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问题(精选12篇)
发展性问题 篇1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 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 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 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 产生问题意识, 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 善于运用多种途径, 如实验、多媒体技术、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 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 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一、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可贵前提
胡适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 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我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 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 而问题的出现, 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 使思维活跃起来, 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时, 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 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 在这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 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 始于问题的提出, 终于问题的解决。
二、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陆九渊曾提出:“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学生要有问题、想问问题、敢于问问题、好问问题, 更应该会问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 会问才是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往往重视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 却忽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当成是权威和真理, 学生很少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 很少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 勇于求异, 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为前提, 围绕某一个知识点, 设置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发现与此知识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对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 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 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 通过连续提问, 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以问题为引子,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大纲背景下的实验教学, 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通常都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 照方抓药, 再现教材中既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不需要思考提问, 学生也很少有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及空间。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一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 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的方案多样, 结果也不是唯一的, 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及空间。
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发现问题后, 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之后,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 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对学生所表述的实验问题, 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正确的表述,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恰当的表述, 要及时给予纠正。学生经过多次的经验积累, 随着他们知识、技能的提高, 就可以逐步发展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价值, 学会提出问题, 在问题中求知, 在问题中发展, 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
发展性问题 篇2
一、教学常规
1.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1)每年要有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案、措施。(2)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形成素质教育办学理念。
2.校园环境(校舍文化):(1)体现素质教育战略主题。(2)体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3)做到三个宣传,即“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师德高尚、关爱学生的教职工,宣传乐于助人、热爱劳动、体、音、美、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特长生。(4)校园文化有主题,有内涵,贯穿师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切忌搞形式主义,魂不附体。
3.学校管理: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即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校长要记住4句话:上级主管部门(县政府、教体局、镇政府)领导;党支部核心监督;校长行政全面负责(人事、财务);教师通过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作用)。
4.师德建设: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全面开展1次师德师风检查活动,每位教职工向学校撰写师德师风自查报告,学校、幼儿园向教体局报送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5.教学管理与科研:(1)重点查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过程性资料。(2)中小学校长每学期完成3个学术报告(分别 向教职工、学生、家长作专题学术报告),幼儿园园长每学期完成2个学术报告,每次都要有时间安排、地点、参加人员、讲话稿,最好是有影像资料;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评课节次要达到要求:小学20节,初中30节,高中20节,副校长、教导主任40节,并且要有听评体、音、美课记录,注意听评课环节要有时间、地点、科目、教师名称,特别是评价指导的记录,建议用“三个一”标准(即发现一个优点,找出一个问题,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幼儿园园长每学期听课检查保教活动记录不少于20次。(3)教研组设置合理,要单独设立体、音、美教研组,各学科教研组每周要开展1次教研活动。(4)校本科研工作必须做到教职工全员参与,科研项目涉及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幼儿园园本科研要做到保育教育全覆盖。学校和幼儿园每学年的校本课题个数不能低于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即3个教师研究1个课题)。(5)高效课堂开展情况。
6.体音美教学:中小学应配齐配足体音美专业教师,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可以以镇为单位给体音美专业教师安排课表)。农村初中和城区学校分设体育、音乐、美术教研组,分别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农村小学设置体音美综合教研组。
7.班级建设:班、团、少队、学生会干部每学期轮换1次,各班须设班长1名,男女副班长各1名,各学科课代表各1名。8.检查学生作业量是否超标,在校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强制午休),眼保健操是否上下午各做一次。
9.大课间、下课、自由活动时间要保证,学生必须出教室,全员参加。
10.幼儿园必须设计开发大、中、小班游戏活动载体各30个,各班2教1保配备到位。
11.教育质量:(1)学生操行合格率98%。(2)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合格率95%,优秀率30%。(3)计算机操作合格率95%。(4)音乐合格率90%,其中优秀30%。(5)美术合格率90%,其中优秀30%。(6)体育合格率90%,其中优秀30%。(7)体质测试合格率85%,视力不良新发病率低于4%。(8)小学毕业率99%,辍学率0;初中毕业率98%,辍学率1.8%。(9)每学期两次视力检查,每年1次常规体检。
以上数据衔接要准确可靠,注重过程性资料。体质测试合格率要做柱状图,有分析报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往返跑、100米往返跑、1000米跑。
二、规范办学
1.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
各校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定课表,开足开齐课程、规定在校时间。注意:(1)学生在校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 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2)每天要做课间操、2次眼保健操(中午和下午各一次),坚持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3)体育课1-2年级每周4课时,3-9年级每周3课时,高中体育与健康每周2课时。(4)音乐、美术课小学各年级每周2课时,初中1课时,小学设置书法课,初中设置书法教育课。(5)综合实践课中的劳技、科技、健康教育分周上,要体现在课表上,3-9年级要开信息技术课。(6)各校要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7)高中课表中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每周3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个性化课表。
2.校历中要能体现出“两节两会”,平时要收集好过程性资料,两节即科技节和艺术节,两会即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如果各校未安排请立即整改到位。
3.班额问题。中学班额不能超过50人,小学班额不能超过45人,幼儿园小、中、大班分别不能超过25、30、35人,如果超编,要制定好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和措施等。
4.图书室学生人均图书数量要符合标准:小学30本、初中40本、高中50本。
5.阅览室报刊杂志的种类要达到以下标准:小学60种、初中80种、高中120种。
6.图书室和阅览室应向全体学生开放借阅,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以班为单位由学习委员开出书单,然后找图书管理4 员老师集中办理借阅手续。此外,各班也可在教室某一角落设立图书角。
7.会议室要有最新的宣传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版面展示。
8.档案室的设置要符合标准,各类档案应按要求整理归档,不要刻意标注“双高双普”档案字样。
10.各镇督学责任区必须完成挂牌督导工作,每位督学要完成统一配发的督学督导记录。
三、操场和体育活动场地
1.消除土操场,体育场地铺设弹性地面(硬化、塑胶、人工草坪)。
2.田赛、径赛、球赛、体操场地布局合理,固定性活动器械按标准配置,篮、排球场地按班级6:1设置。
3.小学设置儿童篮球架,中小学因地制宜设置足球场地,必须有足球门。
4.各校必须对操场进行规划布局,按标准设置好直道和环道。
四、功能部室建设
1.所有部室管理员都要进行操作演示,各部室课表、管理制度都要上墙2013—2014部室使用记录齐全,学生每2人一组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要进行打分,要分别有教师演示记录和学生实验记录。2.科技劳技室、书法美术室等部室学生作品一定要展示出来。
3.普通教室照明设施一定要采用日光灯,照明功率总数达到360瓦,每个日光灯要和黑板垂直安装。
4.校长和教师都要会使用薄弱校改造计划安装的电子白板,有必要进行操作演示。
5.所有部室环境卫生一定要干净整洁。
6.心理辅导室日常工作怎样开展?从什么渠道收集学生心理问题?要建立德育副校长-优秀班主任-心理辅导室管理员这样一个心理辅导体制。分清学生心理问题类别(如情感、学困、自闭等),使用记录单中不能出现学生姓名,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五、关于体、音、美测试
体、音、美测试工作一般会随机抽取学校,涉及高中、初中、小学,城区和乡村各个层面的学校各3-4所,具体测试时又随机抽取该校部分年级、班级、学生进行测试。
1.体育与健康测试
检查内容包括:(1)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体育教学常规情况(包括教学计划、课表、教案、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平时测试、“两课两操”、运动会等)。(3)体育部室建设及器材配备。(4)体育活动开展情况。(5)体育基础知识问卷。(6)体育技能测试。其中体育基础知识问卷和体育技能测试分为田径与球类两大类进行,此外还要检测学生视力合格率和不良率,对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做出定性分析。
2.音乐测试
检查内容包括:(1)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音乐教学常规情况(包括教学计划、课表、教案、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平时测试、文艺活动等)。(3)音乐部室建设及器材配备。(4)音乐活动开展情况。(5)音乐基础知识问卷。(6)音乐技能测试。
音乐测试的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歌曲演唱、识谱能力、器乐进课堂、音乐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美术测试
检查内容包括:(1)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美术教学常规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表、教案、教研组活动、听课评课、平时测试、书法绘画展览活动等)。(3)美术部室建设及设施配备。(4)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情况。(5)美术基础知识问卷。(6)美术技能测试情况。
美术测试的具体内容包括美术基础知识、造型表现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
六、幼儿园检查重点
1.幼儿一日活动安排是否按照“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安排? 2.每学期开发大中小班游戏活动载体30个,大中小班每月开展2次保教科研活动。
3.园内户外大型玩具和室内桌面玩具数量要充足。4.沙坑、戏水池、种植区等是否到位? 5.园长每学期完成两个学术报告。
6.每学年的校本课题个数不能低于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即3个教师研究1个课题)。
7.幼儿园尽量完成科学发现室、音体活动室、图书资料室、保健观察室、美工活动室5个部室的建设和使用。
9.做好幼儿园园舍文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七、咨问测试
1.对中小学校长的咨问:
(1)你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访问教师,了解知晓率)
(2)高效课堂的特征是什么?你校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
(3)校长作的3个专题学术报告情况如何?
(4)校长本人是如何搞校本科研的?“316指标体系”对校本科研课题个数是如何要求的?
(5)校园文化建设中“三个大力宣传”分别是什么?你们学校是怎样做的?
(6)你校班级建设是怎样开展的? 2.对幼儿园园长的咨问:
(1)你园的办园理念是什么?(访问教师,了解知晓率)
(2)“316工程指标体系”中对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游戏活动载体是如何要求的?活动载体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3)五大领域分别是什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报业发展三问题 篇3
其一,报业要唱赢不唱衰。的确从国外的情况看,由于数字媒体的强势推进,新闻的本性又是先报为胜、先睹为快,于是传统的报纸不断地萎缩,乃至一百多家知名报纸先后关闭。我国报业由于发展的时段性稍微滞后的缘故,形势没有那么严酷,但压力和威胁也是不断地袭来。然而社会需求与社会分工的理论、社会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在伴随着岁月向前延伸,信息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就不能中断。那么作为新闻功能担当者的报业就不会消亡,于是乎,报业就没有唱衰的理由。载体可以替代,而本质却永恒存在。退一万步讲,即使有衰退的迹象,我们也不能唱衰,而是应该坚决地唱赢。在好多时候,信心与毅力比黄金还重要。唱衰只能自取苍凉,而唱赢倒是能鼓舞斗志、鼓舞士气。
其二,关于打造影响力。说到底,报业及报业集团的看家本领或曰基本要义还是在打造影响力上,包括眼球经济,然后是经营影响力,把影响力转化成市场辐射力和覆盖力、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力、强势和持久的赢利能力。而打造影响力,则需要一个志向很高远、智慧很充分、思维很深邃的选题策划团队及功底较深厚、文字很精练的强有力的编辑团队,还要有一个具有现代调查理念与手段的营销、发行团队。
这几方面的团队反过来又会加强影响力的打造和构建。一旦足够的影响力形成,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渠道把影响力实现出来,从无形资产转化为广告客户的理想投入,转化为一个集团的多元化经营路径,等等。这也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形成行家里手的团队。
其三,关于经营的跨界限问题。在报道中涉及的几家集团中,有的进入了有线电视网络领域,有的涉足文化地产、楼宇经济等。对此,有的认为这是超范围经营,有的认为不应予以批准,有的则认为这是符合改革精神和市场逻辑的。而以笔者之见,则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为什么呢?且不说我们正处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之中,好多时候,改革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如果完全循规蹈矩,哪有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再说,不同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可渗透性、可整合性。跨界限、跨媒体经营恰恰是遵循这些规律性或曰规律性的特征。所以,可以十分坦率地讲:跨界限、跨媒体经营,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是必然的,也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我们在这一点上要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发展是硬道理,跨界经营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知难而上,才能攀上新的高峰。当然,我们不仅要跨媒体,还要继续做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方面的努力。
浅析发展伦理思想中的发展问题 篇4
“有而不偏, 正道固矣”是《周易》关于公平价值高度概括。然而要真正实现这种“有而不偏, 正道固矣”的价值目标,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 圣贤在《周易》中从可操作层面上为政府提出了一些列具体措施和规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敬德保民的思想教育。刚柔中正之谓德, 上天固有好生之德, 所以“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一个国家常怀“敬德保民”之心, 胸无乖戾之私, 性情纯正, 道义为公, 则民与政府和谐共处。国家昌盛之时, 全民与国家共享荣耀与财富, 国家受难之时, 全民毁家纾难, 与国家患难共存。
第二, 损上益下的担当作为。《杂卦》云: “损益, 盛衰之始也。”《杂卦》认为统治者不应当厚取于民, 若能损上益下, 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古思今, 我们党应当将改革之成果惠及于民, 与民共享。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唯有施政以德, “降福穰穰, 德施周普”, 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不动而化, 不言而信, 无为而治的大治。原始反终, 我们党只有像北辰之德使自己的光芒恩泽苍穹大地, 百姓才会如群星般自发围绕在北辰周围。向秀曰: “明王之道, 志在惠下, 故取下谓之损, 与下谓之益。”
第三, 遏恶扬善的道法互补。孔子曾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思想, 有而不偏的公正理念当然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在制度上的保障。《周易》以其高深的政治智慧, 处处运筹防患于未然, 其诸多卦象暗含法理以垂范示教。“谦”卦嘱托: “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 谦卦《象传》) , 这就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各方面交杂的社会利益, 削峰填谷, 尽力做到公平。这一切必然会碰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横加阻拦, 然顺天应人的善举不可轻废, 就需要我们“明罚敕法” ( 噬嗑《象传》) , “节以制度” ( 节卦《象传》) 。只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时时整饬法纪, 恶惩善劝, 则天下群生安定。
二、万物并育不相害
这些年来, 全世界都意识到了环境很容易破坏, 可我们依旧惯例性地破坏臭氧层, 污染水资源, 过渡性开采非生产性资源, 滥伐森林, 造成很多生物灭绝。这一切不能不使有识者扼腕, 刺激人们多方反省和思考, 寻求对策和出路, 深究各方面的精神和理论资源。《周易》这种从宇宙整体出发探求人与自然运行的规律的方法论原则对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 尊重自然规律, 敬畏天地万物。《系辞传》说: “夫乾, 其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 变通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 易简之善配至德。”“大生”, 是说浑沦无所不包; “广生”, 是说广阔无所不受。这里从乾坤两卦讲到配天地、四时, 就其哲学意义说, 也是赞扬天地自然生生造化之功。这是赞美天地化生万物, 使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价值。天地公正给万物以时空生长, 不偏不倚。作为人类我们有必要承接上天的意志, 决不能为了一己或一时之私利而全然罔顾自然规律, 心中需要常怀敬畏心。
第二, 节止以时, 保有大丰。易者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可以简单地归为“时禁”。“节”卦曰: “亨, 苦节不可贞。”为了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易者从不禁止或绝对地抨击杀生, 而是认为适当的时机可以去做。节制需当执中, 为节过苦, 伤于刻薄, 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我们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需要时刻抓住时中原则, 不逆时而动, 其保有丰大非大智慧民族不能为之。
第三, “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天人合一”自然观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流, 值得我们认真揣摩深究, 并从中找到有助于解决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思想火花。何怀宏认为,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随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 (1) 在易学思想中, 人与天地蕴含着一种和谐无间的关系, 视天地为父母, 视世界万物与自己相通。正合《文言传》所言,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 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它示教我们只有“天弗违”、“奉天时”, 才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人之性禀之于天, 人之道法之于天, 以生生为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受到了国际生态学者的认同和关注, 成为突破生态问题的重要力量。
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的公正以及人与自然的问题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核心问题。“易为君子谋, 不为小人谋”, 发展问题直接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安危, 其责盛大! 深邃的《周易》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于一体, “观乎天文以察事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发展伦理思想深刻地表达了对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所引发的道德追问与伦理关切, 进而教育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方法和态度, 规范人类的发展行为以谋求共同生存, 并为和谐生态架构可行性理论体系, 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美]德尼·古莱著, 高铦, 温平, 李继红译.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0:26.
[2][宋]朱震.汉上易传[M].九州出版社, 2012, 1:50.
[3][清]李光地编纂, 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 1:268.
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篇5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面临着剧烈转型与阵痛。在种种矛盾冲突与调谐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和谐的进步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回顾农村30年发展历程,探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发展
Abstract: “three rural”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our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issue.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rural” is facing intense transformation and pains.Among the various conflicts with the tuning proces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o the rural community long-term, sustainable, harmoni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fundamental.Recently introduced “long-ter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ogram”(2010-2020)re-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sues.Recalling the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meaning.Keywords: 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观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一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仲德涛总结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发展农村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着力点,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
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第三,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素质低是导致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乃至增加我国国民收入,从而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1]。
二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5%,但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占农村人口的35.9%,初小文化程度约占37.2%,1万名农村人口中大学生仅有4名,且多住在县乡两级所在地。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据统计,2000年全国小学55.36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5.81%、14.66%和79.53%;小学在校生数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73%、26.99%和54.28%;中学在校生分别占16.78%、27.64%和55.59%。可见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 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已达到54%左右,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水平低、巩固率差,城乡教育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据统计,1990年全国只有4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没有达标。许多乡村学校的学生还无法得到必须的书本,教师缺少教学材料。耿德英指出:在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这些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的教育状况存在的困难仍然是巨大的[2]。伍云峰从教育投入方面指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构成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
[3]。刘克亚亦指出现状如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城市教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气息,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则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学的危房都还未得到解决,就更谈不上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必备条件的改善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呈年龄老化和不稳定状态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低,在新课改实施后,由于缺乏经费培训,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很多地方因缺教师而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且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在农村经济收入低的农户多的是,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外地打工族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缺乏教育方法,造成了这些学生的辍学根源[4]。而忽视教育的重点,同样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应用型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三 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
杜琳娜指说:1.转变观念。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向城市靠拢”为“为农村服务”。以新观念带动教育实施,真正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发展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乡土课程2.加大经费投入,科学管理经费。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际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3.转变家长观念,实行家、校、社会合作。要转变家长对于教育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加大引导农民认识知识文化对于提高家庭收入重要作用的力度,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助其了解孩子的发展方向与需要。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现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担[5]。杜爱华指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探索农村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新模式[6] 谈松华认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也是重中之重[7]。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制定适合农村环境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引进优秀的教师,对现有教师开展在岗培训;加强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监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三面监督的体系;加强对农村父母的教育指导,引导其正确、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
[8]。肖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指出,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建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改造,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师资水平的差距[9]。丁麦秋指出优化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0]。赵家骥认为应该从关心物的发展向关心人的发展转变,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11]。马雪琴认为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并加强农村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多途径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专业能力;完善农村教育结构,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应该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学[12]。
四 评价
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不断的摸索,通过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提出了自己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看法及一些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很多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学者们认为,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尽快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服务于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德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耿德英.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614-7616
[3] 伍云峰.发展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4]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5] 杜琳娜.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
[6] 杜爱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2011(4)
[7]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8] 范林.论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三农问题,2011:03-0095-01
[9]肖月.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论坛,2008(08)
[10] 丁麦秋.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瓶颈及对策思考[J].农村教育
[11] 赵家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0(5)
发展性问题 篇6
重庆梁平双桂堂寺院作为全国重点接法寺庙,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寺庙的建筑特色、人文特色、地域特色都是其独有的,目前双桂堂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却又遇到了瓶颈,今就其当下的发展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双桂堂发展特色
(1)建筑特色:双桂堂又名金带寺,历经几百年的反复修建,现占地面积达8公顷有余,寺院布局呈长方形四合院,以南北为轴线,主殿则在轴线上,除关圣殿以外,两侧分东西厢房有328间;长廊相联,院内花园、天井、放生池、龙井一口。双桂堂建筑群里有大量的木雕、石雕、才回等建筑装饰元素所装饰,其中蕴藏着朴实、矫健的民间艺术风格。寺院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机构严谨,作为我国明清寺庙建筑风格代表,给当代建筑设计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2)方丈功绩:双桂堂的主持虽更替十六代,但都是得道高僧,学识渊博,其中第一代破山和第十代竹禅的成就最为显赫,史册《中国佛教》,更是闻名中外。破山主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世有“小释迦”之称。其诗篇、书法在文坛都久享盛誉;其《破山语录》被海内外学者阅览,是研究佛学和当时人民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竹禅主持作为清末著名画僧,一生独好书画,成就斐然。后人评价他为:“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双桂堂的现任主持释大块法师毕业于重庆市汉藏教理院,现系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3)文物颇多:双桂堂建筑、园林景观独具特色,珍贵文物众多:雍正御赐《藏经》一部;印度十一世纪梵文手写《贝叶经》一部;缅甸的汉白玉佛;朝鲜国宝光和尚的口笔书法等。这无不是我国宝贵的艺术珍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4)文化底蕴:梁平文化底蕴深厚,其有五项(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入保护录,并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梁平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优势,整合梁平的文化旅游资源,使文化产业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提高旅游产品的独创性,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文旅互动。
发展问题和发展策略
经多次考察梁平双桂堂,并查阅相关资料,对其发展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寺院和园林景观布局局促,规划不完善;第二,物业的闲-改问题;第三,品牌业态的欠缺问题;第四,深度消费问题;第五,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规范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对双桂堂的再次修复以及重新规划布局
对双桂堂的修复问题已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了,早在清朝就不断的进行修复、改建、扩建工程,对于目前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大好社会背景下,对其的改造和重新规划布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就是资金;二就是后期设计施工。针对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更多的依靠当地人民和双桂堂本身,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水平,采取政府给予补助,支持当地人民投身与双桂堂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而双桂堂本身可以借助庙会、佛学讲解等方式赚取合理的功德。关于后期设计施工,一定要有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实地考察,提出可参考性意见,前期对地方的设计规划图纸多方研讨审核,方可投入实际改建中。
(2)挖掘深度消费,发展特色产品
就双桂堂而言,主要可以在特色土产品和梁平民间艺术上费工夫,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规范供货源,设立发展基地。
(3)建立政府和机构联动的整体推广模式
任何旅游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和企业机构的支持,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给出的支持条件,加强管理与协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机构的商业规划模式。
(4)加强佛教院校与双桂堂的合作
目前我国佛教院校不多,双桂堂众多高僧和弟子分在西南多个寺庙内,影响深远,几乎成为国内汉传佛教的最大禅派。故双桂堂素有“西南禅宗祖庭、蜀中丛林之首、第一禅林”等之赞誉。加强佛教院校与其合作,科学的传达佛学文化,不断加强宗教文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作为一种信仰,为世人做良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强宗教文化组织交流,募捐发展基金
重庆市梁平双桂堂是目前最早的当地宗教文化组织,于于1991年11月30日在重庆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在职员工60名。主要开展民族宗教、佛事活动、开展文化旅游业等。加强其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联系,发扬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并通过组织募捐双桂堂的发展基金,使双桂堂有可持续性发展基金,不断发展。
(6)整体产业链的培育和保护
对目前我们已有的古建筑、宗教组织、特色产品进行保护,开发整体产业链,使其作为当下更为合理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梁平版画产业链要保护,融入到双桂堂的发展中来。总之,坚持政府规划为主导,当地人民配合为辅,开展商业链,积极推广,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双桂堂的作为西南著名的佛学禅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和产品的开发可能性较大,目前梁平的旅游业发展也为双桂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契机,针对目前双桂堂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采用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符合时代思潮的观念更新和形态变革,建设当代新型旅游景点。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发展性问题 篇7
一、高职女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一) 自卑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 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 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分析自己时, 就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源于自身的因素较多, 如认为自己未能被更好的大学录取, 而感觉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因相貌平平, 在如花似锦的女性世界里, 自惭形秽;因环境所困, 除书本知识外, 孤陋寡闻, 在五彩缤纷的“象牙塔”里自愧不如。也有源于环境和家庭因素的, 出身贫寒, 经济拮据, 在人际往来较多的大学校园里力不从心, 因而暗自神伤萎顿。这种心理在低年级女高职生身上比较常见。
(二) 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 并伴有心悸亢进、脉搏不规则、发汗等生理症状,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高职女生存在过度焦虑的现象, 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高职女生因为出身贫苦, 深知自己对家庭责任重大, 视自己为家庭的梁柱, 希望自己为父母排忧解难, 但由于客观原因, 自己暂时又无力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 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急切的焦虑;有的高职女生面对激烈的竞争, 繁重的学习任务, 门类众多的考试, 由于害怕考试失败影响自尊或前途, 对成绩过分看重等原因形成考试焦虑;有的高职女生因为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顺利的进入社会而产生就业焦虑。
(三) 人际交往障碍
有的高职女生认为大学生活以学习为主, 是否与人交往无关紧要, 故很少与人沟通, 常常独来独往;有的高职女生自认为交往能力不够, 缺乏交往技巧, 而不敢大胆地去与人交往, 继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有的高职女生在他人面前总显得很不自在, 由于他人的审视或评价或者仅仅是因为有他人在场, 就心烦意乱、手足无措、情绪不安、社交焦虑;甚至有个别女生担心受到攻击或惩罚或是担心成为偶然伤害或疾病的牺牲品, 出现社交恐惧。
二、高职女生发展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自身原因
高职女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 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 生理已基本成熟。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 她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 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尚不成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对社会的认知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为缺乏锻炼, 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 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 学校原因
高职女生出现各种状况的心理问题, 从某种程度而言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人的心理成长是一个过程, 大学是中小学心理发展的延续。多年应试教育的结果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中学几乎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一些高职女生带着不健康的心态跨入大学校园。大学专业本位的教育, 又过于重视智力的发展, 对个性的发展重视不足,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力不够, 所以出现了许多心理和思想问题。
(三) 社会原因
社会的转型既给高职女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促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学业竞争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压力, 让高职女生恐慌、忧虑、困惑、迷茫、无所适从, 往往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高职女生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个体自身努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发展性心理问题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必须要个体自身加强认识、正确对待、积极应对才可能解决。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高职女生要保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努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学会建立正确的认知、安排好适当的学习任务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保持合理的生活节奏。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重点就是帮助来访者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顺利度过危机,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高职女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 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 使个体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做好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做好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应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心理学工作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担任, 专门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教学和日常心理咨询。通过系统授课、定期咨询、心理热线、网络答疑等方式为高职女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咨询和服务。兼职人员则应选择思想素质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热情、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辅导员和学生担任。通过系统的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后, 辅导员参与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大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范围, 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为少数人服务, 而扩展为女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开发服务。
2、课堂教学是做好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提高高职女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它包括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两个方面。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可以系统地阐明有关理论, 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让高职女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学会把握好自己, 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 通过课堂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实施和完成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识、情意和行为水平。
3、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高职女生心理健康的新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生从学校封闭的空间走出去, 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培养学生敢于面向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使学生在切身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巩固、提高和深化。
(三)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环境
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对于高职女生来说, 学校是她们生活里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因此, 学校的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而愉快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好学上进、互相友爱、讲究文明的集体氛围, 尽量减少各种压力。同时,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女性也能成材的风尚, 提高高职女生的自信心。全社会的努力、支持是提高高职女生心理素质和成材的基础, 这才能使她们更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女性生存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积极解决自身发展的各类问题,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
参考文献
[1]赵砚文:《试析影响女性成才的主要心理障碍》, 《河北学刊》, 2OOO年。
[2]王鹤胜:《大学生心理辅导》,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发展性问题 篇8
1 数学的发展:纯粹与应用
纯粹数学是数学的核心领域, 涵盖函数论、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数论、集合论、代数几何、微分方程论、数理逻辑、概率论、拓扑学、微分几何等等经典学科。纯粹数学经历了19世纪的不断积累, 在20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显示出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统一性。首先集合论和公理化方法使得数学的发展向更高的抽象性又迈进了一步,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拓扑学、抽象代数等抽象分支, 它们所包含的抽象的语言、结构及方法又渗透到纯粹数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其次尽管分支越来越细, 但各分支之间又相互渗透与结合, 并在数学内部催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性。
数学的应用性存在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20世纪中叶以前数学还主要是与力学相结合, 恩格斯这样说过“在固体力学中是绝对的, 在气体力学中是近似的, 在流体力学中已经比较困难了, 在物理学中多半是尝试性的和相对的, 在化学中是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 在生物学中等于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学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恩格斯所述的范围,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人文科学, 数学已经向各个领域渗透。一方面与各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众多交叉学科;同时也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应用学科, 如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计算数学等。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纯粹数学研究数学内部问题, 旨在完善数学内部语言结构和逻辑体系, 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内部。应用数学研究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问题, 旨在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动力来自外部世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描述为“纯粹数学是一门艺术, 应用数学是一门技术”。即便如此,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之间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数学源于应用, 在应用中产生的数学问题又需要回到纯粹数学的领域来解决, 而纯粹数学内部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解决更多更深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同时在现实应用中不断出现的困境的解决又促进了纯粹数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这种联系可形象的表示为:应用纯粹更深入的纯粹更广泛的应用。
2 发展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数学的高度分化。
数学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学科, 特别是20世纪以来数学的空前发展使得其分支越来越细, 数学家研究领域越来越窄, 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一两个领域。而在过去, 不论是从数学发展的早期还是到数学日益分化的20世纪, 横跨多领域的数学通才并不少见。较为早期的阿基米德、高斯、牛顿等数学家并没有严格划分过“纯粹”与“应用”, 他们在两大领域的很多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绩;20世纪如希尔伯特、外尔、嘉当、冯·诺伊曼、柯尔莫哥洛夫、维纳等都是伟大的纯粹与应用数学家。
在数学高度分化的今天, 数学各分支之间相对孤立与封闭, 彼此缺少沟通。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并指出数学“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分支”是危险的。为避免这种危险的出现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a.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从整体的角度全面了解数学这门科学;b.学好数学各门基础课, 拓展知识面。关于第二种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以58级作为试点, 提出了“一条龙”教学法, 要求打好基础, 将来从事哪方面研究都可以。华罗庚虽然是一名纯粹数学家, 但同时又致力于应用数学的研究, 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华罗庚及他指导58级的成功经验, 我们看出只有把数学作为一个整体, 把纯粹与应用完美结合, 数学才能更好更久的发展。
2.2 数学的有用性。
关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最多的争论在于它们的“有用性”, 从而导致了两大阵营在一定时期内的对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为哈代 (Hardy) , 他在《一个数学家的自辩中》严重抨击了应用数学, 认为自己研究的无用的数学 (即纯粹数学) 才是真正的数学, 并指出“任何一门学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往往是其中平凡和乏味的部分”。限于当时数学的发展状况,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 但随着数学更广更深的发展, 今天看来哈代的想法是非常偏激的。纵观数学的整个发展历史, 在当时没有找到用处的一些理论, 多年后在很多领域 (包括纯粹数学内部) 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与发展。Hardy认为最纯粹的数论被用在计算机、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Riemann创立的黎曼几何61年后为Einstein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所用;为解决纯粹数学内部问题建立起来的群论、非欧几何、勒贝格测度积分理论等都被用到了很多领域;概率论中的鞅论为其他数学分支如调和分析、复变函数、位势理论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等等。
著名数学家Jacobi说:“纯粹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们应该允许暂时没有找到应用的纯粹数学分支的发展;同时“纯粹数学”者应该与应用数学以及其它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积极交流、学习与合作, 努力探寻纯粹数学与各学科的良好切合点。对各学科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寻求或创立数学理论依据, 从而不断丰富、开创纯粹数学的理论和范围。这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还使得纯粹数学的研究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虽然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但我们不能因此将数学置于高不可攀、与世隔绝的位置上, 应该努力在纯粹与应用之间架立桥梁。
3 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
3.1 数学高度分化的同时趋于更强的统一性。
数学的分支越来越多, 同时各分支不断向着更深更细的趋势发展, 使得数学呈现了高度的分化性;另一方面, 不同分支之间却不断的交叉与融合, 数学的发展趋于更强的统一性。希尔伯特指出:“数学理论越是向前发展, 它的结构就变得越加调和一致, 并且这门科学一向相互隔绝的分支之间也显露出原先意想不到的关系。因此随着数学的发展, 它的有机的特性不会丧失, 只会更清楚的呈现出来。”数学内部不同分支在很多概念、语言、方法上是相互借鉴并保持一致的, 比如:利用泛函分析的方法研究偏微分方程;以拓扑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动力系统;利用抽象代数方法建立抽象域上的代数几何理论;等等。分化中蕴含统一是数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这种统一性促进了数学内部更加协调的发展。
3.2 数学向更多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渗透, 不断挑战出现的新问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及应用研究所所长A.Friedman在《对数学未来的思考》中指出“的确如此, 在今天难以想象的数学的新领域, 会完全意想不到的冒出来”, 并给出了未来数学发展的三个重要的领域:材料数学、生物数学、计算机数学。除自然科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航空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等) 之外, 数学还向各门人文社会科学渗透, 如:经济学、语言学、人口统计学、管理科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在数学向各学科领域渗透的同时, 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a.充分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b.面对新问题, 在已知数学理论中寻找依据;c.不断开创新思维和新方法。
3.3 数学与计算机结合形成“数学技术”并加以推广。
纯粹数学被认为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 是数学的根基不可动摇;同时应用数学的发展已经渗入各学科领域, 显然成为数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另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了更好的结合与转化。当今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数学不仅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与计算机结合转化为“数学技术”, 直接服务于社会。数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为重要, 不论是CT扫描、磁共振显像、方正激光照排系统, 还是航天技术中的卡尔曼——布西滤波器等等, 数学技术已经成为数学应用的一个新标志。我们不仅要把数学理论成功转化为数学技术, 还要加以推广, 这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数学价值的一种新的体现。
摘要:现从数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出发, 对比分析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并针对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对两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纯粹,应用
参考文献
[1]辛周平.现代数学的最新趋势[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0 (1) .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丹东新区发展问题分析 篇9
1.未从港区一体化的角度审视丹东新区的战略定位
我市新区建在港口和中心城区之间的空白带, 主要的作用是拉近港口与城市之间距离。然而, 现实中新区成为港口功能辐射先导区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这直接影响了港口对新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形成。
2.没有认识到新区是丹东老百姓的新区
发展新区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丹东市老百姓需求, 目前新区的产业结构与老百姓生产需求结构不相符合, 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老百姓生活需求不相匹配。总之, 新区建设理念脱离了“人的新区”的要求, 还是停留在建设开发过程中, 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结构。
3.没有认清新区管理的变化
目前, 临港产业园区更名为新区, 新区不仅要管理, 还要发展产业。从本质上来看临港产业园区是以经济发展为主, 而2008年规划的新区组团是严格按照全国开发区整顿之后新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 不仅包括产业功能、还包括生态环境、交通体系等方面。现在, 我市将园区 (临港产业园区) 和新城区 (2008年新区组团) 合并之后, 因为新区名称变化快、部门职能复杂、作用不明导致了新区发展中出现了城市管理负担重、产业发展不合理等问题。
二、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对外开放度不够是新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受朝鲜地缘政治环境影响
丹东与朝鲜长期存在屏蔽效应, 即地缘政治影响经济发展, 国内外有部分企业到丹东投资, 主要是看中新区的对朝优势, 即“朝鲜是丹东的市情”, 但大多数企业最终没有在新区境内投资, 主要是受到朝鲜地缘政治的影响, 可以说新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是“成在朝鲜, 败也在朝鲜”。
2.受开发开放经济环境影响
新区开发开放没有找到突破点, 未结合自身“对朝”的基础条件, 进行“开发、开放、试验”探讨, 新区开发建设一直借助沿海优势, 没有充分发挥沿边优势, 导致涉及沿边地区的战略举措、优惠政策等红利没有及时释放, 影响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3.软环境建设不尽如意
我市新区随着区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 慢慢显示出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 如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内部与外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三、产业本地化能力不足
产业是新区的重要载体。我市新区产业制定与本市及周边城市 (特别是东北三省) 民众需求相脱节, 无法形成产业本地化优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产业链条延伸受限
虽然近几年多数外资企业增加了对新区的投资, 与之配套的本地企业也有所增加, 但大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抑制了产业链的延伸, 因此容易导致产业群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不利于本地资本的积累。
2.产业发展没有形成项目化
新区虽然形成十大产业集群, 但是缺乏强有力的主导产业, 更没有形成产业项目, 我市新区每个产业集群都有相应的龙头企业, 但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 产业没有以龙头企业形成项目化生产, 以至于形成的产业集群不集聚。
3.缺乏适合地区的富民产业
新区中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是“外部资源+特殊政策+异地市场”, 这一模式决定了新区发展容易与周边区域 (特别是丹东本市) 发生脱节, 缺乏当地居民就业, 无法满足丹东老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对服务业需求不足, 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四、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乏政府包装的引擎项目
新区建设初期, 项目主要集中在住宅地产等投资回收快的项目, 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项目植入和培育进度则相对缓慢, 这些大项目需要政府包装, 如果没有“启动器”的政府项目, 将会制约新区异地通勤人口的导入。同时, 新区的金融、法律、咨询、中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不足, 商务环境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 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后台办公部门等向新区集聚。
2.缺乏特色服务产业
目前新区产业定位与周边城市新区的差异性不显著, 缺乏养老产业、对朝经贸文化旅游产业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引擎来助推丹东经济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配套不健全
从国外经验来看, 社会事业的配套是新区加快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 新区对于社会事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城市化地区的高标准来规划。一是表现为“量不足”。我市新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没有充分估计到导入人口的需求, 造成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便利店、超市、菜场等生活服务设施相对紧缺;二是表现为“质不高”。我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按较大的人口规模配置文、教、体、卫设施, 但对于高等级社会事业设施的配置还没有上升到中心城区的水准。新城的医院、市级重点小学和中学、市级体育场馆、音乐厅等高等级公共设施比较欠缺, 整个社会事业的层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我市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严重影响了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
1.缺乏一套有效协调各方权益的高层决策机制
随着合作区社会管理事务的不断增加, 管委会需要具备县区级以上政府的执法主体资格 (如城管、动迁、拆违等) , 但合作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法无授权不可为”, 无主体资格组织实施。 同时, 由于在制度创新及其各项政策报批上与现行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矛盾, 使原本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新区开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有意或者无意地降低到了市级版的经济开发区层面上。
2.没有充分下放管理权限
新区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如土地规划权限、环卫管理权限等导致审批进度缓慢, 延长了企业建设投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
3.未建立一套新区特色的绩效考核机制
新区管理上由经济区模式回归到行政区管理模式, 分别对新区和区块两类不同的区域进行管理, 承担着等同于其他县区的全口径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任务。但同时新区建设在前期主要是培育, 而不是大规模建设, 同一张表格考核的结果必将导致管理职能机构舍本逐末地全力发展经济继而重蹈之前无序竞争、各自为政的覆辙, 难以继续推进改革。
4.现行财政体制不灵活
新区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因为多个财政体制捆绑 (如上解体制、固定基数上解、每月上解资金) 导致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摘要:从产业、规划、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丹东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为今后发展新区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区,发展,问题,丹东
参考文献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探析 篇10
近年来, 我国外语界专家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 而且有兴趣越来越浓的发展趋势。但是, 对于“外语教师发展”这个概念,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明确的定义,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观点认为“外语教师的发展内容应该涵盖外语教师的专业情意 (愿教) 、专业知识 (会教) 和专业技能 (能教) ”[1]。“此外, 我们还应研究外语教师发展的问题。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 归根到底, 还是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我们在做好外语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同时, 还应该分析外语教师的需求, 分析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从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的特殊要求出发, 我们认为, 理想的外语教师应该符合以下的要求:1.优秀的人品;2.扎实的外语基本功;3.良好的研究能力;4.广博的知识;
5. 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6.敬业精神”[2]。尽管对“外语教师发展”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 仍然没有因此而减少专家学者们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如果说2000年前“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处于重金难寻, 且以介绍国外教师自身发展模式为主状态的话, 例如1996年《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刊登的“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3], 那么进入2000年以后就此话题展开的研究视角变得逐渐宽泛了起来:在关注、介绍国外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同时, 开始把目光重点转向探讨国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上来。
从2005年至今, 不仅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雨后春笋般地发表在各类期刊上, 而且许多图书中也开始纷纷出现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 甚至有的图书书名就直接出现了与外语教师发展相关的字样。例如2005年吴宗杰、黄爱凤、应单君等编写的《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一书, 外语教师发展这一话题不仅被体现在该书的书名中, 而且在该书中还专门探讨了“课程与外语教师研究发展方向”问题[4];2006年殷企平、庞继贤主编的《华东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辑》也探讨了外语教师发展的话题[5];2007年吴一安等著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一书第三章专门就“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6];2008年束定芳、庄智象编著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一书, 对外语“教师发展”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提出了明确主张等[7]。
二、“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
引发“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应当归属于全球化。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例如, 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企业跨国收购兼并活动等。在全球化语境下,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立即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 例如欧盟的债务危机、美国的房贷危机等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等事实充分说明了全球化带来的无比巨大的影响威力。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必须能够密切和高效地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以便提高和加强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全面促进各领域和谐交流与发展的能力。
然而,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 因此给各领域的全球化交流合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师的发展问题被世界各国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引起了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以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为例, “20多年来, 美国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考虑逐渐加大了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力度”, “美国教育部门严格和细化了外语教学的标准, 为外语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师的培养和认证方面也逐渐从语言的基本能力扩大到了应用能力、专业和文化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等多个方面。对外语教师实行严格的岗前、岗上培训和定期重新认证, 使教师的发展终身化”[8]。同样, 势不可挡的全球化也给我国外语教育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全面发展机遇———从20世纪末开始, 我国就在全国高校实施了英、日、俄语的四、六级国家统一考试, 通过普遍提升在校生外语水平的途径, 来最终达到为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提供所需的既懂专业, 又懂外语的毕业生的目的, 这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但是同时“外语教师发展”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引起了各界, 尤其是外语界的广泛关注。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落实和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对于外语教师而言, 要想顺利地承担起并且圆满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 首先意味着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受教育质量, 把外语教师打造成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但是,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距此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 让学生行动起来, 积极学习, 但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 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 不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渴望进修, 但教学负担过重, 缺少进修机会……”[10]。因此,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切实可行地使外语教师转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这个发展方向上来, 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水平, 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问题, 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摆在教师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这也是“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具体问题过程中, 自下而上地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网络自学等许多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但是对于在校生而言, 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仍是最主要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考核的需要, 更主要的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 以便胜任未来走上社会之找工作、自主创业或出国留学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就要求他们在校读书期间, 尽可能学到今后可能需要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外语为例,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普遍学的外语是英语, 而我国周边邻国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想就近到我国的邻国留学、工作、创业, 就会首先遇到语言障碍, 因此学生除了懂得英语之外, 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再学一门与周边邻国官方语言相关的外语, 势必会在语言层面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留学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语言条件。但是, 目前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中, 英语教师的数量占绝对的优势, 而懂得且能够教授与我国周边邻国官方语言相关外语的外语教师数量简直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 也是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具体问题过程中, 自下而上地提出的现实需要。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球化、国家、社会、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实际要求的这种客观现实, 在给外语学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外语教育质量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素质。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 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授课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状况成正比, 因此“外语教师发展”问题就变成了与外语教师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广大外语教师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自下而上地不断更新理念, 努力找出全球化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完善知识结构等的相应对策, 从而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及科研发展方向,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对外语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三、本文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看法
首先, 应当自上而下地做好“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规划设计工作。国家相关决策层和各地区、各高校的各级教育主管层, 应结合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家、社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出发, 在认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自上而下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既适合像英语这样的国际通用外语, 又适合与我国周边国家官方语言相关的各语种语言的“外语教师发展”战略, 这样就会使“外语教师发展”既能够满足全球化提出的培养英语人才的要求, 也能顺应区域一体化提出的英语以外其他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样就会使“外语教师发展”问题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有章可循、有方向可把握, 从而有效应对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家、社会、学生等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直至就业、经商等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
其次, 应当自下而上地做好“外语教师发展”规划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 广大外语教师应当从全球化、区域认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自下而上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既能从宏观上顺应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等层面对“外语教师发展”提出的要求, 又能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 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规划。
第三, 无论每位研究者对“外语教师发展”这一话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多么的一致或不一致、相同或不同, 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一名外语教师的理想业务素质发展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 较强的教学能力。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把课讲好, 就是教师们经常说的, 要“站稳讲台”。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要想达到牢牢“站稳讲台”的境界, 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因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与弱,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教师能够精通本专业的语言知识, 课堂上能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炼地组织教学内容, 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完整、准确、清晰地掌握其所讲授的内容。但是,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外语教师发展”的理想方向之一。
2. 一定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如果只教书, 而不搞研究, 那么其教学水平就有可能会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得不到提升。所以, 在外语教师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把科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是提升外语教师理论水平和增强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能够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 就可以用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 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循环。同样, 科研能力的提升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 自然有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至少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对于参加工作不久或者科研能力较弱的外语教师而言, 在制订自己的教师发展规划时, 最好能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是从事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保障, 如果一名青年教师连最基本的稳定研究方向都没有, 那么就很难搞好甚至根本无法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 至少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对“外语教师发展”而言, 尤其是对于参加工作不久或者科研能力较弱的年轻“外语教师发展”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适当具备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外语教学内容离不开外国语言, 而自从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开始直至今天, 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学科领域。例如, 俄语中的“标准语”就是指“文学语言”, 由此俄语语言学与俄罗斯文学的密切联系就可以略见一斑了。此外, 在用外语进行写作时, 如果学生只知道单词的表面含义, 而不明白单词字面意义之外所含有的深层义的话, 就可能造出中国式外语的错误句子, 从而引起外语表述的失误。总之, 如今单纯从语言本体角度出发研究语言学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语言学研究正走在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这就要求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在至少有一个稳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做好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知识准备。这是“外语教师发展”的另一个理想方向。
5.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综上所述,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无形中对“外语教师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要想顺应时代要求, 有效应对这种新的挑战, 除了要朝着上面提到的四个理想目标迈进之外, 另一个最佳方法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贮备。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可以通过公派留学、在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进修方式提高学历水平, 纵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在职脱产或不脱产自费攻读学位、业余时间自学、横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络进行自学等路径来加以实现。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外语界专家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 而且有兴趣越来越浓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状况, 探讨了该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 并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以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外语教师参考。
关键词:外语教师发展,原因,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等.蚕路丝语:中学外语教师专业阶段发展实证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3.
[2][7]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0.
[3]魏立明, 隋铭才.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 1996, (4) .
[4]吴宗杰, 黄爱凤, 应单君.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258.
[5]殷企平, 庞继贤.华东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30.
[6]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59.
[8]史立英.美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8) .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网络艺术发展问题思考 篇11
关键词:传统艺术网络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网络艺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传统艺术形式、传统思维定势下的艺术家与传统艺术的生态系统,产生以往任何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根本性的革新冲击力。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需要习惯了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传统艺术甚至整个艺术世界的高度重视和冷静思考。本文就当前最迫切需要理清的网络艺术发展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传统艺术与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诞生于多媒体时代,是媒体自身不断推陈出新促成了网络艺术的发展兴盛。而这些都恰恰使得网络艺术在内的新媒体艺术具有了有别于传统媒体艺术的全新表征。
传统艺术当然不会消亡,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将占据主流位置。而新媒体艺术的前景充满变数,具有一种游离于体制之外、实验性的特点,表现出非主流或反主流倾向。网络艺术正具有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它处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其作品形态诸多变化,不仅难以由现有艺术理论来定义,而且对传统艺术观念发起了挑战。
当艺术同当今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被重新解构,因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电脑的硬件软件与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传统艺术消亡论再次成为笼罩在艺术家们心头的阴云。从事网络创作的艺术家在全新的、多重的网络艺术空间中,依托实时的、持续的、任意的网络交流工具,进行着更加自由的、毫无限制的互动。
网络艺术在和传统艺术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还将从中汲取更多的发展动力。传统艺术更多的将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表征,而网络艺术所要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种精神,将其同现代新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为伟大的人类文明成果。
二网络艺术发展中的阻力
正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那样,网络艺术还远未成熟和兴盛。目前的网络艺术,过于强调技术在其中的决定和主导性地位,这正是网络艺术发展早期不成熟性、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科技的过度参与的确成为了制约目前网络艺术进步的瓶颈之一。
我们不能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否认现代科技的重要地位。网络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以及网络艺术的对象——艺术鉴赏者们,都已经是被科技化了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在于取消个别差异,消除特殊性,重新寻找、发现、塑造一般性和规律性;艺术创造则恰恰相反,在技术中挖掘美好,在秩序中寻找新意,在标准中塑造个性,这才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旨归。不可否认,在实际创作中,网络艺术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但如果科技过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也必将成为网络艺术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为,一味地倚重高科技手段去创造缺乏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来迎合大众“低俗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的审美需求,是对科学技术的盲从和短视,无论是对网络艺术的发展还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不利的。
三对网络艺术发展的思考
在今天这个多媒体时代,网络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创作主体观念的变革。可以说,网络艺术代表着当今艺术领域最为有力、尖锐的探索力量,综合容纳了多种艺术创作样式,体现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复合性与多元性的完美统一。
在高科技媒介的艺术实践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将是那些技术力量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它表明艺术家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来驾驭这种新媒介,而且技术性语言能准确地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多媒体时代的网络艺术家还需要有更宽厚的艺术修养和协作精神,一个网络艺术家还必须具备的特殊才能就是对生成网络艺术的计算机语言或软件工具的掌握,它决定了艺术家作品所能够达到的最终效果。
网络艺术是以超文本形式出现的,这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网络艺术在网络中上对于传统艺术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网络艺术作品绝大多数还不够成熟,其潜能尚未充分发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其前景我们还须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归根到底还是人们的想象力。
中国网络艺术将循着平民化进一步走向大众,用巴赫金的理论来说就是大众的“狂欢”。巴赫金将狂欢节型的庆典活动的仪式、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在他那里,“狂欢式”有着独特的内涵。首先就是它的全民性,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的狂欢节是民间性的活动,在狂欢节中所有的人都是参加者,人们不是观看狂欢节,而是融入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融入其中,因为按其观念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期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生活。狂欢节不是贵族的沙龙和小群体的聚会,而是大众的。狂欢文化的个体是平等的,各种粗鄙、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和表达、行为和动作都可以表现出来。
在中国,DV以及一些数码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艺术的创作者,数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它充分体现了“狂欢式”的全民性和平等性的特征,因此未来网络艺术有可能是属于每个有艺术潜质的人的狂欢。
其实,网络艺术的发展所催生的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只不过是对于一个一直存在于艺术界的争论的重新定位,那就是艺术形式与内涵之争,网络艺术只是为我们思考这一争论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可以说,网络艺术能够帮助我们从丰厚的传统艺术遗产中寻找到它的精神和精髓,并且借由全新的媒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传统的精神光辉也必将通过多媒体的折射焕发出全新的生命。
參考文献:
[1]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 刘晗、龚芳敏:《网络艺术的可能及其现实形态》,《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福利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12
1 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有关于社会福利企业近20余年来的发展的有关数据, 截至2010年, 全国共有福利企业单位22783家, 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为62.7万余人, 创利润额为125.4亿元, 相比于1994年, 福利企业单位数减少了37450家, 集中安置残疾人职工人数减少了28.2万人, 下降幅度高达62%。通过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认为福利企业作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 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福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福利企业数量减少, 作用渐弱
福利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福利企业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利, 大批福利企业倒闭, 我国社会福利企业数量由1995年的60237家下降到2009年的22383家, 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人数也从高峰时1995年的93.9万人降至目前的63.7万人, 近十几年来总体上都维持了一个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国家对福利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调整后, 福利企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冰冻期”, 不管是社会福利企业单位数还是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以及福利企业利润额都在2007年出现拐点, 下降幅度高达17%。
1.2 独立性差, 过分依赖政府
脱离于计划经济的福利企业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缺乏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 加之后天大都发育不成熟, 规模小, 生存能力弱, 只有在政府的政治、经济全方位的扶持下才能勉强维持并赢利。一旦这种扶持的力度减弱, 福利企业的发展就将进入低谷。加之不少福利企业管理不善, 经营方式粗放, 广泛存在“坐”、“等”、“靠”的心理, 使企业经营效益下滑, 职工收入普遍较低。很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 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
1.3 部分企业以假乱真, 骗取优惠
在2007年5月颁布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严格的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乏一些企业以假乱真, 利用福利企业骗取税收返还, 利用残疾职工安置率、上岗率等动态指标偷逃税款等。比如在研究中就发现存在一个残疾证在多个企业挂名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民政福利企业雇佣大量残疾农民工, 当工人在农忙季节返乡劳动时, 税务机关就很难准确计算残疾人的比例。
2 影响福利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福利企业自身不足
福利企业大都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大部分福利企业存在规模小、体制不灵活、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等问题。在市场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冲击下, 导致相当的福利企业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福利企业急剧萎缩。在此条件下, 由于多数企业对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勒努瓦意义下的社会排斥, 不仅不会吸纳新成长的残疾人劳动力, 相反的还要排放大批失业残疾人。
2.2 福利企业政府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对福利企业管理上, 这一认定过程管理程序复杂, 存在多头领导, 这表现在《残疾人证》由各级残联核发, 福利企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主要归民政部门, 安置对象是否符合减免税范围又由税务部门确定, 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 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也使得准福利企业苦不堪言。另外, 对于福利企业的经营范围规定只允许其从事工业性生产, 不得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 否则将被取消资质, 不再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 这极大地束缚了福利企业的发展空间, 而一旦被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些企业便开始辞退残疾职工。
2.3 税收优惠办法不完善, 存在漏洞
首先对于流转税, 按照相关规定, 每位残疾人每年可免征或减征的增值税或营业税最高不得超过3.5万元。这就存在很大问题, 每人每年3.5万元封顶是全国一刀切的标准, 没有考虑到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封顶政策只能是压缩福利企业的利益空间, 将其置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上;其次对于企业所得税, 采取成本加计扣除的办法, 按照企业支付残疾职工实际工资的2倍在税前扣除, 由于残疾职工的工资不高, 使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偏小, 这也进一步减弱了税收优惠办法对福利企业的支持力度。由于企业退税政策的粗放型规定, 一些企业为了免税、退税让残疾人挂名在企业, 但并未提供任何工作机会。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 全国福利企业2001年实际退税70亿元, 国家一年付出平均一个残疾职工1万多元的代价, 但是, 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4000元。
2.4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冲击
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仅受到内部企业的冲击, 更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 加之福利企业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 福利企业被无情地卷入竞争的洪流, 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 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3 推动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无疑, 在当前条件下, 福利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 当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如何推动福利企业在新的考验下健康发展, 继续发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政策扶持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 积极推进福利企业改制, 进一步放宽甚至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 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 包括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调整就业结构, 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弱化福利企业举办主体的门户之见, 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吸纳残疾人和兴办福利企业。当然福利企业也要消除过分依赖政府的心理倾向, 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和科学观, 政府扶持是外因, 只有通过福利企业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
3.2 经济刺激
3.2.1 专产专营
关于专产专营,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关于庇护工厂的办法, 也可以确立残疾人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垄断地位, 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就规定非视力障碍者不得从事按摩业。当然这在2007年5月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也有类似规定。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对于特点领域的特点行业规定由福利企业专产专营对于破解福利企业发展难题, 帮助其渡过冰冻期, 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3.2.2 政府采购职能与福利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作为政府组织在政府采购时, 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 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优先权, 与福利企业合作, 让福利企业专产, 定时定量地向福利企业购买产品。这种结合不仅激活了福利企业, 促进残疾人就业, 而且将产生良好的外部效应, 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树立榜样。
3.2.3 灵活的税收优惠办法
改变全国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工作办法, 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 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不断调整福利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退税等税种的优惠额度, 从而既要保证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职工的数量, 又要保证福利企业自身的利润, 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不断地创新优惠政策的补贴, 建立一系列的奖励机制, 促进残疾人就业。
摘要:福利企业作为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及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 为解决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市场转型和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 其发展缓慢, 积极作用不断被减弱。如何推动福利企业在新的考验下健康发展, 继续发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