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思想报告

2024-09-06

共青团思想报告(精选8篇)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1

共青团,一个熟悉的名字,青年的先进组织是对她的注解,它意味着一个阵地、一项事业,神圣而又神秘。中国共青团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踏寻历史的足迹,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广大爱国青年在她的带领下吹响进军的号角,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凝聚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用血汗演绎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很早就知道共青团的成立过程: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从思想上、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好了准备。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为了教育广大青年,更好地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社会主义,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准备建党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研究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会后派出党员去做团的工作,加强对团的领导。在团组织日益壮大的情况下,1922年5月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全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

曾在历史课本上触摸到过抗日战争那根敏感的神经:也曾无数次地描绘过那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怀激烈;提到延安,仍旧想起那曾是一个红旗飘飘令无数中华儿女骄傲自豪的地方,我们也只有去聆听那枪林弹雨中所孕育的中华民族魂。这就是我们的团;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团队.而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建立一支能够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是团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是完成党赋予共青团的各项任务的基本保证,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等对进一步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团员队伍先进模范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团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优秀团员.共青团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共青团的领导者,共青团是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团是党用来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团章规定,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团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并同时接受上级团组织的领导。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党的助手,我们必须服从国家、党和团的领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们正奋斗在事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为将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而学习、而努力。

通过自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我对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更好的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入团时对团章的认识和了解和不够深刻,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

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到实处,处处为广大人民着想,不为自己谋私利,发扬团员应发扬当家作主的精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团员,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要增强团员意识,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己的大脑。共青团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员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诚实劳动,勇于创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工立业。

在这期间,我学习了团的基本知识和团的光荣传统,了解了团的性质、任务,团员的权利、义务和团内各项规章制度,这为增强我做一个共青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按照团章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共青团员,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团章是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而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是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何后备军。共青团员是作为党的后备军而存在的,要想使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完满成功,就必须要使这次活动进行得更彻底:不止是要保持党员先进性,还要增强团员意识,只有在增强了团员意识并保证了党员先进性的前提之下,党的先进性才最终得以保证。如果党的后备军意识不能得到增强,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学习团章的过程中,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思想交锋分清是非,帮助自己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根据团章规定保持自己在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性。学习党的基础知识。我们要通过学习党章、党内有关文件、党的光辉历史,使自己比较全面的理解党的性质、人、奋斗纲领和最终目标,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鉴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信念,使共青团无愧于党的后备军的称号

学习新团章是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而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是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拓。共青团员是作为党的后备军而存在的,只有在增强了团员意识并保证了党员先进性的前提之下,党的先进性才最终得以保证。如果党的后备军意识不能得到增强,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何后备军。中国共青团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团的群众基础。十六大团章“团员”一章的第一条规定凡“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青团。”十六大团章的这一修改,有利于增强团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团的群众基础把社会各个阶层中具备团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团,符合团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调动这些先进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吸引在团的周围,提高我团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青团在增强自

身先进性和不断扩大群众方面不仅予以重视,而且还大胆突破,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我们作为团员应该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展开的各类活动,接收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为建设出谋划策。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我是一名团员,一名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团员,我为此感到光荣,感到骄傲和自豪,团队的生活让我长大了,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有钉子般的钻劲,在生活中,任劳任怨,为别人着(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想。我还从团队生活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一名21世纪的团员,不仅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在各方面都时刻起一个带头作用,既然我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我们的团的利益,争取在新的世纪,让我们的团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力,这不仅是我们其中一个团员的神圣职责,更是我们所有团员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的团的明天会更好

过对团的章程系统深入学习后,我对共青团及她肩负的光荣使命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分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她以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奋斗目标,通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不断造就“四有”新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作为入团多年的“老”团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内涵和活力,不断改造自己充实自己,努力达到一名优秀团员的要求。

首先,应该加强理论修养。任何实际行动都首先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支柱,而理论知识的丰富充实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有效地开展。共青团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应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掌握改造世界的先进的思想武器,从而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具体的说,对上述三大理论,应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理论主题、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维护和运用。

其次,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任何优秀理论首先一定来自于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得出,而最终也需要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充实、发展、完善。不仅是要学会理论,更应学“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前人理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从而成为前进的动力。通过实践,我们也能发现前人理论的不足,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创新突破,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共青团员一定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理论结

合实际的学习,坚持充分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坚持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性,坚决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领导,永远跟党走!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团是党的后备军,更是国家强有力的后盾,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团员,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要增强团员意识,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己的大脑。共青团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员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诚实劳动,勇于创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工立业。我坚信:只要我们永远支持党,信任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只要我们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团员就不会失去他的优越感,就不会失去他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青年团的光荣使命。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共青团就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着党,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团员,我们要从细节作起,点点滴滴作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祖国的统一,中国的强大,都离不开现代的大学生,离不开当代的共青团员。所以,作为一名团员,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优秀团员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我对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更好的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次活动之后,我强烈地意识到作为团员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应该做什么样的事。

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的一员,平时努力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在课余时间也在努力的学习,自觉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自觉的学习党和团的有关理论精神,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自己能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进步,为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而努力。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总之,做为一名合格的团员,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能帮助别人,团结别人,从而能影响别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2

一、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研究

1、高职生来源结构分析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 少数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 极少量是“3+2”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三类学生相比, 第一类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思想比较活跃, 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视野不开阔、进取心不足等问题;后两类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但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结构的复杂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高职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全面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学生思想的总体状况, 课题组联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成立了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研究课题组, 通过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织实施了“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部分大一级新生, 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的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 有效问卷500份, 其中男生300名, 女生200名, 专业涉及经贸、艺术设计、机电模具、食品化工、环保工程、汽车维修、建筑工程、电子信息等14个专业。内容涉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

二、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提高其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是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高职院校是青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 特别是现在的高职生, 思想价值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自主、独立、竞争意识较强, 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如何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 给高职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探索

作为青年人信赖热爱的组织, 高职共青团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情况, 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 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帮助高职生真正成为一个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为首的工作观,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中去,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内容、途径, 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 狠抓思想道德建设, 为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方向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从根本上讲, 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努力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实践之中, 大力加强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着重抓住重大事件和重大节庆, 通过主题团课、讨论会、征文、社会实践等形式, 不断加强党史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有特色、有实效。

(二) 努力提高身心素质, 为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高职学生要有一流的身心素质, 要培养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 教育学生注意用脑卫生、教给他们保持大脑健康的知识与方法, 教育学生注意身心的协调发展, 向学生传授一定病理的和药物的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 为学生增强体质提供平台。

(三)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为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共青团要认真结合实际设计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项目, 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 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四) 注重创业素质的培养, 为高职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插上翅膀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和专业竞赛活动, 要开展校内的创新、创业大赛,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创业计划大赛。同时, 将校内和校外创业相结合, 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 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也可尝试校企结合,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 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这也是立业、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思想的指导下, 针对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 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工作思路应定位于围绕素质教育努力创新, 积极探索新世纪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新途径。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3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1、社会变革造成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大变革时代,各种新的文化价值、思潮也应运而生。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和思想文化的开放程度较高,易于接受,任何新的思潮都会首先在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他们的思想独立,追求民主、平等,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抵触心理,这些无疑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如果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内容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变,便不仅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团组织功能是否能够体现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影响力。

2、团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弱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团学活动等组成的第二课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阶段,大量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质量如何对第一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团学活动囊括了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现状是,团学活动虽然门类齐全,面广却不深入,很多活动只是蜻蜓点水、完成即可,没有真正将举办目的及意义深入挖掘出来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而且使得普通学生仅有“累”的感觉而无学有所成的收获,最后抵触团学活动,造成团学活动参与者向“精英化”发展,导致团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逐渐弱化。

3、高校团组织内部组织健全,作用发挥有限

团中央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先进性是共青团的旗帜,是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向。要教育广大团员争当先进分子,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做理想信念坚定的表率,做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青年前列。

高校团组织有着非常健全的组织结构,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团组织、团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高校团组织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轻则出现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差的情况,重则出现人浮于事,各部门形同虚设的弊端。这样会直接导致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思想引领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有效发挥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在各界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牢固树立“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的意识。各项团学工作全过程应该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其中。

首先,应在宏观层面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政治理论指导,整合政治理论学习资源。团组织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但囿于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基层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学习资源较少,也限制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如果不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来强化团员的政治属性,“团员”就只是一个身份符号,没有实际内涵。这就要求宏观层面上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系统性政治理论指导、提供丰富的政治理论学习资源,使其能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青年前列。

其次,对团干部既要“用”、“培”并重。共青团是党的青年组织,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最终要放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上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团干部业务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团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使各级团干部能够掌握如“五四”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团日活动,激发青年学生爱国、关注时事的热情;同时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工作的内涵,这是多元化思潮的时代要求,必须丰富内涵体系,让广大团青年与团组织有思想上的共鸣点,最终百川归海,交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流中来。

再次,高效打造网络平台,大力倡导实践育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接受信息、改造思想的重要平台。能否在网络建立属于团组织的阵地,直接关系着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各级团组织必须重视微薄、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团阵地。

实践环节同样是我们团组织应该重视的方面,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同时将思想政治引领融入到实践环节中去。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文化、思潮将会更加激烈的碰撞交融。高校地开展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的作用,对于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各级团组织应该时刻将思想政治引领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引领的内涵,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干部思想工作汇报 篇4

共青团干部思想工作汇报

,不仅是这个时代发展进步、迈向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昌平共青团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亮剑之年,对我而言,更是扬长避短、扎实工作,明确目标、立志成才--迎接“三十而立”的冲刺之年。累累硕果源于“专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是对我成长发展的警醒和鞭策。

回首在共青团岗位上工作的五年,经风雨、见世面、增阅历、长才干……亲身参与的每一项工作和活动、领导和同事的每一次赞许都是我成长进步的加油站;同时,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凸显出的缺点和短板。回首五年来的每一步成长,略感欣慰喜悦之余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领悟:作为年轻干部,“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才是成才的“关键”。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作任何事情,只要孜孜以求、专心致志,勤奋刻苦、认认真真,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身存在着诸多突出缺点和问题,特别是在工作统筹推进上、工作效率把控上、工作节奏掌握上、工作完成质量上、工作领域开拓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问题,这些问题必定是我在20全力弥补、寻求突破的核心问题。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就机关干部在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工作理念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上,给予我们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意愿是最大的动力,勤奋是最好的方法;养成一些简单的好习惯能受益终生;知道的要做到,会做的要做对;把小事当大事办,把大事当小事看;把简单的事做对,把复杂的事化简,把好事办好,把难事办成……”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使我在查找自身差距的同时,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目标。

作为一名共青团女干部,在共青团岗位上奋斗的青春历程十分短暂,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规划更是尤为重要,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年里,我将在工作、学习中以每时每刻提升“时间价值”为核心,提高工作效率,并从“提升五种能力”、“转变六种作风”、()“寻求六个突破”三个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立志成才、突破瓶颈。

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当前困难和问题的唯一办法、出路和希望就在于自身的努力,“年轻一代应该明白,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难的、漫长的,只有充满信心地奋发努力,才能够将之实现。”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5

一、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哪些政治思潮在影响青年?

政治思潮起源于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深入思考。应该说,目前中国的政治思潮,都是源自于上个世纪初中国存在的政治困境和问题。当时中国同时存在着四个政治发展困境:一是被西方列强欺负,国权不保,民族不独立;二是30来的专制传统,压制个人权利,西方的启蒙思潮东渐后,民智开启,渴望自由;三是贫富两极分化与上层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对平等充满渴望;四是传统文化被西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导致社会的脱序与文化的失范。

围绕这四个困境,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开始了不懈探索,形成了四大思潮,它们是:

——针对列强的欺压而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潮,最迫切的诉求是独立,孙中山以及后来的国家主义学派都可以作为代表。

——针对专制压抑个人这一矛盾而激发起来的自由主义思潮,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舶来品,最迫切的诉求是自由,胡适堪为代表。

——针对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形成的以国家权威来实行社会分配与干预经济的左翼思潮,最迫切的诉求是平等,社会主义思潮可以纳入这一范畴。

——针对文化失范、社会失序主张回归传统文化以防止社会文化失序的新保守主义,最迫切的诉求是稳定,梁启超、严复可以说是早期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经济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这四种思潮再次活跃起来,并结合现实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设计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等四种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几种思潮的延续。这四种思潮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因为它对我们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冲击最大。

认识自由主义思潮,需要从诉求和学理两个方面入手。从诉求上看,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设计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是不一致的。他们的一些主张,三权分立、多党竞争、公职选举、联邦共和等等,我们认为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无疑是比较肤浅的。自由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本质的冲突,还要从学理上作判断。

朱学勤曾经对自由主义的学理有个概括,他说:“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我觉得,这个概括还没有触及本原。更深一个层面,要看理论出发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大的分歧正是出现在理论出发点上,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有两条路线。第一条线是从个人的权利出发,认为个人优先于集体,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学术路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契约整合——市场经济——分权政治——小政府——开放性社会;第二条线认为集体高于个人,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实现价值,于是有了这样的学术路径:集体主义——权威主义——行政整合——计划经济——集权政治——大政府——总体性社会。在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两种路径的思想都有萌芽。比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两种路线,在几千年的学术发展中,争论不断,胜负难分。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之后,两种路径都获得了充足的养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一个孕育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所以,我们评论自由主义,一定要看到它的一个思想根源;我们捍卫社会主义,首先要守住我们的底线。在这方面,美国的总统幕僚还是厉害的。1998年克林顿到北大演讲,他引用胡适的话,讲了很大篇幅的个人自由;布什到清华演讲,拿出了很大篇幅讲社区精神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在中国顶尖大学演讲,美国总统没有直接宣扬他们的三权分立、两党竞争等制度,而是普及个人自由、社区精神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思想起点上和我所争论:到底是应该个人服从于集中,还是集体服务于个人?价值理念上的取舍决定了后面的制度设计。

目前,自由主义思潮在青年中是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流行。我在大学阶段,自由主义思潮属于前沿思想。那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有不同于官方说法见解的人,容易受到低年级同学的仰慕和追逐。我就是这样跟着

师兄混了大

一、大二两年。三年级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了,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什么时候才能超越他们呢?于是,我一头扎到图书馆,读了一年的书,重点是政治学的名著,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洛克、卢梭,从托克维尔、穆勒到哈耶克、罗尔斯,不管懂不懂,反正是把政治思想5来的发展历程追踪了一遍,逐渐对自由主义思潮有了点学理上的印象,悟出了前面朱学勤概

括的那几条。接着读下去,又发现朱学勤说得还不全,我们还要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个根源上去分析自由主义。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为党的青年干部,具体从事着思想引领工作。对自由思潮的认识如果仅停留在政治诉求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停留在学理的言说上,也是有欠缺的。我们面对自由主义思潮,还应该注意把它和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能够向青年解释它和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异同,并且能够向青年指出这一思潮的缺陷和不足。

我觉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它温和的学术精神与激进的政治诉求之间存在矛盾。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在西方是一种宽容的、渐进的、温和的学说,按照朱学勤的说法,这一思潮“反对激进主义的人为构建”。它是作为西方政治实践的事后总结与阐释出现的。但是,到了中国,自由主义却变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试图迅速在中国大地上“兑现”。无论是“全盘西化”的极端口号,还是89**的街头行为,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采取了先验的、激进的、攻击性的态度,这和原产地的学术精神是相悖的。

自由主义在中国强烈的“兑现效应”逼迫很多思考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理念。应该说,大家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是不存在异议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美好价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由此,自由主义有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多个论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出现了三种思潮,对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了冲击。

第一个出现的是以新权威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潮。在西方,保守主义最初是作为自由主义的批判者和反思者出现的。被奉为保守主义鼻祖的柏克就是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写就了《法国革命反思录》,这一著作也成为保守主义思潮之滥觞。在中国,新权威主义的出现和西方很像,也是作为自由主义的反思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三个人。1986年4月,北大博士生张炳九在一次沙龙演讲中,主张在中国现阶级采用半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发展中的商品经济的需要。1988年7月,上海学者萧功秦在北戴河举行的知识分子问题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新权威主义”一词。1989年1月,吴稼祥发表《新权威主义述评》一文,对新权威主义进行全面介绍与界定。而此时,自由主义与新权威主义的争论已经如火如荼。

新权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我觉得吴稼祥的一句话比较形象。他认为,在民主与自由结婚之前,有一段专制与自由的调情期;如果说民主是自由的终身伴侣,则专制是自由的婚前情人。我接触到新权威主义是在大三。那时候我正在西方政治学原著的晦涩艰深中苦苦挣扎,对政治学的枯燥渐感绝望。忽然看到了新权威主义论战的文章,特别是读到了吴的这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比喻,顿觉眼前一亮。原来政治学和现实是如此紧密,政治学家的笔下也可以如此生动。当然了,新权威主义还是有很多论述逻辑的,限于时间,我们不能展开介绍了。

第二个抨击自由主义的思潮是民族主义。这种思潮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其实在89前,就有王小东对《河殇》的批判,可以看作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但没有形成思潮。90后,随着中国的强大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的利益纠葛,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迅速形成,促成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整合、流行与发展。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容可以通过四本书来概括,即:《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和最近出版的《中国不高兴》。民族主义者广泛讨论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主张各异,但有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以爱国主义面目出现,他们深深地担忧民族的利益,带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感和使命感。

民族利益至上与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在很多领域是相冲突的。到底是人权高于国权,还是国权重于人权?注定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激烈论争。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两种思潮展开了话语权之争。民族主义挟道德上的正当性,把任何对民族主义的怀疑和指责都视为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从道德上加以诟病,“帮凶”“卖国贼”等是有些bbs上屡见不鲜的词汇。自由主义者则讥笑民族主义目光浅薄、孤陋,是民粹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总的来看,这两种思潮的论争更多的是相互攻击,学术讨论往往发展为对动机的置疑和道德上的批判。

第三种与自由主义论战的思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左派。新左派的“新”,是指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新左派的“左”,是要批判资本主义西化潮流。“新左派”能在笼罩在自由主义语境下的中国知识界乃至中国社会取得一定的话语权,要“感谢”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广泛而急剧的社会分化。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公平缺失,对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生活景况的冲击,使被自由派知识分子奉为金科玉律的经典观念,遭到了来自多数社会成员的越来越多的质疑。于是一批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乘势而起,他们为“弱势群体”代言,抨击市场弊端,重提阶级、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挑战自由主义关于人的自由与普遍主义的经典诉求。新左派就这样形成的。

与中国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言路相比,当代中国的“新左派”成分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毛式平等主义者,强调平等的最高价值,对毛泽东、文革和改革等问题有很多重新考量。二是自称为自由主义左翼,以甘阳、王绍光为代表,前者强调以大众民主奠基政治成熟,后者强调以国家强大推动民主建设。三是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有识之士,汪晖、崔之元等为代表,在全球化时代力主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毅然捍卫“批判思想”的锋芒。

以上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讨论政治问题的四种思潮以及由此发生的三次大的争论。做个简单小结,代表个人看法,不是很准确。

如果说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巨人,偶尔有一点感冒。各种思潮不请自来,申请当大夫,并开出了药方,那么

——新保守主义开出的是板蓝根,不太好吃也不太好看,但是治中国人的病还是挺管用的,所以新保守主义是不可爱但却可行的药方。

——新自由主义开的是抗生素,而且是糖衣包着的。这个药效用很大也很好看,但是从对症下药来看,用这付药略显超前,吃完以后可能会有后遗症,所以自由主义是可爱但不可行的药方。

——新左派开出的是脑白金,这是保健品,很不错,好吃好看,而且怀旧。有些时候,有些症状,吃了这付药是管用的,但如果脑白金打出广告说能让人活回30年前去,那就不太可信了。

——民族主义开出的药方是老白干、二锅头。他们认为中国不是有病的问题,而是中国长大了,精神头不够的问题。喝了老白干,酒壮英雄胆就能上山打虎了。老白干喝完了会兴奋会勇敢,但是喝多了会干出傻事,酒醒了之后会追悔莫及。

二、面对政治思潮的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有何因应之策?

古今中外,任何政权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任何统治者都会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搞一些“篝火狐鸣鱼腹丹书”、“三统”、“五德”之类的君权神授论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手段无外乎文武两途。武的手段比较出名的人物是秦始皇,大搞焚书坑儒。但是效果不好,唐朝有个知识分子还写诗讽刺这位“祖龙”: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后来者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提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方面,保持文字狱等高压政策,肉体上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开科取士,通过“高考”指挥棒,牵动读书人的思想;设馆编书,通过掌握“审查权”销毁对统治者不利的思想。比如,清朝编了四库全书,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

当前,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是在历史竞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党的指导思想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的过程。具体来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其意识形态要经历一个从分裂转向整合、从激进转向保守、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批判转向指导的过程。

1、从分裂转向整合革命党为了“革”当权者的“命”,首先要找到当权阶层的反对群体作为依靠的力量,因此,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区分意识,倾向于把社会划分为对立的人群。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是以贵贱来划分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孙中山推动民主主义革命,最初是以民族来动员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一旦革命成功,革命者变成了执政党,社会中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其治下的子民,那么意识形态就要代表所有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成功者,都会从原来“斗地主”的热情中退回来,声明自己“受命于天”、“抚育万民”;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也不再提“驱除鞑虏”的口号,反而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号召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都是顺应时势的正确之举。

我们党在革命阶段,首要任务是要明确自己的依靠力量,找到敌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革命时期,严格区分贫农、富农、地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些成分,是需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在获得政权,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后,继续按照成份区分人群,就会造成政权依靠力量的减少。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上极“左”思潮盛行,在政策层面坚持区分出身和成份,先是分出了“黑五类”,接着又扩大为“黑七类”,最后变成了“黑九类”,知识分子“有幸”忝列其中,成为臭老九。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被看作敌人专政起来了,那么谁来维护政权呢?谁来建设国家呢?

从文革的阴影走出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开始后,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大革命的队伍,扩大政权的依靠力量。老干部复出,右派摘帽,知识分子迎来科学的春天,这样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在意识形态上,党的理论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把党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扩展为两个先锋队,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从激进转向保守

激进与保守,是意识形态坐标中的两个不同方向。革命,作为一种暴力改变现状的活动,从来都是和激进主义结缘的。但是革命党一旦成为执政党,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秩序、延续传统、崇尚和谐,保守主义思潮就有了用武之地。

卢梭的思想是典型的激进主义。在和平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思想家的卢梭显然不受人们的欢迎。1778年,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卢梭在街上被马车撞倒,继而被野狗扑伤。报纸将标题写成“卢梭被狗践踏”,贬损之意毫不掩饰。然而,革命在一步步走近。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渴望变革的群众呼声,排斥了保守与理性,呼唤着激情与反抗。卢梭的思想地位迅速发生变化。1791年,国民公会投票给卢梭树立雕像。吉昂内斯看准时机,说卢梭正在成为大革命的象征。很快,对卢梭的崇拜成为社会的潮流。后来的历史大家很熟悉了,吉伦特派执政,把卢梭思想从民间思潮上升为国家统治;雅各宾派执政,把卢梭思想从政权合法性基础变成指导一切的天条。罗伯斯比尔自命为卢梭的信徒,呼之为“圣人”,他的著名的宣言——我就是人民,来自于卢梭的公意理论。

以激进主义号召革命是成功的,但是在执政后坚持激进主义就会出现问题。卢梭的思想辉煌于罗伯斯比尔,倒塌于罗伯斯比尔。在公意理论指引下,人民的意志可以超越任何法律与制度,而罗伯斯庇尔,这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人民的化身,他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要在这种意志之下重建一个新的社会道德,要改造人心。这样的逻辑下,需要肃清人民的敌人,不可避免疯狂的屠杀。从敌人开始(封建势力),到朋友(比如吉伦特派),到自己人(如丹东),直到自己,罗伯斯比尔也登上了断头台。

如何能保住革命的果实,不重蹈罗伯斯比尔的覆辙呢?很多思想家进行了反思。包括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柏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还有专门研究革命的布林顿的《革命的分析》。他们的结论不一,但是都有一条就是革命到掌权,都要经历一个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型。布灵顿的研究最有意思,他通过比较美、英、俄、法四国的革命,概括了革命的四个阶段,即旧制度的垮台、温和派统治时期、激进派统治时期和热月反动。而热月反动阶段,正是意识形态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型时期。

从激进到保守,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对待财产权的态度。革命党历来是主张“均贫富”的,因为这样对贫苦的大多数来说是有号召力的。但是一旦获得了政权,还以随意剥夺财产权为常态,就会失去人心。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家都没有恒产了,心就会随风摇摆了。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是我们党执政意识的一次重要提升。

3、从封闭转向开放

意识形态有一个边界问题。这是坚定革命信念的需要,也是保证组织战斗力的需要。只有严格坚守底线,才能分清敌我,才能巩固好阵地,才能坚定必胜的信心。在革命年代,我们经常听到“划清界限”这样的术语,可以说明意识形态的封闭性。从思想、认识、感情、行为上划清界限,既是意识形态封闭性的逻辑结果,又含有实际的组织功能。既是对所有人“道德净化”的普遍要求,更是对家庭出身有问题者的绝对命令。对革命者来说,这是世界观改造的入门主课。

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封闭要求逐步降低。毕竟社会实践是发展的,社会生活是多样的。执政党如果坚持把意识形态固定在条条框框内,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脱离群众。苏共在执政以来,对意识形态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过度监控书报文献信息的传播;二是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对文献信息、新闻书报的传播和出版实行适度的监督、控制,一般来说是必要的;对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显得尤其重要一些。问题在于苏共把这些“临时性的紧急措施”长期化、固定化。而且到斯大林时期,不仅把这些更加严厉的措施指向社会,还进一步指向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反对派”。这种政策不仅造成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封闭性,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另一特点,即意识形态的极端脆弱性。其结果,不仅是在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中造成了极端僵化的理论教条,无力同现代世界的各种理论思潮进行交锋,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极端封闭的意识形态“温室”环境中培养“理论队伍”的,因而又造成了“思想精英”的弱不禁风。

从封闭走向开放,我们党做得要比苏共好。尽管历史上我们也有过“左”的教训,但是总体上我们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更是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襟,吸收非主流思潮的合理观点。比如,在经济政策上,吸收了很多自由主义的主张;在社会政策中,注重新左派提出的合理诉求;在对外政策上,充分考虑民族主义的呼声。

4、从批判转向指导

这一转变意味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执政党在对待党外思潮的方式方法上有所调整。

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是诸多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政治方案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学说处在同等的竞争位置,这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对其他思潮采取批判的斗争策略。我们翻开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一篇著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翻开第二卷,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在野”的思潮,其最初是以批判旧有思潮的姿态横空出世的。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依然存在,只不过侧重点由理论转向实践(理论批判的任务已经由马恩完成)。翻开毛选,可以看到若干以“反对”作标题的篇目,反对本本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投降活动、反对党八股等等。

从领导革命到执掌政权,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对待党外思潮特别是异见上,是否还要保持批判、斗争到底的态度呢?答案是:要根据执政地位的巩固情况和执政任务的转变情况。一般来说,执政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宜将剩勇追穷寇”,继续执行斗争政策。但是,随着执政地位的完全确立,就不宜再把以批判为导向、以运动为方式的意识形态政策进行到底了,而是应该在策略上做出调整。原因有二:一是不容易控制结果。党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优势。继续坚持批判运动,容易扩大化,错杀无辜,伤及同志。这在反右、四清等运动中都有实证。二是容易被敌对意识形态利用。当我方占据绝对优势,而敌人不成气候的情况下,如果我们高声大喊:敌人,你出来,我和你单挑!你说这是抬举了敌人呢,还是抬举了自己?我看是降低了作为执政党的身份。别忘了,我们可不再是当年和各种思潮挤在同一条河里争上游的队伍,我们已经上岸了,应该担当起裁判的角色。

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政策上实现从批判向指导的转变。最近,《六个“为什么”》出版,在第一篇里区分了指导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不同层次,我觉得很好、很高。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排斥指导思想的一元;既要坚持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突出出来。

如何进行指导呢?这是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我觉得,至少有三点是要注意的。

一是要有超然的姿态,不要轻易陷入争论,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的“对方辩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不争论”,最近又提出“不折腾”,这都是高明之举。反正政权在我手里,时间和实践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我手里,那就先干起来,用事实说话吧。

二是要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加入。对裁判来说,是希望一个人参赛呢,还是希望百舸争流?答案肯定是后者。意识形态政策,也是如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又可以突出“裁判”的重要性。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其处于被打击的地下状态,但是,却最出现了89年的**;90年以来,自由主义登堂入室、广为言说,为什么反而没有形成挑战政权的声势和行动呢?我觉得,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新左派等多种思潮的兴起功不可没。思潮多了,更多的会变成学术之争;涉及实践,大家都会谨慎。

三是要善于设置比赛科目。其实就是要掌握话语权。社会上讨论什么,大家关心什么,不能由着各种非主流思潮兴风作浪。思潮的内容我们可以不干涉,但是思潮讨论什么题目,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有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对此有认识,他说:“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最近几年,我们党牢牢掌握话语权,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适时提出了政治文明、科学发展、共享改革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等课题,都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三、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共青团是做第一件难事的,我们的提法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团员、教育青年。把这项工作做好可不容易,尤其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样的新形势下。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但是个人觉得,做好这项工作,其实忽略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一对一的影响与说服。

我们做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练就以平等的姿态、面对面的影响青年、说服青年的能力。青年有独特的视角,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我们影响青年,不能直接要求他们信仰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先从基本理念开始,通过启发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以我在大学里工作的体会,首先有三个基本理念需要引导青年树立。

1.政治价值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

无论哪一种思潮,都有其核心的追求目标,哲学上称之为终极关怀或者核心价值。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有多种逻辑,很难截然分出孰优孰劣。比如,哲学上讨论真善美的问题,殊不知真善美是很难统一到一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好朋友得了绝症,你告诉他真相呢,他会很痛苦,显然不是“善”;你要是编个善意的谎言呢,显然又违悖了“真”;想要两全其美,往往很难的。政治理念也是如此,比如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几个口号,自由、平等、民主,互相之间也是矛盾的。追求自由,那么人因为禀赋各异,就会出现贫富贵贱的差别,势必造成不平等;如果要求平等,都吃大锅饭,就会限制相当一部分有特长、有积极性的人的自由;民主也是这样,少数服从多数是个基本原则,这本身就是对少数人自由的一种限制,位列“希腊三贤”之首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以绝对民主的方式被判决死刑的,其罪名不过是“不敬神”与“蛊惑青年”,这种悲剧和专制制度下因“莫须有”而被杀的岳飞相差不多。

西方自由主义者在推介自己主张的时候,经常强调普世价值。这一招是很高明的。他不说政治主张,而是先把自己的主张打扮成绝对真理,受其教化的人就只有接受了。上个世纪苏东剧变后,法兰西斯·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时,没有剩下任何意识形态竞争对手,可以挑战自由民主主义。”然而,世界并没有目睹一场转变。多数俄罗斯人看来对专制统治都是满意的。后面这一句反驳福山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美国人罗伯特·卡根总结的。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呢?我认为只有相对于一个时期的共同价值。比如,“民主”并不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的共识,在这个词出现的2500多年里,有22“民主”是作为非褒义词存在的,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18世纪之前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民主制度是将统治权交到道德败坏、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暴民手中。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民主制并不是普世价值观念,君主制才是普世价值观念。又如“平等”,在中世纪及以前,也不是普世价值观念,不平等才是普世价值观念。中国孔夫子的“君臣父子”思想,近代辜鸿铭老夫子的“茶杯茶壶”理论,自不必多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也普遍认为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连在等级阶梯上处在下层的人都这么认为。柏克是自由主义的宗师,他就认为,“天赋平等是一种社会虚构,等级差别才是‘习惯的社会纪律’”,“挟着对平等的过分热爱和仅仅是少数人的胜利,不可避免地把法国导向民主政体,那便是一种在许多方面有似于专制政府的政府”,故“完美的民主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事”。这些话白纸黑字的写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反思录》里。

总之,普世价值的概念是人给定的,定义权比普世价值本身更重要。今天,某些人利用普世价值,把普世价值作为大棒,把传播普世价值当成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目的在于铲除异教徒。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看起来,像是学术之争,名誉之争,事实上,这是在复杂国际背景下,一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谁来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不了话语权,你就没理,就只有被动地挨骂。

2.政治制度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区分政治制度,大家会习惯性地想到民主与专制这两个维度。其实,严格地从政治学上讲,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范畴。民主作为一种“合法的多数人统治”形式,其对应的是“合法的少数人”统治(贵族制)和“合法的一个人”统治(君主制);当然,还有“不合法的多数人统治”(极端民主制)、“不合法的少数人统治”(寡头制)和“不合法的一个人统治”(僭主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也有可能是专制的,比如极端民主制,就是一种暴民政治。但是现在,民主、专制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这两个词语身上的褒贬色彩也几乎成了定论。民主享有巨大的道德优势,无人敢撄其锋,专制则为人们所厌恶和唾弃。其实,简单地作这种二元划分,粗暴地评定优劣,都是不理性、不科学的。

去年四月,当中国和法国由于西藏问题而发生冲突时,法国电视台组织了一场辩论,邀请旅居法国的华人学者参与。然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和西藏毫无关联,而是:中国是民主还是专制。这种安排可以使我们明白其中的三层含义。第一,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二者必选其一。第二,西方是民主的,你们中国未定。第三,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只要中国承认了是专制国家,那就是邪恶的代名词。无论你怎样为自己辩护,都是站不住脚的。这完全是一种辩论上的诡计和舆论上的陷阱。就像推销员到了一个世代不知道穿鞋的小岛上卖鞋一样,他如果问岛上居民是穿鞋好还是不穿鞋好,无论岛上居民如何回答,只要承认这是个问题,就意味着推销员成功了。

二战结束后,全球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外,还有另外三种制度:法西斯主义(葡萄牙和西班牙)、军事独裁政权(韩国、台湾、印尼)、政教合一的封建王室政权(沙特、科威科)。论先进性,这三种制度都远远无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比。特别是造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灾难的法西斯制度。然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却与这三种制度结盟,对抗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制度的先进与邪恶与否,并不是西方判断的标准。冷战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标准的西方民主制度,但是根据西方的需要,它们还是被贴上专制或独裁国家的标签。去年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德国发表“新铁幕”演讲,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反美国家贴上独裁的标签,就是鲜活案例。显然,是否反对一种制度和政权,决定一切的仍然不是制度本身。

那么如何对一国的具体政治制度进行评价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适合,要用事实说话,用国情来分析。世界上“民主”的发达国家有很多,但是,夸张点说,这些“很多”的国家用手指头就能数得清,不过是美国、日本、欧洲而已。世界上更多的是“民主的”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民主的落后国家,其数量必须会200以内的加减法才能算得清楚。这些国家拥有“民主”这个东西,但却没有饭吃,没有地位。

如果我们放弃对一种制度意识形态化的做法,而是以一个制度是否适合和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作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现行制度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好、最成功的制度。短短的三十年,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强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总金额超过g8集团总和)、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中国是美国主要的借债对象)。在现在进行时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堪称一支独秀。特别值的一提的是,所有采用和中国不同转轨方式的东欧国家,其整体表现都远逊于中国。

在讨论政治制度问题上,我们不能轻易掉进西方价值体系所设定的框框中,否则从辩论的一开始我们就失去了道德优势。民主与专制,本身就不是对立的范畴;孰优孰劣,更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跳进这个辩论的陷阱,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而不在乎谁和以谁的名义给中国贴什么标签。

3.政治行为没有完全自由的,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这种认识,让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牢固树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是89刚过去。北大有一位校领导就**问题作过一个报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几个特点。其中一条就是大学生的使命感强,责任感差。我听了深以为然。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经常放到一起讲,但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区别还是很大的。主要有两条。

第一,使命都是管长远的,责任却是在眼前的。使命都是和历史和未来相关联的,而且离现在越远,那么使命感会越强。儒学里面有个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朝的大家张载(字横渠)说的,被后来的所有儒生奉为理想。这就是典型的使命,上诉往圣,开启万世。使命感是很容易在学习中建立的。念过书的人应该都有相似的经历。看到中国历史如此悠久,汉朝威震四方,唐朝席卷中北亚,这种大国的光荣感油然而生,对比现在,有差距阿,那么怎么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呗,一说起来、想起来就热血沸腾,历史使命感就这样形成了。但是真要干起来,现实问题就来了。大学毕业了,国家需要你去援藏,我想这时候考虑到历史光荣的就少了,更多的可能会想高原反应怎么样啊,我的身体行不行啊,多长时间啊,等等。所以使命要实现,必须面对现实。使命是远大的,实现使命的过程是具体的。

第二,承担使命的人不必承担行为的后果,而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承担行为的后果。德国有个和马克思齐名的思想家,叫马克斯·韦伯。他举出工团主义者的例子,来说明信念伦理,也就是使命,是不考虑后果的:“你可以向一个衷心服膺信念伦理的工团主义者证明,他的行为后果,将是使反动的机会增加,使他的阶级受到更多的镇压,从而阻碍它的崛起。但你不可能对他有丝毫触动。如果由纯洁的信念所引起的行为,导致了罪恶的后果,那么,在这个行动者看来,罪责并不在他,而在于这个世界,在于人们的愚蠢,或者,在于上帝的意志让它如此。”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适合所有信奉信仰伦理的使命承担者,比如,基地组织成员,孟买恐怖袭击者,当年的纳粹分子,以及民粹主义者,等等。

青年学生看书的时间多,经历社会的实践少。在他们头脑中装进了很多的理论、模型,都是理想化的,但是在他们的眼睛里没有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具体性。当他们用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去衡量现实问题时,不满就出现了,批判就开始了,愤青就这样炼成的。89之后,有相当的一批青年不理解,他们质问:我们是爱国的,我们上街也是为了爱国,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爱国有罪么?这种困惑,本质上来源于大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是的,爱国是无罪的,但是爱国一旦变成了行动,就必须要考虑行动的后果。放到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爱国行动都是不被指责的,因为它在道义上崇高;但是放到具体的社会现实中,爱国行动却不得不承担它的后果。义和拳运动中同时向11个国家宣战的轰轰烈烈,伴随着八国联军的凶恶反扑和神州大地的生灵涂炭;59大游行中砸了美国大使馆的窗户,事后是政府买单来重新装修。

着眼于此,我们在做引导青年的工作中,一定要告诉他们使命和责任的区别,爱国热情和爱国行动的界限,政治参与和政治后果的关联。政治是天下之公器,参与政治活动,使命感固然重要,责任感却是万万不可少的。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著名演讲中,告诫那些想成为政治家的人,一定要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热情是一种对“踏实的理想”的热情献身、对掌管这理想的善神或魔神的热情归依;但仅有热情是不足的,“政治家不在于热情本身,而是要在用热情来追求某一项踏实的理想之同时,引对这个目标的责任为自己行为的最终指针。”因此,政治家需要具备最重要的心理特质:判断力,也就是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保持对人和事的距离。韦伯实际上指出了政治家应该实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统一。韦伯的这些话,也值得我们向青年,特别是没有走出校园的青年,去广为传播。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6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温荣幸

随着社会经济成份、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适应变化,研究青年思想工作的现实,探索加强与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摆在企业团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取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政治保障 党建带团建既是党中央长期以来坚持的一条重要工作原则,也是促进整个共青团事业在新的社会变革面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个重要政治保障。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组织要积极与党组织沟通、交流,汇报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加强党组织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与重视,始终按照党对青年的一贯要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构筑广大团员的精神支柱,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团员青年本身就是一个先进性的团体,青年人有巨大的工作热情与充沛的精力,在企业经济建设、体制改革中,青年人可以发挥巨大的积极能动作用。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机制优势,通过召开工作会议、推优入党等措施,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党的要求,牢牢把握青年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凝聚青年的有效手段

服务青年是团组织的根本职能,是团能够存在发展的必然因素和要素,是解决青年问题的着力点。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团组织在服务青年时,要充分抓住青年人的特点,强化与青年的互动,体现青年的活力、朝气;在服务内容上尊重青年的选择,充分开展青年喜爱的活动,在内容上赢得青年;在服务过程中关注青年的感受,以青年的感受为根本的出发点,在心理感觉上俘获青年;在服务效果上注重青年的评价,从评价中找出活动的亮点与不足,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从整体上提高服务青年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青年服务时,要注重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要尊重青年对服务内容选择自主性,全面增强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满足广大的青年。

三、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力

传统的青年发展观仅仅把青年当成教育、指导的对象,单方面强调青年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目前,传统的灌输或说教的方法已经不可能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青年普遍推崇的新时尚,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直接窗口,获取信息的高速公路,交流感情、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团青工作的重要的“新”载体。

新时期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求得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紧紧

围绕“创新”这个主题作文章,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青年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工作载体,要做到把握青年动态、体现时代特色,也要突出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贴近生产经营主旋律,围绕企业发展重点、难点、空白点来设计开展。创新的大方向确定以后,就可以利用和开发各方资源服务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奖评机制,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要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相应回报,让他们的工作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同时也可以增强青年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提高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四、树立榜样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榜样不仅可以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而且能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出队作用。要大力培养、发掘、宣传本单位各条战线上的优秀青年和青年群体,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团员青年有榜样学、有目标赶,并从优秀青年和青年群体示范中受到感染,形成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要在青年团体中注重加强思想引导,倡导勤奋学习之风,引导广大青年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鼓励团员青年参加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在团员青年中掀起“比学习、比业务、比素质”的热潮;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展示青春的风采,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竞争机制,带动团员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促进经济发展是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新形势下,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有地位、有作为,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通过不断主动迎接挑战,促进自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青年创效活动是引导广大青工积极投身企业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的丰富实践,能够充分地把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发挥出来,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企业中,大部分青工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最清楚生产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可以通过创效活动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课题攻关、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7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服务实现青年成才目标

服务青年工作关系着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直接影响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与青年的需求相比,高校共青团能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由于各院校、各层级团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差异较大,能够整合的资源难以满足青年的需求,目前高校共青团的各项活动只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性不强,也直接影响了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共青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青年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殊的需求,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满足青年成长需求体系的服务之中。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建构可以在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落实培育目标的同时巧于发挥潜移默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做到教育同服务相结合,在教育中有服务,在服务中有引导,最终帮助青年实现成才目标。

2、有助于整合资源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高校共青团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合理的构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体系,科学设置各个活动项目。当前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要点主要是根据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工作要点来制定,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活动项目都会根据当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调整变动,很难固定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建构的思路

高校共青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体系构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合理的构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内容的各要素进行有机配置,加强对现实工作的指导,使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成效,促进目标又快又好的实现。

1、确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结合现实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确立目标体系要坚持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原则。高校共青团应该根据学校的层次定位和办学思想确立教育目标,然后将其纵向或者横向分解,形成纵向目标或横向目标,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共青团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这样有层次、分阶段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本要求和实施规范;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符合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解决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衔接问题,达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目的。

2、完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共青团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合理的构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对内容的各要素进行有机配置,从大学生青年的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出发,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载体,全面深入的开展大学生青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分类引导的目的,使各项活动相互衔接、彼此渗透,实现有机整合与协同发展,把活动的开展与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

完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首先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原则,这样才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其次,应坚持需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找准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年发展愿望的结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反映国内外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注意关注一些大学生青年的个体特殊性,能有效解决其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感困惑等问题的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解决青年的方向原则问题,又解决个人现实问题,以满足大学生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最后还要坚持贯彻民主原则。在体制构建中要通过有效的渠道强化青年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青年从被动的教育客体逐步转化为主动的实践主体,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效果,使构建的体系能够真正符合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3、确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体系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任务对工作条件、工作状态、工作绩效和工作创新进行科学的判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从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内容来看,它的考核评估既是目标评价,也是过程评价,还是条件评价,要运用评估与指导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实施评价,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加强和改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

可以结合阶段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便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对教育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探求教育活动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新的教育过程。最后,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辅之以相应的激励,使相关机构与组织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激发,促进目标又快又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体系建构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际运作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才能推动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摘要: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完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建构,使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成效,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推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

[3]张明珠.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共青团思想报告 篇8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共青团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根本职责。目前各高校普遍认识到“思政课”空洞说教、枯燥乏味的特点,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实践课的思路,但此种方式仍然存在弊端,无法切实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比如,思政实践课教学课时无法保障、思政课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经验欠缺等。高校共青团作为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并充分利用共青团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课题。

一、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的必要性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政大课堂兼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特点,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有力补充。以高校共青团为主导和组织者,使大学生深入到史料馆、军队、工厂、农村等思想政治教育最前线,辅导员、军官、技术员、农民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授课者,开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

首先,高校共青团思政大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在课堂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深入到基层和生产一线,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接受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思维,开拓了视野和知识面,在一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增强了政治理论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政大课堂可以更好的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和培育者,政治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校外思政大课堂的建立不仅可以让辅导员更充分更有效的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制度管理的完善等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政大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优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较为固定的课程和课时量安排,思政实践课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政治课”尴尬局面,但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基本教学大纲无法完成,由于时间所限,基本的政治理论体系遭到破坏。共青团校外思政大课堂将思政实践的主导者由任课教师变为共青团组织,既保障了高校思政课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的放矢,更好的达到了思政实践课的预期目标。

二、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的构建

高校共青团为主导的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其有别于普通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组织活动,它是系统化、专业化、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以学分制为保障,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它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更具组织、机制、资金等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辅导员与思政课任课教师相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接受度更高。

1.活动型思政课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是一种活动型思政课。所谓活动型思政课是通过活动的形式,以经验、生活、劳动等作为内容,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类型。活动型思政课与认知型思政课相对应,不以知识识记为主要目标,而是依托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教室外为课堂,几乎不使用课本,而是以实践指导、参观学习、动手实验等为授课方式,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接受政治洗礼。但活动型思政课并非可以取代认知型思政课,而是两者相互补充,互为表里,其目的都是可以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系统化、专业化的校外课堂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是系统化、专业化的校外课堂。首先,其课程活动和内容的设置较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统性,在前以学期提前安排好相应内容,制定计划方案,使其固定化、常态化,同时,授课内容虽然形式多样,但绝非只做表面功而流于形式,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政治素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次,授课地点为校外,校外课堂异于传统教室课堂,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农民、讲解员、军官等特定主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老师。

3.纳入学分制体系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有别于一般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以学分制为基础,具体到授课课时,并有相应的考核方式,虽为校外活动思政课,但不能随意进行,要规范相应环节。采取学分制不仅可以保障共青团组织顺利开展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和配合积极性,寓教于乐,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在乏味枯燥。

4.以共青团为主体,联合校内外多方力量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模式是以高校共青团为组织和领导主体,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要补充。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想政治大课堂将史料馆、革命遗址、军队、工厂、农村等校外基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联合多方力量,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课堂可以在室内、在田间地头、在革命纪念碑旁,在工厂车间等等。这样的课堂更受学生喜爱,它不同于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授课主体不是思政课教师,而是更为鲜活的人民群众,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出学校,走向基层。

5.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

微博、微信、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作用,搭建多元联动体制,将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及时更新上传,同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互动,邀请嘉宾进行在线交流,让“教师们”将现场没有讲到的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方便学生学习和浏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共青团校外思政大课堂模式是政治理论课的拓展和补充,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体系化、固定化、专业化的优势,将校外思政大课堂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常态化项目,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共青团建设、政治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9).

[2]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江南大学学报,2005(12).

[3]周甜著,邱伟光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2001.15.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27-128.

上一篇:中班角色游戏超市教案下一篇:元旦主题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