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化发展论文

2024-05-18

价值化发展论文(通用7篇)

价值化发展论文 篇1

摘要:广告最具备神话功能的地方就是能获取快感, 即视觉愉悦。在这一点上, 所有产品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人类的感觉和欲望, 换句话说就是能增加快感潜力。本文主要从香烟广告发展的趋势看商业广告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广告,文化价值,万宝路

1 香烟作为特殊商品其广告的特殊性需要

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 具有鲜明地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 同时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广告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向人们传递有关商品、服务、企业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而广告主体采取“文化攻心”策略, 利用文化的力量号召受众, 在广告中注重文化内容。不难看出, 近现代商业广告不仅介绍各种商品, 同时传播各种文化意识, 借此说明广告商品与文化的关系, 这些广告为商品增加了文化附加值, 使商品从单纯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逐渐赋予文化层次的内涵, 不同商品 (品牌) 有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但是, 如果是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害的产品, 则必须以更加均质化的方法带来客观上的快乐。

最初的香烟广告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 到了20世纪烟草的广告成为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一部分。根据敏特 (Mintel) 信息咨询公司199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有61%的人士反对吸烟。尽管反对烟草广告的人数在上升, 而且还率先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彻底禁烟广告, 但都终归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2 万宝路香烟广告的发展及其品牌文化价值的形成

在香烟王国的众多品牌中, 万宝路 (Marlboro) 无疑是最响亮的名字。尽管今日世界的控烟浪潮汹涌澎湃, 但万宝路在美国《商业周刊》和纽约国际名牌公司联合推出的2003年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上仍然高居第9位, 其品牌价值为221.8亿美元。在这其中, 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至少占一半。

万宝路刚进入市场时, 是以女性作为目标消费者, 口味也是特意为女性消费者而设计--淡而柔和。为此它推出的广告口号是: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无论产品的包装设计还是广告方面的宣传, 万宝路都致力于明确的目标消费群--女性烟民。然而, 尽管当时美国吸烟人数年年都在上升, 万宝路香烟的销路始终平平。40年代初, 莫里斯公司被迫停止生产万宝路香烟。后来,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为其做广告策划时, 作出一个重大决定, 万宝路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折。李奥贝纳沿用万宝路品牌名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将它重新定位为男子汉香烟, 并将它与最具男子汉气概的目光深邃、皮肤粗糙、粗犷豪放的西部牛仔形象联系起来--袖管高高卷起, 袒露出多毛的手臂, 指间夹着一支烟雾缭绕的万宝路香烟, 胯下骑着一匹威猛的高头大马驰骋在辽阔的美国西部大草原, 显得魅力无穷———以吸引所有喜爱、欣赏和追求这种气概的消费者。传播主题亦定调为:“释放男人风味”。将“牛仔”定义为“男人概念”, 只要是硬汉、豪气的风格与个性, 都属于“万宝路男人”。以后一系列的广告表现, 有猎人、园丁、水手、或飞行员, 手背上均有个陆军标志的刺青, 都成了“万宝路男人”的主角。此后, 刺青成了一种冒险精神的图腾及品牌个性, 足足使用了七年, 直到1962年才由“万宝路故乡”所取代。

全新的万宝路形象, 是一种朴实、放松、在户外干活的硬汉, 这些形象包括:牧牛者、海军军官、飞行员等等。透过手背上的刺青, 向人们展示他们奋斗的双手, 而这被记录着的过去的浪漫时光, 是最值得人们向往和尊敬的。随后的调查显示, 这批广告效果显著——过去留在人们心中的万宝路女人的形象及其带给受众的温柔印象一扫而光。同时它的广告文案特别强调新滤嘴、老风味以及更安全的概念。实实在在的男人风格与品味、滤嘴的畅快口感、叨在嘴上劲道十足, 现代的硬盒盖包装, 直到你点烟前, 让每支烟都能保持结实和不走味儿。万宝路所传达沟通的广告讯息亲切踏实、不矫揉造作, 很快就获得数百万消费人群的一致认同和信任。逐渐形成了代表美国消费文化的一种时代图腾。

跨入60年代, “刺青的万宝路男人”功成身退, 逐渐由“万宝路故乡”牛仔系列取而代之。经过一连串的市调追踪, 消费者对“万宝路男人”的品牌个性反应不一, 但对“牛仔个性”的印象记忆度最为深刻。

如果说“万宝路人”的广告注重宣扬个体的“强悍、粗犷、自主”, 那么后来的“万宝路国度”的广告则聚焦于“强悍、粗犷、自主”的“万宝路人”的生活情境。在绿草无边的“万宝路国度”里, 牛仔们自由但并不孤独, 他们纵横驰骋、共同游牧, 分享甘美的食物、熊熊的篝火、醇和的香烟、浓浓的友情……“万宝路国度”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诱人世界。每个“万宝路国度”的广告都会向消费者发出盛情的邀请:“来吧, 加入万宝路的国度!”

其实, 真正使烟民们着迷的不是万宝路香烟与其它品牌香烟之间微乎其微的产品上的差异, 而是广告商涂抹在万宝路香烟上的男子汉气概给烟民们所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 将万宝路香烟的商标拿下, 与其它品牌的香烟混在一起, 请万宝路香烟的忠实消费者分辨哪一种是万宝的香烟, 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将其清楚的分辨出来。而曾是“万宝路男人”的代言人韦恩.麦克劳伦 (Wayne McLaren) 每天吸5包烟, 与另一位产品代言人大卫.麦克林相继死于肺癌, 最终导致烟草广告全世界禁播。但是万宝路并未因政府的广告禁令及相关限制而中箭落马, 主要就是万宝路这八十多年来, 始终维持着一贯的品牌印象。万宝路的广告根本不需要冗长的大小标题或文案, “哪里有男子汉, 哪里就有万宝路”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并形成了代表美国消费文化的一种图腾。

万宝路香烟广告在国际上也大行其道, 就年轻一代而言, 看到万宝路的广告, 顿时便有一种不羁与力量的感觉在血液里流淌。它的广告语:“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come to Marlboro country” (想要品尝真正的香味, 请来万宝路之乡) , 激起了渴望漂洋过海年轻一代们心中的野性与英雄气概。这是出于一种价值认同, 而并非缘于口味。外烟品牌营销惯用传媒、影视作品来传达其文化价值,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他们的文化价值。我们不难推断, 万宝路的文化价值至少占其整个品牌价值的一半。即:如果一包万宝路卖10元, 那其中至少5元卖的是美式文化价值。

万宝路品牌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被赋予文化价值的过程, 品牌文化不断地更新转化由此, 文化价值在广告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2.

[2][日]白石和也编著, 王传杰译.视觉传达设计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1.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高校资产价值化管理 篇2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逐步落实,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中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但是,国内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还不是很好,例如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工作没有过硬的基础、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投资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一方有资金不足,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又有资产闲置与浪费的问题。不仅要加大对高校建设经费的投入,而且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 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概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和力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规模、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校投入的经济性、效益和效率性,它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中必然包括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加强。

《高校学校财务制度》第29条提到:“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因为各种资产向货币资金转变的时间是有差异的,《高校学校财务制度》将高校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超过500元,专用设备超过8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若是单价不符合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了1年的同类物质,也可作为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可从以下6点来考察:一是土地、房产和建筑物;二是专用设备,即为教学科研所配置的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器械;三是一般设备,如办公及交通工具等;四是文物与陈列品,如其他组织或个人无偿赠给学校教学科研的物品等;五是图书资料;六是其它校属资产。固定资产在属性上分,可分为两部分,即不动产与动产。不动产主要是指学校所建的房屋等,除此之外的其它固定资产均属动产。

到了21世纪,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很快,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在高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及其办学形式上等,都体现了多元化发展。由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教科研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却内能更好的重视资产管理。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以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使资产的保值增值得以实现。

高校资产管理就是管理高校资产运动各个环节及其过程,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清查、评估、运作、处置、监督等环节的管理。管理的环节比较繁琐,包括的内容也不少,各式各样的管理方法,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产权管理,是优化配置高校经济资源。

2 高校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对高校资产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资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疏漏和失误

在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情况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成为实体。跟普通的国有资产经营单位是有差异的,高校后勤实体的目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后勤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高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种类型。大部分高校没能清楚的认识到这点。

2.2 高校资产多头管理,相互脱节,造成资产流失

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由校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监督,基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或者没能很好的执行这些制度执行,再加上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模式让各部门间没能清楚的区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教育成本核算和节约意识非常薄弱,导致固定资产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无从体现。

2.3 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要有一定的制度,才能根据制度去实行。高校资产管理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缺少相关工作人员,致使不能进行规范的资产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不明确不统一,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通常就是对自己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就会造成管理混乱等情况,进而不容易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使一些固定资产入账慢,甚至可能出现漏账现象,这样就使得某些固定资产在名义上是有的,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4 盲目购置,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

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效率不高、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某些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比较优秀的高校。一方面,学校要进行教学、科研,为此买进某些大型的高精尖设备、仪器,但是基于当下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现出的种种弊端,不能很好的集中管理固定资产,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调剂余缺,各个部门、课题组买了一样的设备仪器是完全有可能的。某一教学、科研项目完成后不再使用这些设备仪器,那么他们就将成为二级单位或课题组的资产,长期不再使用。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设备仪器的也处在快速更新中,若不能很好地改善其早期使用率,那么就会造成这些固定资产的浪费。另一方面,虽然某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但是又没能很好地对其进行日常管理维护,进而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同样也是对固定资产的浪费。

3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实行高校资产价值化管理

高校资产的价值化管理关注的是其价值大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从价值上认识资产,对其所占用的资产的价值,能够承担起该有的责任,运用有偿占用资源等相关,达到资源集中有效管理及使用的目的,使资源能自主的流向创造效益那些单位或者部门,进而使学校整体资产的效益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价值化管理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做到能够认识价值世界变化趋势,从而进行科学决策,使学校资产能够优化配置。要改善高校资产使用效益,进行价值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办学效益的改善。

3.2 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宣传

任何一所高校若想很好的发展下去,高校的资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校的高层领导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在动用大额资金时,要三思而后行,对重大决策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慎重决策的原则,以免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要正确处理资金、实物、无形资产三者的关系。客观上要避免盲目需求,消除重复购置的情况。要注重对购置资产的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度。存量资产必须盘活,以便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有效的管理机构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不断推进高校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因此,首先,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要把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列入学校整体规划,选拔思想进步、作风踏实、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人才管理高校资产,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其次,扎实完成资产管理的每一个基础工作。最后,建立资产信息资料库,建立起动态监管体系,使资产信息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3.4 加强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

基于当下我国电子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高校购置使用的投影仪、打印机等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常常发生损坏情况,因电子产品标准不统一,型号不一,更新换代快,维修技术较落后,需要更换配件,导致维修成本过高。所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与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3.5 建立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赔偿制度,防止资产名存实无、不经允许就外租外借、便宜处理等事情的发生。在管理中若有人表现得非常好,要对给予其奖励,若有人因管理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或者盲目购建导致资金浪费,要对其进行行政和经济双重惩罚和责任追究。

4 资产在采购、使用、淘汰时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计划购建期采取的措施

科学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对于保证投入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时期,资产的性质、用途与规模正处在论证之中,没有形成实体,因此有没有充分的论证,对资产使用效能的发挥起到前瞻性的作用。

4.2 正常使用期采取的措施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管理制度、相关体制与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实现其预期效益。建立健全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努力解决因管理体制造成的资源对外开放受限、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

4.3 淘汰期采取的措施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固定资产残值的再利用和回收。很多因素都会导致资产进入淘汰期,但无论哪种因素,都要努力使这一时期来的晚些。还需强调的是,处置资产时,需要按照资产的处置程序,严格审批变卖环节。

总之,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配合工作,各司其职,一起努力,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摘要:论文介绍了高校资产的定义、管理的范畴,分析了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我国高校资产的管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学校资产管理手册[M].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3.

[2]张惠军.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6(23):39-40.

[3]王浩浩.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1,16(30):250-250.

[4]李道东,易娣.高校资产管理的滞后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学报,2006,4(5):84-87.

价值化发展论文 篇3

1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内容。探讨人的价值问题,实际上就是探讨满足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即人的微观价值以及人的宏观价值。

人的价值与一般客体的价值不同。一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永远不会成为主体;而人则既是产生需要的价值主体,又是以其创造性活动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客体。人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正确理解人的价值,就要从人的微观价值和宏观价值入手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第一,人的微观价值。人的微观价值的核心是人的生命。人出生之后到青春发育期有自我独立的理性意识能力之前是人的微观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是上代影响的重要时期。人的一切发展以及价值理念的形成均有赖于上代人提供和干预。家庭是孩子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背景[2]。是人的最初生活环境,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伴随人一生。

第二,人的宏观价值。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们的集合,是人们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组织手段,社会的价值最终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在微观价值形成的初始阶段,人们特别关注自己的周围世界,特别关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现时的周围世界。在这种外界“物”的驱动下的意识开始社会化,即在自身微观价值基础之上附加了具有巨大社会性的宏观价值。评判它的好坏标准就是看它对社会进步是否有利要完整地理解人的价值,还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外在性与内在性。外化的宏观价值,称之为人的外在价值,而支撑人实现宏观价值外化的价值,则称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根据,外在价值是表现出来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只有客观化、对象化之后,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存在。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的转化,是通过人们积极的社会实践实现的,是把观念形态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客观实现的外在价值的实践过程[5]。

人的内在价值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的内在倾向性,是道德、意志、能力、气质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本质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由社会关系规定的。完善人格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对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责任不等于贡献,但比贡献更能体现人格。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尽相同,但有理由要求个人必须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中去领悟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为社会做出贡献[6]。

肯定人具有人格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从发展的角度了解人,尊重人和重视人提供了根据。人在发展中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尽管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人的这种能力受到种种限制,也正因为此,强调这种人格价值才更有意义,才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个完整人格包含有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面对人生挫折的能力,个人奋斗精神,责任心和爱心。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体育教育更适合在学校教育中担当此任;“体验式”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这也是体育化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体育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体育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使人活得更有活力;更好地发挥人的创作才能,为社会服务,取得社会认同。为此,体育教学应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生理健康、心智健康、情绪健康、社群健康,灵性健康、职业健康上。

童年时期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孩子对体育的价值观极易受到上代人错误观念的干预,例如:“体育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会有出息的”等等说法,尤其在应试教育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对体育的价值产生扭曲, 在孩子们眼里唯有“学奥数、学英语、学才艺”, 才会对社会有用。体育在多数人眼里仅仅只是用来增强体质的概念,为了追求孩子的强壮,免得孩子吃苦。许多孩子的家长用“营养品”所替代,导致“肥胖、体质差、合作能力差、不吃苦”的孩子大量涌现。

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以自然属性的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并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体育游戏或者体育活动发挥了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期正是在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中肌体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愉悦;同时在体验游戏时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掌握了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的技巧,学会了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和扩充自己能力的本领,体会了用努力换来成功的道理。

教育是实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是有价值取向的,这个取向是由社会主导价值观所决定的。[3]毛泽东同志建国之初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道出了当时对体育的主导价值观念。今天面对各种竞争与压力,我们体育教育的理念应该丰富和发展,体育作为增强健康的手段应该放大,学会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意识、抗挫折的能力、用努力换来成功的道理,这是今天体育教育人文价值的新取向。

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不应仅放在锻炼肌体,增强体质这一目标上,应加强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意识等方面培养;学校体育在让学生躯体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应让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从而实现体育化人作用——“做人”。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动力。外国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允许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或游戏,不是他们的孩子没有学习任务,而是中国家长们难以理解的——体育活动或游戏中蕴涵有深刻的道理和珍贵的品质。体育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意识等做人的品质,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力,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3 体育化人的价值

几十年来,我们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贯是强身健体,学校体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虽然也经历了七次教学改革,但是在课程的目标定位上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七次教学改革为推动课程建设,尤其是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助推剂作用,体育课程的建设由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能不承认,由于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准,甚至经常变化,导致出现多达七种体育教学观念的误区。有技术教学观念、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快乐体育的教学观念、素质教学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能力教学的观念等[4]。这其中的教育观价值取向是科学教育。即主要是通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开发智力,锻炼肌体,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忽视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即忽视了以个体的自我完善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按照教育价值的定义,体育教育的价值有两种:(1)体育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问题。体育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 体育教育的功能价值,用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体育教育中的内蕴价值。

体育教学里大部分项目都是团体合作性质的,所以团队协作训练在体育课内很容易做到。而这些团体项目中又有很强的规则要求,讲究的是公平竞争,同时在体育的竞技中随时你都在失败,也随时都可能成功,这就需要团队中的个人努力奋斗和面对挫折与痛苦,学会用努力换来成功的道理。有人讲:东方人的教育核心是科学技术,而西方人是体育。体育课被美国人认为是培养领袖阶层的唯一课程是不无道理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只是“ 心中有社会”, 却“ 目中无人”。教学内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淡化,导致学生中小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远离体育课堂,使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甚至落空。

4 结语

价值化发展论文 篇4

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 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 我们怎么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呢?

一、注重教学设计“跳一跳”

历史教学无外乎新授课和复习课。新授课时,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明确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意义所在, 让学生明了本堂历史课学习的意义,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公开课《抗日战争》,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明确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取得胜利的保证。课前学生通过分组查找抗战中国共合作的史实, 学生从八路军、新四军的名称、太原会战中的忻口战役等方面讲述国共合作, 并从两次合作中看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可能, 祖国实现统一的可能。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可以感受到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政治遗产, 教师以此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学生发展为课堂宗旨的前提下也提高了课堂立意。

复习课要着重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高二文科班复习必修一“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 学生反映的问题是时间比较难记, 容易出现混乱。针对这个问题, 我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西方列强的侵略”, 然后请其他学生在对应的位置写出“中国人民的抗争”, 因为复习必修一, 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联系必修二、三学过的内容, 上台补充所能想到的“抗争”, 学生陆陆续续写出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学生在补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之后, 进行分组讨论,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这个时候。学生讨论之后进行回答, 这样课堂氛围就比较好,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当然, 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与教师问题的设计有关, 因为教师的问题循序渐进, 有层次。

二、给足学生时间“想一想”

有些教师在问题提出后, 总是急于给学生提示或者直接代替学生解答, 总是害怕学生回答错或者回答不全面, 不敢放手, 使得学生缺乏思考,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长此以往, 学生就不愿意动脑筋, 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没有必要的。因此, 教师在问题提出后, 要信任学生,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例如, 在请学生写“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时, 有位同学这样写的:辛亥革命 (1911年) 。其他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趁这个机会, 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说出自己对该同学的板书的评价, 认为有道理的说出理由, 认为错的也说出理由。最后在辩论中, 得出结论,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

教师只有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 树立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的意识, 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不同声音所表达出来的不同见解。

三、重视历史细节“记一记”

历史教学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而要想历史课堂不枯燥, 教师应该从历史细节的讲述着手。那么历史细节从哪里来?主要体现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中,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动笔“记一记”。代小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一文中论述了史料收集的几种方法:1.从历史著作中收集史料;2.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3.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4.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本人深以为然, 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备课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并将其为教学所用。

(一) 从高考试卷中获得灵感

在寻找资料过程中, 我发现09年至14年江苏高考中都涉及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授课中, 特别是复习课上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典型、多样的史料与严谨、多元的解读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审视历史, 即对同一客观史实的不同史料进行研读描述, 以此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感受历史的宽广性, 领悟历史的现实意义。就中学课堂教学而言, 多样、典型的选择的具体标准为“同一史实的各种研究结论”, 特别是不同身份、不同时间的研究结论, 这样更加能强化学生历史思维。

(二) 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历史素材

注意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素材的积累。例如,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林则徐在苏州创办了丰备义仓, 义仓临河而建, 易于运输, 是当时市区唯一的粮仓, 也是大运河漕运的重要见证之一。这就可以利用到教学中, 我先探寻了林则徐在苏州的足迹, 如观前街人民商场门前广场前有林则徐纪念碑。在查找资料中我了解到林则徐曾两度在苏州为官:清道光二年, 任江苏按察使, 主管司法、刑狱;道光十二年, 又升任江苏巡抚, 主管民务, 衙门均在苏州。林则徐一生最著名的禁烟事件发生在虎门, 但他的禁烟却起源于苏州。学生了解了这些史实, 就会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

此外, 专业类杂志也能给教师教学带来灵感, 俗话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 对今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浅析梁祝化蝶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 篇5

关键词:梁祝传说,化蝶,传承价值,启发意义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 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 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 天长地久不分开。”看到这感人至深的情感抒发, 会不自觉地使天下所有的痴男怨女洒下一掬同情的热泪。经典的梁祝传说迷人之处, 就在于以破茧化蝶的生命轮回,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将传说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精神推向了更高的层面。

一、蝴蝶的象征意义及传承价值

梁祝传说是中国最著名的有关蝴蝶的传说故事。化蝶的结局事实上是极为让人痛心的幻想之举, 我们知道, 在残酷的封建社会里, 现实并不会尽如人意, 更没有充足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和周围的一切。对于梁祝的遭遇, 人们只有幻化出一双美丽的彩色蝴蝶给黑暗的现实社会增添些许美好。

在心理象征的世界里, 蝴蝶所具有的意义是两面性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可以象征着自由和美丽, 也可以象征灵魂和消亡。蝴蝶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生命的轮回转化:丑陋的毛虫竟然会转变成美丽的彩蝶。给残酷的现实增添了色彩。也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减少了些许无助与绝望。

这种破茧化蝶的生命转变也正吻合了梁祝传说的心理祈望。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达三载的同窗生涯中, 梁山伯根本没有察觉到祝英台是女儿之身。因为在封建礼教统治的传统社会里, 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 作为女子是不能像男子一样外出求学的, 尤其是祝英台这样的大家闺秀。但是, 求知的天性是不分性别的, 为了能实现自己求学的目的她只好女扮男装。在求学期间她与梁山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山伯送她回家时, 祝英台想尽办法让梁山伯明白自己为女儿身, 好让山伯上门提亲, 以结连理之好, 惋惜的是梁山伯没能明其心意, 待其醒悟时英台已经许配给马家。为此, 山伯抑郁而终!英台在出嫁路上拜祭山伯时的一声:撕心裂肺的“梁兄!”, 随之唤来风雨大作, 山伯墓裂开, 英台纵身跳入。过后化作一双美丽的彩蝶翩翩起舞, 形影相随。梁祝用自己的生命向残酷的封建礼教做了最有力的抗争, 生不能共枕, 死也要同穴。

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躯体的死亡也许正是灵魂的解脱, 就如蝴蝶破茧化蝶一样。在梁祝故事中, 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歌颂生命的生生不息。不仅如此, 实际上它也象征着自由。梁和祝两人不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对祝英台婚姻的强行干涉与包办。在传统封建社会里,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迫使青年男女必须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可以说痴情重义的青年男女没有一点感情的自由, 随之而来的悲剧也就自然的酿成了。所以梁祝化蝶的含义就在于:作为蝴蝶, 他们现在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东西和力量把他们再分开, 活着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 死后化蝶也要形影相随永不分离。

除自由之外, 或者说和自由紧密相联系的, 就是死亡和灵魂了。我们知道, 蝴蝶是由幼虫变成蛹然后破茧而出的。在人们的想象中, 很难把幼虫的丑陋笨重与蝴蝶的轻盈美丽联系起来。彩蝶的飘忽不定也正符合了灵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作为幼虫那种生命形态已经消亡, 但我们不要认为它是真的死了, 而是以彩蝶的形式得到了重生, 得到了它们盼望已久的自由。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 它们如凤凰涅槃般改变自己的生存形态, 以期生命得以延续, 理想得以实现!

我们或者还可以认为, 幼虫的粗蠢的肉体象征着现实生活, 而蝴蝶轻盈的彩翼象征着精神世界。化蝶的象征意义还在于:现实是残酷的, 是不美的, 但是精神世界却可以是美丽的, 例如蝴蝶。梁祝在现实中没有实现他们的美好夙愿, 但是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却可以拥有美丽的生命样式。实际上坟墓就是梁祝的蛹, 他们在那里把自己孵化成为美丽的且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蝴蝶。

梁祝传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写出了悲剧, 而且还向世人展示了理想。它不仅在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 还流传到了日本、新加坡、印尼等, 甚至影响到欧美, 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悲剧的震撼, 正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随着朱丽叶喝下毒酒躺在墓中, 一切都结束了, 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凄凉与悲伤。而梁祝传说却不同, 在同样是残酷的封建礼教束缚下, 他们以死抗争, 最终化作彩蝶双飞, 展示了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是美好理想的最终实现。千百年来, 梁祝传说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活主题深深打动着广大民众的心灵, 以其鲜活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曲折离奇的情节内容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样式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无疑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

二、梁祝传说的现代意义

梁祝传说以一个男女爱情的现实故事形式, 传达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那就是人对于自由与解放的渴望与追求。在梁祝故事中, 最终甚至不惜以自我牺牲的极端形式, 来捍卫并实现这一信念。从另一方面来看, 梁祝之所以千百年来被广大民众所传诵, 其根本缘由就是梁祝表现了生死之恋的民间传统婚姻模式。“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无疑是相爱中的青年男女所渴求的并最终走向的结局, 也是人们潜意识里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但是, 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下, 这一美好的夙愿最终化作了泡影。相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位蝶仙来说, 今天的青年男女就幸运得多, 相爱中的青年男女如果确定走进婚姻的殿堂而结百年之好, 首先就得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 毕竟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情, 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期间, 父母与子女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如果子女坚持, 作为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挡的。其中包含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对子女的关爱。这种既不违背传统礼俗也包含男女感情在内的婚姻模式, 对于相爱的青年男女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梁祝传说定型之后, 其鲜活的人物形象, 曲折离奇的故事内容, 凄美而动人的悲剧结局, 远远超出了同类题材传说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梁祝传说故事虽然有很多异文, 但其结构大同小异, 都是讲述一个女子为了实现求学的愿望, 女扮男装, 期间邂逅一男子, 产生了感情, 后因女子奉父母之命嫁于马家, 男子抑郁而终。女子闻讯后而殉情于男子墓前, 双双化蝶的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的制约下, 梁祝的悲剧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另一方面来说, 梁祝的爱情悲剧更典型的说明了无数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与追求。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梁祝传说的结局, 是一对在人间不能结为夫妻的青年男女, 最终幻化成为一对生死相守、相伴相随的美丽彩蝶。这种对于悲剧所设置的圆满性结局, 其实是对现实社会中一直被压抑的自由与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和有力的抗争。当然, 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从封闭压抑黑暗的墓中, 飞出一对相伴相随的彩蝶。虽然改变了生命样式, 但同一生命得以延续, 悲剧之中延伸出了理想, 这种为了实现自由与理想而抗争的不屈精神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和启发意义。

三、“合冢化蝶”所产生的社会心理依据

梁祝“和冢化蝶”的传说并不是人们凭空编造的, 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依据。梁祝传说同神话的产生有着某些相同的前提条件。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 我们的祖先面对变幻莫测强大无比的自然力, 比如风雨雷电的出现, 他们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 相比较之下人类的力量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为此, 他们就幻化出了无所不能的神的世界与自然力进行抗争, 神话就随之出现了。靠着神的力量去战胜原来让他们为之畏惧的自然力, 恐惧的心灵得到了抚慰, 心理上实现了平衡。梁祝传说虽然产生在人类社会的成熟期, 可神话所具有那种社会心理特征依然存在,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充满了封建的传统观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残酷的封建礼教不知扼杀了多少美满的姻缘, 使多少青年男女葬送在那美好愿望的开始, 否则将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这种必然的社会现实也造就了必然的悲剧结局。

所以梁祝的悲剧传说便产生在社会的悲剧氛围之中, “化蝶”的团圆结局也正好迎合了广大青年男女的心理祈求, 与神话的产生具有类似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靠幻化出的超自然神力在想象中实现自己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也靠想象让天下钟情重义的青年男女都能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说“化蝶”的团圆性结局正好符合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心理祈望。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M].上海:中华书局, 1999.

论文化冲突与青少年核心价值取向 篇6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地被边缘化。

我们有许多节日, 这些节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可是, 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在全球化的今天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被简化, 传统节日的气氛正在被淡化。

我们的青少年正在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吸引着, 似乎对于他们来说, 传统节日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时髦, 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有意义。过西方的节日在我们青少年眼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用进口的东西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种追求。我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 穿的、用的是迪奥, 开的是奥迪, 看的也是《世界末日》、《变形金刚》。甚至我们的婴儿奶粉都崇尚进口的。生长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的人们, 还有多少东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从我们出生, 接触到的很多时候都是外来的东西, 我们知道上帝, 知道耶稣, 却不知道盘古, 不知道女娲。

二、外来文化冲击对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 由于诸多原因, 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 文化冲突对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就有很大影响。

外来文化, 对于我国青少年建立大局观, 世界观起了一定作用, 他让我们能更好地认知世界, 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 也可以让青少年接受更加先进的思想和事物。我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同时, 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被忽略导致了我国的青少年没有了民族信仰, 一味地崇洋媚外, 对自己的祖先, 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 少了一份对民族文化热爱, 反而热烈追捧外来文化, 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这对于建立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是非常不利的。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需要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人们的眼球都被西方的油炸食品、时尚衣服、豪华跑车以及好莱坞大片吸引时, 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来的就失去了他最本质的东西, 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 吃的穿的用的, 甚至受的教育, 都是西方式的教育, 在被这些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该在哪?我们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 我们也有自己的中庸思想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引以为傲, 要努力学习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 只有这样才能够热爱我们的祖国, 热爱我们的人民, 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我们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并强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阶段。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加强文化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 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 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 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二)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

(三)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

(四) 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

文化冲突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它的出现, 既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这些挑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摘要: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当今中国文化冲突, 主要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物质文化与观念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 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抵抗外来文化冲击, 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 加强培养当代青少年正确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并采取科学的针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培养路径。

关键词:文化冲突,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和探索[J].科学教育研究, 2006.2

[2]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张凡迪, 范立国.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4]张晓芒.解读现实生活文本研究重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 2001.3

价值化发展论文 篇7

一、物理实验进行课题化改造的必要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在开放性、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力度不足, 限止了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至少存在着下面几方面的缺陷:

1.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现成”

所有操作环节都是根据书本知识和教师教学来完成的, 基本上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 是一项任务性的工作。而真正的实验价值在于遇到问题如何去设计实验, 需要什么器材, 如何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2. 常规的物理实验太注重规范性, 缺乏自主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如何操作在教材中非常明确, 即使不明确, 教师也会非常强调如何操作, 注意事项是什么, 结果数据如何处理等等。完全失去了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价值。学生实验完全相当于机械操作员, 无非是生产的零件好话的区别, 根本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又由于实验试题也出的是如此规范, 导致实验教学出现了一钟怪异的现象:许多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去做实验, 而是“讲实验”, 让学生记住实验要求的所谓“标准”, 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

3.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封闭, 缺乏开放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 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以完成既定的任务为标准来衡量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不需要研究不属于实验内容, 但与实验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它相关问题。事实上在研究实际问题时, 方方面面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分析, 这些知识和能力可能会比实验内容本身更具有意义, 但传统的物理实验显然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使得它的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在既定的内容上, 使研究的内容缺乏开放性。

4.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纯化简化

在探究物理问题时, 往往会牵涉到各类不可忽略的实际因素, 如各类阻力、气温、湿度等影响, 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性。而现有实验都忽略了次要因素, 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结论而进行的实验验证, 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而实际上在研究实际问题时, 一些次要因素往往会决定成败的关键。

综上所述,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 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 从课题化改造角度提升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物理实验进行课题化改造的策略

那么物理实验如何进行课题化改造, 才能真正体现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开放实验的设计是体现实验内在价值的前提

(1) 让学生了解隔离仪器的功能和理解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 这是开放实验能实施的关键

(2) 以问题形式为前提, 商讨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仪器, 这是开放实验实施的重点

(3) 根据方案确定步骤, 这是开放实验实施的难点

(4) 具体操作, 商讨一些次要因素的解决办法, 这是开放实验过程性完善的要点。

如“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 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商讨实验设计和操作。

(1) 决定电阻率的因素由哪些?

(2) 需要测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器

(3) 这些仪器如何有机的结合使用, 电路如何设计

(4) 有哪些因素会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如何解决

实际结果是少数同学对电路的设计是正确的, 大部分学生电路设计存在问题, 对一些数据的读数和处理也存在不小问题。

(5) 交流实验成果, 进行点评。

通过交流、点评, 很多同学意识到了该实验的一些注意环节。在近1年的各类测试关于电路设计实验试题统计中, 学生错误率明显比其他班好。

我认为, 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和考试目的角度来讲开放实验一定比现成的机械模仿要好得多。只有开放实验的设计, 突破教材中给定的实验方案, 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实验内在的价值。

2. 开放实验的研究范围

(1) 把实验的研究内容拓展延伸

对同类实验进行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同类实验中有更多的知识、能力的历练, 从而更具思维的广度性。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 我们可以延伸跟多的同类测量性的实验。如“测量电阻丝、半导体、光敏电阻等各类电子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2) 注重实验的研究方法的迁移用以解决新的问题

高中物理有许多物理实验的方法是相同的, 如在探究桌面产生弹力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万有引力常量均利用了微观放大的方法。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完成某个实验的同时能更多的让学生来探究同类研究方法的物理实验, 这不但能有效地丰富实验的研究内容, 更是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合适的研究课题。对培养学生实验的情感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完成“测量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后, 是否让学生再完成测量各类透明物质的折射率, 如三棱镜、半圆柱形玻砖、透明树脂片等。

3. 开放实验仪器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如果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加分析地排斥使用实验室以外的高新技术仪器, 一味地强调“土法上马”, “瓶瓶罐罐”做实验, 那么我们的学生以后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事实上, 一台新的仪器设备, 从对它不熟悉到能熟练使用的过程,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的能力, 正是我们的学生以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但却却是这一点, 正是我们的学生, 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都缺乏的。因此在鼓励学生应用简陋的设备进行物理实验的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来进行物理实验。

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轨迹记录能否用更具现代科技的摄像、摄影、传感器来记录。

如“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能否利用示波器、传感器来记录数据等等。

开放实验仪器的选择, 不仅在实验情感上进一步得到提升, 更让学生学到了跟多的现代科技手段,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4. 开放实验的组织形式

作为课题研究形式的物理实验, 原有的实验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开放后的实验教学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开放实验的组织形式, 具体的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 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实验的的时间

(2)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

(3) 以成立课后实验研究小组的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实验

5. 改演示实验为互动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讲, 从某种程度上更象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我们把演示实验给为互动实验, 整个实验的环节交给学生, 那么是否更多的学生就是演员, 他会有更多的体会和历练。

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 很多教师基于教材给学生演示各类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 最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只是被动的从看客的角度思考内在的本质, 如果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 让学生来演示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最终大家互相交流来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我相信学生的收获将是终生的。

6. 重视课后小实验,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物理实验更贴近生活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课后小实验, 教材的本意就是要更多的体现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 但大部分教师对这些课后小实验不够重视。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小实验是无数编者绞尽脑汁从学生的认知度出发, 又具备学生独立可操作性的角度思考设计到教材中的, 对于实验的原理、设计、材料和仪器的选用、实验的操作都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这些小实验无论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还是对学生学以致用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7. 开放实验的评价

实验内在的价值并不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 更大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习得了什么。因此, 对实验的评价应是“重过程, 轻结果”, 至少应考虑以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1)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实验的兴趣和投入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提升。

(2) 实验的思想与创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创新或新的思考和问题, 能否提出新的问题或因素。

(3) 实验过程中相关能力训练的力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各种操作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区分、能否处理各种次要因素和抓住本质知识进行归纳等等。

上一篇: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下一篇:DC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