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质课

2024-06-29

教师优质课(精选12篇)

教师优质课 篇1

摘要:重庆市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展示, 也为中学物理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摩、交流、学习、研究的机会, 推动了重庆市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动量守恒定律,新课改

2014年5月6日至9日, 历时四天的重庆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圆满落幕。来自各区县和直属学校的48名参赛选手经过激烈的角逐, 笔者作为听课选手和参赛选手, 有幸获得一等奖, 收获、感触很多, 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一名参赛选手, 在4月18日抢注了课题: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 开始潜心研究教材, 着重本节在本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本节需要体现的主要意图, 然后确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通过反复推敲确定本节课的思路和框架。接下来分模块:引入、实验设计、理论推导方案、学生活动、物理应用、小结、课外延伸, 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反复酝酿, 反复和同组老师们讨论, 最终形成了初稿,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在比赛前一周才第一次试讲, 通过试讲的过程, 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经过组内全体老师的讨论, 再次确定大致修改的方案, 提出的方案是繁多的, 自己再逐一对比, 把其融入自己的思路中来是本环节最为关键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反复推敲, 汲取了部分观点, 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思路与风格, 在比赛前两天又再次向组内老师们展示了自己的思路, 经过一些小细节的调整, 比赛的方案也就基本形成。比赛的现场,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提下, 一步步把自己的理念、问题提出, 让学生在富有探究欲望的场景中由低向高, 由易到难, 目标一个个被实现, 一个个被攻克, 最后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个听课者, 听课的过程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听完37中熊建波老师的上课, 感觉这堂课环环相扣、行云流水、逻辑明了、思路清晰;语言凝练、亲和自然、设计精细、效果显著。我只想说, 随着课堂最后视频中那个油桶爆炸的一瞬间, 我的心与之一样, 沸腾了, 震撼了, 就仿佛刚看过一部好莱坞大片走出影院时, 心久久难以平静。听完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唐梓倬的课, 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柔中带刚”, 最后“直击心脏”。它没有豪华的开场, 在平静中开始, 慢慢地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为之感染、为之吸引。就仿佛你在品一杯上等的红酒, 刚喝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就像普通的甜酒。可是不知是三口过后还是五口过后, 你慢慢感觉原来你早已醉了, 你已经完全被带进他所营造的世界了, 根本无力抗拒。他看上去很年轻, 但却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在给孩子们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曾经的刀光剑影, 曾经的血雨腥风, 一切只在老人那不温不火、不紧不慢的言语中, 听上去很宁静, 感觉起来却历历在目。课堂像湖水一样平静, 像小溪一样流淌, 但一段时间之后, 你会发现这股悠悠的河水已经在大海中激起了万丈巨浪。

本次大赛亮点突出, 大致有这样几点: (1) 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过程与方法; (2) 重视实验, 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 (3) 自制教具,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4) 同步拍摄, 使实验可视度放大; (5) 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重视教学资源的引入与生成。其中我觉得也有些不足, 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共勉: (1) 教学资源主要由书籍、网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中的突发性问题; (2) 多做教材分析, 尽量借鉴教材的原话, 使语言更加简洁准确; (3) 课堂引入简单化, 最好是形成悬念; (4) 高中物理的“味道”应该是思维训练为主; (5) 实验要注重安全性和环保性; (6) 参赛教师应该注重板书设计;课堂结构应该有五个要素, 即目的、教学方法、知识、学情分析、课堂反馈; (7) 选择好合适的参赛课型。

教师优质课 篇2

一、指导思想:为了更深入的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我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我园本学期工作安排,经研究特制定以下方案。

二、参赛对象:部分青年教师

三、比赛时间:2013年10月25日至10月29日

四、教学活动设计基本要求

1、活动的选材要新颖,本次活动选材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兴趣需要,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可行性强。

2、活动的准备要充分,教学具制作要精益求精。

3、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3、教学方法要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合作、探究并重视体验过程,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罗顶秀副组长:韩巧云

评委:刘茂芳 张爱粉刘静朱燕

优质备课: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篇3

一、选好课题,事半功倍

准备一节优质课,首要是选好课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上课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在选择课题时,要紧扣新课程标准,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每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如器乐、声乐、舞蹈等,在选择课题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易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课题,这样更容易驾驭课堂,也更容易出彩。同时,教师对选择的课题应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试想,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都没有感触的话,凭什么让学生产生火花?只有当教师自己沉浸其中,深深被那种音乐之美吸引时,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步入其中,去感知美、体验美。

课题要有广度、有深度,可对比、可挖掘。优质课与常规课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优质课的教学内容要丰满并厚实,要有可讲之处,能够对比体验,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比如,人音版高中教材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独特的民族风》,介绍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教材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三个民族民歌的民族风格。如果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只选维吾尔族的民歌这个课题来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过多强调与音乐无关的生活经验,如新疆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二是强调音乐经验,对维吾尔族民歌中的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歌曲等体裁进行学习认识。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高中音乐教学应强调音乐本体即音乐经验,而非生活经验;对维吾尔族民歌的各种体裁进行感受、认识,是强调了音乐经验,但这些民歌体裁并不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果课题选择出现偏差,那么不管教师教学流程的设计如何流畅精彩,课堂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二、目标精准,有效引领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教师们都知道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去设定教学目标,但在常规教学中却容易将三个维度混淆,导致定下的目标大而空。如,在执教《走进舞剧》一课时,我刚开始把教学目标定为:

1.愉悦地聆听舞剧音乐的片段、感受舞剧舞蹈的肢体语言,从而感受舞剧的魅力;2.运用对比、试唱、体验等方法感受音乐,对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有所了解;3.能积极参与各项感受、讨论活动,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舞剧的相关知识。

随着磨课的深入,我慢慢领悟到,“对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出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其实这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舞剧的相关知识”这一点未落实,在课堂评价中实际上是不可测评的。经过几次试讲,反复琢磨后,我把教学目标改为:

1.能愉悦地欣赏舞剧《天鹅湖》的片段,通过欣赏,能感受到舞剧魅力并喜爱这种艺术形式;2.运用体验、实践、比较、合作等方法,获得对舞剧形式、芭蕾舞风格及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理性认识;3.了解芭蕾舞剧特点及其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唱出白天鹅的主题旋律。

经过这样修改后,整体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上优质课就有了目标保障。

三、过程精细,重点突出

教师准备的优质课应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这些理念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详细备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节奏控制得当。一节优质课的教案往往非常简洁,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后所显现出来的简洁,是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通过有效聆听、巧妙提问、合理拓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获得审美体验。

备课时要注意调动一切形式让学生关注音乐。高中的音乐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但这绝不仅仅是“提问——聆听——回答”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感知音乐。如,让学生通过线条去感知旋律,通过踩踏舞步去体验节奏,通过画图案来表达感受等。教师要充分发掘有效的教学形式去引领学生体验、感知音乐。

责任编辑 严 芳

教师优质课 篇4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师, 教师的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发展。从狭义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标准、语言的流利和规范的板书。中学英语对学生听和说的要求相对多一些, 因此, 教师语音的规范及语言的流畅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语调基本功, 确保说出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没有发音上的问题, 要确保说出的不是错误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课堂上不够规范的课堂用语, 可能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 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任课教师经常会说出How to do it?这样的非句子;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这样的汉语式句子。这两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 认为只要简单地把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单词就可以了。在这次活动中有的老师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 如课件中出现语法错误、句子后面没有标点符号、课堂用语中个别单词发音不准甚至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如:Look at here.几个老师都反复这样对学生说。另外, 很多讲课教师一律用降调, 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压抑, 语言沉闷。

规范的板书也是一节英语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板书不仅能利于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 利于课文的理解, 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大部分老师的板书都是贴上或提前写好, 还有的直接没有板书。这样, 就不能在书写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简笔画也是中小学英语老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好几位老师在教学peach, orange, pear时信手画了几笔, 使得这些水果的形象立刻映入眼帘。

在学习世界天气这一内容时, 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呈现出每个国家的地图, 然后将国家和天气状况写在旁边的四线三格里。最后当整个文本教学完毕,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地图, 既美观, 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情境的设置

英语要求在语境中学习句子, 在句子中学习单词。这就是说教师在教给学生一句话、一个词时还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情境中用句子、词语。

创设的情境如何既利于课文的导入, 又利于重点单词、句子的引出, 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无棣县一位老师创设的情境:讲各地的天气情况时用Teddy Bear在中国各地旅游引出地名, 比较贴切, 进而引出各地的天气情况,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描述天气的氛围中。这样的情境引出的不仅仅是几个单词、几句话, 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 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同天气状况的气息。

三、恰当的导入, 自然的过渡

这几节课, 笔者是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心情听完的。导入的自然、过渡的简洁而不留痕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举个例子:教授描述天气的几个形容词warm, cold, cool和hot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和过渡的:变魔术, 猜猜What’s in my hand?It’s a piece of ice, 进而引出形容词cold.用热水、温水和凉水引导出hot, warm and cool, 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这几个词的含义, 更从触觉上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注重基础, 适当拓展延伸

这次的优质课没有想象中那么花哨, 更多的是注重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 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正是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 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如, 有两位老师在讲天气时, 拓展到了当前我国南方的旱情, 提倡学生节约用水, 节约资源, 既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很自然, 不断地在习得和使用语言, 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五、加强合作, 凝聚集体的力量

教师优质课竞赛评分标准 篇5

一、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10分)

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5分)

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语言语调标准)(10分)

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20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15分)

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0分)

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5分)

十、时间分布合理。(5分)

细则解读

1、仪表端庄,教态自然

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说是给分项,但优质课的级别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么是教态?教态是老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教态是老师自身形象的体现,教态包括五项内容:表情,眼神,手势,站立和走姿,服饰。

表情――恰当地运用表情表达感情及对学生的意愿,如友好、期望、赞许以及友善的批评等。表情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蔼、亲切。多与全体学生的目光接触,千万不要只看好学生,或考试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的学生,更不要不看学生。目光不宜移动过快。

手势――手势有助说话,表达教师的思维,手势应舒展自如,切忌机械单一。

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势应端庄大方,移动应缓慢,站立的姿势和位置选择恰当,相对固定,必要时应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听清发音,但正面退回讲台,不要单脚站立或倚墙、靠窗。

服饰――服饰要整洁、大方;不戴不适当的饰物,如护身符、教徒饰物,不要油头粉面,不要过分化妆有失儒雅。

2、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新课题来。

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参评者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八种:相关话题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直观导入;讨论导入;类比导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相关话题导入。在特定的情况下,师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中进入课题。比如,从学生所熟悉的偶像开始进入课题。

复习提问导入。用问题做链条,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导入新课非常重要,是参评者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我们平时教学常用方法,符合“温故而知新”的理论。

大家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好,关键在于怎么设问。设问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要有悬念,悬念越高,学生的大脑思维量越大,精力也越集中,效果越好,但要注意创设的层次和链条。

故事导入。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选出最有吸引力的来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导入。教材中短剧、故事、传记等体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是学生最关心的,电视连续剧就是运用这一手法提高收视率的,这类体裁的阅读文章,可以根据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来设置悬念,增强吸引力。

直观导入。利用教材的插图、彩页或者根据课本内容自制图片和幻灯片,直接进入课题,当然这种课题必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讨论导入。提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引出课题。

类比导入。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差异导入新课,此种方法多用于理科教学。

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有利于矫正学生不正确的社会观点和认识方法。

3、语言流利,表达顺畅、自然、富有逻辑性,

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这项要求是针对教师使用语言提出来的最基本要求。

语言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规范性,如果你是语文老师,普通话至少应该二级甲等。

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度极强,恰当的语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质。品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

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

何为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用知识形成的建构理论来说明。

知识的形成必须经三个阶段:知识的已知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知识的未知区。

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指某一章节的知识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在大脑记忆中稳定下来,有些定理或公式的应用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错误的。如果你不懂这个知识形成的分布图,就找不准重难点。

这里所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如果我们在三个阶段平均用力,授课效率只有33%。反之,将精力放在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效率能提高到66%。

下列方法可以帮助你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作业批改:批改作业要记录学生的正误率,错误率超过30%,必须重新讲授。

面批面改:全部面批面改是做不到的,我们对哪些学生要面批面改呢?经常粗心大意的,做作业不规范的,有抄袭历史的,课堂情绪不高的,成绩急剧下降的,学习不好的。

课下交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直访”,从他最感兴趣的领域谈起,这种说话比较轻松,了解的内容也比较真实。

5、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

在一些发达地区,多媒体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辅助教学手段”原则,不能将一节课制成45分钟的VCD片,这就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消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6、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

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双基”,老师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基本属于满堂灌,关注知识记忆和理解,注重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注重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发现,感悟,主动获取。

专家说,教书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过去评讲是“以教评教”,主要看老师教的怎样,素质如何?现在评课必须“以学评教”,看老师怎样指导学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评课时:

一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掌握规律。

二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而不发,自寻答案,悬念在悬着的时候学生才有欲望,点悟要讲究火候,补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时,引申要恰当。

三看教师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整体的,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

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7、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

“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

双边活动中常见的几种模式:

问答型模式:分层次设计问题,A级,B级和C级,问题深度和难度要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齐答型模式: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全班学生踊跃齐答,一呼百应。齐答与个别回答交替使用,避免一部分较好的学生代替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表演型模式: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练,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到黑板演算试题,并讲出思维过程。

8、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

注意状态: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发言者(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看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参与状态: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自学进行练习(听、说、读、写);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指点帮助别人或标新立异)。

交往状态: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合作;看师生、生生交流是否言语得体;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思维状态: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展示争论;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独立思考或创意。

情绪状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表情变化去分析评价;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反应;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生成状态:是否全面投入学习;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

9、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

侧身写字,边写边移动,目光不时地与学生交流。

黑板分主、副区,以讲台为参照物,右边为主区,左边为副区,右边的板书内容一直保留在课终,不能随意擦掉,左边为副区,为解释主区内容,须在副区内画图,解例题可以一边用一边擦掉。

10、时间分布合理

重点、难点所占存的时间应该不少于总时间的1/2。

新课标下语文优质课的反思 篇6

反思一:追求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成了如今的“示范课”、“优质课”的一道亮丽的标签。几乎形成了一种特性:优质课、示范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似乎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于是,不管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都要保证多媒体的成功亮相。 

1、淡化思维,求图画。 

在许多优质课上,多媒体成了图解课文的工具。教师总是踌躇满志地点击一下鼠标,美丽的图像便展现眼前,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叹“啊!”于是教师陶醉在这效果中,继续点击画面,学生继续惊叹。没有学生的思绪迸发,没有学生的心灵对话,没有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这道亮丽的标签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原本快意驰骋的心灵囿于多媒体这几张漂亮的画面之中,用动感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师生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都化为空谈。 

2、淡化传统,孤文本。 

语文的示范课、研讨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仑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有的一字没有;有的就是一个题目;有的就是一个词。似乎黑板上的字越少,这堂课就越精炼。黑板被冷落一旁,简直显得有点多余。分析课文时,教师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或语段制作于课件之中,再配上美仑美奂的图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悟、体验。可怜的课文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但殊不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精彩的句子一离开它的语言环境,就色彩顿失,语言魅力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完全游离于课文之外,如此怎能成功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多媒体的兼容性虽大,但又怎能“兼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的魅力是无从抹杀的。使用得当,它能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的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杨再隋先生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反思二:淡化工具,假人文 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学习、思维的工具,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言文字训练”似乎已成为一个禁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一不小心又步入“歧途”。靜观现在的语文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悟”,一句出现频率很高的问句——“你悟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教师们晗首微笑,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和谐,开放,似乎充满着人文内涵。然而我们在陶醉自得时却分明忽略了,孩子们在动口的同时冷落了用笔,在动脑的同时冷落了用手。在许多公开课上(甚至是低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整节课孩子们只是读读、背背、想想、说说,却无情地将写写、练练、做做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此本末倒置,失却了语文基础支撑的人文关怀无异于空中楼阁,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这里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地搞了好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让人痛心疾首,好端端的文章被肢解,被散装成“零件”,这是过度追求“工具性”的后果。而如今,我们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教师应该使“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熏陶”并驾齐驱,准确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尺度,才能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上应该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不同年级的要求应不同,不同教学单位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重点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此时“工具性”的比重应大于“人文性”。只有这个时期工具性的“厚积”,才有高年级人文感悟的“薄发”。又如,诗歌,散文或一些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人文性”是重点,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体会;而在说明文等的教学时,应着重于一些技能的养成,而不必进行牵强的人文熏陶。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嬉,化静为动,知与情合一,教与学统一。 

教师优质课 篇7

一、理论背景

现代语言学家往往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交互过程[1,2], 把它和“真实社会”的交际情形相比较来分析语言课堂的交际性。[3,4]教师提问的以下特征一般被解释为交际性的、具有自然谈话的特征: (1) 参考性问题 (即发话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的使用; (2) 教师只对内容作出反馈, 即只有当对交际造成障碍时, 才改正错误; (3) 教师在解释、提问和指示时使用调整 (modification) 、迟疑 (hesitation) 、重新措辞 (rephrasing) 等方式来帮助学习者理解; (4) 尝试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 即请求澄清和重复, 并提供机会, 让学生可以打断教师的谈话, 做同样的事情。[5]

师生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反馈, 即教师对学生语言表现的评价性和改正性反应。Cullen认为教师的反馈主要有评价性作用和话语作用。[6]评价性反馈通常伴随展示性问题出现, 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话语性反馈时, 教师只关心回答的内容, 即使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出现, 教师也不会明确指出, 而是采用隐性的方式即转述释义的策略加以修正, 可有效地使谈话序列流畅地进行下去, 避免课堂互动的间断。所以话语性反馈更具有参考的功能。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以2011年江苏省14节优质课中的7节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录像为研究样本。这7节课内容来自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School life的7个不同的课时, 具有代表性。本文把这7个课时的录像内容转写成书面文字, 然后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因为着眼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交互特点, 所以本文主要从由谁发问、问题类型、问答方式、反馈形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1. 由谁发问

交际性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自发性启动。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独自表演、独自提问的舞台, 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可以提问。在这7节优质课课堂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话语都由教师提问引发, 学生的自主提问为零。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了控制课堂上的话题和秩序, 很少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有问题, 会在课后或教师完成课堂任务之后单独请教教师, 这目前普遍被视为是对老师的尊重, 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因此, 在优质课这样的公开课堂上, 由学生掌握话语权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2. 问题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 (功能) 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7]本文把录像中的教师提问大致分为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在目前初中阶段盛行的任务型教学中,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 为任务环阶段与语言点阶段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此类问题由于容易回答, 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8]赵晓红、胡青球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提问中展示性问题远远大于参考性问题。[9,10]孟春国的研究样本中, 课堂上的17个问题都属于展示性问题, 没有一个参考性问题。[11]本文此次研究中, 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见表1。

表1中, 约70%的提问仍然是展示性提问, 但参考性问题的数量也达到了30%左右。较之一般课堂, 这7节课的课堂交互性明显增强。在课堂提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 课堂氛围明显更活跃, 学生使用的交际用语水平远远超过教师的预料, 真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Brock指出, 非本语学生对课堂中参考性问题的语言输出是对展示性问题的语言输出的两倍, 句法结构也更趋复杂。[12]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 会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更接近自然交际。

同时, 研究中也发现, 虽然都是优秀教师, 但7位教师课堂提问的参考性问题交互特点各不相同, 有的真实自然、贴近实际, 有的则明显带有传统教育模式的烙印。

另外, 同为阅读课, 但第一课时 (Reading 1) 的参考性问题达到近40%, 第二课时 (Reading 2) 却只有不到30%, 这表明教材本身或多或少会造成课堂提问的差异。

3. 问答方式

下面是问答方式, 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教师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是最常用的提问方式, 集体回答次之, 而自由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相对使用最少。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指定回答的方式较为普遍, 为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这种问答方式中, 教师疏忽了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 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得不到及时和持续的激发。[13]

在本研究中, 集体回答也较多的原因, 有可能是初二英语本身机械式操练偏多, 也可能是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体回答的不足在于, 学生有可能会滥竽充数, 同时教师也失去了解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机会。

自由回答虽然有利于学生真实自然的交际, 但学生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 对教师控制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研究中自由回答所占比例很小。

教师自问自答从某种程度上说, 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学习的机会, 同时会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这7节优质课的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处理相当到位, 教师自问自答所占比例也就很少。

4. 反馈形式

下面是不同类型的反馈形式, 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教师更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 评价性反馈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语言形式上, 不关注语言本身, 这样的课堂交互活动不具备“真实世界”交际的特征。

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话语性反馈在整个反馈总量中占了接近一半, 说明真实性的自然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英语课堂,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四、结论与启示

此次研究的样本中, 教师所提的展示性问题偏多, 能激发学生尝试用应用思维的参考性问题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教师指定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最为常见, 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占一定的比例,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正逐渐消失;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 初中阶段由于多种原因, 所有的课时中评价性反馈都超过话语性分析, 真正自然性交际还没有完全展开, 真正真实性对话还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 初中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虽然可能具有自然谈话的一定特征, 但仍未完全达到“真实世界”的交际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 对提问方法与提问手段作出有效的调整, 进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可理解输入, 促使学生作出更多的语言输出。[14]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参考性问题的使用量, 促使学生作出句法结构更趋复杂和更富有交际意义的回答。加强话语性反馈有利于营造真实性交际环境, 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和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

[2]ELLIS R.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Wiley-Blackwell, 1990.

[3]VANLIAR L.The classroomand the language learner:ethnography and second language authenticity[M].New York:Longman, 1988.

[4]NUNAN D.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 1987 (2) .

[5]咸修斌, 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5) .

[6]CULLEN R.Supportive teacher talk:the importance of the F-move[J].ELT Journal, 2002 (2) .

[7]THOMPSON G.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J].ELT Journal, 1997, 51 (2) .

[8]张强.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中教师话语功能特征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7 (7) .

[9]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 1998 (2) .

[10]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 2004 (6) .

[11][13][14]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10) .

教师优质课 篇8

为了全面推进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有效实施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联盟联合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沃尔德冠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拟于二O一二年金秋十月在华中地区特大城市——武汉举办“新课改小语十年回顾与展望”暨“著名特级教师‘新课改、新课堂’优质课展示”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育资源优势, 对新课改小语十年成功的经验进行深层次总结, 并对小学语文“新课改、新课堂”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促进广大教师、教科研人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活动原计划邀请特级教师孙双金、朱萍来武汉做课, 由于两位教师有特殊情况, 不能前来, 故改聘了全国著名小语特级教师于永正、李卫东亲临武汉做优质课展示, 因此, 活动主题也稍有改变。对于该变动可能给参会代表带来的麻烦, 我们深表歉意!

一、特邀教育专家与特级教师

吴忠豪: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主任,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多年参与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的编著工作, 是小学语文教育论坛的发起人。

于永正: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教改实验研究, 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 在全国小语界, 这类研讨会仅此一人。《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 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 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武凤霞:河南省语文特级教师, 国家级骨干教师, 省级教育专家。多年以来对“生命语文”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应邀到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课或讲学200多场。两百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人民教育》称她为中国语文界不能忘记的老师之一。

二、活动主题

1.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回顾与展望;

2.2011年版小语新课标的实施与运用;

3.小学语文“新课改、新课堂”探究;

4.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与提高。

三、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以学术报告和课堂教学展示与教师互动为主要形式开展研讨。 (活动日程安排附后)

四、会议报到时间与地点

(一) 报到时间:10月26日9:00-17:00

(二) 报到地点: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歌德假日酒店路线图:

(三) 乘车线路:

1. 天河机场:

(1) 天河机场乘机场大巴至天安假日酒店下车——过马路转乘508路或者712路公汽直接到汉西一路下车

(2) 天河机场乘坐机场大巴至天安假日酒店下车——京汉大道循礼门轻轨站乘坐轻轨一号线到汉西一路下车

2. 武昌火车站:

(1) 武昌火车站乘坐722路公汽到汉西一路下车

(2) 武昌火车站乘坐10路公汽至武胜路下车转乘806路或者558路公汽到汉西一路下车

3. 武汉火车站

(1) 武汉火车站乘坐540路公汽到徐东大街转乘712公汽到汉西一路下车

(2) 武汉火车站乘坐610路公汽到黄浦路转乘轻轨一号线到汉西一路下车

4. 汉口火车站

(1) 汉口火车站乘坐741路公汽到汉西一路下车

(2) 汉口火车站乘坐512路公汽到汉西一路下车

五、与会代表食宿酒店与会场地址

(一) 自选酒店

(二) 会场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报告厅 (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347号)

六、参会对象

1.各市、区 (县) 小学语文教科研人员;

2.各小学校长、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小学语文教师。

七、报名办法

1.为了便于会议组织, 各单位可登陆“http://www.xkglm.com”网站下载“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中小学优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回执表, 填好后, 将参会人员回执表上传到《新课程研究》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联盟邮箱:393338305@qq.com;也可采用短信及电话或QQ邮箱以及传真方式报名;或直接邮寄到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联盟秘书处 (地址附后) 。各地区可由《新课程研究》杂志社通联站负责, 也可由参会单位自行组织。回执表上传截止时间:2012年10月18日, 以便于我们安排食宿。

2.此次活动收取会务费480元/人 (食宿自理) 。会务费主要用于聘请专家 (知名教师) 、打印资料、场租等。

3.会务费于报到当日在报到处缴付, 并领取资料和入场券。《新课程研究》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联盟主席团单位可组织5人, 主任 (副主任) 单位可组织4人, 一般成员单位可组织3人免费参加) 。

4.要求食宿的单位请在回执单上注明。

八、《新课程研究》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联盟秘书处办公地址及联系人

办公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292号

邮编:430020

联系人:胡老师、王老师、李老师

联系电话:027-83976266;027-83876266 (传真)

胡老师:13971374792;

王老师:15827431177;

李老师:15994292351

QQ邮箱:393338305@qq.com

网站:http://www.xkglm.com

优质课的“忧质”与“优质” 篇9

一、优质课的“忧质”

诚然, 优质课比赛可以赛出水平, 赛出风格, 有助于教师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助于学校教研教改风气的蔚然兴起。但时下优质课比赛大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优质课似乎成了“忧质”课, 现在的优质课竞赛已逐渐走向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只重表演而忽视教育育人的畸形之路。为了产生“优质”课, 主办单位往往有意识地提前通知参赛学校, 有的几乎有个把月的准备时间, 把同一堂课在学校里反复演练, 直到讲得滚瓜烂熟, 讲得炉火纯青, 讲得有如奖章般金光灿烂。经过这样的持久战, 优质课焉能不“优质”?可以说, 谁把握了时间, 谁就似乎稳操胜券。而在优质课竞赛中, 时常也会出现一些的低级错误, 试问其“优”在何方?

于是, 我在反思, 优质课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也许有的专家评委常会用优质课和常态课区别的理论来糊弄语文教师, 但是糊弄久了, 老师们在心中也会渐渐起疑:这就是我们想要听的语文优质课?

二、优质课的优质

1. 简短的激情导入意识

导入语是开场白, 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 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 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从而做到引人入胜。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因此, 一个充满激情且紧扣内容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激发兴趣, 联结知识, 沟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 完善个性的发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要学的知识内容上。

2. 合理准确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简单地说, 语文教师更多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引导他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说白了, 语文教师上课不是给评课人看的, 也不是直接把自己的鱼送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会捉鱼, 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要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因此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教学策略上, 应实行“三步走”的方法, 一是提供情境材料、问题;二是师生互动、探究, 收获知识;三是再设计活动解决问题, 即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 知识点是在探究中得出来的, 是探究的结果。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 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有深度就说明有创新。

当然, 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但只要落实一点就好, 就是一节优质的课。

3. 充实全面的内容意识

一堂优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充实的、大容量的, 不仅传授的知识全面、细致、准确, 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大, 提供的信息点多, 从而能让人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并能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一篇课文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基本知识是什么, 知识深度、层次和课堂容量如何确定, 等等,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在依照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上连下挂, 适当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做到教书育人。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是真正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了?但充实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 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 更不等于教学手段的多样时髦。

4. 内容解析的深度意识

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要让学生理解文本, 但语文教学又绝不能满足于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应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过程中融入语文活动, 对文本做到充实全面的把握, 且对教材的内容解析要有深度意识, 不要浮于表面, 浅尝辄止。

(1) 对文本达到高位化的认识

高中老师的“高”, 是有语言涵养的魅力, 有思想的高度。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低位化, 仅仅满足于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梳理, 复制考试, 进行简单教学。教师没有研究文本, 没有探究文本, 没有对文本及作者相关的庞杂材料进行研究式备课, 只借鉴一些简单教案, 这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认识是肤浅的。教师没有高度, 课堂就没有高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就更没有高度。

(2) 注意品析文本的三重义

文本的三重义指文本的作者义 (作者写这篇文本的目的) 、文本的社会义 (作品主题) 、文本的个性义 (作者自己的个性理解) 。语文课堂普遍缺失学生文本理解的个性义, 文本的社会义也难有高度, 甚至有些课堂教学对文本的作者义也出现了偏失。如《劝学》一文, 老师一般理解“劝”是“劝告”的意思。实则不然, “劝”是勉励, 鼓励, 不是劝告;“学”不是今天的上学, 学知识, “君子日参博学而省乎己”, “学”是要学“礼”, 即学人的品行、道德,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来“化性起伪”, 使人格提升, 因此他要劝告人要“学”。

语文课堂, 教师要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恰当的凭借, 常见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教师们设计的这些问题要么质量并不高, 要么同义反复。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进行精细阅读和深入阅读, 在阅读中没有高于学生和教参的阅读。这样课堂即使环节再多, 花样再多, 也是空洞无物。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 在别人思想的基础上再多想一点, 这就是深刻。

5. 情境问题的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探究法是师生合作、互动探究, 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施问题探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如何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 产生矛盾。在具体的操作中就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本, 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问题探究体现在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使得教学、教育与发展相统一, 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这也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的一种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优化教学的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问题探究法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越发重要, 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 而且要广,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 并且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怎样准备一堂优质课 篇10

一、勇气、信念、坚持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 虽然在任务面前不会逃避, 但很少主动地去迎接挑战, 但这次比赛的过程中, 一次次让我知道了勇气和自信的重要。做任何一件事, 特别是我们在进步的过程中都少不了勇气, 教研中的一次发言、争取参加一次此赛, 都是勇气的开始。有了勇气之后要在心中树立一个信念, 也就是目标。目标可以大, 也可以小, 只要正确。有了信念贵在坚持。回忆其整个参加比赛的过程, 还有那些为准备比赛而不眠的日日夜夜, 多少次跌倒的时候想要放弃, 又因内心不灭的信念而折回, 这就是坚持, 相信坚持就会胜利。其实坚持是最难的一件事, 汗水与泪水是坚持的写照, 对成功的渴望和不辜负他人的期望就是坚持的动力。最后是反思,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觉得反思的重要;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使我觉得反思对一个老师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参赛过程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 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特别是参加技能大赛, 亲身感受大赛场面的激烈竞争, 感受到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心中也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一件事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一节课而言, 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从开始准备到正式上讲台讲课, 这期间所有工作, 包括备课资料、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具体细节等。

1. 备课资料准备。

掌握这节课所有的备课资料, 这是讲好一节课基本前提。查找备课资料途径有两种: (1) 利用手头现有资料, 主要是教师用书及专业书籍, 教案及教辅资料。 (2) 上网查找这个环节要根据时间和个人的习惯来定。时间充分, 可多多益善, 时间少, 要宁缺勿滥。

2. 教案设计的准备。

我个人认为要准备三种: (1) 自己看的教案; (2) 给他人修改的教案; (3) 给评委和其他听课教师看的教案。

3.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4. 具体细节的注意。

在准备的过程中, 会碰到一些具体的事情, 如果处理不好, 会影响最后的结果。首先, 关于试讲;其次, 心态与情绪;再次, 别人的意见要听取, 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然最后会变得面面俱到而丧失特色;最后, 凡事要有计划。

三、什么样的课最受欢迎

讲课如同做菜, 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是不可能的。但一节好课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基本原则:用思想引领课堂。一节课不管是传统的, 还是非传统的, 都要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 比如我在设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时, 整堂课贯穿一个思想:即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原三角形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内角集中在一起, 拼成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 问题即可解决。

2.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篇11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

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优质课的“魂” 篇12

一、教学风格的差异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的教学亮点。什么叫教学风格呢?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教学风格主要有典雅型、情感型、理智型、导学型、品读型等几种类型,这些教学类型各有各的优势。不同的教学风格决定了你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怎样安排教学过程。如果你放弃自己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而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式,上课就不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结果就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二、学生实际的差异

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首先,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地域辽阔,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在接受某种知识时有难易、快慢之分,这是由地理条件的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情况决定的。如北京地区的孩子学习普通话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学得又快又准。我们福建地区的孩子受方言的影响,学习汉语发音又难又慢。因此国家才会让各个地区自由选择教材,以适合本地区的教育。同样,教学每一篇具体篇目时,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地区施行是行不通的。

其次,同一个地区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城里的孩子信息量比较大,对于新事物接受得较快,因此对某些科技前沿的课文也理解的更快。比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学起来相对比较抽象,比较费劲。而对于《琥珀》《燕子》这类课文,农村的孩子可能会更容易理解。由此决定了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再次,学生个体的差异。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基础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天赋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有音乐天赋,有的绘画才能很强等。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一个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在这个班引起的反响很大,而在另一个班可能收效甚微。从这个角度看,优质课也绝不能原样移植!

三、教学环境的差异

教学环境制约着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也决定了优质课不能移植。教学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电脑仪器设备等等。软环境就是指一个学校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教育管理机制等。教学硬环境决定了你即使想移植优质课的教学环节也无法移植。如先进的电教手段。先进的电教手段对课堂教学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恰当地运用可以使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学得深入。很多优质课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跟这个不无关系。(当然,有些大师不用这些先进的电教设备也能把课上得很成功,但毕竟名师是有限的,像他们那样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教学机智的人还是不多的)处于条件较差的学校要想学这种课只能是徒有羡鱼情,望洋兴叹了!

而教学软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理念观点、习惯养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的进程与他们密切相关,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领会程度。而思维方式、理念观点、习惯养成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软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我们教学方式不能雷同,雷同必将失败。

四、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一节成功的课是主动的、活泼的、动态生成的。新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着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我们的课堂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硬要学生按照我们即定的教学思路走。而应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发现、自我感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常常有不同于别人的发现与感悟,不时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他们也常常另辟奚径,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文本、解析文本,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生成。新课程重视课堂生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完成原先所预设的教学环节,而去压抑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束缚他们的自由发展。课堂生成的东西我们往往无法预测。因此,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听说下一篇:研究生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