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校本化(精选5篇)
价值教育校本化 篇1
鸡西十九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落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 》 精神, 经过8年努力, 这项工作已经发展为学校的育人特色项目, 改变了生源不足、起点低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学校从学生的“心灵教育”出发, 以开发特色校本课为突破口, 将原有的心理健康课“一课”变为“三课”, 开发并实施了“情感体验课”“拓展训练课”和“教练技术课”, 实现了心理健康课校本化, 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育人从“心”开始
真正有效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统摄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其着力点在于内心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充分挖掘能激励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 追求体验和实践的育人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铸造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从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针对实际, 确立了“育人从‘心’开始”的理念,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 变“说教式”为“活动式”。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用心理学的理论统一教师育人思想,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发并实施了系列的“心育”校本课程, 采用课程普及、个体干预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呵护。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心灵疗愈师和陪伴者,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陪伴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积累心理资本, 与学生和家长联动,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合力陪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的“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构建了明确的“心育”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存在的问题, 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生存本领。让学生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热情、有爱心、有自信、有责任心、有价值的人。
2.构建系列化的“心育”课程内容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针对学生现存的缺失, 设定了“八个模块”课程内容, 即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感恩、学会规划、学会自强。每个模块下设十个主题, 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如“学会交往”模块, 通过设计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主题, 让每个学生不仅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而且学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和友谊。
3.构建多元的课程载体
我们把多元课程作为“心育”工作第一支点, 深度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实行“三课”并进。通过每双周一节的“情感体验课”, 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解决心理认识问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拓展训练课”, 提升学生道德智慧, 开展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辅导;通过开设“教练技术课”, 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解决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班主任双周上一节, 家长每月上一节。这“三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主题开展的, 形成协同立体式“心育”模式, 使得育人工作效果显著, 并形成了三套完整的校本教材。
(1) 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开设了“情感体验课”。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 一旦心的问题解决了, 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基于这样的理解, 学校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 探索出开放式“心育”课堂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堂上,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 不是把心理学知识和认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重视情境创设, 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 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示出来。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取“八个一”, 即走一走, 听一听, 查一查, 演一演, 谈一谈, 议一议, 看一看, 做一做等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 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会选择正确的行动。然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分享内心的感受, 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好习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成。
(2) 注重团队辅导, 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 学校在鸡西市外展拓展基地、武警一中队、西郊生态园、动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 利用基地资源, 开展全员拓展训练, 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空中运动会”等50 多个拓展项目。学年、班级、小组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团队的力量,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 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3) 强化“心育”合力作用, 开设了“教练技术课”。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灵导师, 家校互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课, 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规律的认识, 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庭教育应用的作用。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八大主题”, 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全年十五期。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同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走近专家, 走近实践, 四年来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学13人次, 学校专兼职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 一半专兼职教师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培训, 具备市级以上心理辅导资格, 有两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培训师资格。同时, 在相关部门组织下, 有6名教师先后在晨星中学、职教中心、兴凯中学、鸡西二中等多所学校送课;葛琼、刘鑫鑫两位教师在国家教科院心理健康科研年会所上展示课,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李雪、付文霞老师多次在全市上示范课和展示课。在每年的全市心理健康课堂大赛中, 我校参赛的教师都能获得大赛一等奖。
三、多渠道开展“心育”活动, 及时排解学生心理困惑
一是个体咨询与辅导。学校按照省内一流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 经历了近8年的摸索与发展, 形成了科学、系统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创建了学校心理管理系统, 建立了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建立了学校心理网站, 通过网络心理普查、异常筛查预警、建立心理档案、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等训练) 、问卷调研、心理案例分析、群体比较描述、方差计算等方法, 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支撑平台, 保障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迅速发展, 做到了专业引领、操作规范、诚信守密, 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心灵家园。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个体学生心理辅导200人次。
二是团体咨询与辅导。让学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索自我, 学会人际互动, 了解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每年“心育中心”都设计了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释放压力、高效学习、心灵成长、规划与未来、高考考前心理调适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在团体训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预防与普及。预防和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除运用心理课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进行预防和普及外, 我校还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宣传栏,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心灵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和普及工作。
四是教育研究。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式心育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学校老师的《构建心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创特色化育人工作新模式》《不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做情绪的主人》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强化管理, 加大保障投入
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保障“心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守则、课程计划、工作方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设立了“心育”工作室, 配备了两名专职教师和20 名兼职教师, 以满足全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上每年足额报销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费用, 近三年达15万之多, 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学校投入30万元改扩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心育”活动中心, 投入了15万元改扩建了心理咨询室、心灵宣泄室、沙盘游艺室、心灵阅读室。购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音乐放松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购置了宣泄器、减压投篮机、减压健身单车、标准的干湿沙盘系统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器材箱等先进的心理健康诊疗和辅导器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心育”成果显著, 影响不断扩大
8 年来,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整体规划,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这一突破口, 突破了育人中不懂学生、不会育人的瓶颈;遵循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规律, 改变了育人态度和育人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 克服了心理问题, 学生能积极阳光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改变了, 教师改变了, 学校改变了。学校中高考联创新高, 彻底扭转了生源问题, 生源扩大了一倍, 连续五年学校目标考核稳居全市第一名, 原来的薄弱学校成为全国特色化学校, 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省多样化特色化学校, 省德育先进学校, 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鸡西地区窗口校。学校先后6次在国家、省相关会议作经验介绍或现场展示, 每年到校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学校达30多所近千人,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价值教育校本化 篇2
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
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
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
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
2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
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干部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每名校级领导都分管相应的年级组和相应的备课组,深入具体的教学工作调查研究,指导和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的业务发展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上,每名校级领导都有分管课题,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
(二)名师引领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必须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才可能由点及面带动教师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取得良好效果。
1、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是培养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学校的政策是对于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一句话,学校必须有产生名师的文化氛围和土壤。
给位置。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争制,通过竞选学说、群众测评、专家组考察、学校党委审批,三年一轮换,优胜劣汰。给所有教师公平发展脱颖而出的机会,始终保持所有领导岗位的领导者必须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给任务。恰当的任务是保证名师茁壮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律推行名师负责制,促进名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出色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
给政策。名师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在名师培训等方面给出足够宽松的政策,通过带薪进修、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给机会。“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先后派出杜姝琳等19位老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考察和学习。并选送优秀教师赴高校继续学习或者接受高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脱产学习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毕业或结业的教师共及27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夷陵中学培养名师的基本理念。
2、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研究、课中实践和课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名师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研究。夷陵中学的课前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制和课题研究制。而在集体备课制中具体实行的则是名师负责制、专题负责制、专人负责制。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出什么成果,名师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和过程的指导者,在国家课程的理解、教学大纲的解读、教育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名师发挥着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建构的重要作用。专题负责制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形成精品案例。例如某个老师擅长作文审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那么整个夷陵中学的作文审题的研究则以这个老师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人一课题、一人一特色的研究氛围,改变了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不利情况,形成了人人有特色,个个有绝活的良好局面。专人负责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全体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实行名师负责制以后,可能出现教师的依赖意识,即名师研究,普通老师负责实施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因而每次集体备课都安排相应教师负责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作为中心发言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成为研究者而不是旁听者。
课中实践。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发展和完善。为此,夷陵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以“双学双导高效课堂”为基本范式,以异课异构(名师精品课)、同课异构(对比公开课)、异课同构(专题研究课)为基本形式来检验课前研究的效果。“双学双导高效课堂”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学导教、以教导学”,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夷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省骨干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等每年都要上一节精品示范课,以此引领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名师精品课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与名师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人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而对比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同一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有品质,演绎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班本化的具体表现。专题研究课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月、高三复习备考质量周活动等形式,选定特殊主题,所有活动对象即不同学科采用相同形式进行研究的课堂模式,例如学习方法指导课、评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学习活动的共性及规律,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课后评价。主要是以“夷陵中学双学双导课堂观察方案”为依托,形成三级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维观察内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元评价目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观察对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所有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学生评教评学量表”、“双学双导课堂观察量表”、“我最喜爱的一节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量表”等形式反馈给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教师个人,并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
(三)专家引领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教师的专业性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无法满足教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学校建构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合作制定改革的计划方案。
校际合作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夷陵中学先后加入中国教师报为主体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湖北省名校联盟、湘鄂青年教师交流联合体等研究团体,通过资源共享、课题攻关等活动,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
夷陵论坛。“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夷陵中学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两条路径。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学术报告厅”先后迎来了教育部基教司长、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北京大学朱怀球教授、清华大学胡伟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教授、杜时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和武汉大学著名文化学者、有“武大名嘴”之称的王三山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南京十三中学王军校长、特级教师周时忠老师、山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传授教
3育理论与经验。通过借助专家的智慧,让夷陵中学的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个基本原则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国家的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纲为本的原则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高中阶段,学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还要按照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即组织学生参加高考,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高考标准实际上也是社会认可的和强制实施的一种人才标准。《考试大纲》的标准显然要高于《课程标准》,通常是中等偏难,只能保证部分优秀学生最终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坚持以纲为本的原则,正是基于两种标准差异性的客观要求。为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三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
国家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及其教师才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目标。
1、必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一个学校总是沿着特有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又朝着更高的文化目标继续追寻。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原有文化意识与新的文化理想目标的冲突。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因此,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包容不同的意见。
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
很多人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
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是自我革命;
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改革的难度在于对改革的再改革。
2、必须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由于知识体系、思维特点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校本而校本,忽视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必须坚持反对。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各教研组由名师牵头制定学科具体的实施方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必须明确研究重点,确定合理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多、难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集中力量有选择性地研究,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研究的重点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哪些方面给教师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难度上的差异点有哪些?如何在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加深知识,并准确把握住度等。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总有一天要出发。消极等待和盲目行动是我们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1、重点实验,积累经验。在全面铺开,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由部分先行者率先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夷陵中学在继承传统集体备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选择部分学科、部分年级、部分教师率先实验。“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学案”及“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教案”就是这些研究的具体成果,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具体表现。“学案”与“教案”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是“学案”与“教案”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上述要求内化为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的文化元素则是一个新课题。它在国家课程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类似教学参考书但是比它更具体的、更切合校情和学情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这种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最终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
2、抓住根本,立足长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夷陵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三大工程:一是名师工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这包括“青蓝结对工程”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两个具体工程。三是教师促进计划即夷陵中学教师评价体系。三大计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夷陵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夷陵中学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价值教育校本化 篇3
关键词:活力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21-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机械实施课程国家课程的做法使得国家课程的实施不能兼顾各地、各类学生的个性与需求,致使国家课程的课程效能未能发挥尽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的权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途径与目标之一,也是实施国家课程的着力点与生长点。
近几年来,我校百工教育特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广泛影响。在“十二五”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明确了由百工教育向活力教育转型的特色发展目标,旨在通过转型,让办学特色全面融入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之中,发挥办学特色的全盘性、辐射性、发展性功能,提升我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力教育视角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活力教育视角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在我校活力教育特色文化背景下,以活力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师生个性表达和展现,通过“教师活泼地教,学生活跃地学”开展的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它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特色,我们总结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一)整体规划课程是基础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校长对课程实施负有决策、组织、安排以及监督等职责,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具体学校来说,校长和教师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和课时数,以及每学年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对此,校长负有很大的责任,体现了校长的课程领导权。在学校层面上,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我校进行了积极探索。
1.明确学校特色,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找准结合点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校结合百工传统和活力教育的优势,使课程实施更好地适合我校实际,既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适应和满足我校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百工”校本课程以语文、数学、物理、劳技等国家课程为基础,基于我校传统的百工文化,依托可供学生选择的17个工坊,以“格物致知、创物致能”为基本教育理念,旨在“以工树德,以工启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百工课程超市”,学生每周固定两节课上百工课程。每学期初,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申报,教务处、教科室作选课要求和具体指导,学生选课有三个志愿,填写选课表后,由教务处根据尊重学生志愿和适当调剂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各课程项目的学生名单。
2.激发教师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课程创新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认真研读了各学科课程标准,让教师充分理解国家课程的意图和目标,认识到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实施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是提高课程适应性所必需的。我校还成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组织,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为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3.有效管理课程实施过程,注意解决教师遇到的困难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尽管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但为了落实国家课程的目标,必须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但在领导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刚性的管理,如经常性地进行检查、通报等,而是要注重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尽力帮助教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关键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直接手段。尽管教师对课程进行删减、加工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但是倡导教师有意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行为从自发到自觉,教师就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之内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这也是教师课程运作的重要内容。国家课程进入学校之后,为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让学生真正达成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灵活处理。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更多的是为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宏观指导和外部支持;同时,教师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决策、课程规划提供了依据。
要做好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师应做到:第一,要学习教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体现了课程专家的集体智慧,是国家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都要依赖这类媒体来进行。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首先要学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基本要求。第二,要吃透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把握了教材内容的精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第三,要把握教材。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首先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第四,要利用教材。利用教材可以是调整教材,也可以是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第五,要重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重组、优化、丰富教材,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对教材中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但需注意的是,重构的起点必须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依据。
(三)提高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认识是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新开发出的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课程。学校和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对课程没有发言权,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这就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机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参与越来越重要。人们关心的不仅是设计出的课程是否完美,还有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无论专家设计出来的国家课程有多完美,如果在实施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课程改革给人们的感觉只是教材变了,实施起来还是老一套,那么就很难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要改变课程制定是专家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倡导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研究者等呼声也越来越高。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其中就包含教师研究和反思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含义。增强课程开发意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价值教育校本化 篇4
一、新儿童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发展生态
新儿童“新”在哪里?何为新儿童教育?在新儿童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实践了三年, 有三点肤浅的认识:一是所处的时代是新的, 儿童置身于新的时代, 自然呈现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作为新的“人”的特质;二是被赋予的使命是新的, 当下儿童面对未来的挑战, 是前所未有的、是崭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 我们的教育当以理想关照现实, 用未来审视今朝;三是基于对新儿童的认识, 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应发生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深刻的变化与风貌, 使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儿童、指向未来, 真正“将儿童置于事物的中心” (福禄贝尔) , 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们所畅想的, 一定是伴随着教师的全新认识而造就的新儿童教育, 任何没有教师思想和理念变革的教育必定无法真正接近儿童。因此, 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谈教师的专业发展, 必然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来谈教师的发展, 应将“涵养儿童, 成就教师”作为新儿童教育背景下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群体愿景, 任何不能福泽儿童、惠及儿童, 不能指向未来的教师发展都是苍白和无意义的。这需要我们营造在顺应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教师发展生态。
二、新儿童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模样”五问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 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我们的新儿童教育, 就是要以成长过程中的儿童为中心, 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人, 破除以往教师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我们认为, 随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铸就一个具有新思想、新品质、新追求的独具特质的教师群体, 应该是顺应新儿童教育的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 在校本化实施新儿童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教育的成效, 我们不断回首, 时时把目光聚焦于教师群体, 试图描画出能够高效地实施新儿童教育的教师的模样。我们提炼出五问, 尝试回答专业化教师应该具有的五种“气质”。
第一问:老师, 你的人格魅力有多强——找寻充满真爱的“和气”
教师的爱不同于亲情之爱, 它是在教育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发展起来的高级社会性情感, 体现出人类特有的一种无私、真诚、持久的理智之情, 是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未来发展及人类未来社会的巨大奉献。这让我们想到一个人物——西天取经的唐僧, 他对于取经的执着, 对善良、美好事业的始终向往并且孜孜以求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所以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都应该具有善良的秉性, 不是不辨识妖魔鬼怪, 而是内心中真正认为, 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可以被教化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 必然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被教育的, 因而是一位充满真爱的“和气”教师。
第二问:老师, 你的知识结构有多广——找寻文武全能的“才气”
网上有一个段子, 说现在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上得了课堂, 跑得了操场, 批得了作业, 写得了文章, 开得了班会, 访得了家长, 劝得了情种, 解得了忧伤, 管得住上网, 破得了迷惘, hold得住多动, 控得住轻狂, 查得了案件, 打得过嚣张, 受得了很奇葩, 唬得住低智商……虽然有些夸张, 但也如实反映了现代教师所要做的事。这样一个多面手, 没有七十二变, 还真是万万不行。当下的儿童接受信息的渠道异常多元, 甚至幼儿园就能正确地进行四则运算, 入学前就已实现无障碍阅读, 母语外语, 天文地理, 对于他们绝不是空白——这就要求教师:持续更新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育人素养。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必然会通过终身学习练就文武全能的“才气”。
第三问:老师, 你的育人过程有多妙——找寻善于接纳的“智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 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 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 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能力。有人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被教育者感受不到你在“教育”, 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你教育, 这就是教育的智慧。而日常教学中, 如何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让身与心都在场, 让学习真正发生, 不仅是老师的“教”, 更是学生的“学”, 不只是老师“教过”, 而是要把学生“教会”, 这就是教学的智慧。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 都应该是能够巧妙创造条件、选择方法、抓住机遇的“智气”教师。
第四问:老师, 你的理念思维有多新——找寻天真活泼的“童气”
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都必须把个人的成人化思维模式, 倒转回儿童思维模式, 才能便于儿童接受与理解,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要蹲下身子看儿童。”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只要板书, 于老师必定蹲下身子或是侧着身子,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着他板书;他的每一节课, 都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儿童带进快乐的学习境地, 给儿童真正“带得走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经作过一首打油诗:“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这也告诉我们要无限走近儿童, 充分了解儿童, 实施真正的儿童教育。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 都应该具有天真活泼的“童气”。
第五问:老师, 你的教育境界有多高——找寻初心不改的“匠气”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会面对许多教育现场, 有的只会出现一次, 甚至是人生中只会出现一次的教育现场, 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教育定位能力与即时的教育反思能力。如何让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 教育手段和方式怎样才能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 我的教学到底教了什么、教得怎样, 我又为什么要教这些而不是那些, 我在为谁而教……这一系列的教育追问, 都要求老师们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但凡真正的“匠”者, 对自己的工作一定充满热爱, 日思夜想, 精雕细琢, 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为人生乐事, 以不断创造完美的作品为最大追求。他们每天都在实践中反思, 使技艺走向炉火纯青, 使作品渐渐臻于完美。新儿童教育中的教师, 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都是不忘初心、独具“匠气”的老师。
三、新儿童教育关照下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意象”
在教育不断变革的背景下, 教师培养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信息化时代决定了传统的教师培养路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秀教师的培养如果仅仅提供技术的通道还不足以承担教育现代化的重任, 只有接受新的教育观念, 对自己固有的、熟练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造, 使教育新质态不断发生质的变化, 才能使教师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未来需求的教师。
我们认为, 优秀教师群体在成为“优秀”之前首先是一个普通群体, 在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照应下, 教师群体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优化和成长, 成为一个具有教育战斗力的群体。这就需要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师的发展目标高度统一, 使学校的教育目标成为教师群体和个体成长目标的背景和支撑, 让两者成为相融的文化基因。在实施新儿童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意象一:创设自主发展的“文化场”
教师的发展需要特定的环境氛围。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我们梅岭小学西区校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举个例子, 梅西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 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但前半个小时是“梅西论坛”, 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 从学术前沿思想推介到日常教学案例评析, 只要你有意愿, 只要你提出申请, 你都可以是论坛的主讲人。把教师会开成培训会, 把原本是“旁观者”的教师变成会议的直接“参与者”, 进行科研信息汇报、课程实践展示、管理经验交流、学生个案解读……只要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都可以成为梅西论坛的专题。
类似于这样聚集教师人气的活动还有很多。教师笔会不仅让老师们积淀写作的灵气, 还进行教科研写作的答辩活动。说是答辩, 也是研讨, 在一次次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交锋中, 答辩的老师得到洗礼, 旁听的老师受到震撼, 写作渐渐成为教育生命的另一种符号, 成为梅西教育的一种潜意识。“相约星期二”读书沙龙, 让老师们在音乐、咖啡的陪伴中度过美好的共读时光;“周五我约你”教育影视沙龙不是小资的浪漫, 而是教育理想的共寻和共鸣, 凝聚的是彼此心灵, 激发的是工作热情, 增长的是专业智慧……
意象二:规划科学发展的“线路图”
教师的发展不是驴友的野游, 需要翔实而科学的预设方案, 这恰恰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来因势利导。我校从2013年9月, 随着区划调整独立办学, 学校年轻教师多、学科底子薄、学术氛围淡的现状横亘在眼前。如何突破教师发展的困境?行政推动和文化引领两架马车必不可少, 我们要重点用好三个“抓手”:一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全体老师慎重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 量身定制职业生涯五年发展规划, 对每一年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年初温习目标、年底检测目标, 使每一位老师在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成长;二是创设专业成长平台, 我们打造新儿童教育论坛, 成立新儿童文学研究院、新儿童思维研究院、新儿童哲学研究院和新儿童生活研究院等四个成长学院, 统领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突出成长主题, 明确成长路径,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评比“星级教师”, 学校制定“星级教师”评比细则, 每学期末对全体老师进行考评, 评比出若干一星教师、二星教师、三星教师, 评比结果与老师们的评先评优结合, 与老师们的职称晋聘结合, 唤醒老师们的专业成长自觉。
众所周知, 教师的发展需要平台的锤炼, 学校为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老师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每个学年度不同时期有不同层次的平台, 针对名师的晒课活动是充分发挥校内资源, 让名师风采得以展示;针对青年教师的“新四了”课堂是磨炼教学技艺, 夯实教研的竞技场;针对新教师的基本功竞赛则是教学规范的起点……
意象三:开通促进发展的“快车道”
学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服务对象, 课程则是喂养学生成长的最重要食粮, 有怎样好的课程, 就能培养出怎样优秀的学生。优秀的课程从哪里来?需要每一位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共同去创造。新儿童教育为老师们的成长创立了四个研究院, 全体老师在新儿童文学、思维、哲学、生活四个研究院里, 着力探秘学校课程创生的路径, 呈现课程建设的成果。大家共同参与建设的“五福梅课程”, 实现了比较完美的顶层设计, 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非常好的影响, 但课程建设的品牌项目、核心项目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建构、完善。梅西的“新儿童守则”引起全国关注, “纸牌游戏”课程引发全国热议, 而在2015年暑期新儿童教育论坛中呈现的儿童哲学课程又一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大讨论……课程创生, 明确了老师们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向, 是老师们借力发展的“快车道”。通过三年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梅西便有14位老师成功晋升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
意象四:打造专业发展的“垫脚石”
参加再多的教育培训, 接受再多的教育观摩, 也不能代替教师自我认识的成长, 只有内部的成长才是有质态变化的教师成长, 梅西人深深知道并且践行着这一目标。
在众多项目中, 有两大项目成为梅西教师成长的最重要孵化平台, 一个项目是“新儿童守则”, 另一个项目是“新四了课堂”, 这两大平台共同的特征是具有极大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新儿童守则”是引起央视和人民教育报道宣传的主题活动, 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申报课题, 制作微课, 参与调查, 研制活动, 让学校的教育活动不断产生新思维、新气象、新成果。“新四了课堂”是对学校传统课题“三不四了”教学的延续研究, 特别是在诸多学科中落实轻负高效的教学举措如何成为一种自觉, 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自发参与。当老师们愿意加入其中的时刻, 就是老师被教育的火花点燃的时刻, 也是教育开始腾飞的时刻, 更是教师自我质变的时刻。当教师不仅是一个被执行者, 更是一个设计者和开发者, 还是一个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时刻, 我们看到了教师发展的曙光, 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细微变革中获得点滴的进步。
价值教育校本化 篇5
课题准备阶段研究小结报告
通渭路小学 彭雅莉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优秀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支柱力量,国家、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大家都很关心教育质量,更关心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在学生的实践与动手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本着“让教学催生课题,以课题促进教学”的原则,研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实践有效途径、教学与评价研究, 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本着教师自愿申报与学校考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张文博为课题组组长,尹丽萍、王燕红、张英、彭雅莉、熊秀媛等为课题组成员。九月初,我校举行了课题组成立大会。张文博校长首先宣读了课题组的组长、成员分工及其各自的职责。详细解读本课题实验的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等。对课题组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会议中课题组成员反复论证了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小组的成立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及辅助课题研究的其他全体教师集中进行了座谈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座谈,使全体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综合实践校本化这一新型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理论学习
我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与自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做起——教师教育科研的起步》、《国际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区教科室、市教科所组织的课题培训。2013年9月份参加市教科所举办的课题研究研讨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校还邀请了专家给教师们进行教科研知识的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调查
1、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全校教师及学生当中,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使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掌握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质量。教师问卷调查的面涉及到每一位教师,共计67份有效回收问卷,学生问卷调查的面涉及600名学生,共计600份有效回收问卷,课题组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并用新课改理念加以具体分析。
2、调查兄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测试学生活动能力,分析活动高效与低效的特征。从中分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真实的一面,从而有力地矫正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方向。
六、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七、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一)、课题组长工作制度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研究阶段性研究方案(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布置各课题组成员完成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研究过程,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3、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4、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
5、及时向学校教导处及上级有关课题管理机构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6、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时开展中期研讨课评议及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并及时进行评议和记载,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教学中落实,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成果在总结中推广。
(二)、课题组工作制度
1、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汇总研究成果。
2、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把课题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服从课题组负责人的工作安排,按时、按量、高质地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累计三次不完成工作任务的,视为自动退出课题组。
4、课题组人员要积极撰写研究心得(案例、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积极推广新经验、新成果,宣传研究成果。
5、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化、制度化开展。
(三)、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制度
1、课题组要定期向学校教研室报告课题实施进展情况,上交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等材料。
2、课题组主要参与者每人每学年至少上一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观摩课,通过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3、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本校或友邻学校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4、每人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在课题活动中作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发言(最好以书面形式)。
5、每人每学年尽量有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评奖或在校内交流。
(四)、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
1、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端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各种教科研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全面落实。
2、课题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应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探讨性。
3、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进步。如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的活动。
4、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案例交流评选、教学随笔评选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载体。
5、课题组成员要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研究课题面临的问题大胆探索研究。
6、课题组和个人的学习、研究活动均应有记录。
(五)、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制度
1、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积极参加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课题组组织的教育科研方面的会议,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促进课题的良好开展。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学校课题组的安排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与课题有关的会议或活动,确因故不能参加,必须事先向课题组负责人请假说明。
3、要树立时间观念,准时到会,不早退,不中途离场,不随意走动。
4、遵守会议纪律,培养良好会风。与会议、学习主题无关的书籍、报刊不得带入会场。要懂得尊重会议主持者,开会时不交头接耳,不随意喧哗,不做与会议无关的其他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并做好会议记录。
5、会后按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学习、讨论会议精神,并坚决贯彻执行会议决定。对布置的任务,要想办法按时做好。
(六)、资料保管制度
1、所有课题资料均应建立档案库,含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两类。
2、课题负责人要组织课题参研人员收集研究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实录;调查报告、案例、经验论文;研究报告(中期、结题);结题评审鉴定书等。
3、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分级建立课题的档案,每一阶段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题研究资料规范、整齐。
4、课题资料应分门别类,有序存放,便于查找。
5、对于资料严重不齐的课题,资料保管人员应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补充并归档。
(七)、经费保障制度
1、当课题申报立项后,学校将根据财力编制课题经费预算。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将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3、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和各种研讨、交流、培训、评比等的支出。
八、实施成果
1、广大教师深刻了解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此课题的内涵有了全面领悟,这是课题开展的思想基础和质量保障的根基。
2、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3、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学生活动资料集。分年段的调查结果使实验教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
4、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集。
5、前期参与研究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与策略的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研究的课题《校本培训机制的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并通过此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已有所提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九、存在的问题
1、准备阶段从2013年9月—2013年12月,累计4个月时间,时间有些仓促,致使初级阶段的宣传具有片面性。
2、课题研究组成员教年轻,在定夺人选时尽管做到了精挑细选,把最有能力的教师选拔了出来,但年轻化因素还是显得经验不足,在研究过程中理论基础难免有把握不准的现象。
3、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力争多样性、技能性,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十、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宣传力量,强化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从思想感悟上更进一个台阶。
2、加强年轻教师的课堂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最终把研究成果融进自身教学里,使其发挥直接作用,产出效果来。
3、适时邀请课题顾问组、指导组到校指导工作,为课题研究导航。
4、在指导组的合议指导下对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成果再作修改、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