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2025-01-19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精选8篇)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篇1

1、频数和频率:频数分布表的绘制步骤

(1)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极差的概念。)

(2)确定组距、组数。x =94.5,下面是50名学生数学成绩的频数分布表.

极差25,为了使数据组距0.4不落在各组的边界上,我们把数据分成6组,且边界

值比实际数据多取一位小数。(特别指出:数据个数在100以内时,通常按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2、介绍频数和频数分布表。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

数为频数;(结合表中数据)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1)在这次抽样分析的过程中,样本是___________ 布表,也称频数表。(2)频数分布表中的数据a= ____,b= __________.

频数(3)估计该校初三年级这次升学考试的数学平均成绩

3、频率的概念:频率=数据总数约为 ___________分.

4、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4)在这次升学考试中,该校初三年级数学成绩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90.5~100.5范围内的人数约为 __________人.(1)画频数分布表(2)写标题

8、某中学进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分段统计参赛同学的(3)画坐标:横坐标是什么?纵坐标是什么? 成绩,结果如下(分数为整数,满分为100分)

(4)画小长方形:长是什么? 宽是什么 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练习】 下列问题:

1、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45,若选取组(1)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的同距为10,则这组数据可分成(•)学有;

A.5组B.6组C.8组D.4组(2)已知成绩在91~100分的2、将50个数据分成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其中第一同学为优秀者,那么优胜率

组的频数为6,•第二组与第五组的频数和为20,那么为;

命题与证明综合提高

一、识点归类

注意: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

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例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概念:(1)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_____; 例2 叙述概念的定义

(1)数轴;(2)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命题

知识点一命题的概念 注意:(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例 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A 明天可能下雨B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C 直角都相等D 中国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知识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

注意:真、假命题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是正确的,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要注意把握这点。例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 锐角与钝角等于平角 知识点三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命题表面上看不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如:“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识点四证明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

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证明题 1.已知:(如图)MN//PQ,AC⊥PQ,BD、AC相交于点E,且DE=2AB. 求证:∠DBC=

∠ABC.

3MDAN

2.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AB+BD=AC,求证:∠B=2∠C.

BDC

3.如图,△ABC中,AD平分∠

BAC,BE=CE,过点E作GH⊥AD,交AC、以及AD、AB的延长线于H、F、G.求证:AC=2BG+AB

A

DH

F

C

4求证:

5.DC(2)

6.如图,已知AB // CD,B100,EF平分BEC,EGEF,求BEG和DEG的度数。

9.求证:形如4n+3的整数P(n为整数)不能化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

趣说数学说理与数学证明 篇2

1. 不会说理 不知从哪里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在求线段长、求角度中最是常见.学生往往是从一个等号开始,直到结论出现,中间不说一点理由,让他解释也解释不清.

2. 胡乱说理 进行几何论证时,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往往是这个定理的条件得到另一个定理的结论,或是想当然的用假命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3. 因果倒置 证明中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混淆,在平行线中尤为突出.把判定定理当性质定理用,或是把性质定理当判定定理用,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甚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中比较常见的错误.

减少以至避免出现这些失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最好能在一接触几何学习时就给予重视.

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常见的错例进行剖析,并指出正确的证法.

(1) 偷换概念 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把不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误认为属于这一概 念,从而误认为该事物具有此概念的某些属性,得出错误的证明,这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学生的证明中经常出现.

例如:爸爸捕了一条鱼,让儿子分成两段,每段卖2.5块,共收益5块,儿子耍小聪明,偷偷分成三段,每段卖2块,共收益6块,上交爸爸5块,后来老爸发现,让儿子退还那1块,儿子为了分得平均,每个人退两毛,自己偷拿4毛,那顾客等于每个人付了1.8块,总共花了5.4块,那儿子偷拿了0.4块,总共5.8块,那其余的两毛呢?

答案:这是一道著名的偷换命题的数学题!

他们每人最后花了2-0.2=1.8(元),也就是一共花了1.8×3=5.4(元).

这5.4元包括了爸爸得到的5元+儿子偷拿的0.4元=5.4元.

再加上他们三人每人拿回的0.2元×3=0.6元,正好是6元.

儿子偷拿的0.4元是包含在那5.4元里的,是他们付出去的钱,而不是他们拿回去的钱!

(2) 偷换命题 偷换命题是指证明时证明者偷偷加入某些条件用特例代替一般情形来加以证明.这种错误也叫作以特殊代一般.

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时,有的同学是这样证明的:在△ABC中,因为∠A=30°,∠B=60°,∠C=90°,

所以∠A+∠B+∠C=180°.

这个同学就是犯了用特殊三角形代替一般三角形的错误,把“三角形”偷换成“直角三角形”了.

(3)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也是学生在证明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指利用要证命题本身或它的等价命题作证明的根据,实质上并没有给出命题的证明.

例如: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胖子的回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他回答瘦子的第一个问题时,是以“吃得多”为理由的;而他回答瘦子的第二个问题时,又以“长得胖”为理由.胖子的回答能够解决瘦子的问题吗?当然不能.胖子的这种论证,就叫作“循环论证”,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常常看到同学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法,这个时候要认真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及时给予纠正,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防止或减少这些错误的出现.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篇3

一、填空: 1.水受热后,()会增大,()不变。2.水受热时体积(),受冷时体积(),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3.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因此,铁桥都架在()上。4.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传递给(),或者从()传递到()的传热方法叫()。

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

6.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这说明热水比冷水()。水在变热过程中,如果水温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7.水、空气、铜和钢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8.热总会从温度较()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的一端。从温度()的物体向温度()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9.在做()实验时,我们发现试管口的气球皮()了,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里打“√”,错的请在括号里打“×”。

()1.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2.多穿衣服会使人感到暖和,这是因为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3.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会浮起来。

()4.所有的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6.空气是一种热的良导体。

()7.两手相互摩擦不能产生热。

()8.锅用铁制成,锅柄用塑料或木头制成,因为铁、塑料、木头都是热的良导体。

三、选择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物体热量的散失。

① 加快

② 减慢

③ 不改变 2.下面物体是热的良导体的是()① 塑料勺

② 木勺

③ 钢勺

3.下面物体有热缩冷胀性质的是()① 空气

② 铁

③ 锑

4.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原理是()① 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 气体的热胀冷缩

③固体的热胀冷缩

5.密封的小塑料袋中装一些冷水,密封水袋会慢慢地从热水底部浮到水面,是因为()① 小塑料袋中的冷水受热体积膨胀增大了浮力

②小塑料袋中的冷水受热后重量变轻了

③热水受冷体积缩小增大了浮力

6.铜、铁、铝等都是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它们的导热性能()① 都相同

② 存在差异

③ 没法确定 7.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① 快

③ 一般

四、看图填空 请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证明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列出实验计划。热水足量、常温水足量、冰水足量、1只小锥形瓶、3只烧杯、1个气球。

五、简答

1.为什铁路上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间隙?

初二数学证明题 篇4

初二数学证明题

1、如图,AB=AC,∠BAC=90°,BD⊥AE于D,CE⊥AE于E.且BD>CE

,证明BD=EC+ED

.解答:证明:∵∠BAC=90°,CE⊥AE,BD⊥AE,

∴∠ABD+∠BAD=90°,∠BAD+∠DAC=90°,∠ADB=∠AEC=90°.

∴∠ABD=∠DAC.

又∵AB=AC,

∴△ABD≌△CAE(AAS).

∴BD=AE,EC=AD.

∵AE=AD+DE,

∴BD=EC+ED.

2、△ABC是等要直角三角形。∠ACB=90°,AD是BC边上的中线,过C做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AD于点F,求证∠ADC=∠BDE

解:作CH⊥AB于H交AD于P,

∵在Rt△ABC中AC=CB,∠ACB=90°,

∴∠CAB=∠CBA=45°.

∴∠HCB=90°-∠CBA=45°=∠CBA.

又∵中点D,

∴CD=BD.

又∵CH⊥AB,

∴CH=AH=BH.

又∵∠PAH+∠APH=90°,∠PCF+∠CPF=90°,∠APH=∠CPF,

∴∠PAH=∠PCF.

又∵∠APH=∠CEH,

在△APH与△CEH中

∠PAH=∠ECH,AH=CH,∠PHA=∠EHC,

∴△APH≌△CEH(ASA).

∴PH=EH,

又∵PC=CH-PH,BE=BH-HE,

∴CP=EB.

在△PDC与△EDB中

PC=EB,∠PCD=∠EBD,DC=DB,

∴△PDC≌△EDB(SAS).

∴∠ADC=∠BDE.

2

证明:作OE⊥AB于E,OF⊥AC于F,

∵∠3=∠4,

∴OE=OF. (问题在这里。理由是什么埃我有点不懂)

∵∠1=∠2,

∴OB=OC.

∴Rt△OBE≌Rt△OCF(HL).

∴∠5=∠6.

∴∠1+∠5=∠2+∠6.

即∠ABC=∠ACB.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过点O作OD⊥AB于D

过点O作OE⊥AC于E

再证Rt△AOD≌ Rt△AOE(AAS)

得出OD=OE

就可以再证Rt△DOB≌ Rt△EOC(HL)

得出∠ABO=∠ACO

再因为∠OBC=∠OCB

得出∠ABC=∠ABC

得出等腰△ABC

4

1.E是射线AB的一点,正方形ABCD、正方形DEFG有公共顶点D,问当E在移动时,∠FBH的大小是一个定值吗?并验证

(过F作FM⊥AH于M,△ADE全等于△MEF证好了)

2.三角形ABC,以AB、AC为边作正方形ABMN、正方形ACPQ

1)若DE⊥BC,求证:E是NQ的`中点

2)若D是BC的中点,∠BAC=90°,求证:AE⊥NQ

3)若F是MP的中点,FG⊥BC于G,求证:2FG=BC

3.已知AD是BC边上的高,BE是∠ABC的平分线,EF⊥BC于F,AD与BE交于G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篇5

一、章节目标:

1、体验几何研究从直观经验、操作实验到演绎推理的演进过程,认识几何直觉和演绎推理的作用;知道基本的逻辑术语,理解命题、证明的意义;懂得推理过程中的因果关联,知道证明的步骤。

2、在例题学习和证明实践中,初步掌握演绎推理的规则和规范表达的格式;会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有关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简单问题,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3、通过对平行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定理的分析,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掌握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知道轨迹的意义,知道圆、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三条基本轨迹。

4、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在“斜边、直角边”判定定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5、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中,领略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感受理性思维的精神和包容世界文化的意义;了解勾股定理导出的过程和它在度量几何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形数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比较简单的证明或计算问题及比较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距离的公式。

二、单元目标 第一节:几何证明

1、初步理解演绎证明的含义及因果关系的表述,体会演绎证明是一种严格的数学证明,所获得的结论最可靠。

2、知道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知道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的一般过程;知道证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初步感知证明过程中体现的理性精神。

4、通过证明举例的学习和实践,懂得演绎推理的一般规则,初步掌握规范表达的格式;知道分析证明思路的基本方法。

5、会利用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来证明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简单问题;了解添置辅助线的基本方法,会添置几种常见的辅助线。

6、初步学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规范表达,体会理性思维的精神,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单元重点: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相关概念和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

题或假命题的一般过程;利用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来证明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简单问题;了解添置辅助线的基本方法。

单元难点:分析证明思路的基本方法和辅助线的添置方法。第二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1、知道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逆定理、互逆定理等的含义。

2、会写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会证明它的真假,知道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

3、增强逆向思维意识,体会辨证思想。

4、初步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5、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6、了解轨迹的意义,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和圆三条基本轨迹。

7、会用三条基本轨迹解释简单的轨迹问题并用图形语言表示,会用交轨法进行基本的作图。

8、通过轨迹的学习,初步感知集合的思想。

单元重点: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交轨法作图

单元难点: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和用三条基本轨迹解

释简单的轨迹问题

第三节:直角三角形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的过程,体会演绎思想和化归思想。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会用“H.L”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

3、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方法。

4、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和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5、理解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推导方法;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类重大科技发现中的地位,感受人类文明,体会理性精神。

6、初步掌握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能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基本的有关证明或计算问题,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熟悉最基本的勾股数组。

7、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中,获得“探索—研究—运用—反思”的过程经历,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激发科学研究的内部动机。

8、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的距离的过程,掌握两点的距离公式,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单元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以及两

点间的距离公式。

单元难点: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以及

统计法律法规知识讲义 篇6

培训材料

2015年5月

目 录

第一讲 统计法和统计法律体系------------------()

一、统计法律体系-----------------------------()

二、统计法----()

(一)统计法的概念及特点---------------------()

(二)制定统计法的目的-----------------------()

(三)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四)统计法适用范围-------------------------()

(五)政府统计()

(六)统计资料管理---------------------------()

(七)统计监督检查---------------------------()

(八)统计法律责任---------------------------()第二讲 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介绍-----()

一、制定《办法》的根本目的

二、制定的法律依据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四、企业出现以下行为,会被列为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

五、失信企业信息公示的内容

六、失信企业信息公示的原则

七、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期限

八、被公示失信企业的权利

九、公示失信企业信息方式 第三讲 “两个”统计工作规范介绍

一、“两个”规范

二、制定“两个”规范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任务

五、统计机构和人员

六、工作条件

八、统计资料管理

第一讲 统计法和统计法律体系

一、统计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部门、地方)--规范性文件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我国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截止到目前的统计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行政法规是由总理签发的国务院

部门行政规章: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加强和规范统计上弄虚作假案件查处工作的若干规定、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专业技术考试暂行办法、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统计执法检查规定、部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

地方行政规章:安徽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等。5.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和特定事项,涉及或者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本行政区域或其管理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能够反复适用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或者指示等行政规范。

如:安徽省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安徽省乡级统计工作规范、安徽省企业统计工作规范、滁州市强化统计基础工作实施办法(滁政[2011]88号)、进一步加强统计体系建设的意见(滁政[2011]89号)等。

二、统计法

(一)统计法的概念及特点

1.统计法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就是: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讲就是:

(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6、统计资料保密原则(1)依法保守国家秘密;(2)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

国家统计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派出调查机构,承担国家统计局布臵的统计调查等任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臵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统计法》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臵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依法组织、管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统计人员:

(1)统计人员的职权

①统计人员具有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三大职权)的职权;

②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

③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

④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2)、统计人员的职责

在调查统计违法行为或者核查统计数据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向检查对象查询有关事项;

(2)要求检查对象提供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3)就与检查有关的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4)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

(5)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6)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八)统计法律责任

1、统计法律责任形式

(1)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适用于统计调查对象)

(2)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适用于公务员、参公管理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

(3)通报:县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4)《统计法》中关于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

第二讲 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

暂行办法介绍

一、制定《办法》的根本目的

保证源头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为国家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可靠信息。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统计领域信用建设的指示的需要。二是加强依法统计的需要。三是建立保障企业独立真实报送统计信息的长效机制的需要。四是适应统计数据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实需要。

二、制定的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统计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的界定,公示的严重失信企业信息所包括的内容,公示的主体和渠道,公示的期限,联合惩戒措施,纠错和救济制度,统计信用异常企业名录管理等内容。

四、企业出现以下行为,会被列为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 《办法》第二条规定: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是指在依

1位,公示期限延长至2年。

八、被公示失信企业的权利

《办法》第十条规定:政府统计机构发现公示的失信企业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政府统计机构公示的失信企业信息不准确的,有权要求政府统计机构予以更正。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统计机构在公示失信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九、公示失信企业信息方式

国家统计信息网、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安徽省统计局门户网站、滁州市统计局门户网站。

31、乡级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规范》第三条:乡级统计工作在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主要任务是:

(1)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标准、统计调查制度,依法依规完成上级政府统计机构布臵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2)在全国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等大型普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本辖区的普查机构,负责辖区内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3)监测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实施辖区内的统计业务,指导村级和调查单位统计工作,管理和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

(4)组织开展辖区内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监督检查辖区内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贯彻实施情况,配合上级政府统计机构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

2、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规范》第三条规定:

(1)完成政府统计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2)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全面上报统计资料。

(3)管理与统计数据形成有关的原始记录和证明材料,5(4)对首席统计员、辅助统计员、辅助调查员和记账户等人员发放统计工作项目补助,补助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保障。

(5)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制度;统计业务岗位责任制度和统计人员考核制度;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制度。

2、企业:

企业必须配备至少1台计算机用于统计工作,并按照统计机构要求实现统计数据网上直报。

七、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1、乡级:

乡级统计工作应建立和管理相关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指导和规范辖区内基层单位依法设臵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原始记录内容应包括记录名称、日期、填写单位名称、填制人姓名、经济业务内容及相关数据等;统计台账的制作应以原始记录和基层报表为依据,统计台账内容应包括台账名称、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报告期、填制单位名称、填制人姓名、统计负责人姓名等;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设臵和管理应规范化。

2、企业: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和政府统计需要设臵原始记录,确保上报的各项统计数据数出有据。原始记录的内容应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篇7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

考|题|统|计

卷别

题型

题号

考查角度

2018年全国卷Ⅰ

选择题

10题

几何概型

2018年全国卷Ⅱ

选择题

8题

古典概型

2018年全国卷Ⅲ

选择题

3题

三视图

2018年北京高考

选择题

4题

等比数列

预测1:古代数学书籍《九章算术》《数书九章》等书为背景的数学文化类题目。

预测2:与高等数学相衔接的题目,如几类特殊的函数:取整函数、狄利克雷函数、符号函数。

预测3:以课本阅读和课后习题为背景的数学文化类题目: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进位制、割圆术、阿氏圆等。

预测4:以中外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为背景的题目,如:回文数、匹克定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猜想等经典数学小问题。

考向一

数列中的数学文化

【例1】(2018·安徽模拟)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牛、马、羊食人苗,苗主责之粟五斗。羊主曰:“我羊食半马。”马主曰:“我马食半牛。”今欲衰偿之,问各出几何?此问题的译文是:今有牛、马、羊吃了别人的禾苗,禾苗主人要求赔偿5斗粟。羊主人说:“我的羊所吃的禾苗只有马的一半。”马主人说:“我的马所吃的禾苗只有牛的一半。”打算按此比率偿还,他们各应偿还多少?已知牛、马、羊的主人各应偿还粟a升,b升,c升,1斗为10升,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c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a=

B.a,b,c成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c=

C.a,b,c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且a=

D.a,b,c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且c=

【解析】 由题意可得,a,b,c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b=a,c=b,三者之和为50升,故4c+2c+c=50,解得c=。故选D。

【答案】 D

本题以《九章算术》为背景考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题尝试1】(2017·全国卷Ⅱ)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A.1盏

B.3盏

C.5盏

D.9盏

解析 由题意知由上到下各层灯数组成一个等比数列,该数列前7项和S7=381,公比q=2。设塔顶层的灯的盏数为a1,则有S7==381,解得a1=3。故选B。

答案 B

考向二

三角函数中的数学文化

【例2】 在古希腊数学家海伦的著作《测地术》中记载了著名的海伦公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长求三角形的面积。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其面积S=,这里p=。已知在△ABC中,BC=6,AB=2AC,则当△ABC的面积最大时,sinA=________。

【解析】 设AC=x,AB=2x,则由海伦公式得

S=

≤·=12,当且仅当x2-4=36-x2,即x=2,即AC=2,AB=4时不等式取等号。所以△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2,此时由余弦定理得cosA==,故sinA==。

【答案】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基本不等式、余弦定理以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解本题的关键是在“设元”的基础上,根据所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写出△ABC的面积的表达式,并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最值。

【美题尝试2】(2017·浙江高考)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理论上能把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S6,S6=________。

解析 如图,连接正六边形的对角线,将正六边形分成六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从而S6=6××12×sin60°=。

答案

考向三

算法中的数学文化

【例3】(2018·贵阳监测)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里有一道闻名世界的题目:“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反映了对此题的一个求解算法,则输出的n的值为()

A.20

B.25

C.30

D.35

【解析】 解法一:执行程序框图,n=20,m=80,S=60+=86≠100;n=21,m=79,S=63+=89≠100;n=22,m=78,S=66+=92≠100;n=23,m=77,S=69+=94≠100;n=24,m=76,S=72+=97≠100;n=25,m=75,S=75+=100,退出循环。所以输出的n=25。

解法二:设大和尚有x个,小和尚有y个,则解得根据程序框图可知,n的值即大和尚的人数,所以n=25。

【答案】 B

《算法统宗》是我国古代一部数学巨著,本题通过“僧人分馒头”体现了方程思想,也折射出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美题尝试3】 秦九韶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普州安岳(现四川省安岳县)人,他在所著的《数书九章》中提出的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至今仍是比较先进的算法,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给出了利用秦九韶算法求某多项式值的一个实例,若输入n,x的值分别为4,3,则输出v的值为()

A.20   B.61

C.183

D.548

解析 初始值n,x的值分别为4,3,程序运行过程如下:v=1,i=3≥0,v=1×3+3=6,i=2≥0;v=6×3+2=20,i=1≥0;v=20×3+1=61,i=0≥0;v=61×3+0=183,i=-1<0,跳出循环,输出v的值为183。故选C。

答案 C

考向四

立体几何中的数学文化

【例4】(2018·全国卷Ⅲ)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A          B

C          D

【解析】 由题意知,在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中,从俯视方向看,榫头看不见,所以是虚线,结合榫头的位置知选A。

【答案】 A

本题通过三视图考查了古代建筑的木件结构。如果考生对木件结构没有一定的认识,缺乏常见的生活常识,想象不出木件结构的构成就很难答对本题,这也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要求的趋势。

【美题尝试4】 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幂”是截面积,“势”是几何体的高,意思是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在等高处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体积相等。已知某不规则几何体与如下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满足“幂势同”,则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为()

A.4-

B.8-

C.8-π

D.8-2π

解析 由祖暅原理可知,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与已知三视图的几何体体积相等。根据题设所给的三视图,可知题图中的几何体是从一个正方体中挖去一个半圆柱,正方体的体积为23=8,半圆柱的体积为×(π×12)×2=π,因此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为8-π,故选C。

答案 C

考向五

概率中的数学文化

【例5】(2018·全国卷Ⅰ)如图来自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几何图形。此图由三个半圆构成,三个半圆的直径分别为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直角边AB,AC。△ABC的三边所围成的区域记为Ⅰ,黑色部分记为Ⅱ,其余部分记为Ⅲ。在整个图形中随机取一点,此点取自Ⅰ,Ⅱ,Ⅲ的概率分别记为p1,p2,p3,则()

A.p1=p2

B.p1=p3

C.p2=p3

D.p1=p2+p3

【解析】 解法一:设直角三角形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2=b2+c2,则区域Ⅰ的面积为S1=bc,区域Ⅱ的面积S2=π×2+π×2-=π(c2+b2-a2)+bc=bc,所以S1=S2,由几何概型的知识知p1=p2,故选A。

解法二:不妨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则BC=2,所以区域Ⅰ的面积为S1=×2×2=2,区域Ⅱ的面积S2=π×12-=2,区域Ⅲ的面积S3=-2=π-2。根据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p1=p2=,p3=,所以p1≠p3,p2≠p3,p1≠p2+p3,故选A。

【答案】 A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素材考查数学问题,丰富了数学文化题的取材途径。试题插图的创新是本题的一个亮点,其一,增强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应用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其二,有利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稳定考生在考试中的情绪和心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三,探索了数学试题插图的新形式,给出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的范例。

【美题尝试5】 一种电子计时器显示时间的方式如图所示,每一个数字都在固定的全等矩形“显示池”中显示,且每个数字都由若干个全等的深色区域“”组成。已知在一个显示数字8的显示池中随机取一点A,点A落在深色区域内的概率为,若在一个显示数字0的显示池中随机取一点B,则点B落在深色区域内的概率为()

A.

B.

C.

D.

解析 由于数字“8”是由7个深色区域组成,由P(A)=,得整个矩形显示池的面积为14个深色区域的面积,而数字“0”是由6个深色区域组成,则P(B)==。故选C。

答案 C

考向六

现代科技中的数学文化

【例6】(2017·全国卷Ⅰ)几位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创业号召,开发了一款应用软件。为激发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推出了“解数学题获取软件激活码”的活动。这款软件的激活码为下面数学问题的答案:已知数列1,1,2,1,2,4,1,2,4,8,1,2,4,8,16,…,其中第一项是20,接下来的两项是20,21,再接下来的三项是

20,21,22,依此类推。求满足如下条件的最小整数N:N>100且该数列的前N项和为2的整数幂。那么该款软件的激活码是()

A.440

B.330

C.220

D.110

【解析】 分段考虑数列1;1,2;1,2,4;…;1,2,…,2k-1;…该数列的前1+2+…+k=项的和为S=1+(1+2)+…+(1+2+…+2k-1)=(20-1)+(21-1)+…+(2k-1)=2k+1-k-2。要使得>100,又k∈N,则有k≥14,此时k+2<2k+1,所以k+2是之后的等比数列1,2,…,2k+1的部分和,也即k+2=1+2+…+2s-1=2s-1,所以k=2s-3≥14,满足题意的最小的s=5,此时k=25-3=29,对应最小的满足条件的N为+5=440。

【答案】 A

本题以大学生创业为背景设计一道具有时代意义的试题,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题尝试6】 根据有关资料,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上限M约为3361,而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N约为1080。则下列各数中与最接近的是()

(参考数据:lg3≈0.48)

A.1033

B.1053

C.1073

D.1093

解析 因为=>0,所以lg=lg=lg3361-lg1080=361lg3-80≈93.28。所以≈1093。故选D。

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 篇8

培训讲义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 江苏省公务局职位管理处(综合处)

2011年11月

目 录

第一讲 公务员统计简介...........................1

一、公务员统计工作开展的背景.................1

二、公务员统计工作的建立和发展...............1 第二讲 2011年公务员统计指标及填报要求...........3

一、2011年报表修订情况......................3

二、公务员统计工作的分工.....................4

(一)概述...............................4

(二)特别提示...........................4

三、统计范围、统计对象.......................7

(一)概述...............................7

(二)特别提示...........................8

四、需要注意的指标..........................10 第三讲 2010年公务员统计年报表审核要点(以省部级填报汇总单位为例)..................................18

一、电子文件上报要求........................18

二、纸质文件上报要求........................18

三、年报表审核的原则要求....................19

四、年报表各表审核要点......................19 1

第一讲 公务员统计简介

一、公务员统计工作开展的背景

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其建立和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公务员制度研究、试点、推行和公务员法立法、实施等阶段。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2006年春,《公务员法实施方案》(中发“2006”9号)及五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下发。同年4月,中央组织部、原人事部召开全国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工作会议。按照会议部署,全国公务员登记工作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公务员法的实施和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开展,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需要掌握全国公务员队伍总体规模结构情况;研究制定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需要公务员统计数据作为科学依据;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机制、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需要公务员统计发挥参谋作用。在这种新形势下,尽快开展公务员统计工作,成为摆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二、公务员统计工作的建立和发展

2006年9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党内统计、干部统计、离退休干部统计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公务员管理工作的特点,尽快完成由机关干部统计向公务员统计的过渡‛。

2007年11月,中央组织部、原人事部联合开展了全国公务员专题统计工作。1

这是公务员法实施以来,首次对全国7类机关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专题调查任务顺利完成,基本摸清了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公务员队伍的总体规模情况和公务员登记工作进展情况。

在总结经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自2008年起开展公务员统计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已连续开展三年。三年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健全工作机制,搞好动员培训,加强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较好地完成了报表填报汇总任务,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同时,也顺利完成了从机关干部统计向公务员统计的转变,并初步建立起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汇总、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部门分工实施的公务员统计工作机制,公务员统计工作已步入常态。

附:近年来关于开展公务员统计工作的有关文件

 关于开展全国公务员专题统计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07] 28 号,2007年11月)

 关于开展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08] 47 号,2008年11月)

 关于对公务员统计数据进行复核的通知(组厅字 [2009] 16 号,2009年5月)

 关于做好2009年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09] 51 号,2009年10月)

 关于2009年公务员统计年报表评审结果的通报(组通字 [2010] 55 号,2010年9月)

 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10] 62 号,2010年10月)

 关于做好2011 年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1] 50 号,2011年10月)

第二讲 2011年公务员统计指标及填报要求

一、2011年报表修订情况

今年报表修订的主要考虑及修订内容如下:

1.增加部分延伸统计指标,进一步丰富公务员统计指标体系。一是在‚数量变化情况‛子表增加‚选举登记‛、‚因选举退出登记‛指标,对‚选举‛导致公务员队伍数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二是在‚数量变化情况‛子表增加补充统计指标‚本年末机构数‛,用于统计各级各类机关(单位)数量及了解各地参照管理审批情况;三是在省级‚公务员基本情况‛子表增设机构层次指标,对省级垂直管理单位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上考核情况‛子表,增加‚不进行考核人数‛指标,在‚不称职‛指标下增设‚受处分‛、‚连续两年不称职‛等其中项,在‚不定等次‛指标下增设‚新录用公务员‛、‚正在接受审查‛、‚受处分‛等其中项,用于反映考核等次的确定依据和结果运用情况。

2.根据数据需求,增设部分表格。一是增设‚本年内退休公务员基本情况‛,对公务员退休进行分职务层次统计;二是增设‚公务员基本情况(总表)‛,使公务员队伍整体情况一目了然。

3.针对填报工作实际情况,调整个别表格主栏。一是在‚公务员交流情况‛、‚公务员受奖励情况‛两子表增设‚省部级‛行;二是鉴于深圳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进行职务套改试点,未使用通用职务层次名称,为免漏统,在相应子表为其单设‚深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行。

4.从直观化角度出发,修改了个别指标名称。在 ‚公务员受奖励情况‛子表中,将‚授予荣誉称号‛指标进一步明确为‚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或‘模范公务员’荣誉称号‛。

二、公务员统计工作的分工

(一)概述

公务员统计工作实行各级党委组织部牵头,组织人事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详见全国公务员统计工作分工示意图)

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分工: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本地区公务员统计数据的汇总,并具体负责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党委直属和部门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统计;地方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政府机关公务员及政府直属和部门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统计。

(二)特别提示 1.分工原则

(1)公务员原则上由其行政关系所在单位负责统计。

(2)出现特殊情况,须请示上级汇总单位,避免重统、漏统。如:已正式到单位任职,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均未按照规定及时划转,仍长期在原单位的,应当由新单位负责统计,但须及时与其原单位做好沟通衔接,避免重复统计。

2.关于多重身份人员(1)兼任职务人员

公务员兼任两个及以上不同级别职务的,由行政关系所在单位按较高职务统计。(就高不就低)

如:市级机关副调研员、处长,按县处级副职进行统计。

公务员兼任两个及以上同一级别职务的,由行政关系所在单位按实职统计。(就实不就虚)

如:市级机关主任科员、副处长,按乡科级副职进行统计。

(2)援藏、援疆、援青、对口支援、扶贫、挂职锻炼人员 由派出机关按其在派出机关所任职务统计。

(3)原任机关领导职务,现转任人大、政协常委职务人员(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

按照中组部办公厅、原人事部办公厅《公务员登记工作中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规定,不再担任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和政协委员,都是在其编制所在机关或行政关系所在机关进行公务员登记的。

因此,这类不驻会人员,由原单位负责统计。

驻会的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和政协委员仍分别由人大办公厅(室)、政协办公厅(室)负责统计。

(4)到中央政府驻港、驻澳联络办工作的人员

由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中央政府驻澳联络办统计,派出单位不再重复统计。

(5)省纪委派驻各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人员

省纪委派驻各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工作人员,由驻在单位进行统计,省纪委不再重复统计。

3.关于各级领导班子成员

省、市、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分工负责统计,同时还兼任本地党政部门或所辖区域领导职务的,该部门或下辖区域不再重复统计。组织部门要主动和人事部门沟通并核对有关信息,以防重统、漏统。上报报表时需按审核要点要求附人员名单,以确保统计信息的核对。具体分工如下:

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统计:本级党委、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在填报部门分布情况时,按照任职情况分别统计在相应栏。兼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领导职务的,按其所任较高职务填写。党委、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兼任政府领导班子副职的,由党委组织部负责统计。

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统计:本级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以及在党委、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没有兼职的政府领导班子副职。

在填报部门分布情况时,统计在‚行政机关‛栏。

例1:某省的省委常委兼下辖某副省级市的市长,由该省省委组织部统计在‚省部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党的机关‛栏。

例2:某省检察院检察长,由该省省委组织部统计在‚省部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检察机关‛栏。

例3:某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市长,由该市人事部门统计在‚厅局级正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行政机关‛栏。

例4:某地级市的市委常委、副市长,由该市市委组织部统计在‚厅局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党的机关‛栏。

例5:某地级市的市委常委兼市公安局长,由该市市委组织部统计在‚厅局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党的机关‛栏,而公安局不再统计。

例6:某地级市的政府副市长兼市公安局长,由该市人事部门统计在‚厅局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行政机关‛栏,而公安局不再统计。

例7:某地级市的副市长(在党委、人大、政协班子没有兼职),由该市人事部门统计在‚厅局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行政机关‛栏。

例8:某地级市的市委常委兼下辖某县县委书记,由该市市委组织部统计在‚厅局级副职‛,部门分布情况统计在‚党的机关‛栏,而某县不再统计。

4.关于乡(镇)机关公务员

由乡(镇)机关分两份报表填报,并按统计分工分别报上级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部门汇总。两套表的具体统计范围如下:

(1)报上级党委组织部的报表:统计乡(镇)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专职党委委员,以及人大主席、副主席。个别乡(镇)存在其他在党委工作的专职人员,经请示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后,也可统计在本表,注意避免重复统计。

部门分布情况分别统计在‚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栏。

(2)报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报表: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乡(镇)机关公务员,均统计在‚行政机关‛栏。

直辖市的区直管的乡镇与县辖乡镇的统计分工、填报要求一致。5.关于派出机构人员

(1)垂直管理机构和设派出单位机构派驻各地的公务员

省、市垂直管理机关、单位,和设派出单位的各级机关、单位,派驻各地的公务员,由派出单位负责统计。

如:省安全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监狱管理局。又如:县法院负责其派驻乡(镇)法庭的公务员统计。(2)各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公务员

各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公务员,由派出机构填报,由政府人事部门汇总。如:城市街道办事处属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由街道办事处填报,由上级政府人事部门汇总。部门分布情况填写在‚行政机关‛栏,隶属层次按上级政府的层次填写,而不是按照乡镇层次填写。

三、统计范围、统计对象

(一)概述

公务员统计表分为3套报表:《公务员统计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统计表》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表》。

《公务员统计表》的统计范围: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统计对象为上述统计范围内已登记的公务员和暂缓登记人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工作人员统计表》的统计范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统计对象为上述统计范围内已登记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和暂缓登记人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表》的统计范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统计对象为上述统计范围内已登记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和暂缓登记人员。

(二)特别提示

1.未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参照管理单位的统计

(1)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尚未经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列入参照管理的单位(包括正在审批过程中的单位),不列入统计范围。

(2)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已经获批准列入参照管理,但尚未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的,暂不列入统计范围。

2.公务员登记工作相对于任免工作没有完全同步,有滞后现象,这部分尚未登记的人员如何统计?如:原来在事业单位工作,现提拔到公务员岗位工作,尚未进行登记。

答:以公务员登记为准,未登记人员暂不统计。

3.本单位为实施公务员法机关,同时下属有参公事业单位,如何统计? 需要上报两套表:机关本身填一套《公务员统计表》,下属参照管理事业单位填一套《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表》,由本单位统一汇总后再将两套报表一并报上级汇总单位。报上级汇总单位时,两套报表的‚填报单位‛均为本单位。

4.聘任制公务员的统计

根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符合公务员登记规定的予以登记,并在登记时注 8

明‚聘任制公务员‛。因此,此类人员只要进行了登记,就列入统计范围,但如果至年报表报告期截止日期(即12月31日)前已解聘,就不再列入统计范围。

如:法院在国家行政编制范围内新招收的书记员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在公务员登记时被列为聘任制公务员,只要尚未解聘,都要统计。

5.已免职但未办理退休手续人员,如何统计?

(1)领导干部因年龄原因已经过会免职,但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暂时仍按原职务层次统计。

(2)公务员因违法违纪或其他原因接受调查,免职后尚未安排新职务的,暂时统计在‚试用期人员及其他‛,并统计为‚非领导职务‛。

(3)因机构改革等原因内部退休,但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如果明确仍占编制,暂时仍按原职务层次统计。如果不占编制,不列入统计范围。

6.乡镇换届时新进领导班子人员中,原为企事业单位人员或村支部书记的人员如何统计?

按照规定,选举产生的乡镇党政机关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并进行过公务员登记的,列入统计范围。如任期满后,继续安排在机关任职,继续统计;如任期满后卸任退出机关,则不再统计。

7.在机关进行了公务员登记并在机关担任职务,同时在非参公事业单位或各类企业单位兼任更高级别职务,如何统计?

对于此类人员,公务员登记工作这样规定:对经批准兼任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在机关,且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的人员,按照其在机关所任职务予以登记;其他情况的,不予登记。

因此,此类人员按照其在机关所任职务进行统计。8.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原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

按照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包括原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均有一年试用期,按照《公务员登记实施办法》规定,这部分人员暂缓登记,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再进行登记。这些尚在试用期间的暂缓登记人员,均统计在‚试用期人员及 9

其他‛栏;待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进行了登记以后,再按照所登记的职务层次统计相应栏。

9.副省级城市的正局级和副局级人员,如何统计?

按照规定,副省级城市的正局级和副局级人员,分别按照‚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登记,公务员统计参照此规定进行统计。

如:南京市,局长、区长统计为‚厅局级副职‛,巡视员统计为‚厅局级副职‛,副局长统计为‚县处级正职‛,处长统计为‚县处级正职‛。

10.各地警员职务序列套改正在开展中,且进度不一,统计截止时间内可能到位不了,如何界定和处理?

根据实际工作进度统计,已完成套改的按新的职务序列统计,未完成套改的仍按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统计。

11.地方机构改革中涉及机构合并,是按合并前的单位分开统计,还是按合并后新成立的单位来统计?

答:报告期内已完成合并,职能机构人员三定都已落实到位,按合并后新成立的单位统计,否则暂时按合并前的单位分开统计。

四、需要注意的指标

★★★★★“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中央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若干问题的答复意见(一)》: ‚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乡党政机关以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过(参照或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及其他担负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在此列)。军队转业干部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过,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过,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201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 10

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公务员统计工作中,暂按以下规定确定基层工作经历范围:

1、对于党政机关(含参照机关(单位))工作经历,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工作经历纳入统计。

2、对各级各类企业、非参公事业单位及其他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工作经历,全部纳入统计。

3、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纳入统计。

4、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工作经历,纳入统计。

5、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纳入统计。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纳入统计。

6、援藏、援疆、援青、对口支援、扶贫、挂职锻炼工作经历,凡经组织选派、挂职时间在半年以上,挂职担任岗位进入前述范围,纳入统计。

7、自主创业并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纳入统计。

第一部分 公务员数量变化情况统计指标(第1表《公务员数量变化情况》)

1、‚上年末总数‛:严格等于上年统计表中的年末实有数。涉及机构合并重 11

新组建情况的,经上级汇总单位同意,可以在上年底数栏进行处理。如:原人事部、原劳动部撤消,重新组建人社部,上年末总数可将两部上年底数合并填报。

2、录用(5-15列):按录用前最后身份原则进行统计,不按经历原则统计。

3、应届生:指新录用的公务员,为本从各类学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含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境外教育机构的应届毕业生(能出具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有关证明材料,达到有关报考要求),以及初次参加工作的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毕业生。

Tips:根据最新公务员招录政策,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但在统计工作中,请将其统入录用的‚其他‛列,并按要求报说明。

4、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计入这几项指标统计的新录用公务员,在录用前其身份是当年服务期满、考核称职(合格)可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或‚西部志愿者‛。符合这些条件但考取非定向岗位的,也统计在内。具有身份,但服务期未满,不具备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不计入。曾有相关经历,但录用前身份已转换的不计入。

Tips: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人员如何认定?

参加上述四个项目的人员报考,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项目的,要提供由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的,要提供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制

作,教育部监制的“特岗教师”证书和服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鉴定表原件和复印件;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要提供各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出具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此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监制)原件和复印件;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要提供由共青团中央统一制作的服务证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鉴定表原件和复印件。

以上材料在面试时需交招录机关审核,审核通过予以认定。

5、‚机关、参照管理单位人员‛:指新录用的公务员,录用前其身份为实施公务员法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已进行公务员登记的人员。

6、‚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包括国有、外资、合资、民营等全部所有制形式。

7、‚村干部‛:指新录用的公务员,录用前其身份为村民村干部,如已作为大学生‚村官‛统计,则不再重复统计。

8、‚参照管理单位‛、‚企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按‚参照管理单位‛统计,事业单位专指非参公事业单位。

9、‚选举登记‛、‚因选举退出登记‛:强调选举是统计对象取得或失去公务员身份的唯一原因,典型情况如乡(镇)换届工作中,优秀村干部或乡镇非公务员身份的工作人员,被选举担任副乡(镇)长等公务员身份职务,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务员登记。

10、‚辞去公职‛:强调统计对象因‚辞去公职‛离开公务员队伍,与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不同。

11、‚本年末应有数‛、‚本年末实有数‛、‚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本增减数‛

应有数=上年末总数+增加合计-减少合计

实有数:严格对应本年末实有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数 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作为缓冲项,调节本增减数

本增减数=实有数-上年末总数=(应有数+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上年末总数

12、本年末机构数

省、市垂直管理机关、单位,和设派出单位的各级机关、单位,上报本系统内独立设臵的各级各类机构总数,层次分布同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统计分布。

部门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层次分布同参照管理人员统计分布。

第二部分 公务员队伍存量和结构情况统计指标(第2表《公务员分布情况》)

注意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分类。

第三部分 公务员队伍基本情况统计指标(第3-8表《公务员基本情况》、第15-17表《女、少、非公务员基本情况》、第19表《总表》)

1、‚非领导职务‛:统计现任职务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的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及试用期人员。

Tips:部分允许保留的专用职务名称如‚组织员‛、‚纪检员‛、外交职衔等非领导职务参照执行。

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兼任下一级领导职务,在公务员登记中,现任职务同时填写非领导职务和领导职务,职务层次按非领导职务对应的职务层次填写。在公务员统计中,暂按较高职务统计。

2、‚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同第1表。第五表 公务员基本情况(省、区、市机关)

‚省(区、市)一级‛、‚省(区、市)设在市(地、州、盟)‛、‚省(区、市)设在县(市、区、旗)‛、‚省(区、市)设在乡(镇)‛:按职能权限划分,14

管辖权在一市(地、州、盟)及以上的,其本级内设机构全体公务员统计在‚省(区、市)设在市(地、州、盟)‛,县、乡两级以此类推。

第四部分 公务员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统计指标(第9-

14、18表 《公务员晋升、交流、考核、奖惩、培训、退休等情况》)

第九表 公务员晋升职务情况

1、按晋升后的职务填写。

2、原则上只统计职级的晋升,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或提高政治、生活待遇的不作晋升统计。

Tips:比较特殊的情况,副地厅司局级单位的处长(正处级)提拔担任单位副职(同样为正处级),按晋升统计;副处长(副处级)提拔担任单位副职(正处级)按越级晋升统计。

3、年内在本机关提拔并工作一段时间后平级交流到其他机关或参照管理单位的,该晋升情况由原单位负责统计,新单位不统计。

4、年内在本机关提拔并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公务员岗位,该晋升情况也要统计。

5、提拔到其他单位任职的,由新单位统计。

6、年内晋升两次以上职务,只统计最后一次晋升情况。第十表 公务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情况

1、‚公开选拔‛:由其所任职机关统计。

Tips:‚遴选‛、‚公开选调‛等工作,工作程序与公开选拔一致的,纳入统计。

2、‚竞争上岗‛:按干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确定统计主体,谁组织谁统计。第十一表 公务员交流情况

1、限于统计平级交流。

2、‚转任‛、‚交流‛:从实施公务员法机关到实施公务员法机关为‚转任‛,15

实施公务员法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之间流动为‚交流‛。

3、‚调任‛:专用语,专指将有关人员按照《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从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调入实施公务员法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

第十二表 公务员上考核情况

1、统计对象为填报单位非领导成员公务员。

Tips: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按照领导班子成员有关规定考核,不适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不纳入本表统计范围。

2、今年报表统计2010年考核情况。

3、‚考核人数‛、‚不进行考核人数‛:二者之和为填报单位非领导成员公务员数。

4、考虑人员流动情况,按‚谁考核谁统计‛原则分工。

第十三表 公务员调离岗位、免职、降职、辞去公职、辞退、辞去领导职务、受奖惩和申诉情况

1、在统计公务员的调离岗位、免职、降职、辞去公职、辞退、辞去领导职务情况时,按公务员的原任职务级别统计;在统计公务员的受奖励、政纪处分和申诉情况时,按公务员受奖励、政纪处分和提出申诉时的职务级别统计。

2、‚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调离岗位‛、‚免职‛、‚降职‛、‚辞去公职‛、‚辞退‛、‚辞去领导职务‛、‚政纪处分‛各指标之间按‚依据原则‛划分边界,严格参考本表指标解释。

3、奖励:报告期内1人受到2次以上奖励的,按奖励等次较高的1次统计,受到2次以上等次相同的奖励,按1次统计。

Tips: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按《人民警察奖励条例》荣记一等功、二等功等,与本表统计范畴不同,暂不纳入统计。

4、政纪处分:报告期内1人受到2次以上政纪处分的,按较重的1次统计。

第十四表 公务员参加培训情况

1、‚参加培训人员合计‛:报告期内1人参加2次以上培训的仍按1人统计。

2、‚参加培训总人次‛:报告期内1人参加2次以上培训的按参加培训次数累计统计。

3、‚出国出境培训‛:含赴港、澳、台培训。

4、‚党校‛:县级以上,不含基层党校。第十六表 本年内退休公务员基本情况 统计对象同第一表第24列。

第三讲 2010年公务员统计年报表审核要点(以省部

级填报汇总单位为例)

一、电子文件上报要求

1.上报电子文件内容包括:年报上报数据包、年报表说明、word版年报表封面、副市级以上公务员名册。

2.年报上报数据包必须为《公务员统计系统》最新软件生成格式,报告期为2011,能正常接收,数据必须与纸质报表一致。

3.年报表说明须按审核要点所附模版格式上报。

4.word版年报表封面内容与纸质报表一致,填报单位(规范全称)、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时间、联系电话(含填表人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无缺项。

5.副市级以上公务员名单须按审核要点所附模版格式上报,全省会审汇总时如发现与《省管干部名册》不一致,应按要求及时核实。

6.省直单位,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务员局用光盘上报电子文件,各市党委组织部通过组织工作网报送。

二、纸质文件上报要求

1.上报纸质文件内容包括:年报表、年报表说明、副市级以上公务员名册。2.关于纸质年报表的封面

(1)填报单位名称使用规范全称。(2)必须加盖填报单位的公章。(3)填报单位负责人必须签字。(4)填表人必须签字。

(5)必须填写‚报出时间‛。

(6)必须填写‚联系电话‛(含填表人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3.年报表说明、副市级以上公务员名册格式要求同电子文件。

三、年报表审核的原则要求

1.系统分布、机构层次、职务层次填报符合逻辑。

其中,各省、区、市的报表中,凡涉及‚中央一级机关‛和‚中央设在地方机关‛的相应表和栏不应有数据;各中央单位的报表中,凡涉及‚省、区、市机关‛、‚市、地、州、盟机关‛、‚县、市、区、旗机关‛、‚乡、镇机关‛的相应表和栏不应有数据,若有数据需查明原因并上报说明。

2.表内、表间数字关系符合校核式要求,校核须全部通过,如有容错上报需报说明。

3.统计范围、统计对象保持系统一致。

4.各表各栏数据比上年相应数据变化异常的要查明原因并上报说明。

四、年报表各表审核要点

(一)《公务员数量变化情况》

1.各层次‚上年末总数‛(列1)必须与2010报表‚本年末实有数‛相等。

2.各市3套表汇总后的‚从机关、参照管理单位调入‛(列17)和‚调到机关、参照管理单位‛(列30)数据应大致相等,相差较大的(‚调入‛、‚调出‛差数大于‚调入‛、‚调出‛中较大数的5%)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上报说明。

3.各市3套表汇总后的‚机关、参照管理单位整建制转入‛(列19)与‚整建制转到机关、参照管理单位‛(列32)应相等,如有差数由各市党委组织部上报说明。

4.‚本增加‛中,‚录用‛的‚其他‛(列15)栏出现数字要详细说明 19

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涉及人数;

‚本增加‛中,‚其他‛(列22)栏出现数字要详细说明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涉及人数;

‚本减少‛中,‚离开公务员岗位‛的‚其他‛(列29)栏出现数字要详细说明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涉及人数。

5.‚机关、参照管理单位整建制转入‛(列19)、‚整建制转到机关、参照管理单位‛(列32)、‚国有企事业单位整建制转入‛(列20)、‚整建制转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列33)均应有具体情况说明。

6.‚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列37)出现数字要详细说明主要类型及每种类型涉及人数。

7.组织系统表的乡(镇)机关一般不应有‚录用‛,第8行第3-15列出现数字需作说明。

8.各层次‚录用合计‛和相应基本情况表‚试用期人员及其他‛合计数应大致相等,相差较大的(‚录用合计‛、‚试用期人员及其他‛的差数大于‚录用合计‛、‚试用期人员及其他‛中较大数的10%)应说明原因。

9.‚录用‛栏‚村干部‛(列14)出现数字需报名单;‚农民‛(列13)与‚村干部‛(列14)出现差数需报名单。

10.‚选举登记‛(列21)、‚因选举退出登记‛(列34)出现数字需报名单。

(二)《公务员分布情况》

1.组织系统报表在‚行政机关‛栏不应出现数字;组织系统的乡(镇)报表除‚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外不应出现数字,其中‚人大机关‛人数应与班子表中的乡(镇)行政区划个数大致相当;

人事系统报表除‚行政机关‛栏外不应出现数字。

(三)《公务员基本情况》(省、区、市机关)

1.省级机关表各行各列与2010报表相应栏目差别不应过大,否则需 20

要核实。

2.‚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数字应≤上年,‚中专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干部报名单。

3.以下人员需报名单:学位为‚博士‛的科员、办事员,学位为‚硕士‛的办事员,学历为‚研究生‛的办事员,35岁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人员,中央一级机关36岁及以上的科员、办事员、试用期人员及其他,中央设在地方机关和省区市机关36岁及以上的试用期人员及其他、55岁以上办事员。

4.省、区、市参照表一般不应出现副省部级及以上干部,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四)《公务员基本情况》(市、地、州、盟机关)

1.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正省部级及以上干部、正厅局级非领导职务;直辖市和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副省部级及以上干部、副厅局级及以上非领导职务;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2.‚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数字应≤上年,‚中专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干部报名单。

3.以下人员需报名单:学位为‚博士‛的科员、办事员,学位为‚硕士‛的办事员,学历为‚研究生‛的办事员,35岁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人员,36岁及以上的试用期人员及其他、55岁以上办事员。

4.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副省部级及以上干部人数应大致等于‚中共党员‛数;直辖市和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正厅局级及以上干部人数应大致等于‚中共党员‛数;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5.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参照表一般不应出现正厅局级及以上干部;直辖市和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参照表一般不应出现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五)《公务员基本情况》(县、市、区、旗机关)

1.直辖市和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正厅局级及以上干部、21

副厅局级及以上非领导职务;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副县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2.‚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数字应≤上年,‚中专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干部报名单。

3.以下人员需报名单:学位为‚博士‛的科员、办事员,学位为‚硕士‛的办事员,学历为‚研究生‛的办事员,35岁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人员,36岁及以上的试用期人员及其他、55岁以上办事员。

4.直辖市和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人数应大致等于‚中共党员‛数;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正县处级及以上干部人数应大致等于‚中共党员‛数;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5.直辖市和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参照表一般不应出现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参照表一般不应出现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六)《公务员基本情况表》(乡、镇机关)

1.本表各行各列与2010报表相应栏目差别不应过大,否则需要核实。2.直辖市和辖内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一般不应出现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如确有特例,需报名单。

3.‚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数字应≤上年,‚中专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干部报名单。

4.以下人员需报名单:学位为‚博士‛的科员、办事员,学位为‚硕士‛的办事员,学历为‚研究生‛的办事员,35岁及以下的副厅局级以上人员,36岁及以上的试用期人员及其他、55岁以上办事员。

5.组织系统报表‚合计‛应基本等于‚中共党员‛。

(七)《公务员晋升职务情况》

1.本表人员基本情况(合计、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年龄)应大 22

致小于《公务员基本情况》对应职务层次人数。

2.‚越级提拔‛、逐级晋升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不满1年‛、‚1年至不满两年‛人数之和≤‚破格提拔‛人数。

3.‚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破格提拔‛的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

4.以下人员需报名单:本年晋升副省部级及以上干部;‚破格提拔‛、逐级晋升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1年至不满两年‛、‚中专及以下‛的副县处级及以上干部;35岁及以下的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越级提拔‛、逐级晋升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不满1年‛人员;‚研究生‛、‚中央一级‛晋升科员。

(八)《公务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情况》

1.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需报名单。

2.‚中央一级‛、‚中央设在各地‛公开选拔正县处级及以下干部,‚中央一级‛竞争上岗正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需报名单。

3.‚乡(镇)‛竞争上岗县处级干部,辖内没有副省级城市的省份‚县(市、区、旗)‛ 竞争上岗县处级干部需报名单。

(九)《公务员交流情况》

1.厅局级及以上干部‚任现职满10年交流‛、‚回避交流‛、‚交流到国有企事业单位‛、‚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调任‛需报名单。

2.各省区市厅局级及以上干部‚交流到下级单位‛需报名单。

(十)《公务员上考核情况》

1.考核表仅统计非领导成员公务员上考核情况,考核人数‚合计‛与‚不进行考核人数‛之和应小于等于上年末总数。

2.‚优秀‛比例异常(大于20%)需报说明。

3.厅局级干部‚基本称职‛、‚不称职‛、‚不定等次‛、‚不进行考核人数‛需报名单。

(十一)《公务员调离岗位、免职、降职、辞去公职、辞退、辞去领导职务、23

受奖惩和申诉情况》

1.厅局级及以上干部‚调离岗位‛、‚免职‛、‚降职‛、‚辞去公职‛、‚辞退‛、‚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和‚政纪处分‛、‚申诉‛的情况需报名单。

2.县处级及以下干部‚调离岗位‛,‚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授予‛荣誉称号需报名单。

(十二)《本年内退休公务员基本情况》 1.‚试用期人员及其他‛出现数字需报名单。

上一篇:班会教案:元旦放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下一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