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师队伍

2024-07-30

优质教师队伍(共12篇)

优质教师队伍 篇1

现代学校发展和竞争的核心是教师的素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视教师的素养,认为学校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师优则学校优。在培养教师方面,陶行知虽然没有作过系统的阐释,但他的思想中还是包含了对教师素养提高的一些思考。行知中学在宝山区教育系统开展的学陶过程中,以陶行知的教师素养理论为核心,力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队伍。以下是我们在教师培养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提升教师道德修养

首先,我们对师德进行了充分的解构,提出了各个层面上的师德要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晰自身师德的内涵与师德要求。我们对师德所作出的解构框架大致如下:教师职业道德由三个块面构成,即师爱(内在的道德要素)、师表(外在的道德要素)、师修(内外不断共同发展着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样的表述既反映了教师的职业特征,又比较完整地涵盖了教师的道德要素,比较有利于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教师的师德成长和师德发展。

其次,我们通过各种师德实践活动来加强师德建设。比如,在师德培养中实施深度案例教学。教师的师德修养的提升仅仅依靠理论上的说教、道德理论的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师德不是简单判断是非的能力,而是在复杂情境中的选择能力和行动能力。一个谈起“道德”和“爱”能口若悬河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但教师即使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也可能束手无策。所以,教师道德修养最根本的体现是教师的行动,特别是特殊情境中的选择取舍能力是衡量教师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校在多年学陶的过程中,试图解决师德培养中行动与观念之间的矛盾,克服当前师德培养中重观念、轻行动的弊端。在师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通过深度的展示、讨论,提高师德修养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师德案例教学中,让参与案例的教师设身处地展示案例的细节,诉说所遇到的困惑,然后让其他教师参与讨论,理解和体会案例中的两难困境。通过这种深度的案例教学,教师不仅深刻领会了师德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师德情境中学会了选择,具备了选择的能力。这大大地提高了全校教师的道德素养。

二、以研修探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校在学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下功夫于专业研修之中,在一批又一批业务骨干的努力下,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以“四动”为标志的教学探索充分体现了我校的专业研修成果。

所谓“四动”,就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一种具有“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为特点的课堂教学形态。为了完善教学中的“四动”实践,全校教师在研修中逐步共识并形成了以“四问”为标志的促动引导法,这实际上是一种推动并帮助教师理解和实施“四动”教学行为的教学询问制度。它通过对教学设计与过程的询问,以自问与他问、互问与查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师生教学行为体现在“四动”教学思想与课题内涵之中,让“四动”在强大的合力下表现出自己强烈的个性色彩。

我们的一问再问,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的教育心灵与教学行为的拷问,在这样的教学询问与探究中形成了课堂的共识,养成了课堂行为的自觉性以及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相融性。由此,以“四动”为突破口的行知课堂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深刻改变着我校师生的行为状态。

在随后的推进过程中,为了使“四动”的有效性更充分地在“细微”处体现出来,并在定量、定性方面有可行的评价标准,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标准,设计了有效问题、有效调动、有效组织、有效提升等方面的具体内容。除此以外,我们还在三维教学目标的研讨与实施上、在课堂育德力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开展过多项研修活动,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优质教师队伍 篇2

一、指导思想:为了更深入的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我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我园本学期工作安排,经研究特制定以下方案。

二、参赛对象:部分青年教师

三、比赛时间:2013年10月25日至10月29日

四、教学活动设计基本要求

1、活动的选材要新颖,本次活动选材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兴趣需要,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可行性强。

2、活动的准备要充分,教学具制作要精益求精。

3、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3、教学方法要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自主、合作、探究并重视体验过程,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罗顶秀副组长:韩巧云

评委:刘茂芳 张爱粉刘静朱燕

优质教育与农村教师成长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了人民期盼之首。怎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当然是必须有更好的教师。优质教育、均衡教育,说到底是由优质或者相对均衡的教师质量所决定。如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说:“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室里的一切,决定着教育的品质。”

当下,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极不均衡、优质教师数量偏少。农村教育面临着教师老龄化严重和数量不足问题,年龄老化带来的是观念落后与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求,与城市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为农村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多少解了燃眉之急,但相当数量所补充的教师,或者非科班出身,或者学历过低,难以达到教师的专业要求。笔者几年前曾撰文《谁来农村学校执教?”——关于农村学校教师现状调查与解决途径建议》笔者深深忧虑农村学校因教师问题带来教育质量的低下,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深深忧虑许多农民为追寻优质教育而逃离乡村,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读书而增加生活负担;深深忧虑城镇学校学生爆满难以容纳,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而资源浪费。

解决农村教师质量问题,一是要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农村教师队伍补充,首要的是办好师范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基本上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并逐步迈向一级师范,发展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教育是下一阶段的行动目标。正在实施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是一级师范的教师教育。但是,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则很难直接惠及农村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其他因素,都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需求。因此,从实践或者事实来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依托本地的院校来培养,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每县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一样。如今中等师范学校早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为当地农村培养师资的重任应该落在本地(市)的师范院校或者本地(市)综合院校的师范部了。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要扩大范围,直接纳入地方院校,以吸引更多农村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欣喜地看到一则报道:“2013年起,四川省将开始培养免费师范生,今年计划2000名”。“从今年起,我省将开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选拔优秀学生免费攻读师范类专业,为我省艰苦地区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定向培养教师,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矛盾,改善师资结构,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一个良好开端,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的希望。

二是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师范教育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教育是精英教育,不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的技能,而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中等师范学校为农村培养了大量进得来、留得住的教师,如今坚守在中小学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绝大多数仍然是这批教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本地(市)的师范院校(原来专科升本的、也有少数还未升本)一直在为当地农村学校提供教师资源,众所周知的原因,质量却远比不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学生(当时中等师范学校录取的新生和当地重点高中一个分数线,进入高等师范专科的学生也是高中毕业的优秀学生)。为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为了农村孩子能够“上好学”的梦想,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学生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至少是二本线以上才能学习师范专业。与此相应,只有二本以上的院校才具有承担培养教师任务的资格;高职高专由于生源质量的因素,不应担负培养教师的职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师,理所当然是“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甚至“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才有教师的优质资源,教育质量才有基本保证。

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过程,因此也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成长一批,离开一批,学校就永远没有顶梁柱,办优质教育就永远没有希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教者从优”,就是激励“优者从教”,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优者从教”要求未来的教师知识渊博,业务精湛,作风纯正,师德高尚,为人师表。“优者从教”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落实,必将造就成优秀的教师队伍。优美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育效果,优厚的教师待遇,优良的教育管理……这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教育发展蓝图,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教育梦”!

有教师的成长,才有学生的发展;有优质教师,才有优质教育。

教师何以成长?首先是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的阅读应循序渐进,可先从教育专业刊物、教育随笔文集,再到教育理论专著。阅读教育教学刊物,可以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从而跟上时代步伐;阅读教育随笔文集,可以分享智者的教育感悟,丰富感性体验;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可以拓展自己的教育视矩,提升理性认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习教育理论要下苦功。对于教师而言,学习教育理论是练内功,而学习教学艺术和写作是练外功,内外兼修才能成为顶尖高手。

其次是反思。“思”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教师发展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鞭策我们身体健康,学问增加,工作进步,道德完善。就教学反思来说,我们教师应当“每日四问”的是:我该如何教学?我这样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我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了吗?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问,既反思了自身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更反思了自我教学理念的问题。每堂课后认真记下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记下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想的火花,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学习与反思,往往会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要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次是写作。写作,是进一步开动脑筋、深思熟虑的过程,是思想升华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能量。如一位网友所说:“教育写作是事实上的回味,材料上的整理,思想上的思考,理论上的提高,文笔上的磨砺,灵魂上的升华。”我们每一位教师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论是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育日志、生活点滴,都可以下笔成文,纳入我们的写作范畴;博客、论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交流平台。写作即是思考,思考即是提高,只要我们拿起笔来,就已经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孩子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人数的67%左右。老百姓的教育梦,就是能够在家门口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公平教育。这个梦的实现,就是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优质教师队伍 篇4

关键词:特岗教师,素质教育,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 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 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其是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与城乡教师队伍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别。首先, 教育经费短缺、投入少, 造成农村教师短缺, 有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师待遇普遍低, 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其次,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业务培训少, 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 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 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 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 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 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 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 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从2009年起, 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来, 这些特岗教师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问题, 甚至已经成为教育战线的主力军, 为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更新教育理念,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特岗教师的积极作用

1. 年轻的特岗教师带来知识和科技

特岗教师视野较宽, 接受新鲜事物较快, 摄入信息量较大……这些, 都可能给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带来源源不断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离开城市人才竞争的激烈角逐, “特岗教师”们无疑给落后、人才贫乏的农村学校带来了知识与活力。特岗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下载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 精心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变得空前繁忙起来, 多媒体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2. 特岗教师带来结构的变异和思维的扩展

农村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偏低, 是横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的瓶颈。特岗教师无疑在农村教师结构上增加了砝码, 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常言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无论“特岗教师”冲着“待遇”而来, 还是冲着“机会”而来, 或者真想在农村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他们的加盟, 对农村教育, 甚至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

特岗教师支教的五年来, 给农村的教育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观, 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 特岗教师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制约了农村优秀教师队伍的扩大和自身的发展。

1. 教育理论学习的不足

教学实战经验的欠缺。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扎实的功底, 大多数的特岗教师只是短暂的岗前培训, 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是教师们成熟的前提。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要尽快地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 并在课堂上积极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2. 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欠缺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受溺爱, 本来就不好教育, 而农村留守儿童更是问题重重, 教育起来难度更大。这些相对稚嫩的特岗教师, 面对这些孩子时会显得束手无策, 有点管理不得法,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 如何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又是一个问题。

3. 未能安心工作导致职业倦怠

特岗教师很多离家较远, 交通不方便, 加上大多数在边远山区, 条件艰苦。特别是教师工作地的住房条件还很紧张, 多数都只能租住在农民家里, 生活十分不便, 所以很多特岗教师不能安心工作。而封闭的人际和想象相差甚远, 使特岗教师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 心灰意冷, 继而转发为职业倦怠。

三、特岗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稳定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队伍, 提高特岗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成为当务之急。

1. 政府应该努力改善教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条件

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上, 应不断创新思路, 关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但一些地方差别还是比较大, 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 农村中小学的校长要切实关心特岗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多亲近特岗教师, 听听他们的心声, 关心他们的疾苦,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学校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加以耐心疏导, 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在业务上要密切关注特岗教师的成长, 形成帮扶机制, 以老带新, 不断提高特岗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让他们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职业道德建设上, 要有针对性地对特岗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让他们知道农村教育事业需要他们, 也要让他们懂得农村教育也是体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地方,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

3. 全社会也要关心特岗教师, 尊重特岗教师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要经常深入学校了解特岗教师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 督促检查学校对特岗教师的关心情况, 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也应该理解、尊重特岗教师。全社会要共同努力, 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 特岗教师们对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多一份理解

特岗教师对现实不要过于理想化, 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不要太理想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逐渐培养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感情, 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把农村的艰苦条件作为磨炼自己意志的一个平台, 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特岗教师招聘范围的扩大, 特岗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岗教师终会成为农村优秀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数学教师优质课听课心得 篇5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诸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姜玉华老师在教学《加法的结合律》这一课时,她让学生结合植树节活动期间学校为了美化环境购树苗购花苗的实际情况,引出课题,这样结合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穆维姿的一节数学课《小数的认识》教学——严谨、科学。穆老师的课严谨,先让学生做题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三、课堂教学评价

我喜欢用你很棒!你很聪明!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或进行小组回答问题比赛,哪组获胜就用各种办法奖励他们。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今后我要认识到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优质教师队伍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优质课堂;教师话语

由于在国内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均是英语课堂,即便是所有的英语教材中都包含有大纲以及教学方法,但是学生接受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课堂的形式展现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将课堂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因此,教师话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化,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了促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人们开始研究教师的话语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教师话语的概述

1.教师话语的概念

教师话语指的是外语(英语)课堂上教师对于二语学习者的授课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语言,因此又称为教学语言。教师话语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人们首次提出,该种语言类型首先不是教师的生活语言,其次与其他的专业语言等也不能归于同类,只是一种教学语言的变体。该种变体语言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2.国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

之前,我国在教师话语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主要研究重点放在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体会方面,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话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类似于教师话语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的方向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比如有的主要研究教师话语的特征和功能,而有的则注重研究话语的礼貌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有人对教师话语的输出形式和输出量等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都有非常大的启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给出理论依据的同时,真正进行实际研究的比较少,这也是我国目前教师话语研究的一个弊端。

二、个案研究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Krashen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理论及Long的交互假设理论等理论。二者分别对某校初中英语课堂进行观察,同时对该英语课堂的教师话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挖掘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提问、互动、反馈等三个特点。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某实验初中的英语优质课堂展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八年级(全班学生共45名)的英语优质英语课堂各一节课,英语教师均是本校被评为年度最佳英语教师的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本次所选取的教师均是具有非常丰富教学经验,且吸收了全新教学理念的英语教师,因此研究对象非常具有典型性,同时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数据的收集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课堂为初中八年级优质英语课堂,讲授的内容是“What should I do?”,课堂时间为45分钟,课堂全程均进行录音,然后将录音的内容转化成文本格式的课堂观察,然后对教师话语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

1.话语总量

教师话语的时间为30分钟,所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为66.7%,该数据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保持一致,由此证明在初中优质课堂上有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教师话语组成的,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课堂过程中很少出现互动的情况。

2.提问形式和类型

提问的形式主要是只需要采用Yes/No来回答的问题,或者选择疑问句,即“or”的问题,或者需要回答出特定的答案,最后一个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而提问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参考性问题,其二是展示型问题。所谓的参考性问题是教师对于问题的答案也不够明确,因此问题的答案随机性比较大。展示型问题则是有固定答案的,要求学生将固定的答案回答出即可。

在本次试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共56次,其中Yes/No形式的问题所占比例为14例(25.0%);“or”形式的问题为18例(32.14%);Wh-形式的问题24例(42.85%)。由此说明,在初中优质英语课堂中Yes/No形式的问题主要目的是控制课堂,而Wh-形式的问题比较多,因此体现出教师在提问时更多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这种提问的形式对于课堂上的互动意义非常大。

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为53.57%,而展示性问题所占比例为46.43%,参考性的问题明显高于展示性的问题,参考性问题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可以说明优质英语课堂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研究表明,参考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交互能力,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参考性的问题对于答案中所要使用的语言要求也更高,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出量,对于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展示性问题摘录:

Ask:When was Jim on duty?

Say:On July 18.

参考性问题摘录:

Ask: Do you have these problems or other problems in your daily life?

Say:Of course, there are a lot of...

Ask:Can you tell me?

Ask:Whats wrong?/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

一般参考性问题,教师会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的生活建立某种联系,这样能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创设一个真实的交流过程,从而使得课堂的互动性更强,同时也能够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如果再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这样在教学效果提高方面会更有裨益。

3.话语调整

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就输入和互动两个方面均进行了调整,所谓的语言输出调整就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的停顿、重复或者放缓语速等,這样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对初中优质英语课堂展示进行记录中发现,教师分别对当堂课程中所学新单词、新语法时均出现了重复、停顿和语速放缓的情况。比如,在讲到“keep out”“the same as”等短语时,均有多达数次的停顿,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地了解和记忆。

通过对初中优质英语课堂的展示中看出,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相对于学生话语来说更多的是由教师来主导课堂。虽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互动、提问等,但是互动和提问的问题都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也尝试去创设有利于交流沟通的情境,但是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成绩比较优异的群体中。这样一来,无法保证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以后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颖子,何彤彤,王银霞.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个案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王珍平.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的个案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2).

优质教师队伍 篇7

2005年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09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说, “技术工人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是的,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缺乏。如何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去塑造。那么我校教师自身灵魂状况如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无法回避也完全有责任来反思我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到底怎样?

一、现状调查分析

(一) 职责意识有待加强

《规范》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心, 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在我校学期末“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广大学生对我校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 敬业爱岗, 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有较高的评价。有44%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有51%的学生反映教师讲课有激情、感染力强;40%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但17%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各系均出现个别班级上课时间学生睡觉现象, 但均未引起授课教师的重视, 仍然继续讲课。

(二) 关爱学生不够

《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是我校一贯提出的工作准则。关爱学生, 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 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育人。在我校的《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当中, 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 有网络、书信、电话或口头方式的思想交流”?中, 有61%学生反映“一般”, 8.6%学生反映“不主动”。对“班主任对你的情况了解多少”中, 有43%学生反映“较少”。

(三) 言行举止不当

《规范》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自觉规范言行、举止,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在调查中, 有7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为人师表较为满意。但有些学生反映, 当学生不听话时, 有些教师采取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如罚站、抱着被子到操场上跑步等。在上课时, 有的教师接听手机, 还有的教师迟到、早退。在校园公共场所有的教师抽烟, 喝酒后不注意形象等等, 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对教师职业认识有偏差。少数教师对教育工作者承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认识不足或错误。因而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 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 厌倦本职工作, 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 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既损坏了教师形象, 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 因而心理失衡, 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错位”, 在行为上违规。

3) 缺乏对教师师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对教师师德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 软性指标多,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不少人抱着只要没有违法乱纪或明显违规也就无碍大事。

二、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师道德的建设, 对改变不良社会风气, 对整个校园精神文明 (道德风尚) 建设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水平。这是指教师观念上的问题, 譬如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 在学生面前常发牢骚等, 都是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 要把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问题作为主要内容。

2)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 应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师职业道德首要位置。这是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实施“内涵式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3) 树立典型, 即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 以活动为载体, 以点促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有效的途径是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辐射带动, 最终达到全员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学习和宣传身边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 并定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引路作用, 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通过比、学、赶、帮、超, 实现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我校实施的学科带头人、首席班主任、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

4) 群体创优, 即将师德创优由“个体”向“群体”发展, 以“群体”的力量来制约“个体”的行为。多年来, 我校举办“学雷锋60天活动”, “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荣誉的创建和获得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总结和推广。

5) 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当前, 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我校的重视, 但总的来说, 讲“必要性”比较多, 讲“怎样做”比较少, 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 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 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 比如“关爱学生”, 经常在说, 而如何去做, 则需要的是弘扬热爱学生的美德, 当“热爱学生”的美德转化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点滴言行时,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从实践中体现“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教育遵旨。

6) 营造氛围, 即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氛围。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 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密切相关, 因而加强师德建设与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良好校风的带动下, 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7) 领导带头, 即各级领导要严以律己, 带头学习贯彻和实践《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 领导者首先做到, 要求教师不做的, 领导者坚决不做。许多教师在座谈会上直言, 师德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如果领导言行不一, 就会严重影响师德建设的效果。

8) 齐抓共管, 即对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齐抓共管。因为, 师德教育活动是一项公共性的工作, 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 需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 齐抓共管,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优质教师队伍 篇8

一、纯正教学风气, 让教师把工作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

一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学风气, 教风正了, 就等于拿到了走向成功的护照。在学校的教师群体中, 已经形成了团结协作、竞争进取的良好教风, 这得益于学校调顺了教师的心理, 满足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创设了这种弥足珍贵的良好教风。

1. 用制度定位高度

制度是教学管理的标尺, 这把标尺掌管在管理者的手中, 更应该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中。上学年, 为使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层面上具有普适性, 学校依据市教学工作要点和校情实际, 进行充分论证后形成初稿, 然后放到教师中讨论, 再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后出台。由于管理制度得到了教师的认同, 实施起来就顺畅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性章程是《府前中学教学工作管理规定》, 涵盖了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听评课、作业、课外活动、基本能力培养、学科整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旨在让教师明了各个项目的具体指标。实施时,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由级部主任和学科辅导员组成专门小组, 不折不扣地按管理规定, 进行即时性和定时性的检查和评价。几年来, 学校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 在教师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不研读管理规定不行, 不按管理规定执行更不行, 这为纯正教风、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前提性保障。

2. 用评价催生效益

要催生教学效益, 必须做到让勤业精业、成绩突出的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让一般教师产生距离感和紧迫感, 这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导向。学校教师评价的主导性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加大教学成绩指标的权重, 最大程度地拉大教学质量分值的距离, 最大可能地让成绩突出的教师位次靠前。

学校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凸显这一原则:一是突出多维性评价;二是重视发展性评价;三是增大成绩区分度;四是实行奖惩并举。这一教学质量考核措施的出台, 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添加了催化剂, 为纯正教风、提升质量提供了激励性保障。

学校用制度作标尺, 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步入了规范化轨道;用评价作催化剂, 驱动了教师事业潜能的挖掘。目前, 发奋工作已经变成了我校教师的第一精神需要, 每一个教师都在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研究, 教师听课不再是学校指令下的行动, 即时性研讨已经蔚然成风。

二、倡导团队协作, 让教师始终在群体合作中开展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团队的团结协作是重中之重, 离开这一点, 这个团队的成长将永远处于初始化状态。基于这一点认识, 学校通过强力机制的牵动, 力促了两个团队在团结协作中成长起来。这两个团队是指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综合管理教导会和以教研组长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管理教导会。

在机制上, 学校实行教师成绩与所任班级、教研组成绩的较大分值的捆绑, 目的有三点:一是制约性, 让远离群体、各自为战的窗口最小化;二是激励性, 让融身群体、联动教研的窗口最大化;三是平衡性, 实现学生各科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均衡发展。这一大分值捆绑机制的引入, 让教师们看到, 如果只关注自己学科的教学, 忽视协作, 不顾整体, 学科教学质量就会整体滑坡, 也会出现个人教学成绩提升与考核成绩下降的反差。同时, 学校采取了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工作绩效的奖惩措施, 来激活他们的工作效能。在这种机制的催动下, 学科组之间和班级任课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动、交流, 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大气候。

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综合管理教导会的协作宗旨是:凝聚合力, 共同研讨管理方案, 确定管理策略。教导会共同参与管理的内容有:班级考核制度的引入、学生思想动态的调适、学生的学科平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等。教师共同参与管理, 目标统一, 力量加强, 班级管理规范有效, 班风正了, 学风实了, 学劲足了, 更可喜的是, 一直令人感到头痛的拖堂的现象没有了。班主任在课间特别是早、午课前到班后, 要了解的不单是自己学科的情况, 经常个别检查一下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了问题, 及时在学习态度和学法上给予指导, 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管理教导会的协作宗旨是: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轴心, 开展集体教研, 将集体教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集体教研的重点是集体备课, 学校以针对性和即时性集体备课为依托, 形成了学校集体备课“三步推进”模式, 即教学前集体备课, 完善教学方案;教学中集体备课, 提高授课效益;教学后集体备课, 巩固教学成果。学校拟订了教研组长的三项职能:一是“旗子”作用, 把准年级学科组教学的大方向, 带领教师优化教学策略, 寻求捷径效应;二是“镜子”作用, 在教风和教法上领先垂范, 特别在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作业批改等方面做出样子;三是“尺子”作用, 教研组长要牵动教师跟上或超前自己的步伐。评价依据是:用教研组长的教学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 如果教研组长把教师落得距离太大, 表明教研组长的职能没有充分呈现。有教研组长的助领, 有评价机制的驱动, 教师们就有一种“不加快步子就跟不上、跟不上就有愧于这个群体”的感觉, 工作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促进自主发展, 让教师拥有一个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如果一味地把教师约束于规范的框框里, 教师的创造性就会受到限制。为此, 学校在合乎常规要求的前提下, 在实现教师素质整体发展的同时, 通过机制的导向, 力促教师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 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辟新的通道, 拓展新的空间。学校主要着眼于三个层面的自主发展。

1. 级部教学管理自主化

本着市教育局“抓大放小, 自主发展”的工作思路, 学校创造性地把教学管理工作的自主权下放到级部, 由级部主任根据级部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自主进行本级部中教师的任课任职安排, 自主提出教学管理思路, 自主组织级部的大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级部教学管理的自主化, 把学校中层管理者的教育管理智慧充分挖掘出来了, 他们的管理思路既切合级部的实际, 又各具特色, 收效十分显著。

2. 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自主化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需要机制的保障, 更需要为他们创造释放能量的条件。学年初, 学校选配了一批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学科辅导员和教研组长, 并吸收了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学校在管理上, 给他们提供自主空间, 他们组织的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教材疏通、校本培训等活动, 完全由他们自己定方案, 自己组织实施。每一次大型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 他们要把思路、程序及实施结果向分管领导汇报, 自主邀请学校领导参与活动。这样, 改变了学校以往指令式部署、指派式组织、指定式总结的做法, 教师扮演了自主式角色。

3. 教师个体发展的自主化

教师个体发展的自主化, 主要靠评价中的特色奖分来启动的。学校倡导教师走专业自主发展之路, 创造各种条件, 让优秀的教师出成果、创特色。在实施中, 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 提出教学问题, 自主寻求解决途径。2009学年的初四学生是市实施新课改的第一批毕业生。由于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的问题, 不少初四教师没有接触到前三年的新课改的教材, 教学上的知识衔接出现缺口, 更大的困难在于最后的总复习, 英语和化学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了问题不能回避, 教师们自主地进行了反复的研讨, 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走进低年级教师的办公室, 让低年级教师帮他们疏通教材;邀请低年级教师进自己的课堂, 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指导。他们就这样自主地进行了一年的高低年级互动教研, 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上的瓶颈问题, 化解了教学上的障碍和困惑。

优质教师队伍 篇9

一、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概述

澳大利亚优质教师计划, 是澳大利亚政府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提出的提高教师质量的培养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21 世纪学校领导所需掌握的教学知识与技能。AGQTP于1999 年出台并于2000 年开始正式启动[2], 一直实施至今, 本文选取的政策是《澳大利亚优质教师计划 ( 2011 - 2013) 》。在2011 -2013 年, 联邦政府将支付22. 5 百万澳币支持该项目。经费支出将主要用于学校以下九大关键学科领域的教师专业学习: 文学 ( 英语) 、数字计算能力 ( 数学) 、科学 (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历史、地理、信息和通信技术、语言、职业教育和音乐。主要的目标群体是有十年或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 离开教学岗位一段时间后又重返讲台的教师, 临时的教师, 土著学生的教师, 农村、边远地区、城市贫穷地区的教师。鉴于澳大利亚分权制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各地区中小学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负责。

我国的国培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 年5 月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中央财政投入5. 5 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通过创新培训机制, 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 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 应以地方为主实施。

二、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的相同之处

( 一) 提出背景和目标趋于一致

在国际教师专业化思潮的推动下, 教师素质和质量成为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股因时代而产生的教改洪流中, 肩负引导教育发展重任的教育政策不仅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而且更加凸显了其时代价值。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优质教师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理解力, 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所赋予教师的使命与要求, 以此来顺应澳大利亚教育的发展方向[3]。

我国政府以新世纪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环境等因素为出发点, 认为21 世纪给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而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因素, 都要求政府制定有关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0 年,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 ( 教师[2010]4 号) 。其目的是, 通过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 提高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 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同时, 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 推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的开展, 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突破。由此可知, 两个措施都是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资状况。

( 二) 基本措施一致

1. 中、澳两国都由政府为教师培训提供专项资金。《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规定: “在2011 - 2013 年, 联邦政府将支付22. 5 百万澳币支持该项目。经费将用于各州和领地的活动开展, 政府分配给每个州和地区的教育权威机构的经费主要基于2009 年澳大利亚统计局所公布的该地区学生入学人数比例。资金的使用则根据年度拨款法案和1997 年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的财务管理和责任法案的监管要求。”我国中央财政投入5. 5 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 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

2. 两个项目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提高教师队伍和专业化素质的举措。我国与澳大利亚有着相似之处, 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处于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学生, 其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因此, 通过“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促进各地区师资水平的均衡提升及教师专业化发展。

3. 二者都是由中央政府牵头,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虽然由联邦政府出资筹建, 但州政府以及地方的私立教育办学力量在具体活动的开展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州政府必须在联邦政府制定的主要架构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并给联邦政府提供年终总结报告。在我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 应以地方为主实施。中央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 培训一批“种子”教师, 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

4. 两国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机会。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都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措, 两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澳、中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得到在职专业发展机会。AGQTP为澳大利亚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许多职后发展机会。在AGQTP的推动下, 2010 - 2013 年, 新南威尔士州大约有30 万教师参加了读写、计算、科学和职业教育等科目的培训活动。国培计划也为我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很多的在职培训机会。截至2013 年11 月, 北京等18 省 ( 市) 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已完成80% 以上, 计算机培训已完成90% 以上。

三、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的不同之处

( 一) 政策提出的保障体系不同

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出自《关于21 世纪国家学校教育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 从政策的内容来看, 该政策对政府与实施培训计划的单位或个人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 并有一系列的相关法案作为约束, 如《刑法和犯罪法》 ( 1914) 、《种族歧视法》 ( 1975) 、《档案法》 ( 1983) 、《性别歧视法》 ( 1984) 、《人权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法》 ( 1986) 、《残疾人歧视法》 ( 1992) 、《女性工作机会平等法》 ( 1999) 、《2004 年龄歧视法》、《公平工作法》 ( 2009) , 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如申请获得AGQTP资助项目或是退出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步骤, 促使项目明确化。我国的国培计划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是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形式来实施的。这仅是从政策层面上出台的一个文件, 缺乏法律的保护。从政策的内容来看, 该政策对政府与实施培训计划的单位或个人之间是一种领导关系, 实施培训者对接受培训者是否在种族、年龄、性别、残疾有对待不公和歧视等方面有相对细致的关怀与考虑。

( 二) 两项举措的内容存在差异

AGQTP项目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来帮助学生的文字与算数水平, 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目的。该项目强调对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目标人群学习的需要、跨学科和学校给予优先发展。详情如下表:

除了上述活动, 每年AGQTP活动计划还必须分配资金的25% 用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和学生福祉等领域。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为全国的孩子们改善教育成果, 提高学生的福祉, 并为他们今后进入成人的生活做准备。解决学生的福祉是了解学生生活、情绪和学习以及防止青少年抑郁、自杀、自残、反社会行为 ( 包括欺凌和暴力) 和滥用药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的“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前者面向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农村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教师培训者, 进行分类、分层集中培训;后者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以及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其中的顶岗实习可谓中国特色一项创举。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 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 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 - 6个月的脱产研修。

( 三) 二者在选拔受训者的方式上存在不同

AGQTP项目参与培训的人员多以先申请, 待通过了组织机构的审批后才得以参加; 国培计划的参训人员多以各基层单位先选拔, 然后再呈报上级主管部门的方式。

四、启示

( 一) 教师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及开阔的国际视野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此次优秀教师计划中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将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 还利用网络技术将先进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反思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 大多数是强调对教师知识的培训, 如我国的师范教育, 多年来课程设置都以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教育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为主, 理论知识陈旧, 并缺少实践性, 且知识的更新缓慢, 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政策指导[4]。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多采用师徒模仿式, 新教师为在学校中求生存而去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 而缺乏创新环境与土壤。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在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上立足本土内容的同时, 还有像亚洲研究、国际最佳实践等相关国际视野的课程培训及研究; 我国在对基础及中等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上缺乏涵盖全球化的国际课程内容。

( 二) 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了多种社会力量, 包括联邦政府及州政府、非政府教育机构、宗教部门、社区等。在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中, 也特别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 各州都成立了家长联合会, 与学校一起致力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下, 政府优秀教师计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力, 对活动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提升教师质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民主性, 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中来, 从而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公众对教育及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 以进一步促进有效政策的制定, 并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

( 三) 注重教师成长的实践性

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为各种职业阶段的教师都提供了相应的专业发展活动, 特别是对新教师以及十年前入职的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致力于帮助教师认识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积极参与专业发展项目, 促进自身教学技能和知识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 鼓励教师将知识和技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努力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加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 生成自身的实践智慧。我国当前的师范生教育过于理论化, 缺乏相关教学实践, 进入教师岗位后通常是采用模仿式的听课形式, 缺少相关的入职培训, 师范生的就业前实习也并不规范, 而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往往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故步自封的现象, 缺乏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的动力。

( 四) 政府和相关部门强有力的监督和评估是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

澳大利亚一些州政府所设置的教育部门中, 各教育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行使了教育督导的职能。许多政府或非政府间的教育组织机构也都在管理和监督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 因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一般的州或地区教育部都设有教育检查办公室和教师资格委员会, 负责制定教师的标准以及教师的管理。联邦制订的政府优秀教师计划规定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目标、对象、重点学科领域、实施及评价等一系列内容, 体系完备。州政府会出台相关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 依此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全面的评价。我国的监督与评估实施大多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一级的专门行政部门来履行, 缺乏非政府成员的参与监督机制, 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我国的“国培计划”虽然填补了我国对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教育政策的空白, 但政策指导的清晰性及其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优秀教师的认证体系尚不完善, 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显现出随意性和松散性的特点, 且教师的专业发展地区性差异显著。

摘要:澳大利亚政府“优质教师计划”与我国“国培计划”教育政策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政策, 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鲜明的区别。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 得出对促进我国优秀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Z].教师[2010]4号.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6) .Australian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Program:Client Guidelines 2005 to 2009.Canberr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3]冯大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进展[J].教育研究, 2008 (5) .

优质教师队伍 篇10

一、以思想教育为载体, 让教师成为敬业教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 才能确保正确的行动方向, 才会积极地采取行动。

目前, 教师队伍在思想方面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 导致了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弱化。表现在升学竞争激烈导致家教之风日盛, 家教的报酬明显超过学校考核奖, 考核奖失去应有的导向作用;部分教师涉足第二职业, 教师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性大受影响。二是消极的工作心态, 导致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表现在一些教师家庭富有, 对工作要求不高, 无工作目标, 自我成长愿望不迫切, 甚至对于评职称也抱着无所谓态度;一些教师喜欢与公务员、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 发牢骚影响教学工作;教师自我成长需要得不到学校的满足, 工作中产生消极倾向;一些教师因班级管理难度大, 不愿意当班主任。三是教师教育的缺乏, 导致教师对职业本质难以把握。一些学校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作为提高质量的方法, 不愿意在教师教育上做文章, 认为教师教育费时费力见效慢, 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采取正确的策略: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在教师会上谈教师理想, 毕竟教师这个职业是自己努力学习得到的, 引导大家敬岗爱业;从纵向发展和横向与大众化的职业作比较, 教师职业地位在社会上正在逐渐提高;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 让教师享受工作带来的特有乐趣。二是榜样示范、正向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引领教师, 用荣誉鼓励教师, 用岗位激励教师, 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学校里不是一个被管理者, 而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三是实行制度约束。一方面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另一方面强化依法治校。四是走近教师、欣赏教师。学校领导平时与教师多沟通, 主动吸纳教师意见, 采取到教师家庭进行家访等方式关心呵护教师, 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应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会欣赏青年教师, 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工作的主力军。

新形势下, 只有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 让教师具备一流的工作作风, 才能为学校开展规范管理, 实施轻负优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能本管理为基础, 让教师成为精业教师

能本管理是以能力为基础、前提和根本的管理, 是实现走轻负优质之路的核心。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 就能突破教师的“教”, 就能决战课堂、管好班级。在我们的实践中, 我们要求做好“提能”文章, 其中的关键是唱响“七制”之歌。

(一) 导师结对制

学校聘请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 搞好“传、帮、带”。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导师两节课, 要分课时备详案, 教案由导师审阅后使用, 导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同时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六个一”, 即每两周在备课组上公开课一次, 每学期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心得, 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 每学期上一堂汇报观摩课, 每学期拟出一份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试卷, 每年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二) 见习班主任制

学校一是鼓励青年教师任见习班主任, 与优秀班主任一道参与班级管理, 学习管理班级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熟悉并掌握班级工作的要领。二是定期进行见习班主任培训, 努力提高见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 成为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后备力量。三是通过听优秀班主任报告、见习班主任工作漫谈、德育导师经验介绍等活动, 提高见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四是学校要求见习班主任做到“四个一”, 即每周独立担任一天的班主任, 两个月组织召开一次班会, 同一名问题学生结对, 每学期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德育论文。

(三) 备课组活动制

学校一是大力加强备课组建设, 开设备课组活动室, 配置电脑等设施, 征订教师研究用的各类教辅资料, 制订先进备课组评比细则。二是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每个备课组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体备课, 通过对教材处理、依标备课、探究教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 然后进行课堂实录、案例分析,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三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安排办公室, 教师在备课、批改和课余与同事开展即时研讨, 这种方式能对教师的业务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四) 岗位练兵制

一是学校把每周的一个下午定为某门学科的“教研日”,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理论学习。二是抓好教师的考级、考证工作。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基本技能学习、比武, 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四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 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和案例,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五是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掌握教科研方面的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 进出交流制

“走出去”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学校学习、考察。“请进来”即不定期请校外名优教师来校上示范课、观摩课, 请教育教学专家和教研员来校作讲座与诊课。如有一所学校经常邀请县内外名师上示范课, 教研员来校诊课和磨课, 并适时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每次活动安排两位本校教师和校外一位名师同教材施教, 名师谈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 教研员、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点评, 找差距, 学长处, 切切实实地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六) 作为给位制

学校采用压担子、给位子的激励措施, 在教学工作方面尽量实行“大循环”“跟班制”, 采取“扶着走”“带着跑”的办法, 让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在实践中成长快的教师, 学校安排他们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和学校中层干部等。

(七) 成长档案制

教师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校长寄语、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作纪实、课后反思、教学随笔、论文案例、获奖情况、学生情况调查表等。教师成长档案的建立, 使教师能够多渠道获得信息,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以提高教师的“精神福利”为抓手, 让教师成为乐业教师

优质教师队伍 篇11

关键词: 体例结构;案例选编;栏目设置

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丛书,包括《中学地理教育学》、《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三本高校教材,是西南地区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专项项目的代表性成果,由合作完成这一专项项目的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地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协作编撰而成。该丛书顺应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广纳高校教师改革研究成果,多方参考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经验和探索实践,由李晴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是一套具有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地理教师教育特色教材。本文侧重从体例结构、案例选编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简介其特色。

一、 体例结构具有新意

一般而论,体例结构即教材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师范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综合体现,其影响着师范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材的合理利用。在教学中,清晰的体例结构,不仅可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特点和知识内容,也可使学生牢固、融会贯通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系列丛书的体例结构在保持常规教材脉络清晰、简明醒目的基础上,力求章节标题体现一定创新性,凸显较强实用性。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为例,简要说明教材章节标题的新意之处,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书紧扣时代脉搏、凸显理实一体、主干内容明晰、重点知识鲜明,体例结构具有一定新颖性。例如,教材第5章第2节“国外学校地理教材演变”,围绕地理教材发展演变主线,概括归纳出审定选用规范化、编写出版开放化、功能价值生活化、主题内容时代化和呈现形式多样化等演变趋势,并注意结合实例剖析说明,便于师范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地理教材发展动态。

二、 案例选编富有特色

教学案例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是针对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也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教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多来源于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活动。教学案例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教材编写及建设的趋势之一。教材选取丰富教学案例,不仅使教材编写生动具体、增强可读性,也可深化重难点内容、提高教材实用性。以《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教学案例选择丰富生动的特色,见表2。

通过表2反映出,本书为深化师范学生理解重点内容、更好掌握教学技能,广泛选取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总数目达到64则,平均每章6~7则。这些由辛勤耕耘在地理教学一线、坚持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师所奉献的生动鲜活、灵动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教改实例和教研范例,不仅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也为师范学生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栏目设置活跃多元

教材栏目设置即教材知识内容的编排形式。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教材特色,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增加教材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中学地理教育学》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栏目设置活跃多元的特色,见表3。

通过表3不难看出,本书编排体例不拘一格,栏目设置活跃多元。每章以典型教学示例或教育叙事引入,章节中穿插内容新颖的阅读、相得益彰的图表链接,并结合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和活动等;每章小结后以经典导读、问题探讨、行动研究及参考文献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促进师范学生尽快融入地理新课程,更好适应中学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熊星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探微[J].地理教育,2014(9):47-48.

优质教师队伍 篇12

一、农村中小学校面临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困境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上学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当前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优质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无非就是优秀的教师。可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却不得不面对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校长都非常注意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相对薄弱的学校,由于自身底子薄,办学质量不高,所以对优秀教师尤其渴望。但是以这些学校的条件,要引进高层次的教师几乎不可能,所以大多数的学校都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优秀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抓,许多校长甚至不惜投入巨大成本,在经济上和时间上给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条件,以此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然而,大凡此类学校,学校的经费普遍不宽裕,为了快出人才,学校往往给少数有潜质、素质好的教师投入更多的资源,这些教师占用了本应是其他教师享受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学校这种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少数优秀教师的措施确实在短时间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享受了众多培训资源和机会的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相当突出,一般都能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甚至是区域内都小有名气,这些优秀教师的声誉给学校带来比较显著的社会效应,对于学校招生、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都有不小的影响作用,这也是一般学校舍得花血本在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的主要原动力。

然而,农村中小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带动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反而出现了大量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由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单向度的流动。随着我国教育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办学声誉好的学校由于社会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些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增加大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优秀教师培训的周期长、成本高,他们往往以优厚的条件来招聘和引进优秀教师,满足学校规模扩张后的教学需要。在优厚条件的诱惑下,很多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由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由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种单向度的流动对于本身就很薄弱、非常依赖少数优秀教师的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让这些薄弱学校陷入了比较艰难的境地。另外,还有一种流失是由教育部门向非教育部门的流动,优秀教师流出教育部门对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前我国努力去实行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件积极的事。

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境。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整体素质下降。流出的大多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而能够补充进来的只能是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新任教师从业经验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单向度的流动毫无疑问地降低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剧了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危害了教育的公平目标。因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造成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必然导致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以及不发达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下降甚至严重缺乏,使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变得更加突出。再次,降低教育的整体效率和整体质量。教师的单向度的流动造成优秀教师在少数学校的积聚,在有限的局部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但这种提高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而从整体上说,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

二、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1. 学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我们知道学校和教师的决策都是权衡成本—收益比较的结果做出的,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用于满足未来需要的支出的现值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需要提供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等直接成本,还会弥补教师因参加培训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其唯一的途径,学校更期待对教师的投资能收获教师学成后带来的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新课程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期待由于学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即使出现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农村中小学校还是不得不继续培养优秀教师。

2. 教师对于自身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才流动的成本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一,人才流出决策成本,主要包括目标的寻访成本,具体指为发现合意的目标在时间、精力和货币等方面的投入。其二,人才流出过程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指人才在流出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损失,如差旅费、迁移费、违约金等;间接成本,指以上直接支出的机会成本以及流出过程引起的现时收益损失等;人际成本,指流出过程中为协调人际关系而发生的支出。其三,人才流出结果成本,人才从原来企业流出之后面临的成本,如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时的收入损失和人力资本折价损失以及预期收益的各种贴现风险等。

当前,城乡学校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流失的过程中,以上成本都是很小的,在流出决策成本上,由于优秀教师很容易找到更好的学校,在时间、精力和时间上的付出很小。流出过程成本基本上是由流入学校所承担,所以流动的教师本人也不需要承受这部分成本。最大的变数来自于结果成本,由于城市学校人才济济,本来在薄弱学校的非常优秀的教师,到了城市学校可能就变成一般的教师,在个人的声望和专业发展上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但是与教师所获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相比较,这些成本根本就是可以忽略的。而流失教师的学校由于在经济、工作条件上的弱势地位,在防范设置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因此,学校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难以避免。

3. 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整体的影响分析。

效率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非技术劳动力的最佳组合,一个学校在优秀教师流失时,就会有短期调整的成本发生。因此,当一个优秀教师突然离开学校时,在极端的情况下,学校中由这个教师所承担的一些课程和一些科研活动就会闲置下来,直到有人替代这个教师的位置。即使有人替代这个教师的位置,也会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对新接受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熟悉,甚至是重新调整。然而,典型的情况是再优秀的教师,他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优秀教师的流失只会使学校由于优秀人力资本的流失遭受一部分损失。此外,如果事先知道某位教师将要离开并培养其继任者,那么,造成的损失也能降低。

三、走出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1. 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教师教育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将会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也会使教师流动问题更加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原所在单位的利益。事实上,教师的流动并不是无常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取决于工资 (当然它不是唯一因素) ,要减少教师流动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为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提高一些工资的方式,把培训的某些收益转移给受培训者。这样做的结果将会使受培训者的供给大于需求,人人都希望不支付费用而得到收益,市场供需将因此失衡。要使市场供需均衡,办法只有一个,把部分培训费用和收益同时转给受培训者,即培训费用由教师所在单位与教师本人共同分担,教师完成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工资适当提高。这样,教师所在单位不再支付全部培训费用,也不再独占全部收益。这有利于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教师教育的目的。

2. 在人力资源上要实现合理配置。

校长和教师的智力资源要打破校际壁垒,合理流动。对有些学科的教师可以实行联聘,对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实行区域共享,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还要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省域、市域、县域内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网络来接受现代化社会相应的同质、同步的高水平教育,也就是要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3. 制定适当的赔偿机制。

为解决人才流失的不平等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弥补流失学校损失的适当的赔偿机制。作为人才流入的学校,由于享受了人才流出学校的付出,获得流出学校优秀的人才,再加上人才流入的学校本身就具有很多优秀的师资和培训经验,应该有责任帮助人才流出的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对人才流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给予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以减少由于优秀人才流失对学校造成的损失。比如,定期派送优秀教师到这些流出学校去帮助教师提高,或者接收流出学校的教师到人才流入学校进行跟班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流出学校人才培训所付出的成本,也节省了人才流入学校的所付出的赔偿,起到了一个双赢的效果。

摘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可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过程中, 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面临花费大量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教师却留不住的问题, 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境。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学校、教师进行分析, 成本—收益是其中决定性因素。为此, 以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培训成本分担为指导, 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适当的赔偿机制等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走出优秀教师培养与流失的两难困境。

关键词:教师流失,教师培训,农村中小学

参考文献

[1]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4, (1) :23-41.

[2]谭有模.广西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J].传承, 2009, (4) :160-161.

[3]冉祥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 (9) :54-57.

[4]傅树京.谈控制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措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105-109.

[5]张效诚.农村教师流失的不可承受之重[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6-12 (6) .

上一篇:引导研究下一篇:路面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