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观后感

2024-09-22

《一代宗师》观后感(通用11篇)

《一代宗师》观后感 篇1

最近受一些民国时旧题材的影响重温了《一代宗师》,不得不承认王家卫的电影感染力深到敌得过荏苒岁月;他的片子从背景就开始自带废旧的味道,也恰是这种基调使得故事本身就往往很有距离感。无论是什么题材,都有着时光浸润过的质地,故事则与其说是在屏幕上,不如说是无声地袒露在生活里。

《一代宗师》上映的时候没少得到人的吐槽,出于“后知后觉”的习惯,看片时我几乎也一样。甚至我印象很深:边看边拿着手机看时间:不知片子几时能结束。简单粗暴地觉得让该出名的刷人气,该结束的快散场。但是再重温的时候却彻底翻盘:尽管看完影片的人对该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褒与贬的前提毕竟是回味。

这也是王家卫的电影最大的特征和最特别的地方。

影片故事讲述了广东佛山人叶问,年少时家境优渥,师从咏春拳第三代传人陈华顺,师傅“一条腰带一口气”的告诫,支持他走过了兵荒马乱、朝代更迭的混乱年代。妻子张永成温柔干练。二人相处简单且平静。

1936年,佛山武术界乱云激荡。八卦拳宗师宫羽田年事已高,承诺隐退。其所担任的中华武士会会长的位子自然引起武林高手们的觊觎与争抢。包括宫羽田的独生女宫二在内,白猿马三、关东之鬼丁连山、咏春叶问等高手无不将目光聚焦在正气凛然的宫羽田身上。兴许是现在看电影重情节的人愈发多了起来,抑或是经典的形象在人心中的地位实在不可取代不容置喙;看过了很多个版本的《叶问》,这里面对叶问的演绎最为浪漫。之所以说“浪漫”,是因为回忆起来故事里描述的人物,仿佛脱离了情节。

惭愧的是,我一开始竟没有都看懂。

故事的一开始,主线从叶问被赋以重任成为新一代武术会重要人物作为影片开端,但同时展开的次线是,八极拳继承人一线天,为求扬名立万,以自己的武功报效国家,在国民党里担任军职。当时政府懦弱,民间有志之士对日本侵华的策略是要暗杀对方的重要军官。一线天加入杀手组织,即执行了杀手职责:他将日本军官杀了。因此而遭到日军的追捕,继被迫逃亡。逃亡途中遇到宫二,幸得宫二出手,被救一命,自此对宫二的救命之恩感激于心。一线天之后逃到香港,开设理发店隐姓埋名。与此同时,宫二因为父亲被师兄马三杀害一事极其愤怒,毅然退去了婚约,她苦大仇深,欲清理门户,但同时遭到宗家各位长辈们的反对。为了报仇,她不惜立誓:终生不嫁、不传艺,并将在一雪杀父之仇后将一身六十四手绝学永远带入坟墓。

叶问思念宫二,打算前往北方去见宫二。无奈正值战争,他将做好的大衣变卖,留下一颗扣子,留作纪念。叶问遇见一线天,二人暗中较量了几手,一线天也因此得知了宫二的事情,但他仍不知宫二就是当初的救命恩人,只是说道:“有些人的忙帮得了,有些帮不了。帮得了的是身外事,帮不了的,是身后事。只是你说的这位朋友,她把身后事看得太重太重,以致成了她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回忆到这里的时候,我发觉故事其实是在讲三种人。宫二是典型的武学家小姐,她美丽温柔,养尊处优又天资聪颖,她快意恩仇,厚积薄发,隐隐地淡入浅出,却也因而留下很多遗憾。一线天则意气风发,热情热血,立下功劳后“大隐隐于市”,有很多自己所琢磨体会到的人生道理。而叶问则是在生活和感情的游移间选择逃避、面对、再逃避、再面对。最后在时局的压力下将武术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代宗师。这与他的初衷是相符的,然而不是每个结果在达成之前中间就丝毫不会变故。

再后来的故事,电影里都说明白了。

宫二见了叶问最后一面。可是她遗憾太多,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人情味的人,也许最容易为葬花落泪。遗憾便是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的。胜负带来开阔,然开阔的前提却未必是胜负。正如片中所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是大部分人,都很难选择“宁为一思进,莫为一思停”。

任何事都有代价。影片里并未将宫二与叶问二人之间的感情交代得很清楚,倒是故事的进展比什么都快。从有人逃亡,到有人报仇,观众想看的剧情没有看到,想“快进”的片段又无比冗长。

这是失败,还是袒露了情节的原意。我想这更是王家卫拍电影的本意。

剧情只有回味才能觉得有味,里面很多片段如今我已串不起来。但里面十之八九的台词我都记得,我看到身边的人们对着屏幕下缘的台词露出共鸣的表情。而我谈不上太追捧。因为台词只能是在剧情里,它具象又抽象,它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却又不够有代入感。人物的命运跌宕反而更触动我,无论形象再怎样地丰满,都如普通的我们一般:因为生活只会继续。

“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若真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可倘若放到现在,我们都会更愿意无悔的——否则,为什么每次事关人生的抉择都如此艰难。

《一代宗师》是以“武”串联起整部影片的,武学也是国学:它有魂魄,有声音,有跌宕,有希冀。有有充满希望,也有力不从心的不得已;它嵌进了每一个丰满而活泛的角色身上,也因此而意味绵长。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仿佛以另一种形式经营着自己:有人发扬,有人隐匿,有人装傻充愣。也有人:骄傲地苟且着。

公众号:玉峰文苑

《一代宗师》观后感 篇2

他善于“势”的营造,绘画作品“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其画风华滋清润,厚劲灵动,意境深邃。其创作恰与徐悲鸿的“尽精微,致广大”契合。

刘奎龄是传统派和中西融合派的中坚,他从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印象派光色运用、油画技术以至夸张变形中吸取营养,他注意到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在创造精神上的相似性,光大了传统写实技法,其艺术风格影响了惠孝同、刘子久、陈少梅、刘继卣、何家英等北派艺术家。

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图》深得徐悲鸿高度赞扬,并被其赞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

在历代画史中,鲜有像刘奎龄这样表现题材如此广泛的画家,举凡翎毛花卉、水族鳞介、草虫蔬果、走兽、人物、山水,靡不涉猎,尤以花鸟、草虫、走兽最为见长,传世作品的数量也最为可观。技法丰富还新颖,画面丰富和谐,清新优雅,写实而主风神,堪称画坛之独步。为了在艺术实践中突破传统工笔画的僵局,以及为更新传统画法辟一新路,刘奎龄先生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名家辈出的二十世纪画坛中,刘奎龄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大师,他在时代的艺术涅盘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质之外,也有许多违背艺术规律与常规逻辑之处。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刘奎龄却是独辟蹊踁、自学成才。

刘奎龄私淑古人,却不拥有古人的真迹,只能梭巡于“借观”名家真迹和珂罗版印刷品之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刘奎龄却躲在津门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统”。他没有出国留洋,也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中西文化互渗的花鸟画、动物画的技法之结合上得是如此优秀。这或许是其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罢。当然这一切亦和刘奎龄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刘奎龄先生对传统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体验,对“洋为中用”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将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挖掘得恰到好处。他的画既有工笔特色的精意结构,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趣,二者结合得水乳交融。以其宽广的画路,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开拓新的表现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奎龄的国画技艺全面,花卉、禽鸟、畜兽、山水画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画畜兽、禽鸟的造诣最能独步画坛。他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洋画的真实感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极为圆满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其作品涉猎题材广泛。他博采众长,融汇中西,独创“湿丝毛法”“景衬法”“计白当黑法”等动物画技法,将用笔、用色与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以多种颜色调配成典雅的色泽,惟妙惟肖地表现禽鸟畜兽的形体结构、肤色光泽,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对于传统绘画,刘奎龄有很深的功底。他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真正的吃透、掌握、融会贯通。接触到西方绘画后,他能合理地学习借鉴、巧妙融合,这是很难做到的。

刘奎龄的绘画艺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研究五代、宋、元诸家,画风受明、清影响;第二阶段为30年代后期,在学习郎世宁画法基础上,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纤细逼真,神态自然。第三阶段是40年代后,画技又进一步,自成一家。与刘子久并称“津门二刘”。

一代宗师黄飞鸿 篇3

胆似铁打骨似精钢

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

誓奋发自强

做好汉

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

热血男子热胜红日光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

为我理想去闯看碧波高壮

又看碧空广阔气扬

既是男儿当自强

昂步挺胸大家作栋梁做好汉

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热胜红日光

伴着一轮红日,面对滔滔海浪,一位英俊的男子率领众好汉飞拳踢腿,豪气冲天,这是电影《黄飞鸿》片头的场景。提到这位传奇人物,人们不禁要问:真实的黄飞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黄飞鸿小传

黄飞鸿(1847~1925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广东省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生于广东佛山,是珠江水养育的英才,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

黄飞鸿六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黄飞鸿15岁时,仗义搭救铁桥三的大弟子林福成,林福成为了报恩,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黄飞鸿又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16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他先后被记名提督吴全美、刘永福聘为军医官、技击总教习及广东民团总教练,并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爱子遇害、“宝芝林”被焚、儿子失业等一连串打击。1925年农历三月二十五,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据历史记载,黄飞鸿是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虎鹤双形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工字伏虎拳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黄飞鸿一生锄强扶弱,疾恶如仇。他武德高尚,武艺超群,医术精湛,救活人无数。他植根于民间,扬威于海外,早已英名远播。后人已设立数十家黄飞鸿武馆,拍摄一百多部电影、撰写几十部小说,以示纪念。

黄飞鸿的功夫

黄飞鸿,的武功既有家传功夫,更有高人指点。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名列清末武林“广东十虎”,其洪拳得自陆阿采(与方世玉同为少林五祖)的真传。黄飞鸿自六岁习武,尽得父亲武功之精华。

黄飞鸿的武功高,更高的是人品。1867年的一天,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复江。1912年的一天,鱼栏伙计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黄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黄飞鸿的侠义行为被粤港两地人民津津乐道,其武功也被人们越传越高,以至于在电影里无往不胜。

在电影中,黄飞鸿的制胜法宝“佛山无影脚”是一连串的迎面飞脚痛击,而真正的无影脚却是一种偷袭手段。据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回忆:发招前,须先以手使出快招,让敌人眼花缭乱。待其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上盘,再忽然起脚击其下部。此招凶狠异常,黄飞鸿一般不用。

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家拳之内功手法,专为锻炼桥手,是“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绝技,后由铁桥三之徒林福成传给黄飞鸿。铁线拳是一套养生拳,以活动肢体、畅通血脉为主,具有增强体魄之功效。此拳法阴阳并用,以气透劲,又以二字钳羊马势活腰固肾,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乱,徐而不弛。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因步法进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传此拳源出少林,后少林毁于大火,至善禅师避难到广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绝技失传,便于寺内授徒传艺,陆阿采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传,后传于黄泰。黄泰传黄麒英,黄麒英传子黄飞鸿,又由黄飞鸿将其发扬,传于梁宽、林世荣、陆正刚、陈殿标等。工字伏虎拳要求腰马稳健,桥手刚劲,法门紧密,进退有规。练习持久,不必站马步而腰马自坚,不必打桩而桥手自劲,是学习其它拳术、器械的基础。因此,凡人黄飞鸿门下者,黄飞鸿必先令其习此拳,以稳固腰马,锻炼桥手,纠正步法。

虎鹤双形拳 由黄飞鸿集各家之精华融汇贯通而创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劲”和“形”,又取鹤的“象”,故称虎鹤双形拳。虎鹤双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勾,手法有抛、挂、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马步、虚步、独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讲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庄。整套动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厉攻势,又借鉴洪家拳的严密守势,拳势威武,刚柔并用,长短兼施,为黄飞鸿一门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传此棍法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杨五郎后至五台山为僧,以枪化棍,演变为六十四点棍法,符合内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数,故名五郎八卦棍。此棍法传至黄飞鸿手中,融入南派武学功法精华,并由高徒林世荣发扬光大。此棍法长短兼施,单双并用,法门多而密,以圈、点、刺、割、抽、挑、拨、弹、掣、标、压、敲、击等为要诀。风格朴实无华,结构严谨,威猛沉雄,利于实战,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黄飞鸿的婚姻

根据黄飞鸿的弟子朱禺斋所著《黄飞鸿传奇》 (1945年出版)及儿子黄汉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所透露,黄飞鸿为人正直,但有些古板,牢记师父、父亲教诲的行为准则。虽然在那时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但黄飞鸿仍然坚持“一夫一妻制”。黄飞鸿一生结过4次婚,每次都是在妻子去世后再娶。由于前3个妻子陆续死去,当时人们认为黄飞鸿有克妻命,以至于最后在娶莫桂兰时,不得不以纳妾为名成婚。

青少年时期的黄飞鸿与父亲行走江湖。因为生活穷困,能够养活自己不容易,所以早年的他没有精力和财力顾及婚事。24岁那年,黄飞鸿迎来了第一次婚姻。当时黄飞鸿和父亲靠开武馆收徒弟过日子,生活较以前安定许多。黄飞鸿的结发之妻罗氏是广州市西城—户普通百姓的女子。不幸的是,婚后仅三个月,罗氏便得病身亡。次年,经媒人介绍,黄飞鸿娶妻马氏。马氏为广州市一盐商之女,长得漂亮,为人贤慧。婚后三年,马氏为黄飞鸿生下汉林、汉森两个儿子。此时的黄飞鸿家庭幸福,志得意满,经营着“务本山房”武馆,满以为可以和爱妻白头到老。可惜好景不长,马氏得怪病身亡。黄飞鸿悲痛之余,打算不再娶妻。直到后来开设“宝芝林”药店,已到中年的黄飞鸿续娶岑氏。奇怪的是,在生下汉枢、汉熙两个儿子后,岑氏也撒手西去。有传言说黄飞鸿婚姻注定不幸,制犯克妻之相。黄飞鸿也在现实面前认命,并决定终身不再娶。

侠士奇缘

虽然黄飞鸿决定终身不再娶,命运却促成一段佳话,六十多岁的黄飞鸿邂逅了传奇女性莫桂兰。莫桂兰祖籍粤西高州,出生于1892年。她童年时父母双亡,被在广州开武馆的叔伯收养,自幼练习莫家拳。少女时代的莫桂兰十分任性,一派男儿性格。媒人给她提亲,要么是别人嫌她没有女人味,要么是她认为对方没有男人味。

一年端午节,黄飞鸿和弟子们划完龙舟赛后,不顾六旬年纪,又带头去校场表演舞狮。当时的舞狮队与习武一样,由于流派不同,谁也不服谁。莫桂兰听说是洪拳门下的黄飞鸿在较场舞狮,就抱着挑毛病的心态去看。她刚挤到围观人群前面,忽然一物飞来,正中莫桂兰胸部。她低头—看,是一只男鞋,而梅花桩上的狮子还在狂舞。显然是舞狮人跳飞鞋子,但不愿扫兴而继续坚持。莫桂兰跳上梅花桩,撩起狮子头,照着舞狮头的黄飞鸿就是一耳光。正跳得全神贯注的黄飞鸿没料到会有人打他,抓住对方的手一拧,发现对方是年少女子时,赶紧松开了手。后听说对方是莫家的人,黄飞鸿不想结怨,当着众人的面,向莫桂兰道歉,二人才没动手。几天后,莫桂兰的叔伯亲自上门向黄飞鸿道歉,二人遂成好友。双方逐渐了解后,由莫桂兰的叔伯作主,将莫桂兰许配给黄飞鸿。那年,莫桂兰19岁。由于有过不幸婚史,黄飞鸿为了避免“克妻”,虽然明媒正娶,但对莫桂兰仍以妾相称。

关门弟子是少妻

莫桂兰嫁给黄飞鸿后,二人感情深厚。黄飞鸿对外称不再收徒,对莫桂兰却悉心传授绝技,他把虎鹤双形拳、铁线拳、四象标龙棍毫无保留地传给莫桂兰,为其后来成就英名打下基础。黄飞鸿不但武功高强,还擅长舞狮,并将自己的舞狮步法和要决全部传于莫佳兰和女弟子邓芳。当时,广东一带虽然盛行舞狮,但那是男人们的专利,人们认为狮子乃吉祥之物,轻易不能让女子去碰。但莫桂兰等人组建第一支女子舞狮团后,经过一阵表演,百姓逐步接受了女子舞狮。刘永福任广东民团总长期间,莫桂兰不让须眉,与邓芳一起,共同担任民团“义勇队”教练。

莫桂兰终生未生育,黄飞鸿去世后,她曾和汉枢、汉熙去香港谋生,开设香港黄飞鸿国术馆、莫桂兰健身院等。1970年,78岁高龄的莫桂兰曾接受电视台邀请,表演黄飞鸿的绝技铁线拳、金钱镖等,又和几名习武的小伙子过招而丝毫不落下风。1982年,莫桂兰病逝于香港,享年90岁。

黄飞鸿的形象

1925年,黄飞鸿逝世。黄家萧条,贫无以殓,所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此后半个多世纪里,黄飞鸿的名字比生前响亮得多。黄飞鸿的第二代门徒在香港设馆授徒,其洪拳讲究“长枪(枪手)大马 (马步)”,充满阳刚之气,渐渐成为港澳最流行的武术拳种。黄飞鸿的第三代门徒出了朱愚斋、忠义乡人等小说家,将黄飞鸿宣传得家喻户晓。黄飞鸿的第四代门徒出了“播音皇帝”钟伟明,“话说黄飞鸿”响彻香港大街小巷;粤剧伶人关德兴将黄飞鸿故事搬上电影后,“黄飞鸿”三个字更代表了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自1949年以来,香港共拍摄了100部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粤语电影中,黄飞鸿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意义上“侠”的形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佛山),做着“侠”们该做的事情:扶危济困,课徒行医。20世纪90年代后,黄飞鸿的艺术形象由慈父严师般的武术家变为除暴安良的年轻人,站在文化冲突、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最前沿,令人感受时代巨变带来的巨大震撼,从而深刻思考和反省中华民族未来的出路。黄飞鸿的形象因为这种改变而走出佛山,走出广东,甚至走向世界。

电影《黄飞鸿》中的几个人物

十三姨 在关德兴主演的77部描写黄飞鸿的电影中,黄飞鸿总是光棍一个。到了徐克导演的电影中,忽然冒出个貌美如花的十三姨,打着小洋伞,穿着小洋装,还教黄飞鸿说“爱老虎油”(Iloveyou)。有些人将黄飞鸿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当作十三姨,须知,黄飞鸿64岁时迎娶莫桂兰,而莫桂兰才19岁。莫桂兰过门后,悉心学习武技,夫严妇勤,进步很快。黄飞鸿逝世后,莫桂兰移居香港,设馆授徒,在香港武术界辈分最高,人称“莫老师太”。1949年,关德兴先生首演《黄飞鸿》时,特请她和黄汉熙(黄飞鸿之子)担任顾问。所以,历史上并无十三姨此人一。

“牙擦苏” 那个滑稽可笑、总搞出事端、满口暴牙的“牙擦苏”,别说在黄飞鸿的徒弟中没有这个人,在广州武术界也查无此人。

梁宽 眼睛大大的梁宽倒是确有此人,他是黄飞鸿年轻而又最有名的徒弟,可惜短命,死于25岁。

“猪肉荣”。由郑则士扮演的“猪肉荣”真名林世荣,出身猪肉贩,是黄飞鸿众多门徒中授徒最多、最有成就的弟子。林世荣的弟子刘家良执导的《醉拳》,捧红了成龙,也将黄飞鸿的“虎鹤双形拳”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飞鸿大事年表

1868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的摊位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黄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黄飞鸿一一将其击败。

约1868年 黄飞鸿、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回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替。

1869年 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 (现场保镖)时;严惩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时。

1873年 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

1882年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黄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回澜桥所设武馆。

1886年 其父黄麒英染疾病逝。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黄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1888年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

1894年 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黄飞鸿随刘永福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

1895年6月 刘永福护台失利,黄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并于“宝芝林”前张榜: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1911年8月 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18年 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

1919年 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人嫉妒,前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死。受此打击,黄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 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砣。

1924年10月 广州国民政府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连累被焚,资财付之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黄飞鸿忧郁成疾。

一代宗师电影观后感 篇4

那么一代宗师指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代宗师不就指叶问吗?事实上它有着更深的一层意味。

电影中的宫老爷子说道:“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宫二只见了自己,见了天地,就走到头了。而叶问见了众生,它摒弃了门户之见,放眼众生,他第一次靠武功赚钱,在香港广收门徒,把佛山咏春传遍香港和内陆。

所以电影里的宗师不但指宫老爷子,叶问,也指宫天,一线天,还有那些曾在金楼里给叶问祝贺,但最终不屈就犯而命丧日本人手中的所有习武之人。

他们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在那个因日军侵略,连自己家乡佛山也沦陷的时代。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但他们依旧正直不屈,靠星星之火,一代代的坚持,把伟大的中华武术的精神在中国传承下去。

无论是前面宫老爷子的话,还是宗师们的武术精神。我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可以让人获得一种超脱的境界。但最终高处不胜寒,还是要回到众生之中。在每个平凡的人,每天的平凡生活中用心感受。道不在天,就在身边。

一代宗师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5

《一代宗师》是不是也走大侠痛扁外国佬的万金油桥段呢?一看之下,我被深深吸引,其实这不是一部某某大侠的系列片,而是大陆武林南传香港的史话。被人诟病的主角不突出,三个人物都交代不清,走马观花的缺点,恰恰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正因,这部片子,不是叶问传、不是宫二传,不是一线天传奇、更不是打酱油的赵本山、小沈阳师徒的二人转,而是香港近代武林的发源。叶问作为一个不挂招牌,不开武馆的武师,只教自己看得上的人,正因他认为学武不是买菜,不能有教无类;宫二则是流落香港,心灰意冷,宁愿家学失传,不愿再入江湖;一线天则是走打流氓立威,开馆授徒的武夫路线。三条线交织之下,中原武林的拳法、做派就流入了香江,从此,香港也有了武林。

如果电影改一个名字,观众抛开叶问去看,那么这将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开山立派的影片,一部讲述近代武林传奇的半纪实电影。作为编剧的徐皓峰成功地把自己文学作品中的纪实风格引入了影片,简介犀利的台词,武林门派的规矩一一呈现,佐以王家卫的迷幻色彩,就是武林那种令人迷醉的气息补面而来,其能不为之浮一大白。

武林和江湖不一样,前者真实存在,后者看不见摸不着。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是九十年代后期,大陆功夫高手参加泰国搏击比赛,折戟沉沙不算,还多有折臂断腿的打败。为此,国家曾下令要痛下决心训练一批绝世高手去争回面子。未曾想,一个旅居美国的螳螂拳门人教的一个白人徒弟,连续蝉联该项赛事冠军。为啥子,老外练拳就行,我们就不行呢?

《一代宗师》电影观后感中学生 篇6

预告片太短,意犹未尽,回味悠长,反复重播几十遍,电影中的千头万绪慢慢浮现出来,仅是回忆都能让人诸多感慨,也许只有王家卫能做到,因为隽永的台词,也因为过目难忘的镜头。

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一代宗师》,应该是“藏”。在电影里,藏是武林的风气、高手的智慧;在电影外,藏是王家卫的哲理、给观众埋下的伏笔。一部拍了的电影,到底藏了多少东西?之前三个公映的版本不过管中窥豹,宫二藏了六十四手,叶问藏了一份情,丁连山藏了里子,一线天藏在理发铺。到底藏了多少东西?王家卫将用全新的3D版给出另外一个答案。

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王家卫呢?应该是“慢”吧。慢不止是状态,更是态度,是他对电影的尊重,去年公映并没有给电影画上句号,有了3D,才算圆满。因此,这次重新出发的3D版并不是《一代宗师》的回炉再造,根本就是未完创作的延续,王家卫让人猜不着、摸不透、想不明,一如他永远隐藏在墨镜后的脸,他不会给你直白的解释,只愿意用电影来说明一切,那就暂且先回到电影。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这样。”

在我看来,做3D也是这样。

3D在国内从兴起到普及,还没有《一代宗师》创作的时间长。的《阿凡达》上映算是3D元年,当时3D还作为舶来品国内鲜见,放映环节更是跟不上,在多数影院,看3D还要用手支着厚重的快门眼镜。回想起来,王家卫在筹备和拍摄《一代宗师》的时候,即便他想以3D拍摄,肯定也力不从心。反正不具备创作条件,先安心拍好2D再说。

每年都会参加不少展会,每一次3D都唱主角,越来越多的3D公司说明上游制作的成熟;从快门到偏振,再到双机放映和商品化了的激光放映,说明了下游放映的完善。这时候再将《一代宗师》以3D形式呈现正当时。

会有人对转制的3D持怀疑态度。转制不是为了省钱,不是敷衍,王家卫在发布会上说,做3D花的钱可以再拍一部相当规模的电影,此言非虚,一个靠谱团队的制作费相当高昂。不论是实拍还是转制,都只是制作形式,并不决定最终的画面表现,即便是3D实拍的作品,也会根据不同的镜头和纵深感而去选择后期制作的3D。

“只有我这里装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一代宗师》观后感 篇7

一、作家的修养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作家的修养对其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儒家理学看来,“ 有德必有言”,一个人的修养品行远远重于其文采和学识, 理学宗师朱熹就认为“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2]256。 朱熹认为“ 文字、事业”莫不出于“ 天下义理”,故只有培养个人修养,文章才能合乎义理,彰显华章。欧阳玄出身于儒学世家,师从南宋遗老,精通儒学,乃当世大儒,更是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品行,因此亦是强调作家的修养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人品是文品的前提,主张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做到“ 正心”,他认为“ 夫儒者读书以正心为务,心术正则学术亦正,心术偏则学术亦偏,正则人受其赐,偏则人与己皆为所累矣”[3]。 在欧阳玄看来“, 正心”乃儒者读书学习之要务,更是事关作家文学创作,只有心术正,学术才能正,作家的文学创作更是能够从良好的道德修养中获取巨大的益处, 这与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认为的文道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时,欧阳玄更以其先祖欧阳修作为典范, 主张做学问需要平心静气, 提出“ 平心”之说。“ 欧阳公生平于平心二字,用力甚多,晚始有得。前辈论读书之法亦曰平心静气,人能平其心,文有不近道者乎? ”[3]欧阳玄认为欧阳修平心静气的读书法则为天下士子做了典范,只有做到平心静气,文章才能得乎道,到达高深的境界。 在欧阳玄这样的大儒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前提, 这样的看法和论断不仅缘于欧阳玄身世和平生经历,更是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南宋理学哪怕是在元蒙异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下依旧在当时的读书士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所主张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个人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天下士子无不以儒家道统为立身之法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这反映到文学思想中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了文学创作的前提。

二、作品的成因论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作品创作的素材往往也源于生活。 作为元代文坛上的“ 一代宗师”,欧阳玄亦是意识到了文学创作应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在他看来,创作的内容其实是作者面对现实的所思所想,是对现实的感悟。 为此,欧阳玄则特别强调“ 有感而发”,他在《 听雨堂记》 中就阐述道:“ 人生俯仰穷壤间,耳目之所触,心志之由生,士君子仕而慕君,则见日而思长安;出仕而思亲,则见云飞而思亲舍;索居而思朋友,则见明月而思故人。 兄弟爱一日而远别,则听夜雨而思同气……后世弟昆之在宦游者,往往讽咏而致思。 ”[3]欧阳玄的见解似于苏轼“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述,亦似于欧阳修“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之论。 正如欧阳玄自己所言,现实生活的材料是文学作品创作最好的来源,正是文学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所见所闻、亲身经历,造就了作者的所思所想,影响了作者的感情,于是就有了“ 不吐不快”的冲动,而这种思想感情会在作者的文学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这样的文学作品被欧阳玄视为真正的文学创作,而不仅仅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于是,欧阳玄在此之上又有了“ 性情”之说,他在《 梅南诗序》 中论道:“ 诗得于性情者为上,得之于学问者次之,不期工者为工求工而得工者次之。 离骚不及三百篇,汉魏六朝不及离骚,唐人不及汉魏六朝,宋人不及唐人,皆此之,以而习诗者不察也。 高安儒者曰易君南友恬愉清白之士也,富贵利达不动于其中,游行江湖以得句为乐,故其为乐府、为诸体诗,往往出于性情之所感触,咸臻其妙然。 ”[3]所谓“ 性情”“, 并不是外物对人的一种被动反应”[4],而应是作者自己对外物而生发的思想感情。 欧阳玄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发于性情之真, 这与范仲淹 《 岳阳楼记》所述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为外物所动的心情有着巨大区别。 他认为,正是由于客观的现实生活,作者“ 感于外而动于中”,便有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悟,只有将主观和客观紧紧地统一起来,将人之情感与客观之物结合起来,才能作出真正的诗文。

三、作品的风格论

作品的风格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有“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诗经》 风雅,“ 雅好慷慨”、“ 志深笔长”的建安风骨,亦有词旨渊永、寄托遥深的正始玄言,骈偶丽句、 辞采华茂的太康诗风, 这些无不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反映。 欧阳玄所处的主要是元代中期,适逢“ 文治极盛”,元朝统治者在废科举数十年后又将其恢复, 汉族文人不断进入仕途,文坛之风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以奎章阁文人群体为代表的元代馆阁文人大力提倡“ 雅正”文风,例如在元代文坛有巨大影响力的虞集就提倡“ 不大声色”[5],后人评为平易正大,纡徐雍容,被称为“ 治世之音”。 在文坛上,欧阳玄与虞集同气连枝,他批评了南宋以来江西派为代表的“ 奇崛险劲”的文风,而对当时的雅正文风进行了肯定和赞扬,他赞虞集之文“ 自其外而观之,汪洋澹泊,不见涯埃刺乎其中,深靓简洁,廉判俱泯,造乎混成”[3],赞赵孟頫之文“ 为文清约典要,诸体诗造次天成。 不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 尺牍能以数语曲畅事情,鉴定古器物、名书画,望而知之”[3],评价周权之诗“ 吾爱其无险劲之辞,而有深长之味;无轻靡之习,而有舂容之风”[3]。 针对当时的文坛风气,欧阳玄在《 罗舜美诗序》 中评道:“ 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于古。 ”[3]欧阳玄对时人的评论之中多次提到“ 雅正”,正符合当时社会文风,亦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馆阁文人的追求。

然而,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数十年后才恢复科举,也是迫于当时的国家形势。 当时,元朝统治阶层相互倾轧,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元廷被迫加强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开科举以吸引汉族士子入仕,以便收拢人才,缓和民族矛盾,更好地巩固统治。 恢复科举极大地迎合了当时社会最大的“ 发声者”,即汉族文人,与之伴随的便是当时士子对元廷统治指责之声的减弱,文学风格的凌厉程度也有所减弱,趋于雅正。 欧阳玄精通儒学,满腹才学,延祐元年参加科考,成为元朝恢复科举之后的第一届科举取士的进士,从而得以进入朝堂,正是这一层特殊的关系,欧阳玄对元廷统治十分拥护,他与所在的奎章阁文人提倡“ 雅正”之风,实际上也是希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欧阳玄在其《 寄有壬许参政》 描述了他面对科举重开的心情“: 京华白发染尘埃,喜见文场闭复开。 自是曹参当继相,不然王式肯轻来? ”[3]由此可见,欧阳玄绝对拥护重开科举, 而其所拥护的雅正文风也是在其所在的阶级立场而言。 同时,其所主张的文风亦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刘勰《 文心雕龙》评道“: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涎,故理俊而词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6]309故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个性的体现。 欧阳玄少年成名,精通儒学,文采飞扬,后又以科举进入朝堂,人生际遇可谓一帆风顺。 他曾自云“: 溪之水深且清兮,我濯我缨;溪之水清且深兮,我濯我心。 缨有尘兮尚可,心有累兮溪将无以浣我。 外洁静兮中明媚,我与溪兮各全其天。 ”[3]可见,欧阳玄在追求着心灵上的干净与宁静, 使他自己的文章突出文风之雅,文风达到其所追求的“ 廉则不夸,静则不躁,深则不肤,醇则不靡”[3]。 杨维桢《 王希赐文集再序》就对欧阳玄的文章评论道“, 我朝文章肇变为刘、杨,再变为姚、元,三变为虞、欧、揭、宋,而后文为全盛。 以气运言,则全盛之时也”[7],揭傒斯《 欧阳先生集序》 赞“ 其为文,丰蔚而不繁,精密而不晦者,有典有则,可讽可诵,无南方啁哳之音,无朔土暴悍之气”[3],后人亦评道,“ 明畅而温柔,渊静而光泽,其辞和平而意深长”[8]。 欧阳玄的文学创作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一致赞赏,这正是他对自己所追求的“ 雅正”文风的实践。

欧阳玄的文名以及文学创作与他的文学思想是难以分开的。 欧阳玄学识渊博,文绩卓著,诗词文章闻名天下,在元代文坛上与虞集齐名,被誉为“ 一代宗师”,元末钱有壬《 玩斋集序》 曾赞“ 以文章道德鸣海内”[9],宋濂更是将其与欧阳修称作“ 双壁相望,照耀两间”[3],由此可见欧阳玄地位之卓然。 作为元代中期文坛上的代表人物,欧阳玄的文学创作观和实践构成了元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欧阳玄的创作观对元代中后期的文风影响极大, 这不仅主导了当时的文坛,也对后代的文坛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欧阳玄是元朝恢复科举后的第一批进士之一,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编纂三史,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文坛巨擘,却暗于现今,本文以欧阳玄文学思想中的创作观为研究对象,旨在做探本析原之考察,力图从多个方面展现出欧阳玄的文学思想中的创作观。

关键词:欧阳玄,创作观,作家,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绍平.宋辽金三史的实际主编欧阳玄[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1).

[2]朱熹.朱子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欧阳玄.圭斋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0册.

[4]刘梦初.欧阳玄和他的诗文理论[J].求索,1994(6).

[5]熊江梅.欧阳玄文论管窥[J].怀化学院学报,2008(6).

[6]刘勰著,周振甫释,文心雕龙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杨维桢.东维子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

[8]查洪德.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J].晋阳学刊,2000(9).

《一代宗师》缘何落马 篇8

1月16日,第86届奥斯卡公布最佳外语片5强名单出炉,《一代宗师》最终没能获得“5强厮杀战”的入场门票。659万的北美票房成绩让该片在2013年北美最卖座外语片排行榜位列第三并获得了外媒的不俗评价;影片在北美也由对中国电影非常熟悉并以擅于市场运作的韦恩斯坦公司发行。这样看来《一代宗师》的影响力显然要比今年参加这一奖项角逐的其他影片高出很多,但为什么依旧遗憾落马?或许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其中答案了。

十幾年前,《卧虎藏龙》在奥斯卡的成功让北美影迷对想象中的中国功夫有了初步印象。而当《英雄》、《十面埋伏》等更多武侠片进入北美地区发行放映后,“武侠江湖”的神秘面纱被彻底揭开。经过十年的市场培养,北美影迷已对这一电影类型的风格与套路不再陌生,因此当《一代宗师》在北美上映之初打出“讲述李小龙恩师的故事”的宣传语时,相信影迷们不会再有当年《卧虎藏龙》带给他们的奇观化的观看欲望。况且《一代宗师》的整个故事有着王家卫电影一贯的疏离感,影片的故事也最终回归于香港寓言,这些过于本土的叙述和表达也很难被外国观众读懂。

当小众成为热门

最佳外语片的评奖原则与主竞赛单元也大不相同,每年美国电影艺术学院会以小规模投票的形式来决定外语片的入围和归属,这就使得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是一个相对小众并且已经有了习惯性思维的行为。和最佳影片倾向于主旋律电影相比,外语片的评委们往往会更青睐一些名气小但社会意义丰富的电影,比如近几年的最佳外语片得主——《爱》和《一次别离》等,这些影片真实纯粹、揭示人性,表达的情感直抵人心。而那些投资巨大、拥有明星阵容和已经获得成功的影片反而很难走到最后。比如与本届入围5强的《绝美之城》和《狩猎》相比,《一代宗师》更显商业化,也更加符合娱乐大众的要求。这恰恰是与这些评奖原则相违背的,影片能够进入9强的评选,看来已经实属不易。而《一代宗师》最终获得两项技术大奖的提名,也更加反映了美国人对影片的风格定位。

从本届入围的五强影片来看,《绝美之城》和《狩猎》是该奖项的最有力争夺者。在2013年欧洲电影奖的获奖名单里,保罗·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以及剪辑奖四项大奖。而欧洲电影奖素来有“欧洲奥斯卡”的美誉。而在上月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该片又将最佳外语片收入囊中,可见《绝美之城》的受欢迎程度绝非一般。丹麦影片《狩猎》得奖的呼声同样很高,该片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丹麦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影片入围过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男演员奖。除此之外,《狩猎》还获得了2012年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剧本奖。

3月2日,强者间的对决结果即将揭晓,而我们只能重整装备,等待明年再战。

一代宗师台词 篇9

2、该烧香烧香,该吃饭吃饭,该办的事,天打雷劈也得办。

3、想不到你把我当戏看。我的戏,不管人家喝不喝彩,也只能这样下去了。今晚请您出来,也是想把该了的事了一了,该说的话说一说。

4、您真捧场。您看戏,我送票。

5、想想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6、叶里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

7、我一辈子没挂过招牌,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8、人生无常,没有什么可惜的。这扣子你拿回去,咱们要见什么,不见什么,以后再慢慢说。

9、这辈子,我成不了像我爹那样一天一地的豪杰。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

10、我踏出这一步的时候,我以为有一天我还会回来。想不到那次是最终一面,从此我仅有眼前路,没有身后事,回头无岸。

11、暗事好做,明事难成。

12、没有消息就是消息,再找个人吧。

13、“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是回头。懂我跟你说的意思么?

14、宝森不是想当英雄,是想造时势。此刻这炉子里,需要这根新柴。

15、武艺再高高可是天,资质再厚厚可是地。

16、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这样。

17、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

18、那我宫家的东西,就不能留在你身上了。

19、你爹最终的话是不问恩仇。你要是杀了马三,不是违背了他的心意了吗?

20、为什么武术叫功夫?功夫,其实就是时间。

21、你知道吗,民国六年,我打算去东北,因为那边有一座高山。大衣我都做了。之后因为打仗,所以没去成。大衣没留下,只留下一颗扣子,算是个念想。宫家六十四手是一座高山,不应当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22、这次让你下来,是想求个始终。

23、千古无同局,叶底是否能够藏花,有机会我们再印证。

24、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5、当年要真硬着性子把戏学下去,我定会是台上的角儿。千回百转,亦悲亦喜。唱腻了杨门女将就换游园惊梦唱着。那时候,你在台下,我唱你看。想想那样的相遇,也怪有意思的。

26、我是经小看着我父亲跟人交手长大的,听得最多的,是骨头碎的声音。我爹常说,我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因为我会迷。在我爹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招,是意。

27、我爹的话是心疼我,想让我有好日子过。但他的仇不报,我的日子好不了。

28、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29、我怕到时候一票难求啊。

30、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时间了。

31、姑娘说,她和你相识了半辈子,实则你不知她,她不知你。

32、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33、眼睛里仅有胜负,没有人情世故。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但凡一个人见不得人好,见不得人高明,是没有容人之心。咱们宫家的门槛高,可是不出小人。

34、你来,我等着。

35、其实人生如戏。这几年,宫先生文戏武唱,可是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个转身。

36、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是回不了头呢?

37、老人死守着规矩,新人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

38、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

39、给你看六十四手,是让你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拳不能仅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期望你能够举一反三。

40、风流本就是个梦。有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唱得远比说得好听。

41、所谓大时代,其实只是一个选择,或去或留。

42、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43、言必称三,手必称拳,是武林的一句老话,意思是能人背后有能人,凡事让人三分。你老人家替我取这个名字,是提醒马三,要谦虚,要本分。

44、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

45、在北方有句老话:人不辞路,虎不辞山。

46、在我岁之前,未曾见过什么“高山”,岁之后我遇到第一座高山,没想到人生最难翻越的,是生活。

47、叶先生,今日我把名声送给你,往后的路,你是一步一擂台。

48、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我,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期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49、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50、叶先生,说句真心话,我心里有过你。我把这话告诉你也没什么。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这些话我没对谁说过,今晚见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就都说出来了。就让你我的恩怨像盘棋一样,保留在那儿。你多保重。

51、人活这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52、我选择了留在我的年月,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53、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54、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儿,我们见的还少吗,凭什么宫家的就不能绝。

55、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在你眼中在,这块饼是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提高。真管用的话,南拳又何止北传,你说对吗?

一代宗师影评 篇10

但是随着王家卫自己也在不断积淀,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电影创作的诉求,已不会完全如原来那般私人情绪化,他势必要在精神层面上转向更高的领域。武林,成全了王家卫的这种诉求,王家卫也用这部电影巩固了武林在电影美学中的地位。体此刻他电影里的,便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从头到位,王家卫都把影像处理得很暗,超多暗色块儿填充在画面里,虚焦重影,这是他喜爱的一贯风格,再加上他挚爱的流淌着情伤与变迁感的音乐,都是他以往作品气质的延续,进而造就了这部辨识度极高的王家卫作品。

王家卫用整部电影成全了一个“韵”字,也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里的毫无疑问的电影大师。

宫二这个主角太适合章子怡了,她仿佛是《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跟《2046》里的百灵,混合蜕变以后的女生!章子怡这次的绽放,是主角给她的,也是她“自己找回来的”。

叶问与宫二过招的那段动作戏,流畅又富有美感,两个人的情愫在切磋间的来往交流,也透过镜头语言表达的清楚明白。王家卫在这部作品里,的确变得接地气了一些。

梁朝伟的表演完整、稳当。本山跟小沈阳我都能够理解。但是《乡村感情》的赵玉田竟然也出来了,而且还有一大段台词,没看过这剧还好,对这剧很是熟悉的我,在那一段彻底出戏了……

还有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张震,几场戏,冷峻,莫名,干净利落。在这个人物身上,王家卫有意的留白,这也是他的癖好。他电影里总要有一个让人思考其存在的用意的主角,他的电影也需要这样的主角来增加电影本身不确定性的感觉。

毫无疑问,宫二是所有人物中最立体丰富的一个,叶问刻画得反倒单薄,有点反客为主的意思,如果认为“一代宗师”意指叶问,或许不准确,王家卫只是假借了叶问的视角,见天地见众生,见一个时代的气度,见一个时代的侠风道骨。因此《一代宗师》,你见到的不是招,是意,王家卫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热闹的打斗,而是更多的将视角聚焦在门派的师承关联,武者的礼仪气派上,因此功夫的一招一式,台词的一言一句都深有讲究,所谓外行拍热闹,内行拍门道,这点正是《一代宗师》与以往功夫片的最大不一样。在影像的建构上,依旧延续了王家卫电影一贯精致暧昧的视觉风格,每一帧画面都能成其为一张独立的摄影作品。慢镜,窥视同样没少。人物塑造上比较遗憾的是张震和宋慧乔,宋的惊鸿一瞥如过眼云烟;张模糊不明的人物交代,与剧情看似毫无瓜葛的突兀存在更是让人大感意外。可能戏份被删了很多,王家卫说之后会出四个多小时导演剪辑版的蓝光版,但愿会在此交代清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说实话,这部戏我期盼已久——除了五年前的长江七号,。毕竟是第一次在影院看王家卫——之前10月份在北京百老汇举办的香港影展有《花样年华》,我本来买了套票,但正因《花样年华》是国语版,转给别人了。

影片打得挺不赖,其实这片更适合叫《功夫》,不仅仅打,还有要领讲解。道具场景做的好才重要。你看,别看就七八年功夫,这片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古董泛出的光泽。片里的金楼,那一镜一窗一阁子,都跟这片一样,精致。一看摄影就知道是王家卫的片,即使不是杜可风,也把墨镜肆无忌惮的特写、近景发挥得如梦似幻——老早之前说可能是李屏宾,之后又说是个白人,结尾字幕上写着摄影指导果然是一串字幕。就是配乐梅林茂掉了份儿,一会儿是蜘蛛侠大破沙人,纽约重新和平;一会儿是美国往事可堪回首,人去楼空茶凉。哎,音乐出色的那几段还是人家王家卫自己配的:一段歌剧,衬出宫二爷的洋底子;玫瑰玫瑰我爱你,张震在香港看来是如鱼得水不愁吃穿了。

宋慧乔负责穿旗袍,好赖人家穿起来也标致,看起来舒服;张智霖唱曲儿,贵气,不知道还以为这个龙套是给张国荣留的呢。就说赵本山出来你笑没笑,没有,忍住了——到了香港,赵老师就原形毕露了,盖不住大忽悠的气质了。张震挺可惜的,被剪没了都;小沈阳竟然不是我所料的那个哭丧报仇的,好!特此提醒,各位敬请留意王家卫新片,《一线天与三江水》,主演张震,小沈阳。

《一代宗师》的美国版 篇11

有在美国的华人朋友看过该片中文版,也看过美国版,觉得美国版要更好看些——影片聚焦于“一个人的‘一代宗师’,而不是焦点模糊甚至是‘失焦’的‘一群宗师’”。这位朋友还有一个新发现:美国版《一代宗师》中梁朝伟饰演的叶问说的是地道的“香港话”,而不是“广州口音”的“粤语”。这位朋友的发现,让笔者第一次注意到“香港话”这一概念。

所谓粤语,即广州话、广府话或白话。香港著名粤剧研究专家唐建垣(也是甲骨文研究专家和古琴古筝演奏家)认为,广州话曾以西关话为标准,特别“骨子”(精雅)并有拖长的尾音。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生活的变化,过去的西关广州话如今只会在1950年或之前的粤语影片中出现,即吴楚帆、白燕、张活游、张瑛、容小意等著名粤语片明星主演的影片。如今,无论广州或香港等地的粤语,已很少拖长尾音,说话节奏较之那时候也快了很多。

笔者看的是《一代宗师》的中文版,没觉得梁朝伟在影片中(包括他过去曾出演的影片)所说的粤语与广州人所说的粤语有什么本质区别。同在《一代宗师》中出演金楼教头之一的卢海鹏,是地道的广州“西关少爷”,毕业于西关名校广州29中,人们不可能分辩出他和梁朝伟之间同操粤语时会有何区别。但他们与如今相当一部份广州人、香港人所说的粤语,还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说“行路”“行过去”,香港人会说成 “走路”“走过去”;部份广州人会将“闩门”“闩窗”说成“关门”“关窗”;广州人说的“一台车”,香港人则说成“一部车”;香港人说“熄灯”,但部分广州人会说成“关灯”。

最叫人意外的是,粤语中对通道因有物件阻塞需要抬腿跨过时说“槛过”,但广州会有人说成“跨过”——诸如此类,只能说内地在推行普通话过程中,人们把某些书面语言不自觉地用到日常生活用语中去了。相反,香港人的粤语却无此改变。其实,现在香港人保留的粤语习惯,在有些人听起来,比广州人更正宗、更顺耳。因此,无论梁朝伟还是卢海鹏,他们在影片中所说的才是最地道的粤语,而不是“香港话”。

《一代宗师》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无论佛山、广州或香港,里面的南派武“宗师”们所讲的都是地道的粤语,即地道的广东话。如此说来,本没有所谓的“地道香港话”,正如不存在“地道香港歌”一样。

上一篇:医院各部门岗位职责(手术室、供应室护理)下一篇:股票的操作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