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2024-06-24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通用8篇)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篇1

文章标题: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通过严格、有效管理,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本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性文件、有关质量检验和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性依据(如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标准等)是质量控制的依据。

工程质量目标开发部领导确定;组建质量评定

小组,负责投票决定工程质量等级,由生产管理科办负责本规程的制定、修改、分发及解释、并负责工程质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工程验收,向开发部逐月汇报

工作程序

施工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督促监理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方按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同时结合自身掌握的现场施工状况,检查监理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质量。为现场管理工作需要,应和监理共同营建良好的施工管理环境,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包括:

a.施工图会审制度

b.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报审制度

c.工程材料、半成品质检制度

d.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

e.工程变更签证制度

f.工程款支付签审制度

g.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

h.工程质量检查制度

i.工程管理日记

j.工程月报制度

k.例会制度

具体为

1、本项目工程施工正式开始前或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开始前即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施工队伍的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控制;另一方面是应组织好有关工作的质量保证,如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以及处理设计变更以及检查监理单位的准备工作。

2、由开发部领导确定工程质量等级目标,并在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中明确目标及奖罚措施。

3、正式施工前督促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建立起质量控制系统组织,即由项目经理领导下建立起各级质量责任制,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控制。

4、督促施工单位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来保证工程质量。

5、对从事质量管理的乙方人员和从事特殊、专业工种的施工人员的资质应严格审查,做到持证上岗。

6、对原材料、半成品和各种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做到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阶段,具体执行《工程材料管理工作规程》。

7、对进场施工的主要机械、设备性能(检验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检查,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

8、对乙方选择的分承包方(如果有)的资质和人员、机械的施工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报项目负责人批准。

9、会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进行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重要方案须报项目开发部领导审批后才能实施。

10、对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审核把关。施工单位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解的基础上并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验后才能正式采用。

11、会同监理单位对标高和轴线进行复核、检查。

12、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

13、审核开工申请,只有在各种条件全部具备后才能正式进入施工。

14、督促、检查监理单位的人员到位情况,审核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并根据合同明确双方职责。

15、监督与协助施工承包方完善工序质量控制,使其能将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自始至终都纳入质量管理范围;督促承包方对重要的和复杂施工项目或工序要作为重点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及时检查与审核施工承包方提交的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对于重要的工程部位或专业工程,还要进行试验和复核(桩基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分项工程进行重点控制)。

16、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控,随时密切注意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的变化,如施工材料质量、混合料的配合比、施工机械的运行与使用情况、计量设备的准确性,上岗人员的组成和变化,以及工艺与操作等情况是否始终符合要求。

17、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对于主要工序作业和隐蔽工程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并签复隐蔽工程验收单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混凝土浇筑应建立浇筑前各工种会签和浇筑令制度。

18、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施工或设计承包方提出的工程变更或图纸修改,都应通过甲方审查并组织有关方面研究,确认其必要性后,由甲方发布变更指令方能予以实施。

19、工序产品完工后,应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监理单位进行复检,甲方收到通知后,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质量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并签发质量验收单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0、当发生以下情况时,生产管理科有权对施工单位下达停工指令或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1)、施工中出现质量异常情况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篇2

李翠萍代表智能分会致辞。她简要回顾了检测专业组的成立历程,介绍了智能分会为推动《检测规程》国家标准所做的工作,并对承办本次会议的新疆信息技术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表示感谢。

智能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检测专业组组长刘春旺代表检测专业组做了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检测专业组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介绍了山东院、新疆、大连理工、浙江方圆等检测机构进行的“体育场声学检测”、“高清摄像机检测”等专题技术交流的活动情况,以及检测机构参加国家标准《检测规程》的编制情况。报告还提出,将在智能分会的领导下,加快智能建筑工程系统检测指标体系研究等建议。

大连理工现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智能建筑工程检测所所长姜文潭介绍了《检测规程》(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及编制的主导思想及编制思路,回顾了自2015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启动会后,初稿第一版、初稿第二版、初稿定稿和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过程,对2016年5月24日在苏州召开的《检测规程》第一次统稿会中,就有关章节编写方向及范围和规程条款修改意见的采纳情况做了说明,并介绍了在网上征求意见期间的意见反馈情况。

经过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检测规程》能作为建设工程行业标准立项,是国家对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认可,必将为提高智能建筑工程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检测机构是本标准的主要使用者,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组织实施。讨论中,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周悦、国家信息网络质检中心网络工程科室主任陈学锋、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智能化中心主任宋一峰等多名参会的检测机构代表纷纷对《检测规程》提出了可行性较强、专业性较高的修改建议,为《检测规程》送审报批打下了坚实基础。会议还明确了《检测规程》下一步的研编计划。

此外,参会检测机构还介绍了各自单位检测业务的开展情况。其中,广州市盛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介绍了其在广州地铁项目中智能化检测的开展情况;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赵强介绍了辽宁省住建厅对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管理要求;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副所长陈革和深圳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副主任唐增来介绍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评测业务的开展情况;新疆信息技术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总工程师石常海介绍了新疆高清视频检测和《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系统安全与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的起草情况等。

方家山核电工程消防事故规程 篇3

关键词:消防事故规程;消防行动卡;FAIOp;I4D

中图分类号:TL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20-03

一、引言

根据秦山核电联营公司的要求,方家山核电工程事故规程依照参考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采用事件导向法(EOP)。

岭澳一期工程参照大亚湾核电站针对每个防火分区为值长、副值长、主控制室操纵员、现场操纵员建立了4个层次的消防行动卡。但其在火灾事故处理中存在程序缺陷,即没有指导主控制室操纵员在火灾情况下控制机组的事故响应规程,具体表现为:消防行动卡针对操纵员的指令中不涉及机组的运行控制;事故规程体系中没有包含火灾的事故情况。

在十年安全审查中,大亚湾核电站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参考法国电力公司(EDF)早期对CPY机组消防改进的经验,提出引入一份专门的火灾事故规程I4D,用于处理电气厂房内一场假想的最恶劣的火灾事故—火灾导致全部失去A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项改进并未最终实施。

岭澳二期工程事故处理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状态导向法(SOP),并同时引入了消防事故规程(FAIOp)。FAIOp是SOP框架下的消防规程,作为SOP的一部分,它与SOP相关规程互相支持,并以SOP83作为接口文件。同SOP文件组织模式一样,FAIOp包括FAIOp rule和FAIOp instruction,其中FAIOp rule主要描述火灾情况下的机组操作要求,并对这些操作要求给予解释和论证;FAIOp instruction则是详细的由操纵员直接使用的操作规程。

据悉,法国已于2006年完成了对其所有CPY机组事故规程的改进,即全部采用了SOP,并相应采用了FAIOp作为消防事故规程。

二、问题及对策

本工程消防事故处理采用哪种方式?

根据目前国内外同类核电站的消防事故规程的应用情况和方家山核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我们设想了三个方案:(1)与参考电站一致,在每个防火分区为值长、副值长、主控制室操纵员、现场操纵员建立4个层次的普通意义上的消防行动卡;(2)参考EDF早期对CPY机组消防改进的经验,在电气厂房相关A列防火分区建立I4D规程,用于处理导致全部失去A列的火灾事故;(3)在岭澳二期基础上将FAIOp根据EOP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应用于本工程。

三、论述

方案(一)

由于同参考电站一致,方法论上不会有太多问题。考虑方家山工程对核岛厂房进行了全面的防火分区,消防行动卡数量将大量增加。

如前文所述,由于没有指导主控制室操纵员在火灾情况下控制机组的事故响应规程,本方案在火灾情况下存在运行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如果在机组正常情况下发生火灾时,操纵员不能根据火灾所造成的具体情况(如哪些设备或信息不可用,及在这些设备或信息不可用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可靠的替代措施等)设定机组的后撤模式,且不能准确地根据火灾后可用的设备或信息引导机组到安全状态;

如果事故后长期阶段发生火灾(根据CPY机组防火指南中的设计原则,需考虑事故发生6~12小时之后的火灾),操纵员无从掌握哪些设备或信息不可用,如果此时仍盲目地根据EOP处理已发生的事故,势必会造成运行偏差并带来安全问题。

目前,火灾对核安全的影响分析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防火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概率风险评价的结论表明火灾是核电厂运行安全风险的重要贡献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应用于火灾安全、防火技术和相关的分析技术方面的设计与管理要求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努力实施这些进展,以提高新建和运行核电站的防火安全水平。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我国压水堆核电站进行例行检查时,曾明确提出我国运行核电站在消防规程方面的不足之处。

鉴于目前方家山核电工程处理事故规程的原则及现状,采取此方案会存在消防行动卡数量增加和可能产生运行偏差的现象。

方案(二)

I4D规程是大亚湾核电站在十年安全审查中针对消防事故处理缺陷计划引入的一个消防事故规程,与EOP其它规程一样,它是一个自支持文件,不需要与其它规程交叉使用。

I4D事故规程适用条件:机组处于正常运行工况(RRA未连接),在A列电气厂房某些特定房间发生严重火灾,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I4D覆盖的区域:火灾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所有A列房间,如电缆层、配电盘及蓄电池间、继电器间、反应堆保护系统机柜间和应急停堆工作站控制室等,主要集中在电气厂房和连接厂房(非控制区)。

I4D基本运行策略:

切断所有A列设备供电

使用“最小运行方式”设备将机组带到安全停堆状态:

-一回路压力0.45Mpa,

-一回路温度180℃,

-具有冷停堆硼溶浓度的中间停堆状态。

“最小运行方式”设备:

所谓最小运行方式设备是指,执行与I4D规程有关的运行操作时,操纵机组达到预期的安全停堆状态所必须的设备,包括必要的B列执行机构、测量仪表、配电盘,以及个别属于A列的控制阀,如RCV 061VP和ASG136VV。

对于“最小运行方式”设备,包括其电缆,必须保证其在火灾情况下可用。

I4D规程存在如下缺点:I4D仅仅是电气厂房火灾事故规程,它仅适用于电气厂房某些特定的房间;与EOP规程一样,I4D规程也是基于既定的操作策略,而火灾情况下实际需要处理的工况与预定工况相比往往有所偏差。

综上所述,运用I4D规程会与事故或火灾情况下的电厂运行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缺少I4D规程的相关技术资料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方案(三)

FAIOp编制主要基于火灾薄弱环节分析后果,当某些防火分区的火灾可能导致重要功能失效并且给机组操作带来困难时,则需要编制FAIOp以帮助操纵员完成相关操作。简单的判定标准是,如果火灾情况下需要执行SOP,则同时有必要完成FAIOp中的操作要求。

FAIOp主要操作策略如下:执行预备行动和断电程序(为了减少设备不可预见性动作的风险),列出失效的NSSS功能和支持功能清单。

除此之外:根据火灾后可用的设备和信息,设定了机组可到达的后撤状态,列出了确保SOP正确导向必需的且可能受火灾影响的信息,列出了由OTS监测的失效设备,列出了可能产生的SOP伪报警。

需要指出,当火灾情况下不需要执行SOP规程时,则无需编制FAIOp。

FAIOp根据下列不同的机组初始状态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操作策略:

FAIOp要全部执行,对应机组初始状态如下:

火灾在机组正常情况下发生且机组在正常的操作程序下;火灾在机组正常情况下发生,当火灾确认时,DOS已经在运行;火灾在机组正常情况下发生,当火灾确认时,ECP1(或ECPR1,ECPRO)已经在运行;火灾在机组正常情况下发生,当火灾确认时,ECP1(或ECPR1,ECPRO)已经在运行,且安注已经投入(由火灾引起的误安注)。

FAIOp仅部分执行,即执行FAIOp中“SOP必要的且可能受到火灾影响的信息清单,对应机组初始状态如下:

火灾在事故后长期阶段发生,且ECP/R>1正在执行。

FAIOp与SOP的接口关系如图1、图2。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FAIOp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支持文件,在处理火灾事故时,它需要与其它SOP交互使用。另外,无论是建立原则,还是章节结构设计和具体运用中的导入导出原则均与SOP密切相关。

所以,将FAIOp进行改进应用在EOP体系中将有诸多因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原则

SOP体系中,在判定一个防火分区是否需要编制FAIOp时,最根本的原则是火灾是否会导致SOP的运用,EDF在运用中已总结出三个简单易行的判定原则,即当火灾引起的可能危害会导致下述情况时,则建立FAIOp:失去一个支持功能;可预见的或已经发生反应堆跳闸,同时伴随NSSS正常运行功能失效;某个NSSS正常运行功能失效能够导致事件瞬态或事故瞬态(例如,一回路单相状态下失去RCV下泄功能)。

如果将FAIOp应用到EOP中,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FAIOp编制原则,即给出一个可靠且易于操作的方法以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编制FAIOp。

2.规程内容

FAIOp主要包括以下章节:预备行动,断电程序,失效功能记忆(包括NSSS功能和支持功能),后撤模式,OP所必须的且在火灾情况下可能破坏的信息,其它可能的失效信息(包括OTS监测设备信息,其它SOP测量信息,SOP误报警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FAIOp大部分内容是为了辅助执行SOP,其规程本身不能独立地将机组带到一个既定的后撤模式。而EOP规程则是自我支持规程,因此将FAIOp应用到EOP体系中需根据EOP相关规程对其作大量补充,并将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SOP规程体系的一致性,FAIOp的预备行动中的操作模块直接引用了EFS或EFC规程的操作模块,如ASG泵的管理,全厂断电程序等。显然,这种操作本身是基于状态导向的原理。在EOP体系中使用时,类似操作必须根据EOP操作模式作相应修改。

3.规程接口

如上文所述,在处理火灾事故时,FAIOp需要与其它SOP文件交互使用,所以在SOP规程中有多处火灾监视模块和火灾初始导向模块(IO),举例如下: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FAIOp穿插于SOP各个规程中。除此之外,FAIOp运用策略(全部运用或部分运用)与机组状态和SOP规程执行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将FAIOp运用于EOP体系中将有如下两种选择:

延用FAIOp原来的“非自支持”设计理念,FAIOp与EOP穿插使用,这种情况下,需重新设计FAIOp与EOP规程的接口,修改EOP规程,并需要重新研究在EOP体系中FAIOp的运用策略。

参考EOP规程设计理念,将FAIOp设计为自支持文件,即火灾事故情况下,独立运用FAIOp将机组带到后撤模式,这种情况下需大量根据EOP规程调整FAIOp规程。

4.设计验证、安全审评及进度

FAIOp和I4D规程均是EDF成熟的设计,它们分别应用于SOP体系和EOP体系,其设计均得到了法国核安全局(ASN)的认可,并经过了设计验证和工程实践。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如果将FAIOp运用于EOP体系中,FAIOp内容需作大量的修改,同时要借助于大量的基于EOP的支持性研究。这项工作在国内外均无任何经验可谈,如果将其应用到具体工程中,必须经过设计验证和国家核安全局的认可,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由于FAIOp与SOP规程之间联系紧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火灾情况下的处理规程,因此能否将FAIOp规程进行整改以符合EOP编制原则、满足进度要求并适用于工程实践,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四、结语

方家山核电工程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工程,因此,方家山核电工程技术方案在满足“采用新技术,应用新标准”的同时,必须成熟可靠,以避免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本工程消防设计以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为参考电站,并参照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已经实施的消防改进,进行消防设计。但鉴于EOP规程在本工程中的使用,消防事故规程必须做出调整。如果采用方案一,即参考岭澳一期工程中消防事故处理的模式,会导致业主编制消防行动卡数量增加并存在运行偏差的可能性;如果采用方案三,即将FAIOp从SOP中剥离出来应用于本工程的EOP,首先要研究EOP设计原理,其次要对FAIOp与SOP的接口进行逐一核查,同时找出与EOP的合理接口,并调整FAIOp内容以适应EOP的编制原则,此项工作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支持性研究,且其过程中存在过多未知因素,因此不能保证在缺乏相应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此项工作能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虽然I4D规程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消防事故规程,但考虑其与EOP规程的兼容性,且在法国核电站有工程应用的实践,建议在本工程中采用方案(二),即引入I4D规程。但是,由于I4D规程在国内核电站没有应用的实例,具体实施中除了需要积极同相关行业进行技术交流外,还应针对本工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ules for fire protection in PWR nuclear power plants RCC-I,Revision 4,October 1997,EDF

防火门安装工程操作管理规程 篇4

为了更好的完成防火门的安装工程,明确各单位职责及工作标准,特编制防火门安装各阶段管理规程: 建设单位:

1、根据总包进度控制计划进行防火门的采购,并明确进场安装的起、止时间;

监理单位:

1、组织召开防火门施工的专题会议,明确进场计划、总、分包职责及相关技术要求:

1)、防火门下坎与地面成活标高的关系; 2)、防火门较门洞口的缩尺量;

3)、防火门与墙成活外边线之间关系(防火门安装位置与墙轴线之间关系); 4)、防火门的固定方式;

5)、防火门门框、门扇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

2、督促总包按计划日期提供防火门安装的施工条件;

1)、洞口规格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2)、防火门安装需要的地面成活标高、墙轴线、门口中心线;

3)、进场安装时间是否合理,着重考虑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成品保护,如楼梯间防火门时,应在楼梯间地面抹灰工艺完成后,粘贴地面砖之前安装完成; 4)、提供临近安装作业面的施工电源;

3、进场安装前2日,组织总包、门安装厂家初验施工基面,如具备条件,防火门安装单位进场安装;如有不合格处责令总包单位及时整改完成;

4、防火门进场后,检查防火门的成品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合同相应要求;否则整改完成后方可进行安装;

5、防火门安装完成后,及时组织门安装单位与总包签定门框成品移交记录;

6、如上述各方出现违反上述要求及相应合同规定,监理有权对责任方进行相应1000-5000元不等的金额处罚;如存在影响工程质量、进度等问题,监理单位未组织、协调、管理,则对监理单位承担200-500元/日的违约金处罚。总包单位:

1.单项工程开工后15日内向监理及建设单位提报防火门进场计划及安装施工计划; 2.按防火门进场安装计划,提前3日向监理单位提交防火门安装基础条件报验单; 3.向安装单位提供临时库房或材料堆放场地;提供临近安装作业面的施工电源; 4.安装前2日,给出地面成活标高、墙轴线、门口中心线;并将具体标高数据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安装单位,并为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5.防火门安装完成后,总包有责任对成品进行验收并应及时接受成品移交,如发生成品破坏,负责按价赔偿;

6.防火门安装完成后,总包单位负责对门框四周进行抹灰收口处理。

7.如出现违反上述要求及合同相应规定的,监理有权对责任方进行1000—5000元不等的处罚。

防火门安装单位:

1、负责按图纸、相应消防验收规范进行防火门的提量工作:

1)、核验图纸中防火门是否应用合理,并将图纸问题及时向甲方反馈;如防火等级、防火门应用位置等;

2)、按消防验收规范,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所有楼梯间防火门均没有门底坎;3)、由于供电局相应要求,部分配电室防火门由供电局直接供货、安装,因此甲方

采购的防火门数量相应减少;

4)、为了便于后期小区物业管理,各种防火等级的防火门钥匙分别采用通用钥匙;

5)、与监理、总包单位共同书面确认各种防火门门框的加工尺寸,重点确认防火门的缩尺尺寸;

2、根据工程进度计划,按时加工防火门,保证按时进场安装;

3、防火门安装前,验收总包提供的洞口尺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监理单位;

4、总包对门口进行抹灰收口工序时,防火门安装厂家应安排专人进行维护,以免门体偏移;

5、防火门成品移交前,安装单位负责成品保护;安装完成后,及时与总包签定成品移交记录;并将各种类型的防火门钥匙移交给总包单位;

6、施工过程中有责任对其它单位的成品保护及楼内卫生进行维护,如造成损坏,必须按价赔偿;

7、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用电及安全防护要求,如有违反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安全事故责任;

宁波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用表 篇5

第六节 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资料 1.甬统表A06﹣1《工程项目概况表》

2.甬统表A06﹣2《工程材料、设备试验报告(由建设单位负责部分)汇总表》 3.甬统表A06﹣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第八节 工程资料移交资料 1.甬统表A08﹣1《工程资料》封面

2.甬统表A08﹣2《工程资料卷内目录(总目录)》 3.甬统表A08﹣3《分项目录(主要材料、设备材料)》 4.甬统表A08﹣4《分项目录(施工记录资料)》 5.甬统表A08﹣5《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报告目录》 6.甬统表A08﹣6《施工试验及检测资料目录》 7.甬统表A08﹣7《工程安全和功能检测资料目录》 8.甬统表A08﹣8《工程资料备考表》 9.甬统表A08﹣9《工程资料移交书》 10.甬统表A08﹣10《工程资料移交目录》 11.甬统表A08﹣11《城市建设档案》封面 12.甬统表A08﹣12《城建档案卷内目录(总目录)》 13.甬统表A08﹣13《城建档案案卷审核备考表》 14.甬统表A08﹣14《城市建设档案移交目录》 15.甬统表A08﹣15《城市建设档案移交书》 第四章 监理单位工程资料管理 第三节 监理日常管理资料的管理

1.甬统表B01﹣1《项目监理机构组建报告》 2.甬统表B01﹣2《总监理工程师授权书》 3.甬统表B01﹣3《专业监理工程师授权书》 4.甬统表B01﹣4《总监理工程师更换通知》 5.甬统表B01﹣5《监理月报》 6.甬统表B01﹣10《会议纪要》 7.甬统表B01﹣6《监理工程师通知单》 8.甬统表B01﹣9《监理工作联系单》 9.甬统表B01﹣11《工程变更单》 10.甬统表B01﹣13《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11.甬统表B01﹣12《工程竣工移交证书》 12.甬统表B01﹣8《工程监理档案移交目录》 13.甬统表B01﹣7《工程监理档案》 甬统表B01﹣7﹣1《工程监理档案卷内目录》 甬统表B01﹣7﹣2《工程监理档案卷内备考表》 第四节 监理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管理 1.甬统表B02﹣1《工程暂停令》 2.甬统表B02﹣2《监理抽查记录表》 3.甬统表B02﹣3《不合格项处置记录表》 4.甬统表B02﹣4《监理日记》 5.甬统表B02﹣5《旁站监理记录》

6.甬统表B02﹣6《平行检验监理记录(通用)》

7.甬统表B02﹣7《沉管灌注桩施工旁站监理记录附表》 8.甬统表B02﹣8《锤击静压桩施工旁站监理记录附表》 9.甬统表B02﹣9《钻孔灌注桩成孔旁站监理记录附表》 10.甬统表B02﹣10《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旁站监理记录附表》 11.甬统表B02﹣11《混凝土强度回弹平行检验监理记录》 12.甬统表B02﹣12《钢管承重支模系统平行检验监理记录》 13.甬统表B02﹣13《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台账》 14.甬统表B02﹣14《施工试验报审台账》 15.甬统表B02﹣15《工程验收汇总台账》 16.甬统表B02﹣16《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第五节 监理工程进度造价控制资料管理 1.甬统表B03﹣1《工程款支付证书》 2.甬统表B03﹣2《费用索赔审批书》 3.甬统表B03﹣3《工程临时延期审批表》 4.甬统表B03﹣4《工程最终延期审批表》 第五章 施工资料管理

第一节 施工技术管理资料的管理 1.甬统表C01﹣1《工程概况表》

2.甬统表C01﹣2《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3.甬统表C01﹣3《技术交底记录》 4.甬统表C01﹣4《图纸会审记录》 5.甬统表C01﹣5《设计变更通知单》 6.甬统表C01﹣6《工程洽商记录》 7.甬统表C01﹣7《见证取样送检记录》 8.甬统表C01﹣8《施工日志》 9.甬统表C01﹣9《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10.甬统表C01﹣10《基槽验线记录》 11.甬统表C01﹣11《楼层平面放线记录》 12.甬统表C01﹣12《工程沉降测观记录》 13.甬统表C01﹣13《工序质量检查表(施工检查记录)》 14.甬统表C01﹣1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5.甬统表C01﹣15《交接检记录》 16.甬统表C01﹣16《预检记录》 17.甬统表C01﹣17《楼层标高抄测记录》

18.甬统表C01﹣18《建筑物标高、垂直度(全高)测量记录》 19.甬统表C01﹣19《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20.甬统表C01﹣20《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

21.甬统表C01﹣21《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资格报审表》 22.甬统表C01﹣22《试验单位资格报审表》 23.甬统表C01﹣23《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24.甬统表C01﹣2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报审表》 25.甬统表C01﹣25《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26.甬统表C01﹣26《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分部)工程质量报验表》 27.甬统表C01﹣2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报验表》 28.甬统表C01﹣28《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事故)报告》

29.甬统表C01﹣29《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事故)技术处理方案报审表》 30.甬统表C01﹣30《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 31.甬统表C01﹣31《工程竣工报验单》 32.甬统表C01﹣32《 报验申请表》 33.甬统表C01﹣33《工程开工报审表》

34.甬统表C01﹣34《工程临时/最终延期申请表》 35.甬统表C01﹣35《工程复工报审表》 36.甬统表C01﹣36《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 37.甬统表C01﹣37《工程变更、洽商费用报审表》 38.甬统表C01﹣38《费用索赔申请表》 39.甬统表C01﹣39《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40.甬统表C01﹣40《单位工程(工程项目)竣工报告》 第二节 建筑与结构工程资料的管理

1.甬统表C02﹣1《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 2.甬统表C02﹣2《设备开箱检验记录表》

3.甬统表C02﹣3《钢材力学、工艺性能检测复试报告》 4.甬统表C02﹣4《钢筋焊接复试检测报告》 5.甬统表C02﹣5《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6.甬统表C02﹣6《建筑用砂检测报告》 7.甬统表C02﹣7《建筑用碎(卵)石检测报告》 8.甬统表C02﹣8《混凝土外加剂试验报告》 9.甬统表C02﹣9《粉煤灰试验报告》 10.甬统表C02﹣10《轻骨料试验报告》 11.甬统表C02﹣11《烧结普通砖强度检测报告》 12.甬统表C02﹣12《烧结多孔砖强度检测报告》

13.甬统表C02﹣13《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14.甬统表C02﹣14《混凝土普通砖强度检测报告》 15.甬统表C02﹣15《混凝土多孔砖强度检测报告》

16.甬统表C02﹣16《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17.甬统表C02﹣17《预应力钢绞线复试报告》 18.甬统表C02﹣18《建筑防水涂料物理性能复试报告》 19.甬统表C02﹣19《防水卷材物理性能复试报告》 20.甬统表C02﹣20《高分子防水卷材物理性能复试报告》 21.甬统表C02﹣21《焊条、焊剂试验报告》 22.甬统表C02﹣22《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 23.甬统表C02﹣23《地基验槽记录》 24.甬统表C02﹣24《地基处理记录》 25.甬统表C02﹣25《地基钎探记录》 26.甬统表C02﹣26《灌注桩基施工记录》 27.甬统表C02﹣27《人工挖孔桩施工记录》 28.甬统表C02﹣28《钻孔施工记录表》 29.甬统表C02﹣29《钻孔灌注桩清孔记录表》 30.甬统表C02﹣30《灌注桩施工记录表》 31.甬统表C02﹣31《扩头灌注桩施工记录表》

32.甬统表C02﹣32《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 33.甬统表C02﹣33《振动灌注桩施工记录表》 34.甬统表C02﹣34《高压喷射注浆地基施工记录》 35.甬统表C02﹣35《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记录》 36.甬统表C02﹣36《重锤夯实施工记录》 37.甬统表C02﹣37《重锤夯实试夯记录》 38.甬统表C02﹣38《强夯施工记录表》 39.甬统表C02﹣39《强夯原始记录》 40.甬统表C02﹣40《振冲地基施工记录》

41.甬统表C02﹣41《锤击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记录》 42.甬统表C02﹣42《静压预应力管桩(预制桩)施工记录》 43.甬统表C02﹣43《试打桩记录》

44.甬统表C02﹣44《桩基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45.甬统表C02﹣45《混凝土浇灌申请书》 46.甬统表C02﹣46《预拌混凝土运输单》 47.甬统表C02﹣47《预拌混凝土现场坍落度测试记录》 48.甬统表C02﹣48《混凝土开盘鉴定》 49.甬统表C02﹣49《混凝土施工记录》 50.甬统表C02﹣50《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 甬统表C02﹣50﹣1《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 51.甬统表C02﹣51《混凝土拆模申请表》 52.甬统表C02﹣52《结构吊装记录》

53.甬统表C02﹣53《地下工程防水效果检查记录》 54.甬统表C02﹣54《预应力筋张拉记录(一)》 甬统表C02﹣54﹣1《预应力筋张拉记录(二)》 55.甬统表C02﹣55《有粘结预应力灌浆记录》 56.甬统表C02﹣56《钢结构安装施工记录》

甬统表C02﹣56﹣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记录》 57.甬统表C02﹣57《网架(索膜)施工记录》 58.甬统表C02﹣58《幕墙注胶检查记录》 59.甬统表C02﹣59《锚杆、土钉抗拔力试验报告》 60.甬统表C02﹣60《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 61.甬统表C02﹣6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报告》 62.甬统表C02﹣6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报告》 63.甬统表C02﹣63《单桩水平静载检测报告》 64.甬统表C02﹣64《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报告》 65.甬统表C02﹣6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检测报告》 66.甬统表C02﹣66《钻芯法检测现场操作记录》 67.甬统表C02﹣67《钻芯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 68.甬统表C02﹣68《基桩低应变法检测报告》 69.甬统表C02﹣69《基桩高应变法检测报告》 70.甬统表C02﹣70《基桩高应变法检测现场记录》 71.甬统表C02﹣71《土工击实试验报告》 72.甬统表C02﹣72《回填土试验报告》 73.甬统表C02﹣73《砂浆配合比试验通知单》 74.甬统表C02﹣74《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报告》

75.甬统表C02﹣75《砌筑砂浆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76.甬统表C02﹣76《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通知单》 77.甬统表C02﹣77《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78.甬统表C02﹣78《混凝土试块抗折强度检测报告》 79.甬统表C02﹣79《混凝土试块抗渗检测报告》 80.甬统表C02﹣80《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甬统表C02﹣80﹣1《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81.甬统表C02﹣81《结构混凝土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报告》 82.甬统表C02﹣82《混凝土芯样检测报告》 83.甬统表C02﹣83《混凝土回弹检测报告》 84.甬统表C02﹣84《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检测报告》 85.甬统表C02﹣85《现浇结构楼层标高检测报告》 86.甬统表C02﹣86《现浇结构轴线位置检测报告》 87.甬统表C02﹣87《植筋抗拉拔检测报告》 88.甬统表C02﹣88《钢筋混凝土实体结构检测报告》 89.甬统表C02﹣89《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检测报告》 90.甬统表C02﹣90《金属表面磁粉探伤检测报告》 91.甬统表C02﹣91《高强度螺栓连接副预拉力检测报告》 92.甬统表C02﹣92《螺栓连接副拉力荷载检测报告》 93.甬统表C02﹣93《螺栓连接副施工扭矩检测报告》

94.甬统表C02﹣94《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检测报告》 95.甬统表C02﹣95《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抗滑移系数检测报告》 96.甬统表C02﹣96《高强度螺栓表面硬度检测报告》

97.甬统表C02﹣97《钢网架球节点螺栓螺纹拉力荷载检测报告》 98.甬统表C02﹣98《钢网架球节点杆件拉力荷载检测报告》 99.甬统表C02﹣99《钢结构焊钉弯曲试验报告》

100.甬统表C02﹣100《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垂直度检测报告》 101.甬统表C02﹣101《钢结构主体结构整体平面弯曲检测报告》 102.甬统表C02﹣102《钢结构涂层厚度检测报告》 103.甬统表C02﹣103《砂浆和砌体强度原位检测报告》 104.甬统表C02﹣104《砌筑砂浆贯入法检测报告》 105.甬统表C02﹣105《防水工程试水检查记录》 106.甬统表C02﹣106《检测报告(外窗三性)》

107.甬统表C02﹣107《烟道、风道、垃圾道检查记录》 108.甬统表C02﹣108《外墙饰面砖粘结强度试验报告》 109.甬统表C02﹣109《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110.甬统表C02﹣110《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 111.甬统表C02﹣111《溶剂型涂料环境指标检测报告》 112.甬统表C02﹣112《溶剂型胶粘剂环境指标检测报告》 113.甬统表C02﹣113《水性涂料环境指标检测报告》 114.甬统表C02﹣114《水性胶粘剂环境指标检测报告》 115.甬统表C02﹣115《水性处理剂环境指标检测报告》

116.甬统表C02﹣116《人造板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报告(环境测试舱法)》 117.甬统表C02﹣117《人造板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报告(穿孔法)》 118.甬统表C02﹣118《饰面人造板、人造板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报告(干燥器法)》 119.甬统表C02﹣119《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检测报告》 120.甬统表C02﹣120《绝热制品物理性能检测报告》

121.甬统表C02﹣121《脚手架用钢管力学、工艺性能及外径和壁厚检测报告》 122.甬统表C02﹣122《钢管脚手架扣件检测报告》 123.甬统表C02﹣123《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124.甬统表C02﹣124《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125.甬统表C02﹣125《 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126.甬统表C02﹣126《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127.甬统表C02﹣127《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128.甬统表C02﹣128《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 129.甬统表C02﹣129《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第三节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3﹣1《排水管道灌水(通水)试验记录》 2.甬统表C03﹣2《给水管道通水试验记录》 3.甬统表C03﹣3《卫生器具满水、通水试验记录》 4.甬统表C03﹣4《管道(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 5.甬统表C03﹣5《管道系统冲洗记录》 6.甬统表C03﹣6《排水管道通球试验记录》 7.甬统表C03﹣7《室内消火栓试射试验记录》 8.甬统表C03﹣8《补偿器预拉伸(预压缩)记录》 9.甬统表C03﹣9《水泵试运转记录》

10.甬统表C03﹣10《锅炉烘炉、煮炉和试运行记录》 11.甬统表C03﹣11《采暖系统试运行调试记录》 12.甬统表C03﹣12《锅炉报警及连锁保护装置试验记录》 第四节 电气安装工程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4﹣1《高压电气设备及布线系统交接试验记录》 2.甬统表C04﹣2《低压电气动力设备试运行记录》 3.甬统表C04﹣3《双电源自动切换试验记录》 4.甬统表C04﹣4《漏电保护器模拟动作试验记录》 5.甬统表C04﹣12《漏电开关模拟试验记录》 6.甬统表C04﹣5《电气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7.甬统表C04﹣6《电气接地装置隐蔽记录》 8.甬统表C04﹣7《线路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9.甬统表C04﹣8《电缆敷设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10.甬统表C04﹣9《线路、插座、开关接线检查记录》 11.甬统表C04﹣10《建筑物照明全负荷通电试运行记录》 12.甬统表C04﹣11《大型照明灯具吊环承载力试验记录》 13.甬统表C04﹣13《大容量电器线路结点温度测量记录》 第五节 通风与空调工程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5﹣1《风管漏光检测记录》 2.甬统表C05﹣2《风管漏风检测记录》 3.甬统表C05﹣3《洁净室测试记录》

4.甬统表C05﹣4《现场组装除尘器、空调机漏风检测记录》 5.甬统表C05﹣5《风机试运转记录》

6.甬统表C05﹣6《房间室内风量温度测量记录》 7.甬统表C05﹣7《管网风量平衡调试记录》

8.甬统表C05﹣8《管道(设备)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 9.甬统表C05﹣9《管道(设备)吹污冲洗试验记录》 10.甬统表C05﹣10《管道(设备)真空试验记录》 11.甬统表C05﹣11《空调制冷系统试运转调试记录》 12.甬统表C05﹣12《空调水系统试运转调试记录》 13.甬统表C05﹣13《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记录》 14.甬统表C05﹣14《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记录》

15.甬统表C05﹣15《氨制冷剂系统、燃气管道焊缝检查记录》 16.甬统表C05﹣16《阀门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记录》 17.甬统表C05﹣17《水泵试运转记录》 18.甬统表C05﹣18《绝热材料点燃试验记录》

19.甬统表C05﹣19《制冷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试运转记录》 20.甬统表C05﹣20《通风空调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记录》 第六节 电梯安装工程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6﹣1《电梯机房、井道建筑、安装交接检记录》 2.甬统表C06﹣2《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建筑安装交接检记录》 3.甬统表C06﹣3《电梯承重梁、起重吊环埋设检查记录》 4.甬统表C06﹣4《轿厢平层准确度测量记录》 5.甬统表C06﹣5《电梯层门安全装置检验记录》 6.甬统表C06﹣6《电梯噪声测试记录》 7.甬统表C06﹣7《电梯运行试验记录》

甬统表C06﹣7﹣1《电梯运行试验曲线图》

8.甬统表C06﹣8《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整机运行试验记录》 9.甬统表C06﹣9《电梯验收整体功能检验记录》

10.甬统表C06﹣10《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验收整体功能检验记录》 第七节 智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7﹣3《智能系统工序交接检查记录表》 2.甬统表C07﹣4《智能系统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 3.甬统表C07﹣5《智能系统隐蔽工程(随工检查)记录》 4.甬统表C07﹣6《智能系统工程安装观感功能验收记录》 5.甬统表C07﹣7《智能系统试运行记录》

6.甬统表C07﹣8《智能系统分项工程质量检测记录表》 7.甬统表C07﹣9《智能系统子系统检测记录表》 8.甬统表C07﹣10《智能系统强制性条文检测记录表》 9.甬统表C07﹣11《智能系统(分部工程)检测汇总表》 10.甬统表C07﹣12《智能系统竣工验收汇总》 11.甬统表C07﹣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记录表》 12.甬统表C07﹣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竣工验收记录表》 13.甬统表C07﹣1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日登记表》 第六章 监督管理工程资料管理 第一节 监督管理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8﹣1《宁波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登记表》 2.甬统表C08﹣20《建筑工程质量整改通知书》

3.甬统表C08﹣2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事故)报告表》 4.甬统表C08﹣23《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事故)整改报告表》 5.甬统表C08﹣24《工程竣工验收监督记录表》 第二节 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8﹣2《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表》 2.甬统表C08﹣3《勘察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表》 3.甬统表C08﹣4《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表》 4.甬统表C08﹣5《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表》 5.甬统表C08﹣6《检测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检查记录表》 第三节 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资料管理 1.甬统表C08﹣7《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2.甬统表C08﹣8《主体结构 1.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3.甬统表C08﹣9《主体结构 2.砌体结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4.甬统表C08﹣10《主体结构 3.钢结构工程监督检查记录表》 5.甬统表C08﹣11《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6.甬统表C08﹣12《电气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7.甬统表C08﹣13《通风、空调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8.甬统表C08﹣14《电梯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9.甬统表C08﹣15《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10.甬统表C08﹣1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11.甬统表C08﹣17《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12.甬统表C08﹣18《建筑屋面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表》 13.甬统表C08﹣19《监督抽样检测记录表》 14.甬统表C08﹣2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记录》 第四节 工程质量监督情况汇总分析资料 1.文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2.文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3.文本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

4.甬统表C08﹣25《工程项目违反强制性条文登记台账》 5.甬统表C08﹣26《参建各方和有关机构不良行为记录台账》 6.甬统表C08﹣27《监督执法处罚台账》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篇6

SL 176—2007 替代SL176—1996 1 总

1.0.1 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使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特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及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其他小型工程可参照执行。

坝高30m以上的水利枢纽工程; 4级以上的堤防工程;

总装机10MW以上的水电站; 4 小(1)型水闸工程。

1.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分为“合格”、“优良”两级。合格等级是必须达到的等级,政府验收时,只按“合格”确定工程质量等级。优良等级是为工程质量创优或执行合同约定而设置。

1.0.4 项目法人(含建设单位、代建机构,下同)、监理单位(含监理机构,下同)、勘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建单位及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等,应按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

1.0.5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工作进行监督。

1.0.6

本规程引用的主要标准如下: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数值修约规则》(GB8170-8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87)《水闸施工规范》(SL27-9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53-9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J207-82)《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JJG1027-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土建工程》(JTG F 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机电工程》(JTG F 80/2-2004)

1.0.7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2.0.1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

工程满足国家和水利行业相关标准及合同约定要求的程度,在安全、功能、适用、外观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性总和。2.0.2 质量检验

通过检查、量测、试验等方法,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的符合性评价。2.0.3 质量评定

将质量检验结果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所进行的比较活动。2.0.4 单位工程

具有独立发挥作用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建筑物。2.0.5 分部工程

在一个建筑物内能组合发挥一种功能的建筑安装工程,是组成单位工程的部分。对单位工程安全、功能或效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分部工程称为主要分部工程。2.0.6 单元工程

在分部工程中由几个工序(或工种)施工完成的最小综合体,是日常质量考核的基本单位。2.0.7 关键部位单元工程

对工程安全、或效益、或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单元工程。2.0.8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

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开挖、地下洞室开挖、地基防渗、加固处理和排水等隐蔽工程中,对工程安全或功能有严重影响的单元工程。2.0.9 主要建筑物及主要单位工程

主要建筑物,指其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如堤坝、泄洪建筑物、输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及泵站等。属于主要建筑物的单位工程称为主要单位工程。2.0.10 中间产品

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砂石骨料、石料、混凝土拌和物、砂浆拌和物、混凝土预制构件等土建类工程的成品及半成品。2.0.11 见证取样

在监理机构或项目法人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到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所进行的检测。2.0.12 外观质量

通过检查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表质量。2.0.13 质量事故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监理、勘测、设计、咨询、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影响工程使用寿命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和危害的事件。2.0.14 质量缺陷

对工程质量有影响,但小于一般质量事故的质量问题。3 项 目 划 分 3.1 项目名称

3.1.1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应进行项目划分。项目按级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序)工程等三级。

3.1.2 工程中永久性房屋(管理设施用房)、专用公路、专用铁路等工程项目,可按相关行业标准划分和确定项目名称。3.2 项目划分原则

3.2.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划分应结合工程结构特点、施工部署及施工合同要求进行,划分结果应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质量管理。3.2.2 单位工程项目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枢纽工程,一般以每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个单位工程。当工程规模大时,可将一个建筑物中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一部分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堤防工程,按招标标段或工程结构划分单位工程。规模较大的交叉联结建筑物及管理设施以每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个单位工程。引水(渠道)工程,按招标标段或工程结构划分单位工程。大、中型引水(渠道)建筑物以每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个单位工程。除险加固工程,按招标标段或加固内容,并结合工程量划分单位工程。3.2.3 分部工程项目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枢纽工程,土建部分按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划分。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安装工程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按组合功能划分。堤防工程,按长度或功能划分。引水(渠道)工程中的河(渠)道按施工部署或长度划分。大、中型建筑物按工程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划分。除险加固工程,按加固内容或部位划分。同一单位工程中,各个分部工程的工程量(或投资)不宜相差太大,每个单位工程中的分部工程数目,不宜少于5个。

3.2.4 单元工程项目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按《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SDJ249.1~6-88,SL 38-92及SL 239-1999)(以下简称《单元工程评定标准》)规定进行划分。河(渠)道开挖、填筑及衬砌单元工程划分界限宜设在变形缝或结构缝处,长度一般不大于100m。同一分部工程中各单元工程的工程量(或投资)不宜相差太大。《单元工程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单元工程可依据设计结构、施工部署或质量考核要求,按层、块、段进行划分。3.3 项目划分程序

3.3.1 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划分,并确定主要单位工程、主要分部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项目法人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将项目划分表及说明书面报相应质量监督机构确认。

3.3.2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收到项目划分书面报告后,应在14个工作日内项目划分进行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书面通知项目法人。

3.3.3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对单位工程、主要分部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项目划分进行调整时,项目法人应重新报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认。4 施工质量检验 4.1 基本规定

4.1.1 承担工程检测业务的检测单位应具有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其设备和人员的配备应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4.1.2 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中使用的计量器具、试验仪器仪表及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并具备有效的检定证书。国家规定需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认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或其授权设置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4.1.3 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业务,了解被检测对象性质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参与中间产品及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资料复核的人员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工程系列技术职称,并从事过相关试验工作。

4.1.4

工程质量检验项目和数量应符合《单元工程评定标准》规定。

4.1.5 工程质量检验方法,应符合《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和国家及行业现行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4.1.6 工程质量检验数据应真实可靠,检验记录及签证应完整齐全。

4.1.7 工程中如有《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尚未涉及的质量评定标准时,其质量标准及评定表格,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按水利部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及报批。4.1.8 工程中永久性房屋、专用公路、专用铁路等项目的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按相应行业标准执行。4.1.9 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督等单位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施工单位自检性质的委托检测项目及数量,按《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及施工合同约定执行。对已建工程质量有重大分歧时,应由项目法人委托第三方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单位进行检测,检测数量视需要确定,检测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4.1.10 堤防工程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单位进行抽样检测,工程质量抽检项目和数量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定。

4.1.11 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实行见证取样。见证取样资料由施工单位制备,记录应真实齐全,参与见证取样人员应在相关文件上签字。4.1.12

工程中出现检验不合格的项目时,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一取样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检验,如仍不合格,则该批次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不合格,不得使用。

单元(工序)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做,并经重新检验且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混凝土(砂浆)试件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相应工程部位进行检验。如仍不合格,由项目法人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工程完工后的质量抽检不合格,或其他检验不合格的工程,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才能进行验收或后续工程施工。4.2 质量检验职责范围

4.2.1 永久性工程(包括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单位应依据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结合《单元工程评定标准》的规定确定检验项目及数量并进行自检,自检过程应有书面记录,同时结合自检情况如实填写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82号)。

监理单位应根据《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和抽样检测结果复核工程质量。其平行检测和跟踪检测的数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以下简称《监理规范》)或合同约定执行。项目法人应对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抽检过程进行督促检查,对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核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认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对项目法人、监理、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工程其他参建单位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物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公布,并书面通知有关单位。

4.2.2 临时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应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根据工程特点,参照《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确定,并报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4.3 质量检验内容

4.3.1 质量检验包括施工准备检查,原材料与中间产品质量检验,水工金属结构、启闭机及机电产品质量检查,单元(工序)工程质量检验,质量事故检查和质量缺陷备案,工程外观质量检验等。

4.3.2主体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准备检查,并经项目法人或监理单位确认合格且履行相关手续后,才能进行主体工程施工。

4.3.3 施工单位应按《单元工程评定标准》及有关技术标准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与中间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并报监理机构复核。不合格产品,不得使用。4.3.4 水工金属结构、启闭机及机电产品进场后,有关单位应按有关合同进行交货检查和验收。安装前,施工单位应检查产品是否有出厂合格证、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对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受潮、损坏等问题应做好记录,并进行妥善处理。无出厂合格证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得用于工程中。

4.3.5施工单位应按《单元工程评定标准》检验工序及单元工程质量,做好书面记录,在自检合格后,填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报监理单位复核。监理单位根据抽检资料核定单元(工序)工程质量等级。发现不合格单元(工序)工程,应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进行处理,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对施工中的质量缺陷应书面记录备案,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并在相应单元(工序)工程质量评定表“评定意见”栏内注明。

4.3.6 施工单位应及时将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单元(工序)工程质量检验结果报监理单位复核。并应按月将施工质量情况报送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汇总分析后报项目法人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4.3.7 单位工程完工后,项目法人应组织监理、设计、施工及工程运行管理等单位组成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组,现场进行工程外规质量检验评定。并将评定结论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定。参加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组的人员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或相应执业资格。评定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大型工程不宜少于7人。4.4 质量事故检查和质量缺陷备案

4.4.1 根据《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部令第9号),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事故分为一般质量事故、较大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和特大质量事故4类。

4.4.2 质量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应按“三不放过”原则,调查事故原因,研究处理措施,查明事故责任者,并根据《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做好事故处理工作。4.4.3 在施工过程中,因特殊原因使得工程个别部位或局部发生达不到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但不影响使用),且未能及时进行处理的工程质量缺陷问题(质量评定仍定为合格),应以工程质量缺陷备案形式进行记录备案。

4.4.4 质量缺陷备案表由监理单位组织填写,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各工程参建单位代表应在质量缺陷备案表上签字,若有不同意见应明确记载。质量缺陷备案表应及时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质量缺陷备案资料按竣工验收的标准制备。工程竣工验收时,项目法人应向竣工验收委员会汇报并提交历次质量缺陷备案资料。4.4.5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后,应由项目法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检测后,按照处理方案确定的质量标准,重新进行工程质量评定。4.5 数据处理

4.5.1 测量误差的判断和处理,应符合JJG l027—91和JJF1059—1999的规定。

4.5.2 数据保留位数,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试验规程及施工规范的规定。计算合格率时,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4.5.3 数值修约应符合GB8170—87的规定。

4.5.4 检验和分析数据可靠性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检查取样应具有代表性。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规定。3 操作应准确无误。

4.5.5 实测数据是评定质量的基础资料,严禁伪造或随意舍弃检测数据。对可疑数据,应检查分析原因,并做出书面记录。

4.5.6

单元(工序)工程检测成果按《单元工程评定标准》规定进行计算。

4.5.7 水泥、钢材、外加剂、混合材及其他原材料的检测数量与数据统计方法应按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执行。4.5.8 砂石骨料、石料及混凝土预制件等中间产品检测数据统计方法应符合《单元工程评定标准》的规定。4.5.9

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普通混凝土试块试验数据统计应附录C的规定。试块组数少或对结论有怀疑时,也可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检验。

碾压混凝土质量检验与评定按SL53—94规定执行。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符合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评定标准。4.5.10 砂浆、砌筑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4.5.11 混凝土、砂浆的抗冻、抗渗等其他评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5 施工质量评定 5.1 合格标准

5.1.1 合格标准是工程验收标准。不合格工程必须进行处理且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进行后续工程施工或验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等级评定的主要依据有: 1

国家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2 《单元工程评定标准》; 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金属结构设计图样与技术条件、设计修改通知书、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 4 工程承发包合同中约定的技术标准; 工程施工期及试运行期的试验和观测分析成果。

5.1.2

单元(工序)工程施工质量合格标准应按照《单元工程评定标准》或合同约定的合格标准执行。当达不到合格标准时,应及时处理。处理后的质量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重新确定: 1 全部返工重做的,可重新评定质量等级。经加固补强并经设计和监理单位鉴定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其质量评为合格。处理后的工程部分质量指标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经设计复核,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确认能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可不再进行处理;或经加固补强后,改变了外形尺寸或造成工程永久性缺陷的,经项目法人、监理及设计单位确认能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其质量可定为合格,但应按规定进行质量缺陷备案。

5.1.3 分部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合格: 所含单元工程的质量全部合格。质量事故及质量缺陷已按要求处理,并经检验合格; 2 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全部合格,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制造质量合格,机电产品质量合格。

5.1.4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合格: 1 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2 质量事故已按要求进行处理; 工程外观质量得分率达到70%以上。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基本齐全; 工程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单位工程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标准要求。

5.1.5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合格: 1 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工程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各单位工程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标准要求。5.2 优良标准

5.2.1 优良等级是为工程项目质量创优而设置。5.2.2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优良标准应按照《单元工程评定标准》或合同约定的优良标准执行。全部返工重做的单元工程,经检验达到优良标准者,可评为优良等级。5.2.3 分部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优良: 1 所含单元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等级,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且未发生过质量事故。中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当试件组数小于30时,试件质量合格)。原材料质量、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制造质量合格,机电产品质量合格。5.2.4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优良: 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等级,主要分部工程质量全部优良,且施工中未发生过较大质量事故; 2 质量事故已按要求进行处理; 3 外观质量得分率达到85%以上;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齐全; 工程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单位工程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标准要求。

5.2.5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同时满足下列标准时,其质量评为优良: 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且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优良。工程施工期及试运行期,各单位工程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标准要求。

5.3 质量评定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5.3.1 单元(工序)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应报监理单位复核,由监理工程师核定质量等级并签证认可。

5.3.2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及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经施工单位自评合格、监理单位抽检后,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监理、设计、施工、工程运行管理(施工阶段已经有时)等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检查核定其质量等级并填写签证表,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5.3.3 分部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监理单位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分部工程验收的质量结论由项目法人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的分部工程验收的质量结论由项目法人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定。

5.3.4 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监理单位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单位工程验收的质量结论由项目法人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定。5.3.5 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单位进行统计并评定工程项目质量等级,经项目法人认定后,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定。

5.3.6 阶段验收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提交工程质量评价意见。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篇7

1.1 任务来源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下称《规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批准修订的建筑业行业标准,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天津天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编,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园艺工程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和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

1.2《规程》主要修订内容

本次《规程》修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屋面植被层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内容;2)增加了容器种植和附属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内容;3)调整了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的种类;4)增加了“维护管理”的内容;5)调整了常用植物表。

2《规程》主要条文解读

《规程》主要内容是种植屋面的建筑防水和种植技术,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种植屋面工程材料、种植屋面工程设计、种植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和维护管理等八章以及附录和条文说明。其中,有两条涉及设计、施工方面的强制性条文。

2.1 阻根材料、种植容器及植物栽植要求

2.1.1 耐根穿刺防水材料

1)种类调整

在自2007年开始的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种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市场选择,对原有的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的种类进行了适当调整。目前列入《规程》的各类耐根穿刺防水材料,都通过了种植试验,主要品种有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和聚合物水泥胶结料复合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其他材料通过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种植试验,这些材料将可用于种植工程。

2)性能要求

耐根穿刺防水材料除需符合JC/T 1075—2008《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的规定外,还须满足下列要求:“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应具有耐霉菌腐蚀性能”、“改性沥青类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应含有化学阻根剂”、“应通过耐根穿刺性能试验”和“由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合格检验报告”等。

一些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容易穿透防水层,造成屋面渗漏,因此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必须通过种植试验,并由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合格检验报告。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耐根穿刺植物检测实验室(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耐根穿刺检测实验室),可以对耐根穿刺材料的阻根性能进行检测。从近几年的种植试验情况来看,不含化学阻根剂的改性沥青类耐根穿刺防水材料(无论是化学阻根,还是物理阻根)均不能通过该检测。

2.1.2 种植容器

《规程》要求“容器应具有排水、蓄水、阻根和过滤功能”、“容器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年”。

种植容器的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从安全、经济和使用寿命等方面考虑,种植容器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建议采用工程塑料或玻璃钢制品制作。

2.1.3 植物栽植要求

高大乔木荷重和风荷载大,从安全性考虑,不宜选用;速生乔、灌木类植物长势过快,也会导致荷重和风荷载大,不宜选用;根状茎发达的植物主要有部分竹类、芦苇、偃麦草等,也不宜选用;高层建筑屋面和坡屋面,宜种植地被类植物。

另外,考虑到安全性,栽植的树木与边墙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2.2 种植屋面设计

2.2.1 防水等级和防水层设防要求

鉴于种植屋面工程一次性投资大、维修费用高,若发生渗漏则不易查找渗漏源与修缮,因此,本规程规定种植屋面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要求。由于植物根系对防水层有穿刺性,种植屋面必须要有一道耐根穿刺防水层。因此,《规程》规定“种植屋面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且必须至少设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并且作为强制性条文。

2.2.2 屋面基本构造层次

种植平屋面的基本构造层次包括:基层、绝热层、找坡(找平)层、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层和植被层等。

种植坡屋面的基本构造层次应包括:基层、绝热层、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层和植被层等。

根据各地区气候特点、屋面形式、植物种类等情况,屋面构造层次可有所增减。

2.2.3 不宜采取种植屋面形式的情况

1)倒置式屋面

倒置式屋面是指绝热层在屋面防水层之上的屋面类型。由于有些绝热材料耐水性较差、不耐根穿刺,故倒置式屋面不宜用作满覆土种植。屋面采用倒置式时,宜采用容器式种植。故《规程》规定“种植屋面不宜设计为倒置式屋面”。

2)大坡度屋面

屋面种植中的种植基质、种植植物等都有一定的质量,随着屋面坡度的加大,其下滑力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雨天。出于安全考虑,在坡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屋面就不再适合用作种植屋面。根据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当坡度大于50%时,该屋面就不再适合用作种植屋面。故《规程》规定“屋面坡度大于50%时,不宜做种植屋面”。

2.2.4 种植类型划分

目前,屋面种植类型一般分为简单式种植和花园式种植,具体见表1。这样划分之后更加明确了种植类型,使人们可以量化地区分是花园式种植还是简单式种植。

2.2.5 屋面荷载

屋面种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屋面荷载”要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以达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植物,特别是大型乔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屋面的荷载是不断变化的。出于安全考虑,设计师设计荷载时,除屋面结构荷载外,还要考虑种植基质的荷载、初栽植物荷重和植物生长期增加的可变荷载,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另外,出于安全考虑,荷载较大的乔木、亭台、水池、假山等设施,不应放置在受弯构件梁、板上面。柱或墙承受垂直荷载能力强,故应放置在这些部位。因此,《规程》规定“花园式屋面种植的布局应与屋面结构相适应;乔木类植物和亭台、水池、假山等荷载较大的设施,应设在柱或墙的位置”。

建筑荷载涉及建筑结构安全,新建种植屋面工程的设计程序是,首先应确定种植屋面基本构造层次,而后根据各层次的荷载进行结构计算。既有建筑屋面改造成种植屋面的,由于承载力有限,应对其原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以确定是否适宜种植。

2.2.6 树木的固定

对于较高的乔木、灌木,可采用地上支撑或地下锚固的方式增强其抗风能力,并在树木绑扎处加软质衬垫以防损伤树木。树木的固定,主要有地上支撑固定法(图2)、地上牵引固定法(图3)、预埋索固法(图4)和地下锚固法(图5)几种形式。

1—种植池;2—绳索牵引;3—种植土;4—螺栓固定;5—过滤层;6—排(蓄)水层;7—耐根穿刺防水层

1—软质衬垫;2—绳索绑扎;3—固定支架

2.2.7 细部构造设计

1)缓冲带

种植屋面的女儿墙、周边泛水部位和屋面檐口部位,应设置缓冲带,其宽度不应小于300 mm。缓冲带可结合卵石带、园路或排水沟等设置。

2)坡屋面檐口

檐口顶部应设种植土挡墙;挡墙应埋设排水管(孔);挡墙应铺设防水层,并与檐沟防水层连成一体(图6)。

1—防水层;2—防护栏杆;3—挡墙;4—排水管;5—卵石缓冲带

3)变形缝

变形缝上不应种植,变形缝墙应高于种植土,并可铺设盖板作为园路(图7)。

4)排水

水落口位于绿地内时,其上方应设置雨水观察井,并应在周边设置不小于300 mm的卵石缓冲带(图8上);水落口位于铺装层上时,基层应满铺排水板,上设雨篦子(图8下)。

2.2.8 种植屋面的设施

种植屋面的设施主要有水电线路系统、灌溉系统、电器照明系统、避雷设施、休闲设施及太阳能、空调等设备。本《规程》在修订时,增加和细化了对这些附属设施的规定要求。

2.3 种植屋面施工

2.3.1 种植屋面施工流程

屋面种植可在新建建筑上实施,也可在既有建筑屋面上实施,其施工顺序略有不同,见图9。

2.3.2 防水层

《规程》规定了普通防水层中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热熔法施工、自粘类防水卷材施工、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冷粘法施工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施工的技术要求;《规程》具体规定了改性沥青类、高分子类、喷涂聚脲等各类耐根穿刺防水层的施工技术要求。

2.3.3 植被层

植物宜在休眠季节或营养生长期移栽,成活率较高。如反季节移栽会影响植物成活,尤其不宜在开花结果期移栽。故《规程》规定“乔灌木、地被植物的栽植宜根据植物的习性在冬季休眠期或春季萌芽期前进行”。

《规程》规定“应根据设计和当地气候条件,对植物采取防冻、防晒、降温和保湿等措施”。一般的防冻可采用无纺布、草绳、麻袋片等包缠干茎或搭防寒风障;防晒可采用草席、遮光网等材料搭建遮阳棚,并适时喷淋保湿。

2.4 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种植屋面

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种植屋面的施工,必须按照屋面设计构造层次的要求,有步骤地分项实施,重点做好防水层、排水层的施工,依据防水层是否仍具有防水功能,《规程》规定了不同的施工要求。特别是防水层已丧失防水功能的,《规程》规定“既有建筑屋面丧失防水能力时,应拆除原防水层及上部构造,增做的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及其他构造层次的施工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维护管理

本次修订,针对前一版缺少的植物养护和设施维护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养护管理分为植物养护和附属设施的维护两类。

2.5.1 植物养护

日常管理:种植屋面的绿化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不当将达不到种植屋面改造环境的效果。实践证明,种植屋面工程交付使用后,应由专人负责植物的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补植等管理;重点检查水落口、天沟、檐沟等部位,确保上述部位不被堵塞,以保证种植屋面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检查并及时补充种植基质,可以防止因种植基质厚度不够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植物修剪:树木修剪分为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修剪。更新修剪必须在休眠期进行;有严重伤流和易流胶的树种应在休眠期进行修剪;常绿树的修剪应避开生长旺盛期。

病虫害生物防治:主要有微生物治虫、虫治虫、鸟治虫、螨治虫、激素治虫、菌治虫等方法;植物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应定期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药剂。

灌溉:花园式种植屋面的灌溉频次一般为10~15d。在特殊干热气候条件下或土层较薄时,宜2~3 d灌溉一次;夏季高温期间,应在早晚时间进行浇水;冬季浇上冻水宜适当延后,春季浇解冻水应比地面提前20~30 d;小气候条件好的屋顶,冬季应适当补水;简单式种植屋面宜根据植物种类和季节不同,适当增加灌溉次数。

2.5.2 附属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排水沟、水落口和检查井等排水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疏通排水管道,以防堵塞。电气照明系统也要定期检查,保持照明设施正常工作,无老化、毁坏或漏电现象。定期检查清理水循环系统,采取过滤和杀菌措施,及时清理树叶等杂物,避免水体富氧化,确保水景水体水质清洁。

其他如园林小品、安全护栏、给排水设施、导引标识牌等也要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3 强制性条文

《规程》中有两条涉及种植屋面设计、施工方面的强制性条文。

第1条,“3.2.3种植屋面工程结构设计时应计算种植荷载。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种植屋面前,应对原结构进行鉴定。”荷载涉及建筑结构安全,新建种植屋面工程的设计应首先确定种植屋面基本构造层次,根据各层次的荷载进行结构计算。既有建筑屋面改造成种植屋面,应首先对其原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以确定是否适宜种植及种植形式。新建种植屋面必须进行种植荷载计算,既有建筑屋面改造还要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设计师应按本规程的规定设计,并进行荷载计算。对于拟改造为种植屋面的既有建筑屋面,需先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通过检查结构计算书和检查既有建筑屋面改造检测鉴定报告,确定是否满足本条要求。

第2条,“5.1.7种植屋面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且必须至少设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鉴于种植屋面工程一次性投资大、维修费用高,若发生渗漏则不易查找渗漏源与修缮,国外一般要求种植屋面防水层的使用寿命至少为20年,因此本规程规定屋面防水层应满足GB 50345—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一级防水等级要求;为防止植物根系对防水层的穿刺破坏,还必须设置一道耐根穿刺防水层。通过检查设计是否符合一级防水等级的防水设防要求、检查使用的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及其施工方法是否具有符合要求的全项检测报告,确定是否满足本条要求。

4 结语

工程质量管理规程 篇8

关键词:干旱区;设施葡萄;栽培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663.1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169-04

收稿日期:2014-03-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4BAD16B06);国家星火计划重大课题(编号:2013GA8910022);农业部农垦农技推广专项(编号:2013355)。

作者简介:郭绍杰(1962—),男,安徽宿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生理研究。Tel:(0993)6683807;E-mail:guoshj000@163.com。随着国家葡萄产业重心的西移与农业生产结构的产业调整,尤其是设施葡萄栽培面积的迅速增加,研发适合干旱区生产需要的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成果,已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笔者所在项目组在承担国家星火计划过程中,选择在土壤深厚、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力中等或偏下的地块上建设设施葡萄基地,以土壤深厚的沙质壤土、砾壤土为最佳选择。基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1],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2-3],集成创新并推广应用绿色设施葡萄综合栽培配套技术,形成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1施肥管理

1.1施肥的原则

遵循NY/T 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依据葡萄生长发育的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使用的商品肥料应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使用或免于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1.2肥料使用基本要求

肥料使用基本要求为:保护和促进葡萄的生长及其品质的提高,不产生与积累有害物质,不影响人体健康;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其中,A级绿色食品禁用硝态氮肥,氮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无机氮与有机氮比例不超过1 ∶1。

1.3施肥标准、时期和方法

1.3.1施肥标准依据不同果园地力、树势和产量的差异性,参考生产100 kg/年浆果需纯氮(N)0.25~0.75 kg、磷(P2O5)0.25~0.75 kg、钾(K2O)0.35~1.1 kg的标准进行平衡施肥。允许施用的肥料种类[4]:有机肥料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炭肥、饼肥、腐植酸类肥、人畜废弃物加工而成的肥料等;微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处理肥料等;化肥包括氮肥、磷肥、硫肥、钙肥、镁肥及复合(混)肥等;叶面肥包括大量元素类、微量元素类、氨基酸类、腐植酸类肥料,限制使用含氯复合肥。

1.3.2施肥时期和方法葡萄每年需要多次施肥,施肥分追肥与基肥2种,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

1.3.2.1萌芽期根据品种长势不同进行追肥,长势中庸类葡萄品种可追施适量氮肥。采用穴追施磷酸二铵和油渣(腐熟,下同),其比例为1 ∶1,施肥量根据土壤情况而定,一般为150~225 kg/hm2。

1.3.2.2新梢生长期由于氮素过多会抑制根系生长,使树冠枝梢徒长而影响花芽形成,生理落果严重,果实成熟迟、着色差、品质下降、果皮增厚。氮过多,使树体内碳、氮失去平衡,形成大量的赤霉素以抑制体内内源乙烯的生成,从而抑制花芽形成,应当限量使用氮肥,可采用叶面肥进行及时补充,在新梢长至4~6张叶时使用氨基酸类氮肥,根据叶面肥料剂型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生长期内喷施2~3次,促进芽眼饱满,枝条成熟。

1.3.2.3花期花前2周选用氨基酸硼叶面肥和氨基酸锌进行补充,以促进花穗正常发育,有助于花期整齐一致,根据叶面肥料剂型使用说明书稀释,在花期内各喷施2次。

1.3.2.4幼果膨大期追施适当的氮、磷、钙肥,采用磷酸二铵、普钙和油渣按1 ∶1比例穴施,施肥量根据土壤情况而定,一般应为150~225 kg/hm2。使用氨基酸钾、氨基酸钙、氨基酸硼叶面肥交替喷施,每种不超过3次。

1.3.2.5着色期根据土壤情况追施钾肥,采用硫酸钾与腐熟的油渣(按照1 ∶1比例)进行穴施,施肥量控制在 150 kg/hm2。叶面肥采用氨基酸钾和氨基酸钙交替喷施,根据叶面肥料质量并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着色期内各喷施3次。

1.3.2.6更新修剪期断根施肥,在修剪结束后追施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腐熟羊粪75 m3/hm2),并与磷肥、钾肥、硼肥(磷酸二铵150 kg/hm2,高纯硼7.5 kg/hm2)混合施用,采用40~60 cm 深的沟施方法。

1.3.2.7修剪后萌芽期根据品种长势不同,中庸类品种可追施适量氮肥。穴施追肥磷酸二铵和油渣(按1 ∶1比例),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一般施肥量为150~225 kg/hm2。

1.3.2.8新梢生长期限量使用氮肥,限制使用含氯复合肥,氮素过多会抑制根系生长,使树冠枝梢徒长。采用叶面肥进行及时补充,在新梢长至4~6张叶时使用氨基酸类氮肥,根据叶面肥料质量并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在作物生长期内喷施2次或3次,促进枝条成熟,芽眼饱满。

1.3.2.9新梢成熟老化期在枝条基部开始变褐老化阶段,追施钾肥与有机肥,其混合比例为1 ∶1,穴施。叶面肥交替喷施氨基酸钾、氨基酸钙、氨基酸硼,每种不超过3次。

2水分管理

2.1萌芽期

萌芽前后正是葡萄开始生长和花序原基继续分化的时期,及时灌水可促进发芽整齐和新梢健壮生长,此期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

nlc202309030936

2.2新梢生长期

此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过少新梢生长缓慢,过多新梢易徒长,详细观察新梢生长状态,新梢正常弯曲生长为正常,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

2.3开花期

花前如果干旱需浇1次小水,可促进葡萄开花整齐,促进坐果,但在花期不宜浇水,此次浇水一般应在花前1周进行。

2.4幼果膨大期

此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如水分不足,叶片和幼果争夺水分,常使幼果脱落,严重时导致根毛死亡,地上部生长明显减弱,产量显著下降。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

2.5果实迅速膨大期

此期既是果实迅速膨大期,又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对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有重要意义。土壤湿度宜保持在70%~80%。

2.6浆果转色至成熟期

在葡萄浆果成熟前应严格控制灌水,应于采前15~20 d停止灌水,土壤湿度宜保持在55%~65%。更新修剪期,即越冬水施用期,此期是葡萄安全越冬的关键期,必须保证灌水充足,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85%。

3温湿度管理

3.1温度管理

3.1.1休眠解除期休眠解除期的溫度调控与休眠解除日期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应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 ℃之间。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时间因品种不同而相差很大,一般为35~60 d。

3.1.2催芽期催芽期升温速度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其中升温过快会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温度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1周白天15~20 ℃,夜间5~10 ℃;第2周白天15~20 ℃,夜间7~10 ℃;第3周至萌芽白天 20~25 ℃,夜间10~15 ℃。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 d。

3.1.3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时间、花器发育、花粉萌发、授粉受精、坐果等密切相关。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0~25 ℃;夜间10~15 ℃,不低于10 ℃[2]。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40~60 d。

3.1.4花期低于14 ℃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 ℃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此外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2~26 ℃;夜间15~20 ℃,不低于14 ℃[2,5]。花期一般维持7~15 d。

3.1.5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 ℃,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5~28 ℃;夜间20~22 ℃,不宜低于20 ℃ 。

3.1.6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 ℃,低于14 ℃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 ℃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温度调控标准:白天28~32 ℃;夜间14~16 ℃,不低于14 ℃;昼夜温差10 ℃以上 。

3.1.7夏季更新后萌芽期调控标准气温过高,致使萌芽缓慢,以白天气温在20~28 ℃、夜间在15~25 ℃为宜,更新修剪至萌芽期一般控制在12~16 d。

3.1.8新梢生长期调控标准白天20~28 ℃;夜间15~20 ℃,不低于14 ℃。此阶段温度不宜过高,不能超过28 ℃,过高易灼伤叶片和徒长,节间控制在8~10 cm为宜。

3.1.9新梢老化成熟期调控标准白天20~32 ℃,夜间15~20 ℃。此阶段温度温度不宜过高,不能超过35 ℃。

3.1.10冬季更新修剪期至来年升温催芽期调控标准白天2~9 ℃,夜间2~5 ℃,此阶段最高温度不超过12 ℃,最低温度不低于-2 ℃。外界温度高于标准时,可以白天降下保温被,晚上进行通风降温;外界温度过低时,白天可适当升卷保温被,利用自然光照增加温室内温度。

3.1.11温度的调控方法(1)保温技术。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按保温被间重叠15~20 cm正确安装保温材料;在保温被上加护1层防雪膜防止雨雪渗入保温材料,白天升卷至最高点,降帘降至最低点并保证密封严密,也可在棚膜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加装1道防风膜,防止外界温度影响棚膜附近植株;挖防寒沟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采用人工火墙加温或采用秸秆发酵放热等措施,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2)降温技术。通风降温时注意先放顶风,再放底风;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遮阴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

3.2湿度管理

3.2.1催芽期若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会延迟葡萄萌芽,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若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萌芽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2新梢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会严重影响葡萄新梢正常生长,同时影响花序发育;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过高,葡萄新梢生长过旺,并且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3花期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坐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6],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5%~70%。

nlc202309030936

3.2.4浆果发育期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提高产量。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

3.2.5着色成熟期过量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的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60%,土壤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2.6夏季更新修剪后萌芽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

3.2.7新梢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

3.2.8新梢老化成熟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

3.2.9冬剪更新修剪期至来年升温催芽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90%,土壤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1)降低空气湿度方法。通风换气是传统的降湿措施,尤其是室外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水汽,使室内空气湿度显著降低。(2)覆盖地膜。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可显著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3)增加空气湿度方法。主要通过喷水增湿,此方法适用于萌芽期。

4新梢管理

4.1抹芽定梢

萌芽后及时抹除并生芽,去弱留强,优先留取带有花穗的芽孢,每株葡萄留7个结果新梢。当新梢长至30 cm时,及时对新梢加以引缚以培养健壮新梢,并及时摘除卷须。

4.2摘心

对生长势强的结果梢,在花前7~10 d对花序上部进行扭梢,同时留5~6张大叶摘心可显著提高坐果率。

4.3加强副梢管理

结合品种特性和整形要求,加强副梢管理,一般对顶端1~2 个副梢以下的其余副梢留1叶绝后摘心,促使新梢生长健壮和花芽分化。

4.4摘叶与疏梢

摘叶与疏梢可明显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浆果著色,但摘叶不宜过早,以采收前10 d为宜,但如果采取了利用副梢叶技术,则老叶摘除时间可提前到果实开始成熟时。

疏梢:一般新梢留量宜为45 000~75 000个/hm2,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新梢留量,又能保证通风透光;疏梢一般在新梢展叶4~6张时进行。

5花果管理

5.1疏穗

一般在展叶4~6张时进行疏穗,原则是如穗质量超过500 g,1个新梢中庸新梢对应1穗,1个强旺新梢对应2穗或2个新梢对应3穗,弱新梢不留花穗,每个新梢留15~20张叶;如穗质量低于500 g,则1个中庸新梢对应2穗或2个新梢对应3穗,1个强旺新梢对应2~3穗。一般情况下中庸新梢留第1花穗,强旺新梢留第1和第2花穗或只留第2花穗。

5.2整穗

为了获得穗形整齐美观、果粒大小均一的果穗,疏穗结束后须及时进行整穗处理。一般于花前7 d左右进行整穗,应及时去除歧穗、穗肩和穗尖,留果穗中部10~13 cm部分即可。过密小穗要部分疏除;轻掐穗尖或不掐穗尖,由穗尖向基部选留12~14个小花穗。

5.3疏粒

疏粒标准:果粒可以自由转动,单穗质量为400~600 g(红地球除外)。疏掉果穗中的畸形果、小果、病虫果以及比较密挤的果粒,一般在花后2~4周进行1~2次。第1次在果粒绿豆粒大小时进行,第2次在花生粒大小时进行。疏粒应根据品种的不同而确定相应的标准。自然平均粒质量在 6 g 以下的品种留60~80粒/穗为宜,自然平均粒质量在6~7 g的品种留50~70粒/穗,自然平均粒质量在8~10 g的品种留40~60粒/穗,自然平均粒质量大于11 g的品种留35~40粒/穗;红地球保留80~100粒/穗。在修果穗、疏粒的时候由于某些品种,如红地球伤及其果穗穗轴及分枝梗都会影响果粒的生长,因此在疏除花序分枝时不要太靠近花序主轴,疏果粒时不要太靠近花序果穗分枝轴,注意保留一小段“桩”。

5.4套袋

套袋能显著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疏粒完成后即可套袋,纸袋的选择根据品种而定,一般深色品种选用白色纸袋,绿色、黄色品种选用黄色纸袋,对于容易日烧(灼)的品种最好采取打伞栽培,以减轻日烧(灼)。

6整形修剪

6.1夏季更新修剪

对于果实收获期在6月初之前的葡萄品种如夏黑无核等采取完全重短截与重回缩相结合的方法。于浆果采收后,根据不同树形要求将预留作更新梢的原结果新梢或发育新梢留1~2个饱满芽进行重短截,逼迫其基部冬芽萌发新梢,培养为翌年的结果母枝;当完全重短截的枝条和芽已经成熟变褐时,须对所留的饱满芽用10~20倍石灰氮上清液涂抹,以促进其萌发;其余新梢或结果母枝疏除。

6.2修剪后萌芽管理

萌芽后及时抹除并生芽,采用去弱留强,当新梢长至 30 cm 时及时对新梢加以引缚,以培养健壮新梢,并及时摘除须。当选留健壮新梢长至80 cm时摘心,摘心后顶端副梢继续延长生长,其余副梢留1叶绝后摘心,促主蔓充分发育。当顶端保留的延长梢长至40~60 cm时进行第2次摘心,副梢处理同上。依次类推,进行第3、第4次摘心。在新梢生长期,对新梢基部进行扭梢可显著抑制新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

6.3冬季修剪

回缩修剪:根据枝条成熟度,剪口粗达0.8 cm直径,留芽2~3个作为来年结果母枝。

7病虫害防治

7.1病虫害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7]。农药品种选择、施用方式及其限量应符合NY/T 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nlc202309030936

7.2防治基本要求

在AA 级绿色食品生产中规定必须使用生物源(微生物、动物、植物)农药及部分矿物源(硫制剂、铜制剂)农药;禁止在上述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在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明确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及具“三致”作用的农药和限用的化学农药[8],并规定每种化学农药在1种作物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1次,以确保环境与食品不受污染。其他低中毒农药的使用方法(施药量、施药方法、休药期)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葡萄品种和脱毒苗木,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植物检疫制度执行。根据品种特性,采用科学的栽培方式和架式。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留蔓、留穗,控制产量;加强夏季蔓管理,提高果园通风透光度。加强中耕除草,科学肥水管理,促使树体健壮,增强树体自身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实行全园果穗套袋技术。安装诱蛾灯诱杀害虫,保持果园清洁,随时清除病枝、病叶、病果粒等带病虫枝体和杂草,并销毁或深埋。

(3)生物防治。在葡萄园中放养天敌,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果园中害虫。

(4)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最后1次用药距离果实采收的时间)要求使用。化学农药使用情况做到严格、准确记录。

7.3设施葡萄主要真菌病害及虫害防治措施

(1)根癌病。食用白醋稀释至pH值为7为止,用碎布蘸取,绑缚在患病部位。待病变组织脱落,收集后焚烧处理。

(2)穗轴褐枯病。在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施2次为宜。

(3)灰霉病。在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使用40%嘧霉胺悬乳剂1 000倍液各喷施1次,安全间隔期10 d。

(4)霜霉病。用25 波美度波尔多液200~400倍预防,全生育期最多使用3次,安全間隔期10 d;80%~260%乙蒜素叶面喷施3次,安全间隔期10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5)白粉病。2%抗霉素120水剂200倍液在其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15 d;2%石硫合剂制剂200倍液在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15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6)二星叶蝉。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于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21 d;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于生长期最多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7)毛毡病。1%甲维盐乳油2.0~3.3 mg/L喷雾,生长期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21 d,使用方法是全园树体喷布。

8采后处理

8.1采收前的要求

果实在采前30 d应停止施氮肥。在采前10 d停止灌水;采前遇雨水,则应延迟采收。葡萄采收前15~20 d停止打药。

8.2采收时期的确定

含糖量依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不低于18%,酸度在05%以下,果实颜色达到品种特有的色泽,果肉由坚硬变为硬脆,且富有弹性,具本品种特有的风味。

8.3采收

(1)树上修剪,一剪入箱。(2)分级包装。须在果园交通便利、遮阴、通风处搭建工作棚和检验分级工作台,以保持工作台的环境整洁,采收实行流水线作业。(3)剪穗、运输、修穗分级、装箱,要分配好劳力,严格按照果品分级技术标准进行分级装箱,不能出现以次充好和缺斤少两的现象。

8.4快速预冷与贮藏

葡萄运至冷库后要打开袋口,在-1~2 ℃条件下进行预冷,使葡萄的温度尽快下降。当温度下降到0 ℃时,将保鲜剂放入袋内,然后扎紧袋口,在(-0.5±0.5) ℃条件下长期贮藏。

参考文献:

[1]刘旭宇. 绿色食品绿茵牌鲜葡萄生产技术规程[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91-692.

[2]郭绍杰,陈庆良,单鸿臣,等. 新疆设施葡萄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98-98.

[3]芮东明,张锐方,汪智明,等. 葡萄水平棚架式栽培技术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167-168.

[4]郭绍杰,李胜皆,张勇,等. 鲜食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J]. 落叶果树,2006,38(2):34-37.

[5]冯万富.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J]. 乡村科技,2012(9):22.

[6]孙锋,肯吉古丽,苏来曼,等. 吐鲁番设施棚架葡萄栽培技术规程[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5):39-41.

[7]李红阳,陈志谊,周步海,等. 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治规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129-130.

[8]王金中,陶明建,王士运. 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操作规程[J]. 果农之友,2006(11):19.唐泉,曹荣祥,童晓利,等. 温光处理对红颊草莓花芽分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73-174.

上一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书籍下一篇:心暖的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