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生命(通用12篇)
蒋介石生命 篇1
蒋介石生命中6大女人 最后一个是日本间谍 第一无可争议
_【今日爆点】
蒋介石生命中6大女人 最后一个是日本间谍 第一无可争议
世界历史 昨天11:32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蒋介石的后半生,无论两岸三地都有很多争议,但是对于蒋介石的前半生却争议不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蒋介石前半生中那些影响他的五位女人们:6津渊美智子--蒋纬国的生母津渊美智子,据说是蒋纬国的生母。蒋纬国据说是戴传贤(即戴季陶)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位日本艺妓,名叫津渊美智子。美智子于1977年去世。津渊美智子是蒋纬国的生母。一年,台湾前陆军总部参谋长郑某披露一项内幕:蒋纬国的确是戴传贤(即戴季陶)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位日本艺妓,名叫津渊美智子。津渊美智子受雇于“黑龙社”当佣人。“黑龙社”表面上是个民间组织,但实际上带有半官方色彩。日本人知道孙博士的这些朋友都是中国的革命骨干,将来革命成功后也是国家的栋梁。为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人放长线钓大鱼,想在这些革命精英年轻的时候花费力量影响栽培他们,消除他们对日本人的敌意,培养他们对日本的感情。一旦这群革命分子成了气候,成立一个新兴的中国,必然会报答日本对他们的恩情,到那个时候日本就能够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影响,在东亚乃至全球事务上能有更大的发言权。津渊美智子就是这样被有意无意地安排到中国留学生的身边。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人娶日本妻子的现象,中日青年恋爱成为一时的时髦现象。津渊美智子可是“黑龙社”的日本人精挑细选出来的美少女,蒋介石与戴季陶又正是翩翩少年最难耐青春寂寞的时候,所以当戴季陶和蒋介石第一眼看见津渊美智子,就被她的美貌深深地迷住,并且开始热烈追求。不过,“双凤求凰”总该有个先后。戴季陶到底年轻几岁,相貌又英俊,脑子活络,很会讨女人欢心。他知道津渊美智子喜欢文学,就经常写些日文爱情诗给她,还经常晚上约津渊美智子去看电影。津渊美智子常常被爱情电影感动得泪流满面,戴季陶就乘机将美人揽入怀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津渊美智子对戴季陶情有所属。津渊美智子所接触的这个戴季陶是如此地多情、浪漫,文采又好,所以她便不把别的追求者如蒋介石放在心上。两人很快同居。蒋介石对盟弟的风流好事,心甚嫉妒,却又不便于插足其间,夺人所爱。倒是戴季陶看出了蒋介石的心思,觉得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不能让一个女人疏远了他和蒋介石的兄弟情义,哪怕是他心爱的女人。所以,当时的留学生中就有传言,说他慷慨礼让与蒋介石同欢共好。蒋介石年轻时,也是个长得五官端正的翩翩美少年,津渊美智子自然不会推辞,更何况她的使命之一就是尽可能地接近这些中国留学生,所以对蒋介石和戴季陶两个人应付得都游刃有余。5毛福梅毛福梅(1882-1939),女,奉化岩头村人。1901年与时年14岁的蒋介石成亲,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支持蒋介石求学从军。1910年生下蒋经国,1927年与蒋介石离婚。1939年12月12日,毛福梅不幸被日寇飞机炸弹炸死。死于奉化县溪口镇蒋家老宅丰镐房外。毛福梅的家是岩头一带的望族。蒋介石于14岁时娶毛氏为原配夫人。毛福梅比蒋介石大5岁。女大于男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毛福梅拜堂成亲那天,小女婿闹出一场大笑话。下午4时许,新娘花轿到达门前,这时按例鸣放喜爆(竹),一群随轿看热闹的孩童和跟大人前来吃喜酒的小客人,都拥到天井去抢拾爆竹蒂头。年方14岁的蒋介石见此情景,顿时忘乎所以,也急忙奔出,挤在其他孩童之中,抢拾爆竹蒂头,引得亲友哄堂大笑。奉化县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俗话,人们都忌讳此事,认为它预兆新婚夫妇可能不合。正坐在轿中的新娘毛福梅听到此事,其痛苦心情可想而知。蒋母王采玉气得跺脚大骂。王采玉流着眼泪数落儿子,经兄嫂姐妹女眷们轮番劝慰,才勉强收住泪。蒋母洒泪的时候,也正是毛福梅伤心的时刻。她万没有料到丈夫竟如此顽劣!新婚之夜,毛福梅独坐新房,面对龙凤花烛,流泪不止。蒋介石在“贺郎”之后便跑到娘的床上睡去了。毛福梅听着单调的更鼓声,含着无限委屈的热泪,直坐到雄鸡报晓。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两家老人做主包办的旧式封建婚姻,毛氏又是一个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两人感情一般。自从串花灯负气一场之后,蒋介石对妻子的感情更加淡漠了。毛福梅在新婚之夜闹了个洞房空守,对蒋介石怨一阵,恨一阵,到头来还是谅解了他。总以为他还年少,又要读书,心思不在房帏间,说明肯读书上进。所以,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大姐姐”,在生活上对他百般照顾,也时刻关心他的学业。4姚冶诚--蒋介石侍妾姚冶诚(1887-1966),蒋介石侍妾,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冶长泾河北的南桥小镇上,后又迁居冶长泾河南的庄滨乡。父母早故生活无着,嫁人后,由于丈夫吸食鸦片,被迫与歌舞厅做交际花,后与蒋介石偶然相遇,由于蒋介石母亲是个封建的人不同意让姚冶诚进门,所以成为蒋介石四位妻妾中唯一没有正式名分的一位。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1911年蒋介石回到上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姚阿巧,一来二往,感情甚笃,终于同居。姚阿巧与蒋介石感情甚好。辛亥革命后,蒋积极参加反袁护法斗争,往返日本、沪杭、山东等地,踪迹不定。姚氏不仅安心随蒋,而且把平时省下的积蓄资助他,因此,姚氏虽出身低微,又没文化,但蒋对她怀有感激之情,终生对她十分敬爱。姚冶诚和蒋介石结婚后,没有生育子女,若干年后收养了蒋纬国。蒋纬国生于1916年10月6日。据其自述,幼年成长环境相当特殊。从1岁到5岁之前,一直寄养在上海朱姓和邱姓的家中,与戴季陶家常有往来。4岁半那年,随蒋介石回到奉化溪口,由姚冶诚抚养,称姚氏为“养母”,称毛氏为“娘”,称王太夫人为“祖母”。为蒋介石的次子。姚氏没有文化,心地却善良,视纬国为亲生儿子。蒋纬国成人以后,也视姚氏为生母一般。1927年底,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将姚氏与纬国托付给吴忠信(又名礼卿,安徽籍,蒋留日同学,曾任贵州省主席)关照,姚氏乃移居苏州,仍由蒋负担生活费用。后来姚氏在南园的蔡贞坊选中了一块地皮,乃建造新居。1929年,新屋落成,当地人称这为蒋公馆。姚冶诚在苏州居住期间,与蒋介石经常有信往来,也见面有接触,但不同居。有时蒋路过苏州,姚携纬国由颜芝卿带路去火车站花车厢里与蒋面晤小聚,以慰相思之苦。在苏州几年时间,姚氏清心寡欲,虽年届60,仍一头乌丝,看上去要年轻得多。3陈洁如--“你将是我独一无二的合法妻子”陈洁如(1906年-1971年1月21日),蒋介石之恋人,蒋后来为与宋美龄结婚而将与其分手。陈洁如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家境宽裕,她的父亲陈鹤峰是经营纸业的商人,母亲是苏州人。陈洁如原名陈凤,家人称其阿凤,婚后蒋介石为她改名为洁如;1906年出生在镇海老家,自小随父亲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号。陈洁如在12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入位于海宁路的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与巨商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女士和他的几个女儿成为好友。1919年,蒋介石通过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继续向陈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陈洁如,并最终得到陈母的首肯。蒋向陈洁如声称自己已经与原配及侍妾脱离关系,并许诺“你将是我独一无二的合法妻子”。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婚后不久,陈洁如随丈夫回到奉化老家祭祖,并结识了蒋的前妻毛氏,蒋随后陪陈在故乡四处游览,二人感情日深。1927年8月,陈洁如离开上海前往美国;1933年,陈洁如回到上海,赴美时,陈洁如把养女交给母亲抚养。重回上海,对她来说,会勾起对心酸的往事的联想,但亲人在这里,她还是回来了,她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她给蒋介石写过几封信,蒋介石批给她5万元钱。2宋美龄--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1898年3月4日-2003年10月24日;另有报道说是1897年),海南文昌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间担任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是蒋介石的外交助手。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1王采玉--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女,汉族,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浙江奉化葛竹村人,是蒋介石的母亲。她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但青年时代命运多舛,曾遁入空门。但她于逆境之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实为封建社会中万千女性之楷模。王采玉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十分高兴。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就夭折了。此时,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1886年,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蒋肇聪长王采玉22岁,老夫少妻,无比恩爱。1887年生长子瑞元(即蒋介石),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3岁而亡)。其时,由于王采玉勤俭持家,家境也较宽裕,故还不时资助娘家老母和两个弟弟。姚氏当初不许女儿剃去头发,就是为了要她以后还俗再嫁。就这样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这就是后来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蒋介石生命 篇2
当念到最后一句时,蒋介石脸上肌肉突然略微抽搐了一两次,他说:“这首诗写得好,你多念几遍。”
罗小姐一边念,一边看书里的语译,她才晓得这句诗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不论你是圣贤还是平庸之辈,生命结束的时候,留在人间的不过是长满野草的小土堆。
缠绵病榻
蒋介石缠绵病榻,已经拖延了至少五年半时光了。他身体一蹶不振的起因,是1969年9月发生的一场车祸。
意外发生前,蒋介石的车队正返回阳明山官邸上山途中,说巧不巧,一位少将师长也正从阳明山开着军用吉普车一路往山下市区方向疾驰。蒋介石车队最前方的前导车赶紧刹车,可是紧随其后的蒋介石座车,司机竟一时失神,该踩刹车时竟踩成了油门,猛烈追撞前方的前导车,故而发生祸事。
宋美龄当时疼得在车里哇哇大叫,蒋介石虽然力持镇定,但也撞得不轻,初步检查只发现下体有红肿现象,起先以为没有大碍。两三个月后,荣民总医院心脏科大夫为蒋介石作健康检查时,发现了蒋介石心脏大动脉发出不寻常的杂音,可能在车祸中受伤而未及时察觉。
一开始尚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到了1970年5月29日上午,蒋介石的健康亮起了红灯。“总统府”在这天要召开例行月会,蒋介石本想支撑前往,“秘书长”张群劝阻再三才作罢。5月30日,蒋甚至陷于低度昏迷状态,被紧急送进荣民总医院蒋专用之“第六病房”。这次病情尚称轻微,两个礼拜左右即渐趋稳定。
旧社会中国文人都拿毛笔写字。蒋介石终生只用两种笔:批示重要公文、发布命令、写正式书信及日记时使用毛笔;批示一般性公文或写便笺时偶尔用红蓝铅笔。看一个人健康好坏,从写字的字迹最能见微知著。
1970年6月15日,病况渐有起色的蒋介石,用毛笔写了一封信给蒋经国。从字迹明显看出,蒋握笔时手肘必定抖得十分厉害,与往昔笔力之遒劲,不可同日而语。
这封字数不过80余字的家书,据说花了蒋介石近半个小时才写好。4个月前,1970年的农历春节,蒋介石曾写下一段春节感言。蒋介石写这段文字时,笔力仍然遒劲。
但是对照两个月前,即1969年12月9日,写给即将结婚的次孙孝武的家书,则力度和精神上又差了一截。
蒋介石身体真正出现较严重恶化,是在1972年夏天,他住进了新落成的阳明山“中兴宾馆”。某次,蒋介石在宾馆走廊上散步,才走了一小段路竟然走不动了,直喘大气。鉴于蒋介石心脏毛病愈来愈恶化,由蒋经国及宋美龄授权,派人到美国延请华裔心脏科权威余南庚,到台湾主持蒋介石的医疗小组。
7月22日,也就是蒋介石就任第五任“总统”后两个月,他在“中兴宾馆”呈现昏迷状态。蒋介石这次昏迷病情严重,医师只得将他留在“中兴宾馆”就地治疗。余南庚赶到台湾后,指挥医疗小组将蒋介石送进台北荣民总医院“第六病房”。
1973年7月23日,蒋介石重病刚满一周年,岛内盛传蒋介石病危,甚至已不在人间。蒋经国为扫除外界各种谣诼,趁蒋孝勇(蒋介石之幺孙)当天在士林官邸举行婚礼之机,安排蒋孝勇、方智怡新婚夫妻,到荣总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留念。洗出照片后,宋美龄、蒋经国挑选出蒋介石神情最健好的一张,交付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印证蒋介石尚健在。
拍照前,随从人员发现,蒋介石的右手因缠绵病榻,肌肉已严重萎缩。宋美龄外甥女孔令伟命侍从以医药胶布将蒋的右手固定粘绑在椅子把手上,以免露出破绽。
真假遗嘱
蒋介石在右手肌肉萎缩之前,曾挣扎着写下一幅毛笔字,书谓:“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这应该是蒋介石在1972年7月“中兴宾馆”昏迷苏醒以后的作品。
蒋经国在其父去世之后,曾经如此评说这幅字之深意:“先君在病中曾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十六字,付经国保存,此为经国敬谨奉藏先君遗墨最后之一件。先君崩逝,举世同悲。自先君之逝,每日摩挲恭读,了知先君革命一生,实以此为日不去心彻始彻终之志事,谨敢以此先君手墨十六字,敬布于世,诚不知哀涕之何从也。”
由是观之,蒋介石给蒋经国的这十六字箴言,应该就是父亲送给儿子兼具公私意义的遗嘱。
蒋介石于“中兴宾馆”陷入半昏迷状态后某日,侍从医官察觉蒋介石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十分微弱,而且蒋的宁波口音不好懂,侍从医官立刻请来值班的侍从副官翁元。
翁元耳朵贴近蒋介石嘴巴,仔细听了一两分钟后告诉医官,“总统”说的是:“反攻大陆……解救同胞……反攻大陆……救中国……”
是否蒋介石意识到自己陷于性命交关,故而以其微弱的叨念,交代最后遗言?不得而知。
从蒋介石医疗报告得知,1975年4月5日当晚,蒋介石是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因而最后临终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令文书侍从(如秦孝仪)作任何书面遗嘱。
秦孝仪奉宋美龄急召赶到士林官邸时,是在4月6日凌晨2時许,蒋介石已逝世近三小时了。秦孝仪当时奉宋美龄之命,连夜赶写一份遗嘱,纯系台面上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更不是蒋介石留给亲人的“家事遗嘱”。
这份蒋介石死后才“补写”的遗嘱,备受时人争议的有几个问题:遗嘱明明是4月6日清晨撰写的,遗嘱的末尾却写成“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秦孝仪承命受记”,尤其最后那句“秦孝仪承命受记”,被视为画蛇添足之作,因为秦孝仪抵达士林官邸已是蒋死后三小时以后的事了,何来“承命受记”?
综观而论,真正算得上是蒋介石亲自授权的遗嘱,还是蒋介石病中,以危颤颤的右手写下的那十六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在蒋介石最后的日子里,他似乎冥冥中对清明节感触特深,尤其是他再三品读那句诗:“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他应当早已体悟,此生功名尘土、荣辱得失,如今俱往矣!遗嘱不遗嘱,对蒋介石已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了。
蒋介石读后感 篇3
最后的结局是蒋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与过究竟该怎样定论?留下天下后人评说,该书作者最后肯定了蒋的两大历史功绩:坚持抗日战争直到胜利与发展台湾经济,对于蒋氏的评论有这么几个词:坚强,刚毅,固执,以至于暴戾,狡黠,独断专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摄人,总是充满信心地战斗,以及奋斗中的悲壮气度。
我想少年的蒋介石就已经是特立独行,不同于凡人的了,他有着专横的性格,高昂的斗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过于他对理想的追求,书中写到他对于赴日留学,以及对于国民革命的毫不松懈的追求执着得让我赞叹他的意志坚定,少年时期的他曾于镇上师从蒋谨藩,习读《大学》,《中庸》,《易经》。1904年,十七岁转入宁波箭金学堂,从此开始接受性理学,富国强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国藩的强邦御辱,定内乱,忍外侵,以及王阳明的唯心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方针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时期,蒋介石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才是救国之道只后就一直坚定地历尽磨难赴日留学。在日本认识陈其美,通过其介绍认识孙中山然后积极投身地投入到国民革命的历史浪潮中来。然后为了个人目的耍尽心机随着职位的上升,权力欲望的膨胀和驱使最终走向了领导中国独裁专权的道路,进而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发展,成为了历史风云人物,读后感《蒋介石读后感》。
通过蒋介石人生奋斗历程,我认识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一个人,也许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未来的构想是茫然无知的,但是随着对兴趣爱好的尝试,他的目标和理想就会逐渐地清晰坚定。所以我想一个人在他还没踏入社会之前经常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担忧是很正常的,因为理想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在校园的黄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学坐在一起聊出来的。二,每个成人的思想动向以及行为决策都会受到他青少年的阅读书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响。小时候虽贫穷但纯朴的教育或许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是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将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后人生路上各种困难从而成就其非凡的事业。想必蒋介石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为什么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时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够改变许多事情的时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蒋在风云变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时代更是深受曾国藩“小不忍则乱大谋”王阳明静心修身.等.治国心经的影响,乃至每日必静坐默念咒语,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他还有一个良好到了读书特点“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中卷以前是绝不会旁骛其他书籍的。”
《蒋介石传》读后感 篇4
回顾历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段历史呈现出众多英雄。正如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亦或者是枭雄。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则无可厚非的非蒋介石莫属。
对于蒋介石的印象,从小就接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头子”、“美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熏陶,尤其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认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是,经过这些年来两岸的逐步开放,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对蒋介石的认识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时期的中国领导人,一位曾咤叱风云的人物,对于风雨飘渺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蒋介石从一介草民,自小闯荡江湖,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危难之际受命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政府进行了金融改革,发展经济,领导抗战直至胜利,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渐渐成为一个大国„„所有这些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30年代,蒋介石推动了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新生活运动”,希望用儒家伦理思想加强民众的心灵道德建设,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改造社会。因此,我们在银幕上见到的蒋介石,常常穿着长袍马褂,可见他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虽然当年的国民党政府是十分腐败的,但蒋介石本人实际上并不贪腐。而且他的民族意识也很强烈,坚定反对台独,不愿国家分裂。所以,蒋介石并不是前几代人所描述的那么十恶不赦。不可否认,蒋介石确实是有很大缺陷的人,他精通战术和权谋,却不是一个战略家。本书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把蒋介石和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毛泽东相比较。蒋介石对宏观局势的分析和把握显得很不精到。这与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娴熟的毛泽东相比,自然逊色多多。在战略上,他错误评估了日本侵略者的目的,认为日军没有殖民中国的企图,只是争取经济利益,于是制订了一个所谓的以空间换时间的计划,主动撤退,保存实力,并致力于“攘外必先安内”,以消灭共产党为首要任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又低估了民众心中那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对外不抵抗 错误的政策使他慢慢地失去了众多民众基础,而共产党顺应中国人民的需求取代了国民党成为民族救亡运动的领导力量,争取到了众多的民众支持。虽然抗战取得胜利,但政府表现出来的日益腐败而 丧失民心,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使国民党完全陷入了被动,最终败退台湾,偏居一隅。
此外,蒋介石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也很有问题,埋头军事斗争和巩固政权,不懂得“深入群众”,不太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更忽略对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的关心、关怀,似乎习惯于精英政治,擅长自上而下独裁式统治,偏重于经营城市从而忽略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最终共产党依靠农民壮大实力,从农村包围城市,终结了国民党的统治。
纵观全书,蒋介石一生都贡献在政治上,包括了与宋美龄的美满婚姻,最初想法也是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显然,蒋介石在领导才能上,喜欢运用灰色手段进行统治并取得一段时期的成功。但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广大中国人民的需要以及错误的判断国际形势使得蒋介石
最终走向衰落。作者布赖恩·克罗泽在书中评价,“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运气糟糕透顶,同样,他的错误也的确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不可复制,个人的特质也无法改变,后人只能望着历史的背影感慨万千。
蒋介石的传奇故事 篇5
在这次家庭会议中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用中国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作为一个士兵,蒋是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此外他结过一次婚,或许还有一次,除非他可证明他已离婚。随后,宋夫人又听到了一些有关蒋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传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蒋不是基督徒。
就在1920xx年深夏蒋宣布“引退”的时候,宋美龄终于使蒋知道,她同意他做自己的丈夫,但这还要取决于他是否能说服她的母亲。
1920xx年9月28日,蒋乘船抵达日本。听说他要来,宋夫人便躲到日本东部,以扩大彼此之间的距离。然而,在镰仓,蒋还是找到了她,并且,迫于宋霭龄的压力,她终于同意见他一面。蒋带来了可证明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证件(第二次婚姻显然被视为无效),并且已经“平息了那些搬弄是非者所制造的其他谣传”。
但他是否准备做一名基督徒呢?蒋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说,他将尽最大努力并准备研究《圣经》。他不能事先做出许诺,但他的确表示要试一试。
宋夫人的反对崩溃了,不久,她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在某种程度上,宋美龄对她的丈夫有一种软化的影响,他学会了用英语“达令”称呼她。但是他的口音太重,所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说什么。
据说,他的警卫员总是无意中听到“达令”这个词,以为这一定是上流社会称呼“太太”或“夫人”的时髦说法。
有一天,宋美龄让一名警卫给蒋捎带个口信,这个不幸的家伙双脚立正,尊敬地对他说:“先生,达令让我告诉您……”
蒋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蒋介石养生三宝 篇6
多喝白开水
蒋介石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喝1杯30-40℃的白开水,这个温度与人体温度相似,是“营养水”,能促进肠胃蠕动。然后,还要再喝1杯温度稍微高一点的白开水,唤醒全身细胞。
外出时,侍卫会准备两个保温杯,一杯水30-40℃,另一杯水温度略高。蒋介石并不等到口渴才饮用,他每隔20分钟喝1次,每次都是两杯水交替喝,喝得不多,但很频繁。
这种喝水方法,是西方流行的“水疗法”。原来,有医生告诉蒋介石夫妇:白开水的好处就是纯正,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没有杂质的东西,对人体就是有益的。后来,宋美龄也一直用这种方法保持容颜。
节制饮食
蒋介石年轻时酒量不错,但和宋美龄结婚后,在宋的劝说下,就很少饮酒了。他最爱的食物是鸡汤和鸡蛋,每天1碗鸡汤,1个煎蛋,雷打不动,也从不超标。鸡汤温热,能补中益气,还能暖胃,很适合他这种偏瘦体质的人。鸡蛋虽然营养丰富,但胆固醇含量高,所以,即使很偏爱,他也从来不多吃。
在饮食上,蒋介石非常懂得节制,经常说“少食多得”,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吃多了造成的,这一点和夫人宋美龄的观点不谋而合。夫妻两个人都吃得很少,而且以素食为主,水果蔬菜是餐桌上的必备品。两个人都非常喜欢吃木瓜,既养胃,又美白。
虽然吃得不多,但为了保证营养均衡,蒋介石提出了“菜色调和”的要求,即餐桌上必须有黑、绿、白、黄、红5种颜色的食物,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观点。
散步
散步是蒋介石夫妻两人的“必修课”。每天吃完饭后,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看风景,聊聊天,既有助于消化,又能有效缓解压力。散步的好处数不胜数,虽然现在人人皆知,但在当时,他们能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非常难得的。
蒋介石传 读后感[最终版] 篇7
摘要: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观代中国的历史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中外史学界也热衷于研究、挖掘蒋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兼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较为客观地记述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蒋介石;军事;政治;个人传记
《蒋介石传》是一本较为客观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的书。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兼政治传记作家,被公认为是采访、撰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多且最具权威性的作家。在中国研究蒋介石的学者很多,出版的蒋介石传也不少,基于各自的立场,不同的中国人对于蒋介石的判断并不一致。写这本《蒋介石传》的过程中,布赖恩·克罗泽多次赴台访问蒋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访了国民党权贵如蒋经国、陈立夫、王世杰等。同时,他手中也有大量关于蒋介石的历史资料。我并非认为他在写作这本传记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观公正,但相对于国内的版本,这本书确实为我们了解蒋介石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渠道。我的读后感更偏重于蒋与毛、周的不同之处。
一、蒋介石的出身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生于淅江奉化溪口。蒋介石和我算是老乡了,都是浙江人。江浙一带盛产商人的历史由来已久,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就是盐贩出身,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 售卖油, 盐等各样集货。蒋介石的父亲蒋明火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 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所以蒋介石在今天看来也算是个“富二代”。再看毛泽东,生于湖南省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后来甚至辍学在家务农,是个实打实的“农二代”了。周恩来是干部家庭出身,但经济状况也并不好,求学也是依靠别人的资助。出身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选择、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影响,这从当年蒋毛二人采取的政策及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来。国民党中有不少“地主式”人物,尽管国共两党当时都认识到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但国民党从始至终都未倾向于农民阶级,它的政策一直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时提出过“土地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显然有违国民党内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也是草草了之。而毛泽东,不得不说他相比于蒋介石复杂得多了,出身对他此后政治生涯的影响必定不小,但在他很长的一段青年时期里,他的革命思想并不是以工人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在国共合作的时候,他实际上在国民党担任了重要职位,并工作得十分尽职,他当时的想法实际上和国民党许多左派人士不谋而合。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毛泽东的这段历史表示尴尬,和后来逐渐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相去甚远。可自从毛泽东发现了农民阶级强大的革命力量后,农民就成了他依靠的主要力量。
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历史确实是非常有趣的,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国内和国外。乱世出英雄,换做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反转现象。实际上,在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乱世中,我们能找到最多这样的“励志故事”,而在所谓的 太平盛世,“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恐怕更为合适。所以现在一大波希望闯出一片天的“屌丝”们,最好偷偷地希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真能和日本来一战(虽然希望渺茫)。乱世可以将天生的不公平因素降到最低,像朱元璋,洪秀全这样的屌丝逆袭也更容易发生。
二、蒋介石的性格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生的悲剧性,包括他性格的悲剧。为了防止过于琐碎地分项探讨蒋介石的政治策略、军事水准、经济政策,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鉴于这是一场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克罗泽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蒋介石的性格,在我看来却并不悲剧,可能我并不是从军事政治的角度来评判他性格的缺陷。毛泽东的性格激进、丰满,那样一个时代需要的应该是这样有魄力的领导式人物。作为军事家,毛泽东是成功的,可作为政治家,管理国家却需要一个冷静缜密的头脑。周恩来则十分“冷血”,更像是一个非人类的存在。甚至对于婚姻,我认为他的选择完全出于理性,选了最合适的革命伴侣。在他青年留学法国时,或许经历过爱情,他和邓颖超之间或许也不能确定有没有爱情,可能连他们双方都无法下定结论。周恩来从没有嫖妓的经历,在法国甚至连朋友也因此疏远他,美女对他仅仅是美的一种形式吧。毛泽东的感情泛滥史众所周知,从青年到建国后,从未终止过活力。蒋恰恰处于一种正常的平衡,在青年时代,他曾在上海和国民党一些人士经常进出妓院,可并不沉溺于此。特别是在娶了宋美龄之后,成了一个模范丈夫。可以说他的性格是传统的,但又稍夹杂了西式的先进思想。
他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现在的台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显然超过大陆。他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他不会英文,讲得最顺溜的就是对宋美龄“达令”的称呼。后来教育蒋经国时,他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更强调了英文的学习。他和毛泽东都喜欢看曾国藩的书籍,但他明显受曾国藩的影响更深一些。可以看出,他在后来一直致力于修身,成年之后坚持写日记,追求宋美龄时信奉了基督教,晚年也一直恪守着包括饮食,行为等的戒律和习惯。可以说,尽管他不是完人,但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做更好的自己,可是有些东西很难改变,比如到死他也没能忘怀张学良对他的侮辱。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导,他确实少了一点风范魄力,性格中懦弱的成分大了点。可除去政治因素,他的性格是传统意义上乃至放在当今也是模范典型。
三、反思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毛泽东胜利之后,蒋介石成了一个象征性的败寇。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 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蒋毛二人都去世已久,现在不能说百分百但至少对他们已经做到了相对公正,这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确实很难得,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们的功过。
历史有其偶然性,运气的成分不容小视,而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或许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赋予了历史以神秘感,增加了它的魅力。所有历史人物得以在历史长河中转瞬的须臾留名而过,都不是偶然,却也都是偶然。所以,蒋或许有他人所说的不堪之处,但肯定也有他身上切合时代大背景的星星点点,也许再加之以命运的垂青与背弃。很多事也不是非要泾渭分明般的善恶之分,蒋是曾经有益于中华的人,至于到底其中细节怎样,还是留待自己去探索体味。与其顺手拈来别人的历史价值观,不如自己去探索真相来的真切。很多事情难以放下,尤其是这样的大起大落,不过我想临死的蒋介石应该真正认清了形势,不再想着要夺回政权了。在我,他们都是大人物,也都值得我们乃至后世再去品味思考。参考文献:
1、[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2、[美]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近代史作业 蒋介石传读后感 篇8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枭雄曹操曾傲慢的说过:假设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如果没有蒋介石,不知还有多少军阀还在压迫百姓,互相殊死搏斗,蒋介石当然不是圣人,他的统一也并没有为人民带来福音,但至少保持了形式的统一,在这点上,还是不能否认的。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也是自己造成的。
和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比起来,他们两个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
二我想蒋介石悲剧的人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体制的悲剧。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蒋介石惨败股市 篇9
为革命而炒股
1916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正处在低潮之时,他就把目标瞄准了股票,想要通过在上海办理证券交易所,为革命筹集经费,而交易所的具体筹划工作就交予了张静江、戴季陶和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蒋介石。
在经过一番争吵与磨难之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最终获批并于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蒋介石不仅全程参与了证券交易所的创建,还亲身参与其中,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之一。
那时,在交易所进行的买卖都是由经纪人经手代办的。经纪人在交易所中繳足相当的保证金,在市场代理客商买卖货物,以取得相应的佣金。所以在开业当天,经纪公司也随之开张。
这个名叫“茂新”的经纪公司,表面的负责人是陈果夫,而真正的幕后老板正是蒋介石。
通过“茂新”公司,蒋介石这个股票代理人开始了自己的投机生意,而像“茂新”这样的交易经纪公司,蒋介石参与的不止一家。
处处撒网
蒋介石对炒股及其业绩十分上心,“茂新”开张没两天就遭遇了大失血,曾让蒋介石烦心不已。
当时,交易所本所的股票开盘价是三十元,蒋介石本人并不在上海,所以委托陈果夫和朱守梅低价买进,但这二人却没有买,而是到了7月4日股价已经涨到四十二元时才买进,结果数日后股价回落,“茂新”一下亏了近两千块钱,而当时总的现金也不过三千多元。
亏钱让蒋介石十分心痛,他在日记中抱怨道:“生涯不易做,而为果夫、守梅所害……为组织茂新公司及买卖股票事,颇费经营踌躇也,晚间不能安眠。”好在,“茂新”很快走上了正轨,股本也从一万增到三万,每天的生意最差时也能赚到三十元以上的佣金,最高的时候甚至能赚到两千元。
算上交易所成立之前成立的“协进社”,蒋介石起码参与了四家股票交易公司的经营,而这时上海的证券市场正是最火爆的时候,每个事务所的账上财富都不断飙升。
从百万富翁到穷光蛋
由于交易所设在商贾云集的上海,又是中国第一家,因此,一时成为投机者的乐园,起初交易营业额很好。
接着,蒋介石等三人又从日本商人抵押的七万股股票中提出三万股,加上前面留出的一万五千股,共计四万五千股。这些股票最初股价是每股三十元左右,到1921年中期每股已经涨到一百二十元。蒋、张、戴三人的股票此时价值已高达四百八十万元,发了大财。
看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带来的甜头,各行业的商业巨子都来搞交易所。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之后,一百五十多家股票交易所、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如同雨后春笋相率而起,质量参差不齐。
这一百五十多家机构中,正式在北洋政府农商部登记立案的只有十家,在各国领署立案或是其他租界机构立案的也只有四十家,剩下一百来家交易机构连登记立案的手续都没办过。政府完全游离于金融机构的各种行为之外,相关法规又严重欠缺,结果股市必然会出现震荡以抹去泡沫。到1921年11月,便有三十八家交易所歇业,12月后,每天至少有一家交易所歇业,投机失败的人比比皆是。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上海,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不例外。
当蒋介石兄弟几个手中持有的本所股票涨到一百二十元的时候,有些头脑冷静的人就已经认为股票价格已达到饱和,不能再有所发展,所以纷纷撤资。只有蒋介石、张静江仍以为自己有实力,所以仍继续大做本所股买卖。
然而,现货与期货的差价越来越大,再加上那时其他交易所频频倒闭,上海市民纷纷兑现现金以求安全,导致交易所会计账上的现金大量支出,到最后已拿不出现金兑换。蒋介石等人才感觉到恐慌。
拖延到1922年初,交易所最终被宣告“死刑”,蒋介石的几家股票纪经公司全都关门大吉,他本人由原来的百万富翁,迅速变成穷光蛋。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耍了“流氓”手段,一脚溜之,跑到广州找孙中山先生去了,美其名曰:“投奔革命。”
游奉化山水,品“介石”精神作文 篇10
上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叶腾盛他们去奉化玩。那里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后来,还去了xx的故居,这里,我看到了许多xx的手下以及他的亲人。
我们先来到了溪口风景区,那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最让我难忘的是三隐潭和百丈崖。三隐潭是柔美,它的潺潺流水声,使人心旷神怡。那里面还有许多泉水流下来,汇聚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里面有许多小蝌蚪,叶腾盛他就抓了几只放在矿泉水瓶里,后来你觉得拿着麻烦,又把它们放生了。那里还有许多瀑布,但是,最让我流连忘返的便是百丈崖的瀑布,那边的瀑布,一泻千里,非常壮观,瀑布溅起很多水雾,走近它,宛如身在仙境。百丈崖他这陡峭的悬崖也让我感到心惊胆战,它不像别的悬崖那样斜着往下,它是直着往下,所以,他才会如此受游客的青睐。
我还来到了xx曾经企图东山再起的地方,那时共产党已经解放全中国了,那里有他的秘密电报室,里面有三台电报机。妙高台是xx和他的妻子宋美龄的居所,里面的装修极为简朴,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镇江金山寺)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又云,“妙高台江水明如镜”。
蒋介石的神秘“替身” 篇11
物色“替身”
1927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连连告捷,相继攻克武汉、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革命势力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当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蒋介石忽然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暗中勾结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于4 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全国,一时风声鹤唳。
蒋介石这一倒行逆施的“四·一二”“清党”大屠杀罪恶行径,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他因做贼心虚,以前也遭遇过几次未遂刺杀,此时此刻更是严加提防,惟恐遭到报复和暗算。特别是汪精卫遇刺之后(目标实则是蒋介石,因会议合照时蒋有事由汪精卫参加,刺客才将目标转向刺汪),戒心日渐加重,经常疑神疑鬼。善于洞察主子心态和神色的陈立夫,决定为他找一个与其相似的“替身”,以防不测。
陈立夫的建议得到蒋介石准许,物色“委员长替身”的行动立即付诸实施。因此事迫在眉睫又必须隐秘行动,陈立夫即暗中加紧进行。
但找一个蒋介石的“替身”谈何容易?一是必须绝对忠于蒋介石的;二是必须与蒋介石的相貌一样的;三是工于心计,擅长做特务工作的。陈立夫提出好几个人选,蒋介石都不满意,三条中不是缺这就是缺那。最后,蒋介石想到了结拜兄弟、浙江省会的公安局长何云。陈立夫立即调来何云的照片,觉得此人果然形象与蒋极为相似。再与蒋介石详加分析,蒋介石也觉得此人最为合适。于是,陈立夫立即连夜派车到杭州去接何云。
秘密训练
第二天傍晚,何云风急火燎地赶到南京,直抵委员长侍从室报到。出来迎接他的正是电话中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立夫。
陈立夫开门见山地说道:“此次紧急召你进京,让你承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委员长的人身安全,事关党国的前途命运。目前各方面情况比较复杂,为确保委员长的安全,必须替委员长找一个替身……”
“不用考虑,选中我说明党国看得起我、信任我,我一定效忠委员长,努力当好替身!”何云见事已至此,回答得很干脆。
于是,何云便以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的身份出现,只要蒋介石在工作,他都时刻跟随左右,时刻注视着蒋介石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普通的动作等习惯性动作。下班回去,何云必须把白天记录下来的东西,像放电影一样,复习一遍。
陈立夫给何云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便是蒋介石的亲侄子蒋孝镇。蒋孝镇跟随蒋介石身边多年,是蒋最贴心的侍卫。他负责教何云奉化话。另一个是南京大学的国语教授,也姓何,专门负责教何云古典汉语。
何云穿上了长袍马褂,理光了头,经过蒋介石的理发师老胡的精心处理,光头上还留几根细细的短毛,上唇蓄了日本式的八字形短须。乍一看,真的分不出真假蒋介石来。
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何云在外观上的模仿已相当成功,连卫兵也难以辨出真伪。陈立夫针对这个现状,叫他不要在公开场合讲话,以免露馅。经陈立夫的精心策划与秘密训练,何云进步很快,陈立夫自以为大致可以蒙混过关了,决定让何云替代委员长登台亮相。
首次亮相
1934 年12 月上旬,蒋介石决定在中山陵检阅自己的卫队,有意让“替身”亮相,试一试效果。
巍巍的中山陵矗立在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中山陵前的牌楼前面,临时搭起了检阅台,“蒋介石”一身戎装,正襟危坐在主席台前,国民党许多军政要人分坐两旁。这些要人一律是蒋介石的亲信,不管是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还是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都被邀来参加。这次“蒋介石”检阅自己的“皇家卫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警卫队,是一次小型阅兵行动。
阅兵结束,“蒋介石”也未发表任何讲话,主持人陈立夫宣布阅兵结束,各自归队。照惯例,大家等蒋介石先走才走。“蒋介石”站起来,满面笑容地与主席台上的要人们一一握手,正要开步走,不知情的宋美龄从一旁走了出来,很高兴地挽住了“蒋介石”的手,说道:“达令,我看这卫队的装备与精神都不错,但缺少一点……”
“蒋介石”一下子脸儿发红,半天答不出,隔了一会,才问道:“夫人,有何见教?”宋美龄似乎有所觉察:“达令,你难道看不出来吗?”“蒋介石”摇摇头。宋美龄笑笑:“你呀,贵人多忘事。算了,回去再跟你说吧。”宋美龄拉着“蒋介石”的手,“蒋介石”顺从地跟了过去。
这下,陈立夫急了,假如“蒋介石”真与宋美龄共同直奔总统府,那麻烦事儿就大了。陈立夫立即向“蒋介石”使了个眼色,“蒋介石”忽地停住,说道:“夫人,等我如厕了再走。”“蒋介石”向厕所走去。各位军政要人此时也纷纷下了检阅台,他们走过了宋美龄身边,向这位第一夫人打招呼,这些嫡系亲信们簇拥着宋美龄走去。陈立夫在暗中捏了把汗,“替身”演示总算蒙混过了关。
中午,蒋介石专门令厨子烧了一桌好菜犒劳何云。蒋介石边吃边与何云开了个玩笑:“玉龙,侬(你)搓(差)点把我咯女客(夫人) 拐走啊!”何云站起来,对蒋介石一鞠躬:“校长,我向你赔罪了。”蒋介石哈哈大笑:“真要有此效果,真要有此效果啊!”
瞒天过海
蒋介石真正让“替身”出场是在四川。1934 年12 月下旬,蒋介石偕宋美龄、陈诚、晏道刚等人,飞往四川。
飞机降落在重庆广阳坝机场。以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地方党政要员,早已恭候在机场。谁也没有注意到,就在人们围着“蒋介石”一睹风采的时候,一辆黑色小轿车绕过欢迎的人流,神不知鬼不觉地驶往预订的宾馆,在那辆车里坐着的便是蒋介石本人。
白天,同刘湘磋商军政大计的是蒋介石;入夜,留在官邸里的却是何云。谁要来行刺,何云自然是替死鬼了。就连深谋远虑的“四川王”刘湘做梦也未想到,在他面前竟有真假两个“蒋介石”。而这一切,只有三个人知道,蒋介石、何云、理发师老胡(为何云化妆),就连宋美龄也被蒙在鼓里。而那些幕僚们都以为蒋委员长就在他们身边。
没想到一件事,差点使何云露出了马脚。那天,刘湘临时改变了“议事程序”,当晚8点多钟,他亲自拿着汇报材料去宾馆呈送给委员长。推开门,刘湘诧异地看到:堂堂的“党国领袖”正在伏案为贺国光誊抄文件。他十分怀疑,故意当面向“委员长”请示“戡乱”纲要的细节,何云急红了脸,吞吞吐吐,一问三不知。刘湘顿悟:此人可能是委员长的替身。
一向受人敬捧的“四川王”今日却被人戏弄,岂能咽下这口气?翌日,刘湘至机场为委员长送行,他直言不讳地对贺国光讲,本人从来尊敬委员长,想不到委员长却对我刘某存有戒心,还当面演起“双簧”来。贺国光连忙解释“这是为党国领袖以防不测”,请求刘湘千万保守秘密。
蒋介石回到南京,为此事大骂何云一顿。幸亏陈立夫解围,认为并非全是何云的过错。不过,蒋介石不再轻易动用“替身”了。
可是不几年,何云还是离开了总统府,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扮蒋介石惟妙惟肖,像得太神,连宋美龄也经常弄错,惹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何云的国语讲不准,带有难懂的方言。但最主要的还是宋美龄对他有反感,两个“蒋介石”让她无所适从。
何云在离开总统府时,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委会少将参议的头衔,让他领一份高薪度日。但给他作了几个硬性规定:一是不准外出,待在家中静养;二是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当“替身”的事。抗战胜利后,何云奉令回杭州隐居,他多次写信给蒋介石和陈立夫,请求恢复公职。可是,一直杳无回音。何云直到病逝前还感慨:“我当过‘委员长’,可是委员长不认我了!”
青楼美女勇救蒋介石 篇12
不一会儿,街头出现十余名袁军,由一名包打听带领,也在这所院门口停了下来。“笃!笃!笃!”急遽的敲门声使院内人们惊醒,门房提着灯笼打开大门,不仅大吃一惊,为首的军官冲上去用力一推,骂道:“滚!老东西,睡死啦!”随即手一挥,带兵冲进大门。
老鸨战战兢兢地从里堂子内走出来,为首的军官一把抓住她的衣领,恶狠狠地说:“陈其美和蒋介石是不是在这里!嗯?”
“这……”老鸨一愣,欲言又止。
“说!”那位军官一记耳光,打得老鸨两眼直冒金星,“再不老实说,老子宰了你!”
“我说!我说!是有一位陈先生常来这里。”老鸨哆哆嗦嗦地说,“可今天我没注意他们来。”
“搜!”军官用力一推,把老鸨摔出好远,带着士兵满院乱翻。顿时,院子里稀里哗啦、丁丁当当,女人的尖叫声,男人的狞笑声,乱作一团。兵丁来到后院,推开一个房门,但见一位眉清目秀、姿态撩人的女子站在面前。她穿一件粉红色的连衣裙,领口开得很低,丰满的胸脯若隐若现,从臀部往下顺着两腿开了两条裙衩,雪白细腻的大腿一览无余,加上红红的嘴唇和水汪汪的大眼睛,使这军官看呆了。
他围绕着这位漂亮女子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伸出两个手指托住那女子的下颌,问道:“你是何人?”
“我是这堂子里的娘姨。”
“我问你姓名?”
“我叫姚怡琴。”
“听说你常侍候陈其美和蒋介石。”
姚怡琴原本惊愕的脸上,掠过一丝欣喜,立即说:“不错啊!他们出手大方吆。”
“这几天有没有来过?”
“有哇!昨天还来过咧,你们是不是他的部下?向他汇报什么情况,告诉我,我可以帮你们转告。”姚怡琴明知故问,沉着应付。
“混账!”军官两个手指一提,把姚怡琴的下巴托得酸酸的,“他们是乱党,我们是来抓他们的。”
“唔!”姚怡琴愕然应了一声。
军官领着兵丁里里外外翻了一气,没有发现可疑的人。这个小屋子几乎一览无余,他们泄气了。
待袁军一走,姚怡琴干咳一声,自己捂着嘴笑出声来,娇声娇气地说:“蒋大公子,请出来吧!”床帘动了一下,只见一个光亮的脑壳露了出来,接着整个身子也一点一点地运动出来。此人面对姚怡琴站定,两手作揖打恭,鸡啄米似的,口中连连有声:“谢谢姚小姐!谢谢……”
“哟,说声谢谢就完了。我把那些大兵打发走,可不是为听你谢谢的。”
“姚小姐,我终生忘不了你。”蒋介石拉住姚的手。
“净说大话唬我,你们这些男人,我见得多了,当面嘴抹蜜,出门就忘到爪洼国去了。”
“我明天就跟陈大哥说去,把你赏给我,咱们两个再不分开。”
蒋介石紧紧搂住姚怡琴,亲了又亲,贴着她的耳朵说:“我爱你,我要娶你。”随手闭了灯。这一夜,他俩海誓山盟,颠鸾倒凤,直到日照三竿。
【蒋介石生命】推荐阅读:
蒋介石传读后感12-13
生命、生命教案专题08-26
生命!生命!的作文08-27
《生命生命》教学预设05-1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10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10-06
珍爱生命感恩生命07-31
19生命生命课件08-11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