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 篇1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篇2
历史是一个充满色彩的故事,但是却被人们用文字描写的如此单调,也许也只有史学家才会去看了。那岂不是可惜!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恐龙灭绝后,人类就承包了这个舞台。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至少,他们活过。
这天,我终于一个与历史色彩媲美的书了。
《明朝的那些事儿》,一本运用小说手法写出来的史书。书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读了,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读完这么多的书,只因为我感兴趣。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 篇3
这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的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命运进行全面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关于历史的书。其中郭桓特大贪污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85年3月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串通官员贪污公粮,总计贪污数达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一个小小侍郎官何来包天大胆如此妄为,贪污的数量居然赶得上明朝一年的收入,朱元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郭桓的同党。经过朱元璋追查,他的同党共计三万余人,涉及六部官员。朱元璋把他们全都杀光,可有的该杀,有的是冤杀,此案过后,很多官员都提心吊胆,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读到这里,我联想起当今的中国,像郭桓这类人被称为“大老虎”。例如_、徐才厚、周永康等,但他们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审判。除了这些“大老虎”还有一种贪官,他们才是百姓最大的“威胁”。他们时刻骚扰着百姓,并吸着百姓的“血”,他们就是“苍蝇”。按照_的指示,我们即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不像朱元璋一样滥杀无辜。否则将会造成天下大乱。
读了这本书,如果我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要解决腐败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官员腐败的原因,从根源上整治腐败,加大对贪官的惩治力度,这样既对官员起到震慑作用。又让每个官员都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一但腐败必将严惩。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外也应提高官员待遇,高薪养廉,高薪养志。
读了这本书,回到现实生活中,我的这个想法虽然还有些幼稚,但只要我努力,我的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新,人民幸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 篇4
备考深外分校期间,在同学手里发现了一本名为《明朝的那些事(万国来朝)》的书,信手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好言好语借来,背着监督我复习功课的妈妈,一口气读完。至今回味无穷。
这本书从朱棣治国到仁宣盛世再到土木堡之变最后以英宗夺门做结。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万国来朝》一书没有用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样空洞的句子来填塞历史,它很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保卫战的过程。
看完此书是怅惘的,毕竟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所以这本书有温情,有豪情也有凄情。美丽的大明王朝至此便将褪下最美丽的历史华服,只待后人咏叹一句:当年明月夜,万国来朝时。
读完此书,小小的我脑子里开始不停地思考了: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经济?技术?领土?资源?错!错!错!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亚洲乃至全球的国家佩服!
为什么东南亚小国敢跟中国争南海?为什么日本用低价向中国进口资源?为什么我们的资源在日本晃了一圈卖给我们价格却翻了一倍?昔日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亚洲无数国家向大明顶礼膜拜,今日东瀛跳梁小丑却敢任意放肆?都是因为中国政府这条巨龙打了点瞌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必犯人!如今天下时势亦是如此。中国政府应该像成祖一样,做出一些让全球人震惊的事情看看!比如咱到南极点看看,把空间站建了,咱再顺便到月球上去看看,圈出一块地,把五星红旗插上去!算了,先不说这些了吧。
明成祖忍了建文帝3年,最后多年的怨恨终于爆发了。通过靖难把建文帝踢下台。我不怎么喜欢建文帝,他过于软弱,但他做出了一件让我佩服的事。当成祖攻进南京城时,他下令将皇宫烧成灰,不给成祖留一丝一线。自己则逃之夭夭了,让成祖为寻找他困扰了一辈子。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锐不可当。东南亚小国,俯首称臣。那区区韩国,还跟我们争端午?直接把本书给联合国看看,八百年前,你那朝鲜还未分家,都是我大明的附属国!今日去跟本家争端午?争何?争何?
校长妈妈在爱的叮咛里给我们说过: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低价煤和低价稀土,把煤沉在海里为将来做打算。稀土则做成显示器,再高价卖回中国!如果山西的煤老板不贪点小便宜,如果把稀土的价格抬高点。那小日本怎敢放肆?
成祖南征北战,一统中国,打得瓦刺溃不成军,一听朱棣之名,犹如天打雷轰。成吉思汗时期的帝王威风不复存在,一个民族就此诞生了。人民安居乐业,以至朱高炽和他儿子朱瞻基的仁宣盛世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有钱的夸奖政府,没钱的也不会抱怨政府。而现在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国!中国的经济在增长,人民的素质却在下降。中国乃礼仪之邦,为什么国民素质和日本等国比起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光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也是13亿中国人的责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篇5
上大学之后,视野陡然增大,深刻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开始大量读书。但这时候已经面临生存问题,看书就很功利了,都是为了某个目的,例如:学学礼仪,学学修养,更多的是看励志书籍和教育类的专业书籍。工作之后还是以教育类为主,偶尔看些“闲”书,添点佐料。
但这次看得闲书,看得很过瘾,爱恨纠结,几次看不下起,又几次拿起来,尽管还没看完。这本书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记得在好几年前,这本书上出版的时候,我翻着看过,但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只所以再一次认真看,还要归因于前一段时间去北京。难怪人们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事实证明,它们两个是通着的。
其实,我对北京是没有太多了解的。只知道,这个地方很繁华,很先进,而又很古老,是一个古都,又是现在的首都。想去北京,纯粹是觉得去大城市看看。去了之后才发现,北京成远比我想的厚重,悠远。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有着它的故事,或唯美,或凄惨。
这时候,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就决定补一下自己缺失的文化。现在的北京建筑与文化主要是传承明清时期,那就从明朝开始看吧。文言文是看不下去的,这时候,恰到好处的一本书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先说说作者当年明月,这个把《上下五千年》读了12遍的人。饱读史书,很有自己的思想与风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大明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食遍人间烟火,历尽沧桑的老者,没想到一百度才知道:他竟然是1979 年的,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面世是20xx年,从时间上来看,能在这个年龄完成这么一本恢弘的巨著,他绝对是一个天才。
接着说说读书的感受。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幼年时,家里一贫如洗,又赶上瘟疫,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要过饭,出过家,但这些都埋藏不住这个政治家的才华,他需要一个机会,乱世出英雄,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到处都是起义军,只要你有头脑,只要你勇敢,只要你有原则,你就能成为英雄。朱元璋就是这个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这种有力的手段让他踩着同伴的尸体,克服恐惧,不断总结战术,最终成为皇帝。
如果单单描写每位皇帝的丰功伟绩,这本书完全可以压缩,因为都如此类似。而历史从不乏味,他有太多的跌宕和沉浮。这也是我看这看不下去的原因,实在不忍心看不同立场的人为了权力而进行的各种杀害,又想看下去,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成王败寇的年代,很多人无法评判好坏,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跟不同的主,做不同的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流芳千古,于是,历史不断地被成功者改写。朱棣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了,身为皇家贵族,依然造反夺权,留下一个历史谜团:他的侄子也就是当时被他逼下台的朱允文到底去哪了?或不见人,死不见尸。尽管朱棣的心里也是恐慌的,但是还是想美化自己。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改写史书。从出身到掌权,到治国,必须要美化自己的。
历史可以改写,公道自在人心。除了皇家的官书外,朝中甚至民间的文人墨客有着真诚的追求,他们会记录真实的历史,供后人考究。他们对于忠孝仁义的诠释比皇家贵族要更加的淋漓尽致。皇室里只有权利,有帮派,你死我活,即便我不想或者不舍杀你,有一天你就会回来杀我。如朱允文对朱棣,朱祁钰对朱祁镇,这里原谅我直呼其名,因为我总是记不知他们是什么宗。正所谓大自然的能量是守恒的,因他们有这样的狠心与决心,也有着对百姓的博爱之心。
每一个朝代的没落或每一个帮派的倒下,都要上演人性大戏。忠贞耿直派要么战死,要么自杀谢忠,贪生怕死派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最无耻的取巧派,溜须拍马,落井下石,想在新王朝那里苟且偷生,当然,这样或许还可以有一天重整旗鼓,天下归我。那些大义凛然的战士,无视生死,肝胆相照,着实令后人敬佩,读起来荡气回肠。那些奸佞小人,读的想摔书,更为气愤的是那些昏庸的皇帝,每次读到这里就不敢往下读,因为知道悲剧要来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 篇6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而这个人就是宰相。“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同时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当年明月也一直在寻找着令其感动和震撼的东西,一直在寻找人最原始的情感和最伟大的精神。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 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如于谦、杨涟之类是也。而人间真情则如马皇后、钱皇后是也。
初二语文小报 明朝那些事儿 篇7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从建立至灭亡这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作者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白话文为主要叙述方法,并加入了小说的手法,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的大人物与小人物 的命运进行了全部描写,尤其对官场的战争、帝王攻心术着重进行了描写,并加入对当时 政治、经济制度;人类道德的演义。
作者介绍: 明月,男,原名石悦。现任《金钥匙》编辑。《明朝那些事儿》受到读者的热捧、好评。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大家。明月曾说:“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
读后感悟:
读了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总结起来是一个皇帝与两个大臣。
一个皇帝——朱棣
其实在我看来明朝称得上好皇帝的并不多,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再一个就是朱棣了。
朱棣打败朱允炆,展示了他军事才华。而登基后的杀无赦,则体现了他的残暴。朱棣他征蒙古,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郑和下西洋,永垂青史;他修订的《永乐大典》,涵盖了中华数年来的知识财富,它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的金字塔。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两个大臣:一个是于谦,另一个是郑和。
北京城,是于谦挽救的,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当北京城被围,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时候,是于谦坚持留守,并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历史将被改写,会写上耻辱的一笔。没有于谦就没有北京城。
于谦和他的《石灰吟》将会被人永远传颂。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能得到后人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这也是我在读完书后的感慨。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他历经困难,终于实现了这一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印度、非洲各国的积极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明朝的那些事儿》经典语录
1.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字多篇 篇8
也许是那对历史面纱的一抹憧憬,也许是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谆谆教诲,更许是那明王朝浩荡帝国下的种种举措,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1》这本被人广为推荐的历史趣味性小说。本书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从幼时到起兵造反建立明王朝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再到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篡位的三位皇帝的明朝历史进程。文章文字风趣诙谐,加入许多白话来解释一些枯燥拗口的史书记录,同时当年明月特有的黑色幽默更加注了文章的特点,鲜活真实的展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接下来,就请君跟随我一起来品味明王朝百载春秋酿成的这杯葡萄美酒吧!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种转变,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是作者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谐意诛元璋,按元朝惯例小名朱重八或朱八八。幼时,我们还单纯善良的朱八八一生梦想还只是想有个家,起码要有口饭吃,但元朝末期社会的黑暗远超朱八八的想象,史书记载,一月中,朱八八的父亲,母亲,大哥,侄子前后被饿死,为了讨口饭,朱八八辗转当过和尚,乞丐,最后颇有被逼无奈的意味投靠了义军开始了谋反。被逼梁山,无可奈何,在军队中,朱元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与深谋远虑,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的军事家与指挥家。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颠沛流离的那些年,茅草屋的风雨,皇觉寺的孤灯,这些朱八八经历的诸多苦难,都没有磨去他的毅力,反而让他本还脆弱柔软的心变得强大,正是这种强大,让年少的朱八八步入军队,开启他的霸业!
朱元璋的霸业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如果朱元璋在平坦的路途毫无阻碍的向前走,那么最后朱元璋将不会是一个能守得万里河山英雄!而朱元璋皇位的路上有许多厉害的对手,从心狠手辣的陈友谅,到不让一寸的张士诚;从势不两立的北元,到结党叛变的胡惟庸,这些无疑给他的成王之路带来了阻碍,但历史向来不会抛弃强者,成王败寇是永不变的历史规律。朱元璋真真是对得起那句“以颤抖之心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属于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时代,就此开启!金戈铁马厮杀喊打的那些年,不但为未来的王者朱元璋带来了土地带来了功名,同时也报了幼年时给他心底埋下的最深的,完成了他名字的意义,一把诛杀元朝的利刃,就是这个人,让元朝在未来的二十年瑟瑟发抖,认清这次不是小打小闹的农民起义;就是这个人,一步步的在乱世之中杀伐决断,战胜一个又一个的义军集团,让自己从当年连口饭都吃不起的平民,到手握大军与张士诚在鄱阳湖决一死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甚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就是这个人,以胡惟庸为引线,废除丞相制,设立三省六部制,更改了中国延续几百年的朝廷格局!
我们不能否认,朱元璋在战争上是个很好的军事家,在治国上是个勤勉的帝王,但是朱元璋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历史规律,他忘了,一个制度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而过于的专权,即使能短暂的应付,长久以来也必然是不可取的。历史是个好客的主人,但它决不允许你去抵抗甚至改变它的历史规则,正可谓是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朱元璋为了集中权利的一切作为,在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后彻底吃到了苦头。
朱允炆继位时年仅21岁,他的祖父在位时及其替他着想,给他的叔叔们封地成为藩王来替这个年轻的帝王镇守土地,但朱元璋忽略的一点是,即使是血亲,也抵抗不了权利的欲望,况且,朱允炆作为朱元璋亲自选择的帝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怎能不懂?于是即位后建文帝就与他的诸位叔叔开展了你争我夺的无数战争,朱允炆的本意是削藩,但各种机遇的巧合,他碰到了他这一生最强大的敌人,他的燕王叔叔——朱棣。
朱棣此人与朱允炆不论是成长环境,教育方式,还是为人处世,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这里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当朱允炆在舒适的皇宫中学习孔孟之道、圣人之言的时候,朱棣正在凄风冷月的大漠里徘徊,在布满尸首的战场上前行。并没有人教导他将来如何要去做一个好皇帝,如何统治他的臣民。”我深以为此,兵法战法与孔孟之言在没有经历过实践,没有实施人充分体会到战争的苦痛的时候,他是不能明白战争的变幻莫测的,同时也是不能理会那种刀光剑影间兴衰荣辱一变换的战争美感的。
于是朱允炆对内面临着因废除丞相制而无数待处理的事务,和宦官专政,内阁大学士权利一家独大;对外又受藩王威胁,兵权分散的制约;终于这个年轻的帝王在与其叔叔数年的对峙中,最终落败,朱棣用他无数次的命悬一线与无数次的功败垂成,开启了属于明成祖的时代!但是此时的朱棣已经不再年轻,他多疑,残暴,甚至自卑,透过历史的迷雾,我想此时的朱棣是些许软弱的,同时也是高度警惕的,所以他的行动越来越暴虐。但无论怎样,至此,新的一天开始,大明迎来了它新的君王,朱棣给大明带来了新的时代!
至此,《明朝那些事儿1——洪武大帝》落下了它的帷幕,元王朝的灭亡,明王朝的建立,战争,权利,金钱,种种利益的交割下,我们看到了历史延续朝代更迭,看到了天命轻狂满腹鬼谋,看到了金戈铁马名将银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 篇9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 篇10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__,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说自己不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悲惨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诉说他的心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推荐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1500字读后感10-2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08-2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心得体会06-16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05-30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通用1)07-28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09-16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800字09-25
小学教师读《明朝那些事情》有感09-01
初二生活那些事儿作文11-20
古城的那些事儿作文800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