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2024-11-19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共9篇)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1

怎么区分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是损益表上的项目,属于期间费用;同时也是损益类的一级会计科目;其分别为: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以及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行政管理部门负担的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 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等。

制造费用为产品生产结算过程中的会计科目,是生产成本的下级科目,在报表上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下。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2

一、健全销售费用财务管理制度

销售费用管理制度包括销售人员报酬制度、差旅费用管理制度、培训费用管理制度、招待费用管理制度、广告费用管理制度、公关费用管理制度、折扣折让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仓储费用管理制度、售后服务费用管理制度等等。明晰的费用管理制度有助于销售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同时也是对其行为的约束。

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健全销售费用财务管理制度, 自我完善, 控制成本。建立明晰的费用制度, 逐渐健全财务制度, 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对销售人员工资发放、广告费用、业务宣传费用、业务招待费用等专项费用支出, 制定专项审批制度。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同行业的薪酬水平, 设计合理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对基层销售人员, 加大激励工资比例,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激发其潜能。对高层, 加大基本工资比例, 稳定军心, 保持策略的一贯性。加强分析监控销售利润率、销售增长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打产品销售增长率等等。强化销售费用的审批与核销制度, 首先要检查核准手续是否齐全, 以保证费用的合理和有效。在销售费用核销过程中, 要重点检查费用支出是否有预算, 预算批准金额和实际开支金额是否一致, 如实际支出金额超出预算批准金额, 是否有经单位负责人审批的追加预算。在核销过程中如发现有虚假预算, 即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的预算与核销, 应及时追回对应款项, 同时建议单位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相应处理。

二、实施销售费用预算管理

销售费用预算是指对为实现销售预算而需要支出的费用所做的预算。根据费用与销量挂钩的原则,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行业状况,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销售费用预算控制, 可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一) 控制销售费用预算总额

会同销售部门根据过去费用预算情况, 并结合近期实际销售费用支出情况, 财务部门要确定预算期间内的销售费用支出总额。为保证编制的销售费用预算接近实际, 财务人员可将销售费用分解成变动销售费用和固定销售费用两部分。变动销售费用应结合销量、回款额等指标的变动, 调整预算费用进行控制, 如销售人员的佣金按销量比例计算的部分、装运费、包装费、促销费、交际应酬费等。在销售费用预算编制过程中, 财务人员应参考过去发生的实际支出数据, 细致分析变动销售费用数据, 结合企业产品当前的销售与回款情况, 调节不同品种产品的销售费用金额, 对畅销及回款好的产品, 适当增加其补贴费用、通讯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等变动销售费用的支出比例, 努力做到使销售费用预算支出更合理、更有效。对于固定销售费用, 如不随销售变动的折旧费、租赁费以及不以销量为基础的销售人员工资、广告费等, 应按项目控制开支绝对数额。因此, 在确保销售目标和利润实现的前提下, 把各项合理的销售费用支出完全列入销售费用预算范围内, 从而确保销售费用预算总额完整可靠。

(二) 规范销售费用项目

结合企业产品销售特点, 将销售费用项目细化、透明, 并加强销售费用支出内容真实性和合法性的监督。在销售过程中, 有的销售人员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与相关人员合伙, 套取大量销售费用, 据为己有。如制药企业销售部门将不合法的回扣支出列入销售费用中的科研费用项目中, 用开具的虚假发票掩盖事实。若财务人员不监督销售费用实际支出的真实情况, 给予核销, 实质上造成销售费用的虚假性。

(三) 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

严密监控收支两条线, 做到收支分离, 防止销售部门截留销售款用于销售费用支出, 确保销售费用预算控制的有效执行。搞好收支两条线管理, 可保证企业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 确保企业财会控制机构能够有效实施量入为出的整体资金收支方案。

三、定期进行销售费用审计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通过审阅产品销售费用明细账, 审查、评价这些费用的开支是否符合制度的开支范围, 数额是否真实, 分配是否合理, 进而确定销售费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

(一) 审查产品销售费用项目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法、合规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销售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租赁费 (融资租赁费除外) , 以及为销售本公司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 (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 的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和业务费等。在审查本公司销售费用时, 必须注意费用组成项目是否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从费用的项目上划清了销售费用同其它费用的界限, 企业有没有在管理费用等项目超支时, 将超支部分挤入销售费用的有关项目。同时, 还应注意销售费用如销售提成、差旅费、通讯费、广告费等的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

(二) 审查销售费用确认及其金额是否正确、公允、合理

销售费用的确认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销售业务中一次开支数额较大的费用, 不应一次计入当期销售费用中, 而应检查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受益情况确定当期负担的费用数, 以确保销售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同时还应检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摊提数的正确性。对销售业务中发生数额较大的, 对于当期销售费用的发生额, 应逐笔检查其支出的真实性、齐全性、有效性。如销售部门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是否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是否存在经常更换运输户行为以及抬高运价、收受回扣贿赂等弄虚作假行为;对代销手续费应结合代销合同、代销清单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费用率支付手续费, 金额计算是否正确;在广告费用管理中, 应重点检查双方是否已签订广告合同, 在广告费实际支付中是否存在回扣现象, 回扣是否如实上交公司;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费用等支出数, 可根据产品销售费用明细账的借方本期发生数与有关部门的实物账进行核对。

(三) 审查销售费用单据是否健全、有效

财会人员应重点检查企业自制的如差旅费报销单、广告费报销单、科研费报销单、交际应酬费报销单、支出凭单、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购置单等票据的签字手续是否完备, 单据是否经销售主管、经办人、保管验收、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复核签章等, 单据内容是否填写齐全, 后附原始凭证是否真实有效。

销售费用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应加以重视和研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促进企业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 严格的成本控制, 规范销售费用开支, 使其真正用在销售上。

参考文献

[1]杨迪航.上市公司销售收入成本费用造假的主要手段及审计应对方法[J].改革与战略, 2006 (05) .

[2]刘龙.怎样堵住销售费用黑洞[J].东方企业文化, 2006 (01) .

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 篇3

[关键词] 营销费用 财务预算 绩效评估

现代企业的营销战略理念已由销量导向型转变为利润导向型,营销费用成为直接影响利润型营销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企业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使企业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是企业营销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营销费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营销费用剧增。由于行业内产品定位的相似性,同类产品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营销手段花样翻新速度不断加快,市场活动追求新奇特,企业或者选择主动挑起价格战、零售终端争夺战等争端,或者选择被迫应战。零售终端向企业索要的费用也种类越来越繁多,数额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城市明文规定可以合法收取进场费,大多数企业处于销售价格下降和营销费用上升的矛盾之中。

2.预算管理只重投入总量而轻结构性分配。一些企业在制定营销费用预算时,通常只是根据下一年度销售目标按一定比例,通过与销售部门讨价还价后得出总体预算,而营销费用的具体预算结构的确定主要是由销售部门根据各个区域分公司或办事处的要求进行大致平衡后得出,缺乏从公司角度对营销费用的结构比例、营销费用在产品结构上的分配和投入时间的前后衔接等方面的平衡。忽视对预算结构的考虑往往会导致局部营销费用不足或由于投入过高而造成浪费。

3.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机制缺失。企业往往没有建立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适时发出警报,不能随时捕捉企业营销活动中资金的堵塞、浪费、过度滞留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管理漏洞、重大风险和隐患等讯息与信号,营销投入是否成功也不能进行衡量。这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对营销投入的实际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监控工作很难顺利实施。同时,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投入和是否追加投入时,缺乏决策依据。

二、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对一个企业营销费用投入绝对额的多少很难做出评价,因此,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应重点放在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和营销费用的绩效评估上。

1.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

第一,营销费用预算的制订。企业在制订营销费用预算时,可将营销投入分为战略投入、战术投入和基本投入三部分。战略性投入是指通过对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品牌的营销投入来建立起品牌的市场地位与形象,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久竞争力。战术性投入是通过营销的投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达到提高销售业绩,增加企业投资回报的目的。获得投入回报是对战术性投入进行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基本投入是指维持企业的营销活动所必须的投入,包括卖场建设、售点展示、产品宣传单、现场导购人员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第二,建立营销费用使用政策和审核流程。营销费用预算制订后,为帮助各部门、各级业务人员正确使用预算,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费用使用政策和审核流程。费用使用政策包括各项费用预算的目的、用途、使用的原则、申请和报销政策、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单据表格等。审核流程包括各项费用具体在申请和报销时审核步骤、参考标准和标准处理时间等。如审核流程中应说明费用报销时报销发票应开具的抬头、发票日期、内容项目要求、金额限制条件等。

第三,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营销费用预算管理中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费用预算节约率。费用预算节约率指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的差额对预算费用的比率。运用该指标时应按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分别计算。其中固定费用预算节约率根据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的差额直接计算,不需要考虑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费用预算节约率则应在考虑业务量变动的基础上计算。该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应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表明费用控制的业绩越好。

但在具体评估时,要对影响成本费用变动的各因素的可控性进行评价,以排除不可控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对预算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加以确认,以排除计划或预算本身的缺陷对营销评价的影响。营销费用预算并非绝对不能突破,对于预算超支部分应结合相关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营销策略的调整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营销费用的绩效评估

第一,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在买方市场下,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能提高销售业绩,但营销手段和策略的实施必然发生营销费用支出。假设市场总的销售容量为T,当营销费用为0时,企业的销售为S0,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营销费用E的不断增加,销售S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幅递减,即使E无穷大,销售S也只是接近T。因此,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可用促销效果系数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销售收入相对营销费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可根据本行业实际情况确定N值,N可按月、季、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与营销费用增长率的比值能够反映营销费用增长对促进销售收入增长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此指标数值大于或接近100%说明营销费用的支出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以不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90%,说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属于低度预警,应重新审核营销费用支出,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如果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70%,属于中度预警,说明产生了较大背离,需要对营销费用的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去除或缩减明显不合理的部分;如果销售收入不升反降,指标为负值,说明营销费用与销售收入产生了严重的背离,营销费用支出严重不合理,是一个高度预警信号,必须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上,压缩营销费用支出总额,同时对影响销售收入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改善。

第二,营销费用对利润的贡献。在利润导向型的营销策略下,除了对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进行预警管理以外,还必须加强对营销费用的利润贡献指标进行诊断和评估,实行预警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切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最基本动因。判断一个企业营销绩效好坏,除了考察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外,另外一个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因子就是营销费用对利润的贡献,即营销费用的财务效率。虽然营销策略和手段一般都能促使销售收入的增长,但营业利润不一定随之递增,而且还有可能随着营销费用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可用营销费用毛利率作为考察营销费用对利润贡献的基本指标。

营销费用毛利率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毛利与营销费用的比率。其比率值越高,反映企业营销资源配置力越强,能够为顾客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否则反之。

另外,为了关注营销费用支出结构的变化,以配合营销费用促销效果系数指标和营销费用毛利率指标对营销费用管理的预警,还需设置营销费用结构指标,以控制营销活动与总体策划的协同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利用此预警指标重点关注那些可控的和比重较大的营销费用项目,如营销人员工资、促销费用、广告费、运输费等,分析其所占比例的合理性及变动的趋势,为确定营销费用管理的警情程度提供依据。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甚至同一产品在不同的销售区域和不同的产品寿命阶段,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相应指标值反映的预警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企业必须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建立相应财务预警机制,并进行财务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中军:企业营销费用失衡的现状分析与控制对策[J].江苏商论,2003,(10):152-153

[2]张利庠:营销费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措施.吉林畜牧兽医[J].2004,(2):25-26

财务费用报销管理规定 篇4

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清晰员工费用报销手续。

2范围

适用于大地通讯及大地集团职能部门、分部职能部门人员借款及报销,服务店借款及报销适用《服务店费用支付管理办法》。

3文件执行者

3.1集团财务管理部:负责制定与修正本制度。

3.4会计中心:为费用报销的监控部门。

4定义

预算外事项:是指未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但因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的、必须执行的事项及超过预算金额的部分以及不包括在预算项目内的新增事项。

5正文

5.1借款规定

5.1.1借款是因业务需要的临时借款,包括出差备用、日常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及各种临时性借款。

5.1.2借款原则:当月借款当月报销,前一次借款在约定还款日期未冲账或还款的,不得另行借款。

5.1.3起借额度规定:申请借款金额在1000元及以上时,方可借款。

5.1.4借款人规定:

(1) 对于需频繁借支的岗位及部门,可设立岗位或部门周转备用金,岗位备用金由该岗位人员负责保管,部门备用金由部门负责人负责保管,使用此周转备用金产生的业 务需依照报销制度按时报销,否则按报销制度给予处罚;日常办理业务时,设立岗位备用金的,该岗位工作事项内,原则上不得再另行借款,设立部门备用金的,部 门不得再另行借款。如遇特殊事项,需借款金额超过核定的岗位或部门备用金额度1000元时,方可申请借款。

(2)职能部门人员需对外支付非商品采购款项时,未取得原始发票而要先付款时,可由业务人员先到财务部办理借款,但试用期员工不得借款。

(3)其他部门的临时借款只允许部门经理产生,部门其他人员均不得借款。

5.1.5还款期限规定:备用金还款日期为当年末12月31日,其他借款事项借款期不得长于15日,原则上不得跨月,跨月借款的,必须于次月2日前至财务部冲账,冲账日期以交单至财务部日期为准。

5.1.6任何个人不得私借或私用公-款,公司不办理任何性质的私人借款,特殊情况需借款的,需公司总裁审批同意或授权审批同意。

5.1.7借款时须按“借款单”要求填列各项栏目,出差备用、交际应酬、日常采购、其他等,并按规定审批权限审批后,由财务部付款。

5.1.8出差借款,需注明出差目的地及出差期间;按出差申请单审批金额申请借款。

5.1.9借款额度超过5000元以上,须提前1天申请。

5.1.10借款对账单确认:除备用金借款外,每月8-10日为借款确认时间,各借款人必须亲至财务部确认上月对账单,否则视为默认财务账面余额。

5.1.11借款签批流程:见《借款及报销流程》。

5.2报销规定

5.2.1报销时间:每周一、周四提交报销单据,周二、周五银行转账,周三、六现金付款。

5.2.2报销时限:所有报销应于业务发生后一周内提交,特殊情况下超期限借款的,须于约定的借款还款日期前报销;月底发生的费用务必在次月初2号前到财务部门报销,不受前款规定的报销时间限制。超过报销期限按约束办法中的规定给予相应处罚,重大节假日顺延。

5.2.3报销单签批原则:任何人不得自审、自批自己的开支费用,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执行。

5.2.4报销票证要求

(1)所有费用单据原则上是税务局统一印制的正式发票且须加盖开出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方为有效。

(2)发票必须是发票联和报销联,用复写或计算机打印,不得用圆珠笔或铅笔填写,存根联、发货联、记账联不能作报销单据。

(3)凡是购买物资或物品的发票或清单上要有明确的数量、单价,否则不予报销。

(4)内容要齐全抬头、日期、品名、单价、数量、金额等项目要填写齐全,字迹要清楚,金额要准确,大、小写一致,涂改无效。

(5)根据税务规定,礼品发票不可入帐,因此,自2008年8月1日起,礼品发票不予报销。

(6)发票须写公司名称(),机打发票一律不准手写。

5.2.5下列票据不得报销

(1)无正规的发票或收据;

(2)审批手续不全的票据;

(3)内容填写不全、字体无法辨认或有明显涂改迹象的票据;

(4)无公章、无私人签章(字)的白条收据;

(5)数量、单价、金额不符的票据。

5.2.6费用报销的其他注意事项

(1)报销凭证必须注明本人所在部门、工作地、及费用归属、产品名称、事由、发票张数;

(2)各种凭证、单据一律要求用钢笔、蓝黑或碳素墨水填写,做到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工整,不得涂改,人民币大小写要清楚、完整、正确、相符,小写必须写到分位,没有的用“0”补齐;

(3)报销费用时必须填写“费用报销单”,所有单据要按性质(如招待费、办公费用)分类、分次、粘贴填制;按发票内容归类进行粘贴,发票应与报销单向左对齐鱼鳞状粘贴(除特小的发票之外);

(4)报销单用电脑打印或钢笔、签字笔填写完整,并用楷体书写;报销单据下面的签字栏不能打印,须手签;

(5)费用报销单上的摘要及原始发票上不能随便填写,不得将说明原因写于发票上,详情说明写在<<用户访问工作记录单>><<支出证明单>>上,如替客户办什么事或因什么原因无发票,用什么发票代替等,同时注意编号要对应;

(6)公司发生经济业务活动,凡与相关单位签订正式合同的相关费用的报销,报销单据后须附合同复印件;

(7)个别报销项目在经财务部核实确无发票的特殊情况下,可以找其他发票代替,但填写费用报销单时,须根据实际支出项目在单摘要栏如实填写,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发票与支出项目不符的原因。

5.2.7报销使用单据规定

(1)差旅费:使用《差旅费报销单》,后附《出差申请表》;

(2)市内交通费:使用《差旅费报销单》,后附《派工单》,如为到服务店办事需加盖服务店销售章;

(3)日常招待费:使用《费用报销单》,后附《用户访问工作记录单》;

(4)凡需事先审批再开支的事项:报销时需附事项申请单;

(5)凡预算外或超预算报销的事项:报销时需附预算外事项申请单。

5.2.8各项费用报销内容及标准

(1)招待费:见《招待费管理办法》;

(2)差旅费及交通费:见《差旅费管理办法》;

(3) 采购人员外出零星采购的物资:凡属固定资产、低值不易耗品,均需先入库后报销,填写物料采购报销单,后附仓库入库单,采购发票及采购申请单。采购进来立刻 被相关部门全部领用并一次性消耗的低值易耗品,则不需入库,直接做为费用报销,填写费用报销单,后附经使用部门签收的发票及采购申请单;

(4)其他费用:按预算额度或申请额度在合理范围内报销;

5.2.9报销流程:《借款及报销流程》。

5.3约束

5.3.1报销时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的,除退回所报销金额外,对当事人处报销金额3倍罚款。部门经理或上级领导对报销单的真实性负责,并对其部门经理或服务店主管处50元/次罚款并通报;

5.3.2借款超出时限,无正当理由不报销又不还款的,超出时限的天数处借款人20元/天的罚款。在OA上通报批评并可通过工资扣回;且给予全公司通报批评,并给予50元/次罚款,

5.3.3越权批准用款的,处以批准人当月工资3%的罚款,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相关会计不抵制,不汇报,或流程未完即出凭证要求出纳付款的,同时处50元/笔罚款;

5.3.4报销超过报销期限在一个星期内的,对当事人处20元/笔罚款,超两个星期的,处40元/笔罚款超过20天的不予报销;

5.3.5需事先申请再执行的事项,或预算外的事项,不得先斩后奏,否则可给予每笔50-500元的罚款;

5.4该规定经公司领导批准发文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集团财务管理部。

6相关文件

《差旅费管理办法》

《招待费管理办法》

《预算执行与控制制度》

7附件

职能部备用金申请流程

借款及报销流程

报销地点及审批权限表

8表单

《借款单》

《差旅费报销单》

《费用报销单》

《支出证明单》

《派工单》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5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当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低、成本高、浪费严重、技术设备力量落后。其原因(1)从外部方面,主要受市场经济影响,原材料、运费不断增长,设备更新所需费用相对较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日益激烈;(2)从,人部看,工资费用逐年增长,重速度,轻效益,轻成本,久而久之。成本意识谈化,成本管理松弛,成本指标不断上升。

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

1、准确分析、把握市场信息、正确决策,正确投资,使产品适销对路;2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增加销售,促进货币回收;

3、购置新设备革新工艺,优化生产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从企业内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

下面分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其它途径这三方面具体谈谈它们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是预测分析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财务保证、财务改进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富的最大化;管理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和股利的决策。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加强财务管理主要包括

1、加强资金管理,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3、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

1、要加强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的:①强化投资管理。首先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并做好投资前的预算;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收率和筹资成本率;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并防止盲目举债②加大货币回收力度、加大清欠力度,加大销售,使产品适销对路,以销定产,加大现款订货的优惠力度;执行“不付款不发货”以控制新欠的发生,制定清欠对策和方法,组织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催收货款③合理控制仓储量,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④改革资金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及统收统支的制度。

2、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前提,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运作活动作

为系统的预计,是用来分配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系统和管理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经营成果预算,可以促进收增长,降低成本,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财务状况预算,可以盘活企业资产;投资预算,可以掌握投资总量与企业发展方向,以获取最大投资效益;劳动力成本预算,可以掌握人员信息及企业的劳动力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可掌握现金流动信息,降低债务及资产负债率,平衡资金余缺,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要加强全面管理预算则需①建立完善预算管理机制,②严格执行,并加以控制及调整,③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3、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财务信息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企业内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在财务信息上均有体现,利用财务信息,有利于发现、解决企业内部问题,优化生产、组织结构;财务信息也能折射出市场信息,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将其专门分析。一个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

企业成本一般包括①材料成本:采购、运输、仓储成本,还有材料损失等;②加工成本:设备的损耗、水电费材料浪费、废品损失等;③劳动力成本:职工工资,管理费用;④销售成本:宣传费用,销售所花的人力物力,运输费及售后服务的费用等。

降低成本的主要方法有:

1、技术手段,2、管理手段。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购置新的机器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降低了售后服务的费用。管理手段即实行成本管理。例如供应过程中成本管理,包括采购、物资保养、物资筹集成本管理等。为了实施成本管理,有以下几种方式:(1)先施行成本合理预算,再对其进行限额制度。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的比较分析,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对额度进一步调整。(2)通过建立赏罚制度,调动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3)将降低成本融入企业内部宣传和企业文化之中。如可以张贴一些提倡节约的标语,宣传栏中写一些降低成本的小方法,使全企业逐步建立成本意识。

三、其他一些途径。如要增加销售,可以通过建立一支能力强的营销队伍,通过传媒宣传,为奖赛提供奖品,礼品赠送,社会公益活动等。要提高劳动生产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6

财政部于2007年9月4日发布了《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

[2007]194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与《企业财务通则》相配套,属于通则下面的具体财务管理指导意见。同时,该意见也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的重要规范性文件。

一、明确了研发费用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经费,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筹措,据实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但是,这条规定并没有明确研发费用的具体构成,使得研发费用的具体管理策略无法实施。意见作为《企业财务通则》的重要配套规范,首先明确了研发费用的基本构成内容。

意见指出,研发费用(即原“技术开发费”)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①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②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③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④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⑤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⑥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⑦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⑧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代理费、“打假”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从管理费用中据实列支,不应纳入研发费用。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费用管理,但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要合理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

意见发布之前,我国并没有文件对研发费用的内容做出如此细致的规定。1992年的《企

业财务通则》仅规定技术开发费作为管理费用的组成项目。199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界定了技术开发费用的内涵,即“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应支出日趋复杂,财工字[1996]41号文列举的技术开发费项目较为原则,互有交叉,且与企业的成本(费用)构成要素衔接不够,不便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了“研发费用”这一概念。上述按经济内容重新划分的八项研发费用,与原技术开发费对应衔接。

二、强调了企业集团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原则

意见指出,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集团公司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结合以上意见精神,笔者认为,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研发费用,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原则。即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目的应当是研发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而这个目的以集团内单个企业一已之力确实无法达成,或者各企业分散进行研发,缺乏合力。集团公司不能借此变相收取管理费用,或者避税。

2.适度原则。即集团公司应当合理估计研发需求,向成员企业收取的研发费用不应过多偏离实际研发支出。根据国际经验,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应当在3%以上,而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2000~2004年间,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在0.5%左右,大型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也仅为0.6%,2004年该比重达到l%以上的企业仅占2%.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意见做出具体规定,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研发费用总额,原则上不超过集团合并财务报表销售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三年超过当年集中收取总额的20%或者出现赤字的,集团公司应当调整集中收取的标准。

3.权责利一致原则。为了避免集团公司集中财力时侵占成员企业权益,或者各企业对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发生争执,集团公司应当确定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方式以及研发成果的分享办法,通过与成员企业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维护集团成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实际进行会计核算时,集团成员企业交纳的研发费用从当期管理费用列支。集团公司集

中收取的研发费用作为专项应付款管理,发生的研发支出,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集团公司递延收益处理;没有形成资产的部分,据实核销。意见第五条要求,集团公司应当在合并财务会计报告中,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当对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予以关注。

三、授权企业可以建立 研发准备金制度

意见第四条规定,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费用)。而此前的财务通则并没有关于准备金管理制度的内容。

国发[2005]44号文件中提出,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为了贯彻落实这项政策,意见规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筹措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经费。具体研发项目已经确定、预算管理较为成熟的企业,可以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前安排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当年的研发资金提前做出安排,能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规划性,确保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为了加强事中控制,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研发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以及追踪反馈制度。例如,要求企业内部研发或者科技部门,每半年向财务部门报送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费收支情况,终了编制收支决算上报财务部门,项目完成后编制项目经费决算及项目固定资产清单等上报财务部门。因各种原因中止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应要求研发或者科技部门在规定期限内编制经费决算,连同固定资产购置情况,一并报财务部门核批,并缴回剩余的项目经费。为了避免突击花钱的情况发生,同时考虑研发活动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当年结余的资金一般可允许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是已完工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结余经费必须要求及时缴回。

四、界定了企业研发人员的队伍构成,规定了研发费用的管理和处理方法

意见规定,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人员,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机构,指按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3号)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以及企业内部设置的、经当地市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博士后站、中试基地、实验室等。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7

一、明确了研发费用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经费, 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筹措, 据实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集团, 可以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但是, 这条规定并没有明确研发费用的具体构成, 使得研发费用的具体管理策略无法实施。意见作为《企业财务通则》的重要配套规范, 首先明确了研发费用的基本构成内容。

意见指出, 研发费用 (即原“技术开发费”) , 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 (1) 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 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 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设备调整及检验费, 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7) 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 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企业应当明确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严格审批程序, 并按照研发项目或者承担研发任务的单位, 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企业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后, 在境内外发生的知识产权维护费、诉讼费、代理费、“打假”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支出, 从管理费用中据实列支, 不应纳入研发费用。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费用管理, 但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 要合理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

意见发布之前, 我国并没有文件对研发费用的内容做出如此细致的规定。1992年的《企业财务通则》仅规定技术开发费作为管理费用的组成项目。1996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 (财工字[1996]41号) , 界定了技术开发费用的内涵, 即“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新产品设计费, 工艺规程制定费, 设备调整费, 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 技术图书资料费, 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 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 研究设备的折旧, 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应支出日趋复杂, 财工字[1996]41号文列举的技术开发费项目较为原则, 互有交叉, 且与企业的成本 (费用) 构成要素衔接不够, 不便操作。针对这种情况, 意见提出了“研发费用”这一概念。上述按经济内容重新划分的八项研发费用, 与原技术开发费对应衔接。

二、强调了企业集团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原则

意见指出, 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研发项目, 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 集团公司可以在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范围内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结合以上意见精神, 笔者认为, 集团公司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必要原则。

即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目的应当是研发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而这个目的以集团内单个企业一己之力确实无法达成, 或者各企业分散进行研发, 缺乏合力。集团公司不能借此变相收取管理费用, 或者避税。

2. 适度原则。

即集团公司应当合理估计研发需求, 向成员企业收取的研发费用不应过多偏离实际研发支出。根据国际经验, 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应当在3%以上, 而据统计, 我国国有企业2000~2004年间, 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在0.5%左右, 大型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也仅为0.6%, 2004年该比重达到1%以上的企业仅占2%。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意见做出具体规定, 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研发费用总额, 原则上不超过集团合并财务报表销售收入的2%;使用后的年末余额连续三年超过当年集中收取总额的20%或者出现赤字的, 集团公司应当调整集中收取的标准。

3. 权责利一致原则。

为了避免集团公司集中财力时侵占成员企业权益, 或者各企业对集中使用研发费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发生争执, 集团公司应当确定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方式以及研发成果的分享办法, 通过与成员企业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 维护集团成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实际进行会计核算时, 集团成员企业交纳的研发费用从当期管理费用列支。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研发费用作为专项应付款管理, 发生的研发支出, 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集团公司递延收益处理;没有形成资产的部分, 据实核销。意见第五条要求, 集团公司应当在年度合并财务会计报告中, 按规定披露研发费用相关财务信息, 包括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集中收付研发费用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审计时, 应当对研发费用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予以关注。

三、授权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意见第四条规定, 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 提前安排资金, 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 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 (费用) 。而此前的财务通则并没有关于准备金管理制度的内容。

国发[2005]44号文件中提出, 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为了贯彻落实这项政策, 意见规定,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筹措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经费。具体研发项目已经确定、预算管理较为成熟的企业, 可以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 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前安排资金, 实行预算管理。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对当年的研发资金提前做出安排, 能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规划性, 确保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为了加强事中控制, 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研发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以及追踪反馈制度。例如, 要求企业内部研发或者科技部门, 每半年向财务部门报送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费收支情况, 年度终了编制年度收支决算上报财务部门, 项目完成后编制项目经费决算及项目固定资产清单等上报财务部门。因各种原因中止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 应要求研发或者科技部门在规定期限内编制经费决算, 连同固定资产购置情况, 一并报财务部门核批, 并缴回剩余的项目经费。为了避免突击花钱的情况发生, 同时考虑研发活动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当年结余的资金一般可允许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但是已完工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结余经费必须要求及时缴回。

四、界定了企业研发人员的队伍构成, 规定了研发费用的管理和处理方法

意见规定, 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人员, 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本意见所称企业研发机构, 指按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3号) 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 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的国家 (重点、工程) 实验室、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及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 以及企业内部设置的、经当地市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所, 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博士后站、中试基地、实验室等。

谨防财务费用压垮企业 篇8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负债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是否正常的一个关键数据。负债率是指公司的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除金融业和航空业以外,多数企业的合理负债率水平应该在50%左右。另一方面,负债率过低虽然会使公司在财务上比较稳健,但运用财务杠杆的能力不强,也不利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负债率过高将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今年中报显示,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共有65家,全部是ST公司。如S*ST盛润,总资产只有2800万元,负债却高达16.6亿元,负债率高达5956%,属于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除了重组,就只有退市一条路可走了。

类似S*ST盛润这类的企业倒并不可怕,因为它们已经带*带ST,风险早就摆在投资者眼前了,即使退市也不会对股市产生太大的影响。相反,一些并没有风险警示符号的企业,倒是更应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在企业负债中,有些并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如预收款项和应付款等,这些资金等于被公司无偿占用,不仅不会产生财务费用,还会改善公司的现金流量情况。而除此之外的有些负债就必须高度重视了,如银行的长、短期借款和公司发行的债券等。这些负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需要偿还利息,也叫作有息负债。负债企业当中,有息负债比率(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高的企业,风险自然很大。历史上,曾有一大批企业最终倒在巨额的有息负债而前,最著名的案例有郑百文、啤酒花等。

美利纸业巨资投向林纸一体化项目

美利纸业(000815)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家造纸企业,主要生产中高档文化纸。今年中期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同比增加14%;实现净利润2706万元,同比减少5.26%;每股收益为0.17元,略低于全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美利纸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公司总资产为48.57亿元,总负债为40亿元,负债率高达82.35%。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公司向银行借了大量的贷款投向林纸一体化项目,其中短期借款近9亿元,长期借款20.23亿元,两项借款合计高达30亿元,有息负债率达到63.19%。债务负担相当沉重。

目前,公司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在建工程中去,银行的贷款利息得以资本化,并没有产生太多的财务费用。今年中期公司的财务费用只有1729万元,比去年同期还少了1000万元。但随着项目的投产,巨额的银行利息将转为财务费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润。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4次提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的利率提高到7.02%,按此利率计算,美利纸业一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就高达2亿元以上。加上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后还要提取折旧费用,林纸一体化项目投产后,是否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抵消上述费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公司曾申请定向增发新股,但并没有获得发审委的通过。这对于急需资金的美利纸业来说,无疑不是什么好消息。直接融资未果,极易使公司在债务方面的压力无法缓解。

黔源电力财务费用负担重

黔源电力(002039)是贵州一家主营水利与火力发电的企业,公司的规模不算大,总资产才26.6亿元,净资产仅5亿元。今年中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减少了19.53%,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36%。公司没有实现盈利,上半年亏损2427万元,比去年同期少亏了2028万元,每股收益为-0.17元。

究其亏损的原因,毫无疑问是与负债率过高有关。根据中报数据计算,黔源电力的负债率超过了80%,而负债中主要为银行借款,其中短期借款3.1亿元,长期借款16.63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09亿元,三项有息负债合计达到了21.53亿元,超过总资产的78%,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负债企业。

根据公司的利润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财务费用为6018万元,与公司的营业成本6188万元基本相当。随着利率的提高,公司未来最大的成本将是则务费用。当前,公司也没有新的项目,今年投产的光照水电站首台机组的发电量还无法弥补当期折旧、财务费用和生产成本,不仅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反而还要出现亏损。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公司的火力发电厂——水城发电厂已经关闭,未来在进行资产处置时还可能产生损失。因此,尽管公司已经预告了1~9月实现扭亏为盈的消息,但全年是否能盈利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目前,公司股价高达18元以上,这样一个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未来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单靠自身的发展,很难摆脱巨额债务的烦恼。如果今年不能实现盈利,黔源电力将加人到ST的行列中,这对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天鸿宝业高负债率的房产股

在高负债率公司中,房地产股自然成占有一席之地。天鸿宝业就是这样家典型的企业。作为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天鸿宝业的房产开发主要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今年以来,公司的大部分项目均处于在建状态,公司没有实现多少销售收入,账面上出现了小幅亏损。

从负债率的角度看,公司的总资产为40.74亿元,负债率为80%。其中,银行短期借款8.92亿元,长期惜款4.9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5亿元,有息负债合计为21.36亿元,有息负债率超过52%。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公司短期债务较高,一年内到期的债务达到16.42亿元。而公司的货币资金只有1.13亿元,流动资产中主要以存货为主,短期内变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并不强。

从中报中看,公司由于大部分项目在建,因此,财务费用并不高,只有300多万元,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利息不用支付。从现金流量表上看,公司今年上半年偿还的银行利息高达5672万元。公司董事会也坦陈,受规模偏小、资金需求量大和融资能力偏弱的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业绩连年下滑。公司董事会已经提出了收购控股股东——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的决定,拟定向发行55000万股新股,发行价10.44元,募集的资金用来收购首开集团16家公司的股权。收购完成后,这些资产将为公司带来2.43亿元的净利润。

问题是这样的收购很可能无法获得证监会的批准,因为目前天鸿宝业的股价已经涨到了50元左右,远远超过了增发价10.44元。如果增发方案最终无法通过,那么公司的发展仍将受到高负债率的影响,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即使方案能够实施,公司今年的每股收益也就在0.30元左右,50元的股价也显得高了一点。此外,我们还不知道置入到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但就现在的情况看,50元的股价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财务费用管理办法 篇9

一、两种“财务费用”的区别

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及其他筹资费用等。而现金流量表中的“财务费用”则是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的一个项目,仅包括企业在投资和筹资活动中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手续费等。两者的区别在于:

1、数值不同。除非企业只进行投资和筹资活动,否则两种财务费用是不可能相等的。

2、分类标准不同。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按费用项目分类,而现金流量表中的“财务费用”则是按现金流量观点,将财务费用分别归属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

3、外延不同。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是种概念,它包括财务费用的全部,等于经营、投资和筹资三类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总和,而现金流量表中的“财务费用”是属概念,其数值只包括投资和筹资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如果把财务费用看成一个集合的话,那么,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是这个集合的全集,而现金流量表中的“财务费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实际上,如果将后者称为“非经营性财务费用”更为确切,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两种“财务费用”的联系

如前述,两种“财务费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全部的财务费用还是“非经营性财务费用”,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勾稽关系。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笔者对财务费用按费用项目和现金、非现金以及经营、非经营三个标准进行交叉分类,一一列举如下表(表中各项目均指应在“财务费用”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中列支的部分,那些应计入开办费、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的两种“财务费用”比较表

注①②:通过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来调节净利润。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已将“预提费用的增加(减:减少)”单列一项作为净利润的调节项目。

注③:我国现行各行业会计制度将销货现金折扣作为“折扣与折让”处理,但其性质当属财务费用。

注④:通过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来调节净利润。从上表可以看出,只要是非经营性财务费用,不论其是否产生现金流量,均应作为净利润的调节项目列示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里。至于并未付现或收现的财务费用,则通过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余额的增减来调节,而不包括在现金流量表的“财务费用”中。当然,如果企业未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处理,就要另外考虑。例如,上表第7项预提短期借款利息,按规定应贷记“预提费用”科目,若企业贷记“短期借款”科目,则这部分财务费用就由经营性变为非经营性,须在补充资料中列示。所以,在严格规范的会计处理前提下,两种财务费用的勾稽关系可以表述为:现金流量表“财务费用”=损益表“财务费用”-“经营性财务费用”。

三、合理设置明细账户正确观列现金流量表项目

企业财务费用一般按费用项目分设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等明细账户。为适应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需要,财务费用明细账应采用多栏式账页,在上述明细项目下再分设经营性、非经营性两栏。年末,根据“利息支出——非经营性”、“汇兑损失——非经营性”、“金融机构手续费——非经营性”发生额的本年累计数合计,填列现金流量表中的“财务费用”项目。如果还要兼顾直接法的需要,财务费用的明细账户设置就更为复杂,可能要涵盖上表中的所有项目。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

1、以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概念为基准,将记账凭证分为“收”、“付”、“转”三类,并在凭证编号中予以体现,明确表达现金或非现金、收现或付现的信息;

2、增设“对方科目”栏,以判断财务费用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属性;

3、在摘要中用“支付”、“预提”、“摊销”、“定期”、“活期”等关键词明确表述财务费用的性质;

4、将期末调整汇兑损益的分录由多借多贷改为一借一贷,以便在账簿中分别记录外币现金、外币应收应付项目、外币贷款和应付股利产生的汇兑损益。通过以上方法,既可避免增设过多明细科目的麻烦,又可通过分析得到直接法和间接法下现金流量表所需的数字。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支付给其他投资单位的利润或用现金支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不同用途的借款,其利息的开支渠道不一样,如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均在本项目中反映。本项目可以根据“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研发支出”、“财务费用”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例题·计算题】C公司2010年发生下列业务:

(1)偿还短期借款,本金2 000万元,利息10万元;

(2)偿还长期借款,本金5 000万元,应付利息66万元,其中资本化利息费用60万元;

(3)支付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应付债券,面值1 000万元,3年期,利率5%;

(4)支付现金股利200万元。

【要求】分别计算“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的金额。

『正确答案』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项目=2 000+5 000+1 000=8000(万元)

上一篇:广发银行笔试题下一篇:模特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