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024-09-25

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精选4篇)

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1

我们的帮助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行动点亮世界。

他是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五保”老人。1998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同时资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老人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他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他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老人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老人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他就是刘盛兰。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人们对他这样评价。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是否还记得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那幅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就是这是我对“公益”最初的印象。她是幸运的,因为一张照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

而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个人都有勇气做点什么,那么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商丘睢阳区双庙村农民陈良贤,一直忙着玩微信,但他不是在“抢红包”,而是忙着在微信群里召集同村人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参加这个公众号发起的公益活动。他关注的这个微信号,名为“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创建近一年,已有3.7万多名“粉丝”,先后有2000多名志愿者在它的影响下,自发开展了1000多次公益活动,平均每天就会搞3次活动。今年1月,家住睢阳区勒马乡宋破楼村的8岁男孩宋刘臣,患先天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一碰就烂,母亲为他裹卫生纸保护皮肤,吸收血水,被称为“活在卫生纸里的男孩”。听说此事后,“跟我来”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发出了为他捐款的爱心倡议,随后,该倡议“一呼百应”,引来爱心如潮,大批好心人纷纷解囊捐助。勒马乡卫生院组成了10人的志愿服务队,携带生理盐水、纱布等医药用品,来到宋刘臣家中,对他的感染做了清洁护理,并对其预防感染做了技术指导。接着,乡里不但给宋刘臣办理了低保和残疾证,还向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申请了帮扶资金。公益活动给了男孩更好地活下去的希望

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爱会让每个角落发光。人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让世界更美好。

看清这个世界的伤疤,然后爱它。

儿童奴隶,在海地克里奥尔语里的意思是“被留下的人”,通常都从社会最底层招募,还有些穷苦家庭为了能让孩子上学,而送他们去富人家里干活儿。这些在城市里当儿童奴隶的孩子们,大部分是女孩,她们几乎是不可能去上学的,每天在雇主家从清晨干活到晚上,同时还要忍受各种压迫。贫穷迫使海地多个城市的至少22.5万儿童沦为奴隶,成为被免费雇佣的家庭仆人,这个数字远超过预期。然而反奴隶制度的工作在海地仍然难以进行,原因之一就是海地当地文化认为,富人们可以对那些他们认为是奴隶的孩子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在我们泡在蜜糖里还说自己不甜的时候,世界的某个角落里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苦与折磨。那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也许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人人参与公益活动,人人贡献一份力量,这个世界也会美好无比。

18岁的她新年选择去海地当志愿者。清澈的双眸,披肩长发,淡淡的微笑,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吕涵笑。她说:“能帮助他人,我很快乐!”羊年春节前夕,得知美国的老师、同学要去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的海地做一周志愿者,犹豫了一下的她还是答应了。2月17日,当中国亲友忙着张罗新年时,她踏上了去海地的旅程。“2010年海地发生过大地震,因国家极度贫困,大部分毁坏的房屋至今还未重建完成。去幼儿园需要过一条河,就建在山坡上,用木头搭建,防雨很不好,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停课。”由于海地和中国存在时差,当他们到达幼儿园时,正是家乡的除夕夜,“虽然不能陪父母看春晚,但听到孩子用克里奥尔语唱新年快乐也非常高兴,我还教孩子们怎么用电脑”。2月19日大年初一,她和同伴前往村庄给村民们装蚊帐。疟疾在海地是高发疾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染,因医疗条件有限,很多孩子刚出生就染上这种病。蚊帐成了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懂得了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美好生活。”早已回到美国的她告诉记者,“春节选择去海地特别有意义,能帮助他人我很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幸福。

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世界才会充溢着美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爱与奉献,如同鲜花,给他人的人生带去美丽的芬芳。

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2

关键词: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下,在中考这一指挥棒的引领下, 各校展开了激烈竞争:争人数、争名次、争升学率、争优秀率、争高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从那个最活跃、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转而成为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练兵场。课堂上更多的是重复、是模仿……是被动学习。

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让学生在快乐和谐放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语文教师更应当让自己的课堂如沐阳光!

一、我们要创造宽松与和谐之光芒,让它洒满语文课堂的 每一个角落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放射着宽松与和谐光芒的圣殿。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每一点每一滴的成功,自然而然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我们要制造自信与分享的光芒,让它住进每个学生的 心里

爱默生曾说:“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可见,自信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该是何等重要。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最佳舞台。

(一)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展现自我

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时间。每名同学通过课前准备,利用这一时间讲一个小故事、介绍一位名人、解释一个成语或者朗读自己的一篇作品。短短的三分钟让学生逐渐战胜恐惧,挑战自我,建立自信。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有利时机

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有利时机,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

例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它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其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文章通过写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作者描写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组内成员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小结。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思考又有表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自信建立起来了,同时还学会了分享。

这时,紧追不舍,对学生说:“仿照这样的写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事,写一写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吧!”

从说到写,从学到用,既突破了难点,又在快乐分享中培养了十足的自信,真是一举多得!

三、我们要制造乐学善学与自我提升之光芒,让它与学生 一同成长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本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语句等,都极富美感。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爱。

一方面可以从教材中挖掘蕴含着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比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如学习《空城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语文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课前的设计。设计的内容要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不容易吸引学生,用多媒体放映以《桃花源记》为设计蓝本的香港K11天幕广场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学生们的目光全都聚拢来,学习热情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与学,效果极好。教师创设的情境,需要把握不同的体裁作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避免千篇一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

四、我们要播撒创造与超越的光芒,让它引领学生去飞翔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教学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只要学生能够勤动脑、善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发现创造的快乐,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超越自我。

让阳光洒满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篇3

【关键词】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下,在中考这一指挥棒的引领下,各校展开了激烈竞争:争人数、争名次、争升学率、争优秀率、争高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从那个最活跃、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转而成为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练兵场。课堂上更多的是重复、是模仿……是被动学习。

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让学生在快乐和谐放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语文教师更应当让自己的课堂如沐阳光!

一、我们要创造宽松与和谐之光芒,让它洒满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放射着宽松与和谐光芒的圣殿。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每一点每一滴的成功,自然而然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我们要制造自信与分享的光芒,让它住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爱默生曾说:“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可见,自信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该是何等重要。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最佳舞台。

(一)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展现自我

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时间。每名同学通过课前准备,利用这一时间讲一个小故事、介绍一位名人、解释一个成语或者朗读自己的一篇作品。短短的三分钟让学生逐渐战胜恐惧,挑战自我,建立自信。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有利时机

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有利时机,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

例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它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其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文章通过写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作者描写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组内成员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小结。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思考又有表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自信建立起来了,同时还学会了分享。

这时,紧追不舍,对学生说:“仿照这样的写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事,写一写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吧!”

从说到写,从学到用,既突破了难点,又在快乐分享中培养了十足的自信,真是一举多得!

三、我们要制造乐学善学与自我提升之光芒,让它与学生一同成长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本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语句等,都极富美感。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爱。

一方面可以从教材中挖掘蕴含着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比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如学习《空城计》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其他故事,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语文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课前的设计。设计的内容要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不容易吸引学生,用多媒体放映以《桃花源记》为设计蓝本的香港K11天幕广场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学生们的目光全都聚拢来,学习热情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与学,效果极好。教师创设的情境,需要把握不同的体裁作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避免千篇一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

四、我们要播撒创造与超越的光芒,让它引领学生去飞翔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教学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只要学生能够勤动脑、善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发现创造的快乐,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超越自我。

让阳光洒满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愿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

作者简介:李洪娟,女,1978年生,中教一级。

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4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首先我们谈谈诗与画的本质;诗与画的相同之处,都是表现客观世界的现象,但是本质上差别却是异质的。诗歌与绘画在内容、塑造的形象,塑造形象的媒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内容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外在形象的艺术再现,它有留住客观事物外貌的倾向。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它回避精确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是由诗中所抒之情暗示出来的。绘画塑造的是客观事物的视觉形象,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它借助想象而不是借助视觉。

还有一种情形,诗歌有时也塑造景物形象,在诗中形成画面。但这种画面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诗人或读者的想象而变化的。而绘画是静止的形象,是事物某一种特定时刻的形象。反之诗歌的画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的,而绝非静止。从塑造的形象的媒介看,绘画塑造形象的媒介是线条和色彩,而诗歌塑造形象的媒介是语言。

色彩和线条只能精确地再现客观世界,它在表现复杂的主观世界中就受到极大的限制。语言这种媒介却不受任何限制,它擅长表达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诗与画是异质的。

同样如此,诗与音乐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虽然他们的形式特征相同,即诗歌和音乐都具有节奏感和音调起伏变化。虽然音乐在表现主观世界方面比绘画有更大的自由,但它却走得更远。它用节奏感和音调这两种抽象的符号去表现社会生活,太没有确定性,带有强大的随意性。艺术家的情感在音调里只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音乐表现的情感缺乏绘画内容那种明确性和具体性。它走向了绘画的另一个极端。

诗虽然寻求音乐美,但诗绝不只是节奏和音调,它不是单纯的声音艺术。诗的主要媒介是语音而不是声音。声音在语言中的表现只是一种语调,所以诗歌的语言是义与音的交融后产生的“特殊语言”我们可以从朗读文章与朗诵诗歌中体会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远远比音乐具有明确性。而诗歌远远打破了音乐的局限,给感情世界以更深邃、充实的内容和明确、清楚的外貌,它是音乐的“提高”。所以诗与音乐是异质的。

我们从探索诗的文体可能的角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了诗的本质内涵。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对象的独特关系。视点分为外视点和内视点,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性。散文与绘画相近,散文以占有时间的人工符号——语言作媒介,绘画以占有空间的自然符号——色彩与线条作媒介,二者都有留恋自己关照对象的外貌倾向。无论在表现上采用写突还是象征,二者的视点都是外视点、具象视点。

而诗与绘画疏远而与音乐接近。音乐属于单纯的内心活动。它否定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性,又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否定,双重否定给予音乐表现无对象的内心活动以最大可能。音乐视点是内视点、抽象视点。然而诗与音乐有着明显的异质:诗是一次性完成,音乐是二次完成的,诗的媒介不是单纯的声音,音乐的声音直接成为目的;诗使情感得到具象化,(音乐是抽象的);等等但是诗与音乐都是直接表现内心世界。二者的视点都是内视点、抽象视点。这里我们可以审美视点为基准,可将文学分为两类:

一、外观点文学(即非诗文学)。外视点文学叙述世界,具有较强的历史反省功能,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

二、内视点文学(即诗和其他抒情文体)。内视点文学体验世界,以它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来证明自己的优势,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精神视点。

内视点将人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带到诗的世界。

诗是典型的内视点文学,在这里外在世界在心灵化过程中被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都失去意义。由于审美视点所制约,诗不需要、不容许、也不长于对外在现实实行广泛的描绘。诗不是散文。散文是:典型的外视点文学,它留恋自己关照的对象,遵照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以散文的眼光去打量世界。而诗歌是体验外在世界,在视点上,诗的内视点表现出了诗歌的六个特征:

-、诗的主观体验产物

诗的创作过程就是化对象为体验、化客观为主观的过程。或者说是化物理世界为心灵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说外在世界的一切经诗人的主观体验而获得诗的生命。

二、诗具有梦幻色彩

梦幻的主要特征是来自于现实却又绝缘于现实,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异而产生于虚幻的空间之中,梦幻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他对物理时空的摆脱。诗与梦、诗人与梦者在这一点上很相似,待是主观体验,因此,富有梦幻色彩。

三、诗是非逻辑结构

既然诗是主观体验,它就是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拒绝习惯的自然规律和逻辑观念。诗在情出常态、思出常格、形出常规的反常中表现了更深层次的更加浓烈的正常;妙在反常。古人所谓“无理而妙”,“无理”就是对习见逻辑的排除。

四、心灵的直接表现

艺术都是心灵寻求解放与表现的结果,心灵是诗的直接内容,诗是内在体验的直接外化。心灵的直接表现使诗成为了普遍的艺术。建筑艺术是最不完善艺术,由于媒介的局限,建筑艺术家的心灵只能得到象征式的表达。而诗歌则是在时间上成面空间上成点的艺术。在直接性上,它与时间艺术的音乐相似,在具体性上,它与空间艺术的绘画相似。

五、诗的无名性

诗歌没有具体性,诗歌抒情主人公是没有具体指向的,诗歌的无名性带来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六、诗的往复回旋

心灵性、情感性的谱调大多是往复回旋、缠绵萦绕的。诗的内视点不象外视点那样的线性目光,诗的目光是流动的,上下左右,俯仰自如,往复回旋于内心世界。

关于什么是诗?这里不能用简单几句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和下定义的,历史上曾经有郭沫若、何其芳纷纷给“诗”下定义,他们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是没有全面地概括诗歌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的小。今天,西南师范学院“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精确地、较全面地、科学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他是这样给诗歌下的定义: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从生活中寻找人的情感,诗不长于细致叙述客观现实,而是长于细致地叙述感情浪花。诗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诗的歌唱生活即强调诗的抒情美,“歌唱”不只是“歌颂”,诗歌唱生活的感情是无限丰富的,或爱或憎,或哀或喜。诗是歌唱生活的艺术又决定了诗通常是诗人感情直写。诗都离不开诗人的经历、遭遇、个性、气质、理想、追求等等,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都公开或侧面“亮相”它们都是诗人的人格显露,诗人的心灵公开展示,诗人内心情感的直写。

上一篇:医院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吃墨水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