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通用8篇)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XX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关键词: 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为明确我县政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重点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数字商都”这一总目标,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政府内部运作机制,充分整合我县信息资源,加强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企业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互通,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效能,努力建设公正透明、办事高效的政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的建设原则开展我县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信息化。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示范引导、组织协调和营造机制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人才共同参与信息化建设。
(三)立足应用、务求实效。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重点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和效果明显的项目,积累经验,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五)资源共享、安全可靠。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六)统一标准、有序发展。要以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
三、总体目标
继续完善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引入政府网站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以县政府门户网站为主,各单位二级子站和相关网页为辅的综合门户网站;形成对内沟通政府与公众,对外宣传介绍商都的信息平台;逐步建设县乡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并在此基础上,待条件成熟后开通政府办公资源网,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向政务活动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办公迈进,初步建成“电子政府”;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重点建设县域经济、乡镇发展农牧业、工业、招商引资、教育、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10个数据库。
四、建设任务
(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大信息整合力度,由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牵头,由各单位出
资,采取政府采购方式,统一配套电脑、电脑桌等专用办公用品;与网通公司协调,为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全部开通互联网并统一开通专用邮箱,采取电子邮件发送形成,实现各单位信息报送网上传输。
以县政府门户网站为平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域名、统一服务器托管,指导有关部门建立专业网站,作为县政府门户网站的二级子站。
(1)县域经济网。由统计局和发改委承办,网页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全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历史年鉴、主要经济指标历史年鉴等,并链接到县政府门户网站,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2)乡镇门户网。由乡镇筹资,在信息办帮助、指导下完成乡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农牧业实用技术以及上级及我县出台的一系列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针、政策,公开政府信息,进一步改善乡村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农牧业信息网。由县农牧业局筹资建设,建立“商都县农牧业信息网”,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并搞好更新维护。充分利用农牧业信息平台,宣传农业政策法规,发布农业企业、农产品和劳动力转移信息,逐步实现网上交易、网上转移、网上查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积极面向农村开发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生产和流通服务。
(4)教育信息网。充分利用各中小学现有的多媒体教学、局域网设备,由教育局负责全面整合,建成“商都县教育信息网”,实施中学及重点中心小学上网工程,并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上网发布教育信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5)工业企业信息网。由工经委负责筹资建设,建立“商都县工业企业信息网”,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并搞好更新维护,作为商都县企业网络平台,吸引各企业广泛参与,发布供求信息和客户服务信息,开展网上交易,初步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6)招商引资信息网。由发改委、工经委、商务局负责,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内容,并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形成我县对外招商的窗口,吸纳外来资金参与我县建设。
(7)医疗卫生信息网。由卫生局筹资建设“商都县医疗卫生信息网”,并与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在网上公布医疗卫生机构、防疫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行政村卫生室分布情况;农村合作医疗情况,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信息。
(8)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专网
由县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承办,在已开通的计划生育专网的基础上,制作计划生育网页,与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发布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各乡镇、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主要指标,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提升计生管理效率。
(9)社会保障信息网。由劳动、社保、就业局共同筹资承办,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与县政府门户网站链接,并搞好更新与维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发布全县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情况,宣传社会保障政策,为社会提供多种网上就业再就业便民服务,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网络化。
(10)民政信息网。由民政局筹资承办,建立“民政信息专网”,与县门户网站链接,发布全县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困难群体救济、大病医疗统筹等社会福利性事业和优抚、婚姻管理等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和法律、法规及发展情况,网上提供各项工作的办事流程,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二)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在2007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网
通公司,在全县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全部开通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待条件成熟后,各机关内部办公网与县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服务器进行链接,开通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互联互通,实现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的双向传递,逐步将县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市、全区、全国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及办公业务的网上传递。
(三)农村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按照需求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农村经济人等价值链的带动作用,全面推广农村信息入村入户工程。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成综合性农业服务主平台。今年在东南部4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设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服务室。明年在西北部的5个乡镇和部分行政村设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服务室,5年内完成接入211个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信息发布、信息采集互动,建成覆盖全县的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到乡镇、信息进农村。
五、2008年全县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
(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①完成乡镇门户网站建设;
②完成农牧业信息网建设;
③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专网建设;
④完成教育信息网建设。
(二)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协同网通公司,年内开通财政、计生、交通、建设等30个科局的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
(三)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完成大黑沙、十八顷、小海子、七台镇四个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和部分行政村信息服务室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同时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规章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服务业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由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一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并同时出台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纳入目标考核范畴,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和优点,努力营造加快全县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强化全县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信息员培训工作,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网页制作与管理知识和信息收集、发布方法。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县级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服务
1 县级政府门户网站现状
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包括本地概况、机构职能、政务动态、文件公报、政策法规、招商项目等内容。政府部门通过这些栏目进行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存在信息公开不及时、公开内容实用性弱等问题。
在公众参与互动上, 主要体现形式是“领导信箱”和“民意征集”。不少“领导信箱”使用不尽如人意, 存在回复慢、公开少、部门不重视等问题;有的“民意征集”栏目形同虚设, 内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紧密联系。
在线事务办理上, 大多网站仍处于设有“办事指南”等的信息发布阶段, 办事功能较弱。有的可以进行简单的“表格下载”、“网上登记”和“网上审批”服务, 有的只能了解一下办事程序, 还有的仅仅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
在便民服务方面, 较多政府网站仅仅是提供便民查询, 比如公共交通、公积金、话费、电费等的查询, 多数查询为链接, 不能真正起到“便民”的作用。
2 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存在问题
2.1 网站建设栏目设置相似缺乏创新, 内容定位存在偏差
(1) 网站栏目设置相似缺乏创新。按照省、市级规范进行栏目设置, 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按照政府的机构设置提供服务项目。栏目设置如出一辙, 缺乏创新, 为民服务渠道待拓展。
(2) 网站内容定位存在偏差。面向政府客户的服务理念尚未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 网站成为简单的政府宣传媒体, 没有着眼于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动、在线事务处理和网上便民服务四大定位。调查发现, 有的政府门户网站做成了政府机构的“宣传栏”, 主要围绕政府机构和当地社会进行宣传;有的政府门户网站将本地政府领导的活动、讲话、会议作为网站的最主要内容。
2.2 信息公开不及时, 公开内容质量不高, 与部门网站整合度差
信公开不及时。部分单位为了完成检查任务, 存在集中某时间段批量公开的现象, 并随意更改信息生成日期, 造成信息失去了时效性和实效性。
从信息公开的层次看, 基本政务信息较为丰富, 如机构职能、领导分工、政务活动、领导讲话、会议动态、文件公报、政策法规等;深度政务信息提供较少, 如统计数据、各部门办事程序、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政公开、政府采购、项目投资等信息。
经调查, 部分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更新由网站管理员完成, 没有组织或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内容更新工作, 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或信息不全面的现象发生。门户网站与部门网站之间无联系, 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 各部门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可以说, 这些政府门户网站并没有发挥“门户”的作用, 并未做到方便用户。
2.3 公共服务水平待加强, 政民互动没有形成规模
政府门户网站的公众参与栏目的形式比较单一, 并且有的只是摆样子, 公众所需要的网上咨询、网上投诉、反馈等互动性、实用性更强的服务内容还很少, 公众留言回复不及时, 回复率不高, 很多反映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答复。
2.4 在线办事功能弱, 部门之间工作脱节
目前, 在线办事功能较弱, 与公众需求相矛盾。少数的政府网站已经具备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的能力, 多数政府网站的在线服务能力有限, 有的只提供业务介绍和部分表格。现阶段部分政府门户网站还不能真正发挥相应的作用。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办事水平, 推进相关事务实现在线处理, 已经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3 问题对策
3.1 不断完善, 实现“一站式服务”
加强运作, “一站式服务”方式是以公众为中心,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进行并联审批, 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办事服务。
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 要突出方便公众办事, 冲破按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办事界限, 对传统的政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组, 将各部门内部的业务通过政府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与部门间的合作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将政府按部门的业务提升为面向公众服务的协同功能群。注重内部系统的规划与整合, 梳理整合各项办事服务内容, 形成定位明确、方便易用、内容丰富的服务栏目。强化网上不同部门共同办公。网上不同部门共同办公的实现是建立在业务梳理、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再造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 依赖于业务梳理, 不仅要梳理行政许可事项, 还要梳理非行政许可的一些服务事项。通过流程优化和再造, 减少冗余简化程序, 借以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网上串联办理、并联办理或串并联办理程序, 实现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3.2 持续管理, 打造“7×24小时服务”
“不间断服务”即向网友提供每周7×24小时服务。实现“不间断服务”, 重在持续, 一是在网站内容上要持续地及时更新, 二是在便民服务上要持续地提供服务。教案、将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与政府各单位的政务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为社会公众提供诸如交通情况查询、教育查询、医疗保障查询、住房公积金查询等不间断服务。
3.3 提升品质, 实现“网站群服务”
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 以部门网站和所辖下一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基础的政府网站集群, 网站群是网站建设的高级形态。通过网站群的建设, 可以有效整合各部门网站的信息资源, 实现各网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应用。
政府凭借其自身特有的信息资源优势, 通过网站的形式整合其所有资源, 以用户为中心, 服务为导向, 并以信息公开为基础、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为主要业务特征, 为民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易用的信息服务。
在政府门户网站群的运行维护中, 必须加强统一管理, 不断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子站之间的信息, 以保障信息的即时性和一致性。
3.4 网站建设与民意社情相结合, 实现“为公众服务”
以服务公众为中心成为政府门户网站的核心价值, 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 是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政府社情民意通道是否畅通, 是对政府公信和是否以民为本的检验标尺。不断完善和利用在线访谈、网上议事、意见征集、网上听证、网上调查、政府在线、行政复议申请等互动平台, 构建立体的、多层次的政民互动服务体系, 真正架起“干群连心桥”, 成为民意直通渠道。
政府门户网站是征集民意的窗口。对于网名的留言、意见、建议, 必须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 及时汇报, 传达给相关部门审核处理, 给予反馈。尤其针对那些公众反响最强烈、评论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应及时地给予解决或答复。对网络上不符合实际的言论, 也应该及时予以澄清;要逐步开通职能部门与公众的在线对话渠道,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实实在在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R].
[2]高小平, 王立平.主编.服务型政府导论[M].
[3]吴吉义.电子政务:实践、前沿与案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51.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 政府 信息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1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的需要。我国已经把信息化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提出来。我国信息化的工作首先从电子政务入手,带动其他领域信息化的工作。而电子政务就是建立电子政务的平台,通过电子政务更好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县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一直延续着“一台铅式打字机,一台油印机”的水平,进入90年代后,机关信息化建设起步,并进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到现在以计算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等为代表的现代办公设备被大量使用,机关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主要表现为:(1)数量由少到多。现在机关信息化设备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而且还涉及电脑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印前设备及输出设备等,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体系。(2)档次由低到高。从传统的打字印刷设备到现在的办公高档轻印刷系统,从油印、铅印到胶印、激光印刷,无不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水平在逐步提升,正在走向设施高档化。(3)设备由分到合。现在部分有条件的县级政府正在酝酿或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将乡镇政府、政府各部门、重点企业的电脑联起网络,并配套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无纸化办公、网上公文传输、网上决策,有条件的已经开通了视频点播。这样使原来孤立的设备得以“整合”,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4)作用由小到大。以前政府办公自动化在整个政府机关往往处于从属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这固然有观念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办公自动化对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太突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关办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设备了。如果一旦停电或设备出现问题,公文流转、制作将几近陷入“瘫痪”境地。这足以说明信息化调和正在由“不要”变得“重要”,成为“领导干部用得着,工作人员离不开”的工具。
2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集中表现在设备和人才两大方面:
从设备现状看,设备购置存有盲目性。受人员编制和部门职能限制,县级政府一般都有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往往只有几名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使用,而购置设备则需领导拍板,领导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信息化建设内涵知之甚少、懂之不多,造成“懂行的无权,有权的不懂”,给设备采购埋下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购置高档设备成为唯一的有效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往往是以资金的大量浪费为代价的。
从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县(市)处于城乡结合部,受区域位置的限制,人才不足成为影响县(市)信息化建设的最突出问题。县级政府人才不足的问题表现是多层面的:专业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受人才不足的限制,许多非专业人员通过快速“充电”,充当起信息化建设的主力,由于专业建设先天不足,导致整体战斗力不高。业务型少关系型多,与人才不足形成反差的是,近年来大批专业生择业困难,而机关信息化岗位上却充分满着非专业人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片面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打打字、传输个文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能应付就行了。其直接后果是:信息化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信息化知识有待普及;信息化建设后劲乏力。
3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条:
(1)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塑造政府形象的客观要求。对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要切实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健全专门领导机构,落实强有力的人员扎扎实实地抓,确保这项工作稳步推进。
(2)下决心解决好人才瓶颈因素。人才是解决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受区域限制,县级政府不仅信息化人才短缺,而且信息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信息也相对闭塞。要注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沟通,做活引智我用的文章。特别是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得到信息为业大公司、大集团及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引进人才,得到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可以随时捕捉到信息化最新到向,学到在县域难以学到的知识。近几年来大中专院校开设计算机等信息化课程增多,相关专业毕业生也由非常短缺向相对短缺,一些学生面临着就业无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县级要拿出一批编制,面向大专院校毕业生,通过考试、考核等途径,择优录用,以补充和解决人才不足的矛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二是对下培训。重视和加强信息化人员日常培训工作,建立起日常培训制度,着力培养一支骨干力量。以此为主导,带动领导自觉使用信息化设备,提高整体操作能力。领导操作技能不足是影响网络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往往一个人不会用而使工作陷入被动。对这一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强化培训的主体。各位领导要带头学、带头用,通过自身的模范实践,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保证网络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3)认真解决好县(市)信息化建设定位问题。定位不清,是影响县(市)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县(市)信息化建设定位,应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①坚持“不唯先进,但求实效”的原则。追求设备先进性本无错,但由于盲目追求超前性,而造成资金大量浪费却是不值得的。县级财政一般都比较紧张,大多属“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搞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多方研究,切实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比如在服务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选购及在软件的开发上,都要经多方考察、论证,突出实用性这一关键,努力做到既节约资金,又满足需要,既少花钱,又多办事,不能盲目跟着潮流跑,追求所谓的超前发展。信息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发展快、价格变化快,越是高端产品,盈利空间越大。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②坚持“逐步完善,不求一步到位”的原则。信息技术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想一步到位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完善、逐步提高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在运行中提高。在办公软件编制上,要拿出专门时间认真搞好测试,力争在正式运行以前将主要问题解决好,以后再根据需要逐步予以完善。要明确网络与软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就连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要经过几年的完善、改进,何况开发能力不高、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应用软件开发商,更需要一段时期的消化吸收。③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原则。县(市)由于其承上启下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网络功能定位与软件编制必须结合区域实际,紧扣县域情况,不能照抄照搬省级或地市级的做法。特别是在功能设置上,不能贪大求全,不必别人有的全有,别人没胡的也想有。试图通过网络将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1] 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蔡大鹏.社区管理信息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再英,韩养社,高虎贤.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程大章,温伯银.智能住宅小区工程建设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 潘茵.社区物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 佟曉筠,谷军,苑圣波.信息化与数字化城市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7] 冯海旗,王景光,曹怀虎.信息系统管理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 戚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4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0年10月12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现就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
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
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
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
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发布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发布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性服务(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太原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太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太原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三)加强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职称考核制度,强化卫生行政人员、医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和考核。
(四)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严格岗位职责和网络权限,制订完善数据库系统安全备份计划,确保信交流安全和正常工作秩序。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县级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5
林其强
[摘 要] 信息化建设是党校发展的大事。本文阐述县级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探讨县级党校信息化的基本任务,对发挥远程教育作用这个重点工作提出了对策意见。
[关键词] 党校;信息化;基本任务;重点工作
人们才刚跨入新的世纪,信息时代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人们都说:‚大有大的名胜,小有小的景致。‛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开播五年了,它强有力地推动地方党校的信息化进程,给县区党校融入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机会和经验。它对党校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提出变革要求的同时,叠现出党校信息化道路的光明前景。
一、指导思想
县级党校信息化,需要有厚实的土壤为它的实践提供伸展的平台,又要有科学的思想引领它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党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坚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同志带领拨乱反正,是从教育科技领域率先突破的。邓小平文章言简意赅,大多是他会见幕僚、外宾时的即席讲话、插话,一看就知道不是由秘书或其他人代笔的长篇大论,因此更真实地表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气派与风格。我们今天重温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信息思想,仍为他那深邃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所折服:一是邓小平难能可贵。他在1975年9月就开始引领我们走出 ‚姓‘社’姓‘资’‛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羁绊。他强调说:‚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二是邓小平眼界宽广。他在融入世界文明多样化方面讲了许多新话:比如在1978年3月听取有关计算机发展问题汇报时,他提出‚要建立国家计算机网,迅速建立大区的计算中心。‛1983年10月为景山学校题词中,他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1989年3月,他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时的谈话中总结说:‚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三是邓小平雄才大略。他的教育观是同人才观、科技观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世界化思想互为前提、互动产生和发展的。他在1984年9月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在1988年10月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邓小平呼吁:‚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上述重要思想,为党校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以学员能力建设为核心。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这四个方面构成的总目标,同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统揽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各级党校的大发展观。中共中央在1995年9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中,规范地提出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职能作用。曾庆红同志今年6月在福建省委党校考察期间,对党校这个职能作了具体阐述:各级党校要在教育培训党的中高级执政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阵地的作用,要在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笔者学习之后体会有三:其一,我们党历来重视执政能力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认真探讨过历代王朝兴亡的‚周期率‛问题,他形象地把进城执政比作‚进京赶考‛,他提出了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这‚两个务必‛思想。我们党十三大以后,学界开展提高执政水平问题研究,中共十六大后侧重于执政能力建设。实际上,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同于政党职能与政党作用的关系:职能是作用的实质内涵,作用是职能的外在表现,二者是同一东西的两种说法。其二,党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学员能力建设为核心。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干部素质二者辨证统一,党校职能是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这是关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战略课题。其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执政能力系统由各方面的骨干架构和运行,基础不牢大厦就不稳。因此,县级党校作用同样不可替代。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党校现代化。我们知道,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清华大学在1979年就开始筹建远程教学,现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并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连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相比之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在1999年才开通,我们福州各县区党校今年刚接入使用,党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迎头赶上。其一,深化党校教学、科研改革,有赖于教育设施、设备、手段的现代化。要用现代化的、信息化的、高科技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手段武装各级党校。信息时代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我们初级党校信息化起步晚、不配套,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势在必行。其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是一种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新的生产力。所谓党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指党校教学、科研及其他党群、行政、后勤系统工作的计算机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主要包括系统建设、远程教学工作、校园网络建设等。党校信息化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党校性质、职能的建设和发展大局,将改变多年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份讲稿、一杯茶水‛的授课方式,促进党校教学工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转换,使党校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校信息化建设意义深远。
二、基本任务
中共中央2000年6月颁发的《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强党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积极推进各级党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国党校系统建成远程教学体系。‛县级党校是地方初级党校,实际是基层党校,主要特点是:教学设施简陋、手段单一,缺乏人才缺少钱,也缺乏信息化标准和规划。从发展趋势看,县级党校的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第一步是接入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包括接收设备、多功能展示台、投影机的购臵、安装等,各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是校园网建设,包括购臵安装微机、交换机,宽带接入,网络调试运行等,涉及教研、行政、后勤系统办公的硬件平台、安全平台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步,我市各校正着手做,预期2-3年可初步建成。第三步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包括图书资料数据库、特色专题数据库、学科课件库等。这一步工作预期要长些,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到那时,县区党校可以构建在同一时间对县域不同空间的受众,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教育的远程教学网,人们普遍分享信息化的成果。
县级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三个一‛:
㈠,通过多种渠道多样整合,组建一个开放、动态、丰富和适用的县级党校教学信息资源库
有些人把党校信息化建设看成只是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似乎接入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就够了。结果,由于课程设臵、作息时间不同步,实时收看效果不好;而采集数据后没有录相、没有刻录,远程教学的好处就得不到长期、充分体现。县级党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多样整合教学信息资源:一是通过协议有偿使用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的教学资源,采集、录相并刻录成教学光盘。二是订立协议与福建省委党校信息中心联网,有偿使用该网络的共享资源。三是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采集适用的内容,整合成教学光盘。四是要求本校教师把自己专题授课内容制成计算机课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在集体评课和充实讲稿后,整合成精品课件入库。五是参与所在县(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广电、环保、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发,制作适合的教学多媒体。六是向有关音像出版发行部门购买一部分适用的音象制品。七是从互联网、内域网等采集部分教学资源和素材资料。同时,要强调信息化技术积累和管理。这是党校信息化的保障和发展动力。一是把远程教学的机构、队伍建设好。要科学调配,合理分工,对远程教学网站、党校网站、校园网、电脑教室等设备使用维护落实到人,保障各网络正常运行。二是要以远程教学网、校园网建设为平台,积极开展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研究,特别是大量软件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为应用和经营信息资源创设条件。三是制定相关职责制度。要强化岗位责任制,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建立设备添臵或故障维修申报制度,抓好检查工作。四是对教学资源库的制品进行分类建档、分类管理、协调使用,并保护知识产权。
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锻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首先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深化,县级党校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党校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应用信息设施的能力跟不上需要,这是制约县级党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把教师素质作为党校教育信息化的第一要件,按照“培训先行、分级负责、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加强全员信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总的包括远程教学网络管理使用培训、局域网管理和维护培训、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培训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项目不尽相同。培训目的是使全校职工基本掌握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通过自学和接受其它信息技术再教育的渠道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信息技术等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要提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水平。目前市、区(县)高效率的内域网(INTRANET)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县级党校应用信息资源方面的着力点在三方面:一是更新校园建设观念,想方设法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设施引入党校、引进课堂,而不能搞了‚花园式‛长廊,忘了多媒体讲坛。这是深化教学、科研改革的基本途径和前提条件。二是增强共建共享理念,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现有部分教师自建教学资源的通用性和共享性较低,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应用水平不高。要继续加快党校系统网和校园网的建设步伐,逐步完善网络和装备建设,按照课程改革和能力教育要求来完善机制,提高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层次。三是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关注软件应用,将普及应用放在教学信息化的重要位臵,扩大党校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在条件成熟时,从现在远程教学网接受的C级站升级为B级站或A级站。其
三、全面尝试信息化教学手段。要把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络建好、管好、用好,让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的内容进课堂、进头脑,以此作为党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的同时,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党校教育观念。要从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着手,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在“用”字上狠下功夫,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的学科覆盖率、教师覆盖率和课时覆盖率。现在,县级党校不要再建什么计算机教室了。要逐步建立覆盖全校基本信息的大型数据库,构建党校行政业务流程,职能科室业务管理流程,逐步实现各办公环节的网络化,开展教育管理一站式服务,提高党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㈢、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开展一项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的党校教学规律科研活动 要明确深化党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中央党校提出今年深化党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办学,从满足学员获得岗位培训学历要求为主,向满足学员能力提高需求为主转变;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学用结合为突破口,以学员为本,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和教师学员良性互动教学。党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行。因此,党校改革主要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与此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上述这个指导思想,还可以细化为若干个专题加以研究,以发挥科研在党校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要研究党校教学规律性的东西。坚持以教学科研带动党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这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网络资源、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作用和意义研究;积极开展目标教学课题研究,各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积极开展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学习”的研究,党校教育内容与学员实践所必须的基本知识相一致的研究,教学方法与学员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研究,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照应的研究,党校教育过程与学员党性锻炼要求相融合的研究等。通过加强教学科研课题立项和项目管理,加大应用研究的比重,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服务于一线教学和领导机关决策,不断提高学员的系统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研究党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党校‚九五‛发展规划的检查和促进,这些年县级党校的管理方式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要建成校园宽带网(或ADSL局域网),为全体教师和员工配备微机,把学校教学、科研、办公等部门的计算机,通过网、线联结组成校园局域网,实现校内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和Internet资源共享,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创造条件。要继续探索县级党校办公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与对策,努力实现办公、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三、重点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1999年9月出席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暨校园信息网开通仪式上的谈话中指出:‚中央远程教学网暨校园网络是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将会有力地促进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站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是地方党校实现与中央党校资源共享传输最便捷、投入最节约、规模最大化、成效最明显的方式,既是县级党校信息化的高起点,又是推进信息化、提高学员执政能力过程的工作重点。随着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提高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今后,县级党校信息化建设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还是用好、用足党校远程教学网,这是实现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和首要途径。要突出‚五个抓‛:
㈠抓领导到位这个关键。县级党校难的不在于‚党校姓‘党’‛,而在于‚党校姓‘校’‛。所谓领导重视,首先是主持党校领导工作的副校长要重视,特别是担任党校校长的县(区)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对党校信息化建设能否做到思想认识、资金支持、协调关系‚三个到位‛:一是校长要‚常回家看看‛,过问过问‚校计大事‛,而县级层次的党校大事又往往只是些许琐事。二是校长要加紧学习一些信息化知识,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用新的观点来表述党校信息化工作。三是校长要善于理顺关系,集中全区域的力量办党校,有很多事情需要大校长出面调停梳理才能办好。由于县区领导工作很忙、精力有限,他们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做到这‚三个到位‛。无论如何,领导重视总是党校实现信息化目标的关键因素。
㈡抓资源库建设这个保障。县级党校可以减少订阅印刷版的书报和期刊杂志,充分利用党校远程教学网和英特网教学资源库,日积月累把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建好、管好、用好,实现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根据今年以来播放资料分析: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大约每周六天时间播送12个课:即在周末双休日,分别在1频道播送‚在职研究生课程‛和‚函授本科班课程‛各2次课,其中部分‚函授本科班课程‛内容在周二、周三下午经2频道重播;在周一至周四上午,主要在1频道播送中央党校主体班‚基本理论课程‛、‚五当代‛课程(或‚当代世界‛报告)、专题讲座、选听讲座;在周一上午和周四上午,由2频道播送以县委书记班为对象的‚地县级党校课程‛各1课。每月第一周(或第二周)周五上午,在1频道播送‚形势与任务‛1课;在周三下午由1频道播送‚党委中心学习组讲座‛1-2课;另外,每月在1频道播送‚理论前沿与热点问题专题讲座‛1-2次,播送《党校信息》2次。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17时,分别重播当天上午8:30和下午14:30开播的课程,但‚形势与任务‛报告和现场直播课程除外。在剔除近期(如1 年内)重播的课程外,其它课程都可以及时采集、录相,并刻录成VCD碟盘入库。
㈢抓课程设臵这个前提。远程教学的成功,依赖于校方精心设计和编制课程。一是坚持以学员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村(社区)支部书记等主体班次办班计划,根据不同学制、不同培训目标实际要求,围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这个重心,增加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方面内容,精心搞好各个班次的课程设臵,并按设臵选用好优质的教材和资源。二是把远程教学网课程与本校教师课程结合安排,可根据课程安排播放远程网录相的课程,也可以参照课表少部分组织学员实时收看远程网课程;可尝试‚重点课程辅导制‛,以远程网播送的名师课程为轴心,由本校教师为学员作辅导、答疑,谈听课体会;也可以发挥远程网 ‚大报告‛的优势,邀请有关部门干部参加听课,以扩大远程网的影响。三是实施指令制与‚点课制‛相结合,基本理论课由校方指定设臵;‚五当代‛课程、专题讲座和选听讲座由学员选择;将远程教学网课程与本校教师课程列表公布,均按多数学员的选择设臵课程。四是及时了解和掌握的前沿及发展动态,把党校课程做新、做实、做深,提高课程设臵的实效性。凡国情战略、大政方针和基本理论课程,侧重由远程教学网进行授课,以提高权威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本校教师主要讲授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并试行‚两个不能教‛的做法:没有开展地方调研的课题不能上台教;没有把调研内容与大政方针联系对照起来的也不能上台教,以此巩固科研的先行和基础地位。
㈣抓学员管理这个基础。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是党校教育的一大特色。党校远程教学带给学员一片崭新的天地,但远程教学是一种间接的、缺少表情沟通和场景交流的教学方式,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学员,依靠学员良好的学习支援。要引导学员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认真读书。县级党校学制短,读书时间少,学员学习有无收获,读书是基础。不要太浮躁,要排除干扰、潜心读书。二是勤于思考。在读书、听课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强研究性学习,多思才能出智慧。三是互相学习。党校为学员相互学习提供了机会,学员之间要取长补短,教务、班部要认真组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学员论坛、班级考察等活动,发掘和应用好学员的实践资源。学员管理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学员到课出勤。出勤率低是‚老大难‛问题。远程教学要通过课前周密组织、课间认真听课、课后辅导答疑,并辅以评教评学等反馈调查和追踪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因此,对学员出勤、到课率低的问题,要做到拉下面子、公开监督、处理上一视同仁。二是学员党性锻炼。可开展学员入学闭卷测试,检查学员对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四基本‛的掌握情况,并在党建课教学中解剖薄弱环节;要开展针对性党课教育,以案例式、对比式、实践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要发挥学员党支部在全过程的教育、管理职能,要结合学员学习总结开展党性锻炼方面的考评。三是学员学籍管理。要尽快实现学籍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对学员试卷、论文、作业、文字表格等,都要分门别类管理、筛选,重要学籍资料应归入电子档案。
㈤抓学业检查这个保证。考试是党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县级党校学制很短,尤其要加强学业检查,严格考试、考核。第一,把播放的远程教学网课程和本校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一起列入学员课外作业和期末考试范围,引导学员读书、听课、做作业、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罗源县委党校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二,学员党性锻炼(包括出勤)要同理论考试成绩和论文成绩一起考评,引导学员全面发展。马尾区委党校今年试行三者按4:3:3比例综合评定学员成绩,对单项成绩前三名的给予口头表扬,对综合评定成绩前三名的颁发‚优秀学员‛、‚优秀班干部‛奖励证书和奖金。第三,加强学员论文指导和评审工作。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课程开通后,县级党校学员开阔了眼界,加强了重大现实问题研讨。开学初学员自报课题,学校指定指导教师,期末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有利于巩固教学科研成果,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层次和水平。
信息革命基本是和平的革命,中国在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郑必坚同志在去年底博鳌亚洲论坛的讲演中先声夺人: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党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适合时代特征,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千禧年夜前他在全国党校信息网络建设现场会上同样精彩的话,至今仍时常萦绕在我们耳旁,仿佛是在那信息化胜利的彼岸亲切的召唤:‚党校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党校教育大思路的实现。我们要通过信息化促进干部适应时代潮流,保证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6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关于到2010年“建设40个重点县级职教中心”的精神,特制定《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的要求,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提高县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全省建设40个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县(市、区)域内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机制,在县域范围内进一步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初等与中等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建设要求
(一)办学组成单位与管理体制
1、办学体制。县级职教中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主办,是全县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协调机构。
2、管理机构。成立县级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由县(市、区)长任主任,分管教育、劳动、农业的副县(市、区)长任副主任,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农业、财政、发展改革、扶贫、科技、人事等部门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级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
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县级职教中心在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统筹各级各类职教资源,制订并实施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落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办学组成单位。县域范围内经正式批准的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乡镇农校为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组成单位;政府举办的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的牵头学校和办学主体,办学水平达到《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每个乡镇举办一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农校),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农校基本达到《湖南省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方案(试行)》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包括民办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合理设置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二)职能与办学任务
县级职教中心应具有并履行以下工作职能:
1、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县级职教中心要根据县(市、区)人民政府制订的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类型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合理调整和设置职业学校的专业与培训项目,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形成特色专业,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地安排和调整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防止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县级职教中心负责对办学组成单位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确保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规律,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2、培训项目管理中心。县级职教中心制订并实施包括各部门主导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在内的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单位、培训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培训经费;根据培训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标准,遴选培训教材,聘请培训教师;根据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建立培训项目申报制度,对城乡居民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估,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的职业培训需求;对培训项目全程跟踪,监督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
3、教师培训中心。县级职教中心负责办学组成单位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指导区域内办学组成单位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承担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制定并实施县域范围内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教师培训工作。
4、实习实训中心。以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为主体,建立资源共享的学生实习实训中心,根据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组成单位的专业特色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确保学生的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5、招生协调中心。县级职教中心根据职业教育年度招生计划,按照以条件定规模的原则确定办学组成单位的年度招生规模,指导办学组成单位做好招生工作,规范县(市、区)域内职业教育招生秩序。
6、就业指导中心。县级职教中心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指导服务机构,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形成了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网络,及时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再就业提供服务,密切与行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提高办学组成单位和农村劳动力“订单”转移的比重。
“十一五”期间县级职教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四项工程”:
1、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围绕县域范围内和国家、省、市(州)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设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和基地学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进一步完善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体系,以乡镇农校为依托,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以实习实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稳定就业的能力。
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以乡镇农校为基础,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充分发挥其他办学组成单位的专业优势,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师资、场地和设施,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县级职教中心应成为县域范围内中小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县级职教中心应成为社区教育基地,面向城乡各类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三)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
1、制定区域内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规划。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主要特点和类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制订并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基础。
2、制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县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实施职业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内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规划和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区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发展类型和重点建设项目。
3、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进一步构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初中毕业生按1:1比例分流,确保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
生数和在校生数大体相当;根据“十一五”期间及以后生源变化情况,合理配置中等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原则上不批新学校,现有学校按每15万人口设置1所普通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则调整布局,对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办学无特色的高中阶段学校(含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培训机构)应予撤并,切实防止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失衡和招生恶性竞争。
4、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确保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督促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按照辖区内人口总数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增长;国家和省职业教育专项建设项目,凡要求配套的部分,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予以配套;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政府有关部门无向职业学校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职业学校收取的学费全部用于教育教学,政府不得收取调节基金,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县财政设立贫困生救助专项经费,用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学费减免。
5、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党政和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6、加强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评估工作。县人民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职业教育法》、《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情况,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
7、营造职业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
法;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申报及管理办法
1、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遵循自愿申报原则,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告,经市州教育局审核备案后,于每年5月底前向省教育厅申报,申报时需提交申请报告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规划,建设规划根据《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方案(试行)》所规定的内容,分项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建设经费,建设周期不超过三年。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建设规划逐年落实建设项目和建设经费。
2、省教育厅对项目立项进行评估并发文确认,被确认为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的,省教育厅根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情况分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项目建设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凡未按建设规划完成年度建设项目的,取消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项目资格。
3、项目建设完成后,省教育厅进行评估验收,评估合格的授予“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称号,获得称号的县级职教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4、湖南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代表我省县级职教中心最高办学水平,为省教育厅认定的县级职教中心综合办学水平的唯一称号。
加强县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之浅见 篇7
结合通江县“三电合一”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 笔者对于如何搞好县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浅见。
1 组织领导是保障
事实证明, 地方党政高度重视是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四川省通江县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提档升位的头等大事来抓, 作为转变通江县农业行政手段和农业服务方式的长期工作来抓, 更是通江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 宣传、财政、农业、科技等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重点乡 (镇) 成立了以乡 (镇) 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以乡 (镇) 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 保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经费和人员及时到位。
2 理清思路是前提
要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
2.1 认识升位
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是山区贫困县与外部经济、市场接轨的纽带和桥梁, 是改变区位劣势的必由之路, 也是尽快打破通江县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2.2 准确定位
将服务平台定位为三个“中心”, 即指挥农业生产的参谋中心、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心、服务于“三农”工作的服务中心, 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和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 奠定了农业信息化在通江县“三农”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3 工作到位
与电信、广电等部门协作, 加大乡村光纤、宽带的建设力度,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同时, 加大农业信息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网络、乡村会议等多途径进行宣传,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3 整合资源是纽带
科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涉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是联接县级涉农部门的重要纽带, 是充实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内容、扩大服务网络盖覆面的重要手段, 也是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初一公里”问题的关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始终把资源整合、部门联动作为全县齐心协力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 与电信签订了《通信协议》、《光纤接入协议》, 开通了覆盖通江县的“12316”农业热线电话, 与广电签订了《农业节目制作协议》、《农业节目播放协议》、《农业节目点播协议》等;
(2) 与县级涉农部门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设立了12个涉农部门 (专业) 服务终端、7个专家人工坐席, 整理编写电话语音资料11000余条、网页信息及技术资料5000余篇, 共计100万余字, 把畜牧、兽医、林业、水利、水产、农机、国土、扶贫等信息资源纳入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中, 真正实现了“一网看农业、一网知农业、一网服务农业”。
4 建好平台是关键
县级农业信息平台是 (部) 省级农业部门与县乡 (村) 农业部门信息联通的枢纽, 是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充分整合与高效利用的支撑点, 因此, 建好县级农业信息平台是切实解决农村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着力点。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通江县按照“六有” (有机构、有阵地、有牌子、有专人、有制度、有任务) 的标准, 建设了重点乡、试点村的信息服务站 (点) 各10个, 辐射带动全县乡 (镇) 村农业信息网点的建设, 每村落实农业信息传播核心户20户, 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
4.2 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除了对上大力争取资金、项目、技术等支持外, 县财政每年拿出3万~5万元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积极利用社会闲散资金, 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4.3 培训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加强对县乡村农业信息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确保所有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能, 还要搞好村社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成为运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行家里手”。
5 科学管理是生命
没有科学的管理,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无章可循, 信息服务网络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只能成为“绣花枕头”、“昙花工程”。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 制定了《农业信息工作职责》、《农业信息工作纪律》、《农业信息文明服务制度》、《农业信息岗位职责》、《通江县农业信息发布规范》等20项管理制度, 对乡 (镇) 村信息服务站 (点) 实行合同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 切实做到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经常化。
6 强化服务是根本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41
1 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马关县最近一些年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从而为其它事业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使马关县形成经济文化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道路。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努力从社会或者高校中引进专业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推进,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化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最近一些年来,马关县十分重视文化环境信息的建设,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都会对马关县图书馆提出了更高、更细的社会服务文化要求,图书信息化是对县级图书馆今后发展的准确定位以及规划提供方向,是作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有利于全面开展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和交流,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营养,起到了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加入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事业中来。我们可以预知未来将会是一个具有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高速网络化的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竞争力,那么就会无法引进和留住有用的信息人才,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就会很容易出现发展危机,随时都有可能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一定需要开展信息化建设。组建强硬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应对信息时代需要。
2 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问题一值是作为制约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按照一些图书专家保守估计,要想正常发展一个县级图书馆,每年对图书馆文化建设发展最起码投入100万元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而在现实的发展中,有很多地区县级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严重的不足,而真正用于购买图书和图书馆网络信息基础建设的经费少之又少。对于一些经费十分短缺的县区,有时连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很难正常发放。维持图书馆的基本稳定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假如无法正常补充资金,那就很难谈得上发展了。另外,因为县级图书馆在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时存在滞后,图书更新工作存在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流失了较多的读者,以致于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2.2 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功能不够完善
自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马关县图书馆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机遇,有效优化资源内容,服务手段方面有待提升。另外虽然将资金投入到多媒体放映厅以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有关设施中去,阅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整体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技能上依然存在不足,图书数字化建设以及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存在严重的滞后。当前购买馆外资源以及进行自主研发资源相当少,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县级图书馆需要全面做好文化信息资源的接收、传送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将更多的地方特色资源挖掘出来,尽可能地将这些资源展示出来,使各个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层次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2.3 图书馆信息化人才十分匮乏
当前,由于县级图书馆管理层,不够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技能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整体知识结构存在参差不齐。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存在严重的不足,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比例失衡以。对于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管理工作,却表现的无从入手,难以适应。更加说不上开展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现有图书馆管理体制设置不够科学,行政干预过多,对技术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而对于人才方面的培养以及梯队建设不通畅,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因此,图书馆信息化人才是影响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完善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依然不够理想。离全面建设具有全社会性、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作为地方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出主导力量,有必要加大对图书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用更强有力的政策来扶持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政府建立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人类的管理和统治。其实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也是为了能够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现实文化知识需求,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普遍、免费等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尽量做到让全社会人民都能受益。作为一个县级的公共图书馆,是属于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基本设施,也是人民群众进行终身教育的阅读殿堂,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品位以及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可以为这个地区的公共决策、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等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所以,县级图书馆规范化发展一定需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活动
以用户需求作为为导向,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按照用户的现实需求,使用多种形式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过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解决不同用户之间的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图书馆服务人员需要全面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每一个县级图书馆需要全面树立起用户至上的服务观念,信息技术人员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从而为特定的用户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信息服务。
3.3 提高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县级图书馆大都存在着人员结构失衡、工作人员学历偏低以及业务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从这两方面来着手:一个方面是对于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县级图书馆应该支持在职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在职培训以及攻读学历和学位,应该制定计划分批选派合适的人员外出参加相关业务学习,例如: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拓宽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优化馆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方面需要设立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以业绩和能力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水平的评估标准,采用评审、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推行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在工作人员间建立良性的竞争互动关系以提高其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会越来越重要,要想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必须要有良好的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才能实现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化。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真正服务于基层群众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甘利人.数字环境下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3(05):98-101.
[2]彭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3(01).
[3]谢耘.中美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及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83-85.
作者简介:李代翠(1964-),女,助理馆员,中专学历。
【县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县级政府采购10-18
县级政府网站08-07
县级地方政府09-02
宿松县县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目录10-11
县级医院建设08-29
县级支中心建设06-24
县级民政婚姻登记信息07-16
县级电子政务建设06-21
县级档案馆档案信息化07-15
县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