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

2024-10-07

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共8篇)

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 篇1

尊敬的平委员,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农水071班的学生亚森江。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感到很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稳定是福”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总会很自然的想到祖国曾经走过的那些坎坷与辉煌

昨日的华夏,曾忍辱百年,我们为之哀歌。然而,今日之中国已焕然一新,我们为了欢呼,为了雀跃

中国一个令人骄傲的名字。中华民族一个伫立于世界东方集勤劳,勇敢,智慧,仁爱,团结,宽容于一身的民族,它是中华56个民族的统称,它在祖国的母亲那样甜美乳计的哺育中茁壮而又健康的成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怕流血牺牲,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天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各族人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难险阻,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华各族儿女积极工作,出谋划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仅仅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以前的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了一个美丽的新中国。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团结的力量是排出倒海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一切障碍阻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着。WTO加入了。百年奥运举办了,而且还战胜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表明。它定团结的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

2009年7月5日下午,热比娅木为首的“三脱势力”在精心准备和策划下。国内外成员相互策应。在乌市各大繁华路段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致使发生了“7.5”严重打砸,抢烧,暴力恐怖犯罪事件。在这件事之后,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危胁,第三产业的损失更是无法预计,历史的经验再一次提醒我们:提高警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私是祸。

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社会安定了,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有着义不容私的责任,我们理该以身做则,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交流,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问候,自觉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的桥梁,为各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自豪!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要用最美的语言歌颂伟大的祖**亲!

我骄傲!我是新疆的孩子,我要用满腔热血拥抱这个富有三千年丝调之路文化底蕴的历史区域,拥抱这个正在催化无尽现代神话中国边缘自治区,拥抱这个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沙漠绿洲。

我们的新疆正在以发展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迎接新疆美好的明天。迎接 cui

yun

song

zhuo

zhuru

中华民族的辉煌与灿烂。

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 篇2

一、试卷考查特点

近两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涉及近代中国历史的试题共9道选择题、2道材料解析题。近代中国历史是高考的重要板块, 考查力度很大。

从考查内容看, 主要集中在三个知识点上, 一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包括列强的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二是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三是抗日战争。

从考查角度看, 考查事件过程的试题不多, 大多数是考查事件的起因、影响等。

从考查方式看, 一是坚持设置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试题均设置新材料、新情境, 且材料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来源广泛。材料来源包括档案资料、中央文件、评估报告、报纸报道、会议发言、统计数据、史书记载等。二是在教材知识的“边界处”做文章。试题中的某些知识学生似曾相识, 要么在教材中有简单涉及, 但没有深入, 要么是与教材知识类似的其他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隐性知识”, 也就是打“擦边球”。三是与教材无关的史实和学术研究新观点频频入题。随着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大量新材料、新观点出现, 而教材编写明显滞后, 于是试卷中就出现了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左的一些新观点。

二、复习备考建议

一是合理使用教材。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同时要适度拓展。充分关注课文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卡片”等, 适当补充与教材有关的一些知识, 并注意挖深教材的“隐性知识”。

二是抓住主干, 简化知识、网化进程。所谓“主干”, 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 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历史知识体系, 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简化知识”是指将历史知识简要化。“网化进程”是指抓点理线, 将历史发展进程要点化、线索化、网络化, 做到点线清晰。

三是注重史料阅读。史料选择要慎重, 不能滥用。所选史料一般应是对教材知识的说明、解读、补充或延伸, 没有必要什么都搬过来。要注意史料的权威性, 最好选取经典史学著作、名家作品中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材料。同时要学习使用史实的基本方法, 如甄别材料、准确解读、信息提取、观点论证等。并且, 针对史料要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这样就达到了真正使用史料的目的。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9 题)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 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 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 皖直交斗, 滇蜀不靖, 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可使用排除法。“南北相攻, 皖直交斗, 滇蜀不靖”反映出军阀割据与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形成军阀割据, A、B、C三项错误, D项正确。

变式练习美国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道:“政治结构成了一堆废物, 对于现代化道路上任何有意义的行动, 它都毫无所用。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此处的“政治上的失败”是指

A.晚清政府进行腐朽统治

B.戊戌变法失败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可使用排除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现代化起步缓慢”,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近代化 (现代化) 在洋务运动中开始起步, 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结构为晚清政府进行腐朽统治, A项正确。其他选项所述事件发生时, 中国近代化早已起步, 并有一定的发展, 因而均可排除。

示例2 (2015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30 题) 1938 年,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发行“联银券”, 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 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 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 “国统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 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了获得中国的物资以维持战争, 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沦陷区,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流通的货币, 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制, D项错误。

变式练习罗荣渠曾指出: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看, 这场空前绝后的战争“把近三十年来的中国逐步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完全打断”“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影响极大, 这场战争有这样几个特点或影响:一是“空前绝后”, 二是战前中国工业化已进行“近三十年”, 三是“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甲午战前, 洋务运动开展了三十年, 但这场战争并非“空前绝后”, 也没有“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 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非“空前绝后”, 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也不大, B项错误。一战期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 C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从规模和影响来说, 都是空前的;战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工业化重新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延误了20年, 三个要素都具备, D项正确。

【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阶段 (1840—1860年)

1840—1860 年, 西方列强连续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1860—1895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形成了中外“和好”的局面,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但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工业化的尝试失败。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年)

甲午战后,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进一步传入,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全面展开, 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但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的影响, 近代化历程艰难曲折。随着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 是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一百周年的邮票,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①这套邮票发行于1953 年 ②它描绘了金田起义等史实 ③它呈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④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发行过的钱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陈旭麓先生形容: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 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 缓缓荡开, 这一过程, 终近代百年尚未完结。据此表述最全面的是

A.近代百年中国经济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B.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逐渐的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在近代中国始终存在

D. 近代中国经济变化都是由西方势力引起的

3.“在改革范式上, 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 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 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新政”和“预备立宪” D.新文化运动

4.“方今机器之利, 粤人知其益者, 十之八九;两江闽浙, 十之二三;河洛以北, 万不得一。名卿巨公, 以为是者半, 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旧

B.半数国人有了近代工业意识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

5.“民国初建的时候, 无论是政治制度、国民思想还是经济制度, 一切坚硬壁垒都烟消云散了。”这表明中华民国的成立

A.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的根本转变

B.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

C.迎来了思想极度活跃的时期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6.1922 年, 北京、上海的报纸举办“成功人物民意测验”, 投票选举全国“最景仰人物”, 70岁的张謇得票最高。这表明

A.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D.民族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7.1923 年, 中共中央通过的《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 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 使用口语, 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8.某誓词称:“国民痛苦, 水深火热;土匪军阀, 为虎作伥;帝国主义, 以枭以张。本军兴师, 救国救民;总理遗命, 灿若晨星。”该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卢沟桥抗战

9.长征中, 共产党的军队转战西南各地时, 被迎接他们的农民称为“天兵”。这是因为

A.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革命运动中农民运动不断发展

D.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影响扩大

10. 图2 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 (部分) , 导致1938年后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进入缅甸作战

C.敌后抗日武装成为中流砥柱

D.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11. 第一封信说:妈妈病重……第二封信说:妈妈成天念你之名, 茶不思饭不想……有时精神错乱, 四壁乱摸, 放声大哭。第三封信说:妈妈走了……第四封信说:你的孩子死了, 你的妻子谭氏改嫁……往后几封信, 姐姐气急地质问他, 且追问部队:怎忍心不回信?……果然已死, 死在何处?这位写信的姐姐最终也没有收到匆匆出川 (四川) 抗战的弟弟的回信, 她弟弟可能

A. 已经在日军攻占沈阳城的战役中壮烈殉国

B. 因为日军围困延安而无法突出重围并回信

C. 因武汉会战正酣致信件被部队扣留不知情

D. 在台儿庄会战中畏敌不前被林彪师长击毙

12.“傍晚的重庆, 鞭炮声冲破了嘈杂的夜市的空际!千千万万的市民拥到街头, 一片海涛似的欢呼, 连珠炮似的鞭炮, 狂烈的鼓掌声, 顿时掩盖了整个山城。”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A.1936年12月12日

B.1945年8月15日

C.1945年10月10日

D.1949年10月1日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5 分, 第14 小题27 分, 共52 分)

13. (25 分) 社会习俗是一种历史记忆, 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缠足起源于北宋或之前稍早的五代十国, 在南宋时开始流行化, 明朝时开始普遍化和更加小型化, 清朝时登峰造极。国民政府颁布政策禁止缠足, 在新中国建立后缠足这一陋习终于彻底消失!

——《从宋朝后持续一千年的缠足陋习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20世纪初, 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服饰上, 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 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 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 谁就是文明、开化, 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到民国时期, 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 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 重商之风日益兴盛, 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四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这是一幅曾流行一时的春联。

(1) 缠足陋俗从宋代开始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分) 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分)

(2) 根据材料二、三, 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新观念, 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9分)

(3) 分析材料四春联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 (4 分) 有人说习俗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有人说对习俗要合理引导。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举例并说明理由。 (6分)

14. (27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中发现, 从第一届世博会起, 中国便有展品参展并有摘金夺银的记录。历史上的世博会几乎都留有中国参展的记录。早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多为传统的工艺品、农产品等, 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状况及工业落后的状况。当时中国有不少仁人志士正是通过参加世博会, 从这个窗口知道了世界, 并感悟到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1851 年伦敦世博会:中国商人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商, 将丝绸、茶叶、中药等中国传统商品带去参展并获得多项奖项。“荣记湖丝”作为展品引起了轰动, 并荣获金、银大奖。

1873 年维也纳世博会: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一个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

1876 年费城世博会:第一次由中国人选派代表参加, 在这次博览会上, 中国展馆占地“仅八千平方尺”, 精心的布置, 以及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中国参展的商品共计有720 箱, 6801 种。中国的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等在各国展品中被推为第一。

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正式参加世博会。当时清政府相当地重视参展, 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此次参展被视为历史上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参与世博会。

1905 年列日世博会:1905 年时值中国光绪末年, 世界博览会在比利时小城列日召开, 清政府派员参加了世博会的展出活动。本次世博会我国得到超等荣誉奖及金银各等奖牌共100枚, 得奖数量与英、美、奥、意等国不分上下。

1915 年旧金山世博会:1915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展品所获奖项计1211 枚, 包括大奖章57 枚, 名誉奖章74枚, 金牌奖章258 枚, 银牌奖章337 枚, 铜牌奖章258枚, 状词奖章227枚。

1926 年费城世博会:除了东道主美国之外, 当数中国与日本为参展作品之大家。中国以生丝、茶叶、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及翡翠等展品为主, 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在现代工商业展品方面, 也有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展品, 并在各个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

(1) 根据材料, 概括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 (6分)

(2) 结合材料一中中国在历次世博会上的展品及获奖情况, 分析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 (7分)

(3) 中国展品为什么能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取得巨大成功? (4分) 1927—1982年, 中国为何不再参加世博会? (4分)

(4) 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 (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 年的金田起义, 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00 周年的邮票应发行于1951年, ①的表述错误, 排除。

2.C 【解析】抓住关键词“经济变化”“缓缓荡开”“尚未完结”, 这种变化从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 但整个近代一直没有完成, C项正确。三个信息都要涵盖, A、B两项没有涵盖第三个信息, D项没有涵盖第二、三个信息。

3.A 【解析】从“就其经济来说”, 可以看出材料所述的主要是经济改革。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经济改革,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A项正确。维新变法不是“第一次输入式改革”, B项错误。“新政”和“预备立宪”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而且是政治体制的改革, 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推动的是意识形态的变化, D项错误。

4.C 【解析】从“粤人”“两江闽浙”“河洛以北”, 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地区不平衡, C项正确“。是者半“”非者亦半”, 由此不能说重农思想依旧, A项错误。材料说“名卿巨公”约有半数赞同, 不能说半数国人赞同, B项错误“。两江闽浙”也是沿海, 但赞同者并不太多, D项错误。

5.C 【解析】中华民国初建时, 并没有实现从专制到民主的根本转变, A项错误。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B项错误。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D项错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两股思潮, 随后又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思想界极度活跃, C项正确。

6.C 【解析】张謇是近代民族资本家, 甲午战后投资近代企业, 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有“南张 (謇) 北周 (学熙) ”之称, 他入围“最敬仰人物”, 足以说明发展资本主义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C项正确。张謇并不是思想家, 他与新文化运动无关, 也没有宣传马克思主义, A、B两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没有掌握国家政权, D项错误。

7.C 【解析】“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使用口语, 求其通俗化”说明中共早期报刊理论性较强, 普通民众看不懂, 故作这样的要求, C项正确。题干所引材料只能说明宣传材料理论性强, 并不能说明其完全失去了大众读者, 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D项说法和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相反, 均排除。

8.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本军兴师”的对象是“土匪军阀”和“帝国主义”, 目的是完成“总理遗命”, 以“救国救民”, 这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是一致的, B项正确。武昌起义的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南昌起义的斗争矛头指向国民党反动派, A、C两项与材料不符。卢沟桥抗战的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 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

9.A 【解析】天京变乱以后, 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转战西南地区, 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征中, 共产党的军队在西南地区被农民称为“天兵”, 与太平军不无关系。辛亥革命的影响与共产党无关。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农民运动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 西南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没有发展, C项错误。国共十年内战中,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影响也主要集中于以江西为中心的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 与西南地区无关。

10.A 【解析】1938 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停止了对中国的大规模进攻,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这才是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党军队进入缅甸作战是在1942 年初, 时间不吻合。1938 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还处在初创阶段, 不可能成为中流砥柱。国民政府消极抗战不是主要原因。

11.C 【解析】九一八事后, 日军占领沈阳, 但当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 A项不符合史实。抗战期间, 日军并没有围困延安, B项不符合史实。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 由李宗仁指挥, 林彪并没有参加, D项不符合史实。C项符合史实, 完全有可能。

12.B 【解析】“山城”是重庆, 抗战期间重庆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中国人民, 尤其是都城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重大喜讯, 因而人们欢欣鼓舞。A项事件与重庆无关;C项事件发生在重庆, 但其意义远逊于B项事件;新中国成立时重庆还未解放。

二、非选择题

13. (25 分) (1) 原因: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受士大夫审美观的影响。 (2分)

影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限制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不利于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4分)

(2) 新观念:崇尚西方;重商;享乐等。 (3分)

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3)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分)

同意“习俗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分) 习俗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如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众多新风俗。 (5分)

同意“对习俗要合理引导”。 (1 分) 习俗变迁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制约, 要积极引导, 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新习俗, 如近代的享乐观、现今婚俗中的大操大办等要积极引导。 (5分)

14. (27 分) (1) 从首届起就频频参加;从私人参加到政府组织;展品大多是传统工艺品、农产品, 具有民族特色;展品频频获奖;现代工商业展品也有出现。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2) 缺陷:经济发展畸形, 产品结构不良;以传统工艺品为主;片面发展轻工业, 大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低, 工业产品落后。 (3分)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阻挠;民族企业先天不足 (缺乏资源、资本、市场和技术) ;工业基础薄弱;长期战乱。 (4分)

(3) 成功原因:辛亥革命后,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重视开辟国际市场;列强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产品品种增加, 质量提高。 (4分, 任答其中2点即可)

不再参加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长期战乱, 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和长期受“左”倾错误等的影响。 (4分)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篇3

实藤先生是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教授,早年曾著有《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

早在四十年代,实藤惠秀和他的《史稿》等论著便被介绍到中国。一九四二年九月《留日同学会季刊》第一期由张铭三译介了《史稿》,一九四一年七月《更生周刊》十一卷六期登载筱珊所译的实藤《中国留学生的分析》,一九四四年三月至九月,在《日本研究》第二卷三——五期、第三卷一——三期上又有张铭三所译的实藤《留日学生史话》等。战后,实藤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史稿》改易、增订,于一九六○年以《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为名首次出版,一九七○年又经修订再版。

实藤研究留日运动史和中日文化关系已历半个世纪,读者可从这本著作中感到作者厚实的治学功力。他长期广事搜求档案文献、报章杂志、日记手稿等珍贵史料,对留日运动的原因、过程,留日学生的社会政治活动、组织团体、日常生活以及在教育、语言、翻译、文学、出版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实藤惠秀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尊重历史,并不隐讳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慎重评价在这次中日文化大交流中日本所处的地位,笔端时常流溢出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深情赞美。

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思想文化的研究。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国势日蹙,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被迫改弦更张,实行变法,谕令废科举、办学堂、遣留学,出洋学成,分授举人、进士等。科举入仕,已为蕉梦,原先以科举老路为宦达之途的学子们,便转视留学为终南捷径,利禄之阶,争相往赴。然而,也有很大一批留学生是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目的,踏上东渡里程的。这一过程,常常是研究留学日本原因时的注意力所在。然而,实藤并不着力于此,他认真比较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分析了中日近代化的差别,从思想上去探索中国近代化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从而解决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必然性和思想渊源。实藤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中,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因素,特别是重视思想与政治之闻的联系。读者不难看到,贯穿全书的一种研究和论述的方法是:从思想文化的影响、承接和演变来分析、探讨留日运动的历史。这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第二,本书引证了大量日文报刊、文稿、报告等,为国内研究留日学生史提供了可信的、重要的史料,有助于许多疑难的解决。例如关于中国留日学生一九○六年所达到最高数字,史学界过去便言人皆殊。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称达到万余。实藤则根据《东京朝日新闻》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三论中国留日学生问题》、一九○六年一月《太阳》时事评论栏《清国留学生同盟归国》、一九○七年八月《每日电报》上的《清国留学生之减少》等材料,指出:“一九○五与一九○六两年,留日学生人数都在八千左右”。笔者以为,实藤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九○六年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密陈清廷:“奴才初抵任时(一九○三年)在东官费自费学生仅逾千人,日增月盛,迄于今日,已至八千余人。”(《东方杂志》三年六期)此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十九、《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10、228页。也说是八千人左右,恰可与实藤的材料相印证。

第三,本书并未严格按时间顺序去写历史,每章一个专题,分别论叙,使每一事件的每一过程,始终连贯,结构严密,条理明晰,这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写史体例大相径庭。这使作者得以将广博的史料,系统、集中地加以运用,读者也能分别对留学生的留日原因、留日始末、留日生活、与日本人之关系以及政治活动等有一个整体概念。

不过,这本专著在内容上也并不是没有商榷之处(作者观点本文拟不讨论),比如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的篇幅就未免嫌少。对一些重大事件,诸如一九○二年暮春留学生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事件、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等,都有所忽略,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特别是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留学生从爱国迈向革命的转折点,轰轰烈烈,惊动中外,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相当博洽,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如第二章十节“在中国的日本教习”中谈到日本教习之分布,指出一九○九年前后,全国有日本教习四百六十一人。应该说还不完全,以四川为例,武备学堂、顺庆府中学、自流并私立树人两等学堂、泸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日本教习都未收入。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篇4

我于大二初秋之际选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十分感激老师备课的用心,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同学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老师很是用心的找来许多短片让学生观看,几乎是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纪录片观看。比如“复兴之路”等。在我选此课程的时候,我知道中国共产党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一节课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有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大跃进”事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事件,中国便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至少30年,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绝对的。因为他排除了这些事件是历史走势的必然性,它没有“早知道”“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性的话来庇佑。是福是祸不是单单从结果而概括出来的。他应该从选择的这条道路后的一系列“多米诺”效应推断出的。如果真要说如果,如果没有“大跃进”事件。中国百姓还沉浸在假象的欢乐之中,中国百姓仍被一种急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侵蚀着,在那一次时间后,表面上一切归于平淡,但如果深思其中的利弊,也不见得全是坏处。被暂时击败的中国人民陷入沉思,归于理性。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之路,开始思考完完全全的工业大国是否适合于我们,开始思考“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壮志豪言“是否过于浮夸?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

其实,早在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就是需要时间降降温?需要时间平淡一下?

此外,除了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感想外,也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 篇5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 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 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形成的过程①鸦片战 争后, 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 坏,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 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 封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演变, 中国领土 主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③甲午战争的爆发及 《马关 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 路上越陷越深。④八国联军 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正式形成。《南京条 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 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等 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 岸, 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 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 “秉公议定则例, 是使中国 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 条约》 又开放了 10个口岸, 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 各通商口岸转口, 而不需要 重新课税, 允许外国公使常 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 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开放 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 定葡萄牙 “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 割去中国台湾 和澎湖列岛, 勒索白银 2亿 两, 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

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 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 条约》 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 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 150 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 规定, 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

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 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 12 处“留兵驻守” ,勒索到 4.5 亿两白银, 强迫清政府作出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 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 承诺, 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 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 “弹压 惩办”不力, “即行革职, 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 商章程》 和中美 《望厦条约》 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 的范围。3 社会的特点①政治上:中国 不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国 家, 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 严重破坏, 司法于行政的统 一不复存在。②经济上:中

国虽然有了资本主义工商 业, 但传统的自然经济仍然 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③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表现 出极大的不平衡性。⑶主要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⑷中华民族的主 要任务:①推翻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统治, 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彻底改 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实 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 裕。

4、2 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 制、经济侵略、文化奴役。

⑵危害:列强的侵略使中国 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领土大 量丧失, 司法主权遭到严重 破坏,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 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的国 际地位一落千丈;巨额的

战 争赔款加剧了广大劳动人 民的贫困;列强在华开设工 厂, 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腐朽文 化入侵, 传教士犯罪活动猖 狂。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的斗争历程:① 1839年林 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 国禁烟运动的胜利, 他向全 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 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 的坚强决心, 是近代中国反 侵略斗争的起点。②三元里 人民的抗争斗争成为近代 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 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③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各地 人民为反抗英、法和沙俄的 入侵也进行了不懈的斗争。④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反 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⑤ 19世纪 60至 90年代各地接 连不断的反洋教斗争。⑥帝 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之际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3、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所起 的作用加以剖析①帝国主 义入侵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是主要的。政治上,中国的 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领土大 量丧失,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 半封国家;经济上,列强进 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在华开 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 上,西方腐朽文化入侵。② 从客观上说, 列强入侵对中 国的发展也起了一定客观

作用。中国的大门从此被打 开,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 救国救民的道路;列强入侵 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 步瓦解有利于中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先进的 文化和先进科技传入中国。但这决不是列强入侵中国 的主观愿望5、4 路的早期探索,失败的原 因,教训。①农民阶级的斗 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 全创立拜上帝教, 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颁 布了《田朝田亩制度》 ,平分土地;后期,洪仁玕制定 了《资政新篇》 ,主张发展 资本主义,但最终失败了。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 阶级和历史局限性(革命思 想、革命纲领、革命计划。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教 训: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领 导阶级。②地主阶级的自救------面对严重的 内忧外患, 部分地主阶级提 出了“自强” “求富”的洋 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民 用工业,建设新式海军,新 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失败原因:只凭借引进西方 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 封建制度, 这种 “移花接木” 的做法是肯定要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可能成为 领导阶级。③资产阶级上层 的改良运动------维新运动。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 以康 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上 层掀起了著名的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主 张效法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兴办新

式学堂,发展新思想。失败 原因:维新派所代表的民族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教训:自上而下的改革道 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5 从其失败中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原因:客观原因,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观 原因, 领导这场革命的民族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 性所致。他们缺乏坚决的反 帝反封建的勇气, 提不出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 领和正确的革命策略, 并对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抱有 幻想;他们没有形成坚强的

领导核心,组织涣散,派系 纷杂;他们没有依靠和发动 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群众, 只依靠少数人孤军奋战;他 们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武 装, 而只是争取新军和联络 会党。这样,虽然建立起资 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 固,最终宣告失败。中国仍 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结论: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已判定不能经过 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 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完 成。6 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①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 路的必然结果。②工人阶级

队伍的壮大和斗争发展的 需要(经济斗争、政治斗争 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转 变的需要③论战中,实验 碰壁后——选择了马克思 主义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⑤苏

俄政府对中国的友好态度 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 魅力。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是经得 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7、论述五四运动的意义。①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 史意义, 它使辛亥革命失败 以来连续几年的低潮结束 了。新的革命高潮以雷霆万 钧之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 来, 给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 的一页。②五四运动中,中 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 舞台, 并在运动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促进了中国工人 阶级的迅速发展与壮大。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的广泛传播, 并且促进 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的结合。及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意 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 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 光明和希望, 也使中国人民 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 导思想。它所提出的纲领和 奋斗目标, 代表了中国社会 发展的正确方向, 代表了中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 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自从有 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 面目便焕然一新了。必然 性: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 长,工人队伍的壮大。思想 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 义的广泛传播。干部基础: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提高了工人的觉 悟性。组织基础:各地纷纷 成立共产主义小组。9

过程及新道路理论的内容。探索历程:三大起义的失败 表明苏式的城市道路在中 国行不通;八七会议纠正了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 误,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 策的总方针, 并把发动农民 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的 主要任务;毛泽东领导的湘 赣边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 进军开始把党的工作中心 转移到农村, 建立革命根据 地,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 道路确立。新道路理论的内 容:①必须建立一个巩固的 农村根据地。②必须坚持武 装斗争, 建立一支为巩固和 发展根据地服务的军队。③ 必须实行土地革命团结广 大农民。④必须建设一个马 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⑤根据地的波浪式推进和 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⑥(可能性首先,中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次, 红色 根据地的发生和存在是由 于中国经过了大革命, 有些 地区受过民主革命的影响。10 何提出的?① 1938年 10月 毛泽东历史性的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② 20世纪 30年代前后,党 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 理解和机械搬用的现象严 重存在, 对中国革命的主观 主义瞎指挥的现象也屡有 发生, 严重窒息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机和 活力, 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由于王明的“左”倾 路线错误 , 几乎葬送了中国 革命。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在抗战开始后, 如何在中国 革命的实际中进一步广泛 应用马克思主义, 并在应用 和斗争中建立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 就成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继续发展和把中国 革命继续推向前进的内在 要求。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的提出及其在现实中 的展开, 不仅反映了中国社 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标志 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质的飞跃。

1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 北重镇遵义后于 1935年 1 月 15日至 17日在这里召开 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 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

当时占有决定地位的军事 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 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 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 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的正确轨道上来, 是中国共 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 的党的重要标志。此后,中 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 胜利发展的道路。

12、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在抗 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战争

防御阶段:① 国民党领导 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 场,国民党成为抗战主力, 起了重要作用。第一,粉碎 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的梦想, 大量消耗了敌人的 有生力量, 促成了相持阶段 的尽早到来;第二,客观上 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游 击战略的实施;第三,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 献。②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 战场虽不

是主战场, 但它进 行的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了 正面战场的作战, 钳制了大 量敌军,广泛开展游击战 争, 创建了世人瞩目的敌后 抗日根据地。战争相持阶 段:① 敌后战场逐渐上升 为主战场, 成为抗战的中流 砥柱。1941年以后, 侵华日 军转移其主要兵力扫荡根 据地巩固占领区,至此,抗 日战争的重担完全落在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 解 放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情 况下抗战, 成为抗战胜利的 台柱子和生力军, 也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②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 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 政府和军队作战, 使以国民 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 全面溃败。蒋介石在国民党 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反 共方针,对外消极抗日,对 内积极反共, 破坏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日军的 侵略气焰。谈谈自己的感受。侵华暴 行:①“九一八”事变、七 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②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 , “治安肃政” 运动, 进行 “大 检举” ,厉行十家连坐法, 进行惨绝人寰的人体细菌 试验, 丧心病狂的逼迫中国 妇女充当“慰安妇”。③在 占领区实施“统制经济” , 垄断中国经济, 肆意强占农 民土地。④在东北大肆推行 奴化教育, 摧残中华民族文 化, 妄图消灭东北人民的民 族意识。原因、经验。意义:中国抗 日战争是一百年来中国人 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 放战争, 它洗雪了鸦片战争 以来的民族耻辱, 使中国收 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 去的一部分主权, 也收回了 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大部分 失地,被强割出 50余年的 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 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赢得 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成为 26国宣言的四大领衔签字国 之一, 成为联合国 5个常任 理事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 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 振兴的转折点, 它对中国革 命的发展, 对亚洲乃至世界 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为被 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 立了光辉的旗帜, 极大地推 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 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中 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 路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 支持。经验:必须建立广泛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 共产党必须坚持 独立自主的原则, 实行正确 的政策和策略, 不断巩固和 扩大统一战线, 保证抗战的 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必须 坚持人民战争和持久战的 战略方针, 在敌强我弱的形 势下,放手发动群众,依靠 群众,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 战争, 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 地,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战 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加强共 产党的自身建设, 在民族矛 盾为主, 同时还存在着错综 复杂的阶级矛盾的斗争中, 共产党必须把马列主义基 本原理同抗日战争实践相

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 是夺取抗战胜利 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把基本 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的原则上, 依靠自己的 力量打败敌人, 同时也争取 国际援助, 建立广泛的国际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5、为 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 择?(为什么选择了共产 党?我们党成为执政党, 是历史的选择, 是人民的选 择。辛亥革命后,在 20世 纪前半期的很长一段时期, 中国存在着建立一个什么 样国家政权的选择, 各种势 力由此进行激烈的斗争。一 是由北洋军阀及后面的国

民党集团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专政, 这种政权 使中国继续走向更加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一是 某些中间派别和中间人士 代表幻想在中国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使中国社会走

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 这种政权只能代表少数 人、部分人的利益;一是共 产党代表的建立有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并经 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 会主义社会。几番较量,几 番选择,经过反复检验,第 一种道路被彻底抛弃, 推翻 了蒋家政权。第二种也得不 到人民的赞同。只有第三种 最终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 众, 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 的政治代表的拥护。中国共 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 争中, 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 大成就中逐步为人民所信 任,并经受长时间的考验, 最终成为人民所选中的政 治领导。所以说共产党执政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是人民 的必然选择。失败?①中国民主党派和 民主人士作为中间社会势 力的政治代言人, 所依靠的 社会基础即民族资产阶级 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 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 具备实现第三条路线的资 产阶级建国主张的能力和 勇气。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 既定的历史事实, 也是第三 条路线和第三大党运动失 败的主观原因。②国共两党 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 政治力量, 在围绕国家政权 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政治决 斗的关键时刻, 都不允许游 离于自己阵营之外的所谓 “中间派” 及其政治路线存 在。这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必 然法则, 也是第三条路线和

第三大党运动失败的根本 原因。③人民群众作为创造 历史的动力, 已将代表他们 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 为主心骨, 不允许在中国建 立任何类型的资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政权, 这就注定中 间社会势力的资产阶级建 国主张失去赖以实现的群 众根基, 也是第三条路线和 第三大党运动失败的社会 原因。④解放战争作为中国 历史进程的火车头, 在胜利 发展中越来越昭示出中国 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 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促 使中间社会势力迅速放弃 旧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新 民主主义的立场。这是中国 时局朝着有利于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的方向发展的重 大表现, 也是第三条路线和 第三大党运动失败的直接 原因。⑤美国和苏联作为国 际上两大对立阵营的代表, 基于各自的对华战略目标, 都不支持代表中间社会势 力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执掌中国的政柄。这是当时 国际势力角逐中国的必然 态势, 也是第三条路线和第 三大党运动失败的外部原 因。

17、重庆谈判 为了争 取和平民主, 毛泽东不顾个 人安危,于 1945年 8月偕 周恩来, 王若飞赴重庆与国 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 10日, 双方签署 《政府与中 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 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 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 避免内战”。在 1946年 1月 10日 , 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 实现了双方的停战.18、中国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 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 削弱了日本的力量, 使之不 敢贸然北进, 从而使苏联得 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 避免 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

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 时间, 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 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 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 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 国坚持持久抗战, 抗击和牵 制着日本陆军主力, 大大减 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 压力, 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 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 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 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 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 还为 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 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 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 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 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

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 抗日战争中, 为了自己的解 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 出了巨大的牺牲, 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19.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高涨之际, 中国共产党及时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上半年, 中国共产党 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 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 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 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 突破性进展, 双方停止敌对 性行动。1936年 5月, 中共

中央发布 《停战议和一致抗 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 的口号, 第一次公开把蒋介 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 明 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 “逼蒋 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后, 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 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 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 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 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 战。20、国民党军队

在对 日 抗 战 中 的 积 极 作 用 从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 到 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中 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 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 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 担 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 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 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 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 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 的, 对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 耗。在战略相持阶段,也 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 大 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 方地区。

21、民主革命时 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 针、政策 路线:坚定地依 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方针:以乡为单位, 按人口平分土 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 行抽多补少, 抽肥补瘦。具 体过程:1928年 12月,毛 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 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 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 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

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 年 4 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 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 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 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 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使之不受侵犯。1931 年 2 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 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 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 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 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 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 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 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 卖。

22、毛泽东思想形成 标志 1930 年 1 月,毛泽东 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 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的初步形成。

23、新文化运 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 段:1915 年 9 月到 1919 年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 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 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当 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 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 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 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 识。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 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 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 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 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 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 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 的起点。第二阶段:五四 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 容: 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 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

导 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 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 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 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 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 建的 启蒙运动。

24、三民 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 包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 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 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 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 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 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 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 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民生主义: “平均地 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 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 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 决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篇6

14国本一班 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

一、青年时代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张学良毅然选择第二条路: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把共和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服从南京政府的统治,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促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分裂割剧和几百年来东北地区长期身份暧昧不明的局面,东北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与关内密不可分,强化了东北是中国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样一个主题。

此举,政治头脑清醒的张学良基于民族大义,出于爱国之心,实现了国家的南北统一,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他在易帜典礼演讲时真诚地表示:之所以要“易帜”,就是为“不使中央权力分裂,全部还政于中央,以求国家的真正统一”。此时,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已由“息内争”升华为“御外侮”的高度,并实现了爱国统一思想对封建割据思想的巨大超越,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完美统一。三、九一八事变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成为国民党陆海空总司令,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更有“三分天下,他已有二”之谈。可以说,此时的张学良,年少有成,意气风发。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都是一次三折。9月18日夜,日本军队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1933年3月,热河省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同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并表示自己是“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作为守土官长背上了黑锅,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熟悉历史的人都看得出来,“不抵抗”绝对不是此时张学良内心真正的选择,作为军人,征战沙场从来都是毅然的选择,他内心是极度渴望此时能为国出力,出兵抗日。可无奈此时蒋介石执意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以平息日方战火。张学良作为事件最中心之人,心中纵有满腔热血,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这其中又有多少愤懑不平与妥协挣扎,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煎熬与委屈吧。

四、西安事变

就在张学良政治生涯历经低潮后,1936 年的西安事变又把他推向历史前方。1936年12月12日,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果后,张学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陆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张学良在这场“事变”中的大局意识和爱国热情,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安事变后,在陪同蒋介石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言而无信,逮捕张学良。军事法庭判张十年徒刑。旋又被蒋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被软禁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这样的结果,恐怕张学良在发动兵谏之前早已料到,只不过,他还是做了,而且是义无反顾的做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他自己,他都问心无愧。

张学良始终本着爱国赤子之忱,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息争御侮,坚持抗日,坚持团结进步,不计个人得失,即使身遭幽禁,仍念念不忘“台湾入版图”,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对此,周恩来评价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五、晚年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在美国聚谈时,张学良坦言:依我本愿,很想回大陆去看看,但我最怕卷入争执纠缠之中。我已远离政治,唯一的愿望是大家把我的名字忘却,只当一个普通的小小百姓,从 此不再有政治纠缠,不再有记者踏破门槛,不再有任何采访,求闲云之清静,达野鹤之超脱。因此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号是“闲云野鹤”。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六、总结

“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

张将军的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努力奋斗,为此他花费了自己的家庭、财产、整个东北军集团和他自己的自由,他自己的一切的一切。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中国近代历史课演讲稿子 篇7

然而, 封建体制强调中央集权而限制地方实力发展的劣根性矛盾和满汉之间固有的国内民族矛盾, 使“洋务运动”湮灭在甲年海战战败的硝烟中。甲午战败, 老大封建帝国被刚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满三十年的东夷小国所败, 证明在封建体制内拯救国家危亡是行不通的, 对近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救亡图存, 维新变法与立宪、革命,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轴。

可是, 认识到社会变革之必要, 仍然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血腥的过程。1898年戊戌变法, 以六君子被杀害而告终。但是变法所引起的社会震动, 不仅在一般民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封建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其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斗争, 也给封建最高统治者变法维新才得以“图存”的巨大压力。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不啻给慈禧太后及其势力以民心可用的讯号。由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入侵, 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 其直接后果是中国史上最大的一笔对外赔款和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沦丧, 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 正因为有恶劣的后果, 也带来了新的开端, 甚或说是有利于制度变迁的可喜变化, 满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开始认识到改变国体、发展资本主义新政改革的迫切性。1901年1月29日在西狩的归途中慈禧太后发布上谕, 将盲目排外之臣如载勋、载漪、载谰、英年、启秀、徐桐等或自尽、或赐死、或监禁、或正法、或革职等等, 于是曾在朝中享有强大权势的守旧力量几被“芟除殆尽”, “转为国家权力结构里奄奄一息的一方”, 其结果是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臣进一步走向权力中心, 出现了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为重要的是朝中士大夫再无明目张胆反对政治改革者, 甚至出现“群臣争言新政”的局面。无论是出于自保、亦或是真诚地认识到变革的需要, 这种政治气氛显然是新政改革的必要基础。正如因慈禧太后西狩而得宠的岑春恒所言:“朝廷自庚子之变, 知内忧外患, 相迫日急, 非仅涂饰耳目, 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 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 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清末立宪运动就此兴起。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 清末出现了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导的宪政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导的宪政运动, 得到了清末广泛存在的各种政治团体与政党支持, 包括清八旗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阶级阶层人士都参与到了宪政运动之中,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幸的是, 倡导宪政运动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于1908年先后逝世。封建统治的继承者, 对不断发展的宪政运动持消极对抗的态度, 缺乏政治权威的统治集团无法及时将社会变化的情势和人民的意愿予以制度化, 加速立宪进程, 导自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国会请愿活动。满请封建统治者在请愿活动中威信尽失, 最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夺取了引导社会变革的主导权。“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 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因此, 辛亥革命胜利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清末各种社会政 (下转327页) (上接263页) 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具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不存在“速胜”之虞。

同样, 纵观世界历史, 辛亥革命也不存在“速败”之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不能因此认为辛亥革命“速败”了, 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 不断地延续着革命的使命。纵观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封建斗争, 没有一国的革命是一蹴而就的。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独立战争开始, 直到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宣言的实施, 其反封建斗争才基本结果。英、法、德亦如此。英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 始于1640开始的议会斗争, 其间经过内战、克伦威尔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到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发动光荣革命, 前后经历了四十四年。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巴黎起义攻占巴土底狱开始, 三年后废除君主立宪,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经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专制、热月党人统治, 到拿破仑帝国建立、波旁王朝复辟, 直至1848年欧洲革命,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才基本结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阶段发育最充分, 外有英美法资产阶政革命的熏陶, 内有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思想家的启蒙, 资产阶级革命发端于欧洲革命, 在19世纪60年代经过三次王朝战争, 建立了普鲁士帝国, 经过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 严格地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才基本告一段落, 而希特特封建法西斯主义, 更是封建思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翻版。亚洲的日本, 虽然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日本的社会实质是以封建武士为主体的封建法西斯社会。从严格意义上讲, 日本现代资本主义政体的真正建立, 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结束其长期执政才开始的。因此,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看, 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速败”, 它只是按照自身的轨迹在不断地运行和发展。我们今天反对的一言堂、家长制等官僚主义作风,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的延续。辛亥革命是伟大的, 其后一百年在辛亥革命精神的鼓舞下, 中华仁人志士不断探索,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 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改革开放, 在第二、三、四代领导人的领导下, 在辛亥革命跨入第二个百年之前, 中国重新崛起, 迈入了世界第二大国的序列。展望末来, 虽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仍然很底,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有辛亥革命伟大精神存在, 有辛亥革命后一百年不屈奋斗精神的鼓励, 在辛亥革命后第二个一百年中, 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 我们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我们优秀文化传统与日月同辉, 光照世界。

摘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的仁人志士就开始了在封建体制内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此路不通。于是,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相继走上历史舞台, 在封建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倡导下, 清末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立宪运动。但是继任的封建统治者对不断发展的宪政运动持消极对抗的态度, 缺乏政治权威的统治集团无法及时将社会变化的情势和人民的意愿予以制度化, 加速立宪进程, 导自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国会请愿活动。满清封建统治者在请愿活动中威信尽失, 最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夺取了引导社会变革的主导权。“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 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关键词:封建体制内探索,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

参考文献

[1]蒋翊武.沉寂的辛亥革命英雄[EB/OL].http://www.xinhai.org/yanjiu/191103185.htm.

[2]刘伟.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3]雷颐.从历史性思维看辛亥革命何以发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4]王晓秋.辛亥革命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风潮[EB/OL].辛亥革命网, http://opinion.hexun.com/2010-10-26/125268030.html.

[5]郭展礼.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台湾海洋大学亚太中心[EB/OL].http://www.hncsmg.com/newsshow.asp?id=1586.

[6]涂鸣皋.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J].贵州文史丛刊, 2010, (12) .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历史评价分析 篇8

【关键词】教会女校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教会女校是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会学校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为西方列强服务的人才,进而让列强控制整个中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同时,教会女校客观上对尚无女子学校教育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积极作用

(一)为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到1907年,学部才拟定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但是仍然对女子入学做了种种限制。直到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才从制度上保证了女性和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1844年,英国人阿尔德塞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从此开始。早期教会学校的开办,打破了千百年来女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陈规,给许多贫穷家庭的女子提供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女子走出闺阁,冲出封建礼教樊笼接受教育,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迈出了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为中国人自办女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教会女校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虽然不够完善,但它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采用西方的年级学习制和班级授课制,介绍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开设了自然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等一系列新式课程,为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为后来中国自办女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女校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的启发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教会女校的师生关系融洽,如同母女,这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会女校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在借鉴传教士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元善于1898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所中国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堂。

(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教会女校尤其是教会女子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女性人才,她们是中国第一批能够自立的女性,在教育界、医学界、慈善界等诸多领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会女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刻苦耐劳,勤勉敬业,对社会服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大都学有专长,事业有成。她们的成就不是“妻以夫贵”,而是靠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当时大学女毕业生还不多的情况下,教会女校培养出的众多女性人才在我国妇女界高级知识分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我国的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及其他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四)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

教会女校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妇女开始觉醒,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获得自身的解放和自由。首先,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培养了一批职业女性,她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证实了妇女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这对于激发妇女的自我意识,促进妇女解放具有重要的贡献。其次,教会女校不招收缠足的学生,它还通过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认识到缠足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主动放弃缠足,对改革中国封建陋俗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教会女校宣传“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倡导男女婚姻自由,对解放中国妇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消极影响

(一)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在中国开办的所有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都是由外国人管理,没有向中国政府注册,它们不受中国法律法规的约束。教会女校建立了一个从教会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直至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独立于中国政府教育系统之外,这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严重侵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教会女校不再把宗教列为必修课,大部分学校不再强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教会被迫任命中国人为校长,但经济大权仍由传教士控制,部分教会女校对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并未全部设置,因此,教育权并未真正收回。1953年,新中国完成了对教会学校的接收工作,教会学校全部改为公立,中国的教育权全部收回。

(二)教会女校进行宗教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思想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课是教会女校的必修课。学生除了必须学习宗教课程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在这种浓厚的宗教气氛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加入了教會。教会女校向中国学生大量灌输宗教思想,企图磨灭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无疑是一种奴化教育,麻痹了中国人的意识,不利于中国人民奋发向上,以致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政治抗争和救国运动时,教会女校的学生反应都比较淡漠。这一方面与女性温和柔顺的性格以及学生富裕的家庭条件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教会女校的宗教教育消磨了学生的反抗意识和爱国情感,致使学生的政治意识淡漠。

三、结语

教会女校的办学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传教,扩大宗教势力在中国妇女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配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然而教会女校带来的实际效果与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也不能评价过高。毕竟这并不是教会办学的初衷,而仅仅是一种意外的客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列.略论教会教育的目的与实质[J].教育评论,1993(06).

[2]赵启重.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02).

上一篇:创造学思想录生下一篇:bv哥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