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发展论文

2024-07-09

问题和发展论文(精选12篇)

问题和发展论文 篇1

0前言

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 对用钢政策由限制用钢到合理用钢再到积极用钢, 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72号文件提出要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 在沿海大城市限期停止使用粘土砖。因此开发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已成为当前住宅结构研究中的热点。不过, 多层轻钢结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力度还不够, 实际设计和施工还存在不少争议和问题。这些都急需解决, 以利于轻钢住宅在我国健康快速发展。

1轻型钢结构及高层钢结构

(1) 轻型钢结构主要是采用轻型H型钢 (焊接或轧制;变截面或等截面) 做成门形刚架, C型、Z型冷弯薄壁型钢作檩条和墙梁, 压型钢板或轻质夹芯板作屋面、墙面围护结构, 采用高强螺栓、普通螺栓及自攻螺丝等连接件和密封材料组装起来的低层和多层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房屋体系。

(2) 高层钢结构主要是采用型钢、钢板连接或焊接成构件, 再经连接而成的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常采用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支撑结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 (剪力墙) 结构等形式, 后者在现代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 属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使钢材和混凝土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材料效能。

轻钢结构住宅相比于传统住宅, 有其突出的优点:①轻钢结构配件制作工厂化和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化程度高;②现场施工速度快, 主要为干作业, 有利于文明施工;③钢结构建筑是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产品;④自重轻, 抗震性能好;⑤综合经济指标不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2发展轻钢结构住宅遇到的问题

轻钢结构住宅具有性能好、自重轻、工厂化程度高、建造速度快、劳动强度小等优点, 因而近三十年来在欧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十分成熟的技术。在我国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今天, 国内外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想把轻钢结构住宅技术移植到中国来。虽经努力, 但效果却不象人们事先想象的那样乐观。问题何在, 又应当如何解决呢?

(1) 首先是标准和规范问题。

我国的标准规范是针对几十年来大量使用的结构体系编制的,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此前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 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不足为奇。例如建国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等耐火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由此导致我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材料选用方面似乎较国外苛刻, 轻钢结构住宅难以满足其要求。再如长期以来镀锌轻钢龙骨在我国仅用于隔断、吊顶等非主要承重结构, 我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程》基本上不考虑用厚度2 mm以下的钢材制作主要承重构件, 对于国外大量采用的壁厚0.8~1.6 mm的镀锌轻钢龙骨承重体系, 我们既缺乏对其受力状况和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理论分析, 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 这就使得轻钢住宅的结构设计在我国寻找不到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为依据。这种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 使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 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 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2) 其次是整个社会对这种新住宅体系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在国外尤其是北美地区木结构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两种体系虽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却完全是新东西, 因而各种困难几乎无处不在。在建材和商品方面, 目前建造轻钢结构试验工程所需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 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 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 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在人员方面, 由于国内无论中等或是高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均未涉及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因此我国建筑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一体系知之甚少, 而更加缺乏的是熟练技术工人, 所以虽然这一体系单纯从技术层面上讲并无多少难度, 但真正推行起来却往往缺乏得力的骨干。在建筑管理方面, 我国现行的建筑管理模式与轻钢结构住宅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也不适应, 我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许多住宅生产企业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但是他们搞不清自己来到中国后应当申领什么资质, 属于什么身份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集成商?还是制造商?此外, 在中国的消费者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住惯了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 从慢慢开始接受到逐步喜欢轻钢结构住宅, 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3) 再就是工程造价问题。

目前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我国大陆的报价大约在每平方米4 000元左右, 交工标准包括了室内精装修、高档厨卫设备、室内热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中央吸尘系统、直接饮用水系统、家庭智能化系统、车库自动门, 以及冰箱、洗衣机、烘干机等白色家电, 但不包括地价、室内家具、电视机、音响等黑色家电, 室外管线、绿化和其它各种户外配套工程的费用。有人认为这一价位偏高, 国内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然而这种价格在国外比起其它结构形式住宅的造价来说, 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国外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所处社会的技术经济背景相联系、相适应的, 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人均GDP约为我国的40~50倍, 劳动力价格约为我国的20~30倍, 因此, 符合产业化生产方式的轻钢结构住宅在发达国家远比我国更易被市场接受。而我国由于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劳动力价格便宜, 尽管轻钢结构住宅的性能和舒适度较高, 但其对于传统建筑形式住宅的竞争优势反倒不够明显。因而市场接受起来比较缓慢。

3发展轻钢结构住宅的对策

(1) 首先应有计划地建造一批试验工程, 以便引进该项生产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建造量, 就不可能编制完成我们自己的轻钢结构技术规范, 在中国使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 但是技术标准和规范就其性质来说, 永远都是落后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的。因此, 在国内规范不完善时, 建造试验工程不仅是应当的, 而且是必须的。目前北新建材等国内大型建材企业已经开始进军这一领域, 投资建立了轻钢结构住宅生产线, 对此国家应适当予以扶持。

(2) 在建造试验工程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就应不失时机地编制相应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和规范。由于与国外标准体系、技术环境的差异, 甚至标准管理方式和部门分工的不同, 都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相当的难度, 并非像有些同志设想的那样, 把国外标准直接翻译过来就万事大吉了。把国外轻钢结构住宅嫁接到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中来, 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协调工作要做。根据建设部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计划, 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行业技术标准《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 这项标准发布后, 将结束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

(3) 由于轻钢结构住宅是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成熟技术, 其优良的技术性能和产业化生产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方向。因此, 一旦有了技术标准, 就应将这种技术体系纳入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 并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 企业和社会的建筑科研院所也应投入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使这一体系在我国日臻完善, 并使我国企业由此获得反过来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与资格。

(4) 轻钢结构住宅并非仅有冷弯镀锌轻钢龙骨体系一种, 其它各种冷弯或热轧薄壁型钢形成的工业化住宅体系也都应属于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如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大和住宅工业株式会社的钢结构住宅体系等。本文的观点同样适合这些体系, 所不同的是, 它们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和特点的工业化住宅体系, 其优点也值得我们逐步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 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

4钢结构建筑及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

4.1 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钢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从1997年以后, 我国的钢产量突破1亿t, 但我国的钢结构用钢量占总钢产量的比例仅为3%左右, 而在钢结构用钢量中, 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又仅占10%, 这与我国作为产钢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为此, 国家外经贸委会同冶金部制定了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钢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鼓励建筑工程采用钢结构形式, 争取在2010年建筑钢结构的用量达到总钢产量的6%。

4.2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现状

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很晚, 只是改革开放后, 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低层和多层钢结构住宅, 才使我们有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1986年意大利钢铁公司和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合作介绍一种低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Bsis, 并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院内建造一栋二层钢结构住宅样板房;1988年日本积水株式会社赠送上海同济大学二栋钢结构住宅 (二层) , 建在同济新村中;90年代个别国外公司为推广其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多层钢结构办公、住宅楼。

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目前在北京、天津、山东莱芜、安徽马鞍山、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开展低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 目前已经建成几十万m2, 这说明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 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 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 已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特别是在我国大中城市中, 人多、土地资源少, 而人们对住宅密度、环境绿地等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较大范围应用钢结构住宅, 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广项目。

5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展望

按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推算, 我国钢结构用钢量至少有3 600万t的发展空间。在近期内, 国家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 力争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以上, 年均钢材消费量为350~400万t;到2015年, 将再翻一番, 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材占钢材总产量的6%以上, 由此可见, 钢结构住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5.1 适合建筑用的特种钢将不断涌现

随着我国钢铁企业冶炼技术的提高,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 适合建筑用的特种钢必将不断的涌现, 例如宝钢、武钢等钢铁企业成功开发的耐火耐候钢, 它是通过合适的技术, 使钢材含有特定的成分 (如加钼等) , 使钢材的表观结构及金相组织发生变化, 从而使钢材本身生成所需的耐火性和耐候性。多种新型建筑用钢的出现将大力推动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5.2 国家将重点支持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

轻钢结构住宅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我国现在是一个产钢大国, 年产量3亿多t, 发展钢结构住宅有很大的潜力。上世纪90年代,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经贸委一致通过, 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我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 并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一举措为我国的钢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 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房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在这个时机推出钢结构住宅, 利用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来吸引市民目光, 刺激消费, 增加市场的购买力, 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在发展轻钢结构住宅正逢其时。

5.3 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将不断发展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也必将不断的成熟, 大量的适合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也将不断的涌现, 同时, 钢结构行业建筑规范、建筑标准也将随之逐渐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 钢结构住宅必然会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5.4 发展钢结构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为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体系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标准化制作, 而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 它属绿色环保性建筑, 可再生重复利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因此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6结论

如果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施工从手工进入了机械化, 那么钢结构的应用就将使住宅施工实现现代化, 钢结构住宅将成为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钢结构是环保住宅, 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21世纪钢结构将占领广阔的建筑市场。在我国目前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 钢结构体系必将成为住宅结构体系的主流。 [ID:7484]

摘要:本文对轻钢住宅结构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 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 然后对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轻钢住宅,问题,对策,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蔡婷.展望钢结构住宅的发展趋势[J].建筑技术开发, 2003, 30 (12) .

[2]赵莉华, 等.方钢管混凝土在钢结构住宅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 2001, (Z) .

[3]陈敖宜.中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究[J].工业建筑, 2001, (Z) .

[4]蔡玉春.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现状与进展.筑龙网.

问题和发展论文 篇2

班级:继保1131作者:吴婷

摘要: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更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在。当前,各方形势的发展为两岸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尽管两岸关系中还存在各种分歧,还会有阻力,但只要两岸双方有共同的基础,有彼此的互信与诚意,相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智慧和能力,求同存异,顺势而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过去的30年是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30年,也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祖国大陆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我们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事实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台海紧张局势出现了某些缓和的迹象,但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仍然是严峻的、复杂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更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在。当前,各方形势的发展为两岸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尽管两岸关系中还存在各种分歧,还会有阻力,但只要两岸双方有共同的基础,有彼此的互信与诚意,相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智慧和能力,求同存异,顺势而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一、继续把反独遏独作为当前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第二,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第三,积极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

四、加强交往,扩大共识,进一步深化两岸政党交流

第五,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

第六,切实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第七,探索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不仅要有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支撑,还应当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宗教以及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领域各界别的交流合作。为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与认同,尤其要大力开展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线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只有全方位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只有两岸同胞最广泛地参与其中,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获得生

生不息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始终相向而行,两岸交流就一定能够取得大发展,就一定能够形成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同胞感情更加融洽、合作领域更加广泛、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纽带更加坚韧、共同利益更加扩大的新格局。

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两岸同胞都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我们始终关心、尊重、信赖台湾同胞,充分考虑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切实维护和照顾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仅长期坚持不变,而且体现在各项政策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只要是关系到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都会认真对待。只要是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我们都会切实履行。只要是台湾同胞遇到的困难,我们都会真心诚意地帮助解决。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

吉安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和对策 篇3

乡村旅游是以依托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民宿等资源从而满足城市旅游者娱乐需求和回归自然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持续升温和城市居民回归自然欲望的增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乡村旅游收入高达3000亿元,乡村旅游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吉安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吉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村景观和农产品资源,同时还有红色故居和遗址等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乡村风光。同时吉安乡村旅游迎合了“生态、绿色”的时尚潮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吉安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上的问题,如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使吉安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吉安乡村旅游的问题

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旅游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近几十年旅游业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砥柱,但旅游管理体制却并没有相应跟上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步伐。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处于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旅游机制更是不健全。吉安市旅游业发展历史短,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从行业管理上来看,吉安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一些协会也形同虚设。同时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不到位,在面对旅游开发和经营服务不规范,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恶性竞争等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时,难以有效制止。

政府规划和管理不当。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区域开发系统中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指导监督作用,任由乡村旅游市场中盲目开发和不规范经营泛滥发展。如许多经营者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因缺乏对项目深入的调研和全面的规划,造成开发的盲目性: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只考虑当下,不顾长远。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政府有效管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这不仅导致产品品位不高,没有发展后劲,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极大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目前,吉安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有些地方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产品单一、雷同、品位不高,大多景点就是“爬爬山,赏赏花,摘摘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缺乏长久的吸引力,也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如果对旅游产品只注重表层的开发,而缺乏创新和深度加工,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吉安地区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而对乡土文化传统和乡村民俗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缺少文化味、乡土味、体验味。

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旅游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是乡村旅游的又一重大问题,许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乡村旅游的需要。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基础设施较简陋,得不到建设和维护。例如道路难行,洗手间、停车场、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甚至缺乏,再加上食宿设施,卫生条件不尽人意,使游客望而却步,难以吸引回头客。另外,乡村旅游中的环保,网络,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设施也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员工素质不高。吉安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大多是由村干部与当地农民管理,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者品牌意识淡薄,市场营销手段不强,过于依赖政府扶持,难以建立吉安本地的品牌产品,更是缺少把产品和本地文化结合的意识。除此之外,吉安乡村旅游的员工服务意识差,导致服务水平低。这两方面最终导致吉安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日渐低下,如吉安的金滩古林,最终陷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对于乡村旅游认识不够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乡村旅游的潜力,吉安本身旅游优势,以及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等三方面认识不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逐步转向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创收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而吉安作为中国最大的红色旅游基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不足,忽视在乡村旅游中有效保护“乡村性”,出现过度“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忽视乡土文化、乡村生活对游客的精神愉悦和净化作用,使乡村特色大受影响,让游客看到的是城市的翻版,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对于吉安乡村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目前印发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并將其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这无疑对未来的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产生深刻的影响。吉安应抓住这一契机,编制吉安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吉安政府应指导每个县市区分层次找准自己的区域优势,科学定位,科学开发。除此之外,在加强管理方面,是旅游局和政府应从内在管理机制和外在监督两方面实现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极致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加大管理力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并依法开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广告等专项行动,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结合本地特色,实现产品创新。吉安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乡村建筑、节庆、农作方式等深厚的乡村旅游文化,但需大力深层次的挖掘,创出自己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吉安乡村旅游要牢固树立特色的品牌意识,深度挖掘本地人文、风俗的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只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吸引,而应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品味档次,在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上做好文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吉安想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先搞好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工程,增加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还可开发农事活动、民俗活动等具有大众性,又有可参与性的项目,如开展竹编工艺,学陶艺,做盆景,刺绣等,既可以广泛参与,又可使广大游客的精神得到满足感,吸引回头客。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交通、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完善信息咨询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加强对经营乡村旅游人员持证上岗的规范服务专业培训,加强规范和标准化服务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好的进行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

提高民众对于乡村旅游的认识度。政府应先对于乡村旅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层层分级向下宣传乡村旅游。意识决定物质行动,一个人只有在思想层面彻底觉悟,才能正真有目标的去行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仅靠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靠口碑宣传和散发传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唯有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方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乡村旅游的正常稳态发展。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4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意识” (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 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教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弊端, 备课时事先精心设计好了许多问题, 上课时,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提问, 结果是“满堂灌”成了“满堂问”。从表面上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在积极思考, 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 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几年前,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 希望听一堂科学教育的公开课, 接待人员安排一所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科。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 师问生答, 师生互动, 气氛热烈。按我们习惯的观念, 这堂课可谓天衣无缝。可听课的美国客人却提出了质疑:这堂课老师问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 那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这一质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诚然, 传统的教育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言看似很成功, 但却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 所有的孩子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 都是兴高采烈的, 都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每个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都怀有无穷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这种求知欲和表现欲理应得到保护和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单一地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而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进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二、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 调整自己, 无论是从教学策略, 还是从教学方法, 都应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地获取教学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尽可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寻疑、质疑的意识和释疑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发言的时候, 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 仔细倾听, 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 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 坚信他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尽管他们在表达时也许不太尽如人意。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 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流探讨,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让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敢想, 敢说, 敢问, 爱问。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出发,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导教师大胆改革、探索。评价一堂课, 从教师的角度看, 要重点看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了解、组织和引导, 是否营造了学生发表看法和质疑的有效空间, 是否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 要重点看学生是不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要看学生通过课堂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 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知识。当然, 我们也要避免走另一个极端, 即一味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话让学生自己说, 事让学生自己做, 学让学生自己评。我们应该看到, 完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是不合理的, 但貌似民主实为松散的“放羊式”课堂也是不合理的。

三、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质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发问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或提问的方式不同, 但本质上讲, 都是他们在自己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创造性想法, 都是其问题意识的强烈体现。一旦某些学生提出了被认为“简单”“没有水平”“低层次”的问题而遭到简单粗暴的对待, 他的思维火花就会熄灭, 便会开始逃避问题, 其原本存在的问题意识就得不到保护, 就更不用谈对其问题意识的发展了。因此,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看, 认真地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寻疑、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 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客观、正确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才能增长其知识, 发展其思维, 甚至可以使其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质疑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归纳出以下四种方法:一是对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关系密切且难度不是很大的质疑, 教师可重新把疑问推给学生, 让学生在研讨中加以解决。二是对切中教学内容要害且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三是对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或是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采取回避的态度, 鼓励学生在课下思考解决, 这样既可以培养其探究疑难的兴趣, 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上来。四是对自己没有预料或考虑不成熟的问题, 可坦诚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暂时解答不了, 请允许老师再考虑考虑, 查阅一些资料, 下节课一定给同学们满意的答复。

当前我国广告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篇5

一、当前我国广告发展的特点

1、广告媒体多样化

当前广告的媒体除了已有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路牌、纸巾盒、橱窗、霓虹灯、网络外,一切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都几乎被广告业开发起来,气体广告、人体广告、虚拟广告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媒体异彩纷呈的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关于人体广告,它就是在人体上做广告。人体广告优点是投入成本少,在小范围如商场、社区内会引起轰动效应。有一次,我就在长春亚泰看到过人体广告,帅哥和美女们穿上了古装,分别扮演皇上和妃子们,纷纷带上金银首饰,吸引了很多顾客,这样的促销也提高了亚泰的销售额。

在此,我还想介绍一下植入式广告。《疯狂的石头》该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了大量的植入广告。前段时间很火的的《非诚勿扰》中也有大量的植入广告,甚至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宁浩(《疯狂的石头》总导演)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电影中植入广告是一种趋势,但导演也要捡合适的才能往里装。

2、广告手段新奇化

随着广告大战的不断升温,广告竞争的日趋激烈。广告表现手段花样翻新,奇思妙想创意无穷。轰动效应的产生,眼球经济的发展,广告起着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无意间听到某电视广告中反复念着这样一句广告词:“唯有毒品,让我上瘾”,听了吓我一大跳,待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唯有独品,让我上瘾”,而其中的“独品”竟是一种洗发水。这样“新奇”的广告词,走在大街上随便就能看见。

今年年初在北京出现了一则“你有二房吗” 的房地产广告,以前也出现了诸如用成语谐音的“好色之涂”的颜料广告。

3、广告人物明星化

当今是名人崇拜的时代。特别是年轻人在名人崇拜的时候,关心名人的一切,甚至是模仿名人,追随名人的一切,为了名人而疯狂。当前,我国各领域明星纷纷加入到商品宣传行业之中。因此,广告人物明星化,就成了当前我国广告业的突出特点。比如说体育界的姚明、影视界的葛优、歌唱界的罗志祥等等。大多数产品的广告都通过明星代言来进行宣传,很多产品也借助明星的宣传效应来走进千家万户。

广告也比较娴熟的使用名人效应,从而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

巩俐的微微一笑成就了美的电器的品牌。耐克公司聘请乔丹做广告,虽然付出了数亿法郎,结果树立了鞋类第一的品牌形象,有无数的人穿上了耐克。

日本洋某丝织品公司产品大量积压,一年只卖了78件风衣。后来听说美国主演《黑色闪电》的泰勒要来日本,于是和泰勒洽谈广告合作事宜,大量宣传“泰勒的黑色是流行的时尚”的广告,结果不到一年就卖了40000多件。

4、广告传播高频化

我在看电视剧时,打开各个电视频道,最先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广告。最恼人的是,当你看电视节目正尽兴时,突然会跳出长达十来分钟的广告。1小时的电视节目,往往要插播一、二十分钟的广告。即使到深夜,广告也不会“休息”。由于广告过多,电视连续剧成了“断续剧”——只能断断续续地看。

5、广告制作高科技化

今天的广告创作,随着广告专业人员素养的提高,借助电子技术,各类专门制作软件的帮助,广告语言丰富多彩,广告画面绚烂纷呈,广告音乐活泼动听。高科技化使得广告更加吸引消费者,广告的传播更加明显。这一点,平时我们看广告时就能了解。

6、广告版面彩扩化

过去的黑白表现、单调形式已经渐渐成了旧时的回忆,怀旧之风俨然已经成了某种心理的情调需求。近年来,我国广告的版面不断增大,整版广告、几版连载广告、广告增刊形式已不再是新鲜的形式。无论哪种媒体,都在篇幅上想尽办法,以吸引消费者眼球。版面的彩扩化也成为我们广告的一大特点,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二、当前我国广告发展的问题

1、粗糙化

这一点在植入式广告中显示的淋漓尽致。上文我也提到了植入式广告,这是现代广告的一个特点。在电影《无间道》中,卧底警察梁朝伟一直戴着雷朋太阳镜,在导演眼中,它已经成为这个角色符号的构成部分。而在影片一开始,刘德华和梁朝伟坐在一家音像店里,共同试听由蔡琴演唱的老歌《被遗忘的时光》,将这套音响的品质做了全面描述。

所以,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认为,现在不是应不应该植入广告的问题,而是如何植入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掌握好广告、观众接受和节目性质的关系和平衡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也认为,植入式广告意味着智慧与规划,绝不是简单的摆入和拼贴,“观众不是不能接受植入式广告,而是不能接受广告植得太粗糙。”

2、夸大化

PS成为常用广告手法,广告里的美女总是超美的。我在这举个例子,欧莱雅不是唯一一个使用“过度美化”手法的化妆品公司,各大品牌广告里所有的女星基本上看不到一条皱纹,更不要说眼袋、雀斑了,每个明星的肤色都被PS得又白又滑,脸型也仿佛一个模子裁出来的“锥子脸”。

不仅如此,就连快消品公司也走上了PS之路———牙膏广告里,每个人的牙齿都白得反光;沐浴露广告里,每个明星全身上下都没有一点疤痕;洗发水广告里,每一根头发都亮丽有弹性,甚至有某明星在自己短发上套上长假发为洗发水做广告。这样的广告夸大了它的作用,以至于让我们对大量的广告产生质疑。另外,很多电视广告一看一听就是假的,甭看吹得天花乱坠,像真的似的,可事实上一点也不可信,甚至假得不能再假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相信电视广告,一有广告就换频道。

3、庸俗化

有的电视广告格调十分低下,太过庸俗,简直不堪入耳。比如像“你泡了吗?”“你愿意包我吗?”这样的广告词就极具挑逗性。甚至可以说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侮辱和侵害。

4、繁琐化

在此,我想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关于电话广告的。我本来急着要办业务,电话接通了却要先听一大串的广告,转人工服务,还给我播上半天音乐,电话都拿酸了,才打通。如今,客服电话名目众多,各家银行的、通信公司的,还有燃气、电力、水务„„设立这些电话的目的原本是为了便民,可其中一些电话怎么反招人厌烦?

5、陈旧化

在重大的节日来临之际,成都春熙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商业重中心,却耸立着一块破旧不堪的大广告牌,的确碍眼,有损形象。很多游客建议有关部门是否该把此广告牌撤换,还人们一个繁荣,靓丽,清洁的春熙路。这样的情况在各大城市都有发生。时代在发展,哪些广告牌也应不断地跟新。

6、“洋”化

广告法中对有些内容做了规定,好多内容都不允许刊登发布,其中,第十四条 广告宣传要尊重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按规范要求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不应出现以下内容:语音港台化、洋化,对祖国语言文字有不良影响(第3点)

洋化广告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而产生的。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洋化广告在为商家带来利益和知名度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7、一般化

目前我个人觉得在日化行业这方面的广告太过一般化。也由于它的一般化,消费者在选择洗发水等日用品时也有很多的选择,比我说我们偶尔选择潘婷、又经常选择其他品牌等等。

8、雷同化

这个特点和一般化差不多。就是很多相同产品的广告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与竞争对手类似的手段,以至于没有给消费者留下很深刻的形象。比如蒙牛和伊利。

三、建议

浅析传输网络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篇6

关键词:传输网 安全 问题 分析 网络结构

伴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运营服务商的数量上看,还是运营服务商所提供的业务服务的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运营服务商不断推出各种新业务。但是,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通信问题,比如安全性、可控性、高效性以及扩展性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解决。对传输网进行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整个传输网结构更加清晰,增加传输网的利用率,并提升安全状况,另外还要增加扩展功能,为未来网络的升级改造提供基础。

1 网络结构的优化

经过对我国的传输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我发现需要通过分层、分区、分割对我国的传输网络进行重新的规划,也就是说,在垂直的方向上通过分层,将现有的传输网络分成若干个互不干涉的传输层网络,再具体到某一个层次的网络中,还包括很多的层次,比如在本地传输网络中,还能够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本文主要探讨一下汇聚层和接入层。首先,是汇聚层的节点选择问题,在选择节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机房条件,二是业务方向是否有发展前景,三是能否对其他的节点有必要的辐射作用,另外,需要强调需要由不同的路由在节点出入局的光缆中,节点的数量要做到适当,不能多也不能少。在接入层方面,与之有关的站点也比较多,是整个传输网络优化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介入层网络的优化,主要需要做以下这些工作:要对每个环的节点数量进行调整,保證每个环的节点数量适中,通常情况下如果光纤资源能够满足需求了,那么环上的节点最好在10个以下;将市区或者县城的以及其他已经规划了数据业务的节点分配在同一子环中,这样方便在以后进行环网的改造或者升级,避免资源的浪费,提升利用率。

2 传输设备的优化

2.1 设备的选择

在网络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本地传输网的应用设备上最好不要使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要尽量让多个厂家共同参与,增加竞争,这样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但是当然也不要引入太多的厂家参与,因为这也可能对网络管理不利,一般来说有一两个竞争的厂家就可以了。

2.2 mstp功能的引入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业务方面,城域的业务也不会是单一的了,而是不断地表现出了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Sdh设备如果仅仅依靠输出tdm业务的话,那么肯定对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并将会阻碍传输网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急需一个平台来改善这种情况,目前已经有很多传输网络在使用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了。

3 光缆线路的优化

在光传输网络中,最基础的就是通过光缆线路进行传输,传输系统物理上的光通路就是由他提供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光缆线路优化时,可以以网络组织优化为基础,借鉴其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充分考虑到通路规划,同时不能忽略业务,再加上对于经济、工程实施性等方面的考虑,努力构建最佳的纤芯配置,创造更高的光纤的利用率。

光纤接入技术主要包括点对点技术和点对多点无源光网络技术(如epon、gpon等)两大类。epon技术大体上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在不多的试验网中有所应用。gpon技术可实现tdm和语音业务,并且效果很不错,在以后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中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现有的传输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业务的需求方向,并根据需求以及传输网络的4个考量,评估现网指标,制定出合理的网络优化目标,最后再根据已制定的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传输网中包括的三个内容,逐个对其进行优化,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稳定的传输网络,更是安全的传输网络,进而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1]韦修玲.传输网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现代商贸工业,2009(03).

[2]孙韬.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9).

[3]陈潮,靳慧云.无线局域网的常用攻击技术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10).

[4]江淑君.长江干线传输网(SDH)网络优化浅析[J].中国水运,2010(09).

[5]梁莹.浅谈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

[6]姜英明,孙继斌.传输通信接入技术分析[J].China’sForeignTrade,2011(06).

[7]龙燕,孙旭,陈选育.后3G时代,LTE异军突起[J].广东通信技术,2007(04).

[8]林晓霞.本地电层传输网络的优化思路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7).

“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篇7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虽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刺激激励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 农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否则发展的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仍然还存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在农业方面, 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科技投入不足, 相关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 而且粮价浮动较大,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民方面,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型农民过少;三是在农村方面, 农村管理相对落后, 仍然易受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 农村面貌还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 “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仍然需要大力解决, 与城市发展相比,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更新。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 加强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重中之重, 需要在以农业增收为主导的目的下调整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结构, 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 对农业发展的把握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进行的, 因而对农业的未来收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 农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 通过对需求的了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 在农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量的提高, 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另外, 农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既要兼顾精细化的产品生产又要注重规模效益与品牌建设, 通过多渠道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农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发展农村经济, 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政府各个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教育农民, 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商品交易都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因此司法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 定期向农民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应充分通过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 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 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 增进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强化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市场信息, 把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 而且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从而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三) 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足,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尤其要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同区域农村经济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 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 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形积极调配技术人才, 合理划分农村劳动力资源, 将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岗位上。此外, 地方政府还应注意人才的引进工作, 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二是引进资金。中央政府也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此外, 也应注重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 引导社会企业团体等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村, 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支持, 因此还应注意从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 在促进农村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农村面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接受足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可以从“三农”问题着手, 通过提高农民素质, 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完善农村管理等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决好“三农”问题, 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瑾.新中国三农出路的探寻历程与当代困境的破解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2]任庆伟.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三农”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3]刘广栋.基于“三农”问题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7.

云计算的发展和安全问题研究 篇8

最近的四到五年内,云计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组织、团体或是机构采取了这一先进的IT服务模式,它的应用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作为一项正在兴起的新兴技术,云计算的运动极有可能改变用户现有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使用习惯,而转移到Web为核心的服务上。然而在初期的大喜大悦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云计算用户信息安全问题的接踵而至,无论是谷歌的G-Mail用户数据丢失,还是亚马逊公司爆出的史前最大的宕机事件等,都在向我们发出同样的一个警告:世人应重视云计算暴露出来的各类安全问题,其稳定性、安全性、成熟性还有待世人去重新审视和研究,这决定了云计算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兴衰。因此,我们当前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跟踪云计算大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云计算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对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解决云计算安全隐患的可行性实施办法,以期为云计算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云计算的定义及其特征

1.1. 云计算的定义

世人对于云计算的定义说法不定,对于云计算的解释至少能够找到一百种。“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的概念则是由南加州大学的一名教授提出来的,2007年作为新名词的云计算被谷歌,IBM等大型IT公司关注。而且诸多学者都给予云计算不同的概念,目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广为接受,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该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等,这些资源便能够快速提供。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十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这种计算能力可以预测气候变化、模拟核爆炸及市场发展趋势等。

1.2 云计算特征

云计算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随着分布式计算、虚拟化技术、并行计算、处理器技术及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云计算能力能够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只不过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被普遍接受的云计算特点如下:(1)虚拟化。云计算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虚拟化技术,由于“云”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所以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应用服务,而用户并不用担心其运行的具体位置,用户可通过网络服务,利用手机或是笔记本便可实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2)规模超大。“云”具有超大的规模,它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3)按需服务。“云”可以像煤气、水电那样计费购买,它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即可。(4)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性的应用,同一个“云”能够支持不同的应用运行。(5)可靠性高。用户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这主要在于“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保障了服务的高可靠性。(6)极其廉价。云计算除了具有超大规模以外,最主要的是云计算极其廉价,用户能够充分的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用户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资本和时间便可以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2 云计算价值及实际应用

2.1 云计算的应用现状

针对当前云计算的应用领域,我们可将其应用价值概括为: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便可不用再担心病毒入侵、丢失数据、软件更新等安全威胁问题。在对云计算进行使用过程中,对用户设备要求并不高,因此用户能够直接在浏览器中对存储在云端的文档进行编辑。云计算的灵活定制服务,也为用户节省了费用和成本。

2.2云计算的服务体系架构

云计算及其发展而来的云安全就是服务方式的改变,根据相关标准分析,当前云计算服务体系架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就是将网络、存储和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它的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庞大,将成为未来信息世界的灵魂,具有互联网级的强大分析处理能力。(2)平台即服务 (PaaS),它将满足某种应用需求的平台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客户。该层相当于中间件部分,主要提供云数据管理、云操作系统等基础性、通用性的服务。(3)软件即服务(SaaS), 主要是客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的一种服务方式。该层包括云地图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云文档服务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关的大量各类应用,它所涵盖的这些应用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为真实的便捷。

图1所示即云计算的服务体系架构。观察图1可知整个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是最靠近体系核心的服务,所以,未来谁掌握了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主动权以及核心云服务的控制权,才能在信息技术领域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的地位。

2.3云计算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云计算技术的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发展,推动了很多不同的软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从当下的环境来看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随着计算应用的不断推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兼容性之类的问题,那么对云计算的长远发展则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云计算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其安全性问题。如何保证云的管理者不会滥用自己的职权,将用户的信息泄露出去?如何保证信息碎片不被外泄?如果云计算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会怎样?此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层出不穷,而人们对于云计算技术安全性的疑虑从未打消过。

3 云计算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分析

3.1 云计算的安全标准缺乏

如今,IT领域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用于安全问题的防范,但是这些标准大多数是用来管理大部分业务交互关系的,却并非意味着可以将此类标准用于云计算的环境上。若是将此类标准用于云计算应用中,那么大部分风险及今后出现的问题责任都会直接由IT部门承担,责任将不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制定针对于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模型和标准。

3.2 云计算服务的服务提供商问题

云计算一定程度上看似隐秘且神秘,而且表面看起来很安全,但是现实情况是“云”对外部并非是透明的。尤其是用户根本不了解其所在地、所采用的技术及员工情况,而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对此也并没有向用户提供更多的细节来具体说明,每一家接受外包服务商基本上以不可见的方式为服务商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这类形式非常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某家服务商极有可能以用户未知的方式越权访问用户数据。

3.3 云计算的机密性问题

许多企业为了降低IT成本和复杂性,利用云计算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既然将数据交给了别人,就会存在一些机密性数据信息被泄露的危险,这也是云计算面临的潜在机密性问题。

4 云计算的安全性思考

4.1 云计算用户的安全办法

首先,用户在选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时,应详细了解此提供商是否可靠,在享受云计算服务之前,也应对云计算做慎重、透彻的了解,可向相关的专家询问云服务的风险所在,可使用专家推荐的那些信誉好且规模较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其次,尽管云计算给大众安全性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环境,但是用户应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增强对云服务的安全防范意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云服务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为了防止云计算服务遭受到攻击或数据丢失造成严重的后果,用户应将储存在云里的数据备份。

4.2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安全办法

云计算的安全涉及到行业标准和规范,因此国家应该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庆幸的是,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已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的趋势。

此外,云计算厂商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云计算厂商可采用分级控制和流程化管理的方法,防止云计算平台供应商“偷窥”或是窃取客户的数据和程序,如此才能有效地位云计算用户提供严谨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5 结语

问题和发展论文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高校改革,经济新常态

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民生工程, 受到国家、社会、家长和大学生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但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新问题、面临新矛盾, 受国内外大环境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就业规模扩大, 用人需求增幅速度逐年下降, 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人力资源供给增加与就业岗位供给减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新焦点、面临新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完全匹配, 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加上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偏传统等问题, 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问题凸显, 就业形势愈加复杂严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 用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就业能力是其根本的任务。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 受诸多因素影响, 各高校课程开设及发展极不平衡, 有相当多的高校在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再加上一些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多方论证, 教材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空泛,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新意和新颖的教学模式, 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全程性, 缺乏规范的教学机制,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学生职业发展的瓶颈, 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因此, 在新常态下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在高校开展系统规范的职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必然。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分析

作为一门非传统课程,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同时也在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中持续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探索, 通过实施改革, 逐步提升课程质量, 力求完善。

(一)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国内外的理论成果。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展现民族特质的文化形式,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本课程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本课程的理论支撑点和理论基石。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教育。而本课程就是关注和致力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 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指导, 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个人职业选择中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在学习、成长和职业实践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 通过职业探索、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不断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西方发达国家系统的就业理论。20世纪初, 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 (Frank Parsons) 提出“特质因素论”, 奠定西方国家职业辅导理论基础;随后舒伯 (Super.D.E) 把理论由“职业指导”发展成为“职业生涯辅导”完善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生涯辅导的理论基础,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成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实践是课程建设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鲜活丰富的国内外实践奠定了课程的现实基础。一是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自20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2】的问题之后, 全球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西方国家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历经了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系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随着我国职业发展课程的开设, 职业生涯教育开始传入我国,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二是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为就业指导的开设提供了实践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从有计划的分配转变到市场就业, 高校在就业制度改革初期, 对毕业生开展课程教育与积极引导的有效方法缺乏, 致使高校毕业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配置方式的要求不匹配,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三是“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首先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挑战。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2015年大企业岗位需求明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同比没有大量增加的趋势, 加之高校的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趋向传统等问题, 使得就业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其次经济新常态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机遇。从总体上看,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运行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仍然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 经济运行内在动力仍然比较强劲;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企业快速发展, 用人需求增长较快, 东部和中部地区增幅相对平稳。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国务院推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 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此, 国家、地方政府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的政策措施, 推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明显不足, 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开展适应新形势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引导和创业扶持等工作。

(三)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暨实践探索

本课程的国内研究最在20世纪初期, 由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教授在1916年首次使用心理测试的手段用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 随即以邹韬奋的《职业指导》、庄泽宣的《职业指导实践》著作为标志, 国内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的序幕由此拉开。接着又开始尝试教育实践探索, 其标志是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协会, 学习和参考美国先进的生涯教育理论, 先后成立职业教育与咨询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学校等专门机构, 进行职业教育。但在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推崇苏联的教育模式, 职业发展只能服从当时的政治需要, 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取代了大学生的职业指导。

(四)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施和改革完善

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主要原因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开始重视此项工作, 以制定政策为抓手, 力图推动课程的发展, 就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也在促使课程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1. 课程尝试开设阶段

在高校毕业生工作进入到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阶段, 国家教委在1990年、1995年和2003年先后出台专门的文件, 对各高校提出“有条件有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制定“建议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对各高校提出开设课程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 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始进行课程的开设工作。

2. 课程规范开设阶段

从2008年起, 本课程的课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7年、2009年两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 明确要求全国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 随后教育部办公厅也下发了课程教学要求, 对高校开设的课程提出明确要求;而且随着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变、经济的转型、我国人才战略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等都使社会、政府、高校和毕业生本人对此项问题开始高度关注。

3. 课程改革和完善阶段

按照要求, 我国高校普遍以公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本课程, 在帮助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 基本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高校来说, 客观认识学校的办学定位, 立足现实, 结合实际, 认真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实现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 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和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课程也应顺势而为进行改革, 以规范、科学、专业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和教育学生逐步从观念上、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人与做事统一, 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生存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完善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新常态下提升就业创业工作内涵的新要求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 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 从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定、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入手, 发挥主导作用。

1. 通过制定政策明确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情况

制定文件明确规定课程开设的目标、内容和时数, 及时组织对课程开设情况和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督促高校成立就业创业教学机构, 组织实施开展本校的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督促高校选派一批文凭、职称高、教研能力强、热爱本课程的中青年教师专职从事就业创业教学研究工作, 逐步提升课程的教学力量;精选一批在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组建课程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打造一支“永久牌”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就业创业骨干师资队伍, 引领课程的发展, 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阶梯式培样就业创业不同层次的教师, 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和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2. 通过开展教学质量工程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组织实施就业创业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教师的教学比赛活动, 引导他们在课程质量提升、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方面下功夫, 逐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就业创业教师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改项目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上努力, 使本课程能够以科学化、规范化、多样化和本土化实现协同发展;组织编写一批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教材, 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通过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提升课程质量水平

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办学质量的优劣要与学校的软实力结合、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情况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的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政策, 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涵盖应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师资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不同方面, 评价对象要体现学校、教学对象、用人单位和第三方等不同层面, 通过教学评价全面提升课程的质量。

(二)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组织作用

学校的教务部门和就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在课程建设中的组织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课程的质量。

1. 建立招培就联动机制

高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以, 学校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 主动作为, 深入企业调研, 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 征求他们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增强培养方案的针对性;邀请优秀校友走进课堂, 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用鲜活的案例丰富课程内容, 使其更加贴近现实, 贴近社会, 贴近企业需求。

2. 搭建支持课程建设的平台

学校的教务和就业管理部门发挥组织作用, 积极支持课程的建设, 把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课时的保证、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教学经费的拨付以及精品课的建设中大力支持, 悉心指导, 倾心帮助;通过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 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创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工作中,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热点、创业和就业等问题, 建立相应的平台, 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 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体验和实习、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逐步接触社会, 弄清楚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清楚创业的政策、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中去。

3. 组织开展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

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 需要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要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评估归入学校整个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 对该课程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和评估, 逐步提高课程质量。一是对本课程评价主体的界定。评价主体为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 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二是评价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社会, 企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反馈, 修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授课方式等, 提高授课质量;内部评价是高校在评价中主动采取的自我评估。通过学生座谈会、督导专家听课等形式考察课程内容设置和指导教师的授课效果, 通过集体讨论、走访专家等方式, 集思广益制定改进措施。在对课程评价时, 应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除了定量的书面作业外, 还要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效果, 多设置一些活动性内容, 布置一些与未来职业探索相关的实践作业, 形成职场体会与经验,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点, 能够积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关注, 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作用, 改变只有教师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增加评价的主体, 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评价,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职业导师参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的结果也比较客观。

(三) 课程教学机构发挥主干作用

课程教学机构要发挥课程建设的主干作用, 注重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着力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找准课程定位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的要求, 本课程的定位是公共基础课程,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它面向全体学生, 以多层次的教育为目标, 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在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 激发学生确立规划职业生涯的自觉意识, 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实际,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等, 修订、完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已经成为必然。可考虑将这门课程进一步体系化、前瞻化, 体系化即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 内容贯穿在大学生的入学、大学中期和毕业前三个阶段, 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开展规范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前瞻化即本课程向中学生延伸。可考虑在初、高中阶段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 把目前的学习与学生本人的人生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 增强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问题, 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为大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改革课程模式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 但和西方国家相比, 也有一定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注点不同。西方国家的生涯教育注重人职匹配, 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职业选择能够以自身特点与职业要求为出发点, 有较高的人职匹配实现程度和较强的可预见性;而我国职业选择的人职匹配实现程度较低, 可预见性比较弱, 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更加关注个体如何适应社会, 如何顺利就业, 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体现不够充分;二是职业价值观不同。西方职业生涯教育注重追求与实现个人价值, 这和西方国家“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是一致。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不是首先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而我国则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在保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 则应以国家大局为重, 关注集体的长远利益。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担当与道义。因此, 必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程当中。三是导向不同, 西方国家重视公共观念、制度、秩序、法律;而我国则比较看重伦理关系网络、礼俗、情谊、生活习俗。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我国国情, 从知识、态度和技能层面设置模块教学, 在知识层面注重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职业抉择;在态度层面注重素质提升、入职能力和求职准备;在技能层面注重职业适应、职业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针,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 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引导和帮助学生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环节, 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构建以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由普及到提高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3. 重视课程建设

本课程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 大力推进协同育人, 着力构建“三全、四化”的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全”即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和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实施, 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直至毕业, 甚至在毕业后继续与母校保持互动;全方位开展, 是指课程指导进入课堂、宿舍、校园和社会实践的各个场所;全员协同育人, 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关心学生职业发展, 构成协同育人机制, 全体学生都接受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育。“四化”即分级化、专业化、针对化和渗透化。分级化, 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业化, 是指由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并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工作;针对化, 是指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目标。尤其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精细化的指导和咨询, 做到处处有服务, 时时有指导;渗透化, 是把课程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多形式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方面面,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4. 改革教学形式

采取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 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把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灌输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身实践。可以尝试采取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教学形式, 一是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等方式, 使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和阅历, 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能够“学中做, 做中学”, 不少学校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这种形式;二是采取生涯教练式的教学方式。教练起源美国, 现在国内也把这项培训形式引入课堂, 清华大学通过邀请企业中高管人士担任学生“生涯教练”的方式, 架起校园与职场、学生与职业人的沟通桥梁, 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提升职业素质起到良好效果。【4】三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目标职业体验等职业实践活动, 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帮助大学生认知职业、认识社会, 提高职业发展意识和规划能力、就业能力, 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就业市场中自主选择职业。

5. 强化双创教育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教育教学部门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 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倒逼改革, 为经济提供新的驱动力, 因此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按照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开设创业基础课, 切实保障学时、学分,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积极和人社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合作, 组织在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能够参加GYB、SYB创业公益培训, 帮助大学生挖掘创业潜力, 激发创业热情, 提升创业技能和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 为有创业意愿、项目或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一站式”创业服务,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 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5】

6. 提升教师素质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教师是关键。教育部曾指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放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大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6】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保障高质量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 也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大格局、大数据、大区域、大变革的新常态发展时期, 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有引领力和责任感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在学习提升方面, 让培训学习、教学研讨、观摩听课和参观访谈成为教师学习的四大途径;通过让教师熟悉和掌握通识基础理论知和专业理论, 保障课程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和专业性;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或者组织内训, 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以及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方式, 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和交流, 到特色企业参观, 到企业兼职锻炼, 了解市场需求, 开阔教师的眼界, 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进而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鼓励教研结合, 鼓励调查研究;学校可以制定教师科研奖励办法, 鼓励教师关注学科前沿, 探讨研究职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课程教学调研活动, 分析调研结果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科研促教学。

(四)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程的实施对象, 学习的主体, 他们学习的状况如何会决定课程开设效果的优劣, 所以, 如何激发学生在本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和实践, 主动的走出象牙塔, 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系统地学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实践活动, 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 为将来立足社会做准备。

1. 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的习惯

本课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的观念, 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从思想上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 积极进行职业探索、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活动,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2. 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本课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专业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主动进行大学的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 通过多种形式认清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 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参与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活动, 在体验中把握适合自己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和就业竞争力, 进而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未来的就业岗位的工作质量, 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质量, 实现高质量就业。

3. 引导和帮助学生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既要认真扎实学习, 掌握更多知识, 也要投身创新创业, 提高实践能力。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中去, 通过学习创业教育课程和参与专项创业培训, 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 丰富创业基本理论和创业实务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利用创业孵化平台,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鼓励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勇于创业, 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22号) , 2014.05.09

[2]Frank Parsons[EB/OL].[2015-10-01]http:www.answers.com/topic/frank-parsons

[3]袁贵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2

[4]任占忠, 谢伟.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06) :8

[5]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5-10-01]www.jyb.cn.

浅谈蚕业发展体制和机制问题 篇10

1 蚕业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顺

蚕业发展归农业部门, 蚕茧收购归商务局, 加工是经济局, 整个产业存在发展、收购、生产加工脱节现象。市场行情好时, 大家争抢茧源, 出现“蚕茧大战”, 市场疲软时, 竞相压价收购, 造成茧价大落, 这样蚕业发展往往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大起大落, 最终影响企业和蚕农增加投入发展蚕桑的信心。

1.2 经营体制不够完善

蚕桑产业基地分布分散, 总体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运行机制不活、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和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化模式还不规范, 很多只挂了牌没真正运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蚕业产业化的要求, 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各环节紧密联结的产业化体系, 没有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 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经营体制, 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1.3 长期投入机制缺失

茧丝行业过去实行以工补农、以贸促农等政策, 有相当大的资金用于发展蚕业生产, 仅蚕改费一项, 我县每年都有300多万元用于生产发展和基础建设。改革后, 以工补农、以贸促农政策被取消, 而又没有新的配套发展政策跟上, 对蚕业生产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如果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 蚕茧收购企业和蚕农应该是投入的主体。但是, 龙头企业实力弱小, 带动力不强, 如收购企业赛克斯蚕茧公司系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组成, 整体实力弱, 无法反哺农业, 海峡丝绸厂属租赁生产线生产, 更无投入发展产业的长远安排和打算。形成了既没有政策性投入, 投入主体又少投入, 甚至不投入, 导致蚕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化, 技术服务体系不稳定, 基础工作无力开展。从县上蚕业局到乡镇, 业务经费十分缺乏。

1.4 风险机制未建立

养蚕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蚕茧价格机制, 给蚕农稳定的预期, 增强发展蚕业的信心。据调查, 2008年每公斤茧价下降约5至7元, 亩桑因降价减收150元左右, 加上肥料等农资价格的上涨, 亩桑效益约下降200元。粮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 鲜茧价格偏低, 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下降, 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国际国内茧丝绸价格持续低迷, 企业无利可图, 生存困难, 扶持生产发展力不从心。

1.5 服务体制不健全

主要是蚕业基层人员不足, 现在基层蚕桑技术辅导人员很少, 能安心工作的就更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断线、网破、人散的现象, 蚕业科技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大多数乡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订种发种等大量工作无人问津, 造成大量桑树资源浪费。缺栽桑养蚕实用技术, 对农村栽桑、管桑、养蚕的农户已多年未系统进行技术培训, 部分蚕农对良桑嫁接、桑树剪伐、蚕桑病虫害防治、省力化养蚕等, 苦于不懂技术, 产量低、效益不高。

2 创新蚕业发展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2.1 创新蚕业管理体制

要建立统一管理、综合协调、高效务实、有职有权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机制, 改变目前蚕桑产业发展责任不清、多头管理、扯皮掣肘的状况, 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理顺蚕桑生产管理体制, 明确相关部门在蚕桑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加工企业、科研单位、专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高效务实有序的管理体制。在严格蚕种质量和市场监管的前提下, 逐步放开蚕种销售价格和市场, 提倡龙头企业直接包销蚕种、服务蚕农。有序放开蚕茧经营市场, 放开鲜茧收购价格, 在国家宏观政策即指导价的指导下, 允许具有鲜茧收购、烘烤资格的法人按市场行情收购鲜茧, 建立蚕茧最低保护价制度, 通过公平竞争, 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蚕茧收购价格机制, 妥善协调加工企业、收烘单位与蚕农的利益关系,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谁发展、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大力支持加工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发展订单农业, 承包、租赁、收购和兴办烘茧企业, 建立自己稳固的茧区和原料供应基地, 形成统一开放畅通的蚕茧流通市场和贸农工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2.2 创新蚕桑生产经营机制

一是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把蚕桑发展的重点向优势区域集中, 实施强村大户战略, 着力培育大乡大镇, 发展兴桑养蚕专业村、专业户, 以强村大户带动蚕桑产业发展。加强优质桑园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思路, 全县突出抓好3个市级基地、9个县级基地乡镇、50个专业强村与1000个专业大户的发展。二是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发起人, 按照“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管理”的原则, 组建蚕桑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者、协会以及股份合作制联合体, 积极探索“企业+协会+农户”、“公司+共育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大户+协会+养殖小区+公司”等经营模式, 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广大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 建立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发展机制, 努力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步伐, 使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使风险让公司与农户共担, 利益分配相对合理, 充分调动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桑园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导致大量有效桑园闲置。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的作用, 积极协调, 以养蚕大户和共育户为基础, 租赁或代管周边农户的桑园, 招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公司) 建立蚕桑产业特区 (园区) , 充分发挥桑园的利用效率。四是创新蚕业发展模式。把蚕业与旅游 (第一桑梓) 产业结合起来, 鼓励企业研发蚕丝旅游产品。加快推行高效生态蚕业, 以科技作支撑,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 将蚕桑、畜牧、食用菌等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 建立“桑 (蚕) --草 (畜) --枝 (菇) --粪 (气) ”的生态蚕业模式, 探索“桑—菜”间作、“桑—蚕—沙—沼气”循环经济模式, 进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蚕农增收、企业增效。

2.3 坚持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广大蚕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要按照“产业优先、基础配套”的原则集中扶持, 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小水利建设等支农项目和投资, 适当向蚕桑基地乡镇、重点村、专业大户集中和倾斜, 重点投入劣桑改造、专用蚕房和小蚕共育室的建设、蔟具改良、桑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等方面, 改善蚕业基础条件。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支持连片优质桑园建设, 对连片发展10亩以上高产密植桑园的农户,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经验收合格予以奖励。要积极引导鼓励茧丝加工和流通企业以订单农业、利润返还、积分奖励等形式, 增加对蚕桑生产基地的投入, 反哺农业生产环节, 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调动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鼓励业主大户自己投入, 引导规模发展。对蚕业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支持其不但可干事, 而且能干成事。

2.4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将蚕桑业纳入农业保险体系范围。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每年提取价格风险金用于以丰补欠, 稳定蚕茧收购价格, 明确“四个保证”即保证免费技术指导, 保证全额收购, 保证不低于政府指导价格, 保证现金收购不打白条等, 采取订单蚕业、蚕茧价格风险金、二次返利、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 保护蚕农利益, 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下接第14页) (上接第12页)

2.5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我国私人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篇11

比尔盖茨说过,传统银行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目前,各国商业银行都在努力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而代表新型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欧美发达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领域。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拓展高净值客户,挤占私人银行市场。

本文阐述了国内商业银行私人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总结了瑞银集团,花旗银行等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先进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适合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适用性对策。

1. 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1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首先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是国外大型综合化外资银行,而国内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起于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随后,其他中资银行也纷纷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积极争夺高净值人群。截至2010年,有中行、招行、中信、工行、交行、建行、民生、农行8家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服务。

从资本金要求规模上看,不同银行由于经营策略、客户结构、发展方向等的不同,要求规模上有一定的差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这三家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是个人金融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客户。工商银行客户最低资产规模要求是800万元人民币,交通银行客户最低资金规模要求则为200万美元,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客户最低资本金要求是100万美元。

受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低迷,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者强劲势头,催生了大量的富裕群体,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国家对银行资本约束日益加强,利率市场化的大势将带来银行存贷利差的减少,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私人银行服务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私人银行服务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无行业标准约束,无监管政策指导;二是客户层次多样化,投资需求差异大,而中资银行目前投资产品单一化;三是国内尚无成功的、可复制的私人银行模式样本。

1.2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1.2.1国内金融人才缺乏,私人银行业务专业性不高

专业化人才是私人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国内大多数私人银行业务人员大都是从理财规划或者财富管理岗位调转到私人银行业务的,往往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年限较短,具体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容易给客户造成不信任的感觉。虽然近几年各大银行都在吸引国内外高素质金融人才,但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面对巨大的市场和私人银行业务的飞度发展,专业的高素质的私人银行家明显还没跟上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步伐。

1.2.2缺乏产品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

当贵宾客户财富积累到一定水平,对财富保值和增值的要求日益增长,就会寻找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产品,进行组合来有效配置资源满足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但目前各大银行推出的私人银行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投资组合和结构都较为简单,而银行之间的产品复制性太强,不能很好的体现私人银行的个性化服务,甚至和贵宾理财业务区分不明显。

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分割为不同部门,银行涉猎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自主研发。与此同时,人民币资本项目没有完全自由化,私人银行家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目前,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除了储蓄、信贷和少数中间业务产品外,主要是信托集合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和公募基金,相对来说,期货、衍生品等对冲产品很少。如何在现有的背景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进行产品创新是各个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1.2.3缺乏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支持

私人银行业务内容涉及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等各个领域,其中面临的风险错综复杂,并且交易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严重,这就需要相应具体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支持来防范风险。但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政策法律。私人银行的产品设计及业务规范,往往从个人银行业务中借鉴而来。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交易单笔金额巨大,因此对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也很高,但目前没有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对此约束。以上这些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容易造成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时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也给私人银行客户造成信任危机,不利于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1.2.4服务体系不健全,非金融服务缺乏

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和其他贵宾客户服务的重要差异就是增值服务。各个商业银行关于私人银行服务有不同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一些银行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十分落后,造成客户个人在理财上对银行信任程度较低,再加上私人银行业务本身在中国发展年限较短,各大银行服务体系很不健全。而非金融服务作为私人银行最具差异化的产品,各个银行也没有把这些差异化完整显现出来。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借鉴

私人银行从起源上分为家族式、信托型、投资银行型、商业银行型。20世纪,瑞银集团、花旗银行、高盛、汇丰等开展了私人银行服务并快速发展。从国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发展经验来说,瑞士瑞银集团和美国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其代表性。

这两家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上有其几方面的共性:

2.1差异化服务,客户细分

瑞银集团把客户分为关键客户,高净值客户,核心富裕客户三个不同层级。50万到200万元瑞士法郎为核心富裕客户,200万到5000万瑞士法郎为高净值客户,5000万元瑞士法郎以上为关键客户。瑞银集团根据以上标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服务。客户细分的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花旗银行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资产来判断客户的需求,按投资目的细分为财富保值、财富增值和投机交易等,按投资标的分为金融产品投资、不动产投资、贵金属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解决同一财富水平中的个体需求问题。

2.2优质的服务细节

私人银行业务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方便的交易平台,而私人银行业务旨在与客户建立稳定、长期、可信任的服务关系,因此优质的服务就格外重要,丰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个性化的理财方案离不开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瑞银集团设立了多个财富管理中心,并设立了不同的会议室,配以先进的工作设备,使客户与财富顾问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必要时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并深入客户的家庭生活,处理企业股权、家族财产事务,介入家庭的财富保护和财富转移,提供管家式服务。而花旗银行更专注和擅长财富增值领域,积极对客户信息的进行收集,例如客户家庭信息、工作信息等基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花旗银行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客户日常收、储蓄、投资等财务状况的分析,客户职业目标、生活目标、财富目标的分析,及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事业风险等各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了解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风险认知、风险偏好。通过评估,制定财务规划、税务规划、事业规划、风险规划等方案供客户自由选择,并建立针对性投资组合,关注其中的实施过程和后续的检验评估,使之更贴近客户需要。同时,这些优质服务还渗透到衣食住行、家庭、健康、文化、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非金融服务。

2.3丰富的投资产品

丰富的投资产品既可以减少同行业的的同质产品的不良竞争,又可以减少单一产品受市场波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提高投资稳定性。由于国外的混业经营及无太多的资本管制,私人银行提供的投资产品相当丰富。瑞银集团私人银行服务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扩展到全球范围,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产品设计灵活多样。花旗集团与各种机构合作研发了涵盖消费、信贷、投资、保险和资产管理等的替代品和衍生品,其财富管理包含了外汇投资,证券投资,保险投资,黄金投资等多元化组合。同时,加强了在结构性产品、房地产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艺术品投资、家族信托基金方面的创新,产生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

2.4产品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品牌化

私人银行服务包括与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和与生活相关的非金融服务,品牌化特色的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粘合度,吸引大量全面依赖的客户,真正实现私人银行的“专属、尊贵、私密、高端”。瑞银集团是欧洲传统的“家庭办公室”模式,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和长久合作,这种模式一般能维持好几代,瑞银集团通过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帮助全球范围内客户进行财富管理,深刻考虑品牌的定位、架构,做好品牌的形象设计,增强社会吸引力。花旗银行基于对信任者技术和能力的信任和专业顾问团队的成长发展起来的,通过专业技术能力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并利用“CitiGold 花期财富管理”打造私人银行品牌,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提高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聚拢优质客户,稳固客户关系。

3.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3.1加强专业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组建投资顾问团队

客户经理作为银行和客户的纽带,是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和关键。客户经理不仅需要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知识,更需要了解外汇、证券、基金、保险相关金融领域,具备较高的素质、经验与能力。第一,应加强客户经理培训认证体系建设,目前比较规范的资格认证有理财规划是(CHFP)、金融理财师(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通过这些标准化的资格认证来规范客户经理队伍。第二,培养专门的品牌经理,可由银行贵宾理财内部产生,也可以从外部招聘优秀人才,在培养上可加强公司金融与投行业务、私募、房地产信托投资等方面的深度培训。第三,建立强大的顾问团队,进行个人理财产品规划研发设计和投资运作管理、监控和评估。在现阶段我国专业化高端人才极其缺乏的条件下,综合投资顾问团队将汇集集体的智慧,有效的提供全方位的管家式服务。第四,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考核,保证私人银行从业人员服务的连续性,从而稳定客户群体。

3.2加强客户市场细分,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

首先,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在平时业务中就做好客户信息的记录,如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联系方式、其客户经理、开户情况、业务交易信息,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客户需求和银行产品结合起来,通过客户信息系统的数据,针对客户的年龄、风险偏好、心理特征、从事行业、财富规模、投资目的,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服务这其中包括客户交易特征分析和客户服务特征分析。客户交易特征分析包括客户结算交易特征、刷卡消费特征。客户服务特征又包括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时间特征,对ATM、網上银行、网点等不同服务渠道的偏好。其次,银行可以对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即美味私人银行客户都配一位唯一的高品质的客户经理。客户可以随时与自己的客户经理在投资品种、投资风险、投资产品及理财方案方面进行咨询和沟通。只有准确的细分市场,明确不同客户的市场定位,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和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建立高度稳定的客户关系,提升品牌价值,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3.3加强外部合作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银行业务服务范围往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因此银行应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首先,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的状态下,应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特别是强化银信合作,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注重常规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结合,中长期产品和短期产品的结合,可以开发出股权投资信托、阳光私募、证券小集合等创新产品。适当可以退出一些高风险高收益和本金保护类产品,并根据风险和收益的考量,把金融产品大致分为保证收益型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在资产配置方面,采取“核心投资”和“卫星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投资”是私人银行帮助客户进行的低风险、长期的、稳定的投资,“卫星投资”是银行提供私人银行咨询和服务,客户自己来选择对高风险、短期的投资,包括股票、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以“核心投资”喂资产配置的中心环节,“卫星投资”作为灵活的调节和补充。其次,可以和增值服务提供商合作推出购物、休闲、养生、娱乐等服务,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拓展服务范围,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方案。最后,可以加强与外国商业银行合作力度,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提供海外金融服务,丰富金融投资产品。

3.4银行内部和外部机构要积极防范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几乎不需要占用商业银行大量资本,依靠商业银行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专业人才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和对各种资源的不断整合,就可实现盈利。在存贷利差日益缩小的今天,私人银行业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但私人银行业务交易复杂,这就需要对私人银行业务有效监督,防范风险。首先,要全面的了解客户,建立完整的私人信用凭借体系,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控制风险;其次,银行应根据本身的资本实力来确定其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对风险进行度量,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约束银行的行为,有效防范风险,还保护了客户和银行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私人银行业务有序进行。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银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对私人银行产品服务做出法律约束,通过法律的制定来为私人银行业务的有序发展保航护驾。

参考文献:

[1]戴维·莫德,刘立达.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19-45.

[2]徐尽凤.国外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5):11-12.

[3]马丁,王大贤,王岳澎。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电脑,2008(6):50-53

[4]Boston Consulting Group. Global Wealth

2009[R], 2009.

[5]Capgemini&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R], 2009.

[6]吴文静.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研究 2011.4

[7]严贞慧.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2011.6

[8]林凌.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 2011.4

作者简介:于涓娟(1988- ),山东威海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金融硕士。

贾世权(1988- )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金融硕士。

我国咨询和调查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经济普查,咨询和调查业,典型相关分析

一、引言

加快发展咨询和调查业,提供更多、更翔实的有关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表现、前景的信息,有关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信息,以有效满足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平等竞争的需要,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功能上,咨询和调查业的市场主体业务和政府统计部门形成互补。政府统计一般侧重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咨询和调查业则更加注重中观领域、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调查,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调查需求。因此,咨询和调查业延伸了政府统计的范围和领域,弥补了政府统计在中观、微观领域的不足,同时相对于政府统计还具有快速、灵活等优势。

现有文献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中国市场调查行业的发展情况,但大多基于2008年以前的数据,而且定性分析居多,主要关注该行业存在的问题,而较少关注该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的关系。

事实上,咨询和调查业与国民经济应该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该行业的发展会减少社会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快信息交换,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对该行业的发展提出更多需求,对服务的质量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文献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极少涉及,本文将运用我国已经开展的3次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文献评述与理论假说

现有的多数文献对于咨询业和调查业是分开进行分析的。对于该调查业的分析,多是基于2008年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进行的一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王昕等,2013)。相比较而言,对于咨询业的分析则要多一些。叶莎莎(2011)针对我国咨询业的总体概况、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王建亚等(2013)使用PEST模型分析我国咨询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我国咨询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也有一些文献对地区性咨询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罗利华等,2010;刘婕,2010;金红,2012)。现有文献大多数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极少。蒋岚等(2013)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其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则对于咨询和调查业的需求越大。同样,咨询和调查业越发达,则可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理论假说。

假说1:咨询和调查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是互相促进的。

咨询和调查业属于现代服务业,需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该行业的发展应该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理论假说。

假说2:咨询和调查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我国咨询和调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咨询和调查业发展较快,最初只有经济发达省份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小规模的市场调查与咨询单位,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化市场调查与咨询公司。为了分析该行业近十几年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对我国已经开展的3次经济普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2004年、2008年和2013年3次经济普查有关咨询和调查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全行业总量增长快

根据我国3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咨询和调查业总量增长较快,并且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

一是从法人单位数来看,2013年比2004年增长2.36倍,2013年比2008年增长0.95倍。另外,从2008年到2013年,该行业大多数法人单位为企业单位,在2013年时,94.47%为企业单位的法人单位。而从2008年到2013年,全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增长52.9%,

二是从就业人员来看,2013年比2004年增长2.079倍,比2008年增长73.48%。而在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2008末增长30.4%。

三是从咨询和调查业总资产来看,2008年末比2013年增长1.7倍。而在同时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资产增长了1.25倍。另外,咨询和调查业总收入2008年末比2013年增长1.38倍。

(二)行业内部差异较大

在咨询与调查业内部行业差异较大,这一方面体现在不同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规模结构变化差异也比较大。

1. 细分行业法人单位数和就业人员数存在差异。

在不同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上,前三次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3年,在咨询和调查业内部,社会经济咨询行业企业法人数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37.14%增长2013年的49.6%,约占一半。而其他部分所占比例呈不同程度地减少,特别是市场调查行业减少幅度最大,到2013年时仅有1.16%,在整个咨询和调查业内部显得微不足道。

从表2可以看出,咨询和调查业内部的就业人员结构变化与法人单位数的结构变化大致相同,但平均比例有差异。这4个行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26.23%、3.41%、37.1%、33.26%,而法人单位数比例中,会计、审计等服务业与市场调查业的比例要低于就业人员比例,另外两个行业则要高于就业人员比例。

2. 细分行业规模结构存在差异。

咨询和调查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规模结构变化差异也比较大。从就业人数划分的企业规模来看,从2004年到2013年都有所增加,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增加程度不完全相同。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增长情况,分别计算不同规模企业的法人单位数和就业人员数的比例,得到表3的数据。

从表3可以看出,从企业法人单位数来看,7人以下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不断增加,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数量略有增加,其他规模的企业数都有所下降或保持不变,可见咨询与调查业的企业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其他规模的企业虽然数量上也有所增加,但在全部法人单位数中所占的比重则很少有上升,甚至出现了下降。

从就业人数来看,50人以下的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这三个年度均占到了65%以上。说明在该行业中,更小规模的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更多。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2008年和2013年,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中,就业人数都有大幅度增长,从2004年的2.07%增长到了2013年的10.15%。

除此之外,不同细分行业的法人单位结构与就业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细分行业的法人单位大多数集中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就业人员的结构特征差异更明显一些,在此只分析不同细分行业的就业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8年时,除了市场调查业外,其他企业的就业人员都主要集中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中。对于会计、审计和税务服务业,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中,约占64.7%,而20~49人的企业中就业人员最多。对于社会经济咨询业,就业人员也主要集中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中,占到了68.3%,其中7人以下的占到了26%。对于其他专业咨询企业,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到了69.2%,其中8~19人最多,占到了26.6%。对于市场调查业,就业人数最多的是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29%,而该行业中企业单位数最少。

对比图1、图2可以看出,2013年和2008年相比,不同规模企业就业人员结构非常类似,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在市场调查业中,就业人员进一步向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集中,这类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达到35.9%,比2008年上升约7个百分点。另外,在会计、审计和税务服务企业中,就业人员最多的不再是20~49人的企业,而是8~19人的企业,且两者比例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说明会计、审计和税务服务的就业人员向小企业更多地集中。

另外,从2004年到2013年,企业平均规模从10.44人到9.27人,有减少的趋势。平均资产规模在3个年度分别为74.02万元、811.88万元、1089.91万元,2013年比2004年增长13.72倍。而平均每单位收入在2004年时为120.33万元,2013年为233.2万元,人均收入在2004年时为11.85万元,2013年时为25.31万元,两者在2013年和2004年相比,均增长了1倍多,和平均资产规模相比要小得多。说明在该期间,咨询与调查业的经营能力并没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从不同行业人员平均规模变化情况来看,从2004年到2013年,会计、审计与税务服务业平均人员规模不断下降,市场调查业平均人员规模不断上升,而社会经济咨询业和其他专业咨询业平均人员规模变化不大。

从不同行业平均资产规模变化来看,从平均资产规模来看,不同的细分行业平均增长幅度不完全相同。从2004年到2013年,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业平均资产增长最慢,社会经济咨询业平均资产增长最快,而市场调查业和其他专业咨询业增长规律非常相似。

不同行业人均收入变化情况来看,从2004年到2013年,不同细分行业的人均收入均有增长,但增长程度不完全相同。市场调查业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大,2013年比2004年增长约20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增长幅度大致相同。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2004年,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企业资产总计、企业营业收入最大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上海,在2013年时,分别是北京、北京、北京、上海。而且这些指标排在前3名的都是北京、上海和广东,说明我国市场调查业的地区分布中,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虽然行业的集中度有所下降,但这3个地区仍占到40%以上的份额,特别是2013年时,这3个地区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全国的53.3%和58.5%。

另外,从2004年到2013年,法人单位数增加最多的3个地区是浙江、山东和江苏,最少的是河南、四川、上海,特别是上海,减少16.7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数增加最多的是广东、山东和湖南,减少最多的是四川、北京和上海,特别是上海,减少6.5个百分点。资产增加最多的是浙江、北京和甘肃,最少的是四川、天津和广东,特别是广东,减少14.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最多的是山东、江苏、重庆,最小的是四川、广东和上海,特别是上海,减少7.8个百分点。可见,虽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但它们的减少幅度是相当大的,特别是上海和广东是这4个指标减少幅度最大的省级区域。

为了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咨询和调查业的发展情况,对这些指标2004年和2013年在3个不同区域的变化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3年,咨询与调查业的主要资源有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东部地区资源占比从约70%增加到约80%。中部地区的比例减少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的资产总计,在2004年占到31.42%,而2013年仅占到7.51%,下降程度非常明显。

(四)私营企业发展较快

从2004年到2013年,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咨询和调查业单位的情况如图3所示。

图3中,柱形图的左半部分表示3种类型法人单位数在3个年度的变化,右半部分表示3种类型就业人员数在3个年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内资法人单位数最多,超过了95%,且从2004年到2013年比例略有上升。从就业人数来看,内资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比例达到最低点,为85%。港澳台商投资的单位就业人数比例呈上升的趋势,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在2008年有所增加,但到2013年时其比例又2004年接近。

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最大。3个年度的法人单位数中,私营企业数量平均占69.6%,而就业人数中,私营企业平均占62.4%。但从2004年到2013年,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仅提高1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数提高5.8个百分点。

四、实证分析

从经济普查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咨询和调查业的法人单位数、就业人数、企业资产总计和企业营业收入数据,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咨询和调查业发展情况。对于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测定,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最终消费占GDP比例、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国有经济比例、财政支出比例、专利授权数、大学生比例来反映。各指标的含义如表4所示。

本文要分析的数据是多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回归分析只能分析1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适用于本文的数据,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类比较理想的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就是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两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在两组变量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综合变量U1和V1(分别为两个变量组中各变量的线性组合),利用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

在典型相关分析中,所得到的典型相关系数个数,取决于最小一组变量的个数,本文中咨询和调查业有4个变量,经济发展有8个变量,因此可以得到4个典型相关系数,本文得到的典型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通过2004年和2013年的典型相关系数结果,可以发现第一对和第二对典型相关系数都在95%的水平下显著。根据这一信息,可对2004年和2013年的数据分别提取出两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组合系数,其主要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中,根据每一列数据的大小来判断其对所在组的影响程度,如果某变量系数值越大,则表明其对该组变量的代表性越大。由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中,2004年时,咨询和调查业的法人单位数系数最大,而经济发展变量中,专利授权数和人均GDP的系数最大,表明咨询和调查业的法人单位数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关系最为密切;到了2013年,咨询和调查业中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的系数最大,经济发展变量中人均GDP和消费比例系数最大,表明咨询和调查业的经营业绩与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关系比较密切。(2)在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中,2004年时,法人单位数和营业收入的系数最大,经济发展变量中人均GDP的系数最大;到了2013年,咨询和调查业的就业人数系数最大,而经济发展的二三产业比例系数最大。

五、结束语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咨询和调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行业内部差异较大,这一方面体现在不同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规模结构变化差异也比较大。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发现,该行业的规模扩张,与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密切相关,而其经营业绩,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咨询和市场调查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区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而不用过度干预该行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咨询和调查业的业务需要自然会上升,市场的力量就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过度干预该行业的发展可能会相得其反。

第二,由于咨询和调查业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仍要对该行业适度监管。主要措施有加快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以推动行业自律、明确有关市场主体的责任等。

参考文献

[1]罗利华,屠海良,王爱民,等.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55-58.

[2]金红.南京咨询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12(9):107-109.

[3]刘婕.加快发展山西科技咨询业的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0):43-46.

[4]许月卿,贾秀丽.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经济地理,2005,25(5):600-604.

[5]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CAMIR).2008年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基本情况调查,2009(1).

[6]蒋岚,吴晓行,胡一蓉,等.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法的江苏科技咨询业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74-78.

[7]叶莎莎.我国咨询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1(10):85-90.

[8]王建亚,张秀梅,王新.我国咨询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3):69-78.

上一篇:农机试验鉴定下一篇:缓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