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优质课

2024-09-18

牧歌优质课(通用9篇)

牧歌优质课 篇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的特点。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草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六课《草原》(板书课题)

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草原风光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听着这样的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草原。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第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二、研究学习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段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

2、学生交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天空 明朗 可爱

草地 一碧千里

小丘 马 牛 羊

3、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不理解的词语先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重点指导理解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的意思。

勾勒:用线勾边。

渲染:用颜色直接涂抹。

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与渲染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____地朗读课文)

现在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研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推选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第一段,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了写自然风光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评价指名读得怎么样?

3、交流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能概括一下吗?(板书:低吟)

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呢?

过渡: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低吟”后再“高歌”行不行?请你再次字字入目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为什么?

同桌之间先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能换。因为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

作者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满心的愉快,出示草原的天空以及文字: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之情。

5、学习草原美景

过渡:是什么样的景色让作者沉醉其中呢?谁来读一读草原美的句子?指名读。

(1)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草原是一碧千里?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绿”的词语?

“并不茫茫”指什么?(草原虽辽阔,但能看得清楚)

这样的草原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谁能读好这句话?

过度: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中了。草原是美的,它又美在哪儿呢?

(2)出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小丘是美的”美在哪儿?你能读出小丘的柔美吗?自己试着读读 指名读

b“羊群是美的”美在哪儿?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一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 比作 。

这样的比喻好在哪里?

你能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是呀,在作者的眼里,普通的小丘是柔美的,熟悉的羊群也是美丽的,让我们再次饱含喜悦之情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齐读草原美景。

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6、体会作者的感受

欣赏了草原美景之后,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

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为什么“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也是写作者愉快的心情?(对景物的感觉跟人的心情有关)

练习用“既……又……既……又”造句

五、总结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过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在歌声中结束今天愉快的草原之旅!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评析: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出示草原美景,播放美妙的音乐,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为上好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文中“勾勒”、“渲染”两个词语是专业术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草原美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体会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再次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整堂课充满情趣。

牧歌优质课 篇2

一、优质课的“忧质”

诚然, 优质课比赛可以赛出水平, 赛出风格, 有助于教师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助于学校教研教改风气的蔚然兴起。但时下优质课比赛大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优质课似乎成了“忧质”课, 现在的优质课竞赛已逐渐走向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只重表演而忽视教育育人的畸形之路。为了产生“优质”课, 主办单位往往有意识地提前通知参赛学校, 有的几乎有个把月的准备时间, 把同一堂课在学校里反复演练, 直到讲得滚瓜烂熟, 讲得炉火纯青, 讲得有如奖章般金光灿烂。经过这样的持久战, 优质课焉能不“优质”?可以说, 谁把握了时间, 谁就似乎稳操胜券。而在优质课竞赛中, 时常也会出现一些的低级错误, 试问其“优”在何方?

于是, 我在反思, 优质课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也许有的专家评委常会用优质课和常态课区别的理论来糊弄语文教师, 但是糊弄久了, 老师们在心中也会渐渐起疑:这就是我们想要听的语文优质课?

二、优质课的优质

1. 简短的激情导入意识

导入语是开场白, 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 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从而做到引人入胜。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因此, 一个充满激情且紧扣内容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激发兴趣, 联结知识, 沟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 完善个性的发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要学的知识内容上。

2. 合理准确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简单地说, 语文教师更多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引导他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说白了, 语文教师上课不是给评课人看的, 也不是直接把自己的鱼送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会捉鱼, 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要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因此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教学策略上, 应实行“三步走”的方法, 一是提供情境材料、问题;二是师生互动、探究, 收获知识;三是再设计活动解决问题, 即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 知识点是在探究中得出来的, 是探究的结果。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有深度就说明有创新。

当然, 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但只要落实一点就好, 就是一节优质的课。

3. 充实全面的内容意识

一堂优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充实的、大容量的, 不仅传授的知识全面、细致、准确, 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大, 提供的信息点多, 从而能让人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并能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一篇课文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基本知识是什么, 知识深度、层次和课堂容量如何确定, 等等,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在依照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上连下挂, 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做到教书育人。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是真正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了?但充实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 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 更不等于教学手段的多样时髦。

4. 内容解析的深度意识

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要让学生理解文本, 但语文教学又绝不能满足于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应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过程中融入语文活动, 对文本做到充实全面的把握, 且对教材的内容解析要有深度意识, 不要浮于表面, 浅尝辄止。

(1) 对文本达到高位化的认识

高中老师的“高”, 是有语言涵养的魅力, 有思想的高度。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低位化, 仅仅满足于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梳理, 复制考试, 进行简单教学。教师没有研究文本, 没有探究文本, 没有对文本及作者相关的庞杂材料进行研究式备课, 只借鉴一些简单教案, 这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认识是肤浅的。教师没有高度, 课堂就没有高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就更没有高度。

(2) 注意品析文本的三重义

文本的三重义指文本的作者义 (作者写这篇文本的目的) 、文本的社会义 (作品主题) 、文本的个性义 (作者自己的个性理解) 。语文课堂普遍缺失学生文本理解的个性义, 文本的社会义也难有高度, 甚至有些课堂教学对文本的作者义也出现了偏失。如《劝学》一文, 老师一般理解“劝”是“劝告”的意思。实则不然, “劝”是勉励, 鼓励, 不是劝告;“学”不是今天的上学, 学知识, “君子日参博学而省乎己”, “学”是要学“礼”, 即学人的品行、道德,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来“化性起伪”, 使人格提升, 因此他要劝告人要“学”。

语文课堂, 教师要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恰当的凭借, 常见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教师们设计的这些问题要么质量并不高, 要么同义反复。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进行精细阅读和深入阅读, 在阅读中没有高于学生和教参的阅读。这样课堂即使环节再多, 花样再多, 也是空洞无物。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 在别人思想的基础上再多想一点, 这就是深刻。

5. 情境问题的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探究法是师生合作、互动探究, 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施问题探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如何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产生矛盾。在具体的操作中就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本, 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问题探究体现在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使得教学、教育与发展相统一, 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这也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的一种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优化教学的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问题探究法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 而且要广,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 并且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牧歌优质课 篇3

关键词:实验优质课;优质课;思考

2013年12月9日—11日,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举行了山东省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生物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及教材外的材料科学重组,充分展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模式。这次参赛的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期间看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到了大家的认真的倾听,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实验课?实验课与优质课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次活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一、教学的环节要完整

优质课更加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如情境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的总结,习题巩固检测,课堂中的实验为知识服务,实验时间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实验优质课知识为实验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占课堂的三分之二。而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仍然是优质课的模式,实验的比重较少。

二、二者的关注点不同

优质课更加关注知识、概念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没有任何疑问走;而实验优质课是学生没有问题来,带着很多问题走,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开放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总是在鼓励倡导创新,创新也是生物探究性课堂的灵魂。要鼓励学生积极就生物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比赛中,有个老师的课题是《污水对生物的影响》,那么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鱼?学生提出污水对鱼的影响有多种观察指标可以选择、运动、呼吸、身体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延伸到课下。

三、对两种课的评价不同

实验优质课更加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许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甚至制订的计划有错误,但是科学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主要是对于学生不同意见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惊喜,学有所获。

四、课题的选择和整合

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的课题,这不是实验课,而是优质课,实验课需要有课题的整合,从学生的材料、步骤、方法上要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有新的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便会味同嚼蜡,积极性大打折扣,实验优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具有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王鲁美老师讲授的《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为我们做好很好的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之后,实验计划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实验材料,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看出,王老师创新实验设计得非常充分。老师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和创新,升华达到探究的灵魂关键所在。

五、老师的不同表现

年轻老师成长的速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其反思能力,而优质课的交流为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年轻老师,而有些教师一直太过关注自己的预设,课堂时间的把握,害怕说错话,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超出预设的范围,老师就感到很紧张,硬性地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调动课堂氛围毋庸置疑的关键点。德州市的徐春霞老师,在讲解《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课中,由一首轻快的儿歌《水果蔬菜真是好》导入,随着师生跟随歌曲旋律自然进入课程内容,使整个课堂顿时轻松很多。有的老师的课堂,学生分组实验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指导,始终保持微笑,在声调的起伏节奏转换中,不断引导学生就自己实验反思总结,注重学生思考。在实验后总结交流中,也让自己置身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合理的积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山大附中的马晓嵩老师,讲课《种子的萌发》课前的将各个阶段萌发的种子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了观察,这种将种子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探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太紧张了,以至于这么好的设计,没有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效果截然不同。

六、学科的价值所在

生物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门自然学科,很多学生抱有很高的兴趣,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上课省事,而省略了很多实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做有情趣的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感到我们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实验的机会,否则孩子有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可爱的草履虫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原来酿酒是这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蒋树宝.优质课评选点滴谈[J].青海教育,2008(Z3).

[2]尹凤霞.一次市实验优质课的课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廖晓.优质课的五条标准[J].四川教育,1985(Z1).

学习优质课的“魂” 篇4

一、教学风格的差异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的教学亮点。什么叫教学风格呢?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教学风格主要有典雅型、情感型、理智型、导学型、品读型等几种类型,这些教学类型各有各的优势。不同的教学风格决定了你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怎样安排教学过程。如果你放弃自己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而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式,上课就不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结果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二、学生实际的差异

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首先,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地域辽阔,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在接受某种知识时有难易、快慢之分,这是由地理条件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情况决定的。如北京地区的孩子学习普通话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学得又快又准。我们福建地区的孩子受方言的影响,学习汉语发音又难又慢。因此国家才会让各个地区自由选择教材,以适合本地区的教育。同样,教学每一篇具体篇目时,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地区施行是行不通的。

其次,同一个地区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城里的孩子信息量比较大,对于新事物接受得较快,因此对某些科技前沿的课文也理解的更快。比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学起来相对比较抽象,比较费劲。而对于《琥珀》《燕子》这类课文,农村的孩子可能会更容易理解。由此决定了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再次,学生个体的差异。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基础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天赋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有音乐天赋,有的绘画才能很强等。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个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在这个班引起的反响很大,而在另一个班可能收效甚微。从这个角度看,优质课也绝不能原样移植!

三、教学环境的差异

教学环境制约着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也决定了优质课不能移植。教学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电脑仪器设备等等。软环境就是指一个学校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教育管理机制等。教学硬环境决定了你即使想移植优质课的教学环节也无法移植。如先进的电教手段。先进的电教手段对课堂教学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恰当地运用可以使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学得深入。很多优质课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跟这个不无关系。(当然,有些大师不用这些先进的电教设备也能把课上得很成功,但毕竟名师是有限的,像他们那样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教学机智的人还是不多的)处于条件较差的学校要想学这种课只能是徒有羡鱼情,望洋兴叹了!

而教学软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理念观点、习惯养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的进程与他们密切相关,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领会程度。而思维方式、理念观点、习惯养成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软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我们教学方式不能雷同,雷同必将失败。

四、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一节成功的课是主动的、活泼的、动态生成的。新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着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我们的课堂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硬要学生按照我们即定的教学思路走。而应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发现、自我感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常常有不同于别人的发现与感悟,不时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他们也常常另辟奚径,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文本、解析文本,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生成。新课程重视课堂生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完成原先所预设的教学环节,而去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束缚他们的自由发展。课堂生成的东西我们往往无法预测。因此,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新课标下语文优质课的反思 篇5

反思一:追求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成了如今的“示范课”、“优质课”的一道亮丽的标签。几乎形成了一种特性:优质课、示范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似乎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于是,不管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都要保证多媒体的成功亮相。 

1、淡化思维,求图画。 

在许多优质课上,多媒体成了图解课文的工具。教师总是踌躇满志地点击一下鼠标,美丽的图像便展现眼前,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叹“啊!”于是教师陶醉在这效果中,继续点击画面,学生继续惊叹。没有学生的思绪迸发,没有学生的心灵对话,没有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这道亮丽的标签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原本快意驰骋的心灵囿于多媒体这几张漂亮的画面之中,用动感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师生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都化为空谈。 

2、淡化传统,孤文本。 

语文的示范课、研讨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仑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有的一字没有;有的就是一个题目;有的就是一个词。似乎黑板上的字越少,这堂课就越精炼。黑板被冷落一旁,简直显得有点多余。分析课文时,教师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或语段制作于课件之中,再配上美仑美奂的图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悟、体验。可怜的课文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但殊不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精彩的句子一离开它的语言环境,就色彩顿失,语言魅力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完全游离于课文之外,如此怎能成功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多媒体的兼容性虽大,但又怎能“兼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的魅力是无从抹杀的。使用得当,它能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的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杨再隋先生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反思二:淡化工具,假人文 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学习、思维的工具,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言文字训练”似乎已成为一个禁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一不小心又步入“歧途”。靜观现在的语文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悟”,一句出现频率很高的问句——“你悟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教师们晗首微笑,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和谐,开放,似乎充满着人文内涵。然而我们在陶醉自得时却分明忽略了,孩子们在动口的同时冷落了用笔,在动脑的同时冷落了用手。在许多公开课上(甚至是低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节课孩子们只是读读、背背、想想、说说,却无情地将写写、练练、做做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此本末倒置,失却了语文基础支撑的人文关怀无异于空中楼阁,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这里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地搞了好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让人痛心疾首,好端端的文章被肢解,被散装成“零件”,这是过度追求“工具性”的后果。而如今,我们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教师应该使“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熏陶”并驾齐驱,准确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尺度,才能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上应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不同年级的要求应不同,不同教学单位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重点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此时“工具性”的比重应大于“人文性”。只有这个时期工具性的“厚积”,才有高年级人文感悟的“薄发”。又如,诗歌,散文或一些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人文性”是重点,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体会;而在说明文等的教学时,应着重于一些技能的养成,而不必进行牵强的人文熏陶。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嬉,化静为动,知与情合一,教与学统一。 

怎样上好一堂优质课 篇6

【关键词】 教育核心 兴趣 能力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25-01

0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年代,新课改在不断的推进,老师们不断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也一直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始的时候参加赛课,还获得了一些鼓励,但慢慢地失去了去改变教学的动力,更是失去了如何改变,如何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向。我一直在想怎样才算一堂纯粹的素质教育课堂呢?怎样才能将数学的真谛传递给我们的青年呢?让他们有卓越的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谈谈我对数学优质课的一些方面的看法。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探索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一、成就源于兴趣

一个人怎样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呢?有人立刻就回答我,当然是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一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想想古往今来的大数学家大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对自己的行业感兴趣的,就像费马原本并不是一个数学家,但是在工作之余,怀抱着对数学强烈的兴趣发现了费马大定理成为了历史上最优秀的业余数学家。高斯在人们都认为正17边行无法用尺规作图的大环境下,认真的全情投入的研究,最终发表了《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我想兴趣的确是最优秀的老师,有这位老师,他便时时刻刻的陪伴在你的身边,时时刻刻的提醒你有令你激动的,令你着迷的数学问题在等着你。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曾经有一个学生问陶行知先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陶先生回答“爱上学习”。我认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知识和快乐。我认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首先分析问题需要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点是学生不知道的,那么同学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收集相关的知识,领悟相关的知识(有些可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不要想到一蹴而就)。然后,当知识和领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和结论的联系将愈加强烈。要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是最兴奋和激动的,那应该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之后的那灵光一闪。那样的感觉就如黄果树瀑布般的壮丽,又如蒙娜丽莎般的微笑。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想,这个过程怎么样美丽,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作为一个旁观者,鼓励者。内因永远是决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由此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最好的老师不是告诉学生什么而是他的学生告诉老师什么。

二、只有兴趣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相应的能力

只有兴趣没有能力,再强的兴趣也会被时间冲淡,没有兴趣只有能力,能力也会逐渐的变成一把迟钝的宝刀。他们就像与对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过之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课堂,忙课堂的幽默风趣,但学生只是高高兴兴的听完了,结果没有更多的收获。有时候上课只注重学生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结果学生硬是被填成了烤鸭。上面的问题也正是现代教育给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要使二者之间有一个合适的点,使二者共同作用早就出优秀的人才。

接下来,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犹如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那怎么做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丰富的数学模型。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诱导,给他们认识数学美的眼光。比如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用到的倒序相加法,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用到的错位相减发,都是很漂亮的数学模型,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去发现,多去感受,夺取享受数学之美。

三、那怎样才能在兴趣和能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成绩呢?

从认知问题的结构来看。我认为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要搜集整理资源,然后研究探索融会贯通,最后反思欣赏发现数学之美。其核心都需要而且是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

在摸索整理资源的过程里往往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相当的辛苦,也许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这个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解读之所见之所闻,一定要避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任务心理。研究探索,融会贯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也许是很艰难,有时很让人烦恼,让人想放弃,甚至于让人痛苦,而痛苦过后的惊喜往往也是极致的。用一个成语来表达这种感受便是辗转反侧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尽量的放大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刺激和快乐。这就需要适当的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的方法。最后数学的结论往往是简单而优美的吗,不应该草草了事,而应该停下脚步,站在原处回头看。去看思维的艰辛,去思考学习的方法,去感悟学习的真谛。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旁边加油呐喊,为他们探索提供必要的条件,放大同学们的感受。

四、基于以上的思考一趟优质的课应当有些什么呢?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优质课 篇7

要教好高中数学, 首先应对教材和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并将知识系统化、关联化、框架化;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与认知结构, 以便因材施教;最后,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搭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网, 从而为提高学生兴趣、升华学生素质、稳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认识:

1. 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1) 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授数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只有把课备好了, 才有可能上好课.备课过程中, 应注意考察将来考试的重点, 对于重点, 要做好标记, 最好是准备一本教案本, 把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写上去, 还有就是可以尝试着预测讲课的进度, 把在哪个地方应该对学生说什么, 强调哪些内容, 都一并记录到教案本上.这样的话, 上课的时候才可以做到有张有弛, 有的放矢, 进而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 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2) 交流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 当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 可以向其他老师请教, 虽然同为教师, 但教授能力有优有劣, 虚心就教, 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时, 应该经常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从而为其开拓思维, 打开心扉, 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养成遇到问题后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3) 潜移默化

教师上课时应饱含激情, 挥洒自如.正如人们所说的“激情是会传染的”, 当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 激情洋溢的时候,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 使学生也能够满腔热血, 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 总结反思

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做那些很典型的数学题, 进而能够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 惠及每一名学生.

2. 在不断实践中进步

对于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知识随着科学的发展正日新月异, 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对我们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数学教学方面的能力可以分为教授能力和数学解题的能力.当然, 教师追求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在数学解题能力提升方面, 我们首先要深挖教材, 掌握教材里的每一个知识点, 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做到融会贯通, 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浑然天成.

在教授能力方面, 课外知识的掌握对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 有助于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很好的拓展, 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加强自己的授课能力与技巧, 使得自己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总结教学中的模型, 不断反思

高中数学建模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熟悉数学建模的方法,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在各个教学章节里插入一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 例如薪酬问题、贷款问题等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领着学生一起来完成, 并给予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切身体验.比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 可以下面的应用题目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客房定价的问题.一个三星级旅馆有160个客房, 经营实践了一段时间后, 经理获得一些数据:每间房定价150元时, 住房率为45%, 每间房定价130元时, 住房率为55%, 每间客房价110元时, 住房率为65%, 每间房定价为90元时, 住房率为7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额最大, 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简化假设]

(1) 每间客房最高定价为150元;

(2) 随着房价的下降, 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3) 旅馆每间房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由0.55+0.045x≤1, 可知0≤x≤100.

问题转为:当0≤x≤100时, 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30即住房定价为120元时, y取最大值11520 (元) .

[讨论与验证]

(1) 易得此收入在各种已知价位对应的收入中最大.

(2) 如果定价为170元, 住房率应为35%, 相应的收入只有9520元, 因此假设 (1) 是合理的.

4.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上好高中数学优质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元.华罗庚[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匿名.数学天才拉马努金[EB/OL].

优质课评选多少浮云在蔽日 篇8

编编者者按按:伴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优质课理应成为引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风向标。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标如何实行以及课改怎么改这些问题经常感到茫然, 他们表示特别渴望有优质课作为榜样示范。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优质课评选却常常毁誉参半。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追问优质课的来龙去脉, 会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

优质课评选多少问号在其中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过后, 通过一次学生问卷调查, 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去上“优质课”。问及原因, 学生说只有班里排名前30名的学生才能参加。看着说话学生的茫然和失落, 我深感疑惑, 这是省级优质课评选, 这么高水平的教师难道驾驭不了整班的学生?

优质课评选, 一般要经过反复试讲、演练、请专家支招并改进等环节。还要充分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简直就像是一场经过精心彩排的大戏。但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的每节课都能这么上吗?都有专家支招吗?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长期这样磨一节课现实吗?一节所谓“成功的优质课”结束后, 老师问过学生的感觉吗?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东西?学生的能力在这期间有多少提高?所学的这些知识能让他们终身受益吗?

以上情况表明, 优质课评选在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优质课评选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一概否定。但在目前情况下, 如何发挥优质课评选的最大功效, 防患于未然, 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话题。

评选优质课的目的是什么

理论上讲, 判定课堂教学是否优质高效, 主要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也就是说, 学生学得如何, 是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标志。

有人将课堂教学理解为学生动了就是学了, 而且动得越多就学得越好, 课堂越热闹, “优质”的程度就越高。当今一些课堂, 教师宛若导演, 学生俨然演员。经过课前精心的策划准备, 课堂上学生百般迎合、应答积极, 师生“互动”到位, 高潮迭起。但是, 静下来思考, 学生因何而动?在平时教学中又有多少节课能达到这种理想的课堂效果?这种演戏式的课堂是否确实有助于学生发展?

优质课评选活动不应是表演和比拼, 而应该是教学新理念的展示, 先进教学方法与教研成果的推广, 应当成为激发教师积极投入教改的一种手段。某种程度上说, 目前部分优质课评选已变成某些急功近利之人获取名利的手段, 它让部分教师通过一两节优质课便跻身“名家”、“优秀”、“骨干”的行列。

目前, 优质课还未充分发挥它在教学方面的示范作用, 只起到了选拔名师的作用。纵观现在的优质课评选情况, 依然大部分停留在“脱靶”的“个人展示”阶段, 很多课上过一次之后就不能再重复, 因此对实际的教学改进影响甚微。

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

优质课评选一般是逐级选拔, 由县区级到市级, 再到省级。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被县区级评委看好的优质课, 到了市级评选时被枪毙了。除去个别教师发挥失常、没能在激烈的“优中选优”竞争中胜出这类原因, 可能就是教学风格的问题了。换句话说, 在县区级被淘汰的课, 也有可能是市级评委看好的, 这样看来, 那些在县区没有“出线”的教师岂不冤枉?

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关键问题是人们对优质课的认识。优质课评选应允许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才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改革。把优质课上成“特色课”,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岂不更好?

在我看来,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是关键。切忌将课堂教学弄成“方法形式”的聚会, 更切忌带着名利之心去研究、迎合上级评委的“口味”。在相关课程评选之时, 教师如果觉得演讲是自己的长项, 并且这个章节适合用讲授的方式, 就可以用讲授式;如果觉得这部分内容用实验的方法好, 就尽管做实验;如果觉得某个题材适合让学生表演, 就不妨组织学生排练;如果觉得辩论更深化议题, 就不妨组织学生辩论, 等等。

为什么变得这么功利

优质课评选活动曾一度成为教师施展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来磨炼自己, 提高教学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纳入职称评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 优质课评选的功利性明显加重了。

从主办方角度看, 某些评选活动收取高额的参评费和门票费, 有谋利之嫌。同时这也让很多偏远的农村教师望而却步。再者, 很多参选教师并不能把评选产生的最优成果带回去与其他教师共享, 而仅仅是拿回来一张代表荣誉的证书。例如, 根据某地优质课评选的规则, 参选教师在自己的课讲完后, 才能去听其他教师的课。讲课顺序排在后几位的教师岂不因此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

某些优质课的评选是单位出资, 参选教师的名次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因而学校集合了可以动员的所有力量, 给参选教师指导、包装……尽管一场评比下来将人折腾得够呛, 但群策群力的教研局面还是有其优点的。近几年优质课评选逐渐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 原因很简单, 优质课奖项已成为一些教师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 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不再出资、出力, 任凭相关教师自己去“单打独斗”, 过去那种群策群力的教研局面自然也少见了。

““表彰一人、打击一片”不足取

一些教师为了在评选中胜出而获得殊荣, 没有心思正常备课、上课或管理学生, 这样不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一节课反复演练, 学生不免皱起眉头说:“怎么又是这节课呀?”有时推出某节优质课成了学校的中心任务, 可谓一人上课全校动员。

优质课毕竟还是有数量限制的, 只有少部分教师有机会参与。相关学校不应盲目推崇那些参评教师, 如果处理欠妥, 其他教师就会感到日常工作中不懈的努力比不上一次获奖的优质课。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迅猛滋生, 甚至会严重挫伤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如何上好优质试卷讲评课 篇9

一、从方法层面对试卷进行分析

其实,教师分析试卷的过程就是帮学生诊断“病灶”的过程。很多教师在分析试卷时,往往从知识层面进行分析,这样讲评时就会出现“就知识论知识”的局面。那么,我们应该分析什么?又如何分析?

我们都知道,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获得离不开方法,因此,试卷分析应从方法层面进行分析。但方法具有层次性,高一级的方法统摄低一级的方法,方法越上位,其统摄的知识就越多。按照方法应用的领域,我们可以将方法的层级从低到高分为学科具体方法、学科一般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第一层级是学科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方法。以地理学科为例,在建立地理表象时所用到的地理调查、观测、观察、实验、读图等方法和提升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过程中用到的比较与综合等方法;第二层级是将学科具体方法转化为学科认知活动的一般方法,即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某类方法——统摄第二层级的方法体系。它是在众多具体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概括、系统化(即类化)形成的上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使能力发展具体化。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学科内的问题,还可以使能力跨学科迁移。第三层级是哲学层面认识、理解世界的方法。教学达到这一境界需要长期历练,但它应该是教师终身努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考查了哪些“学科一般方法”的角度对试卷进行分析,因为知识打通是在学科一般方法层面的打通,整合教材也是在学科一般方法层面的整合。

二、对于原理性的试题错误进行正确归因

优质的试卷讲评课的另一个关键是要对原理应用性的试题进行正确分析,因为这是很多学科都重点考查的内容。

由于规律、原理的应用难度较大,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在这类试题上出错。当学生在这类试题上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们往往归因为“学生没记住规律或记住了规律不会用”,继而会让学生再背、再默规律、原理,然后再考。这样,学生运用规律、原理解题的过程就变成了机械地套用、再现规律、原理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清楚,学生“记不住”规律、原理的原因在哪里?我认为,“记不住”是因为学生对规律背后的形成过程不明白,即对规律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来龙去脉”不仅是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更是原理存在的事实依据,不掌握这些,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原理。所以,教师应该再让学生经历一遍规律发现的过程,即由观察事物或现象一比较不同事物或现象的运动状况—探究事物或现象分布、运动的共同规律—慨括一般运动规律—探究规律形成原因5个阶段。这个过程看起来很麻烦,但是学生必须经历。因为课堂上的学习是间接学习,虽然只是传递不同于直接接触地理事物的直接反映认知,但间接学习中的学习者,必须经历一系列主动的信息内部加工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掌握。

具体说,学习者首先要把知识与知识标志物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点,从而领会知识含义的;进而对初步获得的知识进行记忆、强化、巩同;然后通过应用,对已形成的知识进行检验、拓展、提升,使新知与旧知融合,形成认知结构,这些即所谓知识掌握的三环节(领会—巩固—应用)。因此,教师认为的“讲明白就理解”的想法,是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学生答题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不住规律、原理的原因找到了,那记住了却“不会用规律、原理解题”的原因又出在哪里?这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力。原理从知到用必须有方法连接,因为原理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不能产生增值效应。有时学生把原理背得烂熟,但在问题面前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其原因就出于此。

怎样将原理转化为方法?原理本身往往以陈述性知识呈现,但方法却是程序性知识。所以,实现原理转化为方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即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心智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原型定向一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首先要通过例题,向学生详细说明运用原理解题的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并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复述解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运用该原理解题的步骤,即运用规律的路径形成一个完整的映像。原型操作就是教师提供例题,让学生运用在原型定向阶段学到的步骤,尝试自己解题。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提醒学生每步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每做完一步都要及时进行检查、订正,同时应让学生边做、边把自己做的说出来,特别要让学生把自己错误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原型内化是解题步骤(原型)向学生头脑内部转化的阶段,即解题步骤离开原型中的具体案例支撑,而只以操作路径的形式保存在学生的头脑中。此时,解题的步骤变为学生的内部言语,学生不再需要将解题的步骤逐项说出来,有的步骤在头脑中甚至被简缩。

当学生运用规律、原理多次解题获得成功后,才意味着知识转变为了技能。但若想将技能巩固并熟练化和技巧化,还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后期的变式练习。试卷分析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诊断“病灶”,诊断“病灶”就是要给学生指出“病因”——错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病因”在哪里?

三、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

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就要讲评目标、确定讲评内容中的重难点、选择讲评方法、设计讲评过程、进行讲评评价,即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撰写教案。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一样也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师要明确认知方面的补弱、纠错目标,题型方面的能力拓展目标,应用方面的思路、方法目标以及态度、价值目标等。

在内容的选择上,提倡“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难点内容,讲学生出错多的、普遍存在疑惑的题,讲解题思路、方法技巧。“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出错少的,不讲太难的试题。讲的同时还要评,既要评不足,又要评优势,让学生看到希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讲评方法上,教师往往按知识错误类型或命题方式讲评,比较好的讲评方法是从学科一般方法层面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类、讲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暴露“病灶”,即让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出疑难、困惑,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与教师获得认知、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在试卷讲评课后,教师不要忘了进行教学评价。一方面,要让学生说出听课感受,说出规律、原理等的使用方法,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进一步考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方法。同时,要让学生将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不定期翻阅、复习。

上一篇:play的过去式形式是什么下一篇: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