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发展论文

2024-07-06

稳步发展论文(通用12篇)

稳步发展论文 篇1

近期在广州市召开的广东省地级市农机推广站长会议, 向我们展示了广东省农机推广工作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今年全省铺开启动了2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 着力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瓶颈”;各地结合实际大力推广各类型特色农业机械, 为农民拓宽了致富之路。但与此同时, 体制、经费等因素对农机推广发展却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与会者均表示, 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发挥自身潜力, 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农机推广稳步发展。

水稻机插迈上新台阶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广东省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尤其是近些年来, 为攻克水稻机插这一薄弱环节, 全省各推广部门狠下决心和苦功:积极争取地方政策加大对水稻机插的扶持;争取项目, 以项目建设向周边辐射带动水稻机插发展;并不断加大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的技术攻关, 加强机插的宣传和培训。在此推动下, 全省的水稻机插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以江门、惠州、新会、台山等为代表的优秀机插推广地区。江门、惠州市消灭了机插空白县, 各县区机插率均超过2%。其中, 惠州博罗县和江门的新会区、台山市消灭了机插秧空白镇。江门市插秧机拥有量达116台, 成为全省第一个插秧机过百台的市。

为加速普及机插秧, 今年5月, 省农业厅特别发文要求在全省各地级市启动2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8月, 又专门召开“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工作会议”布置具体实施工作, 要求各示范县结合自身实际条件, 学习、借鉴省内优秀的机插推广地区的先进做法, 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为保证各示范县的顺利建设, 省农业厅建立考核竞争机制, 制定相关标准对各示范点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择优加大扶持力度。示范县的铺开建设对水稻机插的推进力度之大可谓空前。在此推动下, 全省的水稻机插推广将迈上新的台阶。

特色农业机械拓宽新路

中国农业大学的白人朴教授曾建议说, 广东要在努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优势, 瞄准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发展水产养殖、畜牧机械化,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等。近年来, 全省各地纷纷围绕自身农业特点积极推广特色农业机械, 为农民拓宽致富之路。

佛山市农机推广中心根据本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比较快, 农业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实际, 围绕蔬菜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积极推广旋耕起垄机、电子杀虫灯、机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惠州市今年甜玉米、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冬种马铃薯规模也不断扩大, 为此, 市推广站积极推广这三类农产品种植的整地和开沟起垄机械、植保机械和试验示范马铃薯收获机械。潮州市农机推广部门也根据当地农户所需, 积极推广了茶叶喷灌设施和茶叶收获机械。汕头市围绕市农业产业布局, 开展了水果节水灌溉、机械植保、中耕管理等机械和设施的试验推广工作。中山市农技术推广中心则主要推广水产养殖深层增氧技术, 使水产养殖密度增加, 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推广了香蕉微喷灌技术, 使香蕉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高。

发挥主观能动推进发展

虽然这些年来不断积累成果, 但无可否认, 该省的农机推广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体制不顺导致基层推广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 影响工作开展, 基层人员业务水平低、对技术信息掌握不及时是重要的内因之一, 经费缺乏也是各地普遍头疼的问题。

完善体制不能一蹴而就, 在现有条件下, 推广部门惟有发挥最大潜能和积极性, 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提高行业地位, 推动农机推广体系稳步发展。此次会议, 再次强调农机推广一定要围绕着农业的中心和农机化重点工作来开展, 当前全省农机推广的中心工作是机插秧, 今后各地仍将重点抓好此项工作, 做好水稻育插秧示范县建设工作。各地将采取与农机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联合, 办各类型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方式, 来加速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和特色农业机械。目前全省多个地区已实行这种措施, 如惠州市、梅州市等, 成效显著。

各推广部门仍需坚持不懈提高推广人员技术和素质。省农机推广站将加强对基层人员进行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及时提供相关政策和技术信息, 帮助提高基层业务能力;各地从领导到干部职工必须随时留意农机发展需求, 加强自身学习。只有建立在一群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 农机推广工作才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 各地将加大农机推广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新时期先进农机和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今年省农机推广站已陆续推出《广东农机推广简报》、《南粤农机推广》杂志和《广东省农机推广网》, 办得较有特色, 今后各地将以市为单位成立农机推广宣传通讯组, 发动踊跃投稿。省农机推广站还将适时举办农机推广通讯员培训班, 切实提高通讯员素质。在此带动下, 汕头等地也推出了地方《农机推广简报》, 加强宣传工作。

稳步发展论文 篇2

华夏人寿秉承“客户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 创业”、“绩效第一”的华夏人寿企业精神,华夏人寿迅速崛起于中国保险市场,积累和创造了一系列核心竞争优势。截至2013年12月17日,华夏人寿当保费收入突破350亿元。2013年的前三个季度,华夏人寿保费增长如百米冲刺般迅猛:6月突破100亿,9月突破200亿,11月跨越300亿,12月跨越350亿。华夏人寿资金实力持续增强,自2007年以来,华夏人寿公司注册资本金扩大13倍,华夏人寿总资产扩大近77倍,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30%。

在华夏人寿内部文化方面,华夏人寿创建其特有的以“鹰雁团队”为核心的华夏人寿企业文化体系,培养华夏人寿“塑造鹰一样强悍的自我,历练雁一样奉献的无我,构建鹰雁团队中的共我”,全面提升了华夏人寿的软实力,为华夏人寿企业快速崛起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经保监会批准,华夏人寿资本金变更为14亿元。华夏人寿表示,此次增资出于公司发展需要,按照寿险企业的发展规律,使华夏人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华夏人寿指出华夏人寿是一家中小寿险公司,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也不免会遇到品牌影响力、机构布局、业务销售渠道、产品结构等诸多中小寿险公司共同面对的问题。华夏人寿将会以增资为契机,持续保持昂扬奋进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求变的工作作风,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走价值成长之路,力争使华夏人寿逐步成为一家有进取精神、有创新能力,并在某些细分市场建立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小寿险公司。

华夏人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在汶川、玉树和雅安等灾区实施“点亮行动”,长期开展地震孤儿关爱救助。2013年8月20日,华夏人寿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华夏慈善基金”。

华夏人寿在投资收益方面华夏人寿能力突出。2013年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综合投资收益6.13亿元,华夏人寿公司整体累计综合投资收益率(不含浮盈浮亏)为8.36%,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目前华夏人寿公司已经获得股票委托、股权投资、股票直投、无担保债和不动产投资资格,投资能力行业领先!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客服节隆重揭幕,华夏人寿这次的开幕仪式上,华夏人寿发布了业内首家企业的“低碳宣言”,同时华夏人寿放飞上百只象征和平的白鸽,华夏人寿意指寓意将低碳、环保的主题思想传播到各个角落。

核电:助力产业稳步发展 篇3

魏少锋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

和平利用核能,不仅对满足电力供应、提高国内工业装备制造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政治、外交和国防建设也有多方面的意义。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提高(2013年石油已达58.1%,天然气已超过31.6%),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被提到愈来愈重要的高度。而核能资源的高密度储存和高效率应用对于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职能部门,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核电的发展,从国家总体战略角度出发,改变了以往单独制定各电力能源种类规划的传统,制定了统一的电力发展规划。

在此背景下,核能分会的成立,不仅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链条增加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平台。核能分会在推进核电项目落地过程中,将会充分发挥中立、公正、跨行业、多专业的优势,积极参与,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正确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做核能企业、相关机构及智库专家间的润滑剂和推进剂。

石定寰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为提高核能分会的咨询服务能力、学术和技术权威性,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设置了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和完成专项课题研究以及相关部门委托的项目培训、教学、审评、咨询等工作。

为推动核能分会的建设,发挥“智库”的作用,专家委员会主要有6项工作任务。首先,对我国核电行业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系统地研究、咨询或评估。如研究习总书记“能源领域的四个革命”在核电领域的落地,继续深入研究“中国核电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重大问题措施研究”课题,关注核电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和电价研究,研究核电调度与运营数据及管理流程,研究核电项目投资参股金融手段及方案等。第二,助力提高核电的社会可接受性,充分发挥核能分会的跨媒介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提升核电社会可接受度贡献力量。第三,对中国核电产业组织编制的标准、规范等进行评审。第四,积极协助分会提供核电培训与咨询服务。第五,对政府部门委托电促会核能分会办理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或进行咨询、评审。第六,组织和完成电促会核能分会委托的其他专项研究工作。

欧阳昌裕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核能分会会长

核能分会要突出做好6方面的特色工作。

一是“建新型平台”,即有别于已有的核能行业协会、核学会等,建立跨界跨域、资源共享、非盈利、公益性的沟通服务平台,成员既有核能业内单位和专家,又有能源电力、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传媒等机构,从能源电力、投融资、社会公众等多角度促进核电发展。

二是“聚各方力智”,即聚全国上下、行业内外可联合利用的力量和智慧,集尽可能多的资源来共同促进国内核电产业发展,推动核电走出去。

三是“搭沟通桥梁”,搭建核电企业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媒体传播通道,有效提升政府和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为核电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是“融民间资本”,促使更多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核能产业领域和核电市场领域。

五是“促新型技术”,促进新型核电技术创新、应用,加速推进新核电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落地。

六是“拓发展空间”,在推动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升核能经济地位过程中,拓展核能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空间,为保障国家能源电力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员企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郭夏

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

从国家战略角度说,核能是高科技能源,要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就要从核能入手。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不能靠拼劳力、资源等简单的消耗型方式发展经济,要靠科技创新。最大的科技创新是什么?是核能。

核能是高效的能源,同等重量比煤炭要高百倍千倍,而这些能源将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人类进步靠的是能源科技,要实现在太空上发展的理想,光靠现在的碳能源燃料根本解决不了,今后的航天动力就是核能。航天核动力的发展是一个跨界创新的课题,对于核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大的推动力,中国航天要想领先世界,一定要在核动力上加强研究和探索。

叶奇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陆有一些省份也缺少资源,缺少一次能源,比如湖南、湖北。湖北虽然有三峡,但是小水电并不能够满足需求;湖南更是如此,没有煤电资源;江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缺乏一次能源,仅仅依靠输电不可能完全满足整个地区的需求,也不可能完全保障这个地区的安全。但是,如果在当地或附近地区建设一个核电站,采用冷却塔等闭式循环模式,其补水量极少,一年只需二十几吨燃料,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优势比较突出。数据显示,我国可满足3亿多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的备选厂址中40%在内陆。由此可见,内陆省份建核电站既有客观需求,又具备客观条件,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

当然,建设核电站有许多后续问题需要考虑,废水排放就是其中之一。公众会担心废水的放射性浓度过高,排放到河里,影响用水安全。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科研水平可以把放射性浓度控制在30Bq/L,处理后的废液是完全可以重复利用的。

汤搏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司副司长

核能的安全性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安全可以看作是可接受的风险。进一步讲,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考察一件事情是否安全时,不是看其有没有安全问题,而是看其安全水平怎么样,而这个安全水平也是在一个环境中与其他事情相比较而言的。

1986年美国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发表的一个核电安全目标声明中表示,核电是一种电力提供方式,从公平的角度来说,不能要求其风险比其他电力风险更低,所以,要求核电零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

最终,根据上述声明,美国核管会确定了两个核安全目标。第一,对近邻核电厂的正常个体成员来说,反应堆事故所导致立即死亡的风险不应超过美国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其他事故所导致的立即死亡风险综合的千分之一;第二,对核电厂临近区域的人口来说,核电厂运行所导致的癌症死亡风险不应超过其他原因所导致癌症死亡风险综合的千分之一。

稳步发展论文 篇4

一、2014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 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同比稳步增长

我省散装水泥供应量依托省重点工程项目及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势头。2014年, 全省水泥产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吨, 散装水泥供应量完成925万吨, 同比增加50.39万吨, 增幅为6%;散装率达到44.15%;农村用散量434.7万吨, 占散装水泥供应量的47%。

(二) 拓展农村预拌混凝土市场

预拌混凝土在我省得到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 向农村拓展市场成为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方向。2014年, 我省新增混凝土搅拌站16家, 生产能力增加960万立方米。截止目前, 我省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为136家。2014年, 全省完成混凝土供应量3100万立方米, 同比增加400万立方米, 完成年度计划的103%。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长点。

(三)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14年, 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925万吨, 可节约标准煤20.5万吨;减排粉尘45.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56.1万吨、二氧化硫1748.3吨、氮氧化物1517吨, 实现社会综合效益4.16亿元。

二、主要工作

(一) 开展行业调研,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为推动我省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 我办牵头组织了由省商务厅、省住建厅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调研组对四川省暨成都市的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进行专题考察调研, 通过召开工作交流座谈会及实地参观当地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学习了解了四川省暨成都市发展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的情况, 并根据考察结果形成调研报告,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利于发展、操作性强的发展思路, 为尽快启动我省预拌砂浆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省属于岛屿经济, 近几年因特殊天气、道路、节能减排限产等诸多因素导致水泥市场出现一定的缺口, 每年需从岛外购进60~150万吨水泥方可满足海南工程项目需要, 因此, 各港口的散装水泥接收中转设施、设备成为决定散装水泥进岛是否通畅的关键。根据工作的实际, 办里安排人员多次到各港口、散装水泥使用生产企业及设备生产企业开展散装水泥工作调研, 了解各港口当前散装水泥接收设施、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 为应对水泥紧张时期散装水泥进岛做好准备。2014年, 由于水泥生产企业受节能减排限产的影响, 进岛水泥数量为140万吨左右, 同比增加60万吨。

(二) 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有所突破

2014年, 我办就预拌砂浆发展问题多次与省住建厅、海口市住建局相关领导及业务处室沟通协调, 研究制定适合我省预拌砂浆发展及“禁现”的指导性政策。6月18日, 由海南繁荣混凝土有限公司投资的我省首条预拌砂浆生产线在海口市建成投产;11月, 三亚市盛泽砂浆有限公司砂浆生产线在三亚市建成投产, 以上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省“禁现”工作有重大突破, 也标志着海口、三亚两市的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已迈出坚实的一步。目前, 省内的房地产、混凝土、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对预拌砂浆产业及产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预拌砂浆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 多形式开展散装水泥宣传活动, 营造行业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2014年散装水泥宣传周期间, 我办先期向省工信厅节能处和省节能减排协会进行工作汇报、沟通, 把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宣传内容列入了《2014年海南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方案》中。活动期间, 我办制作了4块主题宣传展板及2个悬挂宣传标语的大气球在启动仪式现场摆放;制作了一批印有“推广散装水泥、建设美丽家园”字样的杯子、环保购物袋等宣传用品;印制散装水泥政策宣传小册子;在海口市的出租车LED屏发布为期一个星期的宣传广告;在海南遭受强台风“威马逊”破坏后第一时间, 以“风雨同行抗大灾, 齐心协力建家园”为内容, 在海口电视台发布为期10天宣传广告。2014年, 我办还在《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发稿3篇, 在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站发稿1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四) 首次承办中南六省 (区) 第三次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议

2014年8月20~21日, 中南六省 (区) 第三次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议在海口召开,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六省 (区) 散装水泥办公室主要领导及部分地、市散办领导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立法经验或工作措施, 事业单位改革新形势下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职能转变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会议期间, 组织代表到海南华盛水泥有限公司和海南山益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办学基地进行考察观摩, 全方位展示我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情况, 达到会议的目的, 办会质量、办会效果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五) 做好农村推散工作

因农村推散工作点多、面广、线长, 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好的推广效果, 我们采取了扶持琼海环保砖生产企业建立农村用散示范点的模式予以推广, 让用散企业能够直接从使用散装水泥中受益, 既提高了生产效率, 又减轻了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示范点的带动, 周边其他市县的环保砖、水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使用散装水泥的行列。

(六) 积极做好水泥市场价格的监测工作

为了保证省内重点工程项目水泥使用, 避免水泥价格的大起大落给重点工程造成影响, 根据我办在历年应对水泥紧张的工作表现及与省内水泥生产企业有一定工作联系的特点, 我办还承担着省内水泥价格的监测工作。针对2014年因节能减排需要导致产能下降的实际, 我办指派专人负责做好省内水泥市场价格的监测工作, 密切关注水泥价格动态, 定期在我办网站发布水泥价格信息, 每月向省商务厅报告一次全省水泥生产、散装水泥供应量等情况。2014年, 海南水泥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没有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

(七) 做好散装水泥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深入到散装水泥生产企业及使用单位, 重点落实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及其相关生产安全工作, 要求各单位巩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程操作, 把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发现安全问题尽快处理, 确保安全生产。

(八) 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奢贪“不干事, 不担事”突出问题活动, 为推进散装水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根据省整治庸懒散奢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开展整治庸懒散奢贪“不干事、不担事”突出问题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及省商务厅对此项工作的部署, 我办认真组织学习, 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 按学习、单位内部管理、业务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改, 制定具体措施。通过活动使全办人员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想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2014年, 我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自觉加强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 鼓励干部职工参加业务、政策法规、基础知识、技术业务等方面的培训, 促进干部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为扎实有效地做好散装水泥发展应用和“禁现”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由于农村推散点多、面广、线长, 设施、设备投入所需资金较大, 致使散装水泥在农村的推广难度大, 发展总体缓慢。

⒉预拌砂浆发展仍然滞后, 推广应用难度相当大, 相关推广政策、行业规划的制订实施缓慢, 跟不上行业对预拌砂浆发展的要求。

⒊预拌混凝土产能过剩情况严重, 产能利用率低, 行业自律、行业管理需规范加强。

四、2015年工作思路

⒈做好我省预拌砂浆指导性政策制定工作, 落实依法治散工作, 密切关注海口、三亚两地预拌砂浆的发展情况。总结经验, 扩大预拌砂浆的使用范围, 推进预拌砂浆产业发展, 推动城市“禁现”政策落实。

⒉创新宣传内容及宣传模式, 做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发展及农村推散的宣传工作。

⒊加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力度, 提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工作的主动性, 创新征收办法, 充分发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⒋加大农村推散的工作力度, 积极拓展、规范农村预拌混凝土市场, 寻求农村用散新途径, 促进散装水泥快速发展。

⒌做好周边省 (区) 散装水泥市场调研工作, 为应对水泥紧张时期确保进岛散装水泥渠道畅通做好充足准备。

⒍做好水泥价格监测工作, 在办网站上定期发布水泥价格信息及市场动态, 为省重点工作项目服务。

⒎做好散装水泥的统计工作, 提高统计质量, 指导三亚市散办建立、运行、对接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系统。

稳步发展论文 篇5

---沙卜完小创县工作总结

我校北临神童山南临孔孟之乡曲阜。始建于1976年占地面积13380平方米,建筑面积3372平方米,教师24人,学生271人。今年,学校把“创县”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夯实教育基础、建设教育强校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质量、力求创新”的原则,使我校“创县”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1月份顺利通过市级规范化学校验收。

一、高标准要求,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按照“省级统一调度、市级督促落实、县级牵头组织、学校全面参与”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对照标准,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果。

我校原为南北两院中间一条公路横穿东西,是村里的一条主干道,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特别在麦秋两季来往车辆络绎不绝,教师、学生有事过马路必须小心翼翼。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一班人静下心来研究,最后确定:先与社区领导联系征得同意,再与杜院村委联系征得支持,最后组织教师走进公路周边住户讲清堵路原因;学生到村内广泛宣传堵路的重要性。就这样我们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慢慢做通了领导、群众的工作,顺利的垒上了西墙,解决了十多年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现在走进我校你会看到:中间花草、树木常青;南北两栋高楼林立,教师、学生不在为过马路犯愁,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以前,我校操场环形跑道不足200米,直跑道不足100米;并且操场内有篮排球场,与标准存在很大差距,面对这样困难,学校反复研究,最后拿出一个方案:

1、征地扩建操场

2、重新规划挪出篮排球场。但是,扩建操场需要占用耕地近3亩,涉及到政府、国土、乡建、社区等多个部门。学校一班人又坐下来精心研究,集思广益并进行了合理分工,有的与社区领导联系研究如何争取资金、扩建操场;有的与村委联系商量如何征得土地;有的入户宣传扩建操场的重要性。就这样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校扩建操场1800平方米,投资20余万元填平了新征操场,重新规划铺上了炉渣跑道(环形跑道、直跑道达标)。挪出并按高标准铺设了篮排球场,购买并安上了小篮球架,师生活动场所得到保证。

学校教学环境达到了最优化,怎样才能使内部设施标准化?为此,学校一班人对照标准反复探讨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案,然后分头实施。重新调整了功能室,教师利用双休日把功能室内的墙壁重新粉刷一遍,并张贴了各种与之有关的挂图使各功能室焕然一新;学校筹集资金二十余万元新购微机二十余台,教师人手一机,学生按最大班额配备,班内安装了电子白板十套,接上了网线;添置了实验器材、音体美器材300余套;购置了4000余本图书使生均图书达到44本;更新了教师办公桌24套,学生课桌凳271套;为保证学生用眼安全重新调整了灯棍高度,增添了黑板灯。教师学生可以安心舒心的在这里工作学习。

校院的合并,操场的扩建,内部设施的完善等事项,如何把所做的各项工作整理出来需要详实的档案整理。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档案整理,分工领导首先研究相关文件,吃透精神后立即组织有关教师学习档案整理方法,而后分头行动,大家放弃假期休息,白加黑、5加2终于把档案完善、规范的整理出来。

二、巧设计,营造育人文化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感染人。学校在楼西面空闲处新增图书角三处,学生课下可以在这里安心读书。楼道内、花坛内“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时时提醒学生的做人;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的名言、警句时时感染着学生。班级中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字画,先进事迹介绍,时刻激起小学生的爱校之情。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借东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 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以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总部的聚集地,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

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科技文化优势,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好中小企业、服务好“三农”、服务好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特别报道推出四篇文章:《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以监管创新助推首都经济》、《金融街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凸显实力》、《王力:北京全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立体展示首都金融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从金融引发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走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与全国一样,整体经济也出现下行。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在今年上半年已初见成效,整体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金融业作为北京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对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1月5日至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主,并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实施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5%下调至1.5%,取消了利息税,减轻了税负;增加出口退税,保持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的竞争力。在货币政策方面,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008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呈现明显的下行走势,与全市经济的走势一致,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贷款规模先于经济回升而迅速回升,为全市经济的回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 金融业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回升的主要增长点

北京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金融业已经成为北京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北京金融业经受了考验,在整体经济全面下滑的背景下,金融业增长始终稳定在总体经济增长之上,对总体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93.6亿元,比2007年增长9.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3.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宽松的信贷政策作用下,金融业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实现增加值达到856.1亿元,增长22.9%,高于上年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4.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总体经济增速15.1个百分点。

金融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升。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呈现不断提高态势,2008年分别达到14.2%和19.4%,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0.4和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份额继续提升,分别达到16.1%和21.6%,比上年同期提升2.1和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6%,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增长48.5%,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分别为13.4%和15.5%。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是整体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保持了13.6%和15.5%的水平。总体来讲,金融业在金融危机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对提升全市经济的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增长水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金融信贷不断扩大,金融结构得到优化

2009年以来,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冲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信贷投放大幅增长。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430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贷款的2倍。二是信贷结构向好变化。全市贷款总体呈现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多、短期贷款增加少的格局,但信贷结构逐步改善,票据融资比重降低。截至上半年,全市新增票据融资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35.1%,比第一季度末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受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新增中长期贷款2145.8亿元,同比增长1.5倍,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48.4%。三是存款增长历史最高。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20.1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存款的1.4倍。

■ 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金融资产迅速增长

北京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已经形成,金融机构更加健全,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截至2009年5月末,全市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974家,其中:银行机构86家,占总数的8.8%;保险机构414家,占42.5%;证券机构111家,占11.4%;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362家,占37.2%。

北京市金融资产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业达48.9万亿元,占全市金融资产的91.8%,同比增长28.1%;保险业1.4万亿元,占2.6%,同比增长18%;证券业0.3万亿元,占0.6%,同比下降42.1%;其他金融活动单位2.7万亿元,占5%,同比增长2.9%。

■ 银行业是首都金融业的重要支撑

从金融业的结构看,银行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单位较少,但资产规模大,提供就业多。2009年5月末,北京市有银行单位86家,占全部金融单位的8.8%,其中,中央银行5家,商业银行74家,政策性银行7家。但拥有的资产达到48.9万亿,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1.8%;吸纳就业11.5万人,占金融业吸纳就业的52.1%。

从金融业创造的收入看,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2243.8亿元,其中,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最多,达到1188亿元,占金融业营业收入的52.9%;交纳的各项税费达到265.8亿元,占金融业交纳税费的80.4%,为首都经济作出了贡献。

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向两个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主一副金融格局逐步形成。主要集中在以金融街为主中心区的西城和以CBD为副中心区的朝阳,分别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211家和260家,占全市金融单位的48.4%。资产总计45.1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资产总计的85.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京金融业恢复先于经济的恢复,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对北京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的作用。

荣县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做法 篇7

荣县蚕业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荣县是四川省的产茧大县,最近十多年,荣县蚕农每年的茧款收入都超过了3500万元,蚕桑生产已成为荣县农村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是广大蚕农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2015年,荣县养蚕3. 2万张、产茧1200t、 蚕农茧款收入3600万元,均占自贡市的70% 以上,在全省综合排名已由十多年前的30位上升为第7名。荣县蚕桑生产达到今天的水平,主要做法是:

1集中成片,建设蚕桑基地

从荣县的气候和土壤情况看,全县都可以发展蚕桑生产,但根据全县农业生产整体规划,本着走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道路的思路,全县集中力量发展潜力大,蚕桑生产有优势且又相对连片集中的旭阳、过水、望佳、双石、乐德、河口、古文以及复兴、观山、正紫等10个乡镇。在这些乡镇中,重点发展一批蚕桑主产村和蚕桑专业社,扶持、培育一大批蚕桑专业大户和蚕业农场主,不再走过去 “全面号召,普遍发展”的老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10个乡镇的蚕桑生产,无论规模、品质,还是效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无论桑园面积,还是养蚕量、产茧量和蚕农茧款收入,均占全县的85% 左右。全县蚕桑生产格局正在走上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蚕桑基地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订单蚕业,产业化发展

十多年前,荣县就开始走上了蚕业产业化道路,即 “公司+ 基地+ 农户” 的道路,由县内两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在各自的基地范围内,与蚕农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农业。对签订并履行协议的蚕农,无偿提供桑种或桑苗,无偿提供良桑穗条,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其生产的蚕茧,予以全额收购。在市场行情低迷之时, 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在蚕茧行情好转之后,蚕茧价格随行就市,并实行二次返利。龙头企业与蚕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使蚕农稳定增收,降低风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稳定了蚕桑生产的基础, 使荣县蚕业得到了稳定、协调的发展。

3更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在桑树品种方面,十多年来,先后引进 “农桑14”、“川桑98 - 1”,“云桑1号”、“农桑12”, “农桑8” 等新桑品种,经过品种比较试验结论, 决定推广 “农桑14”和 “川桑98 - 1”,和已经在荣县广泛推广使用的 “红油桑”、 “湘7920”等良桑品种一道形成我县大蚕用桑主推品种。在大小蚕兼用桑品种方面,近年来则大力推广 “实钴11 - 6”,与以前推广的 “小冠桑”、“新一之濑”,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对我县小蚕共育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另外,荣县还引进了 “红果2号”,“嘉陵30号”,“无核大十”等果叶兼用桑品种,在荣县开展试种试繁,拓宽了栽桑用途,增加了蚕农收入,桑椹质量、产量及亩桑效益也令蚕农满意。在家蚕品种方面,则引进了 “871 × 872”、“夏芳 × 秋白”、“锦5. 6 × 绫3. 4”、“川山 × 蜀水”、“两广二号” 等。“两广二号” 表现尤其抢眼,已成为我县夏蚕,伏蚕的主推品种,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丝厂也比较满意。

4科学蚕桑,推广实用技术

在桑树育苗及栽植方面,主要推广桑树肥团育苗,一步成园技术,不仅节约桑种,还缩短了投产时间。桑树肥培管理方面,主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了肥效,降低了成本。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桑树病虫害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有效减少了农药中毒现象,避免产生环境污染。良桑嫁接,则采用经品种比较试验确认的主推桑品种。在养蚕方面,不仅引进了不少家蚕新品种, 还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全县小蚕共育数量迅速上升。近十年来,共育比例一直保持在70% 左右,同时,小蚕共育质量也有一定提升,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数量充足。荣县还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降低蚕农劳动强度,使蚕农能多养蚕,养好蚕。在上蔟方面,大力推广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蔟中通风换气,提高蚕茧质量。

5创新经营,培育养蚕大户

针对荣县农村出现的养蚕人员年龄老化、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问题,荣县很早就转变了思路,采取多种措施来培育养蚕大户和蚕桑家庭农场,使其从事蚕桑生产获得的收入高于其外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他产业获得的收入。每年重点培育一批年养蚕量30 ~ 50张,年蚕桑收入5 ~ 8万元的养蚕大户。创造条件培养一批养蚕量50 ~ 100张,年蚕桑收入8 ~ 15万元的养蚕大户,甚至培养一批年蚕桑收入超过20万元或30万元的蚕业家庭农场主,并由这些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主,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蚕桑生产,形成新的蚕桑生产格局,改变千家万户养蚕的现状。荣县现已涌现—批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主,如: 荣县河口镇万家村5社的王德容,2013年已拥有6666m2( 10亩) 桑园, 养蚕49. 5张, 产茧2010kg,售茧收入7. 9万元,加上出售桑枝收入, 蚕桑收入达8. 2万元,占家庭总收入12万元的68. 3% 。2014年养蚕60张,产茧2580kg,售茧收入8. 86万元,成为荣县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大户。 荣县过水镇柑柏场村9社的张善彬,通过土地流转,在2013年大量新栽桑,一举建成小桑园33333m2( 50亩) ,2015年养蚕60张, 产茧2512kg,售茧收入7. 82万元。今年,预计养蚕100张以上,产茧超过4000kg,售茧收入预计超过15万元。这个队伍还正在发展壮大之中,年蚕桑收入超过10万元,超过20万元,早已不再是一个梦想,而是荣县蚕桑生产行业中存在的真实事例。

6多方投入,增加蚕农收入

稳步发展论文 篇8

经营决策出效益。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从市场调查入手, 调查市场的容量和用户的需要, 并进行全面的预测:一是进行销售目标的预测;二是进行生产目标的预测;三是进行成本目标的预测;四是利润目标的预测。根据预测结果, 结合实际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作出正确的决定, 使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不入歧途。

科学管理出效益, 加强企业管理是不用或少用投资的“基本建设”, 是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减少浪费最现实的途径, 是当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由于历史的和管理问

题, 致使企业效益低, 消耗多, 浪费大, 更由于盲目性, 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严格求实出效益。市场经济容不得半点虚假, 科学管理靠“严”字和求实作风。质差量低的产品可以蒙混一时, 但不能长久, 第二次则没人买帐;靠搞数字游戏, 甚至弄虚作假, 虽然有极少数人获益, 但受害的是整个企业。盈利是我们的共同意愿, 但不是虚盈。历史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

面临当前我们难于承受的压力, 面临我们所处的困境, 管理上还存在漏洞, 促使我们必须强化管理, 非挖掘潜力不可。

潜力就是暂时处于潜伏状态尚未发挥出来的力量。市场经济和新技术的崛起, 企业潜力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 企业到处是“黄金”, 潜力到处都有, 客观存在, 但发现和认识潜力是个艰苦的过程, 一旦发现和认识了潜力, 再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和努力实施, 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财富。发现和认识潜力, 要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对比和核算方法去进行。只要能够发现问题, 挖掘问题的潜力, 就能够得到现成的效益。我局也应如此。历史的问题, 固有的问题, 潜在的问题程度不同不同地存在, 致使应得到的效益没有得到, 值得我们去挖掘这些潜力。

第一、掌握现状、观察存在的潜力。煤炭企业在度过了十余个蜜月期之后, 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市场低弥, 经济效益严重滑坡。某年五月末指标显示;利润指标全公司亏损5299万元, 按照可比口径, 利润比同期增亏5328万元;原煤总产量完成368.4吨, 比同期减少29.6万吨;掘进总进尺完成53562米, 比同期少掘7694米;商品煤销售量完成331.6万吨, 比同期减少43.7万吨;原煤生产坑木消耗比同期超耗2.28%;原煤生产火药消耗比同期超耗11.02%;钢材消耗比同期增14.62%;企业电耗比同期增13.47%;回采和掘进工作面利用绝大部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以上从销售龙头指标、生产及利用指标、生产准备指标和中间投入等最终成果指标, 反映了该公司的经济运行总体状况。不难看出:总体经济不畅, 缺乏活力, 主要问题出在产销渠道。销售龙头摆不起来, 制约着生产;生产上不去, 有些固定费用将继续承担, 加剧了亏损局面;资金不到位, 职工积极性难于调动;管理跟不上, 随之带来一系列消耗指标超耗。

第二, 帐算得不够细, 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元钱不等于明天的一元钱。如果一元的商品卖不出去, 不管库存时间多久, 其价值仍是一元, 若当期卖出去, 现金存入银行, 其本利和应等于1+ (1×利率×时间) , 这期间的差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以1吨煤为例, 某年吨煤平均售价是166.9元, 成本128.56元, 税金19.20元[166.9÷ (1+13%) ×13%], 代垫运费35元 (假设到站是哈尔滨) , 吨煤利润为19.14元 (166.9-128.56-19.20) , 这是总的利润帐。目前年贷款利率为7.96%, 如果当期回收货款又投入到生产中去, 第二个循环可多赚21.62元[166.9÷ (128.56+19.20) ×19.14];如果当期收不回货款需要贷款182.76元 (128.56+19.2+35) 1年所付利息为14.55元 (182.76×7.96%) , 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1吨煤利润变为4.59元 (19.14-14.55) , 本来1吨煤应盈利19.14元, 无形当中减少14.55元 (19.14-4.59) , 被所付利息吃掉了。本来1吨煤盈利19.14元, 三年后收回货款则亏损24.50元 (19.14-43.64) , 利润和效益随着时间推移而耗掉了。据此粗略地推算:97年产量为938万吨, 假设当年所销产品回款按一半计算, 贷款利息一项, 我们就要多付出6800多万元 (938×182.76×7.96%×50%) 。这只是按1年贷款利息计算的, 如果按各年不同的贷款利率分别计算, 付出更大。由此可见, 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利润的高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 值得大力挖掘这一潜力。

第三, 打假出效益。利益荣誉的驱动, 有的为维护小集团利益, 不惜一切去钻营, 吃全公司的大锅饭。根据实际测算:每年由于多报产品产量而使成本虚增不少于5000万元, 创利单位的利润被此瓜分了, 最终造成了全公司的亏损。

由上述所讲, 打假出效益绝不是空谈, 推算出的就有6000多万元, 确实有效益可挖, 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潜力。只有挖掘这些潜力, 在矛盾中求得发展同, 在问题中寻求效益, 才能使潜在的、固有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效益变成现实的效益。只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 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加强管理, 狠挖潜力, 算好细帐, 企业定会稳步向前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汪家祐著.《管理会计》.

[2]项保华著.《企业战略管理》.

稳步发展论文 篇9

1. 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的概念和建立的必要性

1.1 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首各个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中, 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从形成风险的原因来讲, 包括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 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 是指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其他企业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可以看出, 内部法律风险引发因素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握控制的, 而外部企业风险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 且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 因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防范的重点[2]。

1.2 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2.1 是企业体制改革与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企业体制改革与自身发展壮大, 必须不断积累资产和财富, 规避和减少因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 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2]。随着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等11个部门规章和30多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 像我院这种大型国有企业便将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提到了议事日程, 目前社会上已经有很多单位已经成立了法律事务机构, 并设有专门的法律工作人员, 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经营决策和承办具体法律事务来实现各自的职能[3]。从长远发展来看, 院属各单位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对推进我院整体企业制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

1.2.2 是企业参与并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 都会被法律所调整和规范。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并伴随着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压力, 我院各单位面临的风险也就日益增多。我院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必须建立起适合我院各单位发展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全球排名第六的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吕立山先生说过[3]:“有些大型国企高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将给企业带来的危险, 他们并不像外国公司的同行们一样采取防范法律风险措施。使其企业就像一个即没有受过正式训练, 又没有足够装备的新兵, 试图击退一大群入侵的法律风险敌军一样。”可以看出, 我院各个单位也必须了解和熟悉我国的法律环境,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进而提高我院在全社会, 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2.3 是企业依法经营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 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主要都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 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同样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如果企业不知法、不懂法, 就有可能因违法而受到法律制裁, 或者失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机会, 会使得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进而导致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多, 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因此, 在我院各个单位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是企业依法经营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中, 法律风险防范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是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院作为军工企业, 更要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因此要针对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保障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2.1 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 也是建立和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和要求。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 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化解, 风险出现时的后果往往是难以控制的, 经常会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4]。因此, 首先, 在我院各单位中需深入开展全员的法律风险宣传教育和培训学习, 尤其注重加强党员干部同志。通过培训, 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的概念和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并逐步养成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 最终在单位内部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5]。其次, 要增加法律风险方面的投入。除了在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方面培训的投入外, 还要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保证法律顾问在签署合同等重要法律行为时能随时到场[6]。

2.2 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管理要依照法律风险防范规章制度来运行, 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风险防范管理的日常效果。我院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理顺和明确内部关系和部门职责, 保证本单位重要事项有章可循, 进而避免因规章制度不建全引发的法律风险[7]。同时, 由于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法律风险是因为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所以各单位应根据我院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对全体职工的行为加以指引、规范和约束, 把一切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增强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 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把我院的法律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8]。我院各单位规章制度得到良好的执行是我院整体进行高效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 通过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 避免因规章制度的漏洞而产生风险, 进一步保证了我院日后的健康发展。

2.3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

在我国各行各业中, 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 与企业生产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前社会,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流于形式, 没有落到具体工作中, 这些现象都不利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7]。因此, 我院各单位要严格贯彻并进一步规范内部监督与考核制度, 使得我院各单位的主管领导、经营部门和监督部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各司其职, 各单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经营过程中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 才能更有利的防范经营风险, 进一步保障我院整体的和谐发展。

2.4 加强法律风险的年度评估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监督和考核三者缺一不可, 相互结合推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向前发展。制度靠执行来实现, 执行靠监督来把关, 而最后对此制度的效果、作用、可行性等经验教训的总结就归于考核[1]。因此, 要将此项理论应用于我院各单位的实际工作中, 及时地对考核效果进行评估, 查找原因, 对旧的不适宜的规章制度进行更新, 并定期讨论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条例, 可以使我院各单位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永葆生机。

3. 结语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国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面对更新的环境和更大的市场, 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企业体制改革与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是企业参与并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也是企业依法经营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企业只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把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轨道中, 法律风险才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从而促进企业稳步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 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不仅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也是依法治国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法律风险涵盖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的重要性, 各单位应推动防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进而提高我院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光.论我国企业法律风险之防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06期:65~68

[2]冯耀华.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东方企业文化, 2007年第07期:8~9

[3]杜义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J].中国煤田地质, 2007年12月, 第19卷6期:84~86

[4]周志彬.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科技信息, 2009年第32期:60

[5]崔玲.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年第19期:158

[6]韩爱芹, 付云岭.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理论版) , 2009年第07期:256~257

[7]张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保障企业稳健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10年第09期:189

稳步发展论文 篇10

1 提高对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认识

加快畜牧业发展, 努力建设畜牧业大县, 是我县实现富民强县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 也是我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现实选择。畜牧业在我县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畜牧业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是农村致富好途径。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和秸秆转化增值, 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同时还可以带动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毛纺和皮革加工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此, 加快发展畜牧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力推进, 强化领导

首先要加大领导力度, 实行目标管理。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为组长, 分管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 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指挥全县畜牧业发展。。同时把畜牧业列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年度经济发展岗位目标管理, 把目标任务逐级分解, 签定责任状, 明确考核内容, 制定考核实施办法和奖惩标准。再者要实行目标管理, 把畜牧业做为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 建立奖惩机制, 实施重奖重罚, 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使任务尽快落实分解, 落实到实处。其次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为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过去工作方式、方法和作风, 变行政领导为协调服务, 变计划约束为典型引路。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调解指导生产, 正确驾驭市场, 适应价值规律, 总结经验教训, 捕捉发展机遇, 科学组织生产, 扎实抓好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典型, 大力培植畜牧专业村、专业大户, 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推动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方向发展。

3 优化畜牧业结构, 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充分运用“注重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我县实际,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制定本地区优势畜产品产业带规划, 按照优先发展山羊产业, 稳定发展生猪,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思路, 把我县畜牧业调优调强。培育一批具有地区优势带动强的畜禽产业,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加工带动战略, 将畜禽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逐步改变我县畜禽产品初级化、原料化的状况。

4 扶优扶强龙头企业, 发展标准化畜牧业

“龙头”企业是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市场进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 要集中力量扶持好龙头企业。要通过整合利用资源, 吸纳民间资本, 扶持本地畜牧养殖加工企业发展, 大力培植发展一批本地养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带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有力的促进本地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 因此, 应加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 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

5 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科技培训和资金投入, 配备先进的检验监测设备, 各乡镇兽医站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验, 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 开展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监督和检测, 将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纳入法制化, 标准化的管理轨道, 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加大科技培训与资金投入, 实行省培训县、县培训乡镇, 乡镇培训村的三级培训渠道。采用短期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新的养殖技术, 争取从事畜牧业工作的人员每年都有知识更新, 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与科技, 便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6 加强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建设

近年来, 动物疫病频繁发生, 动物疫病防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不仅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动物疫病对社会的极端危害性, 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首先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稳定机构、稳定队伍、稳定体系, 保证这支队伍能拉得出、打得响。再者全县疫病防制工作要严格按照“外堵内防”的总体方针, 落实外堵内防的具体关键措施, 搞好畜禽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同时, 整顿规范动物保健品市场, 积极开展药物残留监控和检测工作, 促进“放心肉”工作内容的延伸。要将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轨道, 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加快发展 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 篇11

关键词:水文现代化;问题;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62-1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水文现状,水文现代化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使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实用的科技水平。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

1 现代化水文的必要性

水文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加快水文发展,推进水文现代化,是水文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解决四平三大水问题,必须加快四平水文现代化。

2 四平水文的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來,在省水文局的直接领导下,四平水文局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四平水文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建设步伐,改、扩建了水文站基础设施,新建自记水位台、雨量自动测报系统等,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办公条件。

四平水文局近年来引进了先进的仪器,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雨量自动测报系统等现代化的测报设备被应用,水文测报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3 四平水利对水文的要求

3.1 防汛对水文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为防汛提供及时、准确的雨水情测报预报信息,为领导决策、组织抢险、优化调度起很好的参谋作用。

3.2 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水文的要求 随着四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这需要四平水文部门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科学决策依据。

3.3 水环境保护对四平水文的要求 当前,四平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生产和生活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与水文密不可分。

4 四平水文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 四平水文局部分水文站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测验设施设备 部分水文仪器、设备老化,监测能力和标准低,现代化水文仪器较少,影响水文测报的时效和质量,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4.3 水工建筑物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利水电工程和水工程的大量兴建,从而改变了部分水文站的测验条件、流量和上下游水沙情势,影响了水文资料的连续性、代表性,给水文测验、流域水文预报、水资源计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水文站网的稳定。

4.4 测站职工素质急需提高 由于测站人员部分学历偏低,对新引进的设备使用及维护熟练程度才产生了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水文现代化的步伐。

5 提高四平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提高水文自动化测报能力,完善水文站网,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推进水文巡测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的监测、管理和分析评价工作,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地下水监测和预测,开展降水、河流泥沙等的长期观测和分析,加强水文科学研究,为生态建设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高素质的人员是水文现代化的保障,只有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新技术对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

6 现代化目标和任务

6.1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水利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根据四平水文局测站水文特性,加强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水文测报能力。加快水文站、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改善水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四平水情分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建设。

6.2 水文站网测报信息化 水文信息采集是水文业务工作的基础,它的建设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任务。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需要。

6.3 培养高素质的水文人才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保障。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在职职工岗位培训,选派一批有业绩、安心于水文工作的技术骨干去国内高等院校深造,培养一批熟悉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开拓创新、思想敏锐、政治素质强的水文现代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中坚力量,为水文测报提供有力保障。

6.4 现代化仪器的引进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现代化水平,要引进先进的雨量、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引进自动和半自动的流量测验技术与仪器设备,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逐步推广先进的流量、泥沙、水质测验设备,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6.5 水文测验方式改革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测区,发展站队结合,建设和完善站队结合基地,基本完成站队结合基地建设任务。

6.6 建立合理的水文站网 优化现有的水文站网,对现有的站网进行优化设置。

龙会镇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启示 篇12

1 龙会镇蚕桑产业的现状

龙会镇位于内威公路沿线, 辖21个村, 305个组, 农业人口3.9万人, 农业户1.18万户, 耕地3000hm2, 人平0.076hm2。其中:田1066.7hm2, 土1933.3hm2, 土多田少, 现有桑树4600余亩, 现有养蚕户4800余户, 年养蚕1万张以上, 产值可达1200万元, 蚕农户年收入达 2500 元 。蚕桑生产已成为龙会镇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 龙会镇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优势

2.1 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 发展市场空间好

丝绸作为纤维“皇后”, 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 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 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 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越来越受欢迎。据统计, 全国丝绸工业蚕茧原料缺口达25%。由于价格等原因, 蚕茧大幅减产, 蚕茧供不应求。内江松林丝厂, 威远新店丝厂加工业年需干茧原料3000t以上, 本地区仅能供应500多t, 原料缺口达2500t以上。我国蚕丝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从全国蚕茧的布局看, 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蚕茧生产的总体实力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东部地区蚕茧生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 发展潜力好。

2.2 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质的蚕茧基地

该镇水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桑叶产量高, 质量好, 年养蚕量占威远县65%以上。2004年通过国家标准化优质蚕茧基地验收。

3 龙会镇蚕桑发展的主要做法

3.1 转变思想, 抓认识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结合龙会镇情, 紧抓蚕桑这一优势产业, 积极宣传动员、引导, 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转变了思想观念, 改变了过去蚕桑只是家庭副业是配角的认识, 把栽桑养蚕作为一条农村致富增收的“经”来念。

3.2 持之以恒, 抓落实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蚕桑发展领导班子, 对蚕桑这一龙头产业设立机构, 做到换人不换规划, 不换目标责任, 镇由书记挂帅,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蚕业协会具体抓, 村由支部书记、村主任、蚕桑员具体落实。

3.3 突出“协”字, 抓服务

2002年成立了龙会镇蚕业协会, 广泛吸收农民会员, 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的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立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有技术员5名。其中:中级职称2人, 技术员3人, 从事技术推广及普及工作, 村级辅导员21人, 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也积累了一定的栽桑养蚕经验, 能够从事栽桑、养蚕、收购各环节的服务。实现了农户增收, 镇财政增收, 公司增效, 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3.4 抓规模发展和示范基地带动

全镇年养蚕4张以上的有1000户, 10张以上示范户210户, 15张以上大户12户。互助村17组业主王章云投入4.7万元与本村130多个农户签订土地反租倒包流转协议, 栽桑20.3hm2, 养蚕812.4张, 总产值100余万元, 农户获利65万元, 户平收入达5000元以上。业主的带动使该村产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年养蚕达2300多张, 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村。政权村3组赖正华, 高湾村7组李春林等业主以同样方法也与蚕农签订了栽桑养蚕承包协议。业主的流转经营, 实现了土地增值、农户增收、业主获利的“三赢”。一方面, 培育业主以土地流转方式加速了蚕业的发展;其二是示范基地带动, 建立了以互助村为中心的蚕桑科普示范基地, 并在水库7组建立了协会示范基地, 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了蚕桑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变, 带动了结构调整, 促进了农民增收;其三是抓大户培育发展带动, 加大了蚕业大户的培育力度, 2009年全镇养蚕大户比上年增长10%, 涌现出尹家村胡玲芬、水库村黄永华、互助村曾国民等典型大户,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3.5 抓桑园综合运用“旱地宽厢带植耕作技术”

在桑园行间套种矮杆经济作物, 如花生、芋子、黄豆、蔬菜等, 或种草养畜, 巩固桑园基础, 努力拓宽蚕农的利润空间, 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增强蚕农抗市场风险能力, 增加蚕农收入, 发展“三高”蚕业。

3.6 抓蚕茧收购市场管理

先后组织工商、公司、蚕桑业主及养殖大户代表座谈,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就如何提高蚕茧质量、打击非法收茧等问题, 采取以定点、定时、定人收购鲜茧, 协会对每个收购点收取信用金1000元, 在收购期间无违规行为即退还信用金的办法解决。此外, 按照干茧0.10元/kg的标准设定维护费, 专项用于技术培训, 管理费用以及奖励养蚕大户、优秀业主等, 实现共赢。

4 龙会镇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启示

4.1 龙会镇党委、政府对蚕桑产业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

镇党委、政府对蚕桑产业发展常抓不懈, 使广大基层干部和蚕农转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一是改变了对蚕桑只是家庭副业, 是配角的认识, 把栽桑养蚕作为一条致富增收的“经”;二是正确面对栽桑养蚕的市场风险, 树立“热不赶, 冷不砍”的发展理念, 鼓励蚕农养好蚕, 加强蚕期饲养管理, 改良蔟具杜绝用草龙上蔟, 提高蚕茧解舒率和上车率。

4.2 重视适应规模发展, 更新复壮现有桑园

因地制宜地培育了一批重点村、组、示范户, 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四边桑”零星分散、粗放经营、竞争力弱、效益低的生产模式, 重点扶持栽桑养蚕大户和示范户, 与龙头企业挂靠, 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 推行业主或大户开发建设基地模式巩固壮大桑树基础。为鼓励农户栽桑养蚕,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采取农户自筹和国家、镇财政补贴等方式, 先后为农民提供优质桑苗130万株, 同时对“一步成园”的桑园无偿提供地膜, 确保当年栽桑当年见成效, 实现蚕桑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

4.3 依靠科技栽桑养蚕, 创优质蚕茧基地

一是有专门的发展蚕桑机构——龙会镇蚕业协会, 蚕农依靠协会与龙头企业挂靠, 实施科技养蚕;二是有一支技术过硬的蚕桑科技服务队伍, 指导蚕农运用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创龙会镇优质蚕茧;三是注重桑园利用研究, 增强蚕农抗御因单一养蚕新带来的市场风险。

4.4 加强鲜茧收购市场管理,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上一篇:激光热处理技术下一篇:网络社会关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