旧城保护理念进行慎重的反思, 合理规划旧城改造计划应重新探讨, 寻求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2 旧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规划问题

旧城改造中的交通规划问题, 一直是改造中的难点。很多旧城区都是核心的商业、文化集中区, 建筑密集, 道路较窄且不成系统, 每天都要承载巨大的人流量以及车流量。基于这种情况, 如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合理的规划交通线路, 令旧址在新建、修复、保护时的交通运输与道路畅通, 使新区建成后能够承受比之前更加畅旺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2 拆迁问题

拆迁过程有些个别拆迁团体或项目组织没有对具体情况详细考虑, 只顾于眼前利益, 盲目地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不仅对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造成破坏, 还会对社会物力、财力与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 破坏了具有保护意义的建筑物, 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并且非常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这种做法只盲目地追求高回报率的, 是野蛮的、荒谬的, 它与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项要求相违背, 其做法是极度不文明的。

2.3 配套设施建设问题

有些旧城区改造之后, 新区内几乎没有公共配套设施或者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比如没有合适的娱乐休闲运动场所, 绿地面积过小, 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设备等不完善, 根本无法满足区内居民就近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需求。

2.4 开发模式过于单一

多数项目开发只选择于大宗项目和有利可图的黄金地段, 对于有些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差的地段就无人问津。可以得知, 很多地区的旧城改造的运营模式都是以开发商为主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不断飙升, 房价猛涨, 从而旧城的改造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大部分开发公司都是采用“舍益获利”的方式, 即在某一层面服从政府的安排甚至是舍弃部分利益使用高价竞标获得某地段的开发权, 建成后再以高价出售, 谋取暴利。

2.5 原住居民税费问题

对于旧城改造后的原住居民, 很多情况下仍需缴纳名目繁多的税费。虽然能够居住在改造后的社区里, 但是他们却需要缴纳的譬如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交易服务费等税费。

3 旧城改造合理规划的建议

针对上一章分析的旧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大量的阅读其他人文献, 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采取交通管制

对于交通管制方面的问题, 政府通过采用必要的交通管制与著名景点分流交通管制的方式。这种方式应用于在旧城改造时要集中各方面的精力投入其中, 同时出现车流量、人流量压力相对比较大时, 可以有效控制交通堵塞情况, 维护交通环境, 并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运输建设材料与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如期进行施工作业的尴尬局面。

3.2 文化和多元化融合

旧城改造一定要与该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符合, 政府部门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突出社会文化的融合与多元化, 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 走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开发企业都应根据这一要求来开展工作, 特别是开发企业更应重视。笔者认为开发企业应该遵循“五个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安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 并且与政府签订保证落实执行“五个统一”的协议,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出现有个别的项目组织和拆迁团队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不顾一切统统采用推倒重建的开发模式所造成的各种浪费现象, 对城市原有空间结构造成破坏、缺失城市文化及激化社会矛盾。这有利于政府一直提倡的旧城更新向连续渐进式的小规模发展, 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3.3 区域改造同时更新基础设施

政府应对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 通过对旧区的改造完成后, 使旧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造。政府应该对旧城区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 制定出未来的发展计划与相关步骤, 将道路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设备与配套健身场地作为旧城改造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旧城基础设施落后而造成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居民户外健身、娱乐、休闲场地严重不足等很多不方便的问题。

3.4 政府指导, 市场化运作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 还应对政府指导工作的加强, 确立基本思想路线:以“政府指导, 市场化运作”为主, 可以更好管理和约束旧城改造行为, 并减少旧城改造中的盲目性与投机性。这种思路的基点在于: (1) 当开发商不履行合同或协议, 做出违规行为时, 政府将有权出面控制, 包括调控价格, 管理现场等等。 (2) 应尽可能地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参与。 (3) 信息应公开透明化。 (4) 资金商业化的改造。要求政府不再向某一部分的业主提供改造资金, 而是由业主通过从商业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要改造项目费用, 待项目改造完成后, 在项目运营中收回投资, 偿还贷款并赚取利润。

3.5 减免原住居民的某些税费

旧区原住民见证了旧区的变化与发展, 旧区是他们的家乡。政府可以针对减轻减免原住居民的一部分税费问题而制定一系列相关规定, 或采用补助的方式, 给原住居民补贴, 这样也可以抵消居民的一部分税费。最后还要加强与所要改造片区居民的沟通工作, 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除了有好的政策之外, 还应缓出他们当中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过分怀旧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开心搬迁, 安心居住。

4 结束语

在这个负有责任使命感的现代社会, 政府部门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们办事情, 办好事。然而, 旧城的改造对政府来说是个重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旧城改造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改造的主体与客体、改造所要波及到的群众等多个方面都是需要详细规划的。如何在再开发、修复、保护与政府、开发商, 及搬迁群众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 政府和相关实施单位都遵循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的道理, 切勿急功近利。虽然不能确保做到十全十美, 但是只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相信老百姓是知道的。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 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对重庆旧城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EB/OL].2011 (1) .[1]对重庆旧城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EB/OL].2011 (1) .

[2]田艳平.旧城改造与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2]田艳平.旧城改造与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

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 篇3

关键词:旧城改造;问题;对策

一、旧城改造的重要作用

1.改变城市面貌

旧城往往建筑密集,建筑见缝插针,外观形象较差,是城市中脏乱差比较集中的地区。通过旧城改造,不论是推到重建,还是更新改造,都将在很大程度改变其面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2.提高人民居住水平

旧城区建筑年代久远,通风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且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居住条件较差。通过旧城改造,统一规划,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给旧城区市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新环境。

3.挖掘城市用地潜力

挖掘潜力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工作和重要目的。旧城一般面积较大,且土地价值未得到最大发挥。在城市不断扩张、用地紧张的背景下,通过旧城改造,可有效地挖掘用地潜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4.加速城市现代化

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旧城多落后于新区,在公共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方面,旧城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启动旧城改造工作有利于完善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城市的住宅、商业、用地、环境、交通等问题,加速整个城市的现代化。

二、当前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改造成本较高,资金难以兑现

旧城改造资金的合理来源和有效运作是保证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旧城区多处于城市建筑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段,光是高昂的拆迁成本就足以让政府和开发商望而却步。如广州天河区冼村改造工程,由于对拆迁难度估计不足,造成后续资金跟不上,实际改造后的效果与当初规划的蓝图有较大出入,尽管后来做了补救工作,但已经推迟了原计划的改造进程,给周边市民带来相当不便。

2.更新改造手段单一,具体实施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各城市对于旧城区更新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为单一、粗暴。改造方式的物质化、单一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改造的深度和广度。通常的做法是推平重建高楼,但这样做光是场地改造、土建施工上的花费就难以承受。国外的旧城改造往往注重循环利用,认真调查并分析街区的历史与现状,利用已开发的土地,不改变建筑外型而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周密规划详尽保护与改造方案,由公众参与最终确定方案。

3.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旧城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是城市特定历史条件下遗留下来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本是一个挖掘文化遗产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的机会。然而实际过程中,当前旧城改造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不啻于一场浩劫。只有那些规模较大、经济价值可观的,政府和开发商才会予以保护,此外,那些零散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文化遗产免不了被毁灭的厄运。如广州始建于1916年广州署前路民国警署旧址建筑已经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消失。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若不加遏止,当旧城改造完成后,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远葬身于钢筋水泥之下。

三、新形式下旧城改造的策略

1.着眼全局,从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来考虑。旧城改造不应只是旧城本身的问题,而应与整个城市的建设、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联系起来,分析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旧城区曾经是城市的繁华地区,有的现在还承担着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曾经或正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旧城区的改造并非仅是旧城本身,而应该仔细考虑其在整个城市中所处的地位,继而确定其定位和发展目标。

人民南路是广州市老城区西南部,是越秀区和荔湾区的交界处,其所在区域曾是广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街区内拥有众多特色历史建筑和连续的骑楼街立面,是广州旧城重要的岭南文化、商贸文化标志地。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的保护,促进积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合理更新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现代生活需要,因此,我们一是从历史文化的功能出发,挖掘旧城的历史价值,决定将沿街建筑的居住功能改为商业用途,赋予商业价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鲜明的繁华中心,支撑整个旧城的持续发展。二是从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出发,联系新城区和老城区,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使命。

2.要协调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共同发展。不仅要从整个城市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与城市新区发展结合起来。旧城和新区在功能、城市风貌等方面是互补的,不应割裂开来。否则新区没有旧城的底蕴,旧城没有新区的朝气,不利于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通过分析老城区以及新城的历史和现状,老城区的生活休闲设施少而散,难以满足居民要求,目前不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区部分,都缺乏足够的生活休闲设施。从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出发,需要一个生活中心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因此,我们顺势而为建设一个集商业、商务、金融、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生活中心,实现旧城面貌和功能上的双重更新,激发地区活力。

3.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历史。旧城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历史遗产所在,旧城改造不是要完全拆掉旧城建设新城,那种急功近利式的推平重建的做法并不可取。对于一个老城区来讲,这些街巷空间就是其历史文脉所在,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的印记和城市特色,能够强化居民的乡土意识。如果全部拆除重建,面貌可能会更加美观,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特色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尽量保护其原有的街巷空间。

4.要注重提升土地价值,确保改造资金来源。旧城通常建筑密集,拆迁改造成本高。如果土地价值得不到最大的挖掘,则政府要背上很大的财政包袱,开发商也会望而却步,最终导致旧城改造难以为继,草草收场,甚至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当前不少城市旧城改造的做法就是大拆大建,这不仅抹杀了城市的个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特色正逐步丧失,“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最好的做法是既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土地开发价值,又不大肆破坏旧城原有的风貌。

例如广州荔湾区、越秀区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城市老城区呈现巨大的开发潜力。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在高投资下没有相应的高回报是得不偿失的。但是高强度的开发,必然带来如交通、环境等诸多问题,城市形象与新城区同质化,随之而来还有历史格局、机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城市特色的丧失。

5.以人为本,妥善安置拆迁居民。拆迁户往往是旧城改造的牺牲者,他们难以从旧城改造中获益,对于他们的安置,很多地方的做法就是补偿一套房,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拆迁户损失的并非只是房产,同时还有他们的谋生工具。因此,应该让其参与旧城改造,包括设计方案的意见征询、实际施工的监督。改造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优先为拆迁户安排合适岗位,解决其就业问题,并在商铺租售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做到妥善安置。

四、小结

旧城改造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现阶段除了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外,城市规划作为旧城改造建设的引导,角色错位、方法和理论落后更是导致我国旧城改造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建设用地浪费严重、粗放利用的现象还很多,因此做好旧城改造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西耀等.新时期下旧城改造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13).

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4

【摘要】下文从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通过研究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本质,提出符合中小城市旧城改造实际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urban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medium and small urban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puts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road in accord with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actual.【Key words】Urban renew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ty planning

旧城说的是对市区中的一些老旧小区或者厂房的改造,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区和厂房年久失修,好多已经成为危房,所以必须实行改建。旧城区蕴含的历史文化丰富,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比较完整,不过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高其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匮乏、房屋质量比较差等问题。

城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旧城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旧城区数量多面积大。在建设初期,地方官员为了贪大贪全,为了提高政绩,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群,只是规划不当.第二,旧城区是商业、金融、贸易、服务中心,也是人们最稠密的地区。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

第三,旧观念旧思维方式难以转变,环境意识不强。旧城区环境问题突出,环保力度不够。

【研究问题】 我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呢。

1.重视城市再开发, 忽视旧城原有设施的保护

旧城改造是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 是集开发、修复、保护、再创造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在我国现阶段流行对

旧城区实施整体拆迁重新建设。的确, 采取此种方法对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覆盖率及改变地区的整体风格有很大的优势, 但采取这种方法的同时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和历史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打击等。

2.改造后新城的园林绿化问题

加快旧城保护改造的探讨 篇5

传承历史再创繁荣

**老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1994年底**建区后,城市建设的方向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区。1998年,**城区扩展至1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的旧城改造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编制规划。2000年2月份,省政府把**区

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区政府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关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规划控制面积从1.81平方公里扩大至2.28平方公里。2002年9月,《台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省政府批准。目前,拆迁建筑面积达13.58万平方米的首期保护改造区块的拆迁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已完成老街修缮的招标和南官河东岸围堰,沿河砌石修复完成总工程量的50;老街区块的排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开始铺设;已开始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的建筑扩初设计。计划在今年春节前完成古街整治并开街。

一、保护改造“十里长街”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现实选择

(一)“十里长街”是**的历史文脉

**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宋代,**“人物渐繁,通商贾渐盛”,在**街三桥边崛起了繁华的商铺“廿五间”,“百货糜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的兴建始于东汉,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的历史文脉,“十里长街”自明清以来即等同于**本身。

“十里长街”包括河西街、邮亭横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约3.5公里。长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戚家军抗倭、浙南“三七”大罢工等,留下了右军墨池、水患困赵构等动人传说。长街至今还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如新安桥、“廿五间”、明代东岳庙、邮亭古驿站、清翰林杨晨故居、文昌阁等。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对长街的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商都文明、积淀城市文化、培育旅游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护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变迁,“十里长街”的民居和历史遗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部分已消失。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长街的建筑环境、建筑质量等物质形态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建设性破坏较多。由于历年来断断续续的重建和改建,有些曲折有致的小巷变得平直呆板,不少古朴淡雅的明清木屋在火灾后,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棕黄色玻璃瓦檐口的现代住宅,一些石板路面受到了严重损坏,原有的视线走廊被新建筑隔断,妨碍了两边景观的相互渗透。二是建筑密度大,空间形象杂乱。“十里长街”沿河一侧及另一侧五十米左右的范围内,建筑密度在50%以上,非常拥挤。除街道两侧的街面建筑外,整个区块的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三是交通效率低下。“十里长街”与外部的交通通达性很差,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环节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四是环境质量很差。由于“十里长街”建筑密度很大,加上破旧的房子星罗棋布,容易产生局部小气候,气流死区,污染扩散条件极为不利。在长街范围内,基本无绿化,排污难,供电明线架设杂乱,卫生状况和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逐渐丧失使用功能。长街内建筑几乎全是木结构,破旧不堪,长街内市政管网缺乏完整系统。在**经济发达、居住条件优裕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居住人口大量外迁,长街正在迅速丧失使用功能。

历史和现状都说明,“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已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造措施,将会导致旧城的进一步衰败。而通过科学的保护改造,可以提升旧城活力。一是可以促进历史遗存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使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旧城格局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得到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发挥其新的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二是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旧城目前存在的环境恶劣和市政公共设施缺乏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可以促进旧城区活力的增强,使旧城区更好地发挥民俗旅游和传统零售商业中心的作用,促进古街的持续繁荣。

二、“十里长街”保护改造的主要规划措施

(一)划定范围,区别对待

城市记忆——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 篇6

我的家乡是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京广、陇海铁路交汇于此。郑州是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很有典型性: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嵩山之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东邻七朝古都开封,西依九朝古都洛阳,南靠曹魏都城许昌,北面黄河,与新乡隔河相望,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都市之一,也是1954年后才成立的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郑州市还是著名的商贸城,它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新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在旧城改造方面,郑州还有很多的欠缺,希望能从一些特色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寻找到很好的帮助。

一、旧城改造方面的特色城市

1. 桂林:环境决定一切。

城市发展,环境是关键,而旧城改造则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山水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瑰宝,其资源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其旅游优势也是他者难以企及的。桂林自秦始皇33年设郡、汉代建城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是桂林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桂林的“两顶桂冠”。

虽然经历了风雨沧桑,桂林也进行了数度城市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桂林的原有独特风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工厂与生活区互相交错,街区环境繁杂无序;桂林独有的城市形态日益模糊,山水城的内在特色正逐步失去魅力。许多游客说,落后的城建与美丽的山水太不协调了。我曾带学生去阳朔写生,游完山水后,真的不愿意住在城里。城里城外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所以桂林再不改造,旅游上台阶只能是句空话。

桂林拥有2100多年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景观。然而,长期以来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被隐没在山水之间。对整体老居住区的改造规划,应该在获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进行细致调研后,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找出最适合这个居住区的更新方式。而一旦这个方案确定后,就要求从上到下地贯彻实行。

在桂林市政府、各级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桂林旧城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发展的潜力不断增强;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城市面貌与山水环境日渐协调,旅游景观、旅游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日益明显,赢得了市民和各国游人的赞叹。

2. 成都:旧城改造,关乎民生。

旧城改造是一项系统的拆迁工程,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在改造进程中顺利实施拆迁,做到拆迁各方都能够和谐,值得现代城市建设者研究和分析。

土地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依托,珍贵无比。在改造过程中,成都市牢把土地一级市场管理关,并净化土地市场环境、规范土地招投标工作。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对土地进行拍卖:一是能够加快资金回收,使拆迁人能够尽快得到回报;二是能够让更多的经济实体都有获得参与改造建设的机会,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改造工程中去;三是能为改造工程按期完成提供保证。

成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成都模式”,通过系统改造建设,人们看到了成都这座“花重锦官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彰显了其集休闲、娱乐、和谐、包容于一体的城市魅力。

3. 北京: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周口店猿人遗址等。

1984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根据保护文物古迹的格局、安全、环境和景观的需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6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800项。至今已划定了四批共202项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另有历史文化保护区25项,博物馆73座。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决定》,确定了北京城区从皇城向外的平房、9米、12米、18米、30米和45米高度区,对旧城外提出了一般不超过60米的控制高度。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北京不仅要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要保护好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和街区。同时从城市格局、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上对城市建设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名城的10条措施: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市平面;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基本保护旧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以故宫、皇城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各景点之间以及市区遥观西山的城区景观线;保护街道对景;增辟城市广场;保护古树名木,增加城市绿地。北京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郑州的现状

城市居民需要生活在充满记忆的环境中,规划范围内的商城遗址、城隍庙及各时代遗留的典型建筑共同构成了郑州城市历史的时间刻度,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居民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并由此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

我们通常认为,旧城改造的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和交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事实上,在旧城改造中,尤其应注重整合旧城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魅力,即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的凝聚力,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才是旧城改造的核心问题。

作为中原城市的郑州,其真正特色不是水域靓城,而是3600余年的灿烂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城市竞争力最终还是文化竞争。郑州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3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45位,这与文化竞争力不高有很大关系。因而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应为发掘历史文化价值,弘扬中原文化。

对于郑州的旧城改造定位,我们应该将旧城区定位为:郑州市历史文化窗口,郑州市城市风貌缩影,郑州市休闲服务中心、承载中华古都文明与商城美誉的文化旅游胜地。保护商城历史文化遗产,振兴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旧城改造不仅在建筑风格、色彩、形式等方面应贯彻中式,避免出现欧式、现代、幕墙等形式,在民风民俗、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也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历史文化街区为承载文化的载体实施城市的再开发。重塑历史街区是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地域感和保证时空延续性的最佳手段。郑州沿城墙保存有书院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具有传统城市格局特征和风貌,但建筑破旧,环境恶劣,面临灭失的境地,可借鉴北京的798工厂,充分利用传统建筑、街道空间格局及内部空间,建设文化研究室、画室、艺术创作室、展览馆、茶社、高档酒吧、影院等设施,经营旅游服务等文化商业活动,增加旅游的空间载体和内涵。

三、结语

最有历史的北京,最具现代感的上海,即使发展得再迅速,在它们的城市中间,历史的遗留,以及殖民地留下的特色建筑,也都完好地保存着。它们非但没有破坏城市的环境,反而在政府的保护下,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了新的商机。人们不用去博物馆,从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上,就能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而且,这种历史、文化的脉络和痕迹,不是几个点,也不是几小片,而是整座城市。可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旧城改造中最重要的。

城市的生长过程,应如树木的年轮,能记录下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城市决策者、城市经营人员、地产开发者、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者,都应牢记这一点,不能以牺牲环境、割断历史为代价建设城市,让我们的城市失去文脉。

摘要:本文选择了桂林、成都、北京这几个在“旧城改造”上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进行分析, 对目前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破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 并从中吸取了经验, 指出了在当前背景下, 旧城改造应当采取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改造方式, 以保护居住文化, 旨在帮助郑州更好地规划和改造旧城。

关键词:郑州,旧城改造,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科学研究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4) .

[2]许凡.浅谈历史地段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小城镇建设, 2006, (2) .

[3]徐鹰.论桂林旧城改造.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8) :108-110.

[4]陈泽全.浅析旧城改造对城市综合发展的作用.松滋市建设局.

[5]董雷.对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的思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2005, (8) .

城市旧城改造规划探讨 篇7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1-0021-27收稿日期:2014-12-1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市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和土地财政为重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中,新区建设盛行。然而一些城市忽视人口和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导致新城建成后无人居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十二五”期间,针对过去30多年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转型发展策略。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才更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才更能使城市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催生创新发展的源动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将城市发展思路从城市扩张逐步转变为城市结构重组和城市质量提升。因此,旧城改造将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是重中之重,它可以作为旧城改造的触媒,激发并引领整个旧城的改造,这一过程中又涉及中心区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人口调配、基础设施更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发展模式展开研究论述。

1 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历程

1.1 国外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西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自工业革命至城市扩张时期,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使城市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状态,工厂在城市中心区的聚集以及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下降,从而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发展时期。按照佩蒂—克拉克定律,上述发展转变体现了城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城市中心区生产制造业迁出、产业结构重组以及中心区空间结构转型是发展的必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特征看,目前我国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区复兴阶段,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曾经面对的中心区职能超载、环境恶化等问题。西方国家经历了中心区更新到中心区复兴历程,从最初的大拆大建、城市美化运动到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注重文脉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方法。在时间节点上,我国目前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复兴”晚于西方国家近50年,这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 中西方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对比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转型等问题,其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该时期,我国城市中心区同样存在转型发展现象。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历程存在相同点,但自身又具有鲜明特点。

1.2.1 发展阶段可寻

我国城市中心区发展和转型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可以从西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阶段中找到自身发展历程大致对应阶段,为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阶段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法非常相似:注重城市空间层面转变,忽视城市文脉保留和邻里关系维护。在发展过程中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可以让我国中心区空间转型少走弯路。

1.2.2 转型主体空间特征不同

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特征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从中心区人口角度看,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由于小汽车的大量普及,出现了城市中心区空心化现象。而在我国,城市中心区自始至终都是人口高密度聚集区;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国外城市为了完成中心区复兴,强调复兴过程中的城市用地混合利用,而我国城市中心区始终呈现出土地高度混合利用的特征。

1.2.3 外部客观条件差异明显

尽管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阶段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找到对应阶段,但同一阶段全球客观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此外,西方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心区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始终呈现高速增长势头。

2 国内外近期研究动态

2.1 国外近期研究动态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相关研究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发展受到的冲击,以及城市中心区人居环境的提升。日本的相关研究则立足于城市灾害频发的实际问题,重点制定城市中心区空间防灾减灾规划(见表3)。

美国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推动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相对稳步缓慢,注重城市空间舒适度、中心区空间转型交通方式构建、文化及地域特色等软层面;日本立足于城市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实际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进行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日本的做法对我国也具有一定启示。以上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从城市中心区转型的不同角度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重视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可将研究分为三类: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中心区空间社会问题,以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为数据依据,通过生态分析界定主因子,聚类分析划分社会区,建立社会空间结构模型;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内外空间研究,使用形态分析方法,依据住宅等物质居住空间分异特征资料,通过划分物质居住空间的类型讨论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居住的隔离程度;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空间、交通、景观设计研究,以实际方案设计研究为主,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回顾和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设计原则。目前,我国对于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研究方向多样,但各研究方向之间交叉交流较少,一方面受制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受制于学科的分离。

(2)城市实证模型建构较少。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技术的应用,有学者使用GIS技术进行旧城城市中心区空间开发容量研究,以及城市中心区空间范围界定研究,也有学者从城市中心区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入手进行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数目不多,研究深度不够。

(3)对发达国家的理论介绍较多,自身理论建构较少。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城市中心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区转型理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我国学者应立足于实情,构建自身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理论。

3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需要“城市触媒”的创建,它类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用于加速和引领整个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触媒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公用建筑、交通枢纽、景观地标等。从本质上说,城市触媒是对人及其活动能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由此产生高强度的聚集效应,其结果造就了众多的商机,此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包括商业、房地产业在内的各种资本的自发进入,进而引发“城市触媒”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根据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城市触媒的构建提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的四种模式:空间功能置换、区域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嵌入、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引领,并将列举每类转型发展模式下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案例。

3.1 空间功能置换

从城市和土地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与中心区地租密切相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付租能力较差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务、商业及服务类用地所替换。伴随用地性质的转变,城市中心区产业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根据我国城市中心区社会空间分异调查显示:城市中心区私营业主及个体人员群体尤为集中,其次产业工人与社会管理者群体同样相对集中。从上述转型动力出发,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可采用商业价值主导型,通过商业活动的开发引入,重新塑造城市中心区活力点,刺激和带动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

具体做法为:通过不改变原有老建筑外观,改变其内部结构功能,为更新区带来活力;或通过构造新地标重新刺激更新区活力,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原有更新区建筑质量较差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在产权公平方面努力探索科学性的评估体系,平衡居民和开发商的利益,减少强拆,保证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进行。

3.2 区域环境改造提升

改善生活环境是我国政府实施旧城改造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原因。在中心区空间转型区域环境改造提升过程中,可依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罗杰·特兰克西提出的“三理论”原则。

“三理论”是指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场所理论(Place Theory)。其基本思路是: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地面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引进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考虑人性需求,文化、历史及与自然的关系,注入自己的联系理论以线连接各元素。该理论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为:首先从图-底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心区建筑和空间形态,其中道路和用地就是空间和图形的关系;然后通过联系理论,重新组织建筑和道路的关系,调整建筑体量和道路空间尺度;最后通过场所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定义中心区功能,强化中心区文脉,创造适合人使用和交往的城市中心区空间。

3.3 基础设施嵌入

对于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项目,可以从基础设施嵌入的角度出发引领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线性基础设施,例如公交系统、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可以有效地将沿线的功能串联,为原有城市中心区增加人气;环形基础设施,例如,城市中心区立体连续步行系统、滨水环形步行系统、自行车环路等,可有效连接原有城市中心区内部空间,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有机整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基础设施构建中,应注意人与生态的协调。上世纪50年代,美国波士顿兴建的穿越市中心的高架快速路,尽管暂时性复兴了城市中心区,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城市交通问题,但后期由于其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以及造成的社会问题,使其不久便成为阻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因素,例如:切断了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限制了附近区域的日常社会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波士顿重新利用下穿式道路取代地面道路,改建形成罗斯肯尼迪走廊,从而重新带动周边衰变地块的空间转型。

对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方法,我国缺少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但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大潮流看,这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必然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而言,这方面的方法和摸索应注重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实践产生适应自身国情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3.4 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引领

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经历过新建大量商业街区、超大购物中心等阶段,其结果是否定了城市历史和城市地域特色,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合理性。受上述发展历程的启示,我国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注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保留。在此,我们引入城市意象的概念: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了避免中心区空间转型后失去特色和个性品味,应该适度保留和延续固有的建筑和街道特色。保留的含义十分广泛,并不仅局限在形式上,它包括城市的建筑细部、色彩、尺度以及商店类型、经营模式,甚至字号、路名和标志。

事实上,国内在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西安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完整的保留了旧城城市中心区的肌理和空间结构,通过开发强度的控制,对其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多种形态的商业开发。但是,在我国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也存在“过强”和“过快”的行政干预。例如,北京市为了迎接奥运会启动的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的保护和整治工程,原有的部分中心区遗产得到了“急速”的“再生”,而另一部分却因此“死亡”。一些老北京人对该地区的改造失望,认为大栅栏失去了原有的城市意向和风味。

此外,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还可以从创意产业的引入出发。创业产业的引入需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设计者需要设计出符合时代品味的产品,例如艺术品、工业品或小说、影视作品,城市需要提供吸引点吸引他们在此生活;生产者需要生产设计产品;消费者需要拥有生活品味和追求,消费这些产品,消费者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应该将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和建筑联系起来。高品质的建筑、居住、商业、广场、景观大道等为此提供物质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空间增长活力点,诸如咖啡厅、商店、餐厅、俱乐部等同样不可或缺。纵观全国,北京市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这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密不可分。尽管发展创意产业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好方法,但该方法需要转型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人力支持以及创新传统。目前我国许多二三线小城市同样提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但由于缺乏发展的客观条件很难成功。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综合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4 结语

旧城改造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是旧城改造的关键,直接影响旧城改造的整体进程和效果。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是在旧城改造中物质空间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述分析的4种常见类型,尝试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探索新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和研究各种模式的操作手法,以提高我国城市生活环境、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California:Mcmillan.1957

2.田艳平.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人口学报.2012.6

3.Wayne Attoe.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 Architecture——Urban studi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4.(德)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 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2010

5.臧佳明.基于嵌入式城市设计理念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

6.Roger Trancik.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New York:John Wiley.1986

7.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MIT Press.1960

8.张杰.“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城市规划.2009.10

9.郭培宜.北京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北京城市规划.2010.05

10.蒋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西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石坚,天津城投集团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王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上一篇:用快乐改变人生 只需轻轻走八步5则范文下一篇:火灾防控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