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感悟

2024-08-15

《道德经》学习感悟(共12篇)

《道德经》学习感悟 篇1

《道德经》学习感悟

姓名:

学号:0905114039院系: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

《道德经》学习感悟

一个学期的《道德经》学习,无论是从文化底蕴还是从生活思想上,我获益匪浅。纵观中国历史文化,英雄人才辈出不穷,智者贤士比肩接踵,然而,浩浩长河中却很少少有人能达到老子的那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潇洒和淡然之境界,领悟老子那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轻君爱民的博爱与仁慈。

在上《道德经》解析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老子的认识仅仅限于中学阶段接触的老子——也叫老聃,姓李名耳,曾经指点过孔子的“礼”,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对于老子我的了解简直是微乎其微,莫说他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哲学,就连老子本人的信息也是模棱两可。老子,似乎就是一个传说,他的生平言语很多到现在都没有确定的说法,包括他的姓名。当然,这些对于丰富我的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助益,可相对于后面课上学到的他的哲学思想就微不足道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了我的生活中,并会对我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统观整部《道德经》,我印象中的老子是一个非常淡漠名利的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超前的智慧。其实我本身对哲学接触的并不多,即使是接触的政治课上的哲学也有很多并不是太理解。《道德经》一上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让我这个自认为古文学的不错的人也觉得莫名奇妙。之前是听说过这句话的,而且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见过这句话,但是一直以来朗朗上口的话我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当老师给我讲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之后,我才觉得豁然开朗。在人生追求上,总是有人执着于外在的功名利禄,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盲目的追求,才使他们与幸福、自由、安乐渐行渐远。仔

细想想,我们大部分人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金钱、权势、名利欲望纵横的社会,这种无休止的追逐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三聚氰胺的奶粉到餐桌上的地沟油饭菜,从苏丹红食品到染色馒头,从豆腐渣工程到脆皮校车……每一个事件都让我们惊心动魄,每一次曝光都让我们心惊胆寒。这个偌大的世界,似乎到处都是丑恶的追名逐利,似乎到处都是因为利益而泯灭人性,我们过得兢兢战战,战战兢兢。如果,我们都去学习老子的《道德经》,都去真正的体会到老子那种看破名利走人间正路的思想,那么,这些现象也许就不会那么猖獗。一个人的人生不应该充满着各种贪欲,真正的需要坚持的道路不是这种追求外在、追逐利欲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向幸福的免祸于身、免灾于社会的圣人之道,一条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所以,为商者不应被利益蒙心,而是要目光长远,商品不是因为要去收获利益而生产销售,而是真正的去满足同胞们的需求。因为希望婴孩们更好的健康茁壮成长才去生产奶粉,因为希望人们都能品尝到健康美味的饭菜才去生产植物油,因为真心希望孩子们方便上学才生产质量优等的校车,而不是多赚钱、少花钱、想方设法的“省钱”。

其次,老子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辩证法理论。要想有所作为、无所不为,必须先要“无为”,即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要想修身养性、参悟大道,必须先要“不言”,即解放心灵、自身实践。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我们眼睛看到的这是事物的表象,甚至可能是不真实的,当我们想

要真正的去了解这个食物的时候,必须得深入其内,看其本质。像之前的“达芬奇家具”闹得沸沸扬扬,曾经的奢侈品代言人不料被揭露其实就是中国劣质家具出国加工又返回而已。表面上是打造奢侈的一流的欧洲进口的家具,其本质却是大失所望的。这就是要求我们要看事物看其“无”,看不是只看其“有”。又例如国内著名的牛奶品牌“蒙牛”,从一个小工场慢慢的发展成大企业,从一个从“伊利”走出来的员工变成一个身价亿万的大老板,就是因为坚持着自己的信誉之路。当人们渐渐的感受到蒙牛牛奶的好的时候,就是它要品质飞跃的时候。要想居人之上,必先从基层做起、居人之下;要想事有所成,必先事有所“败”、积累经验。只有彻底转变价值观念,参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取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成果。

其实,老子的哲学思想不只只是这些,还有很多关乎治国、修身、革命、教育的思想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不一般的体验。非常庆幸的是,我身为一个大学生,觉得生活焦躁浮动的时候接触到《道德经》。关于《道德经》的研读,永远都不会有结束的一天;而对其中的哲学思想体会领悟,也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

《道德经》学习感悟 篇2

关键词:特色学校,道德感悟教育,生命价值

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为先。学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先生教、学生听, 这种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道德感悟教育。

1 道德感悟教育释义

感悟, 感:一指觉出, 即感觉、感知, 在意识、情趣上起反应;二指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情感、自豪感;三指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悟:一指理解、明白、觉醒;二指领悟、觉悟。因此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感悟教育, 通过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在内外信息结合中产生意识、情绪上的反应, 使受教育者因受外在因素刺激、体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道德感悟教育, 就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

2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的育方式, 具有新颖性,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乐于接受, 在思想、情感上能产生共鸣,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时刻围绕“尊重生命, 实现价值”为主题,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1 道德感悟教育方式的生命价值

2.1.1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紧迫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道德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为什么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差?为什么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教育?为什么教育苍白无力?……其实, 这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有莫大关系。传统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 甚至辅助以惩戒教育, 学生对这种教育普遍反感,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另外, 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不只局限于以前课堂的“面授机宜”, 通过影视、书籍报刊、网络接受的道德素材丰富多彩, 老师的说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再次, 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脱离学生实际, 不可能产生思想共鸣。

但是, 传统优秀的道德内容我们是要世代传承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 探索新手段、新方式, 挖掘新素材来适应学生道德需求。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突出、漠视生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1.2 道德感悟教育——绿色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教育的理念是“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 “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与破坏。”学校道德感悟教育就是要突出一个“绿”字, 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在无“污染与破坏”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灵魂。我校德育教育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主题, 以优美环境和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 以“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理念为核心, 处处彰显道德教育的“绿色”, 使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

2.1.3 道德感悟教育的时代性——生命价值

学校结合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学生对道德的需求, 建设特色教育学校, 在德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命价值的道路——道德感悟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德育处贴近学生实际, 紧跟时代, 制作了四十多期道德感悟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写感言等方式,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真的很不错》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写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生活的本象, 而是低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不断努力、练习和挑战中萌发的力量。”《神舟七号》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说:“……现在, 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神七’, 更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作了最充分的鉴证, 我们激动, 我们骄傲!”

四十多个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道德实际情况, 每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心灵都是一次震撼, 对道德都是一次提升。每次主题班会后, 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2.2 道德感悟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

2.2.1 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轻生、自杀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对他人生命漠视: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2.2.2 道德感悟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感悟教育应当以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为本。因此, 我校的道德感悟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看了《知识守护生命》后, 我又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 明白了生命高于一切……我们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我们守护生命的长城更加坚固!”《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后, 学生感言:“这是一个反思的日子。这是一个祭告的日子。这是一个倾诉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斯人已去, 生者应更珍视活着的岁月, 这是生命的意义。”《感动世界—超越梦想》观后感:“面对失败, 我们不放弃努力, 面对挫折, 我们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斗志去超越梦想……”。看了《安全伴我一生》主题班会课件后, 学生说:“生命, 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 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 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即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美丽却又娇弱, 更应该好好珍惜, 不要让它过早的凋谢。”

通过观看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感悟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感悟到要珍惜生命。

总之, 通过教育者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在感悟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道德感悟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价值。我们愿与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研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

[2]况晨光.感悟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浅议感悟学习 篇3

撇开秦少游的妙对不说,单就东坡的“投石”妙招,可谓拍案叫绝。东坡先生并没有把自己想好的佳对直接授予少游,而是出此“投石”妙招,冲开了秦少游混沌的思绪之“水”,使秦少游柳暗花明,心头一亮,灵感顿生。整个过程,东坡先生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开发者,促进者,帮助者,让秦少游自悟自得,苏东坡是深谙为师之道的。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应避免硬填猛塞,把学生当作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不是生硬刻板的灌装、灌输,而应是师生之间的碰撞、激发、启示和互动。应该像东坡先生那样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悱”状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体验、感悟,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注重实质,淡化形式,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

感悟学习是当前生命教育的呼唤。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须通过感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强调感悟。可以说,没有感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感悟,就要努力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师生双方都有重要关系。就学生而言,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体验、情感需求、学习方式、心理品质等因素。

一、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与感悟。

感悟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从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因此丰富学生知识背景,增加文化积淀,打好人生底色,对感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当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他们的思想丰富了,表达的愿望强烈了,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活跃了。而且,非常令人兴奋的是,当学生有所感悟的时候,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可以少教或不教了。

二、生活体验与感悟。

感悟是以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来表现的。在内化和发展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我看来,百闻百见不如一次体验。只有积累丰富的经历和感受,才可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进而产生深刻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的视角引入到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涉及到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通过富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快乐、亲情、成功、责任、科学思维、基本道德观念……积淀生活经验,打下扎实宽泛的知识基础,引起内心反应,产生“心有灵犀”现象。

三、情感需求与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包含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在这种情感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使人从一事一物联想到他事他物,或将人脑中诸多相关的观念和表象串联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表象和感受,产生想象、联想、理解和领悟。学生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情感融合能化成课堂教学的创新活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极为普通而又蕴含深意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小学生,心好象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随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求知欲就能得到充分的诱发,在激情的推动下,灵感就会萌动,感悟就会产生。

四、学习方式与感悟。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被教育者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长期以来,在“学科中心论”的统领下,接受性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异化为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与背诵,21世纪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辨,结论让他们得,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才会敞亮,精神才会被唤醒,经验才会被激活、丰富与提升,知识才会建构与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才会精进,情感才会丰富、细腻与纯化,态度价值观才会形成、改变与完善,灵感才会萌动。

五、心理品质与感悟。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专家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个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0%—30%,人格要素、心理品质要占到70%—80%。因此,促进学生的感悟还应致力于人格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效感悟大致需要这些心理因素:

主动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进取;

洞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和直觉;

疑问性:多疑多问;

独立性;

变通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信心;

坚持力:持久不懈,百折不挠;

想象力:联想多,想象丰富;

严密性:深思熟虑,仔细推敲;

幽默感。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最佳状态,形成渴望学习的心理气氛,促使学生的感悟,作为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善于引导激励,让学生先尝试后启悟。

一、营造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永远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情绪、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要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新材料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安排新颖多变的活动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有意设置悬念、冲突、惊疑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和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探索境地。

二、引导激励。

在学生的感悟学习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如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交流甚至争辩、“碰撞”、发问,推动感悟的萌发、深化和升华。

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推波助澜,并在学生最需要点拨、引导的时候,揭示问题的要害,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

教师还要不断恰当地运用表扬、激励等手段,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受温暖,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三、先尝试后启悟。

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确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究,鼓励试,允许看,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享受自己得出答案的快乐。

不要让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参与、沟通乃至创造性,形成一种厌倦、懒惰的学习心态;不要让本应是学生思考的王国,创造的天地的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灌输的场所。最后,我想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的话语来结束本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感悟 篇4

首先,我觉得爱事业是“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于教育。一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是不能担当起教师育人的重任的。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牢记这一条,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因为热爱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更不是事事以报酬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因此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

其次,规范要求教师做到爱学生。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了规范第三条上,即“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安全,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不变相体罚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乐园。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多关注他们,多关爱他们。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能。所以,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因为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教师应当把这种爱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道德经》学习感悟 篇5

通知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评选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模范,集中展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知强调,要把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作为今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举措,摆到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实施,高效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使评选表彰过程成为宣传模范事迹、学习模范品质、践行模范精神的过程,推动兴起思想道德建设新热潮。

通知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扩大视野,坚持标准从严、公正评选,严谨有序地做好评选组织工作,推选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榜样,树立过得硬、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道德标杆,确保评选出的道德模范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道德经》学习感悟 篇6

在怀进鹏看来,如果科学精神的缺失继续持续下去,那么,“大科学可能毁掉伟大科学,刊物激增可能扼杀思想,宝贵的思想反而被洪水淹没。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做真正的学问,守护科学创新的精神。”

演讲台上,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92岁高龄的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手里举起的这把算盘,大概最能代表老一代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精神。

可想而知,建造核潜艇的计算量是非常巨大的。“成千上万个数据,我们就是用算盘和计算器一个个算出来,然后加以集成,不断调整。”黄旭华回忆,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我们两手空空,没有任何试验手段,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是临时的”。

然而,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核潜艇研制成功。“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战线。”黄旭华说他要将这把算盘捐赠给展览室保存。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实际上,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心力。”西湖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

施一公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求真,科研的目标是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推动技术进步。谈及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改进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走上科研的道路,每个人的动力都不同,有人可能是完全基于兴趣,有人可能是想出人头地、追求名利,甚至有人把科研当成一个谋生手段。所以,大家没必要盲目崇拜所谓的学术权威,没必要崇拜教授专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坚守科学精神。怀进鹏说,科学精神不仅仅属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多的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更是做科学研究的人所要秉持和坚持的。

观察学习倾听感悟 篇7

一、观察聆听助学习

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后, 想和大家最先分享的就是我从中学习到的。观摩学习了启航中学的大课间, 让我眼前一亮, 不仅听到了节奏快慢错落有序的音乐, 让我为之一震, 迫不及待地想拷贝一份再次欣赏, 而且分班、分队、分类组织的丰富多样的大课间内容和形式, 让我不得已快速从操场上穿行, 目的是想在这有限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内, 将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览无余。这些集技术与体能、游戏与比赛于一体的活动充分达到了锻炼的实效。

在看课的时候, 边观察课堂, 学习任课教师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组织, 我还特别留意了教师们的种种看课形式, 有的搬一把椅子当小桌并用双色笔边看边记, 有的跑动中不断拍照, 有的架起一台小型摄像机不时搬动着录像, 还有的走进课堂侧耳细听, 还看到有人不时地走近学生测量脉搏把握负荷, 有的团队在课与课的间歇时间展开研讨, 可以说, 每位教师都在认认真真地观察、聆听与学习, 不仅体现出在看课前做好了心理、物质等的精心准备, 还体现出了看课者的热情参与与互动交流。这种看课的方式正是《看课的门道》一书中讲到希望看到的看课场景。

从任课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各区点评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过程中, 我看到了大家的敬业与认真, 更看到了团队的合作与创新。尤其是在看课以后大家就进入了评课前的准备状态, 有的看课刚一结束就地开始了讨论, 有的刚吃过晚饭就集中研讨, 准备过程持续时间最长的直到凌晨4、5点钟。这种认真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 着实让我感动。从点评的形式上不仅看到了昔日的通过语言讲评的方式, 更看到了多媒体技术的引用——无声的点评。让我开了眼界, 长了见识。有的评课者娓娓道来, 有的评课者陈词激昂, 语言上都体现出了朴实而真诚, 没有火药味, 创造出了非常和谐、文明、进步的看评氛围和活动实效。

二、点评感悟促提高

过去, 多数情况下我是被邀请参与全国、省市区或学校等的评课活动, 而本次活动的角色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是以一个“评‘评课者’”的角色参与看评课活动的, 即让我对看评课者的评课情况进行点评。倾听完各区的点评活动后, 实际上我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表达我的深刻感悟了。下面我重点从“六个有”谈一谈我聆听点评后的感悟。

从各区点评的形式、内容和结果来看, 可以将各区的点评概括为有准备、有开发、有深度、有量化、有逻辑、有升华。就“有准备”而言, 在点评语中, 点评者多次提到《看课的门道》一书中的观点和结论, 说明该次活动主办方事先安排教师们阅读该书已经见到了成效。不仅教师们领悟了书中的观点, 还有所补充和完善。还听到和看到了精美的PP T和点评语, 可以断言这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的结果。从“有开发”来看, 本次看评课活动, 大多数区都研制了课堂观察量表, 是科学化看评课的充分体现。对于“有深度”来说, 评课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注重细节, 强化对问题的剖析和深度挖掘, 说明大家对如何看出门道已深刻领悟。体验到了“有量化”, 不仅大部分组都用数据在演示看的结果, “学习观察与练习组”还认真分析了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合理性及三节课之间的差别。在大数据时代, 体现出了大家的与时俱进, 以及评课观点的鲜明性与论据的可靠性。谈起“有逻辑”, 大多数评课者的点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逻辑清晰, 有的是按三节课逐一来评, 有的是按照教学要素三节课比较着评, 还有的是先从经验到问题, 再到根源分析着评, 这些逻辑性强的评课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最后要说一说“有升华”, 放在其后, 并非说不突出, 而是想更加强调, 通过全程聆听各区的评课, 不仅本次活动的实效性有所超越, 而且, 评课的形式超越了我的想象 (如无声的多媒体评) , 大家的评课能力都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超越他人。无疑, 本次看评课活动也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惊喜和收获。

三、建议趋势把握好

首先, 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是设计目的再明确些;二是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再丰富些;三是目标落实再突出些;四是教学研究再加强些。给评课者的建议是:其一, 评课内容与看课专题再一致些, 如“学习观察与练习”专题, 看评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选择在学生学习的行为, 而非学习结果上。其二, 评课依据再聚焦些, 如关于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隐患的防范, 假如能够聚焦到体育课程要求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基本理念, 效果可能会更突出。

感悟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篇8

关键词:感悟: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随着初中新课程的稳步推进,英语课堂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了今天的“自主学习”课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感悟。

一、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特点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主宰的课堂,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课堂。

2.主动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教学过程和语言实践活动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交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学生主动表现、主动展示、主动完善的课堂。

3.交际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提倡和鼓励学生交际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交往的课堂,是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课堂。

4.情感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课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深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起师生的共鸣,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投入的课堂,是师生真情流露、思想共鸣、共同发展的课堂。

5.开放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民主和平等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学生可以尽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开放性的答案,师生之间可以开放性地评价。这种课堂是思维发散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课堂。

二、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环节

1.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要达到的要求,它不仅提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的要求,而且还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要提出对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确定,应小而明确。

2.设计学案。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教师要在充分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习题的基础上设计每节课的学案,同时兼顾学生的特点,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以问题为动机,以情境为期待,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学案。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根本。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的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醒学生记下自学不懂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尽量不打断学生的思维,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学生将自主学习学不懂的内容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实现生教生,生生互动。这种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收集学生共性的问题,为精讲评价做好储备。

5.精讲评价。精讲评价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点睛。精讲就是教师把收集到的学生共性的问题阐述清楚,以问题为话题,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讲知识的前后联系,讲方法和规律的应用。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的点评,适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学生课上表现及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以期今后改正。精讲评价不仅帮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好处

1.自主学习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两极分化明显减少。

2.自主学习课堂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表现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由于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改善了师生关系,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教师课上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交流与表述的机会,使不少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泼。

3.自主学习课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教改意识,初步形成了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悟 篇9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鲁迅先生对《道德经》评价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我看完《道德经》,触动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欢水的团队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凭借团队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顽石,一改给人的柔弱表象,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水以柔克刚的精神。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过多的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遇到事情找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做到以小胜大、避实击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针锋相对,不要以死相拼,懂得这些,我们的生活便会灵活和简单。

我喜欢水包容的精神。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火刚烈,却锋芒尽露,过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计较一时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因此,当前方遇到艰难险阻时,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过,火一般性格的人却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篇10

为无为事无事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

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赴华东师大学习感悟 篇11

【關键词】规模 精致化办学 责任感 使命感

有人曾说“华东师大是校长培训中的黄埔军校”,如真是这样,我还真有点愧对这个“荣誉”,我感觉只不过是这所“军校”里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其精品式的培训课程和大量的参观访问见闻仍然对我产生了洗心革面的影响,也许这种影响会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也企图把这种影响影响更多的人。接下来,我就将我的浅悟浅见向各位汇报。

一、本次培训简介

(一)体验差距

本次培训在华东师大共待了24天,24天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感觉到了走出大山怀抱拥抱现代化大都市的怡然之得之情,也让我懂得了东西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在哪里——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繁华都市与原生态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差别,不仅表现在交通的四通八达,更深深地印在文化与意识之中,更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所展示出来的素质之中,这种差距绝不仅仅表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差距会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加速而逐渐拉大,这种差距也许看得见但永远也摸不着。具体表现在教育上是——东部抓质量西部抓规模,东部抓精致化办学和培养国际视野人才时西部才提抓质量,也许这就叫望尘莫及吧,这种差距至少是一代人的差距,甚至更大。

(二)体验课改

本次培训班是“第24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区)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由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校长和副校长组成(西藏的有林芝一中的伍校和我),而又以西部为主,这也是最后一期普通高中新课程校长专题培训班。我们为这期班的名字找了很多好听的原由,如:24K足金、24节气等,这实则表达了西部校长的一个共同期望——西部高中课改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本次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和考察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给我们讲座的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如基础教育二司的李明外长、上海教育局主任尹后庆等;有一线课改校长,如天津中学的国赫孚校长、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等;有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知名专家,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主任、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教授、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以独到的视角,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二、重新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

教育活动即课程。有有形课程(文化课程),也有无形课程(各种活动,如第二课堂就是很好的活动选修课程,这也许对学生一辈子记忆深刻;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各种讲座等);选修课程不一定要有特别印制的教材;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设置,选择性应更强;学校应制定完整的三年《课程纲要》(模块课程的整体体现),《课程纲要》抓住四个环节——目标,即希望到哪里;内容,即载体,素材和活动;实施,即怎样教和怎样学习;评价,即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二)课程安排(如何排课)

两节连排,分段分步。好处: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三)高考

考试无法回避,国外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得好不一定素质高,但素质高的一定考得好。新课改不回避高考,我们不能因高考而抵制新课改。新课改高考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建议:在高一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和习惯,高二注重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高三注重升学;在西藏考纲未明确之前,我们应重点研究宁夏高考。

三、关于学校管理

(一)管理

有人说管理就是把该管的事情理顺,也有人说就是利益的再分配,也有人说你管我我就理你你不管我就不理你。我个人认为学校管理把事情理顺尤为重要。管理就是明确告诉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管理就是做正确的决定之后坚决执行。管理切忌决策错误和朝令夕改。

(二)建议

各职位权力最大化和责任最大化——加强年级组和各处室的权力和责任;推行课时津贴制和岗位津贴制;推行教师和管理人员双向聘任和双向评价机制。

用心实践,感悟物理学习 篇12

一、初中物理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1.感悟是形成新的思想。

不通过感悟的物理知识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将物理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并使其有所体悟, 这样的物理知识对学习者来讲才有实在意义。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 或者本身就是感悟, 或者它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显然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给学生一把跨进能力空间的钥匙, 多途径帮助学生感悟物理知识。学习中有的学生对微观领域的情景不能领悟, 如:学习分子动理论时, 对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感到不可思议。需要找到在宏观领域可比拟的事物, 依靠科学、合理的想象, 终于设计出理想化的实验, 建立了一个“两个小球代表分子, 两球之间用橡皮筋拉住表示引力同时用弹簧撑住表示斥力”的模型, 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要用到等效替换的实验思想, 用替换法可找出虚像的位置, 进而进一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我们要研究的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要看清世界的真面目, 实在太困难了。我们要学生领悟到一种物理思想方法:抓住本质, 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理想化模型进行研究, 得到有局限性的物理定律, 进而不断逼近真理。如在研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中, 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 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同时听到铃声逐渐减弱, 尽管无法达到绝对真空, 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 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这是一种极限思维方法, 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就是根据这种思维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牛顿曾研究过这样的问题, 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 抛出点速度越大, 落点就离山脚越远, 那么当抛出速度越来越大时, 物体将如何运动呢? 当时他无法使速度达到很大, 但他通过科学的推测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体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 物体将永远不会落到地球上, 而是在绕地球旋转。现代科技应用这一理论制造了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可见理想化模型来源于实验, 又高于实验, 最后也要经得起实验的检验。

诚然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需要训练, 但它不是学习的归宿, 也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再多训练解决不了人的认识推进拓展的问题, 也不能形成新的思想和产生认识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 训练比感悟的层次要低得多。熟能生巧, 但熟不能生新, 创造性不是靠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心灵火花的迸发行为, 是以感悟作为基础表示方式的。

2.感悟是提炼精髓, 实现高效率。

感悟可以透过众多的事物, 将众多的事物提炼成为一点点精髓式的认识, 感悟的结果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了, 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了, 使我们能深入浅出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当如此浅显的东西成了我们的感悟形态时, 它的内涵就丰富了, 也就是说, 尽管我们表达得非常简单寻常, 但是它仍具有巨大的含义量。感悟得越深刻, 这种附着的可能性就越宽, 灵活性就越大, 更能使深刻的道理附着在浅显的事物上。因此学生有感悟的时候, 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就可以少教或可以不教。

感悟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只有学生自我发现的东西, 才能积极地同化。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上, 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设计出几种方案判断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的方法, 结果学生除了用课本上的将物体接入电路, 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办法外, 又想出利用摩擦起电后, 物体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或用摩擦后的物体与验电器小球接触, 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是否变化, 或查表判断等多种解决方案。师生共同加以分析, 从中筛选出一个或几个最佳实验方案, 让学生有所感悟, 达成共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 感悟的形成, 需要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和深入思考, 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 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因此,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 感悟程度高, 学习效率就高。

3.感悟是认识升华的拓展展示。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 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感悟可以自觉地获得, 也可以自觉地努力为之, 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多留意、多思考, 就会有许多感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 形成的理性认识生动深刻, 此时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感悟, 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是“鹦鹉学舌”、就事论事。感悟能自己生成新的见解乃至更高的知识, 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耐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 即兴创造,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超越。

教的真谛在于导, 学的成功在于悟, 在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后, 教师不是简单化地处理, 而是关注学生的感受, 果断地改变策略, 维持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此时适当而有效地指导, 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例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很多同学在猜想时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 我并没有给予否定, 而是以此为契机, 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探究出结论。又如在讲“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学生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已经相当熟悉, 我在学生实验中, 根据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 第二组只提供电压表, 第三组只提供电流表 (其他器材满足实验要求) 。由此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教师来说, 引导学生感悟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点化。因此,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智慧, 让学生“用内心创造和体验来学习”, 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才能走出前人的框框, 走向科技的新领域。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 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1)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面对五彩缤纷、闪烁变化的霓虹灯时, 学生通过联想, 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它容易发热吗? 如何控制它的发光或熄灭? 为什么会自动地有规律的变化呢?

(2) 利用物理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光的色散”时, 可用棱镜片做实验, 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当一条彩色光带呈现在光屏上时, 学生激动地跳起来, 因为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感觉中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在讲“汽化”时, 我在黑板上擦一点水, 过一会儿水没了, 问:“这是为什么? ”生答:“水蒸发了。”当讲到汽化吸热时, 我让学生在手背上涂一点酒精, 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生答:“有点凉。”使学生认识到酒精汽化时吸热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去拥抱、去体会、去揣摩、去领悟, 悟出有个性的见解, 悟出有创造性的、多元的认识。

(3) 利用多媒体课件,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感悟就是立体的、鲜活生动的。在进行抽象知识的教学时,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使学生通过感知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 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如原子的核式结构、分子的扩散过程、电路中的电流流动、核反应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形象和直观化。

有些物理现象, 由于发生过程非常短暂或十分漫长, 现象很难观察;有些物理现象, 由于发生过程过于微弱, 现象不易观察。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以把光线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缓慢”地显示出来, 不仅能使学生对光的传播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 我认为也是感悟教学的新境界。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感悟。

教师是引领者,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堵塞、岔道的时候, 要给予点拨和启迪。那么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对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 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对新知识进行深刻思索, 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 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 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 激励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评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教师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给予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 激励学生认真“感”, 用心“悟”。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用激励性语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科学的天才大师霍金指出:科学创造只能在人间的心灵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物理教学中的自由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架起了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有了学习信心, 为感悟铺平道路。二是要注意进行过程性评价, 不放弃任何一个可教育的时机, 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感悟。

“感悟”是创新的基础, 能把学到的知识由感知达到心悟, 必能把知识融会贯通, 生成新的见解乃至更高的知识。非思考能悟、非独创不能悟, 感悟是思想与独创的统一。能教会学生“感悟”, 是物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当然, 学生学习物理的阵地不单单在课堂, 物理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物理, 物理来自于生活, 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 不同的人在物理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 .

[2]宋晓楼.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物理, 2007 (1) .

上一篇:2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下一篇:选择新闻稿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