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及措施(共12篇)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1
一、背景
随着行业融合, 数据业务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未来即将面对来自设备终端的制造、互联网的服务、业务应用的开发等多角度的融合创新型企业竞争。在市场上数据业务正面临着许多同样化的产品竞争。当今的数据业务发展情况是, 丰富多彩的产品路线、产品类型可供选择非常之多, 怎样更好的去划分产品路线才能更好地适应4G数据业务时代的发展, 才能迎合客户真正急切的需求和良好合理的产品管理?本文将通过对数据业务进行描述, 初步分析, 并针对我国数据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优化解决方案。
二、数据业务概念界定
数据业务是非CS域语音类的业务, 以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为技术的移动通讯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英文缩写简称就是GPRS, 翻译为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是它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 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技术。GPRS可说是GSM的延续。GPRS和以往连续在频道传输的方式不同, 是以封包 (Packet) 式来传输, 因此使用者所负担的费用是以其传输资料单位计算, 并非使用其整个频道, 理论上较为便宜。GPRS的传输速率可提升至56甚至114Kbps。相比于原来传统的的GMS的拨号方式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 GPRS则是一种分组交换技术, 具有“实时在线”、“高速传输”、“自如切换”、“按量计费”、“快捷登录”等优点。虽然GPRS是现有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的一种过渡时期使用的技术, 但它在非常多的方面毫无疑问的是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三、数据业务的现状分析
1、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主要需求关键依靠移动互联网应用。
如何把控用户的首要第一接触点, 让其粘性和门户效应变得更强。我们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核心特点, 整合信息和聚合用户功能。这对于改善用户体验以及运营商巩固价值链的核心产品至关重要。
2、移动互联网产品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
首先急需多级内容聚合和筛选的客户端类产品迅速增长。而在Web类内容和业务增长逐步放缓。其次移动互联网更突出个性化与及时性。而且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然后移动互联网核心将变成社会化网络应用及用户产生内容类应用。并且网络带宽的稀缺性将逐渐削弱, 内容应用的独特性及高体验性将成为核心竞争的关键。最后业务融合将会越来越明显。而且融合会分为内部融合与外部融合双管齐下。外部融合包括:手机与娱乐, 手机与商务, 手机与传媒。内部融合包括网络融合, 业务融合, 及终端的融合。
四、数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价值链缺乏推动力影响数据业务竞争力全面提升。
(1) 数据业务渠道与终端控制力不强由于终端控制力不强, 数据业务自动化、电子化的服务营销无法预期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定制终端的普及率不高、自有渠道的定制终端销售量偏低, 使得数据业务和终端销售的作用不够明显。 (2) 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数据业务支撑网尚不完善。目前网络基础设施只在一些大城市进行全面覆盖, 对于其它城市覆盖率还不高, 即便是覆盖了但是有些地方还不能很好体验, 如地铁等公共场所, 网络信号不稳定, 质量差, 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正常需求。
2. 运营体系不完善限制数据业务竞争优势。
(1) 发展数据业务用户的瓶颈。数据业务目前在稳定用户规模的基础上, 推广数据业务, 但只有用户的数据业务使用率提高了, 才能保障数据业务市场份额的提高。 (2) 数据业务实现体系效率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在各平台间数据业务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缺少优化, 用户数据库整体整合能力不够强, 使得用户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相应, 最终影响了用户对相关数据业务的体验。 (3) 数据业务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市级数据业务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整体业务能力不齐全, 数据业务跨部门的流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以及以用户为导向的数据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
3. 数据业务缺少新产品。
数据业务试点产品储备还不够, 不能保障数据业务在通信行业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 数据业务产品差异化小, 终端业务资费较高, 尤其是在营销手段和产品方面和竞争对手没有明显优势, 对于该业务的发展有严重的阻碍。
4.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不完善阻碍数据业务的可持续性。
(1) 数据业务人力资源体系还不完善。
(2) 数据业务人才优势不明显。
五、关于数据业务的针对性建议
1、制定有效战略。
数据业务需要在自身面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适度调整, 尽量符合竞争发展、开放合作的总方针, 坚持开放平台、特色业务、智能管道、友好界面的发展路径。 (1) 加强智能管道建设, 在完善管道建设的基础上, 提高客户的需求满足度, 促进数据流量价值的认可。 (2) 建设开放平台, 围绕平台这一核心, 建设具有开放、聚合、融合特点的平台, 促进健康生态环境的形成。 (3) 开发特色业务, 以传统业务为基础, 开展差异化业务。 (4) 展现友好界面:以终端和客户端为依托;提高业务和终端的融合程度, 丰富客户体验。
2、业务特色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数据业务C D M A的差异营销的优势主要是在技术先进。数据业务CDMA可以为用户带来机遇CDMAIX技术更为多样的体验, 主要表现在移动数据新业务、新功能等, 包括BREW下载、高速数据接入及手机WAP浏览等功能。并且, 数据业务中可以继续加强此方面的科技投入, 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当前移动数据业务强调的是应该是业务所能提供的服务, 不仅要重视技术的本身, 还要以应用为主导。产品研发要以技术为基调, 突出服务。要做到吸引用户的眼球, 为客户奉上具有特色化的业务。比如, 各运营商都在做铃声下载, 但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可以做到CD音质的铃声下载, KDDI的就率先提供这个服务, 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 企图把曾经在电视、现场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凝聚在一个小小的手机里, 一切尽在手机中。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做到大家都想不到的, 你就是赢家。当然, 这个是相对于之前的情况下。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和诚信度建设。
数据业务在品牌方面欠缺宣传力度, 主要是在电商等方面。因此客户对数据业务品牌的认可度较低, 不愿意过多消费数据业务的移动产品。同时, 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 短信业务的违规经营, 不仅影响用户对其的使用, 也造成用户对数据业务运营商的信任危机。为此, 数据业务公司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进客户对数据业务的态度和提高客户的认可度。SP需要在服从电信监管部门的管理的基础上不算研发移动数据电信服务的新领域, 促进社会各界加快使用网络技术等, 努力改善服务,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S P等移动数据企业也是我国电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对基础电信业务的延伸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4、规划时充分考虑利用外部资金。
数据业务资本实力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在网络优化和4G规划过程中, 要有效的利用外资充实自己的资金实力, 以降低4G领先优势缩小的速度。同时, 可加强资本融合, 以实现共同发展。
六、结语
在全新的4G时代, 要积极发展数据及信息业务, 加大互联网产品创新力度, 全面研发特色数据业务产品, 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目录”体系, 以形成数据业务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 笔者认为数据业务加强其数据业务应从自主创新、设施配套、品牌构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 构建新的移动数据平台, 以技术和品牌打赢这场数据业务争夺战。
摘要:本文对我国数据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 初步分析指出了我国现阶段数据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我国数据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行的优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数据业务,资源优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彭玉琨, 艾秀青, 贾竞伟.TD-LTE深度覆盖解决方案研究中国新通信, 2015 (01)
[2]蔡璨.4G时代, 运营商制胜的五力模型[J].消费导刊, 2016 (06) .
[3]戴国良.3G手机市场浅析[J].经营管理者, 2010 (02)
[4]刘舒佳.移动时代让数据业务转型.信息方略, 2014 (01)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2
一、两岸经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经贸发展的现状 尽管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方针的提出及“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暂停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势头难以阻挡。到1998年底,两岸累计间接贸易总额超过1369亿美元。祖国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1999年是中国的政治年、澳门回归和五十年大庆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尽管台湾当局抛出的“两国论”也阻挡不住两岸经贸往来的前进步伐,两岸间接贸易以14.5%的速度增长,全年间接贸易总额达234.8亿美元,两岸贸易依存度已升至11.1%,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到17.5%、进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到4.1%。目前,台湾是大陆的第二大进口市场和较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大陆(含香港)则是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1998年,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2900多项,实际投资额达30.4亿美元。1999年1月至11月份,全国新批台资金额达到2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今年,台湾灾后重建及民间多项重大工程的相继竣工,民间投资率继续提高;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
(二)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我们亦喜亦忧:喜的是两岸经贸关系蓬勃发展的势头难以阻挡,优的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两岸间的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两岸间的贸易形态基本上维持着台湾出口(大陆进口)高于台湾进口(大陆出口),且差额日益扩大。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除1979年外均高于60%。从1979~1999年的21年中,台出口贸易比重高于80%的有15年,年均比重为78.45%,呈现日益上升趋势,从而与其对应的台从大陆进口贸易比重相对降低,且呈下降趋势。因此,两岸间的贸易十分不平衡,除1979年外,台湾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大陆则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且随着两岸贸易总额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1980年,两岸进出口贸易差额仅为1.64亿美元,到1999年升为155.8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94倍,截止1999年底,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1036.39亿美元。如果减去对大陆的顺差,那么从199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已经开始转为逆差。而近年来大陆对外贸易逆差额中20%左右来自对台贸易逆差。[!--empirenews.page--]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当局实行“管进不管出”政策、限制大陆产品的进口。至1992年底,台湾当局仅开158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占台湾进口的极小比例;1999年12月22日台湾相关单位举行的“第18次大陆物品开放进口审查会议”,审查了62项大陆货品、但只有12项通过。与此相反,台湾当局几乎允许所有的产品通过间接的方式出口到大陆。另一方面大陆坚持开放政策,从1980年开始就率先单方面开放了大陆市场,并采取“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原则,即凡是大陆需要进口的商品、我们都允许从台湾进口,并根据需要在品种、质量、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台进口。2.两岸间的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直接贸易至今尚未开放。台湾当局疑虑重重,迄今尚未开放直接贸易,因而目前主要维持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但海峡两岸的直接贸易并非不存在,而是早已有之,只是由于台湾当局对直接贸易设置种种限制障碍,故发展较慢,交易数额也极小,主要是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出现的民间海上贸易,也称“沿海小额贸易”。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直接贸易。以两岸“三通”为基础的真正的直接贸易,台湾当局至今不予开放。3.两岸间接贸易呈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虽然自1979年由台湾“物资局”在香港采购大陆中药材的单项贸易转变为以台湾商品大量涌入大陆市场为主导的有限双向贸易以后,海峡两岸贸易关系在整个80一90年代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中实现的,可谓是跳跃式的起伏发展。1979-1983年是“大起大落”,最高增长率达299.9%,最低为一39.4%,跨度达339.3%;1984-1986年是“小起小落”、最高增长率达123.4%,最低为一13.3%,跨度136.7%;1987-1990年是“大起大落”,增长率从79.5%到16.1%,跨度仅为63.4%;1991-1994年是“起落间错”,从43.3%降为27.9%再升为119.4%,又降为13.4%:1995-1998年是“稳中有降”,两岸间接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从9.5%起,一路略有下降,到1998年降为3.4%;1999年起又开始了新的周期波动,增长率起点是14.5%。造成两岸间接贸易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源于政策因素的影响,大陆和台湾方面对两岸间接贸易采取限制或鼓励的措施将直接反应在随后间接贸易增长率的升降上;二是源于投资因素的作用,在两岸贸易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轨道之后、这一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每一次贸易高涨期的到来无不受到台商赴大陆投资热潮的驱动。在新时期的扩张中,两岸间接贸易如何降低波动幅度,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是摆在海峡两岸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4.两岸贸易商品构成不尽合理,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的差距。大陆对台输出的商品主要为民生用消费品和轻纺、家电产品,其中以中药材为最大宗,占输出总值的33.4%,第二位是鱼类,占27.54%,香烟占10.07%,居第三位,仅上三大类产品就占大陆对台转出口的70%以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工业原料和机电及零配件,其中人造纤维、纱布占40.96%,电机与电子零组件占10.15%,塑胶原料为9.74%,机械设备8.49%,上述产品占台对大陆出口的将近70%。由此可见,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落后地区对先进工业区的形态。由于大陆产品附加值较低,台湾出口的产品附加值则相对较高,因此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不平衡的差距。[!--empirenews.page--]近年来,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及其零件有了一定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在互补的基础上趋于合理,但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仍是两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5.两岸间长期维持单向投资,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长久以来,台湾当局奉行“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政策,而大陆方面的政策则致力于大力引进台资,因此,在投资领域,一直维持着单向投资。即台商投资于祖国大陆。目前,岛内对外投资总额的40%在祖国大陆市场,制造业中已有70%的厂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可见,台资对大陆市场有很高的依附性。而大陆引入的台资仅[1][2][3]下一页 占引资总额的不到8%,对台资的依附性不是很高。这种单向投资的状况对台商来说有很大的风险。从投资结构来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以生产性项目为主,以服务业为辅;在生产性项目内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项目很少。这种结构与“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对大陆而言,加强台资的产业结构导询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问题;发展措施
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供电企业的发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重视电网的基础作用,制定具体的电力营销管理方案,实现电力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意识不强
电力营销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其中的最核心业务,因此,电力营销业务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要加强对科学的市场营销的管理意识,使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础。市场营销活动在现今电力市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困难的产品销售,不完善的服务制度,较差的供电服务质量等。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加强自己的营销意识,并不断对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加强。
2.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制度
现阶段,电力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制度。虽然一些国有电力企业制定了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但也是流于形式,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制度,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对电力营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企业电力营销人员开展电力营销管理的积极性。所以,为保障电力企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完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尤其是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的制度落实力度。
3.电力营销工作信息化落后
信息化落后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竞争下,我国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己经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跟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实现,不仅能促进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我国电力营销工作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没有专业的营销队伍
当前社会,信息的收集十分重要,只有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才能判断市场发展方向,从而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然而电力企业的业务都是在传统的体制下进行的,过程十分繁琐,时间也十分长,因此在营销过程中,丧失了许多机会,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电力企业中,营销队伍大多数都是电力企业中的员工,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对经常变幻的市场并不能应对,从而无法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我国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措施
1.树立新的营销管理理念
其一,需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保证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需要稳定高效的电网系统、高水平的服务还有完善的技术开发。技术支持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因此需要对电力营销管理进行改造,通过需求管理系统的建立、完善电网、提高营销监控等手段完善技术支持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的使用水平,还能够使市场信息的准备和预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二,在进行营销管理工作时,电力企业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把过去的供给为主的观念转变为现在的需求为主的观念,主动开拓市场,做到立足本地市场,辐射周边市场,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保证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2.加强电力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
加强电力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以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为依托,建立起“大营销”管理模式,实施扁平化管理,加强营销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探讨和研究适合于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构建好售电市场品质分析平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还可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提高了营销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售电市场精益化管理水平。
3.加强供用电的合同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供电合同签订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签约人员体系制度的建设,要组织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签约的领导小组,采取分片分包的方式,开展签署合同的工作。在合同签訂之前,要有公司的法律咨询顾问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企业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其次,对合同管理人员,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等问题。实现合同管理的分项签字制度、分级审核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最后,可以建立一个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合同的修签工作的进行状况进行统计,使供电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4.做好服务管理,把握优质服务的长期发展战略
营销人员应广泛宣传电能优点,引导用户用电,开拓电力市场。在宣传用电的同时,广泛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技术咨询,介绍安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并根据用户需求装设漏电保护器等,以确保人民安全用电。加强优质供电服务一是加强需求侧管理,深入开展用电市场的调查,了解供电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走势,准确预测电力供应的需求现状。二是规范用电报装工作流程,强化报装环节时限考核。
5.实行差别服务,培养诚信客户
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实行差异服务,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对客户信用等级采取综合评价方案,并提供个体化的差别服务。比如为信用等级良好的客户无偿提供节能新技术延伸服务,培养诚信客户,合理减少电费催收行为,降低故障停电事件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维护成本,充分调动客户用电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6.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
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是电力营销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实现人员队伍的整合与提升是当前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责任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并由管理人员带头形成优秀典范,引导电力企业人员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7.加强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需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手段,加强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电力企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统一营销业务处理流程及业务管理规范、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效率及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坚持推进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加强企业内部的运营管控能力及整体运营水平,这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供电企业要不断培养及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把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电能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并最终使供电企业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吴猛.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3(32).
[2]周娟.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机电信息,2012(27).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4
关键词:林木种苗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为加强林木种苗的培育, 加快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 有效保障造林的种苗供应,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种苗培育工作。针对近年来森林种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 研究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的培育管理。对种子园、母树林要重点抓好水肥、花粉、树体和病虫害防治四大环节。部分过密的种子园、母树林要进行适度间伐, 改善光照条件, 促进结实。对采种基地要着重做好倒伏树木及枝丫清理和重点区块的抚育管理。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是保证造林绿化进度, 提高营林生产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要发展, 种苗是关键。
1 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育苗科技含量较低
育苗生产技术总体上看, 仍然在较低水平上, 科技含量不高, 播种与扦插育苗所占比例较大, 而嫁接、根蘖、组培等育苗则主要靠外地熟练技术人员, 或引进外地小苗进行培育, 育苗技术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1.2 规模分散, 管理粗放, 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 一些地区的苗规模较大, 技术力量雄厚, 但苗圃发展基地化很少。大多数国有, 集体和个体苗圃面积小而分散。培育幼苗物种缺乏特色和多样性, 跟风育苗现象严重, 导致常规造林苗木大盈和积压, 园林和城市绿化苗木供不应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假借林木种苗进行炒作, 假种苗、劣质苗、以次充好扰乱市场持续。严重的影响了苗木经营者权益, 影响其积极性, 影响了造林的质量, 加重了其成本。
1.3 种苗培育规模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启动实施, 林业工程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实行林业工程招投标制度, 为适应当前的林业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绿化工程质量和绿化水平, 降低工程成本, 增强企业的信誉度, 各个绿化工程公司都相继建起了自已的育苗基地, 但是个体育苗规模相对较小, 且分散, 面积大多在1.33hm2以下。
1.4 种苗生产结构不均衡我市的育苗生产中
大规格、大径阶苗量少, 小规格、小径阶苗量多;3年生以上苗木少, 1~3年生苗多;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苗少, 荒山造林、城市绿化苗多;经济林苗少、其它苗多;定植苗少、留床苗多;容器苗少、裸根苗多。
2 林木种苗发展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提高种苗生产能力建立规范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子生产供应, 要以种子生产基地 (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为主体, 非基地生产为补充, 建立起以省内调剂为主, 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林木种子供应体系。国家投资建设的种子基地生产的种子由省级种苗管理机构组织采收和调剂使用。苗木生产供应, 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国有苗木基地的龙头作用, 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2.2 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林木良种生产体系, 发挥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选育, 提升林木良种基地管理水平, 增强良种苗木供应能力, 大力推广使用林木良种, 提高良种使用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 依托省直林局对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保存、开发。建立健全林木良种生产使用长期扶持机制。
2.3 定期调度种苗信息, 建立健全了数字种苗
林木种苗管理站每月二次调度种苗信息, 及时录入数据, 建立了林木种苗数据库, 为发布、分析、预测林木种苗产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种苗宣传工作, 提高全社会对种苗工作重要性认识
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大力宣传林木种苗的发展形势和政策, 以及对林业生产、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展《种子法》宣传月活动。宣传的主题是:以种为本, 依法治种, 推进造林良种化进程。积极向报社和电视台投稿, 宣传种苗产业。利用各种会议和组织培训的有利时机, 宣传种苗工作, 传递种苗信息。
2.5 加大种苗培育科技含量
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 是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近年来, 我们在种苗生产程序, 提高苗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覆膜栽培, 育苗, ABT生根粉, 根宝, 育种技术, 引种试验, 示范工作, 逐渐培养适当的地方品种的幼苗, 达到提供苗木出圃的数量和质量的目的。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
总之, 近年来,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逐年扩大, 一大批苗木种苗生产任务, 需求, 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在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 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动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行业管理, 优化生产结构, 品种选育, 种子的生产基地建设, 继续巩固发展国有苗圃的苗木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的社会系统, 初步形成了国有苗圃为主体, 社会系统补充苗木生产系统, 造林绿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程亮.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南北桥, 2009 (08) .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5
中国烟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2004年利税水平已经突破两千多亿元,对国民经济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中国烟草也加大了改革、整合与创新力度,这既给烟草行业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烟草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烟草集团的严峻挑战。如何使中国烟草行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烟草行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烟草行业开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烟草行业的开展趋势
目前,世界烟草经济开展十分迅猛,综观世界烟草业的开展现状,主要呈现这样几大趋势。一是世界烟草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二是世界高端烟草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烟草行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整合再造、改革创新成为世界烟草企业开展的大方向,世界烟草企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跨国经营方向开展。
〔一〕烟草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世界烟草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开展,在世界上兴旺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烟草行业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烟草集团垄断了世界烟草行业的大局部市场份额,诸如英美烟草集团、菲莫烟草公司、帝国烟草公司、雷诺烟草公司、利是美烟草集团等。从开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世界烟草行业的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烟草业集团化经营的规模优势,防止分散的、竞争力比拟薄弱小烟草企业不抗风险的弊端。事实也无可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点,世界烟草行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烟草业的格局,这就给开展中的中国烟草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大集团化是实现跨国经营的致胜法宝。
〔二〕科技成为烟草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剧烈竞争的年代,科技必将成为烟草行业竞争的焦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开展,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烟草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这是烟草业得以开展和壮大的根本之所在。也就是说,谁在当今世界剧烈变革的形势下,紧紧地抓住了科学技术,谁就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了主动,抢得了先机。世界上跨国烟草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技术优势的层面看,烟草业竞争的焦点是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的成功研究与开发成果,已经进入烟草应用的多方面领域。这说明了,未来世界烟草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产品朝着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开展。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烟草业开展的巨大潜力,烟草必将从有害,到微害,从微害到无害,直至朝着有利于人类健康方向开展,创造着烟草业革命性的未来。
〔三〕人才成为烟草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飞速开展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这是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当前,在剧烈的竞争中,包括市场竞争、产品竞争和技术竞争的背后,其核心是什麽呢?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开展的最关键因素,企业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烟草企业也不例外。但人才也有两种含义,一是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烟草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烟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开展后劲的关键。二是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即烟草业企业家队伍,也就是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复合型人才,任何一个行业都应积极打造其自己的企业领袖级人才,奠定好烟草实现可持续开展的良好根底。
〔四〕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开展是烟草行业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开展的崭新格局,不断地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开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烟草企业的开展方向。由于烟草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烟草业的开展放在突出的隐性位置,以烟草业的开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开展,尤以中国为例,烟草每年为国家创利税已经超过两千亿元,占国民总收入的十分之强。与此同时,各大跨国烟草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强强联合,大肆兼并,造就极具抗风险能力的跨国烟草集团,如英美烟草公司的并购重组,中国烟草公司的整合再造等等。
二、中国烟草行业的开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三亿多烟民的巨大市场,吸引着所有烟草强国馋涎欲滴的目光。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那么下,中国烟草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大势所趋,国外烟草列强蠢蠢欲动,他们不会错过等待已久的市场契机;另一方面,中国烟草业在国家长时期的产业政策的控制下,诸多矛盾已经浮出水面,中国烟草渴望符合市场经济开展的深度改革,中国烟草行业何去何从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烟草行业属国有方案经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浓厚的方案经济色彩,垂直管理,方案生产和销售,缺乏足够的市场机制。但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烟草行业管理体制上的优势,落实科学开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强化专卖执法,推进科技进步,狠抓根底管理,紧紧围绕“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开展〞的根本方针和“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开展〞的主要任务,积极推进行业内部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狠抓整顿和标准烟草市场秩序,加强经济运行调控,促进了行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持了全行业的平稳开展,促进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1982年中国烟草公司成立起,到2004年末累计实现工商税利15778亿元,为增加国家财政积累,满足市场消费做出了突出奉献。
三、中烟草行业开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烟草行业的开展,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轰轰烈烈的烟草“网建工程〞的构筑等一系列举措,使中国烟草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烟草行业是从方案经济脱胎而来,受“烟老大〞专卖专营优势沁染时间过长,面对市场经济其起步较晚,相对投入缺乏,并且烟草行业本身带有浓厚的方案经济色彩,使得中国烟草行业与兴旺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
〔一〕理念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国烟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其生产和销售根本上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长期在国家方案经济体制下生存,根本上都是封闭行业内生产与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理念滞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烟草行业近几年来改革力度较大,取消了县级法人,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负担沉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鼓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远规划,短期行为严重,尤其是一局部法人只顾眼前任期内的短期利益,无视企业开展的长期利益,弊端十分突出。
2、法规粗放,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烟草行业虽然有国家为其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法规,但是细细研究其内涵,相关的政策法规比拟粗放,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烟草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和约束机制;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鉴定手段落后,执法乏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烟草市场管理难度大,加之其高利诱惑,所以出现假私伪劣烟横行于市,给国家和广阔消费者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3、区域垄断,阻碍统一大市场形成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撤除贸易壁垒,协同打假,共铸名牌,共建统一的烟草大市场,无论是对烟草工业,还是对烟草商业,抑或对一个地区的开展,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烟草市场已经在逐步走向成熟,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阶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少局部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一定的区域为界限,或公开半公开地进行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企业在本地销售,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保护地产烟,以到达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烟草市场一度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整个烟草行业过于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烟草行业虽然通过近几年来改革与创新,整合与再造,我国烟草工商企业数量依然过多,且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太差,行不成有一定竞争力的规模烟草集团,生产和经营企业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商业企业更是如此。更何况跨国烟草公司早就对中国烟草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效劳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烟草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烟草企业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措施,企业将难以与其抗衡。好在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进了国家烟草管理高端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对策,这对打破目前我国烟草行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烟草企业,最终形成一些最具规模的、具有潜力的、创新性极强的大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企业运行机制欠缺,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从目前来看,中国烟草企业运行机制存在欠缺,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烟草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自主研发能力差,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狭窄,企业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缺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烟草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烟草企业的可持续运营。
〔四〕重视不够,企业缺乏足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中烟草企业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别离的,科研经费虽然比拟充足,但由于管理层重视不够,科研水平还处于较低层面,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同时,由于行业过于分散,单个企业规模小,尤其是以烟草商业为重,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但其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烟草业科技创新严重缺乏,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烟草行业的开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烟草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烟草集团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烟草框架条约?的正式实施,中国烟草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烟草经营者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针对我国烟草行业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的烟草行业开展的经验,中国烟草应采取如下的开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烟草行业的开展策略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烟草业的开展对国民经济的开展具有巨大的促进推动作用,也是实现我国烟草行业稳占国内市场,积极向外扩张,打造强势民族烟草业的关键所在。由此来讲,烟草经济开展应当尽快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宏伟目标。目前,中国烟草行业的开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一是确定明确的开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整个烟草行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确实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1、确定明确的开展方向
从中国烟草的实际出发,世界烟草开展趋势主要朝着三个方向开展。第一个方向是对传统烟草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转变。因此,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烟草的科技含量。第二个方向是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烟草生产根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质量提高不快,难以与世界先进烟草业相比美,实现跨国经营。第三个开展方向是科研、生产、经营脱节,无论工商企业,必须实现烟草一体化开展大战略。国外烟草开展的成功经验说明,烟草企业要想在剧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中国烟草行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整合、科研成果转让、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烟草行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尽早实现跨国经营。
2、强化烟草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与世界上兴旺的烟草企业相比,中国烟草行业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企业体制过于松散,企业经营活力不强,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所以,中国烟草行业要想得到长足,开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烟草才能再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方立足之地。那麽,体制创新指的是什麽呢?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烟草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烟草行业的规模化、集团化、跨越式开展。而机制创新包括管理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监督机制创新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根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烟草行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员
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和谐创造生产力。
3、把科技创新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无数事实所验证了的真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必须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因为他是企业开展的坚强后盾,具有巨大的效益潜力,烟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一体化的道路。国外先进的烟草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打造诸如三五、万宝路之类的世界级知名品牌。因此,中国烟草企业要想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人本管理观念,以此促进中国烟草的不断前前进。
〔二〕烟草行业开展应对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开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国烟草公司的介入,使得中国烟草市场竞争将狼烟四起,日趋剧烈。所以,中国烟草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认清形势,练好内功,应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1、更新理念,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
由于中国烟草行业受方案经济影响较重,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落后观念依然存在,成为阻碍烟草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更新理念,以超前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前提下,市场化运作方式是烟草行业的必然。然而,什么是“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开展规律,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场化运作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展为主题,按照市场经济的开展规律和内在法那么要求,优化、集成、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完善、创新管理体制,尽快实行政企别离,权责明确;建立健全对烟草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权利和义务,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和约束机制;彻底打破地区垄断,建立统一、无障碍的烟草大市场,破除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短期行为等不良观念;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开展能力,实现烟草行业全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彻底消除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烟草大市场
中国烟草企业要想在剧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走规模化、大集团化的开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烟草行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我国烟草固有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烟草行业实行“双重管理〞的弊端,造成了烟草行业条块管理,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烟草企业集团的组建,好在中国烟草管理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巨大现实意义,并初步付诸实施,并运作成功。所以说,彻底消除烟草市场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烟草企业的规模化、大集团化开展,不但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格局。
3、以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中国烟草企业与世界先进的烟草业比有一定差距,但是,也有诸多优势,广阔的市场资源,优厚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政策扶持,世界一流的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中国烟草首先应该理顺企业经营机制,加大整合力度,尽快完成大集团化经营思路,以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为手段,摒弃落后的经营模式,使烟草行业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效劳于一体,全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员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走专业化道路,与世界先进的烟草业逐步接轨,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烟草的稳步快速开展打下良好根底。
4、树立大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网络体系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必须拥有一整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打造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并让广阔客户所接受,所认可。但从实际看,中国烟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开展,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迅速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烟草集团的竞争。
那麽如何尽快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呢?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人员队伍,在?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允许的前提下,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产品的质量,以质取胜,打造大品牌;第三方面坚持“两个利益〞至上原那么,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效劳,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效劳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并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中国烟草真正做大、做强,这是中国烟草开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保证中国烟草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宏伟目标。
5、高度重视,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烟草虽然拥有诸如转基因之类的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但是整体科技水平含量不高,已经成为中国烟草前进的“瓶颈〞问题。所以,要从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开展的高度来重视烟草科技创新,切实增强科技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几年来,中国烟草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抢占制高点、谁就赢得开展的主动权。要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把开展高新技术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新技术、新产品。二是要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6
关键词:中小型超市;市场定位;农村市场
一、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现状
1.本地化经营的经验优势。我国中小型超市顺应了世界零售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的实际,自它在我国诞生以来,一直扎根本地,步步为营地向外谋求发展,不仅对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念,消费习惯、购买行为和购买心理等地方消费文化、消费行为非常熟悉,而且拥有多年零售服务业的行业经验,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吸收了国外的先进零售管理经验、采取了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因此,我国中小型超市业主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顾客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对他们的供应商的情況也十分了解。所以我国中小型超市在信息成本、采购成本方面是比较低的。
2.居民消费习惯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为超市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我国消费者中90%是工薪阶层,他们还不可能达到国外那种驱车购物的富裕水平,到大型超市购物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外带消闲娱乐性质的行为,他们购买生活日常用品的地方常常选择的是中小型超市。我国中小型超市的业态模式是国内外大型超市的小型化,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日杂、小百货和家居快速消费品的一次性购足,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等百货类商品,我国消费者仍然习惯于到百货公司和专卖店购买。
二、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型超市的选址和布局不科学。中小型超市店铺地址选择的成功与否,对其经营状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连锁超市各店铺之间的布局,直接关系到他的销售能力、货物配送能力和竞争能力。要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成功的选址和布局是关键。然而,不是所有的中小型超市的决策者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以为只要是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居民区都是发展中小型超市的最佳选择。
中小超市选址和布局盲目性的表现就是盲目扩张,我国中小型超市的进入门槛一直很低,“租一个店,雇一批人,先卖东西后结帐”是中小型超市的典型经营方式。中小型超市的扩张几乎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因此,中小型超市全然不顾选址和布局的科学性,只要哪里有店面,就在哪里开店,加紧抢占地盘,由于缺乏调查,结果是店铺越来越多,债台越垒越高,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2.中小超市与供应商关系不和谐。目前阶段,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这种关系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订货量和销售量的限制,供应商常常规定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这种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的条件往往是伴有巨大的价差,中小型超市被迫增加订货量、追求高销售量,这种做法,增加了中小型超市的成本,不得不低价销售而让渡毛利。
(2)供应商对中小型超市的欺诈,由于双方在产品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供应商常常以此欺诈中小型超市,超市又转而欺诈顾客,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型超市的声誉。
(3)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中小型超市一般采取代销制,规定结账期限。中小型超市抓住供应商害怕丧失销售渠道的实际,往往以各种借口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此外,还有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如,进场费、促销费、择架费、赞助费、店庆费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
总之,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导致了目前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关系的紧张局面。
三、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的措施
1.准确的细分目标市场定位。我国零售业态多种多样,但就传统超市经营的产品来看,其中就分出了许多专卖店,如名烟名酒店、奶粉专卖店、蜂蜜专卖店、粮油专卖店等等。另外,便利店,家电连锁店、网上购物、电视购物也从中小型超市经营的产品中分离出许多品类。因此,我国中小型超市只能根据自身的经营条件和外部的市场环境选择一个或几个消费者群体作为目标市场,互相错位经营才能减少同业竞争并获得最大利润。
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中小型超市应充分考虑国内的市场环境,以及商圈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选择销售的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保证商品的价格水平更接近广大工薪阶层。并且确立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中型超市、小型超市都应保证并且能做得到日常生活用品一站式购足)为主的商品结构,其目标市场是商圈内的家庭主妇,向他们提供大多数生活必需的、不仅买得到、而且买得起的商品,从而实现大批量销售。中型店(2000-6000平米)可根据地区消费水平兼顾生鲜、高档商品的搭配。
2.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我国中小型超市从其发展的特点看,一般采用先扩张,后建物流这样的一种运作模式,他们在选定的某个区域内进行扩张,等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尝试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用以支撑起未来发展,这是一种既能保持市场份额又能兼顾物流的扩张模式,应该说比较符合目前我国的国情。但是,中小型超市可以直接依赖供应商进行门店直接配送,从而降低运货成本和仓储成本。中小型超市依赖供应商进行门店直接配送,每个批发商同时经营几个甚至几十个厂家的一系列产品。批发商的竞争几乎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为了争夺客户,有实力的批发商大都自己的送配货车,负责其实力所及的商圈内的商品配送。所有要相互理解搞好关系和睦相处很重要。
最后,日用商品的旧流通体系是一种“批发一零售”体系,大部分商品从厂家到消费者都要经过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二者缺一不可。连锁店产生以后,就出现了两个同时并存的销售渠道,批发一零售体系和新的连锁体系。旧体系的特征是批发和零售各自独立运作,批发无法控制其零售出路,零售也无法控制它的供货来源。而连锁店体系则把批发、零售两个运作形式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两种运作形式在同一组织中运作,因而能够做到统一的、更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淑霞:连锁超市重心由城市向乡镇转移.中南大学学报.2006(7).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篇7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武装畜牧业, 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畜牧业, 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的产业。
1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尽管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在发展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畜牧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畜牧企业融资难、用地难, 尤其是平原地区, 闲散土地急剧减少, 基本农田红线不能逾越, 土地流转困难, 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 成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 生产结构不够优化。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发展依然相对较慢, 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种养结合不密切, 循环链条不畅, 畜禽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然较少, 产业链条短, 产销衔接不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奶业出现倒奶现象等都是产销不紧密的直接体现。
3) 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国内畜牧业效益低与国外畜产品价格倒挂矛盾日益突出, 国外畜产品成本低, 我国畜产品成本高, 国外玉米、奶粉价格比国内低一半左右, 必然导致进口量增加。目前, 国外优质低价畜产品对国内畜产品冲击已经显现, 导致我国畜产品处于弱势竞争地位, 将会引起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
4) 养殖粪污治理任务艰巨, 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或是根本没有处理设施, 不仅造成有机肥资源的浪费, 而且给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甚至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5) 大型养殖企业扩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 生猪规模场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生猪生产过剩, 生猪价格低位运行, 致使养殖企业亏本经营长时间难以扭转。
2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在今后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 要结合本地实际, 秉承科学发展观, 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拓展完善产业体系, 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深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来抓, 利用国家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 按照“畜禽良种化, 养殖设施化, 生产规范化, 防疫制度化, 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 对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 (区) 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 逐步达到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分离, 净道、污道分离, 辅助设施完善, 布局合理, 管理规范。
2) 加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关键环节, 是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 按照“产品精、品牌响、增值高”的要求, 加快经营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推广, 提升加工层次, 丰富加工种类, 通过努力, 形成不同层次、种类齐全的畜产品加工体系。
3) 推进生态养殖工程。加强农牧结合, 促进生态发展, 指导养殖场户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 推行生态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支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沼气池等粪便处理设施, 在有条件的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养结合等模式, 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首先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在做好现有建设项目基础上, 及时了解、掌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政策和项目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系, 吸引外地畜牧企业来投资兴业, 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5) 强化科技支撑。畜牧部门要把干部职工的全员培训和轮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集中轮训、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授课等形式, 广泛开展培训活动。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8
一、铁路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铁路运输业作为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2007年是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的一年,根据国务院2004年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从目前7.4万公里增加到10万公里,随着我国铁路体制的改革,我国铁路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铁路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铁路设备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铁路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劣势表现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比较其他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二、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必要性
从以上的优、劣势分析来看,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同时具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 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 PS),通信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铁路运输开展第三方物流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速、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有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代理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代理和门到门服务。
2. 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3. 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统化、目标广泛化、手段现代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是现代物流的特征。所以,要建成真正的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建设。
四、我国铁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应对措施
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入世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由目前提供简单储运服务,拓展到能够提供订货、保管、包装、配送等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今后,铁路运输部门要按照有关发展规划,加快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目前布点太多、货源分散、站停时间太长等弊端。大力发展专用箱,细分市场,满足不同货主、不同货物运输的需要。
(2)全面发展货运代理服务。铁路发展货运代理服务,具有全路5000多个车站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的路网优势。且多年来全路建成和改造了大量的“二线货场”、仓库、专用线等基础设施,但许多处于不饱和的状态,随着生产布局的进一步调整,还将有部分场地、设备、设施出现闲置。铁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与货运代理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营业设施的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创造规模性的综合效益。
(3)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铁路运输企业要彻底改变与公路、水运、航空各自为政、封闭分割、自成体系的经营局面,主动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走优势互补、联营联运、联网联运之路,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总之,加入W 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间的长期服务关系,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松庆.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9-91.
[2]恒舆.构建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04,(1):45-47.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9
1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1.1 龙脑樟
近年来, 吉州区按照“突出特色、注重效益、扩大规模”的运作方案, 积极探索资金和土地流转难题, 利用林荫及林下空地等栽种龙脑樟, 并辐射带动吉州区村庄、村民发展林下种植龙脑樟, 带动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截止2012年, 已种植面积133hm2, 2013年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1.2 森林旅游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转变,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以享受环境、回归自然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森林城郊休闲旅游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吉州区利用中心城区地理优势, 以原有兴桥镇钓源古村、曲濑镇古村群落保护与开发、樟山镇文石古村和真君山、天华山、螺子山公园为基础, 不断创新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形式的森林休闲旅游观光的管理模式, 发展、提升了庐陵文化生态园、螺湖湾湿地公园、吉州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齐全的森林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和“农家乐”形式的休闲旅游景点, 提出了林地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林下经济效益更加明显。目前全区森林旅游景区 (点) 已达25个, 规模以上森林旅游景区 (点) 10个。
2 存在问题
目前处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2.1 思想认识不充分
有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吉州区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产业底子较差、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较大气候, 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信心不足, 发展动力不强, 普遍有畏难情绪。
2.2 管护工作滞后
林下经济建设投入大、管护费用高、见效慢 (建投产周期一般为2~5年) , 林农自我积累和投入能力不足, 财政、项目投入极其有限, 林农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收益;同时,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难以对广大林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等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多数林农文化素质偏低, 导致林农对林下种植水平不高, 管理不到位。
2.3 技术力量不充足
种植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指导、栽植及管护等工作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但吉州区人力严重不足, 90%以上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2.4 奖扶政策不完善
当前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尚不完善, 产业起步十分困难。一方面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 用于林农的奖励扶持力度较小。林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园, 后期管护和扩大规模资金短缺, 又没有其它的资金扶持, 于是出现了“重种植、轻管护”现象, 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 吉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措施
3.1 部门协作配合, 促进产业发展
为促进土地流转, 快速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建立了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机制, 由区分管领导牵头, 部门既密切配合, 又各负其责, 通过不定期召开碰头会, 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全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一是抽调相关人员, 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组, 加速了林下经济发展进程。二是依法规范, 科学引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企业、大户流转。
3.2 培育龙头企业, 引领产业发展
吉州区通过招商, 重点引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 在适宜山场地块集中连片发展林下种植, 并引领农户从事林下种植, 逐步扩大规模, 在企业和大户带动下, 加速了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3.3 加大资金投入,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012年吉州区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将林下经济发展列入了预算, 结合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出台资金奖补办法, 对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和大户给予一定奖励。同时, 紧紧抓住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 积极争取苏区项目资金和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各种涉农资金用于发展林下经济, 激发企业和大户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力地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3.4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深厚氛围
为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营造林下经济的社会氛围, 吉州区通过张贴宣传画、悬挂标语、会议等形式, 大力宣传林下经济的发展优势, 同时组织学习, 并对林下经济发展好经验、好做法和发展动态及时通报, 广泛动员, 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社会影响力。
3.5 强化科技支撑, 助推产业发展
吉州区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通过举办林下经济发展专题培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外聘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巡回讲课等形式对林下经济发展企业、农户进行系统的培训, 加强技术指导, 向广大林农宣传和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技术规程, 2012年下半年组织企业、大户和技术人员多次到周边县区参观学习林下经济发展建设。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促进林农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科技支撑力逐步增强, 为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带动吉州区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
摘要:吉安市吉州区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很大, 本文分析当前发展情况和措施及建议。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10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冷链,措施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冷藏冷冻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由于相关冷链物流的标准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我国的冷链物流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 加快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 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 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形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冷藏和冷冻食品需要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 (根据相关的规则) , 以确保食品的安全;这包括装卸货物时的封闭环境、储存和运输等等;完整的冷藏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元素, 因此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 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冷链物流存在四大问题:
1.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 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 大量的农产品及食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 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2. 冷链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较少。
我国易腐易烂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外, 国内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 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 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准确性和及时性差, 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很高。
3. 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单一且建设不足。
原有设施设备陈旧, 我国冷冻冷藏行业主体的国有冷藏库, 建库较早, 并且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 冷库工程设计标准低, 工艺流程不尽合理化, 施工水平及建材、设备质量均存在问题、自动化程度低,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下对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需要。
4.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 虽然产销量很大, 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 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 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 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可以采用的措施
1. 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使得冷链物流有了统一的运作规则。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 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 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还要推行商品包装标准, 也是便利冷链物流运作中储存、搬运、销售等活动的基本手段, 包装的标准化有利于产品质量安全的追踪, 减少产品召回成本。
2. 加快建设低温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冷链物流是以保证易变质物品品质为目的, 以保持产品在低温环境下流通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不仅要有渠道功能, 更要形成完整体系。发展冷冻冷藏产品流通, 就必须建立商品的冷冻冷藏供应链, 从冷库的规划和建设, 到冷冻冷藏设备的制造和使用, 再到冷链物流温控技术的应用, 从冷藏集装箱运输到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等。这些都是低温冷链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 加快推进冷链行业信息化建设。
冷链物流要对商品从产地到销地进行全过程的温度控制, 车内、库内的温度感应系统, 是温度信息传递系统的重要因素。政府要搭建局域网络共享平台, 各物流企业建设自己的冷链管理系统。通过GPS, GIS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 使企业内部网络与企业外部运营车辆对接, 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 将商品温度信息进行汇总和实时的发布, 使冷链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确保商品的质量安全。从冷链现代化出发, 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既可保证物流方向正确、提高周转速度, 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 降低冷链产品成本, 减少冷链产品的在途时间和在途损耗。
4. 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对基础设施、技术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的物流形式, 是企业物流的薄弱环节。目前, 许多生产商愿意选择能提供完整冷链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 这种市场需求将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考虑选择整合现有资源, 成立独立运作的冷链物流事业部, 针对不同商品开展不同水平的冷链配送服务。
5. 冷链物流服务要合理定位, 创新服务模式。
合理的冷链物流服务定位, 企业可以取得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确定本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位置, 以吸引更多的冷链物流需求。企业拥有冷链物流资源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对称性, 决定了企业必须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冷链物流企业首先要对顾客需求、竞争对手和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然后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 最终确定自己的服务领域, 同时加大支持核心业务技能组合的投入力度, 整合冷链物流功能, 尽可能地满足其所服务的不同顾客的需求。各类大型批发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通过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网, 将生鲜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与零售门店销售衔接起来, 以商业模式和创新带动物流配送模式创新, 加强相互合作逐步建立健全与生鲜食品供应链相适应的冷链物流服务模式。
6. 科学规划, 硬软结合。
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设施技术只是基础条件, 各项设施技术的配套衔接、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才能确保食品物流的链条不断, 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仓储设备规划、运输设备规划等。冷链物流需要注意隔温及防止温度散失, 有些特殊的与温度有关的仓储设备是必需的。由于冷链物流的设备昂贵, 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出最符合经济效益的设备, 也是冷链物流规划考虑的一大要素。冷链物流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库存控制系统包括销售系统、安全存量与产品组合、库存状况与存货成本分析和货品流动与策略分析。顾客服务系统包括配送通路的订货系统、缺货与延迟送货的督导和配销体系服务品质的追踪评价。仓储管理系统包括装卸作业、拣货理货作业、储位摆放规则和温度品质管理。运输管理系统包括路线安排计划、定时定点配送、不同温度产品的复合运输、温度记录存查和送货频率规划。合理的软件系统的使用, 大大提高冷链物流运作的效率。
7. 国家政府部门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
冷链物流属新型产业, 要想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良性健康发展, 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 对企业冷库建设、购买冷藏车辆等给予资金扶持, 设立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 加大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 减轻企业前期投入负担;方便企业融资。其次,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包括税收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政策的执行, 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四、结语
目前中国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很多, 但是, 政府部门加强了规划与指导, 并对重点设施、关键环节、骨干企业的发展给予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行业协会在科技攻关方面也有重大突破;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在不断要求正规冷链的需求;是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 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生.冷藏链食品的链条断在哪里[N].中国消费报.2007-04-20 (20)
[2]谢晶.食品冷冻与冷藏原理与技术[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70-271
[3]刘阳威, 刘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中国储运.2007 (03) :48-49
[4]周云霞.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 (10) :36-39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型软件
一、浅析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具有如下四大特征:人机结合,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数据处理及时准确以及内部控制多样化等。
1.效率的提升
相比于传统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不仅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处理效率。传统的会计核算一般都是手工记账为主,耗时耗力而且间接的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管理以及核算成本。另外,通过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利用,员工能够精确快速的输入账目,系统将自动快速生成相应的数据,通过系统的数据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账目失衡,并高效的将其处理,降低了企业财务的管理成本。
2.便捷性的增强
一般来说,会计电算化的处理结果相比传统的手工账较为安全可靠,在提高账目安全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另外,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的系统管理,方便使用人员对错误的账目进行盘查,确保了会计信息的效率。
3.会计信息的保存与管理
会计电算化能够将分散的会计信息进行系统的组合,这种管理方式相比于人工账务处理更加的智能。另外,会计电算化也能够避免人工经常出现的重复登记会计信息的特点,能够及时的更改以及调整人工操作中出现的账目错误等问题,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从而实现会计数据的科学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瓶颈
1.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通用性、适用性以及安全性较差
(1)财务软件的开发者为了节约开发的成本,通常将一套财务软件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导致许多企业在运用该软件时出现软件的系统过于庞大,涉及的业务覆盖面较大,许多软件的功能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要花费财务的大量时间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给财务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2)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设计较为杂乱,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开发项目较多另外许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这样会使得会计人员在进入不同企业中需要会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并造成了时间成本的增加。(3)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能较差。许多财务信息都能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反应出来,这些信息一般也关乎了企业发展的商业秘密,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缺乏相关的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在国内的普及时间相对较短,并缺乏培养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从而妨碍了会计电算化向成熟阶段迈进。一方面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的运用不到位,思想较为陈旧,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向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计算机运用知识较为薄弱,加之又不主动参与到系统的学习上,对财务工作的处理始终徘徊在传统的方式上。而定期的培训也未能达到灵活处理会计数据的实际效果,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层面上。
3.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监管力度的缺失
许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在操作上存在安全隐患,在会计工作处理中也会出现职权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另外会计人员在系统层面中往往身兼数职,使得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大大降低,而且很多企业也缺乏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与监督,导致会计电算化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应当建立会计电算化的监管体制,做到系统人员的权责分明,在会计信息的保密方面也应严格提高安全警惕意识,杜绝重业务、轻管理的行为。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具体措施
1.提升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质量,使其更具高效性
我国应当适当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改善我国会计电算化所出现的问题,首先统一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标准。再次加强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以及财务信息的保密性,本着对企事业财务软件负责的态度,制造出高质量的财务软件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根本。
2.培养以及补充合格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1)明确需求:将对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反映在市场的供给关系上,利用市场资源的配置将社会资源吸引到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上。(2)社会培训机构:需要相关的社会再教育机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满足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转变的要求。
3.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内部的监督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财务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发展的方向,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经过不断地完善之后,电算化系统总体上得到提升,但还是存在一些急需改善的不合理的模块设置,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的内部监督职能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加强对财务软件开发人员的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监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采取改进措施,及时发现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所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娜.浅析我国会計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7).
[2]蔡娟.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14).
[3]周清林.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J].商业研究,2004(5).
[4]肖奎凤.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2011(3).
作者简介:
发展问题及措施 篇12
1 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
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所谓的个体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和社会预防阶段[2]。预防医学的重点是维护个体和特定人群的健康。其目标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残疾和死亡。我国从前苏联引入预防医学,至今已有50 余年历史[3]。50多年来,预防医学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其他学科一起保护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
1.2 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行为生活方式以及膳食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疾病模式随之转变。在我国,目前15%的人口仍然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25%的人口主要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侵袭,其余60%的人口则需要同时面对来自于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压力[4]。同时,现代疾病的病因由单一性转向复杂性、从生物性因素转向多因素,致使我们在现阶段,不能再像控制传染性疾病一样控制现有疾病。
其次,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预防老年性疾病,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与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高度相关,具有多病因、隐匿性、长期性的特点。若能针对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减轻人们的疾病负担。
再次,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医学大专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中医等)的预防医学教育。全国有超过65所高校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5]。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导致预防医学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师资缺乏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6]。第二,现有的预防医学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即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对讲授内容死记硬背而通过考试[7];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只会做本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5]。虽然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当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体会时,预防医学相关概念很难融入于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枯燥的理论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
最后,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我们针对某种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到收益,导致预防的作用常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当发生重大疫情时才会想到加强公共卫生、加强疾病预防,但当疾病被控制后,公共卫生及预防的观念又逐渐被公众所淡化。在我国,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预防的观念尚未能深入人心。与国外相比,医院仍然是国内医疗的主要实施单位。就诊病人越多,病情越重,医院的收益就越大。但是医疗商业化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医患关系紧张。同时,目前,许多疾病的诊治和预防都依赖于高技术,但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医学高技术对于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但同时也有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弱化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其实许多常见病需要的只是适宜技术[9]。
2 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改进措施
2.1 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保护人群健康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社会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仍然相对不足,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增加。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投入与重视程度。相关职能部门可根据各级卫生部门提供的疾病信息,对我国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充分利用当代高速发展的各种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加大现有主要疾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虽然媒体的人群基础广泛,但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疾病防控相关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可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一般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其健康知识也相对匮乏,他们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所以,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不被虚假信息蒙蔽,多开展相关科普和免费健康体检活动,提高人群对疾病预防的认知,增强人群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疾病预防意识,做到及早识别和治疗。
2.2 改进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由于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目前,国内预防医学主要采用LBL教学模式,虽然对于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利[10],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兴趣低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可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相关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激发学生多向思维[11],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有明显提高[12]。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TBL),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在团队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此过程充分利用了团队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相互交流[13]。以人群预防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The Case-Based Series in Popula-tion-Oriented Prevention,C-POP)[14],以人群为导向,强调案例的作用,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15]。C-POP不仅适用于预防医学,也适用于其他类别的医学生,且不受学生所处年级的限制[16]。目前,这些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都有探索性应用,但并未就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推广。此外,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还应全面衡量自身发展情况、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逐步完善现有教学模式,加快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探索符合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现状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
2.3 在实践中增强预防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如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的讲课过程中,可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搜索自行学习疾病的流行模式、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模式;国家及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可以在本科生中建立并实行导师制,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日常科研工作[17];积极引导学生更多的开展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对预防医学相关领域知识的认识;构建多种类型的生产实习、实践基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预防医学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增强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便其更好的适应毕业后的工作[18]。
2.4 加强国际交流,加快预防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人才培养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基石,而在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交流增加,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各高校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国内外高校联合举办研讨会;增加教师赴国外的学习机会,引进国外优秀学者,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19]。强调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的国际经验及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这些正是我国现有预防医学人才所欠缺的。为此,要将预防医学发展同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
3 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预防医学作为一个“群体医学”,可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对维护人群健康和实现WHO所倡导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与公众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介技术,倡导正确舆论导向;在整合医学院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进现有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快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广和应用符合实际情况的预防医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建设更为广泛的实践平台,强化预防医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树立全球意识。通过以上优化措施更好地将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紧密把握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新动态,更加有效地开展治疗工作,切实做到“防治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医学对于保护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摘要:针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预防医学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其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积极作用。
【发展问题及措施】推荐阅读:
问题及发展对策11-04
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和措施分析08-25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06-07
农村发展问题及原因08-04
问题及发展方向11-12
发展现状及问题论文09-08
视频监控的发展及问题08-08
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09-21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09-28
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