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民政府

2024-09-14

镇人民政府(通用8篇)

镇人民政府 篇1

伏发〔2011〕号

中共伏口镇委员会伏口镇人民政府

关于聘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各管理区、各村、相关部门单位:

为切实加强我镇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夯实村级基层基础工作,确保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党委、政府集体研究,特制定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聘用工作实施意见如下:

一、专干的聘用条件

(一)本人热爱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且其家属支持工作;

(二)具有胜任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本人近三年来无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

(四)婚嫁在本村且常住本村的已婚育龄妇女;

(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周岁以下,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其年龄可放宽至55周岁:

1、笔试成绩在60分以上的;

2、本人被当选为村委或支委成员的。

二、专干的聘用原则与方法

专干的聘用原则按照笔试与考核相结合和按总成绩的高低择优聘用的原则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一)笔试委托涟源市人口计生局命题、监考、阅卷,考核由镇计生专干聘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评分的方式进行。

(二)笔试得分占总成绩的60%,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为100分,总成绩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为合格。

(三)对照聘用条件,组织对现在职的计划生育专干和在村、支两委换届时当选为村委或支委成员的女性进行笔试与考核(在笔试前一个星期发放学习资料),合格的由镇党委、政府予以聘用,否则,不予聘用。同村如有两人及两人以上合格的聘用得分高的,如合格者中得分相同的聘用笔试得分高的。

(四)对有计划生育专干空缺的村,按如下步骤聘用计划生育专干:

1、由管理区和村支两委按照每村2人以上的名额确定计划生育专干的报名人选;

2、报名人选在规定时间内(具体时间以电话的形式通知本人)到镇计生办报名,报名前由镇计生办对照聘用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发放学习资料;

3、对经审查合格的人选进行笔试与考核(笔试时间提前一个星期以电话的形式通知本人);

4、择优聘用。

三、专干的聘用年限

聘用时间为三年,任职时间自聘用之日起计算。

四、专干的解聘规定

(一)聘用期满后,经笔试与考核后成绩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二)在聘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后予以解聘:

1、工作中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

2、不认真履行职责或配合镇计生办工作不力的;

3、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行为的;

4、未经管理区总支书记批准外出时间连续超过一个月或每个月在本村居住少于15天的;

5、资料工作在各级各类抽查验收中有重大失误的;

6、经培训考试不合格且补考仍不合格的。

五、专干的待遇及奖惩

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按不低于村支部书记工资的80%的标准发放,其奖惩按镇党委、政府制定的计划生育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施。

六、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村级计划生育专干开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完成与否,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岗位,其聘用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组织工作,各管理区、各村、相关部门单

位务必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务必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确保聘用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实施。

(一)成立聘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龙妙安同志任组长,李振兴、廖学军、吴细忠、贺浩辉、谭俊容等同志任副组长,罗甲升、罗小平、阳乾祥、王文华、王资权、刘洲清、龙仁杰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罗甲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龙仁杰、陈建宾等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地点设镇计生办。

(二)聘用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现在职的计划生育专干和在村、支两委换届时当选为村委或支委成员的女性进行笔试与考核,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之前;第二阶段:对有计划生育专干空缺的村进行专干初步人选的笔试考核,时间安排在7月5日之前;第三阶段,发放村级计划生育专干聘用通知。

(三)在聘用工作期间,各管理区要妥善保管好计划生育工作资料,严防人为破坏或丢失。同时做好新、老专干的交接工作,杜绝引发新的矛盾,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连续和稳步开展。

中共伏口镇委员会

伏口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0日

镇人民政府 篇2

自2000年广东省启动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来,广东省专业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基层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乡镇集群经济形态。2011年,全省专业镇GDP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1.1%(数据来源:“广东省专项科技调查数据汇编,广东科技统计数据”,下同),家电产品、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践证明,专业镇能在短短11年内彻底改变建设初期的“四无”(无研发机构、无科技人员、无创新活动、无创新成果)状态,获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其发展各阶段的政府行为分不开的。

1 专业镇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行为

研究2000年到2012年与专业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件发现,这些典型事件既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又真实反映了在推动专业镇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政府工作重点,极富鲜明的阶段特征。本节拟以这些典型事件的发生时间为起点,以它们的作用年限为终点,将广东专业镇的发展分为试点示范期、快速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三个阶段,并探讨在专业镇发展各阶段中政府行为的演变。

1.1 专业镇发展阶段划分

1.1.1 试点示范期(2000—2005)。

1999年底,广东省组织专家深入各专业镇调研,形成了“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专业镇经济登上新台阶”的调研报告,为开展专业镇创新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2000年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进步试点工作,同年出台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五”期间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在《方案》的推动下,全省确定了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专业镇建设的工作思路,专业镇发展由原来的零星散乱逐渐变得规范起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至2005年末,全省专业镇数量达159个,技术创新平台达103个。初步呈现出“一镇一平台”、平台助推专业镇发展的良好势头。

1.1.2 快速发展期(2006—2010)。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专业镇的意见》,更进一步确立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专业镇发展的宗旨。在总结“十五”期间推进专业镇建设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推进以技术创新平台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并提出到“十一五”期末的发展目标——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业镇发展质量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专业镇发展格局。至2010年底,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达196个,专业镇数量迅速增至309个,全省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接近1/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4.1万件和2.7万件,占全省的比重均在30%以上。专业镇已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1.3 转型升级期(2011—)。

广东专业镇经过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大部分专业镇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专业镇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亟待转型升级。2008年3月26日,汪洋书记在东莞调研时就寄语东莞“坚定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并留下“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精辟论断。2010年,汪洋书记进一步提出“依托专业镇,实行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将专业镇工作正式作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举措内容提到省委战略高度。2010年10月,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部署会议召开,部署专业镇“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2011年专业镇转型升级现场会召开,在对“十二五”时期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后,确定了“放”、“调”、“投”、“转”、“保”“五措并举”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序幕全面拉开,专业镇正式步入转型升级阶段。

1.2 专业镇发展各阶段的政府行为

1.2.1 试点示范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试点示范

在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各专业镇调研了解专业镇技术创新瓶颈后,根据镇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省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力量,与试点镇政府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产业技术进步规划和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凝练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试点镇的选择坚持“自愿申请、专家论证、择优遴选”的原则,在选好的30—50个镇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重点支持一批对地区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进和开发,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专业镇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了乡镇政府发展观念的转变,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出台《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试点示范专业镇的高标准管理。

(2)搭建创新平台,推动试点示范

围绕专业镇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省市科技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多次召开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会,为各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供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引导地方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制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规则、明确平台定位和业务范围,规范和调节以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各创新主体活动,以促其服务镇区特色产业或中小企业。专业镇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截止至2004年,南海区18个镇就有9个镇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另外,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专业镇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创新网络的搭建以及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也逐步开始取得成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初步建立。如在此期间的南海、中山、东莞等地的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已基本具备技术研发、物流、电子商务、融资、信息化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3)营造创新环境,支撑试点示范

政府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支持,营造专业镇发展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包括开始着手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2005年,广东省科技主管部门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香港举行了专业镇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学习考察活动,并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同时,省内部分地市政府有意识地从政策上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有的政府甚至高瞻远瞩,跳出农村视野局限,提出立足本地优势,实施不同的政策,正确导向和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从而使得专业镇发展呈现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征,专业镇由此进入实质性的建设发展阶段。

1.2.2 快速发展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组织产学研合作,提升发展速度

设立加快发展专业镇科技专项计划,鼓励专业镇整合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专业镇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等合作,共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业技术项目合作,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专业镇转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等在专业镇设立服务机构。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向专业镇企业开放。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专业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1540项,累计专利授权量15万件,研究开发项目达1028项,成果转化项目产值17.5亿元,为13386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步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如古镇镇在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后,充分整合“三部两院一省”的创新要素,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培训等,推动了古镇灯饰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年产近100亿元的新能源(LED)产业规模,辐射范围覆盖邻近三市11个镇区。

(2)优化服务体系,引领发展方向

针对各镇产业相对集中,但产品生产的上下游配套不完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各专业镇纷纷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促进专业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引导专业镇生产制造优势突出的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2009年以来,广东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专业镇企业加强沟通联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专业镇中介服务平台、设计创新平台、教育培训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等平台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制定和推行专业镇特色产业的行业技术标准或国际标准,并通过政府担保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专业镇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多种形式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如中山小榄镇LED产业在省科技厅和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发展日趋成熟。至2010年底已发展成为集聚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厂家,行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学术机构、经销商、节能服务中心、监测中心、行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媒体服务单位、行业用户、村镇银行等为主要参与单位的产业服务体系。

(3)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发展能力

各专业镇政府结合“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名创优和上市,引导专业镇注册集体商标,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通过推动专业镇产品以企业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形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加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打造品牌产业。引导专业镇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推进龙头企业拟定申报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鼓励专业镇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镇。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等内销平台建设,以若干单项产品为突破口创建一批国际采购中心,提升行业话语权。2010年,全省专业镇名牌产品已超过1500个,著名驰名商标超过1000个。全省涌现出大沥铝型材、西樵布料、小榄五金等一大批区域品牌,扩大了专业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专业镇的产品走出广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2.3 转型升级期的典型政府行为

(1)实施“一镇一策”,引导转型升级

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迅速推动专业镇加快战略规划研究,实施“一镇一策”,有针对性的指导专业镇科学转型。一是在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全省专业镇基本情况和发展潜力后,应用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科学定位、决策,已完成的100多个产业生态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专业镇的整体发展,确立了从技术和服务两个层面引导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思路。二是设立“专业镇转型升级建设专项计划”,统筹省重大科技专项、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农业领域科技计划等科技计划,加大对专业镇的投入,从技术攻关、创新网络建设、科技服务业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专业镇转型升级。

(2)完善创新网络,支撑转型升级

在原有平台网络的基础上,广东省自2011年起加大优势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和专业镇技术创新支援中心、区域创新网络交互中心的建设,并成立了专业镇产业生态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全面提升和发展专业镇创新网络的服务能力和网络资源,促进专业镇产业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目前,全省基本建成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一个专业镇省级交互平台和4个资源平台(省工研院、省农科院、省电科院和省科学院),以及一个服务产品交易平台(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并通过专业镇创新驿站进行对接,形成了覆盖专业镇的集群创新网络。

(3)制定配套政策,保障转型升级

自2011年专业镇现场会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广东省专业镇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一系列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及各地市镇配套出台的规划政策和实施方案,为引导资源要素向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集聚,加快完善政府服务、金融服务,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扫清了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制度障碍。

2 推进专业镇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薄弱环节

2.1 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重视不够

一方面,广东省虽然已开展大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主动寻找和挖掘满足多个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但政府在研发项目选取上,一般从大量的、来自不同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申报项目中选取研究项目,而企业往往不会主动申报研究具有“外溢性”的共性技术,即使申报获得资助,也容易导致对单个企业资助所获得的技术不能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从全省的科技成果统计不难看出,新产品的研究比例远远高于基础研究。而在发达国家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的比例通常在20%左右,我省专业镇的平均水平却不够5%,这对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无疑形成了一道门槛。

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结构错位

一方面是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投入长期偏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研发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从投资总量上看,全省专业镇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的总量上和研发投入强度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投入结构错位。从经费的分配看,政府大部分的科研经费分配给了政府所属的创新平台或科研机构,而仅有极小的部分分配给了专业镇企业属技术创新平台,但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分给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只有10%分给了政府所属的创新平台或科研机构。由此可见,在发达国家,企业既是科技的主要投入者,又是主要承担者,而专业镇恰好错位,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仍未确立。

2.3 软环境营造不合理

在专业镇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均比较重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实验室、中试平台等技术设施硬环境的建设,而在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不规范。专业镇对知识产权的系统保护力度不够,使得专业镇许多企业研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导致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公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政策环境不完善。虽然省政府为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主要集中于财政税收及金融等方面,而缺乏对专业镇企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三是文化环境有待提升。虽然有些企业是承接世界技术转移、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生产,但由于专业镇的发展还未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之势,专业镇内产业无实质性关联的创新互动,使得镇区难以形成具有创新热情的文化环境,企业间信任度不高,合作程度相对较低。

2.4 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足

一方面,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有效部署,导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功能不完善、主营业务不突出、基本上处于自行其是的发展状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相互之间缺少相互沟通的联系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紧密联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少强有力的扶持措施,没有像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导致此类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等综合性人才,往往不能提供专业服务。广东乃至全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发表、专利授权,但能引导这些科技成果在专业镇最终实现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却表现出明显不足。

2.5 科学发展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地市级以下科学发展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的标准和要求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的差异性,“双转移”政策对转出地的考核激励不够。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考核机制的缺位导致有的专业镇和企业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好处”,小进则满不愿转;有的专业镇害怕转型升及带来的短期“阵痛”,缺少忧患不敢转;有的专业镇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得过且过不快转。

3 强化政府行为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当前,专业镇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如何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行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现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制定专业镇发展战略,指导“一镇一策”转型升级

围绕专业镇“一镇一策”转型升级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编制专业镇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对接和协同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镇一策”的要求,结合各专业镇产业发展现状,应用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工具研究编制专业镇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系列分类指导政策实操指南,从战略的高度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珠三角地区和东西北对口地区联合编制产业集群转移规划,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发展飞地型专业镇和转移型专业镇,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珠三角专业镇转型升级。

3.2 努力营造良好软环境,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

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一镇一院”、“一镇一校”合作建设。建立健全以《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基础的覆盖专业镇转型升级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的财税费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流入创新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软环境,尤其需要加强全球范围内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力度,特别是要重视本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强化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对产业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加强专业镇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性研究,实现平台升级。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典型专业镇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推介企业、产品和集群品牌,树立专业镇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形象。

3.3 加大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

建议省级财政每年设立2亿元专业镇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从优化升级专业镇创新平台的角度出发,支持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如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同时,更多地支持各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商会)、高校或科研机构申报每年的专业镇专项计划,从完善省市镇平台联动机制建设的角度连续多年对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扶持。

重点推进广东省现代服务交易中心、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及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支援中心、专业镇创新驿站的建设,强化省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专业镇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延伸,形成纵横相连、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3.4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专业镇政府必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用新的思维与观念正确对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把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作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从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着手,统一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度。

一要加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二要积极制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镇区内外机构、企业、个人介入科技中介服务业,向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投资、参股,实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三要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制度创新,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采用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在岗培训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者和管理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允许他们购买或获取所服务企业的期权股份或认股权。

3.5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估

省市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快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坚持县、镇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转型升级工作。组建转型升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选择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干部和科技人才挂任专业镇副镇长,形成与镇所在地市的科技副市长为团长,科技副镇长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为成员的转型升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团,专职从事专业镇转型升级组织管理工作。

制定专业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评估实施办法,纳入到党政班子及干部考核内容,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专业镇,可优先申报认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享受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各项扶持政策。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专业镇发展统计和评估,对专业镇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

[1]崔建军.论专业镇政府管理权能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0(1):112-116

[2]李小军.专业镇政府执政能力的结构及提升路径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7):35-38,34

[3]曾祥效.基于创新集群构建的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提升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41-44

[4]周轶昆.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与转型对策[J].南方农村,2012(3):53-56

[5]林涛.技术路线图方法在广东专业镇中的战略集成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47-50

[6]谢惠芳,潘子欣,刘佐菁.产学研趋势下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9):60-63

[7]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1-88

[8]周霞,张莉,黎文.广东省专业镇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39-42

镇人民政府 篇3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该镇各村干部班子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开会、集中学习等对机关干部职工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 同时,以年龄在40岁以下、初中、高中文化的村干部为重点,对他们进行相当于大、中专学历的函授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政策、农业实用科技等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将知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并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经验报告会等形式对村干部进行短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深入征求意见,切实整改存在问题。 深入调研党员群众存在的困难、矛盾,并对支部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对支部班子及班子成员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矛盾纠纷和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 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限,进行深刻整改,确保群众满意。

镇人民政府 篇4

——2012年3月7日在上兴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上张迎春各位代表:现在,我受镇人大主席团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过去五年回顾过去的五年,镇人大主席团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正确指导下,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体代表和全镇人民,围绕大局,扎实工作,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依法履行各项职权,全力以赴推动科学发展,始终不渝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制,坚持不懈促进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在历年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提高和新的升华。

一、全力开好人代会,依法行使代表职权上兴镇第一届人大任期内,依法召开了6次代表大会。通过主席团认真细致的工作,全体代表本着对全镇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选举权利,将党委意图和人民群众意志有机结合,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全体代表承担着全镇人民的重托,认真行使对事关全镇发展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广泛走访选民,认真听取并审议工作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上一年工作,实事求是地议定新一年目标,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持续进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镇共依法选举产生市人大代表28名、镇人大代表93名。两级人大代表总体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有所提升,为新一届市镇两级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法律监督,履行人大工作职能

(一)围绕加快发展,高质量完成代表建议办理。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五年来,本届人大收到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基本涵盖了城建、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事关长远发展方面的建议逐年增多,体现了代表素质的不断提升,提案质量的不断提高。镇人大明确规定代表建议办理的范围、职责、要求、程序和工作制度,在确保建议答复率的同时,提高了建议事项的落实与办理质量;对本届以来历次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76件建议、批评、意见,镇政府高度重视,逐件安排到人,跟踪督查到位,确保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围绕民计民生,积极开展代表视察评议。根据人大视察评议工作条例和镇人大工作安排,五年来,镇人大主席团针对重点项目与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多次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对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情况,开展评议活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督促整改,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与水平。

(三)围绕全镇工作大局,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监督。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同时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镇人大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处理监督与支持、监督与促进、监督与制约的关系,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参与。五年来,镇人大围绕全镇民生建设工作重点,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跟踪问效,支持政府承诺的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部如期兑现。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是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才能抓住人大工作的关键。一是组织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找准人大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首先,镇人大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充分尊重选民意愿,坚持依法选举,同时注重代表的构成,在代表的广泛性、先进性方面,积极引导选民选出具有政治素养、文化素质并在生产生活中具有示范典型和带动作用的代表,不断提升人大代表整体综合素质。其次,重视和组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多听民声,多顺民意,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代表进行反映,争取纳入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工作日程,在保障民生、解决民计和改善全镇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人大代表在综治维稳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全稳定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关系到全镇的经济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几年来,镇人大按照党委要求,围绕经济发展、形象提升和村(居)公益事业建设,积极发挥代表作用,在项目征迁、文明创建及信访接待等工作中,全力开展群众思想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效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三是优化保障服务,促进参政议政。按照计划,注重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并结合各块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意识与依法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人大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建成规范化的“人大代表之家”13个,完善了“代表接待选民日”,“代表向选民述职、选民评议代表”等一系列活动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代表履职平台,为提高代表的履职实效夯实基础。在市、镇两级全体人大代表中先后实施了常州市“双百双千”和溧阳市“三百”行动计划,开展了“五个一”代表主题活动,代表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此外,还多次协助上级人大开展了各项执法检查及工作调研,拓展了人大自身建设范围,丰富了人大职能内涵。

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人大工作水平五年来,镇人大主席团坚持把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来抓,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镇人大席团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用制度理事,依制度行权,积极探索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人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以提高素质和增强效能为重点,营造昂扬进取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发挥集体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作用。各位代表,五年来,我镇人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这离不开镇党委正确领导和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全镇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镇人大主席团向全体代表,向所有关心、支持人大工作的同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五年来,镇人大秉承优良传统,结合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但对照上级人大和镇党委的要求,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如对代表批评、意见、议案答复的跟踪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代表的水平和代表活动的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律规定的监督形式运用得还不够充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未来五年工作谋划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把上兴建设成为全市工业强镇、北山门户新镇和全省旅游名镇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我镇人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以“一个主题、二项工程、三大开发”为工作主线,认真履行人大的各项职权,为支持和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的贡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镇人大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依法履行职责,提高监督效率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的工作部署,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论证。同时,认真听取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努力提高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推进我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同时,镇人大要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各项决议、决定落到实处。

二、推动法治建设进程,营造文明法治环境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督促“六五”普法宣传工作;二是继续搞好评议工作;三是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丰富代表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镇人大将继续根据《代表法》的要求,进一步拓展代表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继续探索在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一是充分运用执法检查、重要案件监督、重点工作视察、课题座谈调研等有效形式,让代表更好地参与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二是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通过走访群众,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更好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加大对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的督办力度。四是继续加强代表的学习与培训,重点放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学习交流。五是认真总结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经验,宣传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形成尊重人大代表法律地位的社会氛围。

四、适应新形势发展,进一步抓好自身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新的形势下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镇人大将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一是组织镇人大代表认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学习和掌握人大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现代科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二是抓好镇、村两级人大代表活动室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人大干部养成守法、务实、奉献的良好作风。四是密切与各地人大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取长补短,推动我镇人大工作更上一层楼。2012年工作安排2012年是我镇第二届人大任期的第一年,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之年。新的一年里,镇人大将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一个主题,二项工程,三大开发”工作主线,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督工作实效。一是围绕镇党委确立的工作思路,采取听汇报、视察、调研等方式,对涉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代表提出的重点议案、建议和意见开展督查,并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二是组织代表加强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规划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对我镇的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视察,同时进一步开展对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三是继续开展好对行政执法工作的评议,进一步强化代表意识。集中开展一次行风政风评议活动,进一步促使职能部门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一是加强新一届代表学习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注重代表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的提升,使代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二是以“人大代表之家”为载体,坚持和完善联系代表制度,及时听取和反映代表的意见、建议,扩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畅通代表议政渠道;广泛开展代表联系选民等活动,努力提高议案质量,更好地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强对闭会期间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途径,主动为代表履行职责提供保障。

工作意见镇人民政府 篇5

2007年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示范镇十分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和省、市丘区经济工作会精神,克服困难,振奋精神,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示范,强力推进全镇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2007年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和全市丘区经济工作发展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转变”为抓手,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

强力实施“调优结构、创新机制、开放带动、城镇拉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做到“调优种植业,做大畜牧业,做强工商业,扩大劳务业,提升服务业”。突出“工业立镇、科技强镇、增收富民、确保稳定”四项重点。继续坚持“农业抓调整,农村抓新村,城市抓扩张,产业抓融入,发展抓民营,财税抓增收,管理抓联动,文化抓品味,教育抓素质,党建抓班子”。把体制、观念、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把加强“六通三化”作为战略重点,用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力推进太和的新跨越。

三、奋斗目标(含10件实事)

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亿元,年均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GDP达5674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全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2007年,我们将首力实施好十大工程

1、切实抓好农民、居民素质教育工程;

2、切实抓好4个村小康示范建设和启动2个扶贫村工程;

3、切实抓好800口“红层找水”和1000口沼气池建设工程;

4、切实抓好20公里通村道社水泥路建设工程;

5、切实抓好1000户小区安置建设工程;

6、切实抓好4万头优质肉猪和百万只小家禽饲养工程;

7、切实抓好新建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工程;

8、切实抓好城管创卫、创建文明社区工程;

9、切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程;

10、切实抓好低保、农保、社保、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工程。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以“六通三化”为手段,精心打造绵渝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全面小康建设

大力实施“六通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路通,在王爷庙、佛南村、磨咀、大堰等村实施水泥路硬化20公里。二是水通,努力争取省上立项,实施武安水库及自流渠整治;实施红层找水工程,打人畜饮用水井800口。三是电通,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农户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

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

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广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在凉帽山、佛南、黄磉浩等城区或者城郊村,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坝地村和武安香樟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风貌工程,加大农房改造包装力度,逐步把农业行政村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加快推进武安集镇建设,建成县级卫星小集镇,实现农村城镇化。

培育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小康化。要树立劳务开发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的思想,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观念,要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抓引导,旗帜宣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加强镇、处、委、村、社区劳务开发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建立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扎实开展劳务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外出劳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输出者的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渠道和劳务收入,树立优良的劳务形象,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思路抓服务,继续开展好帮户助耕、法律援助,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继续提升和扩大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推动全镇奔小康

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集中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坚持分类指导,抓点连线,以线促面的原则。通过抓先进村、示范村,带动全镇工作,抓贫困村、落后村,促进平衡发展。按照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六通工程”为基础,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进行总体规划、重点突破、上下联动、梯次推进,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集中领导、财力、物力,重点培植特色产业带动型、基础建设带动型、新村建设带动型、人力开发带动型、农业大户带动型、科技致富带动型等全面小康示范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在继续抓好磨嘴村11社、王爷庙1社两个示范点的提升基础上,抓好两个村示范的扩面,启动佛南村的全面小康示范建设。各处、委应该重点抓好一个小康示范社,各村重点抓好10―15户示范户,推动全镇全面小康建设。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镇域经济民营化

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努力营造适应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尽可能为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努力推出和打造太和镇“旅游休闲的胜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商贾云集的福地”的.招商引资、开放和开发牌。继续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和有关的发展政策。通过抓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自然人投资,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扩张民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四)高举社区建设大旗,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建设

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我县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镇人民政府网格化汇报 篇6

区埭溪镇人民政府

埭溪镇位于**区西南部,与**县接壤,2001年1月经过行政区域调整,由原来的梅峰乡、乔溪乡和埭溪镇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173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规上企业35家,常住人口4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市重点发展的18个中心城镇之一。2012年人均收入17676元。近年来,埭溪镇工业经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调整,充分发掘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层次,逐渐形成了轻工机械、农产品加工、电子电器、轻纺服装、矿产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列全区前茅,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区西部第一大工业平台。埭溪镇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连续四年在全区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跨入了全国千强镇行列,并先后荣获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生态镇等称号。去年以来,根据《**市安委办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湖安委办〔2012〕45号)和《**区安委办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吴安委办〔2012〕59号)文件精神,以安全生产网格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建网格,强基础,明责任,促监管,通过试点工作实现五个到位,即精力到位、保障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宣传到位,促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及时部署,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班子联席会议两次研究试点工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安监站人员为成员的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多次召开了安监员和村信息员的座谈会,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出台了《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分四个阶段推进网格化试点工作:一是动员部署阶段。主要是成立组织机构,召开会议部署,积极进行宣传发展,营造氛围。二是划分网格阶段。主要是通过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底数情况,合理划分网格化管理层级,完成监管区块划分,明确监管职责和责任人。三是全面推进阶段。主要是落实网格化管理各项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障工作规范开展。四是总结提高阶段。主要是对网格化试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不足和改进措施,为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打下坚实基础。方案制定后,我镇及时召开了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村书记、村长、信息员以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全镇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划分网格,明确责任。以实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任务明确、责任明晰为工作原则,以保证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全覆盖为基本要求,组织安监员和村信息员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方位、不留死角地摸底排查,重点对辖区内的企业、加油站、液化气站、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生产存储单位进行详细摸排,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分三级划分网格:一级网格:以安监站4名专职监管人员(在职在编)为一级网格管理责任人,将乡镇安全监管辖区科学合理地划分成相应的网格责任区。责任上做到三个明确:一是安监员监管区域范围和工作职责明确,通过埭政发〔2012〕17号文件《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予以明确。二是安监员目标责任明确,由镇公共安监中心主任与4名安监网格员分别签订《埭溪镇安全网格监管员目标责任书》,明确事故控制指标、网格管理目标、考核期限和奖惩措施。三是安监员工作制度明确。制定了《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管理工作制度》。二级网格:以村(居)安全生产负责人为二级网格管理责任人,将一级网格再划分成相应的二级网格责任区。对二级网格也在责任上做到工作范围、职责和制度要求的全面到位。三级网格:以生产经营单位(事业单位)安全负责人(副总经理或副厂长以上职务者)为三级网格管理责任人,负责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落实到位。通过网格划分,把网格化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做到人人头上扛目标,个个肩上压担子。

(三)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按照五定原则,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的新方式新方法,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运行工作机制。一是全员定责。各级各类人员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目前,全镇246家生产经营单位和行政村已全部签订网格化管理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属地和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二是监管定位。实行安全网络、岗位职责、监管联系卡、重点企业监管图、行政村分布图等统一上墙、统一公布、统一发放。目前已在全镇221家生产经营单位、25个行政村(社区)醒目位置张贴公示牌,并发放工作联系卡1250张,做到责任人、联系电话、责任区域三公开。三是排查定级。根据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风险辨识标准,按不同行业和等级要求对网格化责任企业进行安全巡查(危化、矿山企业每月1次,一般工业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截止5月28日共检查单位144家,261家次,占全镇企业数的70%。特别突出高危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目前辖区内4家矿山企业和24家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共检查24次和52次。四是培训定岗。对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内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目前,辖区内246名安全网格员已全部持证上岗。五是信息定时。安监站每月召开安全生产信息员及安监人员碰头会,由网格责任人对上月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将巡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汇总上报,发生事故时按规定时限逐级如实报告。六是奖惩定格。通过督查、检查、考核、通报等形式,奖优罚劣,对区域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或出现事故责任的单位,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四)建章立制,落实长效。一是建立议事例会制度。一级网格包干负责人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形势,掌握动态,通报情况,研究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二级网格包干负责人每周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报告工作进度,部署排查任务。二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明确一级管理责任人对网格范围内企业(经营户)的检查每月不少于20家次,对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对一般工业企业每年检查不少于2次,并帮助指导二级网格管理员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完善安全档案台帐,建立健全行政村(居)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制度,确保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全覆盖检查。三是建立督查整改制度。通过日常巡查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当场不能整改的,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反馈整改结果。指导督促二级网格建立相应监督检查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四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及时汇总上报执法监察、巡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发生事故时按规定时限逐级如实上报。每月向上一级网格报告《安全隐患月报表》和《安全检查记录表》,重大隐患随时上报。五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镇安全网格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每年组织安监员、行政村(居)安全信息员进行一次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的能力。结合实际组织各村(居)、企业及下属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并结合辖区单位特点,适时开展针对性宣传。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安监员职责,定期不定期对安监员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对抽查中发现报送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监管不到位发生事故的,本辖区发生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予以责任追究。七是建立奖惩制度。出台了《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监管员考核办法》、《埭溪镇安全生产网格监管员考核细则》,按照办法和细则实行每季考核、半督查和年终考评,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存在问题

桥底镇简介 篇7

桥底镇位于泾阳县中部偏西。东接中张镇, 南临泾河, 西连王桥镇, 北靠兴隆镇、云阳镇.总面积44.5平方公里, 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11个组、人口3.3万余人, 耕地面积总4.15万亩。

2012年, 桥底镇按照“项目带动强基础, 解放思想调结构, 加快发展促民生, 联系群众转作风”的发展思路, 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基础突破、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奶畜发展突出抓好扩栏增量工作, 今年全镇新增奶牛500余头;果业发展以泾河杂果带、北部塬区杂果带为重点, 新栽泾河甜柿270亩, 油桃300余亩, 杂果面积突破8000亩;设施蔬菜发展以绿盈盈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 积极引进西安宝仁置业公司在官苗村发展大拱棚蔬菜种植300亩, 目前已搭建190亩。同时在阴郭村和团庄村新发展清水莲菜360亩, 总面积达到710亩。积极整合项目资源, 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与镇区发展、移民搬迁、绿色家园、社区建设相结合, 新建成党员活动室1座, 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1座, 实施移民搬迁35户。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和有线电视入户工程, 积极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平安创建, 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维护了全镇大局稳定。

镇人民政府 篇8

船湾镇职业服饰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30余载,已成为该镇的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近10年来,船湾服饰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由2006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51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目前,该镇共有服饰生产厂家71家,拥有注册商标50余个,从业人员达15000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产、供、销和自主研发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打造了“韶峰”、“湘卫士”等一批国内旗舰职业服饰品牌。

集群产业发展逐渐成熟

目前全镇集聚了71家标志服加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2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饰加工企业的86%。2013年至今,韶峰、新姿、国盛、湘卫士、盛凯翔、亚西欧、南洋等12家企业新建或改扩建了专业化、规模化厂房;率先引进了全自动裁剪和吊挂系统;28家服饰生产厂家由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公司;新增生产车间3万平方米,电动缝纫机2000余台,锁边、锁扣、绣花、粘胶、定形裁剪等加工机械500余台。金帅服饰自行研发本土创新品牌——可调温智能羽绒服,充电1小时保温10小时,既节能又环保,是一款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改变传统着装理念的创新时尚型服装,也是湖南本土生产的唯一一款可调温的羽绒服。

政府充分发挥纺织服饰产业商会及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资质、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招投标。全镇服饰产业从业人员稳定在15000人以上,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服饰产业营销人员3000余名,形成了产、供、销配套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集群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为提高服饰产品市场竞争力,船湾镇始终坚持“品牌做大、做大品牌”发展理念,着力培育自主原创品牌,借助创新驱动之力,为品牌腾飞插翅,用品牌引导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

全镇现有注册商标40余个,30家服饰生产企业通过了ISO9001目标质量体系认证,涌现出“韶峰”、“新姿”、“帅欧”、“双双”、“亚西欧”、“国盛图形”等一批国内旗舰标志服品牌。

在首届湖南省服饰以及十大系列评选活动中,湖南韶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绍华荣获“湖南省服饰行业十大领军人物”;韶峰服饰荣获“湖南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服饰品牌”;韶峰、阳光蓬峰荣获“湖南省服饰行业十大企业”;韶峰、亚西欧、阳光蓬峰、凯凯等被评为“湖南省职业装生产(出口)十大优势企业”。以韶峰、阳光为代表的品牌正在崛起,并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拔得头筹。

优惠政策精准对接扶持

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饰产业的发展,于2014年1月配套出台了《醴陵市工业强市实施意见》和《醴陵市工业强市十条政策》。

文件提出,要扶持壮大船湾服饰产业,要以获评“中国职业服饰名镇”为契机,对接株洲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建设醴陵服饰工业园,即以船湾为重心,打造以服饰产业为支撑的集镇组团,不遗余力引导产业集群、集约、集中发展,特别是在财税、融资、土地、品牌、市场、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醴陵市委、市政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上生产性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实行特殊减免政策,部分收费项目实行先征后返及时全额返还,服务性收费按照原有比例的30%收取。实行企业成长机制,对达到条件的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万分之四的标准奖励企业法人代表或在醴主要负责人。实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新增贷款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当年可获得新增贷款利息30%的贴息,可达20万元。支持新办企业和企业扩产,对两年内企业通过“招拍挂”取得的土地,经项目跟踪核实,投产后三年内税收达到一定标准的,在土地出让价款上给予优惠等各项优惠政策。

大规划谋篇布局,全力打造“产镇一体”新区

船湾镇集镇区集中了全镇95%以上的服饰加工企业,周边乡镇现有16~45岁剩余劳动力近5万人。为积极落实醴陵市委、市政府以船湾为重心,打造以服饰产业为支撑的集镇组团的指示精神,船湾镇进一步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按照“产镇一体”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船湾新镇区、服饰产业新园区。

新区按“一心两带五片区”设计, 新镇区的规划和服饰产业新园区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助推沿线服饰产业的集聚升级,从而达到产镇一体,聚集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镇区建成约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万人,产镇融合规划新镇区约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主干道路网5公里。经过前期努力,船湾镇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集镇主道体质改造、绿化亮化、下水管网建设、人行道改造和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初步建设,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同时还引导5家服装企业先后进入服饰产业园区,共计投资2.5亿元,调规、征地拆迁,新建了厂房、职工宿舍、活动中心等生产场所,升级了生产技术,完成了产能扩容升级。另外,船湾镇政府计划在未来3年,投资6900万元启动污水处理系统、投资1200万元启动集镇管线入地工程、投资1000万元进行集镇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改造工程、投资648万元对现有路网进行完善升级、投资1亿元建设一所专门为服饰产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培训学校。

为打造产业支撑,船湾镇政府还将主导建设服饰产业园,计划投入11亿元对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对园区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进行统一建设。

上一篇:数据库学习总结下一篇:我的外婆400字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