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大学问 第一章

2024-05-22

职场大学问 第一章(共3篇)

职场大学问 第一章 篇1

23.《学与问》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清理课文脉络。

2、精读课文第1~2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结合事例,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

3、那么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二、读书检查预习

1、师指名读词语,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了。

2、指名读课文。评价

三、整体感知,明白说理方法

1、那么,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3、点击,两句关于学、问的句子变成红色。男女生各读一句。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中,作者通常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这两句关于“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即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5、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一句在结尾——-总结全文的作用。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吗?谁来说一说?(板书:勤学好问)

7、小组讨论,明白说理方法。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我觉得作者要讲的道理已经很明朗了,就是要我们养成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那课文的2、3、4自然段不是显得多余了吗?(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

3、你对哥白尼了解多少?(指名介绍哥白尼的成就)

4、教师视学生介绍的情况决定是否补充以下信息。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1535年,哥白尼用“四个九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六卷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结构的理论日心学说:而在此之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被奉为真理已长达一千多年。

3、同学们,看(听)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

(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点击“伟大”一词变为红色。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小时候非常喜欢问,将“非常喜欢问”点击变为红色)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文字,想一想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6、指名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7、指导读哥白尼提的三个问题,读出好奇的语气。

8、刚才,我们读出了一个勤学好问的哥白尼,其实,我们还可以演出一个勤学好问的哥白尼。该怎样表演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人物的语言、动作、语气)

9、要想表演好,还得有爸爸妈妈的语言,也就是得回答哥白尼的问题。老师还要提两个要求。(课件显示“缠着”、“……”)要表演出哥白尼怎样“缠着”父母,好要将省略号给表演出来。

10、什么叫“缠着”?你什么时候“缠”过你的父母。省略号该怎样表演?

11、学生自由合作表演。

12、指名表演,相机理解“不懈探求”。

1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等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1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要好问)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小结:从哥白尼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问”为哥白尼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问”就像一把钥匙为哥白尼打开的了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小学生更应该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我们有了问题该向谁问呢?当别人也无法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指导生字,描红生字。

23.《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

23.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练习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倒顺词现象。

2.诵读与欣赏:《大风歌》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5.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关键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也就是倒个个儿,会变成另外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十分有趣,这说是汉语言中的倒顺词现象,想知道得更明的吗?那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相声。

2.同座位分角色朗读相声片断注意带点的词。试着读出其中的趣味。

3.集体交流、表演。

4.倒顺词是汉语言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同是两个字,顺序不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让我们再来读六组倒顺词,看看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

2.交流。

(上面一行意思不同,下面一行意思相同)

3.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师随机板书)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三、学习第二部分

1.你能否将刚才补充的倒顺词,加入到相声片断中接着说下支呢?仔细读相声片断,你发现两处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一个省略号是将一对倒顺词分别说在两句中,后一个省略号是把倒顺词说在同一个句子里)

2.两个一组自由练习。

3.集体交流。

4.总结。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大风歌》。

2.写好钢笔字。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欣赏

1.汉高祖刘邦大家都知道,他与楚霸王项羽一争天下,取得了胜利。在他称帝后第七年,返回家乡,设宴招待家乡父老。酒过三巡,刘邦信口唱出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谁知道是什么?

2.对,就是只有三行的《大风歌》,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自由读,指读正音。

3.对照下面的注释,你能说说读句的意思吗?

(大风刮起来了啊,天上的云到处翻滚飘荡。我用威力平定了天下啊,现在回到了故乡。怎么才能得到众多的猛士啊,来守卫国家的四方!)

4.《大风歌》正是刘邦英雄本色的显露,“大风”、“云飞扬”、“猛士”使人感受到叱咤风云的气概,而“海内”、“故乡”、“四方”又使人感到他那恢弘的气度,这两组艺术形象的融和,构成了《大风歌》雄浑深沉的意境。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导朗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自由练读,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这美。

6.配乐诵读。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段话出自《给家乡孩子的信》,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3.整体观赏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支观察、揣摩。

4.描练、力争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5.反馈。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1.审题。

2.指导。

(1)导入:名人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有不少同学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中,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激励)

3.练习。

(1)按刚才指导的内容轻声试说。

(2)4人小组门交流练讲,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并推出代表。

4.反馈: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其余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适当的评议。

5.将你喜欢的名言做成小书签送给你的朋友,可以适当加些图案,使书签更加美观。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撒”、“鞭”是特殊的左右结构,因此又可以把它视为左中右三部分。“撒”字中间部分显得极为重要,所占空间也大一些,左边的“扌”和右边的“攵”则呈相向之势,簇拥中间。“鞭”中间部分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小一些,同样的左中右三部分都要上紧下松。

3.练习。

4.反馈。

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

(二)默读课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书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们从这种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用直线划出)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段。

3、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4、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自读课文的第三段。2.读后汇报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3.拓展思维,积累谚语

你们还知道与气象有关的谚语吗?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段。

1.自学要求:默读4—6段,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交流。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4)齐读第5段。(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出示琥珀图片

介绍琥珀的形成,你知道这曾经发生的故事吗?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段。2.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第一章思考题 篇2

【答】 由一个线圈提供的电压,波形不够平滑。用许多分布线圈串联构成电枢绕组,各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相互叠加,可以得到很平滑的电压波形。从电压波形的角度看,线圈越多越好,能够得到更平滑的波形。但线圈过多时,电枢开槽过多,齿壁过薄,齿部磁密过于饱和,所需励磁电动势过多。因此,从励磁角度看,线圈不是越多越好,受齿部磁密饱和的限制。

1-6 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吗?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吗?

【答】 是的,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势。事实上,无论发电机、电动机,都有电磁转矩和感应电势。

1-9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置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是一回事吗?

【答】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惟其如此,方可使得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之感应电势为零。而电刷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意味着直接放在电枢几何中性线的导体上,省去换向器,习惯上称为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位置。在电枢表面上,相邻磁极之间中心线成为称为几何中性线。通过电枢表面磁场等于零处所连接的直线称为物理中性线。由于电枢反应产生的交轴电枢磁场与主磁场相互叠加,一般情况下,合成磁场的这种畸变使负载时物理中性线与几何中性线不重合,只有在空载时,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才重合,可见,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心线不是一回事。

1-13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功率还是机械功率?还称为什么功率?

【答】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既是电功率,又是机械功率,还称转换功率。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枢绕组的电功率,又是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的机械功率,意味着在电枢电路和机械系统之间发生机电能量转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机状态下,电枢绕组从电源吸收电磁功率,转换成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机械功率,通过转轴传递给机械负载。发电机状态下,电磁功率是原动机通过转轴传递给转子的机械功率,克服电磁转矩对转子的作用,转换成电枢绕组中的电功率,输出给电负载。

1-16 一台既有并励绕组、又有串励绕组的直流发电机,在恒速条件下,将它作为他励、并励、积复励时,比较电压调整率的大小。为什么励磁不同时,电压调整率也不同?

【答】一般来说,各种励磁方式下电压调整率大小关系为U并>U他>U积。原因:对他励发电机,由于电枢回路的电阻压降和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使感应电动势下降;对于并励发电机,除以上原因外,端电压下降会导致励磁电流变小,使感应电动势变小,从而引起端电压进一步下降,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比他励电动机大;而对积复励发电机,通常由于串励绕组的补偿作用,可使外特性保持为一水平线甚至可以外特性上翘,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可以更小。

1-17 正在运行中的并励直流电动机为什么不能断开励磁回路,断开励磁回路后磁通、电动势、电枢电流和转速将如何变化?起动时励磁回路断了线,会有什么后果?

【答】 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如励磁绕组被断开,则If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EaIaRaEaCen,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此时,若负载为轻载,电磁转矩Te可以克服负载转矩,转子必须以极高的转速旋转,将产生“飞车”现象;若负载为重载,所产生的电磁转矩Te克服不了负载转矩,则电动机可能停机,Ea0,而IaURa,使电枢电流一直增大到起动电流Ist,引起绕组过热而将电机烧毁。这两种情况都是及其危险的。因此并励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励磁绕组绝对不能断开。若起动时励磁回路发生断线,则If0,同时转速n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IaRa,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情况与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时励磁绕组被断开相似。

1-18 直流电动机可以采用那些方法来调速?采用这些方法时,机械特性有何变化?

RRaRaU11CD【答】 nUaIaUTTTeee22CeCeCeCTCe2CeKfIfCTCeK2IIIffff①改变励磁电流调速;②改变电枢电压调速;③改变串入电枢回路的电阻调速。机械特性的变化分别为:①截距变、斜率变;②截距变、斜率不变;③截距不变、斜率变。

1-22 并励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为什么会有拐点?是属于自励还是他励?如果不能建立端电压怎么办?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还是他励?

【答】 从空载开始,负载电阻RL降低,端流I增大,端压U下降,If下降。If降到一定值时,磁路进入低饱和态。此时若RL、U、If下降,较小的RL、If降速导致较大的Ea降速,进而导致较大的U降速,从而IURL不升反降。于是外特性出现“拐弯”现象。并励直流发电机属于自励。如果不能建立端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解决:①电机转子没有剩磁——充磁;②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的连接接反了——反接;③励磁支路的电阻大于临界电阻——减小励磁支路的电阻。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

职场大学问 第一章 篇3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

1.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状况,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市场扩大,贸易量日益增多,商业完全脱离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在商业利润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不断发展。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商品数量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地区之间贸易交往的增加促使国内市场逐渐形成。同时,各国的商人开始跨越国界进行大规模对外贸易,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贸易发展的带动下,分工也开始跨越国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1.科技革命的涵义

(1)科技革命的涵义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其中,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基于此,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2)三次科技革命简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60年代达到了

高潮,主要以原子能、高分子合成材料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2.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从传统的纺织部门开始。在需求的推动下,为了追求利润,纺织业的机械化水平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为了解决动力问题,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即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不但解决了动力问题,而且为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创造了条件。接着,蒸汽机应用到其他重工业部门,促进了采煤、冶铁、机器制造等部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可以说,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过程贡献巨大。

(2)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时间正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独特的历史条件赋予它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②技术发明领先于理论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过程中的种种发明,都是技术发明领先于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且它们大多是由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工人做出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实用性很高。

3.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代替了简单协作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原本由人力完成的简单协作被机器所取代,突破了自然体力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精确程度。

(2)根据科学的原理实现了生产过程技术上的统一连续性

依靠科学的原理,应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各

个阶段之间结合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生产过程技术上的统一、连续性。

(3)科学技术把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

蒸汽机的出现,使用机器推动机器,把自然力运用于社会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4.世界经济的萌芽

(1)国际分工的发展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分工取得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工业内部的分工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分工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的基础,进而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社会分工迅速跨越国界,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纳入国际分工之中。

(2)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在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市场也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又使生产趋于专门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就在相互推进中向前发展。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发明

与蒸汽力相比,电力具有更多的优势。电的应用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能力,使人们的通讯能力大大加强;②依靠电,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利用电解的作用,发现了许多新的元素;③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留声机、电影、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光明和多姿多彩。

②内燃机的发明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拖拉机的出现为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创造了条件;②汽车的发明、使用和推广使人们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部门;③内燃机的发明使蒸汽动力的应用得到推广,扩大了对石油的需求,促进了石油部门的发展。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显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第二次科技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后起国家德国、美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导。

(2)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资本、货币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世界经济最终得以形成。

(1)科技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变革。交通运输的发展,方便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掠夺,也加快了资本的跨国流动。

(2)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运输的日益便捷使得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基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从发达的工业国流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必然。

(4)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日益增多,促进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现了世界货币,但第二次科技革命才形成以世界货币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

上一篇:2023赵琳年度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新春贺词(六)贺词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