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优质课论文

2024-09-28

政治优质课论文(共12篇)

政治优质课论文 篇1

新课程下,一节课是否是优质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360百科上查询到,所谓优质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思想政治优质课也要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来衡量,这就要求在备课中,必须对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教材、学生进行优化,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关系的重组,在优化重组中要做到三思、三琢。

一、三思

三思指,一思目中有人,二思胸中有图,三思心中有情。

一思,目中有人。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对工作对象发展状态的把握是教学优质的出发点。在备课中,除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难懂的是什么,学习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更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类型,对学生学习类型的研究是选择恰当教学方法的关键。

人们接受信息、进行学习,要借助不同的感觉器官,人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感官及学习方式。按照学习者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方式划分,共有三种倾向: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所应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视觉型学习者通过“看”书、黑板、以及屏幕上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以及录像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板书对他们很有帮助;听觉型学习者听讲解、听录音、听对话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喜欢小组活动;动觉型学习者喜欢动手尝试,乐于在“做中学”,通过亲身参与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实习活动和做实验等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通道的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一般地,只使用视觉通道,仅能记住材料的25%,只使用听觉通道,能记住材料的15%,而视听结合,使用多通道参与学习活动,则能记住材料的65%。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二思,胸中有图。课堂教学指向哪里,如何走到目的地,教学程序如何演进,教学活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评价,教师胸中要有一个明晰的的路线图,该路线图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关系着教师课堂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准备《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时,我首先构思教学路线图:在教学程序上,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采取看视频探究;阅读文字材料探究;“为文化强市设计一句宣传口号”等三种形式。在教学活动组织上,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我首先按照6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并选定小组长;然后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只有经过培训,学生的小组活动才能更规范、有效。其次,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探究活动,分别采取“小组讨论—达成意见—口头展示”和“小组成员创作—“漂流”—二次创作—小组交流、展示”的方式进行。同时,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中,既有掌声阵阵,又有我市文化名片“邢瓷、工笔画、卧牛城、清风楼、郭守敬文化”的照片奖励,在科学组织下,小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效果明显。

三思,心中有情。新课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中学政治课除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外,还应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落实德育目标。

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中,我主要通过两个拓展环节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彭丽媛在出访马来西亚时的服装:旗袍,盘扣、立领所展示的古典风韵、民族风情,展现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渗透教育我们要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小辩论《中国好声音》和《舌尖上的中国》是否都是中国文化创新,渗透教育增强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要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三琢

在经过三思,完成一节课的整体构架之后,还要对这节课进行三琢,一琢设问,二琢时间,使这节课更加流畅、严谨、科学。

一琢设问,设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影响一节课探究深度的关键,要根据情境材料设计主设问,围绕主设问由浅入深,引导探究。设问不能过深、不能过浅,过深、过浅都不利于学生展开探究;不能过多,不能过少,过多、过少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中每个探究活动我最开始设计了三个设问,在实践中发现,设问无法深入展开,于是精简为两问。

二琢时间,一节成功的优质课必然是教学各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时间把握得当的课。因此,为优化课堂结构,把握课堂时间,必须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时间的预估和安排。《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中我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时间的预估和安排,比如,导入用4分钟,每个探究用12分钟,最后5分钟课堂小结,课堂反馈,使整堂课严谨、高效、干净、利索。

三琢课件,课件的制作是有科学依据的。首先,课件的张数不能太多,太多不易完成教学任务,一般12—14张左右为宜;其次,同一张幻灯片上字体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再次,幻灯片上不要出现大量文字,尽量只显示关键语句或通过图示、图形的形式显示,这样更易突出重点,引起学生关注。

总之,一节优质政治课应当是一堂生动课,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一堂问题课,用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引领;一堂专业课,体现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注重知识的落实。在政治优质课备课中,我们要争取通过三思、三琢方式,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优质课、精品课。

政治优质课论文 篇2

从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有学习、有实践、有反思,但也积聚了更多的迷茫与困惑,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的位置在哪里?以人为本、以纲为本、以教材为本,究竟哪个是根本?学生自主的课堂上又该如何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深刻他们的思想?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

考试的改革要求高认知,课程的改革要求高参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将其统一、协调…… 太多的纠结需要专家的引导,太多的困惑需要同行的交流、探讨,太多的理念空谈需要在实践中研磨。4月23日至25日,我们有幸赴威海一中观摩省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对课改所有的思考聚焦在真实的课堂上,什么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节好课成为我们脑中不断追问的主题。下面,我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 一

精彩纷呈 百花齐放

(一)学习的情境创设

新课改以来,以学定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兴趣调动的过程和情境是紧密联系的。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点、难点、教育点创设的情境越独特、越新颖、越生动,学生的学习越有兴趣,学习能力越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例如:荣成一中的薛洪国老师以自己所做的一首诗作为一课的开篇,有才气,令人佩服。荷泽一中的徐菊红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臧克家的《有的人》,一下子将听众的心带进了诗中的意境。有两位老师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置有趣且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最有意思的要数青岛三中的郑其瑞老师的课堂引入,由自己的名字讲起,联想到QQ车和腾讯QQ,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开头很漂亮。这种视角独特、新颖的情境选择、设计及在课堂上的恰当运用,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的现实关注

什么是一堂好课?有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品评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我们看到,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的课堂就点燃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注,就深化着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活化着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例如威海一中的代宇翔老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引入了国家在特区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及文化发展战略,成了连接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桥梁,也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教师的精心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次现场课中,我们认为预设相对于生成,老师们的表现更突出一些,所以我重点说一下预设。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1.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

如荷泽一中的徐菊红老师《价值和价值观》的教学设计,环节简单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技术上的精心预设

本次大赛,我们不仅听到了教师和学生精彩互动的共同学习,也欣赏了教师精心制作的投影片。宏观方面从视频、图片材料的选择、剪辑、呈现,微观方面从投影片背景的选择、字体、颜色、图片出现的方式等等,细节之处的精致都可以体会老师们的用心、细心及教学技艺,品出教师对教材内容与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学智慧。一幅幅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出现的时候,工具性的技术升华到了教学艺术的享受。如临沂一中周霞〈价值和价值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说教师在预设上多花一分钟,就可以节约所有学生的一分钟,因此,精心预设也是提高课堂实效、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我们的职业重要方面。

(四)教师个人风采

我们领略了不同教师的个人风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成熟的学科素养、亲和的教态、机智的问答都令我们折服。例如:滨州汤宏宇老师端庄的形象、温婉的声音、自然的、流畅的课堂衔接,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张延平老师,火热的激情、坚定的信仰、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及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聊城一中臧洪国老师书法及自编小诗的功夫,提升了政治课堂的文化品味。在本次比赛中,总的来说,女教师的语言更加丰富且富有感染力,也更有激情一些,从而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所以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教师风采奖,及教师创新奖,以鼓励个性化的教师,彰显他们在教学风格上的创新和追求。

二、提请注意的问题倾向

1.可能因为是比赛课,选手们都很注重课堂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重视课堂的表现形式,老师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苦苦思考,形式多样,但我感觉有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本身,有的课上了之后学生估计没能留下什么。因此,如何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去积极探寻和解决的问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2.课堂上基本上没有看到老师主动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更没有听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教学解决了学生所有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问题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公开课更要敢于让学 生提问题,要真正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努力提高应对课堂互动中新生成问题能力。在观看大赛中能学到多少固然重要,可我觉得,能引发自己的思考却更为宝贵,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对自己做出反思,对我以后的教学更富有指导性价值。三 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的真正回归,老师最大的悲哀是自己津津乐道所教的,学生对此却无动于衷。教师的教要首先进入学生的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结构出发,问题的提出,应触及学生的灵魂,触及他们的利益,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观摩课,很多是让学生的讨论发言变成标准答案。这是我们在设计这种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优质课堂的最高追求是知识有构建、能力有提升、价值观有正确的引领,如果政治课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们的政治课就成了失效的课堂。2“三贴近”原则的再思考。

“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的统领,实际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应是学生的生活,讲课教师举的例子中有不少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较远,比如在讲“人的人是从何而来”这一课题时有多名教师用的是核电和核弹的例子,这就有点儿远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3关于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堂真正的优质课堂,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应该关注现象,理解观点,应用于生活,在本次评选中,真正基于学情的设计还是比较少的,甚至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比如“人是从何而来”这一课题中关于“‘核’去‘核’从”教学设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一课题中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的讨论的教学设计,都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还有的老师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比如有的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作业形式化。

4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反思。

政治优质课论文 篇3

关键词:实验优质课;优质课;思考

2013年12月9日—11日,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举行了山东省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生物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及教材外的材料科学重组,充分展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模式。这次参赛的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期间看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到了大家的认真的倾听,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实验课?实验课与优质课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次活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一、教学的环节要完整

优质课更加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如情境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的总结,习题巩固检测,课堂中的实验为知识服务,实验时间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实验优质课知识为实验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占课堂的三分之二。而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仍然是优质课的模式,实验的比重较少。

二、二者的关注点不同

优质课更加关注知识、概念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没有任何疑问走;而实验优质课是学生没有问题来,带着很多问题走,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开放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总是在鼓励倡导创新,创新也是生物探究性课堂的灵魂。要鼓励学生积极就生物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比赛中,有个老师的课题是《污水对生物的影响》,那么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鱼?学生提出污水对鱼的影响有多种观察指标可以选择、运动、呼吸、身体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延伸到课下。

三、对两种课的评价不同

实验优质课更加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许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甚至制订的计划有错误,但是科学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主要是对于学生不同意见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惊喜,学有所获。

四、课题的选择和整合

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的课题,这不是实验课,而是优质课,实验课需要有课题的整合,从学生的材料、步骤、方法上要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有新的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便会味同嚼蜡,积极性大打折扣,实验优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具有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王鲁美老师讲授的《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为我们做好很好的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之后,实验计划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实验材料,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看出,王老师创新实验设计得非常充分。老师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和创新,升华达到探究的灵魂关键所在。

五、老师的不同表现

年轻老师成长的速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其反思能力,而优质课的交流为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年轻老师,而有些教师一直太过关注自己的预设,课堂时间的把握,害怕说错话,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超出预设的范围,老师就感到很紧张,硬性地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调动课堂氛围毋庸置疑的关键点。德州市的徐春霞老师,在讲解《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课中,由一首轻快的儿歌《水果蔬菜真是好》导入,随着师生跟随歌曲旋律自然进入课程内容,使整个课堂顿时轻松很多。有的老师的课堂,学生分组实验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指导,始终保持微笑,在声调的起伏节奏转换中,不断引导学生就自己实验反思总结,注重学生思考。在实验后总结交流中,也让自己置身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合理的积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山大附中的马晓嵩老师,讲课《种子的萌发》课前的将各个阶段萌发的种子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了观察,这种将种子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探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太紧张了,以至于这么好的设计,没有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效果截然不同。

六、学科的价值所在

生物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门自然学科,很多学生抱有很高的兴趣,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上课省事,而省略了很多实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做有情趣的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感到我们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实验的机会,否则孩子有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可爱的草履虫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原来酿酒是这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蒋树宝.优质课评选点滴谈[J].青海教育,2008(Z3).

[2]尹凤霞.一次市实验优质课的课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廖晓.优质课的五条标准[J].四川教育,1985(Z1).

政治优质课论文 篇4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欠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建构知识思维实际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予以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单从中华文化自身讲授,说不清、道不明,教学效果不佳。此结论的得出,基于笔者以下考虑:观察与分析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必须借助于他种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佐证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结论。说某种文化(或文明)“源远流长”,这是说某种文化(或文明)的起源、发祥时间久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每一个现代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上溯到古老文化的源头,现代文化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灵光”,都蕴涵着古老文化的“文化基因”。世界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其文化“源”都非常久“远”,但唯独中华文化得以“流长”,其他三大古老文化并没有传承延续下来,她们不是被湮灭,就是被同化,已找不到古老文化的影子。唯有我们中华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正因为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传承的中断、消失与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才凸显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长寿”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的“夭折”而言的。没有现代其他文化的“源短”或“断源”,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没有其他古老文化的“中断”与“消失”,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流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否则就难以有说服力,这是由文化的史实内容所决定的,也是我们认知和建构此类知识的思维方法所要求的。但可惜的是,这次七位开课教师有四五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中外古老文化比较中认知、建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二、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思路不合逻辑

纵观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七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他(她)们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程序上做得不够完好。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先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后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辉煌历程。从表面看起来,这是对教材编写逻辑的一个大胆处理和教学内容呈现程序的一点“创新”;但细心想一想,实则犯了一个错误———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与建构知识的思维逻辑。请大家不要忘记:知识的认知与建构过程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高一层次的知识是建立在低一层次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尚未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前提下,怎能先去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呢?这如同医生尚未知晓病人病情,却先去诊断病人的病因一样,必会闹出笑话,酿成不良后果!这反映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教材处理和认知与建构知识时还存在思维逻辑稚嫩的毛病,难免颠倒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明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这次七位教师上课时,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原因来讲,笔者认为这犯了典型的科学性错误。见证讲证据,原因讲动力;证据讲证明事物存在的史实依据,动力则讲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不同的概念。依本次上课者的逻辑,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因为有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才使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离开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不能记载下来并传承延续至今,所以,“汉字和史书典籍”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粗看起来,上述观点似乎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首先,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怎能用来说明自己文化“长寿”的原因?这在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像一颗枝繁叶茂、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汉字和史书典籍就像她的树干与年轮,她们只是大树有多高和大树有多少年龄的见证,但不能成为大树之所以长得这样高、活得这样久的原因。一种文化的“长寿”秘诀和动力原因,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发现,在文化的生命力根源上才能找到。难道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其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其次,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说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不假,但如果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则不通。世界历史上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也都有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她们不能“长寿”?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当然记载不了文化,也使文化传承延续不了;但有了文字就一定使文化传承和延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次有一位参赛教师上课时,用“余秋雨发现的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一个秘密是汉字”的话引导学生,目的是想说明汉字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笔者没有拜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方面的书籍,但既便余秋雨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学术上仍是可以商榷的。以笔者之见,教材把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而非作为原因,是非常科学的。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过程,但决不是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过程的原因。为此,我们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地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四、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探究分析不充分

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因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教材不可能把它们都囊括进去,只能突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版本教材因为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内容体例、呈现方式、叙述逻辑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内外资源,有条件的还可帮助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次七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时,有五位教师只局限于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重要原因,而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延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等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单薄,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原来就这么简单。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高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目已经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个重要原因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分析,整合探究教材的前后内容,补充以下答案内容:是强盛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造就了强盛的中华文化,由此决定了入侵的外来文化无法取代、同化和毁灭中华文化;恰恰相反,反而被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同化和吸纳,并使其积极成分转化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至今仍得以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总之,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强盛是不可分离的,强盛的民族政治与经济,必然造就胸怀博大、开放文明的伟大文化。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不充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世界史园地上独一无二的奇葩,这本身就足以引起各国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无限遐想;我国的文化,以其无穷的东方魅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民族存在之根基;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加深,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巩固我民族存在之根基,发扬光大我中华文化,已日益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国家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增设了《文化与生活》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教育。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我中华文化,再创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宗旨是如此,本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无穷魅力,探究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

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教师,多数的教学目标落在知识层面上,至于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体验、认知方法,特别是内心感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引导。如能在讲“古代辉煌的历程”时,充分地展示我们上溯殷周、下至明清辉煌壮丽的文化历史画卷,配以中华古筝和青铜编钟等音乐,再辅以教师娓娓道来的旁白,那将营造出一种多么浑厚、感人的文化氛围啊!在这里,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而且文化味十足。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令人十分遗憾。还如本课内容在讲到“中华文化的衰微和再创辉煌”时,理应向学生阐明:是夜郎自大、内忧外患导致中华文化的衰微;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新生,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由此自然得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未来!”的历史结论。可惜的是,这次七位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不多,使本节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佳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另外,多数教师在本课最后阶段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活动内容,但仍未能从民族的责任心、历史的责任感、国家的振兴等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仅从当地文化谈如何创造辉煌,所站高度又明显不够,终造成教学上的缺憾。

六、文化课的文化“味”不浓厚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方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本次省优质课所选高二《文化与生活》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题,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最能充分体现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特点。如何在文化课中上出“文化味”来?笔者仅以本课为例,与大家共同商讨。其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完全可以任取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无穷魅力,就能充分体现出“文化味”(参看笔者本文第5点提到的关于“古代辉煌的历程”教学设计)。其二,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亮点就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与重要标志———汉字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示“文化味”。在世界文字史上,汉字是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方块字”,她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载和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创造出世界文字史上一门特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汉字演变讲解其是如何记载和见证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同时,把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配以《高山流水》等中华古乐,创设出一种高雅怡情的文化氛围,就能最大程度上凸显文化课的“文化味”。假如教师本人有书法功底,不妨当场在课堂上即兴挥毫,必能为本节课的“文化味”添上浓郁的色彩。

思想政治课优质课展评总结 篇5

尊敬的刘老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努力,终于到了一个总结收成的时候。我这一个多月的最大体会就是上好一节优质课是何等的艰辛与不易,又有何等的快乐与收获。现就将本人的基本体会作简单总结,不当之处请刘老师和各位批评指正。

第一、摆正心态参赛最重要。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教师,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高规格的展评活动。心里不免很忐忑。各路高手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让我这个菜鸟压力很大。所以,我在准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着拿几等奖的事。就是一门心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展现出来。在保持了一颗平常心的同时,又不放弃的积极努力参与。本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想法参赛。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向优秀教师们多加学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自然就水到渠成。

第二、发挥集体力量,挖掘集体资源。我认为展评活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教研组集体力量的展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特别是我一个第一次参加的教师来讲,感觉更是如履薄冰,势单力孤。幸好有组内的有经验的陈老师作为我坚强的后盾。大家群策群力,在尊重我个人的方式和理念的同时,建言献策。并且在我试讲的几节课中都能给我非常大的帮助。大家为了让我提高更快,都积极的把自己的班级调好课让我试讲。在课件和教案的编写和安排上也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第三、保持个人优势特点,兼收并蓄,批判应用大家的建议。因为在准备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意见,有的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作为主讲人,就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坚持好自己的原则。不能搞拼盘而失去整体的流畅性和个人对教材的感觉。对于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做到有的放矢,吸收借鉴,又要坚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失原则和节奏,在最后定稿中个别没有按照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的地方,一并表示歉意。

第四、精细打磨,不到最后决不放弃每一次修改完善的机会。为了这次展示,我一共试讲了6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生的思维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准备课的时候要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本着照顾整体,提高尖子,推动后进的原则。要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切忌把课上的只能适应本校学生,而不适应其他学校学生的课。

第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定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所以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定位于知识的引领者和能力的提高者,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思考。另外不要被课件所累,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不可华而不实,不可越俎代庖。课件的设计思路要清晰,结构要合理,实用性要强,但要精细。

第六、正确看待后期的交流展示活动。在4月16-24号期间,刘老师安排了我在济南一中、章丘四中、济阳一中、商河一中和平阴一中分别进行了交流展示活动。虽然起早贪黑,舟车劳顿。但是收获一点也不比比赛少。通过一遍遍的打磨和展示,通过刘老师一次次的教导和指正。我觉得更加顺手,上课的效果更加好。甚至比在历城一中参赛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个交流展示活动是刘老师对我本人的信任和极大褒奖,也是对三中的信任和极大褒奖。所以学校领导也很重视,专门为这个展示交流活动派专车接送,而且让教务处为我调好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打消了我的后顾之忧。在展示过程中,我也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了很多技能和教学技巧,随时在自己的课上实践应用这些“偷来”的方法和技巧,受益良多。比如在比赛当天,我听了实验梁老师的课后,就临时在自己的课堂上改造了他的一个亮点和环节。作为己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优质课浅析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优质课;情感;灵动;人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8-02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迅速迈进,像诸如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就成了课改洪流中的宠儿备受众人关注。诚然,开放的教学理念,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精彩纷呈的创新设计,再辅以多媒体的参与,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堂堂漂亮。我观摩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光盘,也参加过一些优质课比赛,过后细想每堂课的成败,总觉得在包装绚丽的光环下还缺些什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反思,我认为优质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艺术的课堂。

一、情感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以心灵耕耘心灵、以精神铸造精神、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语文课堂首先应是情感的课堂。一个只注重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课堂会因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而黯然失色。纵观许多语文课堂,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终因没有教师情感的融入而显得那么生硬、苍白。一个不能挖掘文本精髓,不能把个人情感与作者情感交融,不能把自己的真诚和深情带入课堂的教师就无法构建情感的大厦,更无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教师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情感的“引擎”和“纽带”,带动学生去寻觅、去体验、去品味,从而找到师生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因有了真情而温暖,散发出人文的气息。当然,这种情感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也不是教师将排练好的优美句子的简单堆砌,更不是教师生硬的口头教育,而应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成。可以说,这种情感包容着教师对文本内在美的独到体会,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真情导航,更包裹着教师本身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味。所以说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知识、能力的汇总,更应是师生情感的交融。

二、灵动的课堂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尤其在比赛中,都依照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铺好的“轨道”,在进行中也唯恐哪个学生因思维发散做一回“流星”而无法收场。其实这正是课堂资源生成的良机,成功的课堂就应该有这种动态生成,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有思想有独特生活体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课堂具有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否认课前要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但不可保证一切都按预设的过程进行。当课堂真正开始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教师应允许并关注跳跃式的瞬间生成的内容,适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巧妙地让其思维“归队”,这种灵动的生成既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考验,又是课堂宝贵的动态资源。

课堂是教师最好的练兵场,教师对教材的透悟、对课堂的珍惜、对教学的痴爱都将成为搭建动态课堂的宝贵财富,以促成课堂达到自然、机动、灵巧之美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课堂上开发动态资源,也许是教师个人瞬息的灵感迸发,也许是某种情境给了教师新的体验,也许是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了新内涵,也许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找到了新奇点,也许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悟到了新思路……,只要是离开预设轨道的哪怕一点点,都会让原本平静的课堂掀起新波澜。课堂经过不断地变化、创造、生成、润泽,将会有效地促进师生的思想生成和情感积淀。总之,压抑个性的“圈套”程序因没有了动感而缺乏生机,只有不断注入“活水”,才会让“半亩方塘”更具魅力。

三、人文的课堂

以人为本已成为课改的根本理念,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质的课堂就应站在这个制高点,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为目标,努力创设和谐温暖的课堂氛围,培养并构建学生完美的精神世界。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并搭建好从课堂到生活的平台,完成语文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在教材中有许多具备人文色彩、意蕴深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中,引导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从而迁移到现实生活,真切体会到亲情的可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其次,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拥有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陶冶性情、培养习惯、完善人格、健全人生。即使我们培养出的不是高材生,但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的独立个体,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为任何生命的长河都源于涓涓细流的累积。

四、艺术的课堂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质课的课堂上,教师就犹如一个雕塑家去雕琢一件件作品,既需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又需在细微之处细细打磨,最终才可成为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课堂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构思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一)教学过程的构思艺术理应成为一堂好课的“窗口”。如导入新课,无论是歌曲、图画,还是问题、故事,都应以给人自然之美为原则,不求华丽但求真挚,不求时尚但求有效;主体教法学法应完成趣味性、实效性、灵活性的有机整合,有一种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整个课堂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师生和文本的统一、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就像渔翁撒网,时而张开,时而收拢,真正做到开而不乱,活而不散。总之,灵巧的构思让我们的课堂既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静谧美,又要有惊涛拍岸的动态美;既要有团结协作、逐渐柳暗花明的探究美,又要有情感激荡的人文美。(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语文优质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恰当准确的表达可以寄厚于轻,寄深于浅,寄直于曲,有效地传情达意。朴实真挚是一种美,稳重亲切也不乏是一种风格,活泼幽默也是一种特色。或激情澎湃,或平静柔和,去浇灌学生的心田。简洁又不失情感,朴实又不失生动,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生活,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涉及到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有的课堂没有赏识,有的整堂课都在肯定,前者缺失的是人文,后者缺失的是真诚,中肯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评价是要给学生一个信号,或需战胜自卑,或需改进方法,或需学会合作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读出希望,获取动力,赢得自尊。(三)板书艺术也是优质课的一大亮点。因为它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对美的追求三者合一的智慧的集结。或直观性强,或趣味性浓,或启发性大,总之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如有人把《行道树》一课的板书设计成树的形状,树干标为人生价值,树枝部分标上高尚、神圣、深沉等关键词,这既是对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的引导,也吻合了通过树去关注人的原则,同时达到一种立体的美感。

怎样准备一堂优质课 篇7

一、勇气、信念、坚持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 虽然在任务面前不会逃避, 但很少主动地去迎接挑战, 但这次比赛的过程中, 一次次让我知道了勇气和自信的重要。做任何一件事, 特别是我们在进步的过程中都少不了勇气, 教研中的一次发言、争取参加一次此赛, 都是勇气的开始。有了勇气之后要在心中树立一个信念, 也就是目标。目标可以大, 也可以小, 只要正确。有了信念贵在坚持。回忆其整个参加比赛的过程, 还有那些为准备比赛而不眠的日日夜夜, 多少次跌倒的时候想要放弃, 又因内心不灭的信念而折回, 这就是坚持, 相信坚持就会胜利。其实坚持是最难的一件事, 汗水与泪水是坚持的写照, 对成功的渴望和不辜负他人的期望就是坚持的动力。最后是反思,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觉得反思的重要;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使我觉得反思对一个老师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参赛过程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 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特别是参加技能大赛, 亲身感受大赛场面的激烈竞争, 感受到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心中也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一件事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一节课而言, 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从开始准备到正式上讲台讲课, 这期间所有工作, 包括备课资料、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具体细节等。

1. 备课资料准备。

掌握这节课所有的备课资料, 这是讲好一节课基本前提。查找备课资料途径有两种: (1) 利用手头现有资料, 主要是教师用书及专业书籍, 教案及教辅资料。 (2) 上网查找这个环节要根据时间和个人的习惯来定。时间充分, 可多多益善, 时间少, 要宁缺勿滥。

2. 教案设计的准备。

我个人认为要准备三种: (1) 自己看的教案; (2) 给他人修改的教案; (3) 给评委和其他听课教师看的教案。

3.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4. 具体细节的注意。

在准备的过程中, 会碰到一些具体的事情, 如果处理不好, 会影响最后的结果。首先, 关于试讲;其次, 心态与情绪;再次, 别人的意见要听取, 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然最后会变得面面俱到而丧失特色;最后, 凡事要有计划。

三、什么样的课最受欢迎

讲课如同做菜, 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是不可能的。但一节好课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基本原则:用思想引领课堂。一节课不管是传统的, 还是非传统的, 都要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 比如我在设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时, 整堂课贯穿一个思想:即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原三角形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内角集中在一起, 拼成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 问题即可解决。

2.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篇8

首先,过多的、所谓的优质课评选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优质课评选对于参赛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艰苦和残酷的事情。因为,为了参加一次所谓的优质课评选,我们教师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教育智慧去选课、设计课、演练课,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去聘请一些相关的业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及购置必要的多媒体器材与学具,或拍摄、录制一些必要的视频影像;且优质课的评比规则又是要求层层赛、层层选,一般情况是先校内赛,后县区赛,再地市赛,最后是省级、亦或是国家级,期间教师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每次优质课评比结束后,我们老师都会用“掉层皮”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老师已经够忙了,每天除了要做好必须的、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等之外,还必须要应对班级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丝毫不得空闲,其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之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本已超负荷的工作中状态下,我们老师每学期还要反复地去参与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所谓的优质课评选,无疑会加重教师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很多教师不堪重负,进而严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只是成就了少数人,挫伤了多数人。长久以来,优质课评选都素有教师中的“明星舞台”之称。优质课评选也确实是一个能让教师快速成名的捷径,因为只要能成功执讲一次优质课,教师的身份就会倍增,在学校就会更多地得到领导的关注与认可,可谓是一课成名天下晓。所以,学校老师都认为,平时自己再怎么努力、不懈工作也比不上一次优质课获奖。也正是如此,长久以来,我们很多老师对优质课都是翘首以待,都期望自己也能够在优质课评选中成就自己,“一赛成名”。但由于优质课选拔性评价采取的是优中选优”的原则,且每次评选都有一定的、所谓的“技术”要求和名额限制。所以,尽管我们每次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初始阶段都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学校老师也都很优秀、业绩也都很突出,可实际到最后真正有机会参与的则总是少数(每次评选也总是集中于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则成了配角。年年如此、次次如此,无论你干得多么好,每次面对的都是失望,都是大多数人。长此下去,必然会在无形中严重挫伤多数老师的积极性,以至于很多老师对于优质课牢骚满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每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老师们就抱怨一次。一学期之中,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反复组织,老师们自然就是反复抱怨。随着怨气聚集,老师们就会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所谓评选失去期望,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日常工作中,开始敷衍塞责。

再次,过多的评比会导致教师热衷于追逐名利。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设立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本意是通过“评优”活动,搭建起教师之间的协作和文化分享,让其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逐步提高各自的教学技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教育部门都将优质课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并与职称评定挂钩。为了能让自己的业绩尽可能多地优于别人,更快地晋升高一级职称,老师们都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优质课。每学期争讲优质课自然也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首要大事,为了能确保自己的心愿得到实现,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下足了功夫:课前四处请客拉关系、走门子,争取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执讲各种不同类别、层次的“优质课”;课中反复演练、拼尽全力去包装课;课后上蹿下跳、联系评委组或是相关权威机构,以弥补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如此反反复复,直至达到目的为止。总之,一年之中有多少次优质课评选,我们教师就会折腾多少次。倘若如此,我们学校中还有多少人会踏实做事,沉下心来搞教育呢?另外,一次优质课评选从初始准备到最终结束要经过层层选拔,其用时少则一月,多则两三个月,可一个学期又会有几个两三个月呢?加之我们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除去反复赛课,还有多少时间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呢?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教师心浮气躁,自身素质也自然难以有所提高了。

最后,过多的所谓优质课评选还会对老师形成误导。为了能体现自己在业内的权威,突出自己的中心地位,不同部门组织了不同名目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其评定优秀的依据与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创新技能优质课”主要评判标准是课堂授课理念、技艺的创新度,本节课都运用了哪些新理念、创造性运用哪些新技艺,至于课堂效果则只是参照;电化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电化仪器教学优质课”的主要评判标准则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先进的教学仪器,授课过程中是否使用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否精美等等,而对其他则不予过多关注……如此,优质课评选必然会在思想上对我们老师的认知形成一种误导。什么是优质课?一节所谓“成功的优质课”主要看的是什么?是看课堂教学质量还是看课堂中学生能力有多少提高,或者是看所传授知识能否让学生终身受益吗?不是的,都不是的。看的是,是否符合活动组织者预先设定的硬性规定。为了能让自己的努力获得理想效果,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也必然会本末倒置,一味盲目地按照一些所谓的优秀的标准进行排练,最终在虚假的课堂教学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观摩数学优质课有感 篇9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 有感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参与活动的上课老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春华老师在执教的《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中, 从鲁豫有约中采访百万大奖获得者入手引出概率,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 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 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 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 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 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 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 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 首先“欣赏地板”, 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数学的美, 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 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 结合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 让学生积极动脑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 诗趣盎然, 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 过程更精彩”。

5. 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

说话精练到位, 标准的普通话, 咬字清晰, 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 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 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 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 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反应快, 引导学生得体到位, 思维严谨, 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 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 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 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 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 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 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 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 不管对错, 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敢于批评, 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 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 要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怎样上好音乐优质课 篇10

关键词: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是检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一种良好方法, 一节好的优质课需要从选题、设计、语言、内容等等, 不断的推敲琢磨, 不停的演练, 最终才能脱颖而出。

一、慎重选题

选好题是上好课的基础, 好的课题能事半功倍, 不但能突出教师基本功, 还能呈现不同的亮点。

课题的选取首先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自身素质而定, 要扬长避短, 切不可随心所欲。声乐专业可选取唱歌课, 课堂教学以唱为主, 上课过程凸显自己声乐水平;舞蹈专业可选取与舞蹈有关的歌曲或乐曲, 课堂教学以自身展示和教舞蹈动作为主;器乐好的, 可选取有关西洋乐、民族乐的欣赏课, 能显现自己专业水平, 让学生仰慕,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其次, 要适合当前背景, 如亚运会、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等等, 课题要切合当前形势, 更有创意。还可以根据时间背景来选题, 春、夏、秋、冬四季, 根据讲课季节而定, 春天讲与春有关的歌曲《渴望春天》《春天奏鸣曲》等;夏天讲《夏日泛舟海上》;秋天可以聆听《金色的秋天》《四季——秋》等;冬天可唱《踏雪寻梅》《铃儿响叮当》等。最后, 定题要定好讲的、易讲的, 好讲就是内容丰富——可讲;通俗易懂——好讲;特点鲜明——易讲。像民族的就易讲, 也能凸显特色, 如蒙古、新疆、西藏, 可讲人文背景, 地方特点, 风俗习惯, 服饰、乐器, 乐曲风格、舞蹈特点、风土人情等, 任意切合一点都能讲的很精彩。总之选题要与自身特长结合, 扬长避短, 突出特色, 展现自我。

二、精心设计

巧妙的课堂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课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课堂设计, 就像设计师设计衣服, 有的衣服很华丽但不实用, 有的适用但不好看, 怎么才能让衣服既好看又实用呢, 要突出特点、彰显亮点, 美化细节, 强化内容。讲课不但如此, 还要符合学生特点, 既要调理清晰、逻辑鲜明、又要有内涵, 有诗情画意。如:《大海啊, 故乡》一课, 采取听海——唱海——戏海——悟海四个环节, 一目了然;《唱脸谱》赏脸谱——唱脸谱——画脸谱——演脸谱更是层层深入;《青春舞曲》设计“听一听”、“唱一唱”、“打一打”、“跳一跳”;《阿西里西》设计“创设情景——感受美”、“聆听歌曲——体验美”、“学唱歌曲——表现美”、“艺术实践——创造美”;另一设计:学海初探——排异解难——沙城点兵——学海拾贝等等多有深意。再如《亚洲之声》重点介绍日本、朝鲜、印度, 可设计:日本《樱花》——吹 (用竖笛代替尺八吹奏歌曲) ;朝鲜《清津浦船歌》——唱 (演唱朝鲜歌曲感受其魅力) ;印度鼓舞——跳 (跳印度舞蹈体验其舞蹈特点) ;印度尼西亚《甘美兰》——打 (用桌、凳、笔等材料进行打击乐演奏, 体会甘美兰音乐合奏形式) , 这样的设计“吹、唱、跳、打”等活动贯穿整堂课, 不仅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快速把握各个国家音乐特点, 而且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加强师生合作能力, 体验新课改理念。

三、祥写过程

教案的书写首先要规范,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要完整, 缺一不可。教案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体要规范, 标题小二号黑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2.课题要清晰明了、不能繁琐冗长。3.导入要短小精悍, 直扣主题。4.正文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5.板书设计要新颖、适当。6.及时进行课堂反思、总结。

其次, 教学祥案要包裹讲课的每句话, 语言要简练清晰, 一语中的, 每句话都要反复不断推敲、琢磨, 既不能太书面化, 也不能太口语化, 既要具有亲和力, 又不失规范。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能突出重点, 把握难点,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衔接语言要过渡自然, 不留痕迹, 例如讲《节奏的魅力》在绕口令导入完过度到第一环节就用奖励的性质, 说“同学们表现这么好, 我就再奖励大家xxxx……”, 优美的过渡语让听者感觉很舒服、自然。远比很多老师“接下来, 然后, 下面……”等好听多了。

四、充分准备

正式讲课前要反复不停地试讲, 在试讲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不断修改教案, 试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往往要进行几十遍, 上到自己能非常流畅的背讲下来, 正所谓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正式讲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需的教具带好, 设备调试好, 衣着要大方得体, 最好与讲课风格相匹配, 一切物质准备好以后, 上场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能紧张、怯场, 只要自信就不会怯场, 只有准备不充分时才会紧张, 紧张的心理会导致语言错乱、歌唱跑调、弹琴错音等, 一切的客观原因在评委眼里都是苍白无力的, 唯有凭借自己的实力战胜自己。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希望每位老师珍惜每次拥有的机会, 认真准备, 讲出精彩的自己。

浅谈数学优质课 篇11

关键词:数学优质课存在误区

剖析一堂成功优质课的范例,这项工作无论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好的方法和经验,或者找出当前工作中的症结所在,以便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那么,优质课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就是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它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必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无疑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

二、营造数学教学氛围

营造数学教学氛围,这是优质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完成的,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成功的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不是以创造数学教学氛围,作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氛围是指什么呢?氛围是指情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具体场合下,师生的情绪、心智活动以及所产生的气氛的总和。

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前提,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易受到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在数学知识的迁引下,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要使学生形成和谐的局面,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结合,没有良好的氛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首先是上课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氛围。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课堂上绝对不能流露出这种情绪的,相反,一开始就要兴致勃勃,首先展示图片公路的车道(平行直线)与十字交叉路口(相交直线),并且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一个行人与一辆高速行使的汽车(方向成垂直),教师指出: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但是,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如何既要使交通通畅又能避免事故发生呢?学生会回答修建立交桥。教师追问:立交桥的桥面与桥下的公路这两条直线有何特征?(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于是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这样引进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会觉得很自然、直观,更重要的是对异面直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营造数学学习氛围,把所讲数学材料的抽象性,化成新奇的学习内容。既然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谈。

三、数学优质课的几个误区

目前,数学优质课存在三个误区:个体化,形式化,偏向化。本来,优质课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应共同努力,对优质课的内容,事前应就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特别是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显得必要。而实际情形是越来越个体化,变成了上课教师个人的事,失去其本来意义,反而形成了评估教师水平的课程,成为了教师个体或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同时,个体化倾向会导致优质课的形式化,很不利于优质课的正常进行。应该说,优质课主讲教师的失败,是集体的失败,而不能是个体的失败,因为主讲教师是共同方案的实施者,目的是想通过它解决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进人课堂,引起了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但是,计算机能否完全代替人呢?答案应该是明显的,而现在的情形是:无课件就不是好的优质课。我们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工具的作用。比如:去年,重庆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就不如传统的一根细线两颗图钉更形象更直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以上个体化,形势化,是两个比较明显的误区,本文不在深究。下面着重谈一下优质课评价中的偏向性问题,因为它尚未被相关人员引起重视。

由于数学教学目的,常常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致使在评价优质课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正确性,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分散,安排是否合理,而忽视了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问题。何谓良好的个性品质呢?它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興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优质课中普遍重视不够,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良好的个性品质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目标与认识目标组成有机整体,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学习目的决定了为什么学,学习意义何在?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动力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知识和能力势必落空。由上看出,评价系统出了偏差,自然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经验评价中,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如何备出优质课 篇12

新课程理念的实质在于人文教育理念, 核心问题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由此引发的学习形式、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内容的重点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备课的第一要素成为学生;备课要备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备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备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心理, 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一、自觉提高备课素质

备课过程是自我提高教学素质的过程, 要讲究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在于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把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讲究过程的优化和实效;艺术性在于备出情感、备出风格、备出优势、备出发现力。一句话, 备课要备出智慧、备出才气、备出教学功力来。教师教学的感染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实质是内化力。因此, 备课时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内化为学生的求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内化为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实现这种内化, 才能使学生获取学习实效, 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 要备出优质课, 教师就要肯于学习钻研,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与素养, 积累经验, 聚集精华, 体现教学艺术, 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努力做到以下几条, 对于提高备课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善于总结积累自身的教学亮点和经验

优质课常态化并非一时之功, 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教师不仅经常要反思自身的教学, 而且要不断积累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点、亮点和“教学精彩段子”。比如, 成功的教学方案、情景、导入、设问、讲解方法等。日积月累必然会形成对优质教学的不断感悟和体验, 会悟出其中的奥妙, 悟出有效教学的规律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个人的优势汇集起来, 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习性化、素养化和专业化。

2. 善于接近学生

深入学生, 调查研究, 带着问题备课, 在研究创新中备课。不了解学生, 就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实效性;不深入学生, 就不可能深化教学,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研究学生的问题, 就不能真正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3. 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师就是先学一步的学生, 所以教师应当是手不离卷、心不离学的人。爱学习、爱读书, 实质上是教师的职业习惯, 同时也是教师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读书不仅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 而且能体验并感悟读书学习的真谛, 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积极运用备课艺术

如何运用备课艺术备出优质课呢?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 备兴趣点

只有让学生起兴, 才能进一步使其感兴趣;只有让学生好奇, 才能使其产生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观,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只有活跃其思维, 才能产生出趣味性的问题;只有开发学生的潜能, 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才能帮助他们自主建构学习兴趣。

那么, 怎样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呢?最好由引发学生的兴奋点寻求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也可以通过学生学习成功点的体现,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引发其学习兴趣;更可以从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应用价值等典型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时, 不能为兴趣而激发兴趣, 更不能用一些低级趣味引发所谓的“兴趣”。把握好激发学生兴趣的尺度, 教师要做到四不忘:不忘激趣的重点在于趣味性, 不忘学习兴趣的归宿点在于实现学习目标, 不忘学习兴趣的最佳价值在于使学生爱学、想学和善学, 不忘兴趣承载的内容要与学习内容的统一。

2. 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中心。因此, 要在备课中把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点放在首位, 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书本出发;依据学习环节的需要备教学环节, 不是教师要做什么, 而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什么;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作为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依据, 让教服从于学;以学习问题的解决来把握教学问题, 以研究学习问题来深化和带动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 以优化指导学习方法来创新教学方法, 以有效的学习方式确定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

那么, 如何才能备好学生呢?其实, 备学生就是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既要善于以优化学习过程来优化教学过程, 又要能有效地指导学习。备学生就是要备怎样使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不仅使学生形成认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而且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获得学习的快乐。只有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角度备好学生, 才能设计出优质的教学方案。备学生的重点要放在学生的需求上。一般来说, 要从学习的难点、重点问题上, 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 从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点和愉悦情绪上, 从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关注学生上来把握学生的需求点。

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教学的第一要义, 满足学习需求的面越大, 授课教师越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重。从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上讲, 要深入学生, 多了解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要采取课堂反馈、评价作业等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学生座谈、评价教学、畅谈收获体会、课外活动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于备学生来说, 价值重大。

3. 备“活课”

教师应该重视备课环节, 上课时也注重用好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但是, 如果一味地坚持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授课, 执行教学方案时不能灵活应变, 缺少即时应变的余地和预案, 就会导致学习环节、师生互动过程、学习活动等方面显得过于机械、死板、僵化,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怎么办?那就要把课备“活”。

要备出机动应变的教学方案, 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案, 关键在于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同时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

为了使教学方案变得灵活机动, 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不断提高自己预估学习过程的能力, 而且要通过实践中的专题性研究, 重点强化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能力。如怎样通过导入艺术, 使学生从自身读书、领悟的过程转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 再自然地过渡到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的过程。这种能力的提高, 能够有效地改变硬性“摆弄”学生的现象。

为使教学方案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备课中要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过程之中。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使备课过程进行得流畅有序, 使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习的预期效果顺利实现。

另外, 在授课时间上要留有充分余地, 留出机动的时间解决和应对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即时性问题, 因势利导, 真实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4. 提高自我

备课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课备好了, 又上好了, 就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 就能享受教学, 达到一个新境界。

教师应当在备课中通过四个结合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一是把备课和总结实践经验相结合, 每周都有总结、反思和提高;二是把备课同读书学习相结合, 带着备课中的问题学习, 才能学得深刻, 并有使用价值, 能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领会所学内容;三是把备课和教学研究的课题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备课促进对教学课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又通过科研提高备课质量;四是把备课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在上课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

这样就能以备课引领各项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素养, 就能享受教学。备课由负担转化为工作动力, 不仅提高了自我, 改进了工作, 而且带来了心理上的愉悦。备课的角度多了, 视野扩大了, 站位高了, 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了, 就会不断地修改、完善、丰富教学方案, 有一种备不出好课不罢休的劲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得以提高。

上一篇:翻译题型下一篇:汽车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