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024-10-15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通用8篇)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1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84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通过“质疑问难,确定目标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教学。能借助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揭题激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文。板书题,读题。

2、激趣

读了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人类可以在“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文吧。

二、初读文、请同学们放声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

2、分小组朗读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正音:“碎”是平舌音;“超、省”是翘舌音;“鲸、亡”是后鼻音;“某”的韵母是“u”不是“u”。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齐读最后一句)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提示注意点:

“碎”的一竖从两个“人”的下面起笔;

“匀”要写得方正、舒展,而做“”均 的部时,左右要压缩;“省”的上面的一点不能少。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第二时

一、精读文,导读引悟

过渡: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第一大组重点研读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2)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1)第一大组:从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2)第二、三、四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二)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②鱼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这一段起引出话题的作用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何止”即远远不止,可见其多。

②这一段既承接上文,又统领下文。

(3)第六自然段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③人类模仿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发明了很多东西。

(4)第七自然段

①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三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三大组汇报探究第四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第四大组汇报探究第五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二、拓展延伸、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3、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4、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三、奇思妙想、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四、外迁移

五、作业超市、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种种生物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2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小短文。本课的设计旨在凸显科普文文体特点以及中年段阅读教学特点,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 提取信息。科普小短文条理清晰, 逻辑鲜明, 运用思维导图, 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重要信息, 并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二是凸显段的学习, 领悟写法。本课教学重点聚焦第2自然段的学习, 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飞机发明的过程, 感受段落表达的顺序, 从而发现段落的写法, 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奥秘, 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三是重视自主学习, 让学于生。课中多次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真正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 提取重要信息。

2.聚焦段的学习, 利用图文转换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并尝试实践运用。

3.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 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课文脉络

1.出示课题, 了解预学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 课题中为什么要用双引号呢?你还读懂些什么?

2.出示“思维导图”, 梳理全文

师: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 也介绍了很多发明创造。我们能否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请大家先默读课文, 再根据课文填写。

3.交流, 点评

(1) 学生上台分享填写的内容。 (教师随机指导两方面:一是读好文中出现的新词———“薄壳结构”;二是学生提取信息时, 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 教师小结:我们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幅图, 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作“思维导图”。

二、利用“思维导图”, 解析发明过程

1.再读课文, 质疑追问

师:同学们, 人类的老师有这么多, 它们是怎么教人类的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请用“谁是人类的老师, 人类从它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随机评价)

2.合作学习, 初悟写法

(1) 师:人类是怎么向这些生物学习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 好好读一读, 想一想, 说一说。

(2) 小组合作, 完成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思维导图。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我们能感受到新式飞机的创造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自古以来, 人们就想飞 (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 到了1903年, 人们才从鸟的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飞机。那么人类在这个发明改良的过程中, 还经历了哪些阶段?请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 找出关键词后, 再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

(3) 交流汇报, 小组展示。 (教师重点指导:台阶下方填写时间, 台阶上方填写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4) 利用思维导图, 师生合作梳理发明的过程。教师说含有时间的句子, 学生说创造过程。

(5)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呀, 人类的探究永无止境, 未来, 飞机的发明创造还会继续进行。

3.自主阅读, 深究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 你发现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问题的发生、科学家发现秘密并进行发明创造。 (板书:发生寅发现寅发明)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否也写到这三方面?请大家读一读第3、4自然段。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这三段的写法大致相同, 但第4自然段没有写问题的发生, 随机指导学生补上发生的问题)

三、利用“思维导图”, 实践语言转换

1.介绍仿生学

师:像文中介绍的这样, 人类借鉴某些生物的特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 我们称它为“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还有很多。

2.练习语言转换

课件呈现两个仿生学的例子,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例, 学着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 同桌间说一说。

3.指名交流, 点评

师 (补充介绍) :鲁班从茅草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锯, 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仿生学老师”。因为四边形的课桌不够灵便, 宁波的一位老师发明了六边形课桌, 使用起来就更灵便了。

4.追问课题

师:学到这儿, 让我们再次聚焦课题, 此时, 你对“人类的‘老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呢?

教师小结:是呀, 人类的“老师”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啊!因为人类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生物身上的特点, 敢于尝试, 才有了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1.链接课外

师:人类利用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 瞧——— (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是人类发明降落伞灵感的来源、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发明创造的……)

2.推荐阅读

师:同学们, 相信你们对仿生学一定还想了解得更多吧, 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 叫《神奇的仿生学》, 由德国作家安提亚·赛安所写。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你今天课堂上的疑惑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呢。

五、课后作业 (自选一或两项完成)

说一说:我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仿生物品创造发明的过程说给他人听。

写一写:意犹未尽, 我想把课堂上的仿生例子像第2、3、4自然段一样写下来。

画一画:利用思维导图来概括课文内容、演示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过程, 真有意思, 我想选一篇课文也自创一幅思维导图。

读一读:《神奇的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课文时, 我们想要的总是太多———弱水三千, 不舍一瓢;想当然的总是太多———认为自己行, 学生就行。如此, 往往一节课中内容多, 任务重, 教师上得累, 学生学得累。怎么样把课上得简单一点呢?笔者依据文体特征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借用思维导图, 一张图成就了“简单”。

一、“简单”一张图, 思辨在行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便要力创情境, 激发学生认知发生冲突, 设疑、解疑, 点燃思维火花。笔者在课中三用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探秘语段写法、进行言语实践, 将阅读与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然后在交流点评中继续碰撞,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简单”一张图, 言语在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 就明确了它的定位———必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本节课, 笔者借填写思维导图之机, 其一之实践指向语言, 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 如科学家根据鲸发明的是“流线体”轮船, 而不是轮船,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建筑物”可以概括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其二之实践指向表达, 引导学生发现第2、3、4自然段特殊的表达方式, 均含有“问题发生、秘密发现、创造发明”三个内容, 随即提供其他仿生学例子的思维导图, 实现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的目的。

三、“简单”一张图, 方式在改变

中段学生阅读科普性文章, 往往会停留在关注科学知识的层面。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探读文章的表达、文字的运用, 本堂课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 促发学生自主默读课文, 与文本对话;促发学生之间交流磨合, 与同伴对话;促发小组之间质疑碰撞, 组际对话。如在第二板块交流思维导图时, 提炼“过了好久”这个时间对应的是什么, 一小组提炼的关键词是“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另一小组提炼的是“蜻蜓翅膀末端有厚斑, 防止颤抖”, 显然, 第二小组的提炼更为精准, 怎样让学生发现?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 学生畅所欲言, 成了课堂的主人。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解】

《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培养创造力,课文重点介绍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结构完整,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设计理念】

凸显“学科本质”,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探索精神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彰显“儿童天性”,唤醒主体意识,鼓励个性表达,“听说读写思”既是目标和结果,也是过程和方法;彰显“成长意识”,确立多元目标,发展思维品质,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链接科学与生活。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薄”“壳”两个字的读音,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 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 由“老师”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师:我们来读一篇科学小品文,齐读课题。

2. 谈话导入

师:课前读过这篇课文吗?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这里的“老师”是指种种生物,鸟儿、蜻蜓、鲸、贝壳、袋鼠等。

师:那这里的引号你读懂了吗?

生:引号表示“老师”一词有特殊含义。

【设计意图:找准教学的起点,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评析:零起点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说,是在浪费生命。吉老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清楚、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真实的起点上展开教学,破除零起点,让教学发生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才是生本意识的真正体现。)

二、 抓“词句”初读课文

1. 师:课文中还有另外两个词,也用了引号,捧起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师:这里的引号用法跟刚才的相同吗?

生:用法不同。流线体、薄壳结构都是科学术语,用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2. 师:课题读懂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生词:惨祸教训某些机毁人亡流线体

坦克均匀省料轻而易举薄壳结构

师:“薄、壳”这两字读音是这样规定的:

báo多用于口语;bó多用于书面语

ké用于口语;qiào用于“地壳”“金蝉脱壳”等

看一看,会读吗?试读。

3. 师:字音读准了,课文读得怎么样呢?

师:同桌两人分自然段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好的就在他的课题旁边画个五角星作为鼓励。

学生依据读书要求朗读课文。

师:先读好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和微笑悄悄告诉老师。得到五角星的同学把小手举高,让我们大家看看。这么多的同学都得到了鼓励,看来,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了不起!

师:那么,(没得到五角星的孩子)你怎么没得到呀?

生:读得不熟练。

师:长句子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4. 师:能读通顺吗?

① 出示: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师: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这里有个二类生字(凸显鲸),怎么记?

生: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鱼表示鲸虽然是哺乳动物,可以像鱼类一样在水中生活。

师:瞧,它来了!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体”(画笔凸显)。

② 出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读一读,指名读。

师:祸,认识吗?

生:示字旁,与古人祭祀占卜有关。祸本义是指人为地降下死难,损害、危害。

师:犯错误引起的灾难,叫祸事;引起灾难的人,叫祸水(祸根、祸首);有了作恶的念头,叫有了祸心。

师:汉字有趣吧,我们一起写好这个字,注意:横折钩内收,人字捺变点。

学生默写一遍。

师:课文中,机毁人亡的惨祸怎么造成的?

生:问题出在机翼处。(画出句子,标出停顿)

师:大家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用心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有能力在初读课文时自主识字。出示生词认读,旨在检查纠正误读情况,体现教师指导的意义。凭借字典确定读音,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些学习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语文素养。这整个指导的过程完全依据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而定,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点评: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吉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识字教学抓得非常到位。特别注重生字的读音和书写,她能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出色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 学“表达”感知内容

1. 师:课文里介绍到的“老师”们来了,它们听说自己成了人类的“老师”,好高兴哦!可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师:那我们来帮帮它们吧!根据要求,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出示:

选一选:选择一个生物朋友。

读一读:找到相应的自然段,不出声默读。

想一想:为什么称它是人类的“老师”。

说一说:用下列句式说一说: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了(创造出、改进了)。

师: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式,讲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出示“说一说”句式)

生:人类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类从鸟儿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生:人类从鲸的形体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生:人类从打蛋壳的“薄壳结构”得到启示,创造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

2. 师:第三自然段还有几位老师谁来介绍?

生:人类从鸟类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生:人类从蜻蜓翅膀的厚斑点中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

生:人类从苍蝇、蚊子、蜜蜂的飞行特点中得到启示,造出了新式飞机。

师:把这几个意思合成一句话。可以请关联词来帮忙。

生:人类不仅从鸟儿飞行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还从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中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

3. 师:孩子们,你们介绍得很清楚,太专业了,我们的生物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作为感谢呢!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启发呀?想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弄清楚人类是怎么研究章鱼发明吸盘的。

师:看来你对仿生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关注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生:大自然很神奇,给了人类很多的启发。

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大自然拥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从逻辑上讲,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老师”是谁;二是以何为师。第一个问题简单,学生一读课文便知,第二个问题有难度,在深入阅读文本时才逐渐被感知。

环节的设计紧凑、巧妙,凭借课文的句式练习表达,降低了难度,便于激发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帮助生物朋友们解答疑惑,学习变得主动自觉。在学生快意表达内心体验和个性理解时,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内化了概括、归纳课文内容的方法。观看视频是作为奖励引入的,时机安排妥当,进一步拓展了仿生学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师:课文内容丰富有趣,我们以常见的鸡蛋为例,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师: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想想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根据回答,标注:发现、探究、创造

师:你看课文介绍得多有条理呀!我们平时写文章、做事情也要这样有序地安排。(板书:有序)

师:同样是介绍人类的老师,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五自然段介绍得很详细,第六自然段介绍得很省略。

师:你非常关注表达,用最本真的话语说出了语言表达的秘密。(板书:详略)

【设计意图:学习表达,不仅要关注语用实践,还要学习表达的知识,有序地表达、详略有致地表达就是语文知识、语文本体、语文课程,不容忽视。】

(点评: 教学中,吉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思考,读和理解自然融合,形成一种无缝的衔接,进入了行云流水式的“无痕”境界。)

四、 学“写字”总结全课

1. 过渡:蛋壳的秘密在于它的拱形曲面结构能够均匀受力,(出示示意图,理解“均匀”)人们从中得到启发,造出很多的建筑。

2. (出示卡片:均、匀)注意观察:匀到均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写好这个词,要注意字的变形规律。匀字宽宽占满格,靠近伙伴形变窄,短小偏上末笔提,团结友爱情义长。

师板书,生仿写,评价。(写得正确一颗星,笔画规范一颗星,纸面整洁一颗星)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与第一课时联系紧密,贵在扎扎实实,一课一得。“均、匀”都是生字,且是个常用词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是必要的。】

(点评: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吉老师在她的第一课时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3.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写字,结识了许多生物“老师”,孩子们学习主动,学有所获。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类的“老师”,细读课文,发现更多的奥秘,学习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精准。

【总评】

在习惯的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吉利老师执教《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我感受到了吉老师本人深厚的语文素养和大语文精神。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去学习,非常重要。为此,新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吉利老师在执教本课时,首先由检查预习情况入手,接着让学生读课题,产生疑问: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课文里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翻开课文进行初读。经吉老师这么引导,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为学习新课文埋下了铺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 识字学词,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吉老师在本课教学时,识字教学抓得非常到位,注重“薄”“壳”两个字的读音指导,关注了学生对于“流线型”等一些词语的理解。她能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节课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出色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 解题生疑,唤起期待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吉老师在教学这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人类“老师”到底是指什么呢?课题中为什么加双引号?为什么称他们为“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地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四、 充分朗读,走进文本

吉利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始,她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默读。在这个过程中,吉利老师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① 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② 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③ 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吉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教学本课时,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文中多次提到了“老师”,吉利老师让学生先默读,读后让学生自己介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 关注文体,重视表达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无论是语言特色,还是表达方式,都有独特性。吉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文体特征,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了什么,还让学生了解了文章是怎样写的,从读懂一篇文章到读懂一类文章。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语言的典范性,其语言的范式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吉老师通过“人类从得到启示,发明了(创造出、改进了)。”这一语言范式的训练,学以致用,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将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范式的文本语言传递给学生,让这些语言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

六、 自编儿歌,指导书写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吉老师通过自编儿歌,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三星”评价,激发学生对习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写好字”向“我要把字写好”转变。这样,学生对习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视,也就有了持之以恒把字写好的决心与动力。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难点: 知道学生说说三-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飞机设计)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g.总结。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二至六自然段例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会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点题作结。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学习本文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并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并未作过多的分析,而是采取了引题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读自问、讨论等形式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是一种不仅有利学生“学会”,而且有利学生“会学”的好办法。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3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

但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加强。应该更贴近学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话题,及时给予指导。

看了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我的老师教学反思三篇

2、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3、教师教学反思

4、小学科学的教师教学反思

5、《大自然的启示》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4

最近上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感触很深。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

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

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

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也拿一鸡蛋紧握在手中,感觉一下“薄壳结构”。时隔几日,我想起了这个作业。于是,我询问实验的结果。有22人回家做了这个实验,但是,有8人把蛋壳给捏碎了。这给同学们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疑惑:书上说的这种“薄壳结构”不是很牢固,怎么捏也捏不碎吗?为此,我也产生了很深刻地沉思,现在鸡蛋的质量影响了“薄壳结构”的牢固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错!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在谈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孩子们畅所欲言。

其实,学生也是人,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的是要靠我们去引导,教给他们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我们做老师的可要充分相信学生,千万别什么都放不下,那样的`话,学生累,你更累。

其实,说来也有些汗颜,孩子们说的有些内容,我还不知道呢。看来,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6

一、揭题激趣:看到“老师”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谁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老师这两个字上面加上引号?

二、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三、指名交流。

四、精读课文。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要求学生再去读课文,细细的体会,圈画出有关的词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

五、精读4——5自然段。

1、说说课文第三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段意。

2、从人类发明和改进飞机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从而使学生明白这些动物只是给人类启发,关键还是要靠人类关注这些动物,对此加以研究。这个环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明白在课的一开始所提出的为什么给老师加上引号。

六、学习6——7自然段,拓展延伸。

1、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2、你知道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

3、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充一两句话,并用上“模仿”这个词。

4、总结。

从教案的实施情况看,学生们能够沉下心来读书了,感悟了,并且也很好地领会了观察、思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丰富多样,身上具有无穷的奥秘。如果人类不去加以研究、探索,生物不会给人真正的启示,也谈不上成为人类真正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7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

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学习本文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并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并未作过多的分析,而是采取了引题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读自问、讨论等形式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是一种不仅有利学生“学会”,而且有利学生“会学”的好办法。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想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界中学习的收获。课题中的“老师”是有双引号的,这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读完课文,他们就能够明白,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对这篇文章“老师”的理解,我们最好别忘记“老师”的本意,因为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课题后我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老师,“老师”的职能就是教育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人类的“老师”给予我们的同样是启发,但这种启发不是告诉,而是人类在遇到问题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这位“老师”把好东西早就放在那里,但因为人们没有重视它,所以发现不到,当遇到困难后,才想起来,这是教训给予人的再创造。当然这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科学、文明的必走的路。因为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在导入新课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对老师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这样认识,就可以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切。所以“老师”一词应该让学生明白。

因为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强,文章结构简明,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所以应培养孩子的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在“讨论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味,交流。在学生都交流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人类的“老师”的资料时,激发了学生极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交流资料并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终目的,目的是通过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量,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第二个层面的探究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怎样做才能发现更多的人类的“老师”来为人类造福呢?以此讨论使课堂联系实际,激发孩子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我适当的点拨,鼓舞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有部分学生提出了关于“鸟类研究”“昆虫研究”等等的问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了兴趣。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0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具体事例,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及其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写得具体、实在,内容较多。按部就班,一段一段地读,耗时很多,学生理解、感悟也不到位。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将本段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人类的老师是谁?科学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发明?(发现、设计……),然后交流、讨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科学家以生物为“老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1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是用“引导自学”课型完成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能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在讨论的环节中,小组长能合理安排组员讨论并提出疑问。课堂结束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不够。

在自学“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概括字数过多,不知怎么去取舍,有的甚至是大篇的段落复制。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告诉他们其实可以用“人类根据什么而发明或设计出什么”。在之后的全班交流环节中,经过我的提示,大家对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就得心应手了。

2、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纠结于“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时间有所拖延,以致整个课堂结束有所拖延。

总之,经过其他老师的评课,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自然,但在时间的设计上要更加合理,不要在某些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考虑的更全面。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2

《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体验学习语文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由于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3

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在读题时便引起了我的思考。

读文后不难知道,人类的老师就是那些给人类以启示的生物。但是是不是这些生物就是人类的老师呢?再反复读文,发现人类的老师不是那些生物,而是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包括科学家、船舶设计者、建筑师……

生物拥有的特点,是它生存的需要,不管是外形的“流线体”,还是生态的“薄壳结构”,以及翅尖的“厚斑”都是它能在纷繁复杂的生物界中繁衍生息的必须。

那么这些生存必需与给人启示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就是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思考,创造性的运用。

飞鸟产生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从原始人类,到进化后的人类,无一天不看见飞鸟的身影从头顶掠过,无一天不设想着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但是经过千年的时间,我们还是没能实现这个梦想,最终在19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了蓝天。这架飞机被叫做“飞行者─1号”。它的产生是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特别研究了鸟的飞行,并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关于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的结果。让我们大胆设想,如果没有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不懈的努力和思考,纵然飞鸟再多也是枉然。

与其说这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是人类从生物身上学到的,不如说是人类自己在思维与研究的进步造就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目光集中在赞扬这些生物的特点,以及了解生物特点上,更应该关注科学家等人是如何从生物身上学到知识的,受到启发的。

教学设想:

学生自学了解生物自身特点给人类哪些启发?小组完成绘制生物与启发之间的关系表。

然后引用飞机制造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这些生物自身是人类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人类进行科学的改造以及发明的?

运用书上的语言进行表达做为自己发言的依据。

模仿课文3、4、5段,将课外了解到人类受到生物启发的例子写出来。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4

本文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二至六自然段例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有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点题作结。本文词语比较丰富,要引导学生领会、积累。

第一次教学本文第一课时,我采用先整体认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类的“老师”,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和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本课的一个写作特点——前后呼应。第二课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来,再一一讲解。在教完以后,发现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内容是吃透了,但对课文中精彩词语的领会和积累,还有课文的朗读时间就不足够了。于是,在二班试教时,我对第一课时作了调整,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先讲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知。第二课时,我不再采用表格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再作汇报。二班的同学比较活跃,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非常喜欢,学习的气氛高涨。但由于是自主学习,有些段落就没有人喜欢,特别是看到老师拿出鸡蛋后,大家都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其他的内容兴趣就减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试教时,我就安排一个组学习一个内容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有序多了。

本课教学还有一个重点是“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平时训练并不多,往往是优秀学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让学生都能说还真是不容易。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结构简单,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方法,我让学生运用“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解决、造出)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改进)了____。”这样的句式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问题就显得简单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觉得,我们就是要让这个例子成为学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身边的一切皆可为师。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课后,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6

1、部分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不够。

在自学“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概括字数过多,不知怎么去取舍,有的甚至是大篇的段落复制。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告诉他们其实可以用“人类根据什么而发明或设计出什么”。在之后的全班交流环节中,经过我的提示,大家对四、五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就得心应手了。

2、时间没有把握好。

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纠结于“课文三、四、五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时间有所拖延,以致整个课堂结束有所拖延。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戏曲教育,艺术创新,德艺双馨

虽说艺无止境, 但艺术家都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近日,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京剧院黄孝慈老师带队来盐城高校演出, 特意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了一场艺术讲座。

聆听孝慈老师的讲座, 我受益匪浅, 心灵得到了净化, 她提出艺术家的人生至境就是“造福人类, 完善自己”, 如醍醐灌顶, 一下子给了我多年一直求思未得的答案。

“造福人类, 完善自己”是马克思的名言。也就是说, 当我们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幸福美满做奉献的同时, 我们也在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丰富和完善,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人, 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开阔的人文视野、立体化知识结构和健康体魄的大写的人。

江苏京剧院名誉院长、二度梅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老师在京剧界有一雅号“黄大胆”。在《红菱艳》一剧中, 她突破旦角程式, 将影视手法大胆引入京剧舞台, 1989年底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揽入怀中;时隔10年, 又“撕碎了自己”, 出演虎妞, 首次将京剧传统身段和现代歌舞动作融合, 《骆驼祥子》让她再摘梅花奖!她为我们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 细腻生动的演讲, 坎坷沧桑的人生, 韵味十足的范唱, 使我们如痴如醉。

我由此懂得了艺术最高审美境界是韵味, 以至于如孔子听韶乐而入迷, 三月不知肉味。在有些演艺人员沉迷于麻将、金钱和实用主义的情形下, 这些艺术家们仍坚持个人操守, 坚持演出, 不断探索, 执著追求, 她们的梦想是能尽快排演一出出新戏, 将多年的艺术积累、感悟付诸实践, 以至不在艺术生涯中留下遗憾。

演员要想“造福人类”, 首先必须“完善自己”, 德艺双馨。

都说“演员是吃青春饭的”, 这是大众消费文化的一种说法, 但对于民族艺术的严肃艺术, 我们崇尚的是她所塑造的舞台形象, 及其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和演唱技巧。黄老师对待艺术创作是如此的严谨和勤奋。她说:“我接到剧本之后, 不是先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而是通过读剧本, 努力研究探索剧本的主题思想, 深刻了解作家的意图、剧本演出的现实意义。只有当准确、深刻地理解了剧本, 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你所扮演的角色。你对剧本理解得越深刻, 那么你创造的角色也越有深度, 才能准确体现人物在全剧中所担负的任务。”黄孝慈老师梅开二度, 当之无愧, 她对艺术那种近乎痴狂的追求,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讲座是短暂的, 受益却是永恒的, 她使我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艺术工作者的人生, 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 年年草不同。创新之乐源于突破之苦, 黄老师感慨“一个小动作也会让人彻夜难眠”。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爱岗敬业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黄孝慈老师说:艺术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 精神情操、滋润人们心灵的和煦春风与甘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 当物质化的潮流迅猛地占领着人的生活空间, 使人的精神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时, 优美、高尚的艺术养分更会成为人们迫切的渴求。同时, 演员还应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可以说, 戏曲是民族艺术中最复杂、最生僻、最难讨好的品种, 但它实际上是高度综合化和艺术化的人文精品, 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 却有多少戏曲艺术工作者在为它甘守清贫, 艰辛拼搏, 使它正散发着如成熟女性般的特有魅力, 为越来越多“断代”的观众所接受和热爱。而这, 需要我们广大的戏曲工作者甘于清贫, 执著坚守, 这也是在“造福人类”, 自然也是在“完善自己”。

设计源于人类对待问题的智慧 篇8

从为了生存的设计、为了生活的设计、为了利益的设计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以问题作为设计原点展开,阐述生活中设计所展现出的有效、有趣、有情怀,以及利益驱使下的产品品质、品位与品牌。以此抛砖引玉,引发为什么设计,如何看待设计的思辨。

关键词:

问题 生活 利益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认为设计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所有人都是设计师。几乎我们在任何时候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设计。”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设计并是试图寻找到一个合理精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源于人类对待问题的智慧,通过智慧来扬长避短解决生活或生存的困扰。通过设计认识事物的本质。牛顿(Newton)说:“创造性的思维始于精彩的问题,而不是答案。”人类围绕问题在造物的过程中依附科技与商业的力量不断求新求变。人的需求被充分挖掘,设计成为催生品质生活的主旋律,时代赋予设计更多新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设计体现出人类的向好心理,追求更加合理美好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理想。

一、为了生存的设计

在自然物种的演化过程中,人的各项功能都不是最强大的,跑得不够快,看得不够远,听力和嗅觉不是最敏捷的,人类在生理特征上并无太多优势可言,生存至今实属不易,但人类是唯一具有创造思维的物种,我们发明了汽车、望远镜、助听器……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人类从改变物体的形状到利用物质的特性,不断演进从未停止。蒋勋先生将其看作是一种专一和锲而不舍的生存意志使然,尽性才能呈现一种完美的创造力。工具是身体的延伸,设计是一种延伸与替代。我们从身边的问题找到触发设计诞生的源点,设计很多时候是对人本能行为特征的一种强化,就如人闻到异味是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捂住嘴巴,声音过大就会捂住耳朵,天冷了就会搓手跺脚将手蜷缩在衣袖,之后就有了口罩、耳罩、暖手宝。当然一个物品的诞生并不能描叙得如此简单,背后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性。弗希特在《人类的使命》中认为,人的本质是能动的,创造的,有意志力的力量,表现在意识中就是爱好和欲望。在人类欲望的驱使下设计物品日臻完善,甚至毫无节制,设计展示出人的本性。在物的诞生与演变过程中,包含太多对于问题的不满,时代也不断赋予问题新的命题。如何解决问题,人类在亦步亦趋中必须走向理性,为生存而设计并通过设计而生存。

二、为了生活的设计

1.生活中有效的设计

设计创造生活,生活是设计的意义。列菲伏尔说“让生活成为艺术”,而设计就是生活的艺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设计物包围的世界里面,衣、食、住、行,设计落实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有意或无意识中设计与生活相互塑造着,有什么样的设计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设计,设计成为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有生力量。设计不单单是表达自己一个多么好的想法,设计最关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不便及低效之处,给使用者带来摩擦和痛苦,促使设计师不断地通过设计去改善。工具的有效性可减少人使用时的压力,使人在繁忙的劳作中得到释怀。高效集合化的设计越来越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承载更多的服务。有用、好用、易用、乐用成为衡量产品的尺度。若一切诚如Dieter Rams(迪特尔·拉姆斯)主张的那样,用创新应对变更的“人、物、事、境”,保持感悟美的天性,用简洁直白不解自明的语汇把握细节的精致,保持谦虚与诚实,关爱环境,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设计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品质,在应对生活问题中变得轻松有效。反之憋足哗众取宠的设计,终会让生活陷于困境造成伤害。

2.生活中有趣、有情怀的设计

物的充沛为情感设计提供了可能,在满足本能与行为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意义,让产品变得有趣,将情感融入设计之中,以有形的物的形态承载无形的精神,使设计给生活增添乐趣。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情趣化设计本身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违和感。设计围绕特定的文化取向和生活形态,以人本位的设计理念,强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切身感受,从而带来一种情趣,一种心理的上或精神上的愉悦。如图1设计大师斯蒂凡诺·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的作品总是充满情趣与幽默,不断实践着他的“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的设计哲学”。

生活中我们需要应对问题的有效设计,期待让生活变得有趣的情感设计,我们内在更渴望让我们融入其中的有情怀的设计。情怀是含有某种感情,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有情怀的设计是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其对设计存有更高的期待,既需满足物质层面功能需求,更需顾及到消费者的心理、价值观、消费行为、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闲情雅趣。有情怀的设计能让人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相知相融的认知,并获得消费者自发性认同,创造出真正让消费者感动的设计。产品在未来除了物质层面的使用价值,更多体现出精神层面的一种内心深层次的慰藉——心、身、灵的和谐。情怀体现出生活形态下对生活方式的考究,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的归属。如图2笔者工作室作品《望乡》运用传统建筑元素体现一种思乡的情怀。人们常说我们太沉溺于生活的方式,小奥利弗·W·霍姆斯回答说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意味着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旺盛的生命。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三、为了利益的设计

1.利益的平衡

很多人认为以利益作为出发点过于功利化。但利益没什么不好,生活中很多人不太愿意从功利的角度去谈论事物,但设计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行为。既然有目的就有对成效达成的评定,能效自然是评价设计的一个标准之一,好的设计不仅可以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多赢状态。优质的设计就是—种利益的权衡,在平衡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谁的利益?使用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设计师的利益以及社会环境的利益。笔者个人比较认同IDSA(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观点“工业设计是一项专业的服务性工作,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而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化。”

nlc202309031326

2.设计中的品质、品味与品牌

产品品质是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保证,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设计师在造物过程中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产品的品质是使用者的—种内在需求,同时是企业获得更多市场空间和利润的利器。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可持续性,设计必须将目标指向产品质量的提高——无论产品在起源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内在无形属性是什么,因为这些属性承载着产品的文化道德观。如果说对产品设计品质的把握是今天企业发展生存之道。那么营造品牌几乎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的一个梦想,品牌就意味着利益的持久化,是企业的经营方式得到了市场和受众群的认可,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品牌设计应围绕消费者真实需求、欲望和情感,关注消费者的直觉和心理感觉,透过正确的创意及设计理念来营造共鸣。将品牌形象与商业需求结合,与客户建立积极信任的良好关系,依托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味,塑造产品品牌,从而实现企业、市场、消费者多重效益。尽管今天设计的过程越来越适用抽象、非物质性和复杂的趋势,问题是设计师如何在产品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品牌经营者整合各种资源创造附加价值,并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者分享价值,在设计变得无形的同时中创造一种良好的设计服务和体验。如图3丹麦品牌Bang&Olufsen体验超凡出众,精挑细选的材料和完美精湛的工艺,凭借卓越品质和超凡脱俗的设计享誉全球。

3.利益失衡带来的反思

设计并非万能,它为我们带来了美好,带来了文明,然而也带来问题。环境利益的失衡并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过度设计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为需要而消费,演变成为享受而消费,为欲望而消费,商家极尽其能地诱导消费者,助长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得到的只是精神上一种短暂的慰籍。非理性的设计繁荣,并非人类社会繁荣,追崇所谓的审美主义神话、技术理l生主义和消费主义神话的背后,无疑是一场阴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幸。人类一直以非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着,但是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警告着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人类长久生存了。

结语

设计是为了达成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而又富有直觉的努力。面对那些总是在变化而又复杂的问题,那些关乎生存意志,关乎品质生活,关乎群体利益的设计,在需求与欲求面前,保持理性和谨慎,并相信直觉的意义,变革思维方式尝试寻找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内在秩序。一个高效、持续的未来,怎能漫无目的、毫无征兆。让设计回归原点保持思辨,承载更多价值和意义,停止破坏尊重自然、回归理性变得智慧,我们必须深谙问题的解决之道。

上一篇:学习党章的感受和心得下一篇:英语演讲选修课2011-3-12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