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考察科技创新收获

2024-07-12

国外考察科技创新收获(精选6篇)

国外考察科技创新收获 篇1

青海省贵德清酒业公司出国考察报告

青海省贵德清酒业公司1名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1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赴澳大利亚酒业技术及市场考察组,于2006月8日至23日,历时15天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如期回国。

此次考察结合我公司拟在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开拓新兴市场为宗旨,就澳大利亚知名度较高的酒业生产企业在流通各环节的技术、设备、生产加工、服务体系等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学习。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考察。

第一、澳大利亚卡斯特拉酒业股份公司科研体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种植、采收、加工和管理技术,生产、加工、贮运和管理技术。

第二、澳大利亚卡斯特拉酒业股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生态酒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推广理念。

第三、了解该公司产品市场的需求和销售情况。

一、考察内容

澳大利亚市场营销情况,考察团有代表性地实地参观考察了澳大利亚卡斯特拉酒业股分公司的果品种植园、种子公司、实验基地、酒业经销商等生产经营实体、及员工培训基地等重要领域。就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和贸易合作进行广泛的交流洽谈。并就建立水果处理中心、优良品种引进、酒业生产分析仪器贸易、酒业加工技术推广、发展生态酒业方面达成了共识。

二、澳大利亚酒业发展浅析

1、澳大利亚酒业对外贸易上经贸组织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公众策略且存在明确的法令。大型推广活动“来自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向世界成功传达了一个现代的、有魅力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形象。因此对外经贸组织重新把生产商组织起来,让他们出席重要的沙龙、博览会及国际样品陈列室。一个接受各式各样信息的神奇而完善的网站已经投入使用。各种大型推广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品质形象、促进对澳大利亚葡

萄酒的鉴别,然后使消费者发现更多的葡萄酒生产区和品牌,形成 “品牌战略”。

2、班澳大利亚贸易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2006年,在澳大利亚的进口来源地中,中国仅次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排名第四;但在澳大利亚前13大出口市场中,中国还未列其中。但澳大利亚酒业公司做了充足的战略分析计划和策略,提早发现商机。如今澳大利亚知名品牌论坛”携手澳大利亚贸易协会、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在上海发起了一场“品牌攻势”,众多澳大利亚知名企业表示,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令全世界关注,澳大利亚企业要以“品牌战略”加深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了解,率先抢占中国的中高端消费市场。

3、澳大利亚公司明确的企业文化,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性化的服务形式和策略,追求高素质的员工和高效率的工作效度,也为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

三、做好本公司的酒业产业化发展应该首先考虑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树立质量意识。2.提高科技含量3.改革组织形式4.提高管理水平

5.加强市场开拓力度。

四、对本公司发展的建议 借鉴澳大利亚酒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公司生产发展实践,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现有商业网络,建立专业销售网络,一头连接生产商和营销商,一头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组织省台酒业进入市场,真正发挥网络优势。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其实行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运营机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信息库,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组织科研力量进生态酒业开发和技术配套组装,培训技术力量开展技术咨询指导。

在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组织力量调查研究专业市场,进行市场检测,收集和整合国内外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形势预测,为生产第一线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占据现有市场,拓展新的市场。同时还要做好国家经济政策的宣传和信息反馈工作,起到连接生产商和消费者的桥梁作用,进企业发展。

3、发展酒业联合合作经济,发展龙头企业,走多元化且集中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结合起来,或者大家联合起来组建龙头企业,由企业牵头,一致对外,才能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才有力量组织产品加工。

4、建立新产品研发机构。更新换代,研制对人体危害小,大众满意的生态产品。

5、引进先进技术,组织科研院所等研究力量,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科研攻关,开发配套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制订科学的科研立项原则,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6、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设立相应的监督、检测和服务机构,并做好质量标准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质量意识,以确保质量标准的执行。

7、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提高其管理职能。

国外考察科技创新收获 篇2

所谓区域科技合作, 就是指在双边或诸边 (pluri-lateral) 不同类型与层次合作机制的基础上, 以科技合作协定与计划为依据, 由相关区域组织、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活动。

纵观当今国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发展, 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域合作组织或合作机制的框架内所开展的诸边科技合作活动;第二种类型是指国与国、国家与区域合作组织之间在合作协定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双边科技合作活动;第三种类型则是指在各国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地区与地区之间所开展的跨国区域科技合作活动。本文仅在第三种类型的层面上, 以被誉为欧洲“四大发动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德国的巴登—符滕堡州、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和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为例, 对国外地方区域科技合作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考察, 以汲取经验, 推动我国地方对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展开。

1 法国的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罗纳—阿尔卑斯大区是由法国东南部8个省组成的一个行政大区, 占地总面积为45 000平方公里, 大小相当于瑞士、荷兰或比利时;人口为580万, 相当于整个丹麦或芬兰。大区首府里昂是法国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大区的经济高度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占整个法国GDP的10%, 是欧洲地区平均值的3.5倍;工业体系完备, 其中汽车、机械制造、通信、化学和食品加工业是法国的行业龙头;有完善的信息服务、工程和管理咨询、交通运输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体系。更令人关注的是, 罗—阿大区有很好的教育与科研基础, 整个大区有9所大学、40所高等专科院校、23万多名的在校大学生;有50个公共科研机构、600个公共研究实验室、900个工业技术研究中心, 有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大型研究设备, 如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 (CERN) 、欧洲同步加速器辐射实验室 (ESRF)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CIRC)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CNRS) 、原子能委员会 (CEA) 和法国卫生与医学研究院 (INSERM) 等机构, 有2.5%的欧洲专利是出自这个地区。

就科技合作而言, 大区政府主要把握了两个层面上的合作事宜:一是积极促进大区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参与欧盟和法国国内一系列开放的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据计, 在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550个合作研究项目中, 罗—阿大区就参与了80个, 占14.5%。二是在欧洲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一些地区间编织地方的区域经济与科技合作网络。比如在欧洲, 罗—阿大区常与被誉为“欧洲四大地区发动机”的德国巴—符州、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和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一起合作, 组团参与许多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欧盟区外, 罗—阿大区则更是注意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地区间设置机构, 以谋求与这些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区域科技与经济合作关系, 如罗—阿大区的“企业国际发展协会 (Erai) ”是由大区的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商会代表所组成的一个非营利机构, 成立于1987年, 现已成为罗—阿大区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和窗口, 该机构目前有60位咨询顾问, 分布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国家, 有10个常设代表处分驻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波兰、中国、日本、印度等国 (见表1) 。

资料来源:罗—阿大区企业国际发展协会驻沪代表处

罗—阿大区与上述国家的地方政府间都签有相应的科技、经济方面的合作协定, 从而构成了罗—阿大区在地方层面上对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关系网络。其具体运作方式有几点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 推出多种形式的科技研究计划。目前罗—阿大区推出的研究计划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利于其科研结构调整的所谓主题研究计划;二是有利于促进其未来产业发展的特别行动计划;三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交流而设立的资助计划。 (2) 促进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是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比较注意的一个传统做法, 有许多成熟的经验, 所以我们看到罗—阿大区企业国际发展协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致力于帮助合作地区双方的企业与当地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建立起对应的合作关系, 以推动彼此间相关经济技术的发展。 (3) 注意合作双方的信息沟通与信息交流。 (4) 充分发挥各地代表处和联络处的作用。在这方面, 罗—阿大区的企业国际发展协会 (Erai)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德国的巴登—符滕堡州

巴登—符滕堡州始建于1952年, 其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 是由于其长期以来一直将大力发展教育与科研事业放在了政府各项政策的中心。据安永国际咨询公司2002年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 巴—符州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政府投入居德国第一, 其中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为3.9%, 远高于当时整个德国R&D/GDP为2.5%的比重, 也高于同期日本的3.1%和美国的2.8%的比重。巴—符州拥有46所高校、8所职业培训学院, 有数百家研究机构, 其中包括14家马普学会所属的研究所、15家弗朗霍夫学会的研究机构, 有200多家技术孵化与技术转让机构, 有2.5%的专业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工作, 有近20%的就业人员从事有关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巴—符州正是有着这样雄厚的教育与科研资源, 所以其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独树一帜。

我们看到,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巴—符州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关系网络, 目前在欧盟区外已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以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内的许多地方政府间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科技合作成果。在考察中我们看到, 巴—符州的科研部、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协会、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 (STW) 等机构在构建巴—符州对外科技合作的网络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巴—符州的科研部 (全称“科学研究和艺术部”) 作为州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 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的主要职能有二:其一, 是代表州政府与有关国家的地方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或科技合作备忘录, 组织两地的混合委员会, 规划两地优先发展的合作领域和合作事项。其二, 是在科技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建立信息交流网络, 以促成一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形成与交流活动的展开。

巴—符州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协会隶属于巴符州的经济部, 成立于1990年, 是巴—符州政府和相关经济组织共同支持的一个协会组织, 在巴—符州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据统计, 巴—符州的经济与科技合作协会已在数十个国家建立了代表处或办事处, 其主要职能:一是维护巴—符州与其他国家地方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二是促进巴—符州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地方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间建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三是为促进上述合作提供一系列的中介与服务。关于此点, 我们可以在其代表处或办事处职能事项一览中看得很清楚。

史太白促进基金会 (STW) 是一个民办官助的全国性技术转移组织, 成立于1971年, 其总部就设在巴—符州的斯图加特市, 其基金会主席由巴—符州的科技协调官兼任。目前, STW已在4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专兼职人员有4 000多人, 已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的技术转移组织。STW实行公司化运作, 由三部分组成:参股公司、技术转移中心、海外分支机构, 其中海外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帮助国外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技术转移网络, 将国外先进技术纳入自身的转移系统, 同时又将德方的适用技术提供给外国公司。

我们看到, 上述三个机构在推进巴—符州开展对外区域科技合作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相互协调但又职责分明, 其经验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3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

加泰—罗尼亚州是西班牙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位于西班牙东北部, 面积3.2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比利时、荷兰或瑞士的面积, 占全国总面积的6.3%, 人口609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15.4%。200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就已达1 300多亿美元, 人均GDP达2万多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 200亿美元。其首府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 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中心。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泰—罗尼亚有着非常完善的科研体系, 包括西班牙的国家公共研究中心、加泰—罗尼亚公共研究中心、加泰—罗尼亚卫生保健研究中心以及各大公司与企业的研发部门, 其中, 设立在加泰—罗尼亚的国家公共研究中心由14个国家研究理事会组成,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研领域。加泰—罗尼亚的大学体系包括12所大学, 其中7所为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和1所远程教育大学, 这些大学也都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中心。由于加泰—罗尼亚地区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 所以其对外开展的区域经济与科技合作活动异常活跃。

加泰—罗尼亚的对外科技合作活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工作层面来展开的:一是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加泰—罗尼亚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总司计划和研究与创新计划, 研究总司计划既包括了加州地区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内容, 也包括了加州在科学、技术及创新领域的规划;研究与创新计划则具体涉及各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发展内容, 该计划每四年制定一次, 其中对外区域科技合作在计划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国际化进程, 加泰—罗尼亚州政府及巴塞罗那市政府积极支持“22@Barcelona创业区”实施所谓“着陆计划”。据悉, 根据这一“着陆计划”, 加泰—罗尼亚州将在5年内与中国、美国、墨西哥、巴西、印度、比利时等国搭建10座国际化创业发展的“桥梁”, 通过加泰—罗尼亚与巴塞罗那的创业区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对接, 以促进加州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设立对外专司机构, 以谋求对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地区合作关系。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加泰—罗尼亚的贸易促进协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加泰—罗尼亚的贸易促进协会隶属于加泰—罗尼亚州工商旅游部, 其主要业务是为当地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技术合作及对外投资项目提供咨询联络及市场调研方面的服务。目前该协会在全世界共有37个代表处, 其中包括北京与上海的代表处, 这两个代表处既负责协调加州地区对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与技术合作方面的业务, 同时也负责该州在中国地区的政府采购事宜。表2是这些年来加泰—罗尼亚地区与上海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的大事记, 其中, 加泰—罗尼亚的贸易促进协会上海代表处和中国上海—加泰罗尼亚研究中心在促进两地企业与研究机构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与技术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资料来源:上海市科委

4 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

伦巴第大区是意大利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也是意大利科技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伦巴第大区位于意大利北部, 总面积有2.39万平方公里, 下辖11个省, 人口939.31万人, 是意大利20个大区中面积较大、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大区的首府是米兰市。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4年伦巴第大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达2 711.8亿欧元, 占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20.1%。大区的经济结构良好, 基础设施完善, 服务体系发达, 就业比较充分, 对外开放度大, 进出口贸易水平远高于意大利其他地区。伦巴第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比较高, 据统计, 2003年大区的各种科研经费投入就已达32.64亿欧元, 占意大利科研总投入的22.1%;其专利申请数也要占到意大利的22.1%。大区拥有意大利最负盛名的米兰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等学府, 是意大利大学学生最为密集的地区。

伦巴第大区对外开展区域科技合作的架构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协议的框架内或其自身对外签署的地方合作协议的框架内所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合作活动, 如伦巴第大区在“中意科技合作协议”的框架内与意大利的环境与领土部一起, 同中国的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共同签署关于氢能合作的四方谅解备忘录及其所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科技合作活动;二是大区通过自身的相关合作机构, 鼓励和促进大区所属企业与高校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活动, 其中, 伦巴第大区的工业家联合会、大区商会对外贸易中心、比柯卡 (Bicocca) 科技园区等机构在构建伦巴第大区对外科技合作的网络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伦巴第大区工业家联合会成立于1945年6月, 主要致力于协助企业扩展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渠道, 促进对外贸易的合作和交流。联合会的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理事会和全体代表大会,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集团、中小企业集团、青年企业家集团及地区组织等途径参与联合会的活动。联合会的国际事务部负责同外国驻意使、领馆的联系, 组织会员企业同外国政府代表团和企业代表团举行正式会谈等活动。不仅如此, 联合会还在与大区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与地区建立代表处, 协调与促进大区与代表处所在国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事宜, 如2004年11月, 伦巴第大区工业家联合会就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 该代表处在促进两地的经济与技术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伦巴第大区的商会及对外贸易中心是由意大利伦巴第大区11个不同商会组成的, 其主要职能是致力于促进大区的一些中小企业的对外经济与科技合作活动, 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等提供相关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培训与中介服务。

比柯卡 (Bicocca) 科技园区是由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米兰省和米兰市政府与Pirelli公司共同发起建立的, 总耗资约7亿美元, 园区在调整当地工业结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 以及在促进大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3是这些年来伦巴第大区与上海开展的一些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大事记。

资料来源:上海市科委

5 几点小结与启示

(1) 上述“四大发动机”对外开展区域科技合作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在大区地方政府的主持下首先与国外的一些地方政府间签订双边的合作协议, 然后将一些重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尽可能地纳入其所制定和推出的科技研究计划或创新计划。这样做的一个优点, 就是可以直接获得合作方政府的支持与国际法意义上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 将一些重大的科技合作项目纳入其所制定和推出的科技研究计划或创新计划, 有益于获取合作创新的先发效应与“为我所需”的主导效应。

(2) 大区的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的合作机构相协调, 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决策与管理执行的组织体系。尤其是像罗—阿大区的企业国际发展协会 (Erai) 、巴—符州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协会和史太白促进基金会 (STW) 、加泰—罗尼亚的贸易促进协会和伦巴第的工业家联合会等这样一些民办官助机构, 在构建各大区对外科技与经济合作网络, 促进大区所属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3) 将大区的对外科技合作与经贸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科技合作促进经贸合作, 以经贸发展带动技术交流。这一做法其实是欧盟区内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条成熟经验。所以我们看到, 除了一些基础研究项目, 各大区对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大量的是与其优势产业项目和经贸合作项目联系在一起的, 这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其优势产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放大其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互动效应。

(4) “四大发动机”之间密切合作与交流。我们在考察中看到, 上述“四大发动机”不仅在自身的对外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合作网络, 而且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此点为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地推进我国各地方对外科技合作的联动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摘要:地方区域科技合作是国外区域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被誉为欧洲“四大发动机”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德国的巴登—符滕堡州、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和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为例, 对国外地方区域科技合作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考察, 以汲取经验, 推动我国地方对外区域科技合作的展开。

关键词:区域科技合作,发展动态,主要经验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司,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国际科技合作国别政策研究报告:对美欧俄日科技合作政策的对比研究专辑[R].北京:科技部, 2006:71-74.

医院 赴国外考察学习有感 篇3

8月22日——29日,我们一行10人赴新加坡进行参观考察并接受医院管理课程培训,由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综合诊疗所总裁粱友铭、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社区医疗处处长甘庆辉、陈笃生医院事业发展部主任许主任、心理卫生学院医务部主任周艇四位老师进行了授课,使我们受益匪浅。随后我们在主办方的带领下参观了新加坡陈笃生医院、国立健保集团综合诊疗所、仁慈社区医院等。

在新加坡参观学习期间,我主要有如下感受:

1、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花园城市名不虚传,新加坡的干净众所周知,这一理念在新加坡的医疗行业中体现更加突出。每家医院的设置都以方便患者就诊为最高准则, 医院每个入口都设有服务咨询台, 到处是醒目的路标指示;院内到处鲜花盛开, 绿草成荫, 咖啡厅、休闲室一应俱全, 取消医院挂号、收费处的隔断玻璃等,非常人性化。大医院内通常还有超市、美容院、银行等, 几乎病人所有的需要在医院都能得到满足。

2、人性化的关怀。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清洁工, 到了新加坡的医院都一视同仁, 从入院检查、治疗到吃饭、洗澡都会得到护士最亲切的照料。门诊每个候诊室内都装有电视, 舒缓的音乐、生动的健康知识讲座, 让病人备感温馨。为减少病人紧张心理, 医院几乎看不到严肃的白大褂、白床单等, 建筑物、桌椅、医护人员工作服等都是色彩缤纷。医护人员都化淡妆上班, 大方稳重, 给病人信任感。新加坡医院对病患者的基本承诺为三部分:我在乎,故我尽力;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工作以及职员与同事;我们在乎如何以团体的力量推动创新,进行改善。这些人性化服务会让患者体会到医院的人文关怀,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先进的医院管理。我们此次参观的陈笃生医院是新加坡第二大医院,目前有 1651张病床,5900名员工,日门诊量2000人。医院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是:消除隔膜、团队精神、尽快消除不满与不和、重视福利、关注个人与部门的发展。医院招聘员工,除要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外,无论新员工还是高年资专家们都要去新加坡服务质量中心(SQ)接受培训,医护人员除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培训外,每月都进行专业的报告会和讨论会,进行基础技术的训练和质控的培训。管理者以身作则为职工树立榜样。医院人事经费的5%用于员工素质培训。医院员工牢固树立须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理念,待病人似亲人。

4、宣传树立医院品牌:新加坡医院设立专门的事业发展部(党办)来加强社会宣传。医院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注重正面引导,引起公众关注,提高知名度;开展和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赞助、捐款、免费咨询、义诊等,通过此类活动树立医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组织群众参观有关健康知识的展览,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的同时宣传医院特色。在陈笃生医院可见宣传的玻璃展板,非常漂亮。

在参观过程中,上述的点点滴滴使我深受启发。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的距离到底在哪里? 我想,不是单纯缺乏专业知识技能, 而是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落。我们在为病人解除疾病的同时, 忽略或淡化了人性化服务, 或者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病人为中心和优质服务我们只做在了表面。比如近年来我们添置了 CT、MRI 等大型医疗设备, 但在十分封闭让人有些透不过气的检查室里, 我们就没有想到受检查病人的感觉, 没有考虑到用一点绿色植物或者明亮的窗户等等,可以让战战兢兢忐忑不安的病人, 情绪上得到缓解或安宁。

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 让“人性化服务”不再是口号。人性化服务的推行关键是从全体员工的认识上解决问题, 做换位思考, 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不仅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 更要从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我们的管理层必须引导职工认清形势、主动适应, 努力创新, 切实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 把 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做到极致。医疗活动中存在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 根本原因是医患关系错位,承认自己是服务者, 自觉树立以患者满意为标准的观念, 把服务作为医院发展生存、增强竞争力的立足根本, 把患者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 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才能收到实效。

医务工作者还必须全程投入, 即不管自己在哪个岗位, 都要以饱满的热 情投入对病员服务的整个过程, 使服务工作成龙配 套, 井然有序, 不疏漏每一环节和细节, 处处表现出 对病员的热忱和尊重, 力求完美, 才是最好的服务。

二是注重医院管理和人才培养

套用电影《天下无贼》里面的一句经典对白:“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也是新加坡医院管理的核心,而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但是这种流动是良性的,一个人可能这两年在这个医院,过两年在那个医院,再过两年可能又回到第一个医院,通过互动有无,有助于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医院发展也有着良好的作用。建议我们也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提供自我提升的平台。例如鼓励职工考取更高学历,能否有奖励政策,报销学费等,鼓励大家学习,提升知识储备。同时要提供给专业和管理人才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

三是加大对医院的宣传力度

此次到新加坡学习最大的感触是:新加坡医院无时无处不在宣传自身。他们的宣传一是有形的,例如:宣传栏、服务标语、电视广告、媒体合作等等;但还有无形的,就是患者的口碑,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等等,无形的宣传让人感受到舒服、温馨,下次就医还希望来。这种无形的宣传就是医院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管理是医院人文管理的最高境界, 是通过 医院文化的培养和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 使医护员 工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达到人与文 化的 互动!, 既要发挥医院文化对医护员工的熏陶、教化的功效, 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也要通过 医护员工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来展示和反映医院 的文化氛围, 同时重视客观文化建设, 通过制度文化 引导和规范医护员工的行为意志, 通过环境文化体 现医院的风格和面貌。

我想, 只有通过医疗服务形式和要素的变化, 引 发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在日臻完善的 医疗服务中渗透平等、正直、关爱, 建立医患间的信任和亲和度, 强化医德的感染力, 才是具有人文品质的医疗服务, 才能实现服务的巨大功能, 提升医院的形象力。可以肯定地说, 当一个医院的 人性化服务特色日益凸显、形成氛围之时, 它也就具 备了在更大的空间发展的实力和自由。我想, 这就 是医院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也是我今后在工作中要着重加强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对国外译者研究发展的考察 篇4

对国外译者研究发展的考察

在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译者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各国学者及翻译流派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基于根茨勒的翻译流派分类,考察了各流派对译者地位及任务的认识与观点.

作 者:陆丽英 Lu Liying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9(3)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学 译者研究 翻译流派

赴乌克兰玉米收获机械考察报告 篇5

根据路明副部长的指示,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赴乌克兰玉米收获机械考察团,于1999年11月24日至12月4日对乌克兰赫尔松联合收割机厂、南乌克兰地区农机试验站、斯卡妥夫斯克农机修造厂进行了参观、考察,并就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开发、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途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考察团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刘宪副站长为团长,农机化管理司、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吉林省农机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河北邯郸正和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农牧渔业国际合作公司的代表共8人组成。此次考察活动得到了乌克兰有关方面的重视,受访单位和专家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认真介绍情况引导参观,双方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充分交换了意见。考察团在外期间,克服天气寒冷、饮食不习惯的困难,团结互助,发挥各自优势,加班加点整理材料、讨论问题。考察团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像技术资料,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乌克兰及赫尔松收割机厂的基本概况

乌克兰是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位于欧洲的西南部,北纬44°~52°之间,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0万公顷,人口5164万。1992年乌克兰独立,同年与我国建交。

乌克兰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其综合经济实力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占第二位。乌克兰工业基础雄厚,化学机械设备、农业机械设备、铁、煤、核电的产量在前苏联占有很大的比重。乌克兰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有肥沃的黑钙土(占全国总面积的50%),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水和日照。乌克兰是原苏联小麦、玉米、大麦、甜菜、向日葵以及土豆、蔬菜的主要供应地。

赫尔松收割机厂座落在乌克兰南部的赫尔松州赫尔松市,毗邻黑海,是该州的大型国营企业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生产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企业。赫尔松收割机厂始建于1886年,迄今有113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生产田间作业机械犁、播种机、电机、机车等,1956年开始生产玉米联合收割机,成为前苏联唯一生产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专业工厂,年设计生产能力8000台,玉米收割机有25个型号,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产量达100万台。1987年至1990年我国利用“拉齐兹赠款”首次从乌克兰进口6行自走玉米联合收割机。乌克兰至今已向中国出口近10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主要分布在华北、北京、东北等地。前苏联解体后,由15个原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统一经济空间分崩离析,使得相依互补的产业布局,细致入微的劳动分工,环环相扣的产供销链条,顷刻破裂。从1992年开始,乌克兰试图通过私有化来变革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建立以多元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改革受到严重干扰。目前,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大批工矿企业不景气,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由原来的750万公顷下降到100万公顷,工农业生产面临持续滑坡的局面。赫尔松收割机厂在这场经济调整中受到很大影响,来自国内外的订单急剧下降,目前企业开工率不足30%,主要产品如6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年产量从1984年的3000台下降到1999年的50台,职工人数由13000人减至目前的3000人。

乌克兰通过出售股份公司股票的方式来实现私有化,据该厂负责人介绍,赫尔松收割机厂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现值5000万美元,国家占有51%的股份,美国西格玛公司占有27%的股份,企业职工占13%的股份,上市流通股占9%。为摆脱困境,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从1997年开始研制生产谷物联合收割机,订单、产量逐年增加,1998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目前该厂正在走出低谷,生产经营状况开始复苏。

二、赫尔松收割机厂主要产品简介及评价

该厂生产的产品涉及联合收割机(玉米、小麦)、灌溉机械、汽车零部件等方面,目前正式生产的收割机有8个品种20多个型号,包括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谷物(小麦)联合收割机配用的玉米割台,牵引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青贮饲料收获机,玉米剥皮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牧草收获割台,向日葵收获割台等,适合我国国情的主要有以下机型:

(一)KcKy--6系列玉米联合收割机

这种联合收割机是赫尔松收获机厂的主导产品,是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目前有KcKy--

6、KcKy--6A、KcKy--6AC、KcKy--6B等几个型号,整机为T型设计,具有全液压转向、行走无级变速、自动对行、转动部件转速显示、故障检测报警等先进技术,该机一次完成果穗的摘取、升运、剥皮、清选、装车作业和秸秆的切割、压实、输送、切碎及抛送至拖车作业。

KcKy系列6行玉米收割机从1979年开始投产基本型到目前已完成试验的6B型,赫尔松厂先后对该机进行了多次改进,技术性能日渐完善。设计的6AC型机不但可以收获玉米,配备青贮饲料收获割台,牧草收获割台,可以收获青贮饲料、牧草,使KcKy型玉米收获机从过去的年作业170小时提高到了300小时/年,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90年代又对6行机进行了重大改进:将发动机由原来的200马力提高到250马力,采用全套电控系统,工作中全程检验,整机的功耗比原来减少了9%,生产率提高30%,使用可靠性高达96%。目前KcKy-6型系列玉米收割机,已形成大批量生产规模,总装车间有一条总装线,14条部装线,5个试车试验台,单班生产可达80台/日。仅1988~1998年的十年间共销售1.4万台。

适应性评价:该系列机型的性能价格比较高,结实耐用,采用摘穗、剥皮收获方式,有秸秆粉碎还田功能,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北方大面积一年一熟制种植玉米的地区使用。

(二)KKⅡ--3型牵引式玉米联合收割机

该机配套动力150马力,需配套苏产拖拉机,该机一次收获3行玉米,可同时完成摘穗、剥皮、果穗装车及秸秆切碎输送作业。

适应性评价:该机可以把玉米秸秆回收利用,较适合我国农村畜牧业发达地区使用。存在的问题是:①我国现存的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少,配套动力不易满足;②该机是牵引式收获机,田间作业需人工开工艺道,要拖拉装果穗的拖斗,需要很大的转弯地头,因此该机不能在小地块作业,该机只适用于较大地块的玉米地使用。

(三)KKⅡ--2C型牵引式玉米收获机

该机一次收获2行玉米,作业幅宽1.4m,一次可以完成果穗摘取、升运、剥皮、清选、装车及秸秆粉碎作业,与KKⅡ-3机型相似,不同之处是增加了甩刀式秸秆粉碎机构,拆掉了秸秆回收装置,在过去10年里已生产销售1万台左右。

适应性评价:该机相对3行机体积小,机构简单,成本低,配套动力容易满足,技术上比较成熟,是一种可以引进的机型。对该机进行必要的改进,取掉剥皮机构,二级升运,增加果穗箱,可适用于华北、华中华东的一年两熟地区使用。

(四)玉米剥皮机

该机用于玉米收获分段作业,将带苞叶的玉米穗剥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收割玉米是果穗收获,可配套此种机器。

(五)玉米收割割台

赫尔松收割机生产配苏产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玉米割台,割台完成摘穗、秸秆粉碎作业,利用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机构,提高谷物收割机的利用率,这种方式国内可以借鉴。

三、赫尔松联合收割机厂生产、制造情况

(一)生产制造自动化程度高,加工能力强;

除发动机、轮胎、标准件、电气部分外,玉米联合收割机其余部分均为自制,加工能力比国内任意一家收割机生产企业要强,有31个车间包括铸造、锻压、冲压、铆焊、机加工、热处理、油漆、装配、中心试验室等,各生产设备以专机为主,零部件多数由生产流水线加工,有专门的摘穗辊、切割刀、剥皮机构、轮毂轮轴等加工生产流水线。生产线用专用设备,硬性联接,生产效率高,但不利于产品的改型换代。

国外考察科技创新收获 篇6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由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私人资金共同参与的民营化主导的混合模式,基础设施市场由原来政府垄断的封闭型市场转变成面向全社会的竞争性开放市场。

1. 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基础上的,因为,英国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所以,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直接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的变革。改革的本质在于打破传统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从而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改革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1)出售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这是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采取的主要做法,因为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同,改革之前,英国的公用事业基本上都由政府垄断经营。而从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陆续将一些大公司的国有资产卖给了私营企业、外国投资者和个人。具体出售的办法有:以出售股票的方式出售国有资产。英国电信公司、英国煤气公司等采用了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整体出售。这种方式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公用事业企业的附属企业;把国有企业整体卖给由多家投资者组成的集团。国有电力供应企业的出售采用了这个办法;把国有企业资产卖给企业的管理阶层或职工,如英国水路运输集团。???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使企业的运营效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英国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取了不同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方式。如,对可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私人企业出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政府不参与投资和管理;对可以收费但通过收费不能完全收回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适当给予补贴;而对那些不能实现收费机制的纯公共品,私人无法通过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收回投资的项目,政府主要采取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的方式,由私人企业出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由政府在未来项目建成后购买该项目的服务。具体操作办法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2. 美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方式是民营经济直接负责,但政府加以管制,且管制的力度非常大、范围非常广。因此,美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改革的经验包括如下方面:

(1)两种管制并存,刺激市场竞争的全面展开。美国的改革中放松管制与激励性管制同时开展,放松管制意味着政府放松和取消了许多管制条款,如,将许可制放松为申报制,将经济性管制的各项条款取消。但是,放松管制的领域主要是那些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的领域,以及原有自然垄断型企业经营的大量非自然垄断业务部分。而对自然垄断性业务,美国政府继续对其进行管制,但为激励企业提高效率,引入了新的管制方式——激励性管制(Incentive Regulation),即在保持原有管制结构的条件下,给予被管制企业以竞争压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

(2)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包括对跨州服务事业进行管理的联邦管制委员会,以及只对州内服务事业进行管理的州管制委员会。联邦管制机构(如州际贸易委员会、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等)由5名~7名中立的委员组成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担当行政事务的秘书处和反映消费者意见的听证会等组织。州管制委员会组织大体上与联邦管制机构相同。这些机构拥有三种管制权力:一是核发经营许可证,二是规定运费和价格,三是核准企业组织的内部规章。管制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是分开的。

3. 日本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日本的公用事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改革步伐加快。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预算特别是财政融资的大力支持,但日本政府并没有忽视或排斥资本市场的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其改革的主要举措有:

(1)引入竞争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举。日本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原有国有企业,组建新企业,使其自负盈亏,分离其与政府的关系。同时,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将竞争机制的建立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如1987年4月对国家铁路公司实行民营化,将“国铁”分割为11个单位(包括6个客运公司和5个货运公司),各公司都实行股份制,通过各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提高经营效率,其结果不仅降低了票价,而且使“国铁”扭亏为盈。

(2)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本在基础设施领域除政府财政支持外,也不忽视或排斥资本市场的作用,日本政府认为,只要某一部门具备了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把该部门推向市场。政府主要采取的融资手段包括提供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担保、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国营企业民营化、直接投资引导和开拓特殊债券市场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的多元化。

(3)注重法制引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在此期间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向市场化发展。如颁布了《关本于活用民间事业者的能力来促进特定设施建设的临时措施法》、《关于推进民间都市开发的特别措施法》、《地域综合整备资金贷款法》、《PPP推进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来保证改革的实施。

二、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英、美、日公用事业改革的考察,可以看出,他们推行改革的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如美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是以私营经济为主体,政府进行干预,所以改革的目的是为引入竞争,提高基础设施企业的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在改革的方式上是以放松管制为主,产权变更并不是美国基础设施领域改革的重点。英国基础设施领域改革的目的旨在通过私有化变更产权的方式来摆脱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干预,改善财政收支状况,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因此在改革方式上是以出售国有产权的方式推进的。而日本的基础设施领域改革的初衷则是减少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所以日本就没有像英国那样采取对个人和职工的优惠政策,而是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分拆,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资本市场出售部分国有股权,扭转企业亏损的局面。

研究发达国家的公用事业改革,还可以看出改革中的一些共同取向:

1. 引入竞争、完善产权制度

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为达到促进竞争、选择基础设施经营主体的重要目标,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竞争和完善产权制度的措施及做法。20世纪80年代,英国以电信改革为开端,相继对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引入竞争机制。美国自然垄断企业的传统治理方式是民营经济为主导,政府进行规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其重点,而在于采取组织结构等措施来推动竞争机制的建立,拆分AT&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的自然垄断企业在改革前被置于各种规制之下,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自由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进入90年代,日本加快了规制改革,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国铁、电话电报公社、专卖公社、日本航空等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2. 多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国改革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政府通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以寻求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新的投资来源,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美国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较为广泛,参与的程度也较高。以美国的铁路建设为例,虽有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参与,但却以私人投资为主,他们中既包括大型投资银行,也包括投资额相对较小的私人企业和新建铁路沿线的居民投资者。在民间资本控制的基础设施企业定价权方面,政府规定可以由企业自主定价,其投资回报率可以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英国和日本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过程中更是采用了多种手段和途径,如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不断寻找潜在的投资者。

3. 健全法律法规

国外的公用事业改革十分注重立法先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定了较为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如美国政府于1976年~1982年仅在交通运输领域就颁布了《铁路振兴和管制改革法案》、《航空货运放松管制法》、《航空客运放松管制法》、《汽车运输法》、《铁路法》和《公共汽车管理改革法》等多部法案,对交通运输企业的改革进行了规定。199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电信法》,推动美国电信市场改革,使整个改革过程有法可依。英国和日本政府在推进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制定了多部法律,使改革具有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

三、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考察,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但他们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作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并出台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优惠政策,倡导新型的融资方式,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重视社会监督,不断完善公用事业的监管体系等。总结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国带来如下启示和借鉴:

1.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英国在改革后,政府不再以所有者的身份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而是以简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指导、调控和引导。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将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企业,英国政府放松了对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但放松管制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而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虽然是以放松政府管制为主要特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任何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从补缺、引导和保护方面来影响民间投资主体的决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在改革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或减弱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干预,而是把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转变为间接的引导、调控、监督和制定相关政策上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一直承担着多重角色,即是直接的投资者,又是建设者、运营者和管理者。这种“大政府”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主体缺位,资金效率低下,政府财政风险不断积聚。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当前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职能。

2.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日本将大型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通过上市筹集股权资金;美国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英国的做法是推行政府与私人合作的PPP模式进行融资。此外,利用保险、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相比发达国家,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也在逐步向非政府资金开放,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但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还十分有限,为此,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3.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改革过程,防范风险,这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改革的成功关键和制度保障。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极是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对现有法规中限制或阻碍基础设施融资的相关条款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还应加快制定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和政府的投资管理活动。只有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才能实现基础设施投融资对社会资金的开放,从而加快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

4. 转变政府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作用

考察西方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非常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在公用事业领域依法建立相对独立、利益中性的监管机构,形成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充分代表消费者利益的专门组织,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作用,接受司法、审计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机构对基础设施融资过程、融资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健全听证会制度,在制定和调整涉及消费者、企业各利益集团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周期性调整管制价格时,都必须实行听证会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孙培毅陈洁: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3卷第4期,60-63页

[2]金三林: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0期,25-27页

上一篇:安慰病人家属的暖心句子下一篇:势在必行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