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职业当成事业

2024-05-13

把职业当成事业(共15篇)

把职业当成事业 篇1

浅谈职业与事业的关系

把工作当职业是谋生,把工作当事业是追求。

——题记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事业”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把职业当职业,要求恪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工作;把职业当事业,要求追求完美境界、创造性工作。

古语讲:“君子谋道不谋食。”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李黎明的“道”,就是要把家乡落后的教育搞上去。为此,他始终坚持把职业当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为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14年1月12日,从咸阳回洛川的路途中遇到了我大学的党办主任任向明老师。就我目前工作状况一番交流后,有感而发: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则成功便在不远处挥手。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人把本职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职业,在人们的眼中就是生存的资本,为了生存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份职业。如果仅仅把职业当成生存的资本,或者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就可能会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苦役,即使从事的是你喜欢的工作,你仍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工作的激情,很难有所作为。而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事业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会立即将你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一扫而空。而且有了目标和追求,人就会有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不尽的动力,就会开拓创新地做出一番成就。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职业和事业,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大发明家爱迪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长达18小时,但他说:“我从来没有工作过一天,每一天都是乐趣。”把职业当成事业做,一定会有一番成就。

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为我们提供工作的单位就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站。所以,“把职业当成事业”,这个信念必须注入思维深处,时刻不能忘记。在这个职业社会里,任何的目标和理想都必须通过工作来实现,你的价值就在你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只有把工作做好了,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你才能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拥有你理想的社会地位,并最终实现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一个职业需要你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做,那它就是你要追求的事业。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从一扇窗子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满地泥泞,一个看到的是满天繁星。这说明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的本身,还在于人的主观性。一份职业对于从业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其认知和感受程度都应该说是差不多的,而能改变的只有心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职业,并将它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那工作起来就会心情舒畅,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反之,消极地面对工作,被动地应付差事,就会乏味,缺乏乐趣,难以有所作为。

同样一件事情,对待工作如同对待事业的人,意味着执着追求、力求完美。而把工作只是当做职业的人,则意味着出于无奈,不得以而为之。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将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自己追求的事业呢?我想,必须要能够通过现在的职业看到更高的追求目标,也就是要清楚自己通过现在从事的职业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自己对待职业的态度。

把职业当生活来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来奉献,往往成就非凡人生。人们在对待职业与事业关系的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以此来付出劳动,获取报酬。一种是把个人的职业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工作努力创新,全力去干,力求成为本行业的状元,为社会多做贡献。

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睿智的思考来对待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职业,用事业的态度来做好职业工作,在做好职业工作的同时再开拓自己的事业。

当然,把职业当事业干的人,也并非全部都能成为本行业知名的状元。没有成为全国性的行业状元,能成为地区、单位的状元也是不错的。即使在单位也不是状元,那也没有什么可悲的。努力总比没有努力踏实。努力了,奋斗了,就不在有遗憾。

拥有,我承担着责任;奉献,我体验着喜悦;育人,我享受着幸福!——后记

张龙岗

把职业当成事业 篇2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同样一份工作,三种截然不同的回答,结果自然也不同。后来前两个人一直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生活状况也一直未曾有大的改变,他们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师。

三种对“砌砖”行为不同的认知态度,决定了最终三种不同的人生。三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这大概就是洪宗礼老师所说的“事业心”。教师这一份“砌砖”工作亦然。

职业有行业之界、文理之限,并无高下之分、贵贱之别。但能不能把职业当事业却体现了不同的职业观,反映的是不同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作当然可称作“砌墙”“赚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更应该是有志者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工作当作一份职业的人,能够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但往往缺乏对事业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教师这份职业,的确不仅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从早读到上课到晚自修,从备课到讲课到作业批改,从周练到月考到期中考到期末联考,从教学实绩到教科研论文,从专家的评价到家长的挑剔等等,已经磨平了当初从大学校门走出来时的朝气、锐气和豪气,有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把职业当成一种事业的人,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往往会激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人生精彩。教师这一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真的不同于“挡车工”,我们也不是“美丽的纺织女”,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面貌各异、脾性不同、智商情商各有差异的有生命的个体。当你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将一堂堂生动有效的45分钟呈现给学生,他们现出豁然开朗的神态时;当你能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露出会心的笑容时;当你疲惫地迎接刚从高考考场下来的学生,他们看到你就像看到亲人般过来与你拥抱时;当一封封心仪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呈现到你面前时,你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是对你“把职业当事业”来做的最高奖赏,因为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就是我们教师职业的意义延伸。

把职业当事业,就是要用无限的热爱浇灌教育的花朵。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寄托。而作为一名教师,也就意味着把真正理解教育,做真正的教育作为自己一生意义之寄托。在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初,很多人都曾怀着美好浪漫的憧憬,要在教育战线上干一番事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工作的动力,降低了工作的标准,只是把教师作为职业,把工作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的谋生手段。而洪宗礼却说:“我钟情语文的人生之路无法改变,献身语文之志不可动摇。”他说,奋斗一生,修炼了两个字:真爱。爱教育、爱母语、爱学生、爱自己。追问事业起点,那就是爱;确立最终归宿,那也是爱。回溯成功的过去,那就是爱;瞻望美好的未来,那也是爱。

把职业当事业,就要用知识的火花点亮学生的心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阐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事业的一种颂扬。洪宗礼先生认为,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母语教育事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塑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使人终身受益的学科,是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人的个性、思想和灵魂的综合性学科。评判语文课堂优劣的标准不仅仅是传授了多少书本知识,传授了多少答题技巧,而应该是这节课传递了多少人文的教育。我们要像洪宗礼那样,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不管干什么职业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把职业当事业,就是要用创新的犁铧开垦教育的沃土。10卷本、580万字、历时10年完成的《母语教学研究》凝聚了洪宗礼大量的心血,这是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开拓了语文教材建设的创新之路。有事业心的教师应该像洪宗礼一样,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教育现象,孜孜不倦地提升教育层次和教育效果。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滚瓜烂熟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要反复琢磨,力求讲出新意。我们要像洪宗礼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把职业当事业来对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底下最令人尊敬的职业。教育队伍中多几个洪宗礼,通过无数个洪宗礼的共同努力、接续奋斗,教育事业无疑会铸就一番伟业。

把职业当成事业 篇3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路人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无可奈何地叹息说:“我每天都枯燥无味地搬石头砌墙。”第二个石匠神色凝重地说:“我的工作很重要,我得把墙垒好,这样房子才结实牢固,住起来才舒适安全。”第三个石匠则目光炯炯,自豪地说:“我的责任十分重大,这是镇上的第一所教堂,我要将它建成百年的标志。”十年后,第一个石匠仍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石匠却坐在办公室里画着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石匠则穿梭于全国各大城市,他成了国内有名的建筑商。

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说:“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简单,太平凡,太没有前途,终日愤愤不平,得过且过。殊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干不好,又如何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把黑暗当成磨练作文 篇4

周围的黑暗仅使你看不见自己的五指,而你心中的黑暗却使你失去自我失去所有。

黑暗是一种无情,却又是一扇门。前几年谢娜和张杰曝出过不下去了,他们也很难受,可是挺过最后美满在一起,艰难的岁月一直磨砺着我们,斗争向前,在黑暗中,压迫你的是无情而只有你心中才能释放出一种希望。只有达到某种程度,黑暗也会释放出真意也会为你开一扇门。

黑暗是一种罪源,却又是一个阶梯。近日,柯震东被抓大家皆知。释放后,柯震东也向所有人道歉。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虽然是错的,但他承认正视自己的错误已经不错了,这也是他人性的一种上升,他的心拯救了他,没有沉沦,我相信大众还是给他机会的,人生道路上难免会迷失,矫正自己的.心,一切还来得及,较之好一些人,却始终不悔改,吸得家破人亡,这又何必他们同时也是黑暗中的失败者,没有希望,永远只能生活于此中。

黑暗是一种伤痛,却又是一种再生,以前在电视上报道,俞灏明在拍一幕剧时被大面积烧伤却近年又开始积极拍电影之类。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伤痛,身体上的,心灵上的,这时你会选择自暴自弃,还是选择奋勇向上,俞灏明选择了后者,我猜黑暗给了他机会,重生的机会,他会以全新面貌来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在这黑暗中你跌倒了,为什么不先躺一下回复一下体力,厚积薄发,再创出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黑暗是一座堡垒,你是无法攻克的。”为此许多人在黑暗中迷失,只生活在黑暗中,躲避这一切,没有想过自己救赎,这些人的下场我们可想而知,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有了压力,而选择自杀,也有些人碌碌无为,终将一事无成。

黑暗这座堡垒,外面攻不破,而何不从内部试试呢?正如夜晚再黑就当看不见,太阳一定就会出现。月尽天明你挺过了,你将变得更完美。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篇5

——班级管理点滴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通过15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应该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无私的关爱自己的学生。

参加工作15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多年来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琐碎烦杂,但我用我的热情、我的汗水、我的艰辛、我的快乐谱写着爱的篇章——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在此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一、“勤”字当先,全面了解“孩子”。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他们的内心要求。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到腿勤、嘴勤、手勤。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这样,既能证明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又能说明老师在工作上,对学生的态度上是认真负责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努力学习的信心。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性格、爱好等),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二、用耐心和爱心为“让人头疼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小学教育最让老师和班主任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记得在三年级时,班里的舒××和张××同学,她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她们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地观察了她们两个,发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能学会。课下,我找她们两个谈话,发现她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她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她们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她们了,但是一想如果我放弃了她们,那么她们也许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不能不管她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花费了一些心血和时间,一有空就把她俩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她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舒某某同学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舒某某同学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张××同学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真是高兴,更令我兴奋的是她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她们的家庭作业时,我总会写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教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们两个语文期末考试居然都达到了“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她们。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和进步,老师一定要针对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

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会为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妈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做出某些行为的理由。可是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工作中有时也有这样的缺陷。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按时到校。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汪××还没来,我焦急地站在楼道往校门口看,也没看到人影儿。学生们都在专心地读书,“报告”,学生们听到声音都停了下来,看到她,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她经常迟到,我昨天找她谈话时,她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老师,我„„”“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她说完,便接过她的话头训斥了她一顿,然后就让她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她了。课后接到她妈妈的电话才了解到,她牙疼,她妈妈带她去看牙了,事先忘记给我打电话请假了,所以才来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她说完话,就枉自揣测她迟到的原因,于是下午放学前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真诚地道了歉。她很诚恳地说:“老师,我以后不会迟到了。”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

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四、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人都喜欢被表扬。优等生需要表扬,学困生更需要表扬。其实学困生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优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给他们以信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从而向好的方面发展。我班的张××和赵××学习不好,可是劳动非常积极。每次学校大扫除他们拖地、擦门窗、摆桌椅,忙得满头大汗,还不停地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干?”我乘机对他们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们现在的表现,如果你们在学习上再下点功夫。就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那时,同学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的。老师和父母也就更加开心了。”他们听了我的话也很高兴。后来,我有时中午不回家或者早点到校,在教室给他们辅导,渐渐地他们有了改变。张××以前作业写得很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现在有进步了,字迹也清楚了许多,上课守纪律了,作业也做得非常快,总想第一个做好给我看,我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表扬,他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尽管他的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学习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因此,作为班主任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多激励学生。其实,有时候,我也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火,但事后想一想,自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火的样子是不是很难看?到底有多少教育实效呢?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发火,训斥学生呢?这样既伤自己的身体,又使班级氛围很压抑。其实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基础,来自不同的家庭,智力水平不一样,因而学生的发展是多层面的,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我想,所谓的“蹲下来看学生”,大概就是希望我们老师能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吧。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多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

五、用个人魅力吸引“孩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喜欢你这个老师,才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优先完成你布置的作业。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和学生联络感情,经常谈心交心,关心他们,经常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例如每天早晨走进教室,我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提醒他们增、减衣服,上学、放学路上是不是注意安全了。每天做操时,当看到学生的红领巾没有戴正,我会提醒他系好或者帮他们系好,有学生衣服不够整齐,我会轻轻地帮他拉一拉,有人做操动作不到位,我会在课间操后叫他们做好,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很在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这些事看起来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六、完善“家”的管理。

班主任必须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多而繁杂。例如每天督促学生打扫卫生,每天带领学生做操,早上提前到校,检查家庭作业,组织早读等。督促学生正确做眼保操、做操,各种集体活动等,都得到场。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轻松而又出色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注意培养班级的班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组织能力。现在我班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语、数、英早读安排各科课代表负责,做操由体育委员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我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大扫除把任务分工到人,劳动委员负责检查。哪里不干净,找到当事人立即重新打扫。每次大扫除和集体活动后及时总结,表扬先进,指出不足。

把自己当成孩子 篇6

一、耐心细致,建立常规

1.精讲解多示范。体育老师的形象仪态、示范动作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小朋友们对体育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对于理解能力相对模仿能力要弱一些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直观形象的示范比抽象空洞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果。俗话说“讲三遍不如做一遍”,在对一年级小朋友进行队列常规教学中,如“立正”时脚跟靠拢脚尖分开成八字形,“稍息”(即正规队列中的“跨列”)时,我均边简洁讲解边示范或用手型做给学生看。在教学练习跟运动员进行曲节奏踏步时,采用多种口令和手势配合自己示范动作指导学生同步跟练,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听音乐整齐踏步。

2.多提醒多关心。在上课前5分钟左右体育教师就应到达教室,提醒学生上好厕所、整理桌面、摆正桌椅、检查服装等课前常规,如有桌椅物品凌乱、衣服拉链松开、鞋带散掉、甚至鼻涕未擦掉等现象则必须迅速处理好才能到教室走廊集队。在走廊站队时,我要求学生胸前屈臂保持前后距离和对准,下楼梯时提醒学生按地面标志靠右行走,拿羽毛球拍等器材时规定用同一侧的手,并随时提醒不得做挥拍等不安全动作。好动是小朋友的天性,低年级小朋友上课时比较典型的“上厕所问题”相信很多老师碰到过,如果有一个小朋友说要上厕所,总会有一半多小朋友也会紧跟着要上厕所了,既影响上课又容易乱挤,如果不让去又担心尿裤子和影响健康,而通过课前多提醒引导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对于坐立行的姿势,小朋友在老师统一口令时做得都比较好,但很容易走形,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通过看似罗嗦的多方面提醒,慢慢就促使学生形成行事规范的习惯,避免一年级学生无意识的伤害到他人或自己的事故发生。

3.不怕烦多指导。低年级小朋友对身体冷热的感知不敏感,活动前后不知道及时脱衣和加衣,在秋冬季节极易引起感冒。如果让小朋友随意做这件事情,课堂秩序又会乱。因此,无论从有效组织课堂或是关注学生健康的角度都很有必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件小事。上课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量和学生衣着情况及时统一布置学生脱衣服,折放衣服的方法和各小队放衣服的位置顺序都作一些相应规定,在开学阶段的一些课上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比赛,“比谁折得好,比谁放得齐,比谁动作快”,几次练习和统一要求后,小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常规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小朋友树立规则意识,也可以更有效地让师生进行教——学——练的配合和创新。

二、激发兴趣,游戏教学

1.由易到难。一年级小朋友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还比较弱,在做体操舞蹈类或技巧类动作练习时,往往不能一下做到位,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指导,否则不良动作姿势一旦定型后就会较难改正。如在教学广播操《初升的太阳》前,先集中指导学生练习“高抬腿踏步、并脚跳、分腿跳、前踢腿、侧踢腿、侧平举、前平举、扩胸”等基本动作,再教每一节的分解动作。第五节“全身运动”要求单腿站立时另一腿前抬,身体向左或向右转动,上肢还有动作,这对于单腿站立不稳方向感还不强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难度偏高,因此,开始时先不教转体动作,而是让学生先熟练基础动作,再提高要求。有些节次前后八拍的动作是相同的,只是左右方位发生变化,那么,在教学时我一般只示范讲解教一个方向的动作,然后,提示指导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后半部分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同时,在学操时指导学生喊节拍,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保持较好的注意力。

2.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一年级小朋友在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下更容易产生疲劳,造成厌倦情绪。因此,在上一年级体育课时要尽可能运用童化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形象的讲解把教材内容融入到游戏和比赛活动中,让小朋友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练习基本动作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促进智力发育。如在教立定跳远动作时,我创设成“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小朋友模仿青蛙、小兔、袋鼠等,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方法。学生一听一看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练习中,老师再通过启发提示引导小朋友体验到合理摆臂和屈腿缓冲还能跳得更远且不会受伤,通过尝试——思考——交流——体验——比赛,让小朋友快乐、创造地学习和锻炼。

3.师生同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积极参与,和小朋友们一起练习、游戏和比赛,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上课时,可以经常根据分组时人数不均或学生病假不能参赛等情况,随时参与学生的游戏比赛。如在“搬运炮弹”的往返接力中我装成“受伤的炮兵”,用单脚跨跳完成比赛,既体现公平性又教育鼓励学生。

把细节当成一种习惯 篇7

在英格兰流传着一则故事,1485年,在决定由谁统治英国的波斯沃司战役中国王查理三世被击败,而导致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少了一枚小小的马掌钉。战斗进行的当天上午,查理派一马夫去准备自己的战马。这个马夫在临时为战马钉马掌时,急于求成,不顾第四个马掌少了一枚马掌钉,硬要铁匠用别的东西勉强凑合。结果,两军交锋时,这匹战马在半途中就掉了一只马掌,查理国王被掀翻在地,成了叛军的俘虏。也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枚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丢了一个马掌,跑了一匹战马;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去一个国家。

因为一个细小的铁钉而丢掉了整个国家,如此个小的细节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多少次的交通事故、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细节的疏忽而产生的“蝴蝶效应”。想想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在细节中生活着、奋斗着。细节就如遇见时的一句问候、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习惯、安装设备时的一个细小的螺丝等。

生活、工作中听到“差不多,大概是”的时候太多,而往往好多时候失败就是因为这些“差不多”,我们每天都在想着做大事,而太多的细节和小事都被我们忽略掉了。汪中求先生说:“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成功,不是我们没有付出努力,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些细节。

把“立即行动”当成座右铭 篇8

你一直想打电话给某一个人,却一拖再拖,当“立即行动”从你的潜意识中浮现出来时,你就会立刻打电话给他。再举个例子,你将闹钟设定在早晨六点,但闹钟铃响时,你却还想睡,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赖床的习惯,

但如果你有“立即行动’的习惯,你就会立即起床。

威尔斯是个多产的作家,他从来不让任何一个灵感溜走,他的方法是立刻写下来。即使在半夜,他也会打开电灯,拿起放在床头的纸和笔把灵感记录下来,然后再蒙头就寝。

把乐器当成“玩具” 篇9

暑假到来,各类暑期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音乐类培训班更是受到家长的追捧。音乐对孩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早就被众多家长认可,他们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一种乐器。

见多识广的年轻爸爸妈妈们,现在已经很少纠结于要不要让孩子考级,大部分爸爸妈妈们都是希望孩子学个乐器,培养点音乐感受。但是什么时候让宝宝开始练琴,是不是不逼就不能成功这样的问题,仍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最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王瑞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孩子学乐器最早不能低于四岁,而且此时乐器仍然必须承担大玩具的角色,而不是让孩子学技巧的工具。

孩子学乐器不能早于四岁

对孩子早点进行艺术教育,接触乐器,可以让孩子较早体验到艺术美的愉悦和美的熏陶,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将来的生活更加丰富。

但是,让孩子越早接触音乐越好,指的是让孩子多听愉悦的音乐,不一定非得是古典乐,摇滚、流行、爵士等都可以让孩子接触。因为国内外的研究证明,二至六岁阶段,孩子的听觉能力会从一个较低的水平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多听音乐,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节奏感,对于这种或那种乐器独特声音的感情,甚至可以逐渐训练起孩子对于声音的分辨能力。

在二到六岁这一阶段,他们的手指肌肉发育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涉及“技巧”的系统训练,最好在四五岁之后。在这之前,即使让孩子接触音乐,也应该是娱乐性质的,让孩子把乐器当做一件大的玩具,慢慢培养兴趣。因为过早进行技术训练,让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做一些无法做好的动作,就好比让瘦弱的孩子挑重担,让他自己跟自己较劲,很容易使得孩子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自信心和兴趣。而且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过早的技术训练反而会妨碍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钢琴最适合当入门教具

客观上,在乐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并用会使得孩子在协调性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在幼儿园里,你会发现学过琴的孩子,皮球拍得就比没有学过的孩子好。如果说,学一种乐器对孩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那难免言过其实,但是如果是乐器入门的话,首选钢琴。

王瑞教授称,钢琴不用背、不用抱,不会给幼儿身体上造成负担。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钢琴

有固定的音高。很多其他乐器,如果孩子的手势不到位,或者气息不够,演奏出来的音肯定就会差那么一点。至于钢琴,只要幼儿的手指摁下去,就能听到标准的音高。这对于听力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以及培养声音分辨能力的儿童来说,极为关键。

孩子不爱学,家长和老师应检讨

不少家长谈到学乐器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学会一件东西怎么会不需要逼呢。”甚至有家长说:“每天练琴,孩子都会哭,但是哭完了还得练,哭也不许离开琴凳。”

两位教授表示,孩子出现厌烦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被及时转化掉。仅就处于音乐入门阶段的孩童来说,他们和音乐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也许会有人以郎朗作为“逼”成功的例子,但这绝不是普遍规律。

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出现哭闹现象,一定是什么环节出错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检讨:也许是家长上课前的几句“必须”、“应该”把孩子给吓住了,让他产生了抵触感;也许是老师在让他做他现在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觉得太难;也许是他心里惦记着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已经开始播了……如果孩子实在闹,不如就让他停下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在规定时间内练好一首曲子要重要得多。他有兴趣的话,慢慢会自觉对自己弹出来的声音有要求。“至于一些极端家长在传播的,自己孩子成功拿到什么奖是靠一年打了多少个耳光这样的事,所有的家长都不能听信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此外,幼儿的厌烦情绪也可能跟家长乃至教师的功利化有关。因为一些家长一上来往往就拿孩子“会弹点什么曲子”、“能弹新曲子了吗”等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周海宏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常常接到家长的咨询,发现他们对待孩子学琴方面,专业和技能要求太高,最纠结的就是“孩子最好几岁学”、“哪里的培训班最好”、“什么样的老师最好”、“怎么练效果最好”、“什么时候才能弹到这个阶段的最好程度”……这一堆和“最好”相关的问题,反映了家长过于功利的心态,其后果往往是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而恨了一门艺术。

学乐器就像学说话

让入门阶段的孩童一上来就读谱、弹曲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违背孩子学乐器规律的。学一种乐器应该就像学语言一样,也要遵循“听-唱-弹-读”的规律。先引导他充分感受到他听的声音,自己唱出来,然后过渡到让他学习把自己听到的在钢琴上弹出来,再引导他把这一段曲子对应到琴谱上。这种兴趣驱动的、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在入门阶段,不妨就让孩子多弹弹他会的曲子,这样他会越弹越有信心、越懂得享受。等到八九岁左右,那时他们生理和心理条件发展到足够成熟的地步,再让他钻研技术,你会惊讶:他们学得如此之快。

还有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手指短,是否就失去了学乐器的机会。王瑞表示,只有在非常专业的演出上,在难度极高的曲子上,手指的张度不够才会体现出一些区别。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理念。学艺术,最忌讳急功近利,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不能都指望着他成名成家,培养他的审美能力乃至内在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终身享受音乐的人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手指长,无疑具有一定优势,但手指短,也不妨碍孩子在琴键上弹奏出美好的音符,不妨碍他演奏出动人的经典乐章。在入门阶段,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引上轨道。

产品经理需要把自己当成用户吗? 篇10

所以,从一开始,你就采取了和一个“真正的用户”完全不同的行为,并怀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你只是一个“假装的”用户。 更牛逼的设计,是乔布斯那种,不相信任何市场调查、统计数据,不相信任何既有的观念和结论。你是用户,你的全部责任,就是使用我为你设计的产品。所以本质上,乔布斯是为自己设计产品,不能满足乔布斯的需要,不能达到乔布斯的审美要求的设计师、工程师,全都是“笨蛋”,达到了,你就是天才,没有第三种情况。

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用户都是被培养出来的,而不是被“装”出来的。在没有手机之前,你没法“装”成一个手机用户。没有Wii之前,你“装”得再好,也顶多装成PS或XBox用户,装不成Wii的用户,用户调查数据也不可能告诉你,有多少用户希望挥舞着遥控器打网球。 “装”的想法,来自对用户的错误认知,即认为用户的习惯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伟大的产品,总是超越用户的想象。在“装”的思维之下,可以去完善产品的使用细节,但无法创造伟大的产品。有时候,“装”用户甚至会强化用户的某些坏习惯。比如一篇严肃文章的旁边,如果有清凉低俗的图片,50%用户会去点击。但我认为,这种迎合是没出息甚至没出路的。

励志故事:把失败当成一种磨练 篇11

失败无可避免,那代表你有意跨出去冒险。实现梦想的人都知道,失败让他们更接近目标。

任何人都会在人生旅途中碰到挫折和失败,没有人可以避免这件事的发生。

成功都一样,失败也一样。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得越卓越时,就会成功。我们太早放弃,就会失败。

如果一件事情你一开始就认为它很困难,那么这件事的过程一定会处处阻碍着你。

反之,若你觉得它很简单,那么你一定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它。

因为失败,让你知道成功从来不容易

永远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行动让你成功,而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因为行动才有力量。

「成功的力量,来自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却不丧失热情」。

相信自己的力量,不但可以改变任何的不顺遂,只要对自己始终保持信心,不轻易低头,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任何事,就算事情的最终结果表面是失败的,但只要你转个弯、换个角度看事情,就会知道、体悟到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过程。

失败,让你获得经验

努力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经验、智慧结晶与人生体会,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它只会使你的心更为强壮。

一个能从失败的经验里获得体悟的人,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失败,让你奋发图强

人都会遭遇失败,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也因为如此而让你的生命更加坚强,越来越少的事情能够将你打败,你渐渐成为强韧的大树。

「人生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只是人生企图让我们换个方向」。

丰富你的人生

人的一生当中,无时无刻都在做选择,只有做出正确的决定,人生才会没有任何遗憾,才能拥有更多的精彩。

面对失败时,一直沈溺在挫败感之中只会再度把事情搞砸,找出方法振作起来才是正确之道。

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家常便饭,怕的是因失败而失去斗志、失去再次接受挑战的勇气。

记得,人生因为有失败,才得以活得精彩,如果做什么事都是成功的,那么人生将变得了无生趣、毫无挑战性可言。

失败,让你了解谁在你遇到挫折时会来帮助你

面对失败时,你要意志坚定,能够经得起失败挫折,那么你就有机会抓住成功的机遇。

当挫折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经历这些挫折后代表你又要成长了。

当你勇敢面对失败时,有天你会发现,你会在某些时候感谢那些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并且,你会发现谁才是你遇到苦难时会来帮助你的人。

如果你很想成功,就必须懂得和这些困难和挫折共处,因为它们是迈向成功大道的必经之路。

因为失败,代表你离成功更进了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所谓的发明或新发现,不可能毫无失败。若因新尝试而失败,继续不断地尝试即可。

累积的失败愈多,也表示距离成功愈来愈近。一个人失败了,并不代表真得失败了,只有当你放弃了,那才叫真得失败了。

别把介质当成重点 篇12

以索尼为首的蓝光集团(下简称“BDA”)在赢得胜利之后,并没有放慢脚步。特别是在中国,BDA将华录纳入联盟,并考虑引入中国开发的音频压缩技术。蓝光对中国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光盘格式,这很大程度上与内地泛滥的盗版有关。

现在BDA大可以放心,蓝光的加密技术还没有被破解。即使破解了,蓝光空白碟高昂的价格也不会让人觉得盗版好在哪里。所以,一些下游厂商也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既然盗版没戏,只好做内容经营,好莱坞厂商也正是看到了如此前景。

可问题是,蓝光真的是胜利者吗?蓝光和HD-DVD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索尼和东芝两个公司在传统存储介质上的强势决定的。虽然索尼在逐步弱化它的光驱,但是对最核心的部件——激光头,它一直保持着绝对控制权;东芝也类似,在控制芯片方面的优势让它成为蓝光开发的协作伙伴。因而在高清存储的竞争中,你死我活的交锋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所有的不过是兄弟之间的吵闹而已,否则东芝也不可能对HD-DVD的败落毫不惋惜。

愚笨如我都能看出两者的较量没有绝对的胜负,那些聪明的厂商,谁又会成为新一代光盘格式的出头鸟呢?所以蓝光一直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购买视野里。

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对光驱实物的淡化成为必然,索尼不应该把敌人对准东芝,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恐怕才是蓝光和HD-DVD的终极杀手。如果说这是索尼和东芝演的双簧,那么它们最大目的就在于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创造性地制造一个对手,恐怕于己不利。

作为上游的索尼或者BDA应该知道,在目前的条件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容,而非存储的介质。用户需要的是文件格式和存储能力,而无所谓到底是到蓝光还是HD-DVD。

现在,在索尼关注的层面,电脑上的蓝光驱动器根本就不是重点,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PS3上,以至于到目前,装配蓝光光驱的电脑仍少之又少。请问索尼,你给用户准备了足够内容了么?难道要我们用电脑拷贝PS3的内容不成?

蓝光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给了竞争媒体介质很多机会,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用户摆脱光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存储介质的丰富和容量的大幅增加,正在把光盘这种诞生才20多年的介质抛到主流视野之外。以现在的发展速度计算,明年这个时候,32GB的闪存卡就会降到800元以下,蓝光面对这样的直接挑战,在内容存储上还有多大价值?而且,国内也有人在推动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完成互联网高清视频的转移,一旦实现,谁还会关注蓝光?

把职业当成事业 篇13

别让贬低孩子变成你的日常社交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

家长A遇到家长B,两人开始寒暄。

家长A:你们家孩子真是聪明懂事,不像我家孩子,不爱学习不说,还老调皮捣蛋,简直要烦死我了。

家长B:小孩子活泼一点才好呢,我家孩子成天跟个闷葫芦一样,呆头呆脑,被欺负了也不会还手,真没用。

那么,这些家长是真心觉得别人的孩子都很优秀,只有自己的孩子特别差劲吗?当然不是的。其实,这只是一些家长之间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社交方式罢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把“谦虚”当成传统美德,这些家长的本意恐怕也只是为了自谦,毕竟没有人愿意听到你上来一开口,就把自己的孩子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这样不止容易把别人吓跑,还容易引来异样的目光。

只是,这样以贬低孩子为前提的“谦虚”,真的好吗?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家长A和B的孩子都在,听到自己的爸妈这样评价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原来在爸妈眼里我就是这样的……”

“爸妈是不是不爱我……”

……

很明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低落沮丧,自我评价变低,同时也会渐渐滋生出消极的心理,若这样的情况多了,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养成孩子自卑的心态。

丢掉“人前教子”的旧观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许多家长盲目信奉“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只有让孩子觉得难堪,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以后再也不敢犯同样的错误。

须不知,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孩子暂时屈服了,却很大程度地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我妈有一位女学生,原本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成绩却突然直线下降,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也突然变得无精打采的。

我妈觉得奇怪,就去这位女学生家里拜访了一下,提醒学生家长注意一下孩子的异常,却不料才一说清楚情况,那位家长就拉过孩子,当着我妈的面把孩子一通训斥,根本不顾忌孩子胀红的脸和在眼圈里打转的泪水。

显然,这位家长就是特别喜欢在人前教子的类型,而小女孩近来的反常表现,也正是因为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引起的:

小女孩最近爱美意识觉醒,放学一回家就待在镜子面前装扮自己,还经常吵闹着要家长给自己买漂亮的发卡和服饰。

可这位家长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过于在意外表不太好,所以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们家有个长得丑还特爱打扮的小妖怪。

本意是想让孩子把精力都转移到学习上去,没想到却起到了严重的反效果。

其实,爱美是小女生的天性,这位家长应该以温和的口吻,私底下跟孩子好好沟通,耐心加以引导;而不该在公开场合羞辱孩子,让孩子难堪,以这样伤自尊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不要轻易毁坏孩子的名誉

“我家明明就是个活阎王,昨天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今天又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一年到头都不让我省心……我都教育他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有一次,才进堂嫂家大门,堂嫂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诉苦。

原本在一旁安静看电视的明明突然跑过来,对着我们做了个鬼脸,满不在乎地说:“就不听,我就不听,不要你管!”

“你看,这孩子越来越没脸没皮了!”堂嫂咬牙切齿,又开始细数明明往日干过的坏事。

听着她祥林嫂般的碎碎念,我忍不住在心里替我堂侄儿叹了口气。

我很清楚,其实堂嫂跟我说这些,只是纯粹想吐个槽那么简单,但这样很容易影响到我对明明的看法。

孩子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孩子通常都会受到影响。

别说孩子,就算是大人,都会在意自己的名誉。名誉越好的人,越是小心翼翼的维护名誉,反而是名誉不好的人,就无所顾忌,甚至破罐子破摔。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做错了某件事,也不要急于将它宣扬出去,如果实在迫不得已,揭丑的同时,也要恰当的为孩子的某些错误遮丑,给孩子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正的机会。

别轻易在孩子身上贴下坏标签,维护好孩子的小小声誉,并引导孩子也加入到这个守护自身声誉的军团里来。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天下父母心都一样,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没有人会主观意愿地去伤害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却在不经意间,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痕。

其实,父母们只要记住,孩子从出生那日,分离出母体开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会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我们应该去尊重他,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没有意志的私有物品,用自己的意志覆灭孩子的意志,抹杀孩子的个性。

这一点我身边一对很有修养的夫妇,就做得很不错,而他们的两个孩子,待人接物都是大方热情,彬彬有礼,遇到危机也从不慌乱,而且思维开阔,经常会做出一些很有创意的小物品赠送给他们,让他们十分惊喜。

他们告诉我,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妨试着蹲下来,平视着孩子的眼睛,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们是在平等的交谈。即便工作生活中有再多不如意,情绪再焦躁,也要记得先深吸一口气,平复自己,再去面对孩子,顾及孩子的感受,切记不要用那种命令式,甚至是谩骂的口吻。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给予孩子尊重,不要轻易贬低孩子,相信我,你的孩子会回报给你一个更加乐观自信的自己!

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一员的作文 篇14

这天,我正摆动着自己的腿悠闲地在水泥路上慢慢散步,突然,只听“咚!咚!咚!”的巨响,就像是地震了一般,看来那帮巨人又来了,果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没想到,他竟是一个熊孩子。只见他一个飞踢,硕大无比的脚,将我踢向了草丛,“啊!”我尖叫着被踢出去,眼看就要落地,我立刻卷起一小团,只听“嘭”的一声,才安全掉在泥土上。

过了好一会儿,我感觉没危险了,悄悄露出一条缝,偷偷看看,好像没有人,我便撑开身子,唉呀,我怎么“十四”脚朝天了,我拼命摆动着自己的脚,像一个不倒翁一直摇来摇去,可都无济于事。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便急中生智,一边的七条腿用尽全身力气往石头上一蹬,借着惯性,我成功翻了过来。正当我想要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只听“哗啦啦”一声,我抬头一看,天呐,那个调皮的熊孩子竟然还没走,手里拿着果汁朝我洒过来,我赶紧跑,可还是晚了一步,一大片果汁撒下来,给我洗了个澡。等等,我闻了闻,这香气,又舔了舔,这味道,是我最爱吃的草莓,刚好肚子有点饿,我赶紧大喝起来。

没过一会儿,果子就被泥土吸收了,没想到,那个孩子还不走,想继续逗我,我赶紧在附近的土地草丛里乱跑,让他捉不到,但是我越来越累,正在这时,旁边的巨石下,突然露出了两个脑袋,原来是同类,他们说“小兄弟快过来。”我一听,赶紧过去,躲起来。呼,终于安全了,听他们说这下面有一个巨大的西瓜虫穴。于是我们交了朋友,他们一个叫团子,一个叫迷迷。正好大家都饿了,便一起出发去觅食,一路上小草有树那么高,石子有桌子那么大,树叶都堪比轮船,真让人我好奇极了,东看看,西瞧瞧,不过很快我们找到了食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别把介质当成宝 篇15

wu_ting@ccw.com.cn

以索尼为首的蓝光集团(下简称“BDA”)在赢得胜利之后,并没有放慢脚步。特别是在中国,BDA将华录纳入联盟,并考虑引入中国开发的音频压缩技术。蓝光对中国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光盘格式,很大程度上与内地泛滥的盗版和由此滋生的对版权的漠视有关。

现在BDA大可以放心,蓝光的加密技术还没有被破解。即使破解了,蓝光空白碟高昂的价格也不会让人觉得盗版好在哪里。所以,一些下游厂商也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既然盗版暂时没有戏,只好做蓝光的内容经营。好莱坞厂商也正是看到了如此前景,终于集体成为蓝光的内容后盾,蓝光的发展顺理成章。

可问题是,在蓝光和HD-DVD的竞争中,蓝光真的是胜利者吗?蓝光和HD-DVD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索尼和东芝两个公司在传统存储介质上的强势决定的。虽然索尼在逐步弱化它的光驱,但是对最核心的部件——激光头,它一直保持着绝对控制权;东芝的优势类似,在控制芯片方面的优势让它成为了蓝光开发的协作伙伴。在蓝光的驱动器上,有东芝的“定时炸弹”;而东芝的HD-DVD,激光头这个咽喉却扼在索尼的手里,因而在高清存储的竞争中,你死我活的交锋或许从来没有发生过,所有的不过是兄弟之间的吵闹而已,否则东芝也不可能这么潇洒地飘然而去,并对HD-DVD的失落毫无惋惜。

愚笨如我都能看出两者的较量没有绝对的胜负,那些聪明的厂商,谁又会成为新一代光盘格式的出头鸟呢?所以厂家对蓝光推得并不卖力。而在蓝光胜利之后,索尼也开始抬高蓝光产品的价格,所以在我们的购买视野里,一直没有看到蓝光普及的影子。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对光驱实物的淡化成为必然,索尼不应该把敌人对准东芝,因为它根本就不是,继续快速发展的网络恐怕才是蓝光和HD-DVD的终极杀手。如果说这是索尼和东芝演的双簧,那么表演的最大目的就在于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创造性地制造一个对手,恐怕于己不利。

作为上游的索尼或者BDA应该知道,在目前的条件下,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非存储的介质。就如同人们关心的是牛奶的品质,而不在乎是哪头牛的奶一样,用户对HD-DVD忽然冷漠地关闭了购买的大门,何尝不是来自好莱坞的风吹草动?用户需要的是文件格式和存储能力,而无所谓底是蓝光还是HD-DVD。

现在,BDA终于把蓝光和电脑有了稍微联系,但可惜,在索尼关注的层面,电脑上的蓝光驱动器根本就不是重点,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PS3上。这导致了索尼内部策略的矛盾,以至于到目前,宣称装配蓝光光驱的电脑还是少之又少,除了索尼自己敢冒险提供外,没有几个厂商冒价格之大不韪。请问索尼,你给用户准备了足够内容了么?难道用我们用电脑拷贝PS3的内容不成?

蓝光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给了竞争媒体介质很多机会,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用户摆脱光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存储介质的丰富和容量的大幅度增加,正在把光盘这种诞生才20多年的介质抛到主流视野之外。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明年这个时候,32GB的闪存卡就会降到800元以下,蓝光面对这样的直接挑战,在内容存储的价值层面上还有多少胜算?而且,国内也有人在推动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完成互联网高清视频的转移,如果未来用不了多久,用户就能够通过融合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两种优势的高清网络观看20MB/s码流的高清信号,谁还会关注蓝光?

上一篇:嫁给幸福下一篇:制种玉米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及水效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