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2024-11-06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共13篇)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1

《新课程培训-通识培训》学习心得

通过通识培训的学习,感觉受益非浅,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丛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谈一点学习心得和理解.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成为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

总之,我们应当与全体学生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2

一近年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一) 课程建设理念逐步清晰

2006年6月修订的《广州大学通识类选修课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开设通识类选修课是深化教学改革,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 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 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 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2009年6月, 为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培育我校通识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学校决定开展校级精品通识教育课程立项建设, 明确要求: (1) 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传统观点与现代新论并重, 知识广博, 思想深刻, 富有哲理。 (2) 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视角与方法。 (3) 有利于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培养、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 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批判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使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

(二) 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力

我校自合并组建开始, 就尝试搞通识教育, 立项建设系列“经典导读”课程, 学校高度重视, 对这些课程给予了较高的建设经费投入, 每门课程10万元。2009年实施的校级“精品通识教育课程”, 从学生选课、教师工作量计算、相关教材出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每门课程均给予了一定经费的支持。

(三) 过程管理严格规范

我校将对精品通识课程实行动态管理, 每2~3年考核评估一次, 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淘汰处理。精品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本着“建设一批、优中选优、成熟一门, 评定一门”的原则推进, 宁缺毋滥。2010年1月立项建设《教育与人生》等32门精品课程, 在2010年9月起实行分类管理, 管理更加精细到位。

(四) 发展趋势较好

无论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学院,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都在进一步深化, 教学管理正在走向规范, 教学资源投入也在进一步增加。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教师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李曼丽博士认为,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我们相信, 作为高校教师, 我校教师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有比较成熟的认识, 但落实到现实中, 相当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 学校虽然重视教学, 但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晋升、特岗评聘等方面更多地还是以科研业绩考评教师, 许多教师宁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同时, 专业教师的专业本位主义思想依然比较流行, 在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 往往将专业课程摆在优先位置, 只有在工作量不足等情况下才会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 教师并没有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视为自己的当然义务。

(二)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距离

“通识教育课程的着眼点不在于传授严格的科学知识和训练具体的职业技能, 这包括科学事实、逻辑演绎的理论、实际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功能重在教化, 即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2]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清晰, 但目前开设的课程有些是“选修课程”而非完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但人文特质不明显, 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之间存在距离。

(三) 通识教育课程的优质师资配置不够

目前, 该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 即专业教师、实验中心教师及教辅或机关单位具备教师资质的行政人员。目前, 开课教师较多地来自一些专业少、学生少的学院, 由于本身工作量不够的学院。同时, 实验中心、教辅或机关单位的部分教师, 本身并无上课工作量要求, 对通识课的开设也比较积极。总的来看, 通识教育课程高资历和高职称的师资比例偏低, 这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质量, 同时也影响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存在缺陷

相当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 完全从功利心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解读, 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 将通识教育课程理解为好玩的休闲放松课程, 或者将通识教育课程仅仅理解为获得学分的手段, 是否容易获得学分成为有些学生的选课标准。由于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明确, 有的学生无限制地盲目选课,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三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的策略

(一) 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化

通识教育理念不应该仅仅为教学管理者所有, 而应该贯注到全体教师之中。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离不开拥有一定行政权力的知识分子的鼎力支持, 大学的教学管理者往往就担当着这样的角色, 如在我国通识教育理念传播过程中, 最著名的杨叔子院士曾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 甘阳教授是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院长。但一种教育理念传播仅仅只有管理层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要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理解其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师不能消极被动地简单适应学生肤浅的要求, 仅仅满足于这种功利性教育, 而应该以此为基础, 注意激发学生向更高更深的人类文化靠拢的热情, 从而全面地进一步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解决好学生兴趣与通识教育目标完整性之间的矛盾。”[3]一个大学的通识教育做的好, 一定是许多教师与领导共同努力、共同实践的结果。香港中文大学设有“通识教育模范教学奖”。日本东京大学要求该校负责通识教育的学院中从事科学前沿研究的教授必须开设通识课程。因此, 推进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 必修完整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 使全体教师达成重视、研究、投入通识教育的共识, 让教师将通识教育视作自己的工作职责。

(二) 通识教育管理的专门化

在我们国家, 通识教育一般由教务处负责实施, 其优点是有利于统筹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统一管理与协调。不足则是, 由于教务处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建设上, 通识教育课程容易被边缘化。调研大陆及周边地区通识教育做的比较好的几所学校进行了比较, 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各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通识教育课程, 并不是纯粹地由教务处来负责组织, 具体如表1。

(三)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专业化

通识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并不是说用专业课程代替通识教育课程, 而是指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的专业化和课程教师素养的专业化。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专业化强调的是课程性质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吻合, 要突出课程的文化特性和价值特性, 避免通俗性和工具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侵蚀。通识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必然要求公共选修课程的优化, 将更多的公共选修课程改造成通识教育课程, 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素养的专业化强调的是教师的业务能力, “不管谈多么高深的理念、做多么复杂的规划, 通识教育最终都是要落到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上。如果没有教师的个人实践, 不管谈多少理念、做多少方案, 其实都是无效的。”[4]大师和名师深刻的学术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他们的名气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引起学生求知、求真、求美的兴趣。因此, 激励更多地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是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 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的严格化

对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严格规范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入选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更严格把关, 通过招标的方式鼓励教师名师和知名教授参与通识课程建设, 为保证招标立项建设的精品通识课程建设团队的高素质以及课程的顺利开出, 取消课程内容相似的课程;二是建立严格的课堂质量监控制度, 及时跟踪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 淘汰一批学生容易拿“营养学分”的课程;三是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注重学生上课考勤, 鼓励教师将学生阅读、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柴义江.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6 (11) .

[2]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7) .

[3]万秀兰.国外通识教育的方式及其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 (9) .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分析 篇3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成效评价模型一、研究背景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的。此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为便于研究,我们采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教授的阐释,将通识教育定义为“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

当今中国,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部分高校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建立了包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在内的一大批通识教育的优秀基地,对通识教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依然是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软肋,教育部所属新世纪教育所在2007年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调查结果反映,当下大学生的表现中最为社会所诟病的,除了普遍反映实践能力不足之外,最主要的是价值观念和学风、作风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李曼丽、杨莉、孙海涛)一文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曼丽等教授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通过对以上四校学生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学分比例、课程内部组成、涉及学科领域、学科间联系、学校特色、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社会公民。

在《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甘雪)一文中,作者采用实证的方法,以工作1~9年的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和满意度为主要调研内容,以实证数据和中外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为基本依据,在华北和华中高校发放问卷600份,根据对相关数据的数学处理分析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态度差异及其原因。

三、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1.北京三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问卷研究

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实地的北京三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问卷调查,我们从问卷中抽取了三个较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涵盖了这三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开展成效、局限性这三个方面。

从三校的对比来看,北大与北师大开设的通识教育类型更为多样,而贸大明显缺少工学类、医学类等课程,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一方面,说明了非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展领域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非综合类大学的师资力量有限。

另外,在校生认为,通识教育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扩大知识储备、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明确人生和职业走向。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博学多识的社会公民的目标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目标和作用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也确实期待着通识教育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2.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将通识教育的质量优劣进行量化评价,一方面,我们对大量有关教育评价指标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对样本学校(北大、北师大、贸大)进行了实地的问卷调研。通过两方面的分析,我们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理清逻辑,归纳总结,得出了通识教育指标评价体系。

体系一共分为三层指标,一级指标为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二级指标在学校层面分为软硬件实力、學科竞争力等四个指标,在学生层面则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三级指标在上述二级指标之下再作细分。

通过将我们实地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代入我们的评价模型,最终我们得到的对外经贸大学的评分是0.388,北京大学的评分是0.418,北京师范大学的评分是0.305。因此,三校综合通识教育能力最强的是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次之,北京师范大学有待改进。

四、结论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概念的简单化处理;目前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我们采用了李曼丽教授的观点,把通识教育定义为“非专业教育”。

其次,是老师和学校层面的第一手资料较少;与针对学生群体的问卷研究相比,针对老师和校方的访谈样本较少。

再次,是评价体系的数学处理较为粗略;通过阅读相关著述,我们设计了评价体系的一系列指标,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指标的相关性、合理性可能存在局限。

2.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建立诸如“学院路共同体”之类的通识选修课跨校选课平台。因为较多非综合性大学在有些专业方面缺乏相应的师资和教学经验,如果能建立相应的通识选修课跨校选课平台,可以改善这种现象。

第二,扩大通识选修课的自由度,如增加通识选修课的自有学分,给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更大的自由度。

第三,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参与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学校层面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第四,在高校内推广设立独立的通识教育学院,专职从事该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配备专职的通识教育课老师。

第五,设立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实力的评价机构。对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开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编撰,进行年度的分级评定。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7-25.

[2]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133.

[3]甘雪,胡志刚,邹琼,高博,赵志鹏.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10-14.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4

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河洲中心小学

熊美根

从11月16日至11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校本研修培训,先后听取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谢利民等11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校长关于“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质量”所做的专题报告。通过这次学习对什么是校本研究,如何组织校本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是我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校本研究,注重读书学习。

课程改革时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校本研究就是要搞研究,要获取新的理念只有读书才能得到。

二、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的。

这就强调了学校研究的内容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校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

只有让教师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问题。才能改变教师的自提高教师的素质,老师把工作的研究当成学生的研究,每个老师都拥于他们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他。

四、校本研究,坚持教育反思。

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因些,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和谐的地方,必须通过反思去参与指导,才能避免 1

下一次实践重复这个错误,教师发生的直接变化,反思的步骤就是坚持互动。

当课程改革步入关键之年,课改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激发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校本研究”让我们感受到在课改中,成功者是成功,失败者也是一种成功。“校本研究”让我们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各市教育局职社处,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办职〔2010〕28 号)精神,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工作由省教科院和省职教学会组织实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计划

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共设13个项目,合计789人。具体培训项目、人数、时间、地点和内容安排等详见附件1。

二、培训对象及要求

1.培训对象: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专业实验点或省级示范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能大赛参赛学校专业教师(含教练员);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所有学员(除数控、物流专业以外)报到时都必须准备以下材料:

⑴学校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电子稿,打印3份;

⑵课堂教学录像或教案设计1份及课件(PPT);

⑶课例设计1份;

⑷专业相关教学论文1篇,打印3份。

2.培训要求:请各送训单位根据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严格遴选,推荐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督促培训学员带课题、带任务、带产品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建议以省级培训学员为核心建设专业团队和专家工作室。

三、相关费用

培训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承担。每位学员交食宿费120元/天,食宿由各培训点统一安排。

四、推荐报名

1.各市教育局根据各专业培训名额分配表(附件2)和参训对象的要求,择优推荐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并于7月5日前将《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

培训汇总表》(见附件3)发送到jsvet@163.com,同时邮寄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由中心组组长确定并另行通知。

2.各承办单位、省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根据培训总体要求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日程安排),报省教科院和省职教学会审核同意,于7月5日统一上网公布后实施。各培训单位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做好对学员的考勤、考评以及培训总结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训的各项任务。

报名工作联系人:

省教科院职教所:谢传兵;联系电话:025-83758245;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教育科研楼1008室;邮政编码:210013;电子信箱:jsvet@163.com。

省职教学会秘书处:卞凌晶;联系电话:025-83308083;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2号1号楼313室;邮政编码:210024。

附件1: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计划安排表

附件2: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名额分配表

附件3: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报名汇总表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6

东乡镇中心校分校陈汉莲

通过这次参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会”后使我受益颇多,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精彩,开阔了我的视野。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12、素材运用的多样化和应用化。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些计算题,只要求笔算,另一些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再如过去的应用题一定要求学生列出算式,新的《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甚至鼓励用扳手指的方法找到答案。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前教学中我们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要想将知识点变的更深更宽就必须重新寻找素材,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工作负担。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可变化性素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光盘,增加了教材的应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

3、适当调整知识结构,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再如教材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针对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教研员提出的不适用的教学素材;例题设置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呈现方式;练习题编制中的有难度或效率低的题目;等等,进行细致地修改。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此次课改通过教材修订研究和精心制作工作,形成了一套文字表述准确,易懂、可读性强,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恰当,装帧精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教材。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制度、管理的变革, 呼唤着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体系、培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培训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从课程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二)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在新世纪, 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就必须加强其培训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我们把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作为构建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四大支柱”, 促使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这“五项修炼”提高自身素质, 探索出了一系列的便于操作、易出成效的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一) 加强管理, 提供有效保证

坚持培训管理重心的“三大转移”。一是坚持管理重心向一线教师转移, 根据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设计专题, 增强了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管理重心向培训基地转移, 加强学习型学校或教研组建设,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三是坚持管理重心向农村学校转移, 采取城乡联合、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了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均衡发展。

(二) 分层培训, 坚实发展基础

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按照“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的组合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 根据“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三大培训目标, 将培训内容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大类型, 通过模块结构的形式呈现课程组合;将每个模块都分为系列化的小专题, 增强了培训内容的操作指向性。

其次, 在分类施教上, 将培训对象划分成管理者、研究者和教育者三种类型, 指导管理者研究学校层面上的工作问题, 指导研究者探讨新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教育者探讨怎样把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转化为教学的设计与行动,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三, 在自学研修上, 设计“规定性”、“限定性”、“自定性”三类课程, 提高了教师素质, 增强了培训实效。指导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 通过自评、互评、导评、审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 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自学研修的积极性。

(三) 深化科研, 架起成功支点

教育科研既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首先, 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进程确定科学可行的培训目标, 通过目标达成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通过教师互换、走出去、请进来等校际间的交流, 实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其次, 对校本培训进行正确指导。以改进实践为根本目标, 帮助教师找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指导教师改革学科教学, 培养教师的科研习惯和教学能力;指导学校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渴望上进的内在动力。

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培训过程中, 指导教师按照“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付诸行动、批判反思”的基本步骤开展行动研究, 通过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课程档案袋等形式, 要求教师定期总结教学工作, 撰写经验体会, 分析存在的问题, 研究矫治措施, 提升了他们的研究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四) 科学评价, 激发创新动力

科学评价是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关键环节。首先, 科学开发教师教学档案袋。我们设计的档案袋评定包括教师备课、说课、授课、听评课、执讲优质课和教学业绩等10个方面的内容, 为教学研究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水平提供了详实依据, 也为广大教师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展示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平台。

其次, 大力落实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工作。把实施教学档案袋评定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引导教师自觉地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施教学档案袋评定时, 让广大教师在教学档案记录中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又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

第三, 搞好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的采集和评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信息的采集和评议, 每学年末为每一位教师填写《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表》, 并据此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予以认定。教研室对其评定工作负责检查、验收, 并对验收合格学校的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市 (县) 级认定, 将其确定为市 (县) 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 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运行策略建模基本成型。

在管理方面, 我们重点实行中小学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办法, 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 总结出了理论先行、师训为主、整体优化、科学评价等有效策略。在培训方面, 从通识培训、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个方面入手,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分别要求, 全力构建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形成了“以校为本, 协作研究;梯次推进, 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分别要求;反思实践, 教学创新;自我研修, 团队学习”等有效策略。在科研方面, 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形成了教育科普、定向研讨、合作攻关、实验指导、行动研究等有效策略。在教研方面, 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 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和评定, 形成了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研讨、教学沙龙等有效策略。在教改方面, 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方法和机制, 鼓励教师参与示范课观摩、优质课评选、创新课评比等活动, 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沿着“适应、提高、发展”的轨迹提升, 形成了系统思考、整体革新、观摩比赛、深度汇谈、表彰奖励等有效策略。这五个方面的有效策略既线性独立, 又网状交融, 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运行策略模型。

(二) 实验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们组织了大规模集中培训, 促使广大教师切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增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专题研究,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 在黑龙江省和各地市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 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 师资培训研究成果丰硕。

《岗前培训通识课程及专题课程》心得体会 篇8

广西南宁培训点

2009年11月20-22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操作系统培训中心对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课程培训,聆听了刘乃琦、浦晓蓉两位教授的讲座,颇受启发,收获很多。

回顾三天来的学习活动,深有感触;回顾反省自己以往的教学生活,感慨良多。可以说本次培训活动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总结,更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树立和开始。

刘乃琦教授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报告要点清晰、重点突出、透彻、精炼。刘老师领着我们解读了精品课程评估指标,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领,详细介绍了申报精品课程应该要做的准备工作。他所提出的“懂、建、管、用”的教学目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讲多练,教考分离,机时为主”的教学理念,对我触动很大。“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实验环境建设是基础,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是根本”;“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要实现两个转移: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应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在实验室操作转移”这一番经典的话语,开阔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经典和基本内容,又要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要不断引入新操作系统技术。

老师告诉我们,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激励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善。从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实际的知识点阐释了什么是互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推演式教学、演示性教学等等,例子生动而具体,不仅能够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还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浦晓蓉老师的课程内容全面丰富,程老师紧跟操作系统技术发展的脉搏,注重讲授最新、最流行、最实用的操作系统前沿技术,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渊博的知识让我自愧不如,让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差距也是很大很大。

总之,本次课程培训转变了我们的思维,放飞了我们的思想,提高了每位教师的知识储备,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此外,本次培训还让我有机会认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工作在高校计算机操作系统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朋友们,能与他们一起学习、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要感谢教育部组织了这场精彩的培训,感谢刘乃琦教授、浦晓蓉副教授辛勤的劳动与无私的奉献。

根据浦晓蓉教授提出的讨论题,我小组作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结

果汇报如下:

1、操作系统课程应当如何上?

(1)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2)教材内容有所取舍,不面面俱到,侧重难点重点讲解。

(3)对考研的学生另设考研辅导。

2、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应如何组织?

(1)科学研究型本科:以理论讲授为主,占总学时的70%,课程设计和操作实验为辅,占总学时的30%。

(2)应用型本科:以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理论占总学时的50%,操作实验,算法实现占总学时的50%。

3、操作系统课程的难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1)概念抽象,理论较多,实践较难。

(2)涉及的课程(组成原理、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数据结构)较多,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不好,影响操作系统课程的深入学习。

(3)与实际应用、就业联系较少,学生重视不够。

4、课程授课与学生交互的难点?

(1)多道程序设计的思想;

(2)并发的思想;同步与互斥的实现,伪代码的编写;完成算法实验较难等。

5、操作系统的实验应当怎样做?包括哪些方面?

(1)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应包括操作系统命令的使用,并发与控制实验、作业与进程调度、死锁避免、内存管理、文件

管理等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做课程设计等。

(2)应加紧编写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实验,由各高校自行选择,而不是只有UNIX或LINUX系统的实验。

广西南宁分中心班长 黄珍生

通识课程设置 篇9

通识课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逻辑思维

阅读能力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学生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

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作出明智的抉择。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对不同的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识课程提出了关于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性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维知识论倾向,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人。

2、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克服目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

3、通选课着重能力的培养,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学生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岗位更动和职业转变的要求。

4、重视国际知识和国际问题的学习,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北京大学

通选课被划分为以下5个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学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各领域的典型课程如下:

A:物理宇宙学基础、自然灾害与对策

B:人类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公共政治概论

C:20世纪欧陆哲学、心理学概论、政治哲学

D:美国史通论、中国哲学史、外国经济史

E: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世界电影史、影视鉴赏

学校对学生修课提出以下要求:自2000级学生开始,毕业时必须修满16学分的通选课,其中每个领域至少有2学分,最后一个领域应当有4学分。

为配合通选课的选课工作,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出面对面与网上选课相结合的新选课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2、台湾大学(台大)

台湾大学的这类课程称为“通识课程”,被划分为4个领域:

G1:人文学

G2:社会科学

G3:物质科学

G4:生命科学

台湾大学规定,自1997年入学的学生起,必须完成12学分的通选课,才能毕业,每个领域至少2个学分。

各领域典型课程如下:

G1:人文学(庄子、史记、莎剧导读)

G2:社会科学(经济学原理、犯罪学、国家与社会发展)

G3:物质科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台湾的海岸环境)

G4:生命科学(生命与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卫生保健)

台湾省的教育部规定,1993年入学的学生,必须完成8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从这一规定看出,台湾省在这一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台大的要求学分多一点。

3、哈佛大学

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完成的课程被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专业课程,学习量大约占总学习量的50%;第二类为称为核心课程(The Core Curriculum Program),核心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课程的学习量占总课程量的25%;第三类为共同必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外语课程以及数据资料分析与诠释。其中第二部分核心课程,即为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被划分为10个领域:

⑴外国文化()

⑵史学研究A(历史地认识现在,目标是使学生能历史地解释当前世界的某些主要问题):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⑶史学研究B(历史的进程,理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作出公正的评价):美国内战史:1861-1865;世界大战与10世纪的社会

⑷文学与艺术A:文学,必须选,理解伟大的作家如何对生活经验作出各据特色的表述。

⑸文学与艺术B:音乐与美术,进行美术手法、视觉艺术和音乐风格方面的介绍,发展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⑹文学与艺术C:艺术的文化背景,探讨文化史上特定时期及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

⑺道德思维:了解主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具备对具体问题区别和评价的能力。“公正“

⑻自然科学A:对自然现象采用预测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对自然现象作出定量处理。“能量与动力学”

⑼自然科学B:无法分解为组成部分的复杂体系:“视觉与脑”“进化论生物学”

⑽社会研究:经济学原理

(一)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三原则

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从通识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看,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的“扩大化”,通过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是知识的“整体化”,在教育中,通过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识教育不可能造就什么都懂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不能只是开设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传递各种知识,应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第三层次是教育的“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功利的、实用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大学通识课程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准备,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二)设置核心通识选修课程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通识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学生“自助餐”式的课程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其实,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很少能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真正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这样,麻省的文科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而理科毕业生则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也应该根据国情建立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核心通识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三)重视在通识选修课中蕴涵人文科学教育。通识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是开启智慧、文明教养、激扬意志、造福社会、治学治人从而化成天下的精神动力,也是为科学和技术提供语言、逻辑和思维方法的资源。将以人文为主干,涵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本学科,确定为高校通识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目前开设的德育课也应充实人文教育的内容

有一部分通识课是否可以向实用化 技能化靠拢 某些专业 必修某些实用的通识课。文化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课。必修与选修

学生必修修满一定的通识课学分才能毕业吗?

层次性:分年级选课吗?有大一开设的还有大三开设的,有一定基础之后才能选修 是分必修和选修吗?

自助餐式的课程选择要不得,杂 散 乱,国外经验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我国也建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中文化课、技能课等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中,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选修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少

2分科课程较多,综合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太少。一方面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更看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导致通识选修课课程中,分专业和学科的课程多,而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较少。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师资缺乏也是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使得多数老师知识结构单一,只能适应某一学科方面教学,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

3.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通过对国内几所院校的选修课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知识性课程较多,而传授学生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较少。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全人教育,应多开设学习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的课程(标注课程性质 知识类 方法类)

4课程结构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由于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随意性太大,因“教师设课”或“因学生设课”的现象严重,造成课程过分集中在少数领域,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网上资源:以在线学习系统为依托,建立自己的网上通识课程网站。

观看视频:学生在系统中在线观看课程视频,系统自动根据观看的集数,记录学生的观看进度比例,并自动计算观看视频的得分。

做作业:作业是由每门课程的老师根据视频进行设置的,比如老师在某门课程的第2集视频设置了一次作业,当学生看完第2集视频后,即可进行在线答题。

考试:考试是由老师根据时间进行设置的,当到达老师所设定的时间后,课程的考试信息自动呈现给学生,学生即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在学校举办的培训活动中,宁夏的王校长给我们带来的了《xxxx》。王校长朴实的语言、清晰的介绍,让我们都随着他领略了一番xx的风土人情、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设施配置、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条件,辛勤的工作、认真的教学。孔校长在北大学习后,也给我们带来了他的收获。通过《教育需要大碍》,向我们老师们诠释了如何做一名真正的老师,从而来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们。通过三个话题:总体印象、感悟启示、深入思考,来开展这次培训活动。讲解了xx的很多名校办学的格言、学校的管理、老师怎样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生活。告诉我们:教育是人性的领域,需要用爱来灌溉。我们要用大爱、博爱的情怀,教育我们的孩子。同时,我们需要坚守、需要情怀、需要创新,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为民族的未来启航。

在校外的培训活动中,xx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心灵升华的课《追求质感生活,乐做心灵导师》。王老师洒脱的语言、智慧的处事方式,让我们在场的老师都深感佩服。通过与我们交流人生,学会做人、做事,认真工作,人格魅力,让教育做到孩子的“心”上,让我们感受了她的快乐教师生活。xx老师的《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让我们教师明白,要用大爱来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今年2月初,打开了重庆市20xx年度高中新教师培训远程研修阶段的网站,并开始学习相关课程,有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地理等等。特别是在教育的艺术这块,是由裴纯礼教授主讲的,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满足于教好书,只是一个“教书匠”;好的老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应成为学生心灵可以信赖的港湾;好的教师应努力自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学习,取得最快的进步。

我们是在5月5日和6日在重庆是教育学院进行的集中培训,我们地理组主要是由张文革老师、刘锋老师和卢中华老师主讲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反思和名师经验交流以及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在此次的培训中,通过三位专家老师的分析,让我明白新课程是在旧课程的基础上,对旧课程的改革。地理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探索活动、阅读材料、案例分析等内容。对于一名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当要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因材施教等等。

通过新课程培训,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尊重学生,还学生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汪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哲学与人行》大纲解读——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提高素质提高水平,作为德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副主任,汪教授更多是从宏观角度去分析作为一个德育教师,要把握时代的特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汪教授具体谈了下面三个方面:

德育教师要有政治责任感

作为德育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德育教师要更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去了解时事政治、社会现象,教师不能在课堂上随便抱怨,甚至发牢骚。汪教授还要我们记住: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在课堂上,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话不讲,不利于学生良好发展的事不做。

德育教师要更新观念,在课堂上扮演新的角色

汪教授指出:德育往往很容易变成说教课,这是因为过去很多老师在讲授中扮演的角色不当,“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所以,现在要提倡教师转换角色,“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把德育课上活上好。

德育教师要博学善技

汪教授认为,德育课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德育教师要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了解时事,能够结合社会现象讲解书本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进行传授。具体要做到:

吃透课改精神,把德育课讲准;

贴近学生实际,把德育课讲实;

加强探索创新,把德育课讲新;

提高教学艺术,把德育课讲活。

青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曾教授从四大方面讲述了中国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人民各时代的中国梦,他通过数据分析积极地预测了中国未来的康庄大道,让我感慨颇多。

首先,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但是如曾教授所说,当前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机构不够完善、信访制度不完善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心的。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来才有立足的本钱,从而去解决诸多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大国,实现中国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但经过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坚强指挥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预测在2021年左右将超越美国。这种发展的速度让人惊讶,我想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国家的人能够有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苦耐劳。

其次,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的事,正如曾教授最后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是小梦;中国梦是所以中国人的梦,是大梦。无数个小我就会成就一个大我。我们应该积极地做好每一件事,扎扎实实,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相信,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积极地为自己的梦奋斗,中国梦离我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上一篇:2024年山东省二级建造师考试网上报名流程下一篇:张茅中心校纪律作风整顿百日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