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道德学习

2024-06-24

终生道德学习(通用3篇)

终生道德学习 篇1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谈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的确, 小学生在将来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儿时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关。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 聪明与否不是学习能力大小的决定要素, 因为勤能补拙, 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伴随一生的习惯, 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最终的发展前景。通过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我们也能概括出这样的信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意志, 以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成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来看待。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固定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经常性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为学生带来好的学习成绩, 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生成自信。在成长过程中, 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到社会知识的实践, 好的习惯会伴随一生, 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反之, 一些天资较好的孩子由于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头脑却没用在刀刃上, 常是“老大徒伤悲”———感伤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而空有好头脑也是一事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学阶段抓起, 在课堂教学中抓起。因为俗话所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指的就是习惯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之所以早抓, 是因为坏习惯捷足先登后很难克服和纠正, 改变坏习惯, 难于上青天。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包括哪些内容呢?依据《大纲》精神,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学习的钻研态度, 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认真检查的习惯”等, 还包括了课前会预习, 课上要积极, 课后会延伸, 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程标准中, 更加注重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又增加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此多的内容要求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贯彻呢?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明白道理, 了解意义

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 什么样的习惯算是好的习惯, 怎么样去做才能做得好, 同时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在教学中, 以计算四则运算题为例:我们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方法是先将抄下的题与原题作对照, 避免漏抄和误抄情况的出现, 因为学生深有体会, 一旦抄错题, 后边的运算都是徒劳无功的。初步审查的好处是可以整体把握运算的顺序, 从高级到低级去看清运算步骤, 同时, 在整体把握时注意看有没有简便算法。这样, 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认真审题、统筹安排、仔细运算的好习惯。这样的做题好习惯延伸到生活中, 学生们就会在做事之前先整体考虑, 然后一步步解决问题, 把事情做到最好。

二、改进方式, 改善状态

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要改进我们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 同时要注重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都能在好的学习方式中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如在讲“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 提倡同学们自己探索, 让他们拿出长方型的书或文具盒, 自己想办法去算, 并找出规律。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讲, 而是听听同学们自己的想法, 看看学生们的探索哪里有闪光点或是在什么地方出错了, 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 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然后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教师带领学生将不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

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面对三种情况, 教师不要急于定夺正确与不足, 让学生们自己去判定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学生自然选择了第三种。然后, 选择一组同学到讲台上来测量一下黑板的周长, 这样, 就需要同学间的合作, 有的负责丈量, 有的管记录, 有的管计算, 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求知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他们学会探究—归纳—筛选, 无形之中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味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同样, 这样的学习习惯在其他学科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三、结合教学, 真正贯彻

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任重道远。如想出色完成, 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加强。例如, 对于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分步进行。第一步是要自己做完, 这是基本要求;第二步是书写要规范化, 步骤要科学化;第三步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学会自我检查与纠错, 并认真改正。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要求, 还要循循善诱地予以指导, 慢工出细活, 不怕费时间, 纵然是一年养成一个层次的习惯, 几年下来, 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四、勇于创新, 个性张扬

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赞赏学生独具个性的认知、理解与表达, 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予以认同和赞赏, 哪怕是走了弯路的想法, 教师也要适当的表扬其精神, 并委婉指出不足。勇于创新才能走出杰出的科学家, 不要轻易否定非常规的解题思路, 否则你不知道你打击的是未来的高斯, 还是明天的陈景润。

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老师的优秀示范是无声的范例, 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我们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我们在板书时就要树立榜样。我们要求学生步骤具体, 我们就不要省略简写。我们要求学生算草有板有眼有规划, 我们在副板书中就做出榜样来。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教育无小节, 节节皆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

总之,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小学阶段抓起, 且常抓不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意识, 并自觉在教学中身体力行, 为孩子们从小养成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终生受益。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小逐渐形成并伴随一生的。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以及最终的发展前景。通过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把它当成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来看待。

关键词:小学教学,良好习惯,培养过程

终生道德学习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对外界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立足社会,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新的时期我们团员青年应继承“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高擎“五四”火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通过开展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充分挖掘团员青年的、小设计、小窍门、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来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分钱、一颗螺丝钉、一度电;从计划、使用、维护、检查、考核等全方位形成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本增效的机制。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主动研究探索,坚持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做到思想挖潜、管理挖潜、岗位挖潜;向管理要节约、向技术要节约;向节约要效益、安全要效益;努力争当“挖潜增效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档次、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当今的青年职工要有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不断反省自身的工作观念、行为和习惯,管理好自己,经营好自身,创造岗位的最大效益,提倡从身边的点滴工作着手,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最后改变我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转化墨守陈规的老观念,树立大局观。为企业紧贴市场、释放产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配件和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加强强自检保养,降低维修费用;开展劳动竞赛,提高职工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寻求创新,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加强零星维修控制。树立忧患意识,实干意识,爬坡意识,就要真出力、真流汗、真爬坡,爬坡上坎就是要 强化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团员青年不论对岗位知识还是相关知识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为了工作,参加工作之后的的学习是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加

强对本岗位业务的学习尤为重要。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要求我们要积极进取,牢固掌握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个人素养,正当业务精兵,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新时代学习型青年榜样势在必行。因此,广大团员青年要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己,争做文明青年迫在眉急。

一、立足岗位,学习专业知识,争做业务精兵

立足本岗,热爱本职,广大团员青年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要想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就需要加强学习本岗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头脑充实,日益完善,不断进步。争做学习型青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既要有短期的学习计划,又要有长期的学习方向,并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只有对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成为业务尖兵,逐渐发展成行业带头人。

二、拓展知识,学习相关知识,争当技能高手

青年人才需要有创新创效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学习和奉献精神。除了在本岗能够驾轻就熟外,青年职工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拓展思路,扩大发展空间,学习相关业务。当今世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学习型青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已势不可挡。在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充实完善,勇挑重担。因为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三、着眼未来,学习各领域知识 争做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广大团员青年要展望未来,放眼世界,珍惜大好时光,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努力成为学习型青年,争取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加各种知识储备,既要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更新,既要重视学习上的深造,又要强化能力上的提高。让自己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主动,提高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青年职工在集体中成为学习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为全体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风气在集体中形成良性循环,大力倡导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终生道德学习 篇3

这是教师滥用评价信息的一个极端例子。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 评价制度的创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 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 准确了解学生发展的状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措施。”由此可见,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也应采用新的课程评价。

1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评价的对比

传统地理课程的目标、评价方式主要为单元测试、学期考试, 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的单一标准, 其弊端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体现在课堂上, 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 记笔记, 划重点, 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往往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 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 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 反映在应试准备上, 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 忽视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由于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 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 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把分数评判看作是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实现个体价值。新课程评价还改变纸笔测验作为考试的唯一手段, 要求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 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作法, 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 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主要职责在于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评价目标还特别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评价新理念。

2 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特点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的, 它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可见, 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2.1 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 老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上课表现给学生评分, 并以此记入学籍档案。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强调关注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系, 地理学习评价也要在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基础上, 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评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 重应用, 重体验, 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果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单一, 学习成绩大多用分数来衡量, 思想行为表现仅仅以教师评语来确定。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不同的课程目标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在知识方面, 除了书面的测试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评价。

(1) 上课可以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观察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表现, 并对学生的发言、纪律和注意力等情况做一些简要纪录。

(2) 课后调动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参加天象观察、太阳高度角测量、地理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 鼓励他们自主开展课题研究, 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设计环保方案, 绘制学校或公园、住宅小区的平面图, 以此评价他们对地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3) 通过开放性的情景测验, 例如让学生口头描述学校和住宅区周围的地理环境特点, 及时分析当地的天气变化和成因, 以此考察他们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检查课堂笔记和作业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还可以采取自我总结、家长评语、活动记录、作业、作品、小论文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重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鼓励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相结合。

(5) 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是否能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 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 倡导评价主体间的沟通, 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都应该参与地理新课程的评价过程, 这样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增进理解, 形成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3 地理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评价理念的提出,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 尤其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理教师, 要彻底改变以往不科学的评价观念, 在教学重点、学习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 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首先, 要体现在出题方式的根本变化上。在传统评价体系的指导下, 考试或课前复习提问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 偏重于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的识记情况, 这类题目往往都能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教师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评价的惟一尺度, 只要一字不漏就能得满分。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要求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识记程度, 更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 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又不能一下子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 必须经过自己的综合思考, 融会贯通才能抓住解题的要害, 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如教学“人口”一章时, 传统的出题方式一般是“简述人口的基本国策”, 评价的目标在于单纯考查学生以人口国策为内容的识记;而课程改革倡导的问题设计应变为“如何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侧重于通过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就业问题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等,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深层次地理解人口基本国策, 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评价目标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识记, 更包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可见, 同样的问题, 两种不同评价目标指导下的出题设计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求学态度、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引导效果。

其次, 要体现在学生对答题的总体要求上。新的评价体系, 要求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 既要用书本知识来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又要联系实际问题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 要体现在对学习行为的正确评判上。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性原则, 要求教师不能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质量, 更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机械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对号入座”,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 应认真寻找并精心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 着眼于激发有利于其终生发展所必备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因人制宜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评定。使每个学生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 与自身相比有了进步, 同样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只要经过自己的思索, 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劳动成果, 也应受到珍视。这样, 由于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生就乐于欣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 地理学科生动的教学实践, 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只要用心去体会、大胆去尝试, 任何一节课、一次活动, 都可成为实践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良好载体, 最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沈高和.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与实践.《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

上一篇:中学俄语下一篇:《我爱我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