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

2024-06-17

读道德经感悟(精选11篇)

读道德经感悟 篇1

读老子《道德经》片段之感悟

我不怎么读书,还有点迷信,我命中属水,听家里人讲我刚出生的时候,爸爸给我起名字叫“汶”,后来爷爷说你老家在永济荷叶塘,又姓陈,陈字里面有个东,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生不会缺水,就叫“文”吧。我现在又在水电站上班,平时不怎么看书的我也就把《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仔细的看了看,有点心得和感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是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加强品行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与人为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于机关干事而言,要充分传递领导干部的善。主动友助于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不苛求于人,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主动友助于人。对待社会心存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相互尊重,真诚合作的氛围,是密切同事关系的成功法宝,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善意地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或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包容他人的不足,并及时检讨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职责上到位不越位,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真正做到仁爱他人,从善如流。亲善弱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善好施,同情弱者,善待困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机关干事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对待弱者,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同情,少一点麻木;助人以解难,扶弱救贫;济人以脱危,挺身而出;扶人以作为,授之以渔,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友爱、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这既是党务干事善良之心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我想我命中属水,与水有缘,应该以水为德加强自身修养,清澈如水,晶莹剔透;心静如水,无欲无求。更应该像厚德载物的耒河水,清洗尘埃、滋养万物、流而不腐、遇寒不成冰,碧波荡漾不事张扬缓缓东去。(韶能集团耒阳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陈文)

读道德经感悟 篇2

关键词:特色学校,道德感悟教育,生命价值

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为先。学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先生教、学生听, 这种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道德感悟教育。

1 道德感悟教育释义

感悟, 感:一指觉出, 即感觉、感知, 在意识、情趣上起反应;二指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情感、自豪感;三指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悟:一指理解、明白、觉醒;二指领悟、觉悟。因此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感悟教育, 通过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在内外信息结合中产生意识、情绪上的反应, 使受教育者因受外在因素刺激、体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道德感悟教育, 就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

2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的育方式, 具有新颖性,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乐于接受, 在思想、情感上能产生共鸣,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时刻围绕“尊重生命, 实现价值”为主题,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1 道德感悟教育方式的生命价值

2.1.1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紧迫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道德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为什么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差?为什么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教育?为什么教育苍白无力?……其实, 这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有莫大关系。传统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 甚至辅助以惩戒教育, 学生对这种教育普遍反感,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另外, 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不只局限于以前课堂的“面授机宜”, 通过影视、书籍报刊、网络接受的道德素材丰富多彩, 老师的说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再次, 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脱离学生实际, 不可能产生思想共鸣。

但是, 传统优秀的道德内容我们是要世代传承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 探索新手段、新方式, 挖掘新素材来适应学生道德需求。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突出、漠视生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1.2 道德感悟教育——绿色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教育的理念是“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 “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与破坏。”学校道德感悟教育就是要突出一个“绿”字, 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在无“污染与破坏”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灵魂。我校德育教育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主题, 以优美环境和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 以“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理念为核心, 处处彰显道德教育的“绿色”, 使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

2.1.3 道德感悟教育的时代性——生命价值

学校结合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学生对道德的需求, 建设特色教育学校, 在德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命价值的道路——道德感悟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德育处贴近学生实际, 紧跟时代, 制作了四十多期道德感悟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写感言等方式,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真的很不错》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写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生活的本象, 而是低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不断努力、练习和挑战中萌发的力量。”《神舟七号》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说:“……现在, 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神七’, 更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作了最充分的鉴证, 我们激动, 我们骄傲!”

四十多个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道德实际情况, 每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心灵都是一次震撼, 对道德都是一次提升。每次主题班会后, 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2.2 道德感悟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

2.2.1 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轻生、自杀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对他人生命漠视: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2.2.2 道德感悟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感悟教育应当以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为本。因此, 我校的道德感悟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看了《知识守护生命》后, 我又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 明白了生命高于一切……我们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我们守护生命的长城更加坚固!”《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后, 学生感言:“这是一个反思的日子。这是一个祭告的日子。这是一个倾诉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斯人已去, 生者应更珍视活着的岁月, 这是生命的意义。”《感动世界—超越梦想》观后感:“面对失败, 我们不放弃努力, 面对挫折, 我们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斗志去超越梦想……”。看了《安全伴我一生》主题班会课件后, 学生说:“生命, 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 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 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即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美丽却又娇弱, 更应该好好珍惜, 不要让它过早的凋谢。”

通过观看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感悟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感悟到要珍惜生命。

总之, 通过教育者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在感悟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道德感悟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价值。我们愿与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研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

[2]况晨光.感悟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自主学习 自读感悟 篇3

1.新课标强调主体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

2.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以及他们情感的撞击与升华。

3.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自生活体验,在相互平等的对话中提高彼此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孝敬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详略得当、叙述具体、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情境

1.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在他们生日时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2.知道母亲节吗?指名学生交流。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上交流,便于教师了解生活中学生对父母的关爱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为学生能自主感悟课文作好铺垫。]

二、反馈预习,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对课题了解了多少?指名说一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2.汇报读懂的内容:课文中哪些内容已经读懂,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可谈谈初步感受。

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自评,再请同学评,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了解学情,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组织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引导质疑,自定学法

1.请你围绕“鲁本攒钱为妈妈买胸针”这一内容提问题。

自由发言,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①鲁本为什么要攒钱给母亲买胸针; ②为了攒钱,鲁本付出怎样的努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师不必急于解答,但教师必须指导、启发;点拨,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根据这两个问题,你认为本堂课想怎样上?

四、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

(1)指导朗读描写母亲的部分。指名读后评议,谈感受。

出示:在鲁本龈里,母亲是一个_____的人。

教师提供一组词语,请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2)想象一个夏天,鲁本是怎样拾麻袋攒钱的。进行小练笔并交流,以此来体会鲁本捡麻袋的艰辛。

(3)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鲁本卖掉最后四只麻袋的感人情景,请学生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描写鲁本把胸针送给母亲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延伸表达,升华感情

1.学完了本课,你想说什么?

教师提供一组句子:

我想对鲁本说:_____;我想对母亲说:_______;我想对自己说:______;我想对同学说:_____;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说,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选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尊重个性的新课标理念。]

2.你的父母为了家庭,特别是为了你付出了哪些辛劳?

3.课后讨论:你准备在今年韵母亲节为妈妈做些什么。

道德经人生感悟 篇4

道--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 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 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 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 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 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 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 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 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 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 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 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 心;

什 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 触

闻 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

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 奉爱 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 尘;

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 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 门;

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 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 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 心观望沉浮景 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 明平衡思索 道

观 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 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

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 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天上不见白云,地下小湖如 墨。

水中觅食天鹅,岸边摄取春 色。

众生为何而生,天地为谁而 活。

上善若水不言,你我细心琢 磨。

真假 成败 返

一阴反一阳,全在里中藏。虚实鬼难解,假真人易伤。

今吃一大欠,明获两小智。内观常反思,复归与微茫。

休养与修养

会休养的人,敬日月,知寒暖。总能把握住适可而 止,因能长命百岁!

有修养的人,知何生,明何死。追求与大自然的感 应,自呼万寿无疆!

天地神得一

心 领神会,来之不易;变与不变,看穿假真。

虚 心上进,抱一内敛;天地谐和,秀水清山。

正与静 清与明

.山清秀流水晶莹,人康健血液畅行。

国正天心才致顺,官清民自能安平。

上梁不正下梁歪,梯子不稳上易倾。

人道天道自然道,抱一宁清无为明。

无 为的仙人掌

仙人掌啊,仙人掌,你不会隐 藏、、、、、、、、、、仙人掌啊,仙人掌,你为什么这样长、、、、、、、、仙人掌 啊,仙人掌,别人看着你长、、、、、、、、、仙人掌啊,仙人掌,你只会听,不会 讲、、、、、、、在晴天之下,人们爱观赏你,而不愿意拥抱你仙人掌!

在夜幕之下,人们经常怕你,而不愿意理睬你仙人掌!

在忙乱之下,动者常碰到你,静者常念想著你仙人掌!

在旱季之下,不怕风吹日晒,唯有你鲜花怒放仙人掌!

在疯狂之下,虽被斩草除根,你确能茁壮成长仙人掌!

我爱我心中无为的仙掌,因为它比我还要强壮和自强!

沉默

无需赞美道,因为我知道,硬要赞美道,因为不知道。

浩气与道气

胸中存浩气,笔底见雄锋!

心中存道气,下笔如有神!

风帆

清晨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

霞光万道照亮了沉寂的海域。

老子的“为无为帆”乘风破浪;

漫载着对人世间的深情厚意。

先人体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

人生本是苦海,以苦为乐;

命运无可反抗,与天同乐。

天地无情

火山无意爆发,冰雪随之熔化,鸿鹤有心再踏,落地魂飞无家。

人间有意

老幼祥和情意,奉爱缘陪灵犀。

共望同心同明,但愿岁月不移。

大 道无为

人间阴阳巧变,万世甘苦后前。

无 为自然一时,光照无心瞬间。

道为何物?

何为物小? 针扎不到!

何为纯净? 看不到纯!

玄中有物物,物中有玄玄!

道为何物?我问苍天,天不语!

为 无为

吃喝玩乐人生 短,适可而止能成圆。道法自有为无为,只求三笔大自然。

宁 静求祥和,生活求所得。

宁静不见三节 形,致远见形不为能,有为无为为无 为,节节贯串里中行。

人生无求非平凡,生活有趣才意浓,如能为己又为 公,才是人间好英雄。

有家与无家

嫡系传人有 家,近水楼台得月。

.道见其道为 光,德见其德为明。

雾散三潭映 月,云聚九龙采雨。

.滴水入海常 事,流入渊源永恒。

.上天入海无 家,龙腾自行自由。

.护照东来不 用,海关西去没有。

.道德方圆常 变,人生吐呐求和。?

.融道有窍有 妙,悟道无为无求。

~ 白鹤亮翅~欲往玄门~

乾坤五方天涯 芳草,南北十面海角云霄。

游子间歇无意 何方,白鹤静守众门之妙。

中气虚领臂膀 随身,灵心一静亮翅由神。

前虚后实上开 下合,真气鼓荡欲往玄门。

金怀表

出土文物一 金,怀中表芯已朽。

人走物留永 远,时光往行不休。

先贤智慧展 现,今人嫡传手功。

精雕细刻小 心,妙手回春大修。

此物来之不 易,复归原样更难。

四处奔走不 息,盼望破镜重圆。

天公作美相 助,人物有缘相伴。

老表生机重 返,怀古时光倒转。

亭月伴古枝

参天古树喜圆融,阴晴圆缺守中冲,亭檐幽陪千岁枝,月下静观万年情。

古木之心似人 情,春夏秋冬情意 浓,凤亭爱晚又 欢晓,上智喜伴月夜星。

闻箫起舞枝 头月,听风飞檐晚亭明,风吹雨打何所 惧,日月常存伴我行。

午 日梦凉亭

梦中漫步陶然 亭,当空烈日不留情。

感谢先人做善 事,百亭荫凉任我行。

醒来方知是一 梦,身在屋中似凉亭。

空室空无实 有用,空净心态享万生。

幽梅凉雪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迎风雪,扫开残雪种梅香.红梅幽香飞雪傲,空世绝伦情谊长,天矫独立饮风月,梅舞雪瞩天显光.听琴音醉灵谷静,空我心神寻旧音,昔日梅落飞雪散,今朝它乡舞霜枝.咏梅

梅花欢喜漫天雪,松竹宁静更逼真,夏日餐肴别旧友,岁寒一晃二十年。

有梅无雪失精神,有雪无梅怀故人,天公做媒天又雪,与梅沉浮度九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问花可怀临别语,心心常似过桥时。

新月

悲欢离合不了情,何必把心伤。

无常世界心平坦,海角天涯无处起风 浪。

新月当空十月秋,备酒陪佳人。

静等伊人天仙客,两岸共赏天涯明月 圆。

中秋与兄会

禅定天际慧双龙,佛道圆融法无边

握手言和光明下,清净无为一心团

圆明牵挂尘光绪,月光思念万道源

道乃正大光明处,抱一畅游呼吸间

无为无不为

无为之心酒后言,有为话题已千年,清静无为生活中,放会无为任自然,损之又损辱又辱,千锤百炼大师出。

长生

盲人未曾见月星,何知遥夜真光明?

人间时针轮回转,超越生死永长兴。

受苦受难的人!

在人性恍惚的世界里,天灾人祸是人知常情,请相信黑暗痛苦的后面,总是一片曙光!

请不要慌张,大道常跟我们开玩笑,她有时让我们惆怅;她有时使我们疯狂; 她即给了我们仇恨;也同时给了我们善良!我们要相信人间怨恨不常有,而大爱常存!请看看,此刻有多少人把我们关望。大隐大道的爱,天地无情的有情!

在我们感到生活安康的时候,是她在梦中把我们吵醒,并扒开我们带有睡意的眼皮,让我们亲眼看到这个痛苦的世界,真魔鬼的模样!同时在我们痛苦失意的时候,是无形的大道,在背后给了我们巨大的生存力量!痛苦中的人啊,时间将会洗去你们的痛苦。请相信天地有不可估量的大爱、大仁!

这个大仁!是因为她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天地不仁!

让我们从大道中,寻找永久的安慰吧!

寻无为~~

无为为何称无为?无为之前为何为?

如今想去为无为,反问自己知无为?

静无为~

起念无为晓道为,寻求之境法有为,天地人和无为唤,远离红尘伴无为。

动无为~

乘势而为不过极,身居闹市待良机,命运无常记心间,和来逆顺二龙戏。

为无为

宁静致远通无为,同尘和光道无为,自然无为我无为,顺其自然为无为。

自 问:

自悟不理五行,交流不必拳脚.长进不靠武功,明道不靠诚信.既然已知道自然,为何强求悟大道?

一 日 即景

海风轻吹树枝摇,幽灵伴我练体操

心静体松四肢顺,恍惚一念洗心潮

此念让我心陶然,笑意写在我脸面

若问此念是何物,天地人和心坦然

~和光同尘~

如果我们来自那个光团,我们就是尘光,和光同尘,循环往复,万物茁壮成长。

既然从未死亡,为何再谈永生永世?

永生永世,你我从未死亡。

既然悟出万物来自大爆炸,为何不悟谁是引爆的 人?

既然我们能悟道,难道我们也是创始人?!创始人? 创始人? 真神!真神!道真神,和光同尘.清晨,我们迎着晨光,带着浮尘, 开始 一天的繁忙。

夜静,尘浮伴我们入睡,电光为我们照明。

入土,升天,星光为我们而送行,大地是我 们的陪葬。

和光同尘,大道运作,妙窍玄观,我又再显。

亲爱的朋友呀!当我们高傲的时候,是因为我们 忘记尘光;

当我们寂寞悲伤的时候,也是因为我们忘记哪尘 光。

亲爱的朋友呀!你可知银河系哪边的天使也把你 想,你想飞往的天堂,是哪天使也想你的地方,天使的天堂就在这方你脚踏的地上。

当我们为想入天堂而发愁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已在天堂上望 天堂。

为妙自然?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篇5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 篇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读道德经感悟 篇7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意思是:缤纷的色彩, 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 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 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 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 使人操行变坏。因此, 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为腹不为目”, 只为吃饱肚子, 只为丰富内在自我, 不求声色娱乐。追求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 摆脱外在的贪欲的生活。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 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 而持守内心的安宁, 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苹果五手机上市, 有的大学生卖肾后购买, 就为了一个面子。现今苹果六又上市, 一开始传定价几万, 网友调侃:“你的肾还够卖吗?”外界的诱惑, 又何止一个苹果手机呢?身外是千变万化的, 诱惑又何止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呢?很多人曾经热衷于天价年夜饭, 一餐饭数万元, 酒肉穿肠过, 除了汲取少许营养外, 不留下任何痕迹。在物欲中为了面子而在“死要面子活受罪”中活着。物欲带不来幸福, 带来的快乐也是短暂而浅层的。要幸福, 只有“外化而内不化”, 时刻保持精神上的安顿, 时刻注意丰富自己的内心, 做到“为腹不为目”, 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永葆内心幸福之所为。

一个“腹”, 一个“目”, 所波及的内涵其实就是精神与物质的范畴。物质世界, 人欲横流, 金钱至上, 亲情落地。当然, 物质是重要的, 但物质至上是错误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精神和身体合一, 能做到不分离吗?老子之言, 确为先知先觉之良言。

一个学校, 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高明的做法, 绝对不是以奖金和奖学金为诱饵的做法。物质诱惑, 是“为目”的做法。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不假, 但此勇夫往往更是庸夫, 或者是匹夫之勇之勇夫。学校里对师生进行的繁杂的各种荣誉称号奖励,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下策。老子说:“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受宠或受辱, 就感到惊恐。重视身体, 要好象重视大的祸患一样。要轻荣辱而贵身, 贵自我之身, 而不是贵外界的浮华。老子认为, 无论是得宠或是受辱, 都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贬低。受辱损伤自尊, 得宠则会使人感到这是意外的殊荣, 因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独立的人格无形中便失去了。在学校里,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或学生, 各种荣誉加身, 各种奖金加身, 却往往不合群, 群众不买账, 让他们高处不胜寒, 被孤立。宠辱相依, 对人自身而言, 受辱和得宠都不是啥好事。纵观历史, 那些朝臣, 往往忠臣受辱, 奸臣得宠, 而皇帝更迭, 历史变迁, 忠臣虽后世名扬但当时受尽迫害, 奸臣虽当时受宠但必遭后世千夫指斥。两者的境地都不会圆满, 都有残缺。这也是为啥“宠辱若惊”了。

当然, “为目”的动辄物质刺激的做法是下策归下策, 下策也是策, 总比束手无策强些, 因而也有一定的作用的, 但其中的消极作用不能小觑, 更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

那上策是啥?显然就是“为腹”的做法, 挖潜人内在的东西, 调动人的情志, 让人有梦想, 有奔头, 有好的向往。单位作为一个主体, 要为员工或学生实现这些梦想, 搭建最好的成长平台。对学校来讲, 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让教师事业有成, 成名, 成家。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 让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成才, 成人。让所有的师生员工, 都能最大化地成长。搭建好梯子, 让他们都能跳起来摘桃子。善于筑梦圆梦, 让师生有梦想并能圆梦。教师群体, 自己有梦的同时, 更应该成为学生梦想的筑梦人、圆梦人。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爬雪山, 过草地, 艰苦卓绝, 一往无前, 这是信念的力量。小米加步枪, 打败了“冲上去赏你两块大洋”的配备精良的国军, 这是人心向背的胜利, 更是精神的胜利。刘胡兰面对铡刀视死如归, 夏明翰面对砍头只为主义真……“为腹”的精神教育, 可以培养天下无敌的劲旅;“为目”的升官发财的许诺, 只能培养贪赃枉法之辈。

理想与信念, 是一个人前行的明灯, 是最大的动力所在。理想与信念, 也是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一个学校里, 管理者、教师、学生, 如果都具有了理想和信念, 纵居陋巷, 箪食瓢饮, 亦可造就杰出之人才。相反, 一个学校, 楼堂馆所林立, 高楼入云, 伙食精美, 环境如花园, 但校长为名, 教师为财, 学生为敲门砖, 则教师成不了大师, 学生成不了大器, 这是必然。人若为物役, 必终为奴隶。

前段时间, 南方曾经有个知名大学, 大学生们因为有的宿舍内没有淋浴设施而罢课。最终, 每个宿舍都解决了淋浴设施方才罢休。看了这个案例, 我很感慨:我们的大学生太安逸了!当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学校园的奢华, 他们还能甘愿到落后的西部, 到落后的边远山区, 去俯下身子, 与落后地区的人民打成一片, 去志在四方、甘心奉献吗?当他们已经习惯了物质的安逸, 已经让很多大学毕业生, 宁可在大城市里漂泊着混日头, 也不愿到落后的地方沉下去扎下根。

在学校里, 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有的人却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而读书, 现在有的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的小学生的读书理想却是“我长大了要做一名贪官”。若鸿鹄与燕雀, 境界天壤之别, 人的发展便也会是相去甚远。好的教师, 教育学生, 一定会是善于激发学生远大抱负的, 善于调动学生知、情、意等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有理想、有梦想, 心怀天下, 而不是教育出一群懂点小技术, 善于谋巧利、谋饮食的饮食男女。毛泽东在湖南做教师时, 第一节课, 徐特立等老师前去听课, 他本来讲中国地理, 但面对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 他拿着报纸, 把第一节课上成“中国之时局”课, 学生群情振奋, 无不关心起家国天下来。

“声色之于以化民, 末也。”《中庸》里这句话是说:用声色这些外在的东西教化民众, 是最后的选择。这也是穷途末技,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下策”, 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者说:“为目”为下。

教化万民, 包括学校里教育学生, 一定要靠使命、格局、道德这些内在的东西, 动心忍性, 以精神和意志取胜。或者说:“为腹”为上。

《弟子规》中提到了“余力学文”的观念, 做人, 要先修身, 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然后有余力, 才能学习文化知识。而想修其身, 必先正其心。要想正其心, 必先诚其意。这都是内在的东西, 都是“为腹”。

读为主线 整体感悟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朗读 感悟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的主旨。

2.通过朗读,理解排比、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直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艺术魅力的赞颂。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课文传真

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请用“好在,你看(听) ”这样的句式,用上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结合学生发言,分别板书:场面、鼓声、后生(鼓者)、舞姿。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选用课文内容练说,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把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学生在积累优美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的内容。】

三、整体感悟

(一)感受场面之壮阔

我们先来看看表演的场面——

出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指名读。指导朗读。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样的场面,你会用什么词?(板书:壮阔)

如果让你选用这段话中的一句话来表现这样壮阔的场面,你会选用哪一句话呢?

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几个分句有什么特点,这个句子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注重节奏美、诗意美,倒装强调表达意思)

这个句子还可以说(出示):

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比较这两个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倒装句,让人鲜明地感受到那种场面,突出了“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这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吧!

4.教师引读过渡:正因为“这腰鼓——(生)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是不是直接写这样壮阔的场面的?那它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呢?

(三对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从侧面感受一下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和火烈。

看到这样壮阔的场面,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感受鼓声之震憾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出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读完板书:震撼)

2.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鼓者之强健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1.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读读这段话,它主要描写了什么?黄土高原生养了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茂腾腾、元气淋漓)

结合这些内容理解“元气淋漓”:文中哪些语句直接写出这些后生的“元气淋漓”?

(“茂腾腾”“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样的后生是活跃的、是强健的,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板书:强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感受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如联系前文理解“元气淋漓”,这样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

3.就是这样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就是这样一群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后生,却释放出这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4.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5.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搏击。

6.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好一个安塞腰鼓”每出现一次,就是文章的一个小结,情感也比上一回更深刻,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四)感受舞姿之火烈

1.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

出示: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使人叹为观止。

2.让我们再一次把时间和镜头定格在每一个火烈的舞姿上,去感受那种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

(引读)“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小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3.这种人、声、舞融为一体的壮观景象美到了极点,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

四、学会构思

刚才,我们从场面壮阔、声音震撼、鼓者强健、舞姿优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间艺术。现在,请大家再读这四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板书设计】

场面壮阔

表演前 声音震撼

好一个安塞腰鼓!表演中 鼓者强健

表演后 舞姿优美

读《道德经》有感 篇9

如果要说老子当年写《道德经》的时候,确实有考虑过刻下些昭示后人的管理理论。至少我是很怀疑的——能牵强附会滥竽充数的也只不过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等比喻而已。好在华夏艺术中有“留白”一说,而读书中用得也最多,所以才有一百个人眼里的一百个林妹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小侃几笔,姑且算作我的愚见吧……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虽然重隐逸修行,可世界不能清净,也是修道中人所不愿看到的。所谓推己及人,与道已近的人们,总也是希望拿出有为之方,好用一番作为扬一派学说,同时为了世界的清净,出一翻力气。

道家思想用于管理,并不似其他各派那么张扬,也不似儒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祭出“中庸”二字。道家讲究守拙和不言。所谓守拙,就是钝治的延伸;而不言,则是针对于机巧之徒的无上法门。现实运营中,很容易遇到外界局势的巨大波动,也很容易碰到行业局面的天翻地覆,更容易撞上企业内部的紧急情况。当外界变动太快时,任何的机巧之谋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无法从外界获取正确的信息,从机构内部发出再多的信息,都是徒劳的。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汉武大帝》中写到刘彻和太后的权利斗争时,刘彻一度陷入极度的劣势中,太后在宫中派了很多太监宫女作为眼线,监视他每一个动作。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商场上遇到了,那么被监控的企业一定是大大的不利了。可是刘彻很聪明,在屡次试图突破“围剿”失利之后,索性扮了天真,整天与派来监视自己的宫女太监打闹玩耍,也不再说什么大志向大抱负,疯言疯语,不久就骗得太后安了心。

太后虽然派出了那么多的眼线,可是刘彻这个被监测的信息主体没有发出任何可供分析的资料。没有了分析的主体,这些线人等于瞎了眼睛,聋了耳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权力斗争中双方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扭转:太后因为得不到刘彻的消息,也渐渐放宽了心;刘彻也在与宫女太监的相处中长了经验,并且发现了很多先前因为浮躁而没有发现的东西,为此后的大翻盘做了周密的准备。http://

当然,在商场上,对手是不可能像太后和刘彻一样还存在着一点点的血缘关系的,所以很少有半死不活的情形出现。所以,借鉴归借鉴,依样画葫芦可不行。比如说企业制度,就是很好的“拙政”:死守制度,至少在定制制度时预料到的问题,此后就可以避免了;至于日后遇到了问题,都不能轻易对制度加以改造,特别是那些由于大脑发热的改造,更是不允许的。任何冲动在道家看来,都是“锐气”之故;而锐气在《道德经》里,被老子称为是“人之私”:怀私行事,哪怕是行有为之善,都是初衷不纯的,又是离道日远。谈判时意欲先发制人,就是锐气过盛;激励部属时过分注重物质或精神奖励,则是滋养了部下的锐气;上司训斥部属,则是放纵自己的锐气。还有诸多不妥之处,都是需要管理者们小心处理的。

用道家的思想套到管理的准则,大概以理服人、不以势取胜算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实在到了非以力取胜的地步,大多是紧要关头不得已而为之。良好的管理,大概就是日积月累的改善,在不知不觉中,把安排落实下去;在不言之间,把事情做好。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了好似没有管一样,如同周瑜戏蒋干,把自己的力量延伸到对方的机体中,把自己的大变革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时时获取信息,时时做出调整,就没有大的危险可言了。

《道德经》崇尚“不言”简直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人的悲哀。语言是最大的沟通工具,人类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推动。而道家反对多言,说话在老子眼中,和缺乏智慧简直就是同义词。可能是老子在图书馆供职久了,安静的环境决定了他对于那些喜好制造“噪音”的人的反感,也未可知。不过,成熟的管理的确是不需要语言的。正所谓“悠兮,其贵言。”只不过要达到成熟的境界,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读道德经有感 篇10

《道德经》的作者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用心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齐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之后的佛家思想一齐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这天读来依然有必须的启迪、借鉴作用。这就是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所在,对此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中进行了更明确的阐述,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无为而治”的方式方法,其关键就体此刻一个静字,要想悟到大道,就要有宁静的心灵。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永远是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的。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就会自我化育。在自我化育的过程中会有贪欲萌生,我就要用“道”的无名质朴来镇服它。无名的质朴,就是要人们不起贪欲。不起贪欲就宁静了,天下就自然正常了。

那里老子是在告诉我们守道可使万物自我化育,宁静可使天下自然正常,充分强调了“守道”、“宁静”这两个关键词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将其总结为:“守道自化,宁静自正”八个字,这是老子无为而治哲学的精髓所在。

老子在那里讲了政治之道、管理之道,按“无为”来进行统治、管理,其结果就是天下百姓“自化”、“自正”。这样就能构成一种淳朴、和睦的民风,每一个人才会觉得清静和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民众无穷的创造力。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无为”和“无不为”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无为”并不是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做,不要按照个人的意愿、个人的心计去做,而是要按照自然法则来做。“无不为”是指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没有什么不去做的,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道”是无为的,正因为无为,所以什么东西都“为”了,都做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去恣意妄为,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够做成功。可见,“无为”是前提,“无不为”是结果。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政治、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无为”。一个高明的领导,如果他“无为”了,那么得到的结果恰恰是“无所不为”,什么事情都办成功了,原因就是他是遵循了天道规律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这样人民就会自我变化、自我化育、自我成长,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自觉自愿地去努力工作,他们的自我潜力、自我潜能就会充分地调动起来、激发起来,他们的自我价值就会得以实现。这比管理者用强硬的手段、用法律法规去指使下属、限制员工所起到的作用要好得多。

一旦在“自化”的过程中,出现贪欲了,怎样办?法家当然是制之以刑,绳之以法。老子则主张以“无名之朴”来镇服他们。“无名之朴”也就是“道”,“道”是不可名状的,也是朴实无华的,是人的原本状态。只有用“无为”之道去引导他们,他们才能够被镇服,才能不起贪欲。一旦大家都不起贪欲了,就会进入宁静的状态,人们的心理宁静了,就会产生有利于天下的正念,而天下也就安静了,天下安静了,就会产生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

孔子主张的是“德治”,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法家主张的是“法治”,这三种主张对现代管理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它们并不矛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键是要看自己的组织是处在什么状态之下,缺什么则补什么。“无为而治”与“德治”、“法治”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能够并行不悖的。“无为而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最高原则,能够到达使民众自化、自正的境界。而“德治”和“法治”则是治理的具体方法、具体法则。只要是从实际出发,不按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私欲,而是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处境进行有效的“德治”或“法治”,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结果都是为了到达“天下将自正”的效果。

老子在那里的思想逻辑,由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到“万物的自化”这是治国修身的具体过程。由“化而欲作”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讲的是自化的过程中需要用“道之朴”、“不欲”来消除出现的妄念。最后点明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的道理,充分强调了静的作用。我们只有真正地有了心灵的宁静,才能让自己的灵魂走进大道的正途,这是天下自正的前提。

读道德经感悟 篇11

“四环节”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我们的教学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的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高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不少老师过于注重了华丽的精读感悟和运用拓展,注重了新潮的课外阅读,却忽视了最根本最朴素的“初读感知”这块基石,结果一堂课下来,看似光鲜,实则无序,无味。

针对存在的“初读走过场”现象,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加强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教学,大致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激趣导入,尝试阅读。

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这一环节至少保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两至三遍书(过长的课文例外),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遇到读不懂的、读不通的记下来,请教老師或同学;教师仔仔细细地倾听、巡视指导,时而帮助正音,时而帮着端好书,纠正一下坐姿,时而听听朗读的进程,难读的地方教一教,随时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拖腔、唱书等,发现出错较多的字词随时板书在黑板上,有的放矢进行纠正,让孩子把课文下面的字宝宝从课文里找出来,随文学字,意在让孩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并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了解。

第二步:指名读文,相机指导。

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参与读的学生尽量多些,学生朗读水平在班级居中游偏下,利于暴露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读书指导。指名读中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不准的字音,让学生重新读;读不通的句子,让好学生领着读;有难度的句子,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一遍书读下来,难读的句子、段落反复练习、跟进指导,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读的指导。

第三步:再读课文,质疑深思。

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和“有哪些疑问”来组织交流读书收获,进行读书后的初步信息反馈。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引导学生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比较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和主题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开学之初,我时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他们是很有灵性的,很快就能意会。

在再次读文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口诵心维”,积极开动脑筋,读进去,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通过“有哪些疑问”来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然后将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跟课文内容联系不密切的,当场解决;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融入课文学习之中;关系到课外的问题则留到课下拓展用。

乍一看,强化初读费了不少时间,一课书按照这样的流程上下来,短课文需要两课时,长课文需要三课时,和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的“压缩课堂讲解分析时间,精读品评、悟法迁移,节省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则相悖,其实不然。阅读规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学生读熟一篇课文总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有无教师指导,是否在课堂上进行初读,总有一个初读的过程客观存在着,这是无论哪个学生也不能逾越的。将初读课文放在课下预习时自主完成,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初读课文程度不一,这种差异必将影响到深度感悟的层次,形成某些学生阅读上的夹生饭,久之酿就阅读差生。

可以这么说,形式上的“精读品评”课是以抹煞学生的阅读差异为代价的,长久下去,也就抹煞了学生学习阅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的初读非但没有延长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反而因为指导得法,进程安排合理,缩短了学生的初读时间。

由于初读到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自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自主读懂,即使有困难,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相机指导。“书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保证了每个学生在深度感悟这一环节,有着同等的交流机会,而不仅局限于部分初读充分的学生,保持了大面积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学生由于对课文读的不熟,分不清内容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提高了学生捕捉重点内容的能力,提高了语言感悟力。

上一篇:物理实验基础下一篇:作文:假如我有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