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教师口中的关键词-以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初级中学为例

2024-07-20

偏远山区教师口中的关键词-以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初级中学为例

偏远山区教师口中的关键词-以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初级中学为例 篇1

一、从“关键词”看坝溜乡中学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坝溜乡位于云南省墨江县东南部, 距县城100公里, 南部与云南省绿春县相接, 西北部则毗邻云南省江城县;该乡总面积约为280平方公里, 人口约为2.5万人, 哈尼族是当地的主体民族, 其中乡政府所在地骂尼街海拔1800米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非常滞后。外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墨江北大荒”“边三角”和“一眼望三县”的高寒山区乡镇。

据2005年底的统计资料, 坝溜乡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58人, 学生1244人,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6.3%。该中学现行的教学大纲是在1987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从2005年9月开始, 实行统一的“新课改”计划, 教学内容以教学计划为依据,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1]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 作为志愿者, 笔者进入到当地教师的文化之中。这一文化主要是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学习和工作升迁等几个方面而展开, 而在这几个方面又分别有如下几个关键词语:这里太难在 (呆) 了;娃娃成绩太差、娃娃太难教等;想调到墨江, 可是太难了。这些关键词语虽很朴实, 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1.“这里太难在 (呆) 了”——生活艰辛

在乡政府所在地, 几家小店铺、小餐馆和简易的卡拉O K舞厅共同组成了骂尼街这一条仅200米长的“繁华商业”街道, 然而这条街道却因时常断电和停水而黯然失色。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当地交通极其不便。当地人主要是依靠一条简单的盘山泥石公路进出县城, 交通工具则是两辆单向对开的“贵州万达”中巴车, 即在早上七点钟, 一辆中巴车从骂尼街出发, 若路况好的话, 中午十二点半即可抵达县城, 停留一夜之后, 该车第二天返回骂尼街;同时, 在早晨八点钟, 另一辆中巴车从县城出发, 下午一点多到骂尼街, 停留一夜之后, 第二天早上再开往县城。

中学教师外出的机会并不多, 除了寒暑假和几个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以外, 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大山里度过的, 而利用几个节假日到县城“放纵”一下成了他们的一种奢侈享受, “走, 下墨江 (县城) 去玩!”也成为了同事之间最盛情的邀请。“课堂与家之间的两点一线”构成了他们上班的全部内容, “三年又三年”, 教完一轮又重新来过。平时, “上山拿野味和下田拿鱼”、“打三劈” (即用三副牌打“升级”) 以及用“一碗小酒”作为对输者的惩罚则成为了日常娱乐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展现着当地教师生活的单调、苦闷、孤单和寂寞, 一种无奈之感时常伴随着他们的左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中, “这里太难在 (呆) 了”则成为教师们时常发出的关键感叹词。每每谈起这里的生活, 大家总是先“摇摇头”后“叹叹气”地说到:“这里不是人在 (呆) 的, 实在是难在 (呆) !”

2.“娃娃太难教”——对学生大面积的学业失败感到迷惑

在墨江县, 由于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已成为历史, 因此衡量初中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指标就是高中升学率, 而当地现有的高中资源却不能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 因为全县仅有两所普通高中即坐落在县城的县一中和坐落在通关镇的县二中, 前者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正因为如此, 考取一中是当地家长及其子女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 同时当地教育局也将初中的“好与坏”与考入一中人数的多少相挂钩。培养学生是学校整个工作的中心,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之下, 学生成绩的“好与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然而, 在坝溜乡中学, 2004年和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县一中的比例仅为4.26%和4.52% (多为补习生) [1]。另外, 在2003年7月, 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一期末英语统考之中, 该校300名学生中仅有7名学生的成绩及格, 除英语之外, 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是一团糟, 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如此。在“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的观念、当地老百姓的期望以及县教育局每学期对教师的教学成绩排名的多重压力之下,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理所当然地成为所有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和教师们都在不断地寻找着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 主要有:当地经济发展太“落后”, 学校和学生家庭条件太差, 家长文化程度低且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 学生的基础太差、调皮且不愿意学, 教师不用功且水平低, 等等。同时, 他们也在不断地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但是任凭他们做何努力, 当地的学生仍然会遭遇着大面积的学业失败。当地教师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他们也时常垂头丧气并责怪起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每次大家一谈起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师们的口中就会冒出“娃娃成绩太差”和“娃娃太难教”等关键词语来。在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模式之下, 因为义务教育的权威性, 教师们是不会去怀疑这种教育模式的, 而只是不断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重复着完成上级分配的教学任务且不断地复制着学生学业失败的例子。

3.“想调到墨江, 可是太难了”——教师社会流动遭阻滞

该乡的学校规模若按由低至高来划分的话, 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即采取复试教学的一师一校、只开设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的村小、设在某村的完全小学、设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完全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当地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这个梯次而最终进入中学教书的, 中学已经是当地最高级别的学府了, 加之学生成绩难以提升, 导致教师们的成就感非常小, 且当地生活又异常艰辛, 那么县城和县城周边的中小学自然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目标。可一旦谈起工作调动, 教师们则会摇摇头说:“想调到墨江, 可是太难了”。影响教师们工作调动的因素有个人的也有外在的。就个人因素而言, 调动工作还是要看教师的教学业绩, 可是当地学生的学习成绩实在难以提高;就外在因素而言, “僧多粥少”, 即想调到县城学校去的教师太多且能提供岗位的中小学又是那么少, 与此同时, 亲属关系又是当地人主要的社会关系, 这可能会造成教育部门任人唯亲的现象出现。工作调动属于一种社会流动, 基于上述原因, 教师们的社会流动遭遇阻滞。

二、具体建议

透过当地教师文化之中的关键词, 我们可以发现山区教师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 第一, 党和政府应该要为山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学校和当地政府要经常性地开展娱乐活动, 让教师积极融入地方社会并让他们真正安下心来从事山区教育工作;第二, 应加强学校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活动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如多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和交流;第三,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西方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知识, 要让他们明白文化差异也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培训让他们具备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去从事山区教育事业的能力;第四, 国家应该改变这种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模式, 从山区发展的实际出发来探索并建立照顾区域和民族特点的多样性基础教育模式[3], 以减少学生学业失败的几率和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最后, 教育部门应该任人唯贤, 积极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和合理流动,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能够为各级学校输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2]李忠祥, 邓乔元.坝溜乡初级中学教育志 (1990-2005年底) [Z] (.尚未出版) , 2006:9、10.

【偏远山区教师口中的关键词-以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初级中学为例】推荐阅读:

偏远山区论文05-17

秦巴山区为例07-28

偏远的地方08-24

偏远管理班06-13

山地偏远地区08-11

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07-04

山区的中学英语教学05-19

偏远地区水利工程06-26

山区农村中学06-21

崂山区教师1计划06-27

上一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下一篇:人教版老人与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