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效应分析报告(共8篇)
出口退税效应分析报告 篇1
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范文三篇
出口退税是一国政府为了本国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或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政策。实施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允许的促进出口措施。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拟定的《补贴和反补贴守则》规定,只要不超过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所征收的间接税部分的退税不属于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是鼓励出口,客观上避免了国际双重征税,体现了国家税收主权独立,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以及税收的国民待遇等原则。
一、出口退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税收主权独立原则
从税收的法理进行分析,间接税属于转嫁税,虽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征收,但实际上是由最终消费者负担。根据间接税的属地主义原则,各国消费者只负担本国的纳税义务。由于出口货物并未在国内消费,而在国外消费,因此应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所缴纳的间接税退还;同时,出口国将货物出口以后,根据领域权原则,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的工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还要依照本国的税法规定对进口货物征收间接税。这样既不歧视为内销的生产,也不歧视为外销的生产,既不歧视国内贸易,也不歧视国际贸易,符合国家的税收主权独立原则。
(二)出口退税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来说,不同国家的货物要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就必然要求在税收负担上享有同等待遇。但是,由于各国的税制不同而使货物的含税成本相差较大,而且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根据属地原则征收流转税使得进口货物与内销货物承担相同比率的流转税,为了避免双重课税,就必须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以说,只有对出口货物退、免税,才能使本国的出口货物具有竞争力。因此,按照以上逻辑应该存在出口退税与出口额的正相关关系,出口额又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出口退税与GDP存在相关关系。
(三)出口退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从进出口的对应关系来讲,出口退税表面上使国家财政少收了出口货物的间接税,实际上由此可降低出口商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创汇。出口创汇是为了支付进口用汇,进口用汇多了,就有可能多进口商品,进而增加进口关税的收入,上述一增一减,两者相抵后,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一定会减少。因此,检验出口退税对税收收入和进口货物所征间接税的影响,可以推论得知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有正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出口退税税收效应的检验
目前,有很多学者指出,由于出口退税需要从国家财政中支付,减少财政收入,对GDP的影响只有短期效应,认为应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因此,检验出口退税是否对整个社会福利带来正的效应是判断该政策是否适当的标准,本文将出口退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称为税收效应。对此,本文通过对1991-2003年税收、进出口贸易和财政收支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检验出口退税与GDP、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收入的关系。
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出口退税政策多次发生重大变化。1988年明确“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税制改革,颁布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重申了对出口商品实行整体税负为零政策;1995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0%、14%,从1996年开始实施;1996年下调为3%、6%、9%,自1997年开始实施;1998―1999年间,为鼓励出口,分别提高到5%、13%、15%、17%等四个档次,2003年又增加一个档次,将出口退税率档次增加到5个。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表现为退税率在1996年开始的下调,1998~1999年间的提高,以及2000年后期的下调。因此,1996年这一政策的转折时期可能会影响到回归方程的系数,对此,本文将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5~1996年,第二个阶段为1997-2003年。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
笔者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的第二点推论,即出口退税与GDP存在相关关系构建模型一。
模型一:GDPt=a+b×INVt+c×DBt+εt
其中:INV为总投资,本文采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DB为出口退税额。样本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4年)。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将样本划分为1991-1996年、1997-2003年两个阶段。
从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一设置的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退税)对GDP回归程度高,两者均达到95%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T值的概率均小于5%),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1.86亿元(1991-1996年)和1.34亿元(1997-2003年)的GDP;出口退税税收效应在1991―1996年显著为正,表现为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亿元的出口退税,会增加26.74亿的GDP,说明出口退税对GDP的贡献明显;而在1997-2003年,出口退税税收效应的系数不显著。
(二)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收入的关系
笔者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的第三点推论,即出口退税和财政收入的相关关系构建模型二。
模型:TAXt=a+b×DBt+εt。
其中:TAX为财政收入中的流转税收入,本文采用财政收入中的增值税收入替代;DB为出口退税额,本文采用财政支出中有关出口退税的数据,包括出口退增值税和消费税。因为征收消费税的商品一定会被课征增值税,因此回归方程因变量和自变量所用数据存在的口径差异不影响回归结果的整体合理性。变量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和《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4年)。
从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二设置的自变量(出口退税)对财政税收收入回归程度较高,达到81%。出口退税的税收效应显著为正,表现为每增加1亿元的退税,会增加3.86亿元的增值税税收收入,而且截距不显著。
三、税收效应检验结果的启示
(一)出口退税有利于扩大出口,拉动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出口退税对GDP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出口扩大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产值的增加。出口退税虽然一方面需要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充足,进口货物的增加带来财政税收收入的增加,一增一减,使得出口退税的税收效应为正效应,即出口退税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效应为正,验证了上文的理论分析。
(二)出口退税政策应当保持稳定性,避免政策波动造成的税收效应的减损
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收体制改革,出口退税政策从1995年至2004年经历了5次较大的变化,出口退税率波动较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退税欠款情况较为严重,使得出口退税政策刺激出口的作用下降。由模型一中1997―2003年的数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篇二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种调节出口量的方法,已经被我国连续广泛的使用,因此对其经济效应的研究变的非常重要并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梳理,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出口退税政策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出口退税总量分析结构分析
出口退税是指一国政府或地区对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免征、退还其国内流转税(主要指商品生产、流转过程中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确保其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具有平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退税,即外贸企业所享受的一种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被WTO允许的政策工具,为许多国家所使用。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财政、经济、价格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退税率的大小,通过影响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分析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出口退税经济效应总量分析
国内外学者在进行出口退税经济效应总量分析时,基本都认同上调出口退税可以增加出口总量。但是研究思路和视角上有所区别。林龙辉等(2010)利用图形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一个直观的比较静态分析,由于出口退税使企业出口利润增加,从而导致出口供给的增加,对于出口国而言出口退税政策具有正的贸易效应,同时还得出出口退税政策对进口国同类产品具有负的产出效应。汤贡亮(2002)通过国民经济的相机抉择的发生机制,得出: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可以扩大海外净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又会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又可对出口退税提供有力支持。李悦(2010)却指出虽然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和外贸出口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这种政策调整所取得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在经济实践中,我国试图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以获得长期经济利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以往的文献均着力于对价格因素以及相应的价格竞争力和贸易盈利性的分析,陈平等(2003)引入有效汇率还被用来衡量一国汇率和商业政策(关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优惠、出口退税、复汇率等政策)对进出口盈利性的效应。在实际有效汇率的分析框架下,出口退税是通过商业政策来影响出口盈利性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在名义汇率和出口换汇成本不变情况下,起着与人民币贬值同样的出口鼓励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少数学者主要采用计量方法对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所得到结论却存在不小的差异。Chen等(2006)考察了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影响,认为出口退税可以增加本国出口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但是会减少国外竞争企业的产出与利润;并利用1985-2002年中国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的出口总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伦俊等(2005)通过对出口、退税、经济增长的协积回归,得出退税增长1个单位,则出口增量约4.4个单位。万莹(2007)利用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陈文锦(2010)截取1994―2008年的有关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亿元,则出口额会增加17.957元;4294.801表示即使出口退税额为0的情况下,出口额为4294.801亿元。由此可得出结论,退税率调整对出口额构成直接的影响。
二、出口退税经济效应结构分析
不仅出口退税和外贸出口同方向变动,出口退税还有利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出口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地区经济结构、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本文只对出口商品结构部门进行文献综述。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出口商品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樊琦(2009)从微观层面,利用消费者效用函数,生产者利润函数进行分析得出:如果产品间差异程度越小,退税政策效应就越明显。一般情况下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对手之间产品差异程度较小;随着产品加工程度加深、技术含量提高,竞争产品间差异程度增大,从而得出出口退税对于初级产品的促进作用应比高技术产品明显。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不同技术程度行业,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的实际效应。对其微观分析进行了验证。谢丽芬等(2005)通过分析2004年新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得出了此次调整可以产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正效应,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比如说贸易摩擦等。王帅(2010)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选取纺织品和钢材进行分析,得出出口退税对对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但由于非价格因素的存在使得起作用非常有限。游国和(2010)选取机械及运输设备、服装、农产品三类有代表性样品为样本,分析1994-2004年这三类产品未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的关系。可未见退税率的差异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三、关于出口退税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出口企业应对出口退税的策略
柳晓秋(2010)从出口企业层面探讨应对出口退税的对策,文章指出为适应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企业必须加大改革步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出口效益。除此之外,夏丽萍(2008)企业应调整销售区域,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内销产品比重,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免出口退税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
王晓雷(2008)提出经过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进行测算或进一步下调“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可以适当上调高基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实行更显著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既保证出口规模的增长,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吴卓(2010)提出实行出口产品“免税采购制”即每年年初该类出口企业根据上一出口实绩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本的出口免税额度。批准后该企业在内以及批准额度范围内可以自主办理免税购进货物。
(三)出口退税政策不宜作为调节出口的政策
有的学者则不赞成以出口退税对出口进行过多的干预。李石凯(2008)指出出口退税政策属于间接调控措施,它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不应该给出口退税政策过大的负担,也不应该对它的效果寄予过大的期望。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措施比调整出口退税率更加重要。比如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双边的或多边的国际协调加以解决,而不是在出口退税政策上做文章。徐奇渊(2009)提出:一是出口退税政策,属于国家干预,并且在事实上将其作为调节或促进对外贸易的一种政策工具。这种政策取向改变了出口退税作为中性政策而诞生的初衷,扭曲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闻媛(2008)从维护企业间竞争的公平和加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两方面保证出口彻底退税,这种中性的税收政策实际上也是反对国家把出口退税当成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
四、评述与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看出在对出口退税经济效应进行总量分析的各种文献中,有很多是利用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对于这种做法,并不太严谨。准确的说不能表达出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出口总额的变化,因为即使出口退税率不变,出口额由于别的原因比如国际需求变大等原因而增加出口退税率也会增加。对出口退税的结构效应分析方法还是比较全面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多全面深入的学术探讨能为该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具体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出口退税政策消除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篇三
[摘要]出口退税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旨在鼓励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公平竞争的税收措施。我国自1985年开始恢复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以来,至今已有30来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并在改革和调整中不断发展完善。该制度在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系统分析了出口退税的作用机制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从出口贸易增长、出口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结构及其短板效应等几个维度阐析了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变革;贸易方式;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在一国政府应对国际贸易的大幅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已成为各国一项贸易调控政策。不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同,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一、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近年来从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因此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对于出口退税额、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对此已做定量分析。为验证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1994—2019年各类贸易数据的基础上,对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以及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分析。出口退税率经过多次调整,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率是从2018年11月1日起,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出口退税率为15%,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①从整体上看,出口退税率全部上调。从出口贸易增长率看,在出口退税率上调后,2018年11月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26亿元,同比增长8.2%;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6.42亿元,同比增长7.1%;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7.23亿元,同比增长5.0%。②这说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影响出口贸易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为保持外贸稳定,政府采取分批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措施来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保护我国的外贸出口。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外贸稳定,财政部、税务总局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外贸大省广东430.32亿元出口商品受益,增强了出口商的信心。(二)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在我国出口退税发展过程中,从总体上看,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正效应,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我国的外贸出口额逐年增长。但是,如果单纯从出口退税率变动来分析该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两者之间相关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显得有点片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1994-2019年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趋势与出口退税总额的增长趋势大体保持一致,但二者增长速度又不尽相同。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额从1994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810.4亿元,再到2019年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③1994-2000年期间出口退税额增长不足1倍,而2001-2019年期间增长了接近20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退税总额的增幅基本都高于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也有少数年份情况特殊。例如1996年出口退税额增长率为50.4%,高于出口贸易额增幅49.4个百分点。1997年出口退税额负增长,但同期出口贸易额增长了20.55%,两者幅度之差达到了68.19%。2004年实行新税制,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27.63%,2010年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17.51%,其它年份出口退税额增幅均高于出口增长的幅度。这表明出口退税虽然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但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那么,出口退税影响出口贸易的程度如何呢?
根据樊艺璇(2018)从选取的1986年至2015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可知,出口退税的增加会对出口产生政策激励作用,即出口退税额增长1%时,出口贸易总额会增长0.34%,两者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2]。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又包括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重点从这两种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我国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会影响到我国贸易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或下降一般情况下伴随着以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的出口额的增长或下降,每一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增长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不同贸易方式出口额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是否进行国内采购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很大。根据我国现行的对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不同税收政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原对料的采购渠道,进而对进料加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国内采购比率产生影响。从历年出口数据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的影响大,对进料加工出口贸易影响较小。因此,当出口退税率发生变化时,局部上会出现贸易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情况。我们以2004年出现的“境外一日游”贸易现象为例来说明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方式变化的影响。④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出口退税率从17%下调到13%,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原先采购零部件后再组装出口的企业的出口税收成本及出口企业的利润。组装出口企业为了消除退税率下降的影响,利用自身优势,将这部分税收成本转嫁给上游原料供应企业,要求上游供应商先将零部件报关出口。紧接着,组装出口企业就可以申请以免关税、增值税的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零部件,从而完成税收的转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2019年间,一般贸易的出口额持续保持着增长。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负面影响下,一般贸易出口额仍保持着正增长,2019年加工贸易出口负增长,和2018年调整出口退税率有关,来料加工出口额波动受出口退税率的影响比进料加工大。2004年出口退税率经历了重大调整,2004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率基本都保持了较为高速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3.8%和35.6%。而在加工贸易中,2004年进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为38.4%,比来料加工贸易多将近13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情况也基本一致,加工贸易进料加工的增长率比来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高,可见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加工的方式影响作用明显。(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退税致策的不断调整,针对不同的商品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16.3%下降至2019年的5.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逐年上升,从1994年的83.7%上升至2019年的94.5%,提高了10.8%。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高达68.6%,远远高于1994的26.4%;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为24.6%,比1994提高了19.4%。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具体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历次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制度变革显示,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带有明显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降低或减少出口退税额限制或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或增加出口退税额鼓励引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从我国出口退税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出口退税政策的短板效应分析
(一)出口退税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不够。
在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频繁、波动。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减弱了出口企业对出口的稳定预期。由于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企业对政策变更的行为反应因政策实施的时间长短而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过于频繁的调整,不利于出口经营环境的稳定,同时也会因其较低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二)出口退税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具体的出口退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程序尚不统一,在实践中影响了工作效率。一方面,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存在征税、退税脱节现象,出口商品的征税地和退税地地域分离;另一方面,出口退税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出口退税制度的全面落实需要不同部门和机构相互协作,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协调有序的外部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沟通和协调,从而使整体出口退税效率不高。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实行不同的退税税率,因此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在出口环节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不同。不同贸易方式,不同类型企业适用不同的出口退税标准。由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引起的贸易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平衡,加工贸易企业可能会减少国产料件的使用,“境外一日游”现象可能会增加。因此,应加快调整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退税政策不公平的状况,建立公平的税收环境。四、结论
随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运行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完善现有的出口退税机制,使出口退税政策具有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效率提升,实现退税主体的公平待遇。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被WTO所认可的政策,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我国经济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口退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出口退税率的高低对外贸出口额的升降具有影响作用。分析表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额大致同方向变动,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对出口总额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主要影响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分析表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一般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影响较大,而对来料加工出口总体规模影响较小。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实践证明,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第四,分析表明,出口退税作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的一项重要税收政策和国际上认可的通行做法,理应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度”。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速增效。
出口退税效应分析报告 篇2
200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我国政府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年内四度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出口企业树立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度过难关。出口退税政策对于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等方面无疑具有其他鼓励出口政策不可替代的效应[1]。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对社会经济活动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出口退税政策的静态效应及动态效应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出口退税政策是如何影响贸易格局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外贸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 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和商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大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弱,因此分析出口退税对于市场占有率较小的商品的经济效应问题,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经济效应分析是建立在出口退税是一项鼓励或者促进出口的措施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出口企业在获得出口退税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扩大出口,直到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到与单位产品的出口退税额度相等的水平,而不考虑出口退税税率的增加可能引致的出口骗税行为的影响问题。
2.1 出口退税的静态效应分析
设某商品X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弱,称之为弱势商品,它的供给、需求、贸易状况,如图1所示。
图1中,横轴Q表示商品X的数量,纵轴P表示商品X的价格,S和D分别代表商品X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两线之交点E为隔离均衡点,Pe为隔离均衡价格。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不计运费时,国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为P1。在此价格下,本国对商品X需求量为OQ1,本国自行生产的数量为OQ2,可以出口的数量为Q1Q2。若政府对该商品实行出口退税,出口退税额度相当于价格上升到P2时企业的获利,这样,出口退税的静态经济效应为:
(1)消费效应这是指出口退税对出口品消费的影响。在图1中,该种商品实行出口退税后,对该商品的出口价格不产生影响,但是确使国内消费而没有出口的商品价格由P1上升到P2,因此X的国内需求量减少为为OQ3,消费者损失为荀a+b部分。
(2)生产效应由于出口退税的鼓励政策,企业可以扩大再生产,其成本上升部分由出口退税额的一部分弥补,如图1所示,因而刺激该商品的生产扩张,直至生产能力达到OQ4的水平,即该产品的产量由OQ2增至OQ4。所增加的Q2Q4数量的出口品生产为出口退税的生产效应,又称保护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荀a+b+c部分。
(3)贸易效应即出口退税引起的出口量的变化。政府实行出口退税以后,由于生产增加同时国内消费减少,所以出口数量由Q1Q2增加到Q3Q4。其中,所增加的Q3Q1和Q2Q4数量的出口是出口退税鼓励措施的结果。
(4)财政效应即出口退税对国家财政支出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对商品X给予出口退税以后,政府支出了荀b+c+d的财政支出,此为出口退税的财政效应。
(5)收入再分配效应图1中,政府实行出口退税以后,生产者由于增加商品的生产而增加了荀a+b+c的生产者剩余,政府由于实行出口退税而增加了荀b+c+d的财政支出。△d实际上是社会收入由财政转移给生产者增加生产导致的成本上升部分的社会净损失,△b是消费的扭曲损失。
(6)福利效应如上分析,出口退税以后,社会净福利为生产者剩余、消费者损失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和。结果为:(a+b+c)-(a+b)-(b+c+d)=-(△b+△d),是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之和。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净经济效应为负,出口退税会降低我国的整体福利水平。
实际上,除了上面对社会净损失的静态分析以外,尚需考虑到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对外国同类商品造成的动态的冲击和影响以及该产品增加出口进而增加国内收入的动态反馈[2]。
2.2 出口退税的动态效应分析
(1)生产技术效应实施出口退税能够扩大本国的出口规模,而出口的增加对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实现规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出口部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强化管理及刺激技术进步,从而提高效率。而且出口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出口的增加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具体体现在静态规模经济、动态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上[3]。
静态的规模经济是在生产成本递减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来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生产成本而实现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得到更多的产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因此规模优势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规模经济也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动因。出口退税扩大本国厂商出口规模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本国厂商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降低反过来进一步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扩大出口量及产量,产量的扩大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和价格。规模经济条件下,产量和成本及价格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将决定竞争优势的去向和国际贸易的格局。
动态规模经济是在扩大出口规模来实现产量快速的累积,通过“干中学”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实现的。近年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大量研究表明国际贸易的利益不仅体现在静态的福利水平的提高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进出口贸易对技术扩散和进步以及实现规模经济乃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不但进口有利于一国引进技术和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出口也有利于一国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4]。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所讲的规模经济其实是一种动态的规模经济,强调通过边干边学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
出口退税促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域集聚的形成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聚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这种集聚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有利于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而出口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深化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这种出口扩大与集聚效应的良性互动是国际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提高一国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劳动就业效应出口不仅会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通过消费、投资及进口对国民收入及就业产生间接影响。首先,出口增长通过增加出口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刺激消费增加;出口增加能够提高出口企业盈利的前景,因而可能直接推动出口企业投资的增加,同时,出口的增加会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从而间接刺激国内生产企业投资的增加以满足增加了的消费需求;此外,出口的增加造成了中间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直接促进进口的增加。在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上,许多出口企业属于来料加工企业并且许多企业需要进口国外先进的资本设备,因此这一影响的作用非常大。当然,出口的增加也会通过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间接地造成进口需求的增加。因此,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是多重的,其影响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和深远。
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无疑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但启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国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将其能量全部释放出来。然而如果在此过程中,外贸出口下滑,抵消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就将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现阶段稳定外贸出口,应当是国家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产品出口和在国内销售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在波特看来,挑剔的消费者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完美的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国外市场挑剔的顾客可以促使本国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及进行创新[5]。总的来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现阶段通过扩大出口来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加就业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3)财政收入效应从静态的角度看,出口退税只有财政支出效应,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出口退税还有财政收入效应。出口退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出口退税会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从而增加GDP总量,国家的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2)出口退税会扩大出口的规模,而出口规模扩大会引起设备及原料等进口的增加,进口的关税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出口退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主要取决于出口退税的生产规模扩展效应的大小,生产规模扩展越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也越大。出口退税总的财政效应是静态财政支出效应和动态财政收入效应的总和,其政府取决于支出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出口退税的生产扩展效应越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效应也就越有可能为正。
3 结语
对一国来说,实施出口退税的总效应由静态和动态2个层次的效应组成。从一国的静态角度看,出口退税会影响国内生产规模、国内消费水平及国家财政支出状况,进而影响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静态福利水平;从一国动态的角度看,出口退税会影响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就业水平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状况。因此,应根据福利最大化原则,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实施差别退税政策,使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总效应达到最大。对出口退税总效应为正的产业实行完全退税或高退税率政策,而对出口退税总效应为负的产业实行不退税或低退税率政策。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合理并且适当的提高政府鼓励部门的出口退税率,通过出口退税率对出口退税额的正向影响,提高部分出口企业和商人增加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增强外汇储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储备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汇率进一步放开打下良好的外汇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冬.行业协会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08,10(5):40-42
[2]王殿志.出口退税:中央的政策与地方的分担[J].地方财政研究,2007(9):32-35.
[3]李晓梅.出口退税问题与解决思路[J].税务研究,2008(7):41-44.
[4]孟静.我国出口企业高坏账率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9(3):98-100.
出口退(免)税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篇3
【关键词】出口退税 退税效应 临汾
一、临汾市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企业基本情况
临汾现共有出口企业69户,其中,外(工)贸企业13户,内资生产企业44户(有进出口经营权内资生产企业34户、无进出口经营权内资生产企业10户),外商投资企业12户。正常开展业务并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企业共有30户,其中生产企业20户,外贸企业3户,外商投资企业7户。
调查数据显示,以上出口企业在2012年度实现退(免)税出口额13771万美元,增加1689万美元,同比增长13.98%。累计办理免(抵、退)税额15301万元,增加5301万元,增长53.01%。其中退税额11500万元,增长43.75%;免抵税额3801万元,增长90.05%。
从行业分布来看,铸造产品出口企业占比最大。临汾市正常开展出口业务的30户企业中,有14户出口企业以铸造产品为主(9户从事铸件、机载配种类产品出口;2户从事亚铃、杠铃类体育器材出口;3户从事刹车盘、刹车毂出口)14户企业2012年累计办理退(免)税11814万元,占到全市退(免)税的77.21%。其余企业为零星产品出口:化工类企业5户,LED照明灯具生产企业2户、石油钻具生产1户、果蔬加工4户、纸质品生产2户、打印机配件生产1户、有色金属加工1户。
从区域分布来看,常开展出口业务的30户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川县(市),其中以尧都为核心的平川地区分布较集中,8户位于尧都区、5户在洪洞、襄汾3户、直属局2户、临开1户,平川县(市)的出口企业占到全市63.33%。
二、临汾市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
多年来,全市国税系统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服务出口企业发展。一是根据企业资金趋紧的现状,为加快企业资金流转速度,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单证审核进度,确保企业出口退税款及时得到退还,提高了纳税人资金周转率,有效缓解了纳税人的资金压力。二是加强对退税政策宣传咨询、企业需求的调查反馈及服务保障措施作了具体安排。在实际退税服务中,积极帮助企业催报单证,分析申报质量,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延期申报等方法,帮助企业解决因各种原因造成无法及时收齐单证的问题。三是深入多家重点外贸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在退税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组织精干力量到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得到了受访企业的一致好评。四是强化预警监控,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在日常预警工作中,对存在异常数据的出口货物,及时要求该出口企业作出出口额和有关价格变化情况的分析说明。然后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进行出口情况的评估分析,从而及时判断出口货物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有效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行为。
根据临汾市国税局减免税数据统计,全市国税系统出口免(抵)退税额从2003年的2775万元,螺旋式增长到2012年的15301万元,十年来增长了4.5倍。从近五年的数据看,全市国税系统出口免(抵)退税额平均占到全市国税收入总量的1.31%,2010年较低为0.92%,2012年最高为1.8%。
三、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对临汾市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临汾市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助推经济发展。税收减免是国家将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的税负让渡给了纳税人,因此也是国家对企业的投资,通过税收乘数作用,利用资金循环的内生性优势,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2012年全市国税减免税收6.69亿元,其中:出口退税减免1.53亿元。按2011年税收乘数值计算,可拉动GDP增加60亿元,对临汾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二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后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山西华翔集团、光宇LED和山西华德实业等公司,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均实现了产能扩大和技术升级;三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出口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周边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印证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下面以临汾市重点税源企业华翔集团为从例,进行简单分析:
华翔集团于1999年注册成立山西华翔实业有限公司,当时公司只有一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万吨。至2012年底公司已经在临汾建成了三大生产基地,下属六家分公司形成年产25万吨铸件的生产能力。产品涉及空调、冰箱压缩机、汽车零部件、管阀类件和工程机械等五个大类近千种产品,客户均为世界500强及国内百强企业。
(一)推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
受益出口政策,该公司产品结构从最初只有一条生产线,只有机载配重件做起,现通过华翔美的、华翔格力、华翔恩布拉克、华翔丰田等重点项目的实施,目前,集团整体已形成年产25万吨精密铸件、1亿件机加工件的生产能力,拥有成熟的迪砂垂直分型铸造、真空负压造型(V法)铸造工艺、精密加工工艺,可生产灰铁、球铁、合金铸铁材质的精密产品。
(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据统计,近十年来华翔集团共办理出口退(免)税22273万元。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使出口企业资金充裕、利息支出减少,有力地支持企业保持高速增长。企业出口规模扩大后出口固定成本降低、出口积极性增加。据市外经贸局统计的数字,2012年临汾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亿元,增幅为5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出口退税功不可没。
(三)解决社会就业难题
伴随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人数也随之增加。到2012年底,华翔集团工人数量为2393人,较成立时581人增长四倍以上。直接工资支出达6420万元。另外还带动为其配套的相关制模、生铁、焦炭、运输等企业的发展,间接为临汾市解决劳动力就业27000人以上。
參考文献
[1]周新红.转变观念 完善机制 创新手段 全面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记临汾市尧都区国家税务局[J].政府法制,2012,(36):55-55.
[2]王磊.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出口退税稽查案例分析 篇4
一、骗取出口退税成因
(一)巨大经济利益诱惑(基本成因,1998年以来)
(二)海关抽检率低(5%)
(三)增值税管理存在漏洞(虚开严重,大量现金交易)
(四)内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各监管部门缺乏配合)
二、骗取出口退税常见作案手段
“四自三不见”:是指在“客商”或中间人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自行报关;出口企业不见商品、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活动。这种交易并无商品,发票和报关单等凭证都是虚假的。(揭阳服装厂-北京某外贸公司-香港金华公司骗税408万元案。
(一)通过外贸企业骗取出口退税常见的作案手段 1.取得虚假报关单常见的作案手段
(1)利用不能享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报关单,骗取出口退税;(2)无货报关,空箱闯关;(3)以少报多,虚报出口数量;(4)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高报价。
2.取得虚假出口收汇核销单常见的作案手段
(1)黑市倒买外汇,汇往境外,再汇入境内外贸公司帐户;(2)将其他收汇视为出口收汇,办理出口收汇核销。3.不按规定或非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常见的手段
(1)从虚假企业(无车间厂房、无生产设备、无生产产品,专门为骗取出口退税洗票、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2)购买虚假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
(3)虚减货物购进数量、虚抬单价骗取出口退税。
(二)通过生产企业骗取出口退税或偷税(复合型案件)常见的作案手段 1.进项税额不变,虚减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2.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正确,虚增进项税额;
3.虚增进项税额,虚减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同时发生;(“免、抵、退”使得单纯地增计外销收入可能反而多缴税)。
4.与“免、抵、退”有关的偷税作案手段(少转出进项税额)。
三、骗取出口退税案件的特点
(一)涉案环节多;(货物购进、报关出口、收汇核销、账务处理、资金流向等)
(二)涉案地区广;(供货地、报关地、收汇地和申报退税地)
(三)从实施骗取出口退税到案发时间跨度大;(做案到案发时间跨度最长5年)
(四)作案手段更加隐蔽;(退税单证“合法化”)
(五)专业化、网络化作案;
(六)案情复杂。
四、税务稽查与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
(一)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稽查 1.外贸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稽查方法(1)检查帐册
①对财务资料的稽查(财务报表、会计账簿、原始凭证)②对帐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对分析
③对出口货物的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出口货物换汇成本=进货价/离岸价)(2)对退税单证的稽查
①检查退(免)税申报表是否符合逻辑 ②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③对出口货物报关单的检查(计量单位是否准确)④出口收汇核销单的检查
⑤对出口货物内、外销合同进行逻辑分析(合同签订时间与供货企业交货时间不相适应以及合同中未签订具体的交货时间)
(3)对出口货物流向进行逻辑分析(就远不就近)(4)对资金流向的稽查
①结汇资金分析,出现下列情况属异常 a.异地结汇,本地收汇核销; b.付汇方与外商单位名称不一致; c.外贸企业收汇后,以现金等形式支付给个人;
d.货物报关出口后即收汇,外贸企业在收汇的当天或次日,将出口货物的价款付给供货方,收到退税款后,再将退税款支付给供货方或第三者;
e.“先结后收”,外贸企业先收到结汇款,在收汇的当天或次日申报出口。②付款资金分析,收款单位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供货单位不一致,属异常。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稽查方法(1)对各种退税证单的稽查(2)对进项税额的稽查
①注意企业的生产规模,“存货”有无在某一时期畸高的现象;
②是否按规定将出口销售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转入货物的销售成本;
③企业是否有购进免税的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注意审查“免抵退税额抵减额”。(3)对销售收入的稽查
①销售规模及内、外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有外销畸高而内销特低的现象; ②外销项目真实性的审查,特别是从未出口过的货物项目; ③注意企业的资金运动方向,有无帐外经营的情况。
(二)不同贸易方式和特殊行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稽查 1.进料加工复出口退(免)税的稽查 2.来料加工复出口退(免)税的稽查 3.境外带料加工贸易的稽查
4.对外承包工程的退(免)税的稽查 5.对承接修理修配业务退(免)税的稽查 6.对境外投资货物退(免)税的稽查
(三)出口货物退关退货的稽查 1.退关退货的处理(三种情况)
2.退关退货的稽查(已办理退免税手续)
(四)取证 1.函调协查(1)根据《回函证明》,与出口货物内销合同进行对比分析(供货企业成立、投产时间在内销合同之后或接近内销合同时间)
(2)根据《回函证明》,与出口货物报关单进行对照分析(出口日期在前,生产、销售时间在后;出口日期在月初,生产在当月。)2.外调取证
(1)对供货环节的外调取证 ①供货企业是否真实 ②有无生产能力
③与外贸企业是否有真实的购销关系
④供货企业实际收到货款金额、时间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合计金额与时间比对
(2)对报关环节的外调取证
①查获以海运方式出口报关的虚假报关行为
②以陆运方式出口货物报关单中,有涂改、添加出口货物报关单内容,偷梁换柱,骗取退税
出口退税效应分析报告 篇5
【实训目的与要求】
通过案例,掌握骗税案件犯罪构成要件及骗税手法,针对性选择侦查途径开展侦查工作,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侦查措施,围绕犯罪构成进行调查取证。
【实训对象】
经侦专业
【实训时间地点】
2013年9月25日 1205教室
【基本案情】
2008年4月8日,江苏某代理公司申报出口货物“服务器用储存单元”(俗称硬盘)共30件,计2160只,每只单价为120美元,海关人员对该货物进行现场开箱搜检,发现实际货物为硬盘托架,而此物国内市场价格最高不超过20元人民币,出口货物明显申报不实。
4月17日,xx海关缉私局到xx对实际货主单位xx多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元公司)进行调查,并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4月18日,xx海关缉私局将此案移交xx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侦办。江苏省公安厅对此案高度重视,将此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
4月21日晚10时许,江苏警方将企图潜逃出境的多元公司负责人xx抓获。今年28岁的xx,家境优裕,但学习成绩不佳,高中毕业后,进了一家民办大专学院学习,但不久就中途退学,在其家人的支持下开始经商做生意,从事电脑及配件的销售业务,经常出差到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结识不少台湾、香港和上海、广东等地的商人,年收入数十万元。xx虽然年纪不大,但阅历丰富,处事老到,且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购置了与他身份和财力不相符的宝马轿车和帕杰罗吉普车,显示出了对高消费的追求。
问题1:本案中行为人涉嫌构成何罪?为什么?
问题2:假设由你来讯问犯罪嫌疑人,试制定讯问提纲。
面对民警的讯问,xx百般狡辩,以一套准备好的说辞加以搪塞,他自称是在台商“占根武”的授意下进行的,自己则在香港明飞公司打工,xx想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台商“占根武”身上。xx说,他是在2007年春节前夕在深圳认识“占根武”的。
xx的这一套说辞确实十分狡猾,专案组民警知道骗取出口退税案件的关键点在于案件中的外商必须到案,方能查清有无实际出口的真实业务,否则案件就难以继续深入。外地不少此类案件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最大的教训就在于无法查找到外商,摸清结汇的来源。
显然,专案组眼前的重头戏是查找“占根武”,“占根武”能否到案决定着案件的成败。根据xx的交代,专案组派出两组人马,一组人马在出入境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就地查询“占根武”的出入境记录;另一组人马南下深圳,在罗湖海关查找2007年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有无“占根武”的出入境记录。经过工作,两组人马都无功而返。再次提审xx,xx依然坚持自己当初的交代,案件陷入了僵局。
正面进攻难以奏效,就从侧面迂回。专案组民警没有灰心,深入到多元公司进行走访,公司人员都说没有见过“占根武”这个人,专案组民警在多元公司记录的相关账簿中进行查找,试图找到与台商关联的只言片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警终于在恢复的电脑数据中会计的一个流水账上,发现曾经支付给一个叫“詹xx”的人5000元现金,专案组分析这个詹xx可能就是xx所说的外商“占根武”。专案组民警又一次提审xx时,xx顿时傻了眼,不得不承认他先前与民警玩了“文字游戏”,故意将“詹xx”说成了“占根武”,意图使案件无法深入,令民警知难而退,从而蒙混过关。
利用台商开设皮包公司
据调查,詹xx,男,31岁,台湾台北县人,上海高新开发区某企业员工。令专案组喜出望外的是,就在他们准备启程到上海寻找詹xx时,6月7日晚,詹xx竟然来到了xx公安机关,将他和xx“合作”的情况向警方和盘托出。
詹xx是2006年初在台湾某电脑公司上海办事处工作时,与xx相识并结为朋友的,并曾应xx的邀请到xx游玩过几次。2007年3月,xx找到詹xx,说为了业务的需要,要詹在香港注册一家公司,交给他来全权打理。詹xx依言照办,就用自己的身份,通过香港一家会计事务所上海办事处在香港注册了一个“香港明飞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后,詹xx就将公司的所有证件、公章等资料,都邮寄给了xx。
2007年9月27日,詹xx又根据xx的要求,到xx某银行开设了明飞公司深圳离岸账户,并办理了将此账户委托xx代理的相关手续。
令詹xx始料不及的是,6月3日,突然收到了由快递公司转来的香港有关部门的罚单,称他的明飞公司注册一年多,没有经营过一笔业务,又未按时年审,决定罚款1万元。望着罚单,詹xx满肚委屈,此事与己无关,竟要自己代为受过,他便与xx联系,由于xx此时已被公安机关羁押,无法联系上。于是,詹xx就焦急地赶到xx,想不到警方也正要找他调查情况呢。詹xx的出现和他提供的情况,戳穿了xx的弥天大谎,使案件侦查出现了重大转折。
问题3:请你模拟公安机关办案,列出本案的查证重点和取证途径
一批托架来回捣腾了130多次
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出口,选择什么样的货物出口,xx经过了一番精心谋划。在前几年经营电脑业务时,供货方随货赠送了一批硬盘托架,一直堆放在仓库里,xx决定将这些没有一分钱成本的硬盘托架包装出口。在出口方式上xx选择了空运,他认为一是海关对空运货物查验率低;二是出口货物申报的是电子产品,海关人员这方面的知识不多,难以发现;三是空运出口,周转快,获利大。
由于xx十分狡猾,供述时有真有假,加之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跨度大,给案件侦查带来了很大困难。要搞清xx的犯罪事实,必须从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三个方面梳理,固定他的犯罪轨迹。随着侦查的深入,xx“空手道”的伎俩昭然若揭。
在货物流方面,xx利用生意场上的朋友,构建了一个物流通道。他将采购服务器硬盘时附送的硬盘托架分别通过xx和上海某进出口公司,代理出口至香港明飞有限公司,而以“服务器用储存单元”的名义报关进行审报出口。货物“出口”到香港后,由当地物流中心的黄某某负责以每箱180元的价格,将硬盘托架以走私形式带回深圳,再通过快递方式托运回xx多元公司。然后,xx再授意手下将货物重新包装,再报关出口,如此循环出口往复,将一批托架硬生生地来回捣腾了133次,制造了货物报关出口的假象。
在发票流方面,xx知道在办理退税过程中,必须开具大量销项发票,才能由外贸代理公司办理退税,而多元公司在出口时未实际购买货物,缺少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于是,xx就与杭州某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某取得联系,正好,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积压了一部分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王某便以3%或3.2%的开票费用,为xx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共计596份,用于多元公司抵扣税款。
红棉隧道出口塌方分析报告 篇6
红棉隧道出口DK491+770~DK491+754段发生坍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勘察了解现场情况后,当即要求封锁现场。并及时与有关领导做了情况汇报。通过几天来的原因分析,情况如下:
一、事情经过:
11月13日17点40分左右,红棉隧道出口DK491+770~DK491+754段发生坍塌冒顶事件,塌顶处成圆弧形,直径约16米,土石方约1500m3,未造成人员伤亡。
现场施工里程至:线右上导DK491+754,线左上导DK491+762,仰拱DK491+770,二衬DK491+785.8,安全距离符合要求。该段洞身位于强风化砂岩层中,地表覆盖较厚素填土、粉质粘土层,洞顶原覆土厚度约23m,后由于市政红棉路施工刷成1:1的防护坡,正洞采用Φ89mm洞身长管棚,配合Φ42mm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四步CD法开挖后采用Ⅰ20型钢,0.6m/榀喷锚支护。经监控量测数据显示,支护后围岩基本稳定。
二、原因分析: 1、11月8日~10日连续中雨,红棉路边坡坡顶天沟排水流经此段。由于地表覆盖为较厚素填土,粉质粘土层,土层吸水饱满下渗,失去自稳能力,向掌子面的临空面滑动,线右瞬间突进大量土石,挤压中隔壁层失稳。
其次,围岩偏压,红棉路施工对洞顶覆盖土进行刷破,洞顶处于第一级边坡下,导致两侧土压力不均衡,且线左围岩风化程度强于线右。通过对洞顶观测DK491+750处有一断层,成圆弧分布,断面光滑。初步认定上述原因叠 加造成了该段塌方的发生。
2、从施工作业和管理方面的情况分析,主要原因为:
1四步CD开挖法,在开挖工序安排上工序乱、欠周密,左、右侧导坑未○拉开相应距离。为确保安全施工,强调和注重了二衬和仰拱的跟进施工,使掌子面施工封闭停工时间较长,且掌子面的喷射混凝土平整度、厚度不足不饱满,未及时回喷密实。
2上导坑采用大机械开挖,○铲车、挖机上下作业时使路面低于两侧拱架底最高到1m,钢架的临空面大,中隔壁易变形失稳;超前支护注浆未到位,浆液配合比不符合设计要求,存在较大误差。
3钢架连接板偏薄,采用M24(设计为M30)型螺栓连接,焊接钢架不○补强,中隔壁钢架没有弧度,部分钢架安装间距、垂直度、横向偏差不符合要求,钢架锁脚锚管与钢架焊接不牢固。
4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不强,○监管不力,缺乏责任心。安全预警卡控落实不到位,监控量测人员不足,超前地质预报未真正纳入工序管理。
5现场施工作业工班长技术水平队伍素质,○不适应铁道部风险隧道的要求。作业不标准、不规范,安全质量意识差。个别施工作业人员施工盲目性、随意性强,不严格按施工规范组织作业。
6现场监理工程师盯控督促检查上力度不够,○个别工序施工监理工作不细,缺乏反复盯、盯反复。监理工作缺乏精细化,缺乏真抓、实管、细致、认真。监理在施工全过程中盯控有空挡,与设计等单位沟通联系不够。
三、整改措施
1、施工单位要吸取此次深刻教训,认真对全体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查找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原因。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安全预警卡控制度和办法。严格作业程序,规范施工。认真按11月15日召开的四方会议形成的处理方案组织实施。
2、加强红棉隧道出口的监理人员和监理工作的监管力度。监理工作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认真排查梳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安全质量隐患。逐一研究认真整改。隐蔽工程必须旁站到位,全过程盯控。原则问题绝不手软,不当老好人,不当罪人,严格监理,尽职尽责。
3、监理工作狠抓原材料进场使用关,逐一梳理排查不合格产品、材料。对检测和检验不合格材料坚决不准进场投入使用。对现场加工制作的半成品、成品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工制作,不合格不准使用。
4、认真熟悉设计文件资料,主动参加现场技术交底和生产会议,重点地段、关键工序,稳扎稳打,监理工作做到精细化,加强巡查力度次数,减少空挡,把住安全质量关。
经过分析,监理单位已建议和提出对此次事件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处罚,个别不称职不合格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坚决立即组织清退出场,加强和补充调整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确保红棉隧道的施工安全和质量。
同时,对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我们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增加现场监理人员和加强现场监理工作的力度。对此问题的相关监理人员相应纳入考核处理。特别是当前要认真抓好此次整改方案的实施工作,按整改处理方案组织施工时,要制订好周密可行的安全措施,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无安全措 施和技术交底不准擅自组织施工,防止和杜绝次生事件的发生。对监理工作中不断发现的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到位的工作。监理工作做到稳扎稳打,主动出击,全面盯控,不断改进和提高监理工作水平,确保实现安全年。
附:变更设计会审纪要
北京瑞特监理厦深项目部
出口退税效应分析报告 篇7
关键词:稀土出口,环境效应,综合决策,层次分析
1 我国稀土出口调控势在必行
1.1 稀土是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
稀土是世界公认的发展高新技术、国防尖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
稀土既然属于用之有竭、不可再生,且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性资源,则必须统筹安排,谋求长远打算,兼顾当代人和后代子孙的发展需要。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乱采滥挖、浪费糟蹋、贱卖稀土资源的现象不断,由此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很多稀土产区“大干快上”,对稀土资源粗放式开采,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目前,国内数十家稀土分离厂的排放绝大多数都超过国家“三废”排放标准,多年的滥采乱挖已经形成许多对人极具伤害性的“稀土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分离稀土的某项工艺中,每开采1吨稀土会破坏200m2的地表植被,剥离300m2表土,造成2 000m3的尾砂。正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稀土储量同样很大的美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至今没有大规模开采稀土。从保护环境角度来看,中国限制稀土开采、出口非常必要[1]。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过度开采、利用率低,中国的稀土拥有量正急剧萎缩。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超过90%;1996年则下降到43%;而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最新统计,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比重已下降到31%。如再不进行有效控制,未来中国将面临稀土枯竭的风险。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资源仅能维持未来15至20年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优势矿产资源过量开采、过量出口、战略性资源消耗过快问题变得十分必要。
1.2 我国稀土出口占世界稀土资源出口总量的90%以上且价格严重偏低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一方面尽力保护自身稀缺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却以极低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大量原材料。以稀土为例,为保护稀土资源,美国在1997年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已探明稀土储量达430万吨的芒廷帕斯矿,所需稀土资源主要从中国进口。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资源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占世界稀土资源出口总量的90%以上。
可是中国稀土资源出口量倍增,但价格却下降了50%。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当前出口平均价格仅为1990年的六成左右——稀土原本比黄金还珍贵,最终却卖了个白菜价[2]。
中国稀土之所以如此便宜,除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不计环保成本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本土的稀土应用产业,如电子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稀土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更是远远地落后于美日欧等稀土消费大国,导致国内稀土消费不振,在国际市场的“诱惑”下,国内的稀土采选企业只能出口国外,在海外寻找市场。
1.3 充分发挥稀土资源优势,确保国家最大利益
世界各国对于稀土这种稀有资源,都制定实施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资源战略规划。譬如,俄罗斯的稀土资源相当丰富,但储量和产量一直被列为国家机密,其稀土资源战略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军工对稀土的需求为主,尽量减少出口,保持矿产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目前中国出口的稀土数量居全球之首。2010年7月,我国宣布稀土出口配额减少 40%以后,美日欧等国指责中国,并利用WTO规则大肆制造国际舆论。日本的稀土资源十分贫乏,但其消耗量最大、应用技术水平最高、战略意识最强。美国采取只探不采,优先进口中国稀土的战略,稀土作为许多重大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几乎都需从中国进口(某些程度上作为战略储备)。
世界各国稀土战略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稀土资源优势,确保国家利益。作为中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的稀土,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可少的原料,中国有不少战略资源如铁矿等贫乏,但稀土资源却非常丰富。 在当今国际社会,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对抗大国强权的重要武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中国政府面临着非常大的环境压力,决定对稀土的开采、加工以及对于国内使用和出口实行同等的减量限制。
我国政府限制稀土出口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随着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对稀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稀土在中国的储备也是有限的,国家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其实施保护。二是稀土开采、选冶、分离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开采和加工的资质。因此,从保护国家资源、国家环境的角度出发,中国必须要限制稀土的采选及出口[3]。2011年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访德国时表示,中国依法规范稀土开发秩序,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用竭资源、减轻污染损害的需要,也是实现稀土资源长期有效利用的需要。对国外希望中国改变稀土出口政策的要求,李克强予以断然拒绝。
2 我国稀土出口调控中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根据国际规则和国内法,目前我国出台的稀土出口调控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强调保护环境、保障就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的。从表面上看,2011年中国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为14 446吨,较2010年第一批配额减少11.4%。2010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同比下降39%,同时增加了15%~25%的关税。正是这一系列数字上的变化,被西方“误读”为中国正通过减少配额、增加关税限制稀土出口,并表示强烈关注,指责中国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规则和世贸准则。
而实际上,殊不知这是中国政府综合环境、贸易和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国内外各利益相关方后,所作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安排。这个数量的确定既统筹考虑了国内资源的保护和国内生产消费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也关注到了国际市场对于稀土产品的需求情况,这是目前我国在整合稀土资源中,规范稀土行业,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实行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产品出口全过程监控的必要而又科学合理的措施。
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必须体现其环保与资源保护的本来目的和作用,方能符合WTO规则,以理服人。在商务部公布的《关于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中,已经将稀土行业环保核查结果与申报资格挂钩。与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相比,生产企业申请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条件,增加了“冶炼分离和金属冶炼企业须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名单之内”这一条件,提高了对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商务部出台的这一最新稀土出口调控政策,无疑彰显了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在WTO框架下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态度。
因此,稀土当属特别典型的环境敏感产品[4]。环境敏感产品是指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影响的产品,其种类很多,在出口方面主要指“两高一资”产品。可从调控环境敏感产品出口贸易综合决策理论出发,深入分析稀土出口调控政策和措施出台背后的科学意义和综合实施效果,探索其中的调控规律,以供相关研究和决策者参考。
2.1 稀土出口调控的总目标在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
调控环境敏感产品出口的主要法律依据在于WTO第20条之规定,明确允许WTO的153个成员有权以环境保护等理由限制出口。在研究环境敏感产品出口调控规律时,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是指在利用国内环保标准和国际环保条款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合法、合理并科学地对环境、贸易、政治外交与社会等诸多因素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使其得以全面协调发展,以免失之偏废,力求从总体上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5]。
据此稀土出口调控的总目标,应体现于综合考虑环境利益、贸易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及国家政治利益之间的平衡。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是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我国资源、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依据我国的法律,遵守WTO规则,本着合法、合理、科学和可操作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稀土出口贸易管理和调控机制,以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微观层面上,是运用科学决策方法,具体分析采取稀土出口调控措施可能对我国环境、贸易、就业、社会稳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政治外交利益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综合衡量方方面面的利弊得失,选择最优方案,以谋求国家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2.2 稀土出口调控的环境效应复杂且深远
我国对稀土出口进行调控,一方面必然会对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产生各种或轻或重的正负影响,复杂且深远。另一方面稀土的利益各方相互博弈,致使国家在整合稀土资源中掣肘难行、顾此失彼,成效不佳。因此欲使出台的稀土出口调控政策达到预期目的,须尽可能地对实施效应作全面而深入的考量,大而言之应包括以下方面:
1)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影响。调控稀土出口,将对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和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2)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国内生产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稀土产品出口到国外,不仅会对国内环境,特别是生产作业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会对相关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调控稀土出口,在保护国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限制稀土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长期看,将对产业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短期看,将对相关企业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生存发展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4)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对稀土出口进行调控,会影响稀土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如果下岗人员数量大量增加,由于其购买力下降,会对内需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大量下岗人员长期不能再就业,就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5)引发贸易摩擦。WTO规则允许成员方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可以采取贸易限制或禁止的措施,其前提是非岐视、透明,不得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如果我国大力调控稀土出口贸易,由于利益攸关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对WTO规则做出有利自己的解释,就会引发贸易争端。譬如,2009年6月23日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通过征收高额出口税的方式限制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锌等9种原材料出口一事正式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我国则以保护环境、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为由,声明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符合WTO规则。2011年7月5日,根据WTO专家组长达两年之久的报告,世贸组织偏帮欧美对华施压,对中国“环保需要”等辩词亦不予采纳,裁定中国限制铝土矿和锌等9种原材料出口不符合WTO规定、违反贸易协议[6]。
6)其他影响。因调控方向、调控方式、调控频度、调控力度和调控时间点不同,对稀土产业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会催生新的绿色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的会造成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导致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有的会引起进口国的贸易报复,甚至影响政治、外交关系等等影响。
上述环境效应诸考量之间相互影响,正负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用一个或几个考量目标来评价调控稀土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优劣,必须建立起包纳全部考量目标在内的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模型,才能全面、科学地衡量其环境效应的综合效果,继而才能对其调控政策和措施给出客观的评价。实现客观评价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计算机量化模拟处理,下面提出一种较为简化的理论模型,以抛砖引玉。
2.3 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模型
稀土出口调控关系到三个层面:一是调控措施的选择;二是该调控措施实施后产生的各种效应影响;三是国家利益。
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的分析、判断、综合等决策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并将人的主观比较、判断加以量化,非常适于解决具有多目标特征的调控环境敏感产品出口综合决策问题[7]。应用层次分析法,将国家利益列为最高层(目标层);调控产生的各种效应影响的聚合列为关系国家利益的中间层(准则层),其结构依影响因素的多寡、关联复杂程度,可再分为多个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各种供选用的调控措施列为最低层(措施层或方案层)。从而形成一个包含最低层、中间层和最高层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这样最佳调控措施的选择问题就归结为,计算并确定最低层(各种供选择的调控措施)通过中间层(调控措施产生各种效应影响的聚合)相对于最高层(国家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图1是根据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的涵义和目标,考虑实际观测点数据的性质和可得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聚合而成。除最低层的方案层外,本结构模型的层次结构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亦称目标层B,是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的总目标,即国家利益最大化。
2)第二层次:亦称准则层C,包含以下三个准则[8]:
①环境利益(C1):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
②贸易利益(C2):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市场和防止贸易摩擦。
③政治利益(C3):维护国家关系和国际形象。
3)第三层次:亦称子准则层C’,包含10个评价指标。其具体含义界定如下:
①公众健康(C11):保护公众在稀土生产中免受各种潜在或现实、直接或间接、物质或精神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威胁或伤害。
②动植物安全(C12):保护本地动植物在稀土生产中免受各种潜在或现实、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可能对本地动植物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威胁或伤害。
③环境保护(C13):保护大气、土壤、水等自然环境稀土生产中免受各种潜在或现实、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④产业保护(C21):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免受冲击,维护国内市场和就业的稳定。
⑤价格波动(C22):保护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免受大的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产品依赖性(C23):国民经济发展对此类产品的依赖程度。
⑦贸易报复(C24):贸易对象国实施贸易报复的严重程度。
⑧友好关系(C31):贸易对象国与我国的国家关系好坏程度。
⑨风险评估(C32):产品风险评估依据的科学性。
⑩符合规则(C33):遵守WTO规则、国际环保公约等其它国际公约的程度。
上述理论模型建立之后,接着就可以进行量化处理。方法是从最低层次开始,对各层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从而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再经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可得出各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权数,权数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判断矩阵的构造是量化处理的关键,可以利用决策者的知识和经验估计出来。一般应用Delphi法,聘请5位相关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两两元素进行比较打分,求得各判断矩阵。在此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和计算,确定出图1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排序权值后,再乘100以圆整,得到表1所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初始加权值。
接下来,为计算某项稀土出口调控方案或措施绝对评价的量值,还需首先确定出各个具体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然后对每个具体的指标给出绝对评价的数量等级标准,譬如把每个指标分为五个数量等级(标准分)。这样对任一项待评价的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决策方案或措施,可以由内行专家按统一的综合评价数量等级标准给出各个指标的具体数量评价,然后用数学方法加权综合出此项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决策方案或措施的数量评价总值,并据此确定其优劣等级,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
应用绝对评价数量方法的关键是给出具体、严谨的绝对评价数量等级标准。下面给出一种评价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方案或措施的各个评价指标的绝对评价标准,每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1,3,5,7,9),如表2所示。
在具体评价时,专家可按上述表2给定的标准确定评价等级1,3,5,7,9,也可给出2,4,6,8等级分,其评价意义介乎相应两个等级之间的意义。
相关部门在进行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时,可以根据专家们的具体评价意见进行综合。每个指标数量评价的综合一般采用平均的方法,但为避免主观判断的明显误差,应将专家评价中的最高和最低数量评价去掉后再平均,即得到某项具体评价指标的数量评价
式中:
N——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方案或措施综合评价数量值;
计算出某项具体的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方案或措施综合评价数量值后,可换算为相应的优劣等级,供决策者制定政策时参考。表3给出一个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方案或措施综合评价等级标准的示例。
2.4 稀土出口调控措施中的环境效应模拟评价
应用上述构建的稀土出口调控环境效应综合决策绝对评价法,可以实现稀土出口调控措施的量化模拟评价。如果把计算过程程序化,开发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则更具智能化和科学化。作为一个应用案例,下面来模拟评价商务部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指标与环保挂钩的新政策以及以往旧政策的综合效益优劣程度。按表2的评价标准,首先使用德尔斐法对两种政策下的稀土出口调控综合决策评价指标分别做出评判,然后进行综合加权,其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中可以得出,稀土出口调控新政策的环境效应综合评价值为535,比旧政策的391要大144,这表明新政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尽管损失一些就业岗位(产业保护指标由7降为5,主要就是因为就业减少),但获得了巨大的生态利益,而且就政治利益的三个指标来说,除和相关贸易国或地区的友好关系可能因此受损外(由6降为4),其余风险评估(由5升为7)和符合规则(由4升为6)两个指标的值都有所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我国稀土出口调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必须实现科学化、综合化决策,力求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对外应依据世贸规则,本着保护国内资源保护国内环境的原则,坚持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同时也要建立由此可能引发的贸易争端预警和应急机制;对内则应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注重稀土资源矿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建立有效的环保补助体制和机制,并进一步建立稀土应用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鼓励保护政策和机制,走“稀土强国”之路[9],乃是政府当前在整合稀土资源中所要统筹考虑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菁莹.“疯狂稀土”背后的利益博弈,政府出招却禁而不绝[N].中国青年报,2011-10-25(04).
[2]郭丽君.稀土,再也不会卖出“白菜价”[N].光明日报,2011-12-03(02).
[3]吴一丁,毛克贞.“稀土问题”及稀土产业的政策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11(5):170-173.
[4]杨昌举,黄乐文.环境敏感产品与进出口调控[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2):4-10.
[5]夏光,冯东方,吴玉萍.加入WTO与国内环境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3-85.
[6]丁开艳.商务部:政策符合规则,稀土出口不会放松[N].北京商报,2011-07-07(02).
[7]王铮,等.中国国家环境经济安全的政策模拟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2.
[8]杨昌举,潘峰.“两高一资”产业调控:绿色壁垒综合决策分析[J].环境保护,2007(11B):12-15.
出口信用保险的“安全带效应” 篇8
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企集团)目前已形成净出口贸易、实业投资和现代服务等三大主营板块,由成立初期单纯的外贸企业集团发展成为目前营业额超100亿人民币、进出口额13.5亿美元,集研发、制造、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谈到集团的发展,董事长杨大伟先生表示,这和集团较早关注出口信用保险不无关系。
调结构
《进出口经理人》:与国际、国内同行相比,贵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和特色?
杨大伟:集团拥有自己的造船、化工产品、新材料、宠物用品、纺织服装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自己的化工码头与仓储物流基地、宠物用品物流中心,是江苏省最大的既有国际贸易,又有较大实业投资的企业之一,实业投资金额超过2,2亿美元。集团的贸易业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二是技术贸易成长快;三是农副产品出口全省第一。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一些普通业务,积极申领国家的特殊经营资质,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进出口经理人》:在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哪些困难,增加市场份额有哪些压力?在扩大国际市场方面,企业有哪些思路?
杨大伟: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仍未有效恢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这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最大不利因素。
二是贸易壁垒增强,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更为苛刻的壁垒。例如欧盟针对化工产品的技术法则波及下游的纺织、轻工等,其复杂性和难操作性很大。又如,欧美的社会责任认证使生产企业疲于应对,有的欧美客户除自己要对出口企业进行社会责任验厂外,还要委托第三方验厂,出口付出大量的费用,提高了出口成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际上运用反倾销、技术型、标准型、绿色等贸易保护手段将会更加频繁,成为出口的主要障碍。
三是国内政策变数增多。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会对信贷、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做出调整,对于政策叠加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四是客户风险加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汇率的不断变化,导致了部分国家和地区信用环境的变化,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收汇风险进一步增大。外商可能由于销售款收不回来,或由于本身经营出现重大问题,拖欠货款或以各种借口拒付,或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将矛盾转嫁到出口企业身上。
五是用工成本增加,特别是加班规定、辞退赔偿等加大了企业的用工管理风险和成本,直接提高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为确保业务的稳定发展,我们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努力克服经营难题,不断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与客户结构,以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从品种大类而言,集团的进出口产品的经营结构不断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趋进。2009年多类产品进出口超过亿美元,机械设备与船舶3.54亿美元,化工产品3.07亿美元,金属矿产3.03亿美元,轻纺服装2亿美元,宠物用品1.1亿美元。从经营主体而言,集团的贸易资源进一步向优势成员企业聚焦,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主业明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进出口经营主体。2010年来,我们还积极出口化工、电力等成套设备,在开拓南亚等新兴市场方面取得了成绩。
避风险
《进出口经理人》:贵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过哪些风险,中国信保的扶持和作用体现在哪里?
杨大伟:集团与成员企业于2003年开始积极推广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2010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扩散,国际市场买家货款拖欠、货物拒收和破产的风险明显加大,出口收汇风险一度成为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最大外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保的正是这种由买方延期付款或无清偿能力造成的企业应收账款的损失,大大缓解了我们开拓出口市场的疑虑。2007年以来的三年多时间,我集团投保总额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递增,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随着集团自身业务的快速拓展,以及出口信保对业务拓展促进与保障作用的日益彰显,可以预计未来我们的出口信用保险额还会继续增长。
以宠物用品出口为例,从2003年的300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超亿美元规模,充分说明与中国信保合作是花小钱保大钱,花小钱买发展。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8~2010(1~8月)年为宠物用品业务投保额分别为2360万美元、5480万美元、6475万美元,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对应,这也是我们宠物用品业务增长规模最大的几年,2007年为7000万美元,2008年为9000万美元,即便面临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仍实现出口1.1亿美元。
《进出口经理人》:开辟新兴市场往往要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公司如何借助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这些风险?
杨大伟:我们已与中国信保合作多年。首先是有效利用信保批复的客户信用限额资源,提升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采用商业信用支付方式与外商进行业务谈判,争取更多的订单;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通过中国信保对我们的外商客户进行调查,利用其提供的海外客户资信信息,甄别客户信用状况,增强交易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控制性,为出口成交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规避业务风险。
目前,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诸多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通过信用保险保单赔款权益转让或押汇保险等方式,可以不在集团担保额度内顺利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以宠物用品为例,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我们实现了该品种主要买家融资金额近5000万美元,很好地改善了业务现金流的状况。
新突破
《进出口经理人》:2010年以来,国家力促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公司做了哪些工作?
杨大伟:集团近年来取得了发展转型的新突破。一是推动贸易与实业相结合。集团遵循工贸结合的转型发展思路,在化工新材料、宠物食品、船舶、轻纺服装生产制造与研发基地。二是推动贸易与物流结合。集团近年来全力进军现代仓储物流业,投资3.5亿元建设了位于泰州高岗的化工码头仓储基地一期工程,集团向贸易、实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商社型的发展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推动贸易和服务结合。集团目前已拥有招标领域的4个重要资质,实施的医疗设备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备招标与进口影响日益扩大。
《进出口经理人》:当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公司与中国信保的合作是否有所加强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