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磨课心得(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磨课心得 篇1
累并快乐着
-------语文磨课培训心得
四间房乡一中
徐晓蓉
5月19到21日,我有幸到进修学校参加为期三天的语文磨课培训。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完善教学设计,构筑高效课堂。”通过三天的培训学习,我的感受是:虽然很累很苦,但是很快乐。
学习的时间很紧。早晨,我顾不上吃饭、来不及照顾年幼的孩子,就早早在公路上打车,唯恐上课迟到。一天的学习课程,排的满满的。再加上需要加班加点的磨课,中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下午还要强打精神进行培训学习。下午5点结束,打车回到家,没时间吃完饭,带着一身的疲惫与饥饿赶紧补白天缺的课。总之,很苦很累。
虽然磨课的这几天很辛苦,很累,但却很快乐。因为充实而快乐,因为收获而快乐,因为合作而快乐。
三天的培训学习,确实很充实。我们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郭校长给我们作了“磨课浅析”理论的讲座,旁征博引,让我们了解了磨课的概念,并明确了磨课的方法和意义。还分享了国内很多的语文教学优秀成果,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王长丽老师作了“磨课-----完善教学设计”的讲座,通过很多的语文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磨课的内容及方法。之后,我们分组磨《散步》这一课。先是自主研修,个人撰写教学设计,接着进行互动研讨,组内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并派代表作微型课展示。第三天,班级课例展示,互动研讨。可以说,以前所有参与的培训,都不及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次磨课培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使每个学员都有所收获。
我们组根据研修要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相信,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大家都在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我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反复研讨。在一起扎扎实实地进行着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制作课件——磨课——试教——再磨……真是一种碰撞、激活、提升的过程。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我们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散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反复研讨,探讨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开展的扎扎实实,即使午休,老师们也没有休息,一直坚持磨课。经过合作,这次磨课良好的研修效果。
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
小学语文磨课心得 篇2
每一次磨课后的修改, 都伴随着思想的冲突, 挣扎很多, 困惑也不少。虽然一次一次的否定、一次一次的改进让我感觉有点没信心, 但辛苦的背后, 我的教学却真正得到了成长。我想, 青年教师的成长必然是有辛苦伴随的, 正如蝴蝶的蜕变一样。套用一句时髦话, 就是:辛苦, 并成长着。
国标本的新教材对我而言极为陌生, 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我一时还没底。在仔细翻阅教材和听取同事意见后, 才选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内容。但该怎样设计教学方案呢?想要备出好的教案, 关键就在于吃透教材。整整一个星期, 我一边阅读教材、查找资料, 一边和同事讨论交流, 这过程就如同在素描, 一天加一笔, 渐渐地自己才对整个教材有了个大体把握, 直到整个设计构思的轮廓清晰出来, 我才开始动笔写教学设计的第一稿。
第一稿的教学设计完全立足教材, 对教材内容只稍许作了重组,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坏节。
课始由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引出转化的策略, 再由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 明确转化的策略, 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知识中转化的例子, 感受转化的策略, 从图形讲到计算, 之后自然引到试一试的教学, 最后安排分层练习, 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试上, 我感觉有些教学环节总是疙疙瘩瘩的。当天下午, 教研组就组织高阶段数学老师进行了第一次磨课。磨课在同事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深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事们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出发, 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教学环节的安排还要更有层次性, 过渡衔接还要更紧凑, 教师要适时追问引导, 等等。于是, 很多我在独立备课过程中的迷惑逐渐明朗了起来。
磨课之后, 我参照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作了修改, 有的是环节上的改变, 如分层练习的安排, 有的是细节上的处理, 如过渡语言的组织细化……
基于此, 我又写了教学设计的第二稿。
1.由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引出转化的策略, 故事录入在课件中。
2.由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加深对分割、平移、旋转方法的运用, 进而明确如何实现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的转化, 之后安排74页第2题的三道练习题加强图形面积的转化练习, 再安排72页“试一试”和74页第3题巩固图形周长计算的转化练习。
3.回顾以往所学中转化的例子, 由图形方面讨论到数的计算方面。
4.教学试一试, 组织学生动手折纸条和正方形, 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 之后以相同的思考方法解决74页第1题的足球问题。
5.引用名言总结, 领悟转化技巧。
这一稿, 我把每个过渡、每个小结都作了细化, 就连什么时候板书, 用什么颜色的粉笔都考虑进去了。记得2005年参加常熟市五年以下青年教师会课比赛的时候, 沈教导就悉心地帮我梳理过每个教学环节, 细到每句话每个用词, 甚至是板书都要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一次是我受益匪浅的, 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学细节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和上一次相比, 这一次上完课心里不再那么疙瘩了。本想可以这么定下来了, 不想听了市教研室徐主任的一翻话, 我是茫然一片, 回去反思了好久之后脑子才亮堂起来。第二次的磨课我们主要聆听了徐主任的许多宝贵提议, 他完全跳出了教材, 站在数学思维方法学习的高度来审视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 给出了许多特别有亮点的意见。
按照徐主任的提议, 我对原来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大的变动, 一时间思想上的冲突又紧紧包围着我, 真不知道从何下手才好, 结合同事们的建议我整整梳理了一个晚上, 最终对第二稿作了如下修改。
1.删去故事导入直接用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对分割、平移、旋转方法的运用, 进而明确如何实现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的转化。
2.配以74页第2题前两小题加以练习巩固, 再安排72页试一试和74页第3题巩固图形周长计算的转化练习。
这两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不规则到规则的转化。
3.回顾以往所学中转化的例子, 由图形方面讨论到数的计算方面。
4.练习74页第2题第三小题。考虑到教学设计需要, 我对这题做了适当修改: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 求涂色部分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运用不规则转化成规则的来解, 也有可能会换个角度考虑, 用正方形总面积减去空白部分面积来解, 这个思考方法正是“练一练”的转化方法, 体验了把直接转化成间接的转化理念。而从前两次试教的情况来看, 这一题本身就是学生解答的一个难点, 如此一处理既做到了引导学生用多种转换方法解决问题, 又让这道题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5.教学“试一试”, 组织学生动手折纸条和正方形, 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 之后以相同的思考方法解决74页第1题的足球比赛问题。
6.引用名言总结, 领悟转化技巧。
7.设置问题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以后的学习。
我将74页第3题中的第二小题作了思维延伸, 通过课件操作, 让学生思考:求原来图形的周长也等于求一个大圆的周长, 这是为什么?这样给本堂课加的就不是个句号而是个省略号。
而从这次试上的课堂情况反馈来看,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教学做一道数学题的方法上。几次磨课下来, 我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上增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栏目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题目的解答方法, 而是借助这些题目的解决, 让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思考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因而,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并不是学生课堂上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如何, 而是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 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否有转化的意识, 是否能自觉主动地运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才是策略的本质。在这里, 真的要再次由心地感谢徐主任给的宝贵建议, 以及所有同事们的帮助。
这一次非同寻常的“磨课”经历, 大大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让我初步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跃迁, 不但增长了教学技能, 更深刻了对新课改的认识。在这段匆忙而又辛苦的工作中, 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更感受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 这次“磨课”的经历给予我的是太多的收获与思考, 将是我教学实践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磨课心得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树喻人,借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永葆拒虫香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几次听到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启迪,于是便有了自己尝试的念头。
深知丰厚的底蕴是上好课的基础。便买来《宋庆龄传》,细细品读;搜寻别人评鉴宋庆龄的各种文字,细细咀嚼;观看纪录片《宋庆龄》,细细品味。通过这种“骆驼式”的接纳后,再转眼看课文,呵,还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宋庆龄的影子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有关描写和评述她的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一波一波地激荡起我的设计灵感。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斗,第一稿新鲜出炉:
一、 导入课题。
1. (出示宋庆龄照片以及外国友人评价宋庆龄的两段话)
① 她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士。
②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罗曼•罗兰
2. 引出人物宋庆龄并简单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 走近樟树。
1. 樟树是宋庆龄生前最喜欢的树木。作者笔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想一想:这是两棵的樟树。(用课文里的词语概括)
2. 正音
3. 交流问题:这是两棵的樟树呢?(蓬蓬勃勃,永葆拒虫香气)
4. 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 樟树的蓬蓬勃勃
(1) 着眼文本,细读体会: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抓住“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及“无论……总是……”这样的句式体会。)
(2) 想象说话,提升感悟:烈日炎炎,樟树______
暴雨袭来,樟树______
北风卷地,樟树______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 引导背诵,强化体验。
▲ 樟树的永葆香气(拒虫)
(1) 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可贵之处: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樟树又有什么可贵之处?
(2) 句式训练,拓展深化
即使______,______,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总是永葆香气。
只要______,虫类就______。
(3) 感受写法,对比鲜明:课文还写到了其他的树,为什么要写别的树?
三、 感受宋庆龄。
1. 拓展资料: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她所喜爱的樟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默读三则资料
★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她一生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工作70多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担当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和勇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为了拉拢她,蒋介石竭力动用一切力量(弟弟子文、妹妹宋美龄、甚至是年迈的母亲)进行劝说,甚至用金钱诱惑,希望她改变立场。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遗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并联署通电全国,尖锐谴责蒋介石。
★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即使是面对戴季陶的以死相挟,她仍大义凛然地说:“要想让我不说话,只能是砍掉我的头。”
……
2. 深化理解:读着这些故事,你又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些句子?(随机出示,再
次品读文中有关句子。)
3. 揭示写法:课文落笔于樟树,用意却在写人。樟树的蓬勃生机、高贵品质,
无一不是宋庆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喻人。
4. 小结引读:在人们心中,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5. 激情升华:宋庆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香溢四海,许多人高度地评价她,由衷地赞美她(课件展示文森特的专访片段以及纪录片《宋庆龄》片尾以何香凝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
6. 延伸写话:当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又会想到些什
么?请写下来。
四、 作业:推荐阅读《宋庆龄传》
背诵课文。
看着教案,颇为得意。可试上下来,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一堂课,几乎是教
师的表演课,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刻意雕琢的美丽语言,层层递进;精心制作的课件,动人心魄;课外拓展的资料充斥着课堂……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哪里去了?文本哪里去了呢?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后,决定回归,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需,站在“学”的基点上,再一次细读文本,几番修缮调整,定稿如下:
一、 分层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树。板书:樟树。见过樟树吗?看到樟树,你会想起哪些词语?交流
2. 还要一起来认识一个人。板书:宋庆龄。“龄”是个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这
个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牙齿的“齿”,表意;右边是个命令的“令”,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笔画的穿插,结构紧凑。注意后鼻音,一起读一读。
说说你所知道的宋庆龄,她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完成课题、齐读
课题)
4. 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什么是“故居”?——随及解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宋庆龄与樟树有着怎样的关系?——置后解决)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正音释义: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 梳理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还写到了什么?
三、 感悟樟树(略,教法基本同前)
四、 品读人物
1. 读课文,找出表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关系的句子。
2. 交流,品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1) 这两棵树指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作者在第1~2自然段中并没写出,到第3自然段着重指出,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像镜头,带着我们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由疑惑到恍然大悟,一步一步地走近樟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三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宋庆龄的无限深情,你觉得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喜爱、敬仰、眷恋、鞭策等)
(3)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拒绝了——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以樟树自勉,自励——(根据你所搜集到的资料,
说说宋庆龄坚持革命、品质高洁的小故事)
3. 听着听着,你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呢?感情朗读。
4. 树如人,人如树,樟树便是宋庆龄的化身。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五、 小结写法
1. 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2. 拓展深化:吟诵何香凝赞美宋庆龄的诗《唯菊与石》以及《青松》《红梅》《秋菊》《竹石》《石灰吟》《卜算子•咏梅》等诗感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和作用。
3. 作业延伸
(1) 造句:无论……总是……;只要……就……
(2) 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实际显现的教学效果是可嘉的。反观之,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因学设教、化教为学。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材,装着“语文”。从导入开始,樟树和宋庆龄这个人就像一条线索,从分到合,从暗到明,贯穿始终。设计符合了教材的特点,贴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或许没有了美丽如画的课件,没有了教师才情的挥洒,朴实、淡定了些,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既得意又得言,这何尝不是一条语文教学走向“返璞归真”的路呢?
张庆先生曾言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让我们谨记在心。
小学语文磨课计划 篇4
1、第一次磨课讨论会:请各位老师发表对本次磨课活动的建议、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形成会议纪要的,约在11月18日前完成;
2、备课第一轮:请各位上传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蜜蜂》,并对本组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予评价,提出2个优点和2个不足,约在11月23日前完成;
3、第二次磨课讨论会,在交流区对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分析,确定一个主备教师(待定),我们根据讨论形成会议纪要上传,约在11月28日前完成;(全体组员)
4、主备教师修改并提交教学设计:被确定为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自行修改后再次上传,其他老师评论,约在12月5日前完成;(主备教师、全体组员)
5、主备教师修改为定稿:主备教师根据评论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定稿并上传,约在12月10日前完成;(主备教师)
6、观课准备会、上传课堂实录:约在12月15日前完成;(组长)
7、观课及观课记录:通过课堂实录完成观课记录;约在12月20日前完成;(全体组员)
8、主备教师课后反思并上传:约在12月25日前完成;(主备教师)
磨课心得4 篇5
张智霞
为了给大家呈现一节精彩的品社课,通过百般思量,仔细斟酌,最终定下了鲁教版四年级下册《诚实守信》这个课题,接着是紧张的准备环节,深入了解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第一次磨课,执教完这一课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虽然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学生也准备了相关资料。课上学生们也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但课堂口头禅太多,过渡语不顺畅。我就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第二次磨课,原以为经过上次的整合与改进,这节课会很顺畅,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上的很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很好的进行评价,学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不及时。整堂课上完,感觉很差,没有激情,找不到感觉。
第三次磨课,感觉好多了,学生上课积极性高,发言积极,但我感觉学生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怎么办?觉得心里有块石头压着,如何处理好?我的磨课团队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结合她们的意见,重新整合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提出了新要求,让每个小组成员先阅读资料,再进行讨论,避免盲目性,让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磨课心得体会 篇6
磨课心得体会第一:为什么而磨课?我们将此归纳为三句话: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而磨;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从整体上说,即是为了夯实教与学的基础而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始终是教学的最根本的问题,通过磨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也自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风格各不相同,而磨课绝对不是要形成整齐划一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教学风格,而是要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更富有特色的,具有效率的和成熟的教学风格,唯此,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磨课的最终着眼点应当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磨课应当是作为比较全面的提高教与学的基础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二:如何来进行磨课?我们认为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定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能力的涵盖范围很广,一次磨课的过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认为,比较具有效率的磨课应当是事先设定某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然后通过后续的实践得以提高;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适当的多次反复操练;评价与总结。
第三:磨课的目标是什么?磨课的目标是形成精品课,优质课抑或常态课?我们认为磨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更好的,更有效率与风格的常态课。即使通过多次的过程而能够形成很好的课,这个课也应当是归属于常态课,这与磨课的本意是相符的。
第四:磨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磨课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
①选择性原则:磨课的课程内容应当有所选择,一般不宜选择具有一些争议性,过于复杂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②个体性原则:基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学风格的不同,应当考虑到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而制定相适应性的方案;
③适度性原则:即是以达到事先设定的基础性目标为标准,进行次数不同的操练,而不必规定限定性的次数;
④多样性原则:即是在磨课的实践操作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既然上课可以采取多次独立磨课的方式,那么备课是否也可以独立的进行多次的磨课式的操作呢?还有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进行独立的磨课式的操作呢?值得大家思考。
磨课心得体会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
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
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
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
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取了老师们的精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感悟: 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
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组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开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讲者
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再次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 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 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大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磨课心得体会 篇7
经过两个星期的反复教研、琢磨,感受到了教研团队的力量,每位导师都倾尽所有为这节课“出谋划策”。经过研讨,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有以下方面的突破:
1、重视对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
学习字词是三年级学生的重点,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字音字形的同时,更要学习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份大餐,怎样享受好大餐,怎样更好地为大餐服务,是我们急需努力的方向。所以在这一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同时努力渗透着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咆哮”这词对于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咆哮”的字形,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了“咆哮”的意思。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裸露”一词的理解较为仓促,如果先让学生区分“裸”和“裹”的字形,再借助图片理解“裸露”的意思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从而再引出小知识点:树木和植被是土地的衣服。
2、指导学法,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
“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课文是怎么描写村民们乱砍滥伐、破坏环境的?”这个主干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为解决好,我先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找重点词,当学习“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学生能够抓住“谁家、谁家”体会村民们砍伐的随意性和抓住“一棵一棵”体会砍伐的数量多,我便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些词就是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怎样抓住这些重点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课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这样由扶到放,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能让他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3、读中感悟
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成功的朗读指导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其影响也是深广的。为此这节课,我们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小声读、引读、齐读等等,对于重点句还有一些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此外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读书指导中也是如此。当同学们朗读得好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评价,没有肯定学生朗读句子时哪些方面读得好,比如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表现等。如果评价学生朗读时从这些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4、引导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乱砍滥伐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于是我让学生质疑:课文主要写人们乱砍滥伐最后导致恶果,那第一段写小山村的美能不能去掉?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好好思考,直接由老师点明,如果能给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时间,相信会成为这节课的亮点。
研课磨课心得.doc 篇8
李再艳
2016年9月这两天是我们磐石县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培训第三阶段研磨课阶段,9日那天早阳光明媚,由石力宏进修两位教研员不畏酷暑、不辞辛苦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镇小学,为我们推行识字教学进行指导,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这是我从教二十几年来所没有过的。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冀卫芳磨课心得体会 篇9
城关育红小学
冀卫芳
小学的磨课已经接近尾声,我们积极参与,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对磨课活动开展情况做一下总结:
首先我们都认真严谨地对待这次教学研究活动,然后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反复推敲,共同修改教学设计,突出教和学的过程,特别目标设置的可操作性,关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语文文字的学习,让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上课,本学科组成员认真听课并做课堂实录和课堂观察。课后进行评课、议课,共同反思,研究目标的设置科学性、目标的落实有效性。在观课评课中,我们从目标的落实、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及学习后测结果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做到了:情况有记录,结果有分析,判断有依据。无论是亮点,还是不足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有说服力。而后老师对评课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步步落实,精心修改教案。
在打磨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众人拾材火焰高”这句话的含义,大家热情参与,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才产生了不少灵感的火花。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学习、交流的过程。由于每位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所以在落实教学目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教学设计经过同伴互助提出修改意见后,进入到课堂中经过实践,再交流提出问题,找出更合适的教学设计。同一个点,老师的语言换一种说法,展示的环节换一个位置,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磨课的过程使得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受益匪浅。首先是对教材理解、把握以及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我们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执教教师深切感受到钻研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磨课中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实际,哪些教法更适合所施教的学生,有了比较、选择的余地。教师在一次次磨课中提高了教材分析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而且树立了精益求精的思想,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在打磨过程中的真切体验,更是我们以后成长的宝贵财富。
对青年教师来说,该“磨”的内容有很多,如教态、语言、板书、课堂应变、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需要反复打磨。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在给年轻教师磨课的同时,继续锤炼自己,扬长避短,向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靠拢。
语文组磨课记录 篇10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景色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根据课文内容和八年级的学情,我们教研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精细打磨。磨课的详细过程如下:
【导入】
从余秋雨向外国友人毫不犹豫地推荐一处景点即三峡导入,激发兴趣和对三峡向往。再让学生自己浏览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 出示“峡”,体会什么叫峡?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峡”,屏示三峡:瞿塘峡最短,最狭,最险(配图);巫峡:幽深秀丽(配图);西陵峡:滩多水急(配图)
(反思:此部分设计三处三个不同角度的导入,致使导入环节太长,课堂节奏拖沓。应该删减至只余“峡”这一个环节)
【初识三峡】
听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幻灯片展示以下重点读音:阙、叠嶂、襄陵、沿溯、曦 素湍、绝巘、长啸、属引、哀转。听读之后齐读。【走进三峡】
1.再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章;
2.小组讨论,解决自读中的疑难字词;
3.全班交流:我们想提醒大家注意„„或:我们还有„„需要帮助。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之后,当堂提问,学生不解之处很多,初一孩子面对《三峡》和预料中一样,困难较大。
其中:课后评课老师褒贬兼而有之的一个环节:“绝”查古汉语词典。二次试讲时我做了调整,仍然保留这个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词语,但教师把字典中的六个意思搬上屏幕,同时出示文中三个含“绝”的句子,再由学生用“然”或“非也”来判断正确与否。
(反思:此部分设计把朗读文章和疏通文意混在一起,中间缺乏教师对朗读环节的指导,这样的朗读因为激不起兴趣而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建议每次给予任务应当简洁明确,少而精,才有实效。)【感受美丽】
1.郦道元笔下三峡的风光美在何处?
交流时同学们可以化身为导游,用解说词来表现三峡之美,或者假设自己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名画家等,说出你心中最美的三峡。
2.《三峡》文章美在何处?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三峡景色的特点、文章的写作顺序、写景角度、写法等角度。(反思:两个问题的设计受启发于《答谢中书书》课上出示的“景美在何处?文美在何处?”估计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展开描绘美景,并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俯仰生姿等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但又担心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美读文章】
试试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记诵这篇154字的山水小品文。
先设计“我来分享经验”环节,让在背诵方面突出的孩子有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免去教师站出来指导的被动。往往围绕着:先抓重点句,再连句成段。
接下来,美读文章,我来推荐
(一)文不加读(dòu)法:为了尽快熟读,隐去标点,训练语感。(屏示去标点的《三峡》,学生齐读)
美读文章,我来推荐
(二)背诵方法指导:分清层次,化整为零,各个突破。共四层:山势——夏水——春冬——秋景。按层次背诵。【读悟三峡】
读
人之一生,读之一生。
读雨,方知万物可以滋润,心灵能够洗涤; •
读雪,能够悟到冬的纯洁,感受到冬的春意; •
读风,就能触摸地球的脉搏,聆听天地的呼吸; •
读霞,才能于苍茫中发现辉煌,展示自己的不屈。•
江北小学磨课报道 篇11
为做好江北办教学能手评选和区级教学能手推荐工作,3月13日,江北小学的三位青年老师进行了赛前第一轮磨课活动。三位青年教师分别上一节二十分钟的汇报课。
紧接着江北办中心校的领导及我校以省级教学能手张华丽为首的指导团队对执教教师的课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气氛热烈。
小学英语磨课反思 篇12
时光匆匆,本次研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收获了很多。回首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磨教学设计的过程,一次次的反思,一遍遍的实践,在磨课的过程中群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在交流中学习,在研讨中成长,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磨课,我看到了集体的力量,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在这次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直言不讳自己的想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这个团队变得更好!
磨课研修只是个开始,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很多,只有将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实践于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做到从小处入手,将英语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就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绽放出效率课堂的光芒。
【小学语文磨课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会10-21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6-22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11-12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心得09-07
听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心得07-01
小学语文课标心得08-19
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心得08-24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心得11-17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心得心得范文09-11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