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发展论文(共11篇)
澳门发展论文 篇1
澳门引入园本教研的历史虽然不长, 但是却得到了政府、行业组织及学校、幼儿园的极大重视。澳门于2006年起将教师专业发展, 包括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纳入了施政方针之中。政府提出了五点鼓励性政策:研制“教学人员制度框架”, 稳定教师队伍;设立“休教进修”及“脱产培训”;适度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优化班师比和师生比;建立教学交流平台。这些施政要点, 对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特别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起到了推动作用。
澳门内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试图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向社会表达了澳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健康发展的迫切性等。[1]有学者提出通过幼儿课堂表现评估, 促进教师专业反思能力。[2]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特质的研究。[3]澳门幼儿教育规模较小, 少有针对园本教研的系统研究。园本教研的风气也没有完全在澳门幼儿教育界生发开, 有影响力的园本教研成果还不多见。显然, 缺乏有针对性的园本教研成果, 已经成为制约澳门园本教研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土研究不足, 迫使澳门不得不求助于外埠经验。借鉴和效仿外埠的园本教研, 已经成为澳门幼教行业的现实。然而, 借鉴和效仿外埠园本教研经验, 能不能体现“澳门有别”的地域特点, 能不能适应澳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特别值得探讨。幼儿教师是社会人, 自然不能逃脱社会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与他们的文化性格紧密关联, 假如不理解澳门社会的特殊性, 假如不理解澳门文化特质, 而一味地强调园本教研的一般性经验, 那么又如何保障澳门幼儿教师专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我们认为, 澳门幼儿教师是带上典型澳门文化烙印的人, 没有对澳门文化特点的深刻认知, 就失去了发展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根基。本文试图从“澳门有别”的文化特质出发, 探讨澳门文化特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探讨哪些特质有利于幼儿教师园本教研, 哪些因素不利于甚至阻碍其园本教研,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若干策略。
通过7个月的实际观课, 以内地教学的实践为参照, 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笔者提炼出了澳门园本教研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教研动力不足, 教研制度尚未建立, 研究方法单一, 缺乏反思能力, 教研内容窄化, 专家引领表面化, 教研时间不固定, 教师队伍尚不稳定, 缺乏园际合作与交流, 园本教研创造少。这些问题未必都是独立存在的, 部分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 目的是为了分析和思考的方便。
可以看出, 上述问题有观念方面的, 有制度方面的, 也有行为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多, 而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不仅可以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也有可能认识得更为深刻, 解决得更加彻底。
二、澳门文化及其特质
本文采纳霍夫斯泰德教授的文化比较研究方法, 借鉴他所提出的文化研究五项维度, 作为我们审视澳门文化特质的工具。[4]同时, 我们也通过实践观察和本澳学者对澳门本身文化的研究成果, 提炼出澳门社会和教育环境内外的澳门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 得出澳门文化的多元杂糅之特点。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I B M的11.6万名员工所作的调查, 获得了文化比较研究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男性化/女性化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维度。[7]所谓权力距离, 指的是存在着使管理者与雇员相分离的强大而又合法的决策权力的信念。亚洲和南美洲的多数国家属于权力指数维度较高的文化, 美国和北欧则正好相反。不确定性规避, 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建立正式的规则, 不容忍观点和行为的偏离, 相信绝对知识等, 有利于规避不确定性。希腊、葡萄牙和比利时等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数偏高, 而中国、爱尔兰和美国则偏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反映的是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强, 则集体主义弱。日本文化的集体主义指数较高, 因此“枪打出头鸟”的现象非常适用于日本。男性化/女性化, 是以性别差异来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是属于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感的, 还时属于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的。北欧国家文化富女性化气质, 而日本则相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指长远与当前关注点的差异。前者关注未来, 重视节俭和毅力, 社会则以长远目标为方向, 如日本。与此相反, 短期取向的文化倾向过去的和现在的。人们尊重传统, 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 但生活的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对未来考虑的相对较少。
对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维度, 我们对澳门社会的文化倾向的初步分析如下:对职位和岗位权力较为崇拜, 因而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比较担忧, 凡事都用法律、法例和规定相规范, 因而是一个指数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类型的社会;虽然倾向于英雄主义, 但总的来说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指数比较高的社会, 崇尚的是社团依赖, 跟风走, 不愿出头, 不敢也不愿为天下先;因为倾向于温良恭俭让, 注重谦逊、礼貌和温顺, 抵制冲突和对抗, 因此其女性文化指数较高;澳门文化中的短期取向较为明显, 尊重传统, 重视当下, 同时也有危机意识, 虽然属短期取向型文化, 但是程度上相对较弱。换言之, 对待不同事物, 也不时有长远取向的成分。
此外, 我们也通过田野观察和分析本澳学者研究成果, 提炼出了澳门文化的特质, 并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希望以这种具象式的研究来深入认识澳门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 进而为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思维视角 (见表1) 。
不难看到, 澳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因素, 例如心态上开放多元、交往沟通中注重和谐而非冲突、重视伦理、历史和协商等。这些文化特质是所有澳门教师, 特别是幼儿教师从事园本教研所必需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与邻近地区和外埠不同的是, 澳门文化是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有很多特异性, 它那种中西融合的深度, 具有中葡文化特点的管治风格, 都是澳门发展的宝贵遗产。吴志良认为:“澳门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种很暧昧的, 很平和的, 是天长地久而慢慢渗透的, 不会感到一种很强势的东西, 它是一种很松弛的多元文化, 不是表面上的, 而是渗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5]
相对于美国式的熔炉文化和加拿大式的马赛克文化, 澳门的多元文化犹如“煲汤式的”, 过程是缓慢和渐进的, 融合度是很高的。
澳门的文化包容不是政策倡导的目标, 也不是政治家的做秀, 而是渗透于澳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澳门, 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土生葡人, 他们生活的状况和感受可以直接反映澳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根本上, 澳门这个地方……是什么人都有, 是没有歧视的”[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的莲花精神, 尽管对莲花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是“濯清涟而不妖”“迎朝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 无疑构成了莲花精神的基础。“朵朵花红绿叶半身白”, 突出的是澳门人能洁身自好、追求美好的良好愿望和品质。
事物都有两面性, 澳门的文化特点也有与时代发展不相一致的音符。看待文化特质的消极因素, 不是否定澳门文化的积极性, 而是要防止消极文化因素的滋长, 直至创建一个和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新文化。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 澳门人滋生出“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 并发展为谨慎有余而战略性思维缺乏的倾向。而机会面前行动迟缓、被澳门人自称为“慢热”的情况,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7]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意识是澳门文化中的显著特点, 尽管不能说一定是消极因素, 当然纵容其发展, 也有可能发展到极端, 极端的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思想, 就一定不是积极的文化因素了。注重社团文化也可能带来思维上的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 也是值得考虑的。殖民地文化的“疏离性”虽然随着回归十年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有较大减缓, 但还不能说这种文化倾向就已经消失。
三、基于澳门文化特质的澳门园本教研发展策略
由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现状、问题, 结合澳门文化的基本特质, 我们提出了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研动力不足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传统单调问题、教研水平和层次不高问题、团队资源整合不足问题以及园本教研澳门模式的构建等。鉴于此, 我们着重从园本教研动力、技术方法援助、学习性组织构建和澳门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作出些许浅显的思考, 以就教于行内有兴趣的教师。
1. 提升幼儿教师教研动力是推动园本教研的第一要素
澳门教师相比于周边地区的教师有天然的生存优势和文化特点。收入不是很高但职业稳定, 劳动力需求旺盛, 让学校不得不重视调整它们与教师之间的雇佣与受雇关系, “泛澳门”的职称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让教师感觉不到专业级别提升与教研之间的关系, 等等, 不同程度地让教师滋生出了“小富即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总觉得教研与不教研区别不大。因此, 提高他们的教研动力须从三个层面作出努力:第一, 政策和职称制度上, 必须使教师的园本教研的量与质的结果与专业晋升相关联;第二, 学校须建设起正式或准正式的教研活动制度, 让教研具有可考评性, 通过考评, 起到鼓励和奖励那些教研成效较大的教师;第三, 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内激励, 适当上移教师的需要层次, 特别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愉快, 提供专业自信。
2. 提供技术方法援助
解决了动力问题, 就要解决方法和技术援助问题。澳门幼儿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 见识较广, 但是对于如何选题、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如何寻求研究援助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教青局与学校在坚持引进专家指导与引领的基础上, 做好三件事:第一, 做好澳门园本教研的设计, 这种设计既是规划的, 也不全是规划的, 是介于规划与工作日程之间的设计。第二, 要在学校之间进行教研任务的分配, 做到有所侧重, 有所为。例如, 如果A学校的教师集中于小幼班的教材研究, B学校则应集中于中幼班, C学校则应集中于大幼班;如果A学校为幼儿智能多元研究, 则B学校应为品性研究, C学校应为亲子活动研究。如此安排, 就为经验分享奠定了基础, 也可以避免各自为政和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出现。第三, 在技术方法援助上, 要善于提炼典型而成熟的教研方法。例如, 有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互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四步法就是一例, 即 (1) 备课——预设——共同谋划; (2) 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3) 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4) 跟进——再创——转化行为。[8]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的倡议, 也值得参考。[9]
3. 构建学习型组织, 重视园本教研团队建设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有二, 一是团队有目标需要实现, 就是说“有事要做”。二是团队是因任务而结合, 任务来的时候, 团队形成了, 任务完成后, 团队自动解散。园本教研不仅需要团队建设, 而且需要在不同层面推动团队建设。园本教研之难, 难在无任务而结合, 有任务却少有同事一起做, 本学校有任务做, 但是很少有跨园合作或者园际合作。无任务而结合, 结合起来将无多大意义。所谓的任务首先应该是专业性的, 具有研究价值的, 大家为了实现一大“工程”不得不合作, 比如园本教材开发、幼儿语言教学、特殊幼儿启蒙教育等。这样, 教师就会自然结合成一个团队。将此放大, 就可以从同年级的合作扩大到全幼儿园的合作, 乃至于跨园或园际合作。
4. 基于澳门文化特质, 发展埠外互助式园本教研
澳门文化中潜在着谦逊性格, 尊重人胜于尊重自己, 结果可能造成自信心的不足。澳门还有重模仿轻创造的文化性格。就园本教研而言, 模仿是现实, 创造还未真正开始。我们不想具体探讨创造的对象和细节, 而是想思考创造的价值及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和鼓励创造。为什么要创造?无外乎“为己为人”。为己, 就是为澳门幼儿教育的自身发展。为人, 则是以服务外埠为目的。历史上澳门文化中潜在着“小巷思维”等狭隘意识, 很少主动去关切外埠事务。随着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因为澳门虽然是微型都市但却是经济巨人, 因此, “为人”既是利他, 最终也是利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岂不知他们也能够通过外埠服务而极大提高自身专业自信, 这不就是园本教研的本质嘛!如果从“爱澳爱国”的角度看, 也可以将这个思想具体化为:通过创造幼儿园本教研澳门模式, 服务内地学前教育发展, 达到最后提高澳门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邦球.澳门学前教育:回顾与反思[J].行政, 2006, (1) .
[2]张伟.当局委托港院校研究指幼师教学有不足幼教中文学习评鉴倡重听说[N].澳门日报, 2009-6-30.
[3]刘羡冰.莲花精神和多元尊重——澳门两笔丰厚的历史遗产[J].学术研究, 2003, (1) ;周红莉, 冯增俊.回归十年来澳门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11) .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
[5]你所不知道的澳门文化[J].亚洲周刊 (香港) , 2009, (16) .
[6]施力维.澳门土生葡人生活写照:文化交融多元共存[EB/OL].http://www.culturalink.gov.cn/focus/2009-12/11/content_362427_2.htm.
[7]参与横琴开发宜快不宜慢[N].澳门日报, 2010-2-2.
[8]陈华忠.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N].中国教师报, 2006-2-22.
[9]金春兰.校本教研文化研究[J].教育研究, 2007, (4) .
澳门民主政制发展的歧见 篇2
第三屆特区政府成立以来,特区政府在政制发展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凝聚社会共识,严格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循序渐进推进澳门民主政制的发展。可见,社会共识是循序渐进推动政制发展的起点。然而,迄今为止,澳门社会关於澳门政制发展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仍然没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因此,了解当前澳门社会各界关於政制发展的各种看法,是讨论澳门政改问题不可绕开的环节。
总体而言,当前澳门社会关於政制发展的歧见主要表现在政制发展的目标、政制发展的步骤、政制发展的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双普选”是否为澳门政制发展目标、政制改革是否具迫切性以及政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存在不同的意见和主张。
“双普选”是否为政改目标?
澳门基本法没有规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最终实现普选的目标。和香港基本法比较,澳门基本法在民主政制规定方面少了“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況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以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況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两条规定。此外,澳门基本法第六十八条还规定,澳门立法会多数议员由选举产生。从澳门基本法的规定看,澳门确实不存在实现“双普选”的目标,如果澳门立法会的选举实现普选,显而易见就将违反“多数议员由选举产生”的规定。由此,从基本法的规定来看,“双普选”並不是澳门政制发展的法定目标。对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澳门並不存在着所谓的“双普选”问题,即澳门基本法没有规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都必须达至由普选产生的政治发展目标。
儘管如此,有意见指出,虽然《澳门基本法》没有规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全体议员的产生办法必须达致“双普选”的政制发展目标,但是,可以通过修改《澳门基本法》,将“双普选”政制发展目标写入条文,因此,不能排除澳门在将来出现“双普选”问题。从实际上看,澳门不少社团关於“民主政制”发展的目标方面,也仍然紧紧围绕着“双普选”的议题来展开。以新澳门学社为代表的澳门民主派,不断敦促特区政府提出民主政制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实现“双普选”。最近一份关於“澳门市民政制改革澳门市民政制改革意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六成五的受访者希望澳门未来实现行政长官、立法会“双普选”。
由於基本法没有规定“双普选”作为澳门政制发展的目标,澳门政制发展的讨论显得较为空泛和複杂。一方面,既然“双普选”不是澳门政制的法定目标,那么澳门在先行的基本法规定下並不存在双普选的问题;另一方面,基本法没有限制澳门民主政制的发展方向和形式,在未来澳门达成“双普选”的目标又是可能的。在这种情況下,似乎可以下一个结论,那就是“澳门当前不存在‘双普选’的政制发展目标,未来则可能实现‘双普选’的政制发展目标”。由此,“双普选”目标对於澳门来讲,显得半遮半掩,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政制改革是否具迫切性?
自从2007年底香港双普选时间表确定以来,澳门社会便开始探讨澳门是否也存在“双普选”以及时机是否成熟等问题。在201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2012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改良方案之后,澳门社会各界更是显示出对澳门民主政制发展的高度关注,社会关於启动政制改革的诉求显得更加强烈。有声音认为,当前澳门经济社会存在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难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政制民主程度不高造成的。为此,有议员希望特区政府尽快启动政制改革的进程,进行民主政制发展的全民諮询,促请特区政府带动全民凝聚政制发展共识。在“澳门市民政制改革澳门市民政制改革意向”的调查中,也有四成九(不到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讨论澳门政制改革具迫切性。
与此同时,也有社会人士指出,澳门的情況与香港不同,不应该把澳门和香港进行简单的比较,澳门和香港两地在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构成、经济结构、教育状況、政治传统、选举实践、内外环境、发展程度、法律制度等都有很大差異,这些都決定了港澳两地政制发展的发展路线及发展步骤等方面必定存在差異。事实上,当前澳门社会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单一、贫富差距等各种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特区政府应该优先解決好这些问题。“澳门先要令经济行稳,才有条件安定社会,解決民生问题,帮助弱势社群、解決老龄化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做好房屋政策,还有数之不尽的工作,都比其它事情更加迫切”。在这些主张政制改革不具备迫切性的人士看来,目前澳门没有迫切修改“两个产生办法”的必要性,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调整配搭经济结构、建立健全规范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改进並完善现行的选举制度,提升公民意识,为稳步推进澳门的民主政治作准备。“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提升澳门公民质素,加强市民深入认识《澳门基本法》,推动市民参与社会事务,为未来的政改创造条件”。
可见,在政制改革的步伐和进度方面,有一部分社会意见认为应该立刻启动政制改革,因为政制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根源性问题,只有从根本和源头入手,才能找到解決问题的治根之本。另一部分社会人士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政制改革不应贸然启动,澳门现时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在他们看来,澳门当前市民对政制改革的诉求不强烈,相对於政制改革来讲,澳门更应该重视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因此在政制改革方面,特区政府不宜马上启动而是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同时促进公民参与,为未来的政制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创造条件。
政制改革内容的不同意见
关於政制发展和政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澳门社会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在政制发展问题上,由於民主政制与选举民主的密切关係,很多人都自然地把民主政制和选举民主联繫起来,很多地方在讨论民主政制发展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民主选举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政制发展就是选举民主的发展和推进。
在澳门特区,虽然基本法没有规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普选目标和方向,但在民主政制改革的内容讨论上,如何改进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规则依然是民主政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特别是诸如新澳门学社等民主派的言论,都着眼於从推进普选的角度来提出关於政制发展的意见。遗憾的是,目前澳门社会对政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无法形成主流的、支配性的意见。比如,在行政长官的选举方面,类似“有否需要降低行政长官提名门坎?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人数有否需要增加?增加多少、增加什么样的人员?”等问题就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又比如,在立法会的选举方面,诸如“立法会间选和委任议席是否取消或減少、減少多少?直选议席是否需要增加、增加多少?”等问题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与此同时,有意见则指出民主不等同於普选,认为民主进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选举民主化的进程,然而选举民主的进程並非民主政制发展的全部。其实,世界上很多民主的国家並没有实行双普选。此外,也有人主张除了选举民主外,诸如建立和发展协商民主、共识民主,完善立法行政的配合制约关係等内容也应该是澳门民主政制发展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达成社会共识,是澳门政制发展和政制改革的起始环节。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澳门特区在关於政制发展的目标、步骤、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没有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由此,凝聚社会共识,就成为现阶段特区政府在政制发展方面的主要工作。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讨论来逐步化解各方歧见,探索有利於澳门整体利益的民主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澳门实际的、具澳门特色的民主政制发展道路。
澳门,正向世界旅游中心发展 篇3
澳门, 优越的城市旅游资源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澳门重要的经济支柱,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十年间,其发展速度更是令人鼓舞。特区政府明确制定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发展综合旅游政策,致力将澳门建设成为优质多元旅游之都和亚洲区独特的休闲、娱乐和会展目的地。
旅游资源
澳门400多年悠久灿烂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对旅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比如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的妈阁庙,大三巴牌坊、圣母雪地殿教堂、圣安多尼堂、圣奥斯定等教堂;普济禅院(观音堂)和莲峰庙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庙宇……, 此外,澳门市内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还有:位于炮台山上收藏了展现澳门历史的澳门博物馆,多所专题博物馆,例如大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再加上位于新口岸海区旁的观音像、矗立于路环最高点的汉白玉妈祖像、南湾湖的音乐喷泉,向旅客展现了澳门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
酒店及旅行社
酒店数量、质量及价格向来是旅客关心的事项。一直以来,澳门拥有不同星级酒店和公寓供旅客选择,满足旅客的需求。
根据统计暨普查局的统计资料,至2010年7月底,澳门共有59家二星级至五星级酒店,31家公寓,共可提供19759间客房。酒店住客由1999年的220多万人次,增加至2009年的670多万人次。今年前两季的入境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8%。1—6月的酒店住客超过3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22.4%。
至2008年年底,澳门有132家持有效准照的旅行社,全澳共有1288人持有旅游局发出的导游工作证,这些导游人员分别能以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韩语、泰语、法语、福建话及潮州话接待旅客。
美食和盛事
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传统在饮食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近年来,特区政府还重新包装了多项传统大型活动,通过不同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地区、社群及不同喜好的旅客前来旅游。随着多项娱乐设施、主题酒店、会展场地、国际级运动场以及其它配套设施相继落成启用,在拥有足够的硬件资源后,更多的演唱会、艺术表演、体育比赛及国际级会议展览活动等盛事相继登陆澳门,为澳门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新气象。
政府助推澳门旅游发展
1999年澳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酒会上,前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历了发展进步的十年。
中央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澳门的发展,无论是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规划》,还是2009年年初宣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至2020) 》,都有助于澳门发展旅游业和会议展览。对此,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至2020) 》的出台,为了促进这一纲要的落实,2009年2月,香港、广东和澳门携手举行了粤港澳共同推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进一步讨论实施纲要的事宜。
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行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发言人称,澳门与香港、珠江三角洲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将共同打造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此举将加强澳门与其他邻近地区如香港、台湾等地之间的交流。
今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2010中期市场会议”上,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澳门特区政府将向经济适度多元化的目标进发,拓展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培育会展业成长,积极参与区域会展发展。同时,发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以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他指出,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将按照特区政府的施政方向,利用更高更广的视野推动多元化旅游,调整市场宣传推广策略,与业界合作,致力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素质,使澳门旅游业向健康和适度多元化发展,并惠及相关行业,从而让本地区经济受惠。
澳门,正向世界旅游中心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一直是澳门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特区政府即系统地以此为卖点打造“世遗游”,积极向全世界宣传推荐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开拓澳门旅游的多元性。
2009年6月,澳门大三巴牌坊被列为“葡萄牙人建造的新七大奇观”建筑物之一。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安栋樑表示,这一殊荣定能有助于澳门在葡萄牙及葡语系国家的推广。
今年3月,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发表题为《“协调发展、和谐共进”2010财政年度的施政报告》时表示,在旅游领域中,政府从加大推广旅游元素、完善交通配套、加强区域合作、调控博彩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会展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促进澳门整体经济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此外,特区将全力推进轻轨建设,完善旅游景点交通规划,改善公交接驳等交通配套。同时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尤其是粤澳和珠澳的合作。不断推进已有一定基础的旅游、经贸等服务业的合作,确保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商贸服务平台。他还说,“我们将加大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整合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除了凸显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还有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这些都有利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世界休闲旅游城市的形象。”
据资料显示,1999年回归前,澳门的入境人次只有740多万。而2009年全年入境旅客人数己达2175多万人次。2009年访澳的内地旅客人数达1099万人次,其次为香港及台湾旅客,分别有673万人次及129万人次。据统计,澳门前10位客源市场主要是亚洲国家及地区。而国际旅客的比重亦稳步上扬,占总体旅客10%以上。
10年来,澳门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部门展开了一系列市场推广和宣传工作,兼顾内地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吸引内地居民赴澳旅游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把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也为促进澳门旅游业的多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将来澳门会接待更多及不同国家的旅客。
澳门发展论文 篇4
澳门是中国最后一块外国作为殖民地的地区,回归的意义不言而喻。澳门回归之后,中国的领土便有了完整性,中国也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国家,也代表了新中国再也不是之前被人欺辱的那个旧中国了。
由于澳门处于我国一国两制的方针,使得国人进出澳门想要港澳通行证,澳门也是一个旅游胜地,澳门旅游业发展迅速,澳门拥有大量的风景名胜,葡萄牙风格的建筑。
澳门回归代表着什么
关注澳门社会发展教育是关键 篇5
纵观世界,贫富差距巨大导致产生紧张的社会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这当中,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後,国际关系的重心由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关系取代了东西方关系。尤其是面对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进程,由於各国历史、科技、政治、文化多种原因形成的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使处於上游的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富国变得更富,穷国则相对变得更穷,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而发达国家不能在国际交往中多方面综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二是包括澳门在内的地区或者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样引起社会关系的紧张。市场经济,尤其是以知识、技术为重要资本的现代市场经济,使由於多种原因掌握不同资本的人在市场上获得利润有显着差异。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没有外部因素的改变,市场经济的竞争结果将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胜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对此,澳门社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人的异化与精神危机。现代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对金钱、对物质的追求,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但是,优胜劣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将人推入对金钱、对物质追逐的陷阱中,停止这种追求你将被市场无情地抛弃。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深刻改变着人的需求方式和行为,消费变成满足生产的手段,消费在为扩大生产、保持经济增长服务。人不再是消费的主人,而是消费的奴隶。人的需要中的精神因素正在萎缩。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感到紧张、压抑,觉得对自己、对生活无能为力,在一切围绕金钱转的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流行,人们心灵空虚,以至於正义感、使命感、自尊心低落。由此衍生的现代社会暴力犯罪、吸毒、淫乱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人,而培养、塑造人则应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但是,以"博彩"为龙头澳门经济发展方式对澳门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自由教育被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技术教育所取代。教育的重心倾斜到传授知识、培养人的技能,教育的功能也定位在为社会生产服务,成为社会生产系统的一个环节,而较少关心澳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存在的问题及人的精神与心灵问题。这种教育产生了诸多弊端,一些国家亦尝试对现有的教育进行改革,比如,我国近些年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育人为本",就是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这些改革的目标取向主要是如何更好地输送符合社会生产要求的人才,改革主要是改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就是让教育为更有成效、更有效率的生产、发展作贡献。而澳门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深层次问题的确没有什麽明显的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说当前澳门社会教育改革的努力是不够的,与澳门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决不仅仅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提高澳门社会成员的素质--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其根本责任。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进入社会後能够不为社会的潮流所左右,能够抗拒社会的异化。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与影响使出现偏差的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得到矫正,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因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责任重大,教育不应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服务者,教育更不是远离社会的所谓象牙塔,教育更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领航员。也就是说,教育首先发挥社会发展指南针作用、发挥不断提供新鲜氧气的社会森林作用,让"博彩"而淡化的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得到发挥强化。
前面论及两个方面问题关乎澳门社会的发展方向,关乎澳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关乎人的生活快乐与幸福,特别需要澳门社会共同努力,让澳门社会的发展之船驶上正确的航道。对於解决这些问题,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对於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的树立,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儿童和青年成长阶段是这些观念的形成时期,而且,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和透彻的说理将会使这些观念牢固地置於受教育者头脑中,并且不轻易动摇。除此,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让受教育者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澳门社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也同样给澳门社会带来很多问题,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够解决澳门社会的所有问题。对於科学技术澳门社会需要理性地对待!这些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於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社会关系紧张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教育水准,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的政府都应高度重视教育,制定切实的教育政策,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素质,增强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教育的内容上,则应增加有关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社会关系紧张问题。使受教育者了解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问题,认识到此问题存在对澳门社会的危害性;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社会观。社会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具有差距的人与国家是平等的,具有差距的人与国家是相互依赖的;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对待差距的态度。贫者与富者、贫国与富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富人与富国则有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仇恨与暴力不能真正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更不符合澳门社会的原则。与此相关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偏执的宗教狂都是对澳门社会发展有害的。这些观念通过教育树立在受教育者心中,将从长远上有利於贫富差距问题的缓解与解决。
对於人的异化与精神危机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而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则应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和澳门特色的"博彩"业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所产生的人的精神问题开展。其关键是正确认识对物质的需求、正确认识市场竞争,核心则是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人的需求具有自然和社会二重性。从需要的自然属性讲,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物质品种和数量是有限的,现代社会人对物质需求的无限渴望,关键是来自社会本身的影响。对此,教育的任务是着重降低社会的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越来越重视竞争的作用。但是,在教育学生勇於参加竞争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现代社会中,任何成功的事业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只有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与他人合作,才能在竞争中立於不败之地,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应发挥较大的作用。更应使受教育者懂得社会需要竞争的同时,社会成员之间更需要有关爱,否则,社会将冷酷、无情,人将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一样。更进一步,支撑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物质需求、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以追求名利、金钱为人生理想,结果是导致人成为名利、金钱的奴隶。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精神、具有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不同於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爱的能力。所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受教育者的人性光辉得到发扬、光大。
澳门发展论文 篇6
正是澳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无数东西方人来到澳门。而澳门极为便利的交通、林立的国际酒店以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设施的旅游展馆、会议场所,使得澳门的会展业和创意设计业蓬勃发展起来。
本期我们将带读者走近两个地方:澳门商务旅游中心和澳门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前者是沟通澳门会展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而后者则是尽显MACAU本色的“澳门设计·澳门创意”的展示窗口。
澳门会展业发展的桥梁平台——澳门商务旅游中心
以澳门作为会议目的地,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澳门的服务有口皆碑,在澳门办会展,用比其他地方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享受到妥善的安排和管理,还可以领略澳门独具特色的风味。而澳门本地的旅行社,也能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安排便利的交通服务。
澳门的会议场地很多,有容纳7000人左右的大型场地,也有专为少数人而设的小型会议室。它们或座落在简洁的现代化酒店里,或位于历史悠久的楼宇大厦内。这些场地不但可以用作教学、表演、会议等用途,而且还能迅速转变为举行酒会、晚宴和舞会的场地。
澳门商务旅游中心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利斯大厦,议事亭前地为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前址,澳门商务旅游中心有地下及一至四楼共五层。地下为旅游咨询处、互联网服务及展览室;一楼为图书馆及电脑资料搜集室;二楼为市场推广、行业支持、研究、培训及竞投单位;三楼为特别计划及行政办公室;四楼为影视档案存库。可以满足商务旅客的各种需要,如提供免费互联网服务, 无论商务或旅游都更得心应手。
“澳门商务旅游中心”的任务是: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的指导和监督下运作,对澳门商务旅游发展方面所面对的竞争作出策略性的定位;加速澳门进入国际商务旅游市场,并把澳门确立成新的、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目的地;团结公营、私营机构,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配套产品;在本地及外地推广澳门,使之成为商务旅游目的地;以联络点的角色,架起澳门本地业界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以保证旅客在澳门可以获得最优质的服务。
“澳门商务旅游中心”的工作范围包括市场推广、行业支持、研究培训、竞投及特别计划,藉以推动会展业及商务旅游发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局长安栋梁曾经表示,“商务旅游”为当前澳门重点发展的旅游类别,而“澳门商务旅游中心”更会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会展及商务旅游的发展。“中心”是一个互动单位,为了解业界需要发挥协调作用。“中心”将使澳门以一个新颖活力的姿态,尽快跻身世界会展及商务旅游目的地之行列。
“澳门设计·澳门创意”的展示窗口——澳门旅游文化活动中心
如果去香港,就一定要去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如果到台北,就一定要逛西门红楼创意市集;那么去澳门呢?你就一定要到澳门创意馆去遛一遛。同样,去过澳门的人会说,没去过大三巴牌坊就等于没去过澳门,残垣断壁,写满沧桑,这里有着澳门的魂脉。位于大三巴牌坊附近的黄屋仔,即澳门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在今年三月已摇身一变,成为澳门创意馆。
“澳门创意馆”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为了让澳门市民和外地游客近距离分享“澳门设计·澳门创意”,组织多个文化创意单位设立的。展馆于2011年3月5日在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开幕,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在中西共融、多元文化熏陶下的澳门本土设计产品。
步入创意馆,犹如走进一个室内市集,十数个摊位错落有致,分别展售别具心思的澳门本土文艺产品,从小饰物、文具、书籍到时装、独立乐队的唱片,一应俱全,十足的澳门创意缩影,尽show“马交”特色。比如由两位充满活力的澳门年青企业家创立的品牌BANNER BAG,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废弃的Banner作为原料,循环再造制成环保袋。每一个袋子都独一无二,拎着逛街绝对不怕“撞袋”。再来看看澳门原创潮流品牌Ribs,从设计到生产管理,全部出自澳门人手笔,每一件T-shirt都承载着当地年轻人的创业热忱和理想。十数个特色迥异的摊位,慢慢逛可以消磨整个下午,就连买手信都多了个好地方。
据澳门文化局介绍,创意馆开幕首阶段由3月5日至6月5日,有17个文创团体进驻销售产品,包括本地设计的服装和本地艺文活动的周边创意物品等。第二期展览将于7月5日至9月30日举行,这期展览增设了表演艺术、动漫及手作产品等项目,将更加全面的展示“澳门设计·澳门创意”。统计数据显示,“澳门创意馆”自开幕以来反应热烈,展示及销售情况理想,第一期产品销售总额达29.8万余澳门元,每月平均销售额达10万澳门元。另外,“澳门创意馆”第二期展览开放的时间是每日上午9:00至下午20:00。
为让更多文化创意单位进驻创意馆的文创空间,展示创作成果,澳门文化局以文创资料库为基础,甄选了三十六个澳门本土优秀文创单位参与展览展示。观众到达澳门创意馆,不仅可以尽情欣赏澳门原创设计品,品味原汁原味的澳门表演,还可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摊位前一飨购物乐趣。
附:可查询文创单位的网址:http://www.macauart.net/Organization/
链接:借用旅游局澳门商务旅游中心展览厅注意事项
地址:澳门议事亭前地9号利斯大厦澳门商务旅游中心地下大堂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申请地点:澳门议事亭前地9号利斯大厦澳门商务旅游中心
查询电话: (853) 8396 300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四,9:00-13:00;14:30-17:45周五,9:00-13:00;14:30-17:30服务对象:个人、公司或团体
所需文件:申请人须持有致旅游局局长的信函,信函中需提出展览所需要的时间、展品内容、性质、形式等资料及展品的照片或影印本
费用:非商业性质免费
审批时间:5个工作日
后金融海啸下澳门经济发展 篇7
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一些西方经济发展较成熟经济体带来了较大打击, 根据IMF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美国及欧元区总体经济分别出现了-2.4%及-4.1%的衰退;同期的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取得6.9%的经济增长, 当中, 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1%的较高水平。至于澳门在2009年的总体经济表现, 则主要是受到了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放缓及投资大幅减少的影响, 当年经济实质增长取得了近十年以来最坏的表现 (1.3%) 。
澳门近年经济表现探讨
全球金融海啸主要是通过削弱出口市场对澳门旅游服务贸易需求, 以及投资萎缩等两项因素对当地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澳门总体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二季持续负增长, 直至2009年第四季, 本地生产总值 (GDP) 增长率才又重回了双位数字的水平。详细请参阅表一。
信息来源:澳门统计暨普查局
受到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 澳门GDP自2008年第四季出现了连续三季下跌;而在同期服务出口双位数增长的带动下, 于2009年第三季终于出现了8.8%的实质增长, 惟2009年年度GDP仅出现1.3%的微弱实质增长。
澳门自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成为正式成员。经世贸组织近年对澳门贸易制度作定期检讨, 澳门被评为贸易自由度较高地区之一。近年澳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服务贸易净出口及投资所带动, 两者在回归后的平均年度增幅分别为18.9%和18.5%, 表现均优于同期的实质GDP增长率。作为对外开放微型自由港, 澳门总体经济发展主要在相对缺乏土地及劳动力等两项生产要素的局限条件下, 选择了往第三产业, 特别是旅游服务的方向发展。
澳门产业结构发展
根据澳门统计局最新公报按生产法估算本地生产总值 (GDP) 分析, 2008年, 澳门特区产业结构主体为第三产业, 占了同期GDP比重的88.3%。
随着回归后澳门博彩市场自垄断至寡占的开放, 2003年7月中央开放自由行, 2004年1月1日中央与澳门特区共同建立了CEPA市场一体化制度等, 刺激服务贸易出口大增与大量外资流入;加上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被取消等因素的变化, 导致澳门各行业占GDP的比重结构产生了改变。
2009年澳门博彩, 住宿及其它类别 (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场之消费支出) 合共1478.2亿澳门元, 占同期GDP比重的87.3%。经此实证, 近年澳门在参与区域以至全球市场经贸竞争中,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为当地较具相对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的项目。
金融海啸以来澳门政府推出有效政策措施应对
为应对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 澳门特区政府已推出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形成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中央储蓄制度等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世界经济开始步入波动和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 特区政府于今年年初提出仍将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保障民生就业, 照顾弱势群体, 维持金融体系稳定, 适时推出公共工程, 适当扩大公共投资, 鼓励私人投资, 促进经济复苏和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 澳门政府强调将继承并推行经济适度多元化的策略, 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澳门经济未来发展评估
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结束, 美国的高失业率并未获得明显改善, 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风险与变量。
基于澳门总体经济结构主体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分析, 评估未来影响澳门总体经济表现的主要因素有:
旅游产品及配套服务吸引力。澳门特区政府在回归后开放赌权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希望借助新投资者的进入能全面提升当地博彩业的竞争力, 同时要引入更多元化的如会展, 休闲等综合旅游服务。然而受到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 部分持有澳门赌牌的投资者在资本枯竭的形势下, 近年放缓了在当地有关博彩及相关配套项目投资的步伐。因此, 澳门旅游市场在今后的发展将取决于当地已形成规模经济的博彩旅游项目能否获得持续性的投资及营运水平的提升;酒店, 餐饮, 购物, 交通运输, 环境卫生等支持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以及特区政府近年锐意开发的包括会展商务, 历史文化等综合旅游产品所形成的当地旅游价值链整体成效。
目标市场居民收入水平。导致对澳门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变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变化, 两者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客源地居民收入上升将刺激到对澳门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反之亦然。
澳门入境旅游市场三个主要客源地, 按入境人次多少排名依次为中国内地, 香港和台湾, 年度计算这三地占同期入境旅客人次的比重长期以来维持在八成以上的水平。
亚洲部份地区的经济自2009年第三季起逐步脱离这一波金融海啸的冲击而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然而就如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2月27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里评估来年经济形势时指出“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 但还可能出现反复, 外部需求持续减弱这个趋势还是难以转变的。”评估2010年中国内地特别是以出口作为当地总体经济结构主体的沿海省份、香港与台湾, 以及亚洲地区主要是以出口带动增长的经济体的总体经济仍将受困于外部需求疲弱的影响, 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亦难以获得大幅改善, 从而导致对澳门旅游服务的需求较不容易出现大幅的增长。
跨境人流政策。与澳门入境旅游市场未来发展构成较大关联度的是客源地的跨境人流政策, 特别是主要客源地之一的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游政策。2003年中央与特区签订了市场一体化协议CEPA, 其中有关开放内地符合资格居民赴澳自由行政策于2003年7月生效。评估今后随着中国内地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 以及有可能对常驻在广东省的异地户籍居民出境游的逐步开放, 预期未来符合“个人游”资格的内地居民基数将会增加, 加上若同期澳门的非博彩综合旅游服务产品多元发展能见成效, 将会对澳门旅游服务的需求变动带来正面的作用。
跨境交通运输效率与成本。澳门综合旅游多元化服务产品是有赖多元化的客源来配合开发与发展;若要拓展多元化的客源地, 则需要有效的跨境交通运输服务把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客源更便捷及以较低成本地接送往返澳门地区。特别是要开发中长距离的目标客源市场时, 如澳门现有对外空中跨境运输网络仍未完善, 或其发展未能配合旅游业的需要, 则可考虑通过区域合作制度, 利用现有较为完善的跨境海运及陆运设施, 以及将要落成使用的港珠澳大桥, 建立连接邻近已具规模及成熟的空运网络与机场服务的陆海空无缝跨境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更有效地配合实现在2008年底推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里, 澳门被定位为将要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
旅游风险 (包括卫生与治安等风险) 。旅客的出游意愿是会受到旅游目的地当地以及旅途中的旅游风险所影响。
2009年12月28日, 澳门特区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宣布, 为有效应对预计提前到来的流感高峰期, 特区政府自2010年1月1日起, 为全澳居民接种预防H1N1流感的疫苗。预期此项措施将可有效降低澳门当地大规模爆发H1N1流感疫情的风险, 在保障当地居民健康生活的同时, 也将有利于澳门旅游市场的发展。
跟进讨论
通过促进旅游服务出口的发展可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赚取外汇, 以及较有效地解决非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失业问题, 因此近年全球不少经济体纷纷投入公共资源以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
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特征研究 篇8
一、经济增长率的变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以GDP的增长率为标志, 年增长率在5%以上算正常, 年增长率为8%或9%时就是高速增长, 而澳门的经济多年超高速发展, 尤其是2004年、2007年及2010年, 增速分别为27.3%、26%及26.4%。同时澳门经济总量的增长状态, 与一般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幅度变化有所不同, 澳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下波动, 时高时低 (如图1所示) 。
澳门经济增长波动特征的出现, 主要原因还是跟澳门经济主要依赖博彩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关。博彩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受外部环境依赖较大, 博彩和旅游消费弹性较大, 并且澳门政府无法控制客源市场及其影响因素。因此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不确定性, 有不可避免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如2003年非典的影响, 2005年新加坡赌博合法化的影响, 2008年金融海啸的影响,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等, 一些重大经济、政治、疫情等等都会影响博彩业, 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二、产业结构的变动
从总体上看, 由于澳门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不具备发展第一产业的良好条件, 并且拱北边境和湾仔等内地都能向澳门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所以一直以来澳门第一产业地位微不足道, 只有有限的渔业, 而且在近年的政府统计中已经不再出现第一产业的统计数据。澳门第二产业地位薄弱, 由于澳门地域有限、资源短缺, 不能发展重工业, 并且劳动力素质不高, 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轻工业等产品销售市场广泛, 因此第二产业主要是以纺织品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第三产业历史悠久, 从开埠时起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直以来是澳门的支柱产业, 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占本地生产总值的九成以上。
博彩业属于第三产业, 主要由博彩、娱乐、酒店、餐饮等行业组成。博彩业一直是推动澳门旅游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 博彩业毛收入占GDP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十年翻了一番, 到2010年其毛收入占到GDP的八成以上 (见表1) 。可见博彩业对澳门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拉动作用。但博彩业的急剧膨胀也逐渐凸现出澳门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特征, 导致澳门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抗风险能力低, 难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其它产业。
资料来源: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网站数据整理
三、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由于澳门回归后经济迅速发展, 就业机会增多, 并且工资也有提高, 因此就业人口增多, 失业率不断下降。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 澳门本身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因此外地雇员输入的数量明显增加。
博彩业的迅速发展为澳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使澳门的失业率显著下降, 大量的就业人口向博彩业聚集 (见表3) 。从1999年到2010年, 就业人口总数由19.61万增长到31.83万, 增长率62.32%, 文娱博彩及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由1.93万增到7.61万, 增长率为294.30%。回归后博彩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劳动力增长率是总劳动增长率的4.72倍, 新增加的劳动力中有46.52%进入博彩及其他服务业, 博彩及相关行业接收了澳门近一半的新增劳动力。
除各行业就业人数总量变化外, 澳门四大支柱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化特征也较显著。图2显示了澳门1999年-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 四大支柱产业中, 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 金融业变化不大, 建筑业先略有上升, 后有所下降总体变化也不大。只有博彩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是一直上升的。博彩业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及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的不断上升, 得益于澳门博彩业的迅猛发展及从事博彩业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资料来源: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网站数据整理
四、旅游经济的特征
澳门回归以来旅游接待人次不断增加, 由1999年的7.44百万人次, 增长到2010年的24.97百万人次。游客数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陆游客数量增长, 大陆游客数量由1999年的1.65百万人次, 比重为22.1%, 增长到2010年的13.23百万人次, 比重为53.0%。2010年来澳游客中亚洲游客占了游客总数的97.2%, 前三位分别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其中中国大陆游客占了53.0%, 香港游客29.9%。据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显示, 日均消费最多的也是中国大陆游客, 日均消费2030澳门元, 其次是日本1273澳门元、东南亚国家1253澳门元。根据旅客的消费调查显示, 大陆游客来澳门主要花费在购物方面, 购买物品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的珠宝手表类, 成衣, 手信或食物, 化妆品类, 鞋包类。澳门旅游人口的构成等也反映出澳门旅游业产品单一、游客构成单一、旅游市场存在局限性、国际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五、结论
澳门回归以来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博彩业的迅猛发展。通过对澳门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 发现澳门经济对博彩业的依赖逐步增强, 博彩业发展速度直接影响澳门整体经济的发展。博彩业急剧膨胀也凸显出澳门产业结构单一的特征, 使得澳门经济抗风险能力低, 受外界影响较大。
博彩业也对整个澳门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博彩业的迅速发展为澳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使澳门的失业率显著下降。博彩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而且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 超过就业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但博彩业的过度发展也使澳门地区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储备。澳门单一产业的过度发达, 不仅会降低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更将加重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不均衡, 因此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战略一直备受关注。而澳门经济多元化的首要措施是提升人口素质, 促进人力资源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光, 韩增林等.澳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 2000, (2) :30-34.
[2]冯邦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向与政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 2010, (4) :89-94.
[3]李炳康, 江时学.澳门平台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郭小东, 刘长生.澳门博彩业的经济带动能力及其产业政策取向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9, (8) :21-26.
[5]冯邦彦, 王鹤.澳门博彩业开放的经济效应分析及问题思考[J].澳门博彩, 2005, (7) :9-18.
澳门大众体育的发展调查研究 篇9
1 澳门体育的历史背景
1.1 体育活动的空白
早期, 澳门只有赛龙舟、斗蟋蟀、民间舞蹈、拔河之类的小型民间活动, 可以说近乎没有体育活动可言。直至16世纪中叶, 中国澳门开始逐步被葡萄牙人侵占, 西方体育活动也随之被带至澳门。由于澳门早期实行的是殖民主义统治, 社会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1.2 体育种子的萌芽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 葡萄牙人与本地居民交流逐渐增多, 足球、拳击、曲棍球、游泳、网球、滑冰、高尔夫球、台球、自行车、乒乓球、飞碟、射击、排球、赛车等等在澳门渐渐发展起来, 有些更通过中国珠海市口岸传至珠三角一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祖国的复兴在和国际经济增长的周边因素带动下以及人民追求健康的推动、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发展开始受到当局注重, 在这期间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最突出的是由澳门体育教师联谊会先后筹办的1949年和1950年两次全澳学生田径运动竞赛。
1.3 经济向好, 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物质基础
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澳门, 体育长时期的发展迟缓。至20世纪年代末期, 在受到世界潮流的推动及香港经济发展与我国国内大力支持的影响下, 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超微型自由经济体系, 自1 9 9 9年1 2月回归以来, 特区经济在2 0 0 0年开始了8年的快速发展, 体育事业的投入更年年增长。图1为2 0 0 7年本地生产总值达到8 2 9.7忆澳门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2.9万美元的历史新高 (2 0 0 7年广州人均生产总值为9 3 0 2美元) , 并首度超越香港, 除1 9 9 9和2 0 0 0年出现负增长外 (人均生产总值仍达1.6万美元以上) , 回归后的澳门人均G D P近乎在4年内几乎翻一倍。博彩收益在2 0 0 6年超越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的金光大道, 成为全世界博彩收益最高的地区。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提供资料, 截至2007年9月底, 澳门常住人口约为5 3.8 1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8814.7人, 稳居世界前茅。如此高的人口密度, 对澳门的教育、卫生、交通、社会建设等, 均构成沉重压力。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发展体育活动, 的确有非常难度, 但在强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和祖国的支持下, 对搞好澳门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充份条件。寻求强体健身, 增大体育场地面积已是澳门人生活强烈的普遍希望和需要。
1 9 9 9年1 2月澳门回归祖国, 随着澳门政府惊人的经济增长, 体育发展的质量逐渐受到当局和民众关注, 体育活动组织者活跃, 竞技体育初露角头, 场馆建设快速落成并向国际标准看齐, 对外交往增多。很多社会团体都开始注重到小区的体育建设和开拓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提供小区服务, 加强邻舍之间的感情联络, 改善小区环境, 帮助居民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在小区服务工作中, 大众体育服务的成绩尤为显著。大众体育具有适合地区特点、增加地区活性的、联络社会感情、容易满足小区成员。2 0 0 5年的东亚运动会、2 0 0 6年1 0月的澳门葡语运动会、2 0 0 7年的亚洲室内运动会的举办为澳门体育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并把澳门体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2 澳门现行体育政策、管理体制和运作
2.1 有关体育的行政法规
澳门体育法规规定了澳门体育发展与管理的主要框架, 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 其在澳门体育发展中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现行体育法规主要有:《澳门体育活动法规》、《澳门体育发展局架构》、《体育发展基金》、《体育委员会》、《运动员体能适应检查规章》、《体育社团组织财政补助规章》、《拨给澳门体育发展局之体育设施之使用规章》、《本地区正式代表团采用之制服和运动装备款式及使用规则》等。其中《澳门体育活动法规》中规定澳门体育的基本政策:行政当局需要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 并在施政方针中列为优先处理的事项;促进体育运动、尤其是注重休闲体育的发展, 确保所有居民有合适的途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以促进个人的整体发展;提供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源, 培训运动员, 使之为澳门争光。
2.2 澳门体育发展局职能
澳门回归后, 诸权统辖于澳门特别行政长官办公室。在澳门专职性官方体育管理机构影响最大, 是由澳门体育总署改为澳门体育发展局, 享有行政自治权的公共机关。其主要权限、职责是协调和指导澳门体育发展, 制订体育发展计划;对体育总会行使法规赋予的职权;规划建设体育设施, 确定拨付体育经费, 推动体育对外交流等。
澳门影响较大的官方机构和体育组织还有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 教育暨青年局和4 6个体育总会, 这些组织机构是发展澳门体育的中坚力量。
关于发展澳门体育的施政方针在澳门特区政府的指引下, 在各自负责的体育领域内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进行工作。民政总署与海岛市政局, 负责推广大众体育工作, 教青局负责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发展局负责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兼管大众体育。
基层小区体育组织中多数设有康体部门, 并且也有专人负责统筹、策划本小区的体育活动, 但由于与上层组织缺乏良好的协调与沟通。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 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全、体育指导员不足等等困难, 难以有快速与健康的发展。
3 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人员状况与缺点
3.1 澳门体育场馆管理人员情况
据统计局统计资料所得, 全澳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共有71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只有7人占9.9%, 初中以下有48人占67.6%而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5人占7.1%, 数据数据显示除澳门体育场地管理人员不足外, 还有学历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 以致澳门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素质低和未能提高场地使用率的原因。
3.2 土地资源缺乏下的场地发展
澳门整个体育事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场地不足, 近年在体育界的不断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 增添了不少体育场地。2007年澳门共拥有总面积为293737平方米的87个体育场地, 人均体育场地已由1 9 9 0年的0.2 7平方米增至2007年的0.63平方米。2007广州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2.4平方米之多。其中由体育发展局辖下16个场馆以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辖下工人体育场组成了“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成为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全天候公开体育场地。其月均使用人次为13837, 全额收费场地月均使用人次为29629。但以上资料和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日益增加的人口与体育迅速的发展, 现有的硬件设施, 体育场地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3.3 体育场馆的投入
2 0 0 7年各项体育建设投资, 机械及设备, 体育场地的保养及维修支出为2.5千万澳门元, 占全年体育发展基金预算6.3%。9 9年投入为1.7千万。由此可见, 政府对体育场地的保养和维修较为重视, 但无奈缺乏良好的管理制度与人员, 批出承包维护工程虽是公开招标, 但经常是同一公司分别承包, 费用高企, 使资源不能有效地运用。
4 澳门体育人群比例现状
从澳门统计局得悉资料澳门常住人口体育人群比例为:40岁以上占15.3%, 31~40岁占14.4%, 30岁以下占70.2%, 其中未婚占7 2.5%, 已婚占2 7.3%, 说明未婚者和年青人参加小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以及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未能照顾到年长者和有家庭的人士。参加活动者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9.6%。学历高的人参加活动多, 说明了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体育价值观成正比, 对参与小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成员职业方面, 学生占56.8%, 身为政府公务员者占1 7.7%, 任文员者占9.2%, 工人占6.4%, 家庭主妇占4.1%, 售货员占2.1%, 商人占1.8%, 退休人员占1.4%。可以得到除学生之外, 则以政府公务员和文职人员者所占比例最高, 说明他们因职业特点, 余暇时间多、收入相对较高, 因此能经常参加活动。而商人、售货员、工人、家庭主妇不能积极参与小区活动。其主要困难是时间少、工作忙, 其次是同行的伙伴、缺少设施、指导者等等。
5 大众体育活动主要形式与内容和运作资金来源
5.1 以基层小区体育组织开办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班
由基层小区体育组织举办各种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青少年儿童竞技活动与对外周边地区的交流比赛。或是由基层小区体育组织提供场地设施, 让小区居民以自由活动形式, 随意参加体育活动。内容分别有:武术、跑步、健身操、球类等等。
5.2 小区体育活动中, 担任体育指导的人员多数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非专业体育教师, 或各体育社团的教练等
他们多数在小区举办的一些培训班, 或运动竞赛中扮演了导师、教练员或策划者、组织者、裁判员等角色, 在小区体育的推广普及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5.3 澳门开展小区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
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拨款;由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团体和人士赞助;向服务对象适当收取费用。由于澳门的经济背景及其自身实际情况, 目前在澳门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优惠福利性。澳门体育发展基金图2, 为澳门发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 直接授行政长官批示拨款的机构, 金来源主要于政府预算、体育场地出租、信贷、利息、捐赠、体育入场券等, 据澳门印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08年之体育发展基金预算为3.747亿澳门元, 占2007年全年政府总收入0.9%, 研究计划、顾问及翻译投入为50万澳门元, 占全年预算0.1%, 显示当局对研究澳门体育的发展研究过于忽视, 对现有体育管理成效过于满足。本地与海外广告及宣传费用为5.7百万澳门元, 占全年预算1.5%, 投入巨大, 但在现阶段成效不大, 未能有效吸引更多新的市民加入体育人群。
6 今后大众体育道路的争议
(1) 据问卷调查所得, 超过6 0%市民认为, 经过三个大型运动会后, 澳门体育应以大众体育为主要发展方向, 有量才能出精, 而且大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当局政府却一再会投入更多资源和策谋加大发展大众体育, 但事实并非尽如此。据非正式统计数据显示, 绝大部份本地体育教练员却认为该向精英体育发展, 因有精英才能引起大众参与。
结合这几年公众对政府处理体育发展的意见, 大部份市民希望有更多对公众开放的场地, 而不是巨资兴建超国际级场馆, 举办完运动会后改建成商业大楼或闭门提供各运动会的运动训练使用。
(2) 澳门的体育发展方向, 一直是具争议性的, 但民意却非常清晰, 希望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运用在体育发展上, 为他们提供更多场馆使用, 享受社会会发展的成果。也许精英体育, 大众体育都有十足的说服力, 但为何精英制大众制却一再争议不休?我认为都归因于政府的策略在两者间都失败。澳门的体育发展方向, 一直是具争议性的, 但民意却非常清晰, 希望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运用在体育发展上, 为他们提供更多场馆使用, 享受社的结果。
7 现有问题及解决办法综论
纵观澳门回归祖国, 从2000年起经济资料连年上升政府收益与支出大得惊人, 这的确令人兴奋。也许这些不定上升的数字被看作成果的标准, 但那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市民却并不太赞赏。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的建设离不开资金和土地。要决心改善澳门的体育水平, 必须制定合乎澳门现实的管理制度和特色, 认真吸纳民意, 破除官僚主义, 多与国内外体育团队交流, 消除带岐视性的保护政策, 从各地引入专材, 刺激澳门的人材劲争力, 有计划的逐步解决和发展体育硬件设施。与国内体校制定常规的互访机制, 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完全封闭的状况。强劲的经济条件不可能让澳门成为一个方方面百分百完美的城区, 优越的条件配合优越的管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摘要:对建立符合澳门实际情况和澳门地区社会水平的“大众体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 (1) 在构建澳门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途中, 首先应对小区体育组织体系进行完善。建立组织网络系统, 使各级小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使组织管理水平提高, 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小区体育指导队伍; (2) 目前澳门的平民大众和劳工阶层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小区体育活动, 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与影响; (3)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使用, 未能配合到小区体育的发展。对现有的体育资源, 应予充分利用和开发; (4)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一特殊地区, 从社会现况, 经济基础, 历史背景等因素对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关键词:澳门,大众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树斌.澳门小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广州:体育学刊, 2002.
[2]王凯珍.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3]招乐辉.粤港澳台地区学校体育特质条件和体育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容贤冰.浅谈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M].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2007.
[5]蔡智忠.澳门的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6]梁洪波.第四届东亚运动会对澳门城市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刊, 2007.
[7]马宣建.澳门的体育发展及其前景[J].体育科学, 1999.
[8]宁自衡, 詹建国, 李益群.2010年澳门体育发展趋势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Z].公报, 2008第一组, 2008.
变革时代的澳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篇10
摘 要:自开放赌权后,澳门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对教师的晋级、专业发展津贴、评核等进行了规定,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但这些规定比较侧重外在鼓励,文章建议从引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以及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的专业组织、有活力的学习社群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澳门教育;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文化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变革。各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根据不同情况,改革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澳门在全球化及博彩业开放背景下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一、背景介绍
澳门继2003年开放赌权后,经济高速增长。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显示,2015年11月澳门入境旅客为2589451人次,人均消费为1540澳门币,政府博彩税收收入为164.25亿澳门币。当前,澳门有约30间娱乐场(赌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优渥的薪水福利,而且没有学历限制,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
在澳门,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十分受欢迎,当然也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澳门回归祖国以前,澳葡政府不重视教育,公立学校只有寥寥几所。澳门华人为了子女的前途,纷纷成立私立学校。因此,澳门基础教育至今仍以私立学校办学为主体。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5年度实施正规教育和回归教育的中学共有52所,其中有4所公立中学,48所私立中学(占全澳中学的96%)。长期以来,澳门各校的管理不一,教师的工作量、薪金、福利等没有统一标准。相比之下,政府部门和博彩企业能提供优厚薪酬的职位,导致在赌权开放初期出现教师流失潮。2007年,教师以游行方式向政府表达诉求,希望政府关注教育问题,投入更多资源发展教育。[1]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新重视,2012年2月,澳门特区政府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保障教育的持续发展,制定并公布了《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以下简称《私框》),将教师分为六个等级,规定教学人员的上班时间与授课节数,保障教学人员的报酬及福利。另外,《私框》明确将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服务时间”和“工作表现评核”作为职级晋升的三大要素,将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是澳门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二、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现况
根據霍普金斯(Hopkins, D)的研究结果,要想学生在学习成效上有高水平的表现,缩小高成就与低成就学生之间的落差,不仅需要个别学校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进行全系统的改革。而对于学校系统改革,外部改变固然重要,但更应该重视系统内部的改变[2]。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其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被视为影响教育革新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对其自身、政府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教师必须不断成长、自我提升,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私框》强调建立教师评核机制,重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发展津贴”;另一方面,规定专业发展时数为“晋级”的要素之一,而且学校会在每学年结束前对教师进行工作表现评核,专业发展时数为参考标准之一。就外部驱力和内在动机两者来看,《私框》似乎较重视以外部的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下文就此加以说明。
(一)晋级
《私框》在第五章第一节对教学人员的晋级条件进行了规定,具体见表1。
如表1所示,教师若想晋级,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参加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私框》中第九章第四十六条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审核以数量表述,即规定教师平均每年的专业发展时数要达到30个小时。此外,《私框》第八章第四十条之二对每一级教学人员的薪水进行了规定,即教学人员应获得与其职级相符的基本工资,学校须保证任教同一教育阶段不同职级教学人员的每月基本工资保持适当差幅。第四十条之三指出,第一级教学人员与第六级教学人员的月基本工资之间应有30%或以上的差距。
(二)专业发展津贴
《私框》第九章第四十七条之一规定,为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提供财政上的支持,教育暨青年局向不牟利的本地学制私立学校的教学人员发放专业发展津贴。津贴的金额会视澳门特区政府的税收而进行修改。截至2015-2016学年,津贴金额每年都有一定升幅。第四十七条之二也指出,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津贴额度根据学历的不同及是否具备相应的师范培训订定,并按不同的职级发放。而津贴金额、相邻职级间的级差及其调整,由文化社会司司长以批示订定。以2012-2013学年为例,第一级与第六级教学人员的津贴差幅为1.8倍,以第六级为基准1计算,第五级是1.1倍,第四级为1.2倍,第三级为1.4倍,第二级为1.6倍,第一级为1.8倍。该学年,第六级教师的津贴额为 4800澳门币,第一级教师津贴额则为其1.8倍,即8640澳门币。
(三)评核
澳门私立学校的教师聘任至今仍实行“一年一聘”制。就是说,每学年结束以前,若校长同意续约,就代表教师下学年仍可在原校任教;若未收到续约聘书,则意味着失去教席。这种做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选择,亦是一种“威胁”。以市场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可以互相选择适合对方的场域与人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制度让教师的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只要校方按照“《澳门劳工法》”做出补偿,就可以随时解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让教师全心全意地付出?《私框》的推出使这种情况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加入教师评核的部分,规定学校要在每学年度结束前对教师进行工作表现及专业发展情况评核,作为续约与否的参考。
为了在评核中得到“满意”的评语,以便继续取得教席、将来升到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好的薪酬福利,不少教师会在课余时间参与专业发展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教育暨青年局举办,上课时间多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六点半至九点半(或十点)和星期六、星期日两天。培训课程以自愿报名的形式进行,但很多教师只在意报到和离开时的签名,且会把学生的作业、学校的行政报告、备课的数据带到培训课程中进行处理,甚至有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玩手机游戏,或利用通讯软件聊天。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将“参加时数”作为标准容易导致很多教师将参加培训课程视为“评核”和“晋级”的垫脚石。如上文所述,教师必须追求不断成长、自我提升,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到提升,培养人才,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对于当前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相关举措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以促进澳门教师专业发展。
三、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引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内在动机
笔者认为,外部驱动力是有限的。学者张纯子指出,从“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观点出发,教师专业发展以往重视教师专业描述和规约性的意义,现在更重视教师专业生命发展中的专业自我认同,而且专业认同会影响教师观点、策略与行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认同,引发教师内在动机,专业发展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3]
对于教师专业认同的提升,学者杨巧玲认为,专业认同大致上可分为两种概念化的方式,其一是心理学取向,视教学为非常个人的工作,即教师专业认同指教师共享的一些特质,如对其工作所持的关怀、价值、信念、抱负等;其二是社会学取向,认为教学植基于社会情境中的人际互动,即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制度情境互动的结果。[4]
在以上视角下,笔者认为,澳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首先,应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促进专业发展,其目标是什么;其次,所制定的策略与实际执行要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最后,培训要取得显著成效,使社会肯定教师所接受的专业培训,相信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认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价值和目的,并将此内化,才会真正参与其中。
(二)提高教师专业的努力方向
教师分级制度和教师评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小学教师成长、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看,教师的能力及教学成效其实是难以评鉴的,这样的做法或许会对教师造成限制与压力,而且分级制度和评核委员的组成、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澳门可以参考芬兰的经验。芬兰不进行教师评鉴,但大众对教师高度信任[5]。芬兰在2000年、2003年和2006年的PISA测试中都取得了优异表现,这与该国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和雪莉(Shirley)所指,教育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教育进步的关键,其中包含三个专业化原则[6]。下文根据此书的观点及个人体会,提出改善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1.成为高素质的教师
以芬兰为例,芬兰严格控管教师入职的渠道,芬兰高中毕业生欲成为师范生,除在国家考试中表现优异外,还需要提供课外活动表现凭证,并参加师资培育大学所办理的入学考试和面试,且对于教师的学位要求是硕士学位,最后能够取得教师职位的大约只有1/10。芬兰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社会改良为旨,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具有很大的专业自主性。[7]
澳门教师来源多种多样,除了本地的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生外,还有内地、台湾等地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除此之外,澳门分别与华南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合办了“师范专业补充文凭课程”,即使学生不具有师范生资格,只要修读一年补充课程就可以拥有师范生资格,成为正式的教师。这容易导致一些无意执教、只想找一份稳定工作的人进入此行业,影响教师队伍素质,引起社会对教师专业性的质疑。澳门应提升教师入职资格,着力培养优秀、有热忱的人才投入教育行业,建立社会大众对教师的高度信任感。
2.成立健全的专业组织
教师组织应成为系统化变革的行动者,而不只是对于他人提出的变革的反对者或执行者。芬兰的教师工会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可以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知识和想法,同时芬兰政府不会强行要求教师实施政策方案。
澳门现在并无正式的教师组织。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性的建立应在机制上得到保障。澳门可以成立正式的组织机构,让教师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3.建立有活力的学习社群
芬兰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为学生研发设计课程,以相互学习、共同改进,建立合作、互信及责任为核心的文化。目前,澳门的教师学习社群只局限在同一学校范围内,可以从组成一个校际网络做起,鼓励教师与他校教师交流经验与实践心得,共同备课、互相观课和学习,逐步建立教师合作学习的文化。
教师要不断地促进专业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各种教育改革。教师应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执行外部改革者给予的任务。教师对课堂最为了解,而且连接着学校、学生与家长,在讨论教育改革时必须考虑他们的意见。如果教师认为这些改革对教学是有用的,笔者相信他们会愿意贡献一份力量,让教育变得更好。
教师应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应着重启发教师的自觉性,相信教师的价值,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教师培训应该是开放而不断变化的,促使“由上往下的专业发展”转变为“由下往上的专业成长”,提供教师所需的、有意义的专业成长机会。教育改革要重视教师的声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样。笔者认为,每名教師都有能力根据自身的需要规划进修历程,应根据每名教师的需求制定相应“成长计划”,而不是要求其被动地接受培训,而教师培训内容也必须与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相关,从而将其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符霖甘. 澳门私立学校一位新手教师的专业化过程的个案研究[D]. 澳门:澳门大学, 2012.
[2]Hopkins, D. Every School A Great School: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System Leadership[M]. England:McGraw-Hill, 2007: 3-5.
[3]张纯子.教师专业认同之叙说探究:一位男性幼儿教师“找寻”与“转化”的故事[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9(23): 81-111.
[4]杨巧玲.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认同之影响:五位“国中”资深教师的探索性研究[J].师大学报,2008(3): 25-54.
[5][7]王丽云、徐铭璟.芬兰师资培育制度特色及其对台湾师资培育之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 (1):167-206.
[6]Hargreaves, A., Shirley, D. The Fourth Way:The Inspiring Future for Educational Change[M]. Thousand Oaks, Califonia: Corwin Press, 2009: 88-94.
澳门发展论文 篇11
澳门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全力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澳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回归15周年时指出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 ”[1]然而,澳门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博彩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博彩经营权自回归后走向开放,大量外资涌入,风生水起的博彩业急缺劳工,导致大量初高中、大学生弃学从工,使澳门教育的发展曾一度跌入低谷。 加之澳门出生人口的回落,理论上教育与经济所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竟然陷入“反比” 的魔咒。 教育发展受限,也就意味着澳门社会的长远发展动力受到阻滞,澳门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境况。 此外, 港澳台地区在政治上也并不平静。 2014年,港澳台三地群体事件频发 ,参与者多为青年人。 这对港澳台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法律管制,尤其是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等均有所冲击,在一定时间内给港澳台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成绩并非一日形成的,问题也不是骤然发生的,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积淀无疑是主要的根源。 尤其对高等教育而言,它担负着培养青年高级人才的重任,无论对经济发展的长远成效,还是对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澳门高等教育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以使其能够主动地迎接风险和挑战。
二、澳门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
1. “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一方面,澳门作为中国主权领土的一部分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绝大部分的澳门高校获准在内地招生,使澳门在生源上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此外,澳门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非常便利。无论是澳门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国家、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 均对推进彼此的交流合作持有很高的热情。 另一方面,在“两种制度”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承认学历和学位等政策,推动教育的发展”[2]。 这也意味着,澳门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经费拨款、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依据澳门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对于增加澳门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当然,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涉及国家、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教育导向,亦可根据自行制定的教育政策加以体现, 充分展示内地和澳门血浓于水、同宗同族的紧密联系。
2. 与生俱来的多元文化 。 澳门一直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各种文化在澳门这块土地上交融汇聚,形成了澳门今天独特的文化氛围。 1594年, 远东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机构———圣保禄学院在澳门成立,当之无愧地成为东学西渐、西学东传的文化使者。 1762年,圣保禄学院因耶稣会在天主教廷失势而过早地关闭[3]。 其后,澳门高等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 直到1981年东亚大学的创立再次开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由于开创者聘请的大多为英国、香港的学者,在教育体制上主要模仿英制的学院制模式,所以东亚大学在开办初期毫无疑问带有西方主流高等教育的色彩。创始人亦存有这样的理念:“澳门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之地,澳门的大学一定要体现出多语言、多文化的特点。 ”[4]虽然,回归以后的澳门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公立私营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整体上也依然诠释着多元文化的内涵: 办学理念多元、办学主体多样、教育中的三文四语、四种学制体系并存、 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等等。 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并非多种文化在一般意义上的共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 高等教育既能体验出民族的也是国际的信念,也能感受到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对于教育发展变革的渗透。 配合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趋势,澳门独特的文化枢纽地位,也成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宏大平台以及未来在课程、师资、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推动力。
3. 小微特征的潜在影响。 香港大学的马克·贝磊教授在为跨世纪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所做的报告中指出:处于微型地域环境下的澳门,有着“推广效应”快的微型地区特征[5]。 这意味着,任何外部的影响,都有可能在高等教育内部成为现实, 并且在外部与内部、 内部之间快速地转化。 同时,多元文化与小微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开放和融合。 澳门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这不仅因为澳门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外部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能较好地融入其中,而且微型社会的快速反应机制使澳门的院校更容易在开放的环境中捕捉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开放融合以及快速反应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外部一些不良的信息同样容易渗透到社会文化的系统中来,如受香港“占中”事件的影响,西方所谓民主价值观念在澳门形成气候,更有甚者,有澳门团体在香港“占中”以后对澳门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的调查显示,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的学生由过去的9成跌至5成多[6]。 这对澳门与内地同属 “一个国家”的根本前提产生冲击,也同时体现出小微地区在思想信念浮动、教育传播方面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必要的时候需要加以协调和引导。
三、澳门高等教育的分类及其意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高等教育层次上,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澳门的高等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其中也包括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及的高等教育分类则主要依据跨文化地区的公民身份,并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将澳门高等教育在性质上分为国民教育和国际教育。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任何主权国家,都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作为本国教育体制下的必要内容,并“把它看作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塑造国民身份意识的重要途径”[7]。 澳门高等教育在澳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 也是青年走向社会的关键教育环节, 当然需要在“一国”的前提下,开展针对“中国公民”的国民教育。同样,澳门是一个跨文化的地域,高等教育无疑还需要包括国际教育。这里所提及的国际教育不仅仅是指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 更主要的是,澳门高校中有着大量具有外籍身份的教师和学生。 所以,国际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与国民教育并行的重要一极。
(一)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一词在理解上颇有争议。 《教育大辞典》将国民教育解释为公共教育,指国家为本国国民 (或公民) 举办的学校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和台湾地区经常使用的国民教育概念重复, 内地基本将国民教育看成针对国民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国民教育最早是建立在民族意识觉醒上的一个概念。 目前,世界上主权国家大多将国民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新加坡于1997年启动了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以下手段形成国家凝聚力 、 生存本能及对未来的信心:培养作为新加坡人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尊感;知晓新加坡历史;理解新加坡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潜在的风险;灌输现有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观念及获胜的意志, 确保持续的成功与福祉。 ”[8]
然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一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国民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明显不足。 澳门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有所降低。这一方面归结为:澳门受到葡萄牙管治已经长达400多年,许多青年人对国情并不了解,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对内地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或存有偏见。加上澳门的基础教育以私立为主,无论是西式天主教教育还是中式教育, 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教材也主要体现欧美教育的元素。 另一方面,澳门在教育上属于微型“特区”,可以自主制定政策,促进教育发展。 然而,澳门的教育制度更多地是配合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较少关注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国民身份的认同。 从当前的澳门社会形势来看,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开展国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属于专业教育,更需要在层次和方法上关注国民教育。 对于港澳地区来说,高校很多外籍学生直接接受专业教育,而不是像内地高校的外籍留学生大多数是汉语语言教育,这直接加大了国民教育的难度。所以, 在澳门高校开展国民教育, 应该以潜在渗透为主,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澳门的中国公民充分理解和接受国民教育的理念。澳门特区政府可依据基本法授权,从法律上确立国民教育的地位。具体而言,国民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起点,认识中国的历史与国情为基本任务,加强两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纽带,激发澳门青年对中国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使命。
首先,对于澳门地区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出发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对澳门青年说过,“五千多年文明史, 源远流长。 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 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基础”[9]。 而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爱国。 人、 家、国、天下,一层层递进。 高校需要通过通识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日常的互动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拓宽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的渠道,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和源远流长, 增强港澳台青年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其次,澳门高等院校国民教育的任务既要紧贴澳门的现实, 还要密切关注国家整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细观澳门地区一些青年思想异动的表现,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国的历史和内地发展现状的不明晰。 加之,内地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相关问题也会被人为地放大和曲解,反而内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 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却没有被客观的认识。 即使当前内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由澳门国民教育中个人角色的定位、 社群关系的处理,以及在思考历史进程中国家和澳门地区所遇到的危机和挑战的过程中,也会提升作为一国之民的时代诉求和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公民的国家、民族观念。
再次,澳门高校中所开展的国民教育需要以两地师生的相互交流为纽带。这是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仅仅通过学校、课堂等主要的形式来实现的[10]。事实上,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回归以来,开展了大量的交流合作, 但有些交流仅仅停留在参观、访问、成果宣传等方面,合作也更多地停留在学科、人才交流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从政治、文化方面了解内地。 所以,两地针对国民教育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项目为载体,促进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如,澳门基金会近期组织一批学生赴陕西交流, 让青年认识祖国, 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爱国爱澳的情怀。国家教育部也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促进两地有利于国民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激发澳门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青年对于中国国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实,每一个公民个体意识的确立,必然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自我和社会相互结合的一种确认。 “身份意识并非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而是来自建构,来自意识形态机构的各种仪式之下形成的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社会秩序、共同价值的认同。 ”[7]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 澳门高校依照国家的出发点宣传适合于澳门的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内地的国情,不仅有利于避免西方极端民主价值观的“洗脑”,而且有助于使澳门青年确立对国家、中华民族以及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澳门的青年一代才能在国民教育中紧扣国家发展的机遇,以及在世界性议题下,主动求知、面向未来。
(二)国际教育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国际教育的发展策略。如美国2012年发布了题为《全球性的成功:国际教育及参与(2012—2016年)》的战略发展报告;同年,加拿大出台《国际教育:加拿大未来繁荣的关键推动力》的发展战略规划书。 而这些国际教育发展的目标, 主要集中在满足自身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开拓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通道,获得由国际教育带来的经济利益, 发掘自身吸引国际生源的潜力等方面[11]。国际教育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教育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澳门处在一个跨文化的地区当然更不例外。 200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理工学院委托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所做的策略发展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一,高等教育能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专业人才;第二,澳门高等教育自身也可成为产业适度多元中的一元[12]。结合澳门社会自身的特点,以上观点如果要落到实处,必须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
一方面,产业的适度多元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澳门高等教育无疑是人才的储备库,澳门高校的重任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澳门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本地人才。 而在美国,国际教育的具体目标体现为:提高全球化能力、向他国学习、参与教育外交;同时,美国教育部已推进实施了多项旨在提升专业外语知识、国际研究的学习项目,通过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认识与了解世界[13]。 澳门高等教育在文化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非常开放,同时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三文四语,国际间的研讨合作比较频繁, 这些都是澳门本地学生培养全球化、 国际化视野的有利契机。 此外,配合澳门特区政府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高等教育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来澳门学习和工作, 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待遇,在教育性质上也要与作为中国公民的澳门居民区分开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澳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超越自身所限的环境洞察世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发现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学科拓展,引领社会和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把澳门高等教育中的国际教育作为产业适度多元发展中的一元。 世界贸易组织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将教育服务也纳入服务贸易的范围。延伸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14]。 以英国为例,许多高校国际教育的理念、模式、合作关系和产品设计都是以商业化为指导,其中针对中国大陆学生的服务产品设计就有: 本科预科、 本科课程、硕士预科、教授型硕士、研究型硕士,还包括大量的语言培训和夏令营等[15]。 澳门高校在葡语、 中医药、 微电子等学科教育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并且“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地位的确立,使得澳门已经成为联系中华地区和葡语系国家的桥梁纽带。高等教育要善于将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以低成本提供,在比较优势中吸引国际教育消费。此外,澳门高校应该集中力量开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工作, 以跨文化地域为契机,推动建立一系列中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标准,如中医药、武术、中葡翻译等,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带动澳门经济产业适度多元。
四、结语
【澳门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澳门电信事业的发展工作总结10-07
香港、澳门论文09-04
澳门旅游05-09
澳门葡语05-13
澳门就业05-13
内地与澳门06-27
澳门历史城区09-19
2019澳门回归20周年800字_澳门回归心得体会06-04
澳门高等教育08-24
澳门小确幸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