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救济

2024-09-21

行政救济(精选8篇)

行政救济 篇1

从经典案例看行政审判二十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审理的各类一审行政案件已近7万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值此“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周年宣传月”活动之际,省高院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十件予以公布。这些案例或在行政审判和依法行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在全省及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或对一些重要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本版我们报道这批优秀案件,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行政诉讼法》在我省实施的不平凡历程。

□本报记者 翟 敏 张羽馨税费改革遭遇巧立名目

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

【背景】1999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正在酝酿。国家对农业税费的征收项目、收费金额、执行程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地监督,不少地方巧立名目,规定了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给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同时,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管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案情】1999年1月7日,某镇陈某等1144户农民认为镇政府在《农民负担监督卡》所列的项目和标准之外,另以“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项目强行收费,镇政府的行政收费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和人身权利,向县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多收的税费。

法院针对本案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的特殊情况,兵分两路,一方面积极向村民了解情况,一方面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根据法律规定和现实状况,提出司法建议。在法院的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积极配合,成立了工作小组进驻镇政府,全面了解农民税费征收情况,对所涉及的税、费逐项进行了审查和清退。同年6月15日,陈某等1144名原告主动撤诉。

【点评】法院在审理这起集团诉讼案件的过程中,通过与本案一千多名原告的交流谈心,了解到当时农业税费征收的现状、税费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普通农民对税费征收的意见和想法,并将这些从个案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概括总结,整理成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为解决纠纷和矛盾提供决策依据。这项工作推动了当地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轻了广大农民负担。本案的处理为国家实施税费改革提供了直观性的参考,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

【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行政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行政审判工作的难点。其中,被拆迁房屋的价值补偿或者被拆迁房屋的补偿价格又是拆迁双方争议的焦点。因此,评估机构对被拆迁房屋价格的评估报告就成为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的关键性证据。而《拆迁条例》并未就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审判实践中如何审查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成为审判难点。

【案情】2002年4月9日,拆迁人W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的百货商场建设项目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先后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批准书以及房屋拆迁许可证。由于原告宋某对被拆房屋补偿价有异议,且要求产权调换,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市建设局作出拆迁纠纷裁决,要求被拆迁人宋某应在裁决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搬迁完毕;房屋安置补偿费共计为685651.88元;W公司在项目完工后提供一处项目房屋(面积与被拆房屋面积相当),拆迁人调换房屋价格以市场评估价为准;W公司安排过渡房一套供被拆迁人临时居住。宋某对该裁决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该裁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价格评估时,没有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不能达成一致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中抽签确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在抽签前三日在拆迁地点公告抽签的时间和地点。本案中房屋已经被拆除,遂依法判决对裁决中15日内搬迁予以维持,其他内容均予以撤销。并判令建设局对此拆迁纠纷依法重新裁决。建设局上诉,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点评】S市两级法院首次依据《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中关于评估机构选择的规定对房屋评估报告进行合法性审查。本案中,在拆迁双方未能就评估机构选定达成一致意见时,S市建设局违反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采信违反法定程序单方委托的评估机构所作评估报告,其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违法,故该行政裁决构成违法,依法应予撤销。

此案对于澄清行政审判中一些模糊认识、统一司法尺度具有积极作用,对规范行政机关拆迁裁决行为和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示范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采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多部有关拆迁的专著引用,并被各大网站广为转载。

工伤确认遵从法律原意

【背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工伤认定中,通常情况下事故和伤害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就有这样的特例,在发生事故一年多后产生了伤害,如何确定此因果关系,理解法律精神原意,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考验。

【案情】2004年6月,杨某在和师傅王某共同拆卸汽车的拉杆球头时,王某用榔头敲打过程中有铁屑溅入杨某的左眼,杨某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诊治。2006年10月3日,杨某感觉左眼视觉模糊,到医院就诊后,医生采用手术治疗从其左眼底部取出一块铁屑。后杨某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市劳动局以申请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市劳动局将《工伤保险条例》中“事故受伤害发生之日”理解为“事故发生之日”,没有考虑该情形的特殊性及事故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遂依法判决撤销《不予受理通知书》,市劳动局重新对杨某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二审法院维持判决。

【点评】本案的特殊性在于事故发生时,工伤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和发现,而当伤害后果实际发生并被确诊是由事故引起的,已经超过了一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未曾有类似的案例。审理本案的法官们在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又无判例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真正理解法律精神原意,以良好的法律素养作出裁判,较好地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裁判结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征地补偿如何确定标准

【背景】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行政争议大部分是由补偿安置问题引起。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建立的征地补偿协调和裁决机制,在征地行政争议的化解工作中正日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对此类裁决的法律性质、裁决范围、裁决效力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此类裁决被提起行政诉讼后能否受理、如何审理,也是行政审判所面临的司法难题之一。

【案情】2002年至2005年期间,Z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Z市政府)经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批准,分若干批次对Z市新区的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戴某等8人的房屋及承包地均在征收范围内。因对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戴某等8人于2008年1月10日向省政府提出裁决申请,请求公开征地及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标准;撤销不合法的补偿安置标准,要求政府依法重新确定补偿标准。省政府于同年4月16日作出裁决,认定补偿款、评估价款符合相关文件规定,遂作出裁决予以维持。

戴某等8人不服,向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省政府维持原裁决。戴某等8人以省政府为被告向省高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过细致深入的审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中规定的“补偿标准”,应是指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确定的适用于某一具体征地项目中所有被征收人的具体补偿标准;行政机关对此“补偿标准”争议作出的裁决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在审查裁决合法性的同时,可对有关申请人是否具有获得安置补偿的资格、实得的具体补偿数额是否符合法定标准等内容进行附带性审查,但不对征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本案系我省第一例起诉省政府征地补偿行政裁决的案件,其审理思路和裁判结果,为其他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行政机关更为规范有效的运用征地补偿标准裁决的方式化解征地行政争议,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区景观用地开发商能否改变用途

【背景】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涉及各方利益的碰撞,从而引发相关矛盾。行政诉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要求,案件的处理应力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行政诉讼协调正是化解“官民”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质性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必然要求。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先后施行,行政诉讼协调工作日益受到全省各级法院的高度重视并日趋规范化。

【案情】1998年,S市建设房屋开发公司与S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受让S市馨泓花园地块土地。开发商将其用于商品住宅建设,并通过规划审定。开发商先后完成五期商品房开发。每次开发结束后经分割登记,分别领取剩余土地的使用证。馨泓花园小区1幢、5幢的156名住户认为剩余土地中绿化和景观用地使用权应归小区业主共同享有,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该土地使用证。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根据《S市成片住宅区公寓式住宅用地的分宗定界意见》的规定,分宗原则上按一幢住宅楼用地为一宗地;凡公共设施用地,如道路、河流及公共绿地等,原则上不划入宗地。根据该规定,在公寓式住宅部分开发完毕后的土地分割登记中,道路、公共绿地等不是作为已开发的土地作扣除计算,而是转入剩余未开发土地的范围内。省法院行政庭的法官多次组织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最终促使开发公司修改了后续建设工程的规划申报方案,并与住户达成和解协议。

【点评】本案审理中,法院通过准确把握案件事实,认真分析引发矛盾的内在原因,妥当运用工作方式方法释疑解惑,最终促使当事人相互理解、互谅互让,案件最终得以和解处理。该案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法官善于抓住案件主要矛盾并充分运用协调技巧处理纠纷的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以行政诉讼协调的方式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经典范例,被省法院评为2009化解重大矛盾案件。“正当程序”首次写进判决书

【背景】2004年,在中国的权力结构下,正当程序概念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自动地适用该原则判决。依照正统的观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由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界定的,法院的职能是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来审查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程序制度的发展)不是法院应当考虑的事。

【案情】曹甲、曹乙是亲兄妹,与其母曹陈氏(丈夫早逝)居住在民安巷31号,该处原有几间东草房和1间南草房。1954年,曹甲之妻张某迁入民安巷31号居住。后曹乙出嫁迁出。在曹陈氏与儿媳张某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生活期间,经翻建和新建,民安巷31号先后形成了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房屋计7间。1986年1月30日,曹陈氏去世。1988年9月28日,房产管理机关将上述7间房屋登记为张某所有。2003年10月28日,曹乙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请求撤销1988年将民安巷3l号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给张某的具体行政行为。市政府于2004年4月29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确认房地产管理局确权给张某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张某不服该复议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市政府无证据证明已采取适当的方式通知张某参加复议,应属严重违反行政程序,且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结论中也有复议审查对象不具体的瑕疵。遂判决撤销该行政复议决定。曹乙不服,向省法院提起上诉。省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本案是全国法院把“正当程序”直接写入判决书的第一个行政诉讼案件,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提出了“正当程序”的要求,并将该原则作为裁判依据,判令被告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该案编写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用,受到行政法学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被行政法学者在专著或论文中反复引用,有学者甚至认为该案“使得正当程序原则闪亮登场”。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行政行为都要程序正当”,更凸显了该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强拆赔了500万

【背景】当前,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强拆”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大部分行政机关能依法行政,但也有少数行政机关缺乏法治意识,野蛮执法,表现为不按照法定程序强行拆除房屋或设施,实施强制措施时既不通知行政相对人到场,也不对房屋及室内财产办理公证或其他符合正当程序的见证,更不与行政相对人办理物品交接手续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情】2006年9月22日上午,某地拆迁指挥部组织人员强制拆除了其认为是违章建筑的生猪养殖场的房屋4836.92平方米,实施强制拆除时没有通知生猪养殖场人员在场,没有对房屋及室内生猪及其他财产办理公证,也没有与生猪养殖场办理物品交接等手续。生猪养殖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确认区政府的强制拆除行为违法,并判令该区政府赔偿给其造成的损失272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指挥部强制拆除生猪养殖场的行为违法。由于指挥部属区政府组建的临时机构,因此,对生猪养殖场在此次强拆中造成的合法财产的实际损失,该区政府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故判决确认区政府的强制拆除该生猪养殖场房屋的行为违法,并判决赔偿生猪养殖场经济损失人民币5268923元。区政府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省法院依法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本案是江苏省实施《行政诉讼法》以来,确认赔偿数额最高的一起行政诉讼附带赔偿案件,有力地保障了强拆案件中相对弱势群体的权益。案件事实本身并不复杂,被诉行政行为从行为主体到整个行为程序,都缺乏相应的依据或授权,理应被确认违法。但发生这种情况后,双方对损失数额如何确定却极易发生争议。本案中,法院积极能动司法,充分运用“谁主张、谁举证”、“优势证明标准”、“举证责任转移”、“合理性原则”等证据规则,确定了行政赔偿数额。该案的圆满审理,对强拆行政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该案编写的案例被省法院《参阅案例》刊用。信息公开政府不应沉默

【背景】在信息化的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并不太如人意。由于政府信息数量极其庞大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千差万别等原因,在确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范围方面较为原则,使政府机关有较大的自主性或者随意性,与公众的实用性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案情】2008年11月7日,吴某向市政府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国家公务员过渡的所有文件的信息。12月23日,吴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市政府没有在法定15日内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后2009年1月13日,吴某从市政府领取了11月10日人事局提供的4份文件。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从被告处已领取了人事局提供相关文件,要求依法公开相关信息的目的已经达到。遂判决驳回吴某的诉讼请求。后经协调,原告吴某在上诉期间提出上诉而后又自愿撤回上诉。

【点评】此案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后,该市法院受理的首例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此案的审理,一方面大大促进了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目前法院通过案件审理努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的思路和方式。该市法院办案过程中,不就案办案,而是拓宽思路,多做协调工作,最终实现了案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门诊设在小区须听证

【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行政模式,正逐步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越来越多的运用行政许可等授益性行政行为的方式。但服务行政也应依法施行,否则也可能对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

【案情】某综合门诊部设在福康苑小区内,该小区112名业主自2008年9月底起,就该综合门诊部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到环境保护局、信访局、卫生局等处上访。后起诉至法院,诉称卫生局不顾居民的反对,滥用职权,在不告知、不听证的情况下,批准综合门诊部开设在福康苑,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法院撤销执业许可证。

法院经审理认为,医疗机构设立在福康苑,其所进行的医疗活动,特别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如有不当,必然会给小区居民带来不利影响,判决撤销被告卫生局作出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法院向市政府和卫生局发送了司法建议,建议其加强执法监督,完善行政程序,从源头预防行政争议的发生。

【点评】《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前,卫生行政机关对医疗机构的审批设置只要符合其行业规定即可,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但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施行后,对行政许可行为作了明确的程序规定。如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法院的判决有效保障了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投机倒把”已过时

【背景】《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是一部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制定颁布的,以保障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正常发展为立法指导思想的重要行政法规。但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暂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其中的许多规定已经与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要求明显相悖。1997年刑法修改取消投机倒把罪后,有关撤销《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社会呼声便一浪高过一浪。

【案情】工商行政管理局某区分局以涉嫌销售无合法进口证明的商品为由,对A公司立案查处。区工商分局认为A公司经销无合法证明进口商品的行为属于《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所指的“其他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投机倒把行为”,对A公司作行政处罚决定。A公司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工商局的行政复议决定维持了处罚决定。A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审法院判决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A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省法院认为,《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和第二款,在适用时应当进行与其上位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有关原则和规定相符的解释,即依照上述条款作出的认定及行政处罚决定,不能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悖或抵触,否则应视为违法或无效。认定人区工商分局以该条例作出处罚决定的依据,属于适用法律错误。据此,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撤销区工商分局作出的7处罚决定。

【点评】这是一起工商机关适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作出行政处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该案的判决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时代特征,对我国市场流通领域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并推动了《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实际失效的进程。该案判决后,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社会共鸣,并间接推动了国务院于2008年1月15日正式宣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失效。该案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法学理论界的高度肯定。

行政救济 篇2

一、群体性行政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群体性行政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 即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屋拆迁以及农村土地征用三个领域, 下面笔者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群体性行政纠纷进行简单的阐释。

(一) 因城市规划管理引起的群体性行政纠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城市环境改造等规划项目也日益增多, 随之而来的除了环境的改善, 还伴随着大量的行政案件。这一类案件的涉及范围比较广, 当事人众多, 极易演变成群体性纠纷。目前主要涉及纠纷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规划行政许可方面的。就目前该类案件的数量来看, 主要是对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建设工程许可证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服的案件居多。

其二是有关规划行政审批方面的。该类案件主要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是审批及方案调整和变更的审批行为有异议。

(二) 因城市房屋的拆迁引发的群体性行政纠纷

以城市规划为前提进行的城市房屋拆迁是我国目前争议最大, 也是引发纠纷最多的一个问题。房屋拆迁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房屋拆迁的决定阶段、补偿安置的协商、裁决阶段以及实施阶段。

首先, 房屋拆迁的第一阶段, 即决定阶段, 分别有申请和许可两个环节构成,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实施拆迁的单位先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房屋拆迁, 有管理部门审查后作出许可决定, 若管理部门对拆迁申请予以许可, 那么管理部门还需向申请拆迁的单位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 同时对外发布拆迁公告。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存在两个具体的行政行为, 即拆迁许可和拆迁公告。关于这两个具体行政行为就很可能产生行政纠纷, 如对拆迁许可不服而引起的行政纠纷和对拆迁公告不满所引起的行政纠纷。

其次, 就进入第二阶段, 即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的协商、裁决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 如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不能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就需要由拆迁的当事人申请管理部门裁定, 这就可能出现当事人对管理部门的裁定不服, 那么就可提出行政复议, 或者直接提出行政诉讼。

最后, 第三个阶段中, 根据法律规定, 如果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 在该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若被拆迁人拒绝搬迁的, 则拆迁人可申请法院先予执行;若当事人并未提起行政诉讼, 而被拆迁人拒绝搬迁的, 则有先关部门强制拆迁或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此阶段中, 极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对强制拆迁行为不满而引起的行政纠纷。

(三) 农村土地征用引发的群体性行政纠纷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的需求, 农村的土地被大量的征用, 而大量的土地征用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从而出现了农民群体性上访事件。

在实践中, 关于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行政纠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对于批准征地的决定不服。实际上, 当事人常常要求撤销人民政府的土地征用的行政行为, 主要是因为当事人认为政府作出的征地决定违反了集体土地征用的法定程序以及审批程序的办理不合法。另外, 在征地纠纷中存在的程序的违法的情况非常之多, 主要可分为三类, 即违反征收征用流程、违反程序法所要求的时间限定以及违反程序中立原则所作出的行政裁决。

第二, 对征地补偿的标准不满意。目前, 征用集体土地的标准制定得都普遍偏低, 在征地、拆迁补偿和安置方面也没有保证被拆迁人的利益。此外, 在征地过程中还存着土地流失的情况, 致使许多失地农民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制度

上文中所提及的群体性行政纠纷本质上还是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行政争议, 因此是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的, 可以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 最终演变为群体性行政纠纷, 而国内外对于该问题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救济制度, 而行政救济制度作为专门的法律手段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 行政复议制度

行政复议其实质就是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关裁决的行政救济措施, 这种救济措施是一种事后的救济措施, 虽然无法在事前就避免问题的发生, 但是该制度目前仍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 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形式相比, 区别就在于将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诉讼被告, 由人民法院做出相应的裁判。它也是目前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其实质就是通过司法程序对行政机关予以监督, 从而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仍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救济措施。

(三) 信访制度

根据我国《信访条例》第二条的相关规定, 公民享有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各种形式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的权利, 它是我国所独有的一项制度, 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三、行政救济制度在解决群体性行政纠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于行政纠纷制定了多种解决制度, 但是目前由群体性行政纠纷所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却时有发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现有的行政救济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行政纠纷的问题, 公力救济手段与行政纠纷化解需求之间不契合, 从而直接造成了救济不力的后果, 因此, 接下来笔者就针对个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行政救济制度在解决群体性行政纠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 受案范围与群体性行政纠纷所涉及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目前我国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采取了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区分的方法, 而不论是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 都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受案范围, 抽象行政行为是被排除在外的。但是目前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多重性, 且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且明确的标准, 这就使得许多行政行为在认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而许多群体性行政纠纷所涉及的行政行为就恰巧属于行政行为区分的模糊地带, 而正是因为认定上的不确定性, 使得许多行政行为就直接被归入抽象行政行为的范畴, 从而使得许多群体性行政纠纷难以进入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救济渠道中, 使纠纷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 合法权益被损害的行政相对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只能采取暴力行为, 最终演变为一场群体性事件。

(二) 合法性原则与群体性行政纠纷所涉行政行为的审查

目前在实践中, 我国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不能对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审查, 并且从我国现行法律对合法性审查的规定以及前提性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模式也不难看出, 对前提性行政行为的审查、合法性审查的强度与深度以及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实际运用对于案件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就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程序下难以得到充分的救济, 不少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也最终流于形式, 为人们所诟病。同时, 法院对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运用实际上直接影响着案件审理质量, 但是, 实际情况却是法院对于合理性审查的含义以及范围的界定并不明确, 这就使得合法性原则在实际审判中被机械化的运用, 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行政案件的审判没有明确的审查原则, 行政争议无法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 行政纠纷就难以化解。即使群体性行政纠纷最终进入了法律救济途径, 但其实质争议仍然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一旦矛盾激化, 则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三)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制度与群体性行政纠纷的实际解决

当前社会矛盾严重, 行政纠纷日益增多, 尤其是群体性行政纠纷问题愈发严重, 而且该类行政纠纷除了具有人数众多的特点外, 其往往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矛盾比较尖锐, 往往难以调和。因此, 面对群体性行政纠纷首先就需要在矛盾初期就介入解决, 防止事态恶化, 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其次, 若行政相对人选择法律救济途径, 那么作为法律救济手段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就应该及时解决该矛盾。但实际情况却是, 现行的行政复议措施与行政诉讼措施衔接中的复议选择模式与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不为被告的规定阻碍了行政纠纷的解决。一方面, 不利于复议机关履行其职责, 导致复议维持率过高, 最终使得行政复议流于形式, 难以化解纠纷, 反而将大量的行政纠纷推入行政诉讼;另一方面, 过高的行政复议维持率大大激化了矛盾, 使得本就尖锐的矛盾进入诉讼程序, 而行政诉讼实际上也难以解决该纠纷, 从而加大了行政诉讼的审判难度。

群体性行政纠纷愈演愈烈, 因此, 行政救济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扩大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该范围内;完善前置性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规定;完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等。

参考文献

[1]祁晓茹.试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D].山东大学, 2008.

[2]郑玮炜.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思考[D].河海大学, 2007.

[3]梁丽娟.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 2007.

教育行政执法法律救济制度探讨 篇3

关键词:教育行政执法;法律救济;行政执法

1 教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它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国家意志性。教育执法是一种代表国家的国家教育行政主体为主体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2)法律性。教育执法应当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3)强制性。教育执法体现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教育执法进行。(4)单方性。教育执法主体可以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执行,并不考虑相对人的意志。

1.2 教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特点加之受传统“权大于法”观念的影响,容易使人们在行政方式上习惯于按个人意志办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因此,教育执法便成为依法治教最困难的部分。如果不加强对规范教育执法的监督、制约,以及赋予相对人法律救济方式,将会影响我国依法治教进程。

2 教育行政执法的申诉制度

(1)教育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的,应当维持原执法行为的结果。

(2)对于教育执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滥用职权、超越职权的,应当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教育执法行为维持部分合法,但部分违法的,应当撤销部分违法的执法结果,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 教育行政执法的行政复议

3.1 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人实施的教育行政制裁。实践中,教育行政处罚存在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关系不清;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权限不明;行政处罚的范围过宽;行政处罚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在教育执法中,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依法作出和执行有关撤销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取消颁发证书资格、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决定,复议机关应当依法受理有关行政复议请求并作出处理决定。

3.2 教育行政強制行为

教育行政强制,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相对人采取的限制其自由或财产,以及实现已确定的教育行政目的的义务的强制性行为、措施。

3.3 教育执法侵权

相对人对教育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侵犯了教育执法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即可提起行政复议,如侵犯学校自主管理权,挪用教育经费、违法集资、征收财物、违法履行其他义务、经营自主权的。

3.4 其他教育执法的违法行为

由于教育执法的范围比较宽泛,教育执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应当不断完善教育执法行政复议的范围,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依法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即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又不能违反程序法。

4 教育执法的行政诉讼制度

教育执法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对其诉讼请求与行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依程序作出裁判。教育执法的诉讼活动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双方当事人分别为发生争议的执法主体和相对人。行政诉讼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除了行政赔偿案件中对赔偿数额的确定外,不得适用调解。另外,由于目前的条件限制,相对人还不能对教育执法主体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教育行政执法[J].人民教育,1997,(10).

[2]徐广宇.关于教育行政执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行政救济 篇4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人事仲裁

中小学教师因聘用问题与学校发生争议,如果把争议看成是教师对学校的某种处理决定不服,则可以依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未对教师申诉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教师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可以以教育行政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这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公布之前典型的处理方式。

通过行政申诉加诉讼的方式解决教师聘任纠纷,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是申诉处理的争议和诉讼处理的争议已不是同一争议。就行政申诉而言,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是教师和学校,教育行政机关是中间的裁决者;而诉讼过程中,原告是教师,被告则是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教育行政机关,争议性质发生改变,即原来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人事争议变成了教师和教育局之间的行政争议。这就好比原告当事人对一审法官的裁判有意见,以一审法官而不是以原审被告为被上诉人提出上诉。由于法院审查的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申诉处理行为是否合法,而不直接审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纠纷,有违教师解决聘任纠纷的初衷。二是法院受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的限制,无法直接变更申诉处理决定。按照《行政诉讼法》立法精神,法院一般只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合法性审查而不作合理性审查,除对行政处罚决定显失公正的可以变更外,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维持,不合法的撤销,不得予以变更,这就是司法变更权有限的原则。法院在审理教师申诉引发的行政诉讼案时,只能对申诉处理行为作合法性审查,由于教师申诉的规定在法律和规章中十分简略,行政机关只要作出处理决定,法院就很难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判定其有违法的地方。法院对教委的申诉处理决定之具体内容作严格审查,以法院判决书的要求来衡量申诉处理决定,实际上教育行政申诉制度对此根本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即便法院对申诉处理决定的内容不满,亦只能撤销处理决定,判决其重新作出处理决定,而不能直接予以变更。因此要有效解决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原始纠纷,还须得到作为被告的教育行政机关的配合,使其按法院意见作出法院认可的申诉处理决定,否则法院也无能为力。法院不能就教师聘任纠纷径行判决,制约了此类争议通过行政诉讼渠道解决的有效性。

行政救济 篇5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企业法律顾问的直接任务是__。A.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B.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 C.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D.对合同的管理

2.【真题试题】(2009年单项选择第3题)双道命令系统特点最突出的企业法律顾问事务组织模式是__。A.集中模式 B.分散模式 C.混合模式 D.简单模式

3.在一起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中,原告举出一张受伤部位X光片作为证据,该证据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何种证据__。A.物证 B.书证 C.视听资料 D.鉴定结论

4.【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8题)下列有关个人独资企业特点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结构简单、管理灵活、易于保护商业秘密 B.法律限制严格,政府管制较多 C.出资人拥有绝对决策权 D.企业寿命不稳定

5.现A公司有一批数量较大的货物急需运到国外B公司,适用的运输方式是:__。A.班机运输 B.包机运输 C.集中托运 D.航空急件

6.下列属于多方法律行为的是__。A.订立遗嘱 B.免除债务

C.订立个人合伙协议 D.委托代理

7.委托人在指定地区的全权代表,有权代表委托人从事一般商务活动和某些非商务性的事物,这种代理是:()。A.总代理 B.独家代理 C.一般代理 D.佣金代理

8.在通货膨胀的类型中,总需求超过总供求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A.成本推动型 B.结构型 C.需求拉动型 D.混合型

9.下列哪一项不是按权力控制程度对领导的分类__ A.集权型领导 B.分权型领导

C.以事为中心的领导 D.均权型领导

10.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__。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事委员会

11.在奉行社会价值观同时,一个企业要进行经营活动,必然要遵从经营管理的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是指对经营管理好坏的总看法和总评价,它包括()。A.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和生活质量价值观 B.最大利润价值观

C.最大利润价值观利公众的利益 D.委托管理价值观和公众的利益

12.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__。A.30% B.20% C.70% D.实物

13.公司制的核心是:__。A.股东大会(股东会)B.董事会 C.监事会 D.法人治理结构

14.甲于1999年进入某企业工作,该企业要按照甲工资总额的__缴纳甲的基本养老保险费。A.8% B.17% C.20% D.25%

15.下列表述是关于必要共同诉讼人中的一人或者部分人提出的上诉,其中错误的是__。A.该上诉是对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利益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B.该上诉仅对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对方当事人利益的,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C.该上诉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意见的,未提出上诉的其他当事人均为被上诉人

D.该上诉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分别审理

16.本案小毛与森林大酒店的争议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方式解决__。A.调解 B.协商 C.仲裁 D.起诉

17.(2005,9)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关是__。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18.公司制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本质区别是__。A.是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或法人投资设立 B.企业运营过程透明度是否较高 C.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D.是否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

19.某公司一款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回落到5%的水平,而该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比第二名高出10个百分点。按照波士顿矩阵,该产品属于__产品。A.明星 B.金牛 C.问题 D.瘦狗

20.某企业与李某同意签订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双方可约定的最长试用期为__个月。A.1 B.2 C.3 D.4

21.下列不属于市场经济的特征的是:()。A.自主的企业制度 B.完善的市场体系

C.以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发达的市场契约关系

22.依据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行政赔偿程序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赔偿请求人只有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才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B.赔偿请求人不能同时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C.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申请后逾期不予赔偿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先予赔偿

23.王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妻子李某离婚。诉讼进行过程中,王某遇车祸身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__。A.延期审理 B.诉讼中止 C.诉讼终结 D.原告撤诉

24.公司以最低成本战略参与竞争的条件是__。A.在生产中利用规模经济 B.总成本比竞争对手低

C.可以更低成本提供低质量的产品 D.有能力通过折扣迫使竞争对手降价

25.下列表述是关于必要共同诉讼人中的一人或者部分人提出的上诉,其中错误的是__。A.该上诉是对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利益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B.该上诉仅对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对方当事人利益的,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C.该上诉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意见的,未提出上诉的其他当事人均为被上诉人

D.该上诉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分别审理

26.企业法律顾问注册后,__,可以注销其注册,并吊销其《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证书》。A.因工作失误被企业给予警告、记过处分的 B.因犯盗窃罪被判拘役6个月的

C.因过失伤害他人被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的 D.因违纪被留党察看1年的

27.犯罪未遂,是指__。

A.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

B.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C.准备犯罪工具,制造条件,未实行犯罪行为的

D.已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28.某演员为一企业作电视广告,分两次等额取得报酬,每次取得30000元,其应纳个人所得税为__。A.9600元 B.104200元 C.12200元 D.12400元

29.私营企业主王某办公用的一台电脑损坏,遂嘱秘书张某扔到垃圾站。张某将电脑搬到垃圾站后想,与其扔了不如拿回家给儿子用,便将电脑搬回家,经修理后又能正常使用。王某得知电脑能够正常使用后,要求张某返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张某违反委托合同,不能取得电脑的所有权 B.张某基于先占取得电脑的所有权

C.王某有权要回电脑,但应当向张某予以补偿

D.因抛弃行为尚未完成,王某可以撤回其意思表示,收回对电脑的所有权

30.下列有关个人独资企业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结构简单、管理灵活、易于保护商业秘密 B.法律限制严格,政府管制较多 C.出资人拥有绝对决策权 D.企业寿命不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民事决定有权申请复议的是__。A.关于再审的决定 B.关于回避的决定 C.关于罚款的决定 D.关于拘留的决定

2.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A.江某构成侵占罪

B.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江某构成侵占遗失物罪 D.江某不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不当得利

3.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法院可以受理当事人的起诉__。A.双方协商拟解除合同,但因赔偿问题发生争议,一方向法院起诉的

B.当事人申请仲裁后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仲裁申请,因一方反悔,另一方向法院起诉的 C.仲裁裁决被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后,一方向法院起诉的 D.仲裁裁决被法院依法撤销后,一方向法院起诉的

4.下列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性质的论述,正确的包括__。A.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 B.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主要机构之一 C.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统一机构

D.同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E.上下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间具有指导监督关系

5.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合法干涉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条件是__。A.国家荣誉的需要 B.国家利益的需要 C.国家安全的需要

D.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

6.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__。A.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 B.商业银行的设立、变更等应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C.由于商业银行涉及存款人的利益,故商业银行不能通过破产程序而终止 D.中国银监会负责对所有银行的监管

7.对于探亲假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B.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 45天 C.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D.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应该在休假期间探亲;如果休假期较短,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补足其探亲假的天数

8.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__的工资报酬。A.300% B.200% C.150% D.100%

9.追随战略属于哪种企业的竞争战略__ A.主导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B.前沿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C.衰落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D.垂危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些情形适用属地管辖原则__。

A.某国人甲在该国境内打猎,因疏忽大意击中该国公民斯某,致其重伤

B.外国人乙乘坐外国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中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C.中国人丙乘坐中国民用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外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D.中国人丁在中国境内打猎,因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中国境外外国公民布某重伤

11.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__。A.领导和激励 B.计划和组织 C.战略和规划 D.控制和协调

1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在下列__情况下,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B.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C.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 D.执法过程中具体适用法律的疑难问题

13.关于破产债权的表述错误的是__。A.破产债权是财产请求权

B.清算费用列人破产债权,与其他破产债权平等受偿 C.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不能被列入破产债权

D.债权人逾期未申报债权,视为自动放弃债权

14.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的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算。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__。

A.债权的行使未定期限的,则诉讼时效从权利成立并生效时起算 B.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一律从受伤害之日起算 C.附停止条件或起始期的请求权,自条件成立或期限届至时起算 D.违约金及违约赔偿请求权应自债权得请求时起算

15.以下哪些可以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的结果__。A.某建筑没汁院撤销对戴平发的警告处分

B.戴平发向某建筑设汁院写一份检讨书,保证不再擅自离岗

C.某建筑设计院按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发给戴平发探亲期间的工资并报销戴平发探望配偶的往返路费

D.案件受理费用双方各承担一半

16.根据《公司法》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职权的有:__。A.检查公司财务

B.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C.依法对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D.提请聘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17.纳税人有下列__情形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A.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 B.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C.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验的 D.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

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合同中,不属于诺成合同的是__。A.赠与合同

B.金融机构贷款的借款合同 C.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D.仓储合同

19.美国A公司与中国B公司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了纠纷。按合同中的仲裁条款,A公司向某国某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该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有__。

A.由双方当事人各自选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 B.三名仲裁员皆由当事人共同选定

C.三名仲裁员皆由当事人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D.双方当事人各自选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20.关于合同的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B.在无权代理中,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无撤销合同的权利

C.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撤销 D.合同终止,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即失效

21.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的应当:__。A.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进口、销售

B.没收违法生产、进口、销售的用能产品、设备和违法所得 C.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D.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2.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解释,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A.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原因拒不到庭

B.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C.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划拨存款

D.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23.根据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有__。A.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被确认无效 B.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C.仲裁裁决书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D.仲裁庭的组成违反法定程序

24.【真题试题】(2006年多项选择第43题)根据我国《合同法》有关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旅客伤亡事件不承担责任的是__。

A.车辆行李架上的行李因所有人放置不牢掉下来砸伤旅客 B.在车辆正常行驶的过程中,一旅客突发心脏病死亡 C.一免票乘车的儿童在行车的过程中因急刹车受伤 D.一失恋旅客在行车过程中吞服安眠药过量致死

25.按复利计算负债利率时,实际年利率高于名义年利率的情况有__。A.设置偿债基金

B.使用收款法支付利息 C.使用贴现法支付利息 D.使用加息法支付利息

25.以下哪些可以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的结果__。A.某建筑没汁院撤销对戴平发的警告处分

B.戴平发向某建筑设汁院写一份检讨书,保证不再擅自离岗

C.某建筑设计院按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发给戴平发探亲期间的工资并报销戴平发探望配偶的往返路费

D.案件受理费用双方各承担一半

26.某纳税人因偷税被某税务机关处以罚款1500元的处罚,某纳税人与某税务机关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是__。A.调整性法律关系 B.保护性法律关系 C.横向法律关系 D.第二性法律关系

27.甲、乙、丙各出资5万元合伙开办一家餐馆,经营期间,丙提出退伙,甲、乙同意,三方约定丙放弃一切合伙权利,也不承担合伙债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A.丙退伙后对原合伙的债务不承担责任

B.丙退伙后对原合伙的债务仍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C.丙退伙后对原合伙的债务承担补充责任

D.丙退伙后仍应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原合伙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28.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由丙向甲履行债务,现丙履行债务的行为不符合合同的约定,甲有权请求谁承担违约责任__。A.请求丙承担违约责任 B.请求乙承担违约责任

C.请求乙和丙共同承担违约责任 D.请求乙或者丙承担违约责任

29.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本原则是__。A.法律风险识别的系统性 B.法律风险分析的科学性 C.法律风险控制的整体性 D.机制运行的顺序性

30.某股份有限公司拟减少注册资本。为此,该公司必须依法实施哪些行为__。A.由股东大会作出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

B.公司自作出减资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C.公司必须给公司的全体债权人提供担保

大病救济申请 篇6

尊敬的领导:我是武汉工务大修段换二车间职工陈荣祥,本人于2017年8月28日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开刀(甲状腺癌)又于2016年2月27日在武汉天佑医院住院植入心脏支架2根,(冠心病)。同时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脑萎缩。平时每月吃药需要1000元以上。这个月,段劳人科按照铁路局【2010】243号文件精神,“职工修病假的当月,计发后的病假工资如低于最低工资标准80%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为此我9月份在医院住院的病假工资只有1240元。为了生存,我恳请各位领导,出于我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解决困难,感激不尽。

申请人:

论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 篇7

一、行政不作为的定义及危害性

(一)行政不作为的定义

目前,行政法学界对我国行政行为的研讨重心多围绕行政作为进行,很少涉及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作为一样,都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影响。对于行政不作为所需具备的构成要件,当前行政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是行政不作为是具有作为义务的行政机关或者当义务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行政主体不为的违法状态;二是行政不作为不仅要具备行政不作为行为成为行政违法行为的普通构成要件即主客观要件以外。但结合现状加以分析不难发现,上述两种说法在理论上都有所欠缺。首先,从实体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将“行政主体具行使职权即完成作为的可能性”作为行政不作为的一个构成要件,但在实践中行政主体故意实施行政不作为很容易开辟借口,以逃避法律规制和行政监督。其次,在行政程序方面,法定期限是行政不作为成立与否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只有行政行为属于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的应为之事时,所以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应当包含期限要件。

(二)行政不作为的危害性

通过对构成要件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四大特征:“违法性”、“消极性”、“隐秘性”和“损害性”。依据这四大特征,我们认为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危害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行政不作为行为往往以行政腐败等不良风气的形式表现。但是与各级权力机关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行为不一样,行政主体的不作为不仅没有履行其法定职责,破坏法律法规的执行,而且降低了法律法规调节社会关系的效力,间接地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

另一方面,行政不作为在深层次上反应了行政机关的角色错位,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承担着指导公民行为,保持社会良性发展的角色。第二,行政不作为行为也是侵权行为。

二、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制度

(一)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行政不作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现行行政法体系还不完善;其次,一些行政机构设置不科学,改革不彻底,行政主体之间依然存在职能重叠,分工不清等复杂情况;最后,行政主体在担任领导职务时,受不良风气影响消极怠工,也会造成行政不作为。

(二)我国关于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制度

我国有关行政救济制度中最常用的就是“行政复议”,该词是随着我国逐步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行政法学兴起,加之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有关行政法规,行政复议就变得更加规范和具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主体职能的转变,行政不作为的救济已不是单纯的行政救济能够满足的,司法救济制度急需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我国,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形式主要有:1.确认违法性。在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时,其责任方式主要是行政赔偿。在没有直接的个人损失却损害公共利益时,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方式进行。2.责令履行。该救济的必要条件是事实上存在行政不作为和履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3.责令赔偿。责令赔偿是指有关司法机关经审查,认定行政不作为已经构成且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失事实,因而责令行政主体予以赔偿。

三、完善我国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司法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于公共利益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制度缺乏执法根据,给司法实践中解决问题造带来很多困难。一是立法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期限,二是对行政不作为的判决方式规定较为笼统,使得实践中的执行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降低了司法救济的公信力。三是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行政机关拒不履行、无故拖延及权力压迫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效力难以显现,严重影响了裁判的公信力。

(二)具体建议

1. 构建公益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制度。

在我国,对公益行政不作为司法救济主要体现在原告资格的问题上,通过赋予检察机关对于公益诉讼的权力,不仅符合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特点,也可以使国家干预得到切实体现。

2. 加强对抽象不作为的司法救济。

首先,应该按照行政主体的级别来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其次,建立抽象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起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起诉的原告资格时范围不能过大,否则容易造成行政机关诉讼负担过重和滥诉行为。最后,对直接设定权利义务内容的抽象不作为,应当允许相对人附带提起对该抽象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

3. 对司法救济的完善不可忽视期限问题。

行政救济 篇8

关键词:行政举报;答复;救济

一、我国行政举报答复制度概述

举报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违纪、违法行为,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组织进行检举报告的行为。举报制度对于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揭露和惩治腐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政举报是我国举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行政监察、公安、税务、工商等行政机关都建立了投诉举报制度。比如,《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食品药品管理、税务等相关法规对其他行政举报制度也作出了规定。值得关注的是,行政机关是否应当向举报人答复举报处理情况,应当如何答复,以及答复的性质如何,目前仍不明确。

从立法情况看,有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举报答复作出了规定。比如,《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对实名举报应当依法调査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等情况予以回复。《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管理办法》规定,对实名检举案件,可应检举人要求将与检举线索有关的査办结果简要告知检举人。《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要及时将举报办理情况向举报人反馈。可见,行政机关对举报处理结果负有依法答复的义务。但是,从实践看,举报答复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对举报不予答复,有的超过规定期限答复,有的答复内容、方法简单,只告知办理结果,没有做好说明解释等工作。由于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答复义务,致使一些举报人实名举报以后常常收不到回音, 不知道其举报的问题是否得到受理,也缺乏有效途径査询举报办理情况。举报答复直接关系到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关系到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有必要在学理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

二、依法答复举报是落实行政公开原则的必然要求

公开透明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认为:“公众要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必须用习得的知识中隐含的权力武装自己;政府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或者公众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那么所谓的面向公众的政府,也就沦为一场滑稽剧或悲剧或悲喜剧的序幕。”王名扬教授在其《美国行政法》一书中也多次提到“阳光是最好的消毒 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都是在阴暗角落里干出来的。”1946年,美联社记者肯特·库伯在演讲中首次使用了“知情权”这一概念,此后知情权便很快成为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而行政公开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迅速得到发展和推广。行政公开是一项程序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行政程序。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及社会公开与行政职权有关的事项。行政机关处理举报是行使行政权的方式之一,当然也要遵守行政公开原则。因行政举报一般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行政机关处理举报的过程主要是内部运作,往往并不愿意公开有关情况。但是,如果举报处理的全过程都没有公众参与,没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对其予以规制,举报的处理就很难摆脱暗箱操作的嫌疑,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可以说,对举报不予答复或者不依法答复,不仅违背法治精神,也侵犯了举报人的知情权等法律权益。

行政公开是对行政机关进行程序规制、防止行政权滥用的基本手段。建立举报答复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举报权,也有助于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行政机关处理举报是履行法定的行政职责,因此行政举报工作应当认真落实行政公开原则,对举报事项的处理过程,除涉密事项以外,都应当向举报人或社会公开,以便举报人或公众能够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对举报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当然,对需要保密的情况,在向举报人答复的同时,可要求举报人不得泄密或扩散。

三、完善举报答复制度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举报两次答复制度

行政机关收到举报以后,應当依法对举报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査,并将受理情况向举报人告知。此为“受理答复”。实践中,有的行政机关没有建立受理答复制度,收到举报后即按照内部程序运作,并未予以告知。这样,举报人就无从判断其举报是否得到受理,甚至对举报是否已被行政机关接收都不知情,很容易引发重复举报。有的举报人收不到告知,便认为行政机关不作为,从而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导致不必要的行政争议。因此,行政机关收到举报后,对于能够与举报人取得联系,属于实名举报的,应当及时将受理情况向举报人告知。其中,经审査认为应当不予受理的,属于不利行政决定,可能会对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应当向举报人说明不予受理的具体原因和法律依据。

行政机关对举报事项调査处理终结以后,应当将处理结果等情况向举报人反馈,并听取举报人的意见。此为“结果答复”。为了做好举报结果答复工作,应当对行政机关处理举报的时限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明确答复主体,防止推诿扯皮。为避免答复工作流于形式,可考虑建立举报答复备案制度,即行政机关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将举报答复情况呈报上级行政机关备案,通过内部层级监督体系,增强答复工作的约束力。对于社会广泛关注、利益牵扯面广的举报事项,应当在调査结束后通过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行政机关在答复时要听取举报人的意见,认真予以解答,对举报人提出的新线索,要及时核査。建立健全举报两次答复制度,有利于维护举报人的知情权,减少重复举报、多头举报,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处理举报的职责。

(二)赋予公民举报查询权和答复请求权

上一篇: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录取结果查询下一篇:江苏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信用评价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