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精选10篇)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1
玉林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继续以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管理,提高全校教师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能力。在学科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意识与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开拓、发展、务实”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人文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与途径,努力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支持平台的研究性、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加快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关系。帮助其他教研组做好学科整合研究,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将优秀的课堂教育案例、课件、练习设计等共享。并通过组织优秀课例、课件、教学设计、主题资源等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对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安全。健全网络管理工作制度,维护学校网络软件,保证校园网络的文明、健康运转。切实抓好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专用场所管理及教学设备与软件资料的登记、保管、维护、更新和使用等工作。进一步健全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切实加强物防、技防和人防。认真做好信息化专用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育研究,继续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转变”、“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主题,主动探索实施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师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人文课堂 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保证新课标的落实,确实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教研组将作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加强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备课中注意情境创设及设计意图的确立。组内集体研究、备课、说课、评课。
(二)积极促进学科整合、做好新老帮教 本学期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搞好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以教研组为龙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提高各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的整合。
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学科的特点,积极做好新老帮教工作,及时对新进教师进行媒体使用方法和设计制作以及使用效益的培训辅导。及时研讨,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否帮助落实教学目标,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不断分析、总结和贯彻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
配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掘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实行分层次教学。
(四)关注信息安全管理
关注办公室、教室和专用教室信息设备的正常运行状况,及时排除故障,保障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教科研活动。并做好计算机、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工作记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研组管理组织工作。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2
1 翻转课堂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所谓翻转课堂, 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 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转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巩固练习;课中学生先快速测试, 后分小组进行与主题相关的实验, 以实现知识内化。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实施的关键在于校园网络Wi Fi覆盖及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搭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目前正在试行该模式教学, 借助信息化教学比赛平台搭建《汽车故障诊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可实现翻转课堂的两个阶段的教学, 同时实现课后知识拓展。
2 信息化技术对翻转课堂实施促进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背景下,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学习资源, 实现课前知识积累, 缩短课堂讲授时间, 加速知识内化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汽车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实施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 开展“课前导预习, 课上导学习、课后导拓展”的教学活动。以卡罗拉空气流量传感器故障诊断教学为例, 介绍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该教学任务采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同时借助《汽车故障诊断》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汽车发动机故障实训》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信息化资源和手段, 完成以丰田卡罗拉汽车空气流量传感器故障引起的汽车发动机故障现象认知、分析、诊断及排除的完整工作过程, 解决学习困难, 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实车故障诊断技能比赛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1)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时互动, 掌握学生预学习动态调整备课。依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实施教学, 完成既定教学任务。首先要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然后按照教学设计准备好与本次课相关的教学素材, 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备课。备课内容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内容主要涉及导学任务书、微课视频, 预学习资料, 预习测试题作业以及在线讨论话题等。课中备课要基于教师通过平台互动对学生课前预学习情况了解展开, 控制好课堂组织及实施环节, 针对不同学习层度的学生进行答疑和知识讲授, 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作业。比如, 《空气流量传感器故障诊断》教学实操环节, 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设置不同难度的故障让学生进行诊断, 通过教学平台实现即时评价, 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重难点,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 借助网络资源、信息化技术加以突破。课后拓展依据学生掌握程度, 分层次设置知识链接及拓展学习内容, 在网络平台开设讨论组, 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2) 信息化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体现。网络教学平台汇集了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电子教案等学习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远程网络学习、作业、考试等功能。教师通过平台将全班按照学习能力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通知学生进行预学习, 在《汽车故障诊断》学习平台上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摸底, 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快捷交流, 提高了师生沟通效率。学生通过《汽车故障诊断》课程学习平台, 完成预学习, 拓展了学习空间, 体现了自主学习, 实现了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同时, 平台中的课前测验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统计, 为课堂教学准备提供依据;利用《汽车发动机故障实训》软件进行实训演练, 任务具体化, 降低学习难度和实训成本。
3 信息化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空气流量传感器故障诊断》课堂教学实施中,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播放案例视频, 创设情境, 导入教学内容;教学平台软件检验课前预学习效果, 教师对提问学生进行屏幕控制, 一对一的差异化指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课堂信息化沟通,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大量数字化资源及仿真教学软件实现理实一体化学习,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 有效突破重难点:比如通过卡罗拉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实物及三维仿真工作原理动画, 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感性认识, 理解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汽车发动机故障仿真实训软件进行虚拟故障检修并反复练习, 熟悉故障检修流程, 将实物操作虚拟化, 达成实训目标, 提高学习效果;景格仿真实训软件后台进行虚拟故障诊断进行记录评价, 实现即时评价, 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平台上播放预先录制好的标准化故障检修视频, 让学生树立规范化操作意识, 安全意识, 对比自己虚拟排故的学习过程, 强化知识吸收和技能提升;实车操作故障检修技能考核, 采用大赛标准, 利用网络摄像头监管考核过程, 并通过教学平台完成故障诊断报告的填写, 通过平台反馈考核结果;网络课程平台教学资源中上传各类车型故障案例, 应用于课后拓展学习, 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训练, 巩固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课程平台对课后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并检查课后作业及测试完成情况。
教学实施过程注重采用QQ群、微信、蓝墨云班课手机APP、三维仿真虚拟实训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功能特点, 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 利用QQ群可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为突破难点、答疑解惑提供有利条件;利用群共享、相册等, 可以更快捷地传播教学信息, 学生用起来很方便, 积极性也很高;搜索引擎、汽车论坛、网上讨论等, 也都已经成为相互学习交流的延长线。巧用手机智能化功能, 通过手机无线网络传输微视频等学习资料, 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手机进行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相关的手机APP软件, 获得更加灵活的手机在线学习渠道, 一般作为其他学习方式的辅助和补充手段。学习者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录像、上网、收发邮件等功能, 和教师、专家等进行资源交流、分享, 学习等。当然, 教师可通过手机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和再反馈,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4 结束语
总之,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有力支撑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 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不断提高汽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 更好地实现了翻转课堂。微课视频、三维虚拟仿真软件、网络教学资源、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APP学习软件等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 有效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发现,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堂, 学生更容易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汽车专业
参考文献
[1]韩维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7) :89-90.
[2]张建礼.QQ群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0) :64-65.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教育 信息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設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4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落实商州区教体局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砚池河镇九年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为两翼,驱动我校实现教育强校的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建设
组
长: 张思喜
校
长 副组长: 鲍振华
副校长
成员: 周忠安
教务主任
陈师斌
总务主任
吉
亮
教务主任
王道全
计算机教师
三、总体目标
使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到2016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区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到2016年底,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备计算机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满足日常备课需求;三我校为每名教师提供电脑,为教师研修和日常备课提供方便;四是到2016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3、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把我校建设成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并发挥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4、加快“人人通”平台的管理和使用,提升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校在制订实施方案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步实施。
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区”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到2016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2014年12月至2014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为我校教师配备电脑,组件电子备课室,申请、验证人人通使用平台。
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我校实现班班通教学,使得教师授课方式得以转变,课堂信息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2016年秋季开学至2017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我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一步升级,把学生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打造智能化校园。
(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教育资源库和我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指导各科教师配置急需的教学资源,鼓励各班开发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到校教育资源中心。通过镇、区、市、省、全国的互联互通,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条件限制,使全校中小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课程资源建设,解决我校课程开不齐和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
具体措施:
1、我校抓紧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资源网),指派至少一名以上的专(兼)职管理员,通过购买、收集整理有关素材(文档、视频等)自主研发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师研修资源的建设;不断充实、维护学科教学资源库,使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每学期增加新资源量,为信息化应用推进提供资源支持。
2、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及时上传到学校教导处,教导处及时收集整理审核,把优质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教师课件上传率不得低于课时总数的80%,课件上传率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学校定期组织评比活动。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认真负责的电教管理员队伍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加强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解决好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认定问题,同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我们要利用好太和县教育区域资源的优势,大力研究,敢于尝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课程实际,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5
--“十五”期间,全国残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呈快速发展趋势。技术应用环境覆盖全国,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队伍扩大。
--80%的省级残联完成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网站建设;85%的省级残联积极推广使用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全国已有200余个不同形式的残疾人网站,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宣传平台和信息资源集合地;80%的省级残联实现统计数据到县,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为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逐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基层服务体系。
--连接现有省级残联局域网,建立覆盖全国省级残联的广域网。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残疾人工作业务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中国残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共享。
--制定网站建设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残联系统互联网网站建设。
--优化完善残疾人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制度管理和统计台帐建设。
--组织和推广信息无障碍技术与应用。
三、主要措施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省级残联至少配备3-5名专职技术人员,地市级残联至少配备1-2名专职技术人员;加强各级残联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普及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切实有效地提高残联系统计算机应用整体水平,保障各级残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需求。
--中国残联制定全国残联系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负责整个网络平台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省级残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完善适应残联业务需求的骨干网,积极推进地(市)以下残联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局域网建设的省级残联应尽快实现与中国残联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未完成的省级残联,应加快局域网建设,尽早实现与中国残联的网络互联。
--整合残联系统现有业务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全国残联综合业务数据管理平台;继续做好“十五”期间业务数据库的推广应用与维护;制定残联系统数据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保证各级残联与中国残联之间的数据正常交换。
--配合重点业务领域做好信息化技术保障工作,完成2010年残奥会残疾人体育综合数据库建设。
--继续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市、区、街的信息网络;欠发达地区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网络,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定点城市要建立残疾人求职、招聘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负责向上级网络提供数据。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残联信息资源。中国残联规划制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整体框架、管理目录和管理办法,承建全国残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各省残联负责本省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落实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
--建立残联系统互联网网站建设指标体系,规范各级残联互联网网站建设,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加强各级残联互联网网站的自身宣传与推广,增强网站与媒体的合作与联系。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6
一、概述
1.项目名称:“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2.申报学校概况
宜章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是一所由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双重管理的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4000O。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2427人。77名教职工,其中本科学历45人,占65.2%,小学高级教师40人,占58%,省级优秀老师1 人,市级教学能手2
名,市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校长及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黄丽萍同志被评为郴州市优秀校长及市级骨干教师,由她所主持研讨的省级课题《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获省级优秀奖,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市级一等奖。
学校自创建以来,就确立了“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让学生抬起头来做人”的教育理念,教育质量一直稳居全县前列。办校十余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省级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市级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市级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市优秀少先队集体,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市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市优秀教研组(语文)、市新课程改革样板校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
学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积极推广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师资培训与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成立了电教中心,目前,学校拥有2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33间教室安装“班班通”多媒体设备,30余台教学办公计算机,学校教师人均手提电脑1台,学校还拥有电脑室、图书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校园网络中心等信息化设施,从硬件上保证了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自“十五”以来,连续承担省市教育技术研究规化课题,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十・五”课题《小学自然课件的开发》获省二奖,“十一・五”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市级一等奖,“十二・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全校形成了崇尚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和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机制,培养一大批信息化素养优良的科研型教师。
3.试点工作目标、内容和期限
(1)工作目标
①以“微课程”的制作为基础,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收集与整理,逐步形成“微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并最终形成“微课程”建设的一般策略。
②通过“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微课程”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最终实际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③通过“微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同时,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
(2)工作内容
①“微课程”资源库建设。以语文学科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为基础,以认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学科知识为切入点,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收集、整理与运用,逐步形成“微课程”资源建设库。
②“微课程”发布平台建设。在“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以校园网站,移动校讯通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微课程”发布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③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微课程”的需求并最终形成“微课程”建设的一般策略。
④“微课程”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 ”微课程”使用,逐步形成“个性化”、“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课程”条件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一般策略。
⑤通过对“微课程”建设与运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研究,探寻“微课程”在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所起的积极作用。
⑥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实现“微课程”建设与运用的社会效益。
(3)工作期限
“微课程”建设与使用的研究,预计试点研究工作期限为三年,即5月至6月。
4.试点工作预算及资金来源
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应用,预计三年学校需要研究经费100万左右,其中硬件设置预计60万,占60%,软件设置预计30万,占30%,课题研讨,人员培训,观摩学习,组织实施预计10万,占10%。其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公用经费,预计教育信息化经费占教育公用经费的30%
二、试点项目立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选题背景
微课发端于微博,自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我们认为,微型课程是一个小容量的学习专题,这个专题或是学科课程相对独立的某个单元、某个概念、某项技能,或是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或是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探究活动等。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微型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若干微型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某个知识或形成某项技能。
微课发展到现在,以其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备受师生欢迎。然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却也发现“微课程”建设与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微课程”建设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微课面言,目前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而就整个微课教学资源来说,非常的零散,还未真正成型,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资源或平台,供教师们借鉴参考。二是一些中小学生教育网站,尽管具有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等视频教育资源,但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很难再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重复的学习。学生无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205月,我们就目前网络教育进行了一项调查,我们在我校四,五年级抽取6个班级,调查家庭能上网的学生300人。调查问题有三个:你是否在常上专题学习网站学习?你是否在网上收看过教学视频?你是否在网上查阅过学习资料?回答“是”的比例分别为16.5%、10.7%、30.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网络教育方面还只局限于查阅资料,而对专题网站学习,观看教学视频等“个性化”学习方式则是微乎其微。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我们的设想通过“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更有趣、更有效的开展“个性化”、“主动性”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试点工作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所代替。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探索过程,并因此获得丰富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知识与技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呢?微课的出现,恰好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它既能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又能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3.试点工作可行性分析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以其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备受师生欢迎,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其次,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正受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并已初见成效,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微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运用,以及微课程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作为市级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我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课题研究团队,能够对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观察与研讨,以确保试点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试点工作目标和任务
(1) 以“微课程”的制作为基础,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收集与整理,逐步形成“微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并最终形成“微课程”建设的一般策略。
(2) 通过“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微课程”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最终实际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3) 通过“微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同时,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
2.试点工作实施原则
(1)先进性原则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7
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地位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其教学效果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效果出现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如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各类创新教材的出版,其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既能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论,又渗透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益经验的;各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各种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的出现以及各类主干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新方法。而上述研究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差异教学的理念,根据学生水平层次不同,使用多层次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学习变成主动的能力提高和拓展。本文试图探讨利用差异教学理论来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1 差异教学理论
1.1 什么是差异教学
关于差异教学,国内论述较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是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一书中将“差异教学”阐释为“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差异教学专家汤姆林森认为“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差异教学的思想理论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此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随着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提出,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坚实。
1.2 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本的差异教学,既为教学本身所需,也是培养信息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掌握程度有差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性等因素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也要采用差异教学。差异教学理论的实施目前主要体现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1.2.1 学生分层策略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曾指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学生除了具有其它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二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三是学习风格尤其是认知风格的差异。四是学生课后实践机会的差异。教师要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所体现出来这些特殊差异进行抽象描述,设计不同分层的学生模型。
1.2.2 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策略
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实施差异教学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实施差异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层策略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理想发展区”,依据教学纲要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建构。
1.2.3 辅导分层策略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予合适的辅导帮助,挖掘“差异资源”,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要采用分层策略。
1.2.4 课堂作业分层策略
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业一般是在学习了某一知识模块或某几个知识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或作品制作,以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做。作业既要结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提高。
1.2.5 学习评价分层策略
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也要依据他们的不同能力层次和与此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并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对于已经达到预先设定的最近发展区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要求,鼓励他们向理想发展区水平努力。
2 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2.1 案例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选取高职一年级的三个平行班进行实验(一班和二班进行差异教学,三班不采用差异教学方式),选取的信息类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理想情况下,三个班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水平,智商和情商水平,个体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其次,三个班采用相同的老师,教材和计算机实验平台,尽量确定“差异教学”为唯一变量。最后,确定两大类的差异教学实施方案: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交叉使用,以求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使差异和共性共同发展。
2.2 学生差异分析
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在进行差异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学生的个体差异评级分析,为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提供直接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依据。教师对学生差异的了解,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试法、访谈法。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进阶层和发展层。学生分层的确定是通过差异分析确定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自愿原则。对于基础层,以“打基础,学技能,树信心”为主;对进阶层,在打好基础同时,以“提高度,促发展,定方向”为目标;而对于发展层的学生而言,有其更高的要求:“展个性,求创新,出成绩”。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时,体现出差异特性,即分层教学内容任务,分层考核标准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础层和进阶层可放在课堂上讲解和指导,其重点和难点应该突出,传授知识时尽量避免单纯的讲授,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效率。同时要加强互动,让被动的学习知识变成主动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发展层可应用多种手段,如在实验课上进行单独辅导,课后开展兴趣小组,同时采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同时也要根据需求适当拓展到教材外的内容,给学生提供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制定好相应教学计划,同时设计好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标准,让学生清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各自学习层次的要求和目标。
2.3 差异与共性的发展,弹性分组教学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适时进行分组教学,即分层中有分组,分组中有分层。以往,开展差异教学时,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容易分开进行,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将二者统一起来,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弹性分组,是指学生的分组不是固定的。弹性分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智能差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分组。在进行分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同时通过组内学习,组间学习和师生互动,让学生们既自己动脑进行了思考,同时又能学习到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共性和个性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多方面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课程差异化教学效果分析与结论
差异教学实施近一年,通过对高职一年级三个平行班两个学期平均成绩的统计可以看出,进行了差异教学的一班和二班的平均成绩中,优秀的学生比例明显优于未进行差异教学的三班,同时,三班出现了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差异教学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各层次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多方位思考和学习。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介绍了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多样化分层教学和弹性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差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发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此方式切实可行,对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弹性分组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美]Howard Gam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话出版社,2004,(12).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8
关键词:飞机构造基础;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124-02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飞机构造基础》是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飞机结构、载重与平衡、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操纵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防火系统和防冰排雨系统等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均非常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施教学有利于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几个难题:(1)克服课堂课时不足,利用信息化技术中的网络课程,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克服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较难理解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中的动画和视频,可以将理论的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3)克服实训资源的不足,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传统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来完成,利用信息化技术中的模拟机,则可在模拟机上开展实训,从而实现“车间+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由于《飞机构造基础》内容过多,在此,我们选取“现代飞机的液压源系统”这一部分来阐述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依据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现代飞机的液压源系统”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系统的作用、组成、运行、勤务及排故。其中,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是基础,是为了最终能实现对系统进行勤务与排故,因此,将基础夯实掌握好系统的组成与运行,就是重点,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实现勤务与排故是难点。
(二)教学实施
明确了教学目标与内容后,我们通过以下八个步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完成“思中学,学中思;做中学,学中做;师为辅,生为主”的教学过程。
(1)网络平台引导,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发布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页,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前自主学习。
(2)点评作业,案例分析,观看视频,引入课程。进入课堂后,对上堂课的作业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突出问题的点评,来引起同学们思考自身作业中的问题,随后,利用视频来演示液压系统的用户系统的工作过程,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直观的掌握了液压系统的作用。
(3)系统组成,动画演示,问题引导,把握重点。对照电子手册中的系统原理图,将每一个部件用动画来演示内部的工作过程,将原本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具体,动态,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此处重点内容
(4)系统运行,行动导向,CBT辅助,突破重点。借助CBT软件,以液压油的流动为导向,将系统各部件串联起来。同时利用CBT软件模拟部件失效后,系统压力的变化,使学生更加明确上、下游之间部件的关联,使之在脑海中成为一个整体。
(5)系统勤务,情境教学,查阅手册,明其原因。我们假设处于飞机航前检查的情境当中,要求学生在手册中找出液压系统勤务的工作内容与步骤,并借助模拟机来模拟实施,同时要求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勤务工作,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进行。
(6)系统排故,任务驱动,模拟实做,难点变易。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模拟机上自行排除教师所设置的简单系统故障。
(7)课程总结,交流互动,疑难解答,巩固所学。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简单的总结,教师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来巩固本次课程内容。
(8)网络平台互动,课后自主学习。课后,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继续与学生互动,并发布课程相关信息与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
三、课程的考核方式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具体而言,知识考核主要由学习页,课堂问题等方面来反映;能力考核主要考核手册的使用,排故的效率,团队中的作用等来反映。此项由同一团队的成员互相给出,因为他们是最准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个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否具有团队意识,是否具有分享意识等,具体从各个讨论阶段来反映;职业素质考核主要考核是否养成机务工作作风,具体从课后练习中的故障设计及排除步骤等来反映。
四、总结
经过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问题由原来的厌学、畏学转变为愿意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机务工作作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化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如视频、动画的制作,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模拟机项目的开发,这些内容也需要教师们持续不断的投入精力与激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多方协作,才能将信息化教学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宋静波.飞机构造基础[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2]房德方.信息化教学设计《听觉器官及其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3]张玲丽.《通信电子线路》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4(6).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9
本提纲用于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调研对象是院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1.总体问题
a.贵校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改进教学、提高师生教学灵活性、降低成本、其他原因。
b.贵校信息化教学体现在哪些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制作电子讲稿(PPT),录制视频课程,利用网络提供学习材料,网上答疑讨论,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试,其他。
c.有无明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目前有哪些模式? d.信息化教学如何在贵校兴起的?
e.在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和挑战? 2.计划与策略 a.实施计划
i.贵校是否已制定了有关信息化教学的文件?如果有,请列出。
ii.谁在推进校园内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课程教师,其他?
iii.信息化教学实施计划是否在学校教师中交流沟通过?如果是,如何沟通的?
b.实施策略
i.学校是否有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如果有,包括哪几项? ii.学校是否有办法来衡量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进程?
iii.信息化教学受哪些外部影响或约束?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同行学校的作法、媒体观点、专家观点,其他? 3.组织与管理
a.教学组织模式
i.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否明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果有,请解释一下。
ii.课程开发模式——学校是否有信息化课程开发模式?若有的话,什么模式?
iii.吸引教师参与——如何吸引教师们参与信息化教学? b.传统面授课程和信息化课程的关系
i.教师——开设信息化课程教师是否同时还在开设另外的传统面授课程?
ii.学生评价——学生对信息化课程的评价与对传统课程的评价一样吗?
c.激励机制 i.教师激励——对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是否提供奖励措施?如果有,包括哪些?升职、提供经费、提供设备、在衡量教学工作量时,信息化教学权重高于传统教学?其他。
d.评价策略
i.是否已有制度性评价方式以评估全校范围内信息化教学的预期效ii.iii.果?
目前是否要求教师报告信息化教学的进程、适用性、质量?以何种形式报告?
目前是否要求学生报告信息化教学的进程、适用性、(或者)质量?以何种形式?
4.支持与保障措施 a.技术设施
i.校园网络、计算机及其它相关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教师日常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
ii.校园网络和计算机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信息化学习需要? b.服务机构
i.是否有专门的机构维护校园网络、计算机及其它相关设备?有几个专门人员?
ii.是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教师的教学和技术培训?有几个专门人员? c.教师教学发展
i.对于已经决定采用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教师,能够为其提供哪些有效的技术和教学支持?
ii.关于日常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否对教师进行过培训?如何培训? iii.如果已经开展了初始培训,是否还为教师准备了后续的或者常态化的经验分享会?
iv.未来是否有计划增加这种支持?采取哪些计划? d.对学生的支持
i.对于选择信息化课程的学生,需要提供哪些支持? ii.在信息化课程中,能为学生实现哪些支持? 5.最后问题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 篇10
摘 要: 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给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实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能放大移动互联网对教育领域的正面影响,这种信息化教学理念能实现教学课堂完全翻转。为了保障这种信息化教学顺利实施,可围绕校园文化、移动在线课程、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采取必要措施,这些具体的实施策略能解决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3-0059-03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学生从知识的获取到知识转化的全过程。此过程中,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很难主动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相关素养。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能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教学课堂完全翻转。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能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能改变过去各学科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使原本孤立、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重组;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移动在线课程辅助教学还可以弥补师资不足和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因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剖析
1.信息化教学的起源和演进
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早在1993年就由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提出了。在这一计划中,美国政府将IT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计划。20世纪末开始,“信息化教学”等相关概念正式出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文件中。
我国信息化教学发展20多年来,其所采用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更加深入研究而不断创新。通过创新和变革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正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逐渐完善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终端普及条件下提出的,是对信息化教学的一次重要创新和变革。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特征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移动在线课程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分为轻度辅助教学、中度辅助教学和重度辅助教学。轻度辅助教学,教师仅仅将其作为课堂管理工具,借助其完成签到、选人和发布问卷等。因为学生不能借助其完成课前预习、课中查资料和课后复习,课程教学形式依然是传统教学。中度辅助教学,教师在使用时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移动在线课程的课堂管理功能,而是借助其完成一部分教学任务,如进行课程内容展示、资料分享、发布话题和布置作业等。在重度辅助教学中,移动在线课程是作为一种能打破时空局限的工具发挥作用的,能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的延伸。学生借助其完成?n前预习、课中查阅资料和课后复习等。教师借助其完成课堂管理以及与学生的各种互动。教师随时在PC端查看移动在线课程的访问情况,实时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特性
信息化教学平台功能决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性。麦可思平台、学习通平台以及微课平台,均能实现打破时空的局限,随时随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机会。学习通平台能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教学资源、教学进度、教学对象等的综合管理。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低门槛使用的普惠性,适用于任何课程的通用性和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高效性。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策略
1.校园文化策略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和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包括校领导及职工在内,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它们彼此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3]。
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合进校园文化是保证这种信息化教学改革有效执行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策略可为这种信息化教学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其可操作的具体内容有:(1)建设数字化校园,继续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网络布局、服务器的架设等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信息化平台、相关数据库等配套软件建设。(2)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争取推出定向流量包。通过建设4G(甚至是5G)基站以及依托于建筑物和光纤的无线热点,达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畅通的教学渠道。与通信运营商协商,给校园师生提供廉价优质的定向流量包服务。(3)争取给师生配备专用的学习习近平板电脑。通过招标采购、植入教学APP的方式,给师生配备专用教学用平板电脑等设备。师生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工具有保障,就可大大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程度和深度。(4)定期举办移动在线课程竞赛。众所周知,提高课程质量的最佳途径就是举办比赛。在竞赛的驱动下,教师既稳步提升了自身水平,也逐步提高了在线课程的质量,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校园文化策略能解决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以下问题:(1)因为没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导致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要素缺失问题。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基石。(2)因为缺乏宣传力度导致部分师生对信息化教学存在认知障碍。如果通过各类信息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号召师生广泛参与,培育一种独特的信息化教学文化现象,就可以打破信息壁垒。(3)因为管理层不够重视导致的推进信息化教学缺乏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项目上,这两项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4)因为师生不够重视导致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不成规模的问题。应通过教学骨干带头参与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等形式吸引全校师生的注意力。
2.移动在线课程策略
移动在线课程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对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产物。移动在线课程的品质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实践表明,优质的移动在线课程用于辅助教学,能实现教学课堂完全翻转,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移动在线课程策略是指通过提升移动在线课程品质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实施,其可操作的具体内容有:(1)优选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移动在线课程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试用、部分购买等形式进行评价,挑选其中的优质模块作为合作内容。(2)不断优化课程,优选课程内容和优化课程素材。在定期扩充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可开通课程即时评价机制,对评价不高、内容不佳的课程及时进行诊改,以保证移动在线课程的品质。
移动在线课程策略能解决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以下问题:(1)因为课程建设不能坚持持续改进出现的课程中途夭折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和专人负责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持续的改进更新。(2)因为没有开辟专门的研究领域导致的课程不能标准化问题。应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对每门在线课程都应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严格在标准下进行在线课程制作。(3)因为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导致的课程功能没法拓展问题。应想办法对现有平台进行改造,或者引进更加专业的平台,保证课程功能按实际需要逐步拓展。
3.教师策略
教师是移动在线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认同移动在线课程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顺利推广的关键。
教师策略是指围绕教师的角色做工作,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实施,其可操作的具体内容有:(1)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学资源信息化能力和在线课程制作能力是信息技?g环境下教师的必备技能。(2)大规模组建课程组,用一个团队完成单个教师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技术层面和教学层面的人才整合组建课程团队,实现在线课程制作的流程化。(3)适当降低教科研立项门槛,让青年教师有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政策激励和教学骨干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当然,降低门槛不是牺牲质量换规模,对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评价标准不能变。
教师策略能解决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以下问题:(1)因为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的课程建设任务难以完成的问题。通过建立专业的制作团队,将一个整体的任务分配给多个教师,让每位教师完成自己所擅长的一部分,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2)因为教师没有机会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导致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缺失问题。一方面要组织相关技能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在线课程制作。(3)因为青年教师缺乏锻炼机会导致的信息化教学教研能力难以提升的问题。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应给予高度关注。
4.学生策略
学生是移动在线课程的用户,是教学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校园里成长过程中,应了解校园文化,要掌握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学生策略是指围绕学生的角色做工作,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实施,其可操作的具体内容有:(1)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对智能设备和网络的认知。(2)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搜索资讯信息和使用信息化教学APP。(3)定期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访谈活动,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
学生策略能解决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以下问题:(1)因为学生对智能设备认识不正确导致的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一方面要倡导绿色上网的观念,告诉学生网络的用途不仅仅是打游戏;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利用手机搜索资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因为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学导致的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这种信息化教学实践初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把提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3)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隔阂导致的学生心理障碍。消除沟通隔阂,可避免因为误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三、结语
用移动在线课程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有难度的复杂工作,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综合论证。校园文化策略、移动在线课程策略、教师策略和学生策略是保证这种信息化教学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举措。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策略都会导致这种信息化教学改革遭遇挫折,只有这四大策略同时起作用才能保证这种信息化教学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推荐阅读:
福台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07-14
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10-10
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09-05
信息化外环境实施方案09-29
工程项目信息化上线实施办法10-14
实施CRM系统要注意信息化安全08-13
关于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2-18
信用信息实施细则07-28
信息安全工作实施方案07-07
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