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开发

2024-07-13

旧城开发(精选9篇)

旧城开发 篇1

交通出行是人们生活交流的基本需求,而一条好的人行道则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再者一个城市给人的大体印象是由城市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组成,城市的运作离不开交通设施发展,而交通景观是硬件设施质量优劣的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从人行道的设计着手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出行舒适度。而现阶段,很多地方规划部门往往忽略人行道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的设计研究也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层次地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入问题,并且其具体的设计及实施方法也有不合理之处,因此,对城市人行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6年2月21日中央指明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路线图”,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街区物权不明确,公共服务缺失,自行车和人行道都被汽车随意占用。

一、苏州姑苏区与工业园区的调研

笔者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多次前往苏州姑苏区的葑门至十全街及其周边的街巷,还有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大道及周边居民区与商圈等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人行道地被植物设置、人行道不同的使用功能、人行道休闲景观与小品、周边交通情况等。从而对新老城区的人行道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探讨人行道路径设置的合理性。

(一)老城区

1. 交通情况

老城区交通不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干将路、东环路等交通要道车辆拥堵严重,并且在平江路、十全街、十梓街等许多小巷,交通堵塞,车速缓慢,事故多发,严重制约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笔者在调研十全街路段期间发现,十全街路段有两所小学、两所中学。在上下学期间,家长接送无时间差安排,导致校门口拥堵。在交通工具方面,除公交车以外,中学生多以自己骑自行车为主,小学生则以家长骑电瓶车接送为主。非机动车道狭窄,同一车道有会车情况,存在安全隐患。上下学高峰期,多为儿童与中老年人,面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往往反应速度迟缓(如图1)。

2. 现存问题

(1)历史遗留问题

苏州古城区历史悠久,已经有两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娄门、相门、盘门、葑门、胥门、阊门、齐门、平门作为老城区的出入口,形成了方形路网(如图2)。

以往,老城区并没有一个很明确且科学的规划,大多为自发形成的市井文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老城区小巷子比较多,而且密度高,如今一些主要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在政府的规划下,拓展成了双车道,但是却严重挤压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面积,而随着道路商业化等级的提升,沿街的店铺也会侵占人行道的有效宽度。从图3中可以看到,人行道宽度有的不足1米。而十梓街的人行道远远达不到不同功能人行道最小宽度中的规定要求(如表一)。行人迫于无奈只能沿着机动车道走,这种情况在交通高峰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2)现代规划问题

在人行道的设计中,与公交站台的衔接问题,也较为突出。首先,机动车占用人行道与车站间的非机动车道(如图4);其次,没有设置盲道。早高峰时段也是菜市场早市时段,中老年人聚集于此,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某些狭小的道路不平整且积水,老城区的居民老龄化严重,这些设施都存在安全隐患(如图5)。

(3)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一般不易出现在苏州、无锡等水乡,但是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苏州城区部分内涝,属于雨季的极端现象。市政部门并不会主动将窨井盖打开排水。并且,在下暴雨时,排水管内会形成一股压力,容易将井盖顶开。此时,水面上会形成漩涡。人行道需设置提示,防止行人卷入其中(如图6、7)。

(二)园区

1. 园区相关设施

笔者主要调研的是金鸡湖大道。金鸡湖大道属于城市主干道,位于金鸡湖的南侧,东西走向,道路两侧风景优美。人行道设施齐全,道路平整,每隔一公里左右,便会有一个供人休息的亭子,亭子可容纳6-8人休息(如图8)。盲道的导向及垃圾桶等设施也很完善。

雨天调研时,人行道的排水系统也很完善,雨水口遍布整条路段,部分路段的积水属于正常现象,不影响行走。相比苏州其他地区,雨季,甚至台风季节,园区道路极少出现大面积积水,这是因为园区的整体地平线被垫高70公分,园区在建造之初所有河道都全部保留,雨水可以就近排入河道(如图9)。

2. 园区存在的问题

园区属于新规划的城区,人行道基本符合各项规定要求,千篇一律的铺装和形制虽然满足了便于行人行走的功能需求,但是在景观营造方面则表现欠佳。

二、综合分析

(一)推行步行模式

苏州老城区市井文化深,人文底蕴足,在改造的过程中要适度保存历史文化遗迹,而过多的机动车不利于老城区的维护,应在在老城区建立步行友好型城市。步行友好型城市(walkable city)是一种支持并鼓励步行,以公共交通网络为基础,连接到达不同目的地的行人,并在连续路网各处提供商业、休闲等不同功能的城市交通模式。

姑苏区的石路商业区、观前街等都属于混合型用地模式。用地划分有购物、工作、景区游览等,可同时满足休闲、娱乐、生活等功能,适合步行。特别是平江路,沿街而建的商铺,部分区域宽度较窄,不适合车辆通过。路旁的水系,同时也体现出姑苏江南水乡的气息(如图10)。

(二)新老城区居民需求不同

1. 老城区居民需求分析

老城区平时活跃在室外人行道上的多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安全的道路环境,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市井氛围。在传统的模式之下,人们建立起了沟通的渠道,街头巷尾,一切可以驻足的地方,都会有交谈甚欢的群众。例如逛菜场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简单地购买物品,他们本身也有互相交流的需求(如图11)。

2. 园区居民需求分析

园区的规划采用了邻里中心的模式,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使步行都能满足人们必要的生活需求。人行道以景观欣赏为主,削弱了路旁的商业功能,给园区居民以更多的休闲空间。

(三)城市人行道景观分类

从城市人行道景观的控制要素来看,我们可以将城市景观分为实质景观和活动景观两个方面;实质景观中又分为道路景观、沿街景观和远景三个部分(如表二)。《交通工程手册》中指出,道路景观是指用路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思维空间形象。如用路者的运动速度为零,视野中看到的则是道路与环境的三维空间形象。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道路景观也包含路外人视觉对道路及其环境配合的宏观印象。

笔者主要考察了城市道路景观。金鸡湖大道由于两侧风景优美,较其他路段,更能吸引路人在此散步。在自然景观这方面,金鸡湖大道占了很多优势,而在人工景观方面,都是按照标准建设的。目前,金鸡湖大道轨道交通3号线在建,在规划中也为地铁出入口留有节点,具有一定规划意识。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更多人流,将更大程度上提高人行道的利用率。

三、结语

城市人行道是道路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人行道模式的探究,应更加关注行人本身的需求与感受,将不同的人行道连接成网,在设计人行道时,不能只考虑道路基本的功能性,还需考虑人群特性。在未来城市中步行空间将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

可以借鉴的是规划相对好一点的道路,例如十全街、葑门路。为了确保行人的出行安全,采取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的设计。具体分为以下的几项措施:1.设计路缘石,抬高人行道。2.依靠绿化带隔离。路缘石能起到收水、保护路面、引导行车的功能。此方法较为常见,并且在十字路口会设计斜坡(如图12)。

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构建双层城市系统。向地下空间延伸发展,构建商铺、通道和娱乐设施。向上发展,利用天桥和拓宽连接二三层商铺铺前道路,形成循环路网。

目前构成苏州步行障碍的主要是单位大院和封闭社区,围墙隔离、门禁管理导致步行空间的片段化与孤立化。因此开放和整合是改进城市步行空间的主要方面,也是形成整体步行系统关键。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合理利用商铺内部的道路,形成行人通过大型单体建筑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商铺带来人气(如图13)。

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自然属性,还有人文属性。苏州的城市道路特色,不仅要在景观小品、植被设置上体现出来,其道路景观应带给人以美感,在心理层面上体现苏州的气质。苏州对于人行道步行空间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其未来的步行空间应成为社会和谐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周剑云.城市步行的意义[J].风景园林,2012(6):153-154.

[2]张胜松,陈蓓.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道路形象中的传承和发展:以苏州西环路街景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2011(5):46-49.

[3]韩立中.现代城市人行道的景观设计[J].装饰,2006(5):100-101.

[4]朱季,程建川.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J].城市交通,2008(4):47-51.

[5]谭颖,齐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道路开拓与建设:以苏州干将路为例[J].城市规划,1997(6):34-36.

[6]陆寿元.苏州古城道路规划之我见[J].城市规划,1989(3):25-28.

[7]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于梦卿.人行道及步行景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旧城开发 篇2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实行

优惠政策的规定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实行优惠政策的规定

邢政[1995]21号 1995年10月11日

为了加速邢台市区综合开发改造旧城的步伐,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美化市区市容市貌,特作规定如下:

一、优惠对象

凡取得一定开发资质的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国有、集体、个人及国内外开发建设企业,从事旧城区综合开发改造,均为优惠对象。

二、享受优惠的条件

(一)必须严格按照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二)必须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规划要求完善配套工程。

(三)必须是从事住宅或商住一体(指一层为商业用房,二层或三层以上为住宅的建筑)和公共设施建设的。

三、优惠政策

(一)行政收费

1、免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小区综合开发费、人防费、粉煤灰综合利用费、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费、消防费、文物勘探费、教育附加费、土地初级开发管理费、技术开发费、开发管理费、统一费率差。

2、减半征收水增容费、房屋交易管理费。

3、土地出让金在售房后计算征收,资金利润率在20%(含20%)以下免征,20%以上部分按规定征收。

(二)税金

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翻建危房实行零税率。

(三)资金筹集

1、金融部门积极向从事旧城改造的开发建设企业提供按揭贷款。

2、优先有偿使用房改基金用于旧城改造建设住宅。

旧城开发 篇3

在中国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 在一个宜人的城市中我们创造自身的文化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中国走向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 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高速度的建设。繁荣的城市建设为传统的城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环境中。旧城市的改造就是拆除和新建的过程, 新的建筑替代原来的老旧建筑, 建设过程中有诸多问题, 大规模的建设, 威胁着传统建筑的韵味, 再也寻不到老旧中繁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失落的空间却毫无神采地夹杂在周围, 留不住人们匆匆的脚步, 一个生动有致的城市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城市里有很多宜人的场所, 有形形色色的城市建筑, 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生机勃勃的社会活动和清新宜人的空间环境, 让人们都有在自己家里一样亲切的感觉, 那么我们的城市就不会再让人感到枯燥和冷漠。总结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能动性, 以期在今天的旧城改造中, 继承发扬和创造让旧城展现出和谐的空间, 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现代化活力。

1 探寻旧城市建筑设计的规律

虽然我们的很多城市有大量优秀的建筑, 却不能弥补城市空间的缺失, 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并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 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自身文化特色的场所。空间布局上, 绍兴划成“四大组团”: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 陆续迁出工厂、企业, 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 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 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 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 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 体现江南民居风格。传统的城市充满着丰富的空间, 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 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在旧城改造中首先要充分理解和体会城市本身的特色和规律才能做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

2. 设计中发掘旧城市的建筑文化多元性

一个城市的建筑蕴涵着丰富多样的多元文化, 建筑特色正是体现人文精神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所在, 从旧城建筑中发掘文化特色是旧城改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成功改造的捷径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 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 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所以在旧城改造中城市建筑设计要尽力体现人民的要求, 体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体现时代和文化的特征。在历史街区保护中, 绍兴市的具体做法:一是原汁原味的保护, 即对街区内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原址、原物、原状的保护, 不在文物古迹上动手动脚;二是原模原样的恢复, 即对街区内的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实行原生态的恢复;三是有根有据的重建, 即对街区内的重要台门、院落等进行维护与重建;四是有脉有络的创新, 即对街区主要道路两侧部分新建的建筑, 按传统风格实施立面改造, 对已经确定的文物保护点或具有文物价值的民居保持原状;对部分受损和已经损毁的民居, 依照原状实行修整和重建, 并且按照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设计, 对门户、窗栏、屋脊等进行复古的修整。

3. 旧城市建筑的人文性应该该体现在新的建筑中

要维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 仅有优秀的物质环境还远远不够。社会环境的自由和公正以及经济的持续繁荣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 国内外大量的旧城改造和环境更新都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经济繁荣的任务, 甚至把地段的复兴作为项目的首要目标, 从长远来看脱离开社会目标和经济支持的城市改造活动, 最终也很难真正成功。

绍兴市在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 不光保护, 还有利用。对居民住处的成功改造, 正是绍兴旧城改造的又一重要特点所在。连片成区的保护, 展现了今天绍兴城的处处古韵。但如果改造成为样板空城, 不仅改造维护成本巨大, 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只供参观的古街, 将是呆板而缺乏生气的。对这些历史街区, 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 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 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 既让居民生活便利, 也使游客接踵而至。这里一方面讲的是城市的环境特色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振兴城市经济满足人民的需求。

4. 建筑设计应该保持城市生态的平衡

除了经济上的振兴外改善, 城市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也是旧城改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污染的增加, 也使人们对于环境生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同样随着城市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宽, 环境生态也成为城市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旧城之中艺术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都需要良好的整体环境来支持, 因而环境学科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契合, 也成为必然的趋势。

绍兴的在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 围绕名人故里、碧水绕城、粉墙黛瓦、古桥连绵的古城环境风貌, 在这些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实施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整体改善的原则。连续五年年, 绍兴投入10多亿元, 保护修缮了仓桥直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等五大片历史街区, 保护历史遗存, 恢复传统民居, 再现古城风貌。除了点的保护, 还向线和面上拓展, 保护历史街区、古城格局、传统风貌, 进而到全城保护, 使得城市整体生态风貌浑然一体。

小结

旧城改造中城市建筑设计的实践原则,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看到旧城改造中的建筑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艺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 这里对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实践原则做一简要的总结。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建筑方面, 城市设计应当探寻城市建设的空间规律, 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 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在对城市文化环境的体现中城市设计应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 关注场所与人的关系, 尊重人们的体验感受, 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社会经济方面, 城市设计应当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 使城市成为所有公民的家园。在环境生态方面, 城市设计应当以维护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生态为原则,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 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成为城市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很多关于城市建筑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 为我们的旧城改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本文从综合分析的基础出发, 以绍兴市旧城改造为例, 探讨了旧城改造中城市建筑设计的方法, 总结旧城改造中的建筑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旧城改造,建筑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戴小平, 陈红春.城市规划的制度作用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 2001, (02) .

[2]陈为邦.对城市规划本质的一点认识[J]城市规划, 2002, (01) .

[3]唐文跃.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 2002, (09) .

[4]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J]城市规划, 2004, (06) .

旧城改造申请报告 篇4

马石村民委员会:

高祟山镇人民政府:

我系邵阳市双清区高祟山镇马石村9组村民,子女四人,两老人常年在家,家有泥砖房自建至今快40年之久,因房屋地基不牢,几经修缮,常年遭风雨灾害,房屋出现许多裂缝,屋顶经常出现漏水,房屋的檩条、门、窗木制构件均被白蚁蛀空,目前东边二间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随时有可能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为了两老人及子女回家照看两老的安全,现特此申请将二间危房改建,恳请村及镇领导批准为感!

此 致

敬 礼!

申请人:

年 月 日篇二:罗建呈[2012]号 关于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的请示 罗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罗甸县国土资源局

罗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罗甸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明确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建设相关事宜的紧急请示

签发人:王仕来 罗住建呈〔2012〕号 周尔春 县人民政府:

人民街南段建设是罗甸县人民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从2007年5月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督促关心下,相关部门作了大量艰辛的工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县人民路南段的拆迁及道路建设于2010年10月15日全部结束。由于人民街南段东西两侧地块一直没有房开企业愿意开发,导致原已签订拆迁补偿安臵协议已逐步到期,有的已超期半年;被拆迁户不断到住建局要求偿还房屋并且索要违约金;人民路南段旧城改造建设已不是建设问题,若不及时开发建设将演变成为社会稳定问题;由于原来拆迁范围太窄,拆迁的地块不能满足建设的需

要;为此,县住建局及县国土局于2011年11月25日向县政府联合上报关于尽快启动人民街南段开发建设项目的紧急请示,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刘明辉于2011年12月7日在县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专题会议,陆祖宏常务副县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人民路南段的开发建设形成纪要是:原则同意县住建局、国土局提交的人民路南段旧城改造规划建设方案,由县住建局、国土局配合尽快开展规划建设细化方案设计、拆迁及土地挂牌出让工作;原则同意县投资促进局引进企业参与开发。县投资促进局通过招商引资与贵州永龙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开发框架性协议》,并由罗甸县住建局牵头成立了由县住建局与贵州永龙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组成的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拆迁工作组,由贵州永龙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支付了拆迁安臵费。按照会议纪要精神,经过多方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拆迁工作,拆迁成本费1987.76万元;人民路南段东西两侧地块涉及到的拆迁户是31大户,拆迁总面积9060平方米,一层门面已全部用于补偿被拆迁户,两地块土地总面积3474.8平方米,拆除的用地已满足建设的需要。县住建局、国土局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建设细化方案报县政府审批,2012年3月4日规划建设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审批通过,现该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急需县政府明确该项目开发建设的相关事宜如下:

1、鉴于该地块土地面积小仅3474.8平方米,拆迁总成本 1987.76万元,每平方米地价已高达5720.50元(381.37万元/亩),开发土地成本过高,建议根据招商引资框架性协议书内容按照旧城改造项目,将该地块拆迁成本抵扣土地挂牌价进行出让。

2、若土地挂牌价不足以抵扣拆迁成本,建议免除城市配套费

及相关规费。

3、若免除城市配套费及相关规费后仍不能抵扣完的拆迁成本,建议由开发企业自行承担。

以上建议,敬请县政府及时研究,以便加快人民街南段的开

发建设,让被拆迁户能按时回迁,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加速我县城镇建设的发展。

当否,请批示

附:

1、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2、建议土地出让规划使用条件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联系人:刘期海、黄保晶 联系电话:7611818、7614625)主题词:人民街南段 建设方案 请示 罗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 2012年3月14日印

共印5份

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一、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土地现状及拆迁概况

人民街南段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建设总用地3474.8平方米,涉及拆迁31大户,拆迁总面积9060平方米。具体如下:

1、原已签订拆迁补偿安臵协议的土地现状及拆迁概况

原已签订拆迁补偿安臵协议的东、西两地块面积总计仅1735平方米。即将到期还房的被拆迁户共17户,涉及拆迁4510平方米。安臵协议部分已超期,其余在2012年7月全部到期,即将支付超期过渡费90.48万元。

2、目前需增加建设用地及拆迁范围情况

由于原东、西两地块土地面积小总计仅1735平方米,为满足规范要求,需增加拆迁范围,可增加建设用地1739.8平方米,增加拆迁户14户,涉及拆迁4550平方米。目前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具备了开工建设条件。

三、拆迁成本费计算

原已签订拆迁补偿安臵协议的拆迁成本费为992.76万元;增加拆迁部分的拆迁成本费为919万元;补偿地下通道建设费76万元,合计拆迁成本费1987.76万元。具体计算如下表: 人民街拆迁成本费计算

四、地块开发条件

1、地块位臵

地块位于罗甸县人民街南段两侧,根据《罗甸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8-2010),地块属商业用地,故地块建设以商业住宅为主,两地块统一开发。

2、控规情况

由于人民街两侧无审定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人民街南段实际情况,从因地制宜,节约土地促进开发的原则来考虑。

3、建筑体量及沿街建筑的整体性

考虑建筑体量需求,拆除民贸公司大楼的西侧原综合社建筑年限已久的6间一层门面及空地共457平方米,农业银行一层 144.5平方米的营业厅二层170.36平方米办公用房,以达到修建高层建筑的体量和合理分期建设的要求。从而使两地块的建筑更有韵律、更有节奏。经住建局、工信局、农业银行及综合社职工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将综合社一层建筑6个门面面积及后面空地共457平方米和农业银行营业厅用地作为一期开发建设。

4、开发控制性指标 篇三:改造请示定稿

关于xxxxx旧址改造工程列入旧城改造的请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位于xx区xx号。东xxx路,南xxx路、北挨xx路,属市xx城区。旧址房屋设施与周边繁华设施极不配套,与现代化中心城市极不协调。家属院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几代人居住在不足xx平方米房里,房屋陈旧,环境很差,还有成片的危旧房子和一些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明显影响市容观瞻和城市资源配置。并且土地利用率极低,资源严重浪费。随着周围档次不断提升,现在已经不适应市场要求,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本项目拟在原址进行分期提升改造,一期为科研办公楼,二期为职工家属区安置。

该地块性质和使用权类型比较复杂,特别说明如下: 第一期科研办公楼占地面积xxx亩,含两种地类宗地。以下排号为:x号宗地 :xx亩,地类:科研设计,使用权类型:作价出资;

x号宗地:xxx亩,地类:城镇住宅,使用权类型:划拨。第二期家属区安置x号宗地面积xx亩,土地用途为住宅,使用权类型为划拨。

鉴于以上地块情况,根据xx市关于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指导思想,拟定于把第一期科研办公楼土地中的x号宗地的城镇住宅地类依法转变为科研用地,把该地块住宅人员安置到第二期安置家属区x号宗地的住宅开发项目中。

旧城改造实施在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市民实现了“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 的愿望。体现政府决策的深入民心。

二、项目进展情况

1、实施主体及改造模式

(1)实施主体:吸引外来开发商投资。

(2)改造模式:单位民主意愿,与开发商联合开发,2、手续办理情况

一期科研办公楼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住宅用地依法转变为科研用地。

3、工程项目计划

一期xxx楼工程:拟建一幢xx层河南煤炭研发中心大楼,面积xx㎡。

二期家属院安置工程:xx㎡的危旧家属房改造,拟建xxx㎡的家属区。

根据xx市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指导思想和xx市关于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我公司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对家属区进行升

级改造,既满足科研办公又改善职工家属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缓解交通和停车压力,提升城市形象,造福人民。

特此恳请xxx办事处报上级有关部门将我公司改造项目列入xx旧城改造项目,以促项目顺利推进。xx省xxx有限公司

xxx年xx月xx日篇四:旧房改造申请报告

关于******** 旧房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公司:

按照********镇政府关于**镇主街道沿街房屋立面改造统一仿唐模式风格的要求,**粮站沿街办公室、大门、门市部等房屋立面需要进行改造,施工面积约150平方米,每平方480元(参照北庭镇政府统一招标价),工程总造价72000元。以上报告妥否,请批复!******分公司

二0一五年九月六日篇五:旧房改造申请书

旧房改造申请书

我系街道五组村民。家里有五口人,妻子残疾,现居住的房屋为砖木结构,一层不足70平方的旧房,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住房迟迟无法翻建。因为住房小且危弱,故给我家带来诸多不便。每年台风大雨都是苦不堪言,加上龙王台风那年,我家的屋顶瓦片几乎全部吹光,剩余墙体木。身历风雨、岌岌可危。我知道上级政府部门有关领导时刻关心我们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再加上儿女如今已长大,也该论婚娶,如今连个像样房间都没有,不可能挤在一个房间里居住。伊我这样的情况也迫眉睫。

浅析旧城街区空间改造方法 篇5

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后, 这些问题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山于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 以及问题的面广量大, 一些历史上积累的旧矛盾和旧问题, 积重难返, 且不断地在新水平上再现和演化, 体现出一种客观历史与现实的延伸和发展。主要反映在道路和街道不通畅、土地配置低效率、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等方面。为此, 本文从旧城街区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造。

2 道路系统整合

道路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的划分不仅影响着功能分区的情况, 开发的模式和强度, 而且对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地段的街区空间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街道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能不和道路发生关系。在街区改造的过程中, 我们对道路的整合要充分尊重现状, 并和现状进行有机的结合。具体来说, 道路系统的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尊重现状

道路重新布置要依据道路等级、性质的不同而定。对于区内主要支路, 平面线形应尽量顺直, 以使区内主要交通流量能脾速有效疏散对于区内次要支路则应多从现实条件出发, 尽量避免对现有生活方式的过多干扰, 减少拆迁量及土方量, 使区内次要交通流分散, 方便居民的生活出行。支路网设置尽量沿大单位用地边线设置, 避免穿越功能要求比较完整的单位。总之, 在充分改造利用现有设施为居民服务的同时, 应尽量保持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相对稳定关系。

2.2 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提供停车设施

停车场是街区内机动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转换节点, 在旧城街区机动车停车场系统设置通常有四种情况外围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夜间临时停车场和中心停车场。一般的以外围停车场为主, 夜间停青三场主要供街区内居民停放车辆, 对于较大面积的街区, 可考虑中心地带的停车场, 外界车辆可通过一条双车道进入街区中心的停车场。另外, 停车最好比较集中, 同时也应设法通过适当的选址或加设景观来屏蔽视线。为促进旧城街区服务业的发展, 要保持中心区、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地区停车设施的总体适度供给。鼓励建设占地少、效率高的立体停车设施。通过对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地区严格按照新的配建标准设置停车位的方法, 增加建筑物配建泊位总量。结合地区的更新和美化,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边角地, 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对远期存在停车矛盾的地区, 应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 作为周边建筑物配建不足的补充。

2.3 结合整个城区的道路系统

旧城区道路系统的改造过程中, 必须站在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考虑问题, 必须注意处理好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旧城的主干路、次干路是承担旧城交通的主体, 提高旧城主、次干路的道路服务水平是旧城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之一。首光, 从根本上讲, 单纯依靠道路建设, 扩大道路容量是不可能满足无节制交通增长需求的, 因此, 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应当采取适度的交通需求控制与管理对策, 能通过规划、管理、政策、系统综合解决的, 不要动辄只想到用工程措施来保证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内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等, 事前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和环境的预评价, 尽可能地减少重大交通源流生成, 减少吸引点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其次, 旧城的道路交通问题必须系统研究, 不能只考虑一个点解决一条路或一个节点的问题, 应从周边的多条道路、多个节点来考虑。最后, 旧城中的主干路、次干路基本建成, 很难通过对整条道路路幅拓宽的方法来实现通行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对主要交叉口拓宽架化, 增加进口车道数,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路段上增设公交港湾停靠站, 减少公交车在站台停车阻塞和干扰路段交通。

支路的规划与建设是旧城道路系统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旧城内支路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其特点是拆迁量大, 难度高, 而且长期以来不易被人们所重视。然而, 支路对于平衡旧城交通流分布, 减少主次干路上短距离交通, 提高干路通行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 需要确保系统性、交通性支路的贯通, 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提供辅助道路。最后, 旧城支路网的规划将涉及到旧城中大量的历史文物的保护, 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 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 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当加以保护。

3 街区空间的塑造

3.1 传统街区与院落

传统街区中的不同院落之间各自具有独立的轴线, 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 只有院落的多寡, 空间的大小, 位置的高低等因素的区别, 对于整个街区来说, 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相同, 都是构成街区空间形态的一个基本单位。这些作为基本单位的院落之间相邻而建, 彼此之间没有空间的过度, 仅通过院墙之间相互的隔绝, 界定彼此之间的空间领域, 各院落相互独立, 这些不同的院落之间相对于街区来说, 不仅地位与作用是相同的, 它们相对于街巷空间的关系也相同, 分别对着胡同开门, 沿街区内的胡同并列分布。这些组合方式我们可称之为并列布局方式。如果把单独的院落简化为“点”的话, 这些不同院落之间的并列组合, 集“点”成“面”, 构成传统街区的整体的空间形态。较大的院落如四进院, 通常与胡同之间的距离相等, 占据了胡同之间的全部空间, 与周围的院落之间是并列布置, 一些较小的院落如一进院或两进院, 又是采用背靠背布置的布局方式。需要指出的事, 独立院落空间的拓展与院落之间的并联布局方式有明显的区别:院落空间的拓展主次轴线之间具有明确的主从关系, 轴线间的院落空间之间具有明确的空间联系, 次轴线上的院落空间并不独立, 通常与主轴线共用一个大门。因此, 这种布局方式不是简单的并列布局, 而是院落空间串联布局方式在横向上的排列, 应属于串联布局方式的一种复杂的表现形式。对于不同大小的院落和不同形态的道路, 传统街区的院落群体组合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整个街区的院落群体组合方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3.2 采用结合自然的设计手法

旧城区街区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使得绿化极度的匾乏。我们在旧城街区改造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绿化系统的建设, 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的需要。水是一切生命赖于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也是环境与生态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有人把水比作城市的血脉, 比作都市的生命。由此可见, 水在城市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在构成环境中有三种基本形态, 即面的形态、线的形态、点的形态。在旧城街区空间改造中设计构思城市空间环境时, 可以将水以一种或几种形态作综合布局, 充分利用水的流动、聚散、渗透的特性, 使空间环境富于变化和生气。

4 建筑的处理

中国的建筑也极富民族性与世界上许多以石材为主的古建筑不同, 中国古建筑一开始就朝着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注重横向铺排的群体组合, 讲究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崇尚阔大实用, 趋于内向收敛, 从而展示出清醒的世俗性精神和强烈的政治伦理的色彩。与此相适应的审美情绪和取向,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 是民族精神与灿烂历史文化的象征。在旧城的改建中对建筑的处理首先应该是一个识别和精炼的过程, 既要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和可读性, 也要抛弃其中的落后和不适宜现今生活的部分, 而与时俱进的城市载体, 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以此为切入点, 我们就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可以相互协调和互为因借的平衡点。让新的开发成为城市风貌保护的一个有机的重要手段, 而不是摧毁城市历史践索的一把快刀。我们对原有的建筑精华提炼后, 将它们真正的有效地融入到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之中, 将它们作为旧城之中的核心价值的区域, 构成展开城市空间的主体框架, 传统建筑和人文轴线, 唤起和延续原有城市和建筑空间以及文化的价值。

小结。旧城街区的改造绝不仅仅是旧建筑、旧设施的翻新, 也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 更是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经济行为, 它具有深刻的社会与人丈内涵。

参考文献

[1]田银生,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2]翁振合, 论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与桥梁, 2006.

城市设计与旧城保护 篇6

由此看来,如何对待旧城似乎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改建不当很容易造成对城市的破坏;过于呆板的保护又会使之失去生气变得萧条。实际上,任何一个普通的城市,只要当它以其最自然而真切的面貌出现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场所认同的愉悦感,城市本身的特质也会体现出来。

1 古城保护中的城市设计原则

1.1 城市整体空间

一个有历史的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然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美丽的丽江大研镇中多为低层建筑,突兀而建的高层则是一种破坏,在意识到这种情况后对那些不协调的高层采取了拆除或降层的处理。因此在保护旧城时,首先要了解城市原有的空间规律,在这种规律下制定有效的保护原则进行有效地控制,才能使整个城市的肌理不致遭到破坏。

1.2 城市传统形态特征

发掘文化特色是旧城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成功改造的捷径。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我国很多城市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建筑,然而城市却往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原因在于不顾城市传统的新建筑使得各个城市趋同,在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曾写道:“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那么城市要保持它的“天性”,就要发掘其本身的传统特色,对于需要发展的旧城除了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外,也要保护那些体现文化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民居以及街道河巷,做一定的修缮和改造,而新的城市设计中就可以利用已有的遗产,结合地方特色来进行设计,从而使整个城市的传统文化能够最直接地得以显现。

建筑符号语言的运用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仿造,符号的作用是为了表达某种精神,达到一种思想交流的目的,需要提炼、结合所需进行重构,粗糙的模仿往往会成为优秀传统的歪曲反映。当然城市的风貌不是仅仅靠单体建筑来体现的,还要通过各个建筑环境间的整体联系,来共同营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氛围,包括街道、节点、标志物等的设计都需要全面而细致地考虑。

1.3 城市良好氛围

旧城的保护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遗迹保护,它不是静止地被观赏,而是通过人的活动来维持整个城市的健康运作。因此,在城市中需要创造有活力的空间,在公共领域,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保护改善和创造城市和城市地区持久的形象,使之因其独特性而能够清晰地被识别;而在私人领域则应能够适应人们随社会发展产生的需求变化。如上海的新天地,它的闻名乃至为其他城市所效仿的方式就在于这是一种对传统建筑改造的探索,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建的菊儿胡同以及后来苏州的桐芳巷,都是对旧城原来破旧民居的改造,结合各自城市民居特色新建的住宅区,但是改建后的建筑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周围城市环境,体现了城市特色,但由于新住宅设计时的标准是针对高收入人群,而原来该地区以中低收入为主的居民却被迫迁出,原先的邻里社区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冷漠而寂静的住宅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的住宅设计,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而应照顾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回迁能力,进行合理户型比例搭配。

因此,要维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仅有优秀的物质环境还远远不够,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社会环境的自由和公正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国内外大量的旧城改造和环境更新都证明了这一点,城市必须是所有公民的共同家园。

1.4 城市本身环境

城市中艺术、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在社会飞速进步的时代,高技术不应被当作向大自然挑战的武器,而应在城市设计中被有效运用,努力做到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契合。但是旧城中的设施往往因为各自时代条件的限制,在现代变得环境条件恶劣,这就需要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仔细全面地调查了解实况,对一些建筑及其环境的功能性质作适当的改变,降低污染,创造优美适宜的环境,以适应当今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旧城发展到今天,那些传统的精华需要人们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和发扬,同时亦要针对当代的问题做出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2实例

在城市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采取了各种措施,纵观世界,旧城保护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意大利的罗马则是保留旧城,旧城仅做部分维修,在附近建新城以卫星城形式来完善旧城功能,维持城市运转。二战后的东京由于战争的破坏,城市原有建筑所剩无几,复建的城市虽然换上了新装,但仍保持原有的城市形式和精髓。而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是威尼斯,作为全城保护的典范,整个水上城市特征明显、风格统一,无不得益于其政府的严格控制保护,所有建筑,包括外部装饰、色彩等都带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3结语

人们说:“建筑是形象的艺术,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就象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个人长久保持的记忆,往往会超出记忆而表现为一种态度,一种情调,甚至一种哲学观,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同样,城市历史保护就是保护城市生长的记忆,体现城市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旧城保护中,无论是旧建筑的改造还是新建筑的建造都需要传承城市的传统精华。文中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了探讨,期望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能在旧城中发挥巨大作用,让旧城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现代化活力。

摘要:针对旧城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城市整体空间、传统形态特征、良好氛围和城市现有环境几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以使旧城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现代化活力。

关键词:旧城保护,城市形态,氛围,环境,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顾震弘,韩冬青.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考察影响城市肌理的若干因素[J].现代城市研究,2002(3):44-45.

[3]李东.北京旧城保护矛盾分析及对策建议[J].城市规划,1999(4):37-38.

[4]李勇,王建国,马雪梅.保持城市特色逐步更新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29-30.

[5]张杰.北京城市保护与改造的现状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2(2):87-88.

关于旧城改造合理规划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旧城改造,合理规划,探讨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不断的更新, 关于拆除事件问题受到了新闻界的激烈讨论和争议, 对于旧城改造而引起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的事态比较严峻, 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之快, 使旧建筑在城市中迅速地消失;由于地产商缺少自律, 不重视社会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也说明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监管与指导不到位, 规划专业、建筑专业、文保专业等在学术与技术方面缺少支撑力, 对于出现这些复杂的社会情况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矛盾体系和冲突困境中, 怎样保持一种秉承学术理性的精神立场, 专业积极的态度, 对于旧城建筑景观面临的逐渐减少且迅速消失, 建筑和规划界同仁应对旧城保护理念进行慎重的反思, 合理规划旧城改造计划应重新探讨, 寻求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2 旧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规划问题

旧城改造中的交通规划问题, 一直是改造中的难点。很多旧城区都是核心的商业、文化集中区, 建筑密集, 道路较窄且不成系统, 每天都要承载巨大的人流量以及车流量。基于这种情况, 如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合理的规划交通线路, 令旧址在新建、修复、保护时的交通运输与道路畅通, 使新区建成后能够承受比之前更加畅旺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2 拆迁问题

拆迁过程有些个别拆迁团体或项目组织没有对具体情况详细考虑, 只顾于眼前利益, 盲目地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模式。不仅对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造成破坏, 还会对社会物力、财力与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 破坏了具有保护意义的建筑物, 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并且非常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这种做法只盲目地追求高回报率的, 是野蛮的、荒谬的, 它与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项要求相违背, 其做法是极度不文明的。

2.3 配套设施建设问题

有些旧城区改造之后, 新区内几乎没有公共配套设施或者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比如没有合适的娱乐休闲运动场所, 绿地面积过小, 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设备等不完善, 根本无法满足区内居民就近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需求。

2.4 开发模式过于单一

多数项目开发只选择于大宗项目和有利可图的黄金地段, 对于有些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差的地段就无人问津。可以得知, 很多地区的旧城改造的运营模式都是以开发商为主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不断飙升, 房价猛涨, 从而旧城的改造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大部分开发公司都是采用“舍益获利”的方式, 即在某一层面服从政府的安排甚至是舍弃部分利益使用高价竞标获得某地段的开发权, 建成后再以高价出售, 谋取暴利。

2.5 原住居民税费问题

对于旧城改造后的原住居民, 很多情况下仍需缴纳名目繁多的税费。虽然能够居住在改造后的社区里, 但是他们却需要缴纳的譬如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交易服务费等税费。

3 旧城改造合理规划的建议

针对上一章分析的旧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大量的阅读其他人文献, 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采取交通管制

对于交通管制方面的问题, 政府通过采用必要的交通管制与著名景点分流交通管制的方式。这种方式应用于在旧城改造时要集中各方面的精力投入其中, 同时出现车流量、人流量压力相对比较大时, 可以有效控制交通堵塞情况, 维护交通环境, 并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运输建设材料与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如期进行施工作业的尴尬局面。

3.2 文化和多元化融合

旧城改造一定要与该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符合, 政府部门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突出社会文化的融合与多元化, 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 走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开发企业都应根据这一要求来开展工作, 特别是开发企业更应重视。笔者认为开发企业应该遵循“五个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安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 并且与政府签订保证落实执行“五个统一”的协议,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出现有个别的项目组织和拆迁团队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不顾一切统统采用推倒重建的开发模式所造成的各种浪费现象, 对城市原有空间结构造成破坏、缺失城市文化及激化社会矛盾。这有利于政府一直提倡的旧城更新向连续渐进式的小规模发展, 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3.3 区域改造同时更新基础设施

政府应对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 通过对旧区的改造完成后, 使旧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造。政府应该对旧城区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 制定出未来的发展计划与相关步骤, 将道路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设备与配套健身场地作为旧城改造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旧城基础设施落后而造成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居民户外健身、娱乐、休闲场地严重不足等很多不方便的问题。

3.4 政府指导, 市场化运作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 还应对政府指导工作的加强, 确立基本思想路线:以“政府指导, 市场化运作”为主, 可以更好管理和约束旧城改造行为, 并减少旧城改造中的盲目性与投机性。这种思路的基点在于: (1) 当开发商不履行合同或协议, 做出违规行为时, 政府将有权出面控制, 包括调控价格, 管理现场等等。 (2) 应尽可能地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参与。 (3) 信息应公开透明化。 (4) 资金商业化的改造。要求政府不再向某一部分的业主提供改造资金, 而是由业主通过从商业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要改造项目费用, 待项目改造完成后, 在项目运营中收回投资, 偿还贷款并赚取利润。

3.5 减免原住居民的某些税费

旧区原住民见证了旧区的变化与发展, 旧区是他们的家乡。政府可以针对减轻减免原住居民的一部分税费问题而制定一系列相关规定, 或采用补助的方式, 给原住居民补贴, 这样也可以抵消居民的一部分税费。最后还要加强与所要改造片区居民的沟通工作, 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除了有好的政策之外, 还应缓出他们当中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过分怀旧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开心搬迁, 安心居住。

4 结束语

在这个负有责任使命感的现代社会, 政府部门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们办事情, 办好事。然而, 旧城的改造对政府来说是个重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旧城改造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改造的主体与客体、改造所要波及到的群众等多个方面都是需要详细规划的。如何在再开发、修复、保护与政府、开发商, 及搬迁群众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 政府和相关实施单位都遵循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的道理, 切勿急功近利。虽然不能确保做到十全十美, 但是只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相信老百姓是知道的。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 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对重庆旧城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EB/OL].2011 (1) .[1]对重庆旧城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EB/OL].2011 (1) .

[2]田艳平.旧城改造与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2]田艳平.旧城改造与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

城市记忆——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 篇8

我的家乡是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京广、陇海铁路交汇于此。郑州是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很有典型性: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嵩山之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东邻七朝古都开封,西依九朝古都洛阳,南靠曹魏都城许昌,北面黄河,与新乡隔河相望,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都市之一,也是1954年后才成立的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郑州市还是著名的商贸城,它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新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在旧城改造方面,郑州还有很多的欠缺,希望能从一些特色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寻找到很好的帮助。

一、旧城改造方面的特色城市

1. 桂林:环境决定一切。

城市发展,环境是关键,而旧城改造则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山水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瑰宝,其资源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其旅游优势也是他者难以企及的。桂林自秦始皇33年设郡、汉代建城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是桂林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桂林的“两顶桂冠”。

虽然经历了风雨沧桑,桂林也进行了数度城市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桂林的原有独特风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工厂与生活区互相交错,街区环境繁杂无序;桂林独有的城市形态日益模糊,山水城的内在特色正逐步失去魅力。许多游客说,落后的城建与美丽的山水太不协调了。我曾带学生去阳朔写生,游完山水后,真的不愿意住在城里。城里城外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所以桂林再不改造,旅游上台阶只能是句空话。

桂林拥有2100多年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景观。然而,长期以来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被隐没在山水之间。对整体老居住区的改造规划,应该在获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进行细致调研后,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找出最适合这个居住区的更新方式。而一旦这个方案确定后,就要求从上到下地贯彻实行。

在桂林市政府、各级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桂林旧城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发展的潜力不断增强;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城市面貌与山水环境日渐协调,旅游景观、旅游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日益明显,赢得了市民和各国游人的赞叹。

2. 成都:旧城改造,关乎民生。

旧城改造是一项系统的拆迁工程,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在改造进程中顺利实施拆迁,做到拆迁各方都能够和谐,值得现代城市建设者研究和分析。

土地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依托,珍贵无比。在改造过程中,成都市牢把土地一级市场管理关,并净化土地市场环境、规范土地招投标工作。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对土地进行拍卖:一是能够加快资金回收,使拆迁人能够尽快得到回报;二是能够让更多的经济实体都有获得参与改造建设的机会,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改造工程中去;三是能为改造工程按期完成提供保证。

成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成都模式”,通过系统改造建设,人们看到了成都这座“花重锦官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彰显了其集休闲、娱乐、和谐、包容于一体的城市魅力。

3. 北京: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周口店猿人遗址等。

1984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根据保护文物古迹的格局、安全、环境和景观的需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6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800项。至今已划定了四批共202项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另有历史文化保护区25项,博物馆73座。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决定》,确定了北京城区从皇城向外的平房、9米、12米、18米、30米和45米高度区,对旧城外提出了一般不超过60米的控制高度。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北京不仅要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要保护好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和街区。同时从城市格局、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上对城市建设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名城的10条措施: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市平面;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基本保护旧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以故宫、皇城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各景点之间以及市区遥观西山的城区景观线;保护街道对景;增辟城市广场;保护古树名木,增加城市绿地。北京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郑州的现状

城市居民需要生活在充满记忆的环境中,规划范围内的商城遗址、城隍庙及各时代遗留的典型建筑共同构成了郑州城市历史的时间刻度,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居民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并由此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

我们通常认为,旧城改造的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和交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事实上,在旧城改造中,尤其应注重整合旧城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魅力,即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的凝聚力,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才是旧城改造的核心问题。

作为中原城市的郑州,其真正特色不是水域靓城,而是3600余年的灿烂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城市竞争力最终还是文化竞争。郑州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3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45位,这与文化竞争力不高有很大关系。因而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应为发掘历史文化价值,弘扬中原文化。

对于郑州的旧城改造定位,我们应该将旧城区定位为:郑州市历史文化窗口,郑州市城市风貌缩影,郑州市休闲服务中心、承载中华古都文明与商城美誉的文化旅游胜地。保护商城历史文化遗产,振兴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旧城改造不仅在建筑风格、色彩、形式等方面应贯彻中式,避免出现欧式、现代、幕墙等形式,在民风民俗、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也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历史文化街区为承载文化的载体实施城市的再开发。重塑历史街区是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地域感和保证时空延续性的最佳手段。郑州沿城墙保存有书院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具有传统城市格局特征和风貌,但建筑破旧,环境恶劣,面临灭失的境地,可借鉴北京的798工厂,充分利用传统建筑、街道空间格局及内部空间,建设文化研究室、画室、艺术创作室、展览馆、茶社、高档酒吧、影院等设施,经营旅游服务等文化商业活动,增加旅游的空间载体和内涵。

三、结语

最有历史的北京,最具现代感的上海,即使发展得再迅速,在它们的城市中间,历史的遗留,以及殖民地留下的特色建筑,也都完好地保存着。它们非但没有破坏城市的环境,反而在政府的保护下,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了新的商机。人们不用去博物馆,从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上,就能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而且,这种历史、文化的脉络和痕迹,不是几个点,也不是几小片,而是整座城市。可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旧城改造中最重要的。

城市的生长过程,应如树木的年轮,能记录下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城市决策者、城市经营人员、地产开发者、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者,都应牢记这一点,不能以牺牲环境、割断历史为代价建设城市,让我们的城市失去文脉。

摘要:本文选择了桂林、成都、北京这几个在“旧城改造”上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进行分析, 对目前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破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 并从中吸取了经验, 指出了在当前背景下, 旧城改造应当采取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改造方式, 以保护居住文化, 旨在帮助郑州更好地规划和改造旧城。

关键词:郑州,旧城改造,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科学研究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4) .

[2]许凡.浅谈历史地段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小城镇建设, 2006, (2) .

[3]徐鹰.论桂林旧城改造.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8) :108-110.

[4]陈泽全.浅析旧城改造对城市综合发展的作用.松滋市建设局.

[5]董雷.对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的思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2005, (8) .

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9

一、城市规划随意, 导致无序拆迁

由于旧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普遍存在布局混乱, 地域分异不明显,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混杂, 相互干扰, 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旧城改造是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为城市改造的中心内容, 温州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要改善基础设施必然推出大量公益项目。公益项目极少盈利, 而且许多建设项目匆忙上马, 没有长远规划, 更有拆迁开始后又进行规划调整的现象。 特别突出的是在上一轮规划中, 被拆迁后回迁才8年的住户, 在新一轮的规划中, 又面临着失去住房的苦恼。这说明温州市的城市定位以及总体规划中有一定的缺陷性, 因此如何更合理布局城市结构, 注意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合理调整城市地域结构,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将各区功能明确下来, 成为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注重拆迁进度, 忽视安置落实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而造成改造规模过大, 速度过快, 致使拆迁户安置困难, 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城市中部分合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温州市绝大多数项目是政府或政府下派的指挥部来统一实施, 一些拆迁单位只重视道路建设, 重视形象工程, 使温州市在外过渡的拆迁户达到22263户, 位于全省之最。在旧城改造中, 由于房屋拆迁不顺, 安置房建设不到位, 造成临时安置补助费满2年就成倍增加, 影响政府信誉, 地方财政背负沉重负担。由于公有房屋仅对住宅部分进行房改, 而对营业性的公有房屋不进入房改范围, 每年为这些拆迁范围内的营业性的公房支出的拆迁营业性过渡费高约589.3万元, 单户过渡费最高达10多万元/年, 难怪有住户说:我拆迁前出租这房收的租金还没有你们政府补贴的多。

三、就地安置模式弊端日益明显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温州市大规模改造, 一直都是以实物造就的安置为主的模式进行的, 使得原住户对原居住地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留恋, 而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这是非常不利于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的。另外政府异地现房安置工作滞后远远跟不上旧城改造的需要, 同时开发商为了能赚钱, 而把楼层越建越高, 房子空间越建越密。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 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化的收益递减规律, 无限制地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是不可取的, 由此而引起的人口和产业的过渡集中, 将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增加城市环境的治理成本, 使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下隆。因此, 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必须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 获得最佳环境效益。总的来说, 这种旧城改造中执行拆住宅还住宅、拆商店还商店的办法, 使得诸多城市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 合理利用土地, 正确引导安置模式成为旧城改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公有房屋拆迁补偿方法有待完善

关于公有租赁房屋的拆迁补偿问题, 不仅涉及到拆迁人和房屋所有人, 还涉及到房屋承租人, 既要对房屋所有人进行补偿, 又要对房屋使用人进行安置, 为了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利益, 同时兼顾房屋使用人的利益, 新《拆迁条例》每二十七条规定:拆迁租赁房屋, 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的, 或者被拆迁人对房屋承租人进行安置的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 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产权调换的房屋, 由原承租人承租, 被拆迁人应当与房屋承租人重新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中, 直管公房一般由各级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直管公房所有人的代表, 依法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与国家授权单位自管的公房一样领取了《房屋所有权证》。新《条例》取消了原《条例》关于国家授权的国家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作为被拆迁人的规定, 这主要考虑到国有公房、自有公房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实际上已经根据法律的授权成为房屋的所有人, 和私房所有人一样是无差别的民事主体, 没有必要单列。所以公房的所有人作为拆迁关系中的主体之一, 其权益理应与其它的所有权主体一样, 受到公平、公正的保护, 不应有别于私房的拆迁补偿额度和利益分配方法。在温州市, 实际上是通过房改政策使得这些公房进入了拆迁范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房改后作为直管公房所有权人原房改后的原承租人所获得的收益差距是如何, 一般房改时房屋基准价为800元/平方米, 扣除一些楼层百分比以及工龄计算等, 最后大概在500~600元/平方米, 即使加上承租人年租金为1.2元, 以使用30年时间的租金, 也就只有36元/平方米, 而进入拆迁时以货币安置为例, 一般在8000~10000元/平方米, 双方所得到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 这也就使得国有公有房屋资源变相的流失了。因此公有房屋拆迁补偿时的方法就值得商榷了。

上一篇:纸艺术下一篇:多平面重建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