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纪念馆导游词

2024-07-20

贺龙纪念馆导游词(共10篇)

贺龙纪念馆导游词 篇1

女士们、先生们: 在来此之前,您一定听说过许多关于新中国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戎马征战的故事,可您也许还不知道贺龙元帅同凉城人民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吧?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观瞻一下他的革命活动旧址。贺龙纪念馆地处厢黄地乡井沟子村教堂院内,北距县城2公里,占地面积约一亩,整体建筑古香古色,环境十分幽雅。1945年10月到1946年1月间,晋绥军区贺龙司令曾率部三进凉城,展开了革命活动。当时晋绥军区政治部设在井沟教堂,贺龙司令及其指挥部也就住在这里。如今在教堂柱子上有当年贺龙部队集会时贴写的10条标语,其中清晰可见的有“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等。〔纪念馆门前〕 现在大家面前这处铁栅栏围成的长方形院子就是“贺龙纪念馆”暨“凉城县文物馆”。这是1987年为纪念贺龙元帅而修缮。该馆分为三个陈列室,即居室、展览室和历史文物展览室。〔进入馆内〕大家请看,这两侧墙上的题词分别是高克林、杨植霖、布赫等领导题写的。东首这间屋子是贺龙当时的居室,室内陈列了贺龙当年使用过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具,再现了当年的生活情景;西首这间展室展出的是贺龙的革命活动历程及在凉城等地活动的全过程。朋友们,贺龙纪念馆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旅游重要景点之一,欢迎大家作凉城之游时再度光临。再见!

纪念馆导游词优秀 篇2

大家看,我们现在来到了纪念馆的外面,那些竖立的石雕是根据当年大屠杀时中国人逃跑的样子雕刻成的,有的是爸爸背着孩子、拉着妈妈逃跑的,有的是年轻人背着老人或小孩逃跑的,有的是老人抱着小孩逃跑的,你们看他们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大家继续往前走,我们现在进入了纪念馆内,看!对面墙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遇难者300000’,这个数字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旁边的小字刻的是部分遇难者的名字。大家看,这里有幅画,上面画的是日本人杀害中国人的情景,他们把中国人放进一个桶里,桶里全是钉子,然后把桶来回转动,把中国人活活给扎死了,这是多么残忍啊!大家再看这幅,上面画着日本人把中国人的尸体堆成了山。”

“我们进入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里面是日本人杀害中国人所用的武器,有枪、刀、手榴弹等,还有上个展厅画上的桶,那个桶里面可是锋利的钉子,大家跟我来,这里是档案厅,墙上这些文件都是遇难者的档案,大家可以拿出来看看。这个展厅还有一个体验室,叫做‘十二秒’,就是在大屠杀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本人杀害了30万中国同胞,就相当于每隔十二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在日本的屠刀下,大家听这水滴的滴答声,每滴答一下,就有一人被杀害。”

“最后一个展厅是胜利厅,日本投降了,中国胜利了!大屏幕中放映的就是日本投降的画面,墙上满是胜利的旗帜,一片欢欣的场面,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谢谢大家!”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篇3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河南玄奘故居纪念馆导游词 篇4

大家知道,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类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出生在偃师市级氏镇陈河村,也就是诸位脚下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占地25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幸会各位与此,共同探讨玄奘大师的人生历程与思想真话,实在令人高兴。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玄奘大师故居的门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一用汉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筑吧--它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叫做“乌头门”,和富丽堂皇的高大门闾交相辉映,成为这一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乌头门”的由来相当久远,据说,它是由远古母系社会群居的“衡门”演变而来。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门口,竖起两根圆木立柱,上端加固横梁,形成一个大门,立柱超出横梁的柱头部分被涂上黑色,“乌头门”就成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这种建筑形式被达官贵人接受,建筑材料被石质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显示门第的高贵。唐代以后,这种建筑形式逐渐消失。

请大家回过头来共同欣赏一下大师故居的门楼。这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大家在广场上已观赏过石碑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的精美书法,这里门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学著名大师季羡林教授的手笔。这里还有启功、程思远、王任重、刘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题词和匾额,大家不妨仔细地欣赏这些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内涵。

各位朋友,大家对面前这一别致的迎壁墙一定产生了兴趣。迎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是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题写的。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最高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因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后面画了一个和尚的坐像图,而且是一笔划成,代替他的署名。请往迎壁东边走,绕过丛丛翠竹,有一座雅致的展厅,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

在玄奘故居纪念馆内,这个展室相当重要。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的是玄奘大师的籍贯变迁和诸多“先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是玄奘祖籍。

《慈恩传》上说玄类的祖父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周南”属河南府,即今洛阳地区。就是说,玄奘一家从祖父陈康起,迁居河南洛阳缑氏县。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陈河村这座大宅院里。如今,陈河村的陈姓居民都是玄类大哥的后裔。

这幅图中的中年男子,就是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慧,文献上说他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学问,富有正气。图中抱着小孩的妇女,是玄奘的母亲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两家结亲是标淮的门当户对。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时,前面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水井,被称为陈家古井。据传,此井为北齐年间迁居于此的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号称“慧泉”。祖籍孟津的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面对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资4000美金,修建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再来看井边这棵奇树,这是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现在我们置身玄奘故居纪念馆西展厅,主要了解大师玄奘怎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皈依三宝,步人佛门。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类经受了童年岁月第一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类的父亲一来不满场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类的吸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公元609年,隋场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类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从十三岁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一直长到十八岁,没有离开过洛阳。公元618年,隋场帝大业十四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占洛阳东北的兴洛仓,与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大战,十九岁的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投奔长安,远离故里,直到四十六岁取经归来,才再度返回故乡。

到长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当时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后,玄奘受了具足戒,进入高僧行列。由于坚持要读遍全国经书,公元623年,二十四岁的玄奘在成都与二哥长捷分手,泛舟三峡,沿江而下,经荆州、游扬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拜师学经,收获甚丰。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岁的玄奘西赴长安,住大觉寺。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为读真经,联合众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却被刑部驳回。因为当时唐朝同西域各国尚属敌对状态,严禁关内人等出国。众僧不再申请,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机偷越国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新任都督李大亮发现玄类的西行意图,通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的帮助下,连夜西行瓜州,过玉门关、烽火台,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又到达高昌国,与国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继续踏上天竺取经的征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终于在公元628年夏末进人北印度国境。从这张“玄奘负笈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取经的可敬形象。这个展厅陈列的还有石刻莲花底座,是玄奘取归来的宝贵文物,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虽经千攫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唐龙朔三年”等字样。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这时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慈恩堂”,是故居纪念馆最高的建筑,需攀登二十多个台阶,请大家拾级而上,一同前往。

这座厅堂是纪念馆前院的主体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玄类故里纪念馆,在玄奘祖辈大厅遗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虑展示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厅为“慈恩堂”。

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五十岁起至五十九岁。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请大家细看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译案上,放置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唯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13年,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来概括。在西天取经十七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第一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岁的玄奘到达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并在此求学五年,共受听三遍《瑜迎师地论》,取得了极高荣誉。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师参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回到长安,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拜遏太宗,二人相见恨晚,畅谈从早到晚,难以离开。

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带回了24匹马驮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因明学即逻辑学,声明学即语言文字学,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学之内),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这些物件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传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奘大师回国后的最大贡献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20年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经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翻出的佛经都是线装书。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麦新纪念馆导游词精选 篇5

麦新烈士在全国具有很高的政治影响和革命威望。麦新一生当中创作近百首战斗性很强的的革命歌曲,他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许许多多中华优秀儿女、热血青年就是唱着《大刀进行曲》投入到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斗中,用青春和热血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建国后,麦新烈士和他的《大刀进行曲》做为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在人们心中铸立了不朽的丰碑。麦新英雄事迹被收录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和《内蒙古革命史画册》中;《辞海》中有“麦新”词条;麦新的生前好友、许多著名人士唱着《大刀进行曲》从全国各地来到开鲁追忆麦新,许多旅居海外华人回国后都要到麦新烈士墓前歌唱《大刀进行曲》,以表达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据说,国内许多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经常听到当地华人演唱《大刀进行曲》,麦新出生地上海为纪念麦新烈士建有开鲁路。到目前,社会各界已召开几十次麦新文化研讨会,近千万全国各地群众来开鲁悼念麦新烈士。

为了纪念麦新烈士,历届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1947年8月26日哲里木盟开鲁县县长张日新签发县政府105号通令,将麦新牺牲时开辟工作的双合兴镇与万发永村分别命名为麦新镇与麦新村。1971年在麦新镇建设“麦新烈士陵园”,并修建麦新烈士纪念碑。1978年在开鲁县修建两栋麦新烈士纪念馆,1982年在麦新纪念馆陈列麦新革命事迹遗物和各界人士为纪念麦新的文稿。新中国成立之初,开鲁县人民政府在麦新牺牲所在地开始兴建麦新烈士陵园,1982年对陵园进行扩建,1987年又做了重修,中国音协主席吕骥为麦新烈士墓题写碑字。在麦新牺牲35周年、50周年和55周年纪念日,举行了大型的纪念活动。国家很多领导和知名人士多次撰写文章纪念麦新。《人民日报》1982年6月4日发表题为《纪念优秀革命音乐家麦新牺牲35周年》文章,民政部门专门组织编辑出版了《人民歌手麦新》和《麦新烈士研究文献集成》,20___年4月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为麦新纪念馆提写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3篇 篇6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下面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来源:免费范文网qc99.com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篇二: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54岁生日,在这欢庆的日子,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游览了一番。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正面墙上,周总理亲笔题词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一长溜的石级快速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那一幅幅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画。这些画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厅里还摆放着两台电脑,这是为参观者作指南用的。我从电脑里了解到: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迁入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

在大厅左侧有一尊鲁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让人有一种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亲密感。大厅右侧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来到二楼,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据鲁迅先生几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中国农民的《祝福》等。

大厅旁边有五个展示厅,分别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纪念品。在第一个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些鲁迅先生珍贵的手稿,上面是鲁迅先生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粗笔修改过。这里还展出了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厅里,一块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横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妈妈说,这块横幅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家,它曾弃医从文,用他那支笔唤起中国人民觉醒,批判罪恶的封建社会。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我感触深刻,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

篇三: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 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西安事变纪念馆导游词精选 篇7

西安事务眷念馆是“西安事务”重要旧址张学良第宅、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本而成立的遗址性博物馆。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务旧址被国务院定名为第二批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83年10月,创立西安事务眷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眷念西安事务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西安事务眷念馆馆址设在张学良第宅。

【西安事务旧址】

西安事务旧址,包罗张学良第宅、西安事务批示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第宅、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张第宅在开国路69号,建于1932年,为对象分列的三座三层砖木布局西式楼房。东楼是神秘楼,中楼有客堂、集会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的居室。西安事务产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住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交涉及与南京当局代表会谈多在中楼。西安事务批示部位于西安新城陕西省人民当局内的杨虎城第宅,1931年建,砖木布局,宫殿式,具有典范的民族气魄威风凛凛。1936年10月8日张、杨在此密谈抉择对蒋介石举办兵谏。事务产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此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新城黄楼与杨虎城第宅相距300米,因墙为黄色得名。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 。主楼为传统宫殿式构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务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动员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在止园促成了西安事务的僻静办理。高桂滋第宅位于西安市开国路陕西省作家协会院内,建于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蒋介石迁此,周恩来在此接见蒋介石,起源告竣六项协议。西京招待地址解放路,为随蒋介石来陕的南京当局军政要员的住所,现为省旅游局服务处。华清池五间厅背靠骊山,西安事务产生当天蒋介石由此逃至骊山一巨石误差中,其后在巨石四面建亭,先后以“正气亭”、“遁迹亭”、“捉蒋亭” 、“兵谏亭”为名。1982年在张学良第宅成立西安事务眷念馆。

张学良第宅旧址在西安市开国路甲字 69号(原金家 巷五号),总面积约7703平方米,附近砌筑青砖围墙,大 门北向。第宅以东、中、西 3幢砖木布局中西式楼房及20余间平房。楼的平面呈“十”字形。楼分3层,第1层为地下 室,室外有缓坡台阶通 2层大门,门向北开,小青瓦盖 顶。院内东南有保镳职员栖身的平房,西南有中西餐厅。 昔时张学良住在西楼。西安事务产生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西安调 停,住在第宅东楼。12月23~24日,中共代表团、张杨 两将军、南京代表团在西楼进行三方交涉,告竣“六项 协议”。今朝举行有“西安事务史实陈列”、“千古元勋——张学良将军平生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兴陈列。

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导游词 篇8

朋友带我们去大庆另一个著名的博物馆,也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___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位于让胡路区世纪大道和铁人大道交汇处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铁人馆同科技馆一样,都已经是第二代了,原名“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20___年决定迁建新馆于此,与铁人广场一道之隔,北邻大庆石油管理局办公大楼,东望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大楼,在20___年十月八日铁人王进喜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奠基。20___年八月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温家宝到大庆油田考察工作时亲笔题写馆名。新馆历时近三年的建设于20___年九月二十六日大庆油田发现四十七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门前为巨大的花岗岩铁人雕塑,高六点五米,极具大英雄顶天立地的冲击力,看到高大的铁人形象,不由不想起记忆中的大庆,记忆中的铁人,想起王进喜经典的话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掷地有声的铮铮话语感动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当然也感动了人民领袖,人民领袖于是豪迈地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人民领袖最喜欢大手笔的文章,“大庆”这个地名中的“大”字,似乎就是专门为了让全国工业企业学习而取的大气之名,大庆的形象离不开“铁人”,“铁人”的名字一直与大庆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纪念馆主体建筑为六层框架结构,造型独具特色,庄严肃穆。整个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侧看为“人”字,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建筑基座高两米一,四周平台宽八米五,巨大厚重的基座寓意石油作为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整个建筑高度四十七米,纪念馆正门到二楼平台四十七级台阶,寓意铁人四十七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纪念馆免费凭票参观。馆内展厅占据了二楼和三楼,二楼其实是进大门的一楼,分布着第一、第二展厅,陈列着“序厅、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几部分。

进门面对的是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那一代石油英雄的群体形象。

一九二三年十月八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王金堂四十得子,非常高兴,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秤上去称,正好十斤,于是起了乳名“十斤娃”。后来长大,按族谱起大名王进喜,也是希望他高高兴兴去上学,学到本领重整家业。谁知一九二九年闹灾荒,六岁的他却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讨起了饭,十岁给地主放牛,十五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一___O年春,玉门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刚开始是钻工,勤快,吃苦,以主人翁的态度干好工作,一___六年加入了党组织,担任了贝乌五队队长,创出了月进尺五千零九点三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他率领的队伍被授予“钢铁钻井队”荣誉,王进喜成为“钻井闯将”,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在北京,他看到公共汽车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做为石油工人,他感到了莫大的耻辱,蹲在街头痛哭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压在他的心上,成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

一九六O年三月二十五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第一次到达了东北黑龙江石油大会战的地方,下了萨尔图火车站,不问吃不问住,张口就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马上就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掉。他在思想上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没有大型机械,就人拉肩扛卸、运、装好了钻架,没有水,用脸盆端、水桶挑,端水五十多吨,按时开了钻打出井。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危险的井喷,他不顾当时腿还有伤,毅然跳到泥浆池,以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避免了危险的发生。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没有白天黑夜地忙,感慨地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铁人哪!”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大会上,油田会战总指挥余秋里将军号召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于是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铁人”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

战报墙、会战诗抄墙让参观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火热的激情和蓬勃向上的气氛。挥手就能显示翻页的虚拟书,让人体会到高科技在馆内的应用。雕塑、蜡像、场景复原如临其境,如同铁人还在我们中间,很多时候甚至以为是真人就在那里。影音播放,使我们能目睹当时的真实情况,聆听铁人昔日的声音,被激励被鼓舞,被感染被震撼,因而控制不住经常落下泪水。

三楼第三、第四展厅陈列的是“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尾厅”几部分。在展厅外的回廊以日历形式对王进喜一生中的关键时点予以记录。

王进喜不是只会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他也是学习知识学习科学的典范,一九六一年二月,他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队长后,感到没有文化难以开展工作,就抓紧时间认字学文化,搞技术革新,并研制成功了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平时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不但注重工作,同样关心职工生活设施的改善,在荒草甸子上,种地盖房,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建帐篷小学。他患有关节炎,组织特意配备给了他一台吉普车,他极少坐,大多时间为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完全成为了公用车。一九六五年,他担任了钻井指挥部副指挥,无论政治形势怎样变化,都大力呼吁抓生产,一九六六年1205钻井队完成钻井进尺十万米,超过了美国王牌钻井队创造的九万米的世界纪录,一九六八年五月,他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铁人”虽具有钢铁意志,毕竟只是血肉之躯,一九七O年生病,检查出已经是胃癌晚期,面对死亡,他没有畏惧,而是达观地对医务人员说:“你们放心大胆地治。治好了我回大庆再干它二十年!治不好你们也可以取得一些经验。”临终前,他把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交给看望他的领导,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并将自己积蓄的三百元钱给弟弟,让弟弟交给母亲,代他尽孝。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王进喜病逝,年仅四十七岁。骨灰被安放到了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陈列着珍贵历史照片、图表三百多张,珍贵文物八百多件,馆藏文物五千多件,其中有一百五十二件已经定级。有很多珍贵文物,如:铁人参加群英会戴过的前进帽、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日记、宋振明摆在案头的铁人塑像、王进喜用过的马灯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铁人的烙印已经深深铭刻在大庆人的生活中,大庆最好的中学被命名为铁人中学,市区繁华街道的桥被命名铁人桥,王进喜跳下去搅拌泥浆压井喷故事发生地的杨四屯改名为铁人村,20___年把一条市区主要干道命名为“铁人大道”。世纪之交,王进喜与发现大庆油田的李四光一同入选到“百年中国十大人物”之列。

王进喜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写过的一首《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诗,传播的范围和时间比许多著名诗人的杰作都要广泛和永久:“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诗没有什么华丽的文采,但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使其威力无比,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难怪一位来自香港的参观者留言:“如果全中国人都效法铁人精神,那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天下!”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那我们现在就来到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它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与红色旅游资源完美结合,融为一体,现在请大家随我一同进馆参观吧!

进入馆区,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天下第一奇碑”,也就是“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他之所以被称为“奇碑”,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的纪念碑的形式,风格与众不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都是由碑基、碑身、碑冒组成,而“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现代建筑的代表,整个碑基结构复杂,碑身是一把刺刀,因而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刺刀”。整座纪念碑是紧扣着“苏中七战七捷”中的七字设计的,可谓是无七部成碑,而且每一处,都有特定的深刻寓意。看,那碑身主体高27米,它象征着华中野战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碑基上的7段假石挡土墙,寓意着军民团结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书卷式的碑墙高14米,寓意着“苏中七战七捷”这一伟大战役,和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讲永载史册;碑墙上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题写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金光闪闪,由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撰写,全文727个字的碑文,寓意着苏中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他们将在新时期创造新辉煌;碑墙一侧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和周围种植的柏树,象征着华中野战军将士们不屈不挠、奋战到底的精神,如松柏长青,永垂不朽。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大型水景纪念墙,称为“群龙争雄”,这七个水柱似蛟龙出水,欲与天公试比高,象征着我军各部队在战役中积极响应,立功比赛的情景!

请各位转身,请看,这是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主要由:第一大厅、前言厅、分诉厅和总结厅构成。馆正面是向天鸣放的七支步枪,那天庆祝胜利的礼炮。陈列馆外墙上,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提写的馆名。在我们面前的是陈列馆 的第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浮雕,上面有一块斜立的花岗岩石柱,柱子上有胡耀邦题写的“苏中七战七捷”六个字。从侧面看,石柱与成像形成英文字母“V”,代表“胜利”的意思。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前言厅吧!这个厅是对苏中战役的总体评价和概括。由此向前,我们就进入了分序厅。七个厅按照七战顺序,即:首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站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一次陈列,而且一个厅比一个厅大,寓意着苏中战役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由此向前,参观总结厅,总结厅有战果厅,将军厅,缅怀厅,展望厅,艺术厅几部分构成。这里就是战果厅,苏中战役大量杀伤敌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士气,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心。指挥厅主要展出当年苏中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的相关资料和实物展品。缅怀厅陈列着全国各地来我馆参观和举行各地纪念活动的照片资料以及新四军老战士捐赠的各种物品。展望厅主要展示的我馆自建成碑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我馆建设的一些图片资料等。艺术厅陈列的是全国各地参观人士在参观我馆后的感想而在我馆留下的宝墨,以及全国一些知名书画家题赠我馆的书法、国画等珍品。中间雕塑是战争、和平雕塑,它寓意着苏中战役的胜利,寓意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抢已锈蚀,但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也寓意着苏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

那现在我们所在的就是“烟笼水乡”,苏中地区河流众多,水网交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华中野战军纵横驰骋,浴血奋战情景,又一次在我们眼前再现,弥

漫的烟雾寓意苏中战役的硝烟,又似宁静的水乡,喷涌的水柱,寓意着华中野战军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水中倒插的七支枪,寓意着战争已经过去,人们开始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缓缓而下的水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取此名意在苏中人民在恬静的环境下,过着幸福的生活,也创造着美好生活。

最后我们参观的就是国防园了,这里陈列着我国不同时期的我军使用的大型武器。有苏联生产的“T34”坦克,有击落入侵我国领空侦查机的“红旗2号”导弹,有时刻准备出击的“雄鹰”战斗机。

西柏坡纪念馆导游词 篇10

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此行的第一站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文字,图片和历史遗留物,内容丰富而详实,通过对这些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硬是凭借着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参观完纪念馆之后,我们又来到西柏坡革命遗址,它向我们展示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革命领导人的旧居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尽管是复原旧址,但它们依然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泥砖垒砌的平房、精简的家什、节俭的生活。依稀可以从中望见伟人们的身影。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环境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主持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了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站在七大会址门前,我们面对鲜艳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霎时我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个声音同我们一起向党旗郑重宣誓,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将代替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名字,永远地回荡在革命圣地,回荡在先辈们矢志追随的党旗下。带着西柏坡精神,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将始终萦绕于耳,敦促我努力向前,以实际行动回报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感谢党组织给予我这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义工协会事迹材料:只为真情暖人间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的长生果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