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著

2024-09-09

教育学专著(精选11篇)

教育学专著 篇1

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陶行之)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

“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学专著

中国:《论语》《孟子》《学记》《大学》等

外国:柏拉图《理想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儿子的信》等。

阅读教育学名著要回归原点。中国的读《论语》和《孟子》就可以了,外国的读《理想国》吧,还有《爱弥尔》,重点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记住两条读书的经典语录:

1、阅读经典,因为经得起考验,是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精华。

2、回到原点。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我和自己。

也可以读些现代教育学者的文章,比如刘铁芳、肖川、叶澜等,重点推荐刘铁芳,读他的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更是思想的洗礼。

教育学专著 篇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广播电视监测理论和技术的专著, 填补了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编撰的《广播电视技术手册》16册中空缺的第9分册内容;在论述中短波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与电视、卫星广播等无线广播信号接收以及射频信号监测原理的基础上, 全面介绍了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与电视、卫星广播监测技术及监测网络与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上8个附录,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是当前广播电视监测领域十分重要的技术实用手册;在系统地总结我国50多年广播电视监测经验的基础上, 组织了13位从50年代就从事广播电视监测、发送、接收、电波传播研究、技术管理部门、大学教授等老专家编写、讨论, 作者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使全书结构更加完整, 论述更加准确, 表述更加通俗流畅;可读性强、实用范围广, 适合从事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应用研究、无线电波传播研究、广播电视监测、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广播电视监测工业设备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可作为广播电视监测培训教材, 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专著已发送2000余册, 分别发至广电总局领导、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广播电视监测部门、广电总局有关单位、广电总局直属监测台和广电总局技术图书室及八所大学图书馆。

一部崭新的艺术教育史专著 篇3

中国话剧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话剧史中的话剧教育史更是一门有待深入开垦的处女地。迄今为止我们已出版了两本有关话剧教育史方面的专著:一本是《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阎折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一本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从南京到江安的国立剧专研究》(谢增寿,张拓元著,四川天地出版社)。这两本书都为我国的戏剧艺术教育史研究做了很好的拓荒工作。不足的是,第一本书实际上是话剧艺术教育回忆文章的汇编,以史料见长;第二本书,由于作者本人并非艺术教育圈子内的学者,他们主要从一般历史的角度叙述剧专十四年的来龙去脉,而对艺术教育本体部分较少涉及。

本书作者顾振辉本科毕业于中戏戏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戏戏文系,毕业后又留校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圈子里的一名学者。由于他长期以来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做学问,因此对艺术教育本体(诸如领导班子、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演出特色等)部分,也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部分,做出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本书有三个显著的特色。

视野开阔,

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

这一特色从全书结构便可一目了然。《考略》共五章,既有上戏前身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立过程的详述,又有建校早期的曲折——顾仲彝校长主持期间“裁撤风波”的全景展示;既有熊佛西院长主持下剧校进一步发展的论述,又有剧校演出史考略;对剧校学生运动,既有剧校党支部建立前学运概况的论述,又有学运发展、壮大,直至应变护校迎接解放的纵述。这种宏大的结构布局,正如上戏前院长、上戏1948级校友陈恭敏在本书序言中所指出的:“作者显然秉承了‘大历史观’的广阔视野。尽管历史的进程,千头万续、盘根错节,但本书对于大的朝代背景和中国戏剧、电影及人才的教育、培训等方方面面,都有所照应,厘清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既有全景式的鸟瞰,又有细节的精雕细刻。”

重点突出,

展现了上戏办校的基本特色和传统风格

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和师资。特别是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天赋的呵护与激发。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创建之初,顾、熊两位校长高瞻远瞩延聘的师资,均是当时国内最负盛名,专业最优秀的,如:郭沫若、田汉、曹禺、洪深、胡风、李健吾、欧阳予倩……《考略》对此作了重点介绍: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远见卓识和富有个人魅力和色彩的授课内容和方式。

剧校创建时期,精英师资一直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但在以往各种材料里叙述不一。《考略》收集了田汉、郭沫若、史东山、胡风、熊佛西、李健吾、顾仲彝、曹禺、洪深、欧阳予倩的剧校讲座记录文本。在第一章、第三章特设专门章节介绍名师,使上海剧校早期师资队伍的面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呈现。

例如,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位著名剧作家而闻名于世,其实,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教育家,读者大多不太熟悉。

书中论述曹禺于1947年1月完成对美国的访问坐船返回上海。当时,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刚刚涉险度过了“裁撤风波”。熊佛西接替顾仲彝担任剧校校长。他得知曹禺回国,立即邀请曹禺来校任教。从1947年2月到1948年底离沪赴港,曹禺在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里,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担任专任教员。《考略》立足于史料文献,弥补了曹禺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这段经历在史述上的空白,并论述了曹禺先生在戏剧教育上的两个特点——双语教学与“第四堵墙”式的授课方式。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戏剧院校教育离开演出实践是不可思议的。《考略》一书十分重视这一内容,这也是以往校史研究中忽略的部分。《考略》一书通过对剧校演出的各类资料,如导演阐述、编创演职人员的叙述,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剧校早期教学和实践的一些特色:主题的多样化、本土化,在导演和表演中对斯坦尼演剧体系的实践等。

求真务实,

具有朴实无华、严谨的学术风格

《考略》除了在内容上具有视野开阔,抓住重点、深入探索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还开创了将口述历史同档案资料密切结合起来的特色。作者在治学上有求真务实、肯下苦功的科学精神。为了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作者多次冒着酷暑严寒,千里迢迢,自开小车奔赴湖北、浙江、福建等地采访当年校友。

这种认真、踏实的调查研究学风,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当今社会急于求成,浮躁之风盛行,学术领域也不例外。前辈历史学家范文澜曾有两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指的是做学问一定要扎实,十分需要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这样研究者在学术领域内才有发言权,他的论断才站得住脚,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现在有些青年学者甚至一部分中年教师,他们心态浮躁,缺少扎实的研究基本功。一次,在一个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亲耳听到一位博士生(还是一位在职的副教授)振振有词地大谈“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研究曹禺剧作的论文和著作”。笔者实在听不下去,当即请问:“抗战时期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念渠出版过一本《转型期的演剧纪程》,书中有大量论述曹禺剧作演出的内容,不知先生可曾看过?”这一句话便将这位博士问住了,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有这本书,也不知道有刘念渠这位著名戏剧评论家。总而言之,他根本没有在学术上作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然而他居然敢在大会上武断下此结论,这种华而不实的学风实在有碍研究的健康发展。在学风不正的今天,顾振辉老师能够踏踏实实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细致地分析探索戏剧艺术教育的历史,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这部专著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教育理论专著 篇4

(大家看着枯燥,我自己存档,留着慢慢看,够我看几年的了,嘿嘿)

值得推荐的教育理论专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 者: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终身教育引论》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67、《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8、《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9、《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0、《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 赞科夫著 杜殿坤译

11、《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2、《大教育论》(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13、《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5、《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16、《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 著,徐 诚、扬汉麟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17、《成功智力》美国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8、《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12

二、理论视野

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4、《科学家论教育》苏州大学教授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5、《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

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8.18、《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专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曾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及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以后又被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

10、《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陕西教育出版社,单中惠,朱镜人 编著

11、《教育基础》 江苏教育出版社

12、《教育心理学》

1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14、《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5、《学习理论》

16、《教育管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赵中建译)

17、《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张斌贤译

18、《有效教学方法》

19、《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北师大顾明远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920、《世界教育危机》【美】菲利普·库姆斯著 王英杰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回答未来的挑战》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教改实践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3、《教育中国——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7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专著后感 篇5

郑宅中小潘文英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时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教师的建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暑假期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建议》,深有感触。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科研与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大纲,写文章;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

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这本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篇6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和老师……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一部新的逻辑专著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形式逻辑教学与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逻辑工作者及关心形式逻辑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形式逻辑教科书和一些流行的形式逻辑著作,尽管比建国以来的这方面著作均有所进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其内容仍然是非常陈旧的。其次,有些著作在介绍传统逻辑时还有不少含混不当之处。这不仅与我国四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当代形式逻辑科学急剧发展的步伐极不协调。有鉴于此,大家都热切盼望有更先进、更完善的形式逻辑著作早日问世。在这种情况下,由诸葛殷同等同志编著的《形式逻辑原理》出版以后,很快就引起了我国逻辑界的普遍关注,这是很自然的。

《原理》一书共分八章,依次为:绪论、概念、命题、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续)、归纳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论证。仅从这八章的标题,人们也许很难看出这本著作与通常形式逻辑读物有多大区别。然而,粗读一遍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包含许多新内容、新见解的很有特色的逻辑专著。

首先,《原理》一书不仅大量引进了数理逻辑的有关符号,而且有选择地吸收了一些数理逻辑的简单内容。这是通常逻辑著作所没有的。如该书“概念”一章中写道:“概念外延是一类事物,这些事物是那个类的分子,这是传统逻辑的说法。在现代逻辑中,习惯上把类叫做集合,把分子叫做元素。现代逻辑要深入探讨概念外延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要讨论集合的问题。”为此,该章专辟“集合和集合的运算”一节,在简要介绍集合、集合之间的一些关系以及空集和全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给定两个集合可以作出一个新集合的问题(即集合的运算),以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六组十四条集合运算的基本规律。在“演绎推理”部分(四、五两章),作者不仅在介绍传统逻辑的各种推理形式及其规则时,结合有关内容,引进了演绎推理的置换规则、蕴涵引入律、真值表等数理逻辑的一些初步知识,而且进一步从分析传统逻辑的局限入手,通过举例说明,传统逻辑所讲的各种推理形式和规则“用来分析相当简单的推理,也是不够用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内容更丰富的推理理论,它能够提供充分的手段,用来分析各种推理”。这样的推理理论就是数理逻辑的最基础部分谓词逻辑。该书第五章介绍的正是这种推理理论的简单然而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叙述和阅读、理解的方便,该章先从谓词逻辑的子系统命题逻辑讲起,使读者首先对于形式化的命题演算系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进而,再循序渐进,讲到谓词逻辑的其他更为复杂的内容,以使读者从总体上把握谓词逻辑的概貌。鉴于谓词逻辑的形式和规律都和量词的逻辑特性有密切联系,谓词逻辑的基本推理规则就是关于量词的引入和消去的规则,因此,在介绍谓词逻辑时,作者始终把阐述的重点放在量词及与量词有关的理论问题上。这不仅保证了引文的简洁,而且使读者在学习这一数理逻辑基础知识时更容易得到要领。

其次,在传统逻辑的范围内,《原理》一书也根据逻辑史及当代人类思维材料,充实、丰富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在“概念”一章中增加了外延定义、语境定义、操作定义等不同种类的定义;在“命题”一章中介绍了“只有S才(是)P”、“只有S才不(是)P”等通常逻辑著作很少涉及的一些命题形式,并讨论了任何两命题形式之间的七种真假关系;在“演绎推理”部分增加了“包含单称命题的三段论”及“非标准形式的三段论”等;在“归纳方法”中增加了寻求因果联系初步方法的一些推广形式——统计求同求异并用法、比较实验法、求异比较并用法,同时还简单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概率和统计方法,如求算术平均数、概率、分层抽样和统计概括、抽样求异并用法、抽样比较并用法等;在“论证”中,除介绍了分情况证明及喻证法等通常逻辑著作很少提到的论证方法外,还对诡辩论者最常用的十二种诡辩术一一作了剖析,如此等等。这就告诉人们:传统逻辑尽管是一门比较古老而相对稳定的学科,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它也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那种认为传统逻辑早已经发展到了终点,无须再前进一步,也不能再前进一步的观点,显然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形式逻辑要现代化,首先要注意引进数理逻辑的成果并不断把数理逻辑的研究推向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传统逻辑的范围内有关内容的推陈出新,以使其更加适合当代人类思维的实际需要,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三,《原理》一书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见解新颖,观点鲜明,这在目前国内众多的逻辑读物中也是不多见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该书“着重思维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的阐述”。而在这一方面,国内逻辑界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并不尽一致。其中,有的是学术之争,一时还难以作出结论,有的则是观点错误,需要努力加以澄清。《原理》一书的作者显然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许多问题上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概念、命题、推理是思维形式还是思维形态,命题与判断是否有区别,命题形式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有内在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肯定命题的谓项是否有时周延有时不周延,演绎推理是否都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演绎推理能否推出新知识,推理的前提、结论的真假与形式是否有效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演绎推理的有效性是否与其前提的数目和次序有关,三段论规则究竟要不要保留“一个有效的标准形式的三段论,恰好包括三个直言命题和三个不同的概念作主谓项”这一条又有没有必要加上“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须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这一条,有没有形式正确但不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是什么关系,排中律是否回答一个命题及其否定必有一假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对事物不作明确表态是否一定违反排中律,能否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仅仅解释为反映事物的量变阶段或质的相对固定性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等,作者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不说处处精到,但大都能使人信服或给人以启发。难能可贵的是,与许多逻辑著作不同,作者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着力于进行逻辑论证,从而使人读后对其观点深信不疑。如对于演绎推理,许多著作都把它定义为“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的推理”。要否定这一观点谈何容易!然而,《原理》一书告诉人们:演绎推理中的直接推理并非都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传统逻辑在论述演绎推理时所讲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是在前提中存在个别的情况下才得出个别性结论的;传统逻辑承认的由SAP推论SIP以及三段论中的AAI式等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是在全称命题的主项存在的假设下才有效的,而主项存在的假设就是特殊;关系命题包含许多量项,如从“有人欣赏所有展品”可以推出“任何展品总为有的人欣赏”,这离从一般到特殊相距更远;还有涉及联接词的推理,例如“并非SIP,所以无S是P”,这也是上述演绎推理的定义所无法解释的。这样一来,对于该书提出的“演绎推理不一定是由一般到特殊或个别的推理”这一观点,读者就很容易接受了。

此外,《原理》一书在编写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如关于传统演绎推理,一般逻辑著作都先讲简单命题的推理而后讲复合命题的推理,而该书却本着先易后难及与数理逻辑有关部分的体例协调一致的原则,一反常规,先讲复合命题的推理(即关于联接词的推理)而后讲简单命题的推理(即关于量项的推理)。关于归纳和类比,一般著作都将其视为同演绎推理并列的推理形式,单独进行讨论,而该书却将它们统统置于比“归纳推理”的含义更加宽泛的“归纳方法”中加以考察,并不专门讨论归纳推理问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数理逻辑知识的介绍,《原理》一书采取了既不同于一些逻辑教科书那种将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截然分成两大块的模式,又不同于纯数理逻辑著作的一种带过渡性的作法,即:在主要介绍传统逻辑知识的同时注意吸收数理逻辑的有关内容。这不仅表现在全书内容的总的编排上,而且表现在有关理论问题的具体阐述上。比如,关于三段论规则,作者不仅系统阐述了对于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理论来说既是充分又是必要的五条规则,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些规则之所以在传统逻辑范围内既充分又必要,是因为传统逻辑不考虑空类和全类问题,而且假定了全称命题的主项是存在的;如果考虑到空类和全类,那么还需要再补充一条“两全称前提不能得特称结论”的规则或者将上述传统逻辑的五条规则修改为另外三条规则。这对于开阔眼界,融会贯通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知识,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以往所写并且现在还在写着的关于逻辑的许许多多的书,只是充分地证明在这上面终极的最后真理远比人们所想的要稀少得多。”(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版,第92页)从我国形式逻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广大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原理》一书也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对于现代数理逻辑基础知识的介绍还不够全面系统,有关文字还不够通俗易懂;对于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知识还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致使人们读后仍不免产生一种“两重皮”的感觉;对于传统逻辑的不足,还没有运用现代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给以更加透彻的分析。此外,对于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也还有不够严谨之处。比如,在讲概念的内涵、外延时,既说“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外延”(26页),又说“并非一切概念都有外延”(29页)等。但是,瑕不掩瑜,总的来说,在目前国内众多的逻辑著作中,它仍不愧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很有价值的理论专著,它的出版为促进我国形式逻辑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8

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沈永铭

2009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首届高中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的第一次培训。报到的第一天我就领到了班主任孙有福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教育名著,由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集40年教育经验总结而写的一本适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真正实用且贴近一线班主任又能让人掩卷沉思甚至感慨莫名的好书。王晓春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是: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读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走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

1、思想上的转变。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正如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我对班主任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班主任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把班主任工作当做苦差使,不再认为班主任工作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不再讨厌做班主任工作,而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和专业来做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有了一套班集体建设的思路。

2、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拜读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之后,我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从敬畏厌倦班主任工作的泥淖里跋涉出来,让自己从良心道德感性的层面走向理性科学的专业之路,让自己从“知之” 走向“好之”和“乐之”,让自己从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班主任工

作尽快的走向快乐明哲的专业的教育生活。于是,我明白了班级不等于班集体,所谓的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班级集体。而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就是从班级上升到班集体,必须经过建设的途径,这种上升能使班级整体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实现解放班主任和实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教育目的。于是,我把我的思考写进了《温州教育》编辑部在2009年第7~8期发表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中,我提出了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途径的观点,引发了温州德育工作者的深层次思考。

3、帮。

该书力图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用王晓春的话说:“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过去的“哄”和“管”的交替使用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这种点化,让笔者茅塞顿开而顿悟。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果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融入到集体且得到集体的认同,帮助学生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追寻的目标,帮家长时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现状和教育现状的了解,就有利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到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认同。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则“专业”已经根植于班主任的灵魂深处了。如今,我已经开始把帮孩子的理念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之中,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

4、通过“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走向班主任专业化。又如在“学习者”这一节中,王老师讲到:一位班主任如果平时经常处于“非学习状态”,他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他的心灵会越来越干枯,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疲劳,他会感到自己“机器化”了,失去了生机。我不由想起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好好的研读书籍、报刊呢?从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习惯了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个学习者。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圈在所教的几册教材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惰性也让我们很习惯这样。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那么,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悟到:“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是一个管理者,我希望我的管理中有更多的教育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用心享

受其中的乐趣。因为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无法选择,而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即“心态决定状态。”

5、我的班主任专业化探索之路

所谓的“班主任专业发展就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来实现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5.1专业阅读

从2009年7月开始我坚持每天阅读一万字左右的教育名著或文学作品,并及时在教育博客里写好阅读笔记,作好阅读记录,提出自己读后的理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下是我的教育日志中的一篇阅读笔记的部分内容: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案例

2、陈艳:我是一株幸运草

案例介绍了作为年轻班主任,陈艳如何幸运地遇到了给她压力从而让他变得自信的家长,她开的家长会的套路是:汇报班级现状;分析班级的问题;给出她的承诺;对家长提出要求。通过统计家长的电子邮箱,通Email进行家庭教育的交流,这样的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自然会密切,得到家长的支持也更大了。读书让她在高山中行走,读书使她成长,睿智,知识的富有让她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充实、快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她增长了专业的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让她提高了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把班级管理做得井井有条;读书让她涵养了丰富的情感,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为了更快地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最好的途径--读书!从今开始要坚持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读书,让我与明师交友,发现了不足;读书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通过阅读,我领悟到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

5.2 专业写作

班主任的专业写作就是市教师教育院吴思孝老师在为班主任研修班学员作讲座时所倡导的通过写班级日志的方式,记录班级成长的点点滴滴,及时用相机和文字记录班级成长的历程,不断总结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共享成功的乐趣,及时反思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模式。工作中的失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对自己错误的茫然或麻木,对学生终身幸福的无视。我是从2006年11月16日开始在温州博客开博,当年12月在市直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从此爱上写博客。2007年底在市第二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8年一月在第二届博客大会被授予“保质保量奖”;2008年在市第三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市第四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会把写博客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用班级日志记录我的志远班的成长历程。我的教育博客:访问量: 1181337;日志数: 4193。

专业写作有以下的好处:便于查找资料和信息;论文和案例的源泉;班级总结和团支部总结的来源;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体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见证。

本学期的专业写作成果:《温州教育》第7-8期发表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青春期心理》今年第9期发表《中学生上网现象的诠释及心理矫正策略》;主持2009年省、市教育科研课题:《对90后高中进行班集体团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温州商报》(教育博客)发表了教育随笔《爱的付出创造奇迹》、7月31日发表《班主任写评语的基本原则》;2009年7月19日在温州市首届

高中班主任研修班第一次集训中应邀作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9月29日作《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之路的探索》的专题讲座;心理论文获得2009年市直教科研心理论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浙江省省“改进教学管理”征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省“改进教研”征文评比三等奖,温州市第17届科技辅导员论文评比二等奖,2009年温州市教师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三专”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2009年温州市教师读教育名著征文评比三等奖(《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学会2009年年会征文评比一等奖。12月22日,在市首届教师博客大会上我作为获奖代表作了《教育博客引领我走向教师专业化》的主题发言,引发了到会教师博友的反思。

5.3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

5.31通过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得到专业引领。

从今年8月底开始,我每天都到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学习,每天都认真读贴、发贴和回帖,从中学习其他老师的带班的经验和理念。特别是通过学习张万祥老师、王晓春老师和红霞斑竹的主题贴,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例如,我的开学第一讲就借助了暑期培训班从孙老师、唐云僧老师和论坛中的很多先进的做法,取得特好的教育效果。

5.32同伴互助,成就幸福的班主任旅途。

理解、尊重、体谅等都能成为人生中最可贵的财富。我很幸运,在我的身边,就有互相学习、相互尊重的同伴。我们办公室的四位班主任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华山论剑”,或为文件和规定的解读产生分歧而讨论不休,或因班级学生的事情处理办法不同而争吵不止。。。,在“刀光剑影”的背后,涌动的是真诚、关怀与互助。我们可以毫无留情地指出缺点,可以在曲终人散之后还坐在办公室里“窃窃私语”,可以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指点柳暗花明的前方。。。有了同伴的一路相扶,在班主任专业化的旅途中,哪怕荆棘满地,我也会坚实地将它们踩在脚下。一路走来,一路风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每一个脚印时,前方的路还在无限地延伸。。。

5.33向研修班同学学习。

我们研修班的同学就是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大资源库。暑期我从同学们的培训体会里学到了大气和婉约;同学的讲座让我学到了最实用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的科学;同学的博客让我产生了努力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榜样。今年暑期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张以得同学的博客。我从“聚草园”里看到了一位潜心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优秀班主任,看到了是一位学以致用的市高中班主任研修班优秀学员。

5.4、我的远志班集体建设初步成果

我带的远志班在班集体建设理论指导下成绩显然。例如,获得2009年温州市直属学校优秀团支部、2009年温州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温州市暑期生活学生博客征文三等奖;市首届科技创新暨环保在我心中环保大赛科技小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两篇,优秀指导师奖,科技小制作比赛二等奖一个;绿化摄影比赛三等奖一个温州十四中优秀团支部、学习进步星级班级、遵规守纪星级班级、活动积极星级班级、关注社会学以致用特色;星级班级等荣誉,郑约丹被评为温州直属学校优秀团干部、苏翔和陈伊依同学获得温州市直属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陈巧娟同学获得温州商报同题作文大赛中获得高中组冠军,本班学生还参加了省环保征文评比、省未成年人电脑作品的评比。《温州日报》党报热线记者李艺在10月21日采访了远志班,在22日的报纸刊登了新闻报道

《温十四中远志班 53名同学联手推好书》,介绍了我们为贫困学校送好书、推荐好书活动。我指导的三个课题小组在今年市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中分别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0年2月6日温州电视台记者专门报道了远志班参加“爱心过大年—关爱空巢老师志愿者文明爱心活动,报道了孩子们在扬名老人公寓为老人送过年的食品、贴年画、表演节目,陪老人做游戏与聊天的活动过程。同天下午孩子们还去浙江创业园参加“过大年 学瓯绣、表孝心”亲子活动,学习瓯绣艺术,了解家乡文化艺术奇葩,温州网作了专门的报道。

6、结语

感谢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着我走上了班主任专业化的光明大道,尽管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探索才刚起步,在路上,在探索的路上,我们会不畏艰险,勇敢地走下去,努力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教育专著学习心得》感悟 篇9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正如书的后记中所说:“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相遇的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动;教育里洋溢着微笑的面孔,教育里饱含着真情的问候;教育中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教育陪伴着人们成长生活,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离开了“爱”这个核心则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起点,终点则是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与提高。

废名的两部鲁迅研究专著 篇10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废名由北京大学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有半年多没有分配工作。他利用这一段时间,潜心撰写《跟青年谈鲁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1956年编印的《全国高等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科学研究题目汇编(第一集)》,原题似应为《跟青年谈谈鲁迅》),至1953年1月17日脱稿。废名曾将书稿交给学校,希望能够作为辅助材料印发给青年教师和学生阅读。他一直等待校方的答复。一天,他去学校开会,意外发现这部书稿竟然和其他资料一起乱堆在墙角边。他捡起自己的书稿,拂去灰尘,带回家。废名一气之下,把书稿寄给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胡乔木。没想到,胡乔木很快回了信,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并推荐给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8月,废名对书稿作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1956年7月,《跟青年谈鲁迅》正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就印了2万册。同年11月,又加印了2万册。在那样的年代,4万册的发行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跟青年谈鲁迅》计5.6万字,共有15章,即《为什么要研究鲁迅和怎样研究鲁迅》《鲁迅的少年时代》《鲁迅在日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分析(阿Q正传>》《鲁迅怎样写杂感》《鲁迅的杂文是诗史》《共产主义者的鲁迅》《鲁迅与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鲁迅的艺术特点》《鲁迅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形式》和《向鲁迅学习》。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思想、创作、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成就,同时还就为什么要研究鲁迅、怎样研究鲁迅、向鲁迅学习什么等问题作了简要说明。这是一部面向青年介绍鲁迅的普及读本,作者有意大量征引鲁迅的原文,“企图读者读了这些引文,加以我们的说明,对鲁迅可能有一个轮廓的认识,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部著作出版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据说,周作人曾写信给废名,称废名“写得不对”冯思纯《为人父,止于慈——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1962年,杨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了他重读《跟青年谈鲁迅》的印象。他说:“这书不是对鲁迅的生活与创作作专门研究的论述,而只是向青年们作介绍,也就有点像剪影。这剪影把鲁迅的为人及其作品勾出了朴素简明的轮廓,是阅读并研究鲁迅作品的一本有益的入门书。”“作者冯文炳也许因为自己是较长一代知识分子中的过来人吧,所以他带着那样深切的感触叙述了鲁迅在过去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突出的代表意义,特别是鲁迅那样坚决追求进步,探索救中国道路以至后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他还说:“全书朴素明了,侃侃而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有些解释也较新颖,如关于女吊这个形象在鲁迅早期思想中的意义等颇能发人思考。”杨扬同时指出:“这本书也显得有点松散、不够谨严。书中引证多了一些,而作者的论点似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论证、分析与发挥。”(《一幅引人的剪影——重读(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日报》1962年9月28日)。

1955年以后,废名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连续开设了几个学期的“鲁迅研究”专题课。《鲁迅研究》就是在其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著作完稿于1960年8月,除“引言”外,包括《一鲁迅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二鲁迅是最早对普通话最有贡献的人》《三鲁迅期待炬火和自己不以导师自居》《四鲁迅的政治路线和文艺实践》《五鲁迅早期思想里的矛盾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实在鲁迅作品中的反映》《六鲁迅重视思想改造》《七鲁迅确信无产阶级文学》《八鲁迅的局限性的表现》《九(狂人日记>》《十(药)》《十一(阿Q正传)》《十二(祝福)》《十三(伤逝)》和《十四学习鲁迅和研究鲁迅的方法》等14章。其中,第9章、第11章的部分内容分别在《长春》文学月刊、《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发表过。第9章、第10章曾合题为《鲁迅的小说》(内容略有不同),作为东北人民大学1957~1958学年第一学期教材之用。较之于《跟青年谈鲁迅》,《鲁迅研究》对鲁迅的研究更为深入,理论色彩更为浓厚,是一部真正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在总体认识和看法上与《跟青年谈鲁迅》有一贯处,但某些观点也有所改变。

共和国时期,废名只活了17年。在这17年里,我国的鲁迅研究工作一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曲折。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鲁迅研究渐渐走上模式化、公式化、简单化、庸俗化的歧路。身处特殊年代的废名,当然不可能逃脱这一宿命。但是,在鲁迅研究方面,废名也于一片喧哗声中发出了富有个性的不和谐之音。废名认为:《狂人日记》不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创作的;阿Q是“城街雇工”的典型;《药》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确实站立起来了”;《祝福》是鲁迅“表现在《呐喊》里的乐观空气一扫而空的第一篇小说”;“鲁迅的失业对《伤逝》有决定的影响”;《伤逝》在客观上指出了两条死路——“盲目的爱是没有出路的,是死路;盲目的‘求生’同样没有出路,是死路”,而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等等。这些观点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比较独特而新颖的。

废名还认为,对鲁迅所有的文章,“如果取绝对肯定的态度,首先就不合乎鲁迅的精神”。“不认识鲁迅早期思想上的局限性是没有好处的”,“我们认清鲁迅早期思想上的局限性,同时就是体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性”。废名所谓鲁迅早期思想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鲁迅是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鲁迅反封建是彻底的,但反帝的思想还没有明确起来;鲁迅所反对的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而非其经济基础;鲁迅是本着小资产阶级即本阶级的利益说话的,没有阶级意识。

《鲁迅研究》完稿后,废名曾寄给了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周扬又转给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邵荃麟。1961年8月29日,邵荃麟致函废名,充分肯定了废名的鲁迅研究工作。他说:“你是文艺界的前辈,对文艺研究工作,怀着如此巨大信心和兴趣,令人鼓舞。读了《鲁迅研究》,可以看出你是花了不少精力,有你自己独到的见解。某些论述,如关于鲁迅重视思想改造,关于鲁迅后期思想的分析等,都写得很好。”他认为值得商榷的是废名对于鲁迅五四时期思想的某些看法,特别是“对‘五四’时期鲁迅的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估计得过低了”(《关于鲁迅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的思想——致《鲁迅研究》作者冯文炳同志的信》,《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1期)。在谈了自己对五四时期到1927年间鲁迅思想的看法之后,邵荃麟建议废名修改后再考虑出版事。邵荃麟将书稿随函寄还给了废名。废名给邵荃麟究竟回信没有?他对邵荃膦意见有何反应?因囿于资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废名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并未听从邵荃麟的建议对其《鲁迅研究》书稿进行修改。

“文革”开始以后,废名把《鲁迅研究》交给了学校。据废名的儿子冯思纯回忆,废名“因癌症两次手术后,身体十分虚弱,平时在家休养,基本上不去学校。有一天,他慢慢走到系里去看大字报。当他看到贴在醒目位置上的一张题为‘×××是狂热地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白旗’的大字报时,顿时火起,因为一看其内容就知道‘×××’是指‘冯文炳’。父亲认为把他作为敌我矛盾来对待,是不公平的,是对他极大的污蔑。他立即返回家,抱起《鲁迅研究》《美学讲义》和《毛泽东同志著作的语言是汉语语法的规范》等书稿,到吉林省委派驻吉大的临时工作组去说理,并请他们将这些书稿转交给省委,望省委主持公道,看看他究竟是反对毛泽东思想还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废名在长春——纪念父亲逝世四十周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文革”结束以后,冯思纯专程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寻找废名失落的手稿,一位教师把他保存的《鲁迅研究》通过中文系转交给了冯思纯。冯思纯一度把书稿送给其堂兄、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冯健男。冯健男逝世后,这部书稿又回到了冯思纯手中。历经劫难,几经周转,《鲁迅研究》手稿居然能够完好无损地存留下来,确乎是一个奇迹。这部手稿有290页,约20万字,迄今尚未出版。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11

暑假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全体教师在阅读完《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初读了一遍后,觉得和自我预期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充当的主角应当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侧重点却是不一样的,《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所说的资料大部分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等方面来说的,在知识的专业性上阐述并不多。所以,在之后的阅读中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来阅读,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细节。真相在细节,细节捕捉让我们再教育实践中不只是听其言,更是观其行,而对于真相而言,“行”永远是胜于“言”的;力量在细节,一种教学经验的总结,加入仅仅只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组成,而没有细节性的事例呈现和说明,就很难走进我们的心灵;魅力在细节,在法学领域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程序是美的,那么换成是教育领域,那么细节是美的;问题在细节,教育中大而化之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细节上的推敲不够,把握不准,雕琢不细,从而导致教育的科学性不强,示范性不高;意义在细节,教育上有很多理论,教学上有很多规则,管理上也有很多规章,所有这些要求和规定仅有在细节上体现时才有意义。

其次、强调细节。强调细节并不是不关注大局、放弃宏观。事实上,细节仅有在方向正确、战略明确、目标设定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而,在细节的把握上,教师们不能碎片化地理解细节,而要注意把细节放在全局中去考量,这样的细节雕琢才更有意义。所以作者将细节分为五大类: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资料。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梦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可是的话,一个细小可是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我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我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素养,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我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学校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并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第三、充分运用资源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教师更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素养,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本书中郑教授提出在教研活动中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经过网络学习等。其实学习的机会很多看我们怎样把握,比如在教研组,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一些教学方法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避免自我出现不必要的的教学失误。教师想快速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每一天必须用一点时间进行教学反思。经过自我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发掘课堂教学中一些不易被发现和难以解决的细节问题。教学反思也为教师经常性的修正行为方式,不断改善自我的课堂教学,供给了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策略。

上一篇:精灵旅社2英文字幕下一篇: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