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共10篇)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 篇1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
《七子之歌——澳门》
三、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犯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方法
1、以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动人的歌声传递诗情,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望,轻松引领学生融入诗歌。
2、以读促悟。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在朗读中充分利用图文,通过初读、再读等环节,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游子盼望早日回到母亲怀抱的殷殷深情。
3、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填补学生与诗作背景的距离感,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老师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请听——师播放《七子之歌》。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生:
3.老师给大介绍一下歌曲的背景。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曲,这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远离祖国怀抱的澳门在呼唤母亲,在呼唤回归。只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早在1925年就诞生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七子之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诗歌,生字过关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闻一多)
2、师: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资料吗?生:
3、师:补充背景资料:理解“七子”的内容: “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4、教师配乐范读文。要求听准音,想一想诗中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5、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6、个别生展示读诗歌,生点评,师再评。
7、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8、师:为了更流畅地读文,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经验,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9、词语过关:师开火车检查全员识字情况。
10、理解生词:妈港
梦寐不忘 乳名。
11、书写:“灵魂”两字。
(三)再读感悟,积累拓展
1、师: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读你最喜欢的一句,再说说你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生:自由展示。
2、师:文中的感叹号有几个?它们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
3、多种方式读文,挑战读。
4、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你们知道吗?闻一多先生的另外两首诗也一样感人,请欣赏---(师播放画面《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台湾》。)师读,生自读,齐读。
5、师:历经风霜血雨,1999年,离开母亲怀抱太久的游子终于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同学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场面?生:想。师:好,跟我来!师播放澳门回归录相。
6、师:这就是澳门的区旗、区徽,放画面。请欣赏今天,这神采奕奕的澳门,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多么幸福,多么美好!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歌,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
7: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感人了!那么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表达。
(四)课后作业:
1、会背、会唱《七子之歌——澳门》。
2、收集澳门、香港和台湾的资料,了解其历史。
(五)感情升华: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们改写了屈辱的历史,挺直了民族的脊梁。让我们随着乐声,深情地唱响这首《七子之歌》吧!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富强!
(六)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澳门 离开太久
梦寐不忘
我要回来!
六、教学反思
授课之前,我不但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祖国痛失澳门的相关史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与诗歌相融的气氛。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催生出丰富的想象,了解了惨遭蹂躏的澳门的历史,一个个义愤填膺。而当播放到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幕时,人们喜极而泣的场面益发感染了学生,这与之前的悲愤与屈辱截然相反。无疑,这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感起伏中品味诗歌,感悟内涵。在拓展延伸部分,为学生搭建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平台,其一是为了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乐说;其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踊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朗读时间较长,认字写字时间较短,基础知识没能及时夯实。总之,我很庆幸教授此文时采用的多媒体课件,音、义、画相得益彰,我与孩子们都是获益匪浅。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 篇2
一、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尤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所以,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对教者与学者都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加细致的目标。教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语文版小学教材, 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 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当明确、细致的要求。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安排, 都有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展的空间。如果不能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也无法全面展示教学内容, 更无法将教学拓展至更深层次, 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实现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 教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澳门、香港的有关知识。学生分成小组, 利用各种电教媒体, 如录像、广播、上网等方式, 自主收集和整理有关澳门、香港的历史与风情, 澳门、香港回归的背景资料等, 查阅有关作者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使学生初步认识运用电教媒体探究课题的优越性。在教学本课时, 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相当详细, 甚至超出了教者的预期, 这不得不归功于学生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的自主学习。
二、运用电教媒体使作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不少的学生常常视作文为畏途, 这也是长期困绕家长的一个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如在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生活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 而第一单元编排的几篇课文《开国大典》《七子之歌》《詹天佑》都是围绕“爱国”两个字。写作要求是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把在学习课文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选择性地写出来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写, 可以附上有关的图片。在设计《七子之歌》教学时, 学生已经通过自主运用各种媒体掌握了大量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评论等, 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他们习作的形式、内容也呈多样性。试想, 如果光是教者简单的说教, 没有电教媒体生动形象的再现和演示, 那么学生们又该大呼头疼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 如果教者只注重单一的灌输, 学生强迫性接受的记忆既是短暂的, 又是“囫囵吞枣”式的。而适时适地地运用电化教学, 既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更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消化和理解。在《七子之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者首先播放由《七子之歌》改编的歌曲, 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在课文结束时, 教者再次播放《七子之歌》MTV, 达到再一次升华情感的目的, 也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引入高潮,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 幻灯出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引导全体学生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又一次经受洗礼, 产生共鸣, 为后续的教学夯实基础。这样, 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同时, 体验到运用电化教学带来的全新感受,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为了实践这些目标, 在教学课文《七子之歌》时, 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也了解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感受到当时诗人创作诗歌时悲愤的心情和对祖国无比的挚爱, 感受到一颗赤子情怀, 同时更激发了学生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而诗歌《乡愁》的展示, 则让学生对台湾回归祖国充满了期待。这些都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使语文教学与社会接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 而现代化的教学,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脱离了这一目标, 将使语文教学缺乏伸展性、发散性, 而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在《七子之歌》教学设计中, 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向外进行延伸, 将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有机地进行结合,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歌唱;呼吸;体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4-02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但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喊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进入了变声期羞于开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以及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是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歌曲内容,有感情地歌唱。
2.教学难点:唱准“0X”、“XX.”及“XX X”。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
二、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歌曲里出现了什么地名?(生:澳门)
2.师: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为什么叫“特别行政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片段《澳海渊源》,直观地了解澳门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课题
(一)初听音乐
1.学生交流听后感。
2.出示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说说歌名中“七子”指的是什么?)。
3.介紹歌曲的创作背景。
4.词曲作者的简介及代表作(闻一多、李海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歌名中的“七子”含义,体会“澳门”作为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迫切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师生交流并为歌曲分段,揭示歌曲的曲式结构“A+B”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歌曲,体验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结构,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具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旋律印象。)
四、歌曲学唱
(一)播放歌曲伴奏,学生随音乐划拍哼唱
(二)A段旋律学唱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第一乐句。(教师应强调演唱姿势,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2.听辨旋律,感受第二乐句中八分休止节奏特点(“0 3 5-”),并准确演唱。
3.听辨旋律,用听唱法学习第四乐句中的附点节奏(“35.523|1---|”)。
4.随琴声划拍演唱A段旋律,要求学生找准拍点,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分句学唱强化学生对乐句及乐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细节,用听唱法感受和体验“0X”、“XX.”的节奏特点,在划拍的辅助下准确演唱。)
(三)B段旋律学唱
1.教师范唱第一乐句,“053 2.1 655|…”引导学生感受弱起拍及六度音程跳跃,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2.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此句难点指导为:六度大跳(“053”)的音准。(教学提示:演唱时牙关打开软腭抬起,笑肌微抬,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徐缓而出,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深吸叹唱。个别演唱高音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可在气息支持下运用假声、轻声演唱,必要时进行单独练习,用低八度演唱。)
3.师生接唱第四、第五乐句。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唱,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演唱高音的方法;通过师生接唱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辨别出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五、歌曲处理
(一)师生探讨歌曲情绪及演唱方法
1.A段旋律抒情、流畅、力度中弱,以一种诉说的语气演唱时,表达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2.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音程,并在高音区回旋,力度变强,表现的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因此演唱的速度和音色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
(二)尝试演唱,可做进一步处理
(三)设计演唱方式:领唱+齐唱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六、自信歌唱
1.视频欣赏:容韵琳版的《七子之歌——澳门》,谈论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
2.学生有感情地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听、多唱、多练,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八、拓展
建议课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猜调》、《闲聊波尔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首先,我用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澳门的历史,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其次我在这节课中特别强调了“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如在对歌曲的对比欣赏和学习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教师设置的多处“思考”,并采用教师范唱、师生接唱、对比感受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最后,在歌曲处理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子之歌---澳门 背景材料 篇4
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作课文时,有部分改动,本文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组诗(共七首)之首。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远离祖**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儿的口吻哭诉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关于“妈港”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领土。询问当地人地名时,因为语言不通,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后来葡萄牙侵略者就按葡萄牙语的发音将澳门称为“妈港”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应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澳门曾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有,他们肆意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文中所提到的“掠去的是我的肉体”实际上指的是殖民者对澳门的侵占与掠夺,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尽管如此,澳门人民的心却永远属于祖**亲,无论面临着怎样的压迫,都无法动摇他们回归祖国的决心。
那三百年
1553葡萄牙侵略者侵入澳门——1925闻一多先生创作《七子之歌——澳门》
乳名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 篇5
《澳门》
你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终于回到你温暖的襁褓里了,母亲!.....他们虽掳去了我的肉体,..但你却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我听见了我听见了,你在叫我“澳门”!............母亲!我回来了,母亲!...
《澳门》
你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你一直在惦念着我,........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他们掳去了我的肉体,.你却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今天,我终于投入到你的怀抱!............我听见了我听见了,你在叫我“澳门”!............母亲!我回来了,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曾经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伟大的母亲呀,你赶走了海狮,............揽我入你温暖的怀抱!.........母亲!我回来了,母亲!...
八年级音乐上册七子之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聆听《七子之歌——澳门》和《东方之珠》,并能够简单哼唱两首歌曲。
2、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协同教学,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背景。
3、在歌曲情感体验、表达过程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突出本单元 “ 祖国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七子之歌—澳门》中演唱跳动较大的旋律时,音准和声音的控制。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两首歌曲均选自新版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方之珠》由台湾著名作曲家罗大佑写于1991年,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七子之歌--澳门》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之一,《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全曲分为三部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同学们知道,在咱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时间点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从近现代来说,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出问题:1997年7月1日是什么日子? 香港回归祖国。
(2)问题: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为何有回归一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香港的历史: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教师展示PPT进行讲解)
香港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占了香港岛。1860年和1898年,分两次强占了九龙半岛。为收复香港,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正是因为香港的美丽、繁华,再加上对于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一首描写香港的歌曲《东方之珠》就出现了,也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首先去学习的歌曲。
2、新课讲授
(1)1984年年底,中国和英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这个事件对香港很多市民来说不亚于1979年的台湾。由此开始,香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移民风潮。《东方之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1991年,台湾著名作曲家创作了这首他的代表《东方之珠》并由本人首唱。
(2)教师介绍罗大佑。罗大佑,台湾省苗栗县的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县,是台湾地区的创作歌手、音乐人,有“华语流行乐教父”之称。代表作品:《童年》、《明天会更好》、《鹿港小镇》等等。
3、聆听《东方之珠》。
(1)师: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根据情感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人们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
(2)师:通过刚才的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3)跟随音乐,小声哼唱。
这首歌曲倾吐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并且后来由很多明星歌手都翻唱过,成为了中国华语乐坛一首经典的作品。
4、其实在中国,除了香港以外,还有一个地方跟香港一样,也曾经被侵略者占领,后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同学们知道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么? 1999年12月20日。
(1)教师讲解歌曲创作背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澳门回家也进入了倒计时。当时,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澳门岁月》。作曲家李海鹰谱写了这首主题曲。并且由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琳用她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但充满童真的动人声音演唱了《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不仅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也同时感动着全世界华人的心,自此,这首歌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那一年,去欣赏聆听这首动人的歌曲。(2)欣赏歌曲。
(3)歌曲欣赏完了,相信同学们都能从歌词中体会到澳门同胞对祖**亲的迫切思念和眷恋之情。
(4)问题: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澳门的历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组成,面积约为十六万平方米。
澳门原来是渔港,在明代,海上运输时期,是南方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现代,成为了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地,但是由于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1887年签订了中葡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澳门从祖国怀抱中被分离出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诞生了这样一位爱国诗人(教师结合PPT介绍闻一多)。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乡,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回国后,看到中国饱受凌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的爱国思乡之作。组诗供油管七首。但这一切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宣告结束,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怀抱。(PPT展示讲解)5、2009年,澳门回归10周年之际,曾今演唱过这首歌曲的澳门小女孩容韵琳再次演唱了这首经典,接下来,同学们跟随她的声音轻声哼唱。
五、总结
《七子之歌》说课稿 篇7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诵读欣赏。
一、说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编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传播”。本单元的“参考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 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可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作为“诵读欣赏”的语言素材,诗作感情充沛、感人肺 腑,非常适合朗读教学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七子”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知识、情感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壮深沉的感情(知识、情感目标)。3、理解拟人等创作手法在诗作表达方面的作用(知识、能力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作为以“诵读”和“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课,“朗读”(目标2)和“赏析”(目标3)应为教学重点,其中“拟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课标》与课文的关系 :
这 节课的课型为“诵读欣赏”,关于“诵读”,课标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组饱含血泪的现代诗不仅是绝佳的朗读素材,更能使学生 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受高尚人格的渐染和洗礼。关于“欣赏”,课标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对本课而言,我想可以在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悲愤中饱含渴望的炽烈感情,同时对诗作所运用的拟人与象征手法进行简单品析。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
新课程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从这一原则出发,我选择了朗读法与启发问答法作为主要教法;同时,确定朗读法与合作探究法为主要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情感铺垫与新课导入:
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请同学们交流聆听的感受,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顺势导入:作 为一个中国人,《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每每让我们心潮澎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一个一天比一天更繁荣更强大的祖国。然而,老师还从乐曲中听到了 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苦难、挣扎、不屈与抗争。今天,就让我们回眸八十年前的祖国,感受那个时代一位爱国诗人不朽的渴望与呼唤。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并明确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重难点突破:
老师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调范读(课文较长,可选其中1~3首)将学生的情感带入文本规定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并选出自己觉得最有震撼力的诗节在班上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老师要从语速、重音、停顿、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朗读指导。
同学们通过朗读对课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与写法进行粗浅的研讨。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提纲性的问题: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用引文中的语句回答;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作震撼人心的原因——前者有关内容,后者有关写法,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诗作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与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获得“取材身边事,凡常更动情”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核心所在,要用尽量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将学生对诗作写法的认识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期对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三)比较迁移与情感升华: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根据《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首改编的音乐电视作品,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问题可以是:文字与音乐,哪一个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其次,结合授课时与两岸关系相关的时事动态背景(如连宋大陆行、大陆赠台熊猫、倒扁等)展望祖国必将统一的美好前景,并请同学们以“七子”的第一人称给自己的“母亲”(祖国)说几句话。
这 两个活动的设计,试图起到从知识“习得”到运用转化的“过渡”作用——以后者(实质就是仿写)为例——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地吸收词汇、借鉴句式、承袭构思 等等,就是模仿。就学生运用语言而言,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他们学会正确的“模仿”,从而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我希望这个 设计能水到渠成地实现由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能力迁移,使教学效果更为完满。
(四)结束语:
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所以我设想中的课堂结尾应该是回味无穷、余音袅袅。拟用自创的一首小诗(附后)作为整节课的结束语。
如果等待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 如果等待是百年不醒的沉睡/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如果等待是时光雕刻的花朵/请让我在你的臂弯里绽放天真 如果等待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斟满醉人的思念与你共饮
如果等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一次澎湃都激起心潮阵阵
七子之歌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中的唱歌内容《七子之歌——澳门》。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表达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这还是学生到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本课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和对以后的教学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上,有组诗“七子之歌”的内容,所以学生对于词作者闻一多比较了解,再加上“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学生们经常在电视或者晚会中听到且旋律琅琅上口,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演唱这首歌曲或者对歌曲的熟悉度较高.介于此种情况,课堂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内涵,体会歌曲情感方面.教学目标:
1、了解“澳门”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对《七子之歌—澳门》旋律等进行整体分析。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
3、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中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情绪、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歌曲中力度、节奏、两个乐段间音区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对比等音乐要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法)、分析讨论法、比较法、探索体验法、合作创新法、视听结合法(学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钢琴。课型:以欣赏学唱为主的综合实践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澳门》,体会曲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让学生谈初步感受及对澳门的了解。
二、师生交流、理解歌曲
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展示分析歌词,读词感受。理解“macau”是由闽南方言妈祖庙转化而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妈祖庙前登陆。从此以“macau”称澳门。提议学生集体朗诵歌词,教师用七子之歌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朗诵时提醒学生注意逻辑重音,为歌唱作准备)那么从歌曲的旋律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呢?学生通过听唱、模唱、跟唱(跟课件唱、跟琴唱)、学唱等方式感受歌曲中节奏(弱起、切分、附点、四拍长音)、旋律(五、六度大跳)力度、演唱形式(独唱、合唱)的运用,结束句4次出现母亲,表达了从呐喊到深情的期盼。
理解音乐对作品的诠释。学唱旋律、理解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发言等形式及唱谱、唱词等手段引导学生总结出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变化及结构形式。跟伴奏完整演唱。设计意图是采取提问式“听”和对比式“听”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学生聆听音乐,揭示音响流动的各种含义与音乐要素的内在联系。以循环渐进的方式及不同的演唱手段学习歌曲,并且同时进行歌曲的处理。
三、了解背景、情感深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教师针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用课件展示词曲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本部作品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作者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从而写下了《七子之歌》的爱国思乡之作。表现了他在独居异域他邦期间,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词曲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1954—)作曲家。广东省广州市。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设计意图是有效利用学科综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歌词和旋律的理解及印象。
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课件展示澳门交接仪式。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视频,师:在过去的日子里,先后曾经有七个孩子离开了祖**亲的怀抱,你们知道是哪七个吗? 生:有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
简介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展示“七子”的地理位置图,介绍七子。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爆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分别侵占凼仔岛和环路岛。大家请看,这就是满目疮痍的澳门(指澳门被侵略后的凄惨场面)。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看课件:
江泽民主席和葡萄牙总理握手,表明了中国对澳门行使主权; 升降旗交接仪式; 99回归图案、区旗、区徽; 莲花广场、妈祖像、澳门的市花莲花等图片。澳门回归时的盛况历历在目,尤其是在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那个小女孩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门》震撼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心,让我们再次回顾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再次聆听那动人的歌声!(板书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设计意图是进一步强化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并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总结歌曲。
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六、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澳门
1=C 4/4 闻一多词
李海鹰曲
教学理念:
1、结合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2、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有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的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此曲的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生演唱歌曲、朗诵歌词、分析演唱风格、感悟音乐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其民族意识,强化爱国现念。
3、此次教学活动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向导”、“活动指导者”与“合作伙伴”,重视学生间互评互助的学习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与表现力。
教学反思 这节《七子之歌》这节课,我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歌词创作的的时代背景,简介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从而为准确领悟歌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后初听歌曲,讨论歌曲的感受。通过初听后的感受能锻炼学生感受的能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积极的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我亲自示范演唱了这首歌曲,学生感触很深,因此很积极的学唱,很快就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了,而且能够背着演唱,而且对歌曲情感分析得很透彻,同时在演唱的时候把握得很准确
另外在歌曲情感处理上,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七子”含义,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用此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唱歌之前找同学用感情的朗读歌词,是同学们了解熟悉歌词便于演唱,这样的演唱起来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歌曲感情。
《七子之歌 》教学设计 篇9
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小学 杜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亲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谊。
【教学重点】
体会渴望回归祖**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清朝末年的历史总留给人深深的屈辱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割地”“赔款”成了那段历史中反复出现的文字。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1887年葡萄牙强占澳门;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1895年沙俄强占旅顺与大连;1898年英国强占威海卫、九龙;1899年法国强占广州湾。从1840年到1894年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赔款3902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占我们的土地,掠夺我们的资源,欺压我们的同胞。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2、闻一多先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他将满腔的愤怒注于笔尖,创作了一组诗,诗中把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七处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取名《七子之歌》。
3、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的第一首《澳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在不懂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并尝试解决。(襁褓 掳去 妈港 梦寐不忘)
2、扫除字词障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总是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自由读一读诗歌,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你从哪里体会到澳门渴望回归?为什么? 自学提示:
①自己反复朗读《澳门》,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词语,将体会批注在旁边。
②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重点指导:(预设课堂情境)(1)“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①澳门人乃至全国人喜欢这个名字吗?为什么?
②用你们的朗读表达你们的想法。(2)“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①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②太久了是多久?
③你曾离开你的母亲多久?感受怎样?(学生边回答,边指名朗读(3)“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①结合预习说一说侵略者掳去了什么?掳不去什么? ②试读这一句,用朗读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4)“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①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连用两个母亲采用反复的手法,是对母亲深情的呼唤,读出这种感觉)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③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感叹号在这里是情感更加强烈,试着读一读。
④引读:此时的澳门就像一个被强盗抢走的孩子,在恐惧中,在屈辱中,向自己的母亲呼唤着(生: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他一次次地呼唤着(生: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朗读《澳门》这首诗歌,表达渴望回归之情。
四、拓展延伸,改写诗歌
1、渴望回归是澳门的愿望,是闻一多先生的愿望,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在十九年前,也就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祖**亲的怀抱,让我们一起观看澳门回归的视屏,感受当时的盛典。
2、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3、让我们用诗歌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对于我们创作诗歌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试着改写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用来表达澳门回归之后,你心中的喜悦、自豪、激动之情。
4、学生朗读改写的诗。
5、小结:从同学们的字里行间,老师感受到自豪,感受到喜悦,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怎能不由衷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作业
1、课外阅读《七子之歌》其余六首,体会表达的情感。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 篇10
华博利星行小学
吴庆静
教研活动结束了,音乐组柴老师执教的《七子之歌》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音乐课。整堂课以情感教育为主,构思新颖,环环相扣,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主动探索、学习音乐。一堂课下来,我们都被浓浓的爱意围绕着,被甜甜的歌声感染着。课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此,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教态亲切,亲和力强
精美的课件画面、老师的轻声细语,和动听美妙的歌曲,从课的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温馨的场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柴老师的这节音乐课上,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无痕。柴老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柴老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三.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