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2024-06-02

浅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用8篇)

浅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篇1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就是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包括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会计信息的建立与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培训,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诸多内容,都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与原理进行安排组织,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正确的进行。下面仅就会计电算化工作涉及的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企业高层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新《会计法》第27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核算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提高其经济效益,必需加强管理,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网 )以保证企业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一些变化

1.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财会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环境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财会部门人员的构成从原来的财会专业人员,转变为由财会专业人员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维护员等构成。财会部门能够高效地完成传统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核算内容,还可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各种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如财务预测、成本控制、销售预测、企业资源规划等。随着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会计工作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可以在终端机上瞬间完成,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财会业务,可由其他有关人员在终端机上完成;由几个部门按原规定的步骤才能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以由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程序符合新形势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2.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后,财会业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及报表的生成方式、财会信息的储存方式及载体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手工处理时期的反映财会业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有所减少。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经济业务交易发生时,有关信息由经办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操作、计算机自动记录,手工操作财会业务时期使用的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凭证、单据有些被部分取消,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一些工作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改为以磁、光介质为媒体进行存储,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控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控制为主,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且发现的难度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更大,所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而且复杂,必须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于上述原因,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尤其是财会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它要求由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面的控制。

二、需加强和改进的几个方面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及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管理制度等。

1.组织机构设置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培训,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要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岗位划分和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岗位一般分为:会计电算化主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审核记账员、会计档案管理员、电算审查员。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

工作人员的岗位安排除考虑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保证按照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如审核记账员岗位不得由出纳人员兼任,也不得审核自己输入的凭证。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主要明确每个电算化岗位的职责,督促工作人员及时保证工作的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纪录,保证工作质量、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

3.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系统使用管理、上机操作规程、帐务处理程序,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保证所有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真实、有效,保证企业的经营效果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反映出来。

4.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包括贮存在软盘、硬盘及光盘等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书面形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会计资料的管理与保密、数据备份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保管。

5.会计电算化系统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除以上制度的建立保证外,还应该建立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制度。

为使会计电算化工作健康发展,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上,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同时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使用系统运行的差错。在系统转换及程序修改控制等方面也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使之制度化。

浅议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也是会计工作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它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强度, 而且简便、及时、便于管理, 但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相结合, 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部分替代人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已被广泛应用, 它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主体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核心, 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一)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 会计主要工作不再是单纯由人来完成, 而是由人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 有的则直接由计算机独立完成。例如, 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 由计算机代替人工来完成, 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 存储方式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 会计数据均是记录在纸质介质上。而电算化条件下, 会计数据的存储形式则转变为机器可读文件, 在经济活动发生时, 直接将会计数据记录在电脑硬盘或光盘上, 形成电子会计凭证原件。但是, 这些数据容易被删除、破坏和篡改, 并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和审计线索, 给企业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就使得计算机机内文件的安全保护、备份和恢复、禁止非法操作变得极为重要。

(三) 对会计人员要求的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记账下, 会计人员只需懂得会计专业知识, 熟悉并严格按照财经法规从事即可。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 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以电脑为工具, 学会分析、评价和运用各种数据,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使人与计算机有机结合, 发挥最大功效。

(四) 内部控制范围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例如, 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销售等。由于这些工作主要是依赖计算机和网络完成的, 所以, 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范围也相应的扩大, 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内容, 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电子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开发与系统维护等。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应对措施

(一) 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保证, 那些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不利于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因此, 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规范会计数据的格式, 为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

(二)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明确责任分工

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工作组织及岗位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应根据会计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结合会计电算化业务的要求, 分别设置操作岗位, 如系统管理、凭证录入、审核记账、数据备份、档案管理等, 规定各自的权限, 明确各自的责任, 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 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三) 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 对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控制成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重点目标, 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控制。可以采取防火墙技术, 对病毒及非法访问者进行阻挡;或者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 定期检测并清除病毒;还可采用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全方位保护计算机安全。

(四) 注重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培养

由于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进行的, 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 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开展工作。因此, 企业应立足于本单位实际, 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推动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内部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适应会计工作的变化。除了完成基本的审计工作外, 还要重点检查系统软件、硬件及数据的安全保密措施是否完善;系统开发文档是否齐全、规范;检查和测试会计软件的正确性;检查输入数据正确性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等。

总之,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但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只有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论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决策与信息, 2008 (8) .

[2]、郭延瑞.试析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08 (32) .

浅议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完善 篇3

摘 要 为了规范国内会计行业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国于2002年12月在总结国内会计工作经验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自《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的会计行业日渐成熟,越来越显示出新会计制度的优点。究竟新的会计制度和旧的会计制度在基本原则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本文通过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谈一谈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基本原则 完善

新的会计制度自2002年12月29日发布,截至2004年,彻底废除旧的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新旧制度相比,在基本原则方面新制度显得更加完善。对新旧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深刻领会基本原则发展背后的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

一、新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把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会计人员在这个原则要求下,就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充分尊重经济实质,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上的经济事实相一致。虽然经济多元化了,表现形式也相对复杂了很多,但是,我们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其信息实质上是反映经济事实,不是反映这种现象代表的经济形式,我们会计事务中涉及的权益法、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例证,也就是母公司在子公司拥有的权益资本虽没有超过半数,但是,母公司通过其他方式对子公司或者被投资的经济实体实施控制时,被控制的企业也被纳人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

二、谨慎性原则进一步加强

在原来的会计制度中,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这样的: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然而,在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秘密准备。两者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更加具体和细致。体现在具体会计核算中就是对或有事项中的负债进行确认,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不得滥用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计提各种财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做好计提存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以及应收款项的坏账、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减值方面的准备。二是谨慎对待或有负债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并及时反映或有负债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计制度》中专门针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三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了调整,可以使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计算。四是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可以在发出库存货物计价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我们实行谨慎原则,是要对不确定的因素做出合理的、科学的估计,在估算的时候要特别谨慎,保证既不要忽视一些因素对资产的影响,也要做到不多计资产或者收益,对企业的负债情况和费用情况也要如实计提,不能少计。在具体工作中,绝不能滥用谨慎原则,要有效地防止以谨慎性原则为名,任意计提各种准备。

三、重新修正了历史成本原则

新的会计制度中是这样规定的:“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样把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明确地提出来,其本质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可以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企业的资产或者收益进行计价。企业的工会制度中仅仅对计提应收帐款的坏帐准备做出了一些规定,企业的股东大会制度对收款坏帐、短期投、长期投资减值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新的会计制度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了重新修正,也是目前会计工作的客观情况的必然要求,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信息保障。我们知道,当企业的一项资本发生减值,发生减值的部分就不能给投资者或者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这部分资产已经不能算作资产了,因此,应该及时的计提减值准备。这是谨慎性原则以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是准确、客观放映经济状况的实际要求。

四、相关性原则进一步完善

原来的会计制度中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就这一问题的规定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样的规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体现了提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正目标是为决策服务的,也就是提供的信息要对决策有用,不是满足某个方面的要求,其需要是更加广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是包括多个方面的,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者,也包括与企业相关的单位或者个人,政府部门、投资者、企业职工、社会公众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全面,尽量使所提供的数据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五、进一步强调重要性原则

新的会计制度强调重要性原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和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在很多会计实务中都运用到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确定自己的重要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而对重要事项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束语

会计制度中,基本原则是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规范,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对原来的基本原则进行修改、补充和加强,是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了会计制度中基本原则的实质,才能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为企业发展和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义秀.企业会计制度导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8.

[2]谢华.谈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四川会计.2008(10).

浅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篇4

浅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应从会计环境、利益导向、诚信教育、高校教育等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作 者:申亚楠 郭春明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6(2)分类号:B82-067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规范 建设

社区民主评议会制度 篇5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切实保障社区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结合社区实际,制定社区民主评议会制度。

一、社区民主评议会的涵义

社区民主评议会是指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对社区居委会全面或某一单项工作、政府在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考核评议,并做出相应的书面评定意见的一种会议制度。主要是听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接受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审查和考评,以推进社区民主监督,促进社区各项工作。

二、社区民主评议会的内容

1、完成社区工作目标任务情况;

2、承诺的履行工作职能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3、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4、其它有关社区建设的专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社区民主评议会的参加人员

评议会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负责召集,成立评议小组(人员确定15-20人),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评议组长。设书记员一名,负责会议记录和有关业务工作。评议会原则上于每年年底进行综合评议或某项工作终了时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还可采取专题评议和考查评议等不定期的评议方式。对社区工作者的评议,还可以采取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或社区居民委员会扩大会议进行评议的方式。

四、社区民主评议会的召开

评议小组成员由社区居民、社区党员、辖区单位等有关人员组成。参加评议的人员应当是本社区内具有较好政治文化素质、熟悉相关业务、能正确判断事物、能积极发表意见的居民代表或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五、社区民主评议会的一般程序

(一)准备阶段

1、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确定参加评议人员,成立评议小组,确定书记员。然后进行分工,并确定不定期的专题评议和考查评议的方式、内容;

2、被评议对象于年初向社区居委会递交全年工作计划;

3、年底进行综合评议前,由评议小组通知被评议对象于15日内递交工作总结;

4、评议小组在收到被评议对象的工作总结后,组织评议人员进行考查调研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二)会议程序

1、评议小组负责组织召开综合评议会议,听取被评议对象在工作绩效、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方面的总结汇报;

2、由评议小组进行讨论点评,形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书面评定意见;评定意见须经评议小组全体成员签字。

(三)后续工作

1、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在评议会召开后的三日内,将评议结果反馈给被评议对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并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上或居务公开栏予以公开;

浅议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构建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的

1.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数据资料, 必须真实可靠, 这不仅是企业外部有关部门, 如国家税收部门、企业的投资单位的需要, 也是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进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2.有效考核、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企业内部制定控制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 一方面有利于该部门或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另一方面也为考核和评价各部门、甚至是每个职工的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

3.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理化,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 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减少或杜绝企业内部各种有意无意的违法违规操作。

二、当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或黑客的侵扰, 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 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 一旦发生将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另外, 在网络环境中,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是单机的数十倍, 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会计信息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 管理与监督不严格

按财政部规定, 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条件, 并且需要有关财政部门的审批, 但实际上一些企业未经批准就直接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或是没有依照执行, 一些制度在基层单位被流于形式, 同一人用不同的姓名、口令进入系统进行两项不相容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会计信息电算化带来的风险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电算化后, 会计资料的存储介质由手工条件下的纸变成了磁性存储。磁性存储介质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分析直观性差、数据涂改不留痕迹、忌受潮、忌磁化、忌受热和忌弯曲等, 这些特点给会计资料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内部控制问题。此外, 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还带来了一些其它风险问题。

(四) 财务人员素质有限

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人员对开展工作的重要性, 对其管理和素质要求都不高。岗位职责分工界限模糊, 不相容职能分离与相应职责分工是手工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 而在会计信息化中由于会计软件的功能集中, 导致职责的集中, 在手工操作中不能合并的岗位在会计信息化中得到合并。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构建

(一) 创造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其次加强系统的组织控制, 合理确定权责关系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是实施内部控制的载体;最后调整内部控制方式, 重新界定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

(二) 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风险控制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不同风险, 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企业所定目标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做到有备无患, 就需要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1) 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建立风险评估信号和指标体系, 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风险; (2) 健全风险控制的运行体系, 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及时采取措施, 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3) 建立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门, 目的是帮助企业能够迅速的对事故及故障做出反应, 将事故及故障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

(三) 制定和完善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相适应的组织与管理控制措施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 必须对原有会计机构作相应的调整, 增加网络管理与监控的岗位, 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要明确职责分工, 并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 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 并用密码控制。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密码泄露、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系统。

(四)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也为了预防和减少财务行为犯罪, 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应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 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独立, 稽核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监督审计程序, 内部控制监督机构人员应由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构成。

(五) 提高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素质

企业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 还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如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及维护、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等。企业在安排会计人员从业时, 应综合考虑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此外, 企业还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技术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职业道德

一、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标准的制定,直接受到会计质量特征的指导。在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特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质量的70%以上,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投资者把资源投资于企业,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出于这一目的,投资者需要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等,这些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但目前的会计工作中,虚假、歪曲的会计信息让众人触目惊心。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2.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有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地造假,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逃税,甚或虚列数据来掩盖贪污受贿。这类现象目前较为普遍。

3. 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由于忽略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所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估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价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加上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及时,这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等。所以,许多会计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同时,由于已有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4.由于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没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

5.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

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不容争论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

只有通过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前提。

2.尽快制定和出台具体会计准则并继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準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是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3.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智结构,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责任。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和职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使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和手段。再者,要求每一位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要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理念,一方面要增强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

4.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5.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翠香.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08.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重要性;信息失真;措施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财务收支失控,国家财产严重流失,企业破产等等。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多年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界研究的主题。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是由会计手段反映出来的企业各种资产变化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总称。会计信息是各单位乃至国家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它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效果,可谓关系重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容易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导致了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二)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转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二)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竟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三) 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等等。所以,许多会计原则的具体应用,如果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四)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五)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前几年一直从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工作中发现,不少单位一把手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以减员增效为借日,任意减少财务人员数量,造成不相容的职位由同一人兼任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四是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对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

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公用事业财会,2008,(2)。

[2]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3]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4]王桂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3)。

[5]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6]高克勇,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分析与对策研究  会计网 2011 ,(10)endprint

摘 要:本文就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失真的具体表现,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一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重要性;信息失真;措施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财务收支失控,国家财产严重流失,企业破产等等。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多年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界研究的主题。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是由会计手段反映出来的企业各种资产变化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总称。会计信息是各单位乃至国家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它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效果,可谓关系重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容易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导致了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二)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转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二)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竟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三) 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等等。所以,许多会计原则的具体应用,如果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四)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五)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前几年一直从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工作中发现,不少单位一把手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以减员增效为借日,任意减少财务人员数量,造成不相容的职位由同一人兼任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四是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对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

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公用事业财会,2008,(2)。

[2]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3]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4]王桂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3)。

[5]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6]高克勇,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分析与对策研究  会计网 2011 ,(10)endprint

摘 要:本文就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失真的具体表现,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一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重要性;信息失真;措施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财务收支失控,国家财产严重流失,企业破产等等。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多年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界研究的主题。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是由会计手段反映出来的企业各种资产变化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总称。会计信息是各单位乃至国家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它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效果,可谓关系重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容易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导致了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二)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转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二)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竟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三) 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等等。所以,许多会计原则的具体应用,如果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四)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五)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前几年一直从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工作中发现,不少单位一把手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以减员增效为借日,任意减少财务人员数量,造成不相容的职位由同一人兼任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四是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对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

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公用事业财会,2008,(2)。

[2]孙丽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3]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Z1)。

[4]王桂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3)。

[5]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自考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下一篇:煤矿地质学工作总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