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读苏轼

2024-10-13

大浪淘沙读苏轼(共8篇)

大浪淘沙读苏轼 篇1

遥望大宋朝古道上站立的圣贤之人,不论皇帝统治的江山起起伏伏,宋朝还是以重视鸿儒和文人墨而著名,虽然文人难以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但遭受致命打击的为数不多。且理学发达,谈禅盛行,整个文人环境比较宽松,宋代文人多为智者、学者加才子型,文人们个个都是春风得意精彩秀发,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重视文人的开明时代,宋朝文人墨客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前辈和辛弃疾前辈二人。

苏轼前辈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在二十一岁时,得到了当时鸿儒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从此“三苏”以文名而显赫于宋朝,“三苏”以苏轼前辈的名气最大,他是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又一宗师。

苏前辈他具有超人的禀赋和旷达豪爽的性格,这些与他具有高境界的儒、释、道有关。虽然唐宋都是大中华诗词的国度,而苏前辈一改唐诗蕴籍(诗中有景,景外含情,含而不露)的风格,而是”以文为诗,上升到了“眼前景致口头语”之大境界,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堪称哲理诗、禅诗之上乘之作,看惯了唐诗的看客读到他的诗作有耳目一新之感觉。苏前辈的散文作品,后世评价说盖过了他的诗词,无论是《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还是文中小品《放鹤亭记》、《喜雨亭论》、《石钟山记》,或是小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大中华古代散文之精品之作。苏轼前辈在《文论》中不无得意地自喻才学:“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非自夸也。

清代大文豪赵翼评苏诗:“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诗卷万富,又足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续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前辈在词作中,不仅一改晚唐五代之柔媚之词风,而且内容表达更为广阔丰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其代表作。金代大文豪元好问评苏诗文:“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当然宋代辛弃疾等人在豪放诗的开拓上也有建树,他们丰富了宋词的风格与境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前辈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辛实在是宋词之将帅也。

《题西林壁》是苏前辈七绝诗之代表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眼前景致口头语”,深入浅出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地禅发出一首哲理诗。由于诗人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所以他具备了观察境界高人一筹的能力,别人看山只是山,而他看山可联想到山脉,看山能想到遥望、近观、高瞰、低赏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能写出庐山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前面两句诗写的是横看看到庐山雄壮的山势,侧看看到庐山山峰的险峻。高瞰看到庐山峰峦起伏似蛇舞,近赏看到庐山飞瀑、清潭、石拱、寺庙、亭台楼阁、深壑之景。后面两句诗里面就蕴涵着一条哲理,你看不到庐山的整个面貌,就是你站的位置局限了观察的范围。诗意启迪给后人为人处世一条忠告:由于人因学识、地位、境界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就会产生出差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必须摆脱主观成见,超越自身狭小的范围,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笔者在苏前辈的诗篇中看到一首让人含着心酸而捧腹大笑的小诗,《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时年苏前辈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桄榔树林养牛的污水池旁建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一日,苏前辈在城里会友喝的多了,独自一人东倒西歪地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虽然一路上进入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农友的家打问归途,还是在竹林藤蔓中迷失了回家的路。诗人自嘲道;难道说这些竹林藤蔓能难住我的聪明才智吗?我可以沿着有牛屎的路径走,因为“我”家就住在圈牛的牛栏西,这样我是不会走错的。读罢苏前辈在苦中作乐的诗作,虽然担心前辈喝醉酒东倒西歪踩上牛屎,但没有感觉到“粗丑”,而是呈现给看客一种行云流水淡泊之活泼情趣,确有大家豪爽淡泊大度之气格。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脍炙人口的咏西湖景物之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前辈时任杭州通判,初春二月的西湖,心情极好的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半晌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感悟西湖美的苏前辈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兼可入诗入画的美好奇妙风景。早晨,西湖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鱼鳞般的波光,一会儿说翻脸就翻脸的老天爷拉上了雨幕。西湖周围的山峦迷迷茫茫,若隐若现,奇妙无比。若将西湖与西施来比美,西施之美在于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那么风姿绰约。而西湖之美在它不管是飞风清雨露还是花朝月夕,都是美的卓绝令人神往。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比西湖,一是两者同在越池,二是两者同有西字,都是美丽的象征,都能给看客展现出那美的极致。从此以后,后人根据苏前辈的比喻把西湖叫成了“西子湖”。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感慨古今,大气磅礴,雄浑苍凉的词作,是苏前辈贬谪黄州夜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所作,是宋代振聋发聩豪放词之绝唱,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代表作品之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夜下诗人眼望着江水滚滚向东流去,历史就像这波浪一般,淘尽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记忆。看那西边旧营垒的遗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大败曹公的赤壁。看那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端,惊涛骇浪无情地拍打着江岸,溅起的浪花似若卷起千万堆白雪一般。天地江山如同画卷,一个时代会产生出多少英雄豪杰呀!遥想当年周郎公瑾,刚娶了上美丽无双的小乔,他春风得意英华发外,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计在谋外,头戴纶巾成竹在胸,从容潇洒笑谈间,八十万曹操水军战船被烧的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联翩,可笑我多情善感,未老意先衰鬓发斑白,感叹人生如一场梦境,还是拿起来酒杯泼在地上,以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从诗意看出诗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抱负难施的忧愤感慨。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前辈和弟弟苏辙一同赴京赶考路过渑池,在途中借宿于寺庙时为奉闲和尚室壁上题过诗。当他再一次路过渑池时僧人已去室壁已倒旧诗难寻,苏前辈怀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弟的眷恋写出此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诗人感叹到:“人生在世都是在东奔西忙,就像那春来冬去的鸿雁一般。你看那鸿雁落在雪地上,偶然会留下几行指爪印,可它们转眼之间飞走之后,那雪地上留着的指爪印能保留多久呢?老僧已去葬入新塔,倒壁难寻题过的诗迹,只想起来昔日赶考山路的崎岖,路长人困骑着的跛脚驴,嘶叫的声音还回响在耳边。前四句诗用生动奇特的比喻,形容人生短暂不定无常,犹如偶然留在雪地上的鸿爪印而已。后四句诗以叙事为由,用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来深化“雪爪鸿泥”人生短暂之感慨,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无限珍惜。通篇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圆转流动,一气呵成,是苏前辈七律中的名篇。

《赠刘景文》是苏前辈赠予好友的一首勉励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前两句诗以花喻人,说出了“花无百日红”的道理,美丽的荷花人人赞叹它的美丽,但是到了寒秋粗壮的菏茎也难以再举起那擎雨的荷叶,连有傲霜的菊花也开败了,但有骨气的菊花却是抱死枝头,尽显斗风傲霜的气节。后两句诗人寄托了对朋友的期望,“一年好景”是说朋友的得意之时,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谆谆嘱咐朋友“君须记”,当看到机遇来临时要抓住它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不要到了人生的“寒秋”时节而不遑顾及。

后人说苏前辈把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水平升华到了极致,《前赤壁赋》是苏前辈散文作品的代表作,是当之无愧宋代散文宝殿中的启明星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全篇共为五段,自然分成夜游畅乐、乐极生悲、悲天悯人、喜不自胜四部分。用写景、叙事、抒情、主客问答的奇特构思,让看客跟着作者的情绪而起伏跌宕。开篇就在看客眼前展现出一幅清风朗月的江上夜游图。你看那七月既望的天空清风朗月星耀,江平如镜,纵一舟于茫然宽广的江上,敲着船帮打着节奏,咏唱着古代的诗歌,回想着赤壁下发生的事情,漫游在这雾腾腾的江面上,如乘风在天空中飞行,飘飘然如若遗世而飞升成仙。突然船上传出呜呜咽咽的箫声,似寡妇思夫凄苦悲伤的哭声。

接着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了主题,用主客对话的方法引深内容。由客说出来乐极生悲的原因,一是悲在睹物伤情,唱到曹孟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诗句,想当年他率领千军万马横槊赋诗,真是一代枭雄,转眼之间他的一世英名烟消云散了。想我们这些时运不济、仕途坎坷之辈,只有泛舟喝酒的份了,想着自己前途渺茫能不悲伤吗?二是悲在感叹自己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之渺小,生命短暂只在白驹过隙之间,而滚滚长江水无穷无尽,相比之下能不悲伤吗?三是悲在我们都想长生不老,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现在根本做不到只能是幻想而已,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针对客人的回答,顺理成章牵出了主人的一番议论。苏前辈针对客之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的悲伤。表现出苏轼前辈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同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全文显示出苏前辈对人生、功业、生命、宇宙等问题的顿悟和人生境界的升华,给后人留下来大彻大悟的心路历程。

正因为苏轼前辈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鸿儒代表,了解中华文学必去解读苏轼文学作品。

大浪淘沙读苏轼 篇2

1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开句用倒叙的手法描述梦醒之景。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种肃杀的情景, 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季节正值暮春。帘外是淫雨霏霏和即将消逝的残春;帘内是被软禁的词人, 时间已是五更, 东方欲晓之时, 一床丝绸被子挡不住五更天的料峭春寒……在这寂寞零落的暮春夜雨中, 让人觉得有无限凄婉、无限惆怅荡漾其间。此情此景, 即使是一般的行人游子, 也会黯然神伤, 触发别绪离愁。对于一个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屈辱生活的亡国之君来说, 纵然面对丽日蓝天、鸟语花香, 也难免会见花下泪、闻鸟惊心, 更何况是在这最易令人伤感的残春、寒冷难眠的长夜、与世隔绝的孤馆, 又听着那惹愁牵恨、淅淅沥沥的雨声呢!“五更寒”既指自然界乍暖还寒的气候, 又指令人寒心彻骨的处境, 也暗喻他内心的凄凉哀痛。往事如烟, 恍如隔世。昔日贵为南唐国君的李煜, 过着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 , 是何等快乐逍遥。如今, 过着难堪的囚徒生活, 他多么想回到过去那种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欢娱生活啊!“一旦归为臣虏” (《破阵子》) , 就再也不会重现了。今非昔比, 物是人非。花谢尚有花开时, 月缺还有月圆日, 可逝去的往事———南唐的辉煌和做帝王的生活皆已“流水落花春去也” (《浪淘沙》) 。李煜在词中从景写起, 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烘托情绪, 从而达到借景抒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的效果, 也增添了词的含蓄、蕴藉色彩, 而以哀景写哀情, 更能衬托李煜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使读者在有限的词句中体会到含蓄不尽的弦外之音。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梦”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发泄方式。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也就是说, 一个梦境是一个欲望的满足, 是对不满意的现实进行的一次修正。“不知”二字, 分明带着自嘲, 含着怨艾;“一晌”这一口语的运用, 极言梦境之短和意中的不足;一个“客”字点出被囚身份, 令人可怜可叹;而一个“贪”字则道尽了词人对往昔欢乐生活的沉迷、留恋和追忆。李煜从南唐后主变成了一个阶下囚, 但他对昔日的荣华富贵与帝王生活的追忆, 只能通过梦境去感慨往事如烟, 浮生如梦, 可以说“梦”的意象是词人对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子夜歌》) ,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清平乐》) , “闲梦远, 南国正芳春” (《望江南》) 等都是在梦境里诉情思, 梦境里话衷肠。只是谁解梦中味呢?李煜国破被俘, 羁押汴京,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山河” (《破阵子》) , 瞬间如落花飘去, 杳然不再, 唯作烟梦罢了!所以“梦”就成为他思想感情的主要寄托方式。在梦中, 仿佛正在皇宫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宫娥鱼贯而列, 箫管响遏行云, 他多么希望能长久地梦下去!因为梦中如此美好、甜蜜, 他再也别无慰藉了。然而, 好景不长, 短暂的欢娱之后, 梦醒又如此凄凉、伤感。梦毕竟是梦, 借“梦”销愁犹如“借酒销愁愁更愁”, 词人仍得面对冷酷的现实。梦境中昔日“花月正春风”, 实境中“日夕以泪洗面”;梦境中“一晌贪欢”, 实境中“罗衾不耐五更寒”, 这种强烈的反差, 更显出词人亡国幽禁生活之凄凉。词人创造性地将梦幻和现实交织成一片, 建构出独特的意境, 让人体味到李煜心中那深深的失国与失自由的伤痛, 从而使词作形成了更富魅力的感伤风格。

3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 , 夜阑人静, 晓风残月, 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 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 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 往事已是不堪忍受。“莫凭栏”说明词人曾多次凭栏而心有余悸, 又显示他既怕凭栏, 又想凭栏, 不能自已。一个“莫”字, 用得坚决, 用得伤心, 活画出词人孤寂无欢的浓重愁情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正有“高楼谁与上” (《子夜歌》) 的黯淡与失落。是啊, 可不能再去凭栏了, “凭栏”而入目的“江山”景色, 自然会勾起对故国的无限怀恋, 可怜“无限江山”,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山河” (《破阵子》) 都已尽属于他人, 没有了“车如流水马如龙” (《忆江南》) 的喧哗热闹, 没有了“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 的良辰美景, 没有了“待踏马蹄清月夜” (《玉楼春》) 的雅趣佳兴, 没有了“眼色暗相钩, 秋波横欲流” (《菩萨蛮》) 的风花雪月, 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抚今思昔, 岂不触景生情?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 身陷囹圄的忧惧, 遭受玩弄的屈辱, 忍辱负重的凄凉, 万念俱灰的绝望。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滋味?何况又是在这残春凄冷的雨夜呢?“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浪淘沙》) , 于是生发出“别时容易见时难”之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极其委婉而凄凉的呻吟和呼唤。“别是容易”是指词人自“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破阵子》) , 被迫离开宫殿成了赵宋“臣虏”。“见时难”言明江山易主, 离开故国是那样容易, 但要再见却万般艰难了, 纵使亭台楼阁壮丽如故, 也只是“想得玉楼瑶殿日, 空照秦淮” (《浪淘沙》) 的无奈,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愁情而已。淡淡的言语中饱含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 饱含着悔恨、留恋、向往、无奈和绝望, 词人已清醒地意识到, 江山一失, 永难回归, 不得不发出绝望的哀叹。

4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如果说“梦”是李煜对于故国、故人、往事的回忆与思恋的一种欲罢不能的抒写, 那么他选择的“落花”意象则是对其命运与生活状态的暗示与象征。“樱桃落尽春归去, 蝶翻轻粉双飞” (《临江仙》) , “落花狼藉酒阑珊, 笙歌醉梦间” (《阮郎归》) ,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相见欢》) , 词人选取“花”这一美好的事物, 以“流水落花”这一具体形象的画面, 作为抽象概念“春去也”的注脚, 倾诉心中的哀愁, 表达对人生的认识, 而且还与首句“春意阑珊”作了呼应。“春去也”的“春”, 指自然节候, 也是词人往昔那种“忙杀看花人” (《望海潮》) 的春意盎然的生活。一声“春去也”, 饱含词人的无限惋惜、无穷眷恋, 是对“别时容易见时难”句的进一步诠释。故国像落花流水般一去不复返, 在李煜看来, 自己不测的命运与落花有某种相似之处。春尽花落, 随风飘舞, 命运多舛, 而李煜此时命运难测及孤独与寂寞的情形, 不就是暮春之落花吗?同时, “落花”也暗示了时光变换, 岁月更替, 使李煜在“落花”中反观自己, 韶光易逝, 生命空耗, 向人们传达了他的身世之感、迟暮之感与凋零之感。“天上”与“人间”, 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对立的两极世界, 也是李煜过去和现在生活境况、心态情感的写照。而“天上人间”四个字, 则几乎把人世间的不平和苦难囊括殆尽, 天上人间的境遇使他悲从中来, 无法挽回的亡国恨、家国痛, 只能用痛苦的内心承担。至此, 词人的愁不是闲愁、轻愁或一己之愁, 而是对人生痛苦的切身体验、复杂感触和深刻领悟, 因此, 其词之悲具有深邃的底蕴和巨大的震撼力。

纵览全词, 以春雨开篇, 以春雨中落花结束, 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格调悲壮, 意境深远, 词人以白描、对照比喻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表达了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从词人和着血泪的词章中, 看到一颗真淳、锐敏而坦白的心, 毫无拘束地用切身的心灵创伤, 直接抒写自己的深哀隐痛, 突破了花间词人的藩篱, 可谓“语语沉痛, 字字泪珠, 以歌当哭, 千古哀音”。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里肯定了李煜词创作中既能直抒作为常人的心灵体验之真, 又能传达出作为独特身份的亡国帝王的感受之深, 从而把词由应歌而作重新纳入应情而作的轨道, 为文人词的创作拓展了新的领域, 并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

摘要:李煜作为一个“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 给后代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 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浪淘沙》。从词人和着血泪的词章中, 可看到一颗真淳、锐敏而坦白的心, 他毫无拘束地用切身的心灵创伤, 直接抒写自己的深哀隐痛, 突破了花间词人的藩篱。

关键词:李煜,《浪淘沙》,词

参考文献

我读苏轼 篇3

——题记

周五,又是一个返校日。

路过一处繁华巷陌,在这夜晚,闪耀着光芒的霓虹灯刺得眼睛有些微微发痛。想着现实世界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令我不知何去何从。在回家的路上,匆匆的脚步即可体会到这个城市的夜晚有多么寒冷。

斗转星移,时空变换,不知远在千年,背负着“乌台诗案”,迈着沉重的脚步,前往蛮荒之地的他,是否和现在的我一样迷惘,不知所措?

翻开一页页历史,我不愿去看他的“大江东去”,我只想静静地去读,去品他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清冷与寂寞,去感受他华丽的帷幕下,最痛的伤口。

所幸友人的搭救,加之皇室的恩典,才让中国多了一位流传千年的文豪,想当年,王安石对苏轼的精神刁难,不绝是政见不同,抑或是别有内幕,但时间已将往事洗涤。我无权评说王安石的是非功过,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奸佞小人与东坡过不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他的经历、他的词。

无从考证,那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赤壁大战究竟在何处发生,但艺术只有美丑,不分对错,管他赤壁在哪儿,唯有那真挚的情感缓缓流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

没有历经苦难的黑暗的过去,就没有苦尽甘来的光辉的未来。我想,东坡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没有官职、荣誉、名声又怎样,这些总会被大浪淘尽。他只想做回自己,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此时,遥望当年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不朽”,这个词太平常了,世人却很难企及,我想,能永恒流传的,能不朽的只有文化吧。

许许多多习惯沉淀为历史,许多许多历史升华为文化。这才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所以,历经千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依然使人心存敬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依旧让人心怀牵挂;“竹杖芒鞋轻胜马”仍然令人深感钦佩,而那些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呢?他们终究逃不过时间,被卷入历史洪流中尘封。

直到现在,我仍不敢用我那平庸的灵魂去揣摩他那高贵的人格,他到底在想什么,想做什么?但我可从赈灾、修建水利工程中看出他的坚持。只是,他豪放的诗词中透出的一丝苍凉,还是让我泪满衣襟。

天才,总是孤独的。我想起了赵丽宏对孤独与诗意的理解。他说,远离尘嚣陶醉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陶然忘忧的快乐。但东坡是能体会到热闹与孤独的反差的:也曾高朋满座,也曾茕茕孑立;原来“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遂变成“在寂寞中惶恐。”

我读苏轼作文 篇4

然而,从前的我并不是这样的。从前的我爱争爱抢不服输,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失败这个词。也许是这种骄傲自大的性格,让我处处遭遇瓶颈,尤其是上初中后,首先表现在交不到朋友,后来表现为成绩不断下滑,再后来我便整天自怨自艾,感觉自己已低如尘埃。

那天,语文老师说可以去他那借书看,大家都抱着好奇心去借,当然也包括我。我随手拿了一本,是《苏东坡传》。行吧,我喜欢历史人物,这倒合我胃口。

文章的第一章节对苏轼作了一个整体介绍。作者说苏轼是书法的集大成者,瑜伽的修炼者,东坡肉的发明者。是个爱诗词,爱竹子,爱国家的乐天派。评价这么高吗?抱着怀疑而又好奇的心态,我开始阅读。

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苏轼的不凡与乐观。他说,他上可为天子服务,下可为乞者效劳。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因王安石变法一事,他一贬再贬,从朝廷大员被贬为地方上无所事事的闲职。心中虽有愤懑却依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依旧享受生活,潇洒恣意。

春天不会辜负每一朵花,就像历史不会辜负每一个人才。苏轼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历史留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那宽广的胸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合上书时,我似有如梦初醒之感。相比一个腹有诗书,曾经被皇帝重用被贬后仍有向上态度的人,我自愧不如。愧我的骄傲,愧我的狭隘,愧我的急躁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篇5

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喜爱的一代文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苏轼继承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迂深怪僻,始终坚持平易自然。他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思想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与创新。他所创作的情理兼备、摇曳多姿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他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践精神,还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散文史将会平淡得多。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开创了“蜀学”派。

苏轼出身在一个清寒却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在政治见解和散文写作上,都给苏轼以很大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所以他自幼就有“奋历有当世志”,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在仕途上是坎坷的。他21岁中举受到欧阳修等前辈赏识,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第三等,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度过十年地方官生涯。此后由于他主张改革却又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分歧。同时,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耿介率直、认真执着。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位及人臣,却屡遭贬谪,命途的坎坷:44岁时因“乌台诗案”迁黄州任副团练使,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徐州,66岁在常州病逝。而正是这政治道路上的不幸,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社会和人生,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也使他的散文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在思想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他在做地方官时,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而释、道二家的思想被他用作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超脱,心胸旷放开阔。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

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

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散文作品的特色之处: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

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史论或政论占了很大比重。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教战守策》、《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等。在他大受主考管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他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作结“《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浮靡艰涩之风,有“文”重“道”;另一方面又有较浓的战国纵横家旁征博引之习,纵横恣意。

此外,苏轼总能引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如为古代名臣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人物史论。这些议论往往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最能代表他的颠峰之作。这一类散文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意”为主,信笔写去,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如‚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记 》)中的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嘱客而告知,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颂繁兴而盗贼滋轵,则吾与子二三子,虽欲优游而乐于

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民间疾苦的解除,给他带来的是慰籍,对百姓的关心,由此可见一般.而他自己呢? 散文创作何尝不是抒发他自己胸中之意,下一场心灵的雨?

如《石钟山记》中他先从叙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趁一次经过石钟山的机会游览写景:对夜晚泛舟泊船绝壁进行一段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有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之声不绝。‛直到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全文以我为主,衔接自然

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抒情,议论交融地汇为一体。有赋体生动瑰丽的语言,洋洋洒洒,又更吸纳了古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平易,通顺晓畅。诗情画意,处处皆是。

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借题发挥,随即发生出一段融叙事描写,抒情论理为一体的散文表现“意”即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随“意”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阐发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这些小品文的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作于贬谪黄、惠州时期。寓情,寓理,寓气,寓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却不失为神机妙品。如《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惭愧!‛又如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苏轼的小品文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

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如此瑰丽而多姿?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散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上文所举文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使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语)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正因苏轼的散文与其诗词书画一样,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载体,他的品格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苏轼散文大而至于民族兴亡,国家变故,小而至于身边琐事,一己悲欢,尽罗其中,付诸笔端。有堂堂正正,侃侃而谈,陈述国事;亦有随意发挥的讽刺小品,驱驾历史风云,亦可缩龙成寸,精雕细琢,平凡认识,细加描述,也可感心铭腑。苏轼的散文注重感觉,情感的深化和人格的升华,注重深沉的思索与“悟道”,立意高远。不仅重品,树德,畅神,达意,法自然,立境界,还具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妙熔铸在一起的文化气质。

我读苏轼高一作文700字 篇6

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最的一首词要数中秋咏月的[[水掉歌头]]了。那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千百年来无人能与之匹敌。那漂亮的语言;那种才气;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也许只有他才能在那黑暗的时代写出这千古绝唱。因为当时他与他弟弟以几年未见面,毕竟他们血脉相连,对弟弟的思念使他一不小心就写出了流传千于年的佳篇。陶醉在他的词中,感受着他留下的气息,我很喜欢他的诗和词,也喜欢他的才气和品德,他和弟弟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至在一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写的实在是太棒了,主考官大文学家欧阳修错认为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将他划为弟二名,参加下面的选拔。

他有太多的离愁哭恨;悲绪情愁;心中的不快要用那饱含泪水的诗和词来表答。他只有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心情,那压抑许久的心,和那看破红尘的潇洒与自然。仕途的坎坷与不顺,使这个四川小伙子始料不及,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他的晚年,他被朝廷贬官,往往是刚到被边地之后,朝廷既续贬他的官,把他贬到了那时还很遥远很荒凉的海南岛。他当时的身体以经很差,又要拔山涉水,身体肯定吃不消,那时的苏轼远离亲人和朋友,失意的心情,路旁的荒山野草,山泉溪水,短暂的美景。.很难想象苏轼当时的处境,苏轼若是没有宽广的心胸和东山再起的信心,恐怕他早就找一根白绳悬梁自尽或是投河自尽了。他和林冲一样一直忍着,只是他坚持到了最后,最后他终于在朝廷掌权人的更换后又不断升迁,最后得了善终。

赏读苏轼悼亡词《江城子》 篇7

1.了解苏轼生平及宋词风格。

2.通过赏读全词,深入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

3.认识悼亡文学,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赏读全词,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

【教学难点】丰富的想象,巧妙的结构。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爱情是文学乃至人生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那是最美 好的结局,没能白头偕老的爱情更让人叹惜不已。屏幕上的雕塑反映哪个爱情故事?这组雕塑叫《化蝶》,反映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惊天动地的爱情。历史上很多像《梁祝》那样令人感动落泪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我国大才子苏轼也有感人的爱情故事,我们通过 赏读他的 “天下第一 悼亡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去了解吧。

这首词是写给谁的?苏轼和她有着 怎样感人 的故事?

二、掌握相关语文常识

1.了解作者苏轼一生。

2.简介苏轼发妻王弗。

王弗是四川青神县 乡贡进士 王方之女,16岁时与19岁的苏轼成婚。王弗年轻貌美又聪明沉静,温柔贤惠又知书达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夫妻恩爱情深。可惜王弗27岁时在京城病逝,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苏轼父母墓旁。而立之年痛失爱侣,在生活上、感情上和精神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认识“悼亡”含义:典故出自潘岳的悼亡诗。

综合《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理解,悼亡诗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

4.识记生字词。

1乙卯(mǎo):天干地支纪年,公元1075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八年。

2思量(sī·liɑng):想念,记挂。

3轩(xuān):有窗槛的小屋。

三、赏读全词

1.学生聆听朗诵名家范读,体会词的感情基调(悲凉)。

2.全班学生分8组,其中6组讨论词 的内容,每组翻译一句(以句号为准),各组派代表发言,疏通大意;另外两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复述词上阕和下阕的大意。

3.学生按顺序发言,教师逐句点评。

开头点出诗人与 亡妻生死 相隔之久,然后直接 抒情,表达强烈的怀 念。“千里”两句说明 “自难忘”的内容:妻子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而词人远在密州,连到坟前祭奠的机会都难得。“纵使”三句写出 词人十年 来仕途的艰辛、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身心的衰老。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阕写梦中与妻子相遇的情景。整首词真情流露,凄婉哀伤,这一句却 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选取了很普通的日常生活片断, 却是诗人夫妇恩 爱十年的 写照。 接着词笔 由喜转悲。 “相顾”两句写出猛然相逢时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意境。结尾三句是梦醒后的哀思,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

4.教师小结内容和特色。

(1)内容。

上阕:阴阳两隔 怀亡妻———写景、记事、抒情 (白描)。

下阕:悲喜交集 梦相聚———写人、记事、抒情 (留白)。

词上阕写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是实写。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 人对亡妻 执著不舍 的深情,是虚写。 全篇用白描手法将生死、悲喜、虚实融合,情感真挚,意象清新,所以被古今词评家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2)特色:想象丰富,结构巧妙。

5.教师指点诵读。

(1)词的风格:豪放派题材广阔,多写塞外、江天,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写樽前、花间, 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姜夔(kuí)。豪放词派开创者苏东坡也无法摆脱婉约词的影响,现存苏词的绝大多数仍属婉约词。

(2)词牌是一首 词词调的 名称。《江城子》双调70字,前后阕格式同,押ɑnɡ韵,一韵到底。

(3)诵读指导。

十年(悠长,凝重感)生死(声调稍高)两茫茫(声调低长、迷茫感),不思量(轻音),自难忘(重音)。千里(悠长)孤坟(孤寂感),无处(无助感)话 (重读)凄凉(悲戚带颤音)。纵使(悠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稍短促),鬓如霜(拉长节奏,沧桑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惊喜、痛苦交加),小轩窗,正梳妆(稍慢)。相顾无言(悲伤),惟有泪千行(带颤音)。料得(肯定语气)年年肠断处(沉痛感),明月夜(稍短促),短松冈(拉长节奏,悲凉感)。

6.在理解内容、情感和结构的基础上,学生集体有感情地诵读。(配乐)

7.按前面所分8组进行诵读比赛。(每组派一个代表,评判标准:错漏,回读,情感,用时。)

8.学生集体诵读全词。(配乐)

四、延伸学习

1.悼亡文学。

(1)中国古代 四大悼亡 诗:1 (晋)潘岳 《悼亡诗三 首》(其一);2(唐)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 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北宋)苏轼《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4(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2)中国现代著名悼亡作品:巴金的《怀念肖珊》《再忆肖珊》。

(3)外国悼亡名作:英国托马 斯 · 哈代的《呼喊声》 (The Voice)。

2.其他著名悼念诗文。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清)袁枚《祭妹文》

(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教师联系实际:爱情只是生命 中的一个 内容,那是小爱而已;我们还要珍惜亲情、友情,发扬爱国 情,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爱之人。

五、作业

尝试给《江城子》填新词,表达自己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摘要:引导学生赏读苏轼的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深入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认识悼亡文学,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读李白苏轼秦观的诗感悟 篇8

读李白的诗,感觉那不是文学,是摄影作品。

李白使用文字,就如同摄影师使用照相机。他有能力用文字摄影,把雄伟浪漫,美仑美幻的自然真实准确的呈现给你。

当我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总有种感觉:李白真神人也!

苏轼更喜欢在他的诗词里展示他的精神世界,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这是苏轼和李白最大的文学气质差异。

同样是写庐山,李白喜欢写庐山的雄伟,于是就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更愿意思考庐山的内涵,于是就有了:“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精神世界,是非常难以把握分寸和尺度的。正如曹操所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比甜多,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不写人生的苦呢!

我们应该怎样描写苦,才是文学的巅峰,才是众生的福音。

戴复古写过一首词,有曰:“千首富,不救一生贫。”

如果一个作家写的苦让我们的读者更愤怒了,更压抑了,更纠结了,更失去方向了,这样的文学真的是上乘之作吗!?我们应该这样刻画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苦吗!?

苏轼的朋友因为乌台诗案被牵连,发配蛮夷之地的岭南,归来京城后与苏轼相聚畅饮。席间,苏轼和朋友歌女的一番对话让苏轼诗兴大发,挥笔写就那首著名的《定**,常羡人间琢玉郎》。

“万里归来年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蒙冤受屈,背井离乡,艰苦卓绝的生活后,那个人回来了,那个人似乎是比从前年轻了,而且那个人是笑着回来了,笑得那么自然,美好,带着岭南梅子的香甜。

于是观众大惊,难道痛苦让人年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吗!?

于是答案呼之欲出,那答案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痛苦被文学家转化为轻松和答案后,我还是想哭泣,但我绝对不会迷茫。

秦观是苏轼的学生。在秦观的作品里,到处都是苏轼的影子。

下面,我想引用能让我泪流满面地一首词,那就是秦观的《鹊桥仙》。

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在飞奔的泪水中体味下什么叫做顿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爱情,有着迢迢银河阻渡,多么悲凉。

然而在诗人眼里,一年一度的相逢,却胜似人间厮守的无数,这是为什么呀?难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都不忍回头看鹊桥的归路般深厚的爱情,相逢一次就足够了吗!?难道一年一度的相逢不是可悲可叹的悲剧吗!?于是我们再次需要答案。

那答案就是,“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肉体远隔天涯海角,但是情在那里,但是心在一起,难道这不是最美的爱情吗!?难道这不是最真的答案吗!?

当一个人有能力用文字拍摄真实,他就是诗仙。

上一篇:购物中心3期活动策划下一篇:朱村街道创先争优活动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