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

2024-09-30

孔雀东南飞教学(共8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 篇1

《孔雀东南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本来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教师朗读两个自然段做好示范剩余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最后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一层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二层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三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法解析先练后讲

1指出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谓言无誓违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2指出偏义复词

师解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作一个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这种语法现象叫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偏作

②勤心养公姥 偏姥

③我有亲父兄偏兄

④逼迫有弟兄偏兄

⑤其日牛马嘶 偏马

3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今义

鸡鸣古义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早1时至3时今义鸡鸣叫

难为古义难当

今义表示使另为难或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驱使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区区古义①愚拙

②真情挚意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 束不受限制

可怜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与怜悯教训II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来信古义来送信的使者

今义寄来的书信

处分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便利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明曰古义第二天

今义未来的一天

交通古义交互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逢迎古义迎接迎着

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解析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法

一一词多义现象

1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2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3见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 我指兰芝代词

③渐见愁煎迫 被介词 另补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臣诚恐见欺于王

4谢的用法

①谢家来贵门 辞别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 道歉动词

③多谢后世人 劝告动词

为的用法

①为仲卿母所遣 被介词wéi

②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

③为诗云尔 作写动词读wéi

④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读wé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éi

⑤阿母为汝求 替给介词读wèi

⑥始尔未为久 算算作动词读wéi

⑦慎勿为妇死 为了连词读wèi

6何的用法

①何意致不厚 什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 何等

③汝今何罪过 什么疑问代词

③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疑问副词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何敢助妇语 说话

交广市蛙珍 买

仕宦于台阁 任官职做官

自名为鸳鸯 叫说名词作状语

黄泉共为友 在黄泉之下

昼夜勤作息 从白天到黑夜

中道还兄门 在半路上

手巾掩口啼 用手巾

朝成绣夹裙 在早晨

卿当日胜贵 一天天地

夜夜不得息 每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又非君所详 了解详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使荣耀

三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阐释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常见的类型有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和秦时明月汉时关 对句互文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如上二例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王勃《滕王阁序》 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总之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二解析课文

一总述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三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四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含意之象即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五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一 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 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

五言灵活委婉

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结束语

这真是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孔雀东南飞教学 篇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笔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它, 但对其中棒打鸳鸯、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焦母, 除了痛恨之外, 还有几分不理解:老牛尚有舐犊深情, 焦母疼爱儿子焦仲卿也确凿无疑, 可她为什么对儿子心爱的妻子横加挑剔, 甚至逼上绝路呢?近二十年过去了,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加深, 自己也理出了一些头绪。但笔者想到:今天的学生会不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呢?于是, 当按照教材规定内容讲授新课完毕后, 笔者说:“老师有一问题不明白, 请分析一下:焦母何以容不下一个刘兰芝?”

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广泛阅读, 热烈讨论、交流。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同学们都带着兴奋的神情跃跃欲试, 争相发言。为了使同学们能准确把握课文, 笔者这样分层引导:“是不是刘兰芝才不惊人, 貌不出众?”———“当然不是。”同学们立刻分析:兰芝“十三能织素, 十四……”;且织素能“三日断五匹”, 裁衣可“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而形象则更是“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华出众、貌压群芳的女子, 到被驱遣时, 还“念母劳家里”, 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 可以说她的心地也是十分善良的。

笔者接着问:“是兰芝配不上她焦家的府吏儿子吧?”同学们又摇头, 举证说, 兰芝“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太守也“寻遣丞请还”, 欲结秦晋之好, 县令、太守的官位远胜于府吏, 尤其是太守家那豪华的迎娶气派, 足可看出兰芝的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肯定, 在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那个时代, 刘兰芝的才貌、身份、地位都应是焦母所认可的。那么, 几年之后, 焦母何以又翻脸了呢?

教材中没有答案, 同学们又开始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进行拓展分析。一种意见认为, 在封建社会, 人们信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信条, 虽然兰芝与仲卿的夫妻关系很好, 甚至可以指天为誓, 共生同死, 但他们毕竟在一起“共事二三年”了, 却仍没有为焦家留下一条传宗接代的命脉, 这样下去, 有可能断了焦家的“香火”, 这对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焦母来讲, 岂不是大逆不道吗?她是不能容忍这样一个“不孝”的媳妇在焦家的。当然, 在那个年代, 焦母是不可能知道夫妻不能生育不一定是女方的事。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这是焦母在儿媳面前要树立绝对的家长权威的表现。封建社会的女子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束缚和禁锢, 于是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变态。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说法, 一个“熬”字说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于是, 她们要将自己在上一代中受过的委屈在下一辈中“还”回来。因此, 焦母也要在刘兰芝面前逞够自己的威风。而当有损于家长形象的任何行动一旦出现时, 她便不能接受, 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更何况是儿媳妇呢?

还有的学生联系到了弗洛伊德的“恋子情结”, 认为从教材看, 在兰芝嫁到焦家以前, 仲卿是由母亲一手拉扯大,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后来兰芝加入这个家庭后, 仲卿必定分出相当的爱给予妻子, 做母亲的觉得自己受了冷落而又不甘心, 因此一定要将夺走了自己爱的媳妇驱遣出门而后快。虽然她答应要为儿子另找一个美女“罗敷”, 可直到儿子到九泉之下寻找兰芝的魂魄时, 她仍然没有付诸行动。这充分说明了不是兰芝不合她的要求, 而是在焦母看来, 实在是“多一个人, 少一份爱”啊!

同学们的分析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 但他们能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反映了他们积极活跃的思维。为了巩固课堂效果, 笔者还布置了《评<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的作文题, 让同学们总结出来。在同学们的日记中, 有许多同学认为这堂课上得很好, 终身难忘。

《孔雀东南飞》教学漫谈 篇3

对这样的名篇杰作,教学时,除要讲清字句借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外,对其思想艺术也应认真加以分析。诗歌的思想艺术,可讲之处很多,而学生往往在以下几点上理解不深或不准,从而影响到对全诗的理解。当然讲解时也不宜回答问题式地孤立进行,而是要在分析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注意。

一、焦刘为何轻易自杀?是否太软弱了?

其实,焦刘的自杀,正是题旨之所在。作品正是通过焦刘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焦刘忠于爱情的崇高品德和不屈于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从小教养很好,知诗书、懂音乐、能织布、会裁衣;与焦仲卿结婚后,侍奉婆母,甚为恭谨,织布劳作,十分勤快;夫妻相处,更是情深意笃。然而,这样一个本来无可挑剔的女性,竟然命运是那样悲惨!这样一对恩爱夫妻,竟落得双双自杀的结局!

是他们轻生吗?是他们软弱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关于这一点,诗中表现得极为明确,那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迫害。这一点,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对今天的青年来说,是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极好的感性材料。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命运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规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来维系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所谓伦理纲常,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大戴礼记·本命篇》就明文规定了对妇女的“七去”(又名“七出”)条款:“女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无异于法律。所以,尽管刘兰芝的行为本自“无偏斜”,焦母只要随便找个借口,如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愤”,“吾已失恩义”之类,便算“不顺父母”,便可把刘兰芝逐出家门。

父母之命,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就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焦仲卿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首则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带有威胁意味的话恳请母亲宽宥,继则以“卿但暂还家”,“不久当归还”来以退为守,图谋他日重得团圆。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的愿望无情地被粉碎了。同样,刘兰芝的蒲苇磐石之约,刘兄可以任意践踏。兰芝无父,兄长即家长。所以当刘兄逼嫁时,兰芝也唯有表示“处分适兄意”而已。诗中的这些情节,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凶残。

在强大而毫无人性的封建势力面前,焦刘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听凭家长的摆布。但这并不反映他们性格的软弱。相反,他们却以他们的时代可能采取的方式给予封建势力以坚决的反抗,那就是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一行动,一则是为了实践他们“黄泉共为友”的初约,一则是为了冲破家长的安排而采取的英勇的挑战。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坚贞不渝;对家长的意图,宁死不从。难道这不是一种反抗精神?不是性格坚强的表现?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要求古人。也正因为如此,虽被封建势力所吞噬,但他们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同情,“时人伤之”,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反抗精神予以深情地咏叹和颂扬,甚至以神话式的结尾来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开头什么意思?结尾有无迷信色彩?

诗歌的艺术性很高,可讲之处很多,如叙事真切,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人物鲜明,语言朴素等等。明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详而有体,五言之史也。”并誉为“古今绝唱”。所谓“五言之史”,是说它象史传文学一样叙事真切;所谓“详而有体”,是说它刻画人物入微,材料安排组织得当;所谓“质而不俚”,是说它语言朴实而不粗俗。这一评价,确实抓住诗作的一些特色。这些优点,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但诗的开头和结尾,更具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这些手法,学生接触比较少,尤其需要讲一讲,引导学生正确欣赏,以免产生上面提到的那种误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样的开头,是民歌惯用的起兴手法,《诗经》中有大量的例子。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手法运用得当,除一开篇就会渲染出某种气氛和情调外,还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诗意。关于本诗的开头,闻一多举出《艳歌何尝行》(前几句为“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襄阳乐》(前二句为“黄鹄参天飞。中道郁徘徊”)等篇,解释说:“以上大旨皆言夫妻离别之苦,本篇惟易‘鹄’为‘孔雀’耳。”①用孔雀、天鹅(鹄)、鸳鸯之类生有定偶的美禽来喻指夫妻情笃,是民间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诗用孔雀徘徊眷顾的情景来起兴,正是用了这种手法。

诗在结尾时,写了焦刘墓地上梧桐松柏,枝叶交错,鸳鸯悲鸣其中的情景。这也是民间文学的常见手法。它根植于人民的美好愿望。死者生前惨遭不幸,这自然已是无可奈何,于是人们希望他们身后再得团聚,借以寄托祝福,表示同情。如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关于韩凭夫妇的故事,就是一例。宋康王霸占韩凭妻何氏,致使韩凭夫妇双双自杀。但“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间,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后世的梁祝化蝶故事,应该说也是和这类传说一脉相承的。神话传说故事与宣传迷信,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应予区别对待。

三、刘兰芝那么阔气,经济地位如何?

诗歌中刘兰芝在离开焦家前,对她进行了精细的铺张的描写,用意何在?其实铺张的手法(即带有夸张性的铺展开来的叙述),也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如《羽林郎》中写胡姬,《陌上桑》中写罗敷,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美,便以夸饰的笔触极力描绘她们的装束打扮,这只是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决不能以此论证她们的经济地位。本诗也是如此:为了突出刘兰芝的深情,写了她留下的箱奁的华贵;为了突出她的美丽,写了她告别时妆梳的精妙;为了突出她不为富贵所动,写了太守家迎娶排场的豪华;为了突出她的精干,写了她裁制嫁衣之快等等。这一铺张手法的运用,有力地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人民美好理想的一种体现。关于这一点,也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宜看成是纯粹的写实,从而论断她的经济状况。

四、刘兰芝是一个弃妇,为什么被尚未婚配又才貌双全的县令与太守的儿子先后争着聘娶?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寡居,先后有县令和太守上门为其子求婚。县令的三公子“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太守的五公子“娇逸未有婚”,这些官宦子弟才貌双全,为什么要娶一个弃妇呢?许多人对此不解。这是因为不了解两汉婚姻观念而造成的疑惑。两汉之时婚姻较自由,既有结婚的自由,又有离婚的自由。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有才,许多达官显贵欲与之结亲,鸿均不允。而同县的孟光,貌黑而丑,体肥壮,年三十尚未嫁人,她却非贤如梁鸿者不嫁。梁鸿知道后,立即礼聘孟光为妻。这说明汉时的婚姻虽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青年男女尚有一定的自由。这一点从刘兰芝拒绝县令之子的求婚之事也可看出。

汉时离婚也较自由,而且女子婚后若对丈夫不满意,也可提出离婚②。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说“会稽愚妇轻买臣”,用的是西汉名臣朱买臣的典故。据《汉书·朱买臣传》载,买臣未宦时,居会稽打柴为生,担柴售卖时却手不释卷诵读不已而遭路人讥笑。其妻因此羞愧,劝而不听,买臣反放声诵读。其妻便要求与之离婚。买臣劝妻再等十年,到五十岁时他必富,但妻子坚持离婚并改嫁,因而李白讥其妻为“会稽愚妇”。这说明汉时在离婚问题上,女子也有一定的主动权。

汉代寡妇改嫁也比较自由,而且对寡妇少有歧视之意,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对待寡妇最具人性的时代了③。据史载,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之妻,系富人张负的孙女,此女曾5次嫁人,丈夫均死,陈平是她的第六任丈夫,但陈平却欣然娶她。不仅民间对寡妇无歧视、无忌讳,皇宫选后、妃时也对此毫不在意。王皇后是汉武帝之母,汉景帝之后,在她入宫前曾嫁金王孙为妇。王皇后之母占卜时得知女儿日后有大富贵,便逼女儿离婚,再送入景帝宫中,后得宠封皇后。其实王皇后之母也系改嫁,其母名臧儿,臧儿先嫁王仲生王皇后,王仲死后改嫁到田家,生田氏兄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孔雀东南飞》中县令、太守之子求婚之事释然了。

弄清了以上几个难点,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部不朽的作品,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有莫大的帮助。

注释:

①闻一多.乐府诗笺[M].商务印书馆,1982.

②③韩养民,张来斌.秦汉民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篇4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5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①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②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⑦—⑧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33、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 篇7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 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 品味语言, 分析意境, 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思索人生, 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 先条理清楚地划分故事的情节结构, 再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 总结形象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 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 激不起他们的兴趣, 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引入诗歌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是当务之急, 但不能生拉硬拽, 要让他们满心欢愉地进入文本, 因此, 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的歌曲和故事导入缺乏兴趣, 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 应积极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 因势利导地评判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 解读文本, 当然也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 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一个是选择孝顺还是忠于爱情的矛盾境地, 所以就先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一天, 一个男子和他的母亲还有妻子去公园划船, 不会游泳的母亲和妻子很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就是那名男子, 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和脑筋急转弯, 这种没有倾向性的经典测试恰好迎合了他们开放、追求新奇的心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 先救母亲, 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 妻子可以再找, 母亲却只有一个。而且,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 先救妻子, 因为“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 两个都不救, 因为救了母亲, 会无情;救了妻子, 会不孝。更有学生说, 我也跳下去, 陪她们一块死, 正所谓一起“生死与共”。待他们畅所欲言后, 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 这个人就是焦仲卿。那么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 (并序) 》。”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探讨气氛非常热烈,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 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了结论:焦仲卿会先救母亲, 报答养育之恩。然后跳进水里, 和刘兰芝一起徇情, 忠于他的爱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信息 (焦仲卿拜别母亲后殉情自杀) , 更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再加工。这样导入, 既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衔接在了一起, 更将要教学的文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形成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 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了起来。

把握了故事情节, 就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法角度 (语言、动作、外貌) 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 固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要点, 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在课堂教学当中, 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他们是这个剧本的导演。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个世界著名的大导演, 要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拍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你准备如何安排本剧的演员?谁是主角?谁是二号角色?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角色哪个更为突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 甚至是超现实体验, 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 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 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 刘兰芝更突出, 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 焦仲卿更突出, 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 他们是一体的, 都是封建制度的受迫害者。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人物形象, 并布置作业:小组组长就是“国际知名导演”, 给本小组成员也就是“国际著名演员们”安排角色, 共同编写剧本, 排练课本剧, 第二课时表演。

这样灵活而生动的人物分析方法具有思辨色彩, 而且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课本剧的排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虽然距今年代久远, 却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殉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索, 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 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讨论生存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 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从文本出发, 不显突兀, 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 从教材的系统分析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跳了出来, 但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说不会为爱轻生, 理由多种多样:死是容易的, 而活才是最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 不只有爱情;生命是值得热爱的, 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呢;活着就会有希望……适时推荐余华的《活着》一书, 扩大阅读量, 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是健康而独特的, 对挫折的应对是积极而阳光的, 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 也使得本节语文课不仅仅不是一潭死水, 反而成了汇集各路闪光思想河流的博大海洋。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8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师板书:忠贞)从她与府吏说的话可以看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有就是当她被迫回娘家之前她对焦仲卿说“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再有她在最后被家人逼迫无奈只好“揽裙脱丝缕,举身赴清池”,她愿意用死来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诚。

师:很好,那么除了忠贞你们还能读出什么?

生2:刘兰芝被婆婆百般刁难,被迫回家,刘兰芝对婆婆说的“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以及对小姑说的“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她被百般刁难,也怕婆婆在家操劳,这些都说明她的善良。(师板书:善良)

生3:我还觉得她漂亮(师板书:漂亮)。文中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师:既然大家谈到了漂亮的问题,那我就想问大家,焦母是不是因为刘兰芝太漂亮,怕自己的儿子贪恋女色、耽误前程才驱遣刘兰芝?

生:不是。

师:如果不是,原文中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4:我认为不是。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体无比”就是说长得漂亮,说明焦母不是怕儿子贪恋女色,反而想给他找个更漂亮的。

师:后文是不是还有一个地方也提到这个问题了?哪里?

生5:“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师:看来美貌并不是一个错误,连焦母都说“我给你找一个美丽的女子”。但刘兰芝除了漂亮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有才。

师:对。她太有才了!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师生同读,师板书:才华)

师:可是在封建时期,才华对于女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

师:看来才华带给刘兰芝的非但不是婆婆的欣赏,反倒是招致了婆婆的不满。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焦母认为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懂规矩。

师:不懂规矩,什么事都自己作主。焦母说她凡事都自己作主,那么大家想一想,刘兰芝的主见来源于什么?

生:才华。

师:来源于才华。可刘兰芝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她认不认为自己事事都自作主张呢?

生6:刘兰芝不这样认为。她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没有什么事情是违背婆婆意志的。

师:兰芝认为“我不是自主的”,婆婆认为“你就是自主的”。看来在是否有主见上,兰芝与婆婆是存在分歧的,这似乎可以构成她被驱遣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从她的漂亮和有才华想到的。刘兰芝给你的印象还有什么?

生7:她很勤劳。(师板书:勤劳)

师: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7:“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师:还有吗?

生8: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师板书:反抗精神)因为她对焦仲卿说“非为织做迟,君家妇难为”。她觉得是婆婆故意在刁难她,她受不了了。

生9:我觉得她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因为她是主动提出要离开的。不想让丈夫为难。

师:通情理(板书:通情理)可是她自己想走吗?我们先留下这个问题。还有什么?

生10:我觉得她有封建时期女子固有的软弱。她被驱遣回家后本不想出嫁,但还是不得不出嫁。

师:(板书:软弱)我们写到这里的时候黑板上已经有矛盾的地方了。有同学说她有反抗精神,有的同学说她很软弱。我们先假设她确实有反抗精神,那么她的反抗来源于什么?

生:自尊。

师:很好,她是很有自尊的。(板书:自尊)一个人的自尊都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生:语言、行为、形象。

师:我们来看她的美丽形象。她都要离开了还要打扮,可见她要来的风光,走的风光。她要留给婆婆一个最美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她的软弱。当她的哥哥逼迫她的时候,她的回答的确是很软弱的。可是你们看她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仰头答”。

师:同样谈到婚事的时候,她与母亲对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含泪答”。

师:一个是“含泪答”,一个是“仰头答”,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还有在和婆婆对话时也没有流泪,而和小姑告别时却留下了眼泪。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1:和母亲对话时她是很委屈的,所以是真情流露。和哥哥对话时,她不想示弱,所以仰头忍住眼泪,她非常的无奈;在和小姑告别时也是真情流露,在和婆婆对话时,她要保持自尊。

师:非常好。这里写到了兰芝的眼泪,那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她的眼泪?

生12:还有她出门后“涕落百余行”,她的眼泪表明她的委屈,她很善良。

生13:还有她做嫁衣时“手巾掩口啼”,还有“吨瞳日欲明,愁思出门啼”。

师:为什么一个是“掩口啼”,一个是“出门啼”

生13:因为在母亲面前她不能啼哭,她很善良。

师:那么她软弱吗?

生:不软弱。(擦掉“软弱”)

师:说罢刘兰芝再看焦仲卿,他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

生14:他是一个小心服儿(板书“小心眼”)的男人。他在听说刘兰芝要嫁人的时候匆匆赶来,却在兰芝还家十余日期间从未来过。他不允许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霸占。他还没有办事能力。他明明知道母亲很专制、蛮横,还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是在火上浇油。身为丈夫他应该调节婆媳关系,他却不知替刘兰芝考虑,他很懦弱(板书“懦弱”)。

师:你义愤填膺啊。按照你的说法焦仲卿就一无是处了。还有吗?

生15:我觉得他的懦弱是可以理解的。他作为儿子必须孝顺母亲。他没办法违背母亲,也不能舍弃爱情,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婆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调和的。

师:很有深度啊!还有xq?

生16:他还有反抗精神。当焦母要驱遣兰芝的时候他说“女行无偏斜,何

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不希望兰芝被驱遣,体现出了他的反抗精神。

师:那么我们看焦仲卿的小心眼儿,他的小心眼儿来自于哪里?

生:他的痴情。

师:汉代有“不孝,弃市”一说,这样的孝道之下,焦仲卿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即便他是孝顺的,在兰芝被驱遣的时候他还是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孝顺之外还是有反抗精神(板书“反抗精神”)的。我们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他性格中的懦弱,在这时开始发生了改变。在两个人的爱情当中,在挽救这段即将破碎的婚姻上,焦仲卿是主动的,情感外露而热烈。那么刘兰芝呢?她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17:课文中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选择了回娘家。

师: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我们来看送别时,两个人的对话。我们注意这一段,焦仲卿的一番话,其实在前面已经说过,但被刘兰芝坚定地拒绝了。刘兰芝的态度为什么在这时会发生改变?

生18:我觉得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或是源于心底的不舍。

师:感于此情此景,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可是这种改变对于她意味着什么?

生:重归焦家,她依然要面对挑剔的婆婆。

师:为了爱情,刘兰芝已经准备好要牺牲她恪守的尊严。所以在对待两个人的爱情上,刘兰芝是被动的,可一但心底的爱被唤起后。刘兰芝就变得执着而坚定了,为了爱情,她甚至可以牺牲(板书“牺牲精神”)她恪守的自尊。而孝顺的焦仲卿在爱情面前也是有牺牲精神(板书“牺牲精神”)的,所以他一点都不懦弱。他表面上懦弱其实来自他的孝顺。我们再来看他们的死:“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刘兰芝的死固然要恪守誓言,那么焦仲卿呢?在得知刘兰芝死后,他可不可以不选择死亡?

生:可以。

师:那么他怎样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呢?

生:不娶。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生18:他满怀对刘兰芝的愧疚。

师:至此,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秀外慧中,恪守尊严与誓言。在爱与自尊的冲突中,牺牲了自尊,牺牲了生命。焦仲卿:愚孝、痴情,在愚孝与挚爱之间徘徊,最终在两难的境地中,选择了死亡。

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固然有性格的原因,但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爱侣无力的抗争;徘徊中,我们见证了他们生死的誓言;徘徊中,我们感动于兰芝为爱的牺牲;徘徊中。我们震撼于仲卿生与死的选择!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当我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资料中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形象的认识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刘兰芝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吗?焦仲卿真的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

其实这类的思考不仅在于这一篇课文。我是比较推崇文本主义与接受美学的。任何所谓经典的解读如果经不住作品本身的检验,都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读者才是作品本身。对于我是如此,对于学生呢?于是不禁想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对于课堂上老师的结论,对于书本上既有的东西总是怀疑多过信服。那么何不让学生自己在作品中寻找结论。让他们透过经典,读出个性,从作品中找到支撑他们理论的东西呢?对也罢,错也好,思考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上一篇: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下一篇:书事,书事黄滔,书事的意思,书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