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2025-01-23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1

小学生网络学习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4日——2011年12月13日

调查地点:宜兴****小学

调查对象:小学生及其家长。

调查目的:探讨互联网在小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如何、以及小学生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获得迅猛发展,根据CNNIC第24次报告数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体数量已经达到3.38亿,居世界首位。网民年龄构成也由相对集中呈扩张趋势,尤其伴随着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建设的“校校通”工程,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娱乐产品的丰富多彩和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渐进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中。

今年7月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有所减少,从35.2%降到33.0%,但仍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互联网的娱乐特性加大了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服务均对互联网在该年龄段人群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互联网作为时代进步的一种新技术、新媒体,是儿童现在、将来必须面对和使用的工具,强行将网络与儿童割裂开来,儿童可能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还会与时代脱节。但互联网的逐渐低龄化、以及其在低龄人群中的娱乐渗透性,也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本课题试图探讨:究竟互联网在小学生网民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使用互联网的?目前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小学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对其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

二、调查内容

互联网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渗透正在逐渐扩大,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近八成的被访上网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网络这种新媒体已经在现如今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在使用过互联网的小学生中,约八成由低年级起甚至上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在63名上过网的小学生中,七成的学生表示“即使平时有时间,也只在节假日(周六周日)上网”。但是也有近三成的学生是“只要有时间就上网,不管是否节假日(周六日)”。在63名上过

网的小学生中,有少部分小学生表示平常“不接触”网络,超过六成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其中“30分钟-1小时”的约三成。同时也应该关注到约有4.3%的学生声称自己每日平均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76.5%的被访小学生最经常在“家里”上网,在“学校机房”上网的不到两成。

在调查中也发现,被访小学生中有近三成的人选择了“聊天或交友”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其中,“高年级”(4-6年级)的35人中有超过三成的孩子喜欢上网“聊天或交友”,而“低年级”(1-3年级)中仅有22.6%的孩子选择了此目的。看来,“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和朋友聊天或是在网上结识朋友。学习成绩“很好/较好”的被访小学生中均有超过四成的孩子选择了“玩网络游戏”和 “学习”这两项为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

超过八成的小学生能够独立上网,更多低年级女生需要他人帮助上网。绝大部分被访小学生声称在网上浏览到不良信息(暴力、色情等内容)时,会自觉停止浏览。近六成的被访小学生常用的聊天工具是QQ,另有少部分被访小学生“没有聊天工具”; 在“不玩游戏”的比例上,男孩和女孩不存在显著差异。

“低年级”的学生偏爱“小游戏网站”、“儿童社区”以及“教育资源网站”等信息内容相对固定的网站,属于网站使用相对被动的群体,而“高年级”学生则开始探索可链接更

广泛信息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及各种“论坛”等,向积极使用网络的群体靠近。“成绩较差/不好”的学生中有43.4%表示家长“不同意”自己上网,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家长“不同意”孩子上网的比例也有所下降,“成绩很好/较好”的学生中,只有20.0%的家长“不同意”孩子的上网行为。16.3%的被访家长对小学生的上网“不加任何限制”,51.7%的被访家长对小学生上网的态度是“给与正确引导,随时了解沟通”;同时仍有30.6%的家长对孩子上网采取严厉措施,包括随时“严密监控”(17.8%)和“禁止其上网”(12.8%)约三成(30.9%)的被访家长认为网络上最大的威胁是“游戏造成的网络成瘾”,28.6%的家长认为“时间浪费,学业荒废”是网络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最大威胁,“网络色情”(22.5%)和“网络暴力”(14.7%)也是部分家长所认为的网络威胁。在上网的家长中,约二成的家长日常没有固定的上网行为,属于“有需要才上”。大约有1/4的家长及其配偶上网时间比较长,在“2个小时以上”,有近半的家长及其配偶的上网时间在“30分钟-2个小时”。每日上网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家长只占不到一成。

但令人欣慰的是,“学习”也被近四成小学生列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近半的家

长对孩子上网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给予正确引导,随时了解沟通”。如果发现小孩网络成瘾后,超过七成的家长会对其进行“家庭教育”;除此之外,家长还希望国家能制定相应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来对绿色健康的儿童上网环境作出保障。

三、调查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荐适合儿童的网络产品,控制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产品目前在互联网上已有不少专门针对儿童的、融合教育元素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通过寓乐于教的方式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上网,并能帮助儿童达到锻炼智能、提高素质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产品过于片面地强调网络游戏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儿童成长需要,有的甚至可能导致少儿沉迷。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产品制订相关政策,推荐优秀产品和服务;同时控制一些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网络产品,以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

2、建立长效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儿童的上网行为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比较后我们发现,儿童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行为变化都非常大。为了能及时地了解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的上网行为,建议建立长效的调查机制,以便及时地提供儿童上网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为使有关的机构和企业能够向儿童提供更好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3、提高学生家长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虽然较大部分家长能正确认识互联网,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家长视互联网为儿童的禁区,严厉杜绝自己的孩子认识和了解互联网,使得其孩子与主流社会脱节。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对适龄儿童的家长进行舆论上的引导,使家长能正确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自己孩子的上网采取合理引导、科学管理的态度。

四、调查总结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未为能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展开,也未能在小学生正常上课的期间实施,所以在样本的代表性方面还有一些遗憾。希望以后能够有条件,对我国的小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更大规模、更全面、更加严格控制的统计调查。相信在家庭教育和国家保护双管齐下的作用下,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将能使互联网成为小学生有效的使用工具。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背景和对象

本次调查的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 幼儿家庭背景多元化, 有全市代表性。在园内大班段随机发放80份家长问卷, 收回问卷63份。

二、调查分析和结果

1. 大班幼儿对于网络工具的认识和熟悉程度。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幼儿都会开关电脑, 用手机拨打和接听电话。对于手机和电脑, 20.63%的孩子很熟悉, 28.57%比较熟悉, 剩下的一般认识的为44.44%, 仅有6.35%陌生。近一半的幼儿熟悉手机和电脑的基本操作。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已经越来越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

2. 幼儿对网游的认识。

幼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候, 会做什么呢?答案是游戏。而这些游戏也是幼儿聊天的重要话题。 (1) 复杂环境让幼儿玩游戏, 63名幼儿中, 有58名知道网络游戏, 约占总人数的90%, 只有10%的不知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这些游戏, 如各种广告、同学介绍、父母教会或者其他。多种宣传媒体都会让幼儿知道, 商家也会用广告让孩子了解游戏。 (2) 孩子对游戏的熟练程度, 问卷一:您的孩子对于一些网络小游戏, 如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的熟练程度如何?结果是:熟练的20人, 占比31.75%;比较熟练的16人, 占25.40%;不太熟练的17人, 占26.98%;陌生的10人, 占15.87%。57.15%的孩子对网游是熟练的, 好奇心理促使孩子迷恋网游。现在大班幼儿的父母大都是80后, 家里都有电脑、手机。家长不仅自己喜欢玩电脑, 而且觉得孩子也应早点接触网络, 这就为孩子认识网络工具提供了物质基础,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 特别是大班幼儿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 在使用的过程中模仿家长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家长对于幼儿上网时间的认识。

问卷二:您知道孩子每次上网的时间吗?知道的52人, 占82.54%;大概知道的8人, 占12.70%;偶尔知道的2人, 占3.17%;不知道的1人, 占1.59%。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上网时间都是知道的, 只有个别家长不知道孩子的情况。10名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是有时或者偶尔知道, 还有家长不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 这种监护责任在孩子上网的问题上得以显现。家长在知道孩子上网的情况下对于孩子上网时间的控制就有一定的基础。孩子毕竟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网络世界虚无缥缈, 既有助于孩子, 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 在孩子玩电脑的时候, 家长是唯一能够为孩子阻挡不利因素的保护者。问卷三:您的孩子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是多少?1小时以内的29人, 占46.03%;2小时左右的12人, 占19.05%;3小时左右的12人, 占19.05%;4小时以上的10人, 占15.87%。数据显示, 大部分孩子每周上网时间1小时以内。其余1到4小时不等。孩子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上网对于时间不知道把握。孩子的自制能力比较差, 没有家长反而不受控制。现在孩子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 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4. 家长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

问卷四:您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如何?支持、鼓励孩子掌握网络工具的13人, 占20.63%;不支持不反对的27人, 占42.86%;反对的23人, 占36.51%。20.63%的家长支持孩子上网, 认为孩子应利用网络工具丰富自己的知识, 把上网当做孩子的一项技能或者是兴趣爱好看待;42.86%的家长让孩子顺其自然, 不加干涉,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的主导性。36.51%的家长则认为电脑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对待孩子上网, 家长观点不同, 措施也不同。分析、归纳后, 主要有四种观点: (1) 从兴趣出发, 引导孩子上网, 调查中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表示大班孩子喜欢网络工具, 可以从兴趣出发, 但是孩子的抵抗力较差, 应该给以引导, 教育孩子将网络工具作为孩子的学习工具, 一个了解外面知识的途径。孩子在上网的时候, 家长可以在旁边引导, 把握孩子上网接触的内容。 (2) 限制上网时间, 严格控制上网, 面对浩瀚虚无的网络世界, 孩子需要家长的保护, 家长和孩子商量好, 每天玩半小时或者平时不玩, 就周末玩一会儿。这么做家长可以防止孩子视力、体质方面的健康发展。 (3) 不许孩子接触网络, 大班幼儿的年龄毕竟较小, 在面对强大的网络世界时, 孩子还不能把持自己的行为和好奇心, 家长在现阶段对于孩子的情况也表示担忧, 觉得孩子应该上了小学之后, 有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学习客观需要的情况下, 自身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 再进行接触网络, 让孩子有准备地面对网络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4) 因人而宜, 预防为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 有的孩子自制能力相对较弱, 但家长觉得网络是孩子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孩子可以上网, 一旦出现问题, 要采取措施, 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养成网瘾。

三、调查建议和结论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绝大部分家长无法避免让孩子接触网络, 那家长该怎么做较好呢?

1. 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电脑有一定的辐射, 眼睛与屏幕距离较近, 时间较长, 容易产生疲劳, 特别是儿童, 视力还没有发育成熟, 容易造成伤害。专家指出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并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放松眼睛同时对于孩子的体质也是很好的。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好, 控制上网的时间, 和孩子多沟通, 了解孩子喜欢体育活动, 抽空和孩子走出房间, 放松眼睛, 进行体育锻炼。

2.引导孩子绿色上网, 保障心理健康。

现阶段孩子使用网络主要进行玩游戏、学知识、看动画片等活动。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但游戏中不乏一些广告和不文明的网页。孩子沉迷于网络容易引发不爱说话, 缺少自信, 分不清网络与现实, 判断能力出现问题。家长如果一味制止, 会激发孩子强烈的抵抗, 使得关系紧张。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绿色上网, 限定游戏时间, 避免沉迷网络游戏, 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激发热爱现实生活的热情。让孩子们不仅在网络游戏中有快乐, 更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乐趣。避免网络控和手机控。

20年来, 互联网日益普及, 人们的生活中已离不开电脑和手机, 孩子也早晚要接触, 对于家长来说是否早点学会就占得先机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辅助孩子的学习, 拓展孩子的学习途径、更新孩子的学习方式, 也可能让孩子沉迷游戏, 形成网瘾。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更多的应该是监护, 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 让孩子健康的面对网络。

摘要: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城镇和乡村, 不只是成年人, 连儿童也开始接触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本文通过对幼儿家长问卷调查, 分析了大班幼儿互联网使用情况, 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3

病理性;互联网;中学生

1.问题提出

当网络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由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病理性使用计算机等带来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并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13.2%的人上网成瘾,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2007)。据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3.84亿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9岁以下的网民占32.9% 。可见青少年在我国网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群,并且继续呈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idberg在l994年提出,用于说明病态的、强迫性的互联网使用现象。网络成瘾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一般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有的学者倾向于从行为上界定互联网成瘾。如Yong认为互联网成瘾是一种类似于强迫性赌博的强迫行为。有的心理学研究也将互联网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发展心理病理学认为,任何精神病理症状都是个体正常发育过程的偏离,可以通过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发展来界定正常发展。病理性使用互联网是正常的、积极健康的互联网使用的偏离。

国外对网瘾的研究起源于1994年,Davis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该模式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偏离,把PIU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病原、发展和结果三部分组成。强化了非适应性认知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对于探索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治疗与诊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是从1997年开始的,陶宏开教授针对我国上网主体的特点及国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10个等级。上网主体只要符合5级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8级以上则为严重的网络成瘾。雷雳,杨洋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综合上述观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可引用雷雳和李宏利的观点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时间量后仍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2.研究过程

2.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初、高中抽取被试120名。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其中初中110份(48.9 %)、高中115份(51.1%)。被试结构为男生128名(56.9 %)、女生97名(43.1 %),汉族174名(77.3% )、朝鲜族51名(22.7%)。

2.2 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使用雷雳和杨洋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该量表是一份信效度较高的青少年PIU量表。具体包括三大方面,认知,情感和行为症状,由七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心境改变、社会抚慰、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和消极后果。PIU的诊断标准分为三种,将平均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界定为“PIU群体”(也可以理解为“网络成瘾群体”);将平均得分大于3分而小于4分者界定为“PIU边缘群体”;将平均得分小于或等于3分者界定为“正常群体”。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PSS for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3.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现状

由表1可知,在225名青少年中有8名PIU群体,占总人数的3.6%,他们比较或完全符合PIU的各项症状;PIU边缘人群占总人数的16.4%,此类个体已经具有PIU症状,但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表1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3.2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统计(N=225)

结果显示:在PIU维度上,心境改变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较为突出,在消极后果因素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总的来说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比较良好。

3.3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其它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在社会抚慰因素上差异最为显著。

3.4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民族差异比较

表4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4可以看出,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因素外均不存在差异;通过对民族差异的比较分析,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4.讨论分析

4.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分析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只有3.6%的中学生属于PIU群体,这远低于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相对于其他地区学校的课程安排,本地区中学在课程安排上比较紧凑,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过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率;其次,可能是由于本地区网络普及不够深入或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到位的原因,减少了学生们接触网络的机会。

4.2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均存在差异。国内外研究也证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2005)(2006)。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对同伴、家长或教师倾诉,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理解,从而导致互联网的不适当使用。

4.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高于高中生,其中在心境改变因素上差异显著,这与俞宏(2008)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首先在互联网的使用经验上,初中生的网络使用经验比较少,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使用互联网;其次是在学习方面,初中的课程安排较宽松,初中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面对高考,多数高中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上网。

4.4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刀,在给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1)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来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并引起如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2)在PIU群体中很多学生因长期沉溺于网络而导致学业下降,并表现为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兴趣减弱、经常逃课等现象。(3)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一旦陷入网络,就不分昼夜迷恋于网络,甚至为了持续上网,强忍住不去卫生间,最后导致睡眠不足并引起疾病。

5.建议

5.1 关注初、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引导学生健康理性的上网

大量资料指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理性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5.2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

一些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学校社会应多创设健康丰富、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或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同时要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培养多样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中学生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5.3 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

中学生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可以“收集信息”“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中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下载”“网络聊天”等。但是目前国内教育网站大多存在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中学生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为此,我国的青少年网站应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针对这些不足,建设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之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维度之外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雷 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01

[2] 江文庆,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职教期刊学会. http://www.jiaoyu58.com/news/class/,2006.18

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

高校生

互联网功能

定位偏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心(CNNIC),2008年4发布的数据信息,截止到2008年3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2.21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①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色情传播、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正确的引导高校生,使其提升使用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校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既需要加强高校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完善,又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使高校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当然,这些观点的具体操作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注释

http://。

赖茂生:《网络传播的内涵、功能和效果初探》,《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5

一、一、调查内容设计;(一)调查目的与内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是每一个中;<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我对县鹤鸣山小学、乡军大坪九校及筒车坪九校三至六;

二、关于小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言气氛 教育与环境 觉悟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特别是我们的汉语,也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1973年12月18日,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汉语为联合国六种法定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为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而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标识语言。从中也可以看出普通话多么重要。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十分需要统一语言。因此,为了了解我县城乡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2012年九月至十月我对我县部分代表性的城乡小学不同年级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其中我采用了问卷、访谈、随堂听课等方法。此次调查活动让我更进一步了解普通话,同时也给我的职业生涯添了一道风景,让我多了一份责任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们运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才能互相了解和组织生产。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随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对我们的普通话要求也越凸显出来。要提高国民的普通话水平就得从小抓起,从农村抓起。农村是我们普通话的薄弱环节,而农村小学则是普通话的主要阵地。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依旧字不正,腔不圆,而且有许多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呢?故此次我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和问卷等方法,对我县部分代表性的城乡小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即使发现问题以及自己的个人意见。

一、一、调查内容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是每一个中国的骄傲,是一个中国人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他人交流、交际的必备技能。但在沅陵县的广大农村,大多数小学生却因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语境不良,学习时间不够和其他外部原因的影响,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大好时机,制约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教学及管理措施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我对县鹤鸣山小学、乡军大坪九校及筒车坪九校三至六年级共两百名学生以及六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对学生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部分交流,老师主要是访谈。

然后,跟堂听课,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最后为了了解更多,还访问了一些家长。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发放试卷共两百份,回收及有效试卷均为两百份。(表述交叉了,分开说。)这次调查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充分的成果,忧的是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天真可爱又冲满迷茫渴望的眼神,手中的试卷显得重了些。下面就部分问题分析:(删去)学生1、1、在问及你认为普通话的重要性,96%的人认为重要,但在农村却有4% 的人觉得无所谓。虽然只几个人,也足看出农村在这方面的淡视。

2、2、在城里90﹪学生会说普通话,有10﹪的学生不太理解普通话的意思,其实班上学生100﹪的学生都会说普通话,只是有个别学生发音不太准而已。而在农村既然有20%的人和老师、家人等说普通话特别别扭难受。这能说明什么呢?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79﹪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普通话,例外有21﹪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提

醒下才能说普通话。不说的理由就是不会说就不愿说,不喜欢普通话就不愿意说。

4、18﹪学生在课间能与同学交流使用普通话,也是偶尔会说,偶尔嘣几

句,一般不会坚持一天。有82﹪的学生在课间不使用普通话交流,因为普通话说的不流利也就不愿意说,思想意识不强,习惯问题认为本是农村人就应该说土话,没有人说就是说没有好的环境影响。

5、68﹪的学生在课后与教师交流时不用普通话,原因是用普通话说不清

楚要说的话,没有习惯说普通话,意识不强。

6、89﹪的学生在家与家长交流不使用普通话。原因是家庭的影响,家里人都不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没有习惯说。思想意识不强,认为说普通话没有必要,在家说土话家长都能听懂。想法也不对认为说普通话不舒服,别扭。

7、听到老师用方言上课,有40%的人觉得很亲切,却只有28%的人说老师不敬业?? 8、100﹪的学生认为说普通话是好事,这样看来想改变现状还是有机会的。

老师 城里:课堂上都用普通话,平时有和老师用方言交流,学校

方面也比较重视,经常举行一些如诗歌朗诵等活动。

农村:部分用普通话,其他用方言,觉得好交流一些,学校的要求不是很强,但理论上要严格要求,希望有待加强。

家长:52﹪的家长不会使用普通话,48﹪的家长会说普通话。但62﹪的家长愿意说普通话,38﹪的学生家长不愿意说普通话。

二>问题反思

1、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不良

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是农村人,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更没有意识要说普通话;并且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多,多数家长是接受文化教育不高,有的甚至有没踏过学堂门。在学校,老师的年龄普遍偏高,教学也比较古板,思想教落后。教师只要求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且要求不严格。在我随堂听课的时候有的老师整节课下来没有一句普通话,全是地道的方言。教师在课堂上听学生发言更注重的是答案,而不会太在意普通话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自身并不太要求自己说普通话,更不会要求学生在课后与教师交流要说普通话。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平时能说普通话,教师在课间也能要求学生普通话。

2、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时间少,无法进行规范的学习

农村学生接触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而在实际中,学生学习普通话和运用普通话,也只有学校这一唯一的堡垒,学习的时间也仅限于在学校上课的几节课。除此只外,再也没有学习的场所和学习的时间。仅靠每节课的几十分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训练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学习普通话也只能放在附属的位置。如此的普通话学习方法,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3、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

学生认为没有说普通话的必要,认为别人能听懂就行,不需要时时说普通话。大家不需要说,就可以不说。个别人认为说普通话很别扭,不舒服,不好听。对普通话不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要改变这样的想法。

4、对说普通话产生惧怕感

大部分学生认为说普通话很难。自己不会组织语言,不能正确、流利地说出想说的意思,想表达的意思。又没有人正确的引导鼓励,长期就形成了你不说,他不说,大家都不说了。对自己说普通话的信心不足,也不能试着去克服这些困难能坚持说普通话。

二、三、对策与结论

一> 改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认识是一切行为动机的开端。学生要学好普通话,需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家长虽不能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但不为学生学习设置障碍也算一种支持),要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需要整合社会的力量。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因普通话不过硬或不会,在外地与他人交流时不方便、闹笑话者不乏其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充分使用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开发,或让他们现身说法,或编辑教材印发,让学生和家长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触;充分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播的阵地作用,加强对普通话在交际中的实用性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普通话的认识,营造适合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 改革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方式,搭建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对普通话重视程度高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具体语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普通话效率的高低。为改变现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搭建平台:首先,在校园内倡导一律使用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运用的空间;其次,加强校园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建设,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搞好语言角、学校广播室的建设使用,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再次,开展丰富的语言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

三> 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视、广播在不断改变农村的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普通话拓宽了渠道,学校与学生家长通过家访、家长会等达成共识,让学生有意识的通过看新闻等方式学习普通话,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学习普通话,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高效的普通话教育队伍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6

——关于绿色包装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 南宋小学环保工作室

所谓绿色包装就用纸和玻璃取代塑料、塑胶等材料来进行包装,以减少废弃物,达到环保的目的。绿色包同时还指有明确的、准确的生产日期的包装。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发现商场中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色彩艳丽的商品。还看到大多数商品都是用塑料包装的,并标上生产日期、保质期。

对于塑料包装,我们做过一个小实验:把青菜叶、小纸团和方便面包装袋埋入土中。一个月后,我们挖开来观察发现,青菜叶已经腐烂,小纸团只剩下纸渣,而方便面袋完好无损。我又指导学生去查资料,结果表明:塑料制品在通常环境中大约需要200年才能降解。如此漫长的降解周期,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说,是多么的残酷,日积月累,塑料无法及时回收,我们将生活在垃圾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而现在商场中的商品大部分用塑料包装袋。这些塑料包装在人们使用商品后便成为废弃物,在自然界中又不易降解分化。商品的塑料包装不正是“白色污染”的一大来源吗?在我的指导下,环保工作室的同学们对塑料包装以及商品的生产日期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现在商品塑料包装使用情况、塑料包装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人们对塑料包装的认识、人们对商品的生产日期的重视程度等情况的调查,取得关于商品塑料包装和生产日期的一些原始资料。

二、调查形式:

⑴实地调查:我们组织同学深入商场、小河、农田、垃圾房等处实地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⑵问卷调查:我们对一些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塑料包装的认识;

⑶走访:我们为了获取有关资料,走访了机关工作人员、居民,进行有关情况的了解,以取得分析塑料包装及生产日期问题的第二手资料。

三、调查分工:

我们把全体环保工作室同学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调查。第一小组主要调查各商店的商品使用塑料包装的情况;第二小组主要调查塑料包装所产生的污染情况;第三小组主要负责问卷调查,调查人们对塑料包装的认识。第四小组调查商品的生产日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四、调查过程:

同学们分工合作,分组调查。第一小组到商店里去调查塑料包装使用的情况。他们首先来 到矾山唯一的一家超市。刚踏进店门便看到一件件商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购物架上,品种繁多,有日用品、食品、学习用品,大概有千余种,但使用塑料包装的就有800多种。从中可以看出,在超市中使用塑料包装的情况比较普遍。我们又来到了某个蛋糕店,那里面的蛋糕香味扑鼻而来,这里面大概不会使用塑料包装了吧!可是仔细一瞧,鸡蛋糕、面包等大约有90%的食品都装有塑料包装袋。走出面包房,我们来到了热闹非繁的菜市场,这儿虽然都出售一些新鲜菜,但是也少不了塑料包装袋。几乎每一个小摊上都准备了一大包塑料包装袋,只要有顾客来买菜,摊主就会热情地用塑料袋把菜装好。一天当中,有那么多的人买菜,可见塑料包装袋的使用数量是多么大。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商店都在使用塑料包装袋,它几乎成了商品不可缺少的“衣服”。

第二小组主要调查塑料包装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情况。我们来到顶村附近的一条小河边实地调查,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有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居民总是把一些垃圾倒在水里。时间长了,这条河就变成“垃圾河”。河水中漂浮着各种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色彩鲜艳,尤其显眼。就拿方便面袋来说吧,我们大略地看了一下,在四、五米范围内就有七、八种品牌的方便面袋三十多个。这些塑料包装废弃物,让人看了觉得非常刺眼,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又来到田野里,冬去春来,田野中一片绿油油。但仔细观察,一些被丢弃的种子包装袋、农药包装袋、塑料瓶在田沟地头仍随处可见。据农民介绍,这些塑料制品混入泥土,影响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在调查中,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张爷爷对他们说的一件事:他告诉同学们,他家的一头老水牛就因为吃草料时不小心吃了一个塑料袋,人们无法从水牛喉咙处取出塑料袋,影响食物的消化,影响呼吸,结果活活的气塞而死,白白损失了一笔钱。惨痛的教训啊!

第三小组同学根据分工,就人们对塑料包装的认识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塑料包装袋污染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从实践的角度上,人们对塑料包装的使用习以为常。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81份,有效答卷78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⑴知道商品的塑料包装是一种污染。是96.2%、否3.8% ⑵知道社区中要求回收哪些废品。是71.8%、否28.2% ⑶努力让家中减少塑料包装垃圾。是66.7%、否33.3% ⑷尽量不使用塑料包装。是69.2%、否30.8% ⑸会批量购买物品减少塑料包装袋浪费。是39.7%、否60.3% ⑹试图不购买过度包装物品。是46.2%,否53.8% ⑺知道废物管理的最佳选择是从源头减少废物。是74.4%,否25.6% 第四小组对商品的生产日期进行了调查。我们来到各个商场,超市,以及个人的商店进 行调查。在看不见里面商品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外包装印的生产日期来判断商品是否过期,但有些商家的商品生产日期与事实有出入,有的生产日期不标注在生产日期字样后,而是见盒底、瓶盖、封口处等等。当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找到了标注的生产日期时,如何辨认清楚又成了难题。有的在同色调的包装上打钢印,无异于“红纸写红字”一样;有的是电脑喷印,字太小,哪年、哪月、哪日实在难辨。超市的这种模糊生产日期的情况还好些,个体商店的商品有80%找不到生产日期,这就是生产日期管理的松散。

五、调查结论:

我们通过调查认识到:商品的塑料包装废弃物扔在城市、集镇和农村,它们不仅影响了市容村貌,而且会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如果把它们烧掉,又会污染空气。所以,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环境问题;商品的生产日期的模糊管理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也是困扰消费者的又一严重的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人对于塑料包装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人人行动,个个动手,为环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也就此问题写了给全体同学和家长的倡议书,给厂家写一封信,为环境保护和使用放心的商品尽我们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废物管理的最佳选择是从源头减少废物。因此,对于商品的包装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在销售点回收商品的塑料包装;

2、向使用塑料包装袋的厂家收取环境治理费,同时对使用无污染包装的厂家给予经济奖励;

3、科研部门加快研制可降解材料,尽快找到塑料包装的代替品;

4、政府职能部门颁布有关条例,停止生产和使用塑料包装袋;

5、尽快为商品设计环保衣服,如用玻璃、植物纸张、比较牢固的蜡纸等代替塑料来给商品包装。

6、让明确的、准确的生产日期成为商品的规范行为。

在全球兴起“绿色消费”时尚的时候,“绿色包装”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选购商品时将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包装是否精美,同时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装是否有“绿色包装标志”,生产日期是否符合规范,因此商品的生产厂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将不得不把商品包装的环保因素考虑进来,主动采用绿色包装,用纸和玻璃取代塑料、塑胶等包装材料。在每一样商品的醒目处标出清楚的生产日期,实行绿色营销,以适合消费者心理,促进商品的销售。

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互联网 篇7

随机抽选600名在校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本次调查人群中, 只有1位学生从未使用过互联网。有效问卷599份。其中一星期只使用1次互联网的学生占总数的3.3%, 一星期使用2—5次的占总数的6.2%, 一星期使用5次以上的占总数的13.7%, 而每天都使用互联网的占总数的76.8%。于是我们对大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长做了调查。每天使用互联网2—4小时以内的大学生占25.9%, 5—6小时的占54.2%, 7—10小时的占4.9%, 超过10个小时的占4.4%, 不足1个小时的只占10.4%。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那么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究竟是为了学习还是单纯为了娱乐呢?在调查的大学生中, 使用互联网目的为上网查阅资料的占总数的10.4%, 11.9%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观看国内外的新闻, 9.3%是为了晒博客写微博, 2.7%是为了网购, 5.1%是为了看网络小说, 35.2%是为了玩游戏, 24.5%是为了聊天。这些数据表明, 如今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不是仅仅为了学习和关注政治, 超过70%的学生使用互联网是为了娱乐。综合上述互联网使用次数和互联网使用时长可以看出, 互联网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学业和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如此高和互联网使用目的娱乐化呢?传统研究认为大学生上网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对于刚刚进入大学, 并未具有成熟思想的大学生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所以以往各高校为了规范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采取了在大一, 或者大一至大二上学期间限制宿舍用电的方法, 来规范大学生作息时间和互联网使用频率, 也许这种做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本次调查特意选择了没有用电限制的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的结果表明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要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确互联网, 必须寻找一种正确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方式。

想要治病得先知道发病的原因, 这是医生必须遵守的规矩。想要正确引导受教育者, 必须知道其需要引导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养。所以必须了解造成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以往的研究中, 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出现问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大学生自控能力差, 容易被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所吸引, 另一些学者认为对于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大学生来说, 互联网的虚拟性是其逃避现实生活的最佳避风港。我以为这两个观点都有待商榷。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 大学自由的生活时间给了大学生更多生活的选择, 互联网并非是大学生课余生活唯一的可以选择的活动项目, 而且大学生在自控能力和成熟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高中生。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 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只有15.5%, 84.5%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他们有正面选择或者没有影响。这说明大学生知道自己上网是在干什么, 同时也具有分辨上网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是的利弊能力。他们大多数并不害怕或者担心自己的互联网使用状况, 使用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都出自是他们自主的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高使用率和娱乐化倾向严重呢?当我们询问为何使用互联网时, 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上网的原因仅仅是无事可做。对于面对学业和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学习和自我深造是极其重要的大学必修课, 但对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却显示出如今大学生并没有那种压力带来的紧迫感。于是我们又对大学生人生观方面做了调查, 在所有600名大学生中, 认为自己有理想的只有31.6%, 68.4%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没有理想。通过前面的调查不难看出, 很有可能正是这些没有理想的大学生构成了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为娱乐化的学生的主体。看似与互联网使用毫无关系的理想观反而成为影响互联网使用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的目标, 没了追求就没有为之奋斗的努力, 于是在宿舍上网玩游戏聊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理想缺失呢?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但是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却并未有所提高。素质教育的素质并非只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同样包含个人的自我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却忽视了个人的自我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而我国的教育也旨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但如今的教育在注重道德、文化和纪律的教育上忽视了对于学生理想的教育。没有了理想, 即使青年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也没有前进的动力, 没有自我深造的追求, 仅仅停留在符合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水平上。这就是为什么“四有”把“有理想”放在首位的原因。理想是人类发展动力的根源, 梦想像鸟儿一样翱翔天空, 才有了飞机的创造;有了对光明的追求, 才有了电的发明……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理想的实现史, 没有理想, 人类就会停止不前, 同样, 没有理想的大学生自然会选择在宿舍里上网娱乐, 哪会去辛苦地钻研学问, 去费力地自我深造、自我追求呢?

理想并不是从大学才开始有的, 理想是每个人人生成长中因为某一种远大的欲望而产生的。它可能出现在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甚至是老年时期。理想观的塑造也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在理想观的塑造中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是丰富多样的, 只要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 各行各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学校价值标准被学习成绩取代了, 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考上名牌大学也成为“含金量”高的代名词。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是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一些有特殊爱好、有理想的学生不得不放弃爱好、放弃特点去追求总体的优秀成绩, 这也是我国在某些领域缺乏拔尖人才的主要原因。从中学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独特的个性, 变得简单单一, 仿佛一个模板印刷出来的。所以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我国教育。

那么是不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必须从中小学开始教育呢?未必。在没有理想的大学生中“有理想, 但是淡忘的”占86.1%, “有理想, 但家里反对, 所以放弃”的占3.2%, “有理想, 自己放弃”的占10.7%, 没有一个大学生是缺失理想的, 他们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这些放弃理想的大学生重拾信心是可行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

(一) 树立“理想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重拾自己的远大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娱乐化并非是有目的地娱乐, 只是为了排解寂寞。在没有追求和未来的情况下, 娱乐自然成为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了追求的目标, 大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盲目使用互联网, 而是主动去学习, 去做实验, 去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同时大学必须为大学生创造适合他们个性理想发展的良好环境, 构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二) 树立“求知观”。

求知不是为了考试, 更不是为了发财, 为了炫耀。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 了解到大学的学习不再是像中小学那样单纯地追求学习成绩, 而是为了使自我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共产主义做贡献。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应付学校, 应对家长, 而是出于自己的爱好, 自己的追求。学习因此转变成实现自我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阶梯。这样大学生学习才会学得更有针对性, 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更能学进去, 学得开心, 钻研得起劲。

(三) 树立“生活观”。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拒绝“宅”在宿舍或者网吧里使用电脑。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读书、运动、艺术和发明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是过得懒散轻松, 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贡献社会也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和临时拼搏就能实现的。这些都需要有科学正确的“生活观”。有正确的“生活观”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 有更多的精力、更有效的时间去深造自己、发展自己。学校要运用自身的设备条件, 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性强的课余活动, 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会举办各种贴近社会的聚会或者讨论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给大学生更多课余活动的选择。这样就会让大学生的生活更科学, 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语言;调查;策略

目前随着上网人数的快速增长,促使网络交流的飞速发展,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小学生是如何看待网络用语的,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教育对策,这是小学教育应该迫切关注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五、六年级做了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

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从调查数据看,74%的学生常常使用网络语言。为了探究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我们设计了6个选项:

A.网络语言本身生动有趣,能很好的表达我的想法。(31%)

B.同学都在用,使用网络语言能让我和同学更亲密。(15%)

C.只是觉得好奇,用几天新鲜劲儿过了就几乎不再用了。(13%)

D.和同学之间使用网络语言,家长听不懂,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12%)

E.感觉很时髦,很有个性。(13%)

F.我几乎从不使用网络语言。(26%)

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中,50%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25%的学生认为“使用网络语言能与同学更亲密”,13%的学生认为“可以显示自己的个性”,以及12%的学生认为“使用网络语言可以在家长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已经开始以展现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点,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粗俗词的使用情况

为了调查学生网络粗俗词的使用情况,笔者对学生常使用的表示“傻”的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五、六年级选用“傻”一词分别占26%、21%,也就是说,70%以上的学生选用了“2货”、“傻B”、“脑残”等网络粗俗词,他们摒弃使用普通话“傻”一词。使用网络粗俗词的学生中,还有50%以上的学生不完全明白粗俗词的意思,也在盲从使用。例如“爆菊”、“次奥”、“你妹”等网络词,学生并不完全明白其具体词义,却成了学生口语常用词。

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辨别能力,在浏览网页时很容易对这些词语感兴趣,从而给他们文明用语、思想健康、思想品质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三)小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基本认识

为了调查网络语言对学生卷面书写产生的影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酱紫”、“木有”、“偶”、“匿鸟”、“虾米”、“介个”等,在你平时书面写作和聊天中是否经常使用?

A.我在书面写作和聊天中都经常使用。(7%)

B.我在仅平时聊天和网络聊天中使用。(44%)

C.仅仅在网络聊天、回帖等情况下使用,平时不会使用。(49%)

我们还调查了,学生由于网络语言的干扰而写错字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学生是由于网络语言的干扰而写错字。可见网络语言对小学生有较大影响。但我们还同时调查了,“学生是否知道网络语言是不规范的表达”。结果显示,有88%的学生知道网络语言是不正确的书面表达。

但是,从另外一题中却可看出,学生只知道网络语言是“错误”的,而不知道为什么“错误”,更不知道规范用语的重要性。为了调查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笔者设计了下题:

如何看待网络词语中的别字例如“版主”、“杯具”?

A.很有趣,但更愿意使用标准词汇。(34%)

B.很生动,比标准词汇更能表达自己的意思。(22%)

C.无所谓喜不喜欢,大家都在用,自己也使用。(19%)

D.不喜欢。(25%)

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的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从调查结果看来,教师已经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大多数学生也明白不能在卷面中书写网络词语。

二、引导学生规范用语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并严格规范书写

普通话有着极大的魅力,三言两语就能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而生动,并且还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教师需要大量的给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普通话所产生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教学,例如:汉字游戏,如成语接龙、趣味拆拼、字谜游戏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推荐美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另外,网络词语更新速度快,而且极易淘汰,例如前文提及的曾经最红的网络词语“给力”,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教学中只需强调传统语言文字的书写规范即可,以不变应万变。

(二)教会学生对这个信息繁杂的社会说“不”

这是一个信息极为繁多的社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社会里选择有用的信息。是现在的学生应当学习并掌握的技能。日益普及的网络是网络语言的根本来源,网络之中信息更是繁杂。而且,大多数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学生需要学会对其作出选择。

另外,新课标也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种媒介意识是具有前瞻性的,其目的在于利用教育来控制网络等的使用,而不是现在普遍流行的利用网络或电视来实现教育。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掌握选择知识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对某些不必要的信息说“不”。基于此可以联合家长开展一个星期不开电脑和电视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疏远某些信息形式。当学生具有这样的意识之后,又由于现实生活信息爆棚,基于此学生学会选取有用的信息,至少具备这样的一种选择信息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叶晶晶.关于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思考.考试周刊,2006

上一篇:草房子读后感心得感受下一篇:第三课喜悦与收获的美术教案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